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文化万花筒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文化是什么 1.文化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①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艺术等②动态形式: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个人的成长产生影响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两重性)①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③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发展3.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一定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修养②世界范围内的反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感受文化影响
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 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潜移默化的影响: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深远持久的影响 1.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2.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二)文化塑造人生
丰富精神世界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增强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2.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②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异彩纷呈 交相辉映 民族文化的含义: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民族节日的含义: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地位: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被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来保护
透视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①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②各民族间经济的、历史的个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③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尊重文化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为什么要)(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2.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的途径1.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各国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4.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播媒介简称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大众传媒的出现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位标志的。2.大众传媒的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的地位: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交流?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2.对待文化交流的态度(怎么做)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
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3. 传统文艺的继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 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1.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2.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3.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2)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为什么要)(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2)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如何正确对待)(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3)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和发展的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②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如何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集成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决定性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范文二: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 知识点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 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 及其产品。 2.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的力量作用? 形式: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和标志)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②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作用:(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 响。 (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 国家的历史中。 3.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的关系?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 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 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上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及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突出原因: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 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 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 挑战。 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牢牢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 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 的智力支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对象: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强制的。 ②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一般不是有形的,
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 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2. 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方面:①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结;文化的作用
1 文化对人的作用{5 3 2}
《5》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 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化对人有深
远持久的影响
2 文化的力量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 国家的历史中。
3 文化与经济
政治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 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 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 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
地位及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多样性与传播》 1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 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 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 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
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它们是人类共同的 文化财富。 要保护文化遗产。
2 为什么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 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 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 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 化又是世界的。
3 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 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原则 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4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 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 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③文化多样性 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5 文化传播的形式?
活动等。
商业
贸易 ,人口迁移,教育,文化娱乐
6 中学生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 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 文化。 不同民族之间, 应该相互尊重, 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 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7 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1)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 文化。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 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
力。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 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加强 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 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 1 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
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 (4)传统思想的继承
2
用。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落后的、 腐朽的东西, 必须“移风易俗”, 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3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怎样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继承与
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4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
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 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 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3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5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 社会制度的更替 (2) 科学技术的进步 (3) 思想运动 (4) 教育
6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 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 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 下一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
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 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
(1) 〔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 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 〔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 发达的不竭动力。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 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 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 文化工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时代精品?
(1)自觉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2)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虚 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 化作品。
3 怎样进行文化创新?(途径)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重要途径:①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 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 以为为主 ,为我所用
4 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 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摈 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 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 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 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生 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 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5 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 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 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 我所用。
6 在文化创新上,我们应怎样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 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 积极创新
(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三单元 中华
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有哪些?汉字和史书典籍 (1)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 用。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 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国史书规 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 中华文化为何源远流长?
(1)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 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 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1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 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 力之中
3 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 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民族 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 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 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 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 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 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 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 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
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 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 柱。 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 主题。
4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 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 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 务。 〔重要性〕①中
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 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 发展的精神支柱,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 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 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 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文化建设、 创新时代精
神的客观要求。 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 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 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要发挥 必须加强管理,
正确引导。 ②加强法制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经营者素质,依法制 裁取缔文化市场的混乱现象和违法行为, 以保证文化市场和大众 传媒的健康有序发展。 公民:作为公民,应当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既要追求丰富多彩的 文化生活,又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3 为什么在我们国家,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 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 更广阔的空间, 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 文化领域的冲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 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 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
4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 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落后文 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 “法**”
**、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 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 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5 什么是主导文化?对它的基本要求?作用?地位?
