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河套平原农业生产
河套之名起于明代。检索《明宪宗实录》,卷三是“成花二年五月辛未”条所录巡抚陕西副督御使项忠奏疏中提到:“此有兵部以河套虏众谋欲犯进”。关于河套的地域范围,明清史籍多所载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16《河套地广袤略》曰:“河套东至山西偏头关地界,西至宁夏镇地界,东西两千余里;南自边墙,北至黄河,远着八九百里,近着二三百里,惟黄甫川稍近”由此可知,古人所谓的“河套”地,实指历来习称的河南地,南限于明代长城。
本文所论述的河套范围要比古人所谓的“河套”大一些,总面积约为13万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7〇35∕?1〇2∕;东经106〇—112〇,地跨内蒙古、宁夏、陕西三省部分地区,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四面环山,东北西三面环河。西面贺兰山、北面阴山、东面吕梁山、南面横山,构成河套地区南北略长的距形轮廓。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地壳运动造成贺兰山东侧,阴山南侧的巨大断裂带,因地势低洼,黄河循此流动。山洪冲积扇与河水冲积形成带状平原,河套中心地位,即鄂尔多斯高原或称鄂尔多斯台地。台地上有一些河流注入黄河,成为外流河,另一些河流为内流河,也是季节河。在古代,鄂尔多斯湖泊星罗棋布,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干燥加剧,湖面缩小,陆续干涸,仅存湖泊皆为咸水湖。
山地、河流、平原、丘陵沟壑、沙漠共同构成现今河套地区的地表形态特征。
河套平原属温带干旱地区,这里日照充足,生长季节热量资源丰富,加上气温日较差差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而干旱少雨则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但河套平原却天赐一条既少洪灾又水量充沛的黄河,年平均过境水量大三百亿立方米,所含泥沙则可以肥田压碱。由黄河冲积形成的肥沃平原,地势平坦,坡降适当,发展自流灌溉十分有利。“气候和土地条件,特别是从撒哈拉经过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鞑靼区直至最高的亚洲高原的一片广大的沙漠地带,使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64页,1976年人民出版社]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发展灌溉农业提供了最有利的地理条件。
在河套平原的农业发展史上,秦汉是一段很重要的时期。河套平原的农业垦殖始于秦代,大规模的引黄灌溉工程的开辟应该起自汉代。?汉代在河套平原大兴水利,开渠屯田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一定的地理背景。
汉初实行盐铁官营后,铁器的使用日益广泛,铁制农具成为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牛耕的推广和新的耕种方法——代田法的应用,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特别是春秋战国以来积累的穿水灌田技术经验,与铁制的工具相结合,使水利工程效率大大提高,这是河套引黄灌区在汉代得到迅速开发的技术前提。
秦统一后,北击匈奴,攻取河南地,设置郡县,变牧为耕。秦末,河套平原复为匈奴所有。汉初,为减少匈奴对边郡的掠夺,实行和亲政策,但这并不能阻挡匈奴的进攻,可以说汉初对匈奴的进攻实行的是消极抵抗。经过文景时期的积极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发展,所谓“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太仓之栗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史记平准书]至汉武帝时便发动巨大民力,进行兴修水利和对匈奴作战的两大事业。水利促进农业,农业支持战争,汉武帝终于取得战争的胜利。河套地区农田水利的开发也大体开始于此。
汉武帝在对匈奴的战争中,移民也同时进行着。为巩固新开辟的国土,抵御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汉政府实行移民屯田,兴修水利的系列工程。元朔二年(前 127 年),卫青等人出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建立朔方、五原郡,调动大批军民和物资到西北去。据《史记·平准书》载:“又兴十余万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④[《史记》卷 30《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 1421 页。]当时适逢东方饥荒,于是就大量移民西北。“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费以亿记,县官大空。”⑤[《史记》卷 30《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 1422 页] 这种情况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不可能长久维持。实行屯田,使西北军民实现自给显得十分必要。可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雨水稀少,在这里屯田,首先就要解决灌溉问题,于是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在西北展开,东到河套一带,西至河西走廊最西边,都有西汉军民在垦殖。 “又数万人渡河,筑令居,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官田,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②[《史记》卷 29《河渠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 1439 页。] “自朔方以西至令居(汉置县,治所在今甘肃靖远县西北),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③[《汉书》卷 94《匈奴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第 3770 页。]《史记》所言这一屯田带,北端应起于朔方郡之三封、窳浑二县,再沿黄河西岸上溯,经北地郡之灵武、廉县、灵州,安定郡之鹑阴(县城故址在今甘肃靖远县西北),金城郡之媪围(县城故址在今甘肃皋兰县东北),南至于令居。令居即今永登县,在今兰州市北,滨庄浪河东岸,其东北方向是坐落于黄河西岸的景泰县城,景泰县城东北方向是坐落于黄河北岸的中卫县城。现在由于腾格里沙漠的扩展,这几个县都成为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屯田带北端之三封、窳浑等县城及辖地,今已覆盖于乌兰布合沙漠之下。而在汉代,这一迤俪千里的狭长地带并不存在荒漠化问题,所以能够“往往通渠置田官”。“往往”此处可解作“处处”。田官是主持屯垦事务的官员。银川平原上有他们住所遗址,即所谓的“典农城”,是西汉农都尉冯参所筑。有南北二城,南典农城当时为灵武县治所,地望在今青铜峡市境;北典农城在今永宁县境。今永宁县境还有上河城遗址,西汉上河农都尉治此城,主持当时北地郡境黄河以西即今银川平原上的屯田。这里是西汉最早的屯田点,也是我国最早开辟的引黄灌溉农业区。[王天顺著《河套史》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年第446页。]
三
秦汉以后,历代都在这里移民、浚渠、屯垦,留下许多古渠遗迹。有些渠道历代相传使用。今宁夏平原上能明确其路线大致分布的有:
秦渠:在较早的文献中,很难找到秦朝在这里兴建水利的记载。但秦在此开渠的传说却有流传。相传宁夏平原黄河以东的秦渠,就是因为它凿于秦而得名。秦渠又名北地东渠(关于秦渠之名,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它起于十九世纪,是秦家渠的简称。秦家渠最早见于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虞集《翰林学士承旨董公(文用)形状》:“开唐来、汉渠、秦家渠。”公元1504年《宁夏新志》:“秦家渠,古渠名也”。公元1664年左右成书的《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十一》:“秦家渠,在黄河以南”。公元1820年《嘉庆重修一统志.甘肃.宁夏府》:“秦家渠,在灵州东,亦曰秦渠,古渠也。”秦渠之名始见于此。公元1926年《朔方道志.水利志》:“秦渠,一曰秦家渠,相传创始于秦。”公元1936年《宁夏省水利专刊.各渠考述》,在照引《朔方道志》以后,特地注明“至秦代何年?无从考究”。)据说这个名称也与它位于北地郡的黄河以东有关。历史上北地郡的建制,虽然一直延续到唐,但其辖地达到宁夏平原的,只有秦汉时期的北地郡。秦渠凿于秦朝,还是可能。(朱学西《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商务印书馆,北京1997年第145页)。据说秦还在河西穿凿渠道,后人称为北地西渠。
汉渠:相传汉武帝时开凿。这条渠道的引水口在秦渠渠首上方,它绕过秦渠的南面和东面,到富平北面回注黄河。《水经注》引《地理志》:“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这条河沟指的应是汉渠。(朱学西《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商务印书馆,北京1997年第147页)《新唐书》提到,吐蕃寇灵州,“塞汉、御史、尚书三渠以扰屯田”。据《元和郡县图志》,汉渠在灵武县(唐代灵武县治所大致在今青铜峡县北部)南五十里。溉田五百余倾。
汉延渠: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由郭璞主持穿凿。相传它是在原来北地西渠的基础上延展而成。
光禄渠:光禄渠(关于光禄渠,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光禄勋徐自为主持开挖。)在汉代已有渠名,一直保持到唐代。《旧唐书.李听传》载,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灵州大都督长史、灵盐节度使李听为了用屯田“以代转输”,主持疏浚了“废塞岁久”的光禄渠。汪一鸣则认为,从其地理位置和地貌条件分析,光禄渠原始渠道当是宁夏平原最早修建的一批渠道之一,即大概公元前118年前后修建的,而其得名则很可能与宣帝时曾任北地郡太守的张延寿有关。延寿原任光禄勋,其父为武、昭、宣三朝元老张安世,先后任尚书令、光禄勋、大司马、车骑将军等职,封富平侯;其祖父张汤则为武帝时代著名的御史大夫。尚书渠、御史渠等也可能是张延寿浚修后命名的。(汪一鸣《汉代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载《水利史研究成立大会论文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年,第46页。)
两汉以后的历代典籍对河套平原灌渠也多有记载。成书于公元六世纪的《水经注》,指出河套平原上原有的引黄渠道,“所在分裂,以溉田圃”。[郦道元《水经.河水注》]《魏书》明确河套平原上的旧渠堰“上古所制,非近代也”,[《魏书.刁雍列传》]上古可能指两汉。公元九世纪初编撰的《元和郡县图志》记有“汉渠”、“御史”等渠名[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四]。旧志还明确指出,光禄渠“本汉时道河灌田之处也”,汉延、唐徕皆为“汉唐旧渠”。[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
