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央—地方政府财政分权中的效率损失分析
中央—地方政府财政分权中的效率损失分
析
摘要:一般认为由于中央政府对与地方信息掌握的不充分性~从而采用财政分权的方式将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我们注意到地方政府对与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度的设计与执行同样存在着信息不对成性~而这种不对称性所带来的效率损失会使财政分权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当中央政府采用财政分权的制度的同时务必注意由于后一种信息不对称性所带来的效率损失。
关键词:财政分权~博弈~分税制改革
自从上世纪初台僖伯特的经典文章《分权与地区竞争》发表甓后~随后围绕着这一文献产生了大量的有汇关集权与分权的文章。即使至今有关这一嵊领域的争论仍然在继续。在我国也面临着谮中央政府对与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问题减。不同的是我国有着自身独特的国情。自很1949年建国后~中国政府长期实行了亟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决定了国家财政的特,殊地位~至今我们
1 / 17
也不能否定这种财政体蚕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侠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高阌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越来越明锓显的暴露出来。从上世纪70年代末~中下国开始了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伴随着跻这种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财政扉制度至今也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取得师了一定的成绩~也暴露出了大量须待解决?的问题。学术界有关我国财政分权、集权羰的讨论有很多~但大都集中于其对于GD学P增长的影响。而本文则立足于分析在中袂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这种博弈行为当中~由鲔于中央政府的特殊地位其在中—地博弈中价处于主导地位~它对于财政政策的选择及诮这种政策的执行直接影响着财政集权分权暹的效果。但是由于中央政府对于地方信息继掌握的不充分性~地方政府在这场博弈当鼐中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手中的政策工具 的选择减少由于地方对于中央行为信息的乞不对称性采取偏离中央目标的行为从而导耄致的额外的效率损失。本文将通过一个模徐型分析~在结合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践敏来分析证明。
一个简单财政模型
2 / 17
一国由一个中央政府~一个地区政濡府~另一地区政府三方构成。
假偻定1地方政府谋求地方福利最大化~中央ボ政府必须从全局出发谋求全部地区的福利 最大化。
假定2中央对于地方的啐信息并无充分~并且获得信息的成本很高蒌~但可以通过财政法规制度约束或激励地 方政府的行为。
假定3地方政府钎只对于本级政府人民负责~即中央政府并伥无地方政府的人事任免权。
3 / 17
由于富裕的地方政府相对于贫困的地方啕政府而言~拥有更多的资源~对于全局的 发展有着更大的贡献~因此我们有理由认颠为富裕的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府出台的一饩些措施~相较而言有更多讨价还价的能力颓~从而直接影响到中央政府调控全局的能膊力和政策实施的效果~因此~笔者主要将荨注意力放在了中央政府和富裕地方政府的裒关系处理上~之所以在本模型中依然包括糌了贫困的地方政府~是出于对于中央政府魑与地方政府之间博弈行为存在性的考虑。
模型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哇国中央政府主要负责提供全国性的公共产绎品~并注意协调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黠消除地方差距。可是由于资源禀赋和历史蓐的原因造成了已经产生了两个发展不平衡弑的地区。面
4 / 17
对这种情况~中央政府可以选バ择的措施有两条:财政集权和财政分权。 财政集权的方式是将大部分的税收和支出犁的权利上解中央~然后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安排。这种由中央统一安排规划虽然可撩以有效地解决地方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枰是由于中央政府掌握的地方信息并不是完揲全充分的~因此对于服务地区经济发展方 面的职能并不是最高效的~至少相对与地丸方政府而言是这样的。地方政府对于中央贮政府的行为~并不是完全出于受支配的地 位。由于我们事前假定地方政府人员只需躞对本经政府人民负责~因此地方政府的具装体执行措施并不是完全会与中央政府的要挣求相一致~当然也不会完全偏离~根据假Г定2地方政府的行为处在中央财政制度的湎约束下~可是由于中央政府对于地方信息丸掌握的不充分~造成了地方偏离中央政策斌的可能性。当然我们可以假设中央政府可黝以采用会计、审计的办法防止这种地方的嘭偏离~可是根据假定2中央政府]这种行也为的成本高昂~所以有理由相信中央态度 是谨慎的~这一点地方政府也了解。财政莠分权的措施是将税收和支出的权力下放~螽中央政府只是提供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地睽方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的协调玄与服务~由于地方政府拥有更为充分的信颜息~所以假定地方政府的服务行为是高效望的。这种财政制度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地区也间发展的不平衡。如果这种不平衡累积到霰一定程度也会带来效率的损失~并假设这?种效率损失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成本同样是虽高昂的。
5 / 17
下面将以上论述通过一个完全静铳态信息模型来表示:
根据我柯们对于模型内容的描述~并假定中央政府 和地方政府同时做出行为那么就一定会产吖生以上所描述的两个纳什均衡。~分别是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于对手反应的最有宴选择。最优解似乎出现了~可惜的是却有罟两个最优解。我们几经习惯了在完全信息龚的假设当中~在凸性和约束的条件下~有鄹且只有一个解满足我们的要求。而纳什均境衡最令人头痛的地方~不是说解的存在性捐的问题~而是唯一性问题~很多情况下我蕺们很难得到唯一的解。就本模型而言却还鳙存在一个混合纳什均衡~相对于这种完全精确定性结果的出现~这种混合纳什均衡的罟确更加引起人的兴趣。
假设中央褫政府采用财政集权的概率为:R,则分权?的概率为:1-R;
6 / 17
假设地方政邢府采用隐瞒的策略概率为:S,则显示的犁概率为:1-S;
根据混合策略Τ的定义可知~中央政府的最佳混合策略是寰使得地方政府无论采用何种纯策略~其期鲟望支付是一样的~当然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床也同样有相同的混合策略的选择。根据这Щ种思想我们得到等式
有结果可知?当中央政府采用财政集权的概率超过2/艳3时~地方政府的最优策略应该是选择隐 瞒自己经济发展水平,当财政集权的概率裾小于2/3时~地方政府的最优策略是显骏示自己发展水平,当中央政府选择2/3 时~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选择何种策略是完や全一样的。中央政府面对地方政府的行为湍同样有着相同的结果。这样看来的话~这荟种均衡比起前两种选择一样让我们束手无沱策。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我们先前的假定咳方的更一般~或更现实些。
7 / 17
去掉圜假定3~现在我们认为中央政府在调控全昆国的资源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有假亚定1~假定2的存在中央政府的行为应当绒是建立在产生最大化利益的行为基础之上 ~其做出的决策必须要根据具体的经济发谦展阶段在效率与公平之间选择。尽管地方髫政府由于假定3的取消相较于先前讨价还咳价的能力减弱~可是由于信息成本的高昂哞~地方政府依旧有偏离中央政策的激励。膪但比起先前的假定~中央政府的作用最为产明显的变化是在整个博弈中处于主导地位活~相应的其目标也不是在寻找一个最优的 反应策略~而是利用中央政府的特殊地位沮作出某一决策去尽量消除中央—地方这种七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成本。为什么可以做亳到这一点呢,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中央—逯地方博弈并不是一种静态博弈过程~而是谖中央政府先作出决策然后地方政府在做出抛相应的对策过程。中央政府知道其决策过猢程会直接影响后来的地方政府的决策过程琅。基于这一点~中央政府可以根据本国的隽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地对政策作出调整已适常应经济的发展。这样看来~根据先前的静簇态模型~中央选择分权似乎是个令人满意曾的决定~但是假定发生了少许的变化~其?结果可能大不相同。下面参照一个准完全诖信息动态模型来说明:
8 / 17
我们绢可以注意到当中央政府选择分权的策略时缥~最后的中央—地方支付向量的权值发生舀了变化~这种变化似乎有点突然和武断。?究其原应是由于地方政府并不确定这种名簇义分权能够带来的好处~即对R失去了一两个概率的判断~不能判断中央政府是否是侬打着分权的名义进行了集权的措施~从而暄导致了地方政府更为被动的地位。现实生霞活中就是这种做法可能会挫伤富裕地区发 展的积极性~进而会反过来影响整个全局觫的发展。因此~无论中央政府采用何种形斥式的财政体制~地方政府最好的办法都是羁采用隐藏地实力的态度。其结果是我们得 到了一个无论如何是一个无法令人满意的郛结果。
一种模型的改进方式是在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一个合同。 中央政府必须允诺保持一种制度的稳定性麓和彻底性~并将违约成本定价高于由于违戌约所带来的收益~从而确保地方政府的支熵付中有个额外的补偿。根据假定1~中央?政府是
9 / 17
乐于看到这种结果的出现以实现总澡支付达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碲
模型的检验
我国建国以后至撮今的财政制度变革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存在另着这种中央—地方的博弈行为。
10 / 17
1(194侔9—1978年财政运行机制的简要考察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初期~根据不同乍时期的政治形势~我国财政运行机制进行痃了多次重大的调整。总体上来说~这30湍年的财政运行机制的调整都是在计划经济扑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始终在集权和分权聩的圈子里循环。其规律为在国内政局稳定随和经济形势较好时~倾向于给地方较多的遮自主权,在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政治经济形势相对严峻时~就上收财权~ 强调集中。我们应当认识到在改革开放前嗨我国实行的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指导下筝的财政制度为促进我国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散该
11 / 17
注意到这种中央政府居于主导地位的中谂央—地方政府博弈当中~由于中央政府始黪终没有提供一个对于自身有约束的合同从 而造成了财政运行机制在反反复复的变化扣所带来的效率的损失。
2(19愍78—1994财政运行机制的简要考察 钸
1978年~中国开始了经济体 制改革的尝试。由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体揄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其间国家财鹆政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从而我国 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分权的开始。这次对于卩地方政府而言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信号~鸣既整个经济体制的深刻的变革。但由于我Е国实行的是渐进式的改革~国家财政运行桓机制改革也是在探索中逐步深化。从而造躯成了正如我们在动态模型中所描述的富裕唔地方在分权的大框架下依然出现了采用“头藏富于民”的做法。如1978—198殓0间~有一半以上的省市财政有盈余~与傺此同时~另一半财政为赤字。东部一些省 市的财政盈余上缴作为了中央政府补偿中蛉西部省市的保证。但是正是由于新旧体制弯在转轨中所带
12 / 17
来模型中R的不确定性导致涩来在1980年后~财政盈余的省份开始瘟有意识的减少了其税收努力~上缴中央的毁省份的财政盈余开始缩小~见表一。
各地区财政盈余/GDP的比例%
腌
资料来源:胡鞍钢、王绍光顺:《政府与市场》~中国计划出版社
惩
2000年版~
13 / 17
到了199鲎0年初~财政盈余省份减少到了只有8个绚~其结果也直接导致了我国“两个收入”肝比重的锐减。见表二、表三。
我侠国财政收入规模
这种结介果导致财权进一步向地方政府集中~中央储宏观调控能力弱化~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胜。然而这种趋势并不会保持下去。正如我氪们在前面的模型中提到的处于主导地位的委中央政府可以进行模型的改进。这一点与觚我国的国情也是符合的。随着78年以来,实行的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同 样为中央—地方政府关系之间提供了一份泸类似“合同”的约束~以至于中央政府若丁违反这份“合同”所带来的成本是社会无钙法承受的。所以对于中央政府最有的的策苠略是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彻底理顺 中央、地方的关系~科学的划分两级
14 / 17
政府湫的事权和财权的范围。从而在保证地方政竖府财源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使中央政府的收 入得以增加。
3(1994—至讯今
