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教育学概念—电子书
本文由guoxinyi723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教育学的概念 1、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 2、一种课程的名称 3、一种教材的名称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问题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和条件 标志: 1、 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 形成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体系 3、 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 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 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条件: 1、 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 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3、 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分不开 教育学创立的过程 1623 年 培根(英国) 《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教育学"一门独立的科学被提出 1632 年 夸美纽斯(捷克) 《大教学论》 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泛智教育 泛爱教育:巴西多 康德: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卢梭:自然教育,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把教育划分为四个时期(详见 P13) 佩斯特洛奇: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 十八世纪开始普鲁士政府颁布义务教育法令,大学开始教授教育学,最早的教育学课程 1806 年 赫尔巴特(德国) 《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派别和教育思想 实验教育学: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 物: (德国)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 拉伊 《实验教育学》1908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 19 世纪末以来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代表人物: 狄尔泰 《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 1888 斯普朗格 《教育与文化》1919、 《教育学展望》1950 利特 《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1947 实用主义教育学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版教育学 代表人物: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1897、 《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经验与教育》1938 克伯屈 《设计教学法》1918 制度教育学 20 世纪 60 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代表人物: 瓦斯凯和乌里《走向制度教育学》1966、 《从合作班到制度教育学》1970 洛布罗《制度教育学》1966
-1-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主张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批判教育学 20 世纪 70 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美国 鲍尔斯与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1976 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 阿普尔《教育中的文化与经济再生产》1982 吉鲁《教育中的理论与抵制》1983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1、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 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 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 的综合 4、 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 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1、 教育者(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 动的其他人员) 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源。 2、 受教育者(各类学生)教育的对象 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般特征体现在他们有自己身心发展的规律,实践活动必须认识和遵循这个规律。因此认识 学生、了解学生是进行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外界影响下不断变化的,是有 鲜明个性特征的。 3、 教育影响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 , 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是形式与内容的 统一。 以上三种要素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规定的,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没有受教育者,整 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没有教育
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 1、 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特征:1、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 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最早的学校公元前 2500 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 前 1000 多年前的商代)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3、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2-
特征: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2、学校教 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3、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 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4、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5、 行政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 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 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3、 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教育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 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2、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3 课程结构、内容的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 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4、师生关系民主化 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 了极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2、教 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现代教育的特征 1、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 服务 2、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 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3、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1、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2、现代教育 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4、 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5、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6、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不局限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学校的定义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学校制度的发展 学校公益性特点 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服务,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所必需的一种产品。 学校文化的概念即构成 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 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分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 学校传统、学校仪式、学校规章对学生的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1、 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2、 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 3、 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4、 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3-
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三种主要的儿童发展观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和论(二因素论) 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结构主义》1968、 《发生认识论原理》1970 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 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 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 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 儿童兴趣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合儿童的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的现实生活。 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 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 儿童的发展蕴含于
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 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儿童个体发展的定义 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 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儿童个体发展概念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几个普遍的特点 实现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把握的几项要求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几个基本原则 1、 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 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 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概念的含义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地位的含义 一般指教师的社会地位,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 经济地位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政治地位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在政治上应享有的各种待遇 文化地位体现了教师在掌握、传承和展现文化中的地位 经济收入是决定教师获得正常的社会地位的重要保证 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 1、 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4-
2、 确保教师能够有效的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 3、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1、 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 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3、 职业道德素养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教师资格分类 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中 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条件 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 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和认定程序 幼儿园、 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 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 政部门审查后,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申请人任 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 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或者组织有 关部门认定 教师培训的含义 教师考核的含义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制度 教师考核的内容和原则 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主观依据: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客观依据: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5-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 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 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 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 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德育的概念和功能 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成长的价值环境, 促进他们在道德、 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教育性功能 中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 基
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并为使他们中间的优秀份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智育的概念和功能 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 体育的概念和功能 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3、 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美育的概念与功能 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 动 美育的直接功能"育美";美育的间接功能(美育的育德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 ;美育之" 超美育"功能(美育的超越性功能) 中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 1、培养和提供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 培养和提高学生表 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 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安排的 国内外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观点 决定课程有哪几个基本关系 课程包括哪些基本范畴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哪几个层次 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 ;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课程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
-6-
