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莫泊桑老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莫泊桑拜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2册中的一篇叙事写人文章。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得到了悉心指导的事。课文刻画了孜孜以求,勤学苦练的莫泊桑;描绘了直言不讳,循循善诱的福楼拜。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在读通课文时,注意“直截了当”中“截”的读音指导。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字、词、句的体会读出人物当时的语气,挖掘人物的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能结合实际体会福楼拜3次指导莫泊桑的教诲,学会把如何写作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学习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和福楼拜直言不讳、循循善诱的品质。
三、说教学过程:
(一)第一教时的教学我从题眼入手,抓住3个问号展开。上课一开始,板书好题目,请学生读一读,思考下:读了题目有些什么思考?由这个引发3个思考:1、莫泊桑是怎样的人?2、请教什么?3、“师”指谁,怎么教?
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并自学生字词语。然后,交流收获,解决前面的3个疑问。在交流“莫泊桑是怎样的人?“师”指谁?”时,除了读好第一节,我相机把有关莫泊桑资料做些补充。在交流“请教什么?怎么教?”2个问题时,能把课文条理梳理清楚即可。我在引导学生交流时,注意课文内容挖掘的深浅:只要能读流利课文,对课文条理有个清楚认识。至于“请教什么?怎么教?”能找到课文内容,能读熟练即可。为下课时学习作铺垫。
(二)教学预设是通过5个环节进行的。
第一环节:回顾旧知中抓切入点,坚持在有疑中学习。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小结过渡:默读2-9小节,看看福楼拜每次都是怎样指导的?抓住关键的语句来谈一谈,这是我们这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整体把握课文重点段落,明确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中悟重点段,引导在批注中学习。
学生自己默读课文,找出写福楼拜指导莫泊桑拿的句子。边读边找,边找边写上自己的阅读感悟。例如:说的话中感悟到什么?通过某个字,某句话,读懂了什么?
第三环节:交流朗读中解疑难处,力求在读议中学习。
在学生比较充分的自主合作学习后,启发交流。 在3次求教过程中,感悟人物品质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在交流时,这几个地方我注意了提醒:第一次求教中引导学生抓住“坦白”“直截了当”体会莫、福两人的人物性格特点,边读边谈感悟,体会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要长期观察。第二次求教中紧扣“万般无奈”“滔滔不绝”“天天”“全神贯注”等词,以及九个问句,激发学生朗读和思考,体会这次的指导重在指导莫泊桑要仔细观察;第三次求教则抓住“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光仔细学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等句子,体会这次的指导重在写作要写出独特之处,引出白描的写作方法,从而体会到福楼拜循循善诱的指导。
第四环节:学习写作方法,尝试在读写中积累。
观察马路上来往的行人和车辆,让大家仔细观察,用本课学习的白描的写作方法,将自己所观察到的写下来。
范文二:从唯美主义视角探析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2400440102)。 居伊·德·莫泊桑是一位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他创作的中短篇小说经久不衰,并得到大量的保存和流传,这是由于他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中达到了一个超前的艺术,同时也为法国的文学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生于19世纪的莫泊桑也受到了唯美主义的感染。唯美主义思想主要推崇艺术追求的无功利性,并肯定了文学艺术超脱了一切的社会利益。而莫泊桑在进行文学创作中,不仅仅局限于唯美主义强调的方框中,而是勇于突破这些形式上的限制,并在文学创作中展现了成熟的唯美主义的文学追求。提及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最具有艺术吸引力的是他在小说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唯美主义追求,两者之间实现了完全的统一,并形成了强烈的表现力,从而逐渐形成了莫泊桑的文学气质。 一、追求小说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美 唯美主义更加关注形式上的美,并深入地对文学形式进行探索,从而解读文学和音乐等方面的内在关系,以此来凸显出文学的表现力。