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桂北地区传统木构民居建筑技艺特点
桂北地区传统木构民居建筑技艺特点
摘要:本文研究了桂北地区传统木构建
筑的技术特点及艺术特征
关键词:木构建筑吊脚楼技艺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ditional wooden buildings in north guangxi to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wooden building the diaojiao building skills
中图分类号: TU-0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广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四、五万年前就在此劳作生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开凿灵渠,把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连接起来,七分水流入湘江,三分水流入漓江。中原文化不断的影响岭南地区,外来的文化深深的影响了广西,促进了广西与中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这些文化主要分为“高原文化”、”中原文化”和“低地文化”,他们分别影响了像“高原文化”影响着丘陵地带的建筑形式,“中原文化”则影响着平原建筑,“低地文化”主要影响着沿海和沿边地区的建筑。而桂北地区因地方偏远,交通不便,中原文化进入的时间较晚,人数也较少,因此受汉文化的影响比较小,都延续着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本文通过对三江侗族自治县马鞍寨的木构建筑的技术特点进行研究。
一、桂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的技术特点
1.建筑形式
桂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以干栏建筑为主要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的雏形是先民住在树上的巢穴,因为在南方湿热的气候环境下巢穴离地而居,有利于避免湿气,有利于通风散热,防止猛兽的袭击,也便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等。经过长期历史的变换,受社会、人文、自然的影响,一步步变化到如今的干栏建筑文化。
马鞍寨地处桂北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属山区典型地貌特征,山坡多平地少,盛产杉木,所以当地的民居建筑以杉木作为建筑材料,依山而建,被称为半干栏建筑,俗称“吊脚楼”。村寨的人们顺应自然,依山就势,随遇而安。村寨的居民追求自然随性的性格和对自然的崇拜,吊脚楼的形式体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充分考虑地质、阳光、风向、水流等结合,成为侗族居民居住、防御一体化的住所。
2.空间结构特点
由于特殊自然环境制约的影响,传统的吊脚楼体量都不大,一般分为上下两层和一个顶层隔层。
一层。由于吊脚楼依山而建的关系,一层为架空的结构,空间与山地相连,木板、竹片或石片用作于围栏间隔,一层用于圈养牲畜、堆放杂物、粮食为主,并同时作为厕所使用。一层结构符合当地气候湿热的气候特点,架空后通风透气,还可以抵御毒蛇野兽的袭击。
二层空间宽敞,采光通风良好,作为人们的起居饮食的主要场所。二层以“间”作为基本单位,根据家庭成员的人数和用途,进行房间的规划布置,分隔出大小不等的空间,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
中间为厅堂,是各个房间出入的枢纽,厅堂正中设神坛,厅堂侧面设火塘,火塘是家庭的主要活动中心,作为平时家人吃饭做菜,照明取暖的功能,也是家族聚集议事,人际交往的场所。
3.建筑和道路交通布局
马鞍寨的传统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规划方案,建筑的分布以自然环境的形态建于山地中。由于山地限制,人们居住的吊脚楼体量一般都不大,以单栋建筑为主,占地面积小,因地制宜,根据山地环境的特征,依山而建,由于山地地形复杂,吊脚楼与道路交错于山间吊脚楼选址建造的随机性与修建道路的灵活性的关系,比任何平面布局的建筑更复杂,吊脚楼与道路的关系常出现的几种情况:
(1)在地势平缓空间较为大的情况下,屋前屋后都设道路,交通方便。
(2)若屋前或屋后有一方为高坎或崖,则在房屋临高坎或崖的另一方建设道路。
(3)当房屋两侧一面临高坎,一面靠崖的情况下,则将吊脚楼的山面朝路建造,并设屋门于山面。
4.营建方式
侗族人民充满智慧,吊脚楼的建造选用,当地优质的杉木为建造材料,采用穿斗式的构架技术,不使用一颗钉子,建造出来的干栏木构建筑坚固耐用。令人惊叹的是,自侗族建筑文明以来,侗族工匠们,仅仅依靠标满符号的竹片,就解决了所有的建筑问题。工匠们根据所建造房子的大小,用当地特有的工具测,量建筑材料,这竹片被侗族人民称为“香杆”,它是侗族人民世世代,代累计经验建造房子流传下来的,香杆上密密麻麻的标明了由侗族工匠们创造的13个独特的建筑字符,归纳着建筑构件材料每个环节材料的尺寸。吊脚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运用结构力学原理,使得瓜,柱相连,枋枕交错,禀缘纵横,吊脚坚固。
二、桂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的艺术特征
1.桂北地区建筑的美学特点
由于地处地貌特征复杂的大丘陵地带,吊脚楼大多建在坡地,根据具体的地貌特征因势利导,高低错落,各具风姿。其适度的体量给人以亲和感。下部架空、正面出挑的结构使建筑本身显得活泼轻巧,
富于变化。
吊脚楼基础使用当地石材,其色青灰、质感坚实粗糙。主体部分由杉木构成,木材文理自然,色调呈茶灰色质地柔软。顶部小青瓦色调黑灰,质地坚实。建筑的三个主要部分在色彩感上呈现粗糙坚实、自然柔软、光滑坚实的对比统一的艺术效果。加之岁月的剥蚀是色彩呈珊出丰富的变化并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
在平面布局上变化多端,因地制宜,天际线灵活生动,采用“小”、“散”、“隐”的灵活布局方式,使吊脚楼盘旋在山间与自然景观相呼应。这样的天际线,错落高低,起伏有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对形成建筑山地环境面貌有着重要的作用。
2(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学观
中国古人历来,讲究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正是古人想要,表达的。传统木构建筑,根植与所处自然环境,建筑与环境道路安排有致,和谐统一,这正犹如“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在中国广大的地域范围内,各地的木构建筑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与完善,与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取得了很好的协调,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地域适应性。
吊脚楼在选址上很注重与环境的关系。房屋大多面南而居,平行于当地自然山林的等高线,最终形成了与山林的走向相呼应整体形象,建筑与道路的布局都在山水地形、自然景观中相互协调,相互相应,一排排干栏木构民居建筑,色调统一,呈现出村寨的统一与完整,吊脚楼仿佛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而非出自人造。
当地吊脚楼的建造就地取材,因材施用。采用当地盛产的衫木为建筑主材料,不污染环境,对材料的合理的使用不仅满足了功能的需求,而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建筑的开发并未破坏自然环境,而是与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山美、水美、建筑美的和谐画面。
参考文献:
1、雷翔:《广西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2、唐旭、谢迪辉:《桂林古民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高大凤、赵鸿铁、薛建阳:《中国木构结构古建筑的结构与其抗震性能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
范文二:湖南溆浦地区传统民居地域特点研究(可编辑)
湖南溆浦地区传统民居地域特点研究
学校代号: 10532
学 号: J08041004
密 级: 普通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溆浦地区传统民居地域特点研究
1((((((((((((((((((((((((((((((((((((((((((((((((((((((
(
mY"iii”??? m9四0嗍6四3?川?1 四5
CharacteristicResearchof
TraditionalResident in
Dist
DwellingXupu
rictinHunanProvince
CHENLei
B(A( Hunan
University 2008
Athesissubmittedin satisfactionof
partial the
forthe of
Requirementsdegree
Master
ofArchitecture
Science
BuildingTechnology
Inthe
GraduateSchool
Hunan
University
Supervisor
AssociateProfessorLIUSu
July,2011
湖南大学
研究
集体
已在
留并
本人
索,
湖南溆浦地区传统民居地域特点研究
摘 要
“入溆浦余值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
猿狄之所居。山峻高
以蔽日兮,下幽晦而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一曲《涉江》,唱
彻天地,回荡今古,成为不朽的千古绝唱。屈原笔下的溆浦,有着特殊的地理位
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地貌以山地为主,层峦叠嶂,因其解放前交
通不便,很多民居建筑得以保存,这些民居以独特的地域特色、风格独特、建造
精美艺术魅力,吸引众多建筑史学家、学者对其进行关注;另一方便,传统民居
也以极快的速度在消失。所以,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测绘及现代
化的设备,得到详实的文字图片资料,从中挑选出价值较高的、具有代表性的民
居建筑进行保护,就显得尤为迫切。在本文中,笔者从溆浦地区传统民居的存在
现状和其地域特点的视角出发,对其境内龙潭镇乌峰村、阳雀坡村进行深入考察,
并对溆浦传统民居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形成因素。归纳总结了溆
浦民居的地域特点,为今后的建筑创作提供了传统建筑元素及建筑语汇方面的参
考,同时,提出一些看法和策略措施,有利于对优秀民居进行保护和更新;并在
怀化其他传统民居的保护中推广好的保护原则和策略。论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部分,分析了研究溆浦民居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目前我国民居
建筑的研究现状、所取得的成果、民居建筑研究方法的应用介绍,为本论文提供
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和依据。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溆浦地区的历史沿革、经济、文
化及民俗,对下文进行溆浦传统民居的地域特点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详细
分析了溆浦民居的村落特点,构成要素,并且归纳总结其村落的文化空间意象。
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上,对溆浦龙潭镇区域内不同的单体民
居平面形式、空间形式、空间布局和意境进行分析,得出溆浦民居的地域特点,
并且挖掘其成因;对溆浦民居中的传统构造方法,建筑材料以及营建机制进行分
析;从建筑装饰技艺、类型、特点等角度归纳溆浦民居的装饰艺
术。第五部分为
全文的总结,概括了溆浦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针对阳雀坡
村、乌峰村等保
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建筑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策略措施针对它
们保护和更新,
并在怀化其他传统民居的保护中推广好的保护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溆浦传统民居;地域特点;木构建筑:保护;建筑文化
n
【((((((((((((((((((((((((((((((((((
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I am I
I
‘‘I becomehesitatedwhen andbecomeconfusedwhere
enteringXupu
shouldto(Theforestis and the live(Themountainsare
go deep dim,wheremonkeys
SO that coverthe foothillis and with rainfall(
high they sun,the gloomalwaysheavy
Snowflakesdescend and asfaras can cloudsseemto
slowlylightly eyes see,dark
the hasrankeda
to eaves("The as the
gatherpress Shejiang masterpiecethroughout
the wasrecordedYuan,
ages;apoeticmasterpiecethroughage(Xupu,which byQu
hasa and cultural the and
speciallocation,longhistorydeep deposits(Intowering
mountainsand has itsown
steep forests,Xupukept regional
traditionalresidentarchitecture(This
styles,beautifully―constructed architecture,
becauseofitsownartistic and
glamour,attractsmanyspecialists
are fastfrom field
meanwhile of
