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姜子牙封神与长江三峡的形成
姜子牙封神与长江三峡的形成
据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天地间一片祥和。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各路神仙争雄斗狠,天地之间乱成了一锅粥。终于战争结束了,姜子牙决定对有功人员进行奖赏,便在白帝城内搭建一个封神台(后被诸葛亮改建成了观星亭),他站在高高的封神台上,手捧天书开始敕封八部正神:敕封柏鉴为三界首领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清福正神,封杨戬为二郎神,封李靖为托塔李天王,哪吒为三太子------可是到了敕封玉皇大帝的时候,子牙往天书上一瞧,顿时没了主意,原来这天书与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是个空白的无字天书。
眼看着众位神仙都已一一归位坐下,只有这玉皇大帝的宝座还是个空缺,在神仙与凡人们的期盼与起哄声之中,姜子牙只是停留了片刻,略有些停顿地说道:“这 张 自然 有人坐。”真不知道是子牙的临场发挥还是他的胡乱搪塞亦或是天意如此,话音刚落,封神台下一个衣衫褴褛的人突然飞升上天、飘然稳当地坐上了玉皇大帝的宝座。同时,凡间大地,天崩地裂,他原先坐的那把椅子变成“椅子趟”形成了现在的旱夔门。原来,这个人姓张名自然号有人。姜子牙本来想把玉皇大帝的椅子留给自己,但因为私心被天书预料到,所以封神榜中没有了他的座位,但他又不敢违背天书的敕封,气愤的将钓鱼竿狠狠的抽向大地,于是,盘古大地开裂,仓黄之水从裂缝中滚滚而过,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从此也种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划江而治”的分裂祸根。
玉皇大帝张有人,又名张百忍,心胸豁达,老实敦厚,对姜子牙的行动看在眼里,就说到“既然天上的玉帝都已姓了张,那人世间的皇帝就留给其它姓氏的人做做吧!你劈出的这条河就叫---常姜吧!”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在中国,张姓绝对是个人数众多的大姓,可为什么从古到今,没有姓张的当皇帝呢!只是后人不给姜子牙留遗憾才将“常姜”改为“长江”。
今天,我也明白了“自然界”为什么叫“大自然”,原来他是对玉皇大帝的尊称,为什么人们都热爱旅游,去亲近“自然”,原来旅游是为了同“玉皇大帝”搞好关系哟!!
范文二:1长江三峡的形成原因是
1.长江三峡的形成原因是:
A.地堑陷落而成 B。地壳上升,冰川侵蚀而成
C.地壳上升,流水侵蚀而成 D。地壳下降,流水搬运而成 2.长江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将对大坝下游地区所起的显著作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防洪、抗旱 B。供电、养鱼 C。航运、调水 D。旅游、供水 下图是大陆东部、内陆、西部风向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3—5小题:
3. 有关甲、乙两地气候类型和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都是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都是热带沙漠气候,水资源是农业生
产的限制性资源 ?、甲地是热带季风气候,乙地是热带沙漠气候 ?、高温多雨是甲地
农业生产的优势,干旱少雨是乙地农业生产的劣势
A.?? B.?? C.?? D.??