基于这一点,莫泊桑在文学创作中成功地实现了突破,他不仅重视作品中的形式美,还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他还巧妙地采用了精密的结构把内容联系在一起,从而完成了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美。中短篇小说由于自身篇幅的局限性,所以需要作家采用简明的创作手法来展现出人们生活中的点滴,并且要集中表现出人物形象的代表性,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简洁的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冒险,如果作品中的叙事显得很平淡,而内容又过于简单,就会让读者感觉枯燥。而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不仅内容简洁,情节还十分紧凑,把文学进行高度的凝练,这些写作技巧不仅让他的故事具有深刻的感染力,还把主题思想实现自然的表露,并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 例如具有代表性的小说《项链》,小说描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女人们的虚荣和浮华已经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虽然主人公在心中极度渴望过上奢华的生活,可是现实却总是和她开玩笑。小说的女主人公由于出生在一个官吏的家庭中,所以她几乎没有嫁妆,而她更没有任何办法让一个有钱的人爱上她,于是她只能嫁给一个小科员。在一次机会中,两人都被邀请去参加一个舞会,而这个机会对她来说则是极其重要的,虚荣的她为了在舞会中展现自己的风采,不仅裁剪了新衣服,还特意向好友借了一串项链,因为这串项链是赝品,所以好友在借给她的时候也没有说什么。当舞会结束后,她却发现项链不见了,于是她又去赊了一串一模一样的真品还给好友,但好友并没有重视,原因也很简单,不会有人会重视一个赝品,而好友这种不以为然的态度也为事情的真相埋下了伏笔。而事情的原委是从项链的借到丢失以及还清债务这一个过程无论是借者还是好友都不知道这串项链是赝品,直至最后,事情的真相才被揭晓,如此巧妙的艺术设置确实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这个故事中设置了许多的巧合,莫泊桑在故事的叙述中也埋下了伏笔,于是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很符合生活的原态。在内容上,小说《项链》构建了一连串的矛盾,并且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而最后的结局也让人感到很意外;而在小说的形式上,也紧跟故事的内容来逐渐地变化,并实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具有和谐美。 二、歌颂平民生活中的平凡人性美 莫泊桑在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中,是建立在还原生活原状的基础上,并经过多次的反思和总结而形成的,每一个人物的描写都具有他的目的性,不存在人物形象设置的盲目性。莫泊桑在文学创作中也塑造出许多具有高尚品格的人物形象,即使在爱国者人物形象的刻画中,也具有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多样性。例如在一些中短篇小说中,莫泊桑刻画了许多农民形象,其中也涌现出一些人们生活中的英雄人物,米隆老爹、圣安瑞等,这些人物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人物,让读者感觉到他们就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些英雄人物基本上来自于社会的下层,例如在《米隆老爹》中,主人公米隆老爹就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农民英雄,虽然他已经年过古稀,但是在与敌人的战斗中却显得铿锵有力。当普军入侵之时,米隆老爹采用了偷袭的方法消灭了16位普军。他是一个纯粹的农民形象,在他的身上也具有农民的共同特征,即落后、愚昧等,他从来都不在意外面世界的变化,但是他很勤劳,心中期望能过上平稳的生活,当这种安稳的生活被打破的时候,他会义不容辞地去与之斗争,所以这位朴实的农民无疑是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的。 另外,在其他的中短篇小说如《两个朋友》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则是爱国者的另一面,莫利梭、索瓦日等人物都是巴黎的民兵,但他们的思想较为与时俱进,他们时常关心政治的变化,对战争也具有独立的看法,在他们身上也具有城市平民中的一些弱势性格特征,如胆小、发牢骚、讲大话等,但是这些性格上的弱点并不会影响他们成为时代的英雄,其中莫利梭等人就在垂钓中被敌军逮捕,但是不论遭遇敌人如何的审问,他们宁愿搭上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说出法军前哨的口令,这些真正的爱国者的确是最美丽的人物。 三、温和地讽刺资产阶级的伪善 唯美主义的思想注重于一个“美”,无论是赞扬还是讽刺,都是一种温和的,并不是尖刻的。