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形势与政策 中国的周边形势
西京学院经济系
形 势
与
政
策
学号: 姓名: 班级:
形势与政策
—中国的周边形势
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可将这六块地区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多个地缘方向滋生乱局,周边不稳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与联动化。周边形势动荡既有自身矛盾错综复杂的“内因”,也有大国角逐与干涉的“外因”。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中国的周边国家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少数属于发达国家,按其政治体制、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与“稳定程度”,也可大致分成“成熟民主国家”、“转型国家”与“问题国家”三大类,周边国家政局动荡可依此分为三种情形。
第一类是所谓“成熟民主国家”的政局演变。如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其主要属于“政党政治”与“选举政治”的范畴。包括主要政党围绕选举与执政权所展开的权力斗争,在野党对执政党的监督。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权力制衡等。其政局波动具有周期性、规则性、暂时性与可控性,确定性相对较大,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华政策与双边关系的调整变化。
第二类是从所谓“威权体制”转向“民主体制”的“转型国家”的“转型阵痛”。中国周边国家政局动荡多数属于此类,其政局动荡具有中期性、常态性,不确定性与风险较大,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双边关系变化与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易受冲击。此类国家大多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期,由于民主体制不健全、旧体制“惯性”强大、军方与权贵等既得利益集团尾大不掉、既有社会矛盾继续存在等,导致政府腐败严重、当局缺乏权威性与政局动荡。甚至不时发生政变等倒退现象。其中屡见不鲜的是外来移植的“民主”产生“水土不服”乃至扭曲变形,各方对选举结果产生争议乃至激烈“碰撞”,选输的不“服输”,以至“选举闹剧”不时上演、“选举综合症”频繁发作。例如,中亚的哈萨、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五个“斯坦”国家均系从“前苏联”解体而来,体制上不同程度带有“前苏联”的痕迹,哈、塔、乌三国政权“新老代际问题”突出,土国新总统尚在摸索之中。而吉尔吉斯斯坦自在西方大国策动下爆发“颜色革命”以来,虽然“复制”了西方“民主”,但前总统巴基耶夫实际上依旧推行家族式统治,导致民怨沸腾、最终重蹈其前任阿卡耶夫总统的覆辙。
第三类是“三股势力”(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离主义)与部族民族矛盾作祟。以“基地”组织为首的国际恐怖主义继续活跃于西亚、南亚,东南亚与中亚,伊拉克、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成为全球恐怖活动的“重灾区”。阿富汗“塔利班”卷土重来,巴基斯坦”塔利班”正在向南亚以外地区流窜,印度反恐频繁拉响“警报”,印度尼西亚破获多起恐怖阴谋;印度东北部与缅甸等存在严重的民族分离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武装组织不时制造暴力事件,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部族与民族矛盾突出。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周边外交要以“大周边战略”为方针,远近结合、稳步拓展。对当前周边地区动荡加剧的态势,进行密切关注与持续跟踪。对周边乱局既要分门别类,又要统筹应对,积极促进周边总体和平稳定与发展,切实维护自身地缘战略利益。
一是大力强化“周边是首要”与“维稳”、“维权”并举的意识,集中精力。加大投入、专注周边,科学研判。及时反应、积极引导。要树立“和平发展、重在周边”与“和谐世界、始自周边”的战略意识,整合处理周边事务的体制机制、形成合力,对周边重点国家政局演变前景及其原因深入调研、突出预警性。 二是适时制定“大周边战略”,拓展中国周边的内涵与外延,“做深、做实”周边工作。在坚持“四片经营”的基础上。统筹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与南太“六大块”,打破不同区块之间的分割。形成联动机制。稳步推进区域经济与安全合作,整合与创新周边地区多边合作机制,建构和谐、有序、安全、繁荣的周边新秩序。
三是周边地缘战略坚持“东西兼顾”、“陆海并举”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方针。妥善兼顾地缘“西线”与“东线”,同步开拓“陆权”与“海权”。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
四是针对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三种情形”,对症下药,强化危机管控,维护正当权益。针对所谓“成熟民主国家”的政局突变,防止其冲击与中国的双边关系;针对所谓“转型国家”的政局异动,防止其对华政策出现严重倒退;针对所谓“问题国家”的政局“混沌”。妥善维护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有效防范海外利益重大风险。
五是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与主要大国增加沟通、协调与战略互信,积极应对其对华渗透、挤压与围堵,致力于共同促进有关国家与周边稳定。在反恐、防扩散、抢险救灾、发展援助、“维和”行动等方面自主承担力所能及的“大国责任”,“维护中国”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
从以上对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分析可以看来,中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
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范文二:中国的形势与政策
现时,摆在中国面前的问题多而复杂。
首当其冲要数台湾;
本人认为,只要台湾不宣布独立,大陆是不会使用武力的。中国想和平统一,也是不可能的,只因台湾有日本和美国暗中扶持,另台湾民众也不是有心统一。虽然阿扁使诈上位,但如果没有多数民众支持。也是没市场的。我认为,大陆迟早会用武力。只是时机没到。 其二,日本问题;
老邓早就定了胡哥是接班人,我想这不是没有原因的。看看胡哥上任以来的所作所为就知道了。真的不弱,别看他样子和蔼,骨子里可是刚强的很。胡哥让小纯在他面前像一条小狗,他让日本人看到中国人的骨气!说不见就不见,当面说你小纯又咋样,把潜艇开到你们家里游来游去,你又能如何。我看过一个帖子,说中国现在打不过日本。我认为那人如果不是日本人就是刚从深山里走出来的。稍微看过新闻的中国人都知道,中国的潜艇开到日本家里竖起国旗。你说这是什么意思。啊胡哥不是吃饱没事做的,也不是不知道后果怎样的,其实,应该说日本现在是不敢和中国打仗的。日本这个民族从根本上来说,是狼的性格,不管你是谁,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攻击你,把你吃掉。从他们的立场去考虑一下,也就不难明白他们了。日本国土小,不得不向外抗张,日本人嵩武,说到底就是欺软怕硬。我认为美国人比中国人更了解日本人。中国应该学学美国对日本的政策。该出手时就狠狠的给日本一个耳光!现价段,中国是没必要和日本一般见识的。
其三,朝鲜问题;
朝鲜这个小家伙一直都不安分,梦想成为强国,但又不脚踏实地。以前还是中国的一部分,也不懂得学学中国用鲜血换回来的真理,比如镶外必先安内。也不看看中国现在中国所重视的经济。我认为朝鲜领导人应该先放下一切矛盾,致力发展经济。和中国合作搞好中国的东北和自己国家,这样该多好。真是SB,人民温饱都成问题,还说开发核武。当年老毛也是被逼研发原子弹。再说现在,就算你没有军队,中国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你被人家吃掉。不过他也很聪明,死粘着中国。美国也不能不看中国的脸色,可以说朝鲜战争的余威到现在还是有效的。而对中国来说,无论如何也不能让美国再打朝鲜。这关系到中国的根本利益和稳定。朝鲜也不能说怎样就怎样,重大问题时,还得胡哥点头。总之,朝鲜问题维持现状再好。管他有没有核弹,有最好。
其四,俄国;
一个有心无力的巨人,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可信的战略伙伴。但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伙伴。老一辈的革命家用真心对他们,他们却利用老一辈的善意,现在面对美国威胁,不得不重新考虑身边慢慢成长的巨人。可说今年的中俄军演是针对美国的。
其五,美国;
一个想统治地球的恶霸。美国现在唯一害怕的是俄国的武器,中国的战术和军队。想方设法的削弱俄国的影响,千方百计的想了解中国的实力。当年的朝鲜战争还历历在目。读过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是打出来的。朝鲜战争前,**(我的偶像)曾对老毛说过:看来中美真的要打一仗才行啦。
现在,我认为,中美还要打一仗。不过时候还没到。放眼当今中国外交,有可能打仗的不外乎台海,中日,美朝,美伊。台海十年内不会有战争(关系太复杂,理不清),中日二十年内不会有战争(日本还没有条件和中国打,日本怕,怕中国的核弹),美朝不会有战争(美国只是借朝鲜来压制中国,中国只会在外交中与之周旋,并不会冲动到兵戎相见),美伊三年内不会有战争(最有可能发生的战争,不过,在美国还没从伊拉克那个烂摊子走出来之前是不会发动另一场战争的)。
其五,伊朗;
一个很有性格的中东小家伙,伊朗:我为什么要听你美国佬的哨子,打就打,谁怕谁我认为,
中国应该参与进去,美国要围攻中国,要抢世界的石油资源。中国要发展经济,不能没有石油,要想中国的根本利益不被动摇,必须突破美国的包围圈。我认为中美大战的最好战场是伊朗。时间当然是越晚越好。为什么呢?
第一,不会毁坏国内基建,不会伤害本国人民。
第二,伊朗的地理合适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擅长的陆战(所谓地理)。
第三,中国是以帮助者身份帮助伊朗人民参战(所谓人和)。
第四,而且伊朗周边的国家不是被美国占领过就是欺压过,而中国对中东国家一向都是友好的。
第五,解放军比美军更适应伊朗的天气(所谓天时)。
第六,导弹与飞机将比在伊拉克的作用减半。
第七,发动外交,在现时情况下,中东国家和俄国最少会暗中帮助中国的。
第八,除日本外,其他国家恐怕都不愿与中国兵戎相见
缺点:
第一,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有基地,这令到在伊朗的解放军有被合围的形势。
第二,后勤,由于战场离本国较远,只能空运或借道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或穿过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到达伊朗,甚至,可经俄国运送物资,或直接要求俄国提供物资给解放军。 第三,空战将会是最激烈的,而中国的空战相对美国来说是比较弱的。
第四,阿拉伯海将会被美国航母占领,中国可派潜艇前去偷袭。
如果真有这么一仗,那结果将会改变很多东西。如果中国胜了,那么,台湾将会不战而统,日本也不敢多嘴了,朝鲜得以安定,回头最收拾南沙群岛。只怕那时的国威不言而明。如果战败,则台湾宣布独立,日本更嚣张,中日之战难免。经济方面的东西就留给经济学家去算吧。
再来讨论一下现在的国家领导。胡哥,在他上任以来,可说是做得非常出色的。尤其外交方面,而对某些事的强硬态度,令中国人的骨气充分的表现出来。相信海外华侨的感悟最深。 农民的总理:温哥,上任以来做了很多有利农民的实事。我很感谢他,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 别忘中国人都是农民的儿子。
再谈谈“愤青”,网上对他们的批评不少。
其实,我很敬佩他们,因为,他们爱国!
