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空荡荡的城堡
?一直没空,到周五才发现还有部《生日快乐》放在那没看呢。刘若英和古天乐的搭配很奇怪。原来是一个很老套的故事,特别是结局。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竟然也忍不住泪流满面,有时候打动我们的不一定是凄美的情节,而只是细节。
细节,细节。
生活化的细节,模糊的象征意义,若有若无的某种联想,可能是我印象中台湾电影的标志。
这和韩剧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一直觉得,台湾电视剧教人如何整理内心的情感,韩剧教人如何生活,港剧教人可以想一切所想,而我们内地的电视剧,更多的则是教人怎么做官,呵呵。
看这部电影,自然地想到刘若英的那句歌词:很爱很爱你,所以要你得到爱情我才安心。在这部电影里,因为很爱很爱你,所以小米选择不做情侣,因为情侣总有分手的危险,只有做朋友才会永久,永远地不会离开。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吧。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小米心里的高山是童年的阴影,缺乏安全感和自信。要褪去每个人童年的阴影,是很辛苦也很痛苦的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电影让我流泪的地方可能就在这里:当一个人终于可以翻过那座高山,建立起自己内心的城堡时,却发现没有人可以和她在城堡中共舞了。
头号美女发我《生日快乐》那天,正好是我30岁的生日。
范文二:空荡荡的车厢
发车时间:2012年1月16日下午14:53
地点:铁路北京南站
旅行方式:高铁
车次信息:G39次北京南站至杭州城站
全程:1487公里
运行时间:6小时32分钟
体验者:本刊记者潘国尧
正是北京全年最冷的一个月,1月16日,在单位食堂吃完中饭,笔者拉着早已准备好的行李箱在七里庄上了458路公交车直奔北京火车南站。
候车
回家的心情都是急迫的,以致总是到了车站才记起来还有好多东西没带上。钱包、手机充电器、剃须刀等这些平时出差都必备的东西自是不会落下,但是回家换洗的衣服,路上的饮食等却忘带了,最要命的是早上忙着处理回家前必须做好的一些工作,忘了给手机充值。这个长假比往年任何一个春节都长,年内年外加起来达半个月,给手机充足钱是必须的。
下了公交车,拉着行李箱到处找充值点,无奈北京南站太大,辅道周围很难找到像样的店铺,问了两家报刊亭,都说没卡卖,就想进站再说吧。
在南站北广场一楼一家装潢考究的超市前,穿着制服的服务小姐告诉笔者说有卡卖,但是要加收10%的交易费。就是说充值200元话费必须额外再加20元,这是没法忍受的,简直是在利用春运抢钱嘛。
拉了行李过了2楼的安检,见检票口两个戴红箍的工作人员守着好几箱西藏产的矿泉水,就顺手拿了两瓶,戴红箍的说拿多了,只好放回去一瓶。
等待上车的乘客并没有想象中的拥挤,三三两两的散座在检票口周围。2楼大厅的空调效果很好,大多旅客都脱了外套。离检票还有个把小时,找了个软席坐下喝水,想到还没给手机充值,便将行李托付给旁边一个学生模样的男孩照看,想去2楼的几个商店里转转,看能不能买到合适的充值卡。
问询了3、4家店,都没有卡卖,终于在2楼大厅西南角的一个小超市里被告知有联通卡出售,每100元加收2元,大喜过望,买了3张100元面值的卡。
买了几瓶水后急急的赶回检票口,发现已经走了一半的旅客,电子屏幕上正在拉动的信息表明,14:20开往上海方向的G37次列车已经检票进站了,刚才托付行李的小伙子也不见了,好在行李安然无恙。
14:40分,开闸放行G39次的旅客,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旅客了了无几。因为担心买不到票,我是一周前在网上预订的,本以为高铁二等座票也会很抢手的,但是看到身边只有数十名乘客在候车,心里多少有些失落:早知道这么萧条,也犯不着又注册又办银行卡又提前去西站换票的折腾了,随到随买就是了。
