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古典寺观园林的建筑语言
中国古典寺观园林的建筑语言
摘要:近日到归元寺进行了实地的调研,以归元寺为例,分析中国
古典寺观园林的建筑语言。包括园林中的人文寄托,总体布局,建筑表现,造园艺术语言等等。
关键词:寺庙园林;古典特色;人文寄托;规划布局;造景艺术
中图分类号: F54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径苔生。” 慧皎的《高僧传》大约是中国最早关于人工禅林的记载了。古典的寺观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游赏价值。近日到归元寺进行了实地的调研,以归元寺为例,来分析中国古典寺观的建筑语言。
2寺庙园林概述
2.1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一般以寺为主,或包以园林,或附缀园林,或穿插园林。寺院主要殿堂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方丈室等。东侧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寿堂等。与寺庙均衡、对称、封闭相反,园林的配置则追慕自然,灵活多变,园林中水涧溪流,似
源头无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似境界无穷。这两种相反的艺术格局构成了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有自然情趣、意境层深的欣赏。
2.2寺庙园林的特点
寺庙园林主要有如下特点:开放性、稳定性、天然性、神秘性.
3归元寺的建筑语言
3.1寺观的人文寄托与文化语言
佛寺一向是当代文化活动的中心,寺院也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于一身的综合美术馆,更是人们心灵休憩的重要场所。中国佛寺建筑早期以佛塔为主,至隋唐时代,渐以佛殿为中心。
归元寺创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作为一个寺庙园林,身上自然有着不同于私家园林的文化寄托。归元寺之名取佛经“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之语意。寺庙在古代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宗教艺术的观赏对象。所以,归元寺在建造的时候,以三大殿构成的三个院落为主体,同时辅以花园与祭拜广场。这样就使得使朝山进香与游览园林胜景结合起来,起到以游览观光吸引香客的作用。
3.2,寺观园林的建筑布局语言
佛寺建筑发展初始,寺庙与官府、宅邱、祠堂混同起来。这是因为在
建筑格局上,支配中国人的是根深蒂固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在这种文化一心理的指导下,产生了一种建筑模式,而这种模式具有普遍意义,不仅宫殿官邸如此,词堂民居如此,寺院道观也如此。所以中国佛寺一开始就融合了固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柯庙,依然是平面方形,对称稳重,采用南北中轴线布局,构成整饬严谨,气势磅礴的建筑群体。
3.3 建筑主体的表现语言
3.3.1建筑主体
北院的主体建筑是藏经楼。藏经阁1920年至1922年兴建,是一座两层五开问的楼阁式建筑,高约25米,顶为兽头大脊,鱼角搬爪,斗拱飞檐,古朴玲珑,当面为四柱通天,双凤朝阳,五龙戏珠。整个建筑、门扇窗牖,涂朱绘彩,刻画镂雕,精巧壮观,金碧辉煌,是武汉市唯一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物。这里珍藏着许多佛教文物,除《藏经》外,还有佛象、法物、石雕、木刻、书画碑帖及外文典籍等。
3.3.2廊道
廊道作为中式园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重要的沟通和链接作用。在归元寺中,有大大小小多个院落,很多院落正是靠着不同的廊道连接起来。廊道作为园林中的一种沟通语言,既可以划分空间,增加空间的丰富度和深度,又可以作为一种园内的风景导游,作为游客行进路线的指引。同时廊道上丰富的雕花和纹饰,更丰富了园内的景致。
3.4 寺观园林的造景艺术语言
3.4.1点景
归元寺作为一个小型的寺院,空间面积相对并不大,所以造园师在建造的过程中,细节设计便格外重要。比如庭院中间的香炉,建筑间隙间的植被,放生池中的莲座。虽然小巧,但却点亮了周围的景致
3.4.2借景
借景是吧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从而突破有限的空间而至无限。《园治》中说:“借者,园虽别内外,的经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归元寺修建于市区当中,相对的自然景观并不多,但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了院子北的小土丘,在上面种植植被,丰富了园林的景色
3.4.3框景
在归元寺中,因其庭院错落多变,建筑的门、窗、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把远处的植被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形成别样的画面。
3.4.4敞景
植物景观的敞景给人以层次清晰、景域辽阔之感。所以,归元寺在其一般在寺庙园林出入口处、集会广场会,采用敞景的空间处理手法。使得原本面积不大的寺庙,经过敞景式的植物配置手法。立刻让人视野开阔,增大了寺庙的视觉面积。
3.4.5障景
障景出去“屏俗”之外,还可以产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掩藏了没,使美更美,而且还可以产生无限的诱惑力。