4. 当大陆内部?处出现强大冷性高压时:
A. 图中?处盛行偏南风,?处盛行西风
B. 图中?处盛行偏北风,?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 图中?处盛行偏南风,?处东北信风控制
D. 图中?处盛行偏北风,?处西风控制
5. 当图中?处出现大范围低压中心时:
A. 澳大利亚的悉尼昼长夜短 B. 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地震多发时期
C. 意大利的罗马正值高温干燥 D. 正值到南极洲考察最佳季节
31.右图为某日地球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昼,依图判断:
(每小题2分,共10分)
(1) 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出现
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大致是 。 0E 90(2) 此时,9006634ˊN 0E的区时是 月 日 时,
北京时间是 时。
0(3) 此时,赤道和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 0
0000A、45W,135W B、135E,45W 06634ˊS 0000C、60E,120W D、0,180
(4) 此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夜长昼短 B、赤道上昼夜平分
C、晨线上所有地方的时间为6点钟 D、南北极圈之间,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
(5) 此日,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是(多项选择):
A、黄赤交角略微变小 B、东京白昼时间比悉尼长 C、上海的日出时间比北京晚 D、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小 E、珠江是枯水期 F、地球自转线速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G、地球公转的速度开始变慢
0034ˊN ~ 90N(或北极圈及以北的地区) 答案:1、C 2、A 3、C 4、D 5、C
(2)12 月22日12 时;14 时 (3)D (4)C (5)D E 31、(1)23?26ˊS (或南回归线); 66
范文三:长江三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旅游地理内容涵盖丰富,即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也包括旅游与交通。
我国旅游业一般按地理分区,共分为京津冀旅游区、东北旅游区、黄河中下游旅游区、西北、内蒙古旅游区、长江中下游旅游区、华南旅游区、西南旅游区和青藏旅游区,共八个旅游区 。一个旅游区的地理位置、旅游资源特色、主要旅游资源介绍、旅游业发展现状等。
我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我国自然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
一、地貌旅游价值
1、平原地区一般地势低平,起伏和缓,自然景观相对比较单调。 但是平原地区人文景观荟萃,适于发展田园风光旅游。比如诺贝尔文学奖我国作家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一马平川,高过100米的丘陵都少见,当地政府欲借莫言获奖的东风,投资6.7亿元种植红高粱发展当地旅游业。--------图两张
2、高原地势高亢,因其高度和地表组成物质的不同而景观各异。
(1)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图片4张
(2)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是个“疯神捏就”的世界;
(3)云贵高原岩溶地貌广泛,奇峰林立,山石嶙峋,洞穴异特,其奇景奇观引人入胜;
(4)青藏高原具有“世界屋脊”之称,它以独特的高原气候,雄伟绚丽的现代山岳冰川,浓郁的藏族民情和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宗教建筑、宗教文化等吸引着人们前往旅游、探险、观光。
二、中国地貌旅游资源
地貌由于各地岩性不同,又加上气候、流水等自然要素对地表雕刻作用的程度不一,又发育了大面积的岩溶、丹霞、流水、海岸、冰川、火山等地貌,它们形态独特,景观奇异,具有很高的地貌旅游价值。
(一)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是指地表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解作用和机械的作用共同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如石芽、石林、峰林、溶斗、落水洞、暗河、溶洞、溶蚀洼地等。我国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有13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加之长期以来气候温暖湿润,所以岩溶地貌十分发育,是世界岩溶面积最大的国家。该种地貌以桂、黔、滇东部分布最广,岩溶发育最完善;其次,鄂西、湘西、川东和鲁、晋、京等地分布亦较广。因气候和岩性的差异,各地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相差大,或以地面奇峰为主,或以地下溶洞见长,或以泉水为特色。我国有不少地区由于岩溶地貌发育典型而形成著名风景区。
1.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是指广西东北的漓江沿岸,北起兴安南至阳朔,以桂林为中心的岩溶风景区。地貌上属于峰林溶蚀谷地和孤峰溶蚀平原地带,是亚热带岩溶地貌的典型代表。
(二)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又称红层地貌,是指在巨厚的红色砂砾岩上发育的名山、奇峰、陡崖、赤壁、巨石等特殊地貌,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我国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赣、闽、粤、湘四省的交界处,特别是粤北仁化和闽西北武夷等地,发育十分典型。由于受地球内外营力的作用,该地貌形成形态各异的悬壁陡崖,孤峰、峰林,馒头般的山形,浑圆的峰顶及线条流畅的岩面和岩石,同时也易被溶蚀冲刷成洞穴。因其形态类似于岩溶峰林,故有假岩溶之说,丹霞地貌风景资源丰富多彩,精巧玲珑,可用“丹山碧水”概括之。武夷山人文景观丰富,至今仍保留有不少“千古之谜”,如古闽越族的“岩棺葬制”遗物、“虹板桥”、“架壑船”等。有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万年宫遗址,朱熹讲学的紫阳书院,元代御茶园旧址等。此外,武夷山的茶叶“武夷岩茶”、“大红袍”饮誉中外。
