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哈拉帕文明?印度
印度行之三??考古篇
(2009-05-09 20:55:46)
转载▼
标签: 哈拉帕文明
陶文
印度国家博物馆
印度博物馆
古文明
分类: 10.比较考古学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印度排老三,中国排老四。我有机会去印度,非去不可的目标之一是新德里的印度国家博物舘,要将老四比老三,详察异同优劣。
我近年深研太湖古文明,有此近距离触摸印度古文明,机会难得!
老三比老四,都说五千年文明史。若将中国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比印度四千多年的印章文字,中国软档了。但中国五千年的丁公陶文、双墩陶文、良渚陶文与印度相较,并无逊色。可惜中国一些学者自己不认账,有些人喜欢苍佶造字传说胜于面对陶片刻纹。但公元前1750年后,印度的古文明消失得无影无踪,中国的甲金文经商、周承继,产生了辉煌的华夏文明。老四远超老三了!
到距今2500年前后,中囯春秋战国,印度也列国纷争、攻伐不休;公元前321年印度建立一统的孔雀王朝,秦始皇扫平六国比他晚正好一百年;我们五胡十六囯、南北纷争时,印度也经历了希腊人、安息人、塞人外族入侵,直到七世纪建立大一统的笈多王朝,我们正逢大唐盛世;中国五代十国宋辽金大乱时印度被穆斯林征服;当中国被成吉思汗的铁蹄统一为元王朝后,帖木儿的铁蹄又荡平印度建立了莫卧儿王朝。中印成了蒙古人的一家奴。1858年,英国政府正式接管对印度的统治,英皇就任印度皇帝;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随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这五千年的后半截,两国有着惊人的相似处。
印度博物舘里展品丰富,但我对占展品五分之三的佛雕像和唐卡类经卷、画像兴趣不大。我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史前石器、陶器、骨器及印度古文字上。现场尽可能多拍照片,事后再找印度考古书籍对照,以完成这《考古篇》。我自知对印度古文明积累浅薄,把稿发出来是求教方家,热闹网友。
印度的古文明是中断的,号称失落的文明。最早由殖民者英国人于1856年修建拉合尔铁路时偶然发现,也称作哈拉帕文明。那个地方沒石块,而就近有取之不尽的“石块”,这些石块成为从拉合尔到卡拉奇铁路上的铺轨石。这“石块”正是四、五千年前印度古文明烧的砖。
1912年考古学家弗利特研究了哈拉帕出土的印章,认为这是世界上从未发现过的古文字。从此系统的考古发掘全面铺开。由此揭开了古印度文明的神秘面纱。据说这类印章己找到2500多枚。这些文字具有象形文字的特征,文字符号用线条组成,字体清晰,有的符号表示概念,有的表示音节。铭文一般5至7个符号,最多的达26个。单行,由右到左。可惜我在博物馆里弹来缩去沒找到展出一件真品。只有照片和幻灯片。
与此相比,中国汉字初祖甲骨文,是1899年由中国人自已首先发现的。甲骨文的识别开发也全由中国人。甲骨文之前刻在陶器上,没有专用的印章,沒有这么规整。
印度学者S.R.拉奥称他己辨认出1800枚印章中的500条铭文。他认为这种文字由62个符号组成,后来演变为22个,是一种由缀音文字向字母文字过渡的表音文字。属古印欧语系的前雅利安语。而欧洲一些学者借助电脑研究得出应属达罗毗荼语的结论。至今印度古文字的识读还没有统一的结论。
与印度相比,中囯同期的仰韶陶文、双墩陶文,我收集的良渚陶文也有类似规律,只是在研究上受甲骨文的制导太大,印度之行对我今后的良渚陶文研究有新的启示。
印度有彩陶,距今4500年,相当于中国黄河文明的仰韶文化后期及长江流域的良渚文明。而闻名于世的仰韶文化中国彩陶早在7000年前就有,而且中国黄河文明是连续的。不比不知道,中国彩陶早印度2500年。
中印彩陶相比,印度的奇大!为什么这么大,可能是族团用器。
印度现在还流行这种彩绘大陶罐。在富豪别墅门口,常见摆放几只大彩陶罐,上有盖,盖上放单把杯。后来发现:行人车夫乞丐,都可以勺水喝,可以灌一瓶带走。中国古时积善行德,施粥造桥,现今豪门沒多少善举了,汗颜!
这种单把单咀壶,中原有,江南也有。
跟中国的鸡头壶有点像。
良渚宽把杯要比这精致。
也有黑陶瓮,我也收藏马家浜、崧泽、良渚陶器,在印度看似曾相识的东西,格外亲切。文化是互通的,文明是交流的。
印度国家博物舘也收藏陶片!