课程设计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1、 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 构) 2、 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课程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 3、 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教案) 泰勒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 教学的定义和教学的任务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教学的任务: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 智力和体力;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教学活动的本质 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分类 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 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教学模式是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将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历史任务 一:关于概括化的教学模式种类 分为: 1、 师生系统的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 (这种模式是最古老的,有较长的历史)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其学生发展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五段教学法" 2、 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此种教学模式以杜威的从做中学为指导原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 亲身经历、重视直接经验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意义。 3、 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1) 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 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材料--建立假说,催侧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做出结论 (2)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 :并不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是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问 题或事例。要求学生在进行分析和研究,获得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知识结论,并且在这个 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能力。 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将教学模式分成三类,优点在于概括性较强,简洁明确,便于理解。缺点在于过于笼统,对 于一些模式的独特性无法反应出来,在指导教学实践的方面也因此缺乏针对性。 二、关于教学模式的全面化的研究 (1)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模 式、记忆模式、认知发展模式、生物科学探究模式 (2)人类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群辩法模式、意识训练模式 (3)社
会类教学模式:课堂会议模式、直率性训练模式、群体调查研究模式、角色扮演模 式、法理学探究模式、研究是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社会模式模式 (4)行为修正类教学模式:相奇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 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7-
教学原则的概念 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是教学原则合理性最为直接的基础和保证。 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体系 1、 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要求: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2、 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 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 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的进行 要求: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 巩固性原则 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的掌握和保存 要求:保证巩固的科学性;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保证学生的身 心健康 5、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要求: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把握教学难度 6、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 要求:坚持正确的方向;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事实求是;讲究教学艺术 7、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要求: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联系实际应从多方 面入手;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8、 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求: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 贯彻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 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 教学组织形式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 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优点和缺点:P280)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能力分组) 分层类型、分层依据(智力测验分数、学习成就、教师意见、家长意见) 分层范围、分层管理 二、小组合作学习: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设立小组目标;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机制;个人责任的明确;局等的
-8-
成功机会 三、小班教学(15-25 人) 四、复式教学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 观法等概念的含义 讲述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述、讲读、讲解) 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 注意: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条理清楚、重点分明;讲究语言艺术;与其他教学 方法的配合 谈话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 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优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 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缺点:需要的时间多,当学生人数很多的时候,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 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向全体学生;在谈话结束后要进行总结 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 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基本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进行学习 优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思维、有助于听取、比较和思
考不同的意见。 缺点:容易受学生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限制,比较容易出现讨论流于形式或者脱离 主题 注意:选好讨论题目;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善于引导 实验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 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基本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 优点:学生通过亲身活动,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过程比较完整,学生的观察 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科学精神和 热爱科学的情感也能够得到培养。 注意:准备工作充分;及时、具体地指导;帮助学生总结 实习作业法: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 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基本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只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 优点:通过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 各种能力。 注意:提出明确的要求;选择恰当的方式;做好事后的检查 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基本形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性学习 优点:有效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和技巧 注意: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合理安排练习的步骤;科学掌握练习 量;给予及时的反馈;练习方式的多样化 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 验证已学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基本形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直接经验(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注意:做好参观的准备;指导参观的进行;总结参观的收获 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等方法应遵循的要求
-9-
20 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含义和特点 发现学习:美国布鲁纳 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 概括等一系列获得,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特点:智力获得发展;授课时间花费多,对教师要求高 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肯定学生在 学习中所犯的错 探究,研讨法 特点: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3、鼓励学生的语 言表达;4 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前苏联沙塔洛夫 特点:提高教学效率 暗示教学法:保加利亚卢扎诺夫 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的 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特点:1、善于激发学生动机;2、加强教学的整体逻辑的感情效果;3、充分利用各种艺术 手段配合教学的进行 示范教学法:德国蒂宾根会议 必须改革教材,充实根本性、基础性和本质性的内容,使学 生得以借助精选的教材,通过与范例的接触,训练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基本性:针对教学内容而言 基础性:针对学生,针对学生主题实际状况的适宜性而言 范例性:针对教学活动而言 范例教学以(德国教育传统为底蕴,吸纳:欧洲进步教育精神) 非指导教学法:美国卡尔罗杰斯 (人本主义) 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获得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的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 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 强调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 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地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 碍。 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1、 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 2、 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 3、 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教学工作的实施包括哪些基本环节 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过程 上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教学过程紧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 作业布置和批改: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分量合适;明确要求,规定完成的时 间;认真、及时地批改(全面批改、重点批改、轮流批改、当面批改、指导学生互相批改等)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助,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以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两种形式。 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实施应遵循哪些
要求 学生集体的概念 学生集体是一个有意识的加以组织的学生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 组织的整体 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 10 -
(1) 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2) 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对个人的学生的教育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 于接受。 (3) 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 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4、 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班级的概念 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 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班级组织的结构: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班级组织机构:直线式(垂直水平) ;职能式(横向的层次) ;直线职能式(垂直水平和横向 综合)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 班主任在班集体组织培养中的影响 一:班主任工作的目的 二: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一: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第二: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培养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 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 指导本班的班委会、共青团、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工作 通过合理地组织和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卫生保健活动,教育学生遵守卫生制度,养成良好 的卫生习惯,并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卫生常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评定学生的操行(撰写评语、评定操行等级、记分法) 做好联系本班学生家长的联系工作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举办主体的类型及其内涵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 1、干预与矫正;2、预防与发展;3 预防与干预的平衡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 起源于 20 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1、 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 主要是咨询室内的面对面的咨询) 2、 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 3、 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 4、 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 5、 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咨询的目标与原则
- 11 -
