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魂兮归来哀江南
魂兮归来哀江南
读《楚辞》,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招魂》最後的尾声。《招魂》全篇都在描摹天地四方的恐怖,宫室的繁华,唯有最後的一小段属于诗人自己。
“献岁发春兮,汨吾南征。莱苹齐叶兮,白芷生。路贯庐江兮,左长薄。倚沼畦瀛兮,遥望博。”
依然是一个春天,依然是他孤单的身影,匆匆向南行进。他的背後,是那片神奇而灵秀的土地。
我是在火车上读到这一段的,当时满眼都是田野、池沼,翠绿的景色令人悠然神往。那个时候我还小,然而读着那一段诗,还是抑制不住地心酸。
我想,那应该是一个温暖而湿润的下午,空气中弥漫着雨的气息,天空既不是阴云密布,也不是阳光灿烂,薄雾浓云浸润着诗人满怀的愁绪,他行色匆匆,却又流露出难以割舍的眷恋。
“青骊结驷兮,齐千乘,悬火延起兮,玄颜,。步及骤处兮,诱骋先,抑骛若通兮,引车右还。与王趋梦兮,课後先。君王亲发兮,惮青兕。”
那是个熟悉的地方,曾经,他和怀王在这里狩猎。然而如今,人不是昔日的人,景色还是昔日的景。
是怀王的疏远造成了他一生的失落,但在久别之後,突然听到他的死讯,诗人还是宁愿想到两人欢度的时光,想到那段日子,想到年轻而意气风发的时光。尽管为了那一段美好的岁月,他付出了终身的代价。
多年以後再来到故地,岁月如梦,他的容颜已经变得苍老,但他的心,依然火热而纯真,不含任何杂质。
“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当太阳又一次落下,四野沉入无边无际的黑暗时,他离开了那个伤心之地,继续走着那条没有目的和终点的路。芳草逐渐掩盖了小路,漫漫的江水上,碧绿的枫叶映衬着斜阳,连接着长天。
他继续遥望着悠远而单调的景色,直到天黑下来,再也看不见一切。
他缓缓地吟道:魂兮归来!哀江南!
当他吟诵完整篇招魂词,可以留给自己的,只有一个“哀”字。他无法招回怀王的魂魄,更无法招回自己失散的魂魄。与其说是招魂,不如说是为了捡拾往日的回忆,为了平息心中的抑郁。
他知道灵魂不会归来,就像逝去的岁月,那是被打碎的镜子,是被蒸于的露水。但他依然执著地写出那一首诗,只为抒发心中郁结的情感。
第一次读《离骚》,就记住了屈原所写的“落英”。世界上有两种落花,一种是园圃中繁荣富贵的花朵,开着的时候欣欣向荣,枯萎的时候,就变成干瘪的黄色,或者惨烈地落在地上,令人不忍卒睹;另一种是飘忽的,随风而逝,例如桃花的花瓣,在春日的微风细雨中轻轻飘落,清早的时候,在潮湿的空气中显出美丽的酡红,宛如贵妃醉酒,那才是真正美丽的落英。
屈原的生命,如柔和的落英,随着春季的归去,慢慢走向尽头。就像林黛玉的花冢一样,凄美绝伦。他和千年以後的那个她,都是一样感性、浪漫的人,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设定了属于自己的悲剧结局。命运如落花,被埋到了自己营造的花冢之中。
多少年,他凭借幻梦和回忆活着,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那些精致而又浸满忧郁气息的诗篇。他在回忆也在思索,在等待也在争取,在失望也在追求。但当那个寄托了他梦想、希望、信心的灵魂消失时,他注定失去一切。
哀江南,江南之哀,楚国之哀,诗人之哀!
魂兮!归来!
范文二:魂兮归来,哀江南
出自战国诗人宋玉的《招魂》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
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
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
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
魂魂离散,汝筮予之。”
巫阳对曰:“掌梦上帝其难从。
若必筮予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巫阳焉。”
乃下招曰:魂兮归来!
去君之恒干,何为乎四方些?
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讬些。
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
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
归来归来!不可以讬些。
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
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
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
雄虺九首,往来鯈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归来归来!不可以久淫些。
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
旋入雷渊,麋散而不可止些。
幸而得脱,其外旷宇些。
赤蚁若象,玄蜂若壸些。
五榖不生,藂菅是食些。
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
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些。
归来归来!恐自遗贼些。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
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
归来归来!不可以久些。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
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
熽狼从目,往来侁々些。
悬人以娭,投之深渊些。
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
归来归来!往恐危身些。
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
土伯九约,其角觺々些。
敦脢血拇,逐人駓々些。
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
此皆甘人,归来归来!恐自遗灾些。
魂兮归来!入修门些。
工祝招君,背行先些。
秦篝齐缕,郑绵络些。
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天地四方,多贼奸些。
像设君室,静闲安些。
高堂邃宇,槛层轩些。
层台累榭,临高山些。
网户朱缀,刻方连些。
冬有突厦,夏室寒些。
川谷径复,流潺湲些。
光风转蕙,汜崇兰些。
经堂入奥,朱尘筵些。
砥室翠翘,挂曲琼些。
翡翠珠被,烂齐光些。
蒻阿拂壁,罗帱张些。
纂组绮缟,结琦璜些。
室中之观,多珍怪些。
兰膏明烛,华容备些。
二八侍宿,射递代些。
九侯淑女,多迅众些。
盛鬋不同制,实满宫些。
容态好比,顺弥代些。
弱颜固植,謇其有意些。