印度号称世界水稻发源地,水稻不去谷不能食,印度古遗迹出土大型石磨是食用稻谷的证据。
古印度文化有饰品。这些在哈拉帕出土的意大利産、锡釉陶瓷的耳环和手镯,收藏在印度国家博物舘中。
还有一些玛瑙、绿松石、蛇纹石被加工成球、管串作项链。
但同期中国红山、良渚文化轰轰烈烈的玉文化,印度没动静。
世界上所有古文化都经历过生殖崇拜阶段。印博展出的这具石且高大,说明4500年前古印度已进入父系社会,往前还能发掘到更早的祖文化。但印度新石器的器型类别不多,还远不如我自家办的竺瑞博物馆收藏。不知是真没,还是我没找到。我对印博的石器部分比较失望。
无锡姚湾遗址出土的石器女阴,证明无锡有八千前的母系社会。
在甘地博物馆里展出的鹦鹉螺化石。生活在距今5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季海底,说明印度次大陆曾是洋底。中国甘肃、云南出此化石,我在苏州三山也采集到小型鹦鹉螺化石。
距今4500年的哈拉帕文化种植大、小麦,饲养牛、羊、猪、狗。这是出土的陶狗陶猪。
哈拉帕遗址出土的青铜雕塑“裸体舞女”。证明哈拉帕文明后期,即距今4000年左右,己进入青銅时代。与中国夏代差不多同期,但公元前1750年后,文明消失了,中国由商、周承继,产生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印度博物馆里就这几个小件,再有便是铜佛像了。
还有铜牛銅象。
纺织是哈拉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这是出土的陶制纺轮,用于纺线。考古人员还在遗址发现了染缸。
是什么人在五千年前创造了哈拉帕文明?至今仍是争议未定的谜。
在印度次大陆这块土地上,有些印度人像欧洲的白种人,有的又像非洲的黑种人,有些则是棕褐色的亚洲黄种人。他们谁是统治者?所有的遗址都找不到王宫,找不到神殿。有人了说是达罗毗荼人,有人反对说他们被雅利安人驱赶到南印度后怎么连自己的文字都忘了?考古人员对十多具古尸化验,种族包括原始澳大利亚人种,地中海人种,蒙古人种等,谜团越来越大!
同病相连,困扰我的良渚文明、良渚文字与百越南迁、流亡海外,百越文字消亡,仅有春秋越语与侗台泰语相通少数遗孑可查。仿佛在印度找到了影像。
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最近在《文物》09.3期刊文《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称:红山、良渚文化虽早于中原的仰韶文化先踏上文明的门坎,只因“神权高于一切,最终走向消亡”,只有“突出王权的仰韶古国…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
印度的神权高于一切,两千多年了并没有走向消亡,怎么说呢?
范文二:边走边看 |鲜为人知的哈拉帕文明
在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眼中,印度是一本耐读的书,值得他用大半生去挖掘研究;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印度尽显哲学神奇 令人向往;中世纪的欧洲人则认为,印度是与财富、智慧和神秘的代名词。
印度究竟是什么样的?梨俱吠陀,奥义书,印度神界……或许一千个人眼里,便有一千个印度。
魅力印度
边走边看
鲜为人知的哈拉帕文明
印度,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眼中,总是显示出各异的色彩。
在中世纪欧洲人的眼里,印度总是与财富、智慧、莫名的魔力联系在一起;在刚跨入现代的欧洲人眼里,有的对印度文化嗤之以鼻,认为“一书架的欧洲文学典籍,比得上全部的印度和阿拉伯文学的作品。”另一派则对印度文化赞赏有加,比如叔本华:“在这些书的字里行间(指印度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到处充满着明确而彻底的和谐精神。每一页都向我们展示了深刻的、基本的和崇高的思想。”
这两种争论伴随着西方人对印度由“幻”变“真”的不断深入,使得近代印度学得到奠基,其中哈拉帕文明不得不提。
^哈拉帕文明印章
哈拉帕文明,近代印度学研究的里程碑
1856年,英国在印度西北部修建铁路,途径哈拉巴村(即今巴基斯坦境内),发现许多坚固而整齐的窑制砖块,于是便拿来做路基,于此同时,他们又发现一些小石块,上面刻有铭文和图案,这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好奇,并由此发现了哈拉帕以南600公里处的“摩亨所达罗”土丘。土丘之上,建有佛教塔,塔下竟发现了史前古城,共达7层之多!考古学家遂将两地文化合称为“印度河流域文明”,或“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
哈拉帕文明,精良的城市建设文明
相比当时的古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哈拉帕文明地域上要大的多,其中摩亨所达罗占地2.5平方公里,哈拉帕占地1平方公里,两地城市建设可谓精良:公共浴室、粮仓、学校、会议堂应有尽有。
^摩亨所达罗城市想象图
^摩亨所达罗大浴池遗址
值得一提的是,五千年前的浴池遗址已经拥有精心设计的排水系统,管道用砖砌成,铺有沥青,有些甚至至今不漏水。大浴池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因为人们相信水是纯洁的。
而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这两大古代文明不同的是,印度河流域最好的建筑都是为城市市民所使用的。
哈拉帕,最早栽培棉花的文明
在中文的演化中,棉花的“棉”字是宋朝以后才有的,在此之前只有丝旁的“绵”字,棉花这朵曾改变大英帝国和美国历史的植物最早可追溯至哈拉帕文明,甚至比尼罗河流域早了几百年。