检票时,工作人员只看了一眼票,把身份证递过去,她都懒得看一眼。
北京南站的设计远比北京站先进,比北京西站那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作品了,从检票口到车厢门口,前后只步行了不到100米。
按票面显示的信息找到车厢,迎面见到的是一个吧台式的厕所,与黄皮车和绿皮车的厕所相比,这样宽畅的厕所门面无疑是豪华版的。厕所旁边有相当大的行李安放空间,穿戴姿势跟空姐无异的列车员微笑着指引安放行李,这个过程跟机场的感觉也差不多,所不同的是高铁二等座车厢之空旷舒适远在飞机经济舱之上。
离列车启动只剩下几分钟了,该到的乘客也都到了,但偌大的车厢才坐了不到一半的座位,问了几个邻座,要么是在天津下,要么是德州下,比较远的也就是徐州。
在途
二等座的座位总体说来还是比较舒服的,但是比起一些豪华大巴的座椅设计来还是要差一些,对笔者这样身材较胖的乘客来说,座位还是显得逼仄了一点。乘务员穿着很整齐,但是明显没经过强化专业训练,身体的几个关节比较松弛,脸上难得见到笑容,手势和招呼比较生硬。一张北京至杭州的二等座票价是641元,在平时,北京首都机场至杭州萧山机场的打折机票加上燃油附加税和机场建设费在内也不到600元,但是以笔者在高铁上享受到的服务来看,质量当在民航之下。
列车驶过德州,就有乘务人员推着车子卖饭,与普通列车的乘客不同,高铁乘客似乎有点矜持,没有一个人问价。笔者闲着无事,就跑到餐车去打探,快餐价分两种,一种35元的,一种45元的,笔者说怎么那么贵,卖饭的小姐夸张地说:这还贵啊?我们春运还不涨价呢!笔者又问身边一个年纪稍大些的工作人员说:国航不管打折机票还是全价机票,一顿饭还是白送的,你们卖这么贵的票,为什么就不能送一盒饭呢?不送也罢了,总不能卖这么贵吧!对方说,我们是根据需要定价的。意思是说买得起的乘客还是会买的,买不起的就请走开。
笔者于是又回到座位上。
列车到达徐州,乘客就只剩下十来个人了,也不见有新的乘客上来,整节车厢显得空空荡荡。光看这样的车厢,是断然显示不出春运的特征的,如果把高铁车厢的场景与春运黄皮车绿皮车车厢的场景相比照,不了解情况的肯定以为这是发生在两个国家的事情。
年前央视记者就春运一票难求的主题采访铁道部总调度长,那个一脸正经的央视出镜记者碎碎杂杂的问了总调度长好几十个问题,但就是没问到高铁与普通列车票价的巨大反差问题;或者这个问题问是问了,最后在央视2套播出时因故给剪掉了。如果是前者的原因,那么这个记者显然没有做扎实的采访准备;如果是后者的原因,那么铁道部年前年后推出的一系列人性化改革举措只能被认为是皮毛之举—核心的利益是不会让步的。
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供需双方的一个博弈过程,运输市场也难逃这个规律,虽然服务质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乘客对运输工具的选择,但是关键的因素还是票价,否则民航就不会那么轻松地把票价打折制度与国际接轨。在春运这样运力十分紧张的时刻,500公里以上的超长线路上,春运一票难求的情况是如此严重,但是高铁上几乎是整节整节的车厢放空,制造这种黑色幽默的铁道部面对众多网友要求高铁在春运期间降价的呼声却未置一词。
春运期间来来往往的总是那些打工为生的乘客,两三百元的差价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贫困不是社会主义,但是出行享受也是要有实力支撑的。让乘客走得了,走得好,关键还是要让他们走得心情舒畅。
与动辄数百亿上千亿的高铁建设相比,指望高铁列车赚钱还账显然是不合适的。既然建设是国家兜底,那么高铁福利让全民共享也是理所当然的。在春运这样的非常时期,宁可让车厢放空也不降价,宁可让黄皮车绿皮车过道上挤满人也不把旅客疏散到高铁上,这样的做法实在令人齿寒。
除夕那天,笔者在杭州前往火车票预售点试图买普通火车票,却被告知在规定时间的预售票除了站票就是高铁票,这令笔者疑窦顿生:是不是先要把高铁票贩出去再出普通车票?如属实,那么这种做法与黑心房地产商曾经风行的种种下流行径有得一拼!