在归元寺中,多出利用植物来隐藏部分建筑与围墙。园林中的照壁既标明主题,有花粉空间,是观赏者的心里产生探究欲,增加景色的层次,扩大了空间容量。
3.5园林的造景搭配语言
3.5.1(主景与配景(次景)
造园必须有主景区和配(次)景区。堆山有主、次、宾、配,园林景观建筑要主次分明,植物配植也要主体树和次要树种搭配,处理好主次关系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3.5.2 抑景与扬景
传统造园历来就有欲扬先抑的做法。在入口区段设障景、对景和隔景,引导游人通过封闭、半封闭、开敞相间、明暗交替的空间转折,再通过透景引导,终于豁然开朗,到达开阔景园空间。
3.5.3实景与虚景
园林景观或建筑景观往往通过空间围合状况、视面虚实程度形成人们观赏视觉清晰与模糊,并通过虚实对比、虚实交替、虚实过渡创造丰富的视觉感受。比如,寺院中无门窗的建筑和围墙为实,门窗较多或开敞的亭廊为虚;植物群落密集为实,疏林草地为虚;园中山石为实,林木为虚;青天观景为实,烟雾中观景为虚,即朦胧美、烟景美,所以虚实乃相对而言。归元寺中设置的放生池,出去放生功能之外,又是一面天然之境。
3.5(4前景与背景
任何园林景观空间都是由多种景观要素组成的,为了突出表现某种景
物,常把主景适当集中,并在其背后或周围利用建筑墙面、山石、林丛或者草地、水面、天空等作为背景,用色彩、体量、质地、虚实等因素衬托主景、突出景观效果。在流动的连续空间中表现不同的主景,配以不同的
背景,则可以产生明确的景观转换效果。
3.6归元寺的地域特色语言
归元寺有别于传统寺庙中轴式布局的规律,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个各具特色的庭院组成,现存殿堂楼阁二十八栋,整个平面布局呈“袈裟”形状。建筑受到当地荆楚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双重影响,建筑与园林布景别具特色。
4 寺庙园林意境
中国的古典园林向来讲求的的“虽为人造,宛若天成”。寺庙园林在此基础上又有着沟通神灵的重任。通过亭、廊、桥、坊、堂、阁、佛塔、经幢、山门、院墙、摩崖造象、碑石题刻等的组合、点缀,创造出富有天然情趣、又带有浓浓宗教意味的园林景观。寺庙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以空间和时间的跨越为目的,达到以小园而见大世界,“纳千顷之汪洋,收四
时之烂漫”的效果。
参考文献
References(参考文献)
[1]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guage Qijun Wang中国园林建筑语言 王其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garden artLindi Cao中国园林艺术概论 曹林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nalysis Yigang Peng 中国古典
园林分析 彭一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China temple Junhong Guo 中华寺庙 郭俊红 农村读物出版社
[5]GUIYUANSI——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ata in HubeiHanmin Yu 归元寺——湖北文史资料 俞汉民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FBWS199703003.htm
[6]One of the four famous Buddhist in Wuhan: Guiyuan Temple武汉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归元寺
http://www.hb.xinhuanet.com/travel/2004-03/18/content_1807418.htm
Photograph(图片来源)
Photograph by writer作者拍摄 2012-10
范文二:中国古典寺观园林的建筑语言[精品资料]
中国古典寺观园林的建筑语言-精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摘要:近日到归元寺进行了实地的调研,以归元寺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寺观园林的建筑语言。包括园林中的人文寄托,总体布局,建筑表现,造园艺术语言等等。
关键词:寺庙园林;古典特色;人文寄托;规划布局;造景艺术
F540.32 A
1引言
“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径苔生。”慧皎的《高僧传》大约是中国最早关于人工禅林的记载了。古典的寺观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游赏价值。近日到归元寺进行了实地的调研,以归元寺为例,来分析中国古典寺观的建筑语言。
2寺庙园林概述
2.1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一般以寺为主,或包以园林,或附缀园林,或穿插园林。寺院主要殿堂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方丈室等。东侧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寿堂等。与寺庙均衡、对称、封闭相反,园林的配置则追慕自然,灵活多变,园林中水涧溪流,似源头无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似境界无穷。这两种相反的艺术格局构成了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有自然情趣、意境层深的欣赏。
2.2寺庙园林的特点
寺庙园林主要有如下特点:开放性、稳定性、天然性、神秘性.