四
近年考古发掘表明,两汉时期河套平原的引黄灌渠是确实存在。
例如在布隆淖附近的汉代古城“临戎”曾发现制铁遗址[见侯仁之《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的汉代垦区》一文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这些作坊显然是为当时戍边制造兵器和农垦服务的。1973年,内蒙古文物考古队征集到三方西汉官印。其一是“西河农令”印,出土于伊克昭盟杭锦旗霍洛柴登公社的一座汉城遗址,这一遗址周围还有大片墓群,考古工作队在附近发现的干河、草滩、沙地中还发现有铁农具等遗物。可见这一带在汉代是宜于农耕之区。位于今伊盟准格尔旗纳林乡北境的美稷县更是以富产糜子而得名。另一方官印是“中营司马”,是农都尉的助手。第三方是“汉匈奴栗借温曷鞮”印[见陆思贤《内蒙古伊盟出土三方汉代官印》,《文物》1977年第5期]。这些官印的出土恰与文献“通渠置田官” [《汉书》卷 94《匈奴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第 3770 页。]相印证。侯仁之在《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的汉代垦区》一文中说:“可以设想二千多年以前,汉代最初的移民正是在这一片原始草原上,把一望无际的处女地开垦了起来,但为了保证收成,还必须进行人工灌溉,可惜的是历史上关于当时灌溉工事的记载很少,偶有记述,也很简略”。“在野外考察中,曾经注意寻访汉代渠道的遗迹而一无所得。这或者是由于后来流沙的侵袭,古道已被掩埋,或者由于强烈的风蚀作用,至遗迹泯灭,不可复见。将来如果能够进一步详细考察,或许仍有可能发现一些汉代水利设施的旧迹。(根据《水经注》的记载,确定知道临戍城北有人工渠道向铜口东出,引河水以灌田。由此推测,从何西开渠引水关天,也是有完全可能的)”至于引山泉灌溉,今在乌兰布和沙漠的北部尚不乏其例(今陶升井以西约60公里,山麓之下有毛道囫囵农场,引山泉溉田达两千亩.)古代阴山林木丛茂(《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引郎中侯应言:“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产于依阻其中,治作弓失,来出为寇,是其园囿也。”),水土保持条件较今日为好,估计山泉流量较今日为大,因此引山泉以灌田也是完全可能的。” 据居延出土的汉简中的记录材料,可知汉时河西屯田士卒中分为“田卒”和“渠卒”,可见当时在军事屯田任务中,有一部分士卒是专门负责开渠灌溉的。
另外,陈桥驿著的《水经注研究》一书中,也肯定了窳浑县古城北面的奢申泽,“在西汉时代为一个繁荣的边疆垦区提供灌溉的大湖”。
由此可见,汉代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北黄河南岸)、西河郡(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的农垦区一定会建有相应的灌溉系统,只是现有考古和文献资料的不足,具体的渠系研究还有待深入。
五
秦汉开渠灌田的经济效果如何?史载,昭宣之际,边郡安定,经济繁荣,“边城晏闭”,“人民炽盛,牛马布野。”[汉书.匈奴传]西汉末年,马援在北地“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后汉书.马援列传]看来这里农牧发展良好。公元一世纪初,张戎言:“今西方诸郡以至京师东行,民皆引河渭山川水溉田”,[汉书.沟洫志]这里当然包括河套地区的,因此可以说,河套地区的引黄灌区的经济发展是很有成效的。但一代史家司马迁曾作过这样的评论:“其后番系欲省底柱之漕,穿汾河渠以为灌田,作者数万人;……朔方亦穿渠,作者数万人,各历二三期,功未就,费用各巨万十数。” [《史记》卷 30《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 1424 页]有人凭此认为朔方水利完全失败,事实并非如此。“功未就”灌溉预期效益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这可能有以下推测:其一是,黄河主河道摆动、主流常变使渠口引不上水或者引水不足;其二是,主渠工程完工,田间配套工程没有给跟上,排水无出路;其三是,灌溉方法不当,因这里的土壤含盐量过大,在未经灌淤、洗盐压碱之前,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不佳;其四是,因渠水含沙量大,渠系易淤,如无科学管理就得不到稳定的灌溉效益。如番系穿汾河渠后,“田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久之河东渠废。”[汉书.沟洫志]河套平原上的许多渠道也必然会遇到这样的困扰。
但这毕竟是发展中的问题。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亲率群臣百工堵塞黄河瓠子决口,影响极大,此后“用事者挣言水利,朔方、河西、西河、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①[《史记》卷 29《河渠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 1414 页。] 掀起了一股兴办水利的热潮,司马迁也赞叹:“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史记河渠书],为武帝时期西北等地灌溉事业的成就作出了总结评价。
六
秦汉河套灌区农业开发有什么历史意义?发展水平如何呢?通过对有关史料的综合分析,得以略见端倪。
秦汉大规模移民实边及开发河套平原,都是随着对匈奴战争的胜利而推进的,因此经济的开发首先是为军事服务。今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地区,汉时称为“新秦中”,表明这里在当时农业经济已相当发达,可以与关中相媲美。换句话说,就是把当地的畜牧经济纳入了中原农业经济体系之中。但是,汉代大力开发农业而不废畜牧业,由此开始形成农牧业交错分布的格局。史称凉州、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地广人稀,水草宜畜牧。”(《汉书》卷28《地理志》)。文帝时,就在上述边郡设置牧马苑,景帝时增置之。先后共置6牧师苑36所(牧场)。今知置于河套地区的有北地郡灵州河奇苑、号非苑;西河郡鸿门(今陕西神木县)天封苑。上郡及云中郡之武泉县亦置马苑,今不知名。牧师诸苑共有官奴婢3万人,养马30万头,有兵3万守护之。[《汉书》卷5《景帝纪》及颜师古注]在我国历史上,中原农业区的统一和北方草原区的统一也是在秦汉时期形成的。在两大经济区域之间,存在一个农牧业交错区,正好对草原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冲突和联系起着缓冲和桥梁的作用。[王天顺著《河套史》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年第449页。]
秦汉开发河套地区的经济得到的直接好处是:首先是节省了从内地转输的消耗,促进边境经济的发展。西北屯田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秦汉王朝在解决边疆问题时,粮食供应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李斯说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皆以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贾谊也说:“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耳,十钱之费弗能致也。”[《新书.属远篇》]主父偃说的更具体,“率三十钟而致一石”。[《汉书.主父偃传》]。元朔二年汉武帝派兵“筑卫朔方,转漕甚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并虚”,“中国缮粮馈道,远者三千,近者千里,皆仰大司农”。[《汉书.食货志》] 这些说法都说明进行军事行动、修筑、戍守边塞都要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从内地转输耗费巨大。而秦汉在西北地区的屯田恰节省了内地转输的劳费,发挥着经济补偿作用。可以说,西北屯田基本上解决了戍边士兵的粮饷供给。赵俪生先生主编的《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根据汉简记载,计算出敦煌屯田亩产量为0.7石,人均垦耕34亩,人均得谷24石。一个田卒一年的口粮21.6石自给而稍有余。[赵俪生《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71页]这反映了西北屯田的一般水平,而河套地区地理位置偏东,又有黄河穿过,引黄灌溉更是方便,因此,河套地区的屯田也应符合其状况,而且可能会高于这个数字。如果加上种子、农具、耕牛及田卒衣物,一个田卒一年所得除去口粮好像所剩无几了。但其口粮若是从内地转输,其耗费要大过口粮的十倍。
如果边境民族矛盾缓和,军事对抗消失,边疆经济偶尔支援内地也是有可能的。如下枚汉简所言:□守大司农光禄大夫臣昧死言□受薄丞庆前以诏使护军屯食守部臣武□以东至西河郡十一农都尉官二调物钱谷漕转糶为民困乏启调有余给(214.33)
此简说明内郡遇有灾荒,则调边郡屯田之积谷以资救济。
其次是移民实边及屯田开发加强了边塞的军事力量。两汉时期,西北边塞上有三支可以相互配合的力量:第一支是边郡部都尉率领的障塞戍卒。他们分布于城障亭隧之中,以“候望为职”(224.6),观察敌情;并按时巡查边塞“天田”,察看是否有人“越塞兰出入天田迹”(6.7),汉简称为“日迹”。第二支是边郡之屯兵。高帝时傅宽“徙为代相国,将屯”,颜师古曰:“时代国常有屯兵以备边寇,宽为代相,兼将此屯兵也。”[汉书.傅宽传]景帝时李广“以边太守将屯。”[汉书.李广传]汉简也有“将屯要害处”(242)的纪录。[林梅村、李均明编《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文物出版社,1984年。]由太守和将军所将之驻扎于边郡要塞处的屯兵,是经中央调动而驻于边郡的出击部队,其来源或为郡都尉所统之正卒中的骑士、材官。第三支力量就是农都尉所统之田卒、戍田卒。赵充国说:“屯田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汉书. 赵充国传]田卒因参加防御,就应给他们配备武器:
田卒魏郡贝丘武□里李年藁矢五十??????????????? (82.9)
田卒魏郡黎阳朝阳里冯广???? 枪一传靡广二尺长?? (113.1)
“藁矢”、“枪”为边塞守御器,汉简多有记录。据记载,边县之民每户有一人要“具弓弩”,随时准备应敌。编户如此,田卒更不会例外。西北边塞线上亭隧相间,其要害处驻扎着供出击之屯兵,其内侧又分布着庞大的属于机动支援力量的屯田卒,汉边塞真乃可守可攻,屯田卒在巩固边防上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赵俪生《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63--64页]
七