theydisappearingvery people’S
make and leave textand materialandto
investigationsmappings,tospecific picture
choose residentarchitectureof
intimeareof
great
representative high―value urgent(
Inthis
authorstartsfromcurrentsituationsoflocalresidentlifeand
article,the
its characteristicstomake into
deepinvestigation
regional Longtantown,Wufeng
theauthormaderesearch
and of
villiage,YangquepoVilliage;and analyses
traditionalresidentsin andits
causes(Theauthoralsosummarized
Xupu deep
of architectureto referencefor
characteristicsresident
regional Xupu provide
traditionalarchitecturalelementsandarchitecturalvocabulariesinfuturearchitectural
author someviewsand for and
creation,meanwhile,theprovides strategiesprotection
ofexcellentresident theauthor the
update dwellings;and
spreadsprotective
and toothertraditionalresident inHuaihua(Thearticle
strategies dwellings
principles
intoseven
hasbeendivided
parts(
Thefirst isexordiumwhich the and
of
part
analyzedpurposessignificances
research
situationoftraditionalresident research
residents,current dwelling
Xupu
anditsresultsinChinaand introductionofresearch to
application approachesprovide
theoreticalandfoundation(Thesecondistointroducehistorical
guidance part
reform,
andcustomersof districtthusto foundationsfor
economy,culture Xupu lay following
introductionto
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resident
regional dwellings(
Thethird makes of fe:
aturesand
part specificanalysisvillage component
elementsof italsomakes and of
residents;and summarization
Xupu generalization
III
湖南溆浦地区传统民居地域特点研
究
culturaland ofits fourth onresultsof
spatialimageriesvillage(Thepart,based part
andartistic of
three,analyzesplainform,spaceform,
spatialarrangementconceptions
monomerresident ofdifferent inthisdistrictand its
dwellings regions investigates
alsodiscussesabouttraditionalconstruction
causes;this
and
part methods,tignum
硕十学位论文
目 录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
书??????????????I
摘
要????????????????????????????????????????II
Abstract??????????????????????(????????????????III
插图索
引?????????????????????????????VII
第l章 绪 论?????????????????????????????????l
1(1研究溆浦民居的出发
点?????????????????????l
1(2研究意
义??????????????????????????2
1(3国内民居研究现
状??????????????????????????(4
1(4研究方
法???????????????????????????5
1(5研究的思路与框
架???????????????????????一6
第2章 溆浦地区民居建筑文化背景及社会形态分析??????????????(8
2(1溆浦历史沿
革????????????????????????一8
2(1(1地理环境及概
况??????????????????????一8
2(1(2民居建筑现状分
布??????????????????????((9
2(2溆浦资源条件与文
化????????????????????(21
2(2(1经济概况????????????????????????(21
2(2(2文化及民俗??????????????????????((2l
第3章 溆浦民居村落形
态??????????????????????(23
3(1溆浦民居的村落特
点??????????????????????23
3(2村落的构成要素分
析???????????????????(((24
3(2(1路径?????????????????????????????????(25
3(2(2建筑?????????????????????????????????(26
3(2(3水系?????????????????????????????????(26
3(3村落的文化空间环境意
象??????????????????(27
3(3(1村落形态分
类????????????????????????27
3(3(2地理环境对村落形态的影
响????????????????28
第4章 溆浦民居的单体建筑研
究?????????????????????31
4(1单体平面布
局?????????????????????????3l
4(1(1交通空间――院子?????????j??????????((36
4(1(2礼仪中心――堂
屋???????????????????((37
4(1(3生活中心――火塘
间????????????????????一39
V
湖南溆浦地区传统民居地域特点研究
4(1(4休憩空间――卧
室?????????????????????????((41
4(1(5存储空间――谷屋与横
屋??????????????????(42
4(2建筑造
型?????????????????????????????????43
4(3结构特
征?????????????????????????????????44
4(4营造技
术??????????????????????????一46
4(5装饰技
术??????????????????????????46
4(5(1装饰类型与工艺手
法??????????????????(41
4(5(2艺术特征????????????????????????????
(41
第5章 溆浦民居的继承与发
展?????????????????????58
5(1溆浦传统民居的价
值?????????????????????59
5(2现有民居保存现
状??????????????????????59
5(3溆浦传统民居的未来发
展????????????????????60
5(3(1木质材料的保护与利用?????????????????一60
5(3(2溆浦民居保护的原则????????????????????((60
5(3(3溆浦民居的可持续发展???????????????????61
结j沦???????????????????????????????????????(62
参考文
献???????????????????????????????????(63
致
谢???????????????????????????????????????(65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
录?????????????(66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
议?????????????????(67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
目???????????????????68
V1
硕士学位论文
插图索引
图1(1溆浦县区位
图??????????????????????????1
图1(2溆浦境内传统民居集中区
域???????????????????((2
图1(3阳雀坡村古村落全
景??????????????????????3
图1(4乌峰村詹克峰住
宅????????????????????????。3
图2(1龙潭镇区位
图???????????????????????????9
图2(2乌峰村牌
坊???????????????????????????????10
0
图2(3湾塘易氏支
祠???????????????????????????1
图2(4乌峰村风雨
桥??????????????????????????????10
图2(5乌峰村
落???????????????????????????((10
图2(6易氏宗祠内
部???????????????????????????????一11
1
图2(7易氏宗祠内
部?????????????????????????????1
图2(8易氏宗祠亭
子???????????????????????????????((11
图2(9易氏宗祠戏
台?????????????????????????????ll
图2(10易氏宗祠主
屋??????????????????????????????12
图2(11易氏支
祠??????????????????????????????????l2
图2(14风雨桥入
口???????????????????????????14
图2(15风雨桥廊
子???????????????????????????????14
图2(16廊内神
龛??????????????????????????????????l4
图2(17风雨桥桥
亭?????????????????????????14
图2(18风雨桥内装
饰??????????????????????????????14
图2(19修复芙蓉亭碑
记?????????????????????????????l5
图2(20牌坊细
部?????????????????????????????((16
图2(2
6
1牌坊碑
文?????????????????????????????????。l
图2(22阳雀坡村鸟
瞰?????????????????????????((17
图2(23阳雀坡张俊仙院
落????????????????????????????17
图2(24阳雀坡村第一院
落??????????????????????17
图2(25阳雀坡村第二院
落??????????????????????18
图2(26阳雀坡村第三院
落??????????????????????18
图2(27阳雀坡村第四院
落??????????????????????19
图2(28阳雀坡村第五院
落?????????????????????????19
图2(29大门细部彩
画??????????????????????????????((19
Vll
湖南溆浦地区传统民居地域特点研究
230窗花?????一
19
23l琴登细
部???((
20
232鸳鸯井???? 20
233草龙灯歌??? 20
234唱民
歌?????(
20
235乌峰村面貌?? 21
236青石板院落?? 21
237乌峰村民居面貌
2l
238耍草龙
灯???(
22
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 239木偶戏????一
22
图3(1民居位
置????????????????????????????((24
图3(2阳雀坡村入
口????????????????????????24
图3(3阳雀坡村村
貌??????????????????????????25
图3(4村中小
路??????????????????????????????????((26
图3(5宅旁道
路?????????????????????????????26
图3(6乌峰村青石板
路????????????????????????(27
图3(7古村落面
貌???????????????????????????????27
图3(8阳雀坡村水
井?????????????????????????28
图3(9建筑分布示意
图????????????????????????30
图4(1建筑局部吊脚
楼????????????????????????32
图4(2厢房吊脚
楼?????????????????????????((33
图4(3挑枋?????????????????????????????????????33
图4(4八字门????????????????????????????????(34
图4(5入口土地神神龛????????
一?????????????????34
图4(6民居与环
境?????????????????????????34
图4(7拖水?????????????????????????????????????35
图4(8院落层叠分布
图?????????????????????????(35
图4(9住宅功能示意
图?????????????????????????????。36
图4(10乌峰村张学爱民
居????????????????????????????一37
图4(11阳雀坡村张佑生民
居?????????????????????37
图4(12院子?????????????????????????????(38
图4(13堂屋????????????????????????????????????(39
图4(14堂屋内
部((:??????????????????????????39
图4(15神龛????????????????????????????????????(39
图4(16通往横屋的楼
梯??????????????????????????39
V111
硕士学位论文
图4(1
7堂屋屋
架????????????????????????????????((40
图4(18神龛????????????????????????????????????(4l
图4(19较为原始的火塘
间????????????????????????4l
图4(20现代火塘
间??????????????????????????????(4l
图4(2
l灶台??????????????????????????????????(42
图4(22灶??????????????????????????????????((42
图4(23卧室内楼
梯???????????????????????????43
图4(24天窗????????????????????????????