姱容修态,絙洞房些。
蛾眉曼睩,目腾光些。
靡颜腻理,遗视矊些。
离榭修幕,侍君之闲些。
翡帷翠帐,饰高堂些。
红壁沙版,玄玉之梁些。
仰观刻桷,画龙蛇些。
坐堂伏槛,临曲池些。
芙蓉始发,杂芰荷些。
紫茎屏风,文缘波些。
文异豹饰,侍陂陛些。
轩辌既低,步骑罗些。
兰薄户树,琼木篱些。
魂兮归来!何远为些?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
稻粢穱麦,挐黄粱些。
大苦咸酸,辛甘行些。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
和酸若苦,陈吴羹些。
胹鄨炮羔,有柘浆些。
鹄酸臇凫,煎鸿鸧些。
露鸡臛蠵,历而不爽些。
粔籹蜜饵,有餦餭些。
瑶浆蜜勺,实羽觞些。
挫糟冻饮,酎清凉些。
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归反故室,敬而无妨些。
肴羞未通,女乐罗些。
陈钟按鼓,造新歌些。
《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娭光眇视,目曾波些。
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
长发曼鬋,《丰盍》陆离些。
二八齐容,起郑舞些。
衽若交竿,抚案下些。
竽瑟狂会,搷鸣鼓些。
宫廷震惊,发《激楚》些。
吴歈蔡讴,奏大吕些。
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
放陈攵组纟婴,班其相纷些。
范文三:魂兮归来哀江南
- 献给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The first National Mourning Day on Nanjing Massacre
- WWII Holocaust in China -
2014-12-12
每年日历翻到12月13日,南京城的上空就会响起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在刺激着人们的耳鼓同时,不断地警告着每一个中国人:千万不要忘记77年前发生在南京的震惊世界的惨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时间走到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首历史的目的是愿历史不再重演,而历史也不会重演~
(一)幸存者忆日军暴行
(1)五万余人遭日军射杀 葬身草鞋峡
幸存者唐广普:日军用机枪对着人群猛烈扫射,成批的中国人纷纷倒下,哀号之声回响在荒凉的江岸。日军进行枪杀后,又端着刺刀检查血泊中有无未死者,对于尚有气息者就补上一刀。
“日军攻破南京城是在12月13日,当时城内已经乱作一团,老百姓纷纷逃难,守军也争相溃逃。”
由于守军撤退组织得非常混乱,甚至彼此发生了冲突和踩踏,导致众多军人滞留在城里,成为散兵。他们放下武器、换上便装,与大量争相逃出城的难民一道堵塞在下关沿江。
南京沦陷时,江上的船只已先后停运,无法渡江。加之12月份是枯水季节,很难凭借木板、竹筏、木盆之类的简易工具渡到对岸,大批难民与放下武器的军人眼巴巴地望着江北,陷入了绝境。
草鞋峡纪念碑
很快,他们就被赶来的日军捕获,囚禁于幕府山下的一处兵营,总数多达5万余人。对这些老百姓和已解除武装的士兵,日本兵肆意凌虐,不给水喝。在饥寒交迫中,有不少人成批死去。
“18日,日军将这些难民与放下武器的士兵一一捆绑,集体押解到长江边的草鞋峡,当时天色已黑。许多人并不知道,这里将成为他们生命中最后停留的地方。”段月萍说,根据此次屠杀中幸免于难的士兵唐广普回忆,日军用机枪对着人群猛烈扫射,成批的中国人纷纷倒下,哀号之声回响在荒凉的江岸。
日军进行枪杀后,又端着刺刀检查血泊中有无未死者,对于尚有气息者就补上一刀。为了毁灭现场,日军将成堆的尸骸泼上汽油纵火焚烧。此后,他们又强迫附近百姓来处理现场,将大量尸首抛至江中,然后又将这些中国人杀害。据1946年中国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调查认定,日军于1937年12月18日在南京草鞋峡总计屠杀了超过5.7万人。在这场屠杀中,仅有极个别人侥幸生还。
(2)大屠杀幸存者忆:男女小孩的尸体都用铁丝穿锁骨
幸存者刘世海:“日本兵用军刀、刺刀乱砍乱杀,我的脖子上被砍了一刀。我只记得日本兵高举军刀向自己砍来的凶恶形象,别的什么都不知道了。”
“我是安徽人,所以就加入了逃向安徽的队伍。我们一行一共五十来个人,从三汊河来到江东门,打算向芜湖方向去。一路上看到尸体横陈,一根电线杆上倒挂着七、八具尸体,都用铁丝穿着锁骨连在一起,有男有女,还有小孩。再往前走,死者更多。
我们到了江东门,在模范监狱门前,被一队日本兵拦住。我们把白旗举给日本兵看,对他们说:
“我们是投降的士兵。”日本兵不分青红皂白,把我们强行赶到监狱东边的一块菜地里,命令我们排成一队,周围有五、六十名日本兵,其中有十几人提着军刀,其他的人都上了刺刀。冷不防日本兵一起从周围冲上来,用军刀、刺刀乱砍乱杀,我的脖子上被砍了一刀。我只记得日本兵高举军刀向自己砍来的凶恶形象,别的什么都不知道了。
等我苏醒过来时,天已经黑了,我身上压着两个死人,我使劲推开尸体站了起来。幸亏伤口还不深,血已经止住了。趁着天还没亮,我赶快离开了那块菜地,走了半里多路,看到一个防空洞,我躲进了洞中。天一亮,日本兵又来了,用日语大喊了一阵,可能是叫“出来”。由于洞中比较暗,什么也看不见,日本兵喊了一会就走了。
那次遇难的时间,是冬月十四日或十五日。同行的五十来人,只有我一人幸存,现在脖子上还有约十厘米的刀疤。”
(3)幸存者忆南京大屠杀:日军用中国人尸体堆成桥
王明辉,通讯干事,92岁,现住址:南阳市镇平县曲屯镇楼子王村所在部队:92军211师
我是自愿当的兵,那时候家里穷,心想着当兵有饭吃。打西峡口之前我们部队驻扎在西平县城,我当时就是一个小排长了。1945年3月份,日本部队从南阳往西进,我们也开始夜里急行军,主要是到西峡口阻止日军。
刚开始挖工事,一人多深的坑,上面用木板盖着,主要是躲日军的炮。当时有不少日军驻扎在庞家寨,我们几个军的部队轮流往寨上打,攻不下,死的战友多得很,这一排死完,再上一排。我负责统计的数字是,不到三个月光干部就死了40多个,其中还有一个中校副团长,兵就不说了,统计不过来。1960年以后,有人要找尸骨,我给他们指了好几道沟,里面骨头太多了,死的人把沟都快填平了。
(4)南京屠杀暴行:妇女不堪受辱跳河被捞起奸杀
幸存者张曹氏:日本鬼子在南京实行“三光”政策,杀光、抢光、烧光。日本鬼子看到村中的妇女就奸淫,真是无恶不做。
“1937年12月,日军进村时,我才十六岁。我的丈夫和两个兄弟,在陆家洼被鬼子杀害了。
日本鬼子在南京实行“三光”政策,杀光、抢光、烧光。日本鬼子看到村中的妇女就奸淫,真是无恶不做。我还亲眼看到一个妇女被鬼子抓去,这个妇女不堪忍受淫辱,一下跳到河里,日本鬼子又把她抢上来,糟蹋过后又刺死了。
我的父亲被日本鬼子抢去取乐,他们在小沟里放个木头,让我父亲从木头底下爬出来。”
(二)国际视野下的南京日军暴行
(1)魏特琳日记:有妇女被强奸19次
魏特琳在日记中写道:“再过一天就是圣诞节了。我被叫到办公室,与日本某师团的一名高级军事顾问会晤??他要求我们从1万名难民中挑选100名‘妓女’。他们认为,如果为日本兵安排一个