纵观河套平原引黄灌溉区的经济发展并不是稳定前进,而是呈波浪式的,时而兴旺,时而衰落。新莽时期,与匈奴战事不断,边民死亡,水利废弛,农业倒退[汉书.匈奴传]。光武帝时边境仍是一片萧条。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匈奴北徙,边境安定,朝廷随修理城池,招还人民,“发谴边民在中国者布还北地等郡诸县,皆赐以装钱,转输给食”。[《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第一下.]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起,经常招募犯死罪者及其家属徙屯边郡,往往“赐弓弩衣粮”[《后汉书》卷二《明帝纪》第二],这成为河套平原农业劳动力的一个补充,河套灌溉农业得以恢复。观东汉一代,南匈奴降附,汉匈之间保持了大约半个世纪的和平友好关系(公元50——109),此后南匈奴叛去,直到东汉王朝崩溃,历时一百多年,双双处于战争状态,河套地区也随之陷入战争之中。[王天顺著《河套史》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年第211页。] 观秦汉时代河套灌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影响河套灌区农田水利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社会安定与否。西汉全盛时代(主要在武、昭、宣、元时期),河套平原灌区的到开发,维持正常经营一百多年。东汉全盛时代(光武、明、章时期)恢复了战争破坏的灌区,维持河套水利设施运行六十多年.随着东汉王朝的衰落及农民起义的爆发,政府无力顾及边事,农田水利事业的维护也常常得不到政府的保证了。其次就是政府的相关政策。如重军队屯垦、盐铁官营、重视水利等措施。特别是移民实边相关政策的落实,如文帝时,晁错在其“募民徙塞下疏”中提到了募民的前提,“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所以使民乐其所处而有长居之心也”。因此政府常常是“先为室屋,具田器”[班固《汉书》卷四九《爰盎晁错传》第十九],武帝时,移民到达迁移地后,政府“皆予犁牛”,让他们屯田,以便“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班固《汉书》卷四九《爰盎晁错传》第十九],如果边粟不足,也转输内地与边,汉武帝时期,大规模的移民,“衣食皆仰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史记.平准书]。
同时也要看到,秦汉时期河套地区的农业开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态问题。农业开发意味着原来的自然植被改变成人工植被,人工植被对地表水土的蓄积和保持作用低于草原植被。尤其是河套东南部(汉代上郡、西河)黄土丘陵区,本是森林区,在这里开辟农田,势必砍伐森林,疏松的地表黄土层裸露,立刻失去最好的植被保护,雨蚀风蚀加剧。著名历史地理学者谭其骧曾言:“历史时期一地区的植被情况如何,主要决定于生活在这地区内的人们的生产活动,即土地的利用方式。如果人们以狩猎为主,天然植物可以基本上不受影响。畜牧与农耕两种生产活动同样都会改变植被的原始情况,而改变的程度后者又远远超出前者。因为人们可以利用天然草原来从事畜牧,只要放牧不过度,草原即可以经久保持,而要从事农耕,那就非得先把原始森林和草原加以砍伐或清除不可”。[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学术月刊,1962,(2)] 西汉统治的200年间,黄河下游大的河决有6次,平均约30年一次。这是黄河流经华北大平原,泥沙淤积,河床被迅速抬高的结果。而大量泥沙的主要来源就是在西汉大规模开发农业的黄河中上游黄土丘陵区。[王天顺著《河套史》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年第451页。]
马克思曾指出,东方的很多农业灌溉区,“大片先前耕种得很好的地区现在都荒芜不毛……一次毁灭性的战争就能够使一个国家在几百年内人烟萧条,并且使它失去自己的全部文明。”[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二卷64页,1976年,人民出版社]如与河套平原自然条件相似的北非利比亚沿海平原,古代曾是发达的灌溉农业区,经过公元四世纪中叶的战争,大片农田迅速变成浩瀚的沙地[Wright,John:《Libya》,1969 New York]。但河套平原在秦汉虽经历多次战乱而并未发生文明的毁灭,只是明清以后,河套平原及其周围山区植被急剧缩减,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才日益突出,其中有些问题至今仍然存在,因此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予借鉴是很有必要的。
范文二:河套平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作者:王关区
生态经济 1995年03期
摘要 本文在对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主要制约因素科学地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参照农业发展的一般类型和阶段,提出了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以高产优质高效及持续良性循环为主要内容,以开放有序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生态农业,特别是对“粮经草有机结合、农牧林相互协调”的具有鲜明灌溉农业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发展模式
河套平原位于内蒙古的中西部,属于历史悠久的黄河灌区,土地总面积2.2万km[2,],耕地面积70多万ha,其中80%左右为水浇地;河套平原的粮食、油料产量均占内蒙古自治区总产量的约30%,甜菜产量占40%以上。可见,河套平原是内蒙古以至全国重要的粮、油、糖生产基地。研究和确定河套平原农业发展方向和生态农业的模式,不仅对其自身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内蒙古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全国灌溉农业耕作制度种植结构的完善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农业发展的现状
内蒙古河套平原历史上曾是一个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牧区,灌木、草类、乔木等覆盖着大地,牧民进行着逐水草而居的季节性游牧业生产,耕作、种植等生产活动几乎没有;林草的落叶和动植物的亡体以及游牧在这块土地上的牛羊的粪肥等,使得土地的自然肥力不断积累。就是这块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积累起来的沃土,本身也孕育了否定它的条件,它吸引着远近贫苦的人们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个地区,于是土地开垦不断扩大,黄河水通过引水和人为的决口不断增加灌入该地域的水量。历经清王朝、民国、抗日战争直到解放前夕,天然林草几乎消失殆尽,而土地的沙漠化、贫瘠化出现了;灌入的水量随土地农耕化面积的增加越来越多了,土壤的盐碱化产生了。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投入的增加、科技的进步、政策的有效等,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粮食单产和总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多年来人们单纯看重水利而对水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水害的问题认识不足及农业发展模式、生产方式选择欠妥等,土地盐碱化、沙漠化、贫瘠化的势头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遏制,农业经济效益下滑、生态效益不良,农业生产的后劲严重不足。
河套平原的农业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半自然半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价段。其基本属于石油化特征明显、生态经济效益较低下、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传统有机农业和现代石油农业的不良“杂交型农业”。河套平原农作物单位播种面积所投入的总工业能量(包括直接工业能量:油料、电力等,及问接工业能量:化肥、机械、农药等)已接近典型石油农业的水平,特别是农药、地膜、化肥等的施用量已有过之而无不及(农药、地膜的施用量已达到典型石油农业的150%左右,化肥的施入量也超过其100%),可见以石油为主的工业能量的消耗水平衡量河套平原的农业已基本是石油农业了,而其与典型石油农业最显著的差异在效率和科技水平上。河套平原农业资源的利用率、物质能量的变换率及劳动生产率、加工增殖率、商品销售率等较发达国家低得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1%左右。河套农业仍是科技输入较少、科技作用较小的相对粗放、落后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率增量中的60%~80%应归功于农业科学技术成就的作用,而河套以至全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仅为40%左右。
由于农业发展模式的设计及农业发展方向的把握仍有欠妥之处,农村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还较低,农副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以及工农产品剪刀差的不断扩大、农民负担的加重等等,使得河套平原农业的经济效益呈下滑之趋势,农民从农业得到的纯收入近年来基本没有增加或还有下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户种田的积极性不高。河套平原农业的生态效益不良,以土地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水质变劣等为主的农业资源坏相当严重,因为药、地膜、化肥、除草剂的大量施用而造成的农业产品、农业资源的污染以及乡镇和地方工业等的“三废”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已达到一定程度。河套平原盐碱化面积已占到宜农地总面积的80%左右,耕地肥力一般下降1/4~1/2,森林覆被率普遍不足8%,土地风蚀沙化面积扩大到100多万亩。日趋严重的土壤盐碱化、贫瘠化、板结化及没有得到有效抑制的林草退化、土地沙化等是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 农业发展的方向
从以上分析可知石化农业、传统农业以及“杂交型农业”对河套平原农业的发展都是不适合的。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方向应是集石油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精华,结合新的生态、生物、物理、化学技术,逐渐形成生态、生物、工业等综合化的高效持续良性运转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就是多方学习、不断实践、大力发展以高产、优质、高效为主要内容,以开放、有序、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生态农业。
走“两高一优”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实现农业发展战略的转换,首先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加农业系统的投入,改善输入结构,极大地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特别是生态技术化水平。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温饱阶段、还是小康阶段,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重视农业发展农业是经济全面高效快速、协调发展的保障。要在争取结构合理、管理完善、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对农业系统资金、物资、特别是技术的输入。增加农业系统的科技投入,增强技术子系统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财富的能力,是河套平原农业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环节。要丰富、调整农业技术子系统的组成,放大其作用,使得传统农业精华技术、石油农业精华技术、生态技术、生物技术、管理技术、遗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服务技术等合理结构,形成完善的、作为生态农业基础的生态技术体系,保证稳态、有序、高效、持续、进展演化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设计、建造、启动、运转、目标实现。
