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情怀是什么?
到大学甜妞,而有的生物博士四十多岁了工作都找不到。所以获得天文台认证也不是最终标准,瑞 士天文台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天文台钟表竞赛,评出一只走得最准的表,这项赛事也相当于钟表界的 奥运会。
这项赛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起,在瑞士 Neuchatel 天文台一直举办得好好的。直到 1962年,日本精 工参赛。
1962年,精工第一次参加这个比赛,在一堆瑞士列强的数百只表中,拿到第十名的好成绩。而 当 1968年精工重新杀回来时,精工的腕表直接包揽了前十名,将所有的瑞士表都遥遥甩在身后。精 工的成绩好到什么水平呢?就像奥运会男子 100米赛跑,这个星球最顶级的短跑运动员比如博尔特 ,只能跑进 10秒大关,每提高 0.01秒都无比激动人心,而突然有一天来了一谁都不认识的哥们,刷 的一下 3秒钟跑完了比赛,你们说其他运动员还有跑的必要吗?精工表惊世骇俗的精准度,导致这 项赛事从此停办,直到 2009年竞赛恢复,但恢复之后,精工被赛事组委会禁止参赛了。
精工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最关键因素还是机芯的突破。世界上有成千上万不同的腕表,但根据 机芯不同只能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表,另外一种是石英表。大家上物理课的时候都玩过音叉吧? 音叉被敲击一下就会振荡,而机芯中摆轮游丝的规律振荡正是计时精度的关键因素,振荡频率越高 ,计时越准确。一般的机械表的振荡频率在 21600次 /小时以上,高的可以达到 36000次 /小时。
而石英表和机械表最大的差别就是机芯的振荡结构。石英,也就是水晶,受到电力影响就会产生规 律振荡,频率为 32768次 /秒。注意是每秒,这比机械表的振荡频率直接拔高了几个数量级。按照中 国的国家标准,一块机械表每天的误差在 ±30秒便算是优等表了,而一块普通石英表每年的误差, 也不会超过半分钟。
所以说,在石英表问世之后,机械表的精度就无从谈起了,正如刀剑跟加特林比威力、算盘跟天河
二号比效率、马车跟航天飞机比速度一样,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的。
于是在 1970年之后,瑞士机械表品牌们就逐渐淡化走时准确了,转而开始向人们强调历史、典故、 材质以及工艺复杂度等因素,这些东西我们用一个汉语词汇来概括就是:
情怀。
情怀大概是所有行业中最玄妙的东西了,情怀也是很多奢侈品的救命稻草。随着时间发展,腕表的 两极分化变得严重了,今天我们可以在地摊上花十块钱买到一只走时准确还带防水的石英表,也可 以在繁华地段的专卖店里花十万块钱买一只做工考究的机械表。机械表有技术么?当然有,而且 很多,比如欧米茄的同轴擒纵系统、波尔的微型发光汽灯、劳力士蚝式表超过 200米的防水技术等 都是非常不错并且实用的技术。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又来了,这些技术值这个价格么?抛去其他因素 不谈,一个产品值不值,主要要看同类产品能否以更低的价格达到它的水平,以上提到的三项技术 ,简单地说其实就是精确、夜光和防水,这三点卡西欧 G-shock 可以做得更好,而一个 G-shock 的 价格,不到劳力士水鬼的二十分之一。
所以说为什么瑞士机械表要往奢侈品方向发展,因为它们最核心的竞争力 —— 精准,早在几十年前 就已经比不过石英表了。所以说,没有情怀这个因素,很多机械表都得破产。而情怀的兴起,正源 于核心科技的衰败。
这个道理,适用于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行业。我们再举另外一个例子 ——
相机。
上文提到了音叉,而在物理课上大家还玩过的另外一个东西就是小孔照相机,小孔成像的暗箱就是 照相机的雏形。 1839年,法国人画家达盖尔发明了第一台相机,他把一块涂有碘化银的铜版作为感 光材质,通过半个小时的曝光,拍到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照片。几十年之后,胶片发明了,从此胶片 一直作为影像行业最重要的介质,将无数精彩的瞬间化为永恒。而胶片相机的统治地位持续了一百 多年,直到数码时代的来临。
在胶片时代,相机是光学和机械的完美结合,而到了数码时代,电子的重要性就上来了。感光元件 代替传统胶片,第一个好处就是实惠,无需耗材;第二个好处便是方便传输,新华社在伦敦奥运会 上拍摄的数码图像可以瞬间传递到一万公里外的北京,这样的便捷是胶片所提供不了的。除此之外 数码影像还有及时查阅、方便后期等诸多优点,于是从 1991年第一台数码单反出现到现在短短二十 多年的时间里,数码相机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无论你玩不玩相机,你可能都隐隐约约听过一句话叫 “ 索尼大法好 ” 。这句话本身是个调侃,但为什 么索尼大法好?不仅仅是因为索尼各种各样的黑科技层出不穷,比如五轴防抖等,但最重要的,还 是索尼在图像传感器领域的高度统治。在这一领域,你很难见到日本以外有竞争力的图像传感器制 造厂家。日企垄断消费相机,源于日企对于图像传感器的垄断。图像传感器是数码相机最核心的 因素,远在其他部件之上,包括我们最感兴趣的镜头。核心科技是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图像传感 器之于数码相机,正如航空发动机之于飞机一样,中国航空业为什么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努力研制国 产发动机,一个道理。
有的品牌崛起,有的品牌就要没落,比如德国相机。今天我们在消费级相机领域很难见到德国厂商 的身影,徕卡已经转型为奢侈品了。徕卡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徕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徕卡有无与 伦比的机械做工,曾经有无数大师用徕卡记录下许多历史性瞬间 ……
可这些对于消费者来说有什么实际意义吗?没有。于是问题又回到我们之前说的, 情怀。
范文二:情怀是什么
知乎问答:什么是情怀?
