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货币政策
中国的货币政策 (第二版)
Mikko
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不独立
?政策主体多:包括央行,政策性银行(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农发行),银监会等等,职能混杂(因为都是部级单位嘛) ?多重目标(中国选择独立的货币政策、资本半流动、汇率半开放) ——基本上要兼顾到所有的政策目标,包括增长、通胀、就业、国际收支表、金融稳定甚至行业结构等等 ?工具升级:目前在学习发达国家,但由于中观条件(金融市场)差异以及一些数据配套的问题,依样画葫芦的缺陷在逐步显现 ?货币政策四要素=市场自由+监管完善+操作框架+实施
流动性的创生机制
?
?
?
?准备金一级市场,央行通过各类资产端业务向银行体系输出流动性,银行体系获取这部分负债后去配置资产。 过往的被动操作是因为资产端的积累是被动的(80%外储,资本帐+经常帐双顺差),央行需要通过各类工具对冲这部分所谓的“热钱”,但近几年国际收支表情况逆转,央行无需再使用央票(准政府债券)及准备金率来控制热钱,所以央行在资产端的行为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对存款性公司债权——公开市场操作(SLO/SLF)、再贷款(PSL)/再贴现(主要充当结构调整工具) 发行债券——票据业务(与财政部国债有替代效应,故发达国家不常使用)
利率市场化
?央行通过一些预期外的,银行要求的短期的流动性援助,制定惩罚性利率,形成利率上轨,比如SLF的利率 央行通过常备的(如逆回购/正回购,SLO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来引导(影响)市场的利率水平(既通过一级市场供应或者收缩准备金来引导二级市场准备金利率围绕央行的目标运行),以形成利率中轨(Shibor) 通过向超额存款准备金付息,央行制定利率下轨(中国的银行超额准备金率水平在1%-2%左右,主要为了应对流动性冲击) 通过不同期限的工具运用,来影响利率的期限结构。(短期、中期、长期) ???
流动性的二元机制
?
?
1.2.3.4.
?控制流动性的二元机制=数量+价格 流动性区分 宏观流动性(M2、社会融资总量、是一个总量指标) 市场流动性(Spread,衡量市场间差异及不同信用主体及对手方的差异) 绝对流动性(深度、速度、宽度),价格多不多、成交快不快、品种多不多 期限流动性(久期匹配、现金流匹配),资产负债表是否合理? 其他(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
2013年钱荒后的变化
变化的主因无非在于: ?互联网金融倒逼加速利率市场化,这个几乎没有分析师或者独立学者可以料到,真正导致银行负债端压力的会是余额宝(可以算是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负债端的显著压力逼迫银行在资产端无序扩张,反应为影子银行的爆发式增长以及期限错配的偏好上升,尤其是同业业务这一块儿。 ?中国的银行盈利本来是通过信贷这一纯粹的单一方式所获取的(信贷意味着银行主动去增加企业的被动存款,而存款又有乘数效应)这带来的ROE远高于债券。 ?银行资金运用的主要方向包括:贷款、非标、债券投资、存放同业和拆出、准备金及现金。
市场评估
?一级市场:工具多样化,银行参与积极,利率引导作用明显 ?二级市场:银行间市场活动已经较为成熟有效,利率定价可以反映出银行的货币政策意愿,美中不足是对手方仍然是国内为主(非存款金融机构还不够大,海外机构也无法参与进来) ?金融市场:信贷市场开始收缩,股票市场(新三板等等)及债券市场大发展,间接融资转为直接融资,资产证券化推行(银行不得不这么做,很可能是与国有大集团联合推进) ?实体经济:托宾Q效应,市场价值高的企业增发在投资,市场价值低的企业被兼并收购。市场通过这种手段对旧产能做清算,而发展新产能。
102030405060
2001/062001/122002/062002/122003/062003/122004/062004/122005/062005/122006/062006/122007/062007/122008/062008/122009/062009/122010/062010/122011/062011/122012/062012/122013/062013/122014/062014/12
0.30.40.50.60.70.80.91.01.11.21.3货币当局外汇占款增长和货币转化双下降
为什么我们要理解这些鬼
?因为近期股票市场及债券市场所表现的波动特征因为货币政策的主动化而改变了——既市场变为了类似Risk on Risk off的二元定价范式,而市场考虑的唯一因素即边际流动性增量,但边际流动性供给在流动性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会跌入流动性陷阱(既再低的融资利率都无法促进金融主体进行投资) ?WHY?因为金融主体的选择(借、或不借)是很极端的,与中国的中观环境有关(既公刚性兑付,私高利高违约)——既通过边际增量主导的准备金定价无法优化金融主体的资产配置决策了!因为资产本身存在问题!而不是流动性不被需要! ?信用是很脆弱的!所以货币政策也是很脆弱的!因为目前的货币是信用本位!
Mikko Presents
宏观类: ?透析欧罗巴
? 美元的分析逻辑
? 美联储工具及资产负债表解读
? 黄金的定价范式
? 人民币汇率定价研究
? 中国货币政策的范式转换
? 电子货币及支付系统对信用货币的冲击 ? 银行体系的行动逻辑(资产与负债) ?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逻辑
? 要素定价理论及三周期嵌套理论
? 市场定价范式切换及分析(Risk on Risk off)
谢谢!