咨询的直接目标: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 咨询的根本目标: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能自己独立处理 咨询的原则: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根本前提) 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必要条件) 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基础) 主要咨询方法 1、 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鼓励表达;深入共感;身体放松:呼吸调整法、肌肉深度放松法、 冥想法) (放松过程中咨询者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指导和暗示) 2、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系统脱敏法;行为契约;模仿学习) 3、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绝对化;过度泛化;夸大后果) 4、关于游戏及艺术活动的运用 5、关于团体咨询: 比较适合发展性的问题。如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的问题、人及感受性和人际交往技能的问题 等。 在小组中,咨询者起着协调和维持规则的作用 除谈论交流外,角色扮演游戏和心理剧也是团体咨询中常见的活动。 6、关于环境因素 学校咨询的一般过程 建立咨访问关系(在会谈开始阶段,建立号咨访关系是核心任务,倾听咨询会谈的灵魂) 澄清和评估问题(开放性问题,阶段性总结)紧张症候检查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 确定改变的目标;促成改变的实现;结束咨询及追踪效果 测验的类型及其含义 1 根据测验的目的 安置性测验(分班分组,范围较窄,难度也较低,还能反映学生学习快慢,使教学节奏更趋 合理) 形成性测验(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设计,为了调控教学) 诊断性测验(反映学习中常见的错误,找出学习困难的成因,目的是发现问题,评分不作为 正式成绩) 总结性测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阶段性总结分析,全面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内容较广泛, 形式较正规,测验成绩用
来评判教学质量或选拔人才) 2 根据规范程度 标准化测验(试题质量有保障,最典型的是智力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针对性、灵活性,能反映实际教学中遇到的特殊问题) 3 根据测验内容 成就测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期中,期末考试等,重在考察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针 对具体的教学内容) 学能测验(学能倾向测验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能力,内容比较广泛) 4 根据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 常模参照性测验(按照在特定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决定成绩的好坏) 标准参照性测验(考察是否达到了预先规定的标准) 前者着重看同学间的比较,后者关心的有没有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常适用于选拔人才和总 结性评定,而标适用于诊断和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良好测验的标准 实用性(便于组织;测验便于实施;容易评分;结果要容易解释) 可信度(题量不能太少;成绩要拉开档次;多出客观题;建立详细的评分指南;评分要认真)
- 12 -
效度(内容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难度(0-1;难度中等时,最容易拉开考生间的档次) 区分度 (中等难度的试题区分度比较高,难度为 0.5,区分度最大) 如何进行测验的编制以及编制测验的要求 1、确定试题内容(确定知识点;确定认知水平;设计双向细目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选择试题类型(客观题:填空、判断正误、多项选择;论文题:简答和论述) 3 评分(等级分和百分制) 4、测验分数的解释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及其含义 1、 相对评价(在群体中进行对比)和绝对评价(和预定的标准相比较) (评价的功能) 2、 形成性评价(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和总结评价(对活动结果的评价,评判活 动效果,具有事后检验的性质,会影响行政决策) (评价的目的) 3、 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根据评价的严格程度 如何对教师授课的质量进行评价 确定评价标准,然后进行专家、同行、学生和自我评价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 1、建立评价目标; 2、选择评价样本; 3、收集评价信息: (观察、检查作业、考试、家访、轶事记录法) (口诀:关键是家事) 4 报告评价结果 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法产生的关系 因为教育成为对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社会性事业, 要求扩大国家直接干预和调整文 化教育发展的职能,更有效的发挥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作用,因此产生教育的国家化。 国家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 西方国家教育法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教育法是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一个层次 部门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二个层次 教育行政法规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三个层次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位于教育法体系的第四个层次 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我国教师的法律地位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我国学生的法律地位 国家公民、受教育者、未成年人 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法律责任的定义 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一种行政法律责任 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分类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免责条件及其责任形式 学校事故的定义 学校事故的基本特征
- 13 -
学校事故所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归责原则、免责条件及其责任形式和制裁方式 学校事故分类标准和学校事故的分类 分类标准: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方面有无过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过错, 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及教师方面的过错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3、人身伤害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分类: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任何过错,对所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 事故不负法律责任 2、如果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工作中有某些过失,但这些过失不是构成学生人身事 故的原因,而仅是发生事故的一种条件,则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应该承担部分责任 3、对于因学校管理失当等原因导致学生在校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学校应承担 部分责任 4、直接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工作中造成的人身事故,应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或教师承担
法律责任 5、由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其工作人员明知或应该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较严重或很严 重的损害后果,却违反职责规定行为并造成事故发生的,应由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 6、对于在学校以外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如果活动是由学校组织的,并且学校确有过错时, 则学校应负法律责任 7、在学生人身事故中应负法律责任的幼儿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如果其不具备法人资 格,则其隶属的上级主管部门应负连带赔偿责任 法律救济的定义 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 提起学生申诉制度的条件 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活动和交往 B.自我教育 C.学校教育 D.道 德内化
- 14 -
1本文由guoxinyi723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教育学的概念 1、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 2、一种课程的名称 3、一种教材的名称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问题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和条件 标志: 1、 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 形成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体系 3、 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 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 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条件: 1、 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 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3、 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分不开 教育学创立的过程 1623 年 培根(英国) 《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教育学"一门独立的科学被提出 1632 年 夸美纽斯(捷克) 《大教学论》 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泛智教育 泛爱教育:巴西多 康德: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卢梭:自然教育,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把教育划分为四个时期(详见 P13) 佩斯特洛奇: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 十八世纪开始普鲁士政府颁布义务教育法令,大学开始教授教育学,最早的教育学课程 1806 年 赫尔巴特(德国) 《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派别和教育思想 实验教育学: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 物: (德国)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 拉伊 《实验教育学》1908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 19 世纪末以来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代表人物: 狄尔泰 《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 1888 斯普朗格 《教育与文化》1919、 《教育学展望》1950 利特 《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1947 实用主义教育学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版教育学 代表人物: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1897、 《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经验与教育》1938 克伯屈 《设计教学法》1918 制度教育学 20 世纪 60 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代表人物: 瓦斯凯和乌里《走向制度教育学》1966、 《从合作班到制度教育学》1970 洛布罗《制度教育学》1966
-1-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主张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批判教育学 20 世纪 70 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美国 鲍尔斯与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1976 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 阿普尔《教育中的文化与经济再生产》1982 吉鲁《教育中的理论与抵制》1983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1、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 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 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 的综合 4、 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 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1、 教育者(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 动的其他人员) 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源。 2、 受教育者(各类学生)教育的对象 学生作为教育
实践活动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般特征体现在他们有自己身心发展的规律,实践活动必须认识和遵循这个规律。因此认识 学生、了解学生是进行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外界影响下不断变化的,是有 鲜明个性特征的。 3、 教育影响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 , 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是形式与内容的 统一。 以上三种要素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规定的,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没有受教育者,整 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 1、 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特征:1、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 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最早的学校公元前 2500 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 前 1000 多年前的商代)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3、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2-
特征: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2、学校教 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3、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 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4、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5、 行政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 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 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3、 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教育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 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2、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3 课程结构、内容的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 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4、师生关系民主化 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 了极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2、教 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现代教育的特征 1、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 服务 2、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 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3、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1、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2、现代教育 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4、 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5、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6、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不局限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学校的定义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学校制度的发展 学校公益性特点 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服务,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所必需的一种产品。 学校文化的概念即构成 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 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分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 学校传统、学校仪式、学校规章对学生的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1、 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2、 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 3、 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4、 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3-