小学的时候,我会折纸鹤。课间的时候,小朋友们都来跟我学着折,大家玩儿得很开心。这个时候老师走进来,教训道:“你们天天玩儿这种东西,有什么用呢?”大家听了这话都很扫兴,但很怕老师发怒,纷纷散掉了
中学的时候,我会拧魔方。一个同学很兴奋地跟我说你好厉害啊,怎么做到的。我说其实很简单,我教你啊。她却突然迟疑了一下,看了一眼自己的习题集,说:“哎呀,学这个有什么用呢?我作业还没写完呢。”
上个学期,我有一阵子看小说看得很痴迷。有天一位舍友问我说你成天看什么呢? 我说昆德拉的书,很不错的你有兴趣也看看吧。他推了推眼镜,很真诚地跟我说:“我觉得,你有时间不如去加个学生会、多看看专业课的书,或者泡个妞什么的。你一个理科生,未来也要找工作,你总看这些有什么用呢?”
其实,不论是我的老师同学还是舍友,他们的话都非常理智,而且正确。但是我却对他们的论调却本能地感到反感,其中的原因,大抵是因为我觉得他们是缺少情怀的人。
说起来,我折过纸鹤送给爸妈,他们很高兴;我玩儿魔方,后来拿过全市魔方速拧比赛的二等奖;我一个物理系的学生,也在校刊上发过自己写的文章。但是,我当初做这些事情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这些,而只是因为我喜欢,因为它们看起来很美。
所以,我的理解:情怀就是以心灵的满足而不是功利的得失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的一种品质。一件没什么用的事,还是要去做,也许只因为我喜欢,也许只因为它看起来很美。
?????????????????????????????????
买了房子,到宜家和家具城挑选家具,不是情怀。但租了房子,只有可怜的十几平米,买回藤蔓、盆栽、园艺架,花上几个休息日,细细地装饰一番,露出几分雅致,这是情怀。
做动画做到世界知名,不是情怀。但当业内所有的人都用电脑绘图,而你还在坚持手工绘制,只是纯粹出于一种对手工偏执的信仰和热爱,这是情怀。
听后摇、爵士、小众音乐,不是情怀。但当忙完一天,加完班,回到家,取出淘到的正版碟,听几首北欧后摇,兴致来了写写乐评,在忙碌的生活里偷得几分钟的闲适,这是情怀。
写小说,不是情怀。但在流水线上一天忙十四个小时,休息的间隙,同事在打牌、聊天、唠嗑,而你取出皱巴巴的稿纸,坐在车间角落的落地窗前写小说,不为发表只为倾诉,这是情怀。
我觉得,情怀就是一种,对日常生活中已经失落、需要踮起脚尖才够得到、大多数人不会去做或不屑于去做、带着一丝崇高感的、纯粹美好的东西,的向往。当科学家,是梦想;当一名小丑,也是梦想。当你觉得它很美好,愿意去追求,而隐隐约约有一种崇高感时,它就是。
????????????????????????????????? 年轻的时候,情怀是诗,爱人,梦想
壮年的时候,情怀是手无寸笔,却用生活书长诗;口无莲花,只用付出释真情;心无旁骛,但用行动铸目标。 老年的时候,情怀是狩猎,激昂,不服,并温柔的为逝去所爱之墓撑
?????????????????????????????????