合法的去处,这些士兵就不会再骚扰无辜的良家妇女了。当他们许诺不会抓走良家妇女后,我们允许他们挑选??过了很长时间,他们终于找到了21人。”
2008年9月14日《朝日新闻》关于发现佐证南京大屠杀活埋中国军民照片的报道) (
这几行文字,在2005年被华裔女作家严歌苓看到,发酵成小说《金陵十三钗》:13名妓女自愿代替女学生充当日军慰安妇。
张连红认为,妓女主动献身的故事是作家演绎出来的,是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历史资料中,可能找不到这样的情节来映射极端情况下人性的升华,但是,日军人性丧尽的恶行记录,却比比皆是。
单是日军在平安夜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挑选“妓女”一事,就有数位见证人做出了记载。
魏特琳在信中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作类比,对中日战争做了这样的判断:“1914年在萨拉热窝有两个人被打死,欧洲所能做的就是再杀死1100万人。”
(2)马吉牧师:强奸尼姑孕妇 漂亮者被一夜糟蹋40次
1月11日,星期二。马吉牧师写道:“昨天在医院看到一名妇女被砍了数刀,头都快掉了。这名妇女同其它四名妇女一起被日本兵从金陵大学抓走,这些日本兵需要一些妇女为他们洗衣裳和服侍他们。据这名妇女说,她们中年轻漂亮些的白天洗衣服,夜晚还要被强奸40次。有一天,两个日本兵叫她跟她们走,她们把她带到一个空房子里,在那里想把她的头割下来,幸运的是没割到要害部位。
(耶鲁大学珍藏的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烟尘四起的南京城的惨象)
马吉牧师控诉日军的疯狂的性暴力行为,认为日本军方并没有采取措施限制这些战争暴行的发
生,因为日本人都不把这种暴行当回事,并不以此为耻辱。他曾经向日本外交官和《朝日新闻》的记者反映过这些暴行,这些人不约而同地说,“这是不可避免的”,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3)英国记者:汽车必须碾过尸体才能开
1939年2月13日,英国国会议员斯特拉博尔吉爵士发给英国外相哈利法克斯爵士的电报中,附
带上了在南京组织国际安全区的美国传教士乔治?菲奇在圣诞夜写的的报告。斯特拉博尔吉爵士觉得
“机密。禁止出版。” 报告过于血腥和残暴,特地给哈利法克斯爵士注明:
他在日记中写道,12月14日,日军大举进城,日本人的飞机撒下了大批传单,宣称日本军队将保护中国平民,并且他们还要做中国人民的朋友。可是事实上,“他们肆意强奸、劫掠、杀戮”。一位日军大佐来到菲奇的办公室里,询问“6000名被解除了武装的中国士兵哪里去了,”
12月15日,菲奇在中国军政部附近目睹了日军明目张胆地处决了数百名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的情景。他送朋友到郊外,只能在充斥着尸体的道路上开车。他说,“其情景非笔墨所能形容。我永远忘不了这段行程。”
23日,菲奇总结了日本人“必杀”的男子的特征:只要手掌上有老茧就必死无疑,不管他是士兵还是黄包车夫、木匠。
(4)拉贝日记:日军从难民中挑慰安妇
德国外交官和公民还记录了大量日军的性暴行。日军施暴对象不分老幼,而且日军在施暴后,往往杀害中国女性。
(南京拉贝故居)
德国驻南京外交官罗森在1938年1月15日给德国外交部的报告中,对日本的性暴行进行了深刻
揭露:“许多日本士兵冲进大使先生的住房,要求把那里的女性交给他们。不断有女性被送到美国教会医院,直至昨天还是这种情况。这些女性的身心受到严重损伤,她们先是遭受轮奸,然后不是被刺刀杀害就是被其他物件打伤。一位妇女的颈部被割开一半,这位不幸的妇女还活着,使威尔逊医生也感到吃惊。一位孕妇腹部被刺一刀,腹中的婴儿被刺死。送进医院的还有很多被奸污的幼女,她们当中一个先后被20人轮奸。每晚都有日本兵冲进设在金陵大学的难民营,他们不是把女性拖走奸污,就是当着其他人的面,包括当着亲属的面满足他们的罪恶性欲。”
1938年2月1日,罗森先生又向德国外交部报告,一位逃到南京安全区主席、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代表拉贝先生住处避难的24岁中国姑娘,在回到叔叔家取食品时被日军强奸。1月30日,拉贝先生在中国司法部附近的一间空房的棺材上赶走了一位醉酒施暴的日军士兵。
德国驻汉口大使馆1938年2月12日编号102的报告附件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1月1日,一位德国外交官在汉口路附近的一处房子里,看到一个日本兵脱光衣服压在一个漂亮的中国姑娘身上,姑娘惊恐地不断哭泣。德国外交官痛骂这个日本兵,日本兵把裤子拿在手上,匆忙逃走。
(三)张纯如——她让全世界都看到南京大屠杀
在美国历史上,只有两位华人的书进入过美国最权威的畅销书排行榜--《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一位是《喜福会》的作者谭恩美,还有一位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张纯如。1997年,她出版了记叙侵华日军在南京屠城罪行的英文专著《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张纯如回应日本驻美大使言语攻击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出版即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在出版当年连续三个月攀上畅销书
排行榜,再版了15次,印量达50万册,影响极大。专著出版后,日本右翼势力惊恐万状,因为张纯如破坏了他们漂白日本历史、改写世界史实的百年大计。一场针对张纯如的恶毒围攻在日本形成了。
1998年4月,日本驻美大使藤邦彦在华盛顿召开记者招待会,大肆攻击张纯如的这本书,说这是一本歪曲历史的书,他还运用日本右翼分子的所谓研究成果,攻击张纯如书中的照片是假照片。日本大使如此嚣张,引起了中国驻美大使的严重关注,中国驻美大使对他的所言所行提出抗议,并发表严正声明,重申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时的残虐犯罪之一,日本不能否定或抹杀此一事实~并指出张纯如的著作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强调日本想抹杀这段历史是不可能的。
张纯如接受了日本记者的采访,她就著作的真实性回答记者说,这本书引用的历史资料,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档案和耶鲁大学珍藏的当时南京国际和平区委员会的原始记录、中国和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日本老兵的回忆录等都在《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中做了详尽的出处注释,注释条项达350多条。在著作出版前,她还专门请中国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权威、华中师范大学老校长章开沅,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孙宅巍等做了仔细的审阅与核实。如果说这本书歪曲历史,那么,它歪曲的只是一些日本人心目中的历史,而不是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日右翼分子威胁出版社篡改书中事实