其次要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其合理化、协调化、高级化,在发展种植业,保证粮油糖产量稳定增长、质量不断优化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业、渔业、副业特别是畜牧业,实现农牧林副有机结合、协同一致;要适当延长或缩短食物链,增补或减除食物网络的环节,探索、创建、推广不同地域生态农业的不同模式,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转化、增殖各类农业资源和各种农副产品,实现农业系统结构合理、机制完善、功能高效,生态经济良性循环、进展演替。
第三要在长足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实现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搞活流通、开拓市场,增加收入、繁荣经济,极大地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经济体系的步伐。
3 生态农业的模式
为了摆脱桎梏、增强后劲,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真正走上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路子,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干部农民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实践,使得粮经草有机结合、农林牧相互协调也即“草田轮作、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应运而生。其自80年代初期产生以来经历了十几年的推广完善,已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显示出极大的适应性和发展前景,是河套平原生态农业的最佳发展模式。
3.1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合理溉灌方式、完善引排水体系,改革耕作制度、改良土壤结构等,是创建这种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
3.1.1 禁止秋灌,多方节水
河套平原一般在10月下旬到11月初浇秋贮水,每亩需水130m[3,]左右,这些水大部分增添了地下水,若把最后一次浇青(约在8月底)作为秋贮水,秋收后立即耕翻保墒,则每年每亩可少灌很多的水;要按渠道灌溉范围种植同步需水的作物,减少渠道放水次数,从而降低渠道渗漏的浪费水量;逐步改变大水浸灌的灌溉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试验推广喷灌、滴灌等省水利田的先进灌溉方式;总之采取尽可能多的节水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土地的注入水量,辅之有效的排水,是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土壤盐碱化程度的根本途径。
3.1.2 深耕基肥,改良土壤
河套灌区的盐分一般在土表10cm左右才可危害作物生长发育,而且地层里由上往下盐分含量逐渐减少,如果把耕层逐年加深,由当前的5寸三年内加到10寸,每年加深1寸多是不妨碍当年作物生长的,同时要增施有机底肥,肥在土壤中缓慢发酵产酸,可中和或缓冲部分或大部分碱性反应,这样就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其保水性能,有效防止土壤板结、提高肥力、减轻盐碱。
3.1.3 及时耙肥,干土保墒
小麦作物收割后若不再复种就应立即抢耕,以破坏土壤毛管,防止土地直接暴露在烈日之下的大量水分蒸发,从而减少耕层盐分的积累,同时也应将底肥在这次耕翻时压进去;在处暑左右乘气温相当高的时候就灌当年的最后一水,由于气温还高、水温和地温也不低,好促进底肥发酵、微生物繁殖;灌水后一旦农具可以进田,就要进行第二次耕翻,并随耕随耙,第一次要深耙、第二次以后直到地冻都要进行不超过3cm的浅肥,至于耙多少次要根据土表情况而定,即一见结成硬皮就耙,使土表经常保持3cm厚的一层疏松干土,以覆盖心土,防止蒸发,并保存地温,促进底肥发酵,形成土壤团粒。
3.2 粮、草、经有机结合特别是要实现粮草轮作,改变栽培方式,合理种植结构,并使得先进适用的培植、良种、化肥、农膜、农药等农艺技术科学配套等,是构建此种生态农业模式的主要内容。
3.2.1 增加绿色覆盖度,延长绿色植物覆盖时间
盐分是以地水下为载体,主要通过蒸发上升到地表积存下来的,尽量减少土壤的直接蒸发即将直接蒸发转换为通过植物的间接蒸腾,便能有效地防止盐分的耕层积累。河套平原每年二月份每亩土地要蒸发掉30cm[3,]左右的水,五、六月份240~250m[3,],八月份150m[3,]以上等;按地下水矿化长2克/升计算,每蒸发一方水就在耕层内留盐2kg,这样每亩地累计蒸发掉300m[3,],地表土壤含盐量就达到0.4%,地就盐碱化,不能再种了;由于每年有几次浇青苗,大部分盐还要淋溶下去,只有小部分留在耕层,所以一块盐碱地的形成是缓慢的。虽然如此,但只要耕作和用水方法及种植制度不改变,积盐也是稳步的、加速度的。在每年的绿色季节由于有活的植物覆盖土壤直接蒸发量很小,可见在一年内如果延长绿色植物覆盖时间,增加其盖度是有效防止土壤返盐的措施之一。可是利用农作物覆盖最长不过120天,而豆科牧草清明前就返青,在种糜季前有二个半月覆盖着土地,即使是种玉米前也还有一段时间,收割小麦后只要复种牧草就能覆盖到10月10日以后,这样前后延长了140天左右绿色植物覆盖土地的时间。粮食作物和豆牧草在种植上的有机结合,其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效果十分显著,仅就小麦收获后复种毛苕一项,从8月上旬到10月上旬60多天的时间内,牧草覆盖下的土地比裸露土地每亩少蒸发约124m[3,]水,少积盐约248kg,覆盖下土壤的失水90%是通过植物蒸腾了,而蒸腾既可降低地下水位,又不会给土壤留下盐碱。农田林网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林网内土壤蒸发减少37%左右,相对湿度增高大约28%等,可见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也是防止土壤蒸发、积盐及防风固沙、改良生境等从而保护农业稳产高产的有效途径。
3.2.2 套种、复种及轮作
根据河套平原的自然生态条件,其粮草轮作应采取套种加复种,年内轮作与年际轮作相结合。上半年种草,下半年种粮,上半年粮食,下半年牧草这是年内轮作;今年是玉米套牧草,明年为小麦后复种牧草,第三年是玉米套小麦,这是年际轮作。套种、复种以及轮种等可用的优质牧草有苜蓿、草木樨、毛苕、大麦等。复种,有小麦后复种牧草和糜黍前复种牧草等,如麦后复种毛苕子既可减少盐分积累、提高土壤肥力,更可获得1500~2000kg/亩的优质鲜牧草。套种,高杆粮食作物套种豆科牧草,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粮食和牧草都不会减产,因为豆科牧草不太喜光、不受高杆影响,反而在后期还可补给作物一些氮肥,而高杆作物本身由于株行距都较大,它们的漏光为牧草所用,这样增加了植物的总体受光面积,形成立体的模式化栽培结构;有玉米套种牧草、小麦套种牧草、糜子套种牧草等,如玉米套种紫花苜蓿、小麦套种毛苕,在不影响农作物产量增加的基础上可生产苜蓿干草400~500kg/亩、毛苕子干草500~600kg/亩。轮种,有单纯草田轮作,如一年种粮、一年种草或前几年种草以后种粮等,此法适宜于盐碱地的改良,可以采取禾 本科和豆科草混播的方式,既有利于降低盐碱度,改善土壤结构,又可增加牧草产量;粮食、饲料、牧草与其它农作物的轮种,如今年是玉米套苜蓿,明年为小麦后复种毛苕等。
3.3 农牧林相互协调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调整和完善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及农村经济结构,实现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是形成和发展该种生态农业模式的核心
对于河套平源农业来说,林业是其生态维护的基础而牧业是其转化增殖的中心,在农田林网化的条件下实现粮草轮作、农牧结合是河套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佳模式。
河套农区每年秸杆秕壳的产量极大,由于绝大部分是禾本科作物且收获后秸杆已枯黄故此蛋白质、维生素等十分缺乏,要想发挥大量秸杆秕壳的养畜效用必须配合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矿物质养分的绿色豆科干草,通过粮草轮作而产生的豆科牧草正好能满足这种需要,这样在优质饲草料总量大大增加的同时牲畜的可能饲状总量及其品质也极大地提高,农区畜牧业将在高产优质高效的路子上得以空前的发展,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协同化、高级化,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飞速增长;坚持按这种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三年的农户,由原来的平均一亩耕地养不了1个羊单位增加到能养3个羊单位,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年人均纯收入比周围的一般农户高出300~600元。
农区畜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肉、乳、皮、毛等稀缺畜产品的大量增长,也使现实的耕地最短缺农作物最需求的厩肥增多了。家畜厩肥是构成土壤内生态平衡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对各种土壤微生物的生活和繁殖起营养作用,增强土壤内部腐殖质的形成能力及有机质的矿质化和某些菌的固氮过程;家畜厩肥间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化学反应、降低PII值,使农作物生长旺盛,更有效的利用光能热量并将其转化为化学潜能,而且厩肥的肥效长、一般能持续三年以上。种植豆科牧草的地下部分又可固氮、增加土壤养分,草木栖每亩每年可固氮近9kg,苜蓿7kg以上,毛苕6kg左右。这样,三年内土壤肥力会大大提高,一般有机质含量由约0.94%增加到1.66%左右,而土壤全盐含量则由约0.15%下降到约0.091%。
