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必要性
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
转型的必要性
【摘要】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金融主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挑战。本文通对过中外商业银行收入来源的量化分析~和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阐明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并根据当前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思路~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收入结构,非利息收入,转型
一、前言
由于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影响,加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深,商业银行需要对日益变化的经营环境做出积极应对措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西方商业银行进行了大量的“银行再造”研究,而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改造则是银行再造不可忽视的方面。通过对中外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进行对比,找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与当今世界商业银行主要发展趋势,积极促使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这将是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改革的方向。当今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可供借鉴的文献不多。对于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转型主要是向中间业务、非利息收入这一块倾斜是毋庸置疑的。而就国外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观点:
一方面,认为非利息收入可以增加银行收益,丰富银行收入来源,通过多样化可以降低银行风险。由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高度依赖于利
率变动和经济周期,而以费用收入为基础的非利息收入可以提供多样化收益、更加稳定银行利润(Eisemann,1976;Brewer,1989)。Aggeler and Feldman(1998)在其著作中表示,在1992-1997年期间美国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12%,非利息收入增长34%,银行收益的最大收获来源于非利息收入。根据Rosie Smith等人(2003)的研究,1994-1998年,欧盟银行业的资产收益率基本稳定,虽然非利息收入的增长不能完全抵消净利息收入的下降,但有助于加强或保持银行的盈利性不因利息收入减少而大幅度下滑。Carbo-Valverde和Fernandez(2007)
指出,在欧洲银行中,当银行从事非传统活动的多样化投资时,市场支配力趋于增加。
另一方面,认为非利息收入并不能带来银行收益的增加,或者对收益的正向影响是有限的,反而因为较强的波动性影响了银行收益。De Young和Rice发现非利息收入份额的增加与美国银行收益的减少相伴;De Young和Rice提出美国银行向非传统金融业务的拓展与更加波动的收入流相关,抵消了多样化收益。Stiroh(2006)通过对1997-2004年的美国银行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非利息收入份额与平均收益率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而与收益率的波动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Achawa、Hasan以及Saunders(2002)使用意大利1993年至1999年的银行数据,得出结论是银行资产多样化不能提高收益。Mercieca等人(2007)分析了1997年至2003年期间755家欧洲小银行的多样化收益,认为不存在直接的多样化收益,而且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然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又该何去何从呢,这里是支持第一种观点的,我过商业银行要加快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营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经营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实现收入结构的转型。下文就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个时期进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二、当前中外商业银行的主流经营模式及收入结构情况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收入结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收入结构在整体上是建立在利息收入的基础上的,收入和利润的提高高度依赖于各种形式的利息收入,目前,平均占总收入的90%左右。为了直观清晰的了解我国商业银行对利息收入依赖的具体情况,在此以中国工商银行2004年收入
结构图示,
中国工商银行2004年收入结构
21%
债券投资利息收入
同业往来利息收入7.79%
非利息收入60.28%
存贷利息收入10.69%
(本图示依据中国工商银行2004年年报有关数据绘制) 由图示我们可以知道,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是相当扭曲的,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仅能占到一成左右,同时利息收入又是由三个差距甚大的层次依次支撑的:
1.存贷利息差额收入。其比例近年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结构中一般处于60%——80%的区间,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则存在较大差距。一般来说,国有商业银行要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03年,2004年其存贷利差净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例分别是62.31%和60.28%,而同期招商、民生、浦发、华夏、深发等五家股份制上市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比例为72.6%和76.4%。
2.债券投资净利息收入。该收入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结构中仅次于存贷利息差额收入。还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03年和2004
和21%。 年其债券投资净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分别为21.45%
3.同业(金融业)往来利息收入。该收入虽然在利息收入中比例不大,但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整个经营收入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仍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03年、2004年在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在总
?收入中占比例分别为6.44%和7.79%。
另外,还应一提的是存款准备金利息收入,次数据各家银行的年报均未单独反映,一般是列在同业外来的净利息收入中计算。有资料表眀,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利息收入占入占税前利润的比
?例达9%以上。之所以说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高度依赖利息收入,还可以从下列数据来窥见:
1994年,1(这里表示1994年商业银行收入对利息收入的依赖度,以后各年以此为基数);1995年,1.08;1996年,1.70;1997年,2.61;1998年,2.97;1999年,2.70;2000年,2.61;2001年,
?2.61;2002年,3.60;2003年,3.33。
从纵向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依赖利息收入的程度,除2000年出现一个下降的拐点以外均是逐年递增的,这在近些年我国的商业银行存贷利息差额收入的变动趋势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收入结构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通常采用金融集团的形式,经营方式则多数采取混业之中的分业经营,其经营范围不仅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且还从事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以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和资本市场业务。由于经营模式的灵活性,西方商业银行的盈利构成较为多元化,非利息收入占比较高,其比重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如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980年的22%上升到了1998年的25%、2003年的36%。2003年,美洲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3.3%,花旗银行为46%,摩根大通银行高达47.2%。仅以中间业务为例,根据国际清算银行1999年发表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报告》,1983—1996年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额从9012亿美元猛增到101,880亿美元,增长11(3倍,年平均增长80(71,。相应地反映在业务收入上,西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占总收入的比重达40,—50,左右,有的高达70,。比如德意志银行的收入结构中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其他营业收入和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大致为4:3:3的比例,且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为107亿欧元,占其营业收入的36(3,,2002年为 40(81,,2003年达到 43(88,。2001—2003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呈明显的上升势头,2001年为19(89,,2002年为21(
?38,,到2003年则达到22(22,。
然而,即使同样来源于非利息收入,从净收入的构成来看,国外各金融机构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美林的业务收入来源依次为资产管理、佣金、利息收入、自营和委托交易、投行。摩根士丹利的收入
倚重自营和委托交易、资产管理、佣金、投行、利息收入。高盛的主
要收入来源于自营和委托交易、资产管理和投行业务,所占比例分别
为43%、39%和18%,收入结构基本稳定。花旗集团的证券投资业务
