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但丁的《神曲》
神曲(Commedia, Divine Comedy),意大利诗人阿利盖利·但丁(Dante Alighieri, 公元1265-公元1321)的长诗。写于1307年至1321年,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1965年时逢但丁诞辰700周年,世界许多国家发行了邮票,纪念这位文艺复兴伟大先驱者,大多以《神曲》为邮票图案的素材。
圣马力诺发行:
但丁像
《神曲》全诗为三部分:《地狱》(Inferno, Hell)、《炼狱》(Purgatorio, Purgatory)和《天堂》(Paradiso, Paradise),以长诗的形式,叙述了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阐述了但丁对基督教神学观点的理解,同时也以此来谴责教会的伪善和冷酷。
地狱
炼狱
天堂
梵蒂冈发行:
但丁
地狱 ? ? ? ? ? ? ? ? ? ? 炼狱 ? ? ? ? ? ? ? ? ? ?天堂
意大利发行:
地狱 ? ? ? ? ? ? ? ? ? ? ?
? ? ? 炼狱
天堂
范文二: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
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
□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神曲》是但丁在文艺复兴之前写作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按照恩格斯的话说,但丁是“旧时代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个诗人”。这个作品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双重性特点。
作品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但丁做了一个梦:他人生的中途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看到一个小山的山顶有一抹阳光,想爬到山顶上去,但是前面出来了三个野兽,一狼、一豹、一狮挡住了去路。就在他往前走不了、后退也不能的时候,一个人来到他面前,这就是古罗马伟大的诗人———维吉尔。在维吉尔带领下,他游历了地狱、炼狱。然后他的女友贝亚特丽采就领着他游历了天堂。地狱、炼狱、天堂基本都是九层。在九层天上是天府,天府又被称为“幸福的玫瑰”。在这里但丁抬头往上看,看到了三位一体的“上帝”。
首先,但丁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目的就是告诉当时的人如何得救的问题。
人怎么样才能得救?但丁提出了一个得救方式———这就是精神得救。整个作品其实是一个寓言。我们知道,人得救的途径大约有两个:一个是采用现实的办法,比如通过劳动挣得财富,通过斗争获得地位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的方式等。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称为
“现实得救的方式”。还有一种就是精神得救、灵魂得救的方式。在整个中世纪里,基督教鼓吹的是人的精神纯洁。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有价值的是人的精神生活。从公元4世纪奥古斯丁的时代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始把精神得救当成了主要的选择。整个中世纪基督教的文化,或者说的基督教文明,其实就是一个主张精神得救,灵魂得救的文明。如果说古希腊强调的是人的现实生活,强调的是满足人的现实欲望的话,那么整个中世纪更强调的是人的精神的得救。基督教文化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耶稣之死”。耶稣被希律王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以后复活。耶稣作为上帝的化身(上帝的一个位格),换言之,他本人就是上帝,他创造一切,怎么能被钉死呢?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为什么《圣经》的作者,特别是《新约》的作者要写他一定会被钉死?其实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选择,或者说隐含着《圣经》写作者们的一个选择,这就是死掉的是耶稣的肉身,不死的是他的灵魂。那么这个故事也就是在告诉人们:抛弃肉体的现实的物质生活,寻求精神得救才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价值。肉身死掉了,精神才能得救。换句话说,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就是告诉人们:肉体、现实的生活是应该被抛弃的生活,肉体的生活属于地上之城的生活,属于现实的生活;那么,人们要想冲破现实生活的束缚,必须抛弃现实,走向人的精神的复活。这就是中世纪文化的精髓。但丁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其实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也在告诉人们,意大利民族要想得救,走现实之路是走不通的,因为现实之路是黑暗的,无路可走的———前面有野兽,后面有深渊。从现实上走不通。如果想得救,只能走灵魂解放和精神的解放之路。应该说,但丁在意大利民族解放道路的指明上,仍然没有脱离开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强大制约。他使用的仍旧是基督教一直坚持的解放之路,不是新的创造。因此,我们说这部作品从主旨上而言,仍然是中世纪的,是属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
但是,但丁在《神曲》中又体现了新的文化要素。从这个层面而言,新的因素明显体现在作品里出现的两个人物身上。这两个人物中,一个是维吉尔,另外一个是贝亚特丽采。我们知道,“维吉尔”象征着“理性”“;贝亚特丽采”象征着“信仰”。这里,但丁实际上是说,人要想灵魂得救首先要有理性,在理性的引导下才能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然后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才能达到至高的真理。“理性”和“信仰”都是人所独有的能力,强调理性和信仰对灵魂得救的重要性,其实就是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强调人的精神强盛的能力。从但丁的这部作品就可以看到,他已经把中世纪早期的“信仰的理解”的观念,已经转化成“理解的信仰”的观念了。换句话说,但丁给人指出的这条灵魂得救之路是以理性为基础、信仰为引导的路,而不是在中世纪一直鼓吹的那种盲目信从的路,被动的死守戒律的路。