有人说,在那里叫嚷就能爱国,就能帮到国家吗?
我认为,他们叫嚷,起码让世人知道,我是中国人,我在为我们国家受到的不公平而感到愤怒。
我希望那些想批评“愤青”的同胞们,在批评之前,先对着镜子说:如果有人到自己家里搞破坏,自己会不会愤怒!(有国才有家)
我在心里把自己定义为“愤青”。
如果国家号召征兵上前线,我会毫不犹豫!
范文三:中国的形势与政策
中国的形势与政策 面对一超多强的世界形势,中国赢来了一个发展的好时期,但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中国的发展又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与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对抗和国内的贫富差距的矛盾是中国此时此刻要面对的两大难题。
先说国外的问题,与毗邻国家领土之争一直是中国的一项外交难题,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坚持领土主权不受侵犯,这是中国人不变的态度与决心。除了领土之争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以民主,人权的问题对中国施压,甚至在一些敏感问题上与中国对峙,中美之间最大的台湾问题尚未解决,关税保护主义的矛头又直指中国,这使得中美之间的关系时而宽松时而紧张。然而不管怎么说,世界总是保持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热爱始终不可战胜,不太可能爆发世界大战,中国也利用自己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的位子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尽可能的抑制战争的发生。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交流文化融合特别快的时期,商品全球化最终形成,这也使得有着丰富劳动力的中国赢来了快速的发展,即使是在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的时期,中国也能始终保持高速度的发展。但是有利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中国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的泡沫经济的隐患,中国的房价屡屡升高,这是一个危险的讯号,中国的经济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美元
的不断贬值使得中国的物价飞涨,这也容易引起人民的不满。在军事方面,中国自主研发的歼-10战斗机和与巴基斯坦共同研发的枭龙战机使得中国的空中力量不断增强,中国的领空可以得到切实的保障,近期,中国的第一艘航母瓦良格号也即将下水,这在中国的海军历史上是一页新的篇章,中国的核力量也在日益增强,中国正用自己的武装力量维护着国家的合法权益,也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现在中国国内的矛盾日益激化,越来越多的问题已经随时间慢慢地凸显出来,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国有的地方的人一年甚至还上穿不起一套新衣服,有的人一直靠国家的补贴来度日,但在一些大城市,有的人享受着高档的服饰,优越的住宿条件,上万元的皮包,衣服。甚至有的“富二代”开起了豪华跑车,把高速公路当作自己的赛车场等等,这都说明了中国贫富差距现状令人不太满意,中国的先富带后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东部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国家的大力支持首先发现起来,但是要看到中西部广大地区才是中国坚实的后盾,才是中国在困难时期的有力保障。中国的发展虽然快,但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有的地区为发展甚至走上了牺牲环境的道路,最后又走回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仅仅停留在书面上,中国的不合理发展依然占据着整个
发展的大头,不合理的开采导致资源枯竭,中小型的开采企业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地方官员的不作为甚至时包庇中荣使得私人开采很猖獗,这些都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当然,中国的改变的总体趋势是朝好的方向的。还有一个较为尖锐的国内矛盾就是食品安全,近几年,通过媒体,各种有毒有害的食品添加剂甚至是工业原料开始被广大的消费者所认识,早在三鹿奶粉事件之前,已经有苏丹红等工业原料被不法生产者使用,接着就是毒饺子,人造鸡蛋,地沟油,瘦肉精等事件,甚至有玩笑:中国人是在饭桌上认识工业原料的。虽然有些夸张,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消费者对市场产生了不信任,那么必将导致市场的萎缩,这对中国扩大内需的政策极为不利,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人民的幸福指数将会大大降低,局部地区甚至会因为食品安全而引发居民的抗议。所以,中国只有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对有毒有害的化工原料的控制,最根本的,要加强对公民的素质教育,不能为了钱丧失了自己的良心,在降低企业的可入门槛的同时,有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对地方的小型黑窝点要严厉打击,才能保证每个公民的基本礼仪不受侵犯。
中国虽然面临诸多的困难与挑战,但从总体而言,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与过去十年相比有着显著地提高,中国在世界的许多方面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
国奥运会得成功举办,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成熟,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突破,都给每一个中国人脸上增添了光彩,要相信中国的未来是美好的,中国必将在世界舞台上越走越远!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中国的现状,多思考我能为国家的发展做什么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国家没有给我们提供什么,我们要时刻的了解国际的形势和中国的发展环境,中国的未来属于我们,我们有责任去建设中国,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
范文四:2017形势与政策---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doc
福州大学《形势与政策》课
教 案
教学专题 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专题组长 黄发友 授课年级 2010级 授课时间 2011-2012学年下学期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二?一二年三月
1
教学 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专题
周次 第6周——第11周 学时
第一节 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一、当前世界各国能源战略主要特点
(一)能源安全是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二)突出节能
(三)强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四)能源多元化发展
(五) 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六)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特点对中国的启发 二、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三、当前各类能源的储量和生产现状
四、能源消费强劲增长及油价的上升趋势
五、世界大部分能源资源被西方国家控制
第二节 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 一、西亚北非动荡及其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
学 二、日本核事故对国际核能生产的影响
要 第三节 世界能源的发展前景 点
一、三次石油危机
二、石油价格上涨压力仍将存在
三、天然气发展前景看好,将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核能产业可能需要5—10年才能逐步恢复 五、未来能源争夺热点区域之一——南海能源之争 六、未来能源争夺热点区域之二——北冰洋五国争夺战 第四节 中国能源面临的问题及产业发展前景 一、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增加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风险 二、中国在利比亚的投资前景并不乐观
三、中国核电“大力”改“安全高效”发展 第五节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确保能源安全的可行性方案 一、大力发展非常规能源产业,依靠自身保障能源安全 二、加快石油储备体系建设
三、利用金融危机的机遇,推动国际能源合作的开展
2
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2011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视频一)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
第一节 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视频二)
一、当前世界各国能源战略主要特点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有其不同的立足点。各国政府依据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状况,阶段性地调整发展战略目标以及自身的能源政策。综合分析,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代表了世界能源发展的新潮流;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存在着重视各自国情,积极跟踪世界潮流的共性。
(一)能源安全是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以及意识到不可再生资源总有一天会日渐耗竭的背景下,随着紧缺的石油资源问题突出,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各国对能源资源安全关注程度也随之普遍上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保障能源安全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
发达国家人均能耗高,需要大量进口补充境内能源资源的短缺,因此,能源发展战略除了考虑本国的资源因素外,极为注重涉及到国外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因素影响,甚至关注其他国家能源需求变化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及对自身的影响程度。在历年的石油危机后,针对当前石油资源紧张的形势,发达国家以其较充沛的经济实力逐渐加大石油战略储备力度,建立和加强战略石油储备是发达国家保障能源安全的主要措施。而且,由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对能源发展战略的考虑既重视近期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又重视长远的能源可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多偏重于建立当前自身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能源资源充裕的发展中国家已认识到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要性,逐步加大了国家对国外企业开采和资源输出的控制。菲律宾明确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的底线是“确保实现国家能源60%自给自足”。巴基斯坦战略目标明确,突出增加本土能源比重,减少对外进口依赖的重要性,并对落实目标,做出了详尽的项目规划。乌克兰在经历了能源供应危机后,能源战略更加强调节能降耗、提高能源自主供应能力的必要性。墨西哥强调能源立法,同时,要及时分析阻碍国家能源发展的主要障碍,进行能源战略调整。
(二)突出节能
3
各国能源战略最突出的变化特点就是以减少石油消费、减少进口能源依存度为主要目标。在当前可再生能源尚未能够实现全面替代的形势下,节能是实现这个目标最现实、收效最快的措施。历史上,发达国家曾以减少石油消费的战略赢得了更大的市场利益,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后的20年内,迫使石油价格处于甚至低于10美元,桶的低价运行时期。当前更加强调综合利用法律、经济和技术等手段鼓励节能,从开采、加工、运输、利用和消费等多环节深挖节能潜力,发展节能产业。为达到节能目的,利用市场和企业、消费者行为开发节能机械、节能汽车等;取消石油价格管制,主张由市场机制调节能源供求关系,对能源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加强勘探等措施。
各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准提高的要求,必将加大能源资源的消费量。如何减缓能源消费的增速,只有提高能源效率、加强节能。各国不同程度地采取立法、经济激励、政府补贴、自愿协议和广泛宣传等各种政策措施,并且相互借鉴有成效的举措,体现在各自的能源发展战略中。
(三)强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气候灾害频繁的形成与人类过度地消耗化石能源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虽然能源给当代人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舒适和便利,但是全球能源消耗量持续增加的趋势不仅对世界能源供应是严峻的挑战,而且给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带来巨大压力。当人类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后,很难逆转。