范文二:中国货币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小脚女人走碎步
李迅雷
中国自去年年初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今,货币政策转向已经超过五个季度了,但从今年一季度的宏观数据看,似乎也没有看到经济出现明显的回落趋势。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上调利率,看似紧缩频率很高,但效果却不明显,流动性依然比较宽松,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还是维持在25%的高位。原因究竟何在,
提高存准率只为对冲增量外汇占款
尽管已经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面对源源不断的外汇流入,仍然显得力不从心。如2010年,由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央行上收的存款准备金余额从10万亿上升到了13万亿,净增3万亿,但这还没有完全对冲掉去年全年外汇占款的增加额3.3万亿。而且,去年央票余额还减少了2500亿左右,使得流动性仍然显得宽松。如果从2003年4月开始发行央行票据算起,大规模对冲操作已持续8年,对冲率(存款准备金余额+央行票据余额/外汇占款余额)约为75%左右,还有约5.5万亿元由于外汇流入而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并没有回收。
今年一季度,在出现2004年来首季外贸逆差的背景下,外汇占款又增加了1.1万亿,这显示热钱流入还是颇为凶猛。为此,央行在一季度又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但也仅对冲掉新增的外汇占款额。可见,在运用数量化货币工具方面,央行目前的操作思路只是用“池子”来装增量的货币,而没有去动存量的货币,尽管巨额的存量货币是导致本次通胀的主要原因。
4月中旬,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动作稍稍提前,但不知4月份的新增外汇占款量有多大,如果按照第一季度1.1万亿来递推,今年的外汇占款可能超过去年。因此,继续提高存准率来对冲外汇占款的动作还将持续下去,故周小川行长表示,提高存准率没有绝对上限。但是,我们发现,至4月份中旬,央票余额比去年年末反而减少近1万亿。为何在央票余额不是增加反而减少呢,主要1-2月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过小,其背后的原因是央票发行利率不敢定得过高,怕增强人们的加息预期,而加息又会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热钱流入加速。但3月份之后,央行主动提高央票发行利率,与市场利率接轨,使得公开市场操作规模急剧放大,出现了净回笼货币2000余亿。但即便如此,一季度央票余额还是减少了。
央行至今为止所采取的货币收缩措施估计还是没有完全对冲掉今年新增的外汇占款额,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仍然停留在对增量流动性的控制上,对巨额的存量流动性没有涉及,故其力度不可谓大。
被动加息:象征意义大于实效
自去年10月份开始的连续4次加息,累计只让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了1个百分点,但从去年10月至今的物价涨幅,却远远不止1个百分点。之所以加息幅度如此之小,原因众多。比如,在美国没有加息的背景下,加息扩大了人民币与美元利率之间的利差,这会增强人民币升值压力。又如,加息会增加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利息负担,或会招致各方反对。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央行每次加息几乎都比市场预期的要晚,而市场的实际利率水平远高于基准利率水平。比如,江浙中小企业普遍获得银行贷款的实际利率成本在10%以上,即便如此,也很难通过银行获得融资。相反,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则借市场利率高企之际,加大放贷规模。据央行数据,一季度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贷款427亿。
因此,由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较低,通过行政手段控制信贷规模,其结果是借贷市场资金紧张,利率走高,而货币市场则资金宽松,利率走平。由此产生的利率体系扭曲,同样成为一种制度成本,以至于阻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比如,不加息原本可以用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消退热钱的流入,但由于市场利率的提高,海外热钱不仅可以获得利差收益,还可以获得汇率变化收益,一箭双雕。可见,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浮动等都是经济发展中绕不过去的坎,如果总是存有侥幸,希望通过行政手段就能抑制通胀,其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大。
从目前中国的货币状况看,由于不同市场间的利率水平差异太大,每次加息0.25个百分点的意义只在于表明央行继续收紧货币的态度,而对于收缩流动性却收效甚微,除非采取大幅度加息的举措。但这种小幅加息加上严控信贷的后果,却导致了市场利率大幅上扬,热钱不断涌入,随后是不断提高存准率来吸纳流动性,但又导致更多的热钱流入。长此以往,中国是否将陷入热钱流入?被动提高存准率?市场实际利率提高?被动加息?热钱流入?人民币被动升值?更多热钱流入?被动提高存准率的恶性循环,
只动增量不动存量难调结构
不仅利率、准备金率等货币工具的运用采取小步走的做法,汇率也是如此,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仅为3.1%,由于升值幅度总是慢于市场预期,导致外汇的过多流入,目前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而关于中国外储超过适度规模的讨论,在2004年外储达到6000亿美元时就开始了。当初的应对之策是“首先是管住增量,而存量则尽可能实现保值增值”,但这种传统辩证思维的所谓“对策”总是说易行难,现在是巨额存量大幅贬值,增量又无法管住。
一季度中国外贸出现2004年来的首季逆差,这是否意味着人民币升值基本到位,升值压力减小了呢,并非如此。由于过去一年来铁矿石和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这两个大宗商品的涨价就使进口费用多增加了188亿美元,若剔除这两个涨价因素,中国一季度的贸易仍然是顺差,且顺差额比去年同期还略多。而今年一季度出口增长了26.5%,超出预期,说明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较大。
从更广的范围看,“只调增量”不仅在货币政策上如此,其他方面也有类似现象。比如,2009年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对出口的影响,中国曾先后7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使得2010年的出口退税额高达7300亿,远超个税收入。但次贷危机之后,除去三高产品,对大部分出口产品
没有相应降低出口退税率,也就是没有去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这也是导致中国出口维持高增长的原因之一吧。而在打压房地产泡沫方面,所推出的房地产税试点、房屋限购措施等,基本上也是对增量进行控制,对存量从某种意义上讲还起到了保护作用。
因此,只动增量是治标不治本,其结果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经济增长稳定,就业充分;而另一方面,通胀形势依然严峻,人民币升值压力继续加大,房价居高不下且仍在上涨,收入分配差距等社会矛盾并未明显缓解。从长期看,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通过改革来实现标本兼治,而改革总是会触动某一群体的利益,也由此带来一定的阻力和风险,但如果因此而拖延改革,那么,今后付出的代价将成倍增加。
就当今而言,金融体制的改革或调整应该先从汇率和资本管制适度放松做起。即进一步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允许居民有限度投资海外证券市场等,以缓解热钱流入及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放宽对国内居民和非居民海外投资管制,对于巨额外汇储备的运用也是有利的。我们不能期望政府层面能够把外汇储备管理好。如若能够管理好,那么,过去十几年来应该有很多很好的海外投资机会,却都没有把握好,买回了一大堆美国国债。 此外,这一改革举措,对国内抵御输入型通胀也是有效的,因为汇率的提高,能够降低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进口成本。同时,由于外汇占款的减少,也有利于放慢存准率等对冲流动性工具的使用频率。
金融改革的第二步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尽管在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也已提及,但鉴于利率市场化这一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故须制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间表。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理顺目前金融产品的比价关系极具意义,不必赘述。至于其他非金融层面的改革,也应该勇敢地阔步迈进,如财政体制改革、税制改革及物价改革等。小步慢行只是起到缓解结构性矛盾的作用,却仍在累积问题。
范文三:中国货币政策