中国财政体制于1994年进峭行了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赫有:1,实行分税制体制~理顺地方与中苠央的关系。2,改革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噩度~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3,全电面改革税收制度~建立新型税制体系。至 今~1994年的财政体制已经运行了几诮个年头了~其目标已初步实现~具体表现椽为:1,该地方财政包干制为分税制~在军规范中央与地方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同时~撩明显减少了包干体制所带的财政运行机制醣上的许多紊乱现象。2,在税法与“两则尝”的基础上规范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份分砦配关系。3,新旧税制平稳过渡~重构财喻政收入运行机制。4,国家税收收入大幅搐增加。5,内资企业统一税制~为企业公徘平竞争创造环境。我国财政的“两个收入鲣比重”开始扭转了下滑的趋势。数据表明 距1978年时的水平依然有很大的差距邂~但这是我国经济
15 / 17
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当然我们仍旧要看到“分税制”改革的不?足之处~例如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实际上吱是进一步拉大了地区间的差距~内外资企ぶ业的税负不平等~等等。而这些又构成了?我国进一步完善“分税制”体制的内容。 究竟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何种水平为好~燥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判断。不同驸的国家有不同的实践经验。见表四。
根据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礴国的“两个收入的比重”据发达国家的水荨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结论
中央—乃地方政府之间这样博弈行为在世界范围内孤依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现在看来由ぬ于地方与中央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咙在~分权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叫高效率的选 择。可也正因为这种双向的信息不对称问侄题的存在~中央政府很难从根本上消除地瘀方与中央政策偏离所带来的效率的损失。裢对于我国政府而言~无论将来的财政体制表取向何方~中央政
16 / 17
府政策的更本出发点应菁是尽量减少由于地方对于中央政府信息不,充分所带来的效率的损失。
曼参考文献:《中国财政50年》~项怀诚侬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公共财政胞学理论与实践》~杨之刚~上海远东人民藓出版社~1999
《博弈论与信息经坛济学》~张维迎~上海人民出版社~19迭96
《政府与市场》胡鞍钢、王绍光苎~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版
17 / 17
范文二:H系列空调压缩机结构与效率损失分析
H系列空调压缩机结构与效率损失分析 题目: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起讫日期
目 录
摘要--------------------------------------------------------------------1 Abstract---------------------------------------------------------------2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3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4 第二章 空调概述
2.1 空调的基本原理------------------------------------------------5 2.2 空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5 2.3 空调的发展和前景---------------------------------------------------6
第三章 空调压缩机结构形式分析
3.1压缩机工作原理与主要功能分析-----------------------------------8 3.2压缩机的工作原理----------------------------------------------10 3.3空调压缩机结构形式分析----------------------------------------11 3.3(1 滚动转子式------------------------------------------------11 3.3(2 涡旋式-----------------------------------------------------12 第四章 空调压缩机使用的制冷剂分析
4.1 空调压缩机制冷剂的分类以及性能分析---------------------------134.2 空调压缩机制冷剂的选用---------------------------------------15
第五章 H系列空调压缩机效率分析与计算
5.1 单级制冷理论循环假设-----------------------------------------------------16
5.2 影响压缩机效率的因素-----------------------------------------17 5.3 提高压缩机效率的手段-----------------------------------------18
第六章 H系列空调压缩机效率损失途径及解决方案
6.1常见的损失途径分析--------------------------------------------21 6.1.1电机损失----------------------------------------------------21 6.1.2机械损失----------------------------------------------------22 6.1.3指示功率损失------------------------------------------------23 6.1.4泄漏分析--------------------------------------------------24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对空调的要求越来越高。压缩机作为空调的重要核
至关重要,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心组成部分,对于生产出好的压缩机来说是
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次设计是对上海日立家用空调压缩机分析。了解了上海日立家用空调压缩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和效率分析。其次是介绍压缩机的制冷剂及选用方法,并针对上海日立家用空调压缩机的损失途径进行分析和排除。
本次设计的研究重点主要有两个。首先是通过对上海日立家用空调压缩机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其次是针对上海日立家用空调压缩机效率损失途径做出解决方案。
本文主要介绍了H系列空调压缩机的概念、工作原理和结构分析、在冷量检测以及对压缩机常见的故障做了详细的分析。还对在试验检测过程中所用设备的性能及工作原理做了分析。空调压缩机的工作腔是汽缸,对压缩机的压缩、排汽、膨胀、吸汽等过程做了详细说明,空调压缩机到最低位置时,汽缸吸满蒸气;而活塞转而向上,这时吸、排汽阀门都关闭,汽缸容积缩小,蒸气被压缩,一直压缩到排汽压力为止;为提高压缩机性能以及质量提供数据保证,从而确定压缩机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当空调压缩机的压力达到一定值时,排汽阀开启,活塞继续上移,蒸气排出,一直到活塞上移到最高位置时,排汽结束。
关键词:空调制冷系统;压缩机;制冷剂;工作原理;效率损失;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man's vehicle air-conditioner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demanding. The compression engine is the important air-conditioning core. Therefore, to produce a good air-conditioning compressor is the key; therefore, this study not only has a strong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design of Shanghai Hitachi air-conditioning compression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analysis. Shanghai Hitachi air-conditioning cooling system components of the basic working principle and the basic parameters. secondly for introduce the compression engine cold-producing medium and to select and use motherly, then analyzed and removed specifically for household Shanghai Hitachi air-conditioning compression engine loss approach is in progress.
The main focus of the study design there are two. First of all, by Shanghai Hitachi in the structure of air-conditioning cooling system for analysis. Secondly .To improves the design resolve a scheme specifically for household Shanghai Hitachi air-conditioning compression engine efficiency loses approach wa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H-type air-conditioning compressor, the working principle and structure analysis, Also detected in the test equipment used during the performance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doing the analysis. Air conditioning compressor is running the process will produce some noise, so we use noise testing equipment to test the various types of compressor noise test, to improve compressor performance and quality assurance data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compressor national standards.Air conditioning compressor working chamber is a cylinder on the compressor's compression, exhaust, expansion, absorption or steam process in detail description, air-conditioning compressor to the lowest position, the cylinder full of steam absorption; the Pistons turned on, exhaust valves are closed, narrow cylinder volume, steam is compressedwhen the air conditioning compressor when the pressure reaches a certain value, exhaust valve opens,
Key words: Conditioning Refrigeration System
Compressor
Cold-producing Medium
Working Principle
Inefficiency
第一章 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创建于1993年1月,由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75%、日本国日立家用电器公司投资25%合资组建而成,累计总投资46580万美元,年生产能力1200万台。公司拥有七个系列300多个品种,制冷量覆盖0.3匹,5匹,是规格品种最为齐全的制冷压缩机供应商。客户网络覆盖海尔、格力、美的、Carrier、Whirlpool、Electrolux等国内外知名家电企业。公司销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0%列国内第一,全球市场份额的15%列全球第三。公司通过ISO9001、ISO14001、GB28001联合认证,获得过全国质量管理奖,海立、HIGHLY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公司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在内蒙古、西藏、宁夏、江西省等贫困地区捐建希望小学,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等亲临视察时的高度评价。
公司质量价值观:
,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顾客是衣食父母;
, 顾客的苛求就是我们的质量标准;
, 生产顾客和自己都满意的产品;
, 质量体现人格,产品反映人品;
, 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 质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 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
,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科技的持续进步,制冷和空调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家用空调器还是集中式中央空调机,其外观、性能和可靠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而这些都与作为空调器心脏的压缩机的发展密不可分。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从国外引进了多条家用空调压缩机生产线。但由于当时历支条件及市场要求,引进的档次较低,多数为活塞式压缩机生产线,仅有两条生产滚动转子式空调压缩机生产线。这两条生产线为我国家用空调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这两条线没有及时进行技术改造,当时主要注重产品的国产化程度,其发展比较缓慢。
