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足下
开放分类:文化旧称谓称谓词汇词语
足下,是一种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取其睹物思人,感怀昔日之情,而衍生出对朋友敬称之意。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
1 词汇 2 介绍
足下 - 词汇
足下
足下 - 介绍
足下,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
春秋时代,晋国的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导致太子申生自杀,另外的两个儿子重耳与夷吾则逃亡他国。重耳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部落里寄居十二年,后来重返中原,欲寻求各国的协助而复国。他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一行人饥寒交迫的到达了卫国,没想到卫文公却让他们吃了难堪的闭门羹。
这时,重耳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染上了风寒,发著高烧,他喃喃呓语著想喝一碗肉汤。但是,随行的人一样也两袖清风,上哪儿去筹钱买肉呢?忠心耿耿的介之推,一咬牙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煮出热热的肉汤,重耳喝了之后,居然不药而愈。一行人也继续前行,到达了齐国,并获得齐桓公的支持,终于在流亡十九年之后,返回晋国,登上大位,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掌政权后,要之前随同流亡的臣子们,说说自己的贡献,再来论功行赏。看到众人自我吹嘘、争相邀功的嘴脸,介之推非常厌恶,他自始至终都不发一语,晋文公也没想起他来。介之推失望之馀,带著母亲退隐山林。有人为他打抱不平,晋文公才想起了他的恩泽,急忙派人寻访,但是介之推已经淡泊名利,无论如何都不肯下山受赏。
有人向晋文公献策,放火烧山逼他下山,却没料到这把火熄灭之后,众人在满山灰烬中,找到了抱著一棵树被活活烧死的介之推与母亲。悔恨不已又伤心欲绝的晋文公,除了命人厚葬介之推母子之外,并将这棵树砍下来,制成一双木屐,每当他穿著这双鞋,就想起那段患难与共的往事,不由得慨叹∶「足下,悲乎!」
因此,「足下」一词,虽然和脚有关系,但词意并不是将朋友踩在脚底下,而是取其睹物思人,感怀昔日之情,而衍生出对朋友敬称之意。
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意为“您”。足下,属称对方的敬辞。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意思是说:担心损害了先王英明的形象,破坏了您仁义的声名,所以逃到赵国。《史记.秦始皇本纪》:“阎乐前即二世,数曰:『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意思是说:阎乐上前走近秦二世胡亥,批评胡亥说:“您骄傲任意,随便杀人,天下都背叛了您,请您自己想一想。”这是臣子称君主的例子。又如《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苏代对燕昭王说:“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意思是说:“您以为够了,那么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还有《史记.项羽本纪》:“张良谢曰:『……谨使良奉白璧一双,再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战国以后,不仅是臣下对君主,同辈之间可以用“足下”来称呼。如《史记.季布传》:“曹丘至,即揖季布曰:『……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意思是说,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揖说:“况且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把您的名声传扬到四方,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您把我排斥在外呢?”
无论是下对上,还是同辈相称,“足下”都带有敬意。《称谓录》说:“古称人君,亦以『足下』称之,则『足下』之为尊称。”那么,为什么尊称对方用“足下”这个词呢?据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晋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屐(以木作底的鞋)。每怀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亦称“剐肉奉君”),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
《异苑》对“足下”的解释十分有趣,但一般人不认同这个看法。《史记.秦始皇本纪》裴骃集解引东汉末年蔡邕的话解释说:“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执事,皆谦类。”也就是说:“足下”只是谦虚地尊称对方的称呼。
造句:得到足下的帮助,无比感激!