一.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走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困境之后,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变,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寻找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动力。也就是说,政府希望为中国经济重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控制物价水平再上涨、有效地管理通货膨胀预期、遏制资产价格快速上升。这几年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基准利率等政策,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消费需求稳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物价涨幅总体回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消费平稳增长,投资增长较快,进出口结构化,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工业生产增速稳回升。 从宏观上来说,2013年至今,我国实行的货币政策呈现“精准定位,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了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全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框架,持续发挥货币政策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完善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二是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其政策内容满足了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拓宽了实体经济融资的渠道,降低了其融资的成本,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了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提高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3—15年,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根据外汇流入、货币信贷增长等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政府方面也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于释放经济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较好地完成了每年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物价调控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双向操作。中国人民银行在加强对流动性供求分析监测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公开市场操作方向、力度和节奏,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适时适度进行流动性双向调节,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运行。
B、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体稳定。在国际金融形势复杂、流动性供求方向多变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加强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保持操作利率大体稳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C、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持续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
2.适时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接受高等级债券和优质信贷资产等合格抵押品,向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对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的机构,也视情况采取了相应措施提供流动性支持,维护金融稳定。
3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机构稳健性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对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引导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并持续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等薄弱环节和领域的信贷支持。
4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宏观信贷政策指导,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宏观审慎政策工
具以及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一是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区域集优、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支持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券。二是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的金融支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继续完善就业、助学等民生金融,做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扎实推进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发挥其盘活存量信贷资产的作用。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支持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四是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继续支持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和居民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消费。
5 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A、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一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二是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三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四是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B、建立金融机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旨在符合国家有关利率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对金融机构自主确定的货币市场、信贷市场等金融市场利率进行自律管理,维护市场正当竞争秩序,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C、建立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贷款基础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
6跨境人民币业务平稳发展
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平稳有序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签署了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与欧洲中央银行建立双边本币互换安排,为欧元区人民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流动性支持,促进人民币在境外市场的使用,也有利于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7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8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1)、适时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重点加强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进出口企业货物贸易外汇收支分类管理以及外汇检查等。同时,严厉打击外汇领域违法犯罪。
(2)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出台海关特殊监管区便利化政策,大幅简化区内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流程。
(3)、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外债管理简政放权,建立以外债登记为核心的外债管理框架。推动小额外保内贷业务试点工作,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推进跨境担保外汇管理改革,简化并明确相关外汇管理手续。
二.货币政策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与发达国家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许多新兴市场国家不同的是,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在发达国家的单一目标制下,货币政策更关注利率工具,用政策利率稳定物价并允许汇率自由浮动。但是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
多元化,就得统筹考虑物价、就业、增长及国际收支等目标之间的关系。这种多重目标制与当前中国转轨经济有关,同时由于长期面临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国内流动性投放过多,使得中国央行不得不关注国际收支等问题。因此,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目前中国央行可采用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及数量型工具。
当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就得在现实的基点上及既有的货币政策框架下,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逐渐地挤出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得去杠杆而不是加杠杆,从而保持货币政策的中性;就得促进当前中国经济由旧的增长模式向新的增长模式转型及保证经济增长,而不是重新启动又一轮的信用过度扩张或推出所谓的中国版QE,让中国经济重新回到以往的增长快车道。因此,在当前经济内外失衡的大背景下,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应是今年或当前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主基调。
