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国法学理论体系的简述
我国法学理论体系的简述
文章来源:www.jdmslw.com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6日
【导读】“中国特色”表达了我国法学理论体系的基本风格,表明我国法学理论体系与其他国家法学理论体系的国别差异。我国法学理论体系在概念范畴、理论观点、形成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
一、我国特色的法学理论体系
从概念范畴来看,虽然我国法学理论体系所使用的很多法学概念和范畴都来自于国外,但我们并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国外的法学概念和范畴。我们在引进或移植国外的法学概念和范畴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赋予了这些概念和范畴以新的内涵,使这些概念和范畴获得了新的意义。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权利政治概念。在最近的十年里,英美政治哲学和法哲学中的权利政治(politics of rights)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之后,随即在政治学和法学领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思想共鸣,迅速成为这些学者观察、思考、分析政治法律问题的理论工具。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英美学术语境中的权利政治与中国学者所理解的权利政治就会发现,权利政治的语义发生了实质性的转换。在英美的政治哲学和法哲学中,权利政治是桑德尔等社群主义者在批判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时给新自由主义者所贴的一个政治标签。与之相对立的范畴是社群主义者所主张的公益政治(politics of the common good)。进入中国学术语境后,被批判的对象却摇身一变为批判的武器。在中国的学术场域中,权利政治已被用来批判传统的政治法律理论和制度,权利政治的对手也从公益政治变换为权力政治。在法学领域,一些学者把近代以来政治法律观念和实践转型的历史逻辑解读为从权力政治到权利政治的转变。
另一个例子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法律体系概念。这一概念并非中国传统法学所固有的概念,而是来自于西方和苏联的法学。然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法律体系概念同西方法学和苏联法学的法律体系概念已有较大区别。西方法学对法律体系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西方分析法学的理解。奥斯丁、凯尔逊、哈特等分析法学家更为关心法律体系与其他规范体系的区别,往往把法律体系理解为可用一定标准识别、具有某种逻辑结构的规范体系。在凯尔逊那里,法律体系的识别标准就是基本规范,法律体系是由可以从同一基本规范追溯自己效力的所有规范组成。
按照规范效力的高低,凯尔逊从逻辑上把法律规范分为基本规范、宪法规范、一般规范和个别规范四个层次。二是西方比较法学的理解。西方比较法学家出于比较不同国家法的需要,往往对法律体系做超出规范体系的宽泛理解,把法律体系理解为包括法律机构、角色、过程、规范等要素在内的法律系统。例如,梅里曼认为,法律体系是指社会成员或观察者认为属于法律或司法范畴的众多角色、机构和过程的复合体。苏联学者在批判资产阶级法律体系理论的过程中,逐步提出了以法律部门为基本框架、以法律调整对象和方法为法律部门划分标准的法律体系理论。我们对法律体系的理解虽然深受苏联法学的影响,同样把法律体系界定为部门法体系 ,但与苏联法学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我们不仅关心法律体系内部各法律部门的完备问题,也注重法律体系内部各位阶的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等)的配套问题。
同时,我国法学理论体系所使用的法学概念和范畴并非全部来自于国外,有不少法学概念和范畴是由中国人自己创造或提炼出来的。其中,有些法学概念和范畴,如和谐、变法,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法律概念和范畴的继承与发展。以变法概念为例,这一概念是当今中国的法学话语体系中一个经常使用的重要概念。不少学者用它来描述、分析和评价法律制度的重大变革或修改。它完全是来自中国传统的概念。古代人往往把重大的改革称作“变法”,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这一概念非常深刻地揭示出改革的本质特征,即改革就是法律制度的重大变革。同时,它也相当准确地描述了法律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即法律变革是改革的基本前提和主要内容。在最近十年,和谐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为流行的话语,也是中国法学领域频繁使用的概念。法学界不仅把和谐理解为法治建设的目标,而且以和谐为核心设计中国的法治模式,提出了和谐法治l 、和谐宪政、和谐司法 等概念。从历史起源上说,和谐无疑是最具中国传统智慧和文化底蕴的概念,它集中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独特理解。
另一些法学概念和范畴既不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也不是从古代继受下来的,而是我们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智慧中提炼出来的。例如,法治领域中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谐法治等概念;民法领域中的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等概念;刑法领域中的管制、死缓等概念;司法领域的和谐司法、民生司法、联动司法等概念。仅拿和谐司法、民生司法、联动司法这几个概念来说,它们表达了中国人对司法的性质、过程和功能的独特理解,也反映了中国司法权实际运行的属性、特征和规律。和谐司法是指,法院在行使审判权的过程中要采取调解等司法方法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抗和矛盾,促进当事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实现案结事了、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司法目标。民生司法是指,法院在行使审判权的过程中将民生问题和民生矛盾作为司法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对民生问题的解决和民生矛盾的化解作为司法工作的出发点,把对民生权利的及时保护和有效救济作为司法工作的落脚点,把对人民群众民生利益的实现程度作为评判司法工作的重要标准 。
联动司法通常是指,法院在行使审判权的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依靠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依靠人大的支持排除非法干涉,维护司法权威;主动争取政府的支持和配合,实现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和谐联动;积极促成法院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努力实现法院系统内部上下级法院之间、不同地区和行政区域的法院之间、普通法院与专门法院之间的互相配合、互相支持 。这些概念是对中国司法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理性概括,显然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概念。
从理论观点来看,我国法学理论体系中各项重要的理论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法学理论,但主要是我们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逐步提出和完善的,因而呈现出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例如,依法执政理论就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学理论。“**”的历史教训表明,在我国这样一个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国家,执政党容易发生违反宪法或法律的问题。依法执政理论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1982年宪法和党章确认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原则,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依法执政”的重大命题,再到2006年**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上对依法执政的深刻阐述,标志着依法执政理论的逐步成熟。这一理论明确回答了为什么要依法执政、什么是依法执政、如何依法执政等问题。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历史性转变。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
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依法执政的基本任务是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和谐法治理论是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这一理论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和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和谐法治是中国法治的理想模式。