3归元寺的建筑语言
3.1寺观的人文寄托与文化语言
佛寺一向是当代文化活动的中心,寺院也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于一身的综合美术馆,更是人们心灵休憩的重要场所。中国佛寺建筑早期以佛塔为主,至隋唐时代,渐以佛殿为中心。
归元寺创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作为一个寺庙园林,身上自然有着不同于私家园林的文化寄托。归元寺之名取佛经“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之语意。寺庙在古代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宗教艺术的观赏对象。所以,归元寺在建造的时候,以三大殿构成的三个院落为主体,同时辅以花园与祭拜广场。这样就使得使朝山进香与游览园林胜景结合起来,起到以游览观光吸引香客的作用。
3.2,寺观园林的建筑布局语言
佛寺建筑发展初始,寺庙与官府、宅邱、祠堂混同起来。这是因为在建筑格局上,支配中国人的是根深蒂固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在这种文化一心理的指导下,产生了一种建筑模式,而这种模式具有普遍意义,不仅宫殿官邸如此,词堂民居如此,寺院道观也如此。所以中国佛寺一开始就融合了固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柯庙,依然是平面方形,对称稳重,采用南北中轴线布局,构成整饬严谨,气势磅礴的建筑群体。
3.3建筑主体的表现语言
3.3.1建筑主体
北院的主体建筑是藏经楼。藏经阁1920年至1922年兴建,是一座两层五开问的楼阁式建筑,高约25米,顶为兽头大脊,鱼角搬爪,斗拱飞檐,古朴玲珑,当面为四柱通天,双凤朝阳,五龙戏珠。整个建筑、门扇窗牖,涂朱绘彩,刻画镂
雕,精巧壮观,金碧辉煌,是武汉市唯一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物。这里珍藏着许多佛教文物,除《藏经》外,还有佛象、法物、石雕、木刻、书画碑帖及外文典籍等。
3.3.2廊道
廊道作为中式园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重要的沟通和链接作用。在归元寺中,有大大小小多个院落,很多院落正是靠着不同的廊道连接起来。廊道作为园林中的一种沟通语言,既可以划分空间,增加空间的丰富度和深度,又可以作为一种园内的风景导游,作为游客行进路线的指引。同时廊道上丰富的雕花和纹饰,更丰富了园内的景致。
3.4寺观园林的造景艺术语言
3.4.1点景
归元寺作为一个小型的寺院,空间面积相对并不大,所以造园师在建造的过程中,细节设计便格外重要。比如庭院中间的香炉,建筑间隙间的植被,放生池中的莲座。虽然小巧,但却点亮了周围的景致
3.4.2借景
借景是吧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从而突破有限的空间而至无限。《园治》中说:“借者,园虽别内外,的经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归元寺修建于市区当中,相对的自然景观并不多,但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了院子北的小土丘,在上面种植植被,丰富了园林的景色
3.4.3框景
在归元寺中,因其庭院错落多变,建筑的门、窗、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把远处的植被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形成别样的画面。
3.4.4敞景
植物景观的敞景给人以层次清晰、景域辽阔之感。所以,归元寺在其一般在寺庙园林出入口处、集会广场会,采用敞景的空间处理手法。使得原本面积不大的寺庙,经过敞景式
的植物配置手法。立刻让人视野开阔,增大了寺庙的视觉面积。
3.4.5障景
障景出去“屏俗”之外,还可以产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掩藏了没,使美更美,而且还可以产生无限的诱惑力。
在归元寺中,多出利用植物来隐藏部分建筑与围墙。园林中的照壁既标明主题,有花粉空间,是观赏者的心里产生探究欲,增加景色的层次,扩大了空间容量。
3.5园林的造景搭配语言
3.5.1(主景与配景(次景)
造园必须有主景区和配(次)景区。堆山有主、次、宾、配,园林景观建筑要主次分明,植物配植也要主体树和次要树种搭配,处理好主次关系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3.5.2抑景与扬景
传统造园历来就有欲扬先抑的做法。在入口区段设障景、对景和隔景,引导游人通过封闭、半封闭、开敞相间、明暗交替的空间转折,再通过透景引导,终于豁然开朗,到达开阔景园空间。
3.5.3实景与虚景
园林景观或建筑景观往往通过空间围合状况、视面虚实程度形成人们观赏视觉清晰与模糊,并通过虚实对比、虚实交替、虚实过渡创造丰富的视觉感受。比如,寺院中无门窗的建筑和围墙为实,门窗较多或开敞的亭廊为虚;植物群落密集为实,疏林草地为虚;园中山石为实,林木为虚;青天观景为实,烟雾中观景为虚,即朦胧美、烟景美,所以虚实乃相对而言。归元寺中设置的放生池,出去放生功能之外,又是一面天然之境。