2.丹霞山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仁化县境内,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重点名胜风景区之一。我国地质学家于1928年首先在丹霞山一带对这种地貌作了深入考查,并把这种发育在白垩纪、第三纪红色岩层,形态类似岩溶的地貌,命名
为“丹霞地貌”。区内奇峰林立,丹崖赤壁,锦江蜿蜒穿行于峰峦之间,岩穴古洞、溪流飞瀑随处可见。且森林茂密,构成红岩绿树,奇山秀水相互烘托,吸引无数游人。并与西樵山、罗浮山、鼎湖山并列为广东四大名山。
(三)火山地貌
火山地貌是因火山活动形成的地貌。火山的喷发奇景,休眠火山的圆锥形体动人的风姿和熔岩流构成的奇异微地貌形态,都是十分引人的旅游资源。我国邻近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我国共有火山800余座,大多为死火山和休眠火山。集中分布在东北、云南和台湾等地,构成著名的火山地貌风景区。
2.镜泊湖
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西南,因牡丹江下游河道被火山熔岩堰塞而成。湖形狭长,面积90多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沿岸群山起伏,森林茂密,构成“群山环抱翠湖清,水溢泉流波自平”的绚丽风景。湖水沿断裂处跌下20米,形成吊水楼瀑布,气势磅礴,颇为雄浑壮观。
(四)花岗岩地貌
花岗岩在我国分布相当广泛,尤以南方为最。花岗岩岩性坚硬,但节理特别发育,在长期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千姿百态的奇峰、奇石、台地、石丘、石蛋等花岗岩地貌形态。如黄山怪石,太姥奇石,福建东山的风动石、厦门鼓浪屿的日光岩,普陀山上的“普陀西照”等。
2.太姥山
太姥山位于福建省福鼎市境内。发育有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如“仙人锯板”、“金猫扑鼠”、“金龟爬壁”、“九鲤朝天”等形象之极
五)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是指海岸地带受波浪、海流、潮流等外力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它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两大类,前者有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碑和海蚀崖等;后者有海滩、沙坝、沙嘴和泻湖等。
(六)风沙地貌
风沙地貌是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的地貌,可分为风蚀和风积地貌两大类。风沙地貌区虽然环境恶劣,但仍有发展旅游业的潜力。“茫茫戈壁一马平川,万里绝人烟”的景观以及沙漠中的绿洲、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等都带有极神秘的色彩,成为具有冒险精神的游人所向往的地方。 我国是世界上风沙地貌分布广泛的国家之一。它主要发育于西北和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达128万平方千米。其风景区以宁夏中卫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银肯沙丘和甘肃敦煌鸣沙山三大响沙最为著名。茫茫大漠风光、秀美的月牙泉和随着游人自上而下滑动发出轰轰响声的鸣沙极具吸引力。此外,新疆乌尔禾和罗布泊地区的风蚀“城堡”,也以其神秘幽深而吸引着中外游人。
(七)冰川地貌
冰川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地貌是指主要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有角峰、刃脊、U形谷和冰川湖等景观。尤以冰川湖和冰川消融形成的冰塔林最具吸引力。在冰川末端,受冰川消融的影响,冰塔成林,与冰蘑菇、冰瀑布等错落相间,构成了童话般的“水晶园林”景观。 我国现代冰川集中在西部雪线以上的高山地带,雪岭横空,冰河四溢。其中天山是我国最大的冰川区。我国最著名的冰川地貌景区是贡嘎山。它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海拔约7500米。 (八)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是黄土地区发育的一种特殊的沟谷流水地貌。在我国,黄土地貌分布之广,发育之典型举世罕见。它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黄土高原,黄土覆盖层厚度一般在100米,120米。黄土的成因,一般认为主要是由风力从西北广大沙漠地区搬运而来的第四纪堆积物,其结构疏松,具有多孔性和垂直节理,透水性强,易被雨水冲刷和流水切割,形成梁、峁、塬、柱等地貌景观。区内沟壑十分
发育,密度大,沟谷地貌和谷间地貌广泛分布,地表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但对旅游而言,黄土高原以它粗犷、豪放的高原面貌,壮观、奇特的土柱“峰丛”以及独具一格的黄土窑洞和民俗吸引着游客。 (九)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是指由地表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塑造的地貌。如沟谷、河谷、河漫滩、河流阶地、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在陆地表面,流水地貌无处不有,其中因河流切穿山地而形成的峡谷地貌,是一种极富观赏价值的地貌形态。我国河流众多,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澜沧江、怒江等名川大江,沿途(尤其在上游段)都发育有壮观的峡谷,其中尤以长江三峡闻名于世。大河的中下游,常形成大面积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它们都以不同的景观吸引游客。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的美称。
范文四:浅谈长江三峡的形成与演化
浅谈长江三峡的形成与演化
xbs
摘要: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和世界第三大河 ,其何时形成一直为我国地学工作者所关注。近年来,众多学者用地层学、古地磁测年、热释光测年、 14C测年、特征矿物示踪法、单颗粒碎屑矿物微区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对长江流域的形成与演化,尤其是“三峡”的形成与演化进行了长期研究,已取得可观的成绩。本文分析了前人的工作,并就目前研究态势及成果做了粗浅的总结,介绍长江三峡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并窃自将其分为形成之前、形成早期、三峡贯通以及第四纪(更新世)演化四个阶段。
关键词:长江三峡;三峡贯通;第四纪
一、三峡现状简介?