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 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 品鼓舞人) 。有导向和示范作用。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 占据着主导地位。
6 怎么解决落后和腐朽文化
1 四个以“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
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
3 必修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 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
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什么?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 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 化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 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是巩固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客观需要 《3》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征 《4》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
4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 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 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 辱观引领风尚 5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 《1》 是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2》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 的思想精神
《3》
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6 怎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 《2》 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主义志愿 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 勇为的社会风尚 《3》 当代青年应该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贡献,做新时期中国 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1 思想道德建设,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 节 2 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必要性:《1》道德本身具有时代的特征,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 被赋予新的内涵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培育四有公民的根本目标,是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所以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重要性: 《3》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
内容和中心环节,它规定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 灵魂
2 为什么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 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 《2》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基础 《3》 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社会成员做出道德选 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 则 《4》 它贯穿于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 面面,即凝聚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有融入了当代中 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范文三: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文化生活重点知识总结
一、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成物质力量,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1)先进、健康的文化,对个人和社会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2)反动、腐朽、没落的文化,对个人和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一)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1)、在经济的基础上相互影响:
1)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1))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政治决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2))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但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2)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给予政治经济以巨大影响。
1))先进、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2))反动、腐朽、没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互相交融:经济与文化一体化。
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教育、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日益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2)文化与政治互相交融:政治与文化一体化。
1))文化与国家民主政治交融,影响政治文明发展。
2)))文化与国际政治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如文化战争、霸权文化、文化侵略。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作用日益突出: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作用日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重要内容。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个人的影响
1、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内容: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表现在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和交际
过程中的行为举止等方面。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2.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
(2)深远持久的影响.
其一,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其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修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3、.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提高文化竞争力的要求:
(1)大力提高可持续的文化创新能力。
(2)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培养各类优秀人才。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提高文化生产力水平。
(4)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5)坚持文化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6)青年学生要加强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立志成才,报效社会。
四、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遗产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地位)。
(2),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作用)(意义)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请列举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天坛、秦兵马俑、颐和园、泰山、布达拉宫、昆曲等。
3.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是什么? ①保护文化遗产,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②保护文化遗产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石;③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④是维护世界多样化和创造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青少年应该如何做?(1)青少年要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文化遗产,弘扬历史文化,扩大中华影响,做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做精神家园的守护者。(2)要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融合多元文化,确立保护文化遗产意识?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的共性,决定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
3) 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
4)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1))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其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2))民族文化是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3))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1))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属于这个民族,也属于整个世界。
2))各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2)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3)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五、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文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2 、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继承性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作用
(1)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不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剔除和改造。
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六、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2)科学技术的进步。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3)思想运动。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4)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
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七、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原因:
必要性: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作用:
(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也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2)重要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在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八、中华文化
1、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
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原因: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含义:
1))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2))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作用:
1))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2))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独特性
2)区域性
3)民族性: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并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1))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民族的特性。
2))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兄弟民族文化的互相交融、互相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2)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意义:
1))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九、中华民族精神
1、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贯穿民族精神的四个方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
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
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必要性:(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
(2)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3)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
1)发挥**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主心骨的指导作用。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发扬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的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
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5)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强本固基的文化使命,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十、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1、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含义:大众文化是面向广大人民(方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性质),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式)的社会主义文化。
2、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要求:
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进步。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1、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1)对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
(2)对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一方面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
2、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要求;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社会主义化。
3、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 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1)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3)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5.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如何科学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3)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4)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
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十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1)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主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教育: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2)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
(3)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3)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新教材103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4、思想道德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7、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国家:引导公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
(1)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
(2)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3)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
方方面面;(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4)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5)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
个人:1)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点滴做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在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过程中,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十二、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
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4、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补充:
教育:1、我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1)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2)发展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是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需要,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3)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如何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事业中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的教育事业,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范文四: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一、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 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 称为文化。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 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 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 活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 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 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 经济以重大影响。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 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 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伴随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 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 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 助文化渗透的方式 , 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 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 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得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 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 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
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 组成部分。 )
(1)重要性: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成为综合国力竞 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必要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 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3)应对措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激发 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提示 交往方式强调的是人们之间如何交往,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行为模式; 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人们如何思维,体现的是人们分析、思考问题的方式。 )
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一般不是有形的、 强制的。
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 思维方式上,
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 上,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 果,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提示 “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 “深远持久” 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前者更强调影响的方式,后者更强 调影响的时效性。 )