哈拉帕,最早制作釉彩陶的文明
哈拉帕的手工业同样令人瞩目,其中首推红色彩陶。
^2600BC-2450BC,特殊仪式使用的容器
^2500BC,红色彩陶容器碎片
哈拉帕,最早使用骰子的文明
骰子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后来的雅利安人也记载,他们入印度后第一学会的就是掷骰子。
充满想象力的立体雕塑
印度宗教的冥想,亦真亦幻的印度舞蹈,这些至今仍是印度文化代表的符号也能在哈拉帕文明里找到源头。
正在冥思的蓄须男子石像
^佩戴项链和手镯的青铜舞女
哈拉帕文明消逝的未解之谜
有人认为哈拉帕文明消失于雅利安人的入侵,也有人认为是洪水的滥觞冲垮了灿烂的哈拉帕城市,哈拉帕文明究竟是怎么消失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但正如《马歇尔报告》所言:哈拉帕文明绝不是发轫之初,而是经过了相当长时期的演进,是千万人努力的结果,因此,印度如同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一样,是人类文明开创与演进的重要地域之一。
参考:《印度通史》,林太著
环球资讯广播边走边看俱乐部
12月22号再次出发
活动日期:
2016年12月22日—2017年1月2日
报名方式:
发送姓名、人数、联系方式
范文三:气候:哈拉帕文明的兴衰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然而在19世纪中期以前,人们只知道印度历史上的雅利安人和吠陀文明,以为它就是印度最古老的文明。后来考古材料证明,整个史前时期直到文明出现的前夕,在古印度都是有人居住的。
19世纪中期,来自英国的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一种新的远古文明——哈拉帕文明。由于其分布中心在印度河流域,故又称印度河文明。经科学测定,这是一些公元前2300年~前1750年的远古文明,比吠陀文明早了1000多年。
1922 年,印度考古学家在现在的巴基斯坦信德省的一个古代佛塔下面,发现了被尘土湮没、沉睡了几千年的古城遗址——摩亨佐达罗。
哈拉帕遗址和摩亨佐达罗遗址都是印度河文明的典型代表。这一文明的兴起借助了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气候,并因此发展了上千年,但最终却神秘消失了,只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谜团。
布局完善的古代城池
摩亨佐达罗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哈拉帕位于印度旁遮普邦拉维河左岸。这两座遗址面积均约2.5平方公里,人口估计各为3万~4万,可能是两个独立国家的都城或城邦联盟中心。
这一文明虽以哈拉帕命名,但保存最为完整的还是摩亨佐达罗。此城规模之大让人惊奇。全城明显由东西两大区构成,西区是卫城或城堡,东区则属居民区,建筑风格和水准殊异,但均有城墙护卫。“卫城”全用窑砖砌成,不仅有高墙护卫,还有深壕环绕,且在道旁建有塔楼。
卫城里的最醒目遗迹为“大浴池”,位于卫城北部中央,南北走向,呈长方形,池长12米、宽7米、深2.5米,用窑砖把窑缝紧砌而成,池底和四壁使用涂了胶泥的灰泥板,四壁另加一层沥青以防渗漏。大浴池南北两头各有一台阶,人们可以沿台阶而下。大浴池由一个专门的大水井供水,用过的水可顺西南角的排水沟放出。大浴池四周都有走廊,走廊旁边有8个专用小浴室,有通道与走廊相接,各房间亦有上下水道。
大浴池是用于世俗目的,还是兼有宗教用途,学者们至今说法不一,不过从附近发现寺庙遗迹看,它很可能与宗教仪式有关,是供祭司贵族净身沐浴的。与大浴池并排的是十多个大谷仓,总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卫城内还有一处占地超过750平方米的巨大建筑遗址,其上有20个巨大窑砖砌成的方柱,这些柱子分为四排,目前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会议厅”。此外,这里还有寺庙、住宅等其它建筑。最令考古学家惊异的是,这些遗址中都有非常完整的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就连我们的现代都市也未必能比。
哈拉帕的规模和结构与摩亨佐达罗几乎完全一样。全城由卫城和居民区构成,但在许多细节上又有所不同:其西部有部分城墙以土坯砖砌成,而外墙却是用烧砖加固。在一些地方,墙高出周围地面15米左右,里面则是7米高的土砖垒成的平台,然后在平台上再造建筑物。建在城墙外的塔楼与摩亨佐达罗城也不同,不是圆形而是矩形。哈拉帕的谷仓已发现了10多座,但不像摩亨佐达罗那样建在卫城之内,而是建在城墙之外。此外,在哈拉帕谷仓附近,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冶金炉和工人的工棚,而在摩亨佐达罗却未见到这样的设施。
另外一个非常令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感兴趣的现象,就是在今天印度境内发现的众多遗址的布局与结构都与上述两城十分类似。例如,位于拉贾斯坦的卡利班根,也有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一样的设计模式:“卫城”在西,“下城”在东,城堡由7米厚的土坯砖墙围绕,并每隔一段有一个防卫塔楼。又如,位于古吉拉特的苏尔戈达德,也由一座城堡和下城组成,且也是前者在西而后者在东,整个城市由高达4.5米的城墙围绕。但位于坎贝湾的洛塔尔却与上述几个城址很不相同,事实上,它更像一个海港城市,虽然它也有自己的城堡和城墙,有一个总面积达238平方米的仓库,但它有一个所有别的遗址没有的船坞:长216米,宽37米。这表明,还在这一文明兴起之初,它的创造者就已卷入印度洋的竞争了。
发达的哈拉帕文明