创造的收入约占总额的35%,其中资本市场和投行业务地位最为重
要,占25%;其次是私人投资及信托业务(7.7%)和资产管理(2%)。 收
入结构也反映了国外各金融机构传统优势和新的竞争策略。美林的业
务集中在“资本市场与投行”和个人投资业务两个部门。在经纪业务方
面,美林的优势比较明显,佣金收入稳居首位,并在推行“尽在美
林”(Total Merill)的市场策略,构建将各种产品与服务融合在一起的
“综合金融中心”;摩根士丹利的主要业务领域是机构证券投资、个人
证券投资和投行业务,优势集中在机构业务,特别是共同基金方面;
高盛在全球购并市场上及股票类证券的发行承销方面仍旧最强,在自
营和委托交易方面也有过人之处。所罗门美邦则借助花旗银行的资金
优势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以及面向个人投资者的收费服务方面。 三、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
转型,意味着从一种传统的、习惯的模式转向一种新的陌生的模式,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转型就是制度变迁,是用一种制度或制度安排
?来替代原有的处于非均衡状态的制度和制度安排。所以,转型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系统工程。国际经验表明,转型成功的企业很多,但转型失败的案例亦不胜枚举。那么面对如此高风险,高投入的工程,我们为何还要冒险前行呢,这是存在一种必要性的:
(一)商业银行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为何重视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提高这些业务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把业务结构的成功转型作为战略目标之一呢,除了非利息收入业务能为银行带来丰厚利润外,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纵观商业银行发展史,其业务领域总是随着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而不断拓展,其业务重点总是随着市场需求和竞争而相应改变,如从最初的货币兑换业务到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直到现代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这是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规律,也是其适应金融市场演进,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加快,使商业银行面临巨大挑战
收入结构反映业务结构和风险结构,随着2004年10月29日,央行在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同时,宣布进一步放宽存贷利率的浮动区间,对存贷利率现行上下线管理,放开同业存贷利率,其支撑我过商业银行畸形收入结构三个层次的基石发生了动摇;尤其是2005年1月央行发布《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报告》,以及9月下发《关于人民币存款计息问题的通知》,规定自9月21日起,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将由按年计息改为按季度计息等。这一系列强烈的信号预示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红盖头已掀起,随后改革步伐也在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使商业银行面临重重挑战:
1(商业银行对存贷款的定价权。它是利率自由化的核心内容,极易导致道德风险或资产风险的上升。市场经济中的信息的信息传递时通过价格机制进行的,而金融市场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其资金价格——利率,是影响真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手段。利率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时资金市场上的价格改革,利率成为商业银行竞争优质客户,争夺优良项目和扩大资金来源的重要工具,因而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的决定成为利率自由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过去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债务人的国有企业经营和效益不佳;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大量国企的破产和兼并,银行债权悬空,改革成本转嫁到银行系统;信用观念不强,信用制度不健全,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情况严重;银行本身风险管理能力不强,资产保全手段不多。利率市场化后,银行贷款决策从原来的主要关注企业信用风险,变为需要同时评估企业信用风险和确定贷款利率,决策变量增加,也增加了决策的难度。这使银行在面临逆向选择及增加信用风险管理难度的同时,又增加了对银行信贷人员的监管难度,易产生道德风险。一般来说,银行利率的高低与借贷风险的高低成正向关系,但如果信贷人员出现腐败行为,可能使银行出现高风险低收益的信用项目。在信贷过程中,由于信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银行处于被动地位,极易导致资产质量的下,降风险上升。
2(利率市场化蕴含着利率水平升高的风险,银行筹资形势不容乐观,银行财务效益问题会更加突出。发展中国家大多为资金短缺国,利率市场化的结果通常是利率水平持续升高。我国目前银行不良贷款虽然有所下降,但资金沉淀仍然较多,所以必须保持一定的存款增长幅度才能保证资金流量为正,不出现支付危机。而利率水平的升高会使银行筹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银行资金又面临证券公司,保险行
业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分流。在直接融资比例稳定上升的情况下,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逐渐会下降。以上原因造成的竞争加剧很可能导致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从而加大资金成本,减少利息收入 。
长久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状况不佳,其主要原因在于:银行的资产质量不佳,不良贷款比例偏高;存贷利差小;收息率低及银行经营费用过高等。利率市场化后,预计在过渡时期,资产质量在短期内难以改善,存贷利差会进一步缩小,所以如不能提高贷款收息率和降低经营费用或者找到其他途径,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会进一步恶化。
3(银行过渡竞争会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及加速现代商业银行企业制度的建立,是金融改革的必由之路。然而利率从管制到逐步放松管制,最后到完全由市场决定,在此过程中,金融市场从缺乏竞争到竞争急剧加大,最后到完全竞争,会导致银行间竞争加剧。我国加入已加人了WTO,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外国银行也加入到竞争的行列,这种竞争就不仅是在我国的大小银行间发生了。这会使银行获取存款来源进一步减少或成本进一步增加,导致中小金融机构无法承受而倒闭退出市场,这种情况将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银行倒闭数量骤然增加就是一例。
4(银行分业经营与管理的金融体制制约了金融创新的空间。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两方面都受到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挤压,业务空间日益萎缩,创新活动难以开展。从1993年开始,我国实行银行,证券分业经营,主要是由于金融安全的考虑。如今,分业经营带来的金融安全是以损失效率为代价的。银行业的长期安全需要由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多元化得资产组合来支持。美、日、英、德等发达国家的全能银行在业务、资金、信誉、管理等方面有优势,利率市场化后,分业经营的我国商业银行银行能否与之竞争,这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四、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思路
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不仅比重低,而且其发展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在经营理念上,商业银行,有些大型商业银行难以突破传统约束,难以站在经营战略高度去发展中间业务。换句话说,这些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市场定位存在偏差,认为非利息收入业务是副业或附
加业务,对其重视不够,而过于重视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在业务创新上,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存在着品种少,发展慢,创新不足等问题。目前的业务品种主要集中于结算、代理收费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高技术含量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没有开展。在技术支持上,支付结算系统覆盖面有限,各银行封闭经营,银行间未联网,导致经营交流与协调欠缺;客户服务系统滞后,以及网络安全问题等使得个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难以有效展开。在银行间竞争上,定位不准和业务产品雷同等导致银行间的无序竞争。在人才上,中国银行业面临着高级人才不足以及与外资银行争夺人才的困境。
可见,在看到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有所发展的同时,还应该看到目前还存在的不足。然而,现在资本市场发展速度非常快,在银行未来经营中,特别是大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非常迫切。面对这些困境,商业银行应积极解决问题,摆脱困境。具体来讲,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重视新的主要风险的出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国家先进商业银行发展经验表明,风险管理水平是否能够适应业务转型的需要是实现银行业务转型的关键。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增加非利息收入的市场空间,但同时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用卡业务和贷款业务涉及信用风险;自营业务涉及利率和汇率为主的市场风险。在开展股票和债券承销等投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时,商业银行往往需要为这些企业提供银团贷款、项目融资,风险集中和贷款长期化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集中性风险。在传统业务中,商业银行偏重信用风险防范。而在以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中,银行的主要风险将来自于市场和基础资产价格的不确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在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同时,重视并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商业银行业务成功转型。
