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
日出东方,照耀着这片灿烂广博的瑞土。古老的长江和黄河,似两条玉带,静静的流淌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她们见证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形成,并以无形的笔,记录着中华民族沉淀千年的文化。而贯穿这这一数千年史记的中心思想,即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同时还包含有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她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食品、服饰、茶酒、园林、家具、民俗、婚姻、文学、皇帝制度、科举制度等等,无一不在体现着传统文化。经过了这门课的学习,我对中国传统的饮食、酒文化和茶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我所了解的饮食文化:
中华的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有着170万年的饮食文化历史。它经历了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等阶段,有着“烹饪王国”的称号。相比于西方,中国人饮食结构为配餐制,更偏向于植物性食料,谷食多,肉食少,以热食、熟食为主。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维持人生理活动的必须;而中国人则把吃看成是人生的享受,在饮食的结构、器具、制作工艺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观念和见解。
由于几千年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饮食方式为聚餐制。聚餐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它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起吃饭这一单纯意义上,它更多的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家族为核心纽带的价值观。几千年的儒学思想,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会了我们以社会、家族为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不仅仅是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更属于自己的父母、家庭和社会。所以,聚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我们有了从属感——从属于亲人、家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要节日聚餐团聚的观念,已深深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项重要标志。古代叫“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也叫筯,还叫棶,因为“箸”和“住”是谐音字,有停住、不吉利的意思,后来就用停住的反义字”快“加个竹字头,就成了现在筷子名称的由来。对于用刀叉进食的西方人来说,中国的筷子有着无穷的奥妙——两根简单的“棍子”,却能夹起形态各异的食物;筷子的拿法和用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筷子虽然外表简单,但却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使用礼节和禁忌,如:不能用筷子对着人或用餐时拿筷子指手画脚;不能用筷子在菜盘上来回的转而却又不夹菜;夹起食物之后,不应该放回盘碟等等。筷子的使用忌敲筷、掷筷、叉筷、插筷、挥筷、舞筷等等。如果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外表简单的筷子,背后藏着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深厚文化。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食品的加工。如先秦时的谷物主要是粒食、豆饭、麦饭等。石磨出现后的面食,易消化、吸收。用面粉可以制成饼,通过发酵可以做成馒头、包子等多种食品;再如大豆由粒食到磨成浆作成豆腐就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豆腐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在炼丹过程中发现的。日本人对此格外推崇。
中国的传统饮食食谱丰富,烹饪风格多彩。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六万多种传统
的菜点。每一菜色都有其独到的烹调过程。光烹调技术的基本功就包括:刀工技术;投料技术;上浆、挂糊技术;掌握火候技术;勾芡泼汁技术;调味的时间和数量掌握技术;翻勺技术和装盘技术等。中国烹饪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主要通过肴馔本身的色、形、香、味、滋与筵席组合来窥其一斑。味觉艺术与筵席艺术归结为味的艺术。味的艺术不仅讲究生理味觉的美,也讲究心理味觉的美。色觉艺术在于烹饪调料,调料的作用不仅能给菜肴增加色觉上的美感,还能使口味更鲜美。中国人对调料的研究也是颇有深度的。《齐民要术》中,仅作酱一项,从荤到素就介绍了十多种;制醋法介绍了21种,涉及原料近10种。如此可见一斑。
由于地区性的制约,饮食风格基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由于地方习俗、地理环境等差异,在漫长的传统饮食文化发展中形成了人们所公认的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皖菜,酸甜咸苦各有所衷,色香味美风格各异。如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讲究刀工精细,调味得当,工于火候;讲究滋补,高热量、高蛋白菜居多;极其讲究菜名与造型;发源于巴、蜀二地的川菜,重油重味,讲究调料,善于翻新;广州、潮州、东江三种地方菜组成的粤菜,选料广而杂,口味清淡,爽口生脆,大多偏甜,季节性强,有“时菜”之称;苏菜,以清淡雅致著称,是“南食”的代表,选料多为鲜活河类,口味兼有南北风味,浓而不腻,淡而不寡,极讲饮食环境、饮食器皿、饮食风尚;浙菜,以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菜肴为代表,具有浓厚的江南特点,选料多为鱼类河鲜,肉,禽,笋兼顾,料重味鲜;闽菜,以海鲜著称,善制药膳,讲究味道醇厚;湘菜,湖南地方菜,以辣椒和熏腊食品为主流,只辣不麻,口味浓厚刺激;皖菜,安徽地方菜,多用沙锅烧炖食品,微火慢制,选料多肉、鱼,喜生蒜、香菜配肉,油重,咸中带辣。熏、腌、腊制食品也是其特色。除八大菜系外,鄂、陕、豫、晋诸省的烹饪也多有特色。
二、我所了解的酒文化:
中国酿酒、饮酒的历史十分久远。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豪放气质的流露,体现出道家不拘于物、心随意造的浪漫气息;一些儒者将酒与茶比,认为茶是“始于礼”、“终于礼”的理想修养方法,而酒则是“始于礼”而“终于乱”的祸根所在。
传说酒的发明者是杜康,时间大约在四、五千年前。最早的酒是果酒,由野生水果自然发酵而成。春秋战国时期,多种祭祀、会盟、庆典、外交活动盛行,大量的酒类需求更刺激了造酒业的发展。西汉时期酒类主要是谷物压榨或酿造酒。晋代出现了药酒,不仅风味独特,且具有医疗保健效果。唐代出现了烈性烧酒,即蒸馏酒,酒精含量可高达65°,远远的超过了他朝的11°,到元时,中国现存的酒类大都已经出现。酒常见的分类分为黄酒、白酒、葡萄酒、果露酒、啤酒以及具有疗疾健身的药酒等。
酒文化与中国的文化有着深远的渊源。最初因酒稀少珍贵,往往做祭品之用,祭祀完毕方可分享。酒在民间婚丧嫁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所谓“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无酒不言欢”,与婚嫁有关酒就有谢媒酒、定亲酒、喜酒、交杯酒、满月酒、周岁酒等。“酒逢知己千杯少”,不论朋友聚会,还是宴前欢洽,或是洒泪告别,酒都是助兴添情的媒介。文人往往以酒明性情,“要入诗家须有骨,若除酒外更无仙。
三杯未必通大道,一醉真能出百篇。”武人以酒壮豪气,绝境面前也能饮酒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尔后概然自刎乌江??
