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会计主体本质的理解
摘要:会计主体是在财务报告过程中所运用的一个基本方法。作者回顾了会计主体的相关参考文献,并对会计主体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会计主体 会计假设 基本方法 Why would people want to make a definition about accounting entity (or other various bodie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t is based on centain practical needs. From the book , which earliest gave the systematic demonstration about the accounting entity, Payton (1922) had already pointed out that "almost all of the accountants are supposed to there are different business entities", thus, before it was "sublimated" to "hypothesis" by Payton, the term-accounting entity-had been widely used. We can speculate that the concept of accounting entity may generate probably from people's creative activities and the utilization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In the view of essence, the accounting entity is a design of people's creativity for the aim of the utilization in financial accounting, it is a method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In perspective of pragmatism, the concept is determined by the final effect of actions. For the accounting entity which is deemed as a method, the aim of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this concept lies in the ensurance that it can play a certain role in order to assist us to achieve the result we wanted. Because of this, considering that "what accounting entity is" serves for "what should belong to the accounting entity". If we can make a reasonable definition for" what belongs to the accounting entity", it will provide better influence on realizing the goal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IASB and FASB both considered that the three main features which were summarized in the drafts-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report : reporting entity-may not sufficient. It also reflected from a side that the definition of accounting entity was just a method which aimed to assist the realization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target. Concretely speaking, we may determine what belongs to an accounting entity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steps : (1) make clear sense of the goal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 (2) clear the role played by the accounting entity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alization in financial accounting targets ; (3) to ensure the role of accounting subject should have,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what properties the accounting entity should gain (such as controlling); (4) design or search for some references (such as legal subject, division, group) based on these attributes ; (5)pose these references into the category of accounting entity and specific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order to servi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targets . After all, "accounting entity" is artificial, what features it should gain depends on the users' needs. Our thought may like this: to desig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 entity referred to the final effect of activities, instead of searching for the original "existence" of the accounting entity by personal knowledge, and deduce a series of concrete structure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on the basis of original meaning.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sm above may also explain the reason why the second method we have discussed before which was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accounting entity is used much more widely. All in all,people are constantly searching for suitable definitions for accounting entity. References List: [1] Ahmed Ya Lixi. Baker oyster in 2004 (4th edition) [M]. Translated by QianFengshe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 China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 2005. Research Library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Basic assumptions of accounting and accounting objectives [M].Dalian: Dalian Press . [3] PanYan. 