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兰亭集序》 写出文中谈人之相与的两种形式:加标点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
《兰亭集序》
1.写出下列红色字的汉语拼音:
?岁在癸( )丑 ?会稽( )( )山阴
?修禊( )事也 ?流觞曲( )水
?放浪形骸( ) ?若合一契( )
?临文嗟悼( )( )
2.解释下列红色字: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
?列坐其次 ( )
?信可乐也 ( )
?曾不知老之将至 (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 )
?不能喻之于怀 ( )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
?齐彭殇为妄作 ( )
3(下列红色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两项的是:
? A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之? B 仰观宇宙之大
? C 放浪形骸之外
? 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向? B沛公北向坐
? C望洋向若而叹
4(默写:
(1)是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
(2)写出文中谈“人之相与”的两种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加标点
性 爱 鹅 会 稽 有 孤 居 姥 养 一 鹅 善 鸣 求 市 未 能 得 遂 携 亲 友 命 驾
就 观 姥 闻 羲 之 将 至 烹 以 待 之 羲 之 叹 惜 弥 日 又 山 阴 有 一 道 士 养
好 鹅 羲 之往 观 焉 意 甚 悦 固 求 市 之 道 士 云 为 写 道 德 经 当 举 群 相 赠
耳 羲 之 欣 然 写 毕 笼 鹅 而 归 甚 以 为 乐 其 任 率 如 此
(
《兰亭集序》
1。《兰亭集序》文采斐然,此中不少用语成为成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来形容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兴旺景象。 “__________”表示观赏景物,心旷神怡;“_______,”受世俗礼法的束缚,“___________”,表示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而“ ________”则被用来比喻文人雅兴。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好)
B、感慨系之矣(附着)
C、不能喻之于怀(形容、比喻)
D、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实在)
3(下列句子断句停顿的切分,恰当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B、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加点的实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 不知老之将至
C 况修短随化D 齐彭殇为妄作
5(四字短语结构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崇山峻岭 ?世殊事异 ?清流激湍 ?天朗气清 ?游目骋怀 ?茂林修竹 A、??\??\?? B、???\??\?
C、??\???\? D、?\??\???
6(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是从文学和书法上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其文不但在思想、语言上具有独特价值,其帖也是书法艺术中的一件瑰宝。
B、丝竹管弦,是中国的传统乐器,故有时人们也就用“丝竹管弦”代指音乐。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彭”即彭祖。相传彭祖高寿,在中国文化里彭祖也就成了长寿的代名词。
D、“流觞曲水”是古代文人中盛行的一种高雅的游艺项目,积淀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人文化。它规定活动的具体时间为“暮春之初,癸丑之日” 。
[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7—13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7(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岁:时间