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以酒为媒。东汉末年,曹操煮酒论英雄;鸿门宴上,项羽欲借酒杀人;大宋初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欢宴之时,杀机四起,觥筹之中,刀光剑影。若无酒,恐英雄少了几分雄壮气概;若无酒,恐历史难以如此酣畅淋漓。
酒是我们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酒香,穿透千年,时间越久就越醇香。
三、我所了解的茶文化:
茶,原产我国川、滇两省,最初被作为药、菜用。西晋时成为接待贵宾、修身养性的媒介。南北朝时随佛教的流传饮茶成为祭祀神灵的高雅之物。唐时饮茶文化达到巅峰时期。被后人尊为“茶圣”、“茶神”的唐人陆羽,将毕身对茶的研究总结成《茶经》三卷,使饮茶从单纯的消食解渴上升为一种艺术——“茶艺”。到了宋代,茶肆更是遍布城镇,甚至有谚语云:“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茶大致可分为六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砖(紧压)茶。绿茶是六类中历史最久,产量最大,品种最多的一种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蒙顶茶、庐山云雾茶、黄山毛峰等。红茶是全发酵茶,起源于明中叶,最为国外嗜茶者所爱,名品若祁门红茶,多供出口。乌龙茶是介乎绿、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其特点也介乎二者之间,名品若福建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台湾乌龙等。其中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据传只有四株茶树,生于深山峭壁,每年仅产8两新茶,极为珍贵。白茶是由采自福建的白茶树嫩芽尖加工而成,色白如银,素雅甘凉,历来为宫廷贡品,名品如“白毫银针”等。花茶,出现于明、清之时,用鲜花与茶叶加工制成,使得茶、花之香交相辉映。紧压茶——用粗大茶叶枝梢或绿、红茶叶末为原料,调制蒸压成不同形状。质地坚实,久存不变质,价格低廉。
茶文化的不断普及和深化,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茶规范,即“茶道”。明以前饮茶多用烹煮法,对水质要求极高。传说陆羽曾指“扬子江心水”为“天下第一泉”,还说煮茶“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诗僧韬光曾用竹管从灵隐山巅引水;清乾隆皇帝特制银井贮水。茶具中以瓷器、紫砂陶具为上品。瓷器中景德镇的白瓷最好;陶具由于其具有古雅、保味、不烫手的特点被认为品茶圣器。茶的冲泡方法也十分悠关。古人是煮茶,最强调水温火候;陆羽说刚沸腾时为好,过则水老,有损茶香;现代饮茶是冲泡,茶不同所需水温不同,一般80°左右为宜,泡3分钟,壶不加盖。
中国文人喜欢饮茶、赞茶,常常以茶喻人,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是将茶比人;“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是将茶比香花。文人雅士还喜欢将茶入画,如元代赵孟頫《斗茶图》画出了卖茶人争相比赛茶质优劣的情景,生动活泼,洋溢着生活气息;唐寅的《事茗图》,绘出了幽居高人林间品茗的情景。饮茶与文学、艺术之结合,使简单的饮茶行为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饮茶在民间也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风俗习惯。“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传统的礼节,不论古今、不论贫富,莫不如此。敬茶有规矩:一道茶不饮,表示迎客;二道茶细品漫谈、深谈、畅谈;三道茶茶味已淡,谈兴既尽,即可送客。将茶性与人际关系
巧妙地联系起来了。古人以为茶树只能种子萌芽不能移植,因此视茶为坚贞至性之物,作为婚姻的代名词。最早的婚姻用茶始于唐代,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即带去大量名茶。此后婚姻与茶结下不解之缘。《见闻录》记载:“通常订婚,以茶为礼,故称乾宅致送坤宅之聘金为茶金,亦称茶礼,又曰代茶。女家受聘曰受茶。《红楼梦》中,王熙凤说黛玉:“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还不给我们家当媳妇?”由此可见茶在婚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沉淀的结晶,它与中华民族一起成长至今。充分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也能让我们在纷繁各异的文化中体会到文化的博大与悠久。中国的文化在这片华夏土地上产生和演化,又养育着华夏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炎黄子孙。
范文二:我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试题]
我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
日出东方,照耀着这片灿烂广博的瑞土。古老的长江和黄河,似两条玉带,静静的流淌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她们见证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形成,并以无形的笔,记录着中华民族沉淀千年的文化。而贯穿这这一数千年史记的中心思想,即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同时还包含有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她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食品、服饰、茶酒、园林、家具、民俗、婚姻、文学、皇帝制度、科举制度等等,无一不在体现着传统文化。经过了这门课的学习,我对中国传统的饮食、酒文化和茶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我所了解的饮食文化:
中华的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有着170万年的饮食文化历史。它经历了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等阶段,有着“烹饪王国”的称号。相比于西方,中国人饮食结构为配餐制,更偏向于植物性食料,谷食多,肉食少,以热食、熟食为主。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维持人生理活动的必须;而中国人则把吃看成是人生的享受,在饮食的结构、器具、制作工艺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观念和见解。