莫泊桑的讽刺运用并不如同果戈理的讽刺尖刻和锐利,莫泊桑小说中的讽刺意义是一种思想上的反思,对人们的生活处境敏锐地探查,同时他的讽刺也表达出对人的宽容,是充满善意的,就算在创作中讽刺人物的行为特征,也不是锐利的。另外,莫泊桑小说中的讽刺并不是全盘批判,这与19世纪法国社会上盛行的唯美主义思想具有潜在的联系性,促使他在创作中聚焦于一种完美的文学追求,其实这也是对古典美的推崇,但是经由莫泊桑对其的丰富,使其平添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他关注的是语言表达上的和谐美,结构上的匀称性,莫泊桑的文学作品中很少会出现不健康的因素在一起,更多的是和谐与调和。莫泊桑的小说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力求做到精致,所以,无论怎样,他都不可能出现尖锐、刻薄的讽刺创作。例如小说《勋章到手了!》,它是一部具有讽刺意义的小说,并紧紧地围绕勋章这一核心问题深刻地展现出资产阶级腐败的一面。小说人物萨克勒门从小就沉醉在虚荣的生活中,直至成年后,他特别渴望得到一枚勋章,他为此几乎到了发狂的境界,所以他委托妻子去找议员,而这个议员却趁势和萨克勒门的妻子套近乎,并把萨克勒门发配到其他的城市,其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方便。在一个夜晚,萨克勒门非常想念妻子,于是马上搭车回家,当他回到家的时候,看到妻子很慌张,并发现有一件不属于自己的外套出现在家中,上面佩戴了一枚勋章,此时,他妻子也赶忙解释说他已经拥有勋章了,这是议员给他送来的。在这之后不久,就有政府的公报特别公布,萨克勒门也如愿地获得了军骑士勋章。 在小说《勋章到手了!》中采用的讽刺手法显得较为含蓄,并没有直接而深刻地对人物的行为进行讽刺,例如在描写议员和萨克勒门妻子出轨的这件丑事中,莫泊桑的描写就显得比较含蓄,但也反映出资产阶级丑陋的一面,只是在对上层社会中的伪善一面的讽刺中做出了些许保留。在小说中也对资产阶级的腐败层面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批判,虽然对其没有直接性的批判,但也是巧妙地借助萨克勒门的视角来实现的。例如萨克勒门在歌舞院中看到了很多佩戴勋章的官员,但是他却得不到任何的勋章,他为此十分的生气,并对妻子大声地说对社会中的不公道的事情很气愤。 四、摒弃人物和事件的行为批判 唯美主义思想推崇的是文学艺术上的无功利性,在莫泊桑的文学创作中就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在许多中短篇作品中就凸显出这一特征,基本上在他的作品中,很少能看到他自己的立场和看法,所以他的小说并不是以那种说教式的强调出现的,这也和他对美学的追求息息相关。 莫泊桑在创作过程中对人物和事件都没有抒发自己的观点,因为他认为人的行为活动很简单,不需要对其进行任何解释;而需要对其解释的时候,他也在无形中进行了适当的解释。莫泊桑的这种创作手法并不能说明他是没有感情的,他只是在运用另外一种有效的方式来阐述。例如对比手法,在他的中短篇小说中经常采用对比手法,很显然,这一手法不需要作者对人物或事件多说什么,经过对比就已经很显然地说明了一切,特别是在描述普法战争的文学作品中,为了把小说的中心形象充分地展现出来,莫泊桑并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详细地描写战争的过程,而是聚焦在这一战争背景下的一些平民百姓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小事,以此来表达出自己的立场——对战争的痛恨并期望能得到和平。而在莫泊桑的第一部文学作品《羊脂球》完成后,法国当局就把莫泊桑看做是一根肉刺,并给他制造出多种多样的麻烦,而对于此,莫泊桑只能采用一些摒弃道德上的批判手法来进行文学创作,而没有预料到的是,这一创作风格却逐渐形成并成为了他进行文学创作的鲜明的风格特征。 [参考文献] [1] 贺小华.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解读[J].飞天,2010(20). [2] 王英凯,闻阁.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新——读莫泊桑关于普法战争题材的小说[J].国外文学,1992(01). [3] 魏贤梅.莫泊桑与契诃夫短篇小说创作风格比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6(04). [4] 温洁霞.同质异趣色彩纷呈——莫泊桑与欧·亨利短篇小说布局艺术比较[J].肇庆学院学报,2002,23(03). [作者简介] 张礼敏(1978—),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范文三:管窥莫泊桑从悲剧主义视野对《项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管窥莫泊桑从悲剧主义视野对《项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摘 要:莫泊桑名作《项链》的主题,一般认为是通过玛蒂尔德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本文通过研究莫泊桑悲观主义哲学等方面的因素,来论证莫泊桑悲观主义思想的,进而从悲观主义角度揭示《项链》的主题,旨在通过玛蒂尔德的遭遇来揭示命运的偶然性及人在变化无常的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 关键词:莫泊桑;悲观主义;玛蒂尔德;命运;偶然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01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让人惊叹不已,特别是莫泊桑就是通过玛蒂尔德的悲剧来表现人性的荒谬、人生的残酷,表现偶然因素对人命运的影响。