1.对居民就业的影响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对于扩大就业也需要开拓一个新的思路,即改变传统的就业依靠经济总量增长驱动模式,探索经济总量驱动和经济结构优化驱动相结合的“双引擎”模式,并寻求这一模式下我国就业稳定增长的实现条件与相应的货币政策选择。
2.对居民收入的影响
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冲击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即城乡居民收入对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冲击反应具有不确定性;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冲击效应较为显著,数量型量化宽松政策有助于拉动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却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了抑制作用。
3.对居民投资的影响
货币政策主要针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和控制展开,进而实现诸如增加就业、平衡国际收支、稳定货币、发展经济等宏观经济目标。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与股票价格的影响相当大: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扩大社会上货币供给总量,对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交易有着积极影响,但货币供应太多又将引起通货膨胀,降低企业实际投资收益率;紧缩的货币政策将减少货币供给总量,对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不利。此外,货币政策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也非常大,这种影响可能影响对股市的涨跌。
众所周知,央行通常会采取调节各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的办法来调整投资行为。央行上调存款利率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储蓄,间接减少在市场上的投资行为,从而达到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市场中对风险承受能力不强的中小投资者们就可能就会撤出投资资金,转投银行。
4.对居民储蓄投资的影响
当前,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收入也越来越多,人们可用来支配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因此,人们使用资金的方式也就变得更加多样。我国居民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将自己的收入进行合理的消费,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将资金用于消费和储蓄这两方面。现在,我国需要不断的扩大内需来促进我国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我国的消费却严重不足,并且,居民的储蓄不断增高,这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不能够充分发挥。
5.对居民国债投资的影响
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有所上移,债券发行规模明显增加。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平稳增长。从交易主体看,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是银行间现券市场上的净买入方,分别净买入现券4721 亿元和1641 亿元;其他商业银行和其
他金融机构是主要的净卖出方,分别净卖出现券4940 亿元和1422 亿元。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988 亿元,同比少成交332 亿元。
6.对居民一般债券投资的影响
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股票融资有所减少。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9 月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成份指数分别收于2359 点和10292 点,比6 月末分别回落14.6%和15.0%。沪市A 股平均市盈率从6 月末的16.5 倍下降到9 月末的14.2 倍;深市从30.7 倍回落到27.0 倍。创业板指数有所下行。9 月末,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指数收于791 点,比6 月末回落6.5%
7.居民手持人民币是否贬值
目前,中国的汇率可以在由人民银行每日公布的汇率中间价上下2%之内波动。当市场汇率达到波动区间的边界时,人民银行将通过买入或出售其外汇储备干预市场。现在,做市商被通知,它们向人民银行报告的卖出价应基于前一日市场汇率收盘价,与外汇市场供求条件以及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相一致。除了人民银行,其他人都不知道做市商如何满足这一要求。如果人民银行现在只是进一步拉平不受其干预约束的卖出价,那么它就是在进一步靠近完全基于市场的汇率机制。
但这一动作蕴含着严重的风险。如果人民币每天贬值2%,那么不消多久,其币值就会跌去20%。足以引发恐慌,造成汇率混乱,不管经济基本面如何。因此,人民银行保留了影响做市商报告卖出价和直接干预市场的权利。人民币存在着巨大的贬值压力,而随着GDP增长的走弱,人民银行开始放松货币政策,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压力。除此之外,中国还要实施资本账户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因此可以预期会出现一些汇率波动。
8.对居民信贷消费的影响
在经济繁荣和衰退时期,城乡居民消费对货币供给冲击都具有非对称的反应效应;紧缩性货币供给冲击的消费效应大于扩张性货币供给冲击的消费效应;货币供给冲击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大于其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货币供给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并且扩张性货币供给冲击的作用时滞更长。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从灵活调整货币供给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两方面,提出促使货币供给有效调节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具体政策措施包括根据经济发展阶段,以及我国的城乡发展差距,灵活选用货币政策工具,灵活调整货币供给;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提高居民参与金融市场的程度等具体措施,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各个渠道。
三、总结
总体来说,2013年至今,中国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相符。一方面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平稳较快增长,贷款结构继续改善,市场利率明显回落,汇率弹性显著增强。另一方面通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扩大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措施,经济增长有了较坚固的支撑,宏观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中国经济有望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并且呈增长模式。而我国的货币形势也较为稳定,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特别是人民比在近两年不断地升值,这对经济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所以,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经济发展说存在的问题,但是它本身是无法几头兼顾的,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光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政府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也必不可少。
范文四:中国货币政策
2011年 04月 15日 13:38
中国货币政策谁说了算,
中
国国务院总理**上月曾提醒说,通货膨胀就像一只老虎,如果放出来就很难再关进去。
然而中国政府“制伏”这只老虎的动作一直缓慢。周五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3月份食品价格的年化涨幅接近12%,整体通胀率高达5.4%,是去年同期水平的两倍多。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采取的抗通胀措施均是温和的,这些措施包括上周加息0.25%。
知情人士说,如果抗击通胀的战斗仅由中国央行说了算,在打响的时间上会有所提前。但中国抗通胀的过程十分复杂,这跟中国政府的复杂程度很是相像。
知情人士说,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各官僚机构、各种神秘莫测的委员会以及影响力隐蔽但却无处不在的共产党相互之间较量妥协的结果。没有哪个官员可以在这方面一人说了算,这使得其它主要国家几乎不可能与中国协调经济政策。
中 国央行前顾问、经济学家余永定说:谁是中国的“贝南克”(Ben Bernanke),
答案是没有;重要决定都是集体做出的,所以可能会错过抗击通胀的最佳时机,因为决定须得到上级的批准,有时上面要耽搁很久之后才会给 出“放行信号”。贝南克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主席。