(二)转变经营理念,强化对中间业务的领导与管理。商业银行应及时更新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战略使商业银行从传统专业银行向现代银行转变。商业银行可以成立专门部门来负责对中间业务的管理,突出中间业务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间业务的发展好坏,更多地取决于业务开展好坏,因此,管理层应对网点下达中间业务收入完成目标任务,对目标完成状况进行考核,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提高全体员工对中间业务的重要性认识,实现全行办理中间业务的良好工作氛
围。
(三)加大对非利息收入业务开发的投入,有效提高创新能力。对于拥有较强实力的大型商业银行,应实现收费业务的多元化发展,扩大收费业务的服务品种,大力发展现金管理、短期融资券、电子银行、资产信托、企业年金、代理结算和基金发行、财务顾问、咨询和投资银行等业务,提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锐度,借鉴国外创新品种,发展适合我国开展的创新业务。对于实力较弱的中小型银行,应锁定具有优势的业务产品,努力做好、做强该类产品。商业银行还可以从创新代客理财工具或渠道以及推进国际业务等多方面促进业务创新。同时,在产品创新推进过程中,要重视对产品的差异化定价,扩大客户源,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平均创新成本最小化和产品利润最大化。
(四)重点发展具有较强增值空间的核心业务,释放非核心业务。商业银行应在区分核心业务和一般业务的基础上,依托积极的资本并购,打造核心业务的优势地位,推动业务转型。以德意志银行为例: 1999一2004年间,德意志银行共进行了18次较大规模的收购合并,加强了其在投资银行、零售银行、资产管理等新兴核心业务领域的竟争实力。在较为困难的经营环境中,德惫志银行将衍生品交易业务、股票交易和俊券发行业务、现金管理和清算业务等三大类业务作为企业及投资银行中心(CIB)的核心业务,通过出售CIB非核心业务(保险业务等)释放了部分资本。在巩固其在欧洲、北美新核心业务市场的领导地位的同时,集中精力拓展优势业务市场和澳洲等新兴市场 (EmergingMarket ),全力推动三大类业务发展,使之成为改善企业及投资银行中心经营绩效的主要依托。
(五)商业银行还应加大技术支持,提升系统,优化服务手段。重视对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完善培训机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为中间业务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著名国际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成功应对变革的方法,就是去创造变革。”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在收入结构方面“洗心革面”、持之以恒地实施收入结构转型。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基础和外部环境,其银行收入结构转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何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结构转型研究》 [D].安徽省城市金融协会,2005.11. ? 《21世纪经济报道》[N].2005.9.10 ? 李扬.《当前若干金融热点问题的分析》[D],2005
? 数据来源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和德意志银行2001年、2002年、2003年年报
?黄少安.《制度经济学研究》[M],2009 ? [美] 李玲瑶.《当代经济金融研究新视野》[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234
范文二:商业银行转型的必要性 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必要性
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
转型的必要性
【摘要】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金融主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挑战。本文通对过中外商业银行收入来源的量化分析,和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阐明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并根据当前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思路,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收入结构;非利息收入;转型
1
一、前言
由于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影响,加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深,商业银行需要对日益变化的经营环境做出积极应对措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西方商业银行进行了大量的“银行再造”研究,而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改造则是银行再造不可忽视的方面。通过对中外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进行对比,找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与当今世界商业银行主要发展趋势,积极促使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这将是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改革的方向。当今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可供借鉴的文献不多。对于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转型主要是向中间业务、非利息收入这一块倾斜是毋庸置疑的。而就国外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观点:
一方面,认为非利息收入可以增加银行收益,丰富银行收入来源,通过多样化可以降低银行风险。由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高度依赖于利
率变动和经济周期,而以费用收入为基础的非利息收入可以提供多样化收益、更加稳定银行利润(Eisemann,1976;Brewer,1989)。Aggeler and Feldman(1998)在其著作中表示,在1992-1997年期间美国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12%,非利息收入增长34%,银行收益的最大收获来源于非利息收入。根据Rosie Smith等人(2003)的研究,1994-1998年,欧盟银行
2
业的资产收益率基本稳定,虽然非利息www.wEnku1.com
收入的增长不能完全抵消净利息收入的下降,但有助于加强或保持银行的盈利性不因利息收入减少而大幅度下滑。Carbo-Valverde和Fernandez(2007)指出,在欧洲银行中,当银行从事非传统活动的多样化投资时,市场支配力趋于增加。
另一方面,认为非利息收入并不能带来银行收益的增加,或者对收益的正向影响是有限的,反而因为较强的波动性影响了银行收益。De Young和Rice发现非利息收入份额的增加与美国银行收益的减少相伴;De Young和Rice提出美国银行向非传统金融业务的拓展与更加波动的收入流相关,抵消了多样化收益。Stiroh(2006)通过对1997-2004年的美国银行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非利息收入份额与平均收益率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而与收益率的波动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Achawa、Hasan以及Saunders(2002)使用意大利1993年至1999年的银行数据,得出结论是银行资产多样化不能提高收益。Mercieca等人(2007)分析了1997年至2003年期间755家欧洲小银行的多样化收益,认为不存在直接的多样化收益,而且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然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又该何去何从呢,这里是支持第一种观点的,我过商业银行要加快经营模式和增长方
3
式的转变,实现经营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经营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实现收入结构的转型。下文就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个时期进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二、当前中外商业银行的主流经营模式及收入结构情况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收入结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收入结构在整体上是建立在利息收入的基础上的,收入和利润的提高高度依赖于各种形式的利息收入,目前,平均占总收入的90%左右。为了直观清晰的了解我国商业
银行对利息收入依赖的具体情况,在此以中国工商银行2004年收入
结构图示,
(本图示依据中国工商银行2004年年报有关数据绘制)
由图示我们可以知道,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是相当扭曲的,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仅能占到一成左右,同时利息收入又是由三个差距甚大的层次依次支撑的:
1.存贷利息差额收入。其比例近年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结构中一般处于60%——80%的区间,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则存在较大差距。一般来说,国有商业银行要低于股份
4
制商业银行。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03年,2004年其存贷利差净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例分别是62.31%和60.28%,而同期招商、民生、浦发、华夏、深发等五家股份制上市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比例为72.6%和76.4%。
2.债券投资净利息收入。该收入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结构中仅次于存贷利息差额收入。还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03年和2004年其债券投资净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分别为21.45%和21%。
3.同业(金融业)往来利息收入。该收入虽然在利息收入中比例不大,但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整个经营收入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仍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03年、2004年在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例分别为6.44%和7.79%。
另外,还应一提的是存款准备金利息收入,次数据各家银行的年报均未单独反映,一般是列在同业外来的净利息收入中计算。有资料表眀,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利息收入占入占税前利润的比?