哈拉帕文明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根据考古发掘证实,农业是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当地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人。从生产力来看,这些文明的创造者还处于铜石并用时代,在已发掘的遗址中发现了发达的青铜冶金业,发现有青铜或铜制的斧、镰、锯、凿、剑、刀、矛、箭,以及少量的金、银制品。另外,还发现了大量石制的刀、罐、秤锤等。
从遗址所反映的情况看,当时已存在明显的阶级分化,但还没有发现像古代两河流域或者古代埃及那样的王陵,也没有特别富丽堂皇的宫殿遗址。在摩亨佐达罗的下城,即位于东部的居民区,富裕之家往往楼房数层,下层作厨房和盥洗间,上层用作寝室;而普通居民一般只有一间陋室,更无上下水道的设施。
从哈拉帕那些成排的工棚来推测,奴隶的使用在当时已不是个别现象。这个文明的创造者不仅生产小麦、大麦、瓜果、椰枣、棉花等,而且还饲养狗、马、猪、牛及大象和骆驼,在制陶、编织和造船、雕刻等方面也拥有很高的技艺。从这里已发现数量不少的巨大谷仓,可推测当时的农业生产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被驯养的牲畜品种繁多,仅牛就有两个品种:一种是称为“泽布”的驼背牛,另一种是称为“乌鲁斯”的平背牛。
考古学家在哈拉帕等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红色陶器,这些陶器是用磨细和耐火的黏土作原料制造的,有些陶器上还用黑颜料画着多种花卉、飞鸟、动物、人物图案。哈拉帕文明中有一种赤陶小雕像,雕塑着短角公牛、人物头像、妇女形象,技法有很强的写实性。其中一个被称为“舞女”的青铜小雕像十分精美:她身材苗条,右手叉腰,左手上戴着20余只手镯,再加上项链和椭圆大花饰,反映了当时已有了非常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和艺术。
在这些艺术品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当时的一种雕刻印章。这种印章一般用皇石作材料,每块有20毫米~30毫米见方,其铭文属象形文字,目前已辨认出近400个符号。这些铭文,一般按从右到左方式书写,但每换一行,书写方式就变换一次方向,这说明其文明已进入了很高的阶段。但由于至今未释读成功,我们还不能从这些文字中得到关于当时社会的信息。雕刻物中还有一种是砝码,它通常以燧石为原料制成立方体,按1、2、4、8、16、32,直到12800的级数制作。而丈量尺则用象牙或贝壳制成,以33厘米左右为“1尺”,以50厘米左右为“1腕尺”。
此外,哈拉帕文明已经有了非常齐备的陆路、水路交通工具,如牛、骆驼、驴以及车、船,在一些遗址还发现了陶车、陶船和铜车等模型。在印度河地区和两河流域地区出土的发运货物的印章和封泥,在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均有发现,这也足可看到这一文明的对外贸易不仅局限在对印度河流域的其它地区,而且还通过陆路和海路发展到了伊朗、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
哈拉帕文明的发现表明,古代印度河流域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它为后来印度文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哈拉帕文明的衰落
哈拉帕文明所在的南亚次大陆地处热带,全年温度变化很小。据研究,在地球的气候变化史上,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气候大体是温暖稳定的,只是偶尔会出现小冰期,那时地球正处于竺可桢先生所说的第四纪冰川后的“温和气候时代”,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都生长着茂盛的热带森林。所以这一时期印度河流域的气候适宜,自然环境平衡,人们生活在稳定、祥和的大地和森林的怀抱中。正如大约公元前3000年前后,古希腊人、古巴比伦人在茂密的森林之基上建树了璀璨的青铜文明一样,哈拉帕文明也是在热带森林环境中创造出的辉煌文明。
然而就是这样灿烂的文明在兴旺发达了几十个世纪后,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却突然衰落,从此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之光便熄灭了,这个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样毁灭的,学者们也有各种不同的推测。
有学者认为,哈拉帕文明的衰落是雅利安人入侵的结果,这种学说曾经盛行一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雅利安人的入侵是在公元前1500年以后,而哈拉帕文明在此以前就已经衰亡了。所以有学者认为,哈拉帕文明的衰落,与当时的生态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哈拉帕文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增长,制陶业和青铜冶炼业的进步和发展,迫使这里的人们更加变本加厉地烧林开荒,当越来越多的森林被耕地和烧荒地所取代时,水土流失的现象产生了,再加上由此引起的区域气候变化,使得这里的气候和生态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哈拉帕文明也就日益衰弱了。到了后来,他们再也无法抵御雅利安人的入侵,哈拉帕文明也因此走到了尽头,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视野中。