“草田轮作,农牧结合”不仅使土壤盐分下降、养分增加、质地改良及牲畜的饲养量大幅度增长,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而且也确保粮食单产、总产量、商品粮的提供量以及油糖、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绝不是牧草多了粮食就少了、畜牧业发展了种本植业就停滞了),再加上平原农区林业的发展、森林覆盖率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完备的农田防护林体系的有效建设,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便开始进入良性循环、进展演替的最佳状态。如麦后复种豆科牧草对于土壤返盐量和下年的粮食产量很有影响,土壤返盐量要下降40%左右,而当年的小麦并不会减产,下年在这块耕地上再种小麦其增产效果可达15%~20%。牧草和作物秸杆等通过家畜利用过腹还田和直接以压绿肥、秸杆还田等形式相比,不但单位面积的农业综合产值及收益增加了很多,改良盐渍化土壤、提高耕地肥力的效果也增大了不少。巴盟杭锦后旗的农民李风义,全家6口人,承包经营29亩耕地,从1983年秋季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保证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草业及林业等,走“草田轮作,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到1986年粮食总产量由1983年的10800kg提高到13600kg,豆科鲜牧草产量由零增加到19100kg,养畜数量由27头扩大到89头,种值业产值和销售收入由5281元及3630元变化为6090元及3550元,畜牧业产值和销售收入由1110元、300元上升到5100元、3540元,人均纯收入由655元增长到1182元,而且耕地的肥力提高、土壤的盐碱度下降了,农业系统进入结构日趋合理、功能不断放大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状态。
An Approach to Eco-agricultute Development
Model in the Plain of the Bend of a River
Wang Guanqu
(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uhehaote 010010)Abstract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status quo and the main conditional factors of eco-agriculturedevelopment in the plain of the bend of a river,and inaccordqancewith the general type and stage of agriculturedevelopment,putforward the bases,directions and main contents of eco-agriculturedevelopment in the plain of the bend of a river,aswell as itsdevelopment models.
Key words Eco-agriculture Deveolopment model?
作者介绍:王关区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0
范文三:河套平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学术资料-农业经济研究
河套平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河套平原生态模式探讨
【作 者】王关区
【作者简介】王关区 内蒙古科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 本文在对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主要制约因素科学地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参照农业发展的一般类型和阶段,提出了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以高产优质高效及持续良性循环为主要内容,以开放有序现代系统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发展模式
河套平原位于内蒙古的中西部,属于土地总面积2.2万km[2,],耕地面积70多万ha,其中80%左右为水浇地;河套平原的粮食、油料产量均占内蒙古自治区总产量的约30%,甜菜产量占40%以上。可见,河套平原是内蒙古以至全国重要的粮、油、糖生产基地。研究和确定河套平原农业发展方向和生态农业的模式,不仅对其自身结构的完善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农业发展的现状
内蒙古河套平原历史上曾是一个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牧区,灌木、草类、乔木等覆盖着大地,牧民进行着逐水草而居的季节性游牧业生产,耕作、种植等生产活动几乎没有;林草的落叶和动植物的亡体以及游牧在这块土地上的牛羊的粪肥等,使得土地的自然肥力不断积累。就是这块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积累起来的沃土,本身也孕育了否定它的条件,它吸引着远近贫苦的人们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个地区,于是土地开垦不断扩大,黄河水通过引水和人为的决口不断增加灌入该地域的水量。历经清王朝、民国、抗日战争直到解放前夕,天然林草几乎消失殆尽,而土地的沙漠化、贫瘠化出现了;灌入的水量随土地农耕化面积的增加越来越多了,土壤的盐碱化产生了。解放后特别是科技的进步、政策的有效等,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粮食单产和总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多年来人们单纯看重水利而对水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水害的问题认识不足及农业发展模式、生产方式选择欠妥等,土地盐碱化、沙漠化、贫瘠化的势头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遏制,农业经济效益下滑、生态效益不良,农业生产的后劲严重不足。
河套平原的农业处于市场经济的过渡价段。其基本属于石油化特征明显、生态经济效益较低下、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传统有机农业和现代石油农业的不良杂交型农业。河套平原农作物单位播种面积所投入的总工业能量(包括直接工业能量:油料、电力等,及问接工业能量:化肥、机械、农药等)已接近典型石油农业的水平,特别是农药、地膜、化肥等的施用量已有过之而无不及(农药、地膜的施用量已达到典型石油农业的150%左右,化肥的施入量也超过其100%),可见以石油为主的工业能量的消耗水平衡量河套平原的农业已基本是石油农业了,而其与典型石油农业最显著的差异在效率和科技水平上。河套平原农业国家低得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技术成就的作用,而河套以至全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仅为40%左右。
由于农业发展模式的设计及农业发展方向的把握仍有欠妥之处,农民负担的加重等等,使得河套平原农业的经济效益呈下滑之趋势,农民从农业得到的纯收入
近年来基本没有增加或还有下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户种田的积极性不高。河套平原农业的生态效益不良,以土地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水质变劣等为主的农业资源坏相当严重,因为药、地膜、化肥、除草剂的大量施用而造成的农业产品、农业资源的污染以及乡镇和环境的污染已达到一定程度。河套平原盐碱化面积已占到宜农地总面积的80%左右,耕地肥力一般下降1,4,1,2,森林覆被率普遍不足8%,土地风蚀沙化面积扩大到100多万亩。日趋严重的土壤盐碱化、贫瘠化、板结化及没有得到有效抑制的林草退化、土地沙化等是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 农业发展的方向
从以上分析可知石化农业、传统农业以及杂交型农业对河套平原农业的发展都是不适合的。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方向应是集石油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精华,结合新的生态、化学技术,逐渐形成生态、生物、工业等综合化的高效持续良性运转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就是多方学习、不断实践、大力发展以高产、优质、高效为主要内容,以开放、有序、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生态农业。
走两高一优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实现农业发展战略的转换,首先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加农业系统的投入,改善输入结构,极大地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特别是生态技术化水平。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温饱阶段、还是小康阶段,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农业始终是保障。要在争取结构合理、管理完善、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对农业系统资金、物资、特别是技术的输入。增加农业系统的科技投入,增强技术子系统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财富的能力,是河套平原农业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环节。要丰富、调整农业技术子系统的组成,放大其作用,使得传统农业精华技术、石油农业精华技术、生态技术、生物技术、管理技术、遗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服务技术等合理结构,形成完善的、作为生态农业基础的生态技术体系,保证稳态、有序、高效、持续、进展演化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设计、建造、启动、运转、目标实现。
其次要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其合理化、协调化、高级化,在发展种植业,保证粮油糖产量稳定增长、质量不断优化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业、渔业、副业特别是畜牧业,实现农牧林副有机结合、协同一致;要适当延长或缩短食物链,增补或减除食物
第三要在长足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实现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搞活流通、开拓市场,增加收入、繁荣经济,极大地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经济体系的步伐。
3 生态农业的模式
为了摆脱桎梏、增强后劲,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真正走上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路子,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干部农民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实践,使得粮经草有机结合、农林牧相互协调也即草田轮作、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应运而生。其自80年代初期产生以来经历了十几年的推广完善,已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显示出极大的适应性和发展前景,是河套平原生态农业的最佳发展模式。