空调技术发展的历史就是由如何满足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对室内环境不断提高的要求。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约能耗,开辟新能源利用的历史。此外。空调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冶金、化工和各种材料工业提供的材料日新月异。机械工业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型冷、热源设备和五花八门的末端装置(自动控制理论和技术的进步也改变着空调系统工作过程的控制与调节的方式与方法。深入开拓电子计算机在空调技术中的应用。自觉地理解和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不仅可以加速空调技术革新的进程。并能更有效地移植和利用其他学科和专业的新的研究成果。近年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数据通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开辟了一个信息化社会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对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对空调技术不但是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1.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近几年由于政策的支持以及市场经济的要求,一些国外著名压缩机制造商以合资和独资等形式纷纷在国内建厂,加之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采用,使空调压缩机发展十分迅猛。
目前,在国内生产厂家中以引进曰本技术居多,这是因为日本在家用空调器方面的研究较深,产品性能较好、较节电,符合我国的具体实际。这些厂家主要有生产滚动转子压缩机的庆安—大金,沈阳—三洋、上海—日立、东芝—万家乐、珠海—罗力托克斯、万宝—松下等,以及生产涡旋式压缩机的庆安—大金、大连—三洋、广州—日立和苏州—考普兰等井计十几条生产线。其产品各有特点,通过规模化生产,进一步降低成本,形成良性的竞争,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经济及技术的发展。
本次设计是对上海日立家用空调压缩机分析。了解了上海日立家用空调压缩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和效率分析。其次是介绍压缩机的制冷剂及选用方法,并针对上海日立家用空调压缩机的损失途径进行分析和排除。
第二章 空调概述
2.1空调的基本原理
空调在作制冷运行时,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被压缩机吸入后加压变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在室外换热器中放热(通过冷凝器冷凝)变成中温高压的液体(热量通过室外循环空气带走),中温高压的液体再经过节流部件节流降压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液体,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中吸热蒸发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室内空气经过换热器表面被冷却降温,达到使室内温度下降的目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再被压缩机吸入,如此循环。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被压缩机吸入后加压变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在室内换热器中放热变成中温高压的液体(室内空气经过换热器表面被加热,达到使室内温度升高的目的),中温高压的液体再经过节流部件节流降压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液体,低温低压的液体在换热器中吸热蒸发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室外空气经过换热器表面被冷却降温),低温低压的气体再被压缩机吸入,如此循环。
图2-1 压缩机工作原理
2.2 空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般的空调系统由四大部件组成,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制冷剂依次在上述四大部件循环,压缩机出来的冷媒(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体,流经冷凝器,降温降压,冷凝器通过冷却水系统将热量带到冷却塔排出,冷媒继续流动经过节流装置,成低温低压液体,流经蒸发器,吸热,再经压缩。在蒸发器的两端接有冷冻水循环系统,制冷剂在此次吸的热量将冷冻水温度降低,使低温的水流到用户端,再经过见机盘管进行热交换,将冷风吹出。
这里有三个系统,一个是制冷剂的循环系统,一个是冷却水系统的,一个是冷冻水系统的。冷却水系统就是接冷却塔的,将热量带到外界的,冷冻水系统就是连接用户与蒸发器的,将末端的热量带到蒸发器。 冷水机的水在这里相当于一种载冷剂,担当中间角色运送热量,本身的制冷在于制冷剂循环系统。
图2-2 空调必备件
2.3 空调的发展和前景
空气调节对人们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空调器具有“开一关”调节模式。不仅噪音和温度波动大,而且开关时对空调压缩机有很大的损害。随着计算机技术、变频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人们摆脱了传统定频定速空调器的调节模式。开发出性能更为优良的变频变速空调器。
世界空调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后风扇时代。典型特征是,功能仅限制于制冷制热,技术含量低;接下来是纯空调时代。这个时代的最显著标志是空调成为真正意义的空气调节器。不光调节空气的温度,对空气的舒适度也进行调节;随着各国政府对空调的能耗标准提出要求。空调进入了超空调时代,其显著特点是空调不仅仅是空调。还能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在以网络信息代表的2l世纪。作为家电产品的空调器也必将随之步入网络信息时代。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能耗,开辟新能源的利用。空调技术的研究发展很快,开发出了种类繁多的空调产品,如:变频空调,燃气空调,太阳能空调等。
通过对空调发展的后风扇时代、纯空调时代、超空调时代和即将来到的网络信息时代回顾。以及几种典型的主流空调技术和产品的分析,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势不可挡。高科技含量的空调产品必将取代市场上仅仅具备了制冷制热功能的低技术含量空调。我觉得未来空调将要朝着“四化”(即健康化、节能环保化、人性化、网络化迈进。健康化:健康的空气舒适指数主要从空气洁净度、空调气流的舒适度、空气温湿度控制技术三方面来衡量。各空调厂家针对这一需求,推出了多重空气过滤技术、等离子技术、负离子技术、多元光触煤技术、环绕立体送风技术、自动除湿加湿等技术。并运用到产品上。目前,日本的一些空调企业以及中国的海尔在这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节能环保化:从世界发展趋势看,节能是环保的第一重要因素。环保始终是各国所关注的问题。欧盟颁布了相关法规,限制非环保产品进入,日本政府公布了<节能法>,美国环保署公布了美国国家政府强行执行的能耗标准。把无环保产品拒之门外也是遵循这一节能环保的大趋势。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节能认证委员会在2000年也首次颁布了中国节能认证。从空调产品节能技术的演变上,已经实现了从最初的定频空调到变频空调的节能30,。随着先进技术的不断创新运用。2001年海尔又推出了具有高效数字直流变频压缩机、数字传感器、数字直流电机的空调器世纪超人。将节能水平提升至5l,。创造了目前国内外节能产品之最。人性化:使用方便,人机互动是更高层次要求。由于传统空调的功能简单,各国空调厂商运用了多项人性化空调设计技术(推出了具有多种视窗显示(VFD点阵液晶、LED显示)的空调,使空调运行状态一目了然。同时。为了满足夜间使用空调,在多个系列产品中具有夜光显示功能的遥控器,背光功能,让消费者在黑暗中能够清晰可见地进行空调操作。具有
语音声控功能的空调等。具有人性化设计功能的空调必将成为未来空调的发展方向之一。网络化:网络信息空调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必将为空调带来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传统空调的概念将发生质的改变。谁先掌握网络技术在空调上的应用,谁就会成为未来空调市场的引领者,空调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一些新型空调产品开始预留网络接口,实现网络开放。通过选配的网络控制器可实现千里之外的网络遥控。集中控制器可实现同时控制128台空调,为智能化小区物业管理提供便利。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特点把空调这种最初简单的舒适品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成为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性化智能家电。
第三章 空调压缩机结构形式分析
空调压缩机的高可靠性、长使用寿命要求其机芯组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本文介绍了上海日立压缩机公司H 系列压缩机机芯组件的材质, 从材质的金相组织、硬度、强度及寿命数据对机芯的主要滑动部件? 滑片( VANE ) 、活塞(ROLLER) 的国产产品进行分析。证明用国产产品取代进口件是可行的。 3.1 压缩机的组成
压缩机由汽缸,上缸盖,曲轴,活塞,下缸盖,中间板,叶片,转子组件,定子组件,上消音器,壳体组件,储液器,上壳盖组件,下盖组件,弹簧,旋片集尘圈,阀片及挡板,螺栓组成。
图3-1 H型压缩机部品爆炸图
汽缸(CYLINDER) 上缸盖(UE-BEAR) 曲轴(DEFR-SHAFT) 活塞(ROLLER)
下缸盖(SI-BEAR) 中间板(SIKIRI-ITA) 叶片(VANE)
转子(STU33K1-RT) 定子(STU33K1-ST)
上消音器(#UE-C-ZU) 壳体组件(#CASE-ZU) 储液器(#S-TANK-ZU)
上壳盖组件(#HU-ZU) 下壳盖组件(#SO-C-ZU)
弹簧(SPRING) 旋片(YUITA) 集尘圈(S-BOTAN)
排气阀片(DV-ITA 阀片挡板(RITAINER)
螺栓(TOKUBO) 沉头螺栓(N-BOLT)
图3-2 压缩机总装图
3.2 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压缩机是制冷系统的心脏,无论是空调、冷库、化工制冷工艺等等工况都要有压缩机这个重要的环节来做保障~制冷压缩机种类和形式很多,根据原理可分容积型和速度型两类,其中容积式是最为普遍的。
那压缩机是如何工作的呢,
简单而说就是通过改变气体的容积来完成气体的压缩和输送过程~任何动力设备都需要有个原动力来作功完成,压缩机也是一样,它需要一个电动机(马达)来带动。
容积型压缩机又分为往复式活塞式和回转式两种。
1、往复活塞式是通过活塞在气缸内做往复运动改变气体工作容积;活塞式压缩机历史悠久,生产技术成熟。
2、回转式压缩机包括刮片(滑片)旋转式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目前国内生产的空调器多数采用旋转式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主要用于大型制冷设备,现在一些大型商场办公楼内也有很多采用螺杆式压缩机。
制冷系统主要分几个设备:
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
它的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压缩机将冷冻剂压缩成高压饱和气体(氨或氟里昂),这种气态冷冻剂再经过冷凝器冷凝。通过节流装置节流之后,通入到蒸发器中,将所需要冷却的媒介冷却换热。例如将蒸发器连接到楼里的各个房间,蒸发器内的蛇行管将同空气进行换热,再通过鼓风将冷气吹向房间的空气当中。而蒸发器蛇行管内的冷冻剂换热后变成低压蒸气回到压缩机,再被压缩机压缩,这样循环利用就完成了制冷系统。制热系统也大致是这个原理,只是方式相反。 3.3 空调压缩机结构形式
家用空调压缩机结构型式主要是滚动转子式和涡旋式。
为适应市场的要求,这些厂家为争取市场份额,不仅在外型安装上尽可能的满足空和转子外径来改变气缸排量,从而满足空调厂家对制冷量的要求,并采取各种方案进一步降低噪声和提高效率。
提高压缩机COP值的措施主要是提高加工和装配精度,对压缩机结构进行最优化设计、改进排气阀结构,增大电机叠片厚度,采用特低铁损高磁通量的硅钢片和提高槽前率等多方面来实现;降低压缩机噪声主要通过更好的动、静平衡来减小振动,缓冲压力脉动,以及设计更好的消声器等途径来实现;而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主要采用改进材料、加强工艺控制、强化试验手段,特别加工和设计保护元件与连接元件等来确保电机可靠性。利用彻底清除垃圾、应用高强度材料,进行各种试验,以及根据不同情况配以不同贮液器来确保压缩机可靠性。
为适市应场对大冷量压缩机的需求,又开发了双转子式滚动转子压缩机。其两个相互错开呈180?的偏心轮对称分布,这样使重心集中在主轴上,运转时动平衡较好 ,而且两个转子交替工作,使平稳性得到改善,振动减小,转矩变化均匀,而且可以在外形尺寸增加不多的情况下使制冷量增加一倍,以满足空调机对更大冷量的要求。
另外,为适应超薄型室外机的需要,国外已有卧式空调用滚动转子式压缩机产品
3.3.1 滚动转子式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比往复式结构简单得多,而且体积小、重量轻、零部件少,尤其易报件少,比同样制冷量的往复式压缩机体积可减少60%,重量减少35%,零件减少50% ;这种压缩机只进行旋转运动,不需将旋转运动转变成活塞往复运动,所以运转平稳,振动小、噪声低,质量稳定,可靠性高;在结构上,可把余吨容积作得很小,基本上没有膨胀气体干扰,此外无吸气阀,使流动阻力小,导致容积效率高,性能好,能效比高。但这种压缩机对零件加工精度要求高,比活塞式寿命短;而且这种压缩机只有一个转子且为偏心布置,转动起来振动和噪声仍较大,特别是对于较大功率机组。其气缸排量一般在6~44cm3/r。分成几个系列,从小功率到中功率,品种较多。每个系列产品外形基本相似,均为一定功率段的产品。这样做的优点是零、部件通用化程度较高,便于管理和降低成本。 3.3.2 涡旋式