人只能是被命运牵着鼻子走,而存在于一个空虚而痛苦的世界里。基于此,我们可以依据《项链》的真实内涵来分析作品中悲剧人物的意义。 首先,莫泊桑从人性的弱点来塑造玛蒂尔,的虚荣性性格特征 玛蒂尔,是“被造化安排错了”的一些女子中的一个。她的美丽、丰韵、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本可以和贵妇人并驾齐驱,可她偏偏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她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虽然无奈,但又有啥法子呢,她只能将内心对豪华舒适生活的渴望化为种种幻想。玛蒂尔,的幻想只不过是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可以过锝更加美好而已。鲁迅也说过:“贫穷的人最富于想象力,贫穷激发人类追求美好的冲动,但贫穷本身并不值得肯定。” [1]我们想到鲁迅笔下在想象中将现实的失败变成精神胜利的阿Q。所以,玛蒂尔,的虚荣与其说是一个人的虚荣,倒不如说是人类的虚荣,是处在那个年龄段的男女特有的虚荣。 莫泊桑笔下法国的女子想入非非的幻想,“集中体现了人对超现实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追求的执迷,进而体现出这些追求受到现实的种种限制后,人的无奈、荒诞、虚幻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与扭曲、人的命运的悲剧性与喜剧性。” [2]莫泊桑受到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的欲望是无限循环、永无止境的,人是永远达不到目的的,所以人永远生活在一个痛苦的世界里。基于此,玛蒂尔德才会不断地感到痛苦与命运的不公,但他对命运的安排又无可奈何,人生本来就是极其残酷的,而命运更是无情。每个人总是试图使自己的人生朝着自己的愿望发展,但在无情的命运面前,人又显得是那么渺小。 其次,莫泊桑从偶然与意外事件来表现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性 人生充满了偶然和意外,而这些偶然和意外常常改变着人生。不期而遇的偶然防不胜防,往往是那些偶然性的小事无可奈何地改变了我们的一生。玛蒂尔德的命运中也出现了一个“偶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晚会上,她被压抑了的一切天赋――“美丽、丰韵、姣美”、“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突然释放,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表现。她得到了她日思夜想,也是她觉得她应得到的一切尽情享受,达到了人人对她献媚的地步。此时,她得到了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最大满足。不错,无论在玛蒂尔德的心理上,感觉上,还是在事实上,这都不再是幻想,不再是梦境而是活生生的现实。这都是命运的安排,是玛蒂尔德也不能自主选择的。因此当后来情景急转直下,就连我们读者自己都没有感到丝毫的惊奇:这不过是命运又作的一次戏剧性安排而已。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鲜花与荆棘,人生的诱惑又让你真假难辨,当你微笑着投入它的怀抱时,却掉进了陷阱。哈代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是“诸神的戏弄”,是由“一个睡眠朦胧的织网者手指无意间地、然而又是熟练地织出来的。” [3]这种盲目的偶然性便是世界的本质。 最后,莫泊桑从卒章显志的结尾方式来表现玛蒂尔德的悲剧 当读者仍在为玛蒂尔德的不幸命运感叹、为她着急时,“她却一下子显示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所以,在文章末尾,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玛蒂尔德:“她成了穷苦人家的粗壮而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出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
的水刷洗地板”,这样的一个玛蒂尔德与文章开始时整天想入非非的玛蒂尔德之间竟有如此鲜明的对比,但作者的目的并不是肯定或否定哪一个玛蒂尔德,而是借此强化了连人物自己也不敢相信的命运的戏剧性。这一转折是极其突然的,给毫无思想准备的玛蒂尔德和读者当头一棒――玛蒂尔德为之付出十年艰辛劳动的项链竟然是假的~这正是莫泊桑精心运用小说技巧所追求的震撼力:戏剧性地揭示出人在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也是莫泊桑悲观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人是脆弱地,被动地,总是受命运是控制。一点极小的事就可以使人由无变有,又由有变无,人的一切理想、追求、憧憬和虚妄最终不过是复归于无――虚空,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4]在人千方百计地努力之后,在自以为获得和满足之时,才猛然窥探到人生不过是虚无,这是人生的悲剧,是玛蒂尔德的悲剧,更是莫泊桑的悲剧~ 综上所述,表现人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就是《项链》的主旋律。