范文一:四年级古诗两首
20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结合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3、感受诗歌内容,体会朋友情谊。
轻松准备: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很难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名楼、名人、名地)一别。
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同桌互查)
1、据拼音写字,或给黑体字注音。
wéi hào ( )
( )一 ( )大 房舍
2释词解句
a.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之:__________
全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尽:_____ 唯:_____
全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尽:____ 故人:____
全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诗句中同一个词的意思相同吗?在相同的后面打“√”。
1)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出阳关无故人。( )
2)孤帆远影碧空尽。
劝君更尽一杯酒。( )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一)整体感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___朝诗人_____。他有____的雅称。题目的意思是___送朋友____到___去。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____,景中
寄情。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__朝诗人____。送朋友____到____去。表达了____________之情。
(二)结合插图,感悟诗意
请同学们借助文中的插图和文下的注释,把古诗多读几次,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必要时还可以查阅工具书。
三、朗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写到“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长江上来往的船只很多,为何说“孤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从“尽”和“唯”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 (二)《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_________,
_________。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朝雨”与“柳色”除了写春寒料峭、凄清冷落的春色以外,还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
颂的送别诗,送别的季节都是 ,能反映这一时令特点的诗句分别是:“ ”和 “ ”。两首诗一开头都点明了与友人惜别的地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在 ,“西辞”说明朋友要去的广陵在
面(填方向);《送元二使安西》与友人惜别的地点在 ,从全诗的最后一句看,友人要去的地方在 面(填方向)。
(四)、两首诗都描绘了送别的景色,但有不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先叙事后 ,《送元二使安西》则是先 后 ,情中言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表现诗人长久翘首凝望的诗句是“
, ”。《送元二使安西》中表
达诗人对友人别后生活牵挂与关怀的诗句是“
(四)看图回答:
这幅图画描绘的是课文中哪一首诗,请写出诗名和作者。
诗名: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
2.请根据图意默写全诗。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范文二:苏教版四年级上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 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 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 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 “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 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 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 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 5个生字,正确认读 1个多音字“磨” 。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2. 理解这两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9月 9日 (8)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
3.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2.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
一、组织教学,聚焦课堂
二、创设意境,引入课题
1. 同学们,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 风景如画。 今天, 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 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洞庭
2. 课件出示洞庭湖的图片资料。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 ,为我国第二大淡水
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 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 不同, 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 留下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
3. 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 物吗?(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 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
4. 引出课题 :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 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 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板书完整课题)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 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
二、精读感悟,想象画面
(一)自读自悟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庭、潭、螺、 (课件指导书写“螺” )
2.再读思考,初步感受: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情况下的洞庭湖景色?(月下风平浪 静时的洞庭湖景色。 )
诗人看到了那些景物?联想到了什么?
(二)指导理解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湖光秋月两相和。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
结合看插图说说你看到到的那些景物了?
和:和谐、协调。
“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 比作“铜镜” )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图片出示,介绍铜镜)
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听吗?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2.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图片出示君山, 师简介君山的传说。 (君山风景秀丽, 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
岛上有 72个大小山峰,相传 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 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 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 君山现有古迹二妃墓、湘妃庙、柳毅井、飞来钟等。 )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 山水美景。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这句诗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山水,你读出来了吗? 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然后提出几个疑问, 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
三、朗读诗句,体验诗情