列车到达嘉兴南,出现了令人惊奇的一幕,但见高铁站台上挤挤挨挨全是旅客,打开车门,一会儿功夫全部座位就坐满了,甚至有少数几个乘客站在了过道上。
是嘉兴人特别富裕?还是嘉兴到杭州的其他列车停开了?都不是,嘉兴南到杭州的高铁二等座票价是39元,虽然仍然是普通列车票价的一倍左右,但是39元和20元的价差其实并不大,一般乘客都能承受得起,而乘坐高铁能比普通列车早半小时左右到达杭州站。看来要让高铁车厢满座本不是件很难的事。
到站
晚上9:30分左右,G39次经过六个半小时的高速运行,纵贯中国东部1487公里的高铁线,缓缓驶近杭州城站。因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火车站—杭州东站正在紧张施工中,杭州城站这个空间很小的大站无法承受更多的列车停靠,G39次竟然在进站前临时停车达2分钟之久。这趟高铁除了沧州西停了8分钟外,其余各站的停靠时间一般不超过3分钟。于是这2分钟的临时停车招致了一车乘客的一片埋怨:怎么高铁也要临时停车?不怕后面的高铁列车撞上来吗?不会再来个“7.23”吧?
拉着行李箱走出杭州城站,笔者长出一口气,与以往挤坐在普通列车上生生熬过十五六个小时的旅程相比,这六个半小时的旅程着实轻松和舒适。可是拿起这张淡蓝色的车票,看到那641元的票价,笔者还是隐隐有些心疼,毕竟这趟旅程的票价几乎可以在京杭线的普通列车上跑两个来回!笔者在外闯荡十数年,才混到白领级的月收入,以这样的收入购一张高铁票尚且患得患失,那么更多的打工族远离高铁也就顺理成章了……
范文三:空荡荡的院子
那个院子自从没了他们的声音,就开始了长时间的空旷和寂寞。 以前回家,我都是坐在堂屋的那把自制沙发上跟他们说话的,有时也坐在小板凳上,或者门口的那块青条石上。现在,我只能跑到哥哥家的苹果地里,坐在一堆土前,对着里面自言自语,诉说这世他们见过无数次的平淡无奇的喜怒哀乐。风总是从那堆土后轻轻地刮过来,吹过我的脸。我知道,他们需要我的消息,那些风就是他们从另一个世界看我的目光。我一动不动,让风尽情地抚摸我。有一回,我忽然无来由地大悲大痛,就在风里大哭一场。我知道他们需要我的哭声,没有我的哭声,他们不放心。 他们非常担心我的生活,不知道这个唯一去读了书的儿子会走进一个怎样的世界——那个时候,我的心态、我的种种言行都超过了他们的想象:早知道这样,让你念什么书呢?早知这样,把你当条狗养多好……这是我活到20多岁的时候带给他们养儿的收获和教训。直到我25岁结婚,26岁有子,他们这才长长地舒了口气:以后慢慢就好了。 我的确按照他们所希望的在变好。上班,吃饭,睡觉,带着孩子去公园,周末去院子里看他们。我开始抽烟,我们互相发烟,在门口的青条石上一支接一支地抽。女儿对着他们喊:“爷爷奶奶!”他们慈祥满面。那是我不曾见过的慈祥。我知道,他们老了。 我决心把他们带到城里去。住住楼房,打打电话,逛逛公园,早晚也在护城河沿上溜达溜达,和其他的城里人谈谈孩子和更小的孩子,谈谈以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他们去了,又回了。他们不习惯。 他们又回到乡下的那个院落,喂鸡,喂鸭,养猫,养狗。院子里日升日落,下雨起雾,开门关门,院门吱吱呀呀地响。他们老了,他们的老超过了我的想象。我站在门口,手牵女儿,在正午的阳光下,看他们睡在院子里的那棵槐树下,一左一右,狗卧一旁,猫躺身上,鸡在啄他们脚上的烂菜叶。女儿喃喃自语:“爷爷奶奶……”我攥紧了她的小手。我站在门口,真不想迈进门里去,真不想叫醒他们。 他们中的一个,终于躺倒在我的怀里。在医院里,我抱着,也是揽着,他大口大口地艰难喘气,艰难地把脸转过来,艰难地说,咱们回家吧。一辈子没这样求过人,这是他最后的愿望。 院子从此少了一半的声音。院门再开再关,声音听起来夸张地刺耳。那种衰败是从院门的青石开始,再没有人去坐在上面抽烟,我看见尘土正侵进青条石细微的纹路里。我看见院落的各处开始有脱落的墙皮,泛起的白碱……我努力地消除它们的存在,都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窗棂有根木条折了,要修,她反对。