此外,在日本颇有影响的《产经新闻》发表百折不挠要求更正的社论,指责张纯如没有按照日本历史学家的主张来写这本书,要求她按照日本右翼学者的观点做出更正,并说张纯如的这本书是故意贬低战前的日本形象。
1998年5月,位于东京都文京区的一家出版公司--柏书房与美国基础图书公司签约,准备在日本出版《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日期定在1999年2月。出版合同规定,未经作者同意,柏书房不得变更该书的内容原义及图片。消息传出后,立即遭到日本右翼势力的弹压,一些自称是南京大屠杀研究权威的面目可疑的人到柏书房来要求审查该书,还有一些右翼团体威胁出版社如果出版此书,当心脑袋。
柏书房是1962年成立的一家小出版社,只有30余名员工,在压力面前,渡边社长为了求得太平,向日本右翼势力妥协,在出版张纯如的这本书时,将日本右翼历史学家的批判论文也编成另外 一本名为《南京大屠杀与日本人》的书,作为《南京大屠杀》的姐妹篇一起出版。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还请历史学家对张纯如的著作进行注释,这些注释全是谩骂和批判。
柏书房这种给张纯如栽赃的出版方式,对张纯如及美国基础图书公司做了隐瞒。转眼到了1999年2月,书印好了,正准备上市,但日本有正义感的记者把这事捅了出来。当张纯如发现原来信誓旦旦的柏书房竟然干出如此卑劣的勾当时,立即通过美国基础图书公司要求柏书房停止出版她的著作,不允许日本右翼势力糟踏她的作品。张纯如义正辞严地对记者说:柏书房在出版合同中没有写明这一注解计划,又一直瞒着我悄悄地编辑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论文集,这种丧失出版道德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张纯如当即决定,取消原定于2月24日飞往日本为这本书的出版上市做宣传的计划。2月19日,柏书房的社长紧急召集出版社人员商量对策,并与张纯如电话联系,要求如期出版该书。张纯如
告诉这位社长说,《被遗忘的大屠杀》只能按照合同原封不动地在日本出版,该书决不能附加注释,也不能出姐妹篇,决不能使该书成为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历史的靶子。
在张纯如的坚持下,美国基础图书公司解除了与柏书房的出版合同。右翼势力想一手遮天,捂住
历史真相,高兴得还太早了些。张纯如坚信,右翼分子包办不了日本人民的意愿。
残酷史实与骚扰报复致使张纯如精神崩溃
张纯如所从事的事业在美国,在西方世界,都是一项孤独者的工作。她接触到的是血淋淋的史实,在《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张纯如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她面对的是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是一部酷刑百科全书,这些她都要具体面对,还要叙述出来:砍头、活焚、活埋、在粪池中溺淹、挖心、分尸??书成后,她又得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她不断接到威胁信件和电话,这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不敢随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她曾经对朋友说,这些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由于她又开始准备写美国二战被俘军人在菲律宾受日军虐待的历史,接触到的残酷史实又一次触发她的病痛,引发了她的忧郁病症,而且张纯如还患有偏头痛,这是忧郁症的表征,巨大的病痛揪割着她,她的忧郁症不断加深。去年7月张纯如在为她的第四本书进行研究旅行时,曾因精神崩溃而住进医院。张纯如的先生道格拉斯(BrettDouglas)于11月9日清晨5时30分向警方报案称张纯如已失踪。道格拉斯对警方说,他最后一次见到妻子是在当天凌晨2时。张纯如在给家人的遗言中说,希望他们记住她患病以前的样子:全心投入生活,献身她的事业、写作和家庭。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这个曾为南京30万冤魂奔走呼号的女子,将自己的白色轿车停在一段荒僻的公路旁,然后掏出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
(四)日本为什么不承认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研究中心张宪文教授是中国最早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几个学者之一,近些年他不遗余力地推动南京大屠杀史料搜集、史学研究等工作,为南京大屠杀在学术研究和大众传播层面做了很多努力。在首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12月11日,张宪文就近些年的南京大屠杀研究著作和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进行了解读。
(1)为什么会发生南京大屠杀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和国家现代化。但是因为国土面积小,资源贫乏,所以向外扩张、掠夺资源成为日本的重要战略。他们以朝鲜为初始目标,然后又以之为跳板,对主要目标
中国进行侵略。
张宪文介绍道,日本是强国,但是因为资源和人口等方面的限制,所以他们要速战速决。但是在上海遭遇到了顽强抵抗,淞沪会战打了3个月。然后从上海开始,由东往西打。由于在淞沪会战的惨重损失,日本希望通过攻占中国首都南京,压迫中国政府尽快投降。”
南京背靠长江,易攻难守,但是作为首都又不能不守。**在会上询问对防守南京的看法,李宗仁和白崇禧从军事角度上均不主张固守南京。当时任大本营军事训练总监兼任军法执行总监唐生智自告奋勇,言誓与南京共存亡。于是**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城防司令,为表示死战决心,唐生智把江面船只全部撤光,不留退路。最后战斗溃败,日军从紫金山方向打来,中国军队拥挤到下关江面,只有少量船只,最后14万中国军队只有2万多撤走。张宪文认为,“从战略上,应该做防守计划。没有有效组织撤退,是导致被集中屠杀的一个外因。”
由于无法撤退,当时很多中国士兵脱下军装,隐入城区。日军一进城就进行扫荡战,要肃清便衣兵。当时南京安全区中有25万难民,便衣兵也混入其中。日军进入安全区搜捕士兵,试图从额头(戴军帽有阳光晒痕)、肩膀(扛枪痕迹)和手掌(握枪等造成的老茧)情况来分辨出中国士兵,但是中国很多农民、劳工在上述体征方面和士兵是一样的,很难甄别。于是日本人就扩大搜捕范围,凡是中青年都抓。所以张宪文指出,搜捕中国藏匿士兵是发生大屠杀的另一个原因。