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制定本国能源战略和政策时,已将环境因素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不少国家的能源战略强调发展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和实现《京都议定书》的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在《京都议定书》建立的减、限排温室气体总量机制下,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凸显为一种稀缺性的经济资源,拥有了这种资源就等于拥有了温室气体排放权和经济发展空间。依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可以出售多余的二氧化碳排放配额。美国为了国内集团利益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俄罗斯于2004年11月批准了《京都议定书》。
由此可见,能源的战略选择不仅是能源本身的问题,也是经济利益的问题,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的问题。能源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正越来越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能源战略目标由单纯强调能源供应向3E(Energy,Economy,Environment)方向发展,即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转变。
(四)能源多元化发展
各国的国家能源战略均加重强调实现保障能源安全需要全方位的措施,不过度依赖单一的能源形式,减少经济发展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的依赖程度,战略的核心是安全、环境和效益。各国的能源战略都出现了“多
字样,其含义是非常深刻的:一是能源资源种类的多元化,这可以带来能源产业的繁荣,同时将促进元化”的
能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二是以保障石油安全为核心,积极开拓新的石油供应基地,实现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并且各国都有意识地避开主要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做法,将多元化进口的目标锁定在其他具有一定油气资源输出能力的拉美、非洲或东欧地区。三是关注全球资源状况,将资源开发重心由境内移向境外。
为确保能源供给的自主性,能源发展的可持续性,21世纪以来全世界已形成转变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经济,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新高潮。各国能源发展战略措施各有侧重,有的国家积极发展风电、有的国家积极发展核电,但都是以逐步替代油气资源为核心展开的一系列研究方案。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将成为世界能源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世界能源市场将由目前的资源型转向未来的技术型,是一场更具竞争性的挑战。
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状况分析,欧盟是世界上最推崇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国家集团,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
4
略是:在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目前欧洲已成为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技术和市场发展的中心。
印度和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榜样。印度注重根据自身条件,寻找突破口,所采取的策略是:风力发电以市场换技术,市场规模和产业技术同步发展;适度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源则以解决农村能源为主;氢能研发有所投入,跟随国际潮流。巴西坚持能源多样化和多渠道,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源的能源发展战略:依靠水电和生物液体燃料资源优势,减少石油进口,保障国家能源安全,2004年的生物液体燃料产量达到了1500万t,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甚至出口生物质能源促进经济发展。
(五)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不但一个国家的不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全球的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也是有限。资源的有限性与各国能源战略区域向境外转移的特点,意味着国际间的能源资源争夺正在加剧。与过去不同,各国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能再靠殖民地的方式掠夺资源。资源与市场的国际化,使各国政府意识到,必须加强与能源生产国的外交往来,保证能源供应的来源;同时,必须加强能源消费国之间能源合作,形成联盟,增强话语权,抵御能源价格的上涨。为保障能源安全,能源外交成为能源消费国家21世纪以来的外交重点。各国能源战略普遍出现加强国际化的趋势。例如,韩国对内制定正确的能源政策;对外开展有效的能源外交,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积极倡导区域间的能源合作,加强与产油国的谈判力度。非洲各国强调需要进一步加强团结和合作,协调各国能源政策,明确能源发展战略。无论是产油国还是消费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都是十分必要的。油气出口是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支柱,巩固与邻近国家间的互补合作机制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主要目标。
欧盟的能源战略就突出体现了以上国际能源战略的特点。欧盟的能源战略重点是保证“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生活安全”,提出“保障能源供应、保护环境和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基本原则。在确保本国能源供应方面以节能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生物燃料为主要战略措施,加强能源共同体的建设。
欧盟各国的能源战略虽各具特点,但是总体上是一致的。例如,德国的能源战略锁定长远目标,从能源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出发,有效控制国内有限的能源资源开发;持续不断地节能;积极开发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占据能源新技术的制高点,实现传统能源的替代。英国新的能源战略基点是低碳。强调在市场框架和政策相互影响下,培育市场竞争力,实现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多样性的战略。法国立足国情,因地制宜地发展能源多样化,积极发展核电,提高能源供应独立性,实现安全供应。比利时的能源战略长远目标是使用更利于环保的能源,逐步向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过渡。波兰在长期能源战略目标下,针对当前问题,突出过渡期的能源战略重点。
美国能源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能源供应自主性,突出特点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和综合性的国家战略。美国能源战略还有一个极为重要内容就是充分开发利用全球的油气资源。观察美国国家外交战略圈,几乎囊括了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国家,特别是中东地区。在不断努力巩固海外石油来源的同时,逐渐明确要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发展新技术,包括燃料的替代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技术。
能源战略和政策是日本政府一贯的工作重点,能源战略的稳定性促进能源政策的有效实施。虽然日本能源资源贫乏,目前日本一次性能源的自给率不足20%,但是政府立足于技术创新致力节能,成立“节能中心”,健全能源管理体系,指导国民和企业的节能以及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着眼于全球能源资源的利用,坚持实施以保障能源安全为重点的外交策略,以及国内企业联合一致对外,参与国际竞争的
5
做法,不断提高开发国外石油资源的份额。
俄罗斯能源发展战略制定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能源战略目标明确,所关系到的对象明确。能源区域发展具有地域资源特点,相应的能源政策针对性强,每一种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电能(包括核能和热能)、能源输送等的发展预测都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以及为实现改革所应该创造的必要条件。同时,指明了能源工业和其他工业部门的相互关系,能源工业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意义。并且明确了能源战略实施系统,包括:联邦政府行动计划,实施国家能源政策的指标体系,原有相关规划的修订,利用国家信息资源建立的能源战略实施监控系统。
(六)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特点对中国的启发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而对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具有更大的特殊性和挑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应对能源长远发展遇到的严峻挑战,我国采取正确的能源战略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才能保证在“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小”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水平的提高。我国必须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学习其他发展中国家根据具体国情发展的经验,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能源效率不断提高和环境保护日益加强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视频三)
二、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需,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俄罗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投入,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俄罗斯石油生产高峰时期,每天可达到1050万桶,但到2035年,日产量会下滑到970万桶。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出于各种考虑限制开采。例如,美国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就地储备石油,长期限制开采。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尽管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2010年,石油消费再次转降为升。课件,石油供应的宽松是暂时的,供应紧张才是常态。
三、当前各类能源的储量和生产现状
石油探明储量保持小幅上升,炼油能力继续增长。根据2011年6月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11》报告,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储量达到13832亿桶(1888亿吨),比2009年年底的13766亿桶增长了约1.48%,储采比为46.2年。探明石油储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亚太、中南美和美洲,其他地区储量基本维持在2009年的水平。亚太地区净增加了30亿桶(主要来自印度,可采储量由58亿桶增加到90亿
6
桶),中南美地区增加了19亿桶(巴西在深海发现大型油田,可采储量由129亿桶增至142亿桶),非洲地区增加了17亿桶(主要来自于利比亚、乌干达和加纳),中东石油储量仍在全球储量中占有最大份额,达到54.4%,储采比为81.9年。
2010年,石油产量转降为升,达到8209.5万桶/日,比2009年增长了2.2%,但仍略低于2008年的水平。OPEC成员国的石油产量为3432.4万桶/日,同比增长2.5%。非OPEC国家的石油产量为3428.7万桶/日,同比增长1.9%。由于海上石油产量增加,中国实现了27.1万桶/日的石油产量增长,成为非OPEC国家中增产石油最多的国家;其次是美国和俄罗斯,俄罗斯保持了最大石油生产国的地位。
石油贸易量正在缓慢回升,出口增长主要来自前苏联地区和中东地区,二者增量合计占世界石油贸易总增量的80%以上。非洲、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地区和国家的出口量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而中南美出口量则出现下降。进口增长主要来自亚太和美国,尤其是亚太,增量约占世界增量总和的一半以上;而欧洲石油进口量继续延续2008年以来的下降趋势。