涡旋式压缩机是一类较新型的压缩机。长期以来,由于轴向力不能稳定平稳,防自转机构不灵活,轴向、径向密封不完善,以及涡形盘加工困难,故未达到实用化程度。直至70年代后,在美、日等国的研究下,才使涡旋压缩机走上实用化道路。考普兰,开利,特灵、日立、三菱公司均生产这种压缩机。其主要特点:
1)无吸、排气阀, 吸气压力损失小,压缩室压差小,无余隙容积,容积效率高,可靠性高,功耗小,COP大;
2)涡旋回旋运动能形成几对压缩腔,因此力矩变化小,振动小、噪声低;
3)结构简单,零部件少,尤其易损件少,体积小,重量轻;
4)对液击不敏感;
5)转速高,有利于实现变频控制的方式来调节制冷量;
6)采用一种背压可自动调节的可控推力机构, 这祥可保持轴向密封减小机械损失,防止异常高压,确保压缩机安全;
7) 便于采用气体注入循环,从而可提高节能效果,减少压缩机开,停频率,控制室温变化,实现舒适空调;
8)制造、 加工精度高、成本较高。总体来说,其性能稍好于滚动转子式,特别适合于低噪声要求,目前主要用在3P,5P大功率高档空调器上,是当前产品中最先进的。
目前涡旋式压缩机的改进趋势主要在:
1)进一步改进涡旋盘加工制造工艺, 降低成本;
2)提高加工和装配精度,合理考虑实际运行中密封间隙,降低泄漏损失, 进一步提高效率;
3)研究变转速下涡旋式压缩机性能,提高工作转速;
4)研究开发自转型涡旋式压缩机等。
第四章 空调压缩机使用的制冷剂分析 4.1 空调压缩机制冷剂的分类以及性能分析
制冷剂的分类
1 在压缩式制冷剂中广泛使用的制冷剂是氨、氟利昂和烃类。按照化学成分,制冷剂可分为五类:无机化合物制冷剂、氟利昂、饱和碳氢化合物制冷剂、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制冷剂和共沸混合物制冷剂。根据冷凝压力,制冷剂可分为三类:
高温(低压)制冷剂、中温(中压)制冷剂和低温(高压)制冷剂。
2 无机化合物制冷剂:这类制冷剂使用得比较早,如氨(NH3)、水(H2O)、空气、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等。对于无机化合物制冷剂,国际上规定的代号为R及后面的三位数字,其中第一位为“7”后两位数字为分子量。如水R718...等。
3 氟利昂(卤碳化合物制冷剂):氟利昂是饱和碳氢化合物中全部或部分氢元素(CL)、氟(F)和溴(Br)代替后衍生物的总称。国际规定用“R”作为这类制冷剂的代号,如R22...等。
4 饱和碳氢化合物:这类制冷剂中主要有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和环状有机化合物等。代号与氟利昂一样采用“R”,这类制冷剂易燃易爆,安全性很差。如R50、R170、R290...等。
5 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制冷剂:这类制冷剂中主要是乙烯(C2H4)、丙烯(C3H6)和它们的卤族元素衍生物,它们的R后的数字多为“1”,如R113、R1150...等。
6 共沸混合物制冷剂:这类制冷剂是由两种以上不同制冷剂以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共沸混合物,这类制冷剂在一定压力下能保持一定的蒸发温度,其气相或液相始终保持组成比例不变,但它们的热力性质却不同于混合前的物质,利用共沸混合物可以改善制冷剂的特性。如R500、R502...等。
7 高温、中温及低温制冷剂:是按制冷剂的标准蒸发温度和常温下冷凝压力来分的。制冷剂使用温度范围压缩机类型用途备注R717(氨)中、低温活塞式、离心式冷藏、制冰在普通制冷领域R11高温离心式空调R12高、中、低温活塞式、回转式、离心式冷藏、空调高温为:10-0?R13超低温活塞式、回转式超低温R22高、中、低温活塞式、回转式、离心式空调、冷藏、低温中温为:0--20?R114高温活塞式特殊空调低温为:-20--60?R500高、中温活塞式、回转式、离心式空调、冷藏超低温为:-60--120?R502高、中、低温活塞式、回转式空调、冷藏、低温
氨(R717)的特性
1 氨(R717、NH3)是中温制冷剂之一,其蒸发温度ts为-33.4?,使用范
围是+5?到-70?,当冷却水温度达高30?时,冷凝器中的工作压力一般不超过1.5MPa。
2 氨的临界温度较高(tkr=132?)。氨是汽化潜热大,在大气压力下为1164KJ/Kg,单位容积制冷量也大,氨压缩机之尺寸可以较小。
3 纯氨对润滑油无不良影响,但有水分时,会降低冷冻油的润滑作用。
4 纯氨对钢铁无腐蚀作用,但当氨中含有水分时将腐蚀铜和铜合金(磷青铜除外),故在氨制冷系统中对管道及阀件均不采用铜和铜合金。
5 氨的蒸气无色,有强烈的刺激臭味。氨对人体有较大的毒性,当氨液飞溅到皮肤上时会引起冻伤。当空气中氨蒸气的容积达到0.5-0.6%时可引起爆炸。故机房内空气中氨的浓度不得超过0.02mg/L。
?时,则分解为氮和氢气,氢气于空6 氨在常温下不易燃烧,但加热至350
气中的氧气混合后会发生爆炸。
氟利昂的特性
1 氟利昂是一种透明、无味、无毒、不易燃烧、爆炸和化学性稳定的制冷剂。不同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氟利昂制冷剂热力性质相差很大,可适用于高温、中温和低温制冷机,以适应不同制冷温度的要求。
2 氟利昂对水的溶解度小,制冷装置中进入水分后会产生酸性物质,并容易造成低温系统的“冰堵”,堵塞节流阀或管道。另外避免氟利昂与天然橡胶起作用,其装置应采用丁晴橡胶作垫片或密封圈。
3 常用的氟利昂制冷剂有R12、R22、R502及R1341a,由于其他型号的制冷剂现在已经停用或禁用。
4 氟利昂12(CF2CL2,R12):是氟利昂制冷剂中应用较多的一种,主要以中、小型食品库、家用电冰箱以及水、路冷藏运输等制冷装置中被广泛采用。R12具有较好的热力学性能,冷藏压力较低,采用风冷或自然冷凝压力约0.8-1.2KPa。R12的标准蒸发温度为-29?,属中温制冷剂,用于中、小型活塞式压缩机可获得-70?的低温。而对大型离心式压缩机可获得-80?的低温。近年来电冰箱的代替冷媒为R134a。
4.2 空调压缩机制冷剂的选用
从制冷剂方面看,R22以优良的物性得到家用空调器的广泛使用, 但为保
护大气臭氧层,目前普遍认为R407C和R410A是替代R22的首选物。日本,美国 ,西欧等一些国家已率先推出了使用新工质R407C和R410A的空调器,其性能较为理想。由于制冷剂改变必将使压缩机载荷、可靠性、润滑油、零部件材料和结构产生变动,因此必须改进原有的压缩机。一般值得注意的是:
1(压缩机改用制冷剂后,首先必须考虑所换用的制冷剂对材料的作用。 如果制冷剂对压缩机和电动机的材料有腐蚀作用就必须更换材料或重新设计,对于电机线圈,还须考虑到工质的击穿电压和介电常数,以保证电机绝缘性能。
2(为适应制冷量,零部件强度和电机功率要求,压缩机的输气量, 零部件受力情况和许用强度,以及压缩机最大功率都应重新设计、重新选材和校核。
3(制冷剂改变,其润滑油也应相应改变。
(重新考虑加工和装配间隙,改进表面处理。 4
5(由于工质密度不同,流动阻力也不同,则有必要重新设计或变动气阀结构参数和通道截面,更合理的设计消音器来降低噪音。
R407C是同R32、R134a和R125以23,25,52质量比混合的三元非共法制冷剂,并且有6K的温度滑移;而R410A是由R32和R125以50,50质量比混合的二元近共沸制冷剂 。它们的物性不同于R22,因此对压缩机由以下几个方面要加以考虑:
1(由于R407C和R410A的工作压力较高,其轴承载荷增大,在设计时不仅要增加整个系统的强度,而且应对高速运动的压缩机进行优化设计 ,可以用降低气缸高度的方法来降低轴承负荷,以保证其可靠性。
2(由于R407C和R410A制冷剂中不含氯原子,其润滑油不能用矿物油,应采用脂类池。选用合适的润滑油,可减少压缩机的耗功,提高可靠性和寿命。
3(对电机线圈,因R407C和R410A击穿电压和介电常数较低,在设计电机时应注意电机的绝缘性及漆包线的选材。
4(调整加工制造和安装间隙;合理设计消声装置,降低噪音。
总之,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舒适性要求,制冷空调业将不断向前发展,而高效节能、保护环境、无级调速、低噪声和全智能化控制是未来家用空调压缩机发展方向。
第五章 H系列空调压缩机冷量试验及结构分析与计算
主要介绍R410A压缩机的设计以及试验情况,并对R410A压缩机在空调器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压缩机的试验主要包括R410A出油率与电机绝缘材料相容性试验,与化工材料的兼容性试验,压缩机性能测试,压缩机耐久性能试验。 5.1 单级制冷理论循环假设
压缩过程为等熵过程,即在压缩过程中不存在任何不可逆损失。
在冷凝器和蒸发器中,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等于冷却介质的温度,蒸发温度等于被冷却物体的温度,且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都是定值。
制冷剂在管道内流动时,没有流动阻力损失,环境没有热交换与管外介质之间也没有热交换。
制冷剂在流过节流阀时,流速变化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且与外界。
制冷循环的lgP,h图
图5-1 压缩机模型关系图
图示a?b?b?c?d?a?a?a为制冷剂在制冷过程中实际流动路线。a?b、a?2211121b为等熵线 1
压缩机效率定义式
实际冷媒循环量,压缩机制冷量(试验值)/(h-h)/1000 ad1
-6理论冷媒循环量,压缩机排量×10×N/60/Va1
×η/压缩机耗功(试验值) mo
图示效率×机械效率(η×η),绝热效率/容积效率容积效率(η),实际冷imev媒循环量/理论冷媒循环量
绝热效率(η),(h-h)×1000×实际冷媒循环量 adb1a1
5.2 影响压缩机效率的因素
5.2.1 影响压缩机容积效率(ηv)因素
1(余隙容积:高压气体再膨胀、减少每一行程吸入的冷媒气体量。
2(泵体内部泄漏:泵体各部品间存在间隙,通过间隙冷媒气体由高压流向低压,减少吸气量。
3(传热损失:汽缸壁因有热惰性,温度无法随气体温度变化而迅速变化。因此,气体与汽缸壁之间存在着热交换。在吸气过程中,汽缸向蒸汽放热,使其密度减小,这将使压缩机的吸气量减少。排气过程中,气体向汽缸放热,气体密度增大,留在余隙容积内气体也相对增多,再膨胀量后,使吸入气体量减少。
ηi)的因素 5.2.2 影响压缩机图示效率(
1( 吸气损失
2( 压缩过程的不可逆性
3( 过压缩损失(如下图所示,排气口径越小、气体流速越大,过压缩损失也越大) 图5-2中,ΦD1<><φd3>φd3>
图5-2 过压缩损失
5.2.3 影响压缩机机械效率(ηme)的因素
1(机械摩擦损失主要取决于油和制冷剂混合物的粘性,即与混合物的含量、温度有关。高转速小制冷量压缩机的ηme低,反之则高。
2(轴受损失
3(叶片先端及侧面损失
4(部品精度
5(流体动力损失:主要指压缩机活塞扰动气体的摩擦鼓风损失,随转速的增加而明显增大。
5.3 提高压缩机效率的手段
5.3.1 双转子比单转子机械效率高
由于双转子的特性,其部品间面压较单转子低,油膜厚度比单转子大,特别是下缸盖部。所以其机械效率较单转子要高。下图为KU(双转子)、MU(单转子)
的机械效率×图示效率的试验值。
机械效率×图示效率,转速
96.0%
KU(双转子)
MU(单转子)
92.0%
88.0%
机械效率×图示效率(%)
84.0%
200025003000350040004500
压缩机转速(rpm)
图5-3 双转子特性
平均面压,转速
40KU偏心部
KU上缸盖部
KU下缸盖部30
KU叶片部
MU偏心部20 MU上缸盖部
MU下缸盖部
10 平均面压Kg/cm2)MU叶片部
0
1000170040007200
压缩机转速(rpm)
图5-4 平均面压
5.3.2 变频压缩机高转速时
1(变频压缩机在高转速时,容积效率可能会超过100,,如上图所示。由惯性过给引起。
2(所谓惯性过给就是吸气管内发生压力脉动,在吸气结束时,汽缸内气体压力升高,密度增大,容积效率上升。
x:吸入管内气体移动距离 22dxdx1,,,,r,(P,P()),,R:管内气体流动抵抗系数 2,dtdtL,,sa:气体音速 2,a,P(),Κ:比热比 ,
V:汽缸内吸气腔容积 V,V(,)
5.3.3新冷媒R410A
1(减小通路面积,降低余隙容积。通路面积降为R22的65,75,,余隙容积降为原来的1/2。
5.8
5.7
5.6
5.540/s
80/s
120/s5.4COP(Calculation Value)
5.3
00.511.52
Ratio of Area of Discharg Port
(Conventional Compressor=1)
图5-4 R410A能效比
2(增大密封尺寸,减小配合间隙。最小密封尺寸为R22的1.3倍,活塞上下间隙为R22的,85,。
104
102
100
98
Ratio of ηme×ηc(%)
96
0.40.60.811.21.4
Clearance Ratio
图5-5 R410A出油率
5.4 R410A压缩机在空调器中的应用
由于R410A新冷媒的热工性能与HCFC-22不同, 所以R410A压缩机在空调器中的应用和以往的系统有所不同。
(1) 因为R410A的制冷量大,因此蒸发器的体积可以缩小,减少了室内机的体积。
(2) R410A新冷媒用于冷暖两用空调器时,以往HCFC-22的电磁式四通阀、截止阀不能使用,必须使用专门的R410A新冷媒用电磁式四通阀、截止阀(主要是适应压力、清洁度、清洗用材料和密封材料的不同)。
(3) 空调系统的耐压强度应提高。应根据试验决定铜管的壁厚是否要加厚。
(4) 空调器系统水分的控制。新冷媒压缩机的冷冻机油如果采用POE油,因其吸水性强,因此,除需要特别控制压缩机零件和冷冻机油的水分含量以外,消除空调系统的水分也特别重要。如果采用AB油,水分的控制与HCFC-22的空调系统相同。
(5) 化工产品的兼容性试验。空调部件(两器、铜管、四通阀、节流阀等)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清洗液、装配油必须作R410A/POE油、R410A/AB油兼容性试验。试验结果如果不相容,新冷媒空调长期运行,可能会产生沉淀物堵塞毛细管。清洗液必须为无氯清洗液,装配油我们推荐使用日本三菱石油公司的Ze-pros32装
配工艺用油。
(6) 提高系统匹配的性能系数。由于R410A本身制冷性能系数比HCFC-22
低,所以应选择最佳毛细管大小、长度和最优的充注量,克服R410A工质的缺点。
第六章 H系列空调压缩机效率损失途径及解决方案 6.1常见的损失途径
可以将压缩机工作过程看出四个独立的构体,电机、曲轴、泵体压缩、泵体泄漏。
图6-1 常见的损失途径
6.1.1 电机损失:(约40,)对应电机效率85,
内容:电机入力 — 电机出力
理想状态:一个具有转矩需求自适应的电机,有如下几个特点:
? 电机不产生热量;
? 电机输出转矩随泵体需求转矩变化而变化;
? 电机内部磁场均匀分布;
? 电机转速恒定,等等。
改进方案:采用高效材、降低铁损铜损(?);与泵体匹配性(??);集中绕线、直流电机(?)。
现有模型:电机计算程序
6.1.2 机械损失:(约15,)对应机械效率92,
内容:曲轴入力(电机出力), 曲轴出力
理想状态:泵体各接触件间同心运转,接触件没有直接接触;没有电机风阻损失;叶片活塞间的运动为滚动摩擦状态;接触件有很好耐磨性,不发生粘着磨
损;泵体结构优化,各部分受力均匀(等磨损设计);润滑状态保持为流体润滑,供油充分。
改进方案:结构优化;选择合理的润滑油,选择不同的材料及热处理工艺,供油系统的改进,提高部品加工精度;降低平衡块高度??