而从日本方面看,一是日本在淞沪会战中杀红了眼,又在南京遭遇了抵抗,他们充满着为战友报仇的复仇心理,当时日本第16师团的第30旅团长佐佐木到一少将的手记(后出版为《进攻南京纪实》)上面写道:“态度激昂的士兵不听从上级军官的阻拦,对他们(战俘)一个个地加以杀戮。回顾许多战友的流血和十天时间的艰难困苦,即使他们不是士兵,也想说: 都干掉~ ”。另外,张宪文介绍,长期接受军国主义教育,使得日本士兵对生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从上海过来一路搞杀人比赛,“最典型的例子是,日军第16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武在日记里写道,一天中午,一个日本武士来访,恰巧有几个中国军人俘虏,中岛让他试刀,用中岛的军刀来施展,一下子砍下两个头颅。作为高级将领都是如此,把杀人作为儿戏。这些事情比比皆是。”
对于日军在南京的罪行,张宪文总结了三大方面:1、大屠杀。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无辜的民众大量杀害,数量之大令人震惊。2、大规模性暴行。根据西方传教士的记载有2万起,而且手段残忍,令人发指。3、破坏南京城。在南京的繁华地段纵火、抢掠,目的就是要把中国都城毁灭,使中国政府感到压力,迅速跟日本展开谈判、投降,结束战争。
(2)日本为什么在战后不能像德国一样爽快地认罪
(日本右翼纪念希特勒生日 高举纳粹旗闹事游行)
日本从1980年代就开始歪曲战争性质,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宣扬大屠杀只是中国人制造的谎言。日本之所以不能像德国一样有一个良好的认罪态度,张宪文认为,首先日本是个岛国,具有很强的岛国心态,所以他们无法像中国、美国一样心胸开阔,而岛国心态则相对狭隘。所以他们不能很好看待自己对待别人的侵犯。
而在日本否认大屠杀的过程中,张宪文认为,美国发挥了很大的影响。二战反法西斯胜利后,美苏两大阵营进入冷战状态,亚洲格局也发生变化。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地区反苏**的主要力量,在194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武装日本,而且天皇制度得以保留下来。所以日本没有很好认罪,和美国的扶持有很大关系。
另外,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对日本战争罪行进行了调查,但放弃了索赔,而新中国政府也放弃了索赔。“对于我们给予的宽容,日本没有很好理解,而且在相当长时间内采取对立状态。”张宪文对澎湃新闻记者说。此外,张宪文还分析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因素:日本人认为,国家是神创造的,最主要的神就是天照大帝。他们认为天皇就是天照大帝的子孙,天皇就是神,效忠天皇就是效忠神。日本人,尤其是士兵死后进入靖国神社变成神,生前罪行就一笔勾销。“这种扭曲的观念,使得日本不可能清算军国主义罪行。”
最后,从现实角度考虑,日本不仅要成为经济大国,更要成为政治大国、军事大国。成为政治大国就要入常,军事大国就要军事装备现代化。三个方面的强盛是日本努力奋斗的目标,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就是他们独霸亚洲的障碍。他们也不信任中国强调的和平崛起。这些是日本不可能承认侵略的重要原因。
(3)八国原始史料成铁证
国内的南京大屠杀研究从南京大学开始,自1960年到现在已有55年。据张宪文介绍,当时南大只有4个老师做这方面的研究,而且主要是研究日本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即便在中国现代史领域,
南京大屠杀也不是主线,主线是反映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全国也就几个人在做,没有给予重视。”1972年中日建交,中日友好成为主流话语,谈大屠杀不利于中日友好,所以张宪文他们编的
小册子最终没能出版。
直到1980年代,日本方面对教科书进行修订,对战争性质加以歪曲,由“侵略”改为“进入”,
说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制造的谎言。这才引起中国政府的重视。1980年代初在南京开了一系列的座谈会,主要有学者、干部和幸存者。当时,幸存者还有很多,至少有2000千人(现在仅100余人在世)。他们在会上撸起袖子、掀开衣服露出伤口,控诉日军的暴行。当时南京市市长张耀华随即决定做三样工作:建馆、立碑、编史。于是1983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纪念馆正式破土开建,1985年开馆。“又在中国重要军民遇难地立纪念碑,编史主要就由我们来做,出了两卷资料,和一本《南京大屠杀史稿》。整个八九十年代,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进展都相当缓慢,主要是因为资料少。”张宪文介绍道。
时间走到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首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到来的时候,让我们回首77年前的惨案,也关注今天的人们如何悼念死难的同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愿历史不再重演。
结语:如军事专家罗援所说,设立公祭日首先是告诉我们不忘国耻。忘记过去就是背叛,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非常惨痛的一幕。我们牢记历史,会激发全国人民更大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可以唤起我们的忧患意识,即在任何时候,我们中华民族都要居安思危团结一致,要时刻维护我们民族的尊严和我们国家的安全。
(来源: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环球网、观察者网、凤凰网、环球人物杂志、澎湃新闻网等)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军迷趴”,“军迷趴”旨在为广大的军迷朋友介绍军事相关情况,壮我国防~
———————————————————————————————————————
范文四:魂兮归来哀江南
春节的脚步愈来愈远。漫天漫地的黄风卷集着尘土,在窗外呼啸,漫过郁闷空寂的心境,枯坐在冰冷的书桌前,满脑子都是关于春天的盼望,关于春雨、草牙、杨柳、花朵、阳光的渴望,关于春水的渴望,小燕子呢呢喃喃的渴望??于是,就想到关于春天的诗句,搜肠索肚地翻捡出来,一遍一遍咀嚼,一次一次遐想,春天仿佛在我的心里突然明媚起来,温暖起来,鲜活起来。烟笼春水,柳拂花堤,春鸟呢喃,春山青翠??一幅一幅画面,在我的心里变幻着,随着那些唐人的诗句,或喜或愁??