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三种主要的儿童发展观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和论(二因素论) 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结构主义》1968、 《发生认识论原理》
1970 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 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 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 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 儿童兴趣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合儿童的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的现实生活。 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 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 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 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儿童个体发展的定义 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 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儿童个体发展概念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几个普遍的特点 实现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把握的几项要求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几个基本原则 1、 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 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 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概念的含义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地位的含义 一般指教师的社会地位,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 经济地位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政治地位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在政治上应享有的各种待遇 文化地位体现了教师在掌握、传承和展现文化中的地位 经济收入是决定教师获得正常的社会地位的重要保证 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 1、 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4-
2、 确保教师能够有效的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 3、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1、 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 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3、 职业道德素养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教师资格分类 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中 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条件 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 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和认定程序 幼儿园、 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 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 政部门审查后,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申请人任 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 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或者组织有 关部门认定 教师培训的含义 教师考核的含义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制度 教师考核的内容和原则 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主观依据: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客观依据:一定的社会历
史条件 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5-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 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 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 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 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德育的概念和功能 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成长的价值环境, 促进他们在道德、 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教育性功能 中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 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并为使他们中间的优秀份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智育的概念和功能 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 体育的概念和功能 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3、 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美育的概念与功能 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 动 美育的直接功能"育美";美育的间接功能(美育的育德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 ;美育之" 超美育"功能(美育的超越性功能) 中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 1、培养和提供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 培养和提高学生表 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 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安排的 国内外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观点 决定课程有哪几个基本关系 课程包括哪些基本范畴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哪几个层次 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 ;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课程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
-6-
课程设计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1、 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 构) 2、 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课程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 3、 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教案) 泰勒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 教学的定义和教学的任务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教学的任务: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 智力和体力;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教学活动的本质 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分类 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 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教学模式是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将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历史任务 一:关于概括化的教学模式种类 分为: 1、 师生系统的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 (这种模式是最古老的,有较长的历史)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其学生发展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五段教学法" 2、 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此种教学模式以杜威的从做中学为指导原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 亲身经历、重视直接经验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意义。 3、 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1) 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 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材料--建立假说,催侧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做出结论 (2) 瓦.根舍
因:范例教学模式 :并不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是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问 题或事例。要求学生在进行分析和研究,获得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知识结论,并且在这个 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能力。 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将教学模式分成三类,优点在于概括性较强,简洁明确,便于理解。缺点在于过于笼统,对 于一些模式的独特性无法反应出来,在指导教学实践的方面也因此缺乏针对性。 二、关于教学模式的全面化的研究 (1)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模 式、记忆模式、认知发展模式、生物科学探究模式 (2)人类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群辩法模式、意识训练模式 (3)社会类教学模式:课堂会议模式、直率性训练模式、群体调查研究模式、角色扮演模 式、法理学探究模式、研究是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社会模式模式 (4)行为修正类教学模式:相奇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 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7-
教学原则的概念 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是教学原则合理性最为直接的基础和保证。 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体系 1、 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要求: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2、 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 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 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的进行 要求: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 巩固性原则 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的掌握和保存 要求:保证巩固的科学性;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保证学生的身 心健康 5、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要求: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把握教学难度 6、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 要求:坚持正确的方向;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事实求是;讲究教学艺术 7、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要求: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联系实际应从多方 面入手;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8、 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求: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 贯彻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 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 教学组织形式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 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优点和缺点:P280)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能力分组) 分层类型、分层依据(智力测验分数、学习成就、教师意见、家长意见) 分层范围、分层管理 二、小组合作学习: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设立小组目标;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机制;个人责任的明确;局等的
-8-
成功机会 三、小班教学(15-25 人) 四、复式教学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 观法等概念的含义 讲述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述、讲读、讲解) 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 注意: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条理清楚、重点分明;讲究语言艺术;与其他教
学 方法的配合 谈话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 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优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 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缺点:需要的时间多,当学生人数很多的时候,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 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向全体学生;在谈话结束后要进行总结 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 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基本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进行学习 优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思维、有助于听取、比较和思考不同的意见。 缺点:容易受学生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限制,比较容易出现讨论流于形式或者脱离 主题 注意:选好讨论题目;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善于引导 实验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 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基本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 优点:学生通过亲身活动,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过程比较完整,学生的观察 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科学精神和 热爱科学的情感也能够得到培养。 注意:准备工作充分;及时、具体地指导;帮助学生总结 实习作业法: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 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基本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只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 优点:通过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 各种能力。 注意:提出明确的要求;选择恰当的方式;做好事后的检查 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基本形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性学习 优点:有效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和技巧 注意: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合理安排练习的步骤;科学掌握练习 量;给予及时的反馈;练习方式的多样化 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 验证已学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基本形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直接经验(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注意:做好参观的准备;指导参观的进行;总结参观的收获 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等方法应遵循的要求