由于几千年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饮食方式为聚餐制。聚餐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它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起吃饭这一单纯意义上,它更多的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家族为核心纽带的价值观。几千年的儒学思想,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会了我们以社会、家族为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不仅仅是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更属于自己的父母、家庭和社会。所以,聚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我们有了从属感——从属于亲人、家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要节日聚餐团聚的观念,已深深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项重要标志。古代叫“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也叫筯,还叫棶,因为“箸”和“住”是谐音字,有停住、不吉利的意思,后来就用停住的反义字”快“加个竹字头,就成了现在筷子名称的由来。对于用刀叉进食的西方人来说,中国的筷子有着无穷的奥妙——两根简单的“棍子”,却能夹起形态各异的食物;筷子的拿法和用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筷子虽然外表简单,但却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使用礼节和禁忌,如:不能用筷子对着人或用餐时拿筷子指手画脚;不能用筷子在菜盘上来回的转而却又不夹菜;夹起食物之后,不应该放回盘碟等等。筷子的使用忌敲筷、掷筷、叉筷、插筷、挥筷、舞筷等等。如果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外表简单的筷子,背后藏着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深厚文化。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食品的加工。如先秦时的谷物主要是粒食、豆饭、麦饭等。石磨出现后的面食,易消化、吸收。用面粉可以制成饼,通过发酵可以做成馒头、包子
等多种食品;再如大豆由粒食到磨成浆作成豆腐就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豆腐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在炼丹过程中发现的。日本人对此格外推崇。
中国的传统饮食食谱丰富,烹饪风格多彩。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六万多种传统的菜点。每一菜色都有其独到的烹调过程。光烹调技术的基本功就包括:刀工技术;投料技术;上浆、挂糊技术;掌握火候技术;勾芡泼汁技术;调味的时间和数量掌握技术;翻勺技术和装盘技术等。中国烹饪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主要通过肴馔本身的色、形、香、味、滋与筵席组合来窥其一斑。味觉艺术与筵席艺术归结为味的艺术。味的艺术不仅讲究生理味觉的美,也讲究心理味觉的美。色觉艺术在于烹饪调料,调料的作用不仅能给菜肴增加色觉上的美感,还能使口味更鲜美。中国人对调料的研究也是颇有深度的。《齐民要术》中,仅作酱一项,从荤到素就介绍了十多种;制醋法介绍了21种,涉及原料近10种。如此可见一斑。
由于地区性的制约,饮食风格基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由于地方习俗、地理环境等差异,在漫长的传统饮食文化发展中形成了人们所公认的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皖菜,酸甜咸苦各有所衷,色香味美风格各异。如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讲究刀工精细,调味得当,工于火候;讲究滋补,高热量、高蛋白菜居多;极其讲究菜名与造型;发源于巴、蜀二地的川菜,重油重味,讲究调料,善于翻新;广州、潮州、东江三种地方菜组成的粤菜,选料广而杂,口味清淡,爽口生脆,大多偏甜,季节性强,有“时菜”之称;苏菜,以清淡雅致著称,是“南食”的代表,选料多为鲜活河类,口味兼有南北风味,浓而不腻,淡而不寡,极讲饮食环境、饮食器皿、饮食风尚;浙菜,以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菜肴为代表,具有浓厚的江南特点,选料多为鱼类河鲜,肉,禽,笋兼顾,料重味鲜;闽菜,以海鲜著称,善制药膳,讲究味道醇厚;湘菜,湖南地方菜,以辣椒和熏腊食品为主流,只辣不麻,口味浓厚刺激;皖菜,安徽地方菜,多用沙锅烧炖食品,微火慢制,选料多肉、鱼,喜生蒜、香菜配肉,油重,咸中带辣。熏、腌、腊制食品也是其特色。除八大菜系外,鄂、陕、豫、晋诸省的烹饪也多有特色。
二、我所了解的酒文化:
中国酿酒、饮酒的历史十分久远。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豪放气质的流露,体现出道家不拘于物、心随意造的浪漫气息;一些儒者将酒与茶比,认为茶是“始于礼”、“终于礼”的理想修养方法,而酒则是“始于礼”而“终于乱”的祸根所在。
传说酒的发明者是杜康,时间大约在四、五千年前。最早的酒是果酒,由野生水果自然发酵而成。春秋战国时期,多种祭祀、会盟、庆典、外交活动盛行,大量的酒类需求更刺激了造酒业的发展。西汉时期酒类主要是谷物压榨或酿造酒。晋代出现了药酒,不仅风味独特,且具有医疗保健效果。唐代出现了烈性烧酒,即蒸馏酒,酒精含量可高达65?,远远的超过了他朝的11?,到元时,中国现存的酒类大都已经出现。酒常见的分类分为黄酒、白酒、葡萄酒、果露酒、啤酒以及具有疗疾健身的药酒等。
酒文化与中国的文化有着深远的渊源。最初因酒稀少珍贵,往往做祭品之用,祭祀完毕方可分享。酒在民间婚丧嫁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所谓“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无酒不言欢”,与婚嫁有关酒就有谢媒酒、定亲酒、喜酒、交杯酒、满月酒、周岁酒等。“酒逢知己千杯少”,不论朋友聚会,还是宴前欢洽,或是洒泪告别,酒都是助兴添情的媒介。文人往往以酒明性情,“要入诗家须有骨,若除酒外更无仙。三杯未必通大道,一醉真能出百篇。”武人以酒壮豪气,绝境面前也能饮酒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尔后概然自刎乌江??