B、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穷尽
C、晤言一室之内 晤言:对面谈话
D、终期于尽 期:期望
8(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夫人 之相与 2。恐年岁之不复与
3(昔人兴感之由 4。后人视之,亦犹今之视昔
A:1和2不同 3和4不同B :1和2相同 3和4不同
C :1和2不同 3和4相同D:1和2相同 3和4相同
9(之”字用作代词的一句是( )
A、暮春之初 B、不知老之将至
C、及其所之既倦 D、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0(翻译下列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11列对语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B、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两者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人世观上没有相通之处。
C、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亦即所谓“畅叙幽情”。 D、文章借快乐年华的易逝的感叹,借生命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感叹,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作者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
12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 18.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
A(?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悟言一室之内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3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 D.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14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 C(齐彭殇为妄作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15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
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二(阅读欣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6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与否,请作出判断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
?夫人之本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人和人相处在世上,低头举首间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倾吐胸中抱负,与友人室内畅谈;有的人借助外物寄托情感,无拘无束地生活。( )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们对所追求的事情已经感到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聚会诸君的名字,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赋。即使时代不同,世事有别,但是人们因死生而产生感慨,这种情致则是一样的。
17二段段末说“岂不痛哉”,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请用原文中的话分条回答。
18一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该文章转自1(?guǐ ?kuàī jī ?xì ?qū ?hái ?qì ?jiē dào
2(?聚集?旁边,水边?实在?竟,乃?造化,指自然;至,及?原因?明白?把??看作一样?把??看作相等
3(
之,C(A、B定语后置的标志,C的)
向,A(A过去,从前,B、C面对)
4(