和谐法治的核心是以和谐精神统领法治,即用和谐精神统领法律价值体系,将和谐精神融人法律规范体系,用和谐精神指导法律运行实践,从而使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充分体现和谐精神。和谐法治注重以法治机制来协调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的关系,保证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国家与国家的和平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与西方的自由主义法治大异其趣。正如后现代主义法学思潮所批判的那样,西方的自由主义法治虽然为社会纠纷的解决提供了一整套相当严密的程序机制,但是它无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阶级、种族、性别、性取向等社会差别与不平等,甚至将这些社会差别或不平等合法化,容易成为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诱因。
从形成方式看,我国法学理论体系并不是由少数法学家按照某种理论模式创造出来的,而是由众多的社会力量在充分吸收利用各种思想理论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创造出来的。我国法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方式和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就理论体系的创造者来说,通常意义上的法学理论体系是由法学家创造出来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不仅仅是法学家创造出来的。从广义上说,就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样,这一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领导全体人民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法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领导政法工作的政治家、从事法学理论研究的法学家、善于总结法治实践经验的法律家做出了最为重要的贡献。例如,法学家在法学概念范畴的提炼、国外法学理论的引进、法学理论的体系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思想理论资源来说,我们在建构法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吸收利用了一切有价值的思想理论资源,包括马克思、列宁、**法律思想,中国传统法律思想,西方法律思想,苏联的法学理论,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等。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法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是对西方法律思想的批判与借鉴,是对苏联法学理论的批判与吸收,是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是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法学理论成果的整合与提升。
范文二:浅议中西方会计理论体系
第2012年第5期(总第397期)
(2012)05-0027-03[文章编号]1009-6043
商业经济
SHANGYEJINGJI
No.5,2012TotalNo.397
浅议中西方会计理论体系
徐
影
哈尔滨
150020)
(哈尔滨市房屋租赁管理中心,黑龙江
[摘要]通过对中西方会计理论体系的比较发现,西方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点是对会计的认识和财务理论体系的研
究;而中国的会计理论体系更具多元性,比西方增加了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体制理论的研究。中国建立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我一家”的原则,学习其先进的会计方法和有益的应对中西方会计理论进行比较,本着会计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并加以应用,以便逐步与国际会计通行规则相协调,使中国会计理论体系具有国际性。
[关键词]中西方会计;理论体系;逻辑关系[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B
总体理论的前提下,确定会计理论体系的结构,划分各个构成部分。
3.分类性。是指按照一定标志划分总体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各个构成部分。分类是根据总体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总体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4.相关性。是指确定的会计理论总体及其结构要考虑有关的要求。相关的要求主要有:继承会计理论研借鉴西方会计理论的成就。反映会计研究新究的成果。成果。
5.实用性。是指按照一定标志划分总体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各个构成部分是有现实作用的。总体会计理论体系划分的各个构成部分,对于在认识会计理论各要素间的关系,明确会计理论的功能,判断会计理论体系发展的重点的基础上发展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工作,发展会计教育等方面都有一定积极作用。
(三)建立现代会计理论体系
进入21世纪,会计理论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在这种大环境下需要建立反映当今会计研究成果、借鉴西方会计理论新成就和体现中国会计特色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
根据会计理论体系的不同要求,相应形成在不同会计层面建立会计理论体系。一是以企业会计为会计总体的会计层面;二是以企业事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为会计总体的会计层面;三是以计量会计和非计量会计为会计总体的会计层面。现代会计理论体系需要建立以计量会计和非计量会计为会计总体层面的会计理论体系。建立会计理论体系由于对会计总体层面的不同认识和不同要求而在会计学界有不同认识。
1.对会计学层面认识不同。基于企业会计学的层面,或稍有扩大的会计学层面,或会计学总体层面,相应有不同会计理论体系结构:
会计理论体系是由各种理论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是人们在长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会计理论成为体系,
期实践和研究中对客观会计规律性的认识。对中西方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认识与运用,对发展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工作和发展会计教育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的会计理论体系
(一)会计理论体系的多元性
1.会计理论性质体系。由于按会计理论内容、性质不同的划分,对会计理论体系有各种不同观点;由于对起始理论或导向理论的不同认识,亦有不同的会计理论性质体系。
2.会计理论作用体系。按内容的作用分为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开发理论。
3.会计理论逻辑体系。按其内容表达的逻辑形式分为会计概念、会计判断和会计推理。
4.会计理论概念体系。按其性质包括财务会计概念体系和其他会计概念体系,主体是财务会计概念体系。
5.会计理论学科体系。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各种学科,按学科性质与范围不同可分为:会计基础学科;会计单位学科;会计专门学科;会计综合学科。或分为:会计基础学科;企业会计学科;事业会计学科;个体经济会计学科;人本会计学科;专门性会计学科;综合性会计学科等。
(二)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原则
1.总体性。是指会计总体是一定会计事物构成部分的总和;一定会计事物,是指在不同条件下的会计事物其会计总体是不相同的;会计事物构成部分的总和,即会计事物内容的范围,会计事物不相同的范围形成的会计总体也是不相同的。
2.结构性。是指按照一定依据确定会计总体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各个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在确定的会计
[收稿日期]2012-03-03
-27-
商业经济第2012年第5期SHANGYEJINGJINo.5,2012
第一种三要素结构论,会计理论体系包括: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会计开发理论。
第二种三要素结构论,会计理论体系包括: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会计体制理论。
第三种三要素结构论,会计理论体系包括:会计核算理论;会计管理理论;会计体制理论。
第四种三要素结构论,会计理论体系包括:会计研究方法论;基本会计理论;应用会计理论。
第五种二要素结构论,会计理论体系包括: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
第六种四要素结构论,会计理论体系包括:会计理论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准则研究;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
第七种四要素结构论,会计理论体系包括:会计环境理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中介理论;会计应用理论。
2.对会计本质认识不同。基于会计是信息系统的范围,或会计是信息和管理系统的范围,相应有不同会计理论体系结构:
第一种四要素结构,会计理论体系包括:会计的性质、职能和目标;会计概念体系;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体系。
第二种五要素结构,会计理论体系包括:会计定性、定职和目标的研究;会计理论概念体系的研究;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的研究;会计方法理论体系的研究;会计理论超前性的研究。对会计学研究起点认识不同。
3.基于不同的研究起点的认识。不同研究起点的认识相应有不同会计理论体系结构:
第一种四要素结构,会计理论体系包括:会计学理论基础;会计学对象;会计行为;会计体制。
第二种五要素结构,会计理论体系包括:会计的对象、职能和任务;会计的概念体系;会计的规律体系;会计的方法体系;会计的学科体系。
第三种六要素结构,会计理论体系包括: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程序;会计方法;会计要素;财务报告。