锅屋墙该刷了,她反对。堂屋的地面该用水泥补了,她反对。那把自制的沙发皮裂了,需要换个新沙发了,她反对。她在静静地等待一个时间的到来。哪儿都不去,守候着一个显得衰败而渐渐空荡的院子。 十年有多长?她把一只猫喂走又把一只猫喂成,那只家狗实在受不了一个庭院的寂寞,在六年的时候趴在屋角的一堆草里,再也没有从夜里醒来。鸡鸭也不养了,她说想素净,不想再在早晨听到鸡飞狗跳的声音。院子的落寞时间太久,让她对声音开始害怕。没有人知道她内心到底有多寂寞有多冷——就像她晚年雾濛濛的眼神,让人无法再看清、看到底。她可能清晨了还感觉是晚上,傍晚时又以为是阴天的正午。有好几次,她说,你父亲从地里回来了,扛着锄头,你去接过来。突然有一天,她开始对我交代一些事情,地点、时间、人、事,一清二楚。老家的屋怎么办,还有一千块钱怎么办,两个哥哥三个姐姐的儿孙读书,他们将来的营生。你要照顾着他们啊,我们家,就你是个读书人。她清清楚楚地说。交代好一切她觉得应该交代的事情,就在我不在的某一天,她忍着疼痛走了,离开这个院子。 他们把一个院子彻底交给了我,他们把一切都带走了,只剩下这个空荡荡的院落。我握着女儿的手,再没有招呼的对象。那把破沙发的对面,再没有一对苍老的脸。我再没有勇气坐在门口的那块青条石上,我再也推不开那扇永不会上锁的院门。 空荡荡的院子。我回家,我从千里之外的地方顶风淋雨冒雪回家,再给谁看呢? (选自《文汇报》) 【背景链接】 “静流”的含义:《静流》中提及“静流”的只有两处,一是“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一是“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这里是用比喻手法,以有形写无形,写父子之间已经由原来的冷战、僵持变得和缓、平静。当然,静流,在波澜不惊的水面之下,谁也不知有多少的劲流在涌动。用这个来比喻生活,是很恰当的。 张蛰:青年作家,作品有散文《乡间学校敲钟人》《黄昏》《母亲的左邻右舍》《随园思绪》《我的野语文》等。 【比较异同】 读完这两篇文章,心中的情感便一波波地涌动着,很是感动。李丽娟以细腻抒情的文笔款款展开,张蛰则以低沉舒缓的节奏徐徐诉说。都不算是大家作品,不算是名家锦绣,却依然能在故事铺叙的同时,让读者想起自己的父亲,想起自己的母亲,想起那佝偻的脊背,想起那苍老的等待。《静流》,让人在静静的细流中翻腾起感恩与歉疚的浪花;《空荡荡的院子》,让人在空荡的庭院中感悟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落寞。 两篇文章也很容易令人想起自己年少的张扬、青春的不羁,其中都涉及成长问题。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静流》中的“弟弟”随着生活的磨炼,明白了父母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他长大了。《空荡荡的院子》中的“我”成了“唯一去读了书的儿子”,曾让父母自豪过,也让他们担了不少心。作者转述父母的话,带着深深的悔悟,也在提醒我们,成长过程中一定要顾及父母的感受,尊重父母。就算两代人之间有着思想观念的冲突,那也不是不可调和的。 《静流》中的父亲形象的塑造是在与“弟弟”的矛盾逐步化解过程中完成的,作者主要是通过动作描写(如“拍拍”“喝令”“挺直”等)、对话描写以及自己作为见证人的感受来生动表现的。《空荡荡的院子》更多的则是通过追忆,通过几个特定场景来刻画中国老一辈农民的形象,特别是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孤单守候庭院的情景,读来让人心酸。
范文四:空荡荡的快乐
「聚会。一次空荡荡的快乐而已」