?????(43
图4(25架空的晾晒场
地??????????????????????????????44
图4(26谷仓??????????????????????????????????(45
图4(27谷仓细
部???????????????????????????????((45
图4(28飞檐????????????????????????????????????(46
图4(29吊脚楼????????????????????????????????((46
图4(30横木?????????????????????????????????(46
图4(3
l住宅开
间?????????????????????????????????((46
图4(32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屋
顶????????????????????47
图4(33屋脊上的装
饰??????????????????????????????((47
图4(34论尺法口
诀?????????????????????????((48
图4(35门公尺
法????????????????????????????
?(48
图4(36鲁班尺??????????????????????????????????(49
图4(37木结构施工示
意?????????????????????????(50
图4(38屋架???????????????????????????????????(5l
图4(39穿斗式结
构??????????????????????????????5l
图4(40檐檩????????????????????????????????5l
图4(4
1
柱?????????????????????????????????????。52
图4(42穿枋????????????????????????????????????(53
图4(43施工过
程??????????????????????????????????53
图4(44屋面??????????????????????????????????(54
图4(45层叠的屋
面???????????????????????????????54
图4(46屋面做
法?????????????????????????????54
图4(47木结构框架加建扩建示
意?????????????????????55
图4(48木结构框
架??????????????????????????55
图4(49瓜柱????????????????????(:??????????(56
图4(50入口????????????????????????????????56
图4(5
1矮门???????????????????????????????57
IX
湖南溆浦地区传统民居地域特点研究
图4(52横木????????????????????????????????????(57
图4(53窗格??????????????????????????????57
图4(54柱础????????????????????????????????????(58
图4(55建筑色
彩?????????????????????????一58
图4(56细部彩
画?????????????????????????(59
图4(57细部装
饰?????????????????????????((59
图4(58额匾???????????????????????????(60
图4(59额匾???????????????????????????((60
X
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 绪 论
1(1研究溆浦民居的出发点
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由千姿百态的自然条件和异彩纷呈的民间文化,孕育
了无数绚丽多彩的乡土建筑。其中许多古村落、老房子堪称民间建筑文化的精品,
他们出自普通百姓和民间工匠之手,属于那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充分展现了
古代劳动人民的乡土精神和精湛技艺。古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根植所在,目前全国
有230万个村庄,普查显示,依旧保存跟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
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现在还剩两三千个,而在2005年时,
这个数据还是5000个。在当代全球化经济和文化大背景之下,具有本土色特和个
性的地区文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侵蚀,因而民间文化保护和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
性凸显出来。
此外,本土化和地区性也成为
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民居建筑因
其源自民间文化,具有本土化的“特
质”,自然也是建筑师认识和领会地
域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的重要源
泉。对传统民居进行调查研究,不
仅仅是选择其优秀建筑作为历史文
化遗产加以保护,更主要的目的是
从中汲取其科学与艺术精华,经过
消化吸收,继承发展。
湖南地区的古代文化有其特殊
性,一方面是高度发达的汉文化,
一方面是相对落后的南方少数名族
文化,两者相互交融,相互斗争,
使湖南地区的古代文化多姿多彩
llJ。湘西地区集中居住了土家、苗、
侗、瑶这几个少数民族,由于不同
民族的居住区域、历史、文化、生
活方式、宗教信仰各不相同,因此
图1(1溆浦县区位图
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民居建筑。
图片来源:湖南省地图册
湖南溆浦地区传统民居地域特点研究
溆浦县位于湖南西部地区,地处雪峰与武陵山脉之间雪峰山主峰的北向伸延地区,
四周山峦重叠,形成了天然屏障,于世“隔绝”出一个世外桃源 图1(1 。在几千
年的时间里,溆浦文化和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交融、斗争。民居建筑是民间乡土文
化的产物,它所表征的是一个集体的潜意识,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由于溆浦
位于湘西和湘中地区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千百年来,见证了不同文化的相互影
响,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民居,国内外还没有关于溆浦传统民居地域特点
及其形成原因分析的学术论文,因此,本课题的意义首先在于填
补这一领域的空
白。
1(2研究意义
居住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四大要素之一,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存在着人类
最基本的生存空间――民居建筑。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们以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和创造才能,努力使自己的基本生活空间以自身的审美情绪赋予它艺术的生命。
民居是最大众化的一种建筑,几乎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民族中民居都难以和宫殿、
寺庙相提并论而成为民族的经典,但是它在民族建筑中却有着宫殿建筑无法替代
的地位。从这个意义和历史事实来认识,“民居是建筑创作的源
泉”,“建筑风格来
自民间”。此外,民居建筑不存在纪念性,长久性等特性,现存的传统民居基本是
明清时期的遗迹,其中很多经过多次后期修缮才得以保存,尤其是以木结构为主
的我国传统民居,存在很短的时间就消逝在历史的舞台上。
溆浦地区民居资源较为丰富,但散
落在乡间,分布范围较广,给我们的保
护带来了挑战。只有通过实地调研,从
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保存完好
的民居建筑进行测绘,通过文字、照片、
影响等资料的搜集,为今后的需要留下
直观的资料,才具有现实意义【2】。溆浦
县龙潭镇阳雀坡村、乌峰村民居建筑群
保存较为完好,是当地传统民居的代表,
对整个溆浦地区乃至湘西少数民族地区
传统民居建筑都具有深远影响 图1(2 。
阳雀坡村位于溆浦县横板桥乡株木
村,地貌成太极图状,其间无河流,引
用、灌溉均为地下泉水。清乾隆十九年,
王家第二十四代祖从黄茅园茅坪迁至阳
图1(2溆浦境
内传统民居集中区域
图片来
源:作者自拍
2
硕: :学位论文
雀坡,开始修屋,修建了第一栋正屋,而后于乾隆年间修了北屋,道光年间建了
南屋,形成了现有的第一院落。随后逐次由其后代先后建了另外五个院落,至道
光年间六个院落全部建好 图1(3 。总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错落有致地分布
在纵横各200余米的坡地上。保存较完整的有五个院落,建筑分布极具风水格调。
古村落建筑特征为古典式四合院,层次分明,一律木质结构,中间为庭院,厅堂
重门等历史原貌保存较好,雕窗画梁、围墙彩绘更突出了阳雀坡
村村落建筑群的
古香古色。
图1-3阳雀坡村古村落全景
图片来源:作者自拍
乌峰村青石板院落群位于溆浦县横板桥乡南部,系乌峰谌氏一世祖克盛公后
代的建筑群。在山脉间上下前后左右的区域内分布为六个群落,现还有五个群落
保存完整,十四个院落,都是青石板的禾堂坪,其中有六个院落的堂屋是一里一
外两个堂屋的厅堂,这是非常少见的皇权时代农耕文明最发达最富裕时期的“豪
宅”。乌峰村在地里上呈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系统,有独立完整的古宗祠、古宗谱,
集皇权时代富裕乡村家谱文化、风水文化、科举文化、牌坊文化、建筑文化、宗
祠文化、民俗文化、私塾文化、农耕文化等于一体 图1(4 。
图1(4乌峰村詹克峰住宅
图片来源:作者白拍
湖南溆浦地区传统民居地域特点研究
因此,对溆浦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目的:
研究目的一:开展对溆浦地区的传统民居进行调研,建立档案,为申报国家
级文物保护提供依据;
研究目的二:归纳溆浦地区传统民居的地域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同时对
其民居保护提供看法和策略措施,为古民居保护、现代农村住宅更新及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研究目的三:探索保护传统村落风貌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1(3国内民居研究现状
我国民居建筑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刘敦桢、梁思成等为代表的营造
学社研究者,借鉴了西方古典建筑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建筑单体的测绘,对四川、
云南等地的典型民居进行调研考察。1941年,刘敦桢先生发表《西南古建筑调查
概况》被认为开中国民居研究的先河,文章首次将传统民居作为一种独立类型介
绍,这被认为是开我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先河。但受客观条件和理论视野的限制,
没有涉及到建筑群体或聚落环境的整体视野讨论人居环境。此后一段时间内,在
民居的研究方法上,依然是以测绘调查和形态描述来表述民居建筑的区域特点。
20世纪80年代,国内建筑理论受国外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关于民居建筑的深度
和广度都有了明显拓展,代表成果例如彭一刚先生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
1992年 等。进入90年代,很多建筑界学者从人文地理学方面对民居建筑进
行研究,运用地理学的区划方法、以一个生活圈或一个建筑文化圈为对象的方法、
历史民系地域综合分析法等对不同不同地域的建筑模式及衍化进行比较研究。代
表成果如余英先生的《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类型研究》,单德启先生的《生态及其与
形态、情态的有机统一》,郭东风先生的《彝族建筑文化探源:兼论建筑原型及营
构深层观念》,崔世昌先生的《现代化建筑与民族文化》,李晓峰先生的《以生态
学观点探讨传统聚居特性及传承与发展》等。这些成果对于我们深入认识民居建
筑生态价值,借鉴民居建筑适宜性技术生态设计原则以及倡导民居建筑生态发展,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筑学界关于传统民居及村落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开端走向逐渐深入的发
展过程。由最初的深受现代建筑设计理论的影响,注重传统民居的功能、技术、
艺术的分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文化视角考察民居建筑及其社会生活和文化背
景,并且将研究拓展到村落的层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民居研究成为中国
建筑史研究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研究方法与内容都有新的转变:一是从聚落
空间角度和乡土建筑角度开展聚落 村落 研究;二是分别从民居影响因素、建
筑结构体系、历史民系的角度,讨论建筑、聚落 村落 相互关系的区划和谱系
研究。经过这样的转型,建筑不再停留在“功能――形式”的认识范畴,而是被置
4
硕上学位论文
于更广阔的人类文化中去思考。
综上所述,我国民居研究历经60年的发展,成果颇丰,研究的方法、角度,