天然气的发展引人注目,非常规天然气堪称异军突起。截至2010年底,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增至187.1万亿立方米,同比增加5000亿立方米。增量最大的是印度和巴西。
在储量小幅提升的同时,天然气的产量快速增长,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7.3%,是1984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俄罗斯天然气增量最大,达613亿立方米,增幅为18.4%,美国的增量位居第二,为282亿立方米,增幅4.7%;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三国产量合计占世界总理的43%。
近年来,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及其对国际能源格局的潜在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全球74个赋存煤层气资源的国家煤层气资源总量约为168万亿立方米,其中90%的煤层气资源量分布在12个主要产煤国——俄罗斯、加拿大、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波兰、英国、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印度、南非。到2035年,非常规天然气产量比例将达到天然气总产量的1/5,天然气资源足以使当前产量维系250年以上。非常规天然气开采促进了天然气总产量的增长。2010年,由于在非常规天然气生产方面取得的进步,美国天然气产量为6110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19.3%,连续两年超过俄罗斯。中国天然气产量为968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七位。
目前,非常规天然气约占天然气资源总量的一半,但比常规天然气资源分布更为分散。分析普遍认为,非常规天然气对很多国家和地区维持能源安全有积极意义。天然气的成分仅为石油的1/3,燃烧天然气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少于石油,而且北美、中国和欧洲等地均出产非常规天然气,因此有利于各国降低对中东产油国和俄罗斯的依存度。澳大利亚近年来煤层气产量大幅度提高。2011年,美国地质勘探局又对澳大利亚的4个盆地进行了页岩气资源评估,可采储量共计396万亿立方英尺。
但是,各地区的非常规天然气发展进度差异很大。美国曾经是天然气进口大国,现在已可实现自给自足,甚至有可能考虑出口。美国能源情报署2011年5月26日公布的《2011年度能源展望》显示,2009年,页岩气占其国内天然气年产量的16%,到2035年,这一比例可达到47%。澳大利亚计划发展三种非常规天然气,占其宣称的液化天然气出口能力的45%。印度煤矿资源丰富,有潜在的煤层气生产能力,但10年前就开始开发的煤层气项目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另外,非常规开采也面临环境安全方面的质疑,其生产和推广前景仍面临若干不确定因素。国际能源署对页岩天然气的激增提出告诫,担心开采使用的液力加压开裂技术有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有环保组织也担心液
7
力加压开裂会污染饮用水,但业内人士坚称,只要操作得当,这项工艺是安全的。
煤炭产量增长主要来自非OECD国家。2010年,世界煤炭产量为72.73亿吨,同比增长6.3%。其中,中国煤炭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达32.4吨,占全球产量的48.3%;美国煤炭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印度位居世界第三,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五。
水电和核能也实现了2004年以来的最大增长。2010年是自1990年以来平均雨量最大的一年,因此水电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增长。全球水力发电量达到7.756亿万吨油当量,增幅为5.3%。核能实现了2%的增长。其中,3/4的增长来自OECD国家,法国核电增量位居全球第一,增幅为4.4%。
生物能源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也有所发展。中国和美国是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力,两国贡献了全球风能增长的近70%。2010年,中国新增风能电装机容量占全球新增总量的48%,是2008年所占份额的3倍。尽管如此,风能仍只占中国总发电量的1.2%。2010年,全球生物燃料产量为5926.1万吨油当量,比2009年增长13.8%。其中,OECD国家产量为3713万吨油当量,非OECD国家为2213.1万吨油当量,两者都实现了较快增长。美国和巴西是生物燃料生产增长的主力军,美国增长了17%,巴西增长了11.5%。
近年来,由于对化石能源供应安全的担忧以及对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发展可再生能源呼声渐高。但可再生能源较为依赖政府支持和补贴,在市场机制面前,未来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四、能源消费强劲增长及油价的上升趋势
2010年,全球能源消费呈现了自1973年以来最大的增长量,几乎各种能源的增长率都超出过去10年平均增长率的1倍以上,能源强度也出现自1970年以来的最快增长。首先,经济复苏带动了能源消费反弹。西方政府普遍实施救市政策,刺激了工业和贸易领域出现恢复性增长。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以及南美和非洲部分国家需求的大幅增加拉动了能源消费整体增长。其次,部分国家的GDP能耗不断上升,加重了能源供应的负担。目前,非OECD经济体的能源强度是OECD国家的1.5倍。随着这些能源强度高,发展速度快的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例的提高,全球能源强度将进一步增长。
石油、天然气、煤炭三大化石能源消费量显著提升。2009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下降了1.4%,而2010年又实现了5.6%的增长。这其中,OECD国家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而非OECD国家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上升,占到全球总量的53.6%。其中,中国一次消费能源消费量增长了11.2%,达到24.32亿吨油当量,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已提高到20.3%,比200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化石燃料仍是目前能源消费的主体,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6%。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3.6%,天然气占23.8%,煤炭占29.6%,核能占5.2%,水电占6.5%,可再生能源占1.3%。石油仍是最主要的能源,但所占比重连续11年下降。天然气的比重在显著提高。
能源消费结构与各国的资源状况密切相关。俄罗斯由于天然气资源丰富,其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高达57%;中国的煤炭消费比例最高,为70%左右;巴西的水电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达到39%。发达国家油气消费仍然较高,除法国外,OECD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超过60%。
近年来,油价上升的过程中伴随着短暂震荡。1998年末,国际油价低于每桶10美元,此后近10年时间里,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到2008年7月达到每桶147.5美元。石油供应紧张,美元贬值,部分产油国局势动荡,OPEC成员国不愿增产,金融投机行为等因素共同导致油价上升,其中,供求关系紧张是基本原因,金融资本炒作是重要推手。高油价使石油生产国受益,但消费国却受到了严重损害——生产成本增加,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
8
胀压力加剧,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某些国家还爆发了民众抗议和局势动荡。分析普遍认为,140美元以上的油价超出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承受能力。
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国际油价开始回落,2008年12月,国际油价跌到每桶32美元。油价回落是石油供需关系趋缓和石油市场金融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油价的下跌减少了石油消费国的压力,但又给石油生产国造成了问题。随着经济复苏形势的显现,2010年底,国际油价回弹,达到79.5美元/桶、从长远来看,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及日本核事故等时间还将进一步推高油价。
五、世界大部分能源资源被西方国家控制
当前,随着石油已探明储量和产量迅速增加,非洲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地,其已探明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和南美洲。且非洲石油油质好,开采成本低,运输管道相对安全,多数产油国为非OPEC成员,不受OPEC石油政策影响。西方公司凭借技术和资金地优势迅速控制了非洲石油。目前,无论是非洲传统产油国,还是新兴产油国,其石油资源都牢牢掌握在西方石油公司手中。
例如,作为非洲最大石油生产国和世界第六大石油输出国的尼日利亚,由于本国技术力量薄弱,其石油资源主要依靠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勘探开发。在尼日利亚的西方石油公司主要有英荷壳牌、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法国的道达尔等公司。这些公司的石油产量占尼日利亚石油总产量的95%以上。20世纪90年代初,赤道几内亚发现了油田。在一缺资金二无技术的情况下,该国政府与西方公司达成协议,以石油偿还外国石油公司的投资,外国石油公司则支付一定比例的石油收入,作为用地费和税款。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在赤道几内亚三个油田进行生产,产量占该国石油总产量的近七成。在加蓬,具有开采价值的石油区域已被欧美公司瓜分完毕,余下的是一些环境恶劣的区域如深海区,原始森林和沼泽地等风险大、开采成本高的区块。与此同时,日本也在加速实施对非洲的石油资源战略。在日本政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日本公司主要在埃及、阿尔及利亚、安哥拉等国勘探和开采石油。合作方式包括购买股份参与开发、签订产量分成协议和转让协议、直接投资开发油田等。
第二节 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
2011年,两大热点问题从不同角度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动荡及该地区未来面临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对国际油价稳定、能源供应安全产生负面效应。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不少国家暂停了现有核电设施的运行,或延迟了新建设施的计划。
一、西亚北非动荡及其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
自2010年底,被西方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的地区动荡横扫西亚北非地区,对地区产能国国内能源生产、能源出口、国际油价以及能源运输通道安全等多个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利比亚战争是影响国际能源安全的重大事件。利比亚位于非洲北部,与埃及、苏丹、咋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为邻,北濒地中海,地理位置优越,出口便利。利比亚是OPEC成员国,是非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非洲第四大石油生产国。截至2010年底,该国石油探明储量为60亿吨(464亿桶),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3.4%。可采比为76.7年。2010年的石油产量为7750万吨(165.9万桶/日),占世界总产量的2%,利比亚出产的原油含硫量低,被称为轻质“甜油”,容易制成汽油和柴油等高附加值成品油,而且油层浅,易于开发。目前,全球对轻质“甜油”的需求正逐渐增加,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国家,因此,利比亚在全球高质量原油供应中
9
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比亚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陆上的苏尔特盆地、古达米斯盆地、迈尔祖格盆地、库夫拉盆地、昔兰尼加地台和海上的的黎波里塔尼亚盆地,在全球大型含油气盆地中储量排第13位,该盆地油气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0%。古达米斯盆地和迈尔祖格兰盆地和苏尔特盆地一样,也是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的盆地。而库夫拉盆地和昔兰尼加地台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黎波里塔尼亚盆地位于地中海南部,是利比亚主要的海上油气富集区,是目前地中海最大的油气田。
自2003年联合国解除对利比亚的经济封锁后,利比亚开始在能源领域寻求国际合作。2004年以来,不断有外国资本进入利比亚石油产业。利比亚的油气勘探活动迅速恢复,油气产量迅速提高。从今年签订的合同来看,利比亚非常重视合作方多元化,将区块授予不同的外国公司,避免少数公司垄断利比亚石油工业。利比亚经济高度依赖石油产业,石油收入贡献了98%的GDP。利比亚石油产业的主要客户是欧洲炼油厂,超过80%的石油出口到欧洲。