一直不喜欢这样的聚会。浮华不真实。空荡荡的快乐而已。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斜倚在沙发上。眼神迷离。表情暗淡。不时的被一些人拉拽起来。坐下。然后继续着自己的姿势和想法。充斥着酒精的混乱。好想逃离这里。感觉自己与这里那么格格不入。身体开始不听使唤。酒精在作祟。赶紧找个角落。此刻我开始出现幻觉。眼神开始迷离。那个女子叫着我的名字。忽然的安静。我开始用沙哑的声音唱着。我忘记此刻周遭的他们。没有表情。没有想法。意念里只有她的影子浮现。对我微笑。背后环抱。深情相拥。这一刻我似乎与时间脱离了。只是下一刻我仍面带微笑。
「旅行。任凭自己的思维去放纵」
喜欢行走。洗涤心灵。没有任何理由。喜欢那些偏远的安静小的城镇。不知名的地方。有时候随便买张车票。到一个地方。徒步。行走。观望。山清水秀。少了商业的气息。风景也非常好。那里的人很淳朴。能够让心彻底安静下来。暂时抛开所有的负担。喜欢这样的行走。没有起点。没有终点。可以支配自己的时间。偶然看到一个地方。欣喜不已。会高兴的象个孩子。会想我还会来这里。带着一个人。告诉她我此刻的心情和想法。她看便能明白。身边偶尔会过一些本地人。会诚实的对你微笑打招呼。质朴的笑深入心底。一路行走。让思维尽情的释放。
「死亡。某种意义上的一种抉择」
一个朋友认识六年。一路走来看着她的笑。总是干净透明。现在她的眼神里透着隐忍。与历练后的沉稳。眼神冷漠。妩媚妖艳。不可否认她是很美的。吸引着很多的男人的眼神以及口水。她的蜕变是他的给予。他躺在窗上不回答她。也不看她。他怕他坚持不了他自己的想法。他在想是让她面对此刻的决绝还是以后的死亡。她在边上诉说着那些呓语。他听到她流下眼泪的声音。外面下着雨。他知道老天也在为他惋惜。可是他不能那么自私。他的消失于她而言就世界的沦陷。也是她魔鬼日子的开始。毒品。暧昧。香烟。酒精。身体。欲望。血液。苍白。她一个人走在这个陌生城市的街头。灵魂早已在那一刻离她远去。剩下的只是一副躯壳和躯壳映照下的影子。她开始长想慢慢走向大海。象鱼儿一样遨游。从高楼上纵身跃下。象鸟儿一样飞翔。想起这些她开始笑。尽管那笑看着那么让人不寒而栗。
「深夜。这声音我开始害怕去听见」
深夜灯关了。把自己置身于这里的沉寂。翻看着电话。听着歌曲。等待回音。嘟嘟...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人接听。无限的盲音把自己带到了无底的深渊一样。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真希望她能象我此刻担心她。一样记得告诉我一下就好。其实也没什么。可能沉浸于爱带来的喜悦都是如此。可能自己过于敏感。真的没什么。只是害怕这声音。那刻翻开电话本。想把自己的心情找人说。一个个否决。我知道会有人愿意在深夜给予关怀。只是我不想要。要的只一句简单的话语就好。我知道会好的。天真的太热了。让人窒息的感觉。我开始不喜欢夏天。尽管温暖无限。
范文五:空荡荡的院子
空荡荡的院子
作者:张蛰
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2年第09期
那个院子自从没了他们的声音,就开始了长时间的空旷和寂寞。
以前回家,我都是坐在堂屋的那把自制沙发上跟他们说话的,有时也坐在小板凳上,或者门口的那块青条石上。现在,我只能跑到哥哥家的苹果地里,坐在一堆土前,对着里面自言自语,诉说这世他们见过无数次的平淡无奇的喜怒哀乐。风总是从那堆土后轻轻地刮过来,吹过我的脸。我知道,他们需要我的消息,那些风就是他们从另一个世界看我的目光。我一动不动,让风尽情地抚摸我。有一回,我忽然无来由地大悲大痛,就在风里大哭一场。我知道他们需要我的哭声,没有我的哭声,他们不放心。
他们非常担心我的生活,不知道这个唯一去读了书的儿子会走进一个怎样的世界——那个时候,我的心态、我的种种言行都超过了他们的想象:早知道这样,让你念什么书呢?早知这样,把你当条狗养多好……这是我活到20多岁的时候带给他们养儿的收获和教训。直到我25岁结婚,26岁有子,他们这才长长地舒了口气:以后慢慢就好了。