研究内容上都经过不断拓展。按功能类型分析法,以往民居的概念,实际上仅仅
包含“民间的居住建筑”。但是从文化角度视之,又不局限于对单个民居案例的考
察,那么与“民间的居住建筑”共同存在的,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人们物质生活环境
的多种类型的建筑物,也应该归入民居研究的范畴。因此,我们研究“民居”,从
民间住宅的内涵,扩展到各类型建筑的研究与村落结构,以及
聚居形态和地域间
的比较探讨[31。作为建筑学专业和地域间的比较探讨。当下,民居建筑的研究进
入了多维研究视野,研究者在社会、人文学科发展日渐成熟,与建筑学、城市规
领域相互渗透的背景下,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的行为
活动。从社会学、人文地理学、传播学、生态学等视野研究民居建筑的理论与方
法。
2008年,湖南大学柳肃先生的专著《湘西民居》,对湖南省西部的传统民居
进行了研究论述。他从侗族、苗族、土家族、瑶族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角度出发,
对少数民族建筑的类别、平面形式、构造形式、聚落特征、社会活动对建筑的影
响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但是他的研究对象是湘西张家界市、吉首湘西土家族苗族
自治州,怀化地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民居。
本论文所研究的溆浦地区虽然地处湘西,但是位于湘西和湘中交界地区,人
口又以溆浦居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文化和溆浦传统文化在这里交融,对该地区建
筑文化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而这里自古以来就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其民居
建筑也反映了自明清以来该地区人民的社会文化以及变迁中的聚居环境。传统木
结构的工艺技术在溆浦民居中得以保留,它灵活的风格、合理的布局、适宜的建
筑体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4研究方法
1(传统村落与建筑实质空间的调查研究
在对理论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走访溆浦村落,以简图或
照片的方式记录村落所处的环境;在普查基础上进行抽样的村落与建筑测绘,记
录村落的平面布局、有特色的节点空间、特殊的生活设施及文化场景;记录各建
筑类型的平面、结构,乃至造型装饰装修等,综合完成完备的建筑记录档案。在
准备、田野工作之前,已经研读了与村落、建筑相关的一般性史料。
2(观察与访谈
为了达到对当地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初步了解,要对当地居民进行访谈。
通过访谈,了解村落的起源与变迁 家族迁徙史 ,村落的社会组织结构,血缘宗
族关系及公共事务的运行机制;村落的民间信仰和风俗;住宅的空间分配、分家
湖南溆浦地区传统民居地域特点研究
或使用变迁;匠师来源、营造方法及与业主的沟通。另外,还要对调查点当地人
们的日常生活和重要仪式、节日,进行近距离的观察、参与和体验[41。通过置身
于特点的场景之中,细致地、反复地琢磨与体验,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村落历史与
社会的感悟。
‘
3(文献收集与整理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调查采访,即在田野工作的同时,尽可能抄录族谱、碑
刻等各种资料,同时了解当地人对这些资料的解释和说明,最大限度地收集当地
人的社会历史传说;二是文献整理方志,其他学科关于溆浦历史、社会、民俗研
究的专著与论文,溆浦建筑与村落相关调查研究、测绘资料,以弥补田野工作的
不足。其中,村落研究最基本的是文献是族谱。族谱大多为本族、本姓的乡村知
识分子所编修。通过查找阅读相关资料、文献,深入了解溆浦地区的历史,并在
此基础之上分析溆浦民居的特点。
4(借鉴社会学的方法
人类聚居行为和群体生活形成社会,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从而探索
社会变迁过程和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涉及到宏观的诸如社会环境变迁问题,又
包括微观的个体、群体、机构、社区等实证研究。成果对人类聚居环境的多科学
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
因此,本文从建筑社会学的角度对溆浦传统建筑作为历史现象来解释,探讨
溆浦地区文化圈内民居建筑的成因及建筑文化的变迁。
5(人文地理学的视野
人文地理学的视野是将人类聚居分布的具体形式――聚落放在“空间关系”里
去考察,研究重点为聚落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5】。在本文中,以阳雀坡村、乌
峰村为例分析了房屋和聚落的地理位置,并且认为这些位置都受到了自然环境、
居住习俗、气候等的影响。
在对课题的研究时间、地理空间乃至研究对象进行界定之后,确定了从建筑、
村落、文化区域三个层次上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建筑层面包含载体空间、事
件和建造过程的研究;村落层面从村落形态、村落空间营造和村
落历史方面展开;
而文化区域层面的研究则要通过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整合来拓宽溆浦传统村落及建
筑的研究视野,借鉴历史地理学关于“区域”,文化人类学关于“文化区”、“区域共
同传统”、“相互作用圈"和“文化变迁”的相关理论,通过细致地实地调查、文献收
集整理及在此基础上的综合分析来完成该命题自下而上的研究【61。
1(5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溆浦”一名,最早见诸屈原的《涉江》。几千年来,地处楚文化腹地,盛行读
书之风,创造了较为发达的文化。本论文所研究的民居建筑和宗族村落基本产生
6
硕士学位论文
于明代、清代。因此,在研究该地区民居建筑地域特点的时候,主要强调明清时
期。
在空间上,结合该地区传统建筑分布、保护情况,确定研究的范围是溆浦县
历史文化悠久的龙潭镇横板桥乡所在地区。
溆浦县龙潭镇的民居建筑文化背景研究
I及概况 I l现状 l| l I民俗fr一!
圈匪翌鬯翌瞪图h
?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兰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_一
溆浦民居地域特点
l村落形态l l单体建筑研究|I装饰艺术|
丁玎丁]?不?盯
阑圈
|成|II"(-1|
刻囊| 一平面布局 一建筑造型 一结构特征 一营造技术 圈圈
圜圜 一 一 一 一
口曰
,????一r????1
继承与发展
画画国
7
湖南溆浦地区传统民居地域特点研究
第2章 溆浦地区民居建筑文化背景及社会形态分析
2(1溆浦历史沿革
唐高祖武德五年 622 ,分辰溪原汉义陵县地,始置溆浦县,属辰州。唐初
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废沅陵郡复置辰州,领五县,即沅陵 为辰州治所在地 ,
泸溪 从沅陵分出 、麻阳 从沅陵、辰溪分出 、辰溪、溆浦 从辰溪分出 。唐
初曾封李纵为溆王 见《省志》 。天宝元年 742 辰州改为泸溪
郡,溆浦改属
泸溪郡。
辰州。 宋溆浦县属辰州泸溪郡。溆浦首次在低庄镇宁设“悬鼓寨“。 宋至道三年
设龙潭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 1275 ,置辰州路,湖广行中书省。改悬鼓寨为
镇宁堡。 明洪武七年 1374 路改为府,溆浦县随属辰州府。改镇宁、龙潭两堡
府不辖县,仍置辰沅永靖观察使。民国二年为辰沅道所辖。民国十二年废辰沅道、
溆浦县直属湖南省。 民国十六年至三十八年溆浦县辖属沅陵行署。
1949年9月19日溆浦解放。先后辖属沅陵、芷江、黔阳、怀化地区 专区 。
先属怀化市17J。
2(1(1地理环境及概况
溆浦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雪峰与武陵山脉之间,雪峰山主峰的北向伸延
地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高、西北低,南部凉风界海拔1614米,西部
沅水出境地海拔118米,高低差1496米。县境四周山峦重叠,地形有山地、岗地、
丘陵地、江河、溪谷平原等多种类型。土壤属于中亚热带红壤、黄壤地带范围。
境内河流密布,水量充沛,有大小河流240条,总流程2,194公里,其中溆
水全长143公里,许多落差极大的飞瀑流泉和急流险滩,孕育着巨大的水能资源。
溆浦的矿藏有金、银、铜、铁、锰、锑、硅、砂、瓷泥等37种,潜在价值达
300多亿元,其中青界球状瓷泥质量极佳,是怀化“四珍”之一,列入“国宝”,特
别是硅砂最大质优为全国之冠,储量达10亿吨之多,被国家定为重要优质硅基地。
溆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在地域上介于雪峰山北端安化多雨低温中心与
湘西高温干旱少雨的麻阳盆地之间,是得天独厚的中间地带;从而使该县气候不
但具有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共同特征,更具有光热并丰,雨水充足,光、热、
水基本同季,有效性好,区域内森林覆盖面积大,有丰富的木材等资源。方便老
百姓就地取材,容易加工建造,并能满足生活和生产上多方面的
功能要求18J。
8
硕上学位论文
2(1(2民居建筑现状分布
经过实地调研,溆浦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集中在龙潭镇横板桥乡的乌
峰村、阳雀坡村。因此,对溆浦民居的研究以这个地区为主。
龙潭镇位于溆浦县南部,雪峰山北麓,分别与溆浦、中方、洪江、隆回、洞
口等地交界,占地517平方公里,管辖22个行政村,辖区内人口约为三万余人,
其最早的行政划分为“龙潭堡”。根据1993年《溆浦县志记载》:“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年 置龙潭堡。龙潭堡南去县治百数十里,而群瑶丛处山溪间,其西南及
东南各边,又均界邻县,因诏置“堡”与此”。至民国初年,市场日盛。每逢集期 农
历每月逢三逢八 “食货用具悉备”,“商民动以万计”,上市物品丰富,特别是米,
不时充斥市场,每逢饥年荒月,临近各地前来购米者络绎不绝,向有“担不尽的龙
潭”的说法【9】。富庶的民间经济,也为居住其中者修建房屋提供了物质保证。龙潭
处于几县交界区域,境内还有少数民族瑶族聚居,所处环境复杂 图2(1 。但是,
由于四周高山环绕,交通不便,所以其民居建筑风格还是较为一致,差别较小。
保存较为完好的建筑村落为阳雀坡村,乌峰村,建筑类型有牌坊
图2(2 、祠堂
图2(3 、风雨桥 图2(4 、住宅村落 图2(5 等。
9
范文三:南方地区传统民居外墙构造及热工性能计算分析
南方地区传统民居外墙构造及
热工性能计算分析
1,21322司鹏飞 南艳丽 李博文 胡瑞柱 苏曦 1 2 (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节能中心,成都 61004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 71005;5 3 ,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西安
,,,摘 要 介绍了南方地区传统民居外墙的一种构造措施分析了该类型墙体的优缺点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了该墙体 2 。W / ( m?K) ,,0. 7 的热工性能结果表明该墙体全年外墙传热系数在 左右可以满足夏热冬冷地区与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
; ,,; 节能设计标准的相关要求对于该类型墙体构造加强墙体空气间层的气密性尤为重要一定要在内外墙均作相应处理由于
,,,普通铝箔等氧化后辐射发射率明显升高所以在空气间层壁面涂覆非抗氧化性铝箔不仅对于提高隔热性能效果不佳还将
。,造成施工工艺复杂介绍的传统民居外墙构造可在一些抗震要求不高的城市建筑填充墙中加以应用一方面可以节约建设 ,。成本同时还能起到良好的节能效果
关键词 传统民居 外墙 围护结构 建筑节能 自然对流换热 复合换热
TU111. 19; B中图法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80% 由于建筑物总传热能耗量的 由围护结构 ,本文对这种墙体构造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研究重
,,传热损失因此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对于 ,点对其热工性能进行了计算目的是对传统民居围 ,1,。。建筑节能 具 有 非 常重 要的 意义 采 用 恰 当的 围 护护结构进行继承与改良 、、,3, 结构部件及合理的构造措施可以满足保温隔热 1 表 南方地区公共建筑外墙传热系数限值、,Table 1 The southren area of public building 采光通风等各种要求既保证了室内良好的物理环 ,3,e xternal w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limits,,。境又降低了能耗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基本条件 、、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主要涉及的因素有外墙屋顶//夏热冬冷地区 夏热冬暖地区 、。,门窗玻璃幕墙等外墙是建筑围护结构的主体其 2 , 12 , 1 ,W( mK) , ,W( mK) , ????