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以酒为媒。东汉末年,曹操煮酒论英雄;鸿门宴上,项羽欲借酒杀人;大宋初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欢宴之时,杀机四起,觥筹之中,刀光剑影。若无酒,恐英雄少了几分雄壮气概;若无酒,恐历史难以如此酣畅淋漓。
酒是我们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酒香,穿透千年,时间越久就越醇香。
三、我所了解的茶文化:
茶,原产我国川、滇两省,最初被作为药、菜用。西晋时成为接待贵宾、修身养性的媒介。南北朝时随佛教的流传饮茶成为祭祀神灵的高雅之物。唐时饮茶文化达到巅峰时期。被后人尊为“茶圣”、“茶神”的唐人陆羽,将毕身对茶的研究总结成《茶经》三卷,使饮茶从单纯的消食解渴上升为一种艺术——“茶艺”。到了宋代,茶肆更是遍布城镇,甚至有谚语云:“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茶大致可分为六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砖(紧压)茶。绿茶是六类中历史最久,产量最大,品种最多的一种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蒙顶茶、庐山云雾茶、黄山毛峰等。红茶是全发酵茶,起源于明中叶,最为国外嗜茶者所爱,名品若祁门红茶,多供出口。乌龙茶是介乎绿、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其特点也介乎二者之间,名品若福建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台湾乌龙等。其中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据传只有四株茶树,生于深山峭壁,每年仅产8两新茶,极为珍贵。白茶是由采自福建的白茶树嫩芽尖加工而成,色白如银,素雅甘凉,历来为宫廷贡品,名品如“白毫银针”等。花茶,出现于明、清之时,用鲜花与茶叶加工制成,使得茶、花之香交相辉映。紧压茶——用粗大茶叶枝梢或绿、红茶叶末为原料,调制蒸压成不同形状。质地坚实,久存不变质,价格低廉。
茶文化的不断普及和深化,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茶规范,即“茶道”。明以前饮茶多用烹煮法,对水质要求极高。传说陆羽曾指“扬子江心水”为“天下第一泉”,还说煮茶“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诗僧韬光曾用竹管从灵隐山巅引水;清乾隆皇帝特制银井贮水。茶具中以瓷器、紫砂陶具为上品。瓷器中景德镇的白瓷最好;陶具由于其具有古雅、保味、不烫手的特点被认为品茶圣器。茶的冲泡方法也十分悠关。古人是煮茶,最强调水温火候;陆羽说刚沸腾时为好,过则水老,有损茶香;现代饮茶是冲泡,茶不同所需水温不同,一般80?左右为宜,泡3分钟,壶不加盖。
中国文人喜欢饮茶、赞茶,常常以茶喻人,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是将茶比人;“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是将茶比香花。文人雅士还喜欢将茶入画,如元代赵孟頫《斗茶图》画出了卖茶人争相比赛茶质优劣的情景,生动活泼,洋溢着生活气息;唐寅的《事茗图》,绘出了幽居高人林间品茗的情景。饮茶与文学、艺术之结合,使简单的饮茶行为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饮茶在民间也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风俗习惯。“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传统的礼节,不论古今、不论贫富,莫不如此。敬茶有规矩:一道茶不饮,表示迎客;二道茶细品漫谈、深谈、畅谈;三道茶茶味已淡,谈兴既尽,即可送客。将茶性与人际关系巧妙地联系起来了。古人以为茶树只能种子萌芽不能移植,因此视茶为坚贞至性之物,作为婚姻的代名词。最早的婚姻用茶始于唐代,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即带去大量名茶。此后婚姻与茶结下不解之缘。《见闻录》记载:“通常订婚,以茶为礼,故称乾宅致送坤宅之聘金为茶金,亦称茶礼,又曰代茶。女家受聘曰受茶。《红楼梦》中,王熙凤说黛玉:“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还不给我们家当媳妇,”由此可见茶在婚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沉淀的结晶,它与中华民族一起成长至今。充分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也能让我们在纷繁各异的文化中体会到文化的博大与悠久。中国的文化在这片华夏土地上产生和演化,又养育着华夏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炎黄子孙。
范文三:我了解的传统文化
我了解的传统文化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
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是人山人海,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奶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外面有许多“砰、砰、砰”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下楼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表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啊~
我还喜欢过“重阳节”,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重阳节,又有“老人节”,重阳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愉。这一天放学,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奶奶,我心中非常开心,因为我明白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