3.5(4前景与背景
任何园林景观空间都是由多种景观要素组成的,为了突出表现某种景物,常把主景适当集中,并在其背后或周围利用
建筑墙面、山石、林丛或者草地、水面、天空等作为背景,用
色彩、体量、质地、虚实等因素衬托主景、突出景观效果。在
流动的连续空间中表现不同的主景,配以不同的背景,则可以
产生明确的景观转换效果。
3.6归元寺的地域特色语言
归元寺有别于传统寺庙中轴式布局的规律,由北院、中
院和南院三个各具特色的庭院组成,现存殿堂楼阁二十八栋,
整个平面布局呈“袈裟”形状。建筑受到当地荆楚文化与宗教
文化的双重影响,建筑与园林布景别具特色。
4寺庙园林意境
中国的古典园林向来讲求的的“虽为人造,宛若天
成”。寺庙园林在此基础上又有着沟通神灵的重任。通过亭、
廊、桥、坊、堂、阁、佛塔、经幢、山门、院墙、摩崖造象、
碑石题刻等的组合、点缀,创造出富有天然情趣、又带有浓浓
宗教意味的园林景观。寺庙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以空间和时间
的跨越为目的,达到以小园而见大世界,“纳千顷之汪洋,收
四时之烂漫”的效果。
参考文献
References(参考文献)
[1]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guage Qijun Wang
中国园林建筑语言 王其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garden artLindi Cao
中国园林艺术概论 曹林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nalysis Yigang
Peng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彭一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China temple Junhong Guo 中华寺庙 郭俊红 农
村读物出版社
[5]GUIYUANSI——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ata in
HubeiHanmin Yu 归元寺——湖北文史资料 俞汉民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FBWS199703003.ht
m
[6]One of the four famous Buddhist in Wuhan:
Guiyuan Temple武汉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归元寺
http://.hb.xinhuanet.com/travel/2004-
03/18/content_1807418.htm
Photograph(图片来源)
Photograph by writer作者拍摄 2012-10
阅读相关文档:论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变频调速装置在给排水工程应用中的设计选型探讨 工民建施工中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应用与分析 对建筑工程验槽施工技术的探讨 浅谈混凝土质量缺陷和防治 水力发电厂继电保护可靠性措施及相关研究 试论混凝土大跨度结构施工 基于高层建筑施工中逆作法施工技术的探讨 浅谈实际工作中的建筑设计方法 关于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分析 浅议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 浅议如何提高工程造价审核 对新时期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精细化管理探析 浅析加强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的若干措施 建筑规划设计优化方法的研究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管理的分析和探讨 灌区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解析 谈当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收集于因特网,所有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范文三:浅析中国寺观园林的特点及风水学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寺观园林做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园林的发展中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寺观园林的深入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学风水学的浅析在宗教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佛教“密宗”、“禅宗”两大佛教宗派园林特点,探讨了传统风水理论与宗教文化的关联,阐明了风水思想对寺观园林景观设计在园林选址布局及植物选择与配置方面的指导作用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寺观园林;佛教;藏传佛教;风水学