1.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吟诵吧!想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 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3.补充介绍有关洞庭湖的诗句。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 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四、布置作业,总结延伸
1.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2.读背有关山水风光的诗句及名句。
(设计意图:通过写话训练和读背有关山水风光的诗句及名句,帮助学生积累。 )
第二课时 9月 13日(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峨眉山月歌》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 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赛诗激趣,导入新课
1.大家知道大诗人李白吗?能不能背几首他写的诗?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李白写
的诗。 (如:《赠汪伦》 《望天门山》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
2.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诗名就叫《峨眉山月歌》 。齐读课题。
3. 解题。歌是什么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歌是歌咏的意思。是在歌咏峨眉山 的月亮。 )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背诗、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二、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1. 出示插图,指导看图。同学们猜猜,这图上的山是什么山?(峨眉山)峨眉山 位于现在的四川省峨眉山市,在李白的故乡。李白 25岁从故乡的峨眉山出发, 经过平羌江、清溪、三峡、到达渝州, (在图上标示路线,峨眉山→平羌江→清 溪→三峡→渝州)这一路上,故乡的月亮一直如影随形地陪伴着他。
2. 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指名读,纠正读音。注意“眉、溪、峡、君”四个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 “眉”写时不要少一竖, “溪”写时不要多加点。
读出古诗的节奏。出示:峨眉 /山月 /半轮秋,影入 /平羌 /江水流。夜发 /清溪 /向三峡,思君 /不见 /下渝州。
指名读,指导读出古诗的韵律。
3. 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指名交流: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 (可看图理解。 )
发:出发。
君: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下:从上游往下游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 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 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4. 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再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男女生 赛读,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声读等多种读书形式,让学生在 充分读的基础上,发挥自主性,通过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 三、再读悟情,感悟意境
1.从诗眼中感悟意境。
同学们,用心品读诗,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情感?(板书 思 君)
学生找后,指名朗读。
2.从写作背景中感悟意境。
介绍:《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所写。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
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当他乘船夜行,仰望 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时,感怀万千,写下了著名的 《峨眉山月歌》 。
指名朗读。
3.从诗中感悟意境。
读读《峨眉山月歌》 ,看看这首诗用到了几个地名?(5个)这在万首唐人绝句 中是仅见的,王麟洲评价说,这是“古今目为绝唱” 。青年李白初次离开家乡四 川,五个地名告诉我们,他从家乡的哪里出发?(峨眉山)到达哪里?(渝州) 途经——(平羌、清溪、三峡) ,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这漫漫旅 途,一路上多亏这峨眉山月的陪伴,这月就代表了什么?(故乡和故乡的友人) 初次离家,心中难免对故乡,对故乡的友人产生依恋,李白也不例外。这首诗 就是李白借月抒情,抒发了什么感情?(对家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设计意图: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月亮 就代表了诗人对家乡和友人的思念,诗人是借景抒情,加深学生对这种情感的理解,从 而体会诗的意境。 )
四、串诗积累,感受月美
1. 关于写月亮的古诗很多,明月经过诗人的反复歌咏,展现出美丽、皎洁、动人 的形象,它被赋予了特别的生命和感情。你还知道哪些?
2. 学生交流: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朗月行: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双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 客船。
4. 比较这些古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总结:在我国古代诗歌中, 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作为酷爱月亮的诗 人,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设计意图:比较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学生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 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洞庭湖 铜镜、白银盘
君 山 一青螺
峨眉山月歌
歌 月
思 君
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在教学中,我引导 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 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 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这首古诗的学习, 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学习中我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 再结合注释、结合插图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首古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让学生感受到 地点的变化,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出诗人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乘船夜行的场景。通过诗 句的最后一行的朗读学习 “思君不见下渝州” 又能体会出诗人远行不舍友人的思想感情。
范文三:四年级20、古诗两首2
上饶县
学校:茶园小学 目 标 年级:四年级
小学备课单(板块结构 I 型)
授课人:徐蕾 重点 时间: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 情感。 难点 教学方法 课型 课时 关键项、方法、策略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说+听) 2 反思、评价 2 积累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课题: 20、古诗两首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反思与评价 1
教学过程(内容提要)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上节课所学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 3、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首关于友情的古诗。 二、自主学习,理清思路 1、先出示课文中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 2、学生按照上节课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3、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 诗境——悟诗情 三、展示交流,理解古诗 1、学生交流、汇报、形式自选。 a、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具体生动 的语言描述“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 意境。 b.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的 “故人” 与“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一样吗?分别指 谁? c. “故人”一词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 君”中的哪个词相似?体会两位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 心态一样吗?为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四、自由“选点” ,小组合作进行“练笔” 师出示小练笔要求: 自由选择下列的一道题, 进行描述性的练笔从中品 读出友情的珍贵。 a、当时李白伫立在黄鹤楼边,目送着好友的船渐渐 远去的帆影,请展开合理想象,把李白的神情、动作 等描述下来。 b.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请想象一下,当时二人会 有怎样的表情流露,并会说些什么。 3、小组合作完成练笔,师课堂巡视。 4、小组派代表发言 5、师生点评学生。 五、课堂小结 请学生们尝试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友情的理解。 六、作业 1、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 2、修改课堂小练笔。