范文四:“哈拉帕文明和拉吉加希”讲座纪要
2016年10月25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印度考古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在考古研究所八楼多媒体厅举行。印度德干学院的瓦萨·辛德(Vasant Shinde)教授做了题为“哈拉帕文明和拉吉加希”的学术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主持并点评,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学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Shinde教授首先指出在公元前三千纪,印度河流域与西亚的两河流域以及伊朗高原等地有着物质文化交流,这为印度河文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部分条件。在上世纪20年代初,印度考古局局长约翰·马歇尔(Sir John Marshall,1876-1958)撰文描述了哈拉帕(Harappa)遗址,这才使世人逐渐关注这个消失的神秘文明。
哈拉帕文明,亦即印度河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Shinde教授把哈拉帕文明大致分为五个阶段:1. 早期哈拉帕拉维 阶段;2. 早期哈拉帕考特—迪吉 阶段;3. 成熟哈拉帕阶段,该阶段又可以细分为:①成熟哈拉帕A阶段、②成熟哈拉帕B阶段、③成熟哈拉帕C阶段;4. 晚期哈拉帕阶段,亦称晚期哈拉帕过渡阶段;5.后哈拉帕阶段。
随后,Shinde教授又分析了哈拉帕文明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原因。该区域产生文明的先决条件是公元前9000年左右适宜农牧业生产和人类生产生活的、稳定的气候条件的出现,这也是后来该文明消亡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从自然条件上看,该地区有巨大的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海岸线漫长曲折、矿物和牧草丰富;从社会条件上看,该区域内有广大的贸易网和有效的分配体系以及良好的政治经济制度。众所周知,南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印度河流域主要受冬季气旋影响,当时的冬季风温暖湿润适宜放牧、农耕,与今时不同。从考古发掘上看,早期哈拉帕文明的城市集中在印度河(Indus River)中下游和萨拉斯瓦蒂河(Saraswati)上游。
在更早的前哈拉帕时期,约公元前7000或6500年,巴基斯坦附近的波兰山口(Bolan pass)的摩尔噶尔(Mehrgarh)已经出现了季节性定居的人群,这得益于食物生产水平的提高,为日后城市的出现提供了条件。Shinde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前哈拉帕时期代表性城市摩尔噶尔的考古发掘情况:1. 这里出现了房屋,这些房屋有受西亚的影响,但不确定是西亚人直接殖民还是本地人与西亚接触而产生房屋建造技术。2. 大麦、小麦和锯齿状刀具的出土说明这里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3. 最后,教授展示了摩尔噶尔的野生动物和驯化家畜的图片。以上三种因素——房屋、农业、家畜的考古发现,证明在公元前七千纪印度河地区正在为向定居农业和牲畜业的社会形态转变做准备。
早期哈拉帕向成熟哈拉帕阶段过渡的过程中,城市出现并且从早期集中在印度河中下游和萨拉斯瓦蒂河中上游扩展,逐渐囊括了今古吉拉特(Gujarat)的索拉什特拉(Saurashtra)区域,即印度西部半岛地区。如图一所示成熟期城市较早期增多,但最大的变化出现在西部半岛,其城市数量猛增。
图一 早期哈拉帕
图二 ?成熟哈拉帕遗址分布图
Shihde教授着重介绍成熟期的哈拉帕时期的典型城市。成熟期哈拉帕典型城市有:哈拉帕(Harappa)、拉吉加希(Rakhigarhi)、卡里班干(Kalibangan)、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和朵拉维拉(Dholavira),如图二所示。
图三 印度河文明的主要城市
教授对成熟期的主要遗址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一.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
Shinde教授指出,摩亨佐—达罗的遗址有两个重要的区域,它们都位于城堡区,一个是公共浴池(Public Bath),另一个是浴池东边的大型建筑,如图五所示。整个城市街道错落有致,可以肯定城市的建设是有周密的规划的。同时,在这个遗址中也体现出了哈拉帕文明中城市建设共有的一个突出特点——精密的排水系统,摩亨佐—达罗发现了排水沟渠和井。甚至在城堡中还建有一个大型浴池(12mⅩ7mⅩ2.5m),如图六所示。大浴池南北方向有楼梯,四壁和池底涂有隔水物质。周围还有一些断石柱,可能是更衣间。建造者从城外引入河水,充满浴池。同时浴池侧边还有排水口。
浴池东边有一系列的大型建筑,推测可能是培养高级祭司的宗教学校的校舍。
图四 ?摩亨佐—达罗
图五
图六 井和排水沟(左)、公共浴池(右)
二.洛塔尔(Lothal)
Shinde教授讲到哈拉帕文明对于水的利用技术很高,与摩亨佐—达罗地处内陆不同,洛塔尔靠近大海,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船坞,也是迄今发现的哈拉帕文明遗址中唯一一个有船坞的城市。船坞位于城东,南北长、东西窄,长216米、宽37米。在当时看来,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船坞。