3.1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合理溉灌方式、完善引排水体系,改革耕作制度、改良土壤结构等,是创建这种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
3.1.1 禁止秋灌,多方节水
河套平原一般在10月下旬到11月初浇秋贮水,每亩需水130m[3,]左右,这些水大部分增添了地下水,若把最后一次浇青(约在8月底)作为秋贮水,秋收后立即耕翻保墒,则每年每亩可少灌很多的水;要按渠道灌溉范围种植同步需水的作物,减少渠道放水次数,从而降低渠道渗漏的浪费水量;逐步改变大水浸灌的灌溉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试验推广喷灌、滴灌等省水利田的先进灌溉方式;总之采取尽可能多的节水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土地的注入水量,辅之有效的排水,是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土壤盐碱化程度的根本途径。
3.1.2 深耕基肥,改良土壤
河套灌区的盐分一般在土表10cm左右才可危害作物生长发育,而且地层里由上往下盐分含量逐渐减少,如果把耕层逐年加深,由当前的5寸三年内加到10寸,每年加深1寸多是不妨碍当年作物生长的,同时要增施有机底肥,肥在土壤中缓慢发酵产酸,可中和或缓冲部分或大部分碱性反应,这样就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其保水性能,有效防止土壤板结、提高肥力、减轻盐碱。
3.1.3 及时耙肥,干土保墒
小麦作物收割后若不再复种就应立即抢耕,以破坏土壤毛管,防止土地直接暴露在烈日之下的大量水分蒸发,从而减少耕层盐分的积累,同时也应将底肥在这次耕翻时压进去;在处暑左右乘气温相当高的时候就灌当年的最后一水,由于气温还高、水温和地温也不低,好促进底肥发酵、微生物繁殖;灌水后一旦农具可以进田,就要进行第二次耕翻,并随耕随耙,第一次要深耙、第二次以后直到地冻都要进行不超过3cm的浅肥,至于耙多少次要根据土表情况而定,即一见结成硬皮就耙,使土表经常保持3cm厚的一层疏松干土,以覆盖心土,防止蒸发,并保存地温,促进底肥发酵,形成土壤团粒。
3.2 粮、草、经有机结合特别是要实现粮草轮作,改变栽培方式,合理种植结构,并使得先进适用的培植、良种、化肥、农膜、农药等农艺技术科学配套等,是构建此种生态农业模式的主要内容。
3.2.1 增加绿色覆盖度,延长绿色植物覆盖时间
盐分是以地水下为载体,主要通过蒸发上升到地表积存下来的,尽量减少土壤的直接蒸发即将直接蒸发转换为通过植物的间接蒸腾,便能有效地防止盐分的耕层积累。河套平原每年二月份每亩土地要蒸发掉30cm[3,]左右的水,五、六月份240,250m[3,],八月份150m[3,]以上等;按地下水矿化长2克,升计算,每蒸发一方水就在耕层内留盐2kg,这样每亩地累计蒸发掉300m[3,],地表土壤含盐量就达到0.4%,地就盐碱化,不能再种了;由于每年有几次浇青苗,大部分盐还要淋溶下去,只有小部分留在耕层,所以一块盐碱地的形成是缓慢的。虽然如此,但只要耕作和用水方法及种植制度不改变,积盐也是稳步的、加速度的。在每年的绿色季节由于有活的植物覆盖土壤直接蒸发量很小,可见在一年内如果延长绿色植物覆盖时间,增加其盖度是有效防止土壤返盐的措施之一。可是利用农作物覆盖最长不过120天,而豆科牧草清明前就返青,在种糜季前有二个半月覆盖着土地,即使是种玉米前也还有一段时间,收割小麦后只要复种牧草就能覆盖到10月10日以后,这样前后延长了140天左右绿色植物覆盖土地的时间。粮食作物和豆牧草在种植上的有机结合,其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效果十分显著,仅就小麦收获后复种毛苕一
项,从8月上旬到10月上旬60多天的时间内,牧草覆盖下的土地比裸露土地每亩少蒸发约124m[3,]水,少积盐约248kg,覆盖下土壤的失水90%是通过植物蒸腾了,而蒸腾既可降低地下水位,又不会给土壤留下盐碱。农田林网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林网内土壤蒸发减少37%左右,相对湿度增高大约28%等,可见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也是防止土壤蒸发、积盐及防风固沙、改良生境等从而保护农业稳产高产的有效途径。
3.2.2 套种、复种及轮作
根据河套平原的自然生态条件,其粮草轮作应采取套种加复种,年内轮作与年际轮作相结合。上半年种草,下半年种粮,上半年粮食,下半年牧草这是年内轮作;今年是玉米套牧草,明年为小麦后复种牧草,第三年是玉米套小麦,这是年际轮作。套种、复种以及轮种等可用的优质牧草有苜蓿、草木樨、毛苕、大麦等。复种,有小麦后复种牧草和糜黍前复种牧草等,如麦后复种毛苕子既可减少盐分积累、提高土壤肥力,更可获得1500,2000kg,亩的优质鲜牧草。套种,高杆粮食作物套种豆科牧草,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粮食和牧草都不会减产,因为豆科牧草不太喜光、不受高杆影响,反而在后期还可补给作物一些氮肥,而高杆作物本身由于株行距都较大,它们的漏光为牧草所用,这样增加了植物的总体受光面积,形成立体的模式化栽培结构;有玉米套种牧草、小麦套种牧草、糜子套种牧草等,如玉米套种紫花苜蓿、小麦套种毛苕,在不影响农作物产量增加的基础上可生产苜蓿干草400,500kg,亩、毛苕子干草500,600kg,亩。轮种,有单纯草田轮作,如一年种粮、一年种草或前几年种草以后种粮等,此法适宜于盐碱地的改良,可以采取禾 本科和豆科草混播的方式,既有利于降低盐碱度,改善土壤结构,又可增加牧草产量;粮食、饲料、牧草与其它农作物的轮种,如今年是玉米套苜蓿,明年为小麦后复种毛苕等。
3.3 农牧林相互协调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调整和完善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及农村经济结构,实现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是形成和发展该种生态农业模式的核心
对于河套平源农业来说,林业是其生态维护的基础而牧业是其转化增殖的中心,在农田林网化的条件下实现粮草轮作、农牧结合是河套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佳模式。
河套农区每年秸杆秕壳的产量极大,由于绝大部分是禾本科作物且收获后秸杆已枯黄故此蛋白质、维生素等十分缺乏,要想发挥大量秸杆秕壳的养畜效用必须配合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矿物质养分的绿色豆科干草,通过粮草轮作而产生的豆科牧草正好能满足这种需要,这样在优质饲草料总量大大增加的同时牲畜的可能饲状总量及其品质也极大地提高,农区畜牧业将在高产优质高效的路子上得以空前的发展,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协同化、高级化,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飞速增长;坚持按这种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三年的农户,由原来的平均一亩耕地养不了1个羊单位增加到能养3个羊单位,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年人均纯收入比周围的一般农户高出300,600元。
农区畜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肉、乳、皮、毛等稀缺畜产品的大量增长,也使现实的耕地最短缺农作物最需求的厩肥增多了。家畜厩肥是构成土壤内生态平衡
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对各种土壤微生物的生活和繁殖起营养作用,增强土壤内部腐
殖质的形成能力及有机质的矿质化和某些菌的固氮过程;家畜厩肥间接改善土壤物
理性状和化学反应、降低PII值,使农作物生长旺盛,更有效的利用光能热量并将
其转化为化学潜能,而且厩肥的肥效长、一般能持续三年以上。种植豆科牧草的地
下部分又可固氮、增加土壤养分,草木栖每亩每年可固氮近9kg,苜蓿7kg以上,
毛苕6kg左右。这样,三年内土壤肥力会大大提高,一般有机质含量由约0.94%增
加到1.66%左右,而土壤全盐含量则由约0.15%下降到约0.091%。
草田轮作,农牧结合不仅使土壤盐分下降、养分增加、质地改良及牲畜的饲
养量大幅度增长,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而且也确保粮食单产、总产量、商品
粮的提供量以及油糖、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绝不是牧草多了粮
食就少了、畜牧业发展了种本植业就停滞了),再加上平原农区林业的发展、森林
覆盖率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完备的农田防护林体系的有效建设,农业生
态经济系统便开始进入良性循环、进展演替的最佳状态。如麦后复种豆科牧草对于
土壤返盐量和下年的粮食产量很有影响,土壤返盐量要下降40%左右,而当年的
小麦并不会减产,下年在这块耕地上再种小麦其增产效果可达15%,20%。牧草和
作物秸杆等通过家畜利用过腹还田和直接以压绿肥、秸杆还田等形式相比,不但单
位面积的农业综合产值及收益增加了很多,改良盐渍化土壤、提高耕地肥力的效果
也增大了不少。巴盟杭锦后旗的农民李风义,全家6口人,承包经营29亩耕地,
从1983年秋季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保证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
畜牧业、草业及林业等,走草田轮作,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到1986年
粮食总产量由1983年的10800kg提高到13600kg,豆科鲜牧草产量由零增加到
19100kg,养畜数量由27头扩大到89头,种值业产值和销售收入由5281元及
3630元变化为6090元及3550元,畜牧业产值和销售收入由1110元、300元上升
到5100元、3540元,人均纯收入由655元增长到1182元,而且耕地的肥力提
高、土壤的盐碱度下降了,农业系统进入结构日趋合理、功能不断放大的生态经济
良性循环状态。
An Approach to Eco-agricultute Development
Model in the Plain of the Bend of a River
Wang Guanqu
(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uhehaote 010010)Abstract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status quo and the main conditional
factors of eco-agriculturedevelopment in the plain of the bend of a river,and
inaccordqancewith the general type and stage of agriculturedevelopment,putforward the
bases,directions and main contents of eco-agriculturedevelopment in the plain of the bend
of a river, aswell as itsdevelopment models.
