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浅析《论语》中孔子的礼制主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礼制主张
作者:张梦清
来源:《文学教育 ·中旬版》 2014年第 04期
[摘 要 ]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 “ 礼 ” 是具体体现其 “ 仁 ” 和 “ 中庸 ” 思想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也 是治理国家和成就个人事业的准则。孔子在《论语》中多处强调 “ 礼 ” 的重要性,对礼的这些现 实作用的阐述,不仅淡化了传统礼制中突出宗教信仰的神秘色彩,扩大了礼的调节范围,也为 重建和推行礼制找到了最充分的依据。
[关键词 ] 礼制;社会秩序;个人修养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 “ 礼 ” 是具体体现其 “ 仁 ” 和 “ 中庸 ” 思想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也是治理 国家和成就个人事业的准则。孔子在《论语》中多处强调 “ 礼 ” 的重要性, “ 为国以礼。 ”“ 不知 礼,无以立也。 ”“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 等,都是孔子对于 “ 礼 ” 的重视的体现。
孔子所处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春秋时期,由于社会转型,政治格局和阶级关系发生 调整,使礼制的发展也随之遇到挑战和阻碍。孔子面对这一社会问题,在传统礼制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继承和改进,使礼乐制度得以复兴,逐渐成为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 “ 仁 ” 和 “ 中庸 ” 不同的是, “ 礼 ” 在孔子以前已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 —— 夏礼、殷礼、周 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周礼是将以祭祀祖先 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宗法制的习惯统治法 规。 [1]孔子推崇周礼,因周礼是在夏、殷两代的基础上丰富起来的,较为系统和完备,所以 有 “ 周礼尽在鲁矣 ” 的说法。然而孔子在寻求前人创造的思想文化中进步的部分并予以弘扬的同 时,也对其消极的成分加以摒弃和改造,如周礼中用 “ 人俑 ” 随葬的礼法,孔子就坚决反对。
孔子对传统礼仪的最大改造,是要求人们不要只注重形式而是注重精神实质,用 “ 仁 ” 的新 精神置换传统礼仪的内涵,主张重视现实和人事而轻事鬼神,并要求将主要用于调节统治集团 内部关系的礼用于善待百姓,慎用刑罚而以德化民。 [2]《子罕》篇中,子曰:“ 麻冕,礼也; 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 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做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做法,表明孔子 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 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 “ 君主之防 ” 的大问题,与礼冕的材质问题有根本的区别。此处一 “ 从 ” 一 “ 违 ” 大有深意:麻料织成的礼冕虽然符合传统的礼仪,但没有大家现在都戴的丝料织成的礼冕 这么节省,所以孔子在这个问题上同意大众,因为这里材料的更换不影响礼冕在特定的仪式中 所表达的意义。然而 “ 拜下 ” 这一仪式的有无却直接涉及我是否能够表达对君王的尊敬。按照传 统,臣见君,先在堂下下拜,然后再在堂上下拜,而省去 “ 拜下 ” 仪式在孔子看来是一种不恭 敬,因为这一仪式所表现的乃是我对君王的加倍恭敬,因此, “ 拜下 ” 的免去意味着我对君王尊 敬程度的某种降低。所以,尽管违反众人一致的做法,孔子仍然要坚持 “ 拜下 ” 这一仪式。由此 可见,孔子所欲坚持的其实并非只是某种已经过时的传统礼仪或仪式,而是他所理解的礼的真
范文二:论语中几种主要思想主张的解读(一)
《论语》中几种主要思想主张的解读(一)
关于“仁”
《论语》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孔子认为“仁”是为人的最高准则,也是理想实践的最高境界和目标。
原著回顾: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他仁德了。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践仁德的细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钝,也愿意照这些话去做。”
【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提高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这种人很少;不喜好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孝弟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评析】儒家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孝敬父母,顺服兄长,那么在外就可以尽忠国家,就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事情发生,这样就可维持社会的稳定、生存和延续。儒学把“仁”的根本建立在日常生活,即与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上,把家庭中子女对父母情感的自觉培养作为“仁”的根本、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
3.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并且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这哪里是致力于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评析】孔子指出了实践“仁”的方法,那就是推己及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他的人。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与愿望,并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乐呢?”