T
二、自主学习解决生字词,按上节课的学习 方法理清学习思路 (想+看+写)
三、展示交流,了解作者,根据注释插图理 解诗意,再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看+说+听+想)
四、1、通过小组合作,结合诗句体会诗人从 中表达的情感 小组合作完成练笔,再派代表发言 2、 (听+想+写+说)
五、让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说
说对友情的理解 和认识 (想+说)
备注&总评:
范文四:四年级《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四年级《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四年级《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古诗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的第一篇。这一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人间真情。在处理古诗教学时,我们通常会采取读通古诗——了解诗人——解读诗题——解诗意——悟感情等几个环节来上。几乎所有的古诗教学都可以套用这样一种模式。
我把预习做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我首先教孩逐字逐句地预习,还让学生仔细地看插图并写一写看到了什么。课堂上,学生汇报自己颀的预习成果,包括生字、词?语、诗句意思等,然后在小诵组内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蒸汇报时,我并没有对学生预遮习结果进行评价,而是尝试醅着让多个人说,学生从不同 的答案中去比较判断。
当拎一个学生说到“孤帆”是指虽孤独的一只小船时,这时一魏个同学站起来说:“我不同枫意他的看法。因为长江之上渝船只来来往往,不可能只有绌一艘船,而是因为作者只注外意到了自己的朋友而忽视了驺其他的船只。”这真是一个鞣好的契机。我没有急着让孩拂子判断谁是谁非,而是让学ぱ生走进诗中结合课文插图,谵让学生反复地读、反复地看隙,从“孤帆”这个词中体会 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此时此刻,我再让学生唳想象他们分别的画面,这样男就创设了一个对话的场景。
1 / 2
在汇报《送元二使安西》中啖的重点词语意思时,有一点髅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注意到的 。有位学生说到:柳在古代孺人们送别时表示“挽留朋友匍”之意,在本首诗中表示王 维想元二留下。我马上想到“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一写仄帙景的句子和“孤帆远影碧空谜尽”有异曲同工之妙。李白隘心系朋友,在他眼中只有“缁孤帆”,而王维因不舍友人砝,所以在众多的景物当中只 注意到了柳树。这正是一切鏊景语皆情语啊。与此为契机 ,我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指导銮,通过描写特定的景物来表婆达感情。
“劝君更尽一杯串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灭句诗是千古名句。我首先让睢学生想象往昔这对好朋友在っ一起的情景,再联系安西的仔情况,创设情境想象王维是气如何劝元二喝酒的。
师:背同学们,这一杯一杯下肚的朕仅仅是酒吗,生:是情,是恁两人之间的深厚友情,是依钥依惜别之情。
此时,这堂,课达到了高潮,指导学生有 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
2 / 2
范文五:四年级上《古诗两首》教案
5、古诗两首
1、认识 3 个生字:腊、浑、豚;会写 4 个生字:莫、腊、 浑、疑。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 他人交流。 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2、体会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1 课时 教 学 流 程 个性化设计或反思 一、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 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二、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识 3 个生字:腊、浑、豚;会写 4 个生字:莫、 腊、浑、疑。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 受与他人交流。 三、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字音。课文,认识生 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先试着理解古诗意思,如果遇到疑难问 题,请做好标记。 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所 说明的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近?( )选项:1、当局者 迷,旁观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千里 之行,始于足下 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包含什么哲 理? 四、实施导学诊断 1、看拼音写词语。 mò xiào là jiǔ hún shēn ( ) ( ) ( ) huái yí ( ) 2、你知道下面这些字的意思吗? 缘 : _____________ ; 横 : _____________ ; 豚
课时
_____________; 3、写出每首诗的后两句诗。 《题西林壁》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山西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小组互查互教 1、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小组汇报诗意。 (小组要说 明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 重点赏析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 A、请你找出描写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几个字, 诗人在不同角度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这让你感受到了什 么? B、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 、 我可以运用简笔画描述。 3、 重点赏析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 A、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 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B、 你们也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时候吗?从那件事中,你明白到了什么道理? 4、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六、师生引导释疑 1、诗人看到庐山“远近高低”各是什么样儿呢?你可 以查找资料去了解了解。 2、 你认为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的真面目?如果把 “庐山” 比作是“人”或是“事”等,我们又该怎样识得“人”或
“事”的真面目呢? 3、 《游山西村》中诗人的心情有何变化?在生活中你 的心情有否这种变化呢? 七、学生当场检测 1、填空题。 (1) 《 题 西 林 壁 》 这 首 诗 充 满 哲 理 , 告 诉 我 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重水复疑无路”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的心 情; “柳暗花明又一村”又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 情。这两句诗可以用_____________(成语)来概括。 (3)你从“莫笑农家腊酒浑”中“莫笑”一词体会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丰年留客足鸡豚”中“足”字又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丽和同桌小亮经常为了一些小小的事情而闹矛 盾,当老师找他们谈话的时候, 他们都认为错不在于自己,而在于对方。唉,这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
八、教师导练 如果你能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 遍,很容易就能熟读成诵。 在默写古诗时,要注意把字写正确,特别是容易写错 的字,如“壁、缘” 。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 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在我 们平时生活的情景中可以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