情怀也有大小之分。小情怀是关注让自己获得精神愉悦的精神一隅。大情怀开阔且包容。让更多的东西走进来也让更美的走出去。
情怀就是那种你作为一个十岁时就开始被人笑穷的穷孩子,仍然能被打动到甘愿为了它穷一辈子的东西。可以是爱情,可以是追求,可以是理想,可以是你想到的任何东西。但一定是个无比美好的东西。
情怀分两种,一种是人与事物之间的审美或执念;另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情。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情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远方的眼泪和微笑也都和我有关。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过去和将来的月光也都和我有关 。 鲁迅的名言或许能更好地界定情怀:“无限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情怀是一种超脱本我、惠及大众的普世境界。
他租了房子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城郊买花,买花的大多是城市里的中产阶级,开着小车装饰家居,只有他一个人抱着一盆花去哼哧哼哧的挤公交,我觉得这就是情怀。 狗也有情怀这件事,恐怕没错。一条日本的狗,在站台日夜守候主人的归来直到死去,忠犬阿八的故事拍成了电影,当年的站台上也修了阿八的像。这种动物都有的原始情感是情怀么?我想是的。情怀不过是人为加诸于原始情感的升华形容。大多数狗的执念,即为主人。这是情感,你也可以说它是情怀。
是什么?
1、情怀是心灵的愉悦,而不是功利的得失
2、情怀是追求崇高的,美好的东西
3、情怀是不怕被现实击倒的精神圭臬
4、情怀是开阔与包容的心境
5、胸怀家国,顾全大局的爱国情怀
6、远离喧嚣,钟情山水的归隐情怀
7、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墨客情怀
8、情怀是脱俗独立的,不沾染商业气息
真情怀——无功利,无商业
为什么?(作用or 危害)
(为什么我们要坚持情怀,而摒弃商业?为什么情怀里不能有商业气息?)
(保持无功利情怀的作用?)
面对材料怎么做?(本次议论文的题目或中心论点)
商业让道,情怀先行
切莫贩卖情怀
让情怀远离商业
请不要打着“情怀”的幌子
放下利益,坚守情怀
变味的“情怀”
剥开商业利益看情怀 真情怀与为情怀
坚守情怀,摒弃商业
范文三:杜甫是什么诗人?
精品文档
杜甫是什么诗人,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copyright dumeiwen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 ,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
1 / 3
精品文档
编有《笺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www.dumeiwen.com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朝以后。王禹、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研究资料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 《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 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
2 / 3
精品文档
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 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 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 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 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 / 3
范文四:女诗人席慕蓉:熟女情怀也是诗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这是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中的诗句。 人说“少女情怀都是诗”,但一个驰骋诗坛数十载的诗人告诉你,熟女情怀也是诗,她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红遍两岸的台湾著名女诗人,有“诗坛琼瑶”之称的席慕蓉。近日,年过六十的她带着最新的诗集《以诗之名》,走进了《杨澜访谈录》。
上世纪80年代,在大陆和台湾的文学界曾掀起一阵“席慕蓉旋风”。其中流传最广的是那些关于爱情的诗篇。因此,席慕蓉经常被问到爱情这个话题,但她却淡然而幽默地说:“当我们说少女情怀总是诗,我承认,但是当我们成了‘熟女’的时候,生命还是继续的。”
她说:“我非常反对我们把生命以年份来计算,我想我们又不是罐头。我们人的生命不是罐头,灵魂更不是罐头。你说你从几岁到几岁该怎么样,几岁到几岁该怎么样。我勉强地跟着这个社会走的时候,当然有一种妥协。可是那个灵魂是不妥协的。”
关于爱情,席慕蓉有着一种独特的理解——“时间跟爱情是一模一样的,就是它来的时候你手足无措,你把握不住。它走的时候你就只能在后面后悔。”因为在席慕蓉看来,爱情和时间一样,来的时候它从不和你商量,面对爱情,当你犹豫不决的时候,它就像时间一样从指尖溜走了。
杨澜问她:像您现在60多岁了还会写爱情的诗吗,她说:“我们一般把爱情限定在少女情怀,但是我30多岁时其实就在回望我的青春,我当时有一首诗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现在60多了,依然在回望我前面的大半生。或者是追悔,或者是缅怀,或者是探索爱情到底是什么。我现在也还在问:爱情是什么呢,时间对我是个谜题。很多人想说,你跟我讲点惊天动地的爱情,其实我觉得我写的东西,之所以能让别人喜欢,其实就是因为它不是惊天动地的。是因为它每天都在发生,而在发生的时候,我们却没有发现。”
席慕蓉官方认证的微博已拥有了150多万的粉丝。但她说:“我是个山顶洞人,我从来不上网的。”但随后席慕蓉还是微笑着说:“让我回家去偷偷得意一下好了。”
席慕蓉祖籍内蒙古,是大草原的孩子。可直到四十多岁,她才有机会真正回到故乡,回到草原的怀抱。深埋在心中的那份乡愁,很难被旁人所理解。在她的儿子、女儿小的时候,一次席慕蓉带着他们在书店买书,当打开一本儿童书读到韦应物的诗句“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时,席慕蓉的眼泪忍不住落了下来。回家后,女儿跟爸爸说:妈妈挺麻烦的。
席慕蓉说:“我女儿后来出国了,在美国大学里教钢琴。在她刚刚去美国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打电话给我,她说,妈,我现在知道你为什么会哭了。”那天有一个图瓦的合唱团到访,听了他们的歌声,女儿哭了一个晚上,她说那个歌特别亲切,能够感觉到其中的苍凉与寂寞。
席慕蓉的儿子一度拒绝读她的书,去美国上学时,想找本解闷的书在飞机上看,席慕蓉拿出她的《金色的马鞍》,是专门讲蒙古族的,说可不可以求求你看看妈妈的这一本,儿子觉得无聊,不愿意拿上飞机。他后来告诉席慕蓉,他先买了一本侦探小说,可看不下去,实在没办法,只好打开了妈妈的这本书看,结果就开始流泪,从那时起,他成了席慕蓉的读者。
说到这些,席慕蓉说:“其实,有些东西都是在我们的血液里。”(别水/整理)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范文五:余秋雨_诗人是什么
余秋雨:诗人是什么?