,1. 0 1. 5 保温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耗热量外墙节能在建筑 外墙传热系数
,节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据统计外墙的传热耗 ,4,5, ,2,2 表 南方地区居住建筑外墙传热系数限值 23% , 34%。热量占建筑物总耗热量的 为 此 南 Table 2 The southren area of public building external ( 、) 、 方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 暖 地 区居 住建 筑,4,5, w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limits 公共建筑分别对建筑外墙的传热系数限值进行了严 2 ,1 /,W?( m?K) ,外墙传热系数限值 ,1 ,S格限定表 给出了公共建筑外墙传热系数限值表 体型系数 D2. 5, 2. 5D 夏热冬 热惰性指标 ? 热惰性指标
冷地区 1. 0 1. 5 2 。S0. 40 ?给出了居住建筑外墙传热系数限值可见增强外
S , 0. 40 0. 8 1. 0 。1 墙热工性能对于建筑节能具有重要作用表 为南 2 , 1 /,W?( m ?K), 外墙传热系数限值 ,3,。屋顶 方地区公共建筑外墙传热系数限值 D2. 5 D3. 0夏热冬 热惰性指标 热惰性指标 ??城市建筑主要通过外墙铺设保温材料的方法来 暖地区 1. 0 K1. 0,D2. 5 1. 5 2. 0??或 K?0. 5 0. 7 ,提高外墙热工性能但由于铺设保温材料会造成建
造成本增加,为此一些农村地区传统民居的围护结
,1 。构外墙则采取了空心墙的保温的方法如图 所示 1 传统民居外墙构造
1. 1 几何构造 2014 3 3 年 月 日收到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2 ,南方传统民居外墙几何构造如图 所示结合 ( 2011BAJ08B0资1助)
: ( 1984—) ,,。 第一作者简介司 鹏 飞 男博 士 研 究 生工 程 师研 究 方 1 2 ,图 与图 可以看出该墙体主要由两层砖体和空
向: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E-mail: 175987342 163.@ com。 气层构成,两层砖体之间通过交错设置搭接砖连为
,: 司鹏飞等南方地区传统民居外墙构造及热工性能计算分析 265 22 期
1. 3 此类构造的优缺点
优点 1. 3. 1
,由于该墙体构造设置空气层所以墙体所用建
,材相对于实心墙体而言较少节省砖体砌块量与空
。,气层的体积相同同时由于空气层的设置使得墙
,体热工性能得以提高有利于建筑能耗的降低和室
。,内热舒适水平的提高可见该墙体构造具有节省 1 图 南方传统民居及其外墙照片 。材料与热工性能良好的优点 Fig. 1 The traditional residenc eand its extieorr photos 缺点 1. 3. 2
一体。不同朝向的墙面交接处,为了增强结构的稳 ,,由于该墙体构造设置空气层砖体立着砌筑导 ,。 定性主要为实体砖墙结构墙体内墙面通常抹 ,,致砖块砌体不够稳定抗震性能差故不适于处于地
10 , 20 mm ,厚的石灰水泥砂浆墙体的外墙面部分 。震带或者抗震要求较高的地域 10 , 20 mm ,( 建筑抹 厚的水泥砂浆部分未抹灰 砖 2 热工计算方法 ) 。体砌块裸露于室外空气中
2. 1 假设条件
( 1) 假设墙体中间空气层不受砖体阻挡作用所
。造成的流体扰动的影响
( 2) ,假设墙体中间空气层密闭性良好不 受 室
。内外空气渗透造成的影响
( 3) 忽略搭接砖与 空气层接触部分之间的热
。传递
( 4) 、假设室内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材 料 导 热
。系数为定值
2. 2 计算模型的建立
,经过以上假设后可以认为经过墙体所造成的
。热传递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通过空气层墙
2 图 南方传统民居外墙几何构造图 体的传热,包括五个阶段: ?热量以复合换热的方式 Fig. 2 The southwa ll geometry grapof h ; ; 传递给外墙外侧?热量以导热方式通过外墙?外 traditional house s; 墙内侧以复合换热的方式传递给内墙外侧?热量
1. 2 以导热的方式通过内墙; ?热量以复合换热的方式 物理构造
。传递给室 内 环 境第二部分为搭接砖墙体的热传 南方传统民居外墙由内向外技术措施及热工参
,: 3 。( 递包括三个阶段?热量以复合换热的方式传递给 数如表 所示其中复合砖体结构包含空气层部
; ;外墙外侧?热量以导热的方式通过搭接砖砖体墙 ) 。分热工参数待计算后确定
。?热量以复合换热的方式传递给室内环境 3 表 传统民居外墙构造 2. 2. 1 空气层墙体的传热 Table 3 Traditional residenital wall structure ( 1) 。外壁面对流换热 1 2 3 序号 墙体外表面和空气热量以复合形式换热,该过 复合砖体结构 材料名称 水泥砂浆 水泥砂浆 程的热流密度可用式( 1) 进行计算: ( 包含空气层)
/导热系数 q =h ( t, t)( 1) 0 f0 w0 0. 93 0. 93 详计算 , ,W?( m?K) 2 ( 1) : q ,W / m;h 式中为通过空气层墙体热流密度 0 1/, 材料厚度 2 10 240 10 / ( mK) ; t ,W ?为外墙外表面复合换热系数为室 mm f0 热阻值 , / t,? ; ,? 。外空气温度为外墙外侧表面温度 w0 0. 011 0. 011 详计算 2 , ,( m?K) ?W ( 2) 。外墙导热 1S /, 蓄热系数 11. 37 11. 37 ——— 热量从外墙体外侧表面以导热的方式通过 ( 内 , ,W?( m?K) 1) ,, 热惰性指标 D = 墙与外墙计 算方 法 相 同该过程的热流密度可用 0. 122 0. 122 ——— ,S ( 2) :公式进行计算
266 14 卷 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t, t tδ为水泥砂( 9) : ,? ;w0 w1式中为内墙外侧表面温度 c w2 q = ( 2) 2 / δλ 0 z/ ( m ?,mm; ,W 浆的厚度λ为水泥砂浆的导热系数 c
( 2) : t,? ; 式中为外墙内侧表面温度δ为砖的厚K) ; t,? 。 为内墙内侧表面温度w1 0 w3 2 / ( m K) 。,mm; ,W ?度λ为砖的导热系数( 5) 。 内墙面对流换热 z
( 3) 。空气间层换热 墙体内表面和空气热量以复合形式换热,该过
,热量以复合换热的方式通过空气层该过程可 ( 10) :程的热流密度可用式进行计算
,看作是有限空间中的自然对流换热墙体中的空气 ( 10) q =h ( t, t) 2 w3 f1 2 层为竖直壁夹层,自然对流换热准则关联式及相关 / ( m ( 10) : h,W ?式中为内墙内表面复合换热系数 2
计算式如式( 3) 所示: K) ; t为室内空气温度,? 。 f1
Nu = 2. 2. 2 搭接砖墙体传热
1,Gr ? 2 000, 搭接砖墙体内外壁面换热计算公式同空气层墙 导热 ,1/ 9 ,( 1) ( 10 ) 。1/ 4 体的传热过程按照式与计算搭接砖墙 δ 5 , 0. 18Gr, 2 000 , Gr , 2 × 10, 层流 , , H , ( 11) :体传热按式计算 1 /9 1 /3 δ 5 7 , t, t0. 065Gr,2 × 10, Gr , 2 × 10, 紊流 ' w0 w3,, , q= ( 11) H / δλ 1 z( 3) ' 2 q/ m;( 11) : ,W 式中为通过搭接砖墙体热流密度 H Nu ( 3) : ;为努谢尔特数 式中Gr ;为格拉晓夫数 ,mm。δ为砖的长度 1 ,m。为空气层高度 2. 2. 3 墙体平均传热 格拉晓夫准则: :由此可以得出该墙体的总传热系数 3 g( t, t ) αδ w1 w2 a( 12) K = KA + KB Gr = ( 4) k s 2 ν q ( 13) 2 K= k/ s;( 4) : g ,m α 为体积 式中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t, t f0 f1 / K; ,1 ,mm;膨胀系数δ为空气层厚度' ν 为空气在 a q 2 K= ( 14) s,m/ s。定性温度下的运动黏度 t, t f0 f1 2 由此可得出当量表面传热系数: : K ,W / ( m?K) ;A 式中为墙体平均传热系数 为空 2 2 λ a,m/ m; B 心墙面积占整个墙面积的比例为实心墙 h= Nu( 5) e 2 2 δ a ,m/ m。面积占整个墙面积的比例 2 h/ ( m K) ; ( 5) : ,W ?式中为当量表面传热系数λ e a,( 换热计算 采 用试 算法 试算 过程 试 算 过 程 如 2 ,W / ( m?K) 。为空气的导热系数 3 ) 5% 。图 所示要求各段热流密度误差控制在 以内
墙体辐射表面传热系数: 4 4工程算例3 , T T w1 w2,8 h= εC× 10 ( 6) rb T3. 1 , T 案例概述 w1 w2 2 ( 6) : h,W / ( m ?K) ; 式中为辐射表面传热系数ε r 现以荆州地区一实际传统民居建筑为例进行计 2 C/ ( m ; ,W ?为砖的表面发射率为黑体辐射系数 b m,宽10. 3 m,所使用砖算。该建筑外墙墙体高 3. 3 4 K) 。 240 mm 115× mm 53× mm。砌体尺寸为
因此空气层复合换热表面传热系数: 3. 2 计算参数输入
,,h= h+ h( 7) 由于不同季节空气温度不同将会影响空气层 1 e r
( 8) q =h ( t, t) ,,1 w1 w2 内部的流态进而影响空气层的热工性能故分别对
2 / ( m 、、。( 8) : h,W ?式中为空气层复合表面传热系数夏季过渡季冬季的传热情况进行了计算详细计 1
4 。K) 。算参数输入如表 所示
( 4) 。内墙导热 3. 3 计算结果与分析
不同季节工况下传统民居墙体传热系数计算结 ( 热量从内墙体外侧表面以导热的方式通过 内
4 。,果如图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全年外墙传热系 ) ,墙与外墙计 算方 法 相同 该过程的热流密度可用 2 0. 7 W / ( m?K) ,数在 左右完全可以满足南方地区 公式( 2) 进行计算: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相关要求可见其具有 t, t w2 w3 q = ( 9) 。/ + / 良好的热工性能 δλδλ 0 z c c
,: 司鹏飞等南方地区传统民居外墙构造及热工性能计算分析 267 22 期
3 图 试算过程流程示意图
Fig. 3 Schemaict diagram of the trial opcress
4 表 计算参数输入