我的确按照他们所希望的在变好。上班,吃饭,睡觉,带着孩子去公园,周末去院子里看他们。我开始抽烟,我们互相发烟,在门口的青条石上一支接一支地抽。女儿对着他们喊:“爷爷奶奶!”他们慈祥满面。那是我不曾见过的慈祥。我知道,他们老了。
我决心把他们带到城里去。住住楼房,打打电话,逛逛公园,早晚也在护城河沿上溜达溜达,和其他的城里人谈谈孩子和更小的孩子,谈谈以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他们去了,又回了。他们不习惯。
他们又回到乡下的那个院落,喂鸡,喂鸭,养猫,养狗。院子里日升日落,下雨起雾,开门关门,院门吱吱呀呀地响。他们老了,他们的老超过了我的想象。我站在门口,手牵女儿,在正午的阳光下,看他们睡在院子里的那棵槐树下,一左一右,狗卧一旁,猫躺身上,鸡在啄他们脚上的烂菜叶。女儿喃喃自语:“爷爷奶奶……”我攥紧了她的小手。我站在门口,真不想迈进门里去,真不想叫醒他们。
他们中的一个,终于躺倒在我的怀里。在医院里,我抱着,也是揽着,他大口大口地艰难喘气,艰难地把脸转过来,艰难地说,咱们回家吧。一辈子没这样求过人,这是他最后的愿望。
院子从此少了一半的声音。院门再开再关,声音听起来夸张地刺耳。那种衰败是从院门的青石开始,再没有人去坐在上面抽烟,我看见尘土正侵进青条石细微的纹路里。我看见院落的各处开始有脱落的墙皮,泛起的白碱……我努力地消除它们的存在,都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
窗棂有根木条折了,要修,她反对。锅屋墙该刷了,她反对。堂屋的地面该用水泥补了,她反对。那把自制的沙发皮裂了,需要换个新沙发了,她反对。她在静静地等待一个时间的到来。哪儿都不去,守候着一个显得衰败而渐渐空荡的院子。
十年有多长?她把一只猫喂走又把一只猫喂成,那只家狗实在受不了一个庭院的寂寞,在六年的时候趴在屋角的一堆草里,再也没有从夜里醒来。鸡鸭也不养了,她说想素净,不想再在早晨听到鸡飞狗跳的声音。院子的落寞时间太久,让她对声音开始害怕。没有人知道她内心到底有多寂寞有多冷——就像她晚年雾濛濛的眼神,让人无法再看清、看到底。她可能清晨了还感觉是晚上,傍晚时又以为是阴天的正午。有好几次,她说,你父亲从地里回来了,扛着锄头,你去接过来。突然有一天,她开始对我交代一些事情,地点、时间、人、事,一清二楚。老家的屋怎么办,还有一千块钱怎么办,两个哥哥三个姐姐的儿孙读书,他们将来的营生。你要照顾着他们啊,我们家,就你是个读书人。她清清楚楚地说。交代好一切她觉得应该交代的事情,就在我不在的某一天,她忍着疼痛走了,离开这个院子。
他们把一个院子彻底交给了我,他们把一切都带走了,只剩下这个空荡荡的院落。我握着女儿的手,再没有招呼的对象。那把破沙发的对面,再没有一对苍老的脸。我再没有勇气坐在门口的那块青条石上,我再也推不开那扇永不会上锁的院门。
空荡荡的院子。我回家,我从千里之外的地方顶风淋雨冒雪回家,再给谁看呢? (选自《文汇报》)
【背景链接】
“静流”的含义:《静流》中提及“静流”的只有两处,一是“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一是“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这里是用比喻手法,以有形写无形,写父子之间已经由原来的冷战、僵持变得和缓、平静。当然,静流,在波澜不惊的水面之下,谁也不知有多少的劲流在涌动。用这个来比喻生活,是很恰当的。
张蛰:青年作家,作品有散文《乡间学校敲钟人》《黄昏》《母亲的左邻右舍》《随园思绪》《我的野语文》等。
【比较异同】
读完这两篇文章,心中的情感便一波波地涌动着,很是感动。李丽娟以细腻抒情的文笔款款展开,张蛰则以低沉舒缓的节奏徐徐诉说。都不算是大家作品,不算是名家锦绣,却依然能在故事铺叙的同时,让读者想起自己的父亲,想起自己的母亲,想起那佝偻的脊背,想起那苍老的等待。《静流》,让人在静静的细流中翻腾起感恩与歉疚的浪花;《空荡荡的院子》,让人在空荡的庭院中感悟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