关于春天,我想到了这样的诗句——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唐朝诗人韦庄的《台城》。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孟浩然的《春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古木荫中系短蓬,杖蔾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志南和尚的《绝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是杜甫的《春夜喜雨》。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蘊着些禅宗的空灵和澄明。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王维的《相思》。而王伟是被称作“诗佛”的,在春天的红豆里,却动了思情。
“清明时节雨霏霏,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杜牧的《绝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后主的《虞美人》??
说到春愁,突然就想到了李贺的诗“凄凄四月阑,千里一时绿。”这种包含着深刻生命体悟的生死哀伤,很让人在依然天寒地冻的六九天里,心生悲切。
忽然想起那句“极目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不禁想起江南,想起遗失在江南春雨里的岁月,心情非常的悲伤。
鲁迅说:“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皆远游。六载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今晚,我连如钩的月亮也看不到了,“聚义群雄”们早就鸟兽散,我还有什么?
极目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兮,哀江南。
范文五:魂兮归来哀江南,江南一哀成千古——浅析庾信《哀江南赋序》
魂兮归来哀江南,江南一哀成千古——浅析
庾信《哀江南赋序》
魂兮归来哀江南,江南一哀成千古
浅析庾信《哀江南赋序》
0王庆国[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郑州450009]
摘要:庾信才学出众,文名甚高,西魏,北周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荣宠,但毕竟是屈仕异国,违背自己的心愿,总不免
有故国乡关之思,内心的痛苦只能倾注在作品之中.他在感伤诗赋作的艺术表现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审美境界.首
先,在意象选择和意境创造上,庾信的诗赋作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景意象,抒发离客骚人的深悲剧痛,营造出
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他的抒情小赋如《枯树赋》《竹杖赋》《小园赋口《伤心赋》等,都是传诵的名作,着名的《哀江
南赋》并序是其代表作.
关键词:诗赋骈体亡国悲凉
王尔德说过:"真正的艺术家,不是工作室里进行模仿的人,而是自身像艺术品的人."庾信就是这样,他才华
横溢,但被命运放在了不应该在的位置上,那么他就必须承担这种"错位"带来的痛苦.他的诗赋对后世尤其是对
唐人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庾信(5l3—581),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北朝文学家.原是南朝梁代的作家,后来流落北朝,
一
生经历很大的波折.早年他正赶上梁武帝承平之世.他出身于庾氏大族,少聪敏好学,有才名,颇得梁朝统治者
阶级的赏识,曾任梁湘东国常侍等职,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出入东宫,是比较志满意
得的,是梁朝时期"宫体诗"的代表作家,当时与徐陵诗风接近,比较靡丽,而且多用典(称作"徐瘐体").可是梁武
帝末,侯景叛乱是年他三十六岁,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御敌,战败,叛军攻陷梁朝的都城建业(今南京市),他向梁
朝在长江上游的重镇江陵逃难.投奔梁元帝萧绎,是年他四十一岁,梁元帝萧绎平定了侯景之乱,在江陵称帝,庾
信受命为右卫将军.他怀抱一副热肠期望梁朝可以由此中兴,次年(554,元帝承圣三年)奉命出使西魏,正当他身
在西魏首都长安时,西魏出兵,攻克江陵,杀了萧绎,摧毁了梁元帝的政权,他的中兴之梦破灭了.从此他便羁留北
朝,先在西魏做官,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不久西魏被宇文氏的北周篡夺,他又去了北
周任职.
他才学出众,文名甚高,西魏,北周都给他很高的荣宠,但毕竟是屈仕异国,违背自己的心愿,总不免有故国乡
关之思,内心是很痛苦的.当江陵破灭之后,梁朝的大将陈霸先等曾拥戴梁敬帝即位于建业,似乎还为梁朝留存一
线希望,但不过三年,陈霸先便篡位梁自立为陈朝,绝了梁统,庾信至此已无故国可归了.后来,陈朝与北周通好,
南北流寓之人被准许回归故国,但庾信却被北周留而不遣,至此他还归故国的希望也彻底破灭,永别了江南.古语
说"物极必反",庾信却看不到事情的任何转机,不能不发出"天道周星,物极不反"的沉痛哀叹.流离颠沛的生活,
使他在出使西魏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创作风格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庾信出使西魏以前的作品存者不多,一般没
有摆脱"宫体诗"的影响,内容大都在风花雪月和Et常生活琐事的狭小范围,思想感情上并没有独到深刻之处,只
是在诗歌的形式与技巧上有许多创新.迄今被传诵的诗赋,大抵是到北方后所作,他在感伤诗赋作的艺术表现方
面,展示出独特的审美境界.首先,在意象选择和意境创造上,庾信的诗赋作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景意象,
抒发迁客骚人的深悲剧痛,营造出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他的抒情小赋如《枯树赋》《竹杖赋》《小园赋》和《伤心
赋》等,都是传诵的名作,着名的《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此文情深之处,往而不返;心伤之际,泪血交洒,思乡怀
国,痛彻心扉,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能媲美者.