“元宵节”也让我难忘。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我们也放了许多烟花,还吃了元宵,猜了灯谜,还到公园里观了灯。一家团团圆圆,那时的我心中充满无比的幸福和欢乐。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端午节、清明、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作为我们新一代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这些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剪纸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种,如:书法、捏泥人、吹糖人、舞龙、放风筝等等。今天,我要介绍其中一种文化——剪纸。
剪纸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剪纸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总会贴上漂亮的剪纸,来表示庆贺。剪纸的种类有很多,如:窗花、礼花、剪纸团花、剪纸汉字、剪纸图案...
课堂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漂亮的剪纸,有“醉八仙”、“金蛇狂舞”、蝴蝶图、龙图、“双鸟戏花”等等。
我最喜欢“鸳鸯戏水”。只见波纹荡漾、清澈的湖面上,游着两只美丽的鸳鸯,它们身上的羽毛被剪得十分精致,嘴巴微微翘起。最漂亮的是鸳鸯头上的花,一串串,一簇簇,都快碰到鸳鸯的头啦~这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猛虎下山”也挺有意思。只见一只凶猛的老虎正往山下跑。老虎的头朝着后面,张开了血盆大口,露出了尖尖的牙齿,好像什么东西惹了它似的,真是威风凛凛。
“年年有余”就更有意思啦~剪纸的最上面刻着“年年有余”这四个字。在字的下面,一个小男孩梳着两条羊角辫,脸儿红扑扑的,怀里抱着一条比自己的身体还大的大胖鱼。那小男孩儿怀里抱着那么大的鱼,另一只手还不忘摘一朵漂亮的荷花呢~真是一个淘气的小男孩。
中国的剪纸艺术真吸引人啊~我一定要在生活中多去了解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画国画
画国画是我的爱好之一,我没事时就会画国画。我画的国画有葡萄、白菜、萝卜、梅花、荷花……可多了~我最初画的就是葡萄。我画的葡萄有:篮子里的葡萄、树上的葡萄、掉在
地上的葡萄等等。下面我就说说我是怎样画葡萄的吧~
我先从中国画颜料里拿出藤黄、曙红等颜料,再拿出一根中号的毛笔,然后把毛笔放在装满水的杯子里,再把藤黄花菜三青调匀,就像画括号一样,两笔画一个葡萄,……你们一定会想:这么简单,谁都会。不过,在画国画的时候,你们就会知道:哎呀,太难了~
国画就是这样,看着简单,画着难,比如用墨的时候,要注意干湿,浓淡的变化……那是因为别人画国画,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就会觉得很简单。你刚刚学,当然会觉得难。
国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璀璨的瑰宝、灿烂的明珠,而且在世界艺术领域中形成独特的体系而为世人瞩目。
我以后要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多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多画国画,画好国画,长大了当一个有名的国画家。
中国传统节日——过春节
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反正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选择~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人们杀猪宰羊,忙碌地准备着春节大吃大喝一番。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 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中国传统节日——过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起源于唐朝时期,那时,以赏月为中心。到了清明时期,成为“民俗大节”。
中秋节的地位仅次于春节。中秋节为“花好月圆”之时。人们从天上的月亮想到了人间的团圆。因此,中秋节在古代被称为“团圆节”。人们向往着团团圆圆。团圆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生活中的理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十分重视亲情的培育与表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好作用。
我很喜欢中秋节。每当到了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就要团团圆圆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和看《中秋晚会》。今年的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大家说说笑笑,可开心了。那天的月亮虽没有往年的中秋节那么亮。不过,也挺美的。月亮时而像一位害羞的美少女,风哥哥夸她几句,就躲到云层后面,蒙上一层细纱,显得更加娇气,真迷人。时而又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脸露出来偷看我们过节呢~我看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爸爸听见了,问:“你笑什么呀~”我故意神秘地说“秘密。”
范文四:我了解的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
我了解的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
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请输入公司名称]
[请输入公司地址]
[请输入电话号码]
[请输入传真号码]
2013年8月25日
我了解的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
材料1206 张子珩
我的家乡西安古称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她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古都之首,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周、秦、汉、隋、唐等朝代均建都于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出生在这样一个历史城市的老城区,我所生活的每一天都不是那么的平凡。
清晨伴随着第一缕朝阳的是那明朝鼓楼的晨钟,悠扬而婉转,及不刺耳也不冗杂,让人们哪怕在那一瞬也有种梦回历史的感觉,回过神却是无比的清醒。推开窗子,映入眼帘的是与明鼓楼对立而望的西安城市的中心钟楼,大雁盘旋在钟楼的金顶上,仿佛在显示着这座千年古城的活力。去过西安的朋友都知道,西安是一座四四方方工工整整的城市,这都要归功于西安的城墙。她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基于唐城墙,延绵几十公里。很幸运我的家就在钟鼓楼以及城墙之间,每每走神都仿佛置身于千百年前,令人往返。到了夜晚,城墙和钟鼓楼便变得灯火通明,一派繁荣的景象。