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北京露天市场的商贩.中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近12%,加剧了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忧.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其经济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但如今,中国正面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大的通胀威胁。中国领导人称控制物价飞涨是2011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如果中国政府给经济降温的刹车踩得过猛,可能会扼杀经济增长,也会给已经受到日本地震和中东骚乱影响的全球经济带来潜在冲击。但如果中国任由通胀加剧,可能又不利于其国内消费者,还会给出口商和银行带来压力。
中国央行周四称,3月份金融机构的放贷速度超过2月份,远远大于分析师的预
期,这是通胀可能加速的又一迹象。央行3月对3,000个银行业人士进行了调查,其中44%的人说,中国经济过热。
世 界上大多数国家控制通胀的任务都由央行完成。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央行,行长是63岁的改革派人物周小川。但和美联储、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和其它主要国家的央行行长不同,周小川的汇报对象是中国的政治领导人,而前述行长则独立于政治领袖,他们因此可以采取不受欢迎的措施来抑制通 胀。
中 国官员说,其实中国央行在很多情况下对货币决策都不太了解,直到被上级领导通知才有所知悉,它也不过就是那些就是否应为抗击通胀而加息或上调人民币汇率而 游说中国政府最高决策者的十几个部委中的一个而已。跟踪这一过程的经济学家说,很多情况下,央行的游说能力还不及那些代表自信满满出口商的部委和花钱无所 顾忌的地方政府。
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艰辛而又充满政治意味,一些决定因此可被延误几个月。中国央行大约在去年6月就开始敦促紧缩货币政策,而中国直到去年11月才开始郑重其事地抗击通胀,此前通胀已创下两年来最大升幅。
其他某些国家的财政部和央行在私下场合表示不满,说他们无法与中国协调政策。这是因为中国央行和财政部负责人无法做出有约束力的决定,而更有影响力的官员又无法联系到,甚至有可能不为外国财金官员所知。
比如在2008年10月,全球金融系统承受极端压力的时候,美联储、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和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一致同意降息。不久,没有参与这些磋商的中国官员也下调了利率,让美联储官员大感意外。
曾任奥巴马政府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的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说,完全独立的央行之不存在,是威权国家逻辑的必然结果。
为进一步理解中国的政策制定过程,美联储最近派出一位高级研究人员驻北京一个月,并邀请一位中国经济学家进驻美联储。
一 些中国官员说,他们的经济管理制度是有效的。清华大学经济学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说,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这套制度是必需的,因为它
不同部委当中树立行动共识。部委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它们可能会利有助于在
用不同的工具来抗通胀。比如发改委说,它将通过提高农业产量、建设保障房来抗击食品和住房 价格上涨。
李稻葵说,协调政策之利,大于追求不计后果的货币政策之弊。他说,如果央行独立且方向错误,就有可能导致不计后果的货币政策出笼。
Bloomberg News 央行行长周小川
央行行长周小川长期追求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这使他在西方受宠,被看作中国的经济代表。
奥巴马前顾问萨默斯说,去年9月份他跟周小川在北京打了一场网球双打赛,当时两人之间并无拘束感。他们开玩笑地打赌,说中美之间的汇率将由胜者决定。结果萨默斯输了,要求再打一场。
不过在国内,周小川的美国朋友却有可能成了他在政治上的羁绊。中国网站上有过传言说,他马上就要被革职,甚至要逃往美国。央行曾经否认这些传言。周小
川拒绝为本文接受采访。
在制定关键的货币政策决定时,周小川的权力是有限的。根据当前制度,利率或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必须要由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国务院常务会议由10人组成,以总理**领头。
更加基本的货币问题和汇率政策,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决定的。政治局常委由九人组成,以国家主席、党****为首。两个机构存在部分重叠,国务院常务会议有两名成员是政治局常委。
周小川不是国务院常务会议成员,也不是政治局常委,但据参与决策的人士说,他会在小规模会议中对这两个机构展开游说。这些人士说,央行还撰写决定部分议题的讨论文稿;通过月度数据分析和政策建议推行自己的立场;并召集外部学者在国内报纸上撰写评论文章以形成支持。
其他机构也做同样的事情,想方设法地影响政策。在制定利率决策时,央行有时候会跟地方政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生争执。发改委是中国权力最大的经济部门,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演变而来,它希望把利率维持在低水平,以便能够为其新项目融资。
央行的汇率决策常常遭到商务部的反对,后者希望低估人民币币值,这样出口商在对外贸易中才会占有优势。
据知情人士透露,面对相互矛盾的建议时,**通常会推迟决策,直到各部委达成一致。
据中国经济学家透露,因为其它部委的反对,中国人民银行花了数年时间才得到国务院批准,将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学者数量从一个增加至三个。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并没有决策权。
有时,央行的意见无人理会,就像2008年秋天那样。据经济官员透露,当时央行曾告诫说,大规模的刺激计划必然会密集产生一批不良贷款,并最终导致通胀。
刺 激性的消费和借贷令中国经济飞速发展。2009年全球大部分经济体陷入衰退之时,中国经济增速却高达约9%。但这也产生了具有潜在威胁的信贷激增现象。据 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经济学家邓永恒介绍,国有银行贷款给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又将这些贷款投资在城镇住宅用地上。在过去两年,城市住房价格已经上涨了 50,。
地震和海啸发生之前,日本央行官员曾小心翼翼地传阅几幅图表,图表上比较的是30年前日本飞涨的房地产指数和今天中国的地产指数,他们想知道中国经济是否是一个即将破裂的泡沫。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央行不得不加大游说力度,劝说中央政府和共产党将抗击
通胀作为当务之急。在2010年年中,各自都有研究团队的国务院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更担心可持续增长的问题,而不是控制通胀。他们担心全球经济将再次陷入衰退。
国务院随后又开始转变态度,去年6月再次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至危机发生前的水平,缩减银行可贷资金规模。但央行认为这还不够,建议将货币政策立场
适度宽松”转向更为紧缩的级别。 从“
在中国共产党内部,**领头的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共中央政治局领导经济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也经常就经济形势展开讨论。据知情人士透露,虽然央行行长会和该小组碰头,但他对结果的影响能力有限。
去年10月通胀率升至4.4%,创下两年来的最大增幅,并在11月继续走高。大约在那个时候,美国和其它二十国集团成员国主张,中国政府应该加快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步伐来抗击通胀,因为这会降低进口成本。
央行抗击通胀的主张最终在共产党内部的辩论中占了上风。去年秋天的某个时候,政治局决定将货币政策立场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这个决定直到12月3日才公布)。这支持了央行加息的看法,但最终的加息决策还是取决于国务院。
10月19日,中国近两年来首次加息。自11月10日以来,随着政治局对货币问题的讨论越来越激烈,中国又三次加息,并五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尽管如此,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目前为6.31%,比中国推出刺激计划时整整低了一个百分点,穆迪经济学家Alastair Chan说这个利率水平“非常低”。
相比之下,增速不及中国的巴西将基准隔夜拆息利率定为11.75%,比中国一年期贷款利率高出约一倍。央行银行家一般认为,强硬的反通胀姿态应该是短期利率比通货膨胀率高出3%或4%。也就是说,在中国利率应该是约8%到9%。
共产党最新的政策公告表明,由于担心经济增长可能放缓,中国不会尽全力遏制通胀。政治局2月份宣布,宏观经济政策应该以预防经济增长出现大幅波动为目标,这是政治局强调增长的一种说法。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说,政治局实际上是宏观问题上的最高决策机构。相比之下,央行权力相对有限。
一些熟悉中国政府内部工作方式的人士说,制约央行的另一个因素是:由于央行行长周小川势力强大的早期盟友陆续退休或去世,周小川的政治影响力减弱。
周小川属于**后进入政界的第一代技术官员。与中国很多高层领导一样,他也是工程师出身。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清华大学做博士生时,构建了电脑模型来模拟取消价格控制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而获得了关注。
上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周小川受到中国两位政界高层人士的青睐。1989年至2002年担任中共中央**和国家主席的**,**年轻时被周小川的父亲招到工厂工作,后来成了周小川家的朋友。当时中国的二号人物、国务院总理**让周小川进入了自己的核心集团。
小川努力改革中国的银行和证券业。2000年至2002年,他担任中国证监会周
主席,曾试图打击市场操纵。从1998年前后开始,他先后担任中国建设银行行 长和央行行长,在改革中国大型国有银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中资银行向外国公司出售了少数股权,引发了中国公众的不满,他们说周小川是在卖国。
中国经济学家说,在2003年前**和**退休后,周小川转向了另外一位政界教父、政治局资深常委**。周小川的数位同事说,2007年**因癌症去世后,周小川在政界影响力减弱。