第四种八要素结构,会计理论体系包括:一般会计理论;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假设;其他会计特征;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会计报表的分析和利用。
第五种八要素结构,会计理论体系包括: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程序;会计方法;会计要素;财务报告。比较以上各种认识,选择以会计对象为起始理论的会计理论体系。
4.现代会计理论的形成及逻辑关系。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总体层面的会计理论体系,需要对原有各种会计理论体系结构进行比较和选择。选择的原则是:实践性,具有现实的客观基础;全面性,反映会计全部内容;系统性,揭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个要素;国际性,借鉴国际上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性,有利于指导实际会计工作。
第一,会计基础理论或会计一般理论,是以哲学、政-28-
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运用会计学和其他科学知识,阐述会计领域会计运行规律的理论。它包括:会计环境;会计对象;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学等。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是普遍性、稳定性和指导性,体现会计的基本规律。
第二,会计应用理论或会计行为理论,是以会计基础理论为基础,运用其他科学知识,阐述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实践中创造性运用的理论。它包括:会计核算程序;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方法等。会计应用理论的特点是特殊性、可变性和实践性,体现会计的具体规律。
第三,会计体制理论,是关于建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制定会计制度和运行机制的理论。它包括:会计组织;会计人员;会计规范等。会计体制理论在性质上与会计应用理论相同,其特点同样具有特殊性、可变性和实践性,体现会计的具体规律。
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体制理论之依据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会计基础理论是指导,会计基础理论指导实际会计工作和建立会计体制;会计应用理论是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并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会计基础理论;会计体制理论是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并据以建立和健全会计体制,保障会计活动的正常运行。
二、西方会计理论体系
(一)形成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点
对会计的认识是形成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点。会计定义是对会计认识的集中体现。对会计的不同定义,或对会根据计定义的不同理解,相应形成不同的会计理论体系。1941年美国权威会计专业机构———美国注册公共会计《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会计名词委员会发表的第1号名词公报》,对会计所下的定义是:会计是以货币形式记分类和汇总具有财务特征的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并录、
说明其经营成果的一种技术。
随着决策论和信息论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会计学界对会计有了新的阐述。根据1966年美国会计理论权威机构———美国会计学会对会计所下的定义,扩大了会计的内容和职能。其定义是:会计是鉴定、计量和传送经济信息的过程,借以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做出可靠的判断和决策。从上述定义的变化情况来看,可以看出对会计本质的认识有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在会计定义中更明确地阐述出会计的目标,即会计是为报表使用者制定决策服务,提供制定决策相关的信息;二是会计信息的内容和范围扩大了,它所提供的不仅限于财务信息,而是提供经济信息。
1970年,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所属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其第4号说明《企业会计报表所依据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中,对会计所阐述的定义与上述定义相类似,即会计是一项服务活动,它的职能是提
徐影:浅议中西方会计理论体系
供有关经济单位的数量信息(主要是财务性质的信借以制定经济决策。它说明了会计信息是为制定息),
经济决策服务,而并不限于为企业制定经营决策服务。从上述会计定义的发展变化过程来看,说明了会计职能在不断扩大。
比较以上各种会计著作中会计的定义,基本是采用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对会计下的定义,即会计是确认、计量和传达经济信息的过程,以使信息使用者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二)西方会计理论体系的确定
在西方国家,财务会计始终是现代会计的一个主要分支,它虽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分化所形成,但财务会计继承了传统会计的主要特点。因此,西方会计理论体系实际上是西方财务会计理论体系。
从以上比较看出,会计理论体系一般包括会计与会计环境、经济业务分析、配比原则与账项调整、会计循环、会计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商业企业会计、资产、现金、现金交易和职业道德问题、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公认会计原则、股票交易及股收入和税收、股东权益以及股票投资、应付债券和债利、
现金流量表、财务报表分析、成本核算制度、预算券投资、
和责任会计、业绩评价、差量分析法和产品经营决策、公长期投资和资本投资分析等。司融资、
会计应用理论包括会计核算程序、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和会计方法等;会计体制理论包括会计组织、会计人员和会计规范等。
西方会计理论体系构成要素包括会计基础理论和会会计基础理论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假计应用理论两部分。
设和会计准则等;会计应用理论包括会计概念、会计程序和方法和管理会计等。
以上比较表明:中国会计理论体系有以下特点:一是会计应用理论和会内容比较全面,包括会计基础理论、计体制理论三部分。二是突出会计基础理论研究,比西会计系统、会计范围、方会计理论体系增加了会计对象、
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会计任务和会计学等内容。三是增加了会计体制理论研究,包括会计组织、会计人员和会计法规等内容,这些内容一般在西方会计理论体系中不专门研究。
中西方会计所处环境不同,即所处政治制度和经济建设有中国制度不同,决定了中国会计具有自身特色性。特色的会计,需要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具有中国特色,并不是理论体系要回到闭关锁国排斥西方文化的老路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会计的过程中,既不能全盘去。因此,
照搬西方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与实务,也不能全盘对其否定,而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会计的理论、方法与实务进行分析、鉴别和扬弃。本着“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我一家”的原则,学习西方先进的会计方法和有益的会计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改进并加以应用,以便逐步与国际会计通行规则相协调,使中国会计理论体系更具有国际性。
[责任编辑:刘玉梅]
完善对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政策是贯彻落实党的农村工作,只有全面理解、正确把握各项政策的精神实质,执行好政策,才能赢得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宣传好、
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加强对农村有关政策的学习,全面掌握国家政策的精神实质,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才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国家的农村政策,促进农村工作的稳定和谐。
[参
业,2011(2)
[2]周小东.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研究[J].现代经济,2011(16)
[3]对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的思考[EB/OL].http://www.chinaacc.com/new/
“三资”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版社,2011-05
[5]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05
[责任编辑:刘玉梅]
-29-考
文
献]
[1]冯晓鸽.对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的思考[J].河南农
三、中西方会计理论体系比较
中国会计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体制理论三部分。会计基础理论包会计对象、会计本质、会计目标和会计学等;括会计环境、
(上接第10页)
!!!!!!!!!!!!!!!!!!!!!!!!!!!!!!!!!!!!!!!!!!!!