说了这么多,都快变成介绍自己的家乡了,下面我就基于我的家乡和我的所见,谈谈我所了解的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上文所说到的钟鼓楼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文化中有着具足轻重的地位,中国自古就有“盛世修史、丰年盖楼”之说,而坐落在西安的钟楼正是当时社会繁荣发展的极大体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钟楼属于宫廷建筑,普通人民是无
法接近和观赏的,到了解放后钟楼才作
为地标性建筑供人们观赏。钟楼始建于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
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初
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
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
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
址。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
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
严。关于钟楼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关中一带连连发生地震,民间相传城下有条暗河,河里有条蛟龙,蛟龙在翻身,长安在震动。朱元璋怕了,心里感觉不踏实,于是想办法要压着它。道人术士们给他出了个主意,让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钟楼,钟乃天地之音,可镇住蛟龙。为此,朱元璋专门
修了一个全国最大的钟楼,并调来“天下第一名钟”景云钟前来助阵。说来也巧,从此关中也在没有过大的地震,不知是不是真的和钟楼有关。
说完了钟楼
就说说城墙,西安
城墙景区位于西
安市中心区,呈长
方形,西安城墙是
在唐皇城的基础
上建成的。完全围
绕“防御”战略
体系,城墙的厚度
大于高度,稳固如
山,墙顶可以跑车
和操练。现存城墙
建于明洪武七年
到十一年
(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朱元璋以为
。西安古城垣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
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的。说起来,这倒与长城的建筑目的有些相似。从这点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华民族更趋向趋保守内敛的习惯,比起冒险开拓更愿意坚守城池自给自足长治久安,这不能不得不说是于自然环境有着极大联系的。中国地大物博,许多东西即使不掠夺或是寻找也可以得到,相比之下欧洲或是日本,囿于自身的自然资源问题不得不冒险外出,这对他们民族的性格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觉得古代自然环境对于一个民族国家的性格发展是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的。
原谅我总是止不住的想要赞美这座城,我爱她的古老也爱她的现代,而她的历史更让人着迷。也许我不是学习专业历史文化的,但毫不夸张的说,因为这座城的古老历史,我会爱上历史,因为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有的浮华,她是沉梦、是嘈杂、是不舍、是繁华、是历史、也是西安,我的城。古老与现代的结合,仿佛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主题。它有着城楼、城门,它也有着高架、高铁。古老带给我们厚重的历史,现代指引我们迈向未来。
其实细细想来西安的点滴也就是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直接反映,无论是炫耀盛世繁华的钟鼓楼,还是体现保守思想的城墙砖瓦,亦或是彰显佛教精髓的大小雁塔法门寺,更有弘扬书法石刻的碑林博物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是这个样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刚刚我介绍的只是传统文化的物质体现,还有许多精神文化方面的体现。比如:
【唐诗】唐长安城
是唐代全国文化中心,
也是唐代诗歌的中心。
唐诗中开宗立派的知
名诗人,无一不是从长
安走向全国或从各地
来到长安。李白、杜甫、
白居易、陈子昂、孟浩
然、王昌龄、王维、高
适、岑参、元结、韦应
物、孟郊、李贺、元稹、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
贾岛、杜牧、李商隐等,
都是闪耀在唐都长安
诗坛上的璀璨明星。他
们的不少诗篇都从不
同角度、不同层次描绘
了长安这座世界名城
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
些诗篇犹如一幅唐代长安的瑰丽画卷,成为长安的“史诗”。初唐四杰中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等是早期代表作。王维一直在长安做官,晚年退隐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悠闲生活。他的《渭川田家》、《终南山》、《过香积寺》和田园组诗《辋川集》等诗中有画,真切描绘了长安郊区的风土人情。杜甫因久居长安南郊少陵原故称“杜少陵”。其诗结集为《杜少陵集》,反映了唐代长安由盛而衰的社会面貌。“诗仙”李白也曾被召来长安,供奉翰林。曾在兴庆宫沉香亭前为杨贵妃挥笔写下“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等3篇《清平调》。中唐诗人白居易的诗歌更像是一幅长安的全息摄影作品,如《长恨歌》、《卖炭翁》等。另外还有不少描述长安人文景观的诗作,如高适的《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岑参的《登总持阁》、李贺的《过华清宫》、刘禹锡的《曲江春望》等等。
【皮影】西安地区的皮影在全国
久负盛名。此剧种最早见于宋代,13
世纪传入南亚各地,18世纪传入欧
洲。皮影的表演形式是将刻有图案的
皮影透过灯光,映现出剧中的人物或
背影。因皮影表演仅限于平面,人物
形象只能以侧面表达,故对皮影的磨
制、造型和雕镂都有极高的要求。常
常只用几根线条,就把剧中生、旦、
净、丑的人物性格刻画得形神兼备。