一
大地为证: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亲近诗。
这并不是指李白、杜甫的时代,而是还要早得多。至少,诸子百家在黄河流域奔忙的时
候,就已经一路被诗歌所笼罩。
他们不管是坐牛车、马车,还是步行,心中经常会回荡起“诗三百篇”,也就是《 诗经》
中的那些句子。这不是出于他们对于诗歌的特殊爱好,而是出于当时整个上层社会的普遍风
尚。而且,这个风尚已经延续了很久很久。
由此可知,我们远祖的精神起点很高。在极低的生产力还没有来得及一一推进的时候,
就已经“以诗为经”了。这真是了不起,试想,当我们在各个领域已经狠狠地发展了几千年
之后,不是越来越渴望哪一天能够由物质追求而走向诗意居息,重新企盼“以诗为经”的境
界吗?
那么,“以诗为经”,既是我们的起点,又是我们的目标。《 诗经 》这两个字,实在可以
提挈中华文明的首尾了。
当时流传的诗,应该比《 诗经 》所收的数量大得多。 司马迁在《 史记 》中说,是孔子把三千余篇古诗删成三百余篇的。这好像说得不大对,因
为《 论语》频频谈及诗三百篇,却从未提到删诗的事,孔子的学生和同时代人也没有提过,
直到三百多年后才出现这样的记述,总觉得有点奇怪。而且,有资料表明,在孔子还是一个
孩子的时候,《诗经 》的格局已成。成年后的孔子可能订正和编排过其中的音乐,使之更接
近原貌。
但是,无论是谁选的,也无论是三千选三百,还是三万选三百,《 诗经 》的选择基数很
大,则是毋庸置疑的。
我本人一直非常喜欢《 诗经》。过去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时,不少学生常常因一个“经”
字望而却步,我总是告诉他们,那里有一种采自乡野大地的人间情味,像是刚刚收割的麦垛
的气味那么诱鼻,却谁也无法想象这股新鲜气味竟然来自于数千年前。
我喜欢它的雎鸠黄鸟、蒹葭白露,喜欢它的习习谷风、霏霏雨雪,喜欢它的静女其姝、
伊人在水??而更喜欢的,则是它用最干净的汉语短句,表达出了最典雅的喜怒哀乐。
这些诗句中,蕴藏着民风、民情、民怨,包含着礼仪、道德、历史,几乎构成了一部内容
丰富的社会教育课本。这部课本竟然那么美丽而悦耳,很自然地呼唤出了一种普遍而悠久的
吟诵。吟于天南,吟于海北;诵于百年,诵于千年。于是,也熔铸进了民族的集体人格。
每次吟诵《 诗经 》,总会联想到一个梦境:在朦胧的夜色中,一群人马返回山寨要唱几
句约定的秘曲,才得开门。《 诗经》便是中华民族在夜色中回家的秘曲,一呼一应,就知道
是自己人。
《 诗经》是什么人创作的?应该是散落在黄河流域各阶层的庞大群体。这些作品,不管是各
地进献的乐歌,还是朝廷采集的民谣,都会被一次次加工整理,因此也就成了一种集体创作,
很少有留下名字的个体诗人。这也就是说,《诗经 》所标志的,是一个缺少个体诗人的诗歌时代。
这是一种悠久的合唱,群体的美声。这是一种广泛的协调,辽阔的共鸣。这里呈现出一
个个被刻画的形象,却很难找到刻画者的面影。
结束这个局面的,是一位来自长江流域的男人。
二
屈原,一出生就没有踩踏在《 诗经 》的土地上。
中华民族早期在地理环境上的进退和较量,说起来太冗长,我就简化为黄河文明和长江
文明吧。两条大河,无疑是中华农耕文明的两条主动脉,但在很长的历史中,黄河文明的文
章要多得多。
无论是那个以黄帝、炎帝为主角并衍生出夏、商、周人始祖的华夏集团,还是那个出现
了太皞、少皞、蚩尤、后羿、伯益、皋陶等人的东夷集团,基本上都活动在黄河流域。由此
断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点不错。
长江流域活跃过以伏羲、女娲为代表的苗蛮集团,但在文明的程度和实力上,都无法与华
夏集团相抗衡,最终确实也被战胜了。我们在史籍上见到的尧如何制服南蛮,舜如何更易南
方风俗,禹如何完成最后的征战等等,都说明了黄河文明以强势统治长江文明的过程。
但是,黄河文明的这种强势统治,不足以消解长江文明。因为任何文明的底层,都与地
理环境、气候生态、千古风习有关,伟大如尧舜禹也未必更易得了。幸好是这样,中华文明
才没有在征服和被征服的战火中,走向单调。
自古沉浸在神秘奇谲的漫漫巫风中,长江文明不习惯过于明晰的政论和哲思。它的第一个
代表人物不是霸主,不是名将,不是圣贤,而是诗人,是一种必然。
这位诗人不仅出生在长江边,而且出生在万里长江最险峻、最神奇、最玄秘、最具有概括
力的三峡,更有一种象征意义。
我多次坐船过三峡,每次都要满心虔诚地寻找屈原的出生地。我知道,这是自然与人文两
方面经过无数次谈判后才找到的一个交集点。
如果说,《 诗经》曾经把温煦的民间礼仪化作数百年和声,慰藉了黄河流域的人伦离乱和
世情失落,那么,屈原的使命就完全不同了。他只是个人,没有和声。他一意孤行,拒绝慰
藉。他心在九天,不在世情??