动荡对利比亚石油产业造成严重冲击,原油产量迅速下降。占利比亚原油产量72%的八大外国石油公司的油井陆续停产。利比亚最大的外国石油公司——意大利埃尼公司和德国温特沙尔公司宣告破产。西班牙雷普索尔、法国道达尔、奥地利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等也纷纷撤出利比亚。原油出口从2011年2月 末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产量主要供应国内需求。3月底,利比亚原油产量已不足30万桶/日。4月,根据利比亚能源投资部门统计,该国轻质“甜油”减产80%。在外国企业停止作业的情况下,留在各油田的利比亚本国公司承担了维护任务,但不足以恢复生产。大批外来劳动力在动荡后逃出利比亚。
尽管利比亚石油产量仅占全球总产量的2%,但由于其他产品具有的不可替代性质,仍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利比亚出口中断后,沙特等其他OPEC国家表示很容易补足全球石油市场每日160多万桶产量的损失,且不必突破OPEC规定的产量限制。但问题在于,从品质上,沙特的原油无法替代利比亚的原油。利比亚原油素以高品质、低含硫著称,全球只有25%的原油具有这种质量,利比亚损失的原油大约占总量的9%。沙特等国所产原油主要是重质或中质高硫油,难以满足欧洲炼厂加工低硫原油的需求。因此,在全球原油供应总量没有明显降低的情况下,出现了低硫轻油供应不足的结构性短缺。作为利比亚轻质“甜油”定价基准的布伦特原油价格在2011年4月达到120美元/桶。甚至有观点称,如果利比亚局势进一步恶化,国际油价重返国际金融危机前147美元甚至突破150美元关口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受政治动乱影响的阿尔及利亚同样生产轻质原油。截止2010年,阿尔及利亚的探明储量为15亿吨(122亿桶),产量为180.9万桶/日。另外两个也受到内乱困扰的产油国伊朗和也门,日产量分别为424.5万桶和26.4万桶。这两国的石油生产对国际油价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伊朗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霍尔木兹海峡是全球重要的石油运输途径。近期,西方和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伊朗官员扬言,如果西方国家政府为阻止其核计划而实施更多制裁,将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而美国回应称,伊朗发展核武器与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是美方的“红线”,一旦伊朗跨越这条“红线”,美国将“作出回应”,“重开海峡”。同时,美国还呼吁继续对伊朗施加外交和经济制裁上的压力。包括要求所有盟友减少购买伊朗原油,并减少同伊朗央行的业务往来。欧盟已原则同意禁运伊朗石油至欧洲。西方的压力是否能迫使伊朗就范仍是未知数。由于核问题而受到制裁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伊朗经济对资源出口的依赖,石油出口占该国收入的比例已从几年前的80%降低到65%。另外,尽管伊朗受到欧盟制裁,但很多欧洲国家并未因此放弃与伊朗的经济合作,英国、德国和意大利都在该国投资开采
10
石油。如果伊朗实施限制政策,将损害这些投资国的利益,并影响到国际能源市场。未来,如果伊朗减少或停止对国际市场供应石油或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将会导致石油价格飙升。全球大约1/3的海上石油运输经过霍尔木兹海峡,每天经过的大型油轮多达30艘。亚洲75%以上的石油途径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预测,一旦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油价将至少上涨50美元。这对危机后羸弱的欧盟经济不啻于雪上加霜。中国的石油进口也会遭遇挑战。中东其他石油出口国亦将蒙受损失,因为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也使用这一海峡。虽然这些国家几乎都有用作预备的石油管道,但运费将成倍增加。(视频四)
尽管埃及不是主要的石油供应国,但对该国局势可能影响能源运输通道畅通的担忧,也会一定程度上引发油价波动。埃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是贯通亚非欧三大洲的航运要道,每天约有100万桶原油和精炼石油产品沿苏伊士运河北上。欧洲地区36%的原油输入是通过苏伊士运河从中东运来的。此外,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苏迈德输油管道发生问题,因为两者收益占埃及总收入的比重很大,关闭这两条运输命脉,意味着全民利益受损。然而,市场对现有能源通道安全畅通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2011年2月5日,位于埃及西奈半岛的向以色列和约旦输送天然气的管道遭到袭击后发生爆炸,一度导致天然气输送中断。此次袭击后到2011年11月,尽管埃及政府多次强调要采取措施保护输气管道安全,但该管道又遭到9次爆炸袭击。最后一次袭击发生在埃及会议选举前的几个小时。面对潜在的风险,委内瑞拉能源和石油部长拉米雷斯曾警告说,苏伊士运河一旦关闭,油价就会随之上涨,甚至可能冲上每桶200美元。
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及该地区未来的不确定前景,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国际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尽管不少官员和学者强调,国际能源需求的上涨,尤其是新兴市场需求的激增才是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而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并未对国际能源供应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不能否认的是,该地区的不稳定态势一直呈现蔓延趋势,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正在继续积累。对叙利亚仍游走于战争边缘,西方在对利比亚实施“新干涉主义“取得成功后,对叙利亚套用这种干涉模式可能性依然存在,在中东各国频现乱局的同时,伊斯兰势力在动荡中崛起。尽管美国已表示,准备与地区崛起的伊斯兰组织合作但即使阿拉伯国家新上台执政的伊斯兰政党是温和派,其意识形态和执政理念也与西方国家大相径庭。未来阿拉伯国家与西方爆发矛盾的风险加大。
因此,关于世界石油供给将面临风险的担忧随之发酵。能源经济战略研究咨询公司总裁迈克尔?林奇提出,即使当前的石油供应充足,“恐惧心理”本身也是决定近期油价的一个人重要因素。林奇提出了“救生艇理论”:坐在救生艇里的人漂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不论有多少的食物,他们都会把食物储存起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在海上度过多长时间;粮食价格会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在种植期出现波动,钢铁价格会对经济增长预测作出反应,类似地,对地区动荡的预期会推高石油价格。
油价的波动不仅直接关系到产油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国民经济增长,还关系到各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利益。高油价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和企业身上,从而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拖累全球经济。
二、日本核事故对国际核能生产的影响
日本核事故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少国家暂停了现有核电设施的运行,或延迟新建设施的计划。核能产业遭受沉重打击。
日本核电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电站设计缺陷。东京电力公司使用两套不同的设计方案保护其在福岛的10座核反应堆。2011年3月11日强震来袭时,其中五座使用较新设计的反应堆经受住了浪高近14米的海啸冲击,关键性的冷却系统正常运作,反应堆得以安全关闭。但使用较旧设计的另外四座反应堆的冷却系统却出现了故障,
11
备用柴油发电机和电气开关设备被海水淹没。其中三座反应堆的核燃料熔毁,几座反应堆厂房发生爆炸,最终酿成了子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来最严重的核辐射泄漏危机。
事故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从私利考虑,抱有反应堆维修后仍能继续使用的期望,导致最初的处理方式偏于保守与缓慢,从而错失良机,最终导致了爆炸事故的发生。日本的核安全监管机制也不够健全。联合国机构一份报告指出,日本核安全监管体系内部组织结构繁杂,延误了核事故决策的决断。
核电事故发生后,各国对核电政策做出修改和调整,改变了世界核电格局及短期前景。
日本核电预期被调低。事故发生前,日本原计划在2030年使核能发电比例提高到53%。2011年11月16日,国际能源署新任总干事玛丽亚?范德胡芬在东京召开记者招待会时预测,今后如果日本不再新建核电站并报废老化核电站,到2030年,该国核电占总发电量比例将从2010年的27%降到18%。
2011年3月15日,欧盟成员国能源部长及核能专家在布鲁塞尔召开紧急协调会,各国同意对境内核电站展开类似银行业的“压力测试”,以摸清它们应对地震、海啸和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能力。27个成员国中,14个国家拥有核电站,正在运行的核电站为143座。欧盟使用的电能1/3来自核能。核危机后,欧洲议会绿党议员强烈要求欧盟各国考虑逐步淘汰核能,并得到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响应。2011年5月29日,总理默克尔领导的德国执政联盟经过磋商,就德国放弃核电时间表达成妥协。德国现在有17座核电站,根据决定,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被暂时关闭的7座1980年以前投入运营的核电站将永久停运,其余的10座核电站将于2021年底以前关闭,只有其中3座核电站可能在新能源无法满足用电需求的情况下多运行一年。德国用电总量中有1/4来自核电。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表示,政府此举必会造成电价上涨,如果核电厂全部关闭,国内电价可能会上涨30%。除德国外,奥地利也明确拒绝发展核能,并认为其边境附近的多座其他国家的核电站是安全隐患。2011年11月,欧盟宣布支持保加利亚、立陶宛和斯洛伐克关停苏联时期技术的核电站,并提供5亿欧元的援助。同月24日,欧盟首次发布核电站安全压力测试报告。该报告综合了欧盟范围内143座核电站的运行情况,测试了其应对灾害的能力,并从设计、操作、维护和范围管理等多个方面,向核电站提出了提高应对天灾人祸能力的建议。
日本核事故发生后,虽然绝大多数国家仍将坚持其原有的核能政策和核能发展计划,但会更加谨慎。美国拥有104座核电站,分布在31个州,核电发电量占该该国总发电量的20.2%。预计到2035年,美国电能需求将上涨24%。若按现在的比例,从2016年起每年需要增加一座核电站。奥巴马政府实施“绿色能源”政策。根据2012年的预算,将提供360亿美元贷款担保,用于兴建约20座核电站。日本核电事故后,尽管美并未放弃其核电计划,
但新厂审批可能会放慢,现有电站的审查和监管将会增强,并由此会导致建设成本增加。美核协会已开始重新审核美12家企业提交的20多座核电站执照申请。法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核电生产国,核电占总发电比例的80%,目前有58座正在运行的反应堆。法国已表示不会放弃建设新一代核电站的计划。
在亚洲,韩国核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上个世纪70年代,韩国在美国的帮助下建设了第一座核反应堆。此后,韩国确立了“建设基本国产化、核燃料国产化”的目标,在建设过程中由“国内公司主导”,最大限度实现国产化和技术自主。2007年,韩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具备自行研发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30年来,该国无事故运行记录,平均意外停止次数0.35次,核电利用率90%以上,高于70%的国际平均标准。韩国还是为数不多的同时掌握核反应堆设计、建造和运营各环节技术的国家之一。截至2010年底,韩国拥有4座核电站、21个
12
核电站机组投入运营,发电量占国内总发电量的31.5%。筹建中的机组8个、计划建设的4个,计划到2030年核电比例将上升到59%。韩国的核能企业还走出国门,打破了由美国、法国和日本主导的市场格局。韩国计划到2030年出口80座核电站,把其在世界新增核电市场的占有率至少提高到20%。韩国政府估算,到2030年,韩核电出口总收益将达到4000亿美元,并创造156.7万个就业岗位。日本核电事故后,韩国的核电政策并未发生转变,根本原因是,核电是韩国重要产能行业和出口主力产业,韩国别无选择。但韩国也调高了核电站的抗震级别要求,新的APR1400将能抗震7级。但安全标准提升的副作用是核电成本上升。
总体看,日本核电事故发生后,各国对核能安全的关切普遍提高。部分国家由于国内压力等原因放弃了核能,选择继续利用和发展核能的国家也大多提高了安全门槛。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国家能源供应会受到影响,能源价格可能上涨,发展替代能源或提高核能安全都意味着跟多财政投入。
第三节 世界能源的发展前景
能源安全将继续是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一段时间。
一、三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危机(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机(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几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回顾过去发生过的石油危机,也曾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1990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1973年增长了40%。另一方面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长,提高生产率。欧佩克的份额已经从原来的80%逐步降低到目前的40%左右。但是由于产品的推陈出新、替代能源的发现往往需要相当长时间,因此高油价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风险。(视频五)