长江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2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除了著名的长江三峡外,全国各地多条河流上都有名为三峡的景点。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县,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长192千米。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因此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自白帝城至黛溪称瞿塘峡,巫山至巴东官渡口称巫峡,秭归的香溪至南津关称西陵峡。两岸山峰海拔1,000到1,500公尺,峭崖壁立,江面紧束,最窄处是长江三峡的入口夔门只有100公尺左右。水道曲折多险滩,舟行峡中,有“石出疑无路,云升别有天”的境界。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3多公里,也就是常说
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
二、长江三峡的形成与演化?
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和世界第三大河,其何时形成一直为我国地学工作者所关注,而三峡的贯通则被认为是研究长江形成的关键问题之一。
形成之前?
吕梁运动之后,由秦岭古海洋消减带将中国东部一分为二。北部地区自元古代末形成若干较稳定的原始板块其上的裂陷槽或裂谷带,火山活动不多。至新元古代进一步固结、扩大形成稳定的华北板块。南部地区在古元古代可能只是一些相互分离的地块从中元古代起,围绕一些较大的地块发育边缘海和岛弧带,使地块不断扩大,震旦纪之前扬子地区已达到全部固结。晋宁运动形成了扬子板块的基底,进而形成面积较小的扬子板块。
广西(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在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夏地块与扬子板块碰撞拼合,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稳定地区——华南板块,使华南大部分地区从志留纪晚期-早泥盆世早期处于陆地状态.从早泥盆世晚期开始逐渐遭受来自西南方向海侵。
发生在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印支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印支褶皱带。引起我国南方普遍海退和中国大陆的形成。
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性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境内的重要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区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燕山运动以后,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岩浆活动较侏罗纪减弱,且向东迁移。燕山运动使川鄂交界地区地壳发生强烈褶皱,海底迅速崛起,形成了川鄂分水岭,将四川湖北分成了两个内陆湖。在距今约70Ma 前的白垩纪,川鄂分水岭将水流分为两个水系西入四川盆地的内陆湖,东入湖北宜昌附近的湖泊,从此结束了川鄂地区海洋发展史。
早期形成史?