(1)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5(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1、D(思想情趣。
2、A 。B、C两项中?的“一”是相同、同等的意思,D项中的?“一”是副词,相当于“很”。
3、A(语气副词,表婉商,其它三项作代词。
4、D(“由”通“犹”。
5、B(《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序。
6(???正确; ?错,“一生死”是“把生死等同”的意思;?错,“虽”,译为“虽然”较适宜。
7((1)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8(第一问:“死生亦大矣”。第二问:前一段叙事说的是“人之相与”之“乐”,本段即由此生发议论,从“欣于所遇”说到“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再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归结为“死生亦大矣”。
9(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1((1)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游目骋怀 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 流觞曲水2(C 3(D 4(D 5(B 6(D 7(D 8(A。9(D 10((1)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2)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 11(B 12((略) 13(A 14(C 15(A 16((1)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2) 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17(王羲之《兰亭集序》
范文二:初,会稽潘夫人有宠于吴主的翻译
当初,会稽郡的潘夫人受到呈王的宠幸,生下少子孙亮,吴王十分喜爱他。全公主既已与太子孙和有矛盾,就想预先奉承结交孙亮,于是常常称赞孙亮之美,并把她丈夫之侄全尚的女儿嫁与孙亮为妻。吴王因鲁王孙霸结交朋党来陷害自己的兄长,所以心中十分厌恶他,就对侍中孙峻说:“子弟之间不和睦,臣下就会分党分派,这样就将出现像袁绍兄弟那样的失败,而被天下之人耻笑。假若只立一人的话,怎能不乱呢?”从此就有了废孙和立孙亮的意思,但在数年间仍然未拿定主意。孙峻是孙静的曾孙。
秋季,吴王终于幽禁了太子孙和。骠骑将军朱据进谏说:“太子是国家的根基;加之平素性情仁和孝敬父母,所以天下之人都爱戴他。从前晋献公宠幸骊姬而太子申生不能存活,汉武帝听信江充之言而戾太子蒙冤死去,我害怕太子不堪忍受其忧郁,到那时您即使象汉武帝那样建立思子之宫,恐怕也无可挽回了!”吴王不听。各个官吏因进谏获罪被诛杀流放的数以十计。吴王终究还是把太子孙和废为平民,迁居到故鄣县,又赐鲁王孙霸自杀。
]吴国立节中郎将陆抗驻扎在柴桑,到建业治病。病好将还之时,吴王流着泪与他告别,对他说:“我以前听信谗言,对你父亲在君臣大义上没有能真诚纯厚,因此也对不住你;我前后责问你父亲的诏书,一切都焚毁消灭,不要再让人看到了。这时,吴王已经明白太子孙和是无罪的。冬季,十一月,吴王祭祀南郊,回来后得了中风病,想要召孙和回来,但全公主以及侍中孙峻、中书令孙弘等坚持争辩说不能让孙和回来,于是就不召了。
吴王因为太子孙亮年幼,商议找个可以托付国事之人,孙峻推荐大将军诸葛恪,认为他可承担大事。吴王嫌诸葛恪刚愎自用,孙峻说:“当今朝廷大臣之才,没有能赶得上诸葛恪的。”于是就召诸葛恪到武昌来。诸葛恪临行之时,上大将军吕岱告诫他说:“现在世上正是多难之时,望你每件事必先想十次再做。”诸葛恪说:“从前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只要想两次就可以了?。而您却让我想十次,这明明是认为我才能低劣!”吕岱无言以对,当时人都认为他失言。
虞喜论曰:接受管理天下大事的托付,是最重的担子;以大臣的身分行使君主的权威,是最难的事情;一身同时承担这两件事而日理万机,能够胜任者是很少的。吕侯是国家的元老,经过深思远虑,才以十思告诫他,但被认为是说他低能而受到拒绝,这就是诸葛恪的疏漏,不具备机敏灵慧之处。如果顺着十思的意思行事,广泛地征询了解当时社会的事务,采纳善言比迅雷还快,听取谏议比刮风还急,怎能丧身殿堂,死于凶恶小人的刀下?世人注重他突出的辩才,欣赏他仓卒之间的应对,而耻笑吕侯的无言以对为浅陋,却不考虑安危、不思虑始终。这是只喜欢春天草木的繁花似锦、而忘记秋天果实的甘甜爽口。从前魏人伐蜀,蜀人去抵御,精兵整肃待命出发,而费却正在与来敏下棋,毫无厌倦之意。来敏认为他必能打败敌人,这是说他内心已确定高明的策略,而外表毫无忧色。何况长宁认为君子面临大事就恐惧谨慎,善于谋略才能成功。蜀是个小国,而且面临大敌,其所谋划的只应是坚守或交战,怎能过多地自负自傲,而安然对敌毫无忧患之意呢?这就是费的性情宽厚简忽,不提防细微之处,所以终究被投降之人郭循所害。这难道不是凶兆见于彼而灾祸成于此吗?以前听说长宁鉴别文伟,而今见到诸葛恪拒绝吕侯,二事大体相同,都足以成为后世的借鉴。