监督小组及全体的村民,对村干部年初承诺的“三资”管理兑现情况开展民主评议。评议结果作为对村干部使用、工资补贴发放、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对业绩不佳、群众评议满意率低的村干部进行问责。一些地区还给工作实绩突出、年度被评为优秀档次的村干部发放一定数额的奖金。
(五)完善村集体“三资”管理责任的审计
县(乡镇)三资中心或代理机构应设立审计岗位,要对村报账员向三资中心报账凭据进行审计,对各项支出要把握程序,严格审计;对一般性的支出项目,限额内由村领导实行“一支笔”审批,对超过规定限额的,在原按照有关规定,实行集体审批,对重要支出项目,则必须经过村“审计合格”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按规定经审计后加盖章方可入账。要做好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工作。按照中央文件规定,村干部任期内每年要进行任期内审计,村干部届满或离任时必须进行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县(市、区)农经管理机构要有计划的对本辖区的村财务进行审计;也可以组织各乡(镇)三资代理中心进行互审,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对问题较多或者业务量较大的村也可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范文三:中西方会计理论体系
第2012年第5期(总第397期)
(2012)05-0027-03[文章编号]1009-6043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5,2012Total No.397
浅议中西方会计理论体系
徐
影
哈尔滨
150020)
(哈尔滨市房屋租赁管理中心,黑龙江
[摘要]通过对中西方会计理论体系的比较发现,西方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点是对会计的认识和财务理论体系的研
究;而中国的会计理论体系更具多元性,比西方增加了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体制理论的研究。中国建立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我一家”的原则,学习其先进的会计方法和有益的应对中西方会计理论进行比较,本着会计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并加以应用,以便逐步与国际会计通行规则相协调,使中国会计理论体系具有国际性。
[关键词]中西方会计;理论体系;逻辑关系[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B
总体理论的前提下,确定会计理论体系的结构,划分各个构成部分。
3. 分类性。是指按照一定标志划分总体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各个构成部分。分类是根据总体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总体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4. 相关性。是指确定的会计理论总体及其结构要考虑有关的要求。相关的要求主要有:继承会计理论研借鉴西方会计理论的成就。反映会计研究新究的成果。成果。
5. 实用性。是指按照一定标志划分总体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各个构成部分是有现实作用的。总体会计理论体系划分的各个构成部分,对于在认识会计理论各要素间的关系,明确会计理论的功能,判断会计理论体系发展的重点的基础上发展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工作,发展会计教育等方面都有一定积极作用。
(三) 建立现代会计理论体系
进入21世纪,会计理论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在这种大环境下需要建立反映当今会计研究成果、借鉴西方会计理论新成就和体现中国会计特色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
根据会计理论体系的不同要求,相应形成在不同会计层面建立会计理论体系。一是以企业会计为会计总体的会计层面;二是以企业事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为会计总体的会计层面;三是以计量会计和非计量会计为会计总体的会计层面。现代会计理论体系需要建立以计量会计和非计量会计为会计总体层面的会计理论体系。建立会计理论体系由于对会计总体层面的不同认识和不同要求而在会计学界有不同认识。
1. 对会计学层面认识不同。基于企业会计学的层面,或稍有扩大的会计学层面,或会计学总体层面,相应有不同会计理论体系结构:
会计理论体系是由各种理论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是人们在长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会计理论成为体系,
期实践和研究中对客观会计规律性的认识。对中西方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认识与运用,对发展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工作和发展会计教育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的会计理论体系
(一) 会计理论体系的多元性
1. 会计理论性质体系。由于按会计理论内容、性质不同的划分,对会计理论体系有各种不同观点;由于对起始理论或导向理论的不同认识,亦有不同的会计理论性质体系。
2. 会计理论作用体系。按内容的作用分为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开发理论。
3. 会计理论逻辑体系。按其内容表达的逻辑形式分为会计概念、会计判断和会计推理。
4. 会计理论概念体系。按其性质包括财务会计概念体系和其他会计概念体系,主体是财务会计概念体系。
5. 会计理论学科体系。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各种学科,按学科性质与范围不同可分为:会计基础学科;会计单位学科;会计专门学科;会计综合学科。或分为:会计基础学科;企业会计学科;事业会计学科;个体经济会计学科;人本会计学科;专门性会计学科;综合性会计学科等。
(二) 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原则
1. 总体性。是指会计总体是一定会计事物构成部分的总和;一定会计事物,是指在不同条件下的会计事物其会计总体是不相同的;会计事物构成部分的总和,即会计事物内容的范围,会计事物不相同的范围形成的会计总体也是不相同的。
2. 结构性。是指按照一定依据确定会计总体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各个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在确定的会计
[收稿日期]2012-03-03
-27-
范文四:《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体系》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体系
客户终身价值
一、客户终身价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的概念
(一)定义:客户终身价值CLV指每个客户过去、现在和未来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总和。 (二)构成
1、客户维系:指企业维持已建立的客户关系,使客户不断重复购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企业通过维持与客户的长期关系,建立较高的客户维持率,从而获得较高的客户终身价值。
2、客户份额:指一个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占某个客户总消费支出的百分比。要获得最大的客户终身价值,不仅需要有高的客户维持率,更要有高的客户份额。客户份额应该是衡量客户终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
3、客户范围:指企业在保持现有客户的基础上,同时注意开拓潜在客户。
(三)客户价值的三要素
1、历史价值:指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的客户价值。
2、当前价值:指如果客户当前购买行为模式不发生改变的话,将来会给公司带来的客户价值。
3、潜在价值:指企业通过有效的销售策略进一步调动客户的购买积极性,从而可能增加的客户价值。
二、确定客户终身价值的步骤 (一)收集客户资料和数据
1、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婚姻、家庭、收入、职业、住址等。