具体而言,人究竟如何得救呢?《神曲》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地狱和炼狱以及天堂的情形。
地狱九层,象征的是自有人类以来人所犯的九大类错误(每大类错误中,又可以具体分为不同表现形态的错误———这就是又在每层中分为不同的场景或不同的沟的原因)。假如我们把这部作品看成是人的精神文化象征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地狱篇》是自人出现以来各种错误的一部形象历史;或者说,是人类出现以来所犯的各种错误的总结和形象刻画。我们看第二层情欲的错误,佛兰塞斯卡和保罗的悲剧其实就是在讲情欲的错误,这是针对罗马晚期历史经验的总结。罗马帝国为什么会灭亡?其中就是来自罗马的奢华和腐败。所以基督教产生以后,就把罗马的那种淫靡的风气看成是最大的敌人。由此,奥古斯丁才告诉人们“地上之城”是罪恶之城。而对其他罪恶的展示,也都具有蛮族入侵、教会黑暗、社会风气堕落的现实罪恶所支撑。同样,从地狱的第一层到第九层,又是但丁心目中人的罪行或错误程度的划分。罪孽较轻的在上面,罪孽或错误较重的在下面。从地狱的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欲错误———这个在基督教中较大的罪过已经在但丁那里变成了轻罪(在第二层),而背叛则被看成了最大的错误,犯背主罪的人、背叛罪的人被放在了地狱的最深处的第九层。这说明,但丁生活的时代,对罪孽和错误的评价,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但丁的伟大在于,他没有按基督教教士们的标准来判断罪孽和错误,而是用一个古典的人物(古典的价值标准)去重新认识人类历史上的各种错误,所以他才强调理性的重要。
也就是说,但丁用古典理性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罪孽和错误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分类,重新加以了评判。
在第二部《炼狱篇》中,但丁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改正错误。《地狱篇》如果说是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罪孽和错误的总结的话,那么《炼狱篇》指出的是人们改正错误的途径和方法。
怎么改正?尽管作家写了七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七种具体的解决问题办法。但在我看来,其实说到底就是一种办法———即在理性的指引下,人要自觉克制情欲,把自己变成一个禁欲主义者和蒙昧主义者。这就是《炼狱篇》给人们提供的方法。
克制情欲、克制欲望也是中世纪基督教主张的最根本的方法。但是,但丁的不同在于:他所主张的克制情欲不是被动的、盲目的克制,而是在理性引导下的克制。“维吉尔带领但丁游历炼狱”的情节表明:是理性意识使犯罪的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罪恶,因此,觉悟了,自己主动要去克制,主动要去改正。
而人是靠着理智来认识罪恶,来改正罪恶的思想,就使人从被动的上帝的羔羊、盲目的信仰者变成了理智的信仰者、主动的行动者。所以,虽然是同样主张禁欲主义,但中世纪教会的教士们主张的是盲从服从的禁欲主义,而但丁主张的是自觉地和理性地走向禁欲主义。
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区分开。但丁在这里写作的时候,他虽然鼓吹了禁欲主义,但是他是一种自觉的禁欲主义,是在理性指导下的禁欲主义。当理性思考进入到这个程序的时候,这就是新的思想的曙光,这就在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丁在《神曲》中还认为,“理性”只能帮助人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却不能使人上天堂,上天堂需要坚定不移的“信仰”。《天堂篇》的价值在于,作者通过这个部分告诉读者: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的灵魂提升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如果不能升华,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是没有意义的。而人的精神要升华,就需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其实,这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有些学者将此看成是但丁的局限,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一个人有怀疑精神,也不乏有改正错误的勇气。但是总是处在怀疑中,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那么这种怀疑只能是就事论事的怀疑。
因为理性认识的都是具体的东西,只有当它升华了的时候,个人的认识才能变成人类的认识,个人的认识价值才能变成人类价值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深刻地揭示了信仰在人的精
神和灵魂升华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换言之,没有理性的信仰是盲目的信仰,而没有信仰的理性是不完整的理性。人要想得救,就必须要做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其次,但丁的《神曲》表现了中世纪特定时期对人自身的认识程度。
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观念中,人是上帝的造物,因此,人也就是上帝的羔羊。在这种观念中,其实是强调或者说凸显着人的一种精神特性:“服从”。在基督教文化的视野中,人只是“服从”或者说是“顺从”精神的化身。而但丁则把对人的认识大大地丰富了。他继承了基督教文化中人有“服从”精神的特性的思想;同时,又对人的其他精神特性进行了探讨。
《神曲》的创作表明,但丁认为,人除了具有“服从”的特性之外,还有第二个特性“理性”和第三个特性“信仰”。在《神曲》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人物“但丁”主要代表着“服从”精神,他听命于“贝亚特丽采”派来的“维吉尔”,跟随着他游历“地狱”和“炼狱”,寸步不离。