现有模型:西交大程序、轴受程序
6.1.3指示功率损失:(约25,)对应压缩效率88,
内容:气体压缩入力(曲轴出力),理论气体压缩出力
没有指示功率损失的理想状态是什么,
图6-1指示功率损失
球形空腔,以缓慢地速度进行径向压缩,压缩至Pd后,以最快的速度将此Pd气体排出。
得出的参考结论是什么呢,
1、球形空腔压缩,该受压缩表面积与体积比最小,热交换少,各向压缩同性,泵体内气体流态均匀、稳定。(扁平、双排气)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参数去评价泵体结构尺寸的合理性,SHEC的H/G系列偏心量对效率的影响,(暂时SHEC没有)
2、压缩速度及容积变化率对指示功率的影响(INV),
3、吸气结构评价标准:吸气腔的压力保持在Ps以上;吸气充分但排气不畅的单向阀功能;吸气充分(通流面积大,吸气开始角度小) ;排气不畅(气体回流小)
4、排气结构评价标准:排气充分但吸气不畅的有条件单向阀功能;排气充
分(通流面积大,没有死区及锐角,阀片响应灵敏,排气速度矢量突变小);吸气不畅(阀座气密性)
图6-1 转子与涡旋容积变化率
图6-2 排气口与阀片的评价标准
6.1.4 泄漏损失:(20,)对应容积效率90,
原则:没有泄漏通道;泄漏通道输入输出压差小
泄漏通道有:
叶片上下端面 / 叶片前端 / 活塞上下端面 / 叶片与叶片槽间隙
(选配,最小间隙选择受加工精度、材质、加工工艺限制)
活塞外径气缸内径(收气缸内径43-42.98)
余隙容积:
使吸气温度上升、冷量降低、压缩气体回流
排气结构的优化,排气效果不变前提下减少余隙容积
其他通道:(活塞外径倒角、气缸内径倒角、叶片倒角、阀片气密性要求)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目前,中国的压缩机行业里有一部分企业依靠技术模仿,没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这样的企业毫无疑问的会在金融危机中灭亡。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会将淘汰一批这样的企业,而事实上依靠技术模仿来生产压缩机,没有自己的产品亮点与特色的企业即使没有经济危机的影响也会逐渐的走向灭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面前,竞争是平等的,机会也自然是平等的,企业有了创新的技术,就等于取得了经验性的突破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面对竞争对手,没有可以模仿的,要想继续快速发展,必须靠企业自己去创新,这是模仿型企业继续发展所面临的劣势之一。而在技术创新方面,服务于这些企业的技术人员,已不能适应企业进一步的发展,老的“专家”局限于几十年工作经验和有限精力,已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创新,而年轻的技术人员,多是精力充沛但缺少锻炼,实际经验不足。在这些企业中,一方面拥有一个招之即来、挥之而去的庞大的人才库;另一方面,缺少真正的技术上的顶梁柱,创新能力低下,常常是事倍功半,这是劣势之二。在管理方面,这些企业成为门类齐全、职能完善的“中型”企业后,缺乏具有全面协调能力的战略性人才,在实际运作中,常顾此失彼,且企业各部门间不能协调发展,主要表现为决策的随意性和投资的盲目性,浪费惊人,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根本症结。
金融危机中一些企业选择了利用创新产品赢得市场,然而,不少企业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虽然搞了不少创新,成果也有一些,但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却没有产生明显效果;有的甚至只是白白浪费了企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这种尴尬情况的出现,无疑对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影响。有专家指出,没有在事前进行缜密的市场调查,导致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是企业创新工作收效甚微,无法形成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企业进行产品技术创新时,要充分考虑到客户的需要,现在一些压缩机企业不仅为客户提供成品压缩机,还可以针对客户的需要设计制造,并且在售后服务上紧跟客户脚步,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创新行为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无论其成果是产品、技术还是制度,都应该是可以在市场上对企业起到推进作用的。也就是说,应该是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
另外,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可以选择与大学、研究院所以及相关企业合作。想要有市场就必须有战略同盟。尤其金融危机中,风险是巨大的,一旦有了合作伙伴,不仅承担的风险减小,并且有了强有利的后盾来支持,同时可以改变企业技术与时代脱节的风险。
这次金融危机对一些压缩机制造企业的冲击较大,他们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
的一些问题也在这次危机中逐渐显露出来,例如质量问题、诚信问题等。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波动、人民币升值、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等因素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如何应对危机、迎接挑战是压缩机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为此,压缩机企业就要抓住这次金融危机令企业发展放缓的时机,苦练内功,提升技术实力和产品档次。否则,一旦全球经济复苏,我们的生存环境将更加恶化,因为建立在高耗能、高污染基础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将被世界所抛弃。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体系相当健全,金融危机并不能减缓其产品升级乃至产业升级的步伐。只要金融危机一结束,这些国外企业就会迅速复苏,争抢市场。到那时我们的压缩机制造企业何去何从,就与其现在的所作所为直接相关了。
从这个角度看,苦练内功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未雨绸缪。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调整发展战略:一是实现管理的精细化,严格控制成本,降低库存。二是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实现高效运作。三是上下游企业之间加强供应链协作,协同制胜。四是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及时把握企业运作绩效。五是强化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客户满意度。六是缩短产品上市周期,把握先机。七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品牌价值。八是发展制造服务业,向高利润区转移。九是发展绿色制造,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在经济不景气环境下,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7(2 毕业设计总结
通过四个多月对上海日立家用空调压缩机的分析,我对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过程与结构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这个不断设计、学习、再设计的反复操作过程中,我们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了一种科学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压缩机结构分析和压缩机效率计算方面,费了很多周折,毕竟以前学得不是制冷专业,走了很多的弯路。
而在压缩机能量损失的计算中,又遇到了很多原理错误,对细节的反复修改较多。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和查阅资料,才成功地完成了系统的分析过程。
当然,系统的分析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运用的计算公式也是很复杂。毕竟是第一次做毕业设计,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系统的分析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依靠单位师傅和学校老师的指导,才能顺利地继续往下设计,在这里要感谢代教师傅和部门主管的帮助,也向各位指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致 谢
经过四个月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专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参考文献
1、姜周曙 《制冷空调自动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05-01 2、陈军 《制冷原理》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03
3、陈光明、陈国邦、浙江大学主编 《制冷与低温原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09 4、《制冷与空调技术综合基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07 5、曹德胜 《制冷剂使用手册》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3-05 6、《液体力学与热工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08 7、姜守忠-01《制冷原理与设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06
8、金国砥 《制冷设备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08 9、《制冷设备维修工》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08 10、杨叔子 机械加工工艺师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11、上海金属切削技术协会 金属切削手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李洪 机械加工工艺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0 12、
13、方昆凡 公差与配合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14、王光斗 王春福 机床夹具设计手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01 16、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等 机床夹具设计手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 17、吴宗泽 机械设计实用手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18、《压缩机手册》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3-01
19、郁永章,《压缩机技术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11月。 20、朱立,《制冷压缩机与设备》,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 21、业正,《制冷压缩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2月。
22、汉隆,《压缩机手册(精)》,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年5月。 23马国远,《旋转压缩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 24、崔天生,《压缩机的使用维护及故障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25、吴玉林,《通风机和压缩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26、邢子文,《空调压缩机实用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3月。 27、顾文卿,《新编环保型压缩机生产设计实用技术手册》,中国科技出版社,2008年1月。
28、吴宝志,《螺杆式制冷压缩机》,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年1月。 29、魏龙 《制冷空调机器设备》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年
30、徐红升 《制冷与空调自动控制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年 31、姬忠礼,《泵和压缩机》,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
32、马国远,《制冷压缩机及其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2月 33、王琪,《制冷压缩机与设备实训》,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 34、靳兆文,《压缩机工作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 35、王福利,《压缩机组》,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年7月 36、周国良,《压缩机维修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4月 37、牛群峰,《压缩机智能状态监测理论与应用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38、李援瑛,《中央空调操作与维护》,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
附录:
1.