这 些人说,尽管2007年周小川成功连任央行行长,在官场之争中取胜却更加困难,他的仕途之路看起来是中止了。据一些认识周小川和**的人士说,他与
理**的关系很疏远。周小川目前实际上是向一位曾经的同级**汇现总
报工作。**是政治局委员,也负责银行业和金融事务。
北京一家投资公司负责人、周小川的长期顾问胡祖六(Fred Hu)说,周小川的改革措施和全球观可能影响了他的仕途发展。
Bob Davis
范文五:中国货币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
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是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的。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形成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
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帮助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这几年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1月1日
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的这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几年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 7,,8,,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精确估计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货币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物价的持续平稳,的确是与货币和信贷的持续平稳增长同时出现的。回顾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国经济多次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波动,虽然每次原因都比较复杂,但每次经济波动都同时伴随着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无疑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近几年,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方针,我们坚定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在具体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2006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信贷总量增加较多,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一、 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
2006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2.3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O余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12.6,。上半年累计现金净回笼563亿元,同比少回笼57亿元。今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高位运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使2005年出现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之间差距加大的趋势有所改观。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受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影响,企业对活期存款的需求有所上升。
二、 金融机构存款稳定增长
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2,,比年初增加3.3万亿元,同比多增6041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比年初增加3.2万亿元,同比多增6324亿元;外汇存款余额1610亿美元,同比下降2.6,,比年初增加88亿美元,同比少增17亿美元。
2006年以来,存款期限结构出现了活期存款增加较多、余额占比上升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2005年出现的存款定期化趋势。
6月末,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10.4万亿元,同比增长15,,比年初增加8052亿元,同比多增2564亿元;其中,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820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256亿元。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5.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同比多增1169亿元;其中,活期储蓄存款同比多增1502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同比少增333亿元。6月末,财政存款余额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3.1,,比年初增加4375亿元,同比多增558亿元。
三、 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
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3,,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6068.1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外汇贷款余额1577亿美元,同比增长5,,比年初增加75亿美元,同比少增87亿美元。
2006年以来贷款增加较多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较快,投资项目较多,对贷款的需求较为旺盛;二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持续积累、外汇大量流入导致流动性充裕,给银行扩张信贷提供了资金条件;三是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后更加注重提升资产收益和股东回报,通过扩张贷款增加盈利的动机增强。
从投向上看,上半年企业用于流动资金的人民币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合计增加1.14万亿元,同比多增340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421亿元,同比多增913.2亿元,其中二季度票据融资增加316.1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加1.02万亿元,同比多增3835亿元,其中,基建贷款同比多增1553.7亿元。上半年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9372.1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的93.1,。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投向上述行业的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了6562亿元。
分机构看,2006年上半年,除政策性银行外,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均同比多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9185.3亿元,同比多增4082.5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分别增加4918亿元、1641亿元和3504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724亿元、745亿元和587亿元;政策性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1444亿元,同比少增274亿元。
四、 基础货币平稳增长
6月末,基础货币余额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0,,比年初下降1247亿元,同比少下降246.3亿元。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3.1,,比上年同期低0.62个百分点。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2.5,,股份制商业银行为4.2,,农村信用社为5.7,。
五、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略有上升
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金融机构2006年第二季度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的统计显示,二季度金融机构发放的全部贷款中,实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一季度上升1.71个百分点,实行基准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一季度分别下降1.66和0.04个百分点。
受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略有上升。二季度,商业银行人民币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05,,为基准利率的1.03倍,利率水平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固定利率贷款占比为85.16,,加权平均利率为6.05,,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浮动利率贷款占比为14.84,,加权平均利率为6.01,,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 上半年,单笔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有所上升。其中,二季度61个月