Table 4 Parametres inpu t ,6, ,6, //砖表面 水泥砂浆热系数 砖导热系数 室内空气 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 内表面对流换热系数/ 室外空气 季节 ,7,, 1, 2 , 2 , 温度 / ? 温度 / ? ,W?( m?K) ,,W?( m?K) ,W?( m?K) ,W?( m?K) 发射率ε 111,,,夏季 28 35 23. 0 8. 7 0. 88 0. 81 0. 93 23 28 23. 0 8. 7 0. 88 0. 81 0. 93 过渡季节
13 5 23. 0 8. 7 0. 88 0. 81 0. 93 冬季
,为了解不同发射率对热工性能的影响以确定 进行了热工计算,计算结果如图 5 , 图 7 所 示。从
是否可通过改善空气层所接触壁面发射率来增加保 ,,图中可以看出发射率在该范围内变化时并不能引 ,0. 9 0. 4,温隔热性能故分别取发射率 ε 从 减小为 ,起墙体传热系数发生较大变化即通过在墙体内部
268 14 卷 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 ,设置普通铝板 材料 由于普通铝板等易于氧化严 ,6, 0. 2 , 0. 31 ) ,重氧化后的 铝 板 发 射 率 之 间对 于
。增强墙体热工性能效果不明显但设置抗氧化的金
,,属材料则容易增加成本而且施工工艺困难故不建
。议在与空气层接触的表面设置低发射率材料
)7 ( 图 不同发射率下传统民居墙体传热系数过渡季
Fig. 7 Differen temission rate of traitdional rateo f
residential wall heat transfeor effcicient ( transition season)
,,间层这将会大大降低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建议实
,。际使用过程中应加强墙体空气间层的气密性
4 图 不同季节工况下传统民居墙体传热系数
4 结论 Fig. 4 The heat transfeore ffcicient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wall under idfferen weatther ocnditions 。围护结构内采用空气间层可减少传热量由于
,空气间层传热是辐射与对流换热的综合过程对于
,该类型墙体构造加强墙体空气间层的气密性尤为
,; 重要一定要在内外墙均作相应处理在空气间层壁
( ) ,面涂覆发射率小得反射材料如铝箔等可以有效 ,8,,增大空气间层的热阻但对于涂覆易于氧化的材
,。料则起不到明显效果
,本文推荐的传统民居外墙构造可在一些抗震
( 要求不高的城市建筑填充墙中加以应用如处于非
、) ,地震带的武汉长沙等地一方面可以节约工程建
,)设成本同时还能起到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以及降 5 ( 图 不同发射率下传统民居墙体传热系数夏季
。Fig. 5 Differen temission rate of traitdional 低建筑能耗的作用
residential wall heat transfeore cfficient ( summe r)参 考 文 献
1 ( ( 井 汇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及经济性分析煤炭
工程,2012; 11104:— 117
Jing H( Analysis on energy isnga vreconstruiocnt and economy no-f e
closur eproteicotn structure favaor ilable residential building(s Coal
Mine Engineeinrg,201;2 10:11 4—117
,,,( 2 荆有印柴保双宋 燕等寒冷地区外墙保温对建筑负荷的影
( ,2007; 23( 12) : 39—41响及经济保温层厚度的确定建筑科学
Jing Y Y,Cai B S,SongY ( Effect sof exterln-waall insulaiotn on
building load and deterimnaiton of econiocmal insulaiotn
thickne(s Buildings Science,20023( 172; ) ; 39—41
3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 图 不同发射率下传统民居墙体传热系数冬季
( GB5018—92005,( : 总局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北 京中 国 建 筑 Fig. 6 Differen temission rate of traitdional
工业出版社,2005 residenital wall heat transfeore ffcicient ( winter )
Ministry Hofo uisng and Urb-a,nural Construioctn of theP eopl'es ,e-
以上热工计算是基于墙体中间空气层密闭性良 public of China,The Peo pl'es ,epublic of China iNoantal Quality Su-
perivsion andI nspeicotn and Quarianent Burea(u GB 50189—2005, ,( 好的假设进 行 的但对于一些老旧的传统民居 如
Design standard for energefficyie ncy of public building(s Beijing; 1 ) ,图 所示由于其外墙外侧未抹灰处理以及一些 China BuildingIndu str Pyress,2005 ,其他因素导致室外空气通过渗透的方式进入空气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 城 乡 建 设 部( JGJ134—2010,夏 热 冬 冷 地
,: 司鹏飞等南方地区传统民居外墙构造及热工性能计算分析 269 22 期
( : ,20102012: ,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Ministry Hofo uisng and Urb-a,nural Construioctn of theP eopl'es ,e- Ministry of Conisotnr uocf ttheP eopl'es ,epublic of China,The Peo - public of Chi( JnGaJ134—2010( Deisgn standard for eneergfficyie ncy of ple's ,epublic of China Naitonal Quality Supeirsvion and Inspeicotn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 sin hot summary andld wcintoe rzone( BeQijiunag: raChinant ine Burea( uGB5073—62012( Civil building heaitng ven- tilation
Building Indust rPreyss,2010 and air condiiotning deisgn speicficaiton( Beijing: China Building 5 ( JGJ75—2003,Indust rPreyss,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夏热冬暖地区
( : ,2003,,( ( : 7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章 熙 民任 泽 霈梅 飞 鸣传 热 学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Ministry Hoof uisng and Urba,nural Construioctn of theP eopl'es ,e ,2007--社
public of Chi( JnGaJ75—2003( Deisgn standard for eneergfficyi ency ZhangX M,,en Z P,Mei F M( Heat tranisssmion science( Beijing:
China BuildingIndu str Pyress,2007 of reisdential building sin hot summary andld wcionte rzone( Beijing:
8 贺 平,孙 刚,等( 供热工程(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China BuildingIndu st rPreyss,2010
He P,Sun G( Heat Supply ineenegirng( BeijingChina: BuildingIn -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
总局( GB5073—62012(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dustrPrey ss,2009
The Analysis of Exterior Wall Structure and Thermal Performance of
Traditional Dwellingin Southern ,egion 1,2 1 3 2 2 SI Pen-gfei,NAN Yan-li,LI Bo-wen,HU ,ui-zhu,SU Xi
1 ( China Southwest Architectuigrn eI nDsitteutse,Chengdu 61004,P( 2,( ChinaX; i'an 2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Te e cahnndloog y;
3 Architecture iDgne Isnsittute,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Tre e cahnndloog y,Xi'an 71005,5P( ,( China ),Abstract, A structural measure of the iexor twerall of rtadtiional dwelilng in southern region was deibescr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w atlhel w ere analyze( d The mathemicalat model was teabslished( The thermal per- formance ofw atlhel w as calculate( dThe results showe that the heat transferic icoeent offf thew all is about 0( 7 W / 2 ( mK) all year,itcan fully meet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f tihen shotumm er and coilnd winter and hotin ?