二、石油价格上涨压力仍将存在
从短期看,利比亚战争结束使该国产量迅速反弹,但生产仍受到诸多考验,平抑国际油价也面临若干不确
13
定因素。利国内战争并未严重破坏其国内能源基础设施,这是战后石油产量尽快重返国际市场的有利条件。利比亚石油生产恢复较快,促使布伦特原油价格回落,也有助于“甜油”和“酸油”。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和布伦特原油之间的差价。这对全球消费者来说是好消息,将有助于新兴的市场国家平抑通货膨胀。但与此同时,利比亚原油产业要完全恢复到战前水平也绝非易事。安全、法律、秩序和政治稳定都是国际石油公司重返利比亚的前提条件。卡扎菲被击毙后,其他矛盾又浮出水面。另外,从技术角度讲,即使那些相对而言受战争影响较小的油田和基础设施要恢复运营也面临不小的困难。卡扎菲部队在撤退时破坏了相关设施,还有一些油井遭到物理性破坏,维修起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将延缓油田恢复生产的时间。
从长期看,石油供需矛盾将继续对价格造成压力,廉价石油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未来,欧洲、美国、日本的石油消费量可能有所下降,但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以及南美和非洲地区的需求和消费将大幅增加,拉动全球能源需求整体增长。印度、中东和巴西的能源消费增速甚至可能快于中国。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单位GDP能耗不断上升,石油需求的增长将主要来自中非OECD国家。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5年,非OECD 亚洲国家的石油消费4/5将依赖进口,而2010年的依赖度仅略高于50%。
同时,中东和北非地区局势不定,能源产业投资前景不明,而投资不足将导致该地区产量下滑,油价上升。未来全球能源需求对中东和北非地区生产的依赖度会增加。世界石油生产增加的90%以上将来自该地区产量增加,OPEC在全球生产中的比例将上升到50%以上。但该地区政府可能基于能源投资风险较高考虑,有意放缓产能开发政策或优先考虑其他公共项目开支,导致能源上游产业投资下滑。如果在2011年和2015年期间,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投资比所需投资低1/3,近期内消费国可能会面临油价大幅攀升的不利局面。
三、天然气发展前景看好,将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石油价格上涨为相对廉价的天然气发展带来机遇。天然气的成本效益不但优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也优于煤和核能。从环保角度看,排放较少、更为清洁。近年来,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有望实质性地提高世界天然气产量,以满足不断上涨的能源需求。与石油不同的是,非常规天然气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其中,致密气广泛分布在中、澳、南非、东欧和南美等地。澳大利亚作为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商,有可能成为第一出口液化非常规天然气的国家。各方对于天然气的发展前景颇为看好,甚至有预测认为,天然气未来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源。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35年,化石燃料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会从2010年的81%小幅下降到75%,但天然气将是唯一一种在全球能源结构中比例增加的化石燃料,新增天然气需求的80%将来自非OECD国家。全球天然气贸易有望翻番,增量的1/3会来自中国。到2035年时,非常规天然气的比例会升到总天然气产量的1/5,但各地区的非常规天然气发展步伐仍会差异很大。
四、核能产业可能需要5—10年才能逐步恢复
福岛核事故引起了世界对核电未来的质疑。但放弃或放缓核电发展所带来的后果将迫使各国重新考虑政策选择。一旦核能发展预期急剧降低,将助长世界对化石燃料需求的增加,最终造成对能源价格上行的额外压力,引起世界对能源安全的更多担忧,并使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更为艰难、成本更高。对于那些本土能源资源有限,一直规划利用核电满足需求的国家,放弃核能将带来严重后果。放弃核能将使新兴经济体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的努力更具挑战。因此,尽管各国开始更严肃地看待很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未来核能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五、未来能源争夺热点区域之一—南海 (视频六)
14
除中东等传统能源争夺热点地区外,具有巨大能源开采潜力的南海和北极也逐渐成为相关国家争夺的焦点。目前,对南海的储量估测尚未有定论。能源专家丹尼尔?耶金估测,南海的油气储量为610亿桶,还有为发现的油气资源540亿桶。
尽管中国公开表示,“一贯反对任何国家在中国管辖的海域进行油气勘测开发活动,希望有关外国公司不要卷入南海争议”,但相关国家一直在南海与国外石油公司进行能源勘探开发合作,借此巩固其在南海的既得利益,加强对该地区的实际控制。越南和菲律宾在争夺资源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中国南海油气资源丰富,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然而周边国家每年在此区域进行盗采,引发争议不断。南海海底蕴藏着大量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24个沉积盆地,总面积约72万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而且含硫量少,品质优良。更引人注目的是,科考人员在中国南海北部圈定了11个“可燃冰”矿体,预测储量约为194亿立方米。专家称“可燃冰”是石油、天然气的最佳替代能源。
越南的醉翁之意:
对于正处在经济改革关键期的越南而言,南沙地区富含的油气资源具有巨大的诱惑力。长期以来,越南一直将南海油气开发视为其支柱产业。近几年,油气收入占越南GDP的22%—26%。截至2009年,越南国家油气集团与外国公司签署了76个油气合同,其中53个已经生效。在俄罗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的能源企业都与越南南海开展能源勘探合作。越南拉拢域外国家介入,是希望借助“利益捆绑”对中国施压。例如,在越南和印度签署:“127号”和“128号”区块的油气开发协议之前,印度外交部消息称,印方已“断然拒绝”了中国政府对“印度企业在南海争议海域开采油气资源的抗议”,并称中方的抗议“没有法律基础”。
2011年6月底,菲律宾宣布对南海地区几个区块的国际招标计划。对此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提出严正交涉,西方媒体对此事进行了炒作。菲能源部副部长若泽?拉约格诡称计划开采的海域距离南沙群岛有一定距离,位于菲专属经济区200海里范围内,还宣称包括中海油在内的3家中国公司以表示对开采计划感兴趣。中方经调查后进行澄清,并未有中国公司参与该竞标。
六、未来能源争夺热点区域之二——北极
北极的资源竞争与南海有所不同。2009年5月28日,《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一份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和丹麦地质调查局联合完成的北极地区油气资源报告。根据报告中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北冰洋水面下所蕴含的石油资源可能是之前估计的两倍。按照目前的石油消耗量,这些石油可供全球共同使用5年。在全球所有的为探明原油储量中,北冰洋的原油储量占到13%;而其天然气储量更加可观,占全球未探明储量的近三分之一。该报告一出台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沿岸各国的大型石油天然气企业竞相进入北极地区,进行勘探和开发活动。
目前,因为北冰洋沿岸5国——俄罗斯、挪威、美国、丹麦和加拿大,都无法名正言顺地根据1982的《联合国海洋公约》对北极提出主权诉求,因此,这5国努力为各自在北冰洋海域的疆域扩张寻找根据,以期控制该地区蕴藏的大量资源。
早在1984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北极考察和政策法案》,从而把美国对北极的科学研究、经济利益和战略考量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自2007年起,加拿大每年都在北极地区举行代号“纳努克”的军事演习。2009年5月,加拿大抢先绘制出全世界首张北极综合地图。2011年8月,丹麦宣布将在三年内向联合国提出有关北极地区的主权权利申请。挪威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也很早就启动,目前是世界第六大产油国,也是仅次于沙特
15
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其大陆架油气的90%用于出口。在环北极5国中,俄罗斯的国土最辽阔,且拥有最长的濒北冰洋海岸线,其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虽然前景看好,但总体而言,其勘探和开发工作比较滞后。2007,俄罗斯在北极点的水下插上一面钛制国旗,成为第一面插在北极点的国旗。
未来,随着油气需求增长、供需矛盾紧张加剧,相关各方对海南和北极等极具开采潜力地区将更为关注,竞争方式可能升级。越南等南海声索国将加快对海域资源的掠夺,作业区域将进一步呈现向断续线内拓展的趋势。目前,北极争端能够通过和平来处理。但在未来,各国处于利益驱动,将争先恐后地进行勘探开发。南海和北极的能源争夺,可能会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和地区局势紧张,北极的资源争夺还将涉及环境保护问题。
第四节 中国能源面临的问题及产业发展前景
两大热点问题对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地区动荡直接影响中国能源安全,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很难参与利比亚等国的能源投资。中国并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步伐。
一、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增加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风险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能源需求不断增加。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5年,中国将巩固自身最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的地位,能源消费总量将比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美国高出70%,即使届时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依然不足美国的一半。
中国的能源依存度也在不断增加。1993年,中国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当时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仅为6%。2003年依存度上升到26.7%,2009年超过50%,2010年达到53.8%。2011年8月1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上半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4.8%。中国社科院2010年发布的《能源蓝皮书》预测,10年后,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4.5%。国际能源署预测的形势更为严峻,认为中国的进口依存度或将升至80%。
中国石油进口高度以来中东地区。2010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原油占全国总进口的56.7%,加上从非洲中,西部地区的进口量,要占到原油总进口量的75%。中国前10大原油进口国中,有7个国家属于中东北非东非伊斯兰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朗、苏丹、阿曼、伊拉克、科威特和利比亚。从上述国家进口的原油合计占总进口量的50%以上。因此,相关地区动荡将严重威胁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
同时,由地区局势引发的油价高涨将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增加宏观经济调控难度。由西亚北非局势引发的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国际原油挂钩的国内原油炼制成本大幅上升。2011年2月20日零时起,中国国内汽柴油价每吨上调350元。但刚到3月份,中国国产原油结算价格就环比每吨上涨超过300元,基本抵消了成品油涨价带来的利好。4月份,中国原油结算价格继续上涨,比3月份价格上涨超过500元,比2月初上涨了800余元。其中,4月大庆原油结算价每吨为6185元,环比每吨上涨532元,涨幅为9.4%;胜利原油结算价格每吨为5612元,环比上涨每吨558元,涨幅为11%。因此,进入4月,炼油企业新增加的原油成本需要通过再次上调油价予以消化。2011年4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消息,自7日零时起,国内汽、柴油零售最高限价每吨再分别提高500和400元。这是2011年国内第二次调整成品油零售价,亦创下历史新高。尽管如此,分析人士指出,政府上调油价是在尽可能遏制输入型通胀、适当减少炼油亏损的情况下进行的,国家发改委实际上还是在“打折”调价,即调价的幅度并不能完全覆盖国内炼厂因原油上涨而增加的成本压力。
二、中国在利比亚的投资前景并不乐观
16