周孝闵帝元年(557)十二月,年老的庾信将重压心头的这种离家去国身世之感,熔铸成一篇不朽的文学作品,
这就是《哀江南赋》.《楚辞?招魂》中有句云:"魂兮归来哀江南",过去梁武帝建都建业,梁元帝建都江陵,都是古楚
国之地,故取其句意以为题,是借此语哀悼故国梁朝的覆亡,也是伤叹国破之后,身羁异国的不幸身世.作品将家
世与国史联系起来,将个人遭遇与民族灾难融会在一起,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和自身由南至北的经历,感
情深挚动人,风格苍凉雄劲,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是中国辞赋史上的名篇巨制,倪瑶誉为"史赋".
《哀江南赋》的序,也是一篇能独立成章的骈文,交代作赋的缘由,概括全篇大意,语言精丽,意境苍凉,本身就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诗文评鉴115
是一篇杰作.大体说来,序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从句首"粤以戊辰之年",至"唯以悲哀为主"是第
一
大部分.可以分成三层理解,首句到"咸能自序"为第
一
层,开头两句,将一生经历,化为一声长叹,悲凉无
比,抒发了自己被扣留在西魏的悲愤.以一连串历史上
的人物故事,比拟自己的遭遇和心情,在抒情效果上起
到积深积厚的作用.作者先用十八句精粹的艺术语言
将激起作赋之意的情事,即作者遭逢的家国与身世的 不幸,高度集中地撮叙出来.这十八句囊括了作者一 生最大的三件恨事——侯景之叛,西魏之兵,异国之 羁.首六句言侯景之叛,金陵(即建业)既破,一身逃亡, 朝野也无不遭受涂炭;次六句言西魏之兵,江陵既亡, 遂使自己出使无归,故国也中兴无望;再六句言异国之 羁.身滞异国而物极不反,唯有"悲身世","念王室"之 凄苦情怀而已.然后用桓谭,杜预平生"并有着书,咸能 自序"两个典实落到本题.自己既然有如此撑胸牵肠的 家国身世之感,自然应学桓,杜,着赋并序了.如此说明 创作动因,水到渠成,自然而有力.
有了前面的总说,下面分别从身世之悲和国事之 慨上具体展开,进一步分说.从"潘岳之文采"到"唯以 悲哀为主"为第二部分,专言身世之悲.庾氏是一个名 门世家,到庾信这一代开始凋零,赋中所云:"昔四世而 无残,今七叶而始落."而且一落千丈,苦难重重,这自 然是令人兴慨的.所以本段以潘岳作诗"述家风",陆机 为赋"陈祖德"两个典实领起,继言自己中岁即遭丧乱, 流离至于晚年,身失故国,远别乡关,滞羁一方,腼颜为 宦,愁怀苦绪,日夜萦心,歌不能为乐,酒不能解忧.这 段文字写得字字血泪,摇人情思,催人泣下.最后落到 "追为此赋",而"以悲哀为主",表明此赋将写家世的盛 衰,一身之不幸,并以哀悼为其基调.
从"日暮途远"到"固其宜矣"为第三部分,专言国 事之慨.从中又分为三节.从开端"日暮途远"到"岂河 桥之可闻"为一节,言出使西魏使命无成之憾事.庾信 这次出使使命,史无明文记载.从序文中用战国时毛 遂说服楚王与赵定盟和春秋时楚申包胥赴秦求解吴 难等典实看,他显然是赴西魏约盟通好,以求摆脱国家
的安全威胁.不过他没有达到目的,西魏反而出兵破了 江陵.文中先以出使西魏,有去无归六句浓重的感慨兴 起,然后反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毛遂定盟的故事,言使 命无成,"受连成而见欺","捧珠盘而不定".继用钟仪 被俘遭受囚禁和季孙为使受晋拘押,言已身为使节实 同囚徒的不利境地.再用申包胥叩头至碎首和蔡威公 泣尽继以血,表明自己哀乞救国之至诚和无力挽救国 家危亡的至痛.末四句则伤叹徒然遥望乡关,再难亲 接故国.使命无成,西魏兴戎,是关系梁朝兴亡的一件 大事.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诗文评鉴116 从"孙策仪天下为三分"到"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 百年乎"为二节,言梁朝之最终灭亡.分两小层说,第一 小层前十二句讲金陵与江蔹之覆灭.开端用孙策,项羽 以少量兵力而能分割天下反迭而起.然后陡接梁朝百 万义师一朝溃灭无存,侯景,西魏几乎如入无人之境, 不仅是文章波折有势,亦见梁朝败亡之惨,没有国防可 言,批评之意,尽在不言之中.第---d'层"头会"二句讲 陈霸先等乘机而起,终于篡梁自立使梁绝统,故以王气 终于三百年作结.
"是知并吞六合"至"固其宜矣"以下为第三节,总 抒梁亡之慨,落到作赋本旨.先以秦及西晋虽一统天 下难免覆亡引起,继言既逢危亡之运,则难免去故之 悲,更何况自己欲归无国,还乡无望,处于末路穷途,从 而引到"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也就是说国事 之慨,穷者之哀,必须一吐方休,赋文的内容与作赋的 必要性自不言而喻.