summer and hotin winter region's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idegn sstandard(s It is particularlyim por- tant to
strengthen the air tighnetss of thew all's air space( ,adiated emission rat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eto oxi- dation of aluminum foil,so it will not achievei gnsiifcant effect to coaaltuedminum foil in thei nter-layer( The struc- tural measure of
the exterior wall can be appiedl to thein fill wallsi n less seismiccit y( It will save cost andim prove energy eicffiency( ,Key words, tradtiional dwelilng exterior wall enveopel building energye fficiency naturalcon - veciton heatt ransfer combined heattran sfer
范文四:【doc】福建传统民居对南方地区城乡建设中节能减排措施的启发
福建传统民居对南方地区城乡建设中节能
减排措施的启发
2009年第2期
总第128期
福建建筑
FujianArchitecture&Construction No2?2009
Vol?128
福建传统民居对南方地区城乡建设中
节能减排措施的启发
吴锡麟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350108)
摘要:在当前城乡建设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节能减排这一工作重心,节
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本文通过对福建
传统民居绿色环保型建筑的分析,这些传统民居的建筑选址,结构布局以及"天人
合一"的环境观和"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对城乡
建设中节能减排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福建民居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O4—6135(2009)O2—0?O19
一O3
InspirationofEnergy-savingandEmission-mitigatingMeasuresinUrbanandRural
ConstructionfromFujianTraditionalVernacularArchitecture
WuXilin
(DepartmentofGeography,MinjiangCollege35108) Abstract:Inthecurrenturbanconstruction,wemustupholdthescientificconceptofdevelop
ment,firmlygraspthefocusofthe
workoftheenergyreduction,energyconservation,improveresourceutilization.Basedonthe
analysisofthetraditionalhousesin Fujiangreenenvironment—friendlyconstruction-theseconstructionsiteofthetraditionalhouses,aswellasthestructureo
f"har—
monybetweenmanandnature''oftheenvironmentandtheconceptof"togethertOformaclan,
"willhavebeenanimportantrole intheinspirationandreferenceinthelifestyleoftheurbanandruralareasbybuildingenergy-sa
vingconstruction.
Keywords:EnergyreductionResourcesRecyclingFujiantraditionalhouses
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世界的
焦点问题,引起各国的关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全球的共
同呼声.为此,到2007年,世界170多个国家都参与了《京都
议定书》协议的签订,并制定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我国于
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建筑及
其运行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效应,对全球资源环境的影响日益显 着.减少建筑能耗和污染排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建筑
与自然和偕共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口].我国"十一五"规
划确定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建筑耗能已经与工业耗能, 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三大领域,推进建筑节能减排 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倡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是节能减排
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着力开发节
能环保建筑技术,普遍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加快建立并完善大
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体系是建筑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任
务.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城乡建设突飞猛进, 建筑面积逐年增长.仅仅是城镇建筑面积这一块,1999年城
作者简介:吴锡麟,男,1969年6月出生,副教授,主要从
事环境资源与规划研究.
收稿日期:2008一l2—25
市竣工房子的面积是74亿n12,到2004年不过才5年,我们国 家城市的房子的面积就增加的一倍_3.而且至1999年以来, 我国几乎每年竣工的住宅建筑面积都在13亿m以上[4].加 速发展的房地产业给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福 建传统民居中朴素的生态设计思想和"天人合一"的环境观以 及"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对南方地区城乡建设中节能减排带 来了一系列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本文试图从这方面进行一 些探讨.
一
,科学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节约土地,降低能耗
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就 是要对居住零散的农户合村并点,建设一些必要的公共服务设 施,以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环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大量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广大的农村出现了许多空心村,即硕大 的房子中只住着一二位老人和小孩,甚至有的房子无人居住的 现象.农村人均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大,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不 断增加.各地在建设新农村时都是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 优良农田作为新村规划点,浪费了大量的耕地,不符合国家节 约用地,保护耕地,节能减排的政策.
福建传统民居中的土楼在建筑选址,节约用地方面堪称典 范.客家人在建筑土楼时主要根据地形地势来选择宅址,依山 而建,有山靠山,无山则靠岗,门前则有水,或有池塘.建筑力 求坐北朝南,整个建筑的选址和布局,要以山作为他的后部的 依托物,或借远山作背衬.客家人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 2O09年2期总第128期吴锡麟?福建传统民居对南方地区城乡建设r能减排措施
的扁发
观是受古代风水理沦的影响,按风水的观点:"门前若有玉带 水,高官必定容易起;出入代代读书声,荣显富贵耀门间."显然
这正契合"风水说"所云"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而水称人心"的 天人合…的理想居住空间.客家土楼建筑的环境理想主要 承续着儒家的"天人合一"理想,表现为"强化和突出建筑与环 境的整合以及建筑平布局和空问组织结构的群体性,集中 性,秩序性,教化性,注重建筑环境的人伦道德之审美文化内涵 的表达".
客家人在战乱的年代,为了防御外敌的入侵而选择了聚族 而居的生活方式.他们在土搂建筑的空问组织上,采用建筑实 体围合宅间形成外闭内敞空间形态.空间组织表现中轴对称, 所有的公共宅问都集中在中轴线上,沿着中轴线形成丰富的空 间序列.例如永定县的"承启楼",楼内的第一环是主楼,第二 环是公用的会客厅.第i环足私塾,中问是公用中堂,是用来祭 祀,聚会,议书,举行红t't喜事的地方.从土楼内部居住空问来 看,它是旱线状组合,l韦】绕中布局.这种聚居模式,尤其体现 在客家的圆楼中.土楼的造型模式与聚族方式,使客家土楼 家族的生活,展现家独屋所没有的特殊景象.土楼内的家 庭最大限度地共同占有财产,共一个屋字.共一个门户,共外周 墙,共厅堂,天井,梯道等等,还有种种公共财产.从某种意义 上说.土偻是一个扩大的家又是一座缩小的城.一座较大的 土楼可以住F600多人.
客家人的择居选址观念,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对我们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中如何节约土地,减少城乡建设用地,无 疑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建筑中的节能减排
城乡建没中建筑的节能减排措施可以从围护结构的保温 隔热,内部结构的通风透气,资源的再利用等方面加以考虑. 1,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
对于我国南方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是 减少建筑外表面积,加强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门窗的
气密性,开发利用新型墙体材料等.
墙体是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主体,其能耗在建筑能耗中占有 相当的比例.可以通过提高隔热保温性能发挥节能的功效,通 过新型墙体材料的不发利用达到减排的目的.过去,直作为 墙体材料的实心粘士砖.是用粘土烧结出的,在其制造过程中 消耗大量的粘土,占用耕地破坏环境,而其传热系数较大,保温 隔热性能差,造成建筑能耗的卜升.新型的墙体材料包括具有 一
定空洞率的非粘土空心砖,建筑砌块,它们的传热系数均低 于传统的枯土砖,而且是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甚至造纸废渣生 产的,从而实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的町持续发展目标.同时.为了进一步减小墙体导热系数,又 出现了以空心砖,砌块与高效保温的玻璃棉板或岩棉板组成的 外墙保温复合墙体.
土楼建筑围护结构的土墙不仅起围护作用而且作为建筑 的承蕈结构,土墙利厢红壤土,砂石,竹片,土纸浆等材料,这些 材料全部就地取材.用简单的工具如夯杵,墙槌版和拍板等经 反复揉,压挤,采用中国传统"大墙板"技术夯筑成1—2m厚的 楼墙,是外土内木的建筑结构.其中为进一步加强红壤土粘 性,还加入了红糖,蛋清和煮熟的糯米饭,这是闽西南人民的独 创方法.