-9-
20 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含义和特点 发现学习:美国布鲁纳 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 概括等一系列获得,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特点:智力获得发展;授课时间花费多,对教师要求高 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肯定学生在 学习中所犯的错 探究,研讨法 特点: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3、鼓励学生的语 言表达;4 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前苏联沙塔洛夫 特点:提高教学效率 暗示教学法:保加利亚卢扎诺夫 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的 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特点:1、善于激发学生动机;2、加强教学的整体逻辑的感情效果;3、充分利用各种艺术 手段配合教学的进行 示范教学法:德国蒂宾根会议 必须改革教材,充实根本性、基础性和本质性的内容,使学 生得以借助精选的教材,通过与范例的接触,训练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基本性:针对教学内容而言 基础性:针对学生,针对学生主题实际状况的适宜性而言 范例性:针对教学活动而言 范例教学以(德国教育传统为底蕴,吸纳:欧洲进步教育精神) 非指导教学法:美国卡尔罗杰斯 (人本主义) 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获得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的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 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 强调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 极大地依
赖于个体成长、健康地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 碍。 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1、 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 2、 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 3、 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教学工作的实施包括哪些基本环节 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过程 上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教学过程紧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 作业布置和批改: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分量合适;明确要求,规定完成的时 间;认真、及时地批改(全面批改、重点批改、轮流批改、当面批改、指导学生互相批改等)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助,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以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两种形式。 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实施应遵循哪些要求 学生集体的概念 学生集体是一个有意识的加以组织的学生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 组织的整体 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 10 -
(1) 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2) 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对个人的学生的教育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 于接受。 (3) 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 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4、 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班级的概念 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 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班级组织的结构: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班级组织机构:直线式(垂直水平) ;职能式(横向的层次) ;直线职能式(垂直水平和横向 综合)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 班主任在班集体组织培养中的影响 一:班主任工作的目的 二: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一: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第二: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培养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 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 指导本班的班委会、共青团、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工作 通过合理地组织和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卫生保健活动,教育学生遵守卫生制度,养成良好 的卫生习惯,并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卫生常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评定学生的操行(撰写评语、评定操行等级、记分法) 做好联系本班学生家长的联系工作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举办主体的类型及其内涵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 1、干预与矫正;2、预防与发展;3 预防与干预的平衡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 起源于 20 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1、 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 主要是咨询室内的面对面的咨询) 2、 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 3、 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 4、 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 5、 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咨询的目标与原则
- 11 -
咨询的直接目标: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 咨询的根本目标: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能自己独立处理 咨询的原则: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根本前提) 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必要条件) 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基础) 主要咨询方法 1、 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鼓励表达;深入共感;身体放松:呼吸调整法、肌肉深度放松法、 冥想法) (放松过程中咨询者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指导和暗示) 2、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系统脱敏法;行为契约;模仿学习) 3、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绝对化;过度泛化;夸大后果) 4、关于游戏及艺术活动的运用 5、关于团体咨询: 比较适合发展性的问题。如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的问题、人及感受性和人际交往技能的问题 等。 在小组中,咨询者起着协调和维持规则的作用 除谈论交流外,角色扮
演游戏和心理剧也是团体咨询中常见的活动。 6、关于环境因素 学校咨询的一般过程 建立咨访问关系(在会谈开始阶段,建立号咨访关系是核心任务,倾听咨询会谈的灵魂) 澄清和评估问题(开放性问题,阶段性总结)紧张症候检查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 确定改变的目标;促成改变的实现;结束咨询及追踪效果 测验的类型及其含义 1 根据测验的目的 安置性测验(分班分组,范围较窄,难度也较低,还能反映学生学习快慢,使教学节奏更趋 合理) 形成性测验(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设计,为了调控教学) 诊断性测验(反映学习中常见的错误,找出学习困难的成因,目的是发现问题,评分不作为 正式成绩) 总结性测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阶段性总结分析,全面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内容较广泛, 形式较正规,测验成绩用来评判教学质量或选拔人才) 2 根据规范程度 标准化测验(试题质量有保障,最典型的是智力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针对性、灵活性,能反映实际教学中遇到的特殊问题) 3 根据测验内容 成就测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期中,期末考试等,重在考察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针 对具体的教学内容) 学能测验(学能倾向测验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能力,内容比较广泛) 4 根据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 常模参照性测验(按照在特定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决定成绩的好坏) 标准参照性测验(考察是否达到了预先规定的标准) 前者着重看同学间的比较,后者关心的有没有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常适用于选拔人才和总 结性评定,而标适用于诊断和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良好测验的标准 实用性(便于组织;测验便于实施;容易评分;结果要容易解释) 可信度(题量不能太少;成绩要拉开档次;多出客观题;建立详细的评分指南;评分要认真)
- 12 -
效度(内容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难度(0-1;难度中等时,最容易拉开考生间的档次) 区分度 (中等难度的试题区分度比较高,难度为 0.5,区分度最大) 如何进行测验的编制以及编制测验的要求 1、确定试题内容(确定知识点;确定认知水平;设计双向细目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选择试题类型(客观题:填空、判断正误、多项选择;论文题:简答和论述) 3 评分(等级分和百分制) 4、测验分数的解释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及其含义 1、 相对评价(在群体中进行对比)和绝对评价(和预定的标准相比较) (评价的功能) 2、 形成性评价(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和总结评价(对活动结果的评价,评判活 动效果,具有事后检验的性质,会影响行政决策) (评价的目的) 3、 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根据评价的严格程度 如何对教师授课的质量进行评价 确定评价标准,然后进行专家、同行、学生和自我评价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 1、建立评价目标; 2、选择评价样本; 3、收集评价信息: (观察、检查作业、考试、家访、轶事记录法) (口诀:关键是家事) 4 报告评价结果 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法产生的关系 因为教育成为对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社会性事业, 要求扩大国家直接干预和调整文 化教育发展的职能,更有效的发挥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作用,因此产生教育的国家化。 国家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 西方国家教育法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教育法是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一个层次 部门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二个层次 教育行政法规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三个层次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位于教育法体系的第四个层次 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我国教师的法律地位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我国学生的法律地位 国家公民、受教育者、未成年人 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法律责任的定义 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一种行政法律责任 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分类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免责条件及其责任形式 学校事故的定义 学校事故的基本特征
- 13 -
学校事故所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归责原则、免责条件及其责任形式和制裁方式
学校事故分类标准和学校事故的分类 分类标准: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方面有无过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过错, 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及教师方面的过错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3、人身伤害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分类: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任何过错,对所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 事故不负法律责任 2、如果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工作中有某些过失,但这些过失不是构成学生人身事 故的原因,而仅是发生事故的一种条件,则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应该承担部分责任 3、对于因学校管理失当等原因导致学生在校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学校应承担 部分责任 4、直接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工作中造成的人身事故,应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或教师承担法律责任 5、由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其工作人员明知或应该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较严重或很严 重的损害后果,却违反职责规定行为并造成事故发生的,应由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 6、对于在学校以外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如果活动是由学校组织的,并且学校确有过错时, 则学校应负法律责任 7、在学生人身事故中应负法律责任的幼儿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如果其不具备法人资 格,则其隶属的上级主管部门应负连带赔偿责任 法律救济的定义 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 提起学生申诉制度的条件 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活动和交往 B.自我教育 C.学校教育 D.道 德内化
- 14 -
1
范文二:当代语文教育学电子书
当代语文教育学
作者:刘淼著
出版日期:2005.02
出版社:
页数:418
所属分类:教学法
网页阅读阅读器阅读
阅读器阅读/下载图书需要下载超星阅览器立即下载
0(0人评价)
0.0%
0.0%
0.0%
0.0%
0.0%
我要评价: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关注在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后现代主义等最新理论冲击下的语文教育理念及其语文教育目标与课程的变革,考察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及其语文教育学各个领域的发展。
目录
第一章 最新教育理念对语文教育的冲击
第二章 相关学科理论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语文教育理念自身的巨大变革
第四章 语文教育目标
第五章 语文课程
范文三:数学教育学导论电子书
数学教育学导论
作者:罗新兵
出版日期:2008.11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278
所属分类:总论
网页阅读 阅读器阅读
下载本书
阅读器阅读/下载图书需要下载超星阅览器 立即下载
3.00(3人评价)
33.3%
0.0%
33.3%
0.0%
33.3%
我要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四篇:第一篇为直觉感知篇,通过案例感知和认知数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常规工作及学科特点等;第二篇为基本理论篇,介绍了数学学习基本理论、数学课程基本理论等;第三篇为实践操作篇,介绍了数学教学常规工作及数学教育实习;第四篇为延伸拓展篇,介绍了数学教育发展简史、技术简...