一、中国佛教寺观园林的特点
寺观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之一,其数量远远超过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佛教的寺观园林,狭者仅方丈之地,广者泛指整个佛教圣地,包括佛寺周围的自然环境,是佛寺建筑、佛教景物、人工山水与天然山水的综合体。
1、从整体布局来说,寺观建筑十分喜爱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而求得整体的统一性。不仅采取严格对称的方法来排列建筑,而且中轴线异常强烈,表现气势之宏伟。出于功能特点,为求庄严、肃穆也多以轴线对称的形式来组织建筑群。它突破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分布上的局限,广布在中国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从特色上,它除了具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生态景观特征外,还因几千年来深厚的佛教和传统文化沉淀,更具有其独特的生态文化特征。由于佛教园林选址自由,或大道广衢,或名山大川,往往山青水秀,景色幽雅。不同特色的风景地貌,给佛寺园林提供了不同特征的构景素材和环境意蕴。
2、园林环境的氛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的营造。佛教园林植物包括寺院庭院中人工种植的花草树木,也包括寺院周边天然形成的丛林。除了对植物形态上的审美要求.还会对植物景观注入精深的文化内涵,寓情于景,神形兼备。植物具有生长的地域差异。
3、风水角度来说,寺观园林也体现了风水对其的影响,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这些带有浓厚宗教气息的寺观园林也是在追求名山大川的基础上,依托自然地形和地势,傍水依山、负阴抱阳,“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利用和装点自然”,达到“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意境。
总之,中国寺观园林是一类有代表性的宗教性建筑群体,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
佛教园林别具一格地将佛教思想、文化精神寄予园林景观中。与气势恢弘、规模较大的皇家园林和精巧秀美的私家园林相比,更注重它的文化内涵。植物又是佛教园林中景观的构成要素,也是佛教文化具象化的载体。
二、佛教寺观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风水学运用
一、武汉市长春观植物造景与配置中风水理论的运用
武汉长春观:道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布局还是依照中国传统寺观建筑布局特征一条主线轴线对称,东西两边为斋堂等。主要是为了满足佛教信仰和了解佛教文化的需要要体现庄严肃穆的效果 佛阁寺中的植物种类有银杏、七叶树、莲花丁香、紫薇、腊梅 忍冬、阔叶麦冬等这些植物符合风水中的植物,五行即有属金的白色杏色和金色的植物、属木的青色绿色植物、属水的黑色蓝色植物、属火的红色紫色植物、属土的黄色棕色植物。银杏与佛教天缘地合,其树体高大雄伟 最宜衬托寺院宝殿的壮观,其叶素雅洁净有不受风尘干扰的宗教寓意而在园林绿化中因佛教五树之一的菩提树是热带亚热带的常绿植物在温带和北方寒冷地区很难生长,所以常选用银杏代替菩提树,这正是风水思想中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的体现。
二、西藏布达拉宫园林风水布局特征
布达拉宫被称为“世界屋脊明珠”,它是拉萨乃至青藏高原的标志,也是西藏曾经的政权中心。
西藏布达拉宫 建于红山之上,在风水中也叫太阳山,布达拉宫东边为东日光殿,两旁有圆形城堡,象征日月星辰;某一季节段,西藏拉萨市的第一缕阳光会洒在布达拉宫上。
布达拉宫的地势独特形成了,四周群上环绕,形成了千山抱一寺,一寺一寺镇千山的布局,这也是中国佛寺园林选址的基本原则,如:嵩山少林寺、峨眉山报国寺等。凭借其优越的山势地形建造,借后山之峻峭以壮其势,用寺前开阔的清波以秀其姿,使得其间坐落的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和谐浓厚了藏传佛教文化的氛围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体现。
布达拉宫在建筑特征上也有很明显的分水布局特征,从中间主殿开始四周建筑依次降低,建筑表层颜色根据建筑高低不同也随之改变,这也是藏传佛教中等级地位的象征,由四周向中央集合,此布局特征即“三垣”和“四象”七星区,所谓的“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在风水学中布达拉宫的选址布局极佳。