例达9%以上?。之所以说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高度依赖利息收入,还可以从下列数据来窥见:
1994年,1(这里表示1994年商业银行收入对利息收入的依赖度,以后各年以此为基数);1995年,1.08;1996年,
5
1.70;1997年,2.61;1998年,2.97;1999年,2.70;2000年,2.61;2001年,
2.61;2002年,3.60;2003年,3.33。?
从纵向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依赖利息收入的程度,除2000年出现一个下降的拐点以外均是逐年递增的,这在近些年我国的商业银行存贷利息差额收入的变动趋势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收入结构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通常采用金融集团的形式,经营方式则多数采取混业之中的分业经营,其经营范围不仅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且还从事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以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和资本市场业务。由于经营模式的灵活性,西方商业银行的盈利构成较为多元化,非利息收入占比较高,其比重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如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980年的22%上升到了1998年的25%、2003年的36%。2003年,美洲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3.3%,花旗银行为46%,摩根大通银行高达47.2%。仅以中间业务为例,根据国际清算银行1999年发表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报告》,1983—1996年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额从9012亿美元猛增到101,880亿美元,增
6
长11(3倍,年平均增长80(71,。相应地反映在业务收入上,西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占总收入的比重达40,—50,左右,有的高达70,。比如德意志银行的收入结构中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其他营业收入和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大致为4:3:3的比例,且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为107亿欧元,占其营业收入的36(3,,2002年为 40(81,,2003年达到 43(88,。2001—2003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呈明显的上升势头,2001年为19(89,,2002年为21(38,,到2003年则达到22(22,。?
然而,即使同样来源于非利息收入,从净收入的构成来看,国外各金融机构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美林的业务收入来源依次为资产管理、佣金、利息收入、自营和委托交易、投行。摩根士丹利的收入
倚重自营和委托交易、资产管理、佣金、投行、利息收入。高盛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自营和委托交易、资产管理和投行业务,所占比例分别为43%、39%和18%,收入结构基本稳定。花旗集团的证券投资业务创造的收入约占总额的35%,其中资本市场和投行业务地位最为重要,占25%;其次是私人投资及信托业务(7.7%)和资产管理(2%)。 收入结构也反映了国外各金融机构传统优势和新的竞争策略。美林的业务
7
集中在“资本市场与投行”和个人投资业务两个部门。在经纪业务方面,美林的优势比较明显,佣金收入稳居首位,并在推行“尽在美林”(Total Merill)的市场策略,构建将各种产品与服务融合在一起的“综合金融中心”;摩根士丹利的主要业务领域是机构证券投资、个人证券投资和投行业务,优势集中在机构业务,特别是共同基金方面;高盛在全球购并市场上及股票类证券的发行承销方面仍旧最强,在自营和委托交易方面也有过人之处。所罗门美邦则借助花旗银行的资金优势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以及面向个人投资者的收费服务方面。 三、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 转型,意味着从一种传统的、习惯的模式转向一种新的陌生的模式,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转型就是制度变迁,是用一种制度或制度安排来替代原有的处于非均衡状态的制度和制度安排。?所以,转型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系统工程。国际经验表明,转型成功的企业很多,但转型失败的案例亦不胜枚举。那么面对如此高风险,高投入的工程,我们为何还要冒险前行呢,这是存在一种必要性的:
(一)商业银行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为何重视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提高这些业务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把业务结构的成功转型作为战略目标之一呢,除了非利息收入业务能为银行带来丰厚利润外,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纵观商业银行发展史,其业
8
务领域总是随着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而不断拓展,其业务重点总是随着市场需求和竞争而相应改变,如从最初的货币兑换业务到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直到现代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这是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规律,也是其适应金融市场演进,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加快,使商业银行面临巨大挑战
收入结构反映业务结构和风险结构,随着2004年10月29日,央行在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同时,宣布进一步放宽存贷利率的浮动区间,对存贷利率现行上下线管理,放开同业存贷利率,其支撑我过商业银行畸形收入结构三个层次的基石发生了动摇;尤其是2005年1月央行发布《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报告》,以及9月下发《关于人民币存款计息问题的通知》,规定自9月21日起,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将由按年计息改为按季度计息等。这一系列强烈的信号预示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红盖头已掀起,随后改革步伐也在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使商业银行面临重重挑战:
1(商业银行对存贷款的定价权。它是利率自由化的核心内容,极易导致道德风险或资产风险的上升。市场经济中的信息的信息传递时通过价格机制进行的,而金融市场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其资金价格——利率,是影响真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手段。利率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时资金市
9
场上的价格改革,利率成为商业银行竞争优质客户,争夺优良项目和扩大资金来源的重要工具,因而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的决定成为利率自由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过去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债务人的国有企业经营和效益不佳;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大量国企的破产和兼并,银行债权悬空,改革成本转嫁到银行系统;信用观念不强,信用制度不健全,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情况严重;银行本身风险管理能力不强,资产保全手段不多。利率市场化后,银行贷款决策从原来的主要关注企业信用风险,变为需要同时评估企业信用风险和确定贷款利率,决策变量增加,也增加了决策的难度。这使银行在面临逆向选择及增加信用风险管理难度的同时,又增加了对银行信贷人员的监管难度,易产生道德风险。一般来说,银行利率的高低与借贷风险的高低成正向关系,但如果信贷人员出现腐败行为,可能使银行出现高风险低收益的信用项目。在信贷过程中,由于信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处于被动地位,极易导致资产质量的下,降风险上升。?