洛塔尔城南边还发现了一个粮仓。其它地区的粮食通过河流运送到洛塔尔,洛塔尔的船坞就是一个大码头。可见哈拉帕文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图七 洛塔尔船坞遗址(左)、洛塔尔粮仓遗址
三.朵拉维拉(Dholavira)
与上述两城比,朵拉维拉城遗址在城市布局和水系设施上又有新的变化和发展。Shinde教授指出,朵拉维拉的城市布局与其它哈拉帕城市有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它的中心城区的布局。以往哈拉帕城市在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处于高处的城堡和相对较低的下城区,朵拉维拉出现了第三个城市区域,这似乎意喻城市居民的身份可能复杂化了。
图八 朵拉维拉的中间城区(左)、朵拉维拉城堡北方的大门位置(右)
教授还指出,除了城市格局与众不同,在朵拉维拉的城堡区还找到了一扇门的遗迹,称为北门,门在其它遗址暂时没有发现。城区格局发生了变化、不同区域间又有隔绝的大门,或许这意味着在朵拉维拉存在的这个阶段,在哈拉帕文化区域内,社会内部结构发生了某种变化。
在水系建设上,朵拉维拉有三个特点:1. 在城市周围的重要河流上建设了堤坝(dam)以此来调节河水,防御旱涝。2. 在朵拉维拉发掘出了哈拉帕文明中最大的水井。3. 除了地上的排水系统外,朵拉维拉还建设有地下排水通道。
在介绍了以上三个成熟哈拉帕时期的典型城市后,Shinde教授总结了哈拉帕文明出土的重要文物的特征,主要有六大类——陶器、墓葬及尸骸、雕塑、青铜、宝石、印章。
1.陶器:哈拉帕文明出土的陶器一般为红色,在陶器上用黑色染料描绘花、鸟、动物、人以及几何图案。
2.墓葬及尸骸:墓葬的形式、风格可以反映出当时人的风俗、习惯。同时,出土的尸骨有利于人们了解哈拉帕文明的人口构成,甚至是种族、民族。
3.雕塑:哈拉帕文明中最著名的雕刻就是蓄须祭司像,这是一块出土于摩亨佐—达罗的皂石像。除此之外,还有一尊青铜舞女像(Dancing Girl)亦是非常著名。
4.印章:哈拉帕出土的印章众多,在这里Shinde教授特别讲解了两枚印章:①如图十四所示,这块印章上方有一些特殊的符号,有些人认为是文字,但是Shinde教授指出,现在还尚不能确认是否为文字。由于这些特殊符号至今不能释读,因此给印度河文明研究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在这些符号下边有一个类似独角兽的动物,由于特殊符号无法解释,这枚印章的含义无从推测,因此尚不能解释出这只独角兽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②如图十五所示,这枚印章非常有名,印章的右下角缺失,上边刻有犀牛、牛、大象、老虎、鹿等动物。在这些动物中间有一个人盘腿而坐,这个人物被认为是“原始湿婆”(proto ?iva)的形象。他身上有一根巨大的阴茎,亦或是代表对生育的崇拜。Shinde教授指出,盘腿的动作与现在的瑜伽看起来一样,他周围的动物也许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些动物大概也是当时哈拉帕人经常能见到的生物。
图九 陶器
图十 墓葬
图十一 遗骸
图十二 蓄须祭祀像
图十三 舞女像
图十四 独角兽
图十五 原始湿婆
以上Shinde教授讲解了哈拉帕文明的概况,紧接着他进入此次学术报告的第二个主题:拉吉加希(Rakhigarhi)。
首先,教授说明了拉吉加希发掘的重要意义:1. 它是成熟哈拉帕阶段的重要城市;2. 它是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哈拉帕遗址;3. 它的发掘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哈拉帕文明;4. 拉吉加希遗址被现代居住区覆盖,亟待发掘,刻不容缓。Shinde教授概述了遗址的发掘计划、发掘过程中的困难、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及要求。
最后,关于哈拉帕文明的灭亡原因。Shinde教授首先驳斥了“雅利安人灭亡说”,这种观点认为哈拉帕文明的灭亡是由于雅利安人东侵印度导致的。最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莫蒂默·惠勒(Mortimer Wheeler)。他在考察哈拉帕文明遗址时发现一具遗骸,面朝地、背朝天,同时又有大量其他遗骸出现,于是他认为这里的人非正常死亡,而且死亡数量多,应当是发生了外族侵入,遭遇屠杀所致。Shinde教授表示,经过人类学的研究,惠勒发现的那具遗骸身上没有任何外伤,他是由于倒地后窒息而死。更重要的是那些被惠勒认为同时大量死亡的遗骸,身上也没有任何外伤。考古证据表明,周遭发生过水灾,他们都是窒息而亡的。另外,根据哈拉帕文明的阶段划分,后哈拉帕阶段大约是公元前1800年,这时哈拉帕文明已经灭亡,这早于雅利安人进入印度的时间。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其最终的灭亡。Shinde教授阐述,一个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前面说到影响印度河流域的季风主要是冬季气旋,那时的冬季气旋温暖湿润,后来逐渐变得干燥寒冷,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丧失,人口可能迁徙到其他地区,哈拉帕文明衰落。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诸如由于印度河洪水导致摩亨佐—达罗的衰落,过度开采森林,生产力下降导致社会崩塌等。