此赋以自身的经历为线索,历叙梁朝由兴盛而衰 亡的经过,具有史诗性质.篇制宏大,头绪纷繁,感情深
沉,叙事,议论,抒情结合一体,在古代赋作中罕见其 例.作者对梁王朝深深眷怀,但对梁代政治的荒疏混 乱,对梁元帝以及宗室诸王的忌刻自私,批评也很严厉. 叙江陵被攻破之后,百姓遭掳掠之苦,尤为惨痛感人. 赋前序文,或说明写作原则,或交代写作背景和 动机,这种体式从汉代就有了.但一般都是直言其意, 意明而止.而《哀江南赋序》不同虽然基本用意也在说 明作赋的缘由与主旨,却不是直言讲事,而是将引起他 作赋动机的萦绕在心头时时触起悲慨的情事,以概括 的形象表现,并出之抒情笔墨,字里行间渗透着浓重的 伤叹哀悼之情.这就不仅将作赋的旨意表现得具体,有 力,鲜明,而且它本身也成为一篇包含丰富现实内容的 抒情文章.整个看来.它好像是《哀江南赋》的一个缩 影,虽然属于赋的一个部分,却可以独立成篇,供人单 独吟诵鉴赏.
这篇序文是用骈文写成,可以说是达到了骈文的 最高境界.对句既精美工整,文笔又流畅自然.如"傅燮 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山岳 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像这一 类抑扬有势,铿锵流美的对句,俯拾皆是.此其一. 骈文由于采取对句,如果内质空虚,即使形式工 巧,也会显得呆板而无生气.这篇序文既有丰富的现 实内容,又有深挚的情感.充实的内容,激荡的情感,化 为文章内部潜流的气势,以气运骈,以情驱偶,使人只
,而绝无骈句板滞之感,是形 感到劲气内流,激情喷涌
式与内容结合得比较好的.前人所说庾信骈语"采不 滞骨,隽而弥絮",正说明了这一特点.此其二. 这篇骈文在句式的运用上也极为灵活.双句对句 有四六,六四,八四,四七,七四,五四等多种,单句对句
有四,七,九言不等.长短不齐的对句错落相间,更迭交 替,再加上适当采用虚词并间杂散旬以流畅文气,更使 整个文章活脱流转,摇曳生姿.此其三.
作者在赋序中怀着亡国之痛,写梁朝一代的兴亡 史;怀着伤往之情,写家史的盛衰和一己的飘零,包含 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以致倪瑶誉为"史赋".用赋这 种形式记叙一代兴亡,在庾信之前还没有过,是作者的 一
个创举.它以四六句为主,这是骈文中逐渐形成的一 种格式.后人也有将这种骈文称为"四六文"的.这种文 体的长处,是节奏感很强,但如写得不好,很容易显得 呆板.庾信在此序中,善于调度变化,句式灵活,又善用 虚词勾连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表现了极强的构造能力. 骈散结合,纵横自如.笔者认为,庾信之所以是当时南 北文学的集大成者,并不仅仅是因为庾信来自南朝,后 仕于北朝,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而且 在于他通过对南北文化的糅合,构建,而做出的对赋这 一
文学样式的创新和探索.他的骈文,骈赋,可与鲍照 并举,代表了南北朝骈文,骈赋的最高成就;他的诗歌, 则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有重要影响. 正如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庾子山集》 题词说:"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其'清新','老 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玉台琼楼,未易几 及.……令狐撰史,诋为'淫放','轻险','词赋罪人'. 夫唐人文章,去徐,庾最近,穷形写态,模范是出,而敢 于毁侮,殆将讳所自来,先纵寻斧欤?"
庾信的诗赋常使用大量的典故.善于化用旧典, 是被公认的庾信的特长.这显示了他的博学与巧思,
每一个简短却又包含典故的句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 的历史联想,因而形成十分厚重的文章风格.但由此 也使文章变得艰深难懂,而且难免也会有生硬的地方. 正所谓:利弊互见,不可执一而论.
《哀江南赋》的用典也达到了高妙圆熟的境地.首 先是贴切传神,如"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 人,留守西河之馆",用钟仪和季孙两个典故,把自己出 使西魏,使命无成,而西魏兴戎后,作为使节独处敌国 的那种艰危困敝的处境,逼真地表现了出来.为了达 到这种艺术境界,他用事很活.如毛遂定盟,蔺相如完 璧归赵事都是反用.有时也加一点夸张,如申包胥事, 史只言"九顿首",序文则言"碎之以首",以表现为国乞 救之至诚.其次,在骈文用事,又多一层要求,即要将事 化为工整的对语,庾信也善于灵活地选取典实的某种 侧面,巧妙造语.如"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 书,无救平阳之祸",上联取轵道,下联则取平阳.轵道 是秦王子婴投降之处,平阳是新晋怀帝,愍帝被俘遭害 之地,成为工整的对仗.另外,庾信用事之造语,很注意 词感的明晰,有一些高妙之句,即使不了解典实,也往 往能从字面上粗明其意.如"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 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写漂泊流离的深忧; "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 期",写前途绝望的境地,无不如此.
此赋的辞藻也是极其优美的,能运用诗的意境来 写悲惨的情景,宏大的历史场面的,恐怕也只有像庾信 这样的大家.如"李陵之双凫永去,苏武之一燕空飞", 既是诗,又用典,还很恰当地抒发了自己欲归不得的心 境.此外,庾信还把《楚辞》中常用的"兮"字用在这篇赋 中,"辞洞庭兮落木,去芩阳兮极浦.炽火兮焚旗,贞风
兮害蛊",真是既迷离炽热又优美特别.
因此,笔者认为,这篇极其优秀的赋,虽然不能说
这篇赋成就了庾信,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庾信 晚年赋作的最高成就.而那种心灵深处的沉重和哀伤 以及赋的优美和深厚,必将深深烙在读者的心坎上.困 参考文献:
[1]1吉定.庾信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2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MI.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李万生.南北朝史拾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4】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3.
[5】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M】.北京:中华 书局,2003.
作者:王庆国,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近 现代汉语言文学,高职语文教育教学.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rn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诗文评鉴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