莫泊桑就是通过玛蒂尔德的悲剧来表现人性的荒谬、人生的残酷,表现偶然因素对人命运的影响。贯穿其中的正是莫泊桑的悲观主义观念:命运总是残酷地玩弄着人,人在偶然的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只能是被命运牵着鼻子走,人只能生活在一个空虚而痛苦的世界里。 参考文献: [1] 张英伦.莫泊桑[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8 [2] 招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 [3] 于良红.莫泊桑《项链》主题探讨[J] .社科纵横 [4] 钱理群.《项链》告诉读者什么[J] .语文学习,1994(1)
范文四:管窥莫泊桑从悲剧主义视野对《项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管窥莫泊桑从悲剧主义视野对《项链》中人物形
象的塑造
重庆装修公司 http://www.023yuanzhu.com/
莫泊桑名作《项链》的主题,一般认为是通过玛蒂尔德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本文通过研究莫泊桑悲观主义哲学等方面的因素,来论证莫泊桑悲观主义思想的,进而从悲观主义角度揭示《项链》的主题,旨在通过玛蒂尔德的遭遇来揭示命运的偶然性及人在变化无常的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
[
[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让人惊叹不已,特别是莫泊桑就是通过玛蒂尔德的悲剧来表现人性的荒谬、人生的残酷,表现偶然因素对人命运的影响。人只能是被命运牵着鼻子走,而存在于一个空虚而痛苦的世界里。基于此,我们可以依据《项链》的真实内涵来分析作品中悲剧人物的意义。
首先,莫泊桑从人性的弱点来塑造玛蒂尔?的虚荣性性格特征
玛蒂尔?是“被造化安排错了”的一些女子中的一个。她的美丽、丰韵、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本可以和贵妇人并驾齐驱,可她偏偏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她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虽然无奈,但又有啥法子呢,她只能将内心对豪华舒适生活的渴望化为种种幻想。玛蒂尔?的幻想只不过是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可以过锝更加美好而已。鲁迅也说过:“贫穷的人最富于想象力,
贫穷激发人类追求美好的冲动,但贫穷本身并不值得肯定。” [1]我们想到鲁迅笔下在想象中将现实的失败变成精神胜利的阿Q。所以,玛蒂尔?的虚荣与其说是一个人的虚荣,倒不如说是人类的虚荣,是处在那个年龄段的男女特有的虚荣。
莫泊桑笔下法国的女子想入非非的幻想,“集中体现了人对超现实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追求的执迷,进而体现出这些追求受到现实的种种限制后,人的无奈、荒诞、虚幻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与扭曲、人的命运的悲剧性与喜剧性。” [2]莫泊桑受到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的欲望是无限循环、永无止境的,人是永远达不到目的的,所以人永远生活在一个痛苦的世界里。基于此,玛蒂尔德才会不断地感到痛苦与命运的不公,但他对命运的安排又无可奈何,人生本来就是极其残酷的,而命运更是无情。每个人总是试图使自己的人生朝着自己的愿望发展,但在无情的命运面前,人又显得是那么渺小。
其次,莫泊桑从偶然与意外事件来表现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性
人生充满了偶然和意外,而这些偶然和意外常常改变着人生。不期而遇的偶然防不胜防,往往是那些偶然性的小事无可奈何地改变了我们的一生。玛蒂尔德的命运中也出现了一个“偶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晚会上,她被压抑了的一切天赋――“美丽、丰韵、姣美”、“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突然释放,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表现。她得到了她日思夜想,也是她觉得她应得到的一切尽情享受,达到了人人对她献媚的地步。此时,她得到了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最大满足。不错,无论在玛蒂尔德的心理上,感觉上,还是在事实上,这都不再是幻想,不再是梦境而是活生生的现实。这都是命运的安排,是玛蒂尔德也不能自主选择的。因此当后来情景急转直下,就连我们读者自己都没有感到丝毫的惊奇:这不过是命运又作的一次戏剧性安排而已。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鲜花与荆棘,人生的诱惑又让你真假难辨,当你微笑着
投入它的怀抱时,却掉进了陷阱。哈代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是“诸神的戏弄”,是由“一个睡眠朦胧的织网者手指无意间地、然而又是熟练地织出来的。” [3]这种盲目的偶然性便是世界的本质。