2002. Some Research of the problems in the Internet financial report [D]: 1-184. [4] SunZheng, WeiHuaning. 2000. Accounting assumption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influence the impact [J].ECONOMICS,3:27-32. [5] W A. Payton, A C. Littleton . 2004,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 [M]. Translated by:Translation Group Accounting Department, Xiamen University . Beijing: 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 [6] Sidney Davidson. 1982.Handbook of Modern Accounting (First Volume)[M]. Translated by LouErhang.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范文二:如何理解法的本质
环球卓越 精致服务 卓越品质 www.geedu.com
如何理解法的本质,
所谓本质,与现象相对,指事物的内部联系,而现象是事物的外部。本质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又总是本质的外化。法的现象是法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外露的、变化的。它是通过经验的、感性的认识就能够了解到的。法的本质则是法的内部联系,它深藏于法的现象背后,是深刻的、稳定的,它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法的本质和现象有时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
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直接意义上,法是人们意志的产物。社会成员的意志有不同表现形式,如道德、习惯、宗教、政策等等,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取得了“国家意志即法的一般表现形式”,这也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被奉为法律”的真正含义。所谓国家意志,就是作为“整个社会正式代表”的国家向全体社会成员所宣布的在形式上代表整个社会共同意志的规则。统治阶级意志只有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具有法律的品格,即在国家强制力的支持下取得全社会必须普遍遵行的效力。正如列宁所说,意志如果是国家的,就应该表现为政权机关所定制的法律,否则“意志”这两字只是毫无疑义的空气震动而已。
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家意志”只是法的社会阶级本质的表现形式,它还不能反映法的社会政治属性。若透过“国家意志”的外衣就会看到,所谓国家意志,也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即统治阶级意志。因为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只有在经济上从而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才有可能掌握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把自己的意志制定和认可为法律。同时,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或个别集团的意志。
法的性质和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一般是与人类自下而上相关的地理位置、人口状况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法的本质的决定因素。除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之外,法也要受到其他因素,包括上层建筑因素的影响。经济关系以外的其他因素可以影响法的形式,以至法的内容的某些方面。但是它们并不能决定一定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基本性状,而且它们本身的发展归根到底也还是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
法的本质特征是法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本体论问题。历史上许多法学家、思想家对法本质问题都作过探讨,由于他们各自研究角度、分析方法以及指导思想的差异,因此他们对法本质的认识复杂而多样。
010-51658769 一切从学员出发,一切为学员着想~
环球卓越 精致服务 卓越品质 www.geedu.com
010-51658769
一切从学员出发,一切为学员着想~
范文三:如何理解“靴子的本质”
用“本质”这样的词来描述靴子这样的制品,大概只有高尔斯华绥想得出来。如同一匹文字黑马,它突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 还有一处是这样的: “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然而,“靴子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笔者注意到,《品质》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来,引起了很多的关注和讨论,但这个问题却很少被触及。难道作者此处只为标新立异,只求视觉冲击?仅仅是《教学参考书》(苏教版)所说的“措词出人意料”而已?笔者认为,虽然这只是语言表达的一两处细节,却与整个文本的核心密切相关。与此类似的措辞还有“靴子的灵魂”“靴子梦”“靴子理想”等等,这一切围绕着“靴子的本质”,几乎构成了格斯拉兄弟的生活世界的全部。格斯拉兄弟带着怎样的信条走向人生尽头,必须由这个“本质”来解读;他们为何不容于那个时代,也必须由这个“本质”来解答。 一、“靴子的本质”与性格的悲剧:至死坚持手艺人的职业操守 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耐心琢磨文本,关于“靴子的本质”,其实不难给出一个基本的回答。先从出现“本质”一词的上下文开始考察。第一处是在开头,描述了橱窗里的几双靴子之后,作者写“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由于此处有“美观”“看了舍不得离开”这样的话语,加之文中“我”这么多年也百看不厌,可以断定这里的“本质”是“耐看”的意思。第二处则是“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很容易推断这里的“本质”是指“经穿”“牢固”的意思。此外,还需要关注格斯拉做靴子的一些独到的地方,例如这样一处特别的描写:“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这样细致与贴身的服务令人吃惊,于是又概括出“本质”的第三个要点——“合脚”。 耐看、经穿、合脚,这就是格斯拉的“靴子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敬业、诚信和对顾客无微不至的体贴。可以说,他们的奋斗、荣誉和价值全部凝结在“靴子的本质”之中。他们追求制作的完美几乎可以用苛刻与刻板来形容,为此他们放弃了效率与效益,固守传统手艺人的本色和气节,终其一生没有走出来。格斯拉兄弟终究死于一种手艺,这种手艺是和某种美感和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格斯拉兄弟对这种美感与道德近乎教徒般的执拗与坚守,正是故事成为悲剧的重要前提,这充分印证了鲁迅所谓的“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论断。 二、“靴子的本质”与社会性悲剧:徒劳挣扎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潮流中 两种阶级力量、两种历史趋势的尖锐矛盾,这一矛盾在一定历史阶段不可解决,因此必然地导致其代表人物的失败和死亡。 ——马克思《致费迪南·拉萨尔》 当格斯拉兄弟沉浸和困守在对“靴子本质”的内在追求之中,他们丝毫没有察觉到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相关的商业、消费方式已经使靴子的本质发生了蜕变。 因为固守“靴子的本质”,格斯拉兄弟渐渐失去了顾客。为什么“做出了顶好的靴子”,结果却“生意一年一年清淡下去”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靴子的本质”渐渐难以吸引顾客。他们做的靴子虽然好,却不符合人们的要求。 我们不妨估量一下格斯拉兄弟眼里的“靴子的本质”对消费者的意义。首先,靴子合脚固然很好,但对于大多数顾客来说,却远没有时髦来得重要,文中写“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学会为了时髦而忍受生理上的痛楚。其次,靴子经穿也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有点碍事了(重要的是不断拥有新的式样),文中提到的“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就证明了这一点。第三,耐看也显得不那么必要了。二战之前的发达国家已经初步具备景观社会和消费社会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一般不会长久盯着谁的靴子看,因此只要第一眼吸引住人的靴子就是好靴子。试将格斯拉兄弟的靴子理念和顾客的消费趣味作对比: 如果格斯拉看重的是靴子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大公司看重的是靴子的交换价值,那么消费者看重的是靴子的什么呢?文本中两次提到别人用的“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可见,很多顾客消费的不仅仅是靴子,而是一种地位和生活方式的象征,这就是商品的所谓的“符号价值”。而这一切是沉浸在“靴子的本质”中的格斯拉兄弟所不知道的。 因为固守“靴子的本质”,格斯拉兄弟无法拥有和大公司竞争的任何优势。所谓“靴子的本质”,是和手工制作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机器大生产如日中天的时期,格斯拉的“承做定货”又如何与大公司的批量生产与销售竞争呢?可以做一组简单的对比: 通过比较,不难确定,批量性的机器大生产与大公司的垄断是格斯拉兄弟悲剧的社会原因。格斯拉兄弟的没落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事件,而是带有某种普遍性与必然性。当年,机器大生产以其规模效益的巨大优势几乎冲垮了所有的手工业作坊,也摧毁了与手工业制作有关的一些观念、文化和美感。我们所看到的,正是这种观念、文化和美感的“代表人物的失败和死亡”。 三、“靴子的本质”与悲剧的价值:过时的手艺与不过时的品质 历史的必然性要求和这一要求的不能实现,至少暂时不能实现。 ——恩格斯《致费迪南·拉萨尔》 既然手工业的没落是必然,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与评价格斯拉兄弟的悲剧呢?仅仅是无可奈何的悲伤吗? 两个不可思议的可爱老人以及这么高超的手艺和如此优秀的品质,就这样被时代的潮流吞没,以一句“社会发展的必然”蔽之,怎么掂量也太“轻”了。由此笔者想到上述的恩格斯关于悲剧性的定义。但此处费解的地方是:格斯拉兄弟能够代表“历史的必然性要求”吗?按照通常的理解,历史的必然要求难道不是毁灭格斯拉兄弟的机器大生产吗? 其实,只要认真审视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就不难回答这个问题。虽然手工业在当时很难生存下去,但是到了现在又有了复苏的迹象,如今很多做工精致、价格不菲的商品都是手工制作的。对于手工业,经过一个曲折的阶段之后,人们重新又认识到它的内在价值。 这种价值具体是什么呢?仍可以通过“靴子的本质”来回答。在提到“靴子的本质”之前,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要想说明橱窗里的那些靴子为什么老不更换,我总觉得很为难,因为他只承做定货,并不出售现成的靴子……这段话给人的感觉就是在格斯拉那里没有样品,在他们的观念中没有抽象的靴子,也没有抽象的脚。“合脚”乃是靴子最为重要的本质,格斯拉兄弟做的每一双靴子都属于不同的脚,他们的每个顾客的靴子都会和别人的不一样。而标准化和批量性生产的靴子是绝对不可能体现每个人的独特性的。从这一点来看,手工业的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贴身的个性化服务”。 据此,我们不难设想如果格斯拉兄弟活到现在他们的生意会怎么样! 当然,我们不能断定高尔斯华绥是否洞见了物质世界的进退和人的精神异化与复归的复杂纠葛,但一位忠于现实的作家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揭示生活的本质和历史的趋势。在他的那个年代,大工业生产无疑促进了社会的富足,也给更多消费者带来诸多好处,但也牺牲了手工业时代的艺术和美感,同时抹杀了消费者个人化的特殊体验。时至今日,商品的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已经泛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们开始厌倦和拒斥这些齐一性、无个性、千篇一律的消费体验,那种贴身的制作和个性化的服务重新受到推崇和青睐,大有与机器流水线生产并行不悖之势。而历史,也许正是这样沿着“正——反——合”的轨迹螺旋式上升的。于是,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问题:个体手工业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是低效的,但其负载的一种观念和品质,只会暂时被遗忘,却远未过时,因为其蕴含着对人性的呵护、对个性的肯定。而格斯拉兄弟身上的那种诚朴敬业、坚定执拗的人品也同样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出恒久的光芒。这也大概应了恩格斯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一要求不可能实现,至少暂时不能实现”。 因此,当人们怀抱着优胜劣汰的进步主义雄心大步前行时,请同时审慎和宽容地对待那些准备抛弃的东西,替未来多留一些美好!这是高尔斯华绥的《品质》留给我们的最为重要的启示。 [作者通联:南京市中华中学]
范文四:如何理解艺术的本质
如何理解艺术的本质
[摘要]艺术本质是精神与物质、认识与实践、再次与表现、理性与感性、抽形与形象的高度统一。在当代的现实世界里,是中西方艺术本质论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艺术 本质 中西方艺术
谈起艺术本质,我们有必要对中西方艺术本质论做个简单比较。中西艺术本质论虽然各有各的特点,都各自有理论支撑,但其认识起点上是相同的或者是一致的,这一点上人们已经得到了共识。在中国艺术词中的“艺”字,其本意有三个:技艺、技术、种植。而在中国古代,对“艺”的解释即指种植之意,指农业生产技术,“术”其意是指技术,所以,中国古代“艺术”一词实指技术或技艺。在西方,“艺术”一词,源于古拉丁语中的“Ais”,类似希腊话中的“技艺”,也都相当于技术或技艺之意。这些得到的共识经验告诉我们,中西方艺术本质论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发生的物质前提,这就是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产生于人类对世界的生产劳动实践的掌握方式。在原始时代,人类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掌握方式中,其根本是对生产劳动实践的掌握,并且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舞蹈就是人类原始社会对艺术掌握的一种活动,也是人类原始生产劳动的一种活动。在这种物质前提下,即艺术是对社会生产活动实践的掌握,不管是中国的艺术本质论,还是西方艺术的本质论,艺术本质的体现被概括为物质实践的技术和技艺,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这种朴实的艺术本质论,是人类生产劳动活动的结果,是人们通过劳动实践而反映出来的,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艺术本质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活动.