他有太多太多的不一样,而每一个不一样又都与他身边的江流、脚下的土地有关。
请想一想长江三峡吧,那儿与黄河流域的差别实在太大了。那儿山险路窄,交通不便,很
难构成庞大的集体行动和统一话语。那儿树茂藤密、物产丰裕,任何角落都能满足一个人的
生存需要,因此也就有可能让他独晤山水,静对心灵。那儿云谲波诡,似仙似幻,很有可能
引发神话般的奇思妙想。那里花开花落,物物有神,很难不让人顾影自怜、借景骋怀、感物
伤情。那里江流湍急,惊涛拍岸,又容易启示人们在柔顺的外表下志在千里,百折不回。
相比之下,雄浑、苍茫的黄河流域就没有那么多奇丽,那么多掩荫,那么多自足,那么多
个性。因此,从黄河到长江,《 诗经》式的平原小合唱也就变成了屈原式的悬崖独吟曲。
如果说,《 诗经 》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那么,屈原则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人。
于是,我们看到屈原走来了,戴着花冠,佩着长剑,穿着奇特的服装,挂着精致的玉佩,
脸色高贵而憔悴,目光迷惘而悠远。这么一个模样出现在诸子百家风尘奔波的黄河流域是不
可想象的,但是请注意,这恰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个体形象出现的伟大诗人。《诗经 》把诗写在万家炊烟间,屈原把诗写在自己的身心上。
其实屈原在从政游历的时候也到过黄河流域,甚至还去了百家汇聚的稷下学宫(据我考证,
可能是公元前三一一年),那当然不是这副打扮。他当时的身份,是楚国的官吏和文化学者,
从目光到姿态都是理性化、群体化、政治化的。稷下学宫里见到过他的各家学人,也许会觉
得这位远道而来的参访者风度翩翩,举手投足十分讲究,却不知道这是长江文明的最重要代
表,而且迟早还要以他们无法预料的方式,把更大的范围也代表了,包括他们在内。
代表的资格无可争议,因为即使楚国可以争议,长江可以争议,政见可以争议,学派可以
争议,而诗,无可争议。
三
我一直觉得,很多中国文学史家都从根子上把屈原的事情想岔了。
大家都在惋叹他的仕途不得志,可惜他在政坛上被排挤,抱怨楚国统治者对他的冷落。
这些文学史家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果他在朝廷一直得志,深受君主重用,没有受到排
挤,世界上还会有一个值得每一部中国文学史都辟出专章专节来恭敬叙述的屈原吗?