自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早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之间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
成陆,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使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开始进入边缘海-岛屿发展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
长江的形成是青藏高原隆升、 西太平洋边缘海张裂和中国东部持续沉降的结果 ,流域的演化过程影像了新生代中国地形宏观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长江东西贯通时限也是最终确立中国现代西高东低地貌格局的时限。古近纪中国古地理面貌基本继承了晚中生代的格局 ,整体为东高西低。在东南沿海存在环太平洋带状山系,成为当时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在长江流域中部横亘着近南北向的巫山山脉 ,它将长江水系进一步分隔。因此 ,当时的古长江可能被分成若干段,只有东南沿海山系以东水系
是东流的,为现代长江最原始的雏形。
长江流域古水系分布图(据王鸿帧,1985)
到了距今40Ma至3Ma期间,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川鄂一带地壳又发生了一次急剧性隆起,在原有岩层上形成了一些裂隙,四川盆地内陆湖的水随裂隙不断往下流,并产生向下和向两侧的切割和侵蚀作用。日久天长,流水切蚀穿透了分水岭,是东西两水合二为一,把四川内陆湖与长江之水连接起来。二水合一后,奉节至宜昌一带的地壳仍间歇性上升,巨大的的江水仍在不断的向下切割。由于三峡一带的地段主要有石灰岩组成,正斜部由抗蚀力较强的砂岩组成。因此将水下切背斜形成峡谷,江水下切正斜处形成宽谷,日积月累,河床加宽加深陡峭险峻,迤逦多姿,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三峡。
三峡的贯通?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 顺地势东流入海。当它流经第一个地形陡坡带时, 形成了金沙江大峡谷; 当它流经第二个陡坡带时, 形成了著名的长江三峡。 无疑,长江是在切过三峡之后才上下贯通、 形成泱泱大河的。因此, 三峡地区的地貌发育与演化过程在长江河谷研究中地位十分突出, 长期以来倍受关注, 是我国地貌学研究的代表地区之一。
长江三峡的贯通过程,主要是西陵峡上段、巫峡上段与瞿塘峡河段相继发生河流袭夺(杨达源,1988)。
西陵峡中下段延伸到黄陵背斜,并侵蚀切割黄陵背斜核部的花岗闪长岩,具体时代为白垩纪,在宜昌附近的白垩系砂砾岩中出现花岗闪长岩的岩砾和碎屑。西陵峡上段的向西溯源侵蚀延伸,顺黄陵背斜西翼单面山系的横张裂隙,袭夺了本向南流的香溪河,其时代可能在白垩纪晚期,相当于仙女山等地最新的碎屑沉积岩系的形成时代。
巫峡中下段以东的巴东~秭归宽穀河段,深切了秭归盆地中的侏罗系,它可能原本是香溪河的支流。古香溪河可能是条十分古老的大河。巫峡中下段本源自巫山。巫峡上段的河流袭夺是顺横切巫山背斜的裂隙构造带发育的,它袭夺了本向西南流的古大宁-古大溪河。古大宁河-古大溪河深切在上三叠系陆相碎屑沉积岩系之中,向西南方向有侏罗系及老第三系沉积盆地。
瞿塘峡是顺横切齐岳山背斜的裂隙构造发育的,它袭夺古草堂河及古梅子溪等。古草堂河(古称石梅子等)可能原本是川江的上游。自瞿塘峡袭夺之后,改为向东流彙入长江中下游。如图。
长江三峡河流袭夺过程示意图(据杨达源,1988)
从长江三峡各自的地貌特点来看,古西陵峡形成为最早,瞿塘峡为相对最晚。长江三峡贯通的主要原因当是金沙江东流与川江倒流,大量的来水横穿横切背斜的裂隙构造带向东流去。长江三峡贯通主要标志是在宜昌以下到江汉-洞庭湖盆地中,发育巨型三角扇砾石堆积体,其顶点为虎牙滩东云池附近,向东南延伸到松滋附近及洞庭湖中,该扇形砾石堆积体上覆深风化网纹状红土,成为宜昌附近的第六级阶地。通过古地磁测量,其形成时代为中更新世。所以,三峡贯通的时代当在距今百万年左右。
第四纪(全新世)演化?