一张皮影不仅是表演的道具,也是一件独具风格的艺术品。
【泥玩】西安地区的彩绘泥塑玩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当地黏土和纸浆搅拌成泥,按模子制成胎坯,晾干修饰后罩粉彩绘,然后用清漆上光制成的。造型浑朴,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它的表现内容极为广泛,有历史典故、戏剧人
物、吉祥图案、花卉鸟兽等。西安市鱼化寨制作的泥叫叫(一种6,7厘米长的泥哨),造型质朴小巧,洗练大方,形象多为秦腔剧中人物,有鲜明的地方民间艺术特色,很受人们喜爱。
【社火】西安地区一种民间传统娱乐活动。起源于秦汉时的“百戏”,盛行于唐、宋。社火常在过年和其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乐曲比较丰富,有各种传统曲牌。表演形式有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大头娃娃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芯子”,就是将小孩化装成秦腔戏中的人物形象,缚在数丈高的杆子上,在行进中做出各种生动的动作造型,吸引人们翘首观看。
【唐三彩】传统工艺。是唐代铅釉陶瓷的总
称。以造型雄浑生动、比例匀称、线条流畅、姿
态逼真、色彩斑斓绚丽而驰名国内外。由于这些
陶器产于唐代,黄绿白、黄绿蓝、或黄绿赭等几
种颜色交替使用,故称唐三彩。随着文物出土数
量的增加,种类的齐全,地域的扩大,唐三彩已
不限于三彩,甚至有四彩、五彩等。近年来西安
地区的一些工艺美术厂生产的仿唐三彩制品,可
达到乱真的地步,颇受中外旅游者欢迎。
【秦腔】戏曲剧种。一般认为是出自陕西、甘肃的民歌小曲,由民间流行的弦索调演变而成,起源于唐、宋年间,经明、清两代发展,演变成现在的表现形式。陕西、甘肃一带,古称秦地,故称秦腔。秦腔以“慷慨激昂,苍劲悲壮,宽
为特征。秦腔在陕西境内,根据不同语言特色和生活习惯,音大嗓,直起直落”
又分为东、中、西、南4路。东路秦腔又称东府(同州府)秦腔、东路戏、同州梆子,道光咸丰时期,达到全盛,到民国时几乎绝迹。同州梆子流行于华县、华阴、潼关、合阳、大荔(同州)等地,唱腔具有“直起直落又复婉转”特点,分欢音、苦音,板路有塌(慢板)、滚(滚白)、代(紧打慢唱)、尖、摇等5类。1979年,成立同州梆子剧团。西部秦腔又称西府(凤翔府)秦腔、西路戏,流行于凤翔、宝鸡、岐山、眉县、陇县一带,唱腔分欢音和苦音两种,具有感情丰富、表演细腻的特色,唱腔板路同中路秦腔没有分别。秦腔流入陕南,受到川戏和汉二簧的影响,演变为汉调桄桄,流行于汉中、安康地区,也称南路秦腔。它既有高亢激越,又有柔和婉转的特色,唱腔板路有二流、慢板、尖板等多种,又有软、硬、快、慢之分。
这就是我通过我的家乡岁了解的传统社会与文化,也许并不全面客观具体,也许有些不专业,但是这确确实实是我自己内心对于她,对于历史的喜爱,希望你也能感受到我这份赤子之情。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还能纵向的全面了解当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方向,这能让我更加理解家乡在中国的文化地位以及祖国在世界的文化地位与传统,这都是使我受益良多的。
附:祝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绝不是耍小聪明,而是真心佩服小学期为我们上课而不要任何回报的老师,你们辛苦了~)
范文五:我了解的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
我了解的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各色各样多资多彩的,不仅是我们古代社会最为珍贵的一部分,其中更有一些,对我们现在的生活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里主要介绍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儒家文化崇阳尚刚,道家文化崇尚阴柔,二者刚好构成一个“太极”——中国的上古文化。达观洒脱、轻灵飘逸的道家学说,堂堂正正、厚重滂沱的儒家学说共同构建了中华上古的文化大厦。儒道虽为一家,但主张却不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也有着各自的深浅。下面就先从儒家开始:
第一,“学而优则仕” 儒家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两千年之久,它的理念即便是仅为知识分子学习,也早已渗入民间,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社会。西方的封建制度中,君王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直接的统治整个国家,更多的是自己封地的领主和其他领主效忠的对象。这一结构的先天缺陷就是国家结构松散,且君主缺乏人才参与国事,导致战事的频发,生产力发展落后。相比而言,中国的封建制度在文官的选取方面远远优于同时期的西方。“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普通人通过读书,通天文,晓地理,得治国安邦之术,而后辅佐君王。它一方面是高度大一统的体现,另一方面,确实是聚拢全国人才的有效方法:君主完全掌握国家的一切,朝廷作为权利中枢集中管理国家,国家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所需的人才来辅佐君王,这一切使得我们国土可以很辽阔,人民可以相对长期的处于战乱较少的状态下,集权统治使得一切都更加平稳。这样,官在民众中的地位就高于常人,也就形成了“官本位”。 官本位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依然影响深远。官员明显凌驾于普通人之上,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并不一定是好事。表面上这样可以社会稳定,但实际上,社会基层与管理阶层没有很好的沟通,两者的利益关系容易脱钩,这样会阻碍社会向更自由的方向发展。时常听到民众假上访来达到春运免费坐车回家的目的,它的本质是两阶层利益的不对应以及力量对比的悬殊差距的表现。官本位思想会导致社会普遍倾向于强化行政职权,这样又会导致法治建设的滞后,阻碍法治社会的建成。当然,行政强化并不一定总是负面影响,但在中国整体的经济水平即将跨过动荡区的未来几十年内,过分强化的行政力量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学得好不一定非要当官,当官也不一定就可以谋到私利,人民更多的依靠民主化、法制化来管理,这才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正确途径。