中国文化人总喜欢以政治来框范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他们不知道:一个吟者
因冠冕而喑哑了歌声,才是真正值得惋叹的;一个诗人因功名而丢失了诗情,才是真正让人
可惜的;一个天才因政务而陷入于平庸,才是真正需要抱怨的。而如果连文学史也失去了文
学坐标,那就需要把惋叹、可惜、抱怨加在一起了。
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这也就是把一个政治概
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爱国”?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滋生自
己生命的土地、文化和政权形式,当然合情合理,但是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
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在后世看来,当时真正与“国家”贴得比较近的,反倒是
秦国,因为正是它将统一中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形成梁启超所说的“中国之中
国”。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
有人也许会辩解,这只是反映了楚国当时当地的观念。但是,把屈原说成是“爱国”的是
现代人。现代人怎么可以不知道,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把速朽性因素和
永恒性因素搓捏成一团,把局部性因素和普遍性因素硬扯在一起,而且总是把速朽性、局部
性的因素抬得更高,这就是很多文化研究者的误区。
寻常老百姓比他们好得多,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的时候,完全不分
地域。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还是把楚国灭亡的地方,都在纪念。当年的“国界”,
早就被诗句打通,根本不存在政治爱恨了。那粽子,那龙舟,是献给诗人的。中国民众再慷
慨,也不会把两千多年的虔诚,送给另一种人。
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文化,切莫自卑。
在诸多同类著作中,我独独推崇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那一部《 中国文学史》对屈原的
分析。书中指出,屈原有美好的政治主张,曾经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但由于贵族出身又
少年得志,参加政治活动时表现出理想化、情感化和自信的特点,缺少周旋能力,难于与环
境协调。这一切,在造成人生悲剧的同时也造就了优秀文学。
这就说对了。正是政治上的障碍,指引了文学的通道。落脚点应该是文学。
我的说法可能会更彻底一点:那些日子,中国终于走到了应该有个性文学的高点上了,
因此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派出一个叫屈原的人去领受各种心理磨炼。让他切身体验一系列矛盾
和分裂,例如:信任和被诬、高贵和失群、天国和大地、神游和无助、去国和思念、等待和
无奈、自爱和自灭,等等,然后再以自己的生命把这些悖论冶炼为美,向世间呈示出一个最
高坐标: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人。
简单说来,这是一种通向辉煌的必要程序。
抽去任何一级台阶,就无法抵达目标,不管那些台阶对攀援者造成了多大的劳累和痛苦。
即便是小人诽谤、同僚侧目、世人疑惑,也不可缺少。
甚至,对他自沉汨罗江,也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郭沫若认为,屈
原是看到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首都郢,才悲愤自杀的,是“殉国难”。我觉得这恐怕与实际情况
有一点出入。屈原自沉是在郢都攻破之前好几年,时间不太对。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楚国朝廷
中那些奸臣贼子不想让屈原活着,把他逼死的。在宽泛的意义上这样说说也未尝不可,但一
定要编织出一个谋杀故事,却没有具体证据。
我认为,他作出自沉的选择有更深刻的因素。当然有对现实的悲愤,但也有对生命的感悟,
对自然的皈服。在弥漫着巫风神话传统的山水间,投江是一种凄美的祭祀仪式。他投江后,
民众把原来祭祀东君的日子转移到他的名下,前面说过的包粽子、划龙舟这样的活动,正是
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说实话,我实在想不出屈原还有哪一种更好的方式作为生命的句号。世界上的其他文明,
要到近代才有不少第一流的诗人哲学家作出这样的选择。海德格尔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说,一
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形成、处境、病衰都是无法控制的,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如何结束生命。
我在北欧旅行时,知道那里每年有不少孤居寒林别墅中的高雅人士选择自杀。我看着短
暂的白天留给苍原的灿烂黄昏,一次次联想到屈原。可惜那儿太寂寞,百里难见人迹,无法
奢望长江流域湖湘地区初夏时节那勃郁四野的米香和水声。
这种想法是不是超越了时代?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所谓诗人,就是那种把过去、现在和
将来融为一体的那种人。当然,惠特曼所说的是少数真正的伟大诗人。
因此,屈原身上本来就包含着今天和明天。
四
只要说到屈原,总不能不亲近一下他的作品,连一次也不应该漏过。
这里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屈原的作品非常艰深,而年年祭祀屈原的民众却难以计数,我
们能在这中间搭建几条栈道吗?
正是出于这个目的,二十世纪曾出现过不少版本的“今译”。几乎所有的今译都采用了诗
体,但遗憾的是,楚辞和现代诗之间的“韵味系统”完全不同,很难产生两相满意的转换关
系。往往是,今译的诗句过于整齐繁琐,把原诗的整体气韵丢失了。这就像陈列一尊最华美
的青铜器,万不可用珠光宝气的现代华美去映照,而只应该给它提供一个最朴素的麻布平台。
我很想做一个小小的试验,把屈原的作品用现代散文来作一番表述。躲过大量的古文障碍,
躲过逐段逐句的严格程序,只是画一个粗略的轮廓,算是给普通祭祀者递一根拐杖。
那么,就从《 离骚 》着手试试看吧。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出生在一个吉利的日子,父亲给我起了个好名。我既有天生的
美质,又重视后天的修能,还喜欢把香草秋兰佩饰在身。
日月匆匆留不住,春去秋来不停步。我只见草木凋零,我只怕美人迟暮。何不趁着盛年
远离污秽,何不改一改眼下的规矩?那就骑上骏马向前驰骋吧,我愿意率先开路。
我知道古代圣君总与众芳同在,我知道堂堂尧舜因为走了正道而一路畅达,狂乱的桀纣
因为想走捷径而步履窘困。因此,我指九天为证,我平日忙忙碌碌地奔走先后,并不怕自身
遭殃,只担心家国误入歧途。但是,我的好心不被理解,反而遭来了谗言和忿怒。
你不是早就约我在黄昏见面吗,为什么有了改变?我不是早就种下鲜花香草了吗,为什
么也散出了异味?众人在比赛贪婪,心底都贮满嫉恨。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只怕直到老年,
还来不及修名立身。
朝饮木兰的露水,夕餐秋菊的落英,只要相信内心的美好,又何妨饥饿憔悴?我总是长
叹擦泪,哀伤着民生多艰。虽然从早到晚又被辱骂又被驱赶,我虽九死而未悔。
鹰雀不能合群,方圆不能重叠。我只恨没有看清道路,伫立良久决定返回。我让我的马
在兰皋漫步,在椒丘休息,自己却换上了出发前的服装。我像过去一样以荷叶为衣,以芙蓉
为裳,戴上高冠,佩上长剑,然后抬起头来观看四荒。我又有了缤纷的佩饰,我又闻到了阵
阵芳香。
大姐反复地劝导我:“大禹的父亲过于刚直而死于羽山之野,你如此博学又有修养,为何
也要坚持得如此孤傲?人人身边都长满了野草,你为何偏偏洁身自好?民众不可能听你的解
说,有谁能体察你的情操?世人都在勾勾搭搭,你为何独独不听劝告?”