他按照“维吉尔”的安排,由上而下到地狱的第九层;随后有由下而上,进入到炼狱的最高点“伊甸园”。而“维吉尔”主要代表着“理性”精神;“贝亚特丽采”象征着“信仰”精神。这样,在但丁看来,它们三者不能分割,即分别代表了人的精神领域的不同侧面,人的多种具体精神组成了完整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丰富的人的精神世界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其实,这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发现,我们在中国此时前后出现的文学文本中也可以找到。中国明代中期出现的神怪长篇小说《西游记》,其实也是象征性地描写了人的具体的精神追求最高真理的过程。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排除千难万险去西天取经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由具体的问题出发,克服各种各样的困惑,寻找终极真理的过程。在《西游记》中,为什么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呢?道理很简单,就是孙悟空是“具体的精神”,如来佛象征着“思想体系”,具体的精神逃不出思想体系的制约。一种具体的精神可以把现实的世界打得七零八落,但冲不出思想体系的束缚和限制。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英雄们(如李自成等)不都是这样吗?他们可以把现实中的皇帝推倒,但是推倒皇帝之后,他们还是要去做皇帝。
所以说,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就是因为具体精神逃不出思想体系的控制。再看,吴承恩是怎么看待人的精神世界的构成的。我们认为,其实《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就是作者所寓意的一个人的完整的精神世界:唐僧代表着“执著精神”,孙悟空代表着“战斗精神”,沙僧或者白龙马代表着“服从精神”,而猪八戒代表着“懒惰(或曰享乐)精神”。这四种精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只有“执著精神”而没有“战斗精神”干不成事。人不能天天执著时时战斗,谁也不服从谁也不行,所以人还得有点“服从精神”。中国哲学还告诉我们:“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所以人还得有点“懒惰享乐精神”。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追求最高真理)的路上,谁也不能离开谁,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人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是由多种精神要素(具体精神)构成的,缺一不可。分离了,人的精神世界就不完整了。所以,中西方此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认识,但丁揭示出了人有三种精神,中国人认为人有四种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时期,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虽然它们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但是可以看到都在这一时期回答的基本问题:“人是什么”。而人是丰富的人,人是多样化的人,人是有着各种各样世界的人,几乎是共同的结论。
这样,但丁从基督教早期的人只有一个特性的人发展到人是由三个精神特性构成的,就说明,他对人的认识极大地深化了。他的心目中的人就成为了服从精神、理性精神和信仰精神的结合体。这样,但丁对人的认识就超越了他的前辈。
第三,但丁在《神曲》中还提出了什么是“终极真理”的问题。
《神曲》中描写“终极真理”的时候文字很少。只有但丁最后到了“幸福的玫瑰”,他往上一看,上方出现一个“穿白袍的灵魂”“,唰”地一闪。然后他感觉到自己沐浴在巨大的爱和幸福之中,全篇就结束了。可以说,但丁并没有在作品中多说“上帝是什么”。这里,我们必须明白,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语境下,人们对上帝的存在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假如一个人怀疑上帝的存在,那么他就是异教徒。至于上帝内涵是什么,在中世纪早期,也很少有人去解释。所以,在但丁的《神曲》
中,所以他没有多写上帝的文字,就可以理解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此时仍然受着基督教思维方式的束缚和文化语境的制约,是和其他中世纪的宗教作家描写上帝的笔法是一样的。然而,当我们细读文本的时候,就会提出一个疑问:但丁真回避了回答上帝是什么了吗?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
《神曲》中给我们最深刻印象的是:上帝其实一直陪伴着作品中的“但丁”的。“但丁”不论是在地狱中,在炼狱中还是在天堂里,他不断地认识错误,不断地改正错误,不断地从低一级的天层向更高的天堂前进,永不停止,也不后退。其实在作者但丁看来,这就是上帝的精神的具体体现———上帝不在人身之外,而存在于人身之内。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一看《圣经·旧约》中“上帝造人”的故事。故事中说上帝是用泥土捏了人,叫亚当。然后上帝吹了他一口气,使人身上有了上帝的灵,由此,人才活了。换句话说,上帝用泥土造的是什么呢?造的是一个躯壳、一个精神载体。人为什么能活了呢?就是因为上帝给了他一口气(给了他灵魂)。因此上帝与人,本质上是一致的。“人是上帝的写真,在精神上感受着至善至纯。”或者说,人就是上帝的灵的一部分,人之所以能够追随上帝并能够不断地走向上帝,就是因为他是上帝的灵的载体。因而,追求精神、进取精神其实即体现了上帝的精神。
这样,但丁对上帝内涵的回答,并不是给了一个结论,而是给了一个过程。作品中的但丁”不断认识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以及不断进取向上攀登,最后见到了上帝的全部过程,就是告诉人们,上帝其实就在人的心中。以后,这种写作的方法,被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浮士德》所继承。浮士德就是在不断追求进取中体现了上帝的精神,因此,在死后,他的灵魂也被“光明圣母”接上了天堂。并且上帝还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凡自强不息者,吾辈皆能拯救。”因为凡是自强不息的人,在他的追求进取的行动中就体现了上帝的精神。换句话说,这种永不停息、不断向更高真理上升(飞升)的精神其实就代表了上帝。
可见,但丁的《神曲》在深度上表现了中世纪很多东西,可最终它的落脚点还是在人的身上。而人又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口号。所以,但丁的创作在深度上也表现出了新时代的曙光!