讲座结束后,王巍所长就在成熟哈拉帕时期有没有明显的战争迹象;有没有发现与王权相联系的大型宫殿建筑;有没有发现统治者的墓葬;那些精美的装饰品是否出土于高等级墓葬以及有没有明确使用文字的使用证据等问题与Shinde教授进行了交流。
Shinde教授表示,目前从成熟哈拉帕时期所发现的墓葬人骨情况来看并没有发现战争的痕迹,武器也只发现了小型的武器。当地的也只有一些面积较大的建筑可能供城市的统治者居住,这些统治者尚没有达到王的级别,所居住的建筑不具有宫殿的性质。目前印度对墓葬等级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随葬品数量的多少,即随葬陶罐多的墓主可能地位稍微高一些。墓葬中随葬的装饰品也不固定于某一类人,普通居民也会随葬一些类似的器物。目前印度发现的刻画符号并没有破解出来,没有明确使用文字的证据。而有刻划符号的印章只是在一些手工业者聚居的建筑中发现,这些印章也并非特点阶层所使用的。Shinde教授精彩的讲解给在场学者以启发和思考,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范文五:气候:哈拉帕文明的兴衰.doc
气候:哈拉帕文明的兴衰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然而在19世纪中期以前,人们只知道印度历史上的雅利安人和吠陀文明,以为它就是印度最古老的文明。后来考古材料证明,整个史前时期直到文明出现的前夕,在古印度都是有人居住的。
19世纪中期,来自英国的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一种新的远古文明——哈拉帕文明。由于其分布中心在印度河流域,故又称印度河文明。经科学测定,这是一些公元前2300年,前1750年的远古文明,比吠陀文明早了1000多年。
1922 年,印度考古学家在现在的巴基斯坦信德省的一个古代佛塔下面,发现了被尘土湮没、沉睡了几千年的古城遗址——摩亨佐达罗。
哈拉帕遗址和摩亨佐达罗遗址都是印度河文明的典型代表。这一文明的兴起借助了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气候,并因此发展了上千年,但最终却神秘消失了,只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谜团。
布局完善的古代城池
摩亨佐达罗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哈拉帕位于印度旁遮普邦拉维河左岸。这两座遗址面积均约2.5平方公里,人口估计各为3万,4万,可能是两个独立国家的都城或城邦联盟中心。
这一文明虽以哈拉帕命名,但保存最为完整的还是摩亨佐达罗。此城规模之大让人惊奇。全城明显由东西两大区构成,西区是卫城或城堡,东
区则属居民区,建筑风格和水准殊异,但均有城墙护卫。“卫城”全用窑砖砌成,不仅有高墙护卫,还有深壕环绕,且在道旁建有塔楼。
卫城里的最醒目遗迹为“大浴池”,位于卫城北部中央,南北走向,呈长方形,池长12米、宽7米、深2.5米,用窑砖把窑缝紧砌而成,池底和四壁使用涂了胶泥的灰泥板,四壁另加一层沥青以防渗漏。大浴池南北两头各有一台阶,人们可以沿台阶而下。大浴池由一个专门的大水井供水,用过的水可顺西南角的排水沟放出。大浴池四周都有走廊,走廊旁边有8个专用小浴室,有通道与走廊相接,各房间亦有上下水道。
大浴池是用于世俗目的,还是兼有宗教用途,学者们至今说法不一,不过从附近发现寺庙遗迹看,它很可能与宗教仪式有关,是供祭司贵族净身沐浴的。与大浴池并排的是十多个大谷仓,总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卫城内还有一处占地超过750平方米的巨大建筑遗址,其上有20个巨大窑砖砌成的方柱,这些柱子分为四排,目前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会议厅”。此外,这里还有寺庙、住宅等其它建筑。最令考古学家惊异的是,这些遗址中都有非常完整的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就连我们的现代都市也未必能比。
哈拉帕的规模和结构与摩亨佐达罗几乎完全一样。全城由卫城和居民区构成,但在许多细节上又有所不同:其西部有部分城墙以土坯砖砌成,而外墙却是用烧砖加固。在一些地方,墙高出周围地面15米左右,里面则是7米高的土砖垒成的平台,然后在平台上再造建筑物。建在城墙外的塔楼与摩亨佐达罗城也不同,不是圆形而是矩形。哈拉帕的谷仓已发现了10多座,但不像摩亨佐达罗那样建在卫城之内,而是建在城墙之外。此外,
在哈拉帕谷仓附近,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冶金炉和工人的工棚,而在摩亨佐达罗却未见到这样的设施。
另外一个非常令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感兴趣的现象,就是在今天印度境内发现的众多遗址的布局与结构都与上述两城十分类似。例如,位于拉贾斯坦的卡利班根,也有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一样的设计模式:“卫城”在西,“下城”在东,城堡由7米厚的土坯砖墙围绕,并每隔一段有一个防卫塔楼。又如,位于古吉拉特的苏尔戈达德,也由一座城堡和下城组成,且也是前者在西而后者在东,整个城市由高达4.5米的城墙围绕。但位于坎贝湾的洛塔尔却与上述几个城址很不相同,事实上,它更像一个海港城市,虽然它也有自己的城堡和城墙,有一个总面积达238平方米的仓库,但它有一个所有别的遗址没有的船坞:长216米,宽37米。这表明,还在这一文明兴起之初,它的创造者就已卷入印度洋的竞争了。
发达的哈拉帕文明