大姐啊,我只知道古代圣贤的教导,不可自纵,不可违常。我只知道皇天无私,以德为
上。也许真该叹息我生不逢时,采一束蕙草来擦拭眼泪,但眼泪早已把我的衣衫打湿,我把
衣衫铺在地上屈膝跪告:我已经知道该走的正道,那就是驾龙乘凤飞上九霄。
清晨从苍梧出发,傍晚就到了昆仑。我想在这神山上稍作停留,抬头一看已经暮色苍茫。
太阳啊你慢点走,不要那么急迫地落向西边的崦嵫山。前面的路又长又远,我将上下而求索。
我在天池饮马,又从神木上折下枝条拂动着阳光,暂且在天国自在逍遥。我要让月神作
为先驱,让风神跟在后面,然后再去动员神鸟。我令凤凰日夜飞腾,我令云霓一路侍从,整
个队伍分分合合,上上下下一片热闹。
终于到了天门,我请天帝的守卫把天门打开,但是,他却倚在门边冷眼相瞧。太阳已经
落山,我一边编结着幽兰一边长时间地站立着十分苦恼。你看世事多么混浊,连最美好的事
情也被嫉妒毁掉。
第二天黎明我渡过了神河,登上高丘拴好马,举头四顾又流泪了:高丘上,我心中的神
女没找到。
我急忙从春宫折下一束琼枝,趁鲜花还未凋落,拿着它去世间寻找。我解下佩带托人去
找古帝伏羲的女儿洛神,但她吞吞吐吐又自命不凡,说晚上要到别处去居住,早晨又要到远
处去洗发。仗着相貌如此骄傲,整日游逛不懂礼节,我转过头去另作寻找,又看到了孕育过
商族的美女简狄。我让鸩鸟去说媒,但情况似乎并不好。斑鸠倒是灵巧嘴,但它实在太轻佻。
终于找到凤凰去送聘礼,但晚了,那位叫高辛的帝王已比我先到。我心中还有夏朝君王身边
那两位姓姚的姑娘,但一想媒人都太笨,事情还是不可靠??
历代的佳人都虚无缥缈,贤明的君主又睡梦颠倒。我的情怀能向谁倾诉,我又怎么忍耐
到生命的终了?
我占卜上天:“美美必合,谁不慕之?九州之大,难道只有这里才有佳人?”
卜辞回答:“赶紧远逝,别再狐疑。天下何处无芳草,何必总是怀故宇!”
是啊,这里的人们把艾草塞满了腰间,却硬说不能把幽兰佩戴在身上;这里的人们把粪
土填满了香囊,却硬说申椒没有芳香。连草木的优劣也分不清,他们又怎么能把美玉欣赏?
年纪未老,依然春光,但我多么害怕杜鹃的鸣叫突然响起,宣告落花时节已到,百草失
去芬芳。其实,一切原本无常,我刚刚赞美过的幽兰,也渐渐变成了艾草;我刚刚首肯过的
申椒,也越来越变得荒唐。时俗已经变成潮流,谁能保持原有风尚?幽兰、申椒尚且如此,
其他花草更是可以想象。唯有我的玉佩还依然高贵,我发现众人都在故意遮盖它的光辉,我
担心小人终究要把它损伤。
我决定还是要面朝昆仑方向。选好良辰吉日,以琼枝玉屑作为干粮。仍然是凤凰展翅,
云霓飞翔,千马奔驰,蛟龙架梁。渡过流沙、赤水,绕过不周山直指西海??忽然间我松下
缰辔放慢了速度,神思邈邈地想起了奏九歌、跳韶舞的快乐时光。
我已经升腾在辉煌的九天,却还在从高处首寻望故乡。连我的仆人也露出悲容,连我的
马匹也弯曲着身子不肯走向前方。
唉,罢了!既然国中无人知我,我又何必怀念故乡?既然无法推行美政,我且把先人彭
咸作为榜样!