这种土墙在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寒风侵 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厚土保持着适宜人体的 湿度,环境太于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分,而在环境太湿时,则 吸收水分,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绝佳的牛态设计.建造土 楼的所有材料均为无污染材料,不论是兴建与毁坏或改变使用 功能.均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自然环境,又可实现资源的 重复利用,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生念建筑".土楼具备隔热,防 潮,御寒,采光,抗震等功能,有利于与自然共生共存.其所选
材料就地取材,施工方便.不费能源.节约用地,经济实用,适应 广大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这种民居围护结构及选材对于 南方地区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2,内部结构的通风透气
保持建筑内部结构的通风透气不仅对人的健康意义重大, 而且可以减少空调的使用,降低能耗,节约能源.我国南方地 区夏热冬暖,应尽量通过利用自然通风来获得舒适的室内热环 境的,过度的使用空调调节室内温度,将消耗大量的能源.能 源的短缺,紧张将会威胁到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福建传统民居中的许多利用自然通风调节空气温度的措 施,顺应自然,绿色环保非常值得总结与借鉴.福建厅井式民 居是庭院类型民居中的一大类,其特色表现在敞口厅及小天 井.即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皆相互联属,屋面搭接.紧紧包围 着中间的小院落.天井内一般皆有地面铺装及排水渠道.每 幢住屋前皆有宽大的前廊或屋檐,以便雨天时串通行走.天井 既是引风口,又是出风口.风从天井吹向厅堂,进入通道,从后 天井或侧庭院回归自然.如果天气异常炎热,风力轻微,天井 在阳光曝晒下热气蒸腾,热空气不断上升,形成一种"拔气"作 用,而两侧厝巷的冷却空气就会通过通道不断向天井补充,形 成冷热空气的温差对流.这种通风系统与堂屋,高窗和屋门I司 气流相通,形成良好"穿堂风",以达到夏季自然降温的目的. 这种形式民居在湿热的夏季可以产生阴凉的对流风,改善小气 候.闽南泉州地区的传统民居——手巾寮在组织气流,自然通 风的气候适应性方面就有杰出的创造.手巾寮是一种传统的 沿街式小型住宅,面宽仅一个开问,宽度约4m,进深一般在 20m以上,由多个天井组织沿纵向发展,泉州地区气候湿热,通 风是至关重要的降温除湿措施.从这一点出发,手巾寮当中多 处设置开敞的空间,减少墙体对气流的阻隔,尽量使风畅行无 碍地进入室内."敞"不仅利于引风人室,也便于夜间向室外散
发热量.手巾寮在内部空间的围合和分隔的处理手法上也具 有独到之处.
这些传统民居在平面布局,组织结构方面也是顺应自然, 适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观的体现,对我们城乡规划 和新农村建设中减少空调电能的使用,降低能耗有很好的启发 作用.
三,资源的再利用
在新一轮城乡建设浪潮中,许多地方已经开始拆除2O世 纪80年代建设的住宅,有的城市甚至开始拆除9O年代的住宅 了.这不仅是资金极大的浪费,而且产生大量的废旧建筑材料 及建筑垃圾,进而对城市和社会产生不和谐影响.这种行为有 违国务院的节能减排政策.根据对我国建国后建筑存量的调 查,2006年中期建设部公布的数字为430亿rn2,"十一五"规 (下转第23页)
2009年2期总第l28期符小洪等?霞浦将军坛陵园规划设计中的意境塑造探
讨?23?
向墓园,谓之聚水,放生池的中央设计一座拱形的太平桥,喻先 人经过此桥就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升人天堂,拱形桥的两侧各 设计对称分布的洗心亭,喻洗去人世间污浊以清净之身进入极 乐世界,每逢祭祀L]活动则以喷泉渲染陵园气氛;在生命广场 的后侧,以陵区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布局"二十四孝"文化壁画, 宣扬孝道文化.
陵园景观布局{:究块面划分,根据主题进行命名,如穴位 两侧中军帐,其前面为左右前锋营与左右后卫营等等;同时,按 园中道路来划分空间共21个墓区,按照"八卦军营"阵式分别 布局高尚墓区(含艺术墓区),中档墓区,普通墓区,塔葬区,壁 葬区,草坪葬,树葬区等.高中低档墓区供不同层次人士消费, 即符合国家殡葬政策,也解决了农村乱葬现象.就艺术墓群来 说,比如墓碑上两个脚印一一一个是男的,一个是女的,喻夫妻
情深;而一把钢琴会追思到其祖先是个钢琴家……这样设计可 以引起子孙们的怀占思想.陵园的植物景观配置,除线状绿地 (如行道树,风水树)与块状绿地(如停车坪的植草砖及其他一 些集中绿地)外,还选用低矮的造型柏树巧妙地将墓位分隔,人 性化为各位逝者创立出相财独立的封闭空问,远远看去如"林 园"般,打破陵园的恐怖感.考虑到陵园的公园化功能,以中轴 线为中心对称布局四个休闲亭,供祭祀者或游客休息用,还在 生命广场及中间横向步行道适当位置上布局若干石桌,石椅 (图2).设计师的构思将打破传统的陵园布景形式,文化的内 涵更加丰富,更值得人们去冥想.
4结语
作为现代陵园,将军坛陵园根据自身的主题思想,揉合现 代园林设计艺术与传统宗教文化,运用轴线,对称,空间序列手 法,塑造了一座庄重,肃穆,简洁,素雅的集生态化,公园化,现 代化陵园,充分体现自然山水特色,创造可游,可观,可品的园 林环境系统.
参考文献
[1]李防.意象与意境辨析[J].韶关学院(社会科学
版),2005(4):26—27.
[2]赵吉芳,黄安民.旅游规划中意境塑造的支撑体系研 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2008,4:44 [3]崔学森.现代陵园规划设计浅谈一一上海福寿园设计 实践[J].花园与设计,2005,8:26
[4]王洪成,陈侃.园林景观中的自然要素[J].中国园 林,2005(1O):45—46
[5]刘方,胡纹.规划设计中自然价值观的再思考[J].规 划师,2004(4):3436
(上接第2O页)
划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地区城市化,到
2020年我围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5,为解决新进城市居民的 住宿需要,在未来13年多的时问内还要建设300亿m的建 筑_l.在这些建筑垃圾中,7O,80建筑垃圾是碎砖,碎石 和砂浆碎块.节约新建筑材料,重复有效的利用资源,减少建 筑垃圾堆放,填埋占用土地,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对建筑垃圾 可进行如下处理,一是旧砖,碎石的分拣利用;二是利用碎砖, 碎石.经粉碎过筛分级,掺一定比例的水泥,石灰,生产免烧快 熟墙体砌块;三是砖沫,石料粉和抹灰灰渣在城市,城镇和乡村 规划路面修建时,用以置换出路基好土,以减少建筑垃圾的数 量和堆放占地数目.
传统民居在资源的重复利用方面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的.福建土楼在建材选择上,皆出自天然.从取生土,翻生土, 添加斩碎的稻草到掺人适当的红糖水,糯米汤,海蛎壳做黏合 剂,全部就地取材,源于大地,归于大地.即使要毁掉土楼,没 有一根铁钉,一滴水泥,一根钢材,没有任何化学原料,永远都 不会污染大地,而且这些生土可以重复利用.闽南地区民居建 筑中有一种出砖入的房子,它是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和红砖 交垒叠砌而成的,这些石材和红砖是工匠们取材于地震后倒塌 房屋的破砖,碎石和瓦砾等材料.这种出砖入石的房子,其墙 体看似简陋粗糙,但红白相问,颜色错落,既有对比变化,又整 体和谐,具有朴素的美感和高雅的艺术品位.传统民居的这种 建筑用材是典型的资源循环再利用过程,即节约资源又减少建 筑垃圾的排放,节约用地,对建筑业叮持续发展有借鉴意义. 四,小结
建筑耗能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 高,呈急剧上升趋势.福建传统民居在选址,布局和组织结构, 材料利用方面符合现代绿色节能建筑的思想,从人类与环境共 生角度,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审视福建传统民居,可以 发现在这些传统民居建筑中,是利用自然,天然的,洁净的资源
的典范,达到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目的.总结福建传统民居 中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建筑经验,对南方地区城乡建设节能减 排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在技术方面的研究对生态环境 保护和现代建筑业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姜伟新.着力从四个方面推进建筑节能减排[J].建筑 节能一行业动态与资讯.2008(4):79. [2]周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任重道远[J].住宅产业. 2008.4:17.
E3]江亿.营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EJ].思辨.2007.65 —
69.
[4]左大培.最近几年中国大城市住宅售价上涨原因分析. 《山东社会科学~2oo8年第9期.
E5]黄汉民.福建土楼E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2003.
[6]唐孝祥.试析传统建筑环境美学观[J].华中建筑. 2000,(2):2426.
E7]陈李冬.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温州大学. 2005(6):48—52.
E8]易普男,汪振泽.浅析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文化学.沈阳 建筑大学.2006(3):2Ol一205.
E9]陈方达,申绍杰.福建传统民居对现代室内生态环境设 计的启迪.福建建筑.2008(1):1—3.
[1o]石楠.厚道[J].城市规划.2007(3):1.
范文五:南方地区气候特点
南方地区气候特点
位于岭南,为我国最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云南4省(自治区)的南部和台湾、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稻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51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17%。本区水热资源丰富,稻作生长季260-365天,≥10°C的积温5800-9300°C,日照时数1000-1800小时;稻作期降雨量700-2000mm,稻作土壤多为红壤和黄壤。种植制度是以双季籼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实行与甘蔗、花生、薯类、豆类等作物当年或隔年的水旱轮作。部分地区热带气候特征明显,实行双季稻与甘薯、大豆等旱作物轮作。稻作复种指数较高。 本区位于云贵高原和西藏高原。包括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西藏、青海等省(自治区)的部分或大部分,属亚热带高原型湿热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地貌、地形复杂。稻田在山间盆地、山原坝地、梯田、垄瘠都有分布,高至海拔2700m以上,低至160m以下,立体农业特点非常显著。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24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8%。稻作生长季180-260天,≥10℃的积温2900-8000℃,日照时数800-1500小时,稻作生长期降雨量500-1400mm。稻作土壤多为红壤、红棕壤、黄壤和黄棕壤等。本区稻作籼粳并存,以单季稻两熟制为主,旱稻有一定面积,水热条件好的地区有双季稻种植或杂交中稻后养留再生稻。冬水田和冬坑田一年只种一熟中稻。本区病虫害种类多,为害严重。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桂北地区传统木构民居建筑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