最后,莫泊桑从卒章显志的结尾方式来表现玛蒂尔德的悲剧
当读者仍在为玛蒂尔德的不幸命运感叹、为她着急时,“她却一下子显示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所以,在文章末尾,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玛蒂尔德:“她成了穷苦人家的粗壮而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出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这样的一个玛蒂尔德与文章开始时整天想入非非的玛蒂尔德之间竟有如此鲜明的对比,但作者的目的并不是肯定或否定哪一个玛蒂尔德,而是借此强化了连人物自己也不敢相信的命运的戏剧性。这一转折是极其突然的,给毫无思想准备的玛蒂尔德和读者当头一棒――玛蒂尔德为之付出十年艰辛劳动的项链竟然是假的~这正是莫泊桑精心运用小说技巧所追求的震撼力:戏剧性地揭示出人在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也是莫泊桑悲观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人是脆弱地,被动地,总是受命运是控制。一点极小的事就可以使人由无变有,又由有变无,人的一切理想、追求、憧憬和虚妄最终不过是复归于无――虚空,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4]在人千方百计地努力之后,在自以为获得和满足之时,才猛然窥探到人生不过是虚无,这是人生的悲剧,是玛蒂尔德的悲剧,更是莫泊桑的悲剧~
综上所述,表现人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就是《项链》的主旋律。莫泊桑就是通过玛蒂尔德的悲剧来表现人性的荒谬、人生的残酷,表现偶然因素对人命运的影响。贯穿其中的正是莫泊桑的悲观主义观念:命运总是残酷地玩弄着人,人在偶然的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只能是被命运牵着鼻子走,人只能生活在一个空虚而痛苦的世界里。
重庆装修公司 http://www.023yuanzhu.com/
范文五:论莫泊桑《骑马》中的反讽
摘 要:莫泊桑的《骑马》围绕主人公的“梦想——实现——突转”安排了反讽情境,指向的不是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而是没落贵族的美丽幻梦;同时,围绕两个主要人物,又设置了互相作用的两种反讽,对底层民众提出批评,表达了对人类生活的悲观认识。
关键词:《骑马》 反讽 没落贵族 底层民众 生活
莫泊桑的《骑马》讲述了出身没落贵族的小职员埃克托尔因得到三百法郎奖金,带全家郊游,骑马撞伤一位老人,从此无法摆脱只好接到家中赡养的故事。《骑马》常常和《项链》等作品一起被解读为“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但其实,围绕埃克托尔“梦想——实现——突转”的情节,作者安排了典型的反讽情境,指向的并不是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而是没落贵族残存的美丽幻梦和面对现实的怯懦无能;同时,围绕两个主要人物作者又设置了互相作用的两种反讽形式,对底层民众提出了含蓄的批评,表达了对人类生活的悲观认识。
一、情节设置中的反讽
(一)梦想 埃克托尔虽是小职员,但作者更强调的是其没落贵族的身份,他的一切悲喜剧都源于没落贵族的一次骑马出行的梦想。
作品一开始就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埃克托尔艰难灰暗的生活,那是“一种自卑的、藏藏掖掖的、自觉羞惭的穷困生活,一种没落的贵族硬要支撑门面的艰苦生活”①。正因为他曾有过贵族体验却再不能恢复荣光,所以更留恋过去,既自卑又自傲。这也是整个没落贵族的特点,莫泊桑只选择了他们的住所来表现:“他们住在贵族住的街上,圣日耳曼区的那些凄凉的街上;……这些楼房里,从上到下的住户全是有贵族封号的;不过从二楼到七楼,都似乎是不大有钱。这些当初盛极一时,但因游手好闲而衰败的人家,念念不忘的是他们的阶级偏见,日夜操心的是怎样维护门第,保持家声。”
就在这样压抑的情形下,命运突然垂顾了埃克托尔,让他有了重温“贵”梦的机会。他意外得到了三百法郎,于是决定带全家郊游,并要骑马经过香榭丽舍大街,风光一程。对埃克托尔来说,这次骑马有很多含义:可以展示骑马技术,他热切地盼望着,每晚都要将孩子放在膝头颠动,预演骑马;可以显示贵族素养和英勇品质,他“大谈他的骑马术,讲述他当年在父亲家里的种种英勇事迹”;能使他受到重视,“只凭这一手,就能得到长官们的重视”。正因为他在现实争斗中没有实力,受人轻贱,所以骑马带给他的除了虚荣的满足,更多的则是生存的实际利益。
他充满信心地盼望着骑马出行,而这恰恰构成反讽的基础。克尔凯郭尔说:“有的人自高自大,自以为无所不知,面对这种愚蠢行为,真正的反讽是随声附和,对这一切智慧惊叹不已,吹捧喝彩,从而鼓励此人越来越狂妄荒诞,越来越高地往上爬,尽管反讽者无时无刻不意识到这一切是空洞的、毫无内容的。”② 埃克托尔的梦想不断推动情节向其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梦想早已成为被嘲弄的理由。