2、生活方式:包括个人爱好、产品使用情况等。
3、购买态度:包括对产品和服务的态度,将来购买或推荐其他客户购买的可能等。
4、所在地区:包括经济、气候、风俗、历史等。
5、行为方式:包括购买渠道、更新、交易方式等。
6、需求情况:包括现在和未来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等。
这些数据以及数据随着时间推移的变化都将直接影响顾客户的终生价值。
(二)确定影响客户终生价值的主要因素
影响客户终生价值的主要因素是:所有来自客户初始购买的收益; 所有与客户购买有关的直接可变成本; 客户购买的频率; 客户购买的时间间隔长度; 客户购买其他产品的喜好; 客户推荐给其他客户购买的可能等。
(三)客户投资与利润分析
1、根据交易成本或客户资金投入进行计算。
2、根据客户的购买行为模式,利用统计技术预测将来的利润。
例如,国外的汽车业计算客户的终生价值时,根据客户资料和数据,将每位上门客户一生所可能购买的汽车数,乘上汽车的平均售价,再加上客户可能需要的零件和维修服务,甚至更精确地计算出加上购车贷款所带给公司的利息收入,而得出客户的终生价值。
(四)客户分组
根据客户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将客户分成具有不同特征、不同行为模式和不同需求的组。比如企业可以用聚类分析法将客户分成苛刻的顾客、犹豫不决的顾客、节俭的顾客和久经世故的顾客,根据每个组制定相应的措施。
(五)运用RFM(Recency Frequency Monetary)模式
衡量“客户终生价值”的目的不仅仅是确定目标市场和认知消费者,而是要设计出能吸引客户的各种销售方法和多种渠道的营销手段,以帮助企业运用RFM(Recency Frequency Monetary)模式(最近一次消费-消费频率-消费金额)来提高客户的价值,尽可能地将客户的潜力开发出来。
三、RFM(Recency Frequency Monetary)模式
(一)RFM模式的三要素 根据美国数据库营销研究所的研究,客户数据库中有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分析客户终身价值的指标。
1、最近一次消费(Recency):最近一次消费指客户最近一次购买商品的间隔时间。理论上,上一次消费时间间隔越近的客户应该是比较好的客户,对提供即时的商品或是服务也最有可能会有反应的客户。最近一次消费的过程是持续变动的,它不仅在于提供销售信息,更重要的它是维系顾客的一个重要指标。最近购买你的商品、服务或是光顾你商店的消费者,是最有可能再向你购买商品的客户。要吸引一个几个月前才上门的客户购买,比吸引一个一年多以前来过的客户要容易得多。营销人员如接受这种强有力的营销哲学—与顾客建立长期的关系,会让客户持续保持往来,并赢得他们的忠诚度。
2、消费频率(Frequency):消费频率是指客户在一定的期间内购买商品的次数。消费频率最高的客户,也是满意度最高的客户,其忠诚度也就最高。提高客户消费频率,意味着从竞争对手处抢占市场占有率,由竞争者的手中赚取营业额。客户的消费频率,相当于是一个“忠诚度的阶梯”,让消费者一直顺着阶梯往上爬,把一次购买者变成两次购买者,将两次购买的客户往上推成三次购
表现了这三个指标对营销活动的指导意义。
(二)RFM模式的应用意义
在众多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分析模式中,RFM模式是衡量客户终身价值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该模式通过一个客户的近期购买行为、购买的总体频率以及购买投入的资金三项指标来描述该客户的价值状况。
1、RFM模式动态地展示了一个客户的全部:这对个性化的服务提供了依据,同时,如果与该客户打交道的时间足够长,也能够较为精确地判断该客户的长期价值甚至是终身价值,通过改善三项指标的状况,从而为更多的营销决策提供支持。
2、RFM模式可以用来提高客户的交易次数:业界常用的DM(直接邮寄),常常一次寄发成千上万封商品信息的邮购清单,根据统计(以一般邮购日用品而言),如果将所有的最近一次消费(Recency)的客户分为五级,最好的一级回函率是下一级的三倍,因为这些客户刚完成交易不久,所以会更注意同一公司的产品信息。
3、RFM模式可以推测客户消费的变动状况:有些人会用客户绝对贡献金额来分析客户是否流失,但是绝对金额有时会曲解客户行为。因为每个商品价格可能不同,所以采用相对的分级(例如
R、F、M都各分为五级)来比较消费者在级别区间的变动,则更可以显现出相对行为。企业用R、F的变化,可以推测客户消费的异动状况,再从M(消费金额)的角度来分析,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贡献度高且流失机会也高的客户上,重点拜访或联系,以最有效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商机。
企业在推行CRM时,就要根据RFM模式的原理,了解客户差异,并以此为主轴进行企业流程重建,才能创新业绩与利润。
客户生命周期
一、客户生命周期的概念
(一)定义:指从企业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到完全终止关系的全过程。
客户生命周期理论是客户关系水平随时间变化的发展轨迹,它动态地描述了客户关系在不同阶段的总体特征。
(二)内涵
1、客户的生命周期是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演变,但客户的生命周期比企业某个产品的生命周期重要得多。
2、客户生命周期描述的是客户关系从一种状态(一个阶段)向另一种状态(另一个阶段)运动的总体特征。
二、客户生命周期的阶段
客户生命周期可分为考察期、形成期、稳定期和退化期等四个阶段。考察期是客户关系的孕育期,形成期是客户关系的快速发展阶段,稳定期是客户关系的成熟期和理想阶段,退化期是客户关系水平发生逆转的阶段。
客户价值
时间
(一)考察期
考察期是是客户关系的孕育期,是企业与客户关系的探索和试验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考察和测试目标的相容性,对方的诚意,对方的绩效,考虑如果建立长期关系双方潜在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双方相互了解不足,不确定性是考察期的基本特征, 评估对方的潜在价值和降低不确定性是这一阶段的中心目标。在这一阶段客户会下一些尝试性的订单,企业与客户开始交流并建立联
系。因客户对企业的业务进行了解,企业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解答,某一特定区域内的所有客户均是潜在客户,企业投入是对所有客户进行调研,以便确定出可开发的目标客户。此时企业有客户关系投入成本,但客户尚未对企业做出大的贡献。
(二)形成期
形成期是企业与客户关系的快速发展阶段。双方关系能进入这一阶段,表明在考察期双方相互满意,并建立了一定的相互信任和交互依赖。在这一阶段,双方从关系中获得的回报日趋增多,交互依赖的范围和深度也日益增加,逐渐认识到对方有能力提供令自己满意的价值(或利益)和履行其在关系中担负的职责,因此愿意承诺一种长期关系。在这一阶段,随着双方了解和信任的不断加深,关系日趋成熟,双方的风险承受意愿增加,由此双方交易不断增加。当企业对目标客户开发成功后,客户已经与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且业务在逐步扩大,此时已进入客户成长期。企业的投入和开发期相比要小得多,主要是发展投入,目的是进一步融洽与客户的关系,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进一步扩大交易量。此时客户已经开始为企业做贡献,企业从客户交易获得的收入已经大于投入,开始盈利。
(三)稳定期
稳定期是客户关系的成熟期,是企业与客户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或含蓄或明确地对持续长期关系作了保证。这一阶段有如下明显特征:
1、双方对对方提供的价值高度满意;
2、为能长期维持稳定的关系,双方都作了大量有形和无形投入;
3、大量的交易:在这一时期双方的交互依赖水平达到整个关系发展过程中的最高点,双方关系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此时企业的投入较少,客户为企业做出较大的贡献,企业与客户交易量处于较高的盈利时期。
(四)退化期
退化期是企业与客户关系发展过程中关系水平逆转的阶段。关系的退化并不总是发生在稳定期以后阶段,实际上,在任何一阶段关系都可能退化。引起关系退化的可能原因很多,如一方或双方经历了一些不满意、需求发生变化等。 退化期的主要特征是交易量下降,一方或双方正在考虑结束关系甚至物色候选关系伙伴(供应商或客户);开始交流结束关系的意图等。当客户与企业的业务交易量逐渐下降或急剧下降,客户自身的总业务量并未下降时,说明客户已进入衰退期。 此时,企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加大对客户的投入,重新恢复与客户的关系,进行客户关系的二次开发; 另一种做法便是不再做过多的投入,渐渐放弃这些客户。企业两种不同做法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投入产出效益。当企业的客户不再与企业发生业务关系,且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已经理清时,意味客户生命周期的完全终止。