中国企业一直积极探索与利比亚开展石油合作。2004年,中国石化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000万桶的原油购销合同。在利比亚第二轮招标中,中国石油集团子公司CNODC中标海上17—4区块,面积2535平方千米,分成比例高达28.5%,为所有中标区块之最,实现了中利两国在石油区块合作上零的突破,为进一步推进中利能源领域合作奠定了基础。通过几年的市场开拓,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BGP)占领了利比亚地球物理勘探、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市场相当的市场份额。中国石油管道工程公司承建了西部油气双线管道工程、727管道工程、ZOC输气管道项目等。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也从2003年起一直跟踪利比亚市场。利比亚动乱后,中资企业在利比亚多个项目遭到袭击,造成人员受伤,财产受损。中石油等企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把海外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立即启动员工撤离工作。2011年2月27日,成功将在利比亚的392名员工全部安全撤离。
法国、意大利、德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是利比亚最主要的石油投资国和进口国。在利比亚局势动荡期间,西方跨国石油公司也被迫撤离员工,生成设施陷入战火中,导致利比亚大部分石油生产被迫中断。但在战事尚未结束时,西方国家就开始谋求重返利比亚。2011年3月16日,利比亚最大的外国石油作业公司——意大利埃尼公司呼吁欧洲放弃对利比亚的制裁,成为第一个设法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重建合作关系的西方油气公司。埃尼公司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利比亚投资,动乱前在利比亚的产量为平均28万桶油当量/天。该公司在利比亚雇佣了大约2000人,在利比亚的收入占企业总收入将近15%。2011年8月,随着卡扎菲下落不明,埃尼公司抓紧游说反对派领导人,以确保自己在利比亚最大能源生产商的地位。8月24日,埃尼首席执行官保罗?斯卡罗尼在意大利《晚邮报》刊登的采访中说,这家企业与利比亚反对派有“特殊”关系。
埃尼的竞争对手是来自法国、英国、美国石油和天然气企业,这三国的企业,试图利用三国在对利比亚军事行动中的“贡献”扩大地盘。2011年9月初,商讨利比亚政治过渡和经济重建的“利比亚之友”国际会议在巴黎召开。西方媒体承认,主导利比亚战争的法国、英国等西方大国将会借机展开对石油合同等经济好处的角逐,可能使此次会议成为一场“分赃大会”。法国《解放报》爆料称,“冲在最前面的”法国可能获得35%的石油开采权,而中国、俄罗斯等“没有及时站好队”的国家估计将很难有项目可谈。
战争结束后,尽管还有许多细节问题未解决,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已宣布会尊重已经向国际石油公司签订的石油生产合同。国际石油公司也声称它们会尽快恢复在利比亚的石油生产。意大利埃尼公司表示将尽快恢复位于佩拉杰大陆架盆地的海上石油生产,而且将根据损坏程度,在数月后重启陆上石油生产设备。埃尼公司还同意向全国过渡委员会供应重建早期需要的汽油、柴油及日后所需的燃料、药品和技术支持,以换取利比亚的原油供应。德国温特沙尔石油公司和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也表示其在利比亚的石油生产在数周后恢复。
西方国家在利比亚内战中为反对派提供军事和武器支持,因此,在战后石油开发中这些国家的石油企业将会获得优先开发的权力,必然会增加中国能源企业进入的难度。利比亚素有“欧洲油库”之称,其油气资源80%以上出口到欧洲,未来欧洲国家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阻挠中国在利比亚扩大石油市场。事实上,西方国家除争夺利比亚资源外,还努力营造不利于中国与利比亚合作的舆论环境。西方媒体不断强调,中国对联合国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的决议投了弃权票,对北约空袭利比亚表示反对意见,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最后接触利比亚反对派的国家。并宣称,利比亚反对派曾表态,“会记住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并会根据这一原则谈判石油开采合同。西方炒作中国能源威胁论的调门一直没有降低。在此背景下,利比亚能源产业界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声音。例如,Agoco石油公司发言人马尤夫称,“我们在与俄罗斯、中国和巴西的企业合作时,可能会存在一些
17
问题。”
中国未来要恢复与利比亚的能源合作,需要应对来自西方公司的竞争以及西方媒体的炒作。同时,中国也在进行风险评估工作,进军利比亚将是一个谨慎的过程。
三、中国核电“大力”改“安全高效”发展
(一)核电发展态势
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内部蕴藏的能量大规模生产电力的发电站。它与我们常见的火电厂相似,都用蒸汽推动汽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它们主要不同在于蒸汽供应系统。火电厂依靠燃烧化石燃料(煤、石油或天然气)释放的化学能制造蒸汽,核电站则依靠核燃料的核裂变反应释放的核能来制造蒸汽。
1、世界核电发展情况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全世界正在运行的各种类型的核电机组共有443个,拥有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有104个核电机组在运行,其次是法国59个,日本56个,俄罗斯31个,英国23个,韩国20个,加拿大18个,德国17个,乌克兰15个,瑞典10个,中国(不含台湾)9个。核电站发电量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6%,其中法国核电站的发电量已占到该国总发电量的78%,这些国家核电的发电成本已经低于煤电。
2、我国核电发展趋势
从“十一五”开始,我国的核电发展战略由“适度发展核电”变为“积极发展核电”。2006年底,我国共建成投产10台核电机组,分布在广东的大亚湾核电厂和岭澳核电厂、浙江的秦山核电厂、江苏的田湾核电厂等,总装机800.82万千瓦。在建5台核电机组,分别是:田湾核电厂二期、岭澳核电厂二期、秦山二期扩建,总装机434.06万千瓦。根据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要形成运行4000千瓦,在建1800万
以上。也就意味着在未来14年内要新建百万千瓦核电站40座左右。 千瓦的规模,占同期全国电力装机的4%
3、福建省发展核电情况
我省的核电前期工作起步于1983年,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宁德、福清核电项目已开工建设。莆田、三明、南平、连江等地也在积极开展核电前期工作。
(1)宁德核电站:已于去年2月18日动工建设,一期工程将建设四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总投资约500亿元人民币,是目前我国自主化、国产化程度最高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
(2)福清核电站:于去年11月21日开工建设,它的动工建设创下我国核电建设的多项“第一”,福清核电站从2007年9月前期准备工程启动,到2008年10月全面具备开工条件,创造了我国所有在建和已建核电项目中前期工作的最快速度,仅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将连续建设6台机组,总投资近千亿元。
)三明核电站:三明核电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去年6月份获得通过。据三明市发改委相关文件显(3
示,三明核电工程共分两期,选址福建三明尤溪县西滨镇。一期项目总投资估算为270亿元人民币,将建设两台1000万千瓦级的二代加改进型核电机组,拟于2011年11月开建。该核电工程由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中核集团、福建投资开发总公司、三明市政府四方共同出资建设,并由中核集团控股。
(4)漳州核电站:漳州核电厂是目前福建省开展核电前期工作的项目之一,是福建省首个拟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核电机组建设的核电厂。目前,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顺利通过电规总院和华东电网公司联合组织的评审,项目建议书已上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可行性研究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2008年2月3日,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在北京签署了核电项目合作协议书,共同投资建设漳
18
州核电厂。规划安装6台AP1000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约为750万千瓦,计划分两期建设。
(5)莆田核电站:07年5月莆田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福建投资开发总公司在福州正式签订《合作开发建设福建莆田核电项目协议》,三方将分别出资50,、40,和10,参与莆田核电项目前期工作。目前,前期工作正有序进行。经有关专家多次实地考察,莆田秀屿区埭头镇炉厝村具备建设,,,,,台,,,万千瓦时核电机组的条件,预计总投资额超过,,,,亿元。拟于十二五期间动工。
(二)中国核电发展之路
日本大地震后,中国加强了核电站建设的安全评估工作和核安全监控,为快速发展的核电产业设置了一道“安全阀”。中国是核能发展大国,在中国20多年的核电发展史中,未出现过重大事故。福岛核电事故发生后,2011年3月1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应对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有关情况的汇报。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会议决定:(一)立即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二)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三)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四)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
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魏邵峰表示,中国的核电发展思路由“大力”发展改为“安全高效”发展,2020年规划装机目标有可能调低至少1000万千瓦。核电在中国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也将下调。目前核电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为1.12%,尽管长期以来看仍会有一定幅度增长,但不会超过3%。
日本大地震后,中国加强了核电站建设的安全评估工作和核安全监控,为快速发展的核电产业设置了一道“安全阀”。中国是核能发展大国,截至目前,国内正在运营的核电站6座,在建核电站12座,另有25座核电站在筹建。在中国20多年的核电发展史中,未出现过重大事故。福岛核电事故发生后,2011年3月1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应对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有关情况的汇报。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会议决定:(一)立即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通过全面细致的安全评估,切实排查安全隐患,采取相关措施,确保绝对安全。(二)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核设施所在单位要健全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加强运行管理。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指导企业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三)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要用最先进的标准对所有在建核电站进行安全评估,存在隐患的要坚决整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立即停止建设。(四)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会议明确指出:调整完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时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
截止2011年12月,中国完成了对已经运行的1314个反应堆和27个在建机组的检查报告。国家核安全局组织了院士、专家对中国在建、已建核电机组进行了检查,结论是安全情况是可控的。《核安全规划》已由环保部审查通过,正进入下一个程序,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国家能源局正在制定《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
尽管如此,中国核电发展预期已被调低。根据2007年公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至2020年,核电装机总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2010年,这一目标又被调整高至8600万千瓦。但是,2011年,中国核电发电装机容量仅突破1000万千瓦,政策调整后,很难实现2010年设定的目标。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魏邵峰表示,中国的核电发展思路由“大力”发展改为“安全高效”发展,2020年规划装机目标有可能调低至少1000万千瓦。核电在中国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也将下调。目前核电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为1.12%,尽管长期以来看仍会有一定幅度增长,但不会超过3%。
19