密宗佛教建筑特点与别的教派以及民族建筑形式结构以及寓意都有很大的差别,不同的建筑色彩,体现了不同的等级特征和藏族文化内涵,佛教园林中的景观雕塑不仅仅是点缀,既是民族信仰的缩影也是藏族文化的一个符号,突显了藏传佛教园林的特点。
总结: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人们的工作紧张繁忙,都希望工作之余有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去放松,而风水理论指导下的园林工作正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充分考虑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诱导和激发生态文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身心健康的需求,使人与自然相融合并使其升华,最终实现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天地相辅相成的生态文明境界。风水理论所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是一门关于如何选择理想环境的学问,对园林景观设计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它使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提高了景观的艺术价值。在实践中常通过合理的选址及广植树木等手段来改造不利环境,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
范文四:寺观园林中的禅意
寺庙园林中的禅意
摘要:本文从阐述寺庙在中国园林化的演变过程出发,通过对具体实例的解析,探讨禅的意境在中国寺庙园林中的体现。
关键词:寺庙;园林;禅
1 寺庙园林化的过程
1.1 中国的寺庙园林化的演变历程
1.1.1 起始
“寺”在秦汉时期指官署,后演变成佛教建筑的称呼。相传,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寺,汉明帝派出的使者请回了天竺僧人,并用白马驮回了佛教经籍,他们初抵洛阳时,住在一座官署“鸿肿寺”中,后来建了专供大竺高僧居住的建筑,取自马驮经之意,沿用“寺”的名称,取名白马寺。其主要佛教设施就是佛塔,其他建筑与一般官署建筑无大差异,主要供外来僧人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东汉时期,佛教只是被上层统治者作为神仙方术一类的东西信奉,因此寺院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没有普遍的社会影响。
1.1.2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期佛教兴盛,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均受到佛教的影响。寺院的规模从内部设计到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舍利塔不再占有中心位置,由中心后移或另建塔院,并且逐渐演变成与民居及园林建筑中楼阁相结合的形态,具有了可供观赏乃至登临的性质,因而变得世俗化、审美化了。这一时期的寺院多是皇亲国戚所立,寺中建筑密度很大,色调华丽,并有山池花木的衬托,情调上早己不只属于佛教性质,而接近于一座园林。并且,寺庙园林开始向风景优美的自然山水区转移。东晋时以慧远法师为代表所建的庐山东林寺,表现出寺院走向山林,与自然风景结合的趋向。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1(1(3 唐代
到了唐代,佛教禅宗兴起,寺庙的园林化达到旺盛期,自然风景式的寺庙园林形态成为主导形态,并形成了所谓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以及“佛门四绝”国清寺、灵岩寺、栖霞寺、玉泉寺。当时文人常在寺中吟诗、赏花、登塔观景,寺院环境清幽,花木繁盛,所以在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也成为人们探春寻趣的好环境了。
1(1(4 宋代
宋代禅宗成为势力最盛的一派。相应地,禅宗所属的寺庙园林环境又有了新的兴造,如杭州净慈寺、庐山圆通寺等,寺庙与所处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遂形成中国自然山水园独特的一流。这时期,出现“禅院五山”,即杭州灵隐寺、净慈寺、余杭径山寺、宁波天童寺、育王寺。位于山水名胜区的寺院成为风景区的重点,且以“五山”称“五寺 1(1(5 明代
明代以后,佛教中心北移至北京。寺庙园林越来越与私家园林趋于“相似的风格,讲究景观创作的疏朗、雅致和天然之美,自觉地融人工建筑于山水环境,形成自然天成的园林环境,其风格、精神直承前几代私家郊野别墅、山居而来,有浓厚的山林隐逸的幽情雅趣”。