2(利率市场化蕴含着利率水平升高的风险,银行筹资形势不容乐观,银行财务效益问题会更加突出。发展中国家大多为资金短缺国,利率市场化的结果通常是利率水平持续升高。我国目前银行不良贷款虽然有所下降,但资金沉淀仍然较多,所以必须保持一定的存款增长幅度才能保证资金流量
10
为正,不出现支付危机。而利率水平的升高会使银行筹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银行资金又面临证券公司,保险行
业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分流。在直接融资比例稳定上升的情况下,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逐渐会下降。以上原因造成的竞争加剧很可能导致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从而加大资金成本,减少利息收入 。
长久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状况不佳,其主要原因在于:银行的资产质量不佳,不良贷款比例偏高;存贷利差小;收息率低及银行经营费用过高等。利率市场化后,预计在过渡时期,资产质量在短期内难以改善,存贷利差会进一步缩小,所以如不能提高贷款收息率和降低经营费用或者找到其他途径,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会进一步恶化。
3(银行过渡竞争会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及加速现代商业银行企业制度的建立,是金融改革的必由之路。然而利率从管制到逐步放松管制,最后到完全由市场决定,在此过程中,金融市场从缺乏竞争到竞争急剧加大,最后到完全竞争,会导致银行间竞争加剧。我国加入已加人了WTO,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外国银行也加入到竞争的行列,这种竞争就不仅是在我国的大小银行间发生了。这会使银行获取存款来源进一步减少或成本进一步增加,导致中小金融机构无法承受而倒闭退出市
11
场,这种情况将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银行倒闭数量骤然增加就是一例。
4(银行分业经营与管理的金融体制制约了金融创新的空间。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两方面都受到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挤压,业务空间日益萎缩,创新活动难以开展。从1993年开始,我国实行银行,证券分业经营,主要是由于金融安全的考虑。如今,分业经营带来的金融安全是以损失效率为代价的。银行业的长期安全需要由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多元化得资产组合来支持。美、日、英、德等发达国家的全能银行在业务、资金、信誉、管理等方面有优势,利率市场化后,分业经营的我国商业银行银行能否与之竞争,这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四、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思路
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不仅比重低,而且其发展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在经营理念上,商业银行,有些大型商业银行难以突破传统约束,难以站在经营战略高度去发展中间业务。换句话说,这些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市场定位存在偏差,认为非利息收入业务是副业或附
加业务,对其重视不够,而过于重视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在业务创新上,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存在着品种少,发展慢,创新不足等问题。目前的业务品种主要集中于结算、代理收费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高技术含量的资信调查、资产
12
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没有开展。在技术支持上,支付结算系统覆盖面有限,各银行封闭经营,银行间未联网,导致经营交流与协调欠缺;客户服务系统滞后,以及网络安全问题等使得个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难以有效展开。在银行间竞争上,定位不准和业务产品雷同等导致银行间的无序竞争。在人才上,中国银行业面临着高级人才不足以及与外资银行争夺人才的困境。
可见,在看到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有所发展的同时,还应该看到目前还存在的不足。然而,现在资本市场发展速度非常快,在银行未来经营中,特别是大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非常迫切。面对这些困境,商业银行应积极解决问题,摆脱困境。具体来讲,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重视新的主要风险的出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国家先进商业银行发展经验表明,风险管理水平是否能够适应业务转型的需要是实现银行业务转型的关键。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增加非利息收入的市场空间,但同时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用卡业务和贷款业务涉及信用风险;自营业务涉及利率和汇率为主的市场风险。在开展股票和债券承销等投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时,商业银行往往需要为这些企业提供银团贷款、项目融资,风险集中和贷款长期化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集中性风险。
13
在传统业务中,商业银行偏重信用风险防范。而在以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中,银行的主要风险将来自于市场和基础资产价格的不确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在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同时,重视并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商业银行业务成功转型。
(二)转变经营理念,强化对中间业务的领导与管理。商业银行应及时更新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战略使商业银行从传统专业银行向现代银行转变。商业银行可以成立专门部门来负责对中间业务的管理,突出中间业务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间业务的发展好坏,更多地取决于业务开展好坏,因此,管理层应对网点下达中间业务收入完成目标任务,对目标完成状况进行考核,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提高全体员工对中间业务的重要性认识,实现全行办理中间业务的良好工作氛
围。
(三)加大对非利息收入业务开发的投入,有效提高创新能力。对于拥有较强实力的大型商业银行,应实现收费业务的多元化发展,扩大收费业务的服务品种,大力发展现金管理、短期融资券、电子银行、资产信托、企业年金、代理结算和基金发行、财务顾问、咨询和投资银行等业务,提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锐度,借鉴国外创新品种,发展适合我国开展的创新业务。对于实力较弱的中小型银行,应锁定具有
14
优势的业务产品,努力做好、做强该类产品。商业银行还可以从创新代客理财工具或渠道以及推进国际业务等多方面促进业务创新。同时,在产品创新推进过程中,要重视对产品的差异化定价,扩大客户源,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平均创新成本最小化和产品利润最大化。