第五节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确保能源安全的可行性方案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应坚持执行依靠国内保障能源安全的方针,大力发展自身有潜力的能源产业项目;加快能源储备建设,提高本国抗风险能力;继续实施“走出去”政策,推动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的发展。
一、大力发展非常规能源产业,依靠自身保障能源安全 (视频七)
目前,中国天然气消费占总体能源消费的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绝大部分天然气消耗都能自给,4%的供给从中亚进口,另有11%来自液化天然气进口。尽管中国常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并不丰富,但非常规能源储量丰富,开采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中国的油页岩开发利用已有80年历史。2009年9月起,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开始研究制定鼓励页岩气勘探和开发利用的政策。2004-2006年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估结果显示,全国页岩油资源476.4亿吨,可采页岩油159.7亿吨;页岩油可回收资源119.3亿吨。页岩油遍布中国20个省和自治区的47个盆地和80个含矿区,主要分布在松辽、鄂尔多斯、准格尔、柴达木、伦坡拉、羌塘、茂名、大树杨、抚顺等9个盆地。与常规石油资源相比,页岩油可回收资源量相当于全国石油可采资源量的56.5%。而且,中国油页岩资源品质较好。中国每年在开采煤矿过程中产生近千万吨油页岩,仅抚顺西露天矿油页岩每年排气量就达到800万吨。2008年国内开采页岩油约40万吨,其中抚顺矿业集团油页岩炼油厂是目前运行的最大油页岩提炼厂,年产量达35万吨。据美媒体预测,中国利用页岩开采的天然气在20年内可能达到天然气产量的1/4。中石油统计,中国的页岩气资源可能多达45万亿立方米,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评论》中俄罗斯2009年的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还多。中联公司与美国格瑞克公司于2003年起合作开发柿庄南项目;中联公司与美国萨摩亚能源公司合作开发潘庄项目。2009年11月,中石油与壳牌合作开发首个页岩气项目“富顺-永川区域页岩气项目”。2009年11月,中美双方签署了关于在页岩气领域合作的备忘录。2010年10月,中海油宣布,其全资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将购入美切萨皮克公司鹰滩页岩油项目33.3%的权益。2011年5月,中国首次就页岩气项目进行招标。中国政府将加快开发非常规天然气,力争到2020年占到天然气目标年产量(2000亿立方米)的三成。未获得页岩气开发技术,中国石油天燃气集团公司已和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开展合作,中石化将与BP合作。
近年来,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出现过竞争力。其中,风电发展最快,已经连续3年实现翻倍增长。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涉及的多个领域均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09年底,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758万千瓦和23万千瓦,相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51倍和7.7倍。其中,太阳能并网发电达到135兆瓦。中国太阳能制造能力和太阳能利用面积已经达到世界第一,风电连续几年成倍增长,从累计装机来看,位于美国、德国之后,居世界第三。
中国应充分利用在上述领域的优势和潜力,立足国内解决能源需求问题。通过提高国内供应能力,来满足能源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加快石油储备体系建设
中国应加快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首先,石油储备体系可以防止石油短期供应不足或中断,通过储备石油的销售和吸纳,达到稳定油价的目的。其次,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后,当油价降低时及时吸纳补充石油储备缺口,在油价过高时可以释放储备石油,通过低吸高抛,降低因油价升高给中国能源采购带来的损失。第三,在人为炒作,石油投机时,石油储备可以起到维持正常政治经济秩序的作用,为国内经济调节争取时间,并对炒
20
作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根据发改委等部门的初步规划,中国将用15年时间分3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首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有4个,分别在镇海、岱山、黄岛、大连。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国内石油公司受国家委托,负责工程总体建设,2008年底,四个基地已完工并储油,储油成本平均在58美元/桶。全国储备能力达到30天左右。第二批石油储备基地已部分建成。面对西亚北非的动荡局势,更应加快石油储备建设,保证实现在2020年达到国际能源署规定的90天石油净出口量的指标。
三、利用金融危机的机遇,推动国际能源合作的开展
不少国家对中国国际能源合作一直持质疑态度,并不断施加压力,制造麻烦。而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危机使能源资源国面临严峻的经济和财政形势,迫使不少产能国调整或放宽能源产业的对外合作政策,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和吸引国际投资。西方大国忙于应对于国内问题,对外影响能力也相应收缩。从2008年至今,中国企业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2009年中国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成功实施11起收购,交易金额近160亿美元。其中,2009年6月中石化以总价值88亿美元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石油企业金额最大的跨国油气并购。在此基础上,2010年中国公司海外并购再接再厉,并购金额接近300亿美元,占全球同期交易金额的20%。2010年中国公司海外并购一大特征是并购以非常规业务为主,深水,非常规天然气和油砂资产占中国企业海外油气并购总金额的80%以上。
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创造性地使用了“贷款换能源”的方式。2009年以来。中石油、中石化、国家开发银行先后和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安哥拉、哈萨克斯坦分别签署了250亿美元、100亿美元、120亿美元、10亿美元、50亿美元的一系列贷款换石油(或石油资产)的协议,每年可获得7000万吨原油保证,这种国际能源合作模式是一种实现‘双赢’的成功范例,在为产能国提供所需资金、缓解其融资压力的同时,有利于促进中国未来油气进口多元化和供应安全,应继续推广。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北冰洋油气争夺战升温》,李学江等,《人民日报》2011年8月24日。
《2011年全球能源现状与发展趋势展望》,三石,国际能源网2011年11月24日。
《2011年全球十大能源新闻解析》,辛孝文,《中国化工报》2011年12月30日。 《新世纪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应对》,陈柳钦,《中国市场》2011年第24期。
21
范文五:2017形势与政策
2017形势与政策
2013年 9月和 10月, 中国国家主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期间, 首次提 出了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即我 们所简称的“一带一路” (OBOR)经济 发展战略 。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就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 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各国之间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 的标志,曾在古代促进了我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的发展, 是一条具有重要意义的通道,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随着 中国 经济 的崛起和飞速发展,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之下,主席及时提出”一带一路 “的建设思想,意在把握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的,同 时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的一大战略,表明我国政府在未来处理新型 国际关系中的统筹兼顾与创新发展理念,从而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是一项极佳的提升我国影响力的战略举措。 我国经 济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和突破的过程, 从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一直推进, “一 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在区域合作新格 局中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更充分落实西部大开发。而这里的 西部不仅指中国西部,而是中亚乃至西方更多国家之间通过经贸合作共同的 发展。
中国自 2001年加入 WTO 才正式加入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国际经济系统 中。而如今,以中国为中心势力的“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带, 起于中国,贯穿亚洲乃至欧洲部分区域,涉及亚太经济圈、欧洲经济圈,是 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参与“一带一路”战略, 再加上“一带一路“区域内使用人民币交易的提议都说明了以中国为首的经 济圈正在逐渐形成。
中国经济的全面兴盛及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西部整体经济水平的提 升,“一带一路”建设,将形成中西部地区与中亚、东欧、西亚的新商贸通 道和经贸合作网络,带动内陆沿边扩大向西开放,既有助于拓展中国经济发
展的腹地,也可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推进中西部的开放 型经济发展进程,形成中国经济的新增长。
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包含了中国近期以及远期的战略谋划。 近
期上,“一带一路”旨在进一步推动西部开发与向西开放,通过“走出 去”缓解国内资本过剩的问题,通过能源进口维护国家能源安全,通过推动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和投资贸易等连通欧亚大陆间的贸易路线。从远期 来看,“一带一路”将平衡如今经济重心沿海化、东西部经济状况严重失衡 的局面,建立东西、海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中国国内市场和亚欧 大市场的协同联动。不仅如此,”一带一路“还将扭转当下国际政治经济体 系中不平等的三角贸易结构,将中国各种货币基金、资源、技术等与沿线发 展中国家的资源、能源、市场相联合,建立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平等、 共享、共赢的新型经济循环,开创新合作局面。作为新时期中国的重大国家 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中国在未来对国内发展和对外 开放格局、国际政治经济新体系建立的长远战略谋划。
但由于“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地缘政治关系和民族宗教矛盾错综复杂, 各国之间的发展目标和利益诉求差异巨大,国内风险、跨境威胁和大国博弈 等问题,尽管“一带一路”蕴含着巨大的战略潜力,但仍有可能受到严重干 扰。中国应正确看待“一带一路”,不要过于乐观期待,而应充分思考未来 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国力的限度与边界,注意量力而行和 循序渐进,不要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加强各领域的合作,积极构筑多层次、 多渠道的海外利益保护网络,并借助各种双多边机制为沿线节点国家政治危 机和重大地区问题提供中国力所能及的帮助与解决建议。
“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 利益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的不少国家在 科技 、文化、经济等较中国落 后,甚至还有部分需要中国的援助,作为中国公民的我们应以平等的、友善 的、互助的、合作的姿态与沿线各国民众交往、交流,以及对沿线国家的文 化包容,展现大国的气度。这不但可对外展现中国的大国国民风范、提升中 国信任度与影响力,更可为中国企业、国民“走出去”,营建一个更加和睦 共处的营商环境。
中国国民要有心怀 天下 、同舟共济的胸怀,并为“一带一路“经济建设 作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国人更应以身作则,共同维护各国合理的、正当 的、实际的需求和利益,只有如此才能“达则兼济天下”,最终实现”一带 一路“经济体系中各国的共赢,传播中国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以此进一 步赢取沿线国家的认同、信任和尊重。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形势与政策中国的周边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