(二)实现 埃克托尔的梦想越来越强烈,终于到了实现的这一天。出行前,他不忘炫耀其相马技术,因为这是贵族素养的一部分,“他把马的四条腿一一扳起来捺一遍,他按了按马的脖子、两肋和飞节;用一个手指头试了试它的腰;他掰开它的嘴,检查了牙齿,立刻说出了马的年龄”。去郊外的路上,他还不忘炫耀骑马技术,“他故意在马背上大起大落按照英国人骑马的姿势小跑着。屁股刚一挨着鞍子,他立刻就仿佛要升入天空似的向上蹿起来”。其实他根本无力驾驭马,“两只眼老是向前盯着,脸上的筋都绷得很紧,没有一丝血色”。更讽刺的是,家人误把他的狼狈看作技术高超,“两个小孩在车的颠动、心中的快乐和新鲜空气等等陶醉之下不住地尖了嗓子大叫。马听见喊声害了怕,就狂奔起来”。马越是狂奔,他越是在马背上颠动;孩子越是大叫,马越是狂奔……就这样,他侥幸到达了目的地。
但是埃克托尔并没有承认自己无能,而是坚持按原计划绕道香榭丽舍大街返回。因为这是最繁华的大街,会让一家人的虚荣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香榭丽舍大街果然热闹非凡,人越多,一家人的虚荣感越强烈,越兴奋异常;但从另一方面说,骑马越危险。其实,他们的虚荣正成为反讽的对象,“如果我们把反讽看作一个从属性的环节,那么它就是能看透生存中的乖戾、谬误以及虚荣的锐利眼光。……但就其做观察的方式而言,它却并不摧毁虚荣,不像正义摧毁罪恶那样,它也不像戏剧那样具有和解的因素,它强化虚荣,使虚荣者更虚荣,使疯狂者更疯狂”③。
(三)突转 正当全家人陶醉在荣耀中时,马突然狂奔起来,撞倒了一位老太太!情节的“突转”与之前的“梦想——实现”结合,恰好形成完整的反讽,因为“事件反讽的受嘲弄者多少明确地表示依恋未来,而始料不及的事态变化使他的计划、企盼、希求、忧虑或者热望发生逆转或遭到挫折”④。“突转”被亚里士多德称为“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⑤,最能引发恐惧和怜悯,“此类事件若是发生得出人意外,但仍能表明因果关系,那就最能(或较好地)取得上述效果。如此发生的事件比自然或偶尔发生的事件更能使人惊异,因为即便是出于意外之事,只要看起来是受动机驱使的,亦能激起极强烈的惊异之情”⑥。
围绕埃克托尔“梦想——实现——突转”的反讽情境,作者展示了没落贵族的迷梦及其破灭。骑马只是一次“贵”梦重温,现实生活中越无力,梦想越具有魅人的力量;出行越光辉绚烂,撞人事件造成的“突转”越富有反讽效果。
二、人物关系中的反讽
围绕老太太和埃克托尔,作者又安排了互相作用的两种反讽:一种是“过分自信式”反讽,即“有的人似乎很自信,或者说,被刻画得让我们看上去很自信,他们相信万事皆不出他们所料,而在我们看来,他们的料想却大错特错”⑦;另一种是“自我贬抑式”反讽,即“反讽者戴着假面具,但那是作为伪装或‘代言人’(persona)而起积极作用的假面具”,他“在扮演一个无知、轻信、诚恳或过于热情的人物”,“给人以低能的印象”⑧。在两人交手的过程中,貌似愚钝的老太太其实异常狡猾,而自认为聪明的埃克托尔其实天真幼稚,恰好构成这两种反讽。 一开始,“那老婆子看上去好像已经死了,脸色蜡黄”,立刻引起了周围人的同情。埃克托尔从医生那里知道的真实情况却是无甚大碍,他天真地告诉家人,“干系不大”。老太太被送进病房,“苏醒过来,不过据她说,内部非常疼痛”。埃克托尔“一听说她没死,立刻恢复了希望,他答应替她负担治疗的费用”。他付了巨额医药费,虽然医生诊断她休息几天就会好,但老太太就是不承认已经复原。埃克托尔只好把她送进疗养院。在疗养院,埃克托尔不在场时,她“很满意地在喝油腻的肉汤”“面色也照常了,眼睛也有神了”,但埃克托尔在时,她却说“毫无希望了,并没有见好”;医生明明知道她没事,但“只要一扶她,她就鬼哭狼嚎。连挪动一下她的椅子,都不能不使她发出悲惨的叫声”;她从早到晚不停地吃,“很快活地跟别的病人聊天说地,好像已习
惯于这种不走不动的生活,就仿佛经过了五十年的上
下楼梯,拍打褥垫,上楼送煤炭,这儿扫扫那儿刷刷的生活,这是她所应得的休息”;埃克托尔希望通过医疗鉴定了结此事,“约请了四位大名医替这位老婆子会诊”,可是“她听凭他们检查、听凭他们摸、按,一面睁着刁钻的眼睛偷偷看他们。……他们只好万分小心地又把她抬到她的原座上”。这样,过分自信实则无能的埃克托尔变得“万分颓丧”“走投无路”,再也不能摆脱老太太,要赡养她到终老,而看似愚钝的老太太结束了五十年的洒扫生涯,预备到埃克托尔家安享晚年。
从两人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莫泊桑的嘲讽和同情。在他笔下,埃克托尔是怯懦无能的没落贵族的典型,当他们面对社会的争斗时,特别是与狡诈的底层民众交涉时,丝毫没有防守与反攻的能力,而底层民众也绝不像传统作品表现得全都那么善良坚强。
三、反讽意旨
(一)没落贵族 围绕埃克托尔的“梦想——实
现——突转”,作者表现了没落贵族的地位低下、经济窘迫、精神空虚和怯懦无能。
埃克托尔的一切悲喜剧都源于骑马出行,而那次出行之所以让一家人“狂热”“兴奋”并为此付出余生的艰辛,正因为那是贵族生活的一次重现。然而整个作品的情节设置又不啻是对没落贵族美丽幻梦的极大讽刺。作品一开始就点出了埃克托尔悲剧的真正根源。他是没落贵族青年的典型,二十岁上靠着家里的关系进了海军部以后,就“在这块礁石上搁了浅”。他从小娇宠:“对艰苦的生活斗争没有受过训练”;耽于幻想:“隔着一片云雾看生活”;无能:“既没有手段也没有抵抗
力”;无才:“没有机会从小就发展他们的专才特长”;怯懦:没有“对斗争养成一种坚强毅力”;没有生存斗争的能力:“手中从没有接到过任何武器或工具”……他没想改变现状,而是更深地陷入泥沼,结交的也是境况一样的穷贵族,时代的落伍者,“这些穷贵族对现代生活是一无所知,既自卑却又自傲”。他甚至找到一位同样“出身贵族而家境贫寒”的姑娘结了婚,过着沉迷梦想、不思进取、边缘化的日子。因此,《骑马》与其说展示了一次偶然事件对埃克托尔一家人生活的冲击,不如说预示了没落贵族终将在社会的争斗中一败涂地的命运,因为来自资产者或底层民众或其他阶层的任何挑战都会将他们击垮。