(四)重点发展具有较强增值空间的核心业务,释放非核心业务。商业银行应在区分核心业务和一般业务的基础上,依托积极的资本并购,打造核心业务的优势地位,推动业务转型。以德意志银行为例: 1999一2004年间,德意志银行共进行了18次较大规模的收购合并,加强了其在投资银行、零售银行、资产管理等新兴核心业务领域的竟争实力。在较为困难的经营环境中,德惫志银行将衍生品交易业务、股票交易和俊券发行业务、现金管理和清算业务等三大类业务作为企业及投资银行中心(CIB)的核心业务,通过出售CIB非核心业务(保险业务等)释放了部分资本。在巩固其在欧洲、北美新核心业务市场的领导地位的同时,集中精力拓展优势业务市场和澳洲等新兴市场 (EmergingMarket ),全力推动三大类业务发展,使之成为改善企业及投资银行中心经营绩效的主要依托。
(五)商业银行还应加大技术支持,提升系统,优化服务手段。重视对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完善培训机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为中间业务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有
15
力保证。
著名国际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成功应对变革的方法,就是去创造变革。”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在收入结构方面“洗心革面”、持之以恒地实施收入结构转型。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基础和外部环境,其银行收入结构转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何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结构转型研究》 [D].安徽省城市金融协会,2005.11. ? 《21世纪经济报道》[N].2005.9.10
? 李扬.《当前若干金融热点问题的分析》[D],2005
? 数据来源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和德意志银行2001年、2002年、2003年年报
?黄少安.《制度经济学研究》[M],2009
? [美] 李玲瑶.《当代经济金融研究新视野》[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234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16
范文三:浅谈人才转型的必要性
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才泡沫现象越发明显,如何在行业资源整合时期坚守自己的阵地,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新常态下对房企的变革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有了巨大的挑战。而思维的创新和先进思想的萌生更是指引我们进行战略变革的指南针,下面就人力资源方面的一些思维和大家做一些分享。
一、 加强雇主品牌的吸引力
面对铺天盖地的房地产人员招聘,如何能在众多招聘企业中杀出重围,吸引到公司所需要的人才?已成为地产企业招聘急需解决的困扰。对于传统企业招聘,薪酬福利的好坏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对于现在经济下的人才吸引,是需要全方位的,除了公司的薪酬福利外,公司品牌实力,员工培训,职业发展以及企业文化也已成为企业彰显雇主品牌的必要条件。我们只有全面的做好企业的雇主品牌,才能更有效的吸引到优秀人才,减少人才泡沫的副作用。
二、 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的转变
在经济现代化的情景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在逐渐增多,尤其是现在房地产行业的大洗牌时期,人才质量对企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原来那个拿来就能用的人力资源时代即将过去,将会被更注重人才质量的人力资本时代所替代。人力资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教育(培训)的投入,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强调了个人职业规划和公司战略发展的一致性。选择和培养能和公司共同成长的工作伙伴是未来人才选择的侧重点。
三、HRBP(人力资源伙伴)
对于公司目前的情况,人力资源工作所能渗透的空间有限,对于外地项目的人力资源供给和管理尤为突出。公司如果能将每个项目的管理者发展成为HRBP,其在某种程度上能使人力资源管理更有效的发挥其作用,无论是人员的招聘,还是项目人员的职业晋升以及其他人力资源的管理,公司管理层所能掌握到的信息将会是更真实有效并具有说服力的。如此一来,公司人力资源的整合工作开展将会更加全面有效。
三、 人员预测的前瞻性
面对房地产行业的转型,我们要有足够的人员预测前瞻性。公司在做战略性
调整的时候一定要有人才战略调整的搭配。在公司战略大调整时期,势必也会促生一些新型岗位,这些新型人才的加入也将会决定公司未来新的走向。面对公司业务新增长点的产生,我们在人才选择上也要敢于打破常规,启用一些跨界人才,最大程度使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人力资源中心:赵倩 2015.06.18
范文四:论香港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2004年第6期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No. 6 Nov. 2004论香港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王 颖
(广东省深圳市商业银行, 广东 深圳 518031)
[摘 要]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全球化和知识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使世界市场布局重新洗牌, 更确立了新兴科技在全球竞争中的决定性地位。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全球经贸关系, 它在给香港带来新机会的同时, 也削弱了香港的传统优势, 包括传统贸易中介功能发生变化, 产业发展的完整链条被打破, 且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知识经济的崛起, 则突出了香港的固有缺陷, 使香港缺少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香港经济调整的轨迹, 并对香港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的要求。它们分别从量和质的两个方面, 对十多年来几乎陷于停滞的香港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并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香港; 经济转型; 必要性[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17(2004) 06-0076-03
一、经济全球化对香港的影响
香港是全世界最自由开放的经济体, 经济全球化降低全球生产成本,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推动世界各国商贸发展, 对香港经济应可带来水涨船高之好处。但也要看到, 经济全球化毕竟是一把双刃剑, 其进展速度之快、特点之突出、影响之广泛, 是前所未见的, 它对香港原有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传统贸易枢纽地位受到削弱, 中介功能发生变化。
九十年代以前, 在周围经济体尚处在较封闭落后时, 香港以其独特的相对优势, 充当了周围地区对外经贸的桥梁。由于香港是自由港, 一直以来都能以较低的关税和较多的配额, 把产品打入世界市场。由于周围地区尚未开放, 不熟悉国际市场行情, 也需要利用香港, /借船出海0, 先把产品输入香港, 再由香港转口到世界市场。