(展开全部)
目录
直觉感知篇
第一章 数学教育的整体印象
第一节 数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数学教育的基本范畴
第三节 数学教学的常规工作
范文四:语文教育学电子书
语文教育学
作者:刘永康主编
出版日期:2005.08
出版社:
页数:456
所属分类:教学法
网页阅读 阅读器阅读
下载本书
阅读器阅读/下载图书需要下载超星阅览器 立即下载
0.00(0人评价)
0.0%
0.0%
0.0%
0.0%
0.0%
我要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目的篇、内容篇、方法篇和资源篇四篇,总计16章。各章又分为“思考与讨论”、“理论知识”、“案例分析”、“资源链接”等。
目录
目录
绪论
思考与讨论
理论知识
1 语文教育学的性质
2 学习语文教育学的任务
3 语文教育学的体系
4 学习语文教育学的方法
案例分析
资源链接
技能训练
目的篇
第一章 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与目标
思考与讨论
理论知识
1 语文学科的性质
2 语文学科的功能
3 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
案例分析
资源链接
技能训练
思考与讨论
理论知识
1 建国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
第二章 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
2 语文课程标准
3 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
案例分析
资源链接
技能训练
理论知识
1 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
思考与讨论
内容篇
2 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
3 识字写字教学原则
4 利用汉字特点,遵循识字规律,采取多种形式识字
案例分析
资源链接
技能训练
1 阅读教学的地位和功能
理论知识
第四章 阅读教学(上)
思考与讨论
2 阅读教学的目标
3 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
案例分析
资源链接
技能训练
1 文学阅读教学
理论知识
思考与讨论
第五章 阅读教学(下)
2 记叙文阅读教学
3 议论文阅读教学
4 说明文阅读教学
5 文言文阅读教学
案例分析
资源链接
技能训练
1 写作的本质
理论知识
第六章 写作教学
思考与讨论
2 写作教学的基本规律
3 写作教学的策略
案例分析
资源链接
技能训练
理论知识
1 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脉络
思考与讨论
第七章 口语交际教学
2 口语交际教学的含义及其特征
3 口语交际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案例分析
资源链接
技能训练
第八章 综合性学习
思考与讨论
理论知识
1 我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发展
2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3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4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原则
5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举隅
6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误区
案例分析
资源链接
技能训练
思考与讨论
1 教学设计的含义和条件
理论知识
第九章 语文教学设计
方法篇
2 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
3 语文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模式
案例分析
资源链接
技能训练
第十章 语文学习方式
思考与讨论
理论知识
1 学习和学习方式
2 语文新学习方式
3 实施语文新学习方式的途径
4 语文新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
案例分析
资源链接
技能训练
第十一章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多媒体教学
思考与讨论
理论知识
1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
2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运用原则
3 网上语文教研
4 语文多媒体教学
5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施
案例分析
资源链接
技能训练
第十二章 语文教学评价
思考与讨论
理论知识
1 语文教学评价的本质揭示
2 语文教学评价的目标体系
3 语文教学评价的方法体系
案例分析
资源链接
技能训练
资源篇
第十三章 语文课程资源
思考与讨论
理论知识
1 语文课程资源:概念与理念
2 语文课程资源:反省与觉醒
3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开掘
案例分析
资源链接
技能训练
第十四章 语文教材
思考与讨论
理论知识
1 语文教材的历史语境
2 语文教材的编选视野
3 语文教材的教学运用
案例分析
资源链接
技能训练
第十五章 语文助学读物
思考与讨论
理论知识
1 语文助学读物及其研究的意义
2 语文助学读物的功能
3 语文助学读物的编写原则
4 语文助学读物的发展历程
案例分析
技能训练
资源链接
第十六章 语文教师
思考与讨论
理论知识
1 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2 语文教师的职业能力
3 语文教师的专业实践
案例分析
资源链接
技能训练
后记
(显示部分)
范文五:基础部电子书
11729866 | 0O400009 | 早期中国物理发展之回忆
11729122 | 0O400000 | 哲学视域的物理学文化
11869258 | 0O400300 | 北京理工大学“211工程”研究生规划教材·电子信息科学类 傅里叶光学与现代光学基础
11598111 | 0O400309 | 大气中的光传输理论
11814136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简明教程 非物理专业用
11877259 | 0O400000 | 大学物理疑难点解析与能力培养
11443510 | 0O400401 | 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
11636556 | 0O400401 | 电磁场与电磁波
11826929 | 0O400401 | 电磁散射的计算和测量
11532722 | 0O400400 | 电磁学与电动力学
11499398 | 0O400402 | 电动力学
11850029 | 0O400307 | 非线性光学物理
11398988 | 0O400103 | 高等量子力学 (第二版)
11488105 | 0O400401 | 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教材 工程电磁场导论
11478126 | 0O400401 | 高等学校教材 工程电磁场与电磁波
11601654 | 0O400000 | 时空新解 21世纪前沿物理学探秘
11675559 | 0O400033 | 实验物理学 工科非物理专业用
10664225 | 0O400104 | 实验物态方程导引·实验物态方程导引:第二版
11914118 | 0O400000 | 实用物理知识 (第二版)
11679562 | 0O400000 | 世界物理年在中国
10071633 | 0O400104 | 统计热力学——概要·例题·习题
12378450 | 0O401701 | 王淦昌全集 2 学术论文 1
12378446 | 0O401701 | 王淦昌全集 3 学术论文 2
12378448 | 0O401701 | 王淦昌全集 4 惯性约束核聚变
12378449 | 0O401701 | 王淦昌全集 6 致中央及部委领导的建议 讲演和谈话及书信等
11550130 | 0O401701 | 王淦昌全集 第1卷 学术思想
11764458 | 0O400000 | 物理创造性思维论
11882874 | 0O400040 | 物理的故事
11929644 | 0O400000 | 物理定律是如何撒谎的
12018810 | 0O400040 | 物理故事总动员
11880092 | 0O400033 | 物理课程探究性实验
11915170 | 0O400033 | 物理实验的数学处理
12550092 | 0O400040 | 物理新视点
11811881 | 0O400000 | 物理学 导教·导学·导考 第四版
11911779 | 0O400000 | 物理学方法论
11798742 | 0O400000 | 物理学与电子学
11813336 | 0O400000 | 物理学与高技术前沿
11570706 | 0O400103 | 现代量子力学教程
12507584 | 0O400000 | 新物理
12137188 | 0O400304 | 星载红外高光谱资料的应用
11868485 | 0O400302 | 颜色测量技术
11905880 | 0O400000 | 应用物理
11930623 | 0O400000 | 应用物理
11648650 | 0O400033 | 高职高专系列教材 大学工科专业实验教程:大学物理实验
11796270 | 0O400300 | 光学习题
思考题解答
11578421 | 0O400040 | 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材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第2版)
12130211 | 0O401701 | 核反应理论
11869844 | 0O400103 | 量子力学形式逻辑与物质基础探析 (中册)
10070847 | 0O400104 | 统计能量分析原理及其应用