三、客户生命周期与企业的关系
在客户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客户对企业收益的贡献是不同的。
(一)考察期:企业只能获得基本的利益,客户对企业的贡献不大。
(二)形成期:客户开始为企业做贡献,企业从客户交易获得的收入大于投入,开始盈利。
(三)稳定期:客户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带给企业的利润较大,而且由于客户忠诚度的提高,企业将获得良好的间接收益。
(四)退化期:客户对企业提供的价值不满意,交易量回落,客户利润快速下降。
根据客户生命周期理论,客户关系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考察期、形成期到稳定期依次增高,稳定期是理想阶段,而且客户关系的发展具有不可跳跃性。同时,客户利润随着生命周期的发展不断提高,考察期最小,形成期次之,稳定期最大。
四、客户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 客户成熟期的长度可以充分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借助建立客户联盟,针对客户生命周期的不同特点,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进行不同的战略投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客户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考察期:客户考察期阶段的营销策略主要是针对潜在客户群体的市场细分和针对性广告和促销。
1、市场细分:在客户考察期阶段,市场细分和分析既要有宏观层面的分析,又要有微观层面的
分析。宏观层面:分析和预测潜在市场的规模和变化,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人口结构、家庭等。 微观层面: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分析、跟踪潜在客户的构成和关键购买因素,如客户对产品最关心的是价格,还是质量。运用市场调查、客户购买行为分析等手段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市场细分和分析,从而发现目标客户源。
2、针对性广告:在客户考察期阶段,广告主要采取媒体广告和销售人员促销。由于客户是潜在客户,同时潜在客户群体数量庞大,用媒体广告的效果会比较好。同时,一线销售人员的口头宣传也是获取客户的有效方法,这类客户一般对产品了解比较有限,此时销售人员的宣传将是获取客户的重要因素。
(二)形成期:客户形成期阶段的营销策略目的在于完成从客户考察到形成的平滑过渡。由于存在客户关系不稳定性,企业与其被动地接受,不如主动地对客户关系进行有益的引导。形成期的目标就是通过客户价值的提升策略引导客户关系向前发展。形成期阶段的策略主要有提供基础产品和服务、品牌形象的树立、业务创新与引导等。
(三)稳定期:客户稳定期阶段的营销策略目的就是要维持好客户的忠诚度,因为这个时期是客户对企业价值贡献最大、价值贡献最平稳的时期。具有较高的忠诚度既是这一阶段客户的特征,也是企业的工作重点。因此,企业的目标是延长客户稳定期阶段的时间,在达到客户行为忠诚的基础上,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建立客户的态度忠诚。
(四)退化期: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客户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源成为企业之间相互争夺的对象,因此退化期的客户往往是其他竞争对手考察阶段的重要目标,对退化期客户的管理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客户退化原因进行相应的管理,努力恢复对企业有价值的客户,并及时识别对企业意义不大的客户,调整资源投入,同样能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
客户退化期的管理主要分为分析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
1、分析阶段:是客户退化期管理的第一步,即从客户的退化原因入手,并根据退化原因的不同对退化客户进行细分,然后针对不同群体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一般来讲,客户退化的原因主要有4种:一是企业的因素;二是竞争对手的因素;三是客户自身因素;四是外界环境因素。
2、实施阶段:是客户关系退化期管理的操作阶段或者说该阶段是营销策略付诸实践的阶段。在该阶段,企业可以根据客户退化的原因制定4种营销策略:一是急救策略;二是应对策略;三是完善策略;四是放弃策略。
3、评价阶段:属于客户退化管理的反馈阶段。策略实施后,不论成功与否都要进行事后评价,将结果与预期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偏差的原因,从而对下一步的客户退化管理提出修改和完善的指导意见。
范文五: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体系
摘 要: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必备的、基础性的管理制度和被企业家管理运营企业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将企业各个层级、各个单位、各个成员的具体目标与集团公司的总体目标连接起来,并使各个层级、单位和成员围绕着集团公司的总体目标而运作。 本文旨在研究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体系,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一套完善健全的全面预算管理应具备的内容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流程体系四大要素。 关键词:全面预算;内容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流程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企业战略规划为依据,集合了计划、控制、协调、激励、评价等多项功能,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于企业的供产销各个环节、人财物各个方面的现代化管理系统,是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被广大企业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管理方法。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覆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所有环节和范围,包括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和专门预算。业务预算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内容,反映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收入、支出等具体项目,也称为营业预算。业务预算以经营目标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市场环境和需求的预测,在此基础上首先明确销售预算,再以销售预算为基础对生产、采购等企业生产经营的其他方面进行预算,所有量化的预算最终反映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上来,以预计财务报表作为最终载体。财务预算以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主要内容,包括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专门预算是针对一般业务预算之外的企业特定的经济活动而制定的预算,主要包括资本预算和一次性专门预算。资本预算是对企业长期资本的运营情况进行的预算,一般为长期资本的对外投资,包括投资项目的投资期、投资时间、投资金额、预期收益等具体项目。一次性专门预算包括与企业的长期经营决策不直接相关的资金筹集和使用的预算,主要包括对外融资、发放股票股利等。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内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责任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者是具体的责任部门,要想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就必须依赖于完善健全的责任体系。