但九十年代以来的情况则有所改变。新一轮经济全
球化的一个重要成果, 是各国大幅度降低关税, 积极消除非贸易障碍, 使本国商品更容易进入对方市场。以关税为例, 到目前为止, 发达经济体的平均关税水平已降到5%以下, 其中美国的平均关税只有318%; 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降幅更大, 如中国的关税水平已由八十年代的高于40%降至目前的12%左右; 不少签定区域贸易协议的经济体, 早已相互实行零关税。在这种情况下, 全球许多传统贸易枢纽由于传统优势相对减弱, 中介地位出现不断下降趋势, 香港也不例外。由于降低关税和减少进口配额等非贸易壁垒, 香港一些基于贸易开放政策的自由港优势自然会被削弱。如香港掌握较多纺织品出口配额, 外地纺织品需借助香港输往世界市场, 又如以前中国内地实行高关税、配额和许可证等限制措施, 外国商品要直接进入内地十分困难, 而从香港进入内地则相对较易, 因而香港就成为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中介。但随着内地关税水平的大幅下降以及非关税措施的大量减少, 外商直接进入内地市场比以前要容易得多, 对香港的依赖程度则逐步下降。更重要的是, 跨国公司在进行全球投资布局时, 大都把采购中心设在靠近
[收稿日期]2004) 08) 20
生产地, 拉直贸易路线, 愈来愈多出口商品采取直达供
货方式, 从生产地直接运往使用地, 以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率。目前跨国公司经营的贸易占全球外贸的七成以上, 对全球贸易模式的演变产生极大影响。由于大型跨国公司主要采取产地直接采购策略, 也相对降低了香港在其全球布局中的份量, 这从近期香港跨国公司的地区办事处大幅度减少、外资公司纷纷在内地设立区域采购中心、以及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等跨国公司把设于香港的地区总部搬到内地可见一斑。
(二) 打破产业发展的完整链条, 使香港面对产业空洞化的危机。
如所周知, 早期香港经济的起飞, 主要得益于成功推行加工贸易。而香港的加工贸易是一个包括进料、生产、出口以及其它相关服务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 是全球大大小小供应链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供应链。八十年代开始香港把加工贸易中的生产环节搬到内地、特别是珠三角一带, 香港本土主要提供与加工贸易有关的各种服务, 成功吸纳了从制造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从而顺利地转型为服务主导的经济结构; 珠三角的加工制造则是香港经济模式的扩展和延伸, 作为香港加工贸易体系的一部份而存在。由此可见, 尽管香港制造业不断外移, 但由香港主导的与珠三角合作形成的/前店后厂0经济模式, 实际上仍是一个独立和完整的供应链, 香港不但没有出现产业空洞化问题, 而且还因生产规模扩大和成本大幅下降而形成更大的供应链, 并获得其中的主要利益。
但九十年代中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香港产业发展的完整链条开始被截断, 跨国公司及其它进口商开始直接进入珠三角就地采购, 在珠三角的厂商也越来越多从内地直接出口他们生产的产品。其结果是香港贸易业务不断流失, 或转型为离岸贸易, 转口贸易及其相关服务增长大幅放缓, 香港开始出现产业空洞化问题。据统计, 八十年代香港转口贸易年均增长30%, 九十年代大幅降至1219%, 1996-2002年七年间又进一步降到318%, 其中有两个年度还出现负增长; 离岸贸易总额在1988年只有转口的一半左右, 至2000年已开始超过转口贸易, 平均每年升幅超过两成, 大大高于同期转口贸易的平均升幅。贸易业务流失直接减少了香港经济活动; 离岸贸易上升虽然意味着香港企业经营的境外贸易业务大量增加, 但由于离岸贸易的增加值比重大
大低于转口贸易, 因而其对香港经济的贡献始终比不上转口贸易和港产品出口。换句话讲, 经济全球化导致香港作为经济支柱的传统贸易出现流失或转型, 加大了香港经济转型的压力。
(三) 面对区域贸易自由化, 香港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
目前世界上数以百计的区域贸易协议, 依其经济整合程度, 可区分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整合等五大类。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0和/关税同盟0属于以商品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单项区域贸易协议; 其它三类则包括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等项内容, 属于综合性的区域贸易协议。不过, 近年来随着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内容的不断扩大, 区域贸易协议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北美自由贸易区虽然名义上是/自由贸易区0, 但其内容除了关税互免外, 还包含服务贸易、投资、金融服务、知识产权、环保、劳工等项内容, 因而实际上是一项综合性的区域贸易协议。这些新发展不但拓宽了区域合作的领域, 也使区域经济合作出现多样化的趋势。WTO 之所以把区域贸易组织看做是全球贸易协议的补充形式, 是因为RTA 虽是小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 但长远而言, 其发展最终可以促进全球统一市场的建立, 不过需要符合严格条件才能成立。然而, 由于目前区域贸易协议大都具有排他性质, 对没有参与该类组织的经济体必然会带来影响。香港作为区域服务中心, 却没有加入任何区域贸易协议, 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 因而区域贸易自由化对香港影响可能更大。以服务业为例, 如果将来新加坡可以对东盟和日本提供跨境服务, 但香港却受到限制, 则对香港区域服务中心的发展十分不利。目前亚洲各经济体对设立RTA 的热情未减, 除了中国和东盟十国已决定建立自由贸易区外, 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也在加快整合当中; 亚太区另一个服务中心, 新加坡早已和日本、新西兰、澳洲等地签定了双边协议, 并正在同美国等国进行相关的谈判。香港如果长期游离于区域贸易组织之外, 其优势将被进一步削弱, 甚至不排除被边缘化的可能。
二、知识经济挑战与香港经济的转型
知识经济的崛起, 改变了全球经济竞争的格局, 使维持竞争优势愈来愈依重科技和创新因素。过往在各国
市场相对封闭的情况下, 影响竞争力的因素较多, 诸如劳工、土地、资金、技术等等, 甚至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都可以影响竞争力。但在全球化情况下, 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逐渐减弱, 科技和创新因素的作用则日益加强; 提升竞争力需要大力促进科研和创新, 此外别无他路。发达经济体更是如此。这一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影响十分巨大, 长期致力于科技投入和鼓励创新的经济体, 在全球化下竞争力不断提升;
相反, 一些长期依赖特殊条件、忽视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经济体, 竞争力则出现不断下降趋势, 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甚至开始陷入困境。