Key words Eco-agriculture Deveolopment model?
重要提示:
文档由 文档精灵 上传,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原作者。
范文四:【doc】河套平原的生态环境整治与农业发展战略
河套平原的生态环境整治与农业发展战略
簟l埔,??
1991车l2月
干旱区地理
^鱼IDLANDGE0GR^PHY
~01.14?o.4
D舯1991
河套平原的生态环境整治与
农业发展战略
孙金铸
(内繁古师范大学地理系)
摄薹柯套平原地平土厚,光热充足.水资掉丰富.农业历史謦久.是我国西北干旱区
的主要
灌溉农业区.为了建成粮油糖生产基地.在战略上:0以降低地下水为中心的盐碱地
综合治
理;@以表为主.农林牧结合,调整农业布局与结构;@戢科学的耕作制度.扩种绿肥,
粮草轮
作;@种树种草.营造农田防护林.建立新的农业生态系统. 关t诩柯套平原环境整治农业发展战略
河套平原是指河套地区黄河两岸的平
原.西南起自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的沙
坡头,东北到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的喇
嘛湾.囊一条绿色的带子镶嵌在贺兰山,
阴山芦芽山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土地
总面积45230km.人口约5如万.人口
密度130人/km.是西北干旱区人口密
度最大的地区.农业人口390多万.每个
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0.25hm. 本区农韭赍嚣潜力很大.周围地区一 系列煤炭基地和黄河上的青铜峡三盛公 二太电站,保证了农业基地的售舔.京 包包兰铁路贯穿平原.公路交织成月, 为物资运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呼和浩 特包头银川等工业中心为农副产品挺 供了加工舶基地.这些条件对把河套平原 套戚尊定的辕油糖商品基地均发挥着 重要作用.
1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
1.1地形平坦,土蕊瀑厚
河套平原是一个斯骼湖积冲积平原. 燕山运动时期.断骼为接受沉积.喜马拉 雅运动中,河套盆地相对沉降,盆地内堆 积了巨厚的第三纪红色沉积物.第三纪末 至第四纪中更新世,河套盆地形成断续相 连的湖泊,沉积了簿厚的湖积物.上更新 世.黄河河套平原段逐渐形成.湖积层上 普遍盖着黄河冲积层.此时气候较干燥. 山前形成洪积平原.全新世以来,气候更 加干燥,风的作用显着,昔日河湖沉积物 经风蚀和风积,在平原上出现了沙丘. 山前洪积平原占总面积的I/4.冲积 平原占3/4.因它是高原上的平原,地势 较高,海拔在950I200m.由西南向东 北傲度倾斜,银川平原坡度较陡.约 I/IooO,I/3000,后套平原I/3000 ,
I/5000.前套平原为I/40o0,
I/9000,地面平坦.土地连片集中.有 利于集约耕种.灌溉和机械化. 地带性的粟钙上和棕钙上仅分布在洪 积平原的上部和中部.长期灌溉形成的淤 蠢草甸土及盐渍土广泛分布.淤灌草甸 土.土层深厚.熟化程度,.土壤结构.持 水性生产性售均较好,是辕食生产的主
?
12?干旱魔地理第14卷
婴基地.
1.2光热充足,干旱少雨
j}』IIjf眯环抱北,贺兰山屏障于 西.它们阻挡着西北来的寒风.年均温 56?,9.O'C.1月平均气温一7.5t_!, 140?.7月平均气温210?,240?,> 10?积温2600?,34OO1C.无霜期140 185天,可以满足小麦糜谷,米
高梁甜菜大麻胡麻向日葵等一年 .
熟怍物的需要.生长期短的作物可复 种.宁夏平愿气温较高.一些喜温作物如 水稻,棉花生长碍很好,一年两熟已获成 功.背风向阳之处.温带果树可以越冬. 作物生长期内,日温差较大.7月份为 13?,15?.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对 甜菜瓜果的糖分积累起重要作用.目前 光能利用牢仅01,0.3%,如果提高耕作
技术.光能利用枣达到1%时,粮食产量 可提高5倍以上.
河套平原降水较少.东部年降水量 300450ram,勉强旱作,产量不稳定; 西南部年降水量150,300ram.不灌溉农 业无收成.7,89三个月的雨量占全年 雨量的60,70%.春雨仅占l0,20%, 春旱严重.若雨水来得晚,则春夏连早. 据近500年的统计,出现干旱的年份占70 ,
75%,撮严重的连旱达七年之久. 1.3水资源丰富
黄河流经整个平原,流程1200多 km,多年平均流量250--300X10m,矿 化度0.3,0.4g/1.有丰富的优质灌溉水 源,又有肥沃的泥沙,可以淤地改土.自 古就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称. 除地表水外,地下水也丰富.山麓向 黄河埋藏深度由深变浅.山前洪积扇地 带.水位较深.水质良好,水量丰富,每 小时太于lOOt;扇前交接洼地.地下水位 浅.常溢出地表形成沼泽,冲积平原水位 较浅,灌区地下水位变幅I.6,2.0m,水 量丰富而稳定.70%地下水矿化度在2, 3g/】以F,适宜农业灌溉.但深层水多 属高矿化水,直接影响着部分潜水屡.使 之水质变坏,井导致产生艨生盐渍上. 1.4农业历史悠久.灌溉发这
战国时代.赵国的版图扩展别阴【iJ之
F,黄河两岸出现农业.秦统一中国后, 沿黄潮l两岸进行农垦.设置郡县.兴修水 利.在宁夏平原修建秦渠.汉代农业继续 发展,叉建成汉渠.魏晋,南北朝时 期,游牧民族重新迁来.北齐时代.河套 平原义成敕勒部族游牧之地.唐代为了加 强对突厥的防御.屯垦戍边,开荒种地, 农业又兴.灌溉盛极一时,在宁夏平原修 塘徕渠,在后套修延化,陵阳,成阳永 清等渠.北宋与西夏对峙时期,契丹人向 西发展进人河套平原.金,元继之.这一 带又恢复为牧区.清初晋陕农民到河套平 源开垦者日益增多,至清末.整个河套平 原已成为农业区,如后套平原黄河两岸建 成八大干渠,灌溉面积最高曾达20X l0'hm.历代统治者对渠道建设均无全盘 规划,造成渠道紊乱.有灌无排.汛期泛 滥成灾.早年水不进渠,洼地集水.土壤 盐渍化.
解放后,河套平原的灌溉事业蓬勃发 展,在黄河干流上建成青铜蛱,三盛公大 型水利枢纽工程及电站,从两个枢纽沿黄 河两岸卫修了总干渠,健全排灌系统,保 证了灌溉用水.贺兰山麓原是一片亘古荒 原,今天已改造成良田和果园:后套灌渠 伸人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流秒变成绿洲. 灌溉事业长期发展的结果,使河套平原呈 现阡陌相连.沟渠纵横,绿荫弥望的塞上 江南景色.
河套平原现有耕地约1x106hm,灌 溉面积占80%.宜农荒她6x10m,太 多为盐碱荒地.根据水土资源平衡,到本 世纪末,河套平原的灌溉面积将发展到
簟4期孙盒饽:阿套平原的生态环境整治与农业发晨战略?13?
1.3x10'hm..塞上米粮川将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提供更多的粮,油,糖.
2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根据河套平原的优势和利用中存在的 问题.在战略上应以农为主.农林牧结 合,多种经营.采取措施综合治理盐碱 地.建立科学的耕作制度.不断提高粮食 商品率.有计划地发展甜菜,胡麻和向日 葵等经济作物,逐步建成为商品粮,油, 糖生产基地.同时发展农村畜牧业,大力 种树种草.实现园林化.建立良好的生态 平衡,达到农作物全面持续增产的目的. 为此.提出以下几项措施.
2.1综合治理土壤盐渍化
河套平原灌区土壤盐渍化非常普遍, 尤其灌区下游最为严重.土壤盐渍化面积 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长.宁夏灌区盐溃 化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O%.后套灌区占 73%.前套达85%.由于盐渍化的危害, 每年缺苗10,30%.当土壤吉盐量达到 1%时,作物不能生长,土地沦为盐荒 地.河套平原盐荒地约占耕地面积的 20%,其中后套灌区高达5O%.由此可
见,土壤盐渍化是河套平原农业生产的致 命伤.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河套灌区盐渍化的发生与发展是不利 的自然因素和不良的管理所造成.黄河水 含盐,土壤含盐,地下水高矿化是河套平 原盐渍化的盐分来源.其次是l地下水位 高.灌区重盐渍化地区地下水埋深多在1 ,
2m.埋深大于3m的几乎不发生盐渍 化.因此3m是地下水的临界深度.第三 是平原坡度小.黄河河床日益抬高.地下 径流排泄不畅,地下水主要出路靠蒸发和 蒸腾.第四是气候干旱.浅层地下承强烈 蒸发.将水中盐分聚积表土.这些都是土 壤盐疆化的基本因素.而不合理的灌溉, 如工程质量差.渠系不健全,渗褥严重, 辣浇漫灌,余水排泄不畅等.抬高了地下 水位,加速了盐渍化的发展.