莫泊桑对没落贵族的批判除了与19世纪末法国贵族的现状有关,也与他本人的家世相连。莫泊桑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祖父时家庭已趋于没落,父亲更是生活放荡、赌博成性。当莫泊桑回望贵族家世时,尽管充满无限的怀想,却又不得不承认他们没有力量抵挡现实的争斗,只能步步衰颓;而当他面对现实时,却又清醒地看到整个社会充满了资产者的实利主义、掠夺成性;莫泊桑痛恨社会咄咄逼人的进击,同情贵族面临的挤压,又无奈地承认这是他们的必然命运。因此,在《骑马》中,埃克托尔的贵族迷梦尽管并不过分,却最终只能破碎。莫泊桑对这个人物虽不免讽刺,却又寄予深深的同情。
(二)底层民众 莫泊桑描写过很多卑微凄惨的底层人,对他们抱着同情、肯定甚至赞扬的态度,但《骑马》中的老太太颠覆了许多文学作品中的底层人形象。
她自私自利、狡猾奸诈。被撞后,“不住地哼哼,两手一动也不动,脸上呆呆地毫无表情”;在疗养院,从
“很满意地在喝油腻的肉汤”,到“面色也照常了,眼睛也有神了”,再到“不停嘴地吃,慢慢地胖起来”,“很快活地跟别的病人聊天说地”,最后“安安静静,心安理得”。可是对一切人的质疑,她永远不变地回答:“我不能动了,一直到死,我就是这样下去了。”一拨又一拨的医生为她检查,她“一动不动听着,眼里露出狡猾的眼光”。这是一个狡猾刁钻的老婆子,她的后半辈子赖上埃克托尔了。
这样狡诈的底层民众,莫泊桑塑造得并不多,但可以见出他对人的认识是全面的。他并没有囿于作者的成见,也没有迎合读者的期待,而是如实表现人的期望、善良、抗争和爱,也表现他们的私欲、挣扎、卑俗和恶。
(三)社会生活 从两人的较量中,也可以看到莫泊桑对社会的悲观认识,他曾称资产阶级社会是“可怕的凡庸和胆怯。或许,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目光如豆和残酷不仁”,人们被“丑恶的偏见、比罪行本身还更令人厌恶的关于名誉的口是心非的理解、堆积如山的伪善感情、装模作样的体面、可恨的功名心所压迫、俘虏和毁损”⑨。
这种认识既是受福楼拜教育时便接受的社会怀
疑主义的发展,又是他对社会现实深恶痛绝又无能
为力所决定的,表现在作品中,则是跟“强烈的喜剧
气氛一起——并且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郁郁的感
伤情绪”⑩。
(四)总体反讽 莫泊桑并未就此止笔,而是将反讽深入到形而上的高度,因为反讽“不是对这个或那个现象,而是对存在的总体从反讽的角度予以观察”?輥?輯?訛。通过埃克托尔,莫泊桑既讽刺了贵族迷梦,又指向生活现象的不可知、人的痛苦的挣扎,以及一切希望和努力的徒劳。因为从本源上说,人类存在即含有反讽的成分,一方面是“地道的或原始的反讽者”上帝,“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超越凡俗,独揽一切,永不泯灭,无拘无束”;另一方面是人,他“深陷在时间和事务之中,盲目行动,临时应付,生命短暂,不得自由——而且自信得竟不知道这即是他的窘境”?輥?輰?訛。 作者借助埃克托尔骑马出行的“梦想——实现——突转”最终指出了整个人类生活的悲剧性质。
“这种孤独的人深信,他来到世界上只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快活和享受;他以自己的整个生命冲向这种幸福。但是莫泊桑指明,对于这种人说来,幸福是悲剧性的不可企及的,不但由于类似这种或那种资产阶级偏见和虚伪的小市民道德的不相干的阻碍,而且还因为人本身是脆弱的,渺不足道的,不能了解幸福在哪里以及怎样才算幸福,以致把它忽略过去,不能成为幸福的小心翼翼的保全者。”?輥?輱?訛《骑马》展示了没有反讽者的反讽:生活充满隐秘的奸诈和狠毒,设下圈套和陷阱,人们就处于这样可笑又可悲的境地;热情和梦想蒙蔽了理智,造成可怕的灾难。这种思想源于莫泊桑对生活的悲观态度。他说:“生活是由最相异,最意外,最相矛盾,最不调和的事物组成的;它是粗糙的,没有次序,没有连贯,充满了不可理解的变故。”?輥?輲?訛 对于本质上即为矛盾的世界,唯有爱恨交织的态度方可把握,即如莫泊桑小说《一生》中的女主人公的使女罗莎丽所说:“人生从来不像意想中那么好,也不像意想中那么坏。”?輥?輳?訛可以说,莫泊桑已上升到爱一切不幸者的人道主义的高度。
① 本文所引《骑马》均见《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郝运、赵少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②③?輥?輯?訛 [丹麦]索伦·奥碧·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汤晨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页,第220 —221页,第218页。
④⑦⑧?輥?輰?訛 [英]D.C.米克:《论反讽》,周发祥译,昆仑出版社1992年版,第98页,第14页,第84页,第55页。
⑤⑥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9页,第82页。
⑨⑩?輥?輱?訛 [苏]但尼林:《莫泊桑》,夜澄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6—7页,第19 —20页,第11—12页。
?輥?輲?訛 [法]莫泊桑:《小说》,见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5页。
?輥?輳?訛 [法]莫泊桑:《一生·漂亮朋友》,盛澄华、张冠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8页。
作 者:孙彩霞,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