当中西方艺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历史的变迁,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的影响,作为共同起点认识的艺术本质实践论也发生了变化,中西艺术本质论也因诸多因素分道扬镳、,产生了各自的认识过程。在西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把艺术本质看作人类摹仿自然的一种活动,在他的理论箸作《著作残篇》中曾对艺术这样分析到:“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鸣学会了唱歌”。在他的《诗学》中对艺术本质也这样的描绘:“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是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就由临时口颂而作出诗歌。”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达芬奇甚至把画家的心看作对自然的反映。以上告诉我的西方古代把艺术看作是对自然的“摹仿”是对自然的一种再现,而这种“摹仿”或再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一种认识过程,我们也可以简单认为艺术本质是对自然活动的一种再现,是一种认知的艺术。到了西方现代艺术则偏向于对主体事物的情感表现,认为“艺术是人本身生命的形式,表现就是展示人生的愉快与否。”现代著名哲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本质是人们对自然的直觉
范文五:如何理解沟通的本质
如何理解沟通的本质
人际沟通是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我们往往把它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认为自己每天都和别人相处得很好了,还有什么必要去学习怎样与别人进行人际沟通呢?事实上,我们对于理解沟通的本质还是比较缺乏,还需要更加增强沟通的能力。
沟通,从其概念上来讲,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特定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沟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混合物,是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沟通还是一种技能,是一个人对本身知识能力、表达能力、行为能力的发挥。沟通是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包括文字、语调及肢体语言,而你要学的就是透过对这些沟通语言的观察来有效地使用它们进行沟通。
沟通的核心有三条:第一,先承认对方的观点,或者对方的事实是有道理的,必须先承认对方,这是获得对方有可能至少倾听你后面的观点或者论据的首要前提。第二,充分地让步,展示诚意。只有自己坦诚,才能让他人坦诚,更有利于沟通,能够达成效果。第三,显示实力,逐渐展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沟通中的实力来源于思考、思辨,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个侧面的,任何事情都有多个侧面。 要进行有效沟通,必须明确目标。对于领导来说,目标管理是进行有效沟通的一种解决办法。在目标管理中,领导和成员讨论目标、计划、对象、问题和解决方案。由于整个团队都着眼于完成目标,这就使沟通有了一个共同的基础,彼此能够更好地了解对方。即便团队领导不能接受下属成员的建议,他也能理解其观点,下属对上司的要求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沟通的结果自然得以改善。
要进行有效沟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when),就是要掌握好沟通的时间。在沟通对象正大汗淋漓地忙于工作时,你要求他与你商量事情,显然不合时宜。所以,要想很好地达到沟通效果,必须掌握好沟通的时间。
二是必须知道说什么(what),就是要明确沟通的目的。如果目的不明确,就意味着你自己也不知道说什么,自然也不可能让别人明白,自然也就达不到沟通的目的。
三是必须知道对谁说(who),就是要明确沟通的对象。虽然你说得很好,但你选错了对象,自然也达不到沟通的目的。
四是必须知道在什么地点说(where),沟通的地点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良好的沟通场所是达成目标的关键。
五是必须知道怎么说(how),就是要掌握沟通的方法。你知道应该向谁说、说什么,也知道该什么时候说,但你不知道怎么说,仍然难以达到沟通的效果。
另外,要学会沟通的关键技巧——积极聆听,当别人在表达他的观点时,你就要认真听取,不能无视他人的话语,否则这是对对方的不尊重,自然就影响沟通的成果。沟通就是要对于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沟通方式,不同的语言表达,在沟通过程中始终展示自己的坦诚,懂得相互尊重,互利互惠,这样沟通更加顺畅,成果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