范文二:足下
默认分类 2010-10-29 20:18:15 阅读9 评论9 ??字号:大中小?订阅
过去为什么称呼好友为“足下”??? 这一称呼,始于晋文公称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献公昏庸无道,害得太子申生含冤自尽,小儿子重耳(晋文公)也被迫流亡。重耳带着忠于他的介子推等几个臣子逃到魏国,魏国拒不接待,只好逃往齐国。重耳一行一连好几天都找不到吃和住处。为了保证重耳能走到齐国,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给重耳吃。他们历尽艰辛,终于到了齐国。在齐桓公的支持下,重耳回到了晋国当上了国君。这时候,介子推躲进深山不出,不愿接受封赏。重耳放火烧山,留条通路,逼他出来受禄,介子推紧抱一棵大树,宁可烧死也不贪图富贵荣华。
重耳流着眼泪埋葬了介子推,用介子推抱过的那棵大树做了一双木屣,怀念他的割股之功,常常俯看脚上木屣道:“悲乎足下?”自此,称呼好友为“足下。”
范文三:“家君”是谦称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五课是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两篇短文。其中一篇是《陈太丘与友期》。在这篇文章中,陈太丘的儿子、时年七岁的陈元方在父亲朋友没有遵守约定迟到而且还对自己辱骂父亲的情况下,反驳那人:“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书下对“家君”一词的解释是“谦词,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我对“家君”是“谦辞”实难赞同。
谦辞,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02年增补本)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此解释是“表示谦虚的言辞”。我们先看一下古人是如何“自谦”的。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古人表示谦虚的词分为几以下种:
1.用于自称时。“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在下”,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人们在说到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说自己的房子是“寒舍”“蓬荜”“舍下”。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等。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大约意为“孤单之人”)、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通过对上面例子的分析不难发现,所有的谦称都是用来表示身份低、见识浅、品德低的一类词。那么“家君”有这方面的意思吗?
“家君”按课文下的注释为“谦词,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对“家君”是“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的解释,我并无异议。但我不同意“家君”是谦辞。
我们都知道,“君”是古代对别人的尊称。“家”,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年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缩印本)第728页对“家”的解释中第6条是“谦称自己的亲属”。新世纪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由张理先生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97页对“家”的解释中第7条中是“名词,在别人面前称呼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带‘家’,表示自谦。王勃《滕王阁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君:父亲)。”它们都只是说了“家”是“谦辞”,但“家”的意思两本书都没有说到,更没有讲“家”为什么是谦辞。
《陈太丘与友期》里有一句“尊君在不”,“尊君”书下注释“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尊”和“君”都是表“尊敬”之意。还有同文中有“君与家君期日中”一句,“君”就是古代对人的尊称。那么“家君”里的“君”也应该表示的是“尊敬”的意思。但是在“家君”这一个词里,“君”表示“尊敬”,“家”表示“自谦”,一个词既表“自谦”又表“尊敬”,这不是相互矛盾吗?
“君”表示尊敬,这毫无疑义。那么“家”在这里也只是说明了“君”的隶属关系,并无谦虚或是恭敬之意。所以,我认为“家君”连在一起就应该是一个“敬辞”!试想,一个人对别人说自己时可以谦虚地说,对别人提自己的父亲也会“谦卑”地说吗?尤其是古代,天地君亲师,在人们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难道就因为是自己的父亲,在自己和别人说话提到父亲就应该“谦卑”的提及吗?难道父亲还不如一个外人吗?这个显然不合常理。