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64,,比上季度下降0.07个百分点,比年初上升0.39个百分点;37个月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3,,比上季度上升0.27个百分点,比年初上升0.66个百分点。
受美联储连续加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影响,境内外币贷款、大额存款利率水平继续上升。6月份,3个月以内美元大额存款(占金融机构美元大额存款全部发生额的73,)加权平均利率为4.39,,比年初上升1.11个百分点;1年期固定利率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35,,浮动利率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23,,分别比年初上升0.9和0.71个百分点。
六、 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
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联动关系明显,市场供求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5、6月份受我国贸易顺差数据和国际外汇市场主要货币走势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在8元上下振荡。6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956元,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0.94,。由于国际外汇市场欧元、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人民币对欧元汇率有所贬值,对日元汇率升值幅度收窄,分别为贬值1.16,和升值5.17,。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达7.9956元,最低为8.0705元;共有118个交易日,其中有66个交易日升值、52个交易日贬值,最大单日波动幅度为0.21,;人民币汇率日均波幅为35个基点,在汇改至2005年底日均波幅17个基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6月末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一年期合约报价为7.74元左右,贴水在2500点左右,基本稳定在按利率平价计算的远期贴水附近。
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本经验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 以稳定币值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稳定币值的内在要求。不论现代经济中货币形态发生多少变化,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与整个商品世界相对应,因而货币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这一本质关系不会改变。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原则还是我国和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经验总结,这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提供例证。
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要求我们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既要注重稳定,又要注重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坚持在金融和经济的发展中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同时,在强调金融和经济发展时,又要兼顾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保持长期稳定。货币政策不能只有短期目标而没有中长期目标,支持短期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长期经济和金融稳定为代价。
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这方面在国外也有同样的经验。
第二,从中国实际出发,确定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
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应该主要指实体经济价格的稳定。对资产价格我们需要关注,但它不应作为目标。从中国的实践来看,中国股票价格与实体经济的波动经常是非常不一致的。
理论上,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强调的不外乎是中间目标变量与最终目标变量的相关性、中央银行的可控性以及它的数据是否容易得到。关于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1997年以前意见基本统一,1998年开始有不同意见,到2000年时出现公开争论。一方的观点认为,从1998年开始中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就已经转变为利率,而不应该是货币供应量和贷款。现在看来,这一看法尚难以经受近几年实践的检验。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全社会金融资产的90,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而商业银行资产的 70,以上是贷款,存款大于贷款,存贷款的利率都没有市场化。虽然最近几年货币市场发展十分迅速,中央银行也已经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市场的利率,但是,货币市场利率对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利率仍然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从中国的实际来看,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现在是不够畅通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还是信贷渠道。据此,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应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水平。
根据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验,M1和工业生产是高度相关的,而工业生产又是与物价高度相关的。近几年M1与工业生产的相关性减弱了,主要原因是由于 Ml的统计方法存在偏差而使M1的统计准确性出现问题。由于中国投资者对股市有特别的热情,而新股申购又要冻结资金,所以月底如有新股发行,大量的存款就由商业银行转到了证券公司的账户上,证券公司再回存商业银行表现为同业存款。存款在极短时间内的这种转移,本来不应改变其资金性质,它应列入货币供应量统计,但是实际上这部分存款一直未列入货币供应量统计。经过三年努力,人民银行有关部门于 2001年上半年终于将M2的统计口径改了过来。但是,M1的统计口径至今还没有改,因此M1的统计仍是不准确的。今年3月份M1增长10(1,,4月份增长11(5,,5月份跳高到14(6,,不是决定货币供应的因素(如信贷、外汇占款、债券投资等)有了什么突然变化,而是新股发行办法由申购改为配售,干扰因素消失,M1统计基础自动回归原位。 我们的基本结论是,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与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和货币市场状况是紧密相关的。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要符合中国金融结构和货币市场发展实际。在讨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时,不少论者喜欢引用美国现在的做法和美国学者的说法。美国当时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呢?当时在美国,主要是由于共同基金的快速发展,银行资产在全社会金融资产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结果反映到以银行概览为基础的货币供应量统计覆盖面大大缩小,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自然大大下降了。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国目前的情况不是这样。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占全社会金融资产的比重很高,货币供应量统计还很有意义。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第三,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推进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 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方向,是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其目的是将配置金融资源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市场,以
便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去发展中国的金融和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基础是货币市场的发展,而货币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利率市场化。这几年我们整体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货币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发展很快,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大面积的进步,货币政策工具改革使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些都是近几年所取得的货币政策改革最重要成果的一部分。