范文三:会稽刻石
会稽刻石
目录[隐藏]
【会稽刻石 题解】
【会稽刻石 原文】
【会稽刻石 译文】
【会稽刻石 注释】
[编辑本段]
【会稽刻石 题解】
原会稽刻石在浙江绍兴平水镇平江村寺里头村背后的秦望山上,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登上秦望山顶,大约面对古越大地, 颇生感慨,即使丞相李斯刻石立碑于秦望山,即“会稽刻石”。刻石由李斯撰文并篆书,俗称李斯碑。《史记》载:石高一丈四尺,南北面广一尺,东西面广一尺六寸。孙畅之《述征记》云:“其字四寸,画如小指。”现存之会稽刻石,已几经复刻。元至正元年(1341),绍兴路总管府推官申屠駉以家藏旧本摹勒,与徐铉所摹绎山碑表里相刻,置于府学宫之稽古阁( 今绍兴市稽山中学)。碑高230厘米,文小篆,与《史记》所载有数字不同。此刻在清康熙(1662-1722)年间又为石工磨去。乾隆五十七年(1792) 知府李亨特嘱钱泳以申屠氏本双钩上石,刘征刻,立于原处。现移于大禹陵碑廊。《金薤琳琅》称:“观其字画与 《峄山碑》绝类,岂亦出徐鼎臣、郑文宝之所摹而申屠氏尝藏之与。”《会稽志》引李嗣真评李斯小篆:“古今妙绝,犹千钧强弩, 万古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 亦是传国之遗宝。”有王氏话雨堂旧藏明脱本影印行世。会稽刻石已传至日本,光绪十一年(1885),日人以高槻千叶藏双钩本,重刻于日本;光绪二十七年(1901)以钱泳本再翻刻于焦山。
秦始皇通过此刻石提出妇女的贞节观念,特别是会稽刻石上记载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妻为逃嫁,子不得母”等句。
[编辑本段]
【会稽刻石 原文】
皇帝休烈(1),平一宇内,德惠攸长(2)。卅有七年(3),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4),黔首斋庄(5)。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6)。秦圣临国,始定刑名(7),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8),贪戾慠猛(9),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10)。阴通间使,以事合从(11),行为辟方(12)。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13),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14),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15),靡有隐情。饰省宣义(16),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夫为寄猳(17),杀之无罪,男秉义程(18)。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19)。皆遵度轨,和安敦勉(20),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21)。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秦始皇本纪》
[编辑本段]
【会稽刻石 译文】
皇帝创业美且盛,境内平定大一统,德泽恩惠长又长。始皇三十有七年,亲自出巡游天下,视察周遍到远方。于是登上会稽山,宣布教化树风尚,国民肃敬又端庄。臣子个个颂功德,寻根求原明事迹,追述往事赞秦皇。秦皇天圣做国君,始立法令正名实,明确公布旧规章。首先统一总法式,审别官职明任务,从此办事有恒常。六王专横背信义,贪心乖戾又凶猛,个个带头想逞强。随心所欲施暴虐,自恃军力太骄狂,屡次出兵动刀枪。暗中通使搞离间,串联合纵拒秦国,所作所为不正当。掩盖内心怀奸计,公然外来侵我疆,天下从此起祸殃。秦国正义威力强,扑灭暴力诛叛逆,乱世寇贼尽灭亡。始皇圣德深又广,充满天地和四方,泽被众生浩无疆。皇帝统一海内地,兼听天下万千事,远远近近政治清。运用道理管万物,确定是非看事实,载入史册须正名。无论贵贱法通用,是非公诸众人前,不准欺骗有隐情。文饰过错说有理,夫死弃子再嫁人,加倍死罪惩不贞。内外隔绝防范严,禁止男女犯奸淫,人人干净心要诚。有妇之夫淫人妻,杀死奸夫不算罪,男子礼仪有章程。为人之妻若逃嫁,害得子女失母亲,都要教育使廉清。政治统一改陋俗,天下众民受教化,善经美典披在身。人人知道遵法度,家家和好共敦勉,天下无不听王令。国民都能修洁心,乐守规矩同法则,吉庆欢乐保太平。后人奉公敬守法,长治久安无尽期,犹如车船永不倾。随从群臣齐歌颂,请求刻石树丰碑,光辉永留映美铭。
(王维堤)
[编辑本段]
【会稽刻石 注释】
(1)休烈:盛美的事业。
(2)攸:原作“修”,据严可均辑校《全秦文》卷一所收申屠駉重刻会稽碑拓本改。“攸”在此作语助。