还有“家严”“家慈”“家尊”“家父”“家母”“家兄”“家姐”“家叔”等,在《古代汉语词典》里也解释为“谦辞”,我也不同意。我只能说这几个词不如称“家君”时的态度恭敬,但也绝对没有到了谦恭的地步。
当然,古人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但限于说家中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说自己的儿子“犬子”“小儿”“不肖子”;说自己的女儿“小女”;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拙荆”“糟糠”。如果和别人说话提到家里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也应该是满含“恭敬”的,而不是“谦虚”。所以我认为,“家君”是“敬辞”,而不是“谦辞”。
总而言之,谦称自己时用谦虚的字眼,称呼对方用敬称。但称呼自己的长辈如父亲和母亲时不同,应用敬辞,而不是像称呼自己、称呼自家的小辈一样用谦称。
(作者单位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高新中学)
范文四:“足下”之五义
“足下”之五义
释义(1):对同辈、朋友之间的敬称,古时也用于下对上称呼。相当于现代词语“您”。
出处:《韩非子·难三》:“今足下虽强,未若 知氏; 韩 魏虽弱,未至如其在 晋阳 之下也。”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昔称吾於 颍川,吾常谓之知言。”
示例:唐代韩愈《与孟东野书》:“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于吾也。”明代王铎《又答石寓》:“昔人得魏墨迹,辄投水,曰:吾为魏藏拙,足下(袁可立子)今为我藏拙。”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与足下俱系北大同学,而令戚又系余之同乡,彼此素无仇隙。”
释义(2):指脚底下。
出处:《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唐·冯贽 《云仙杂记·飞云履》:“ 乐天 着示山中道友曰:‘吾足下生云,计不久上升朱府矣。’”
释义(3):指脚底板上。
出处:《汉书·宣帝纪》:“﹝ 宣帝 ﹞身足下有毛,卧居数有光燿。” 颜师古注:“遍身及足下皆有毛。”
释义(4):指足所立之处。
出处:《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释义(5):喻指身边。
出处:《宋书·夷蛮传·诃罗陀国》:“所遣二人,一名毗纫 ,一名婆田 ,令到天子足下。”
范文五:美甲始于足下
您见过脚趾甲涂染美丽图案的吗?在气温日渐攀升的天津,追新赶时髦的年轻前卫族的姑娘们,都迫不急待地脱下皮鞋,换上颇为洋气的凉鞋,露出的脚趾甲上,被绘画上生动、滑稽、诙谐、富有情趣的图案,显得十分俏皮和稀罕,很吸引人们的眼球。涂在脚趾甲的图案有的是一幅图画,更多的是线条简约、富有寓意的卡通画面。目前绘画在脚趾甲上的图案,比起前些年流行的单色指、趾甲油,无论从绘制工艺还是绘画技巧上,都要复杂得多,也细致得多,更在护理脚趾,美甲和脚部肌肤功能上,都在提升新的护理理念。 顺应人们追求美甲的护理趋势,在天津悄然兴起美甲小店。尽管店商都不算大,但随着消费需求慢慢升温,看得出美甲小店日渐火爆的气势。据知情人讲,虽然美甲的需求者在逐日增多,但在相当一部分顾客中,对美甲尤其对脚趾甲美化得如此张扬,在认识上存有误区,认为这种对脚趾甲的修剪和绘画,肯定对脚的肌肤和趾甲有损伤。其实心存顾虑的人们大可放心,专业美甲的技师说,在为脚趾甲绘画之前,都先对脚部皮肤、脚趾甲、脚底板等进行护理按摩,彩绘的涂料均属无污染的化学原料配制。大部分美甲店老板们都认为,脚属人体的最末端,脚底、脚趾的神经系统相当敏感,美甲还有对末端肌肤的护理和保健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前来要求做脚趾美甲也包括手指美甲的,都先对皮肤和指、趾甲进行保养性护理后再进行修剪,然后根据顾客的手型、脚型和顾客的气质以及追求色泽、图案的前卫度,有针对性设计出几种不同风格的图案供选择,目的是使每一位前来美甲的人,离开时都能有一份好心情。 美甲与其他美容店的服务宗旨一样,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护理和保养。现如今,尽管美甲在天津刚起步,从他们那里堆放的多种图案看,也是根据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地变化。据观察,今年春夏服饰追求鲜艳色泽,配合这种趋势,在彩妆方面多出现浅淡并带有性感的湖蓝、浅粉、水红、浅绿,月色、蛋黄等既张扬又含蓄的反差彩妆极为流行。凉鞋更是细带和轻柔的人字带,把脚型全部暴露在外。在传递着服饰、鞋子魅力的同时,将色彩活化, 美甲就像争艳的花朵,聚焦着寻求美丽者的眼球。 笔者通过与美甲店主的闲聊中得知,由于每个人的指、趾甲营养情况不同,美甲师会指导其努力改善。今年美甲的流行趋势,摒弃了在指、趾上涂得花花绿绿的习惯做法,自然本色、突出个性和色彩抢眼是今年美甲者追求的目标。如古朴的苇帘与卡通的美甲图案、多种俏皮的小动物图案,也绘到美甲者的手脚上,他们不仅给美甲者带来个性和与众不同,更把美甲技师的精湛艺术带到每位求新求异追求新潮者的家庭。多彩的美甲正成为一种时尚,为化妆品厂商提供在美白、护肤、护发、洁齿等功能以外的人体各部位都需求美化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