用如此浅显的散文来表述《 离骚》,可能会引起楚辞专家的不悦。但是,我了解我的读
者,他们即使有很好的古文修养,一旦被我引入现代口语对话系统,也就不太愿意在同一篇
文章中更换成古代的步履了,哪怕是一小段。这也是散文和学术论文的重大区别。这样的浅
显表述必然会失落很多东西,却有可能留存一股气,也就是诗化逻辑的总体走向。
五
至少也算通俗地亲近了一次吧。
从中可以知道,自屈原开始,中国文人的内心基调改变了,有了更多的个人话语。虽然其
中也关及民生和君主,但全部话语的起点和结局却都是自己。凭自己的心,说自己的话,说
给自己听。被别人听到,并非本愿,因此也不可能与别人有丝毫争辩。
这种自我,非常强大又非常脆弱。强大到天地皆是自己,任凭纵横驰骋;脆弱到风露也成
敌人,害怕时序更替,甚至无法承受鸟鸣花落,香草老去。
这样的自我一站立,中国文化不再是以前的中国文化。
帝王权谋可以伤害他,却不能控制他;儒家道家可以滋养他,却不能拯救他。一个多愁善
感的孤独生命发出的声音似乎无力改易国计民生,却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会低头思考自己的
生命。
因此,他仍然孤独却又不再孤独,他因唤醒了人们长久被共同话语掩埋的心灵秘窟而产
生了强大的震撼效应。他让很多中国人把人生的疆场搬移到内心,渐渐领悟那里才有真正的
诗和文学,因此,他也就从文化的边缘走到了中心。
从屈原开始,中国文人的被嫉受诬,将成为一个横贯两千多年的主题。而且,所有的高贵
和美好,也都将从这个主题中产生。
屈原为什么希望太阳不要过于急迫地西沉于崦嵫山?为什么担忧杜鹃啼鸣?为什么宣告
要上下而求索?为什么发誓虽九死而未悔?因为一旦被嫉受诬,生命的时间和通道都被剥夺,
他要竭尽最后一点力量争取。他的别离和不忍,也都与此有关。屈原的这个精神程序,已被
此后的中国文化史千万次地重复,尽管往往重复得很不精彩。
从屈原开始,中国文学摆开了两重意象的近距离对垒。一边是嫉妒、谣诼、党人、群小、
犬豕、贪婪、溷浊、流俗、粪壤、萧艾,另一边是美人、幽兰、秋菊、清白、中正、求索、
飞腾、修能、昆仑、凤凰。这种对垒,有写实,更是象征,诗人就生存在两边中间,因此总
是在磨难中追求,又在追求中磨难。诗人本来当然想置身在美人、幽兰一边,但另一边总是
奋力地拉扯他,使他不得不终生处于挣扎之中。
屈原的挣扎启示后代读者,常人都有物质上的挣扎和生理上的挣扎,但诗人的挣扎不在
那里。屈原的挣扎更告诉中国文学,何谓挣扎中的高贵,何谓高贵中的挣扎。
屈原的高贵由内至外无所不在,但它的起点却是承担了使命之后的痛苦。由痛苦直接酿造
高贵似乎不可思议,屈原提供了最早的范本。
屈原不像诸子百家那样总是表现出大道在心,平静从容,不惊不诧。相反,他有那么多的
惊诧,那么多的无奈,那么多的不忍,因此又伴随着那么多的眼泪和叹息。他对幽兰变成萧
艾非常奇怪,他更不理解为什么美人总是难见,明君总是不醒。他更惊叹众人为何那么喜欢
谣言,又那么冷落贤良??总之,他有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他曾写过著名的《天问 》,
其实心中埋藏着更多的《 世问 》和《 人问 》。他是一个询问者,而不是解答者,这也是他
与诸子百家的重大区别。
而且,与诸子百家的主动流浪不同,屈原还开启了一种大文化人的被迫流浪。被迫中又
不失有限的自由和无限的文采,于是也就掀开了中国的贬官文化史。
由此可见,屈原为诗作了某种定位,为文学作了某种定位,也为诗人和文人作了某种定位。
但是恕我直言,这位在中国几乎人人皆知的屈原,两千多年来依然寂寞。虽然有很多模仿
者,却总是难得其神。有些文人在经历和精神上与他有局部相遇,却终究又失之交臂。至于
他所开创的自我形态、分裂形态、挣扎形态、高贵形态和询问形态,在中国文学中更是大半
失落。
这是一个大家都在回避的沉重课题,在这篇文章中也来不及详述。我只能借取屈原《 招
魂》中反复出现的一个短句,来暂时结束今天的话题——
魂兮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