(3)卅:原作“三十”,据严辑《全秦文》会稽碑拓本改。 (4)省(,ǐ,,):明白。
(5)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斋:肃敬。
(6)道:原作“首”,据严辑《全秦文》会稽碑拓本改。高明:指秦始皇的所作所为。
(7)刑名:本指形(事实)和名(名称)。先秦法家把“名”引申为法令、名份、言论,主张“审合刑名”,“循名责实”,以明赏罚。
(8)六王:指楚、齐、燕、韩、魏、赵六国之王。专:独断专行。倍:通“背”。
(9)慠(,ò奥):同傲。
(10)甲兵:甲胄和武器。 (11)合从:即合纵,战国后期纵横家提出的六国联合抗秦战略。
(12)辟:同僻。方:通“旁”。辟方:不正当。 (13)殄(,,ǎ,舔)熄:灭绝,扑灭。
(14)六合:天地及四方。 (15)否(,ǐ匹):恶。 (16)饰:文饰。省:通“眚”,过失。
(17)寄猳(,,ā家):借给别家传种的公猪,比喻入他人家中淫乱的男人。
(18)秉:操持。义:礼仪容止。
(19)休:美。 (20)敦:督促。 (21)垂:流传下去。
范文四:会稽刻石及译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帝三十七年),秦王嬴政巡游江南时,曾在会稽(今天的浙江绍兴)祭大禹,他登上秦望山(原名天柱峰),以望东海。为了宣扬他统一中国的公德,于是命丞相李斯手书铭文,刻石记功,立碑石于秦望山(一说鹅鼻山、何山)之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会稽刻石”。由于系由李斯撰并书,故俗称“李斯碑”。碑文三句一韵,每字四寸见方,以小篆书写,共289字,其内容主要称颂秦王统一中国的业绩及秦王朝奉行的大政方针。后来司马迁将此全文载入《史记?秦始皇本纪》。
会稽刻石历来受人重视,各种史书多有记述。东汉《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东汉之会稽……取钱塘浙江岑石。石长丈四尺,南北面广尺六寸,刻丈六于越东山上。”北魏《水经注》记载:“秦始皇簦会稽山,刻石纪功尚在山侧。”《南史?范云传》记载:“会稽秦望山有始皇刻石,文皆大篆,人多不识。”南朝《会稽记》称:“昔秦始皇登此,使李斯刻石,其碑见在。”此碑和碑文至
南梁时期仍然存在。 少到
由于长期暴露山野,经历风雨剥蚀,至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刻石虽存,而字迹已磨灭殆尽。现存的会稽刻石已非原物,几经复制。1341年(元惠宗至正元年),绍兴路总管府推官申屠駉以家藏旧本摹刻成碑,刻于府学宫稽古阁,并在碑阴面增刻另一秦篆“峄山碑”。清代康熙年间(1661年——1722年),碑阳会稽刻石被石工磨损,而碑阴峄山碑文仍在。
钱泳以申屠氏本双钩上石,由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绍兴知府李亨特嘱
刘征重刻,立于府学宫原处,文后有李亨特自跋及清代学者翁方纲、阮元、陈焯等题记。此碑于1887年由原府学宫(今绍兴稽山中学)以置于大禹陵碑廊内。碑高2.2米,宽1米,上刻小篆12行,每行24字。铭文内容与《史记》所载个别文字有所不同,并以隶书书有题记3行,计60字。虽几经复摹,
秦代会稽刻石引起日本国学人关注。早在1885就中尚可一窥秦篆的神韵。
年(清代光绪十一年),日本人以高规千叶所藏双钩本在日本重刻;1901年
[2](光绪二十七年),又以钱泳版本再度翻刻于焦山。
文学作品:《会稽刻石》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会稽刻石
创作年代:秦代
作者:李斯
作品体裁:铭文
作品原文
皇帝休烈(1),平一宇内,德惠攸长(2)。卅有七年(3),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4),黔首斋庄(5)。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6)。秦圣临国,始定刑名(7),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8),贪戾慠猛(9),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10)。阴通间使,以事合从(11),行为辟方(12)。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13),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14),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15),靡有隐情。
饰省宣义(16),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夫为寄猳(17),杀之无罪,男秉义程(18)。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19)。皆遵度轨,和安敦勉(20),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