据此,采取以降低地下水位为中心的 生物措施,农业措藏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 方法_是治理盐渍土的基本途径.从自然条 件来看,河套平原灌区挖深沟排永是有困 难的,因地下径流缓慢,水力坡度小,所 以近些年来以井灌井排,以灌代排,井渠 结合为主的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除水 利工程外,大量造林,利用植物蒸腾,降 低地下水位.防止渠道阴渗.减少蒸发. 据试验资料.成年林蒸腾排水虽约为 7500m/hm,到本世纪末,灌溉面积如
达到1.3×10m,按造林面积占灌溉面 积的10%计算,每年蒸腾排泄量近1× 1Oom,在排水方面将起重要作用. 树林蒸腾也有局限性,其有救范围在 林带附近l00,200m.因此还要结合农业 技术,如耕翻晒土,合理灌溉,引洪潋灌 冲洗,多施有机肥.粮草轮作,铺沙,台 理密植等,综合治理,多方配合,从而使 土壤脱盐.
2.2以农为主,农林牧合理布局
要求农业各部门和作物都尽可能分布 在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最有利的地 区,而每个地区内部又保持着合理的比 例.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的生产 潜力.河套平原过去忽视了农林牧综台发 展.农业布局及作物比重均不够合理.今 后应划出农业各部门和每一种作物的最适 宜区.次适宜区,根据土地的适宜性,进 一
步调整农林牧用地和各种作物比例,把 不适宜农耕的地方种草养畜或种药材,果 树等.平原上湖沼多.应发展渔业和水产 养殖业.在布局上.特别注意水稻的分 布,种水稻是改良,利用盐碱土的措施之 一
,但必须做到合理布局,槊系配套.稻 早轮作.不要水旱插花分布.否则盐碱还
?
14?干旱区地理第14卷
会加重.
在调整过程中,由于畜牧业林业和 经济作物f}g经济效益高,所以要控制适当 的比例.以免影响粮食生产.据骆正庸等 对内蒙古河套平原的研究,耕地面积维持 在60,70%比较合适.其中粮食作物面积 约占2/3.油料作物和甜菜面积约占 1/3.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单产,使 粮食总产有所增加.
2.3建立科学的耕作制度扩种绿肥,粮 草轮作
种植绿肥可以增土壤的氮素,提高耕 作层有效磷含量,增加有机质.培肥地 力.改良盐碱土.据宁夏平原试验,小麦 套种草禾,翻压后第二年种小麦比晒茬 地增产29.4,60.3%,第三年仍比晒茬地 增产17.4,35.4%.据后套灌区试验种植 草木樨二年后,可降低土壤含盐量 58.5%.在盐荒地上种三年苜蓿后.】m土 层内氧化物含量所剩无几,硫酸盐含量也 减少1/4.河套平原土壤缺氮少磷.盐碱 多.单产低.每年种绿肥或高产牧草的面 积应保证占耕地面积的10,】5%,种3,4 年农作,改种一年牧草.除直接改良土壤 外,还可发展畜牧业,增加有机肥,提高 农作物的产量.增加畜产品,而且有助于 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
2.4营造农田防护林
河套平原气候干旱风沙霜冻冰
雹和土壤盐渍化等自然灾害不同程度地影 响着农业的发展,因此营造防护林是改造 生态环境,保证农业丰收的一项重要措 施.也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农田防护林可以改变小气候,增加湿 度.减轻干旱防风防霜冻防冰雹. 同时可以固沙,防止沙化改良盐碱土, 巩固堤岸和渠道.还可提供木材和燃料. 树叶是良好的饲料.林下草类繁茂,促进 牧业发展.
河套平原宜林地,宜草地多,如?盐 碱荒地缺乏有机质,土壤板结.需要种草 种树改良土壤.?平原上沙丘散布,仅后套 平原的沙丘就有80多万公顷.?灌排渠沟 多.河滩面积太.?河套灌区排水不良.洼 地积水形成海子.后套灌区有海子200多 个.宁夏灌区积水面积达】x10hm.这 些地区需要生物措施进行改造和保护. 河套平原农田防护林的营造,首先与 渠沟路结合,自然形成农田林网化, 黄河两岸营造护岸林带;河套平原与乌兰 布和,腾格里河东,库布齐等沙漠毗连 在沙漠边缘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山边风口 营造片林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 则,乔,灌,草结合,大型林带与农田林 网以及交通线工矿植树四旁绿化等结 合起来,形成防护林体系.
目前河套平原森林覆盖率很低,宁夏
灌区为2.63%,后套和前套滢区为
4.39%,要使商品粮基地的建设稳妥可
靠.必须实现农田林网化.森林覆盖率达
到20,3O%.新的农业生态系统才能形
成.
参考文献
(1)孙金培河套平原自然条件及其改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
(2)宁夏农业地理编写组宁夏农业地理科学出版杜1976
0】漏子均.韩德戚宁夏引黄鞋区耕作制度科学化的若干问题西北地区农业理代化
学术讨论舍
论文避集第3畚1980
第4期孙金博:河套平原的生态环境整精与农业发展战略?I5?
ECoENVIRoNMENTMANAGEMENTAND
AGRICULTURALDEVELoPMENTSTRATEGY
INHETAoPLAIN
ShunJinzu
(DepartmentofGeography,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
Abs仃act
HetaoPlainisan0a&jsofaridlandinNorthwestChina.TheregreglTioothterrainand deepsoil,sufficientnUghtandabundantheat,littlerainfallanddryair,Yellowriver flowsthroughHcta0plain.Agriculturedevelopmenthasalonghistoryandthepeasants haveaccumulatedlotsofexperienceofcultivating.Itisrichinenergyresoul~~$andhaving Convenienttrafficcondition.Thesesuperioritiesaregoodconditionsforformingthepro- ductivebaseofgrain,oilcropsandsugar.
Accordingtotheccocnvironmentfeatureandtheproblemsexisted,thedevelopment m-atcSyinthefutureispresented:
(1)Tacklingsalinizationofsoilinacomprehensiveway.Thecomprehensivetackling methodologythatreducetheundergroundwaterleverasacentreshouldbeimplemented.
(2)Takeagricultureasamainsectionwhichincludingfroestryandstock—breeding.
Takesuitmeasuresaccordingtolocalconditions,developadiversifiedeconomy,fullyUSe everypotentialsuperiorityregion.
(3)Setupscientificcultivateinstitution,enlargetheUSeofgreenfertilizerandrota- tionofcerealcropsandgrass,increasetheplantingrateofcommoditygrain. (4)Planttreesandgrasses,andprotectivefroest,formnewagr-ecosystem. ?f;.矗重誓???-1,
范文五: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
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 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 平原,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市以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又称河 套地区。 黄河在此先向东北流, 后转向东流, 再折向南流, 形成马蹄形的大弯曲, 称为河套。 平原为黄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东西沿黄河延展,长 500千米,南北宽 20~90千米。面积 约 2.5万平方千米 。海拔 1000米左右。地表极平坦,除山前洪积平原地带坡度较大外, 坡降大多为 1/4000~1/8000。可分 3部分:贺兰山以东的称银川平原,狼山以南的称后 套平原,大青山以南的称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 。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
河套地区土壤肥沃,大小阡陌纵横交织,适于种植春小麦、水稻、糜、谷、大豆、高 粱、玉米,向为内蒙古、宁夏地区的主要农业区。有塞外米粮川之称。平原上还蕴藏着煤、 铁、铜、金、石墨、石棉、盐、碱等多种矿产资源。
又称后套平原。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宁夏的银川平原、内蒙古的土默川平原 (前 套平原 ) 。位于巴彦淖尔盟南部。东至乌梁素海,东南至包头市郊区,南临黄河,西界乌兰 布和沙漠,北抵狼山。主体部分东西长约 180公里,南北宽约 60公里,总面积约 1万平方 公里呈扇弧形展开。 西山嘴以东,乌拉山与黄河之间的狭长地带, 又称三湖河平原,东西长 约 70公里,南北宽 3一 15公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略倾斜,海拔 1020 1050米。属大陆 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地势乎坦,土地肥沃,可以黄河水自流灌溉。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开 渠引水,发展农业。清代光绪年问形成八大灌渠。解放后, 1951年建成黄河三盛公水利枢 纽工程, 1975年完成 180公里长的总排干渠 (俗称二黄河 ) , 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现 共有灌水干渠 5道,排水干渠 13道,支、斗、毛渠纵横交错。河套平原有可耕地 960多万 亩,已开垦近 500万亩。盛产小麦、玉米、高粱、糜黍、胡麻、甜菜、酒花、葵花籽等作物, 是中国和自治区重要粮、糖基地,被誉为“塞上谷仓” 、 “塞上江南” 。因多年排水不畅,地 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已进行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