根据企业内部业务范围、职权划分的不同,责任中心在特定的业务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对特定范围的事务实时控制,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根据控制范围和责任对象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三类。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体系 任何一项工程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制度层面的保驾护航,没有一套严谨完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作为规范和约束,一切工作都只是纸上谈兵、一盘散沙,注定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和基础性制度体系,全面预算管理要想充分发挥作用,制度的统筹指导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如果制度不能对所有环节进行规范,那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其整体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制度建设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必须用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规范和指引,使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和企业的情况对制度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以期制度能够与时俱进,切实发挥指导规范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基本制度、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如图1所示。 图1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1.基本制度 基本制度是确保全面预算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础制度。包括《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和《全面预算管理组织制度》两项制度。 (1)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总制度,是全面预算管理实行过程中最基本的依据和指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总则,规定全面预算管理的总括性事项;②组织体系,规定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职能机构设置及权责划分;③预算编制,规定全面预算的编制内容、方法、程序等具体事项;④预算审批,规定全面预算的审批程序、权限、内容和时间等具体事项;⑤预算执行,规定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方法、执行程序等具体事项;⑥预算控制,规定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方法、程序、权限等具体事项;⑦预算调整,规定全面预算管理的调整适用情况、调整程序、调整权限等具体事项;⑧预算核算,规定全面预算的核算方法、核算内容等具体事项;⑨预算分析,规定全面预算管理的分析方法、内容、程序、时间等具体事项;⑩预算考评与奖惩,规定全面预算管理考评与奖惩的方法、程序等具体事项。 (2)全面预算管理组织制度。该制度是就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实施进行权责明确的一项制度,主要用于规定机构设置和相应的权责划分。由于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涵盖企业所有业务领域、涉及企业全体员工的一项庞大的工程,且需要企业所有系统的协调配合,因此全面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一般为预算管理委员会)必须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能够对其他机构进行统领和指挥。其构成及主要职能如下:①预算管理委员会设主任一名,一般由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负责统筹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的重大事项;②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通常情况下设在企业的财务部门,主要工作范围为全面预算管理的日常性事务;③预算管理委员会设立多名委员,分别由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审计、人力等部门的最高负责人担任;④在预算管理委员会之下,设立价格委员会、业绩考评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委员会,价格委员会负责制定供销价格和内部转移价格的相关政策;业绩考评委员会负责制定业绩考评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内部审计委员会负责对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进行审计和监督。 2.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用于规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内容和操流程作等具体事项,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操作指南和实施指引。主要包括:(1)全面预算编制制度。该制度是对全面预算的编制工作进行指导而制定的制度。(2)全面预算执行制度。全面预算执行制度用来规定全面预算的执行方法、执行程序等具体事项。(3)全面预算核算制度。全面预算核算制度是用于对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进行核算的制度。鉴于目前法定的会计核算体系是按照信息公布和对外披露的母的而设立的,因此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尤其是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之后,需要按责任中心的划分来进行核算,从而为绩效考评提供依据。因此,企业必须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责任会计制度》以满足全面预算管理的需要。(4)全面预算分析制度。该制度是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进行分析而制定的制度。(5)全面预算报告制度。该制度是对预算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进行报告反馈而制定的制度。(6)全面预算控制制度。全面预算控制制度主要用来控制预算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7)全面预算调整制度。该制度是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调整的制度。当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指标制定因素造成影响时,使得原来制定的预算指标不能真实的反映当前的实际情况甚至与实际情况产生严重偏离时,为保证预算指标的准确性,此时企业需要启动全面预算的调整程序。(8)全面预算考评制度。该制度用来规范如何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进行恰当的考核和评价,并据此进行业绩奖惩。(9)全面预算审计制度。全面预算审计制度是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的制度文件。 (三)责任制度 责任制度是用来明确集团总部与各责任中心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权责划分的制度文件。 1.部门职责范围和工作标准 部门职责范围和工作标准用来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的各职能机构的职责范围和工作标准。各职能机构主要包括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机构和各责任中心。 2.