第二,“三纲五常”,儒家文化首先追求的是人类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与进步,为此,它构建了人类理想社会的蓝图。 所谓“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臣义(君为臣纲)、父子亲(父为子纲)、夫妻顺(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其中“三纲”主要讲构筑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君臣义”:君指管理者,臣指被管理者。这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基本的人际关系和管理关系。“义”指合理的责任,所以“君臣义”就是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要勇于承担合理的责任,而被管理者一定要服从管理者的领导,这样才会有秩序、有章法。在中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也要善于承担各自的责任,被管理者要服从管理者,也即: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父子亲”:指父母、子女之间要有亲情。父母要尽全力抚养子女成长,并且有责任和义务使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子女成人以后一定要很好地赡养父母,承担子女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报父母养育之恩。“夫妻顺”:是指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要只知道考虑个人利益,一定要从夫妻组成家庭的共同利益出发,相互沟通、求同存异,以达到家庭的稳定和和谐,避免不必要的婚姻关系破裂而影响和谐。在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家庭中可能丈夫占主导地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些家庭也可以由妻子占主导地位,这是可以变化的,并不是僵死的教条。就像现代社会,有些家
庭中男人为户主,有些家庭女人为户主,这要顺其自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中国远古时代女性占主导地位的时间也很漫长。而这一切应以家庭和睦、和谐为基础。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各个家庭情况不尽相同,有些家庭可能由丈夫来主事,有些家庭可能由妻子主事,这都是正常的,即,夫可以为纲,妻也可以为纲,这都是可行的,只要有利于家庭和谐美满就行。由此可见,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影响世世代代的思想,尽管在某些细节方面我们有了新的思路或者突破,但是在其主要思想却不曾改变,就如上面提到的“夫为妻纲”。在当今社会里,不仅仅“夫”是“纲”,“妻”照样可以成为“纲”。为什么会这样改变呢?原因很简单,由于社会不断的发展,人类的思想不断更新,西方开放性思想不断传入中国,当今女性不再是过去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闺中小姐,自从改革后,女性地位就开始渐渐的被重视起来,男女平等就开始被广泛传播。但是不管怎么变化,它的本质就是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保证国家的和谐、稳定。由此可知,不管某些思想如何变化,都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追求社会的和谐、有序、与稳定。
接下来就让我来带领大家进入道家思想: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深远的影响。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特别体现在当今的上层中老年人群当中。 然而个人认为道家思想在社会学中有着绝大部分的消极影响:
首先,庄子说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以江湖”,原句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泉水乾涸了,两条鱼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苟延残喘。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安安定定的回到大海,互不相识的来得好”。我的理解是“相濡以沫”,可能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更高的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放弃强烈的感情来换取平淡的生活。忘记应该的,放弃能够的,就是一种幸福。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因为平平淡淡才是真。这与当代提昌的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发愤图强等等的道德观念肯定与格格不入,有点自私自利,背信弃义的嫌疑。如果人人都提倡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同时也不会出现发展“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说不定还会出现“混乱阶级主义社会”。
其次,庄子的“坐忘”境界。庄子曾说“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直译的意思是:不奔走操劳,去掉聪明才智,忘掉肉体,摒弃知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叫做坐忘。我理解这句话是要忘记外界一切事物,甚至忘记自身形体的存在,达到与“大道”相合为一的得道境界。这与当代所提昌的“知识就是力量”和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也具有消极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不管是哪个学派的思想它都有利有弊,不要还没有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照单全收。很多思想也不乏不可行的,如果这些不可行的思想对我们现在的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知道我们现在的行为的话,这一定会对我们的生活或者我们周围的生活造成或大或小的不好的影响。所以,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从那些对我们有益有用的中国古代文化中逐渐丰富自己,做一个更好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我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