范文三:论效率和平等
乍一看,这是一个伦理范畴的问题。效率与平等不但是现代经济学上的问题,也是文明社会的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
今日有一个亲身案例,觉得甚是有趣,启发了思维。
案例:今日有甲乙两住宅,紧密相连。有一天,甲住宅的主人想修葺他的房屋,但如果甲要修葺房屋,就必须要求征得乙方也同意修葺乙方的住宅。因为两个住宅紧密相连。但是,如果装修完毕后,在甲方住宅上的新房子会给乙方的新房子带来很高的附加价值。
解决方法一:乙方不同意和甲方一起修葺房屋,导致甲方也无法修葺甲方的房屋。
解决方法二:乙方同意和甲方一起修葺房屋,但要求修葺后的甲乙双方的住宅价值平均。但甲方会觉得自己吃亏。而乙方则在最后占了便宜。甲方不同意。
解决方法三:甲方在方案二的基础上要求乙方补贴一定的费用才同意平均双方修葺后房屋的价值。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如果乙方选择方案一,则甲方乙方的利益都没有最大化,都维持现状。显然,这个不符合经济学上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则。因为只要甲乙双方达成修葺房屋的协议,则会使得新房屋的价值远远高于旧房屋的价值,这是个增值的过程,也是帕累托改进的过程。
但甲方会觉得这个改进是牺牲自己的既得利益为前提的。因为乙方单独的房屋增值是远远低于甲乙双方增值的平均值的。这样会使得甲方修葺后的房屋的价值的一部分转移给乙方。尽管修葺后的房屋的价值会增加,但这不是甲方的最大利益。而甲方的最大利益是乙方在双方修葺后的房屋的价值上拿走属于乙方原房屋应该增值的部分。而不是有甲方的修葺而带来的更大的增值。因此甲方要求乙方补贴。
从结果上来分析,乙方因为甲方修葺房屋而使得自己的房屋增加了附加价值。使得乙方在某种程度上的利益增加。因此乙方应该补贴一点费用给甲方。
但是从过程来分析,如果乙方不同意,则甲方的修葺房屋的计划根本无法落实和实施。甲方的房屋根本无法增值。
如果双方没有达成协议,则双方的利益都没有增加,都没有帕累托改进。这个也是社会的低效率,是资源配置的损失。
因此,双方最后选择了一致同意修葺房屋,平均价值,乙方不用补贴。
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个人的效用最大化和整体的效用最大化存在着矛盾,但无论如何帕累托改进总比没有好。这也是为什么甲方妥协的原因。而乙方也由于和甲方之间存在着这种博弈的关系而不愿意补贴甲方。
n?? 附注:帕累托? 现代经济学所说的效率常常是指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提出了关于“效率”的定义。根据其定义,如果一种变动至少使一个社会成员福利增加,而不使任何一个成员福利下降,这种变动就是有效率的;一个有效率的经济是不存在上述变动的经济,或是满足上述条件的变动都已经发生了的经济,即帕累托最优。
n?? 开尔文? 由于有时候一个成员的变动增加会导致其他成员变动的减少,但增加的变动大于减少的变动,即总的福利是增加的,这就是开尔文改进。
小丸子于神木
范文四:公平、平等与效率
公平、平等与效率
公平: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或制度所具有的基本属性。
当代中国:政策上从公平优先到公平与效率兼顾再到效率优先的多次调整。
1968年东西方社会风暴。巴黎五月风暴,美国反战和黑人权利,中国的**。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布什2000年竞选口号: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
2003年9月28日,英国工党年会口号是“一个对所有人都公平的未来”;10月6日,保守党年会口号是“一个对每个人都公平的约定”。
国际劳工组织2001年11月成立“全球化社会影响问题世界委员会”,它在2004年发表了“一个公平的全球化:为所有人创造机会”的报告,提出“我们力求实现的是一个基于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尊重人权和个人尊严,有很强社会内容的全球化进程:一个公平的、包容的、民主化管理,为所有国家和人民带来机会和切实利益的全球化进程”。
一、公平的概念或本质公平
1、公平与平等
英语:justice一般译为汉语中的公平、正义、公道、合法等;含义与之相近的还有译为公平的fairness、equity;而equality一般译为均等、平
等、同一、相等,奥肯(Arthur M Okun)的《平等与效率》英文是“equality and efficiency,the big tradeoff”。
justice与equality,公平与平等的含义并不相同。
公平的内涵大致来说比平等要大;平等可视为在特定条件下的公平的一种存在形式,如法律、机会、权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人人平等;但平等也可能是非正义的,如劳动者收入初次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公平概念主要指“justice”,即人人在确定资源配置的方式和结果的法律、规则、权利等方面的平等一致无歧视,特别是指社会主体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上的统一公平的制度安排,而不是指资源配置最终结果的均等。
2、公平的分类
大致可以把名为“公平”的存在分为两类:一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公平或本质公平;二是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和政府政策的公平或分配公平,包括公平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包括补偿性、报应性)分配。可以说,本质公平是分配公平的理论分析,分配公平是本质公平的实践措施。
本质公平和分配公平都内含了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作为行为规
则、程序、标准、方式的形式公平或程序公平;二是作为行为内容和结果的状态公平或实质公平。
3、本质公平
本质公平是关于在实施公平上应有的规则、程序、标准、方式、分配结果等内容的主观理解和定义。
有关本质公平的几种观念(理论):一是古希腊学者的公平观念。二是天赋人权论者的公平观念。三是功利主义者的公平观念。四是康德主义的公平观念;四是自由主义的公平观念。五是社会主义的公平观念。
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公平不能仅仅局限在政治权利方面,而且必须扩大到社会、经济、文化的领域。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公平的实际内容是消灭私有制和阶级。斯大林把无产阶级的公平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在推翻和剥夺资本家以后,一切劳动者都平等地摆脱剥削而得到解放;废除私有制,实现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公平劳动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共同劳动和按需分配。
4、公平的内容和本体
公平观念及分配公平中的内容有二:
(1)公平关注的对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性条件,
即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等各种资源,以及在占有配置资源上的方式、数量、结构、形式等状况的福利、效用比较。人们在理论上研究公平问题或在实践上实施公平制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个体和社会最优化地占有和使用各种资源。福利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经济资源配置状态的问题。
(2)公平是关于各种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的具体制度或方式的比较分析;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对资源问题形成了不同的占有、使用、转让、收益方式,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占有、配置资源的状态或结果。古典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资源占有、分配的权利或制度问题,边际革命后的新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生产、消费等资源配置问题。
公平所关注的对象和追求的目的实际上也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如果分析比较关于公平的各类理论和实践,可以发现:公平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经济资源上的关系问题,资源因什么方式被占有和配置,分配公平按什么标准、规则、程序等制度或形式而实施,这才是公平范畴的核心结构、存在本体和实质特征;而且,这些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就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和规则,这又往往通过法律制度表现为规定并保护人(国民、公民、居民、人民)的各种权利(如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政治权利等)以及政府的权力。更明确地说,人类占有和配置资源的标准、规则、程序等制度或形式,以及法律所规定和保护的居民的权利状况是公平的核心结构。由此,初步结论就是:公平的本质即公平存在的本体(本位)和基础就是社会对各种资源的占有配置
和保护状况的制度规定,而资源特别是经济资源的占有配置状况是决定制度、法律或权利及权力性质的主要和核心因素,应该建立一种权利本位、效率取向的公平理论和公平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权利是本是体,公平特别是过程和结果公平是末是用。
5、权利为本体的公平
权利是人们为占有和配置使用各种资源、进而生产和创造各种价值、最终分配和消费各种有价值的物品而采取行为的方式、方法和社会规定的资格、可能。在现代社会,权利主要是基于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形成的既有或应有权利,这些权利并由宪法和法律制度所规范,由法律赋予的公民个人及其组织机构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享有的权力和利益即法定权利,权利是标志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行为自由的目标、方式、方向、范围、程度的法学范畴。权利在种类上可以分为民事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和政治权利等。
二、公平的实施或分配公平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资源的哪种或哪些占有配置方式是好的即公平的占有配置方式,法律应该如何规定和实施权利。这实际上又包括了两类问题:一是资源的占有配置方式即公平的判断标准、实现方式;二是
不同权利的职能、地位和资源分配、公平实现的具体程序(包括优劣、先后顺序)。
1、公平的实施方式
对于第一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资源的占有配置方式即公平的判断标准和实现方式。对此,一些人认为以占有和投入的资源特别是财产数量为分配的主要依据和标准是制度公平,另一些人强调以人为单位分配资源是天然和公平的制度。其次,由于在同一时间、地点和体系内,可能存在着多种即不同的制度、权利,不同的制度存在着冲突和选择问题,这又引起了在资源占有配置和权利拥有实施的先后顺序。
2、公平的实施程序
对于第二个问题,即不同权利的职能、地位和资源分配、公平实施的过程和程序。一些人强调个人即个体是权利的初始拥有者和公平的首要判断者,一些人强调集体及政府是权利的初始拥有者和公平的首要判断者。如果承认天赋人权,那么拥有权利的公民就可以建立组织机构如政府,并让渡或赋予这些组织机构一定的权利及权力,而政府行为的边界就由公民让渡的权利性质和范围所决定,政府依法运用强制性的权力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和保护公民的权利,实施或分配公平。进而,在个人权利的优先顺序上,一些人着重坚持个人天生享有生存、享乐、尊严、自由等人身权利,公平就是这些权利的实现方式;另一些人强调个人的
财产权,认为人身权只有在一定的所有制即财产制度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
现在,几乎所有的社会成员或群体都承认每个人权利的平等一致,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称统一,都承认要赋予居民尽可能充分、全面和适当、平等的权利。
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1921—2002),1943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43—1945年军训并参加太平洋战争,1946—1950年获博士学位,相继在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任教,1960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91年退休。《正义论》(1971,1999),《政治自由主义》(1993,1996),《作为公平的正义》(2001)等。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阐发的基本思想:公平的第一原则,充分恰当的(权利)平等和自由;第二原则,在前途、资源等社会地位或正义上的机会公正平原则,以及在经济利益或福利上的差别原则,即最小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或不平等有利于平等的实现。而且,第一原则优于第二原则,第二原则中的机会平等原则优于差别原则。
最大化或理想性的公平,至少是指人们依据广泛平等的权利自由从事各项活动,是指公民各项活动过程的公平自由和各项活动的结果受到全面承认和认真保护,存在和行使权利也就意味着存在和实施公平。只有实现了权利上的人人平等,才可能在社会经济活动上达成利己、自利与利他、互利的统一。
作为一种政治哲学,自由主义大致可以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
主义。前者主张政府为守夜人,自由放任,消极;后者主张政府谋求社会公正,必要时牺牲一定的自由和财产。
诺齐克(Robert Nozick,1938—2002),1963年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1967年哈佛大学教授。除“生活中的最好事物”课教过两次,没有重复授课。1974年在《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提出三原则:获得的正义,最初财产的获得必须来源清白;转让(交易)的正义,交易的自由公正;矫正的正义,如果获得、交易等环节出现不正义,就要根据正义的历史原则加以矫正。因此,如果一个人的财产符合获得、转让的正义原则,那么就不能施行罗尔斯的分配正义原则。国家只能是最小的守夜人,该书最后一句是“or less”。
诺齐克被视为右翼思想家。但在转型的中国,化公为私、巧取豪夺的官员和商人如何面对他?