11647836 | 0O400402 | 激光光谱测量技术
12024090 | 0O400305 | 几何光学·像差·光学设计 (第二版)
12660343 | 0O400000 | 技术物理基础 基础版 第2册
11934097 | 0O400000 | 近代物理检测原理与技术
11885136 | 0O400000 | 近代物理开发研究与创新
11709260 | 0O400100 | 近代物理实验
11943443 | 0O400100 | 近代物理实验
11675612 | 0O400100 | 近代物理综合应用与设计
11877536 | 0O400300 | 科学元典丛书 光论
11828427 | 0O400300 | 科学元典丛书 光学
11869839 | 0O400104 | 李政道讲义 统计力学
11579370 | 0O400103 | 量子力学
11675969 | 0O400103 | 量子力学
12742467 | 0O400103 | 量子力学典型题精讲
11391990 | 0O400103 | 量子力学典型题精讲
11204062 | 0O400103 | 量子力学教程习题剖析
11394048 | 0O400103 | 量子力学教程学习辅导书
11869843 | 0O400103 | 量子力学形式逻辑与物质基础探析 (上册)
11869845 | 0O400103 | 量子力学形式逻辑与物质基础探析 (下册)
11766057 | 0O400103 | 量子与量子力学
11960583 | 0O400300 | 论光的有介质传播
11466098 | 0O400033 |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通用物理实验
12758470 | 0O400000 | 妙趣物理
11550018 | 0O401701 |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辐射物理
11884804 | 0O400033 | 普通物理实验
12021771 | 0O400033 | 普通物理实验
11913079 | 0O400033 | 普通物理实验
11905803 | 0O400040 | 趣味物理探究 (高中版)
12002420 | 0O400104 | 熵:一个世纪之谜的解析
12278632 | 0O4002 | 声
12721318 | 0O400033 | 实验物理学
12249337 | 0O400009 | 世界物理学史
11953989 | 0O400101 | 数学物理方法
12088951 | 0O400000 | 双语物理导论教学指导书
12487359 | 0O400401 | 随机粗糙面散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2814080 | 0O400103 | 唐敖庆之量子力学
12120507 | 0O400104 | 统计力学基础
12229199 | 0O400104 | 统计热力学基础
11912523 | 0O400000 | 文科物理
12667057 | 0O400000 | 文科物理教程
12532411 | 0O400000 | 文明之源:物理学
12229713 | 0O400000 | 物理·生理·心理·病理
12363340 | 0O400040 | 物理的玄机
12756456 | 0O400040 | 物理
改变世界 感受物理
12325613 | 0O400040 | 物理改变世界感受物理
12380810 | 0O400306 | 物理光学
12715357 | 0O400306 | 物理光学简明教程
12539258 | 0O400306 | 物理光学理论与应用
12167606 | 0O400306 | 物理光学学习指导与题解
12811406 | 0O400000 | 物理教学论
12221136 | 0O400040 | 物理教育技术
11945000 | 0O400000 | 物理科学与辩证法
12591749 | 0O400040 | 物理趣谈 彩色图解版
12182561 | 0O400033 | 物理实验 (2009年版)
12376974 | 0O400033 | 物理实验设计与研究
12737946 | 0O400033 | 物理实验指导
12290842 | 0O400000 | 物理学
12308931 | 0O400000 | 物理学 适用少学时专业
12413833 | 0O400000 | 物理学导论:大学网络教程
12737897 | 0O400000 | 物理学基本概念探讨
12764820 | 0O400000 | 物理学基础教程
12301957 | 0O400033 | 物理学实验与指导
12181501 | 0O400009 | 物理学史二十讲
12689539 | 0O400040 | 物理学史话与知识专题选讲
12235183 | 0O400040 | 物理学史教程
12388092 | 0O400000 | 物理学同步辅导
11945045 | 0O400000 | 物理学习题辅导与解答
11983704 | 0O400000 | 物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2007-2008
12822939 | 0O400000 | 物理学之美
12238552 | 0O400101 | 物理学中的对称性
12283801 | 0O400000 | 物理与生物医学的哲学新论:场振动论一百新概念 第1辑
12647036 | 0O400040 | 物理与文明
12605420 | 0O400104 | 现代热力学 基于扩展卡诺定理
12064451 | 0O400000 | 现代物理导论
12804852 | 0O400101 | 现代物理中的群论
12608021 | 0O400000 | 新世纪物理学
12135107 | 0O400000 | 新世纪物理学
12135099 | 0O400033 | 新世纪物理学实验教程
12533194 | 0O400000 | 新世纪物理学学习指南
12781701 | 0O400308 | 信息光学教程
12729474 | 0O400308 | 信息光学原理
12166973 | 0O400000 | 信息物理
12128835 | 0O400040 | 虚拟实验与物理课程教学
12645969 | 0O400309 | 应用光学试题与解析
12097082 | 0O400309 | 应用光学与光学设计基础
12781226 | 0O4016 | 原子物理与量子力学
12801476 | 0O400009 | 中国古代物理学
12208415 | 0O400000 | 中国物理学会史
12154838 | 0O400000 | 重写物理
12076157 | 0O400000 | 《大学物理学》学习指导
12728704 | 0O4009 | 2009-2010颗粒学学科发展报告
12427888 | 0O400401 | Ansoft 12在工程电磁场中的应用
12427874 | 0O400401 | Ansoft HFSS磁场分析与应用实例
12465609 | 0O400401 | FEKO 5.4电磁场分析技术与实例详解
12018
574 | 0O400304 | X射线衍射方法与应用
12626488 | 0O400304 | X射线衍射技术及其应用
12628540 | 0O400304 | X射线衍射技术及其应用
12673770 | 0O400306 | 表面等离子体亚波长光学
12091901 | 0O400060 | 彩色图解当代科技:物质科学
12278634 | 0O400401 | 磁学
12599229 | 0O400104 | 大气物理 热力学与辐射基础
11960525 | 0O400000 | 大学物理 (上册)
11934823 | 0O400000 | 大学物理 (上册)
12166070 | 0O400000 | 大学物理 (上册)
12162776 | 0O400000 | 大学物理 (上册)
12135096 | 0O400000 | 大学物理 (下册)
12165682 | 0O400000 | 大学物理 (下册)
11935408 | 0O400000 | 大学物理 (下册)
12662846 | 0O400000 | 大学物理 上册
12662845 | 0O400000 | 大学物理 下册
12737872 | 0O400000 | 大学物理.上册
12644081 | 0O400000 | 大学物理:二维提要与多解题曲
12432432 | 0O400040 | 大学物理标准化习题集
12380750 | 0O400000 |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 上
12380751 | 0O400000 |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 下
12788242 | 0O400040 |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详解
12699742 | 0O400000 | 大学物理教程
12372086 | 0O400000 | 大学物理教程
12222779 | 0O400040 | 大学物理解题方法:力学与电磁学
12229201 | 0O400040 | 大学物理解题方法与技巧
12392357 | 0O400040 | 大学物理精析精讲精练
12440376 | 0O400040 | 大学物理练习册 二
12544884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
12662841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
12286774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
12219045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
12219086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
12206747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
12431588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
12385613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
12412631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