第四纪以来,尤以全新世以来,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仍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三峡的演化亦未停息。长江三峡存在着不同时期的多级夷平面和多级阶地。这些是长江三峡地区新构造上升的标志。综合前人和最近的研究成果,将它归纳为三期五级夷平面(鄂西期夷平面,包括云台荒亚期和召风台亚期;山原期夷平面,包括周家脑亚期和王家坪亚期;云梦期夷平面)和六级阶地。夷平面与阶地的研究是揭示区域地貌演化过程的重要手段。 特别在三峡地区, 因隆起带抬升作用, 长江及其支流强烈下切, 地形十分破碎, 加之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 地面冲刷严重, 测年材料匮乏, 因此前人主要通过地形分析与区域对比的方法对该地区的地貌演化进行研究, 为我们今天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条件限制, 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差异较大, 远未取得统一认识。
对于夷平面:鄂西期夷平面,包括云台荒亚期和召风台亚期;山原期夷平面,包括周家脑亚期和王家坪亚期;云梦期夷平面。亦有人分为高夷平面、低夷平面和剥夷平面。见下图。
长江三峡夷平面示意图
1. 鄂西期夷平面;2. 山原期夷平面;3. 云梦期夷平面
对于阶地,众多学者通过研究,质疑淘汰了早先陶玉昌等划分的十级明显阶地,认为,三峡内存在6级阶地,宜昌和重庆存在5级。见下图。
长江三峡地区阶地位相图(a)和阶地相对位相图(b)
1.侵蚀阶地;2.基座阶地或堆积阶地;3.阶地缺失(注:宜都T3已倾伏在地面以下)
通过对夷平面和阶地的研究,证明了新构造上升的特征:(1)长江三峡是一个以巴东为中心的不对称的新构造弯形隆起区,宜昌以东和万县以西是相对坳陷区。(2)2Ma以来,新构造上升节奏为缓慢一较快一较慢。(3)0.73Ma 以来,新构造上升中心有向东迁移的趋势。
结论:
三峡地区地处华南,其形成和演化经历了扬子板块、华南板块,早泥盆世遭受海侵,早侏罗世海退;青藏高原隆升、 西太平洋边缘海张裂和中国东部持续沉降,贯通于大约100万年前;新构造上升等过程,可谓沧海桑田。然而,以上并非定论,今后关于长江贯通问题的研究,应该将流域演化视作一个系统,在大地构造、盆地分析和河流沉积地貌学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近年来年代学和单矿物微区分析的新技术,不同研究方法相互补充、所得结果相互验证和约束,对争议的问题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系统研究,统一认识,不断逼近长江贯通时限的真实值。
参考文献:
1. Phd. Zhou Bin、Prof. Yang Da-yuan,长江三峡的贯通过程.
2. 杨达源,长江研究,2004.
3. 谢世友、袁道先、王建力、况明生,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2006.
4. 范代读、李从先,长江贯通时限研究进展,2007.
5. 王鸿祯,中国古地理图集,1985.
6. 谢明,长江三峡地区第四纪以来新构造上升速度和形式,1990.
7. 雷文大、李长安、张玉芬、邵磊,基于特征矿物示踪的长江三峡贯通研究构想,2009.
8. 李愿军、周美英,长江三峡地区构造地貌研究,1996.
9. 张玉芬、李长安、王秋良,、陈亮、马永法、康春国,江汉平原沉积物磁学特征及对长江
三峡贯通的指示,2008.
10. 舒强、张茂恒、赵志军、陈晔、李吉均,苏北盆地 XH-21 钻孔晚新生代沉积记录特征
11. 及其与长江贯通时间的关联,2008.
12. Oldfield F, Maher B A, Donoghue J, et al. Particle-size-related mineral magnetic source
sediment linkages in the Rhode River Catchwent, Maryland, USA. J Geol, 1985.
13. Jijun L, Geomorphic evolution of the Yangtze Gorges and the time of their formation.
Geomorphology, 2001.
范文五:长江三峡的利与弊
长江三峡的利与弊
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刘虹瑶
美丽的长江三峡——我们华夏儿女的骄傲,可是,这中间却有值得我们探讨研究的问题。
长江三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自然环境,然而由于养育了中华儿女的长江修筑了大坝造成流域内气候异常,区域内的降水量少得不能再少,部分区域是几乎没有降水。人们要想用长江灌溉禾苗,滋润土地,几乎是无法实现的了。国家透巨资在长江修起水电站,可是结果并不理想,反而弄巧成拙,长江如今满目疮痍,风沙肆虐。这样我们还不能得到教训么,
就拿我们“天府之国”——四川来说,大量的旱情蜂拥而至,成都平原频频出现江河断流,夏季酷热创历史纪录,典型的去年暖冬也创造了历史之最,旱情之严重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前所未有,全然没有了天府之国应有的自然气候,这一切难道不是在长江上拦河筑坝造成的吗,
然而,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最大的工程。它是综合治理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并兼有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长江沿岸的千年古镇人文遗失,那些古调古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赖以发展的土壤,到他乡人生地不熟悉,尤其是那些方言和地方戏曲无法再发展传承。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姜子牙封神与长江三峡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