3、人的需要或偏好
从公平的实施标准或资源的占有配置方式上看,历史上的分配公平和政府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以及人的需要为标准来分配资源,这包括才德、平均主义、弱势群体等分配标准;另一类是根据个人的贡献或功过,这包括根据个人的劳动投入、占有和投入的资源来分配资源。
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
人的需要或偏好:首先,什么人的需要才能成为社会承认和满足的需要?其次,是什么种类、层次和程度的需要。
公平的需要标准大致可以分为四种。首先是所谓的才德或等级等社会性标准,有才有德者就享有多数甚至全部资源。其次是人人均等的分配标准。第三,与各尽所能相配合的按需分配。第四,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
4、按需分配与按贡献分配
比较而言,缺乏基本的行为能力和必要的财产收入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可能是最合理的分配标准,社会保障制度正是满足社会弱势群体这种基本需要的主要方法。不过,公平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至少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受资源稀缺的限制,社会或政府所能够满足的主要是分类型、有期限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以不损害社会发展的动力激励机制为前提。二,对先天性的弱势者,社会可以无条件满足其基本需要;对后天性的弱势者,社会可以根据其原先的贡献和积累状况来满足其需要,社会保障的内容和水平应该与个人所缴税费挂钩,社会保障应该与商业保障和个人帐户相配合。三,除非政府对社会成员的需求或偏好有全面准确及时的了解,否则政府就主要采取货币性、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一元钱就是一元钱(黄有光的结论),而避免实物性的分配方式。
由上可以得出的一个引论就是:除非个人无行为能力和必要的财产,此时可以按需分配,这也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理论依据;否则,
人的内在需要、动机必须与人的外在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联结起来,人必须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来获得相应的收入并满足自身的需要。
其次分析贡献、功过标准。按功过分配就意味着结束世袭的身份和特权,建立一个人人拥有平等权利、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喜好和功绩的开放竞争社会。
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关于按劳分配。
5、公平与自由、法律
自由也常常被一些人认为与公平密不可分。
所谓的自由,至少包括两种含义:一是个人心灵、思维的自由无拘,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自由的表现;二是个人在社会行动上的自由,这种自由受到了法律、财产、自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
自由在政治和法学上的含义是公民有选择和行为的自由,自由即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应当保护公民的平等、正当的权利不受政府和其他力量的侵害,自由甚至是比民主、公平、平等更基本的价值。罗素曾说,生活就是在各方面自由地寻找美丽和快乐的艺术。显然,确认和保障自由或基本权利构成了公共政策的核心和基础内容,公共政策应当尽可能全面地确认、保护和发展公民及其他社会主体的自由。
严格地按照逻辑推论,按需分配、收入均等等平等性质的措施都在一
定程度上妨碍了个人的自由,妨碍了个人通过交易和竞争来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收益。因此,F·A·哈耶克、R·诺齐克等新自由主义者就从总体上摒弃公平或者准确地说平等的观念,主张在尊重法律和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回到对公平的传统理解。即公平是规则和过程上而不是结果上的,如果提供、获得和分配利益的规则和过程是正确的,例如通过自由市场机制,这样那么谈论利益分配的结果是否平等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甚至可以说不平等具有天然性。实际上,政府失灵也是现代自由主义者的结论,他们认为包括收入转移、福利制度在内的政府政策破坏了个人自由,理性预期学派甚至主张取消一切相机抉择的政府干预。由于坚持自由优先于公平特别是平等的思想,因此现代自由主义的公平就意味着人们能够自由平等地实施自己选择的生活计划。
在法国大革命中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目标中,(法律、权利上的)平等即公平应该是更基本的目标,因为从权利平等中可以分形出自由和博爱。由此可以说,公平是民主法治的精髓,是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合理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公平又借助法律来保障和施行,借助经济效率来支持和完成。
6、公平的实施内容
按照J·罗尔斯的理解,公平的原则或标准就在于提供一种在社会因素结构中分配权利和义务的方法,确立社会合作的利益和负担的适当分配。
公平就是指个人的人身权利和法律规定的政治权利不受财产多少的限制,更不受性别、年龄、地区、职业、宗教、种族、民族等因素的限制;就是指公有和私有的合法财产和收益都不可侵犯,个人在人身平等和财产神圣的制度下自由平等地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就是指社会包括政府和法律应该提供一个自由、开放、高效、有序的发展环境,个人能够从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依法获得各种的和最大的收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用法国大革命时的一句话,就是前程为所有人开放。
从整体上看,如果把个人的各种社会行为大致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那么也可以把个人的权利公平也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行为起始时的资源条件和机会公平,行为中的规则、形式和过程公平即程序公平,行为结果即各种分配结果的公平。这样,实质和程序的公平就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种过程和各个方面,如人身权利和政治权力制度、财产和收入分配制度、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机制等,而这都包含了如何界定个人权利和实现个人权利这一核心内容。
7、公平的具体内涵
从实施机制或方式上看,由于主要建立在私人权利基础上的市场竞争方式是比政府方式相对有效的资源配置使用方式,公平的实施应该首要依赖市场机制,自愿交易和正当竞争是保证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性方式,政府进而才可以对社会和市场失灵进行弥补和校正。对政府与市场的比较和选择,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社会实践,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一定的交易和竞争规则,这些规则既是市场竞争和选择的结果,也是政府制定实施的公共政策,是参与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现代社会,业已确立了权利平等、自由交易、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等市场交易和竞争的基本原则。
从实施内容和过程上看,由于完整的经济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即生产、交易和分配开始前的资源条件起点,生产、交易和分配的进行过程,生产、交易和分配的结果。相应地,经济公平也可以大致分为事前的资源条件和制度公平、事中的过程公平、以及事后的分配结果公平。
A·庇古等人从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以及边际效用递减的特征出发,认为社会福利最大化只有在收入平等时才能达到。后来,收入的公平分配被进一步定义为:令Ui代表第i个人的效用函数,Xi 、Xj分别代表第i、j的个人消费的物品,如果Ui(Xi )≥Ui(Xj),那么分配就达到了公平,反之就会产生嫉妒、不满和交易。
公平还可分为经济公平、政治公平、社会公平等方面内容。
三、公平的效率取向
1、效率
对规范性的本质公平和分配上的制度公平如何评价,归根结柢要看这种观念是否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规范
性的公平观念要用实证性方法进行实践上的分析和检验。
效率是关于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在经济学上,资源配置或分配的最优状态就是一种既改善了某些人的境遇,同时又不使其它任何人蒙受损失。当资源配置实现了瓦尔拉均衡状态,此时的帕累托效率就是最优效率。
市场的有效性及其失败:成本—收益分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外部性、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
政府的有效性及其失败:
黄有光(Yew-Kwang Ng,1942—),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1971年博士),莫纳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奥肯、森、黄有光等都主张,公平(justice)引致效率,效率优于平等(equality)。
2、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应有关系
根据上述的理论清理和分析,可以对公平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统一的认识。
公平与效率上不同层次的范畴。
第一,公平是一个内涵多变、结构多样的概念,本文确立的是权利本体、个人和市场优先、效率取向的公平观念,公平在现代社会的本质表现应该是个人享有充分而恰当的权利。公平与强调结果均等的“平等”是两个有实质差别的概念。
第二,但经济公平特别是财产权利应该是其他公平的主要基础。 第三,人们首要关注的是公平应该是人们如何占有、配置资源进行经济活动,如何分配各种物品的问题,是个人福利最大化,效率是公平的
实践目的和支持条件,公平是手段和目的、起点和终点的统一体。
第四,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应该有多元的观念和分配的公平。 第五,分配的公平必须分层次、分步骤实现:个人和市场优先,集体和政府次之;条件、规则和过程公平优先,内容和结果公平次之。在收入分配上,初次分配应该由市场交易和竞争主导,体现的是效率优先原则。
第六,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冲突主要是政治、公共政策领域的问题,特别是税收和财政转移支出方面。在经济领域,效率显然应当优先。
参考文献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
[美]A·M·奥肯:《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87年;
[美]J·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美]A·E·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英]J·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fairness”、“equity”、“equality”、“justice”等辞条,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
[英]D·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equality”、“justice”等辞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李由:“十四年来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争鸣”,《学习》1993年4期;
[美]R·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2002年;《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李由:“试论经济发展中的法律创新”,《财经问题研究》1997年8期;
[美]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 王海明:《公平平等人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李由:“论公平的权利本体与效率取向”,《经济与管理论丛》2000年6期
[美]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黄有光:《效率、公平与公共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姚洋 主编:《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Sen, A.K.1979: Personal utilities and public judgments: or what’s wrong with welfare economics? Economic Journal 89.
Atkinson,A.B.1983:Social Justice and Public Policy.Brighton:Wheatsheaf;and Cambrige,Mass.:MIT Press.
范文五:平等与效率观
中国古代是想家的平等与效率观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从自己的平等观出发, 也对平等与效率的关系作过古典的分析, 这些思想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久远的影响。现在看来古代思想家对平等与效率关系的理解是比较简单和素朴的。
孔子就曾说过这样的话:治理国家的统治者, 不担心贫困而担心不平均, 不担心人稀少, 而担心不安定。如果财富分配均匀了, 就没有贫穷; 境内和平了, 就不会感到人少; 境内平安了, 就没有倾复的危险。孔子把平均分配社会财富看成是社会稳定的条件。“丘也闻, 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孔子特别强调公平对社会稳定的用, 提出了社会公平就会使百姓高兴的观点。“宽则德众, 信则民任焉, 敏则有功, 公则说。”当然, 孔子所说的公, 我们只能把它理解成公平。公平的内涵是什么, 不能用现代意义上的平等概念来界定。不过在当时, 能提出公平是社会稳定、百姓乐业的基础, 就很有价
值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人们提出平均分配社会财富思想的同时, 也出现了把分配与生产、平均与效率联系起来思想萌芽。如《管子》一书的作者提出了“均地分力”和“与之分货”的思想。给农民生产要素, 让其获得比较平均的土地, 实行地租制, 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荀子提出“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和物相持而长”分”就是给农民分配一定的生产要素—土地。“分”的结果就是“多力”, 农民的积极性调动了, “多力则强, 强则胜物”, 能生产更多的产品, 使消费品的供应与人们的欲望即需要“相持而长。”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提出了“受禄之家”、“不与民争业, 然后利可均布, 而民可家足”的分配思想, 已经包含了只要增加一点公平分配, 就会提高效率的萌芽。司马迁提出的“贫富之道, 莫之夺予”的思想, 从另一个方面强调使“人各任其能, 竭其力, 以得所欲”, 同样包含了平等与效率思想的萌芽。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具有浓郁平均主义色彩的限田、均田的主张, 使农民保留一部份土地, 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从而缓解社会贫富差距的压力。有人还提出通过轻赋簿税调节财富分配。“理财常以养民为先”。唐代的白居易曾提出:“夫利山散于下, 则人逸而富:利壅于上, 则人劳而贫”。白居易的思想就是说政府敛赋收税要注意上下关系的协调, 利益在下面, 则老姓富而生活安逸, 人们的积极性就高, 生产的效率也高。这个思想和当今的社会要藏富于民, 富民富国的思想十分贴近。以上的不全面的梳理可以发现,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很早就已经开始把社会平等与生产效率联系起来。认为尽可能“利可均布”“散利于下”, 即平均地分配财富以缓解收入上的高低悬殊, 提高效率。这些思想虽然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不是文化主流, 声音很微弱, 影响并不大。但我们在探寻平等与效率思想的发展史时, 是不应该忽略的一笔财富。
浅析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及其处理对策
平等与效率都具有相当广泛的内涵。在奥肯这里,平等与效率的含义有着明确的界定。“所谓效率,即多多益善。但这个‘多’须在人们所愿购买的范围内。”即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提供的产品越多越符合消费者需要,说明资源配置越有效率。而平等,包括权利平等、经济平等和机会均等三个方面。权利平等又包括政治权利、法律权利、公民权利、生存权利等基本权利的平等;经济平等包括财富和收入分配上的平等,主要是收入平等。在此基础上,奥肯以超越经济领域的视角对权利平等、收入平等、机会平等与效率的关系进行了价值分析和判断。
1.1 权利平等与效率。奥肯认为基本权利的分配应当是广泛的、平等的、无偿的,它不能用来进行额外的奖励或处罚。这些权利作为一个整体维护了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的尊严,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保护了金无法标明的某些价值,抑制了官僚主义,由此获得的利益和价值远远超过由此付出的经济上的非效率代价。总而言之,权利平等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就整个社会而言,权利平等无疑对经济效率具有优先权,是对效率所需
要的自由参与和公平竞争的前提保障。
1.2 收入平等与效率。在有效率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按照对产出的贡献付给报酬。这种按贡献分配的方式和制度必然反应为收入上的不平等,市场的自发作用还会强化这种不平等,而收入不平等目前确实在各方面起着推动效率的作用。“购买效率的代价,使收入和财富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也就是说,效率的提高必然以牺牲平等为代价。反之,社会如果追求平等的目标,就必须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对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但是,这种干预和调节会阻碍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功能的发挥,削弱或放弃用物质奖励来刺激生产的机会,这样就会导致非效率。这就表明了收入平等与效率在同一层面上一对矛盾,两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但是,奥肯还认为,市场制度产生的巨大收入差距也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从而影响了效率;而且,“收入分配上的平等与权利分配的平等一样,会成为我们道德上的选择。”这种超越经济领域的变量增加了收入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某种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更增加了现实抉择的难度。