12166543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
12137769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
12852469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 综合设计性实验 下
12709364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基础部分)
12809131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上册):基础性实验
12801986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
12213894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
12381628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
12394331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
11977182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基础物理实验
11980127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
12246315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实验学习指导
12214017 | 0O400033 | 大学物
理实验指导与报告
12719124 | 0O400040 | 大学物理双语课程解题指导书 英文版
12477836 | 0O400000 | 大学物理思维训练
12380742 | 0O400000 | 大学物理学 下
12274981 | 0O400000 | 大学物理学 下
12794032 | 0O400000 | 大学物理学 下册 四版
12781231 | 0O400000 | 大学物理学辅导与题解
12431937 | 0O400033 | 大学物理学实验
12657745 | 0O400000 | 大学物理学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 上中下册合订本
11940675 | 0O400000 | 大学物理学习与解题指导
12618653 | 0O400000 | 大学物理学习指导
11959759 | 0O400000 | 大学物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
12316726 | 0O400000 | 大学物理学习指导与训练
12781243 | 0O400033 |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
12673576 | 0O400000 | 大学物理引论著(双语多媒体教材)
12768976 | 0O400000 | 大学物理专题研究
12774924 | 0O400000 | 当今物理学前沿问题选讲
11959715 | 0O400401 | 电磁场
12191905 | 0O400401 | 电磁场分析中的应用数学
12189274 | 0O400401 | 电磁场理论形式逻辑分析
12071716 | 0O400401 | 电磁场与电磁波
12183140 | 0O400401 | 电磁场与电磁波
12385991 | 0O400401 | 电磁场与电磁波
12307491 | 0O400401 | 电磁场与电磁波
12457571 | 0O400401 | 电磁屏蔽服问答
12624688 | 0O400401 | 电磁散射与辐射问题仿真理论与方法
12870869 | 0O400402 | 电弹性理论
12674198 | 0O400402 | 电动力学概论
12005385 | 0O400402 | 电动力学习题解
12615871 | 0O400401 | 电改变世界 人与自然
12278637 | 0O400401 | 电荷
12278631 | 0O400401 | 电流
11983525 | 0O400306 | 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规划教材·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物理光学 (第三版)
11986581 | 0O400308 | 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规划教材·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信息光学 (第二版)
12803137 | 0O400401 | 电阻率测试理论与实践
12451797 | 0O400104 | 非平衡态热力学概论
12347834 | 0O4002 | 非线性声学
12727568 | 0O400105 | 非线性物理概论 第二版
12531844 | 0O400401 | 分层介质中的电磁场和电磁波
12092236 | 0O400040 | 感受到的力 有趣的力学
12252322 | 0O400401 | 高等电磁学基础:电磁学,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一些新的重要发现
12394519 | 0O400300 | 高等光学
12093869 | 0O400306 | 高等物理光学 第2版
11941571 | 0O400401 | 高等学校教材 电磁波工程基础 电磁理论基础·微波技术·天线基础
12162299 | 0O400401 | 工程电磁场与电磁波
12162015 | 0O400033 | 工科物理实验
12645812 | 0O400104 | 公理化热力学的数学基础
12769446 | 0O4009 | 固体物理基础
12278633 | 0O400300 | 光
12645877 | 0O400308 | 光信息实验技术
12652821 | 0O400301 | 光学变换·从量子到经典
12550055 | 0O401701 | 核辐射物理基础
12278636 | 0O401701 | 核物理
12003221 | 0O400103 | 量子力学学习指导
12690004 | 0O400033 | 新编大学物理实验 下册
12089827 | 0O400300 | 光学
12301960 | 0O400000 | 基础物理学学习指导
12301760 | 0O400303 | 激光光谱技术原理及应用
12711899 | 0O400101 | 计算物理学
12478544 | 0O400033 | 技术物理实验
12752267 | 0O400040 | 简明物理史 物理之光
12171528 | 0O400009 | 简明物理史 物理之光
12667539 | 0O400000 | 简明物理学教程
12608414 | 0O400401 | 近代电磁理论
12803041 | 0O400300 | 近代光学
12810543 | 0O400000 | 近代物理
12816503 | 0O400000 | 近代物理测试技术
12457535 | 0O400100 | 近代物理实验
12727481 | 0O400100 | 近代物理实验教程
12599525 | 0O400100 | 近代物理学
12093868 | 0O400100 | 近代物理学 第2版
12709493 | 0O400100 | 近代物理专题
12804256 | 0O400103 | 开放系统量子退相干的纠缠态表象论
12622170 | 0O400401 | 科学认识电磁辐射
12854811 | 0O4002 | 快乐科普大讲堂 自然篇 聆听自然的玄妙 声音
12854809 | 0O400300 | 快乐科普大讲堂 自然篇 品味人生的美好 光线与色彩
12769524 | 0O400100 | 理论物理学中的近似方法
12685975 | 0O400102 | 力子论
12722718 | 0O401702 | 粒子波动论
12301769 | 0O401702 | 粒子探测技术
12804283 | 0O400102 | 两类“相对论”形式逻辑
12849046 | 0O400103 | 量子力学不变本征算符方法
11926554 | 0O400103 | 量子力学导读
12043115 | 0O400103 | 量子力学原理 (第二版)
12590503 | 0O400103 | 量子物理学中的常用算法与程序
12470050 | 0O400103 | 量子信息处理技术
12570688 | 0O400102 | 聊聊狭义相对论
12268228 | 0O400401 | 论电磁的起源与特征
12737817 | 0O400000 | 漫谈物理学中的科学精神
12625253 | 0O400000 | 美哉物理
12488226 | 0O400040 | 能量的转换:物理
12608415 | 0O4006 | 凝聚态量子理论
12319244 | 0O400033 | 普通物理实验
12488207 | 0O400000 | 普通物理习题研讨教程
12282499 | 0O400000 | 普通物理学辅导讲案:主讲教材《普通物理学》 第6版
12006991 | 0O400040 | 奇妙科学 物理的奥妙
12783603 | 0O401702 | 青少年科普图书馆 “小
宇宙”中的大精彩 微观粒子探秘
12478557 | 0O4015 | 热传导理论
12304323 | 0O400104 | 热力学系统理论
12303335 | 0O4015 | 热物理学概论
12622223 | 0O4015 | 热物理学教程
11736265 | 0O400401 | 三一丛书 电磁场要点与解题
11323762 | 0O400104 | 熵:一个世纪之谜的解析
10201455 | 0O400104 | 子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复杂系统中的应用
11855128 | 0O400033 | 综合设计性物理实验
12060410 | 0O400104 | 《热力学·统计物理》习题选解
11855434 | 0O400033 | 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大学物理实验
11826885 | 0O400033 | 21世纪应用型高等院校示范性实验教材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