预算目标责任书 预算目标责任书是集团总部与各责任中心签署的,对各责任中心在特定的预算执行期内需要完成的预算目标和相应的权责划分、奖惩设定进行明确的内部契约型文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预算执行期设定;(2)责任中心在预算执行期的预算目标设定;(3)责任中心为完成预算目标的权责设定;(4)具体的奖惩方案。 四、全面预算管理的流程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目标的确定、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审计、预算考评、预算控制与调整等各个方面。 1.预算目标的确定 全面预算管理的出发点是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战略规划的实现而保驾护航。因此,预算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之上,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经营计划,进而根据经营计划来测定相应的预算目标。企业战略目标已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企业领导层必须对战略目标具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以战略目标作为工作的指导和核心,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整体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调配和使用,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施行使战略目标深入全体员工,通过科学合理、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战略目标指引下,企业的总目标应根据企业的发展宗旨而设定,并要同时对企业面临的环境因素、优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最终体现为一系列可量化的数据指标,如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营业利润、营业利润率、产品质量等。目标确定后,要将企业的总目标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分解和下达,直到将总目标细化分解为最基层的目标。 2.预算编制 预算目标确定后,需要将预算目标转化为具体的预算指标并进行分解,这一过程便是预算编制。预算目标分解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将总目标在不同的期间进行分解,比如将年度预算目标分解为季度预算目标、月度预算目标甚至是更短的期间;二是将预算目标在不同的责任中心之间进行分解,各责任中心再将预算指标落实到人。预算编制主要包括编制原则、编制草案、预算协调、预算上报、预算审批、预算下达等环节。 3.预算执行 科学准确的指标设计是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但预算指标能否圆满完成,完成的过程是否符合各项规定,这才是全面预算管理预算能否称得上有效的企业管理方法的关键。要想使全面预算管理对所有部门、所有人员的行为构成强制约束力,单有准确的预算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使预算执行形成强制的约束力。准确合理的预算本身对完善企业制度运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扩大企业经营业绩并不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只有认真严格的执行预算,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预算的控制目标。 4.预算监督审计 预算监督审计伴随着预算执行的全过程,是全面预算管理能够贯彻执行的关键性因素。要想切实发挥预算的监督审计作用,就必须依存于内部审计委员会。而内部审计委员会要想有效开展工作,履行监督审计职责,就必须保持高度的独立性,直接对总经理负责。在审计方法上,可以借助现行的企业信息系统对各责任中心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突击性审查,也可以在期末根据财务部门的考核结果实施定期审计。 5.预算考评 预算考评是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进行考核与评价,并最终与绩效挂钩,实施相应的奖惩。没有有效的预算考评,预算就会流于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全面预算管理与最初的设定目标相偏离。 6.信息反馈与预算调整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个对企业现有资源系统进行集成融合的工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在其中的作用非常重大,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助于对影响预算指标的因素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判断,从而第一时间启动预算调整程序,避免由于信息的滞后而导致预算指标失去其指导意义。除作为预算调整的依据之外,及时反馈的信息还可以作为企业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参考和依据。同时,为保证预算的相对稳定性,避免预算的频繁调整,应对反馈的信息根据重要性原则进行适当的归纳和简化,评估重大信息对全面预算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由此进行预算调整。对一些与全面预算管理关联度不大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备案登记即可。为确保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就需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系统。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在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中大量的工作投入,另一方面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从而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总之,全面预算管理是基于预算目标开展的实施、控制、考评、修正的一系列囊括企业所有方面的系统性管理活动 。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全面预算管理拥有其自身的体系与架构,而企业发展战略无疑是出发点和基础。基于这一理念,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龚巧莉.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与实务指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赵丽.加强预算管理,助推企业发展――论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J].2011(10). [3]徐振华,徐鹏.企业传统预算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商贸,2012(08). [4]杨熹.基于公司治理结构下的企业预算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07). [5]徐振华,孟历辉.构建我国超越预算理念下的激励机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0. [6]冉立平.基于平衡记分卡的企业战略实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7]赵书松.动机视角的绩效考核对员工知识共享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8]张长胜.企业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Robin Poston , Severin Grabski. Financial impacts of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2001(11). 作者:宋 萍,工作单位:神华销售集团东胜结算有限公司 出生日期:1983年11月,就读院校:内蒙古大学,专业:MBA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我国法学理论体系的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