作者简介: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水涓)
范文三: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
名家读经典
筅
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
□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神曲》是但丁在文艺复兴之前写作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按照恩格斯的话说,但丁是“旧时代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个诗人”。这个作品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双重性特点。
作品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但丁做了一个梦:他人生的中途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看到一个小山的山顶有一抹阳光,想爬到山顶上去,但是前面出来了三个野兽,一狼、一豹、一狮挡住了去路。就在他往前走不了、后退也不能的时候,一个人来到—维吉尔。在维他面前,这就是古罗马伟大的诗人——吉尔带领下,他游历了地狱、炼狱。然后他的女友贝亚特丽采就领着他游历了天堂。地狱、炼狱、天堂基本都是九层。在九层天上是天府,天府又被称为“幸福的玫瑰”。在这里但丁抬头往上看,看到了三位一体的“上帝”。
首先,但丁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目的就是告诉当时的人如何得救的问题。
人怎么样才能得救?但丁提出了一个得救方式———这就是精神得救。整个作品其实是一个寓言。我们知道,人得救的途径大约有两个:一个是采用现实的办法,比如通过劳动挣得财富,通过斗争获得地位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的方式等。我们可以把这种“现实得救的方式”。还有一种就是精神得方式称为
救、灵魂得救的方式。在整个中世纪里,基督教鼓吹的是人的精神纯洁。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有价值的是人的精神生活。从公元4世纪奥古斯丁的时代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始把精神得救当成了主要的选择。整个中世纪基督教的文化,或者说的基督教文明,其实就是一个主张精神得救,灵魂得救的文明。如果说古希腊强调的是人的现实生活,强调的是满足人的现实欲望的话,那么整个中世纪更强调的是人的精神的得救。基督教文化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耶稣之死”。耶稣被希律王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以后复活。耶稣作为上帝的化身(上帝的一个位格),换言之,他本人就是上帝,他创造一切,怎么能被钉死呢?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为什么《圣经》的作者,特别是《新约》的作者要写他一定会被钉死?其实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选择,或者说隐含着《圣经》写作者们的一个选择,这就是死掉的是耶稣的肉身,不死的是他的灵魂。那么这个故事也就是在
0122010. 1
130024)
告诉人们:抛弃肉体的现实的物质生活,寻求精神得救才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价值。肉身死掉了,精神才能得救。换句话说,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就是告诉人现实的生活是应该被抛弃的生活,肉体的们:肉体、生活属于地上之城的生活,属于现实的生活;那么,人们要想冲破现实生活的束缚,必须抛弃现实,走向人的精神的复活。这就是中世纪文化的精髓。但丁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其实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也在告诉人们,意大利民族要想得救,走现实之路是走不通的,因为现实之路是黑暗的,无路可走的———前面有野兽,后面有深渊。从现实上走不通。如果想得救,只能走灵魂解放和精神的解放之路。应该说,但丁在意大利民族解放道路的指明上,仍然没有脱离开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强大制约。他使用的仍旧是基督教一直坚持的解放之路,不是新的创造。因此,我们说这部作品从主旨上而言,仍然是中世纪的,是属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
但是,但丁在《神曲》中又体现了新的文化要素。从这个层面而言,新的因素明显体现在作品里出现一个是维吉尔,另的两个人物身上。这两个人物中,
外一个是贝亚特丽采。我们知道,“维吉尔”象征着“理性”“贝亚特丽采”;象征着“信仰”。这里,但丁实际上是说,人要想灵魂得救首先要有理性,在理性的引导下才能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然后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才能达到至高的真理。“理性”和“信仰”都是人所独有的能力,强调理性和信仰对灵魂得救的重要性,其实就是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强调人的精神强盛的能力。从但丁的这部作品就可以看到,他已经把中世纪早期的“信仰的理解”的观念,已经转化成“理解的信仰”的观念了。换句话说,但丁给人指出的这条灵魂得救之路是以理性为基础、信仰为引导的路,而不是在中世纪一直鼓吹的那种盲目信从的路,被动的死守戒律的路。
具体而言,人究竟如何得救呢?《神曲》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地狱和炼狱以及天堂的情形。
地狱九层,象征的是自有人类以来人所犯的九大类错误(每大类错误中,又可以具体分为不同表现形态的错误———这就是又在每层中分为不同的场景或不同的沟的原因)。假如我们把这部作品看成是人的精神文化象征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地狱
范文四:但丁_神曲_的深度解读