1.3 机会平等与效率。奥肯不仅强调了机会均等对效率和收入平等的重要作用,认为“:对平等是好的事物,对效率肯能也是好的。”“机会不均等就是非效率。”“更大的机会均等会带来更大的收入平等。机会的不均等肯定增加收入的不均等。”而且,对于许多机会不均等的状况,社会可以用增进效率和收入平等两方面的公共政策来减轻。可见,在奥肯也看到机会均等于效率的关系还有另一方面。市场机会均等的幌子往往掩盖了,市场中的个体由于拥有财富和收入等资源的巨大差异而形成的大量事实上的机会不均等,尤其是接受教育、发展潜能等实质的深层的机会不均等,这种机会不均等在形式的表层的机会均等下愈益强化,其极端形式表现为垄断的市场格局,使权利平等大打折扣,是社会的经济福利大幅度减少,成为效率提高的巨大障碍。因此“,源于机会不均等的经济不平等,比机会均等是出现的经济不平等,更加令人不能忍受(同时,也更可以补救)。”其实,这也从事实角度反证了机会均等于效率实质上的一致性。
2 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对策
2.1 效率优先原则 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是效率优先。因为公平与效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所以,实行效率优先原则就意味着是公平的,合理的所谓效率优先原则就是指分配制、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必须把效率作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目标。效率优先原则意味着人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样,效率提高了,生产上去了,社会财富增多了,人们享有的社会公平就更多了,生产的发展是衡量一切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由于效率属于现实生产力范畴,而公平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范畴,因而从效率与公平在社会发展因素的序列中的一般关系来看,效率优先是必然的,兼顾公平是必要的,因而是合理的。人类社会进步的因素中,生产力的作用是巨大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的越来越充分。宏观地看,生产效率越低下,社会公平实现的就越不充分,人们就越缺少自由、民主、公平;反之,生产效率越高,社会财富越丰富,在社会物质文明增强的基础上构建的人类社会秩序就越完善,人们所享有的自由、民主、公平就越充分,能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也就越多。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产生的效率就越大,所以,在二者的关系中要以效率为先兼顾公平。当今,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要改变的是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国家的行政门用计划调节的,它导致了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的低效率,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经济运行以市场为轴心,实行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法则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如果一个企业效率好,就会发展壮大,如果效率不好,就会日益衰落乃至被淘汰出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效率有限原则是符合这一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经济充满活力,其重要原因就是在竞争中机会公平,
效率优先,对于企业来说,在竞争中,在同一市场条件下,效率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以应以效率为先,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在企业内部,要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效率。企业的效率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2.2 兼顾公平的原则 我们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并不否认公平,更不能牺牲公平只顾效率,正确的做法是,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因为只有坚持公平才能够调动效率的创造者,即主体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主体的努力被社会所认同就能够激发他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不公平会使主体失去工作热情,降低公平效率,所以,只有兼顾公平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而且,公平所反映的秩序的合理性会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个体被认同和肯定,个体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而整个社会整体才能够处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下发展,个体间相互协调形成很好的团队精神,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效率,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高效率。总之,兼顾公平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存在着弱势群体,对这些弱势群体,出于人道主义关怀,政府应当兼顾公平,通过种种措施,如向高收入者征收个人所得税,把这部分资金转移给弱势群体,如发放失业救济金,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部分人得到应有的帮助,以获得应有的教育机会和参加职位竞争的机会,挖掘这部分人的潜力,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效率
平等与效率关系视角下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读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引发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的经济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社会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越来越大,短短一二十年,我国就进入了世界上社会差距最大的国家之列”。社科院发布的《2008 年社会蓝皮书》显示,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所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基尼系数从 1982 年的 0.249 拉大到 2008 年的 0.47。总的来说,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现象体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因此,如何在平等与效率的协调中,既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能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在有率的经济中促进平等”,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收入分配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掀起了一场以激励机制的改革和分配制度的变革为开端的改革开放浪潮,其发展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差距的扩大化。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1978 年到 1987 年,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地区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长期以来实行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方式。2、1987 年到 1992 年,提出多元分配格局理论1987 年,党的十三大在分配问题上第一次提出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指出“非劳动收人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当允许”;社会主义的分配政策是“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人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3、2002 年以后,形成了多元的分配格局。20 多年的人 论 坛改革开放,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同时也使得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从 1982 年的 0.249 拉大到2008 年的 0.47,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因此,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十七大在分配格局上明确指出“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首次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强调了“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出了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的措施
三、平等与效率的相互关系对我国分配制度与政策的启示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我国分配制度与政策的制定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在平等与效率的权衡和协调中实现共同富裕。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共同富裕”绝不等于平均主义,必须承认竞争和差距,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机会均等以鼓励良性竞争来缩小差距。同时,必须意识到,鼓励良性竞争和合理差距应该建立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的基础上,即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开展竞争。“所谓‘社会公平’,是社会为了实现已经确定的目标( 例如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 ) 而制定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得到执行,目标实现了,就实现了社会公平”。在社会公平中,政府和社会必须保障的、必须承担的责任的底线,就是所谓的“底线公平”。“底线公平”虽然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人的实际利益上, 但它直接处理的并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权利与责任 ) 、政府与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它是全社会除去个人之间的差异之外,共同认可的一条线,这条线以下的部分是每一个公民生活和发展中共同具有的部分——起码必备的部分,其基本权利必不可少的部分。一个公民如果缺少了这一部分,那就保证不了生存,保证不了温饱,保证不了为谋生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因此需要社会和政府提供这种保障。“所有公民在这条底线面前所具有的权利的一致性,就是‘底线公平’”[17]。底线公平并不牺牲效率,相反,就整个社会领域而言,这种基本权利的平等无疑对经济效率具有优先权,是对效率所需要的自由参与和公平竞争的前提保障。要保证基本生存权的平等,在现实操作中,国家应该完善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体系,保证公民最基本的生活。与此同时,依照奥肯的思路,相关社保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注意漏出效应的控制,使效率的损失最小化(如严格低保资格的审核等)。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底线公平只是对基本生存权的保障,只是平等与效率的均衡的基础。要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实现平等与效率的均衡,必须注重发展权的平等,这就要求机会均等。“机会均等与收入平等成正比关系。机会的均等与收入的平等一般是互补的、成正比的,并非对抗的”,“更充分的机会均等会给一代代人带来更多的社会流动性。增进机会均等的努力和个人主义的、功名主义的、实行奖励和允许各种等级性的竞争性经济是能并行不悖的”,“更为广泛的机会均等不一定产生更多的挫折。只要人们从事于多方面的竞争,并以多种标准去评判自己的贡献,社会就可以继续竞争,同时又不伤害谁。衡量标准愈多,人们对自己的打分就愈高。这对于自尊是有好处的”。 在政策层面上,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必须制定发展型社会政策,增加对涉及发展领域的转移支付,增加对农村教育和就业培训等领域的投入。这些政策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效率损失最小的、相对平等的增长模式。同时,政府还须增加医疗、失业救济及工伤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支出,以便保护和投资国家的人力资本。机会均等有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参与的能力和积极性,有利于收入分配体系朝正常方向发展。其实,在具体的政策情境中,奥肯也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权衡平等与效率的万能公式,只是指明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与思路。即“在有效率的经济体中增加平等”。他认为“如果平等和效率双方都有价值,而且其中一方对另一方没有绝对的优先权,那么在它们冲突的方面,就应该达成妥协。这时,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并且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然而,作为更多地获得另一方的必要手段,(或者是获得某些其他有价值的社会成果的可能性)无论哪一方的牺牲都必须是公正的。尤其是那些允许经济不平等的社会决策,必须是公正的,是促进经济效率的”[20]。虽然他在书中也举了很多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协调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方法都是针对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而言。因此,面对贫富差距扩大,市场化过度,潜在社会风险,我们必须依据具体国情加以斟酌,制定和执行一些权衡平等与效率的再分配政策,尽力控制漏出效应,力求在“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并在效率里添加一些人性。”
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数理经济逻辑———基于完全自由竞争的前提
分析平等与效率关系的主要逻辑如下:平等和效率是两种消费品,弱者和强者是两个(种)消费者,强弱两者关于平等、效率的消费和竞争交易受到收入预算约束。在强弱两者的纯交换经济中,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前提下,假设满足一系列条件,那么经过两者关于平等、效率的交易和讨价还价博弈,则有:(1)强弱两者各自关于平等、效率消费的替代达到了最优;
(2)强弱两者各自关于平等、效率的边际替代率达到彼此相等;(3)通过上述替代强弱两者各自的消费都实现了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4)总之,这表明强弱两者之间的交易和博弈达到了均衡。应指出,这种均衡既不是必然存在和稳定的,也不是必然不存在和不稳定的,而均衡的存在和稳定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产物。因而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决定上述均衡具有存在性和稳定性,究竟需要哪些条件
运用数理经济学理论方法可以建立平等与效率关系新的逻辑框架。假设平等、效率是两种消费品,弱者、强者是两种消费者。在强弱两者关于平等、效率的纯交换经济中,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前提下,两者经过竞争交易和讨价还价博弈,有可能实现均衡。这种均衡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产物,其具有存在性的三个主要条件是,相应的平等与效率关系满足凸性、紧致性和连续性;其具有稳性的三个主要条件是,上述关系满足总量可替代性瓦尔拉斯律和齐次性。
三、平称与效率的动态配制:
平等与效率如何抉择,是人们讨论的一个重点,即使人们不能得到答案。奥肯没有做出平等与效率的最终抉择,却让人们明白平等与效率的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中平等与效率有粉不同的配! 状况. 有些社会主张牺牲一些平等去换取效率,有的则会用效率换取更多的平等。这关键要看对于这个社会形态来说,什么是更重要的正义。一个人人收人平等但总体发展水平很低的社会并不可取,这个社会可能会选择牺牲一定的平等,一个社会高度发展但收人差距悬殊的社会也组藏巨大危机,它储要牺牲一定的效率。对于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正在牺牲平等来换取效率. 虽然中国需要发展,但是不能仅仅注重效率,要针效率对平等的现实侵害状况进行政策调整,防止不平等的加剧,对社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就像郑老所说,不能让人民的“不公平感”转化为“剥削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央—地方政府财政分权中的效
节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