1(2 中国寺庙园林园林化的表现
纵观寺庙园林的进展,其园林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寺内逐渐增加了园林性质的因素,或是在寺旁建立紧邻的附属园;二是整个寺院的外在环境的变化,即寺庙向自然山水风景区转移,完全将自身融于自然风景中的组成部分。后一方而成为寺院发展的主流。
首先,就寺内的空间变化看,池水、花木、山石、亭榭等园林因素逐渐发展出来。池水在寺中往往兼有宗教功能和园林功能:既有观赏情趣,又可作为放生池进行宗教活动,加上水中植红白莲花,观赏之余又增加了宗教的圣洁脱俗气氛;花木园圃在寺中起了庭院绿化、点缀的功能,烘托出一种清幽、高雅的园居氛围:山石亭榭是纯园林性质因素,在园中主要起了观赏作用。另外,空间处理艺术中加强内外空间(建筑空间与外部自然空间)的渗透、交流,以打破宗教建筑的沉闷、肃静感,从而产生明快灵活的园林环境。如漏窗、敞廊、敞厅是常用的手段,可以把单纯的宗教空间与园林化的建筑空间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其次,就寺外环境的园林化来看,建寺于自然山水景区中,由封闭式庭院空间转向与自然山水空间环境相结合,是寺庙园林化的主导趋向。并且,寺庙建筑周围自然环境也进行了园林化处理。这方面主要包括寺前香道的处理和对周围自然景点的组织与利用运用园林手段,变朝山拜佛的香道为景观序幕,把沿途纯自然状态的散乱景致,组织成曲折幽深、节奏明晰的园林序列空间。这样,通过对周围自然景物的组织,使其成为了寺庙的园林环境的一部分。
2 禅宗与寺庙园林化
禅宗哲学从兴起到成熟的过程,与寺庙园林的兴盛发展,大致是同步的。从唐宋至明清的寺庙园林状况中可以看出,禅宗与寺庙园林同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禅宗是中国佛教的精神核心,寺庙园林则是秉承这种精神的中国僧众的理想天地。
从最初的寺庙园林中的僧人来看,其思想、情趣类似玄学之风下的文人逸士,他们乐道于自然山水之间,以精神的恬淡为适。并的佛教理趣,于是造就了这一时期佛寺兴造重点开始向自然山水区的转向。
“天下名山僧占多”,通常我们理解为寺占山林为求得清净无扰,然而,禅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是大有深意的。彻底中国化了的禅佛教,是摄入了庄玄精神在内的,绝对排除分别取舍和人为造作,纯任本心本性的适意人生哲学。“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任他世态万变,人情沉浮,禅家只站定在“我”的清净本心之内,一如清风、自云、青山、绿水般本然圆满。因此,以这样的根本精神选择自然山水间居住,是再自然不过的。由此看出,禅与自然,是在生命的本真深处契合的。
3 寺庙园林中的禅的意蕴
禅宗兴盛后,几乎各处寺庙园林都留下了禅者的足迹。庐山东林寺、黄梅东山五祖寺、“佛门四绝”、“禅院五山”等都以其清幽天趣启示参禅者悟觉禅机。下文以狮子林和寒山寺两例来进行具体分析。
3(1 狮子林——中国早期禅寺的艺术范本
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名菩提正宗寺,元末至正二年,天如禅师改称至今。其含义,元代欧阳玄这样解释:“林有竹万千,竹下多怪石,有状如狡貌者,故名狮子林??”狮子是佛国神兽,佛为人中狮子,称佛说法为
“狮子吼”;林为“丛林”之约称,唐代怀海禅师始称“寺院”为“丛林”。狮子林最大特色在于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化佛教禅宗的教义和《禅门规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心无外佛”,不设佛殿,无偶像膜拜。泥塑造像与中国原始宗教祠庙同步,三国时期,在寺院塑像已经成为定制,其后日盛。据《元代画塑记》称,元时寺院泥塑造像极其盛行,但狮子林既无佛殿,更 ?“以示其采学”的轩、阁、堂、室名沿用至今。如缘于马祖问梅禅宗公案故事的“问梅阁”,《五灯会元》卷三
载,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法常初参马祖道一时,听其言“即心即佛”当即大悟,便到大梅山去做主持。马祖为了解其领悟程度派另一弟子去对他说:“马祖大师近来佛法有变,又说非心非佛。”法常说:“他说他的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法常从自心自性这一核心出发,能打破偶像观念的束缚,不受外在人事物境的牵累,所以马祖禅师知道后赞许地对众弟子说:“大众,梅子熟了。”即大梅法常对“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的不二之理己经了悟。
?禅宗完全是中国化的佛教,兼融了中国本土的儒道精神,狮子林也融进了大量的孺道文化信息,特别是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如额匾“指植轩”前加上了“揖峰”二字,取宋朱熹《游百丈山记》中的“前揖庐山,一峰独秀”之意,将山石人化,表现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山石的热爱尊崇之情,在一个小小的匾额中体现了禅道两种文化精神。
?