名家读经典
筅
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
□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130024)
《神曲》是但丁在文艺复兴之前写作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按照恩格斯的话说,但丁是“旧时代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个诗人”。这个作品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双重性特点。
作品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但丁做了一个梦:他人生的中途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看到一个小山的山顶有一抹阳光,想爬到山顶上去,但是前面出来了三个野兽,一狼、一豹、一狮挡住了去路。就在他往前走不了、后退也不能的时候,一个人来到他面前,这就是古罗马伟大的诗人———维吉尔。在维吉尔带领下,他游历了地狱、炼狱。然后他的女友贝亚特丽采就领着他游历了天堂。地狱、炼狱、天堂基本都是九层。在九层天上是天府,天府又被称为“幸福的玫瑰”。在这里但丁抬头往上看,看到了三位一体的“上帝”。
首先,但丁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目的就是告诉当时的人如何得救的问题。
人怎么样才能得救?但丁提出了一个得救方式———这就是精神得救。整个作品其实是一个寓言。我们知道,人得救的途径大约有两个:一个是采用现实的办法,比如通过劳动挣得财富,通过斗争获得地位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的方式等。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称为
“现实得救的方式”。还有一种就是精神得救、灵魂得救的方式。在整个中世纪里,基督教鼓吹的是人的精神纯洁。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有价值的是人的精神生活。从公元4世纪奥古斯丁的时代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始把精神得救当成了主要的选择。整个中世纪基督教的文化,或者说的基督教文明,其实就是一个主张精神得救,灵魂得救的文明。如果说古希腊强调的是人的现实生活,强调的是满足人的现实欲望的话,那么整个中世纪更强调的是人的精神的得救。基督教文化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耶稣之死”。耶稣被希律王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以后复活。耶稣作为上帝的化身(上帝的一个位格),换言之,他本人就是上帝,他创造一切,怎么能被钉死呢?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为什么《圣经》的作者,特别是《新约》的作者要写他一定会被钉死?其实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选择,或者说隐含着《圣经》写作者们的一个选择,这就是死掉的是耶稣的肉身,不死的是他的灵魂。那么这个故事也就是在
0122010. 1
告诉人们:抛弃肉体的现实的物质生活,寻求精神得救才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价值。肉身死掉了,精神才能得救。换句话说,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就是告诉人们:肉体、现实的生活是应该被抛弃的生活,肉体的生活属于地上之城的生活,属于现实的生活;那么,人们要想冲破现实生活的束缚,必须抛弃现实,走向人的精神的复活。这就是中世纪文化的精髓。但丁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其实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也在告诉人们,意大利民族要想得救,走现实之路是走不通的,因为现实之路是黑暗的,无路可走的———前面有野兽,后面有深渊。从现实上走不通。如果想得救,只能走灵魂解放和精神的解放之路。应该说,但丁在意大利民族解放道路的指明上,仍然没有脱离开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强大制约。他使用的仍旧是基督教一直坚持的解放之路,不是新的创造。因此,我们说这部作品从主旨上而言,仍然是中世纪的,是属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
但是,但丁在《神曲》中又体现了新的文化要素。从这个层面而言,新的因素明显体现在作品里出现的两个人物身上。这两个人物中,
一个是维吉尔,另外一个是贝亚特丽采。我们知道,“维吉尔”象征着“理性”“;贝亚特丽采”象征着“信仰”。这里,但丁实际上是说,人要想灵魂得救首先要有理性,在理性的引导下才能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然后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才能达到至高的真理。“理性”和“信仰”都是人所独有的能力,强调理性和信仰对灵魂得救的重要性,其实就是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强调人的精神强盛的能力。从但丁的这部作品就可以看到,他已经把中世纪早期的“信仰的理解”的观念,已经转化成“理解的信仰”的观念了。换句话说,但丁给人指出的这条灵魂得救之路是以理性为基础、信仰为引导的路,而不是在中世纪一直鼓吹的那种盲目信从的路,被动的死守戒律的路。
具体而言,人究竟如何得救呢?《神曲》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地狱和炼狱以及天堂的情形。
地狱九层,象征的是自有人类以来人所犯的九大类错误(每大类错误中,又可以具体分为不同表现形态的错误———这就是又在每层中分为不同的场景或不同的沟的原因)。假如我们把这部作品看成是人的精神文化象征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地狱