[3]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21)。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休烈:盛美的事业。
(2)攸:原作“修”,据严可均辑校《全秦文》卷一所收申屠駉重刻会稽碑拓本改。“攸”在此作语气助词。
(3)卅:原作“三十”,据《全秦文》会稽碑拓本改。
(4)省(xǐng):明白。
战国时期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 (5)黔首:
斋:肃敬。
(6)道:原作“首”,据《全秦文》会稽碑拓本改。
高明:指秦始皇的所作所为。
(7)刑名:原本指形(事实)和名(名称)。先秦法家把“名”引申为法令、名份、言论,主张“审合刑名”,“循名责实”,以明赏罚。
(8)六王:指楚、齐、燕、韩、魏、赵六国之王。
专:独断专行。
倍:通“背”。
(9)慠(aò):同“傲”。
(10)甲兵:甲胄和武器。
(11)合从:即合纵,战国后期纵横家提出的六国联合抗秦战略。
(12)辟:同“僻”。
方:通“旁”。
辟方:不正当。
(13)殄(tiǎn)熄:灭绝,扑灭。
(14)六合:天地及四方。
(15)否(pǐ):恶。
(16)饰:文饰。
省:通“眚”,过失。
(17)寄猳(jiā):借给别家传种的公猪,比喻进入他人家中淫乱的男人。
(18)秉:操持。
义:礼仪容止。
(19)休:美。
(20)敦:督促。
[3] (21)垂:流传下去。
作品译文
皇帝创业美且盛,境内平定大一统,德泽恩惠长又长。
始皇三十有七年,亲自出巡游天下,视察周遍到远方。
于是登上会稽山,宣布教化树风尚,国民肃敬又端庄。
臣子个个颂功德,寻根求原明事迹,追述往事赞秦皇。
秦皇天圣做国君,始立法令正名实,明确公布旧规章。
首先统一总法式,审别官职明任务,从此办事有恒常。
六王专横背信义,贪心乖戾又凶猛,个个带头想逞强。
随心所欲施暴虐,自恃军力太骄狂,屡次出兵动刀枪。
暗中通使搞离间,串联合纵拒秦国,所作所为不正当。
掩盖内心怀奸计,公然外来侵我疆,天下从此起祸殃。
秦国正义威力强,扑灭暴力诛叛逆,乱世寇贼尽灭亡。
始皇圣德深又广,充满天地和四方,泽被众生浩无疆。
皇帝统一海内地,兼听天下万千事,远远近近政治清。
运用道理管万物,确定是非看事实,载入史册须正名。
无论贵贱法通用,是非公诸众人前,不准欺骗有隐情。
文饰过错说有理,夫死弃子再嫁人,加倍死罪惩不贞。
内外隔绝防范严,禁止男女犯奸淫,人人干净心要诚。
有妇之夫淫人妻,杀死奸夫不算罪,男子礼仪有章程。
为人之妻若逃嫁,害得子女失母亲,都要教育使廉清。
政治统一改陋俗,天下众民受教化,善经美典披在身。
人人知道遵法度,家家和好共敦勉,天下无不听王令。
国民都能修洁心,乐守规矩同法则,吉庆欢乐保太平。
后人奉公敬守法,长治久安无尽期,犹如车船永不倾。
[3] 随从群臣齐歌颂,请求刻石树丰碑,光辉永留映美铭。 作品赏析
李斯奉命为文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亲自以小篆书写,刻石立碑。就在回归途中,“千古一帝”秦始皇病死在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这篇文章在文体上属于铭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韵。庄重凝炼,是铭文文体
[3]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入秦国以后,为秦相吕不韦的舍人。他向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游说,建议吞并六国,从而拜为客卿。后来辅佐秦王并六国,为丞相。定郡县制,建议焚毁诗书,变籀文为小篆。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定谋,改遗诏,杀始皇长子扶苏,立少子
[4]胡亥为帝。后赵高诬陷他谋反,李斯被腰斩于咸阳。
范文五:会稽刻石集联欣赏
“会稽刻石”是秦始皇巡游会稽(在今浙江绍兴)时,为了祭奠大禹,宣扬功德,而命丞相李斯手书铭文,刻石记功的石碑。李斯所写的这篇铭文即题为《会稽刻石》,后来被司马迁载入《史记》。风格似峄山碑,笔致工整,结体规格化,是掌握小篆结构的重要资料。原石唐以前已失,至元代有重刻本,现存者为以元重刻本为底本的再翻本。
“会稽刻石”是秦始皇巡游会稽(在今浙江绍兴)时,为了祭奠大禹,宣扬功德,而命丞相李斯手书铭文,刻石记功的石碑。李斯所写的这篇铭文即题为《会稽刻石》,后来被司马迁载入《史记》。风格似峄山碑,笔致工整,结体规格化,是掌握小篆结构的重要资料。原石唐以前已失,至元代有重刻本,现存者为以元重刻本为底本的再翻本。
来源:《中国历代经典碑帖集联系列 会稽刻石集联》,张忠良编著,河南美术出版社 。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兰亭集序》写出文中谈人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