第四,搞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初,曾经有很多人担心,如果出现货币政策操作不当,可能会抵消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近几年,我们在货币政策操作中,时刻注意防止出现这种挤出效应,特别注意及时增加和保持商业银行适度流动性水平,让他们在参与购买财政部国债后,仍然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增加贷款。商业银行贷款这几年基本平稳,并没有减少。公开市场操作促进了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国债发行成本大幅度降低。1997年10年期固定国债利率为11(83,,而目前7年期固定国债利率已降到2,。货币政策支持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信贷政策支持有市场、有效益企业的发展,以及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企业。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主要是支持下岗工人再就业和农村扶贫以及发放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等,这些政策措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适应经济开放的需要,搞好内部与外部的平衡。 近几年,我们有效地控制住了短期投机资本的冲击,由此我们取得了在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方面的主动权。由于把国际短期投机资本挡在了国门之外,因此我们躲过了亚洲金融危机这一场劫难。我们一直坚持对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实行国家控制。当初在确定这个原则时,也有过不同的意见,但是我们在仔细评估了境内外币利率对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可能会产生较大影响之后,还是决定对境内小额外币利率实行了控制。最近几年,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我们成功保持了中国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的独立性。当美国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六次加息时,我们始终保持减息政策不动摇。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它适应了中国经济形势的需要,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支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政策 中央银行贷款 利率政策 汇率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面临新挑战
过去几年,中国货币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但是,最近一段时间,社会上对货币政策的议论开始比较多起来。这不是货币政策整体上出了什么问题,整体上我们没有出问题。在过去几年货币和信贷平稳增长的基础上,今年货币信贷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到5月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比去年同期多增加近 700亿元,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分别增长14,和14(6,,货币和信贷增长总量基本适度。总量不紧,但是结构性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一定程度上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是存在中小企业贷款难、农民贷款难以及县域金融萎缩问题。这是货币政策正面临的一项挑战。从发展趋势看,这些资金结构性矛盾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未来也可能转化为总量不足的问题。目前已开始出现某种信贷
紧缩的苗头。最近几年,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保持了贷款总量的平稳增长,但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幅和份额仍出现持续下降。虽然这几年其他非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不断增加,补充了国有商业银行下降的部分,但是从趋势看,由于非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持续多增加贷款将受到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它们的贷款很可能也难以持续较大幅度增长。这是货币政策将要面临的一项挑战。
目前资金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原因,一是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比较困难,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同时中小企业本身存在很多不足和整个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健全,使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比较困难。二是由于金融体制发生了变动。最近几年占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纷纷加强了集中化管理,上收贷款权,结果限制了其分支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从国有商业银行角度看,这是必要的,否则无法提高内控水平。但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经济范围减少贷款的同时,又没有新的其他金融机构补充进去,结果就形成了相当一部分县域经济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目前资金结构性矛盾很大程度上是新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严重不合理的反映。
为了解决目前资金结构性矛盾,人民银行近年来一直在研究如何突破现行体制的限制,采取一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正在拟定的一项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拟对商业银行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各级分支机构都要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部门,各行要适当下放流动资金贷款权,要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和授信制度,允许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适当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健全商业银行增加贷款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提倡信贷创新,等等。现行商业银行体制与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要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商业银行体系,即大力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中国大多数经济比较活跃的县都应该有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县域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改变目前国民储蓄大部分进入商业银行、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贷款依赖过大的问题。资本市场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强调股票市场。其实,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债券市场发展潜力是相当大的。全球统计,债券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而我国目前不到30,。非公开的股本市场发展潜力也很大,这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工作可做。 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尽管我们正式加入的时间才半年,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感觉到它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在前面总结过去几年货币政策基本经验时,我们谈到其中重要一条是正确处理了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资本项目管理三者的关系,从而成功实现了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平衡。具体来讲,就是选择性地管住了资本项目,进而实行了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和外国投资者利益的利率及汇率政策。简言之,就是有限度地实行了内外金融市场的分割。但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种内外分割的有效性,将会随时间的推移大打折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来自内部的危机冲击与来自外部的危机冲击,其结果是不大一样的。来自内部的危机冲击,我们可以控制,对通货膨胀我们有办法治理;但来自外部的危机冲击,直接结果是国民财富的大量流失,进一步则可能造成货币危机。这方面世界上不乏例证。这是中国货币政策未来将面临的挑战,与前面提到的挑战相比是更严峻的挑战。与此相联系的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我们需要总结1994年以来外汇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管理资本项目方面的成功经验,以使中国在未来更为开放条件下保持金融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经济和金融要在稳定中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中国金
融和经济不稳定,对整个世界都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