篇》是自人出现以来各种错误的一部形象历史;或者说,是人类出现以来所犯的各种错误的总结和形象刻画。我们看第二层情欲的错误,佛兰塞斯卡和保罗的悲剧其实就是在讲情欲的错误,这是针对罗马晚期历史经验的总结。罗马帝国为什么会灭亡?其中就是来自罗马的奢华和腐败。所以基督教产生以后,就把罗马的那种淫靡的风气看成是最大的敌人。由此,奥古斯丁才告诉人们“地上之城”是罪恶之城。而对其他罪恶的展示,也都具有蛮族入侵、教会黑暗、社会风气堕落的现实罪恶所支撑。同样,从地狱的第一层到第九层,又是但丁心目中人的罪行或错误程度的划分。罪孽较轻的在上面,罪孽或错误较重的在下面。从地狱的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欲错误———这个在基督教中较大的罪过已经在但丁那里变成了轻罪(在第二层),而背叛则被看成了最大的错误,犯背主罪的人、背叛罪的人被放在了地狱的最深处的第九层。这说明,但丁生活的时代,对罪孽和错误的评价,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但丁的伟大在于,他没有按基督教教士们的标准来判断罪孽和错误,而是用一个古典的人物(古典的价值标准)去重新认识人类历史上的各种错误,所以他才强调理性的重要。
也就是说,但丁用古典理性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罪孽和错误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分类,重新加以了评判。
在第二部《炼狱篇》中,但丁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改正错误。《地狱篇》如果说是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罪孽和错误的总结的话,那么《炼狱篇》指出的是人们改正错误的途径和方法。
怎么改正?尽管作家写了七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七种具体的解决问题办法。但在我看来,其实说到底就是一种办法———即在理性的指引下,人要自觉克制情欲,把自己变成一个禁欲主义者和蒙昧主义者。这就是《炼狱篇》给人们提供的方法。
克制情欲、克制欲望也是中世纪基督教主张的最根本的方法。但是,但丁的不同在于:他所主张的克制情欲不是被动的、盲目的克制,而是在理性引导下的克制。“维吉尔带领但丁游历炼狱”的情节表明:是理性意识使犯罪的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罪恶,因此,觉悟了,自己主动要去克制,主动要去改正。
而人是靠着理智来认识罪恶,来改正罪恶的思想,就使人从被动的上帝的羔羊、盲目的信仰者变成了理智的信仰者、主动的行动者。所以,虽然是同样主张禁欲主义,但中世纪教会的教士们主张的是盲从服从的禁欲主义,而但丁主张的是自觉地和理性地走向禁欲主义。
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区分开。但丁在这里写作的时候,他虽然鼓吹了禁欲主义,但是他是一种自觉的禁欲主义,是在理性指导下的禁欲主义。当理性思考进入到这个程序的时候,这就是新的思想
名家读经典
的曙光,这就在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丁在《神曲》中还认为,“理性”只能帮助人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却不能使人上天堂,上天堂需要坚定不移的
“信仰”。《天堂篇》的价值在于,作者通过这个部分告诉读者: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的灵魂提升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如果不能升华,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是没有意义的。而人的精神要升华,就需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其实,这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有些学者将此看成是但丁的局限,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一个人有怀疑精神,也不乏有改正错误的勇气。但是总是处在怀疑中,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那么这种怀疑只能是就事论事的怀疑。
因为理性认识的都是具体的东西,只有当它升华了的时候,个人的认识才能变成人类的认识,个人的认识价值才能变成人类价值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深刻地揭示了信仰在人的精神和灵魂升华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换言之,没有理性的信仰是盲目的信仰,而没有信仰的理性是不完整的理性。人要想得救,就必须要做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其次,但丁的《神曲》表现了中世纪特定时期对人自身的认识程度。
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观念中,人是上帝的造物,因此,人也就是上帝的羔羊。在这种观念中,其实是强调或者说凸显着人的一种精神特性:“服从”。在基督教文化的视野中,人只是“服从”或者说是“顺从”精神的化身。而但丁则把对人的认识大大地丰富了。他继承了基督教文化中人有“服从”精神的特性的思想;同时,又对人的其他精神特性进行了探讨。神曲》
的创作表明,但丁认为,人除了具有“服从”的特性之外,还有第二个特性“理性”和第三个特性“信仰”。在《神曲》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人物“但丁”主要代表着“服从”精神,他听命于“贝亚特丽采”派来的“维吉尔”,跟随着他游历“地狱”和“炼狱”,寸步不离。
他按照“维吉尔”的安排,由上而下到地狱的第九层;随后有由下而上,进入到炼狱的最高点“伊甸园”。而“维吉尔”主要代表着“理性”精神;“贝亚特丽采”
象征着“信仰”精神。这样,在但丁看来,它们三者不能分割,即分别代表了人的精神领域的不同侧面,人的多种具体精神组成了完整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丰富的人的精神世界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其实,这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发现,我们在中国此时前后出现的文学文本中也可以找到。中国明代中期出现的神怪长篇小说《西游记》,其实也是象征性地描写了人的具体的精神追求最高真理的过程。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排除千难万险去西天取经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由具体的问题