面对知识经济的崛起, 香港几乎毫无准备, 以至措手不及。知识经济的发展, 主要决定于科技、教育和劳工素质, 而香港在这些方面可谓乏善可陈。从世界各国经验看, 科技发展不仅是企业的责任, 更需要政府的推动, 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 需要由政府投入。但长期以来, 在僵化的理财原则下, 政府对科研的投入严重不足,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 &D)投入占GDP 的比重不到1%, 不但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 也明显低于亚洲其它三小龙。教育存在的问题也不遑多让。香港中小学教育中存在不少问题, 但长期得不到解决; 过去旧教育方式, 虽然培养了少数精英人才, 但忽视了全民科学文化教育, 不利于整体劳工素质的提升。目前香港人均GDP 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但劳工质素仍停留在新兴工业国的水平(劳动人口中有一半左右属于初中以下的低学历、低技术劳工) , 这实在难以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香港长期存在的科技教育问题, 被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经济繁荣所掩盖。知识经济的崛起, 突出了香港的缺陷, 削弱了香港的整体竞争力, 使香港在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全球竞争力评估排名中拾阶而下, 成长竞争力由回归时的高踞全球第二位, 跌至2002年的第17位, 被居于第三位的台湾和第四位的新加坡远远抛离。知识经济对香港的具体影响至少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 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科技基础薄弱, 香港难以发展高科技产业。特区政府成立后, 本希望在这方面能取得突破, 但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科技基础薄弱的局面实难在短期内得以扭转, 因此, 虽然特区政府推动科技发展不遗余力, 但结果仍是事倍功半, 难以象北欧的芬兰、爱尔兰和瑞
典那样利用自身的科技和人才条件, 以发展信息科技为突破口, 迅速发展成为/欧洲明珠0。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在短期内难以形成, 香港经济仍缺少新的增长动力。
(二) 企业原有的成功模式不再适用。
世界著名的竞争力大师、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波特教授(M ichaelE 1Porter ) 指出, 在知识经济社会, 企业追求的不是比较优势, 而是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来自产品及生产工序的独特性, 快速模仿外国科技难保长远经济增长, 企业需要在内部建立创新型科技。这一论断对香港似乎有更大借鉴作用。过去香港企业的成功模式基本上是以模仿为主(如倚靠OEM ) , 但在知识经济时代, 这些成功模式将不再适用。与此同时, 信息科技的发展突破了空间界限, 提升了远程服务能力, 香港拥有的地理优势等也已开始逐步减弱。
(三) 难以分享世界产业转移的好处。
十多年来, 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同时也是科技产业转移的过程。过去传统产业转移主要采取梯度推进方式, 着眼于目标地的劳动力、土地和区位等硬优势, 而高新科技产业转移多采用跨越式, 着眼于目标地的科研能力、科技人才和创新能力等软优势。由于香港缺少这些优势, 特别是缺乏难以转移的核心技术, 不但难以有效分享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 反而是本土产业出现大量外移, 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失业问题。
综合上述,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虽然为香港提供不少机会, 但带来的冲击也十分大, 甚至超出许多人的预料:经济全球化发展削弱了香港的传统优势, 知识经济的崛起则凸现了香港的固有劣势, 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香港经济调整的进程, 并对香港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的要求。香港需要进一步顺应这一大势, 广泛应用科技改进生产和服务, 大力发展优质教育, 培育更多的知识型人才, 为发展知识经济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 还要积极参加各类区域贸易组织, 利用区域内的整体优势, 加强自己的竞争力。随着2003年5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6(即CEPA) 的签署, 香港经济站在CEPA 这个全新的平台上, 无疑又一次面对历史机遇, 令香港能够冲出困境, 实现经济转型, 再次腾飞。
(编辑:吴敬文)
范文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制造业转型的必要性
从企业生命生长和自身健康的角度,创新技术之于企业就相当于企业的营养液。当企业极度缺少创新技术的营养的时候,企业的生命力机会逐步减弱,会呈现慢慢地老化、终止的情形。过多过少、过快过慢的引进新技术,对企业的生命力都是有影响的。所以,企业要把握好创新的度、创新的点和时机,这种精微控制是最困难的。
从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为确保可持续地价值创造,唯有大胆引进新技术,新项目从而转型升级一条路。我们都知道企业的基本使命是为用户(客户)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并获得利润。获得利润是企业生命得以保障的必要条件,保障利润必须是企业能够赢得超于平均水平之上的盈利能力。而技术创新是企业保障利润水平的最高最好门槛。
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有三个着力点切入点,分别是企业的“能力”、“潜力”、“趋势”。其中,企业的能力是创新的中间层,企业的潜力是创新的基础层,企业的趋势是创新的引领层。企业的能力即是当下、眼前,企业在1到2年内能够实现的目标;企业的潜力不容易被发现,不容易被重视,不容易被系统性的构建并加以评价,潜力因为具有潜伏性,所以极易被忽视,需要有人来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改革,引燃企业潜力,并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做到厚积而薄发;企业的趋势从广义上包含了除企业内部系统之外的所有其他系统的环境变化及其趋势,比如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区域产业环境变化趋势等等;从狭义来说就是自身所从事的产业的天花板、岔路口、未来的未来等等。
最后,企业技术创新是有方法论和实施路线图的。对于1到N 发展的企业而言,创新的实施最好的办法是从企业里面给出更多更大的独立发展空间;对于从0到1的企业而言,它们只剩下创新了,非生即死,所以对待创新是最决绝的。
技术创新由技术驱动和需求驱动两种类型,企业普遍愿意采取市场驱动的方式开展技术创新,这种看
汇聚全球3000多项优质技术,服务企业超过10000家
技术引进、专家咨询、政策申报、荣誉规划
似容易把握和风险不大,但是创新带来的价值杠杆也就不会太大。从技术驱动角度来谋求和尝试,这种情况下的价值杠杆是最大的。
本研究报告,系迈科技团队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之一。
关于迈科技
迈科技由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授、专家、博士团队,及业内精通科技服务的专家联合打造的一站式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致力于引入外部资源助力制造型企业技术创新,为您的企业降本增效。
迈科技拥有强大的技术资源及服务网络,快速、精准地为企业匹配合适的技术研发团队,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组织协调企业开展技术及产品研发升级。同时帮助企业了解政策新风向,规划构建企业科技创新荣誉体系。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利润。最终实现助力中国产业转型、打造全球研发枢纽的愿景。
汇聚全球3000多项优质技术,服务企业超过10000家
技术引进、专家咨询、政策申报、荣誉规划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