哈拉帕文明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根据考古发掘证实,农业是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当地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人。从生产力来看,这些文明的创造者还处于铜石并用时代,在已发掘的遗址中发现了发达的青铜冶金业,发现有青铜或铜制的斧、镰、锯、凿、剑、刀、矛、箭,以及少量的金、银制品。另外,还发现了大量石制的刀、罐、秤锤等。
从遗址所反映的情况看,当时已存在明显的阶级分化,但还没有发现像古代两河流域或者古代埃及那样的王陵,也没有特别富丽堂皇的宫殿遗址。在摩亨佐达罗的下城,即位于东部的居民区,富裕之家往往楼房数层,下层作厨房和盥洗间,上层用作寝室;而普通居民一般只有一间陋室,更
无上下水道的设施。
从哈拉帕那些成排的工棚来推测,奴隶的使用在当时已不是个别现象。这个文明的创造者不仅生产小麦、大麦、瓜果、椰枣、棉花等,而且还饲养狗、马、猪、牛及大象和骆驼,在制陶、编织和造船、雕刻等方面也拥有很高的技艺。从这里已发现数量不少的巨大谷仓,可推测当时的农业生产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被驯养的牲畜品种繁多,仅牛就有两个品种:一种是称为“泽布”的驼背牛,另一种是称为“乌鲁斯”的平背牛。
考古学家在哈拉帕等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红色陶器,这些陶器是用磨细和耐火的黏土作原料制造的,有些陶器上还用黑颜料画着多种花卉、飞鸟、动物、人物图案。哈拉帕文明中有一种赤陶小雕像,雕塑着短角公牛、人物头像、妇女形象,技法有很强的写实性。其中一个被称为“舞女”的青铜小雕像十分精美:她身材苗条,右手叉腰,左手上戴着20余只手镯,再加上项链和椭圆大花饰,反映了当时已有了非常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和艺术。
在这些艺术品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当时的一种雕刻印章。这种印章一般用皇石作材料,每块有20毫米,30毫米见方,其铭文属象形文字,目前已辨认出近400个符号。这些铭文,一般按从右到左方式书写,但每换一行,书写方式就变换一次方向,这说明其文明已进入了很高的阶段。但由于至今未释读成功,我们还不能从这些文字中得到关于当时社会的信息。雕刻物中还有一种是砝码,它通常以燧石为原料制成立方体,按1、2、4、8、16、32,直到12800的级数制作。而丈量尺则用象牙或贝壳制成,以33厘米左右为“1尺”,以50厘米左右为“1腕尺”。
此外,哈拉帕文明已经有了非常齐备的陆路、水路交通工具,如牛、骆驼、驴以及车、船,在一些遗址还发现了陶车、陶船和铜车等模型。在印度河地区和两河流域地区出土的发运货物的印章和封泥,在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均有发现,这也足可看到这一文明的对外贸易不仅局限在对印度河流域的其它地区,而且还通过陆路和海路发展到了伊朗、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
哈拉帕文明的发现表明,古代印度河流域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它为后来印度文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哈拉帕文明的衰落
哈拉帕文明所在的南亚次大陆地处热带,全年温度变化很小。据研究,在地球的气候变化史上,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气候大体是温暖稳定的,只是偶尔会出现小冰期,那时地球正处于竺可桢先生所说的第四纪冰川后的“温和气候时代”,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都生长着茂盛的热带森林。所以这一时期印度河流域的气候适宜,自然环境平衡,人们生活在稳定、祥和的大地和森林的怀抱中。正如大约公元前3000年前后,古希腊人、古巴比伦人在茂密的森林之基上建树了璀璨的青铜文明一样,哈拉帕文明也是在热带森林环境中创造出的辉煌文明。
然而就是这样灿烂的文明在兴旺发达了几十个世纪后,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却突然衰落,从此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之光便熄灭了,这个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样毁灭的,学者们也有各种不同的推测。
有学者认为,哈拉帕文明的衰落是雅利安人入侵的结果,这种学说曾经盛行一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雅利安人的入侵是在公元前1500年以
后,而哈拉帕文明在此以前就已经衰亡了。所以有学者认为,哈拉帕文明的衰落,与当时的生态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哈拉帕文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增长,制陶业和青铜冶炼业的进步和发展,迫使这里的人们更加变本加厉地烧林开荒,当越来越多的森林被耕地和烧荒地所取代时,水土流失的现象产生了,再加上由此引起的区域气候变化,使得这里的气候和生态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哈拉帕文明也就日益衰弱了。到了后来,他们再也无法抵御雅利安人的入侵,哈拉帕文明也因此走到了尽头,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