“凡圣交参”。与苏州其他园林相比,狮子林的“世俗情趣”更浓郁。“人人皆有佛性”和破除戒律等禅宗教义都与世俗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更共开放性的特点。而且,模拟人体与狮形兽像的诸石峰,象征众僧率领怪异狮兽对狮子峰顶礼膜拜,渲染创造“净土无为,佛家禅地”的空灵意境。最突出的假山有山洞十一个,曲径九条,分上、中、下三层,高下盘旋,来回往复,人行其问,如入迷宫,恰似人们从“俗”到成“佛”过程的形象演绎:人们在没觉悟禅理前仿佛在迷宫上下摸索,左右徘徊,直到走出洞口的一刹那才‘豁然开朗,象征肴对禅理的一种“顿悟”。
3(2 姑苏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宋代嘉佑中称“普明禅寺”,相传,唐代高僧寒山、拾得曾住此,故唐人称之为寒山寺。
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是描绘该寺环境及秋夜氛围的千古绝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渔火,禅寺夜钟,夜泊枫桥的人,闻禅院钟声,这一瞬间,虚空的禅境映衬着人生的奔波劳累,使人顿悟禅心。枫桥与夜钟,成了寒山寺境界的标志。
枫桥点明了寒山寺的园林环境特点。寒山寺园林环境之妙,正在于它的闹与幽之对照:外围是交通要道,往来人众密集:而寺院小环境则独辟幽境,钟声悠悠,是古 禅寺钟声,是成就寒山寺园林环境氛围,引人悟入禅境的又一因素。明代唐寅有褐云:“姑苏城外古禅房,拟铸铜钟告四方。试看脱胎成器后,一声敲下满天霜。”“一声敲下满天霜”,大有迥然尘外之气氛,夜半钟声,能使人猛然间斩断杂念而恍然悟到另一番境界。
4 综述
由上述所知,禅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追求自然美的情趣。园林,作为一种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创造的艺术,是最能体现人工与天然的关系、最能反映审美的自然观。中国古典园林从整体倾向上看,总是尽量地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避免生硬的人工斧凿的痕迹,追求浑然天成的美。这种美的境界需要精心的创造。并且,通过精心创造而达到的自然天成的美感效果就是中国园林的基本原则,即“虽由人做,宛自天开”或“妙造自然”,这与禅家精神具有相通之处。
范文五:园林史话:明、清的寺观园林
园林史话
十四 明、清的寺观园林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前曾当过和尚,所以明代崇尚佛教。自明成祖定都北京以来,北京逐渐成为北方的一个佛教中心。明代道教也有发展,作为首都北京,自然也是道教的一个北方中心。永乐年间撰修的《顺天府志》载:寺111所、院54所、阁2所、宫50所、观71所、庵8所、佛塔26所,共计322所。到成化时,京城内外仅朝廷敕建的佛寺和道观,就已有636所,民间建置的还不在其内。多数寺观都附有园林,有的以花木驰名京华,如外城的法源寺;有的以山池、亭榭之美著称,如西直门外万寿寺。据记载:“方丈后,辇石出土为;所取土处,为三池。山上三大士殿各一。三池共一亭……山后圃百亩,圃蔬弥望,种莳采掇。”当时有人赋诗赞美寺园的石山说:“万寿寺前须驻马,此中山子甚峨嵯。”
有的寺观甚至有誉满京城的单独设置的园林,例如朝阳门外的月河梵院。此园利用月河水构筑园池,《天府广记》引《月河梵院记》中有详细的描写:
园后部有“一粟轩”,轩前有一独立石峰;西侧有
154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国古典寺观园林的建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