(1)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不断丰富自身 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侧重人的主观领域,强调人的主观精神感受例如: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绘 画欣赏、阅读美文、欣赏精美歌舞和电视剧,使人开阔视野,知识增加,思想 解放,观念更新,常用欣赏到、感受到、享受了、体验到、体味到、领略到、 修养、境界等标志词 )
(2)增强优秀文化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 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
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侧重具体行动中文化转化为人们行动的动力,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例如:“拼 搏、进取、团结、创优”的奥运精神鼓舞奥运健儿不断创造辉煌,激励着国人 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和建设中,常用增强了、鼓舞着、激励着、振奋了、 促进了等标志词 )
(3)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 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三、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 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 是民族文化的集 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 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 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 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有普遍的规律,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 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决定 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文化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 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尊重文化多样性, 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①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和要求: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 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反对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或者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的错 误倾向。
(1)重要途径:①商业贸易 ②人口迁徙 ③教育
(2)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
化传播的途径。
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传播途径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理念、情感和信
仰,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性活动。传播手段侧重于强调通过某种具体的物质载
体来进行文化传播。文化传播的途径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来实现。 )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强了
我国的综合国力;丰富发展了外国文化,增强了中外互信,推动了世界文化的
丰富与发展。
①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
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
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中外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
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
稳定性的文化。
基本形式之一。
有深刻影响。
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展的精神纽带。
(1)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传统思想对人们的
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
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2)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双重的,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不断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
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
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
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 ,自觉地加以改造
或剔除。
主义,二是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和保守主义。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
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 )
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
也决定着文化的发 展方向。
因素。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
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 ,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③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
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从事文化
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
影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
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2)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
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5)
措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育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
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
本之木。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
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
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
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
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 _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
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
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改造传
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的过程。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 程; “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 发展和创新, 是创造新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
(2) 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 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1) 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 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 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文化多 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 在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 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推 动世界文化创新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推动 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推陈出新、革故 鼎新”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 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文化创新必须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 态度: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做法: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原则: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在文化创新中, 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 系,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 “民族虚无主义” 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5)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 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 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 程中继承。
(2)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3)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
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总之,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六、我们的中华文化
A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
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
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中国古代科学成果, 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独特性是从不同的文化形式上来看的,主要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表现出
来;区域性是从不同地区上来看的;民族性是从不同民族的角度来看的。 )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
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 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1)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是共性与个性、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而不是整
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理解为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
(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
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 _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
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七、我们的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 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 兴旺发达的时
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
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为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赢得了世界人
民的广泛赞誉。
勇顽强视为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
业根基。
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 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
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
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
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
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 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也是
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 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也 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 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 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如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 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 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 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A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B 是不断增强 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C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D 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 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 导作用。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5)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 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八、走进文化生活
喜的变化;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通过 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 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易于引导人
11
们的消费观,推动生产的发展。
(2)
的现象。
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 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要求提供多种 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遵循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 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 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 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 活的思想和精神。
的。
指向却相对较为平淡。
要引导时尚而不一定去追随时尚。 大众对时尚的引导往往是自发的、 无意识的, 而先进文化对时尚的引导则往往是自觉的、有意识的。
先进文化则多借助政治、行政手段对时尚进行引导。
通常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是就文化传播的广泛性而言的,并没有界定文化的性质 和内容。而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强调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 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二是文化的内容必须是先进的、健 康有益的,不能是庸俗的、低级趣味的。
“**功”**、淫秽色 情文化等。
会主义事业。
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②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 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
的能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一,生产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先进文化产品。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 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 决抵制腐朽文化。
九、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 根本保证。
(3)在当代中国, 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必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
12
13
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全面 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的根本。
重要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 阶段性特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 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态的吸引 力和凝聚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 同思想基础。
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不同 的,不能将二者混淆。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 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提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 位并不矛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 向。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
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 源强国。
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 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 争力。
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 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 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
(1)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2)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 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人 民群众在这一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4)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为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 作贡献,做新时期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十、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 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 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 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A 道德本身具有时代特征,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B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培育“四有”公民目标的要求。
C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A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它集
14
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B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 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 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③必须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 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 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基础。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 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③它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 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
④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 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 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 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 献” 。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和 创新,是人人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规则。
15
①科学文化修养。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提 高的过程就是科学文化修养。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 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思想道德修养。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 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不能认为科学文化修养提高了, 思想道德修养自然而然的就会提高, 二者不 完全是同步的。 )
①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 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 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16
③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 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17
范文五:【知识点】高中政治知识点(必修三)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什么是大众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必须做到:
(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减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礼会的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