2010. 1
013
《
名家读经典
出发,克服各种各样的困惑,寻找终极真理的过程。在《西游记》中,为什么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呢?道理很简单,就是孙悟空是“具体的精神”,如来佛象征着“思想体系”,具体的精神逃不出思想体系的制约。一种具体的精神可以把现实的世界打得七零八落,但冲不出思想体系的束缚和限制。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英雄们(如李自成等)不都是这样吗?他们可以把现实中的皇帝推倒,但是推倒皇帝之后,他们还是要去做皇帝。
所以说,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就是因为具体精神逃不出思想体系的控制。再看,吴承恩是怎么看待人的精神世界的构成的。我们认为,其实《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就是作者所寓意的一个人的完整的精神世界:唐僧代表着“执著精神”
,孙悟空代表着“战斗精神”,沙僧或者白龙马代表着“服从精神”,而猪八戒代表着“懒惰(或曰享乐)精神”。这四种精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只有“执著精神”而没有“战斗精神”干不成事。人不能天天执著时时战斗,谁也不服从谁也不行,所以人还得有点“服从精神”。中国哲学还告诉我们:“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所以人还得有点“懒惰享乐精神”。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追求最高真理)的路上,谁也不能离开谁,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人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是由多种精神要素(具体精神)构成的,缺一不可。分离了,人的精神世界就不完整了。所以,中西方此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认识,但丁揭示出了人有三种精神,中国人认为人有四种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时期,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虽然它们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但是可以看到都在这一时期回答的基本问题:“人是什么”。而人是丰富的人,人是多样化的人,人是有着各种各样世界的人,几乎是共同的结论。
这样,但丁从基督教早期的人只有一个特性的人发展到人是由三个精神特性构成的,就说明,他对人的认识极大地深化了。他的心目中的人就成为了服从精神、理性精神和信仰精神的结合体。这样,但丁对人的认识就超越了他的前辈。
第三,但丁在《神曲》中还提出了什么是“终极真理”的问题。
《神曲》
中描写“终极真理”的时候文字很少。只有但丁最后到了“幸福的玫瑰”,他往上一看,上方出现一个“穿白袍的灵魂”“,唰”地一闪。然后他感觉到自己沐浴在巨大的爱和幸福之中,全篇就结束了。可以说,但丁并没有在作品中多说“上帝是什么”。这里,我们必须明白,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语境下,人们对上帝的存在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假如一个人怀
0142010. 1
疑上帝的存在,那么他就是异教徒。至于上帝内涵是什么,在中世纪早期,也很少有人去解释。所以,在但丁的《神曲》中,所以他没有多写上帝的文字,就可以理解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此时仍然受着基督教思维方式的束缚和文化语境的制约,是和其他中世纪的宗教作家描写上帝的笔法是一样的。然而,当我们细读文本的时候,就会提出一个疑问:但丁真回避了回答上帝是什么了吗?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
《神曲》中给我们最深刻印象的是:上帝其实一直陪伴着作品中的“但丁”的。“但丁”不论是在地狱中,在炼狱中还是在天堂里,他不断地认识错误,不断地改正错误,不断地从低一级的天层向更高的天堂前进,永不停止,也不后退。其实在作者但丁看来,这就是上帝的精神的具体体现———上帝不在人身之外,而存在于人身之内。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一看《圣经·旧约》中“上帝造人”的故事。故事中说上帝是用泥土捏了人,叫亚当。然后上帝吹了他一口气,使人身上有了上帝的灵,由此,人才活了。换句话说,上帝用泥土造的是什么呢?造的是一个躯壳、一个精神载体。人为什么能活了呢?就是因为上帝给了他一口气(给了他灵魂)。因此上帝与人,本质上是一致的。“人是上帝的写真,在精神上感受着至善至纯。”或者说,人就是上帝的灵的一部分,人之所以能够追随上帝并能够不断地走向上帝,就是因为他是上帝的灵的载体。因而,
追求精神、进取精神其实即体现了上帝的精神。这样,
但丁对上帝内涵的回答,并不是给了一个结论,而是给了一个过程。作品中的但丁”不断认识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以及不断进取向上攀登,最后见到了上帝的全部过程,就是告诉人们,上帝其实就在人的心中。以后,这种写作的方法,被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浮士德》所继承。浮士德就是在不断追求进取中体现了上帝的精神,因此,在死后,他的灵魂也被“光明圣母”接上了天堂。并且上帝还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凡自强不息者,吾辈皆能拯救。”因为凡是自强不息的人,在他的追求进取的行动中就体现了上帝的精神。换句话说,这种永不停息、不断向更高真理上升(飞升)的精神其实就代表了上帝。
可见,但丁的《神曲》在深度上表现了中世纪很多东西,可最终它的落脚点还是在人的身上。而人又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口号。所以,但丁的创作在深度上也表现出了新时代的曙光!
作者简介: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水
涓)
“
范文五:但丁《神曲》
但丁《神曲》读后感
但丁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是新旧交替时期的伟大诗人。而他举世闻名的代表作品《神曲》,则被誉为中世纪文学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中世纪文学和最高成就,并且也被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先声之作。
《神曲》全诗共分三部,《地狱》《炼狱》和《天堂》。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诗,一共100篇。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各篇长短大致相等。
由于本身对《圣经》,地狱以及一些神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平时也看了不少基于这方面拍摄的犯罪电影,所以我这次选择了但丁的《神曲》,主要是看了地狱篇。初读的时候感觉非常晦涩难懂,其中牵扯涉及到了大量神话、圣经故事以及现实人物。很多人名都没有听说过,所以其所代表象征的意义很难理解。以至于看一篇诗,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查询书中提到的人物或者故事,不然是根本看不懂的。也正是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基督教神学观念,中世纪思想的偏见,世界观的种种矛盾,也在《神曲》中得到表现,充分展现了《神曲》所带有的“百科全书”性质。
抛开人名故事,《神曲》的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对现在的人,包括我来讲,也是不大容易读明白的,一句话通常需要反复斟酌好几遍才能略微领悟意思。不过,耐心地看下来,也获益匪浅,之后衍生出来的很多文学影视作品所引用的内容也比以前知道的详细很多。像是电影《七宗罪》里提到的傲慢、忌妒、愤怒、怠惰、贪财、贪食、贪色,正是但丁《神曲》炼狱篇中对炼狱的描写。甚至我还发现动漫《黑执事》里出现的地狱之犬布鲁托也在地狱篇中提及。
在《神曲》里,罗马诗人维吉尔作为但丁的引导人带领他游览了地狱和炼狱。维吉尔是但丁心中最崇敬的诗人,是罗马最伟大的诗人。然而但丁却依旧把维吉尔放在了地狱里,其原因地狱篇中也有提到。
“而我也同样是万古不朽,与世长存,他们并无罪过;但即使他们有功德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不曾受过洗礼,而洗礼正是你所虔信的那个宗教的入门。因为他们先于基督教而出生,他们无法对上帝做应有的崇敬,我本人呀归属到这些人当中。正因为这些缺陷,而并非由于其他罪孽,我们才遭劫,也仅仅为此而遭惩处。”
从但丁对待维吉尔毕恭毕敬小心谨慎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但丁对维吉尔是极其尊崇的,却因为维吉尔出生于基督教产生之前,不信宗教而把他打入了地狱,可见但丁是一个宗教信仰者,对基督教思想持肯定态度。以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为尺度衡量善与恶的思想。这与但丁所处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高中时期学历史的时候老师就讲过但丁是文艺复兴三杰,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中使用人文主义的方法,并在艺术创作中追寻现实主义和人类的情感。其影响遍及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知识探索的各个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者并不反对基督教;恰恰相反,这一时期众多的伟大作品都是为宗教而作,而且许多艺术作品得到了教会的赞助。
然而,从文化生活的其他领域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待宗教的方式还是发生了微妙的转变。虽然仍然未摆脱基督教神学的观点,《神曲》也已经初具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比如但丁虽然把维吉尔,荷马,贺拉斯,奥维德,卢卡努斯,凯撒等伟人归入地狱中,可是却把这些伟人和别人区分对待。一方面但丁正面肯定并赞扬这些伟大人物,一方面使上帝赋予他们特殊的恩泽,将他们置身于光亮中。他们所居住的地方是高贵的城堡,还有美丽的护城小河和嫩绿的草地,明亮而开阔,氛围静谧。 还比如,但丁遇到那些痛苦的正在承受折磨的灵魂总是抱着一种怜悯同情的态度,为他们感到可怜而心痛。在地狱第二环,但丁看见犯了淫欲之罪而在暴风中飞旋的弗良齐斯卡与保罗这对恋人时,心中万分伤心,泪流如注。竟而“蓦地不省人事,如同突然断气”,“晕到
在地,好像一具倒下的尸体”。 这一切明显表现了诗人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世俗爱情的思想,恰恰与教会的禁欲主义,来世思想背道而驰,针锋相对。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教会成为当时精神上的绝对权威,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意大利人民希望国家统一,而教皇与皇帝的斗争及他们各自的野心则是统一的障碍。他们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唯恐统一的意大利对其统治构成危胁。错综复杂的矛盾,使意大利的政治生活异常活跃,政敌之间的对峙,不同阶级间的利益冲突, 常以极为残酷的形式表现出来。
出身于佛罗伦萨贵族世家的但丁就是政治迫害的见证人之一,他曾经担任过佛罗伦萨最高行政长官,后因政治因素被当局流放,终身再未回到佛罗伦萨,在《神曲》中可以见到很多但丁对佛罗伦萨的批判话语,地狱篇后几篇还有谴责教皇和教会的内容。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下,但丁作为一位“有强烈倾向的诗人”,当他痛苦地看到他的故乡佛罗伦萨成了分裂与内讧的受害者,目睹了社会的“堕落”与“丑恶”, 便一心想革新政治,实现他的理想与抱负,把“拯救”人类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从而在《神曲》中揭发教会和僧侣的败行劣迹。
但丁在地狱与炼狱中看到的其实就是这种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一种象征。而他由地狱到炼狱,最终到达天堂的过程则是象征了人们在维吉尔,也就是理性思维和哲学思想经过各种苦难的考验,认识罪恶与错误,从而悔过自新,通过各种苦难在道德上得到净化,再由贝雅特丽齐即神学信仰的引导,走出迷惘,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界与道德上的完美境界,获得现世生活的幸福。
《神曲》既写了人世的黑暗现实,也写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此外,作品本身也是诗人不屈于厄运与不公的命运搏斗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