【评析】孔子在这段话中阐述了“仁”与“礼”、“乐”的关系。仁,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礼和乐,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礼和乐都要建立在仁的基础上才有意义。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诚于中而形于外”的来源。一个人对别人的礼貌是不是真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个人是否有诚意。
5.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纲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栖宿中的鸟。
【评析】这句话是说,孔子捕鱼不用能捕很多鱼的纲,射猎也不射已经栖息的鸟。他泛爱博施,上体天心,怜及万物,把仁爱的思想在自己的生活中切实地贯彻着,融入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并推及世间万物,是真正的“仁”的思想的体现。
范文三: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儒家的政治思想——孔子篇
一、儒家的政治思想核心——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二、儒家的施政方法——礼(道德体系)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殽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殽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
三、儒家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
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
理想社会: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崩乐坏: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四、儒家的社会理想能否实现——不能
(1)儒家的说教具有空想性
孔子的政治思想逃避社会现实,妄图复古,具有强烈的空想性。
(2)儒家的说教具有单向性
儒家为主导的社会是鼓吹单向权利义务的。权利只有帝王和官员才有,而民只有义务。权利和义务脱节,是所有专制政权的共性。主张为国以礼,反对对官员用“法”,孔夫子认为统治者对官员和民是应该有所区分。家天下和权贵天下的单向性决定了这种社会形态是不可能自我修正调节的,因为没有制约方。所以总是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以暴力来改朝换代。(说一句有些反动的话,中国当今社会官员与民众其实也存在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现象,这对社会稳定是不利的。所以目前四个全面才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尽量的保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法律和政治基础。)
(3)儒家的说教具有排他性
孔子杀少正卯更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以言论思想定罪杀人。更不用说,儒家之于老庄自由思想的恐惧和排斥。
思想和文化必须有完整的思想链和文化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相互补充,体现各方利益。才能促成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绚丽多姿,异彩纷呈!任何只强调统治者利益的思想和文化,最终都只能以破产失败而告终。
(4)儒家的说教具有欺骗性
(5)儒家的说教具有汰优性
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无差别。但我一定要使得诉讼绝迹。要使得不讲人情的人不能说话。要让老百姓从内心害怕,这才是知道统治的根本。
孔子还反对法家的耕战一体,他提倡“家无藏甲,邑无百雉之城” 的弱国文化,使历朝历代都由最初强悍变得积贫积弱。销兵禁武主观上就是要维护等级制和血缘继承的不公正!客观上使一个民族没有了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才是中国屡次挨打的根源。从古至今,儒家一直是扼杀批判和反对声音的。儒家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低的人对等级高的人必须无条件服从。所谓“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因此,正是儒家造成了中国几千年人才的逆淘汰,有勇气有见识者统统被摧残扼杀,只留下些阿臾奉承、吹牛拍马之徒。以至于今天中国的官场还是象易中天说的那样:
一个人,只要当了官,尤其是当了一把手,就俨然是"十项全能冠军"!是"真理的化身"!政治他懂,经济他懂,科学技术他也懂!结果,不是"人命关天",而是"长官意识大于天",这其实是愚民惯出来的!因为他几乎从来就听不得不同意见。结果是楼塌桥断,车毁人亡,老百姓遭殃!
所以周孝正说:两膝骨头缺钙,跪地仰视强人,这就是中国人的人性!刘小波也说:中国的黑暗也不一定全是几个昏君造成的。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甘愿为奴的劣根!这种人性正是儒家几千年打造的。梁启超也曾说:“长期残忍地压制人民,使人民变成奴才,让人民的脊梁已经弯曲,而在面临外敌入侵、大乱当头之际,又指望人民在自已面前仍弯着腰当奴才,而在外敌面前直起腰来反抗,这不是白日做梦又是什么?”中国几千年屡战屡败,儒家的奴化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范文四: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所2006级研究生(510006) 刘小东
摘要
本文以治国与修身的关系为主线对《论语》中的政治思想做出了概要的整理,并
同时认为修身治国是开始于孔子,为在这一主线上考察儒家的核心观念“仁”。
《大学》所继承的本土政治思想的核心。本文的任务主要在于发掘《论语》中治国与修身的关系这一脉络,使之更加清晰。
关键词
儒家 论语 社会理想 治国之道 修身 仁
正文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也包含一些孔子弟子所说的话。《论语》自其产生一直都是作为儒学的入门书籍,流传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因此有人说这部书是讲政治的,但也有人说这部书是讲修身的,其实这两点可以统一起来:《论语》主要是从修身角度谈论治国之道的政治类书籍,这个联系在宋明以后更加明显。因为,对于儒家而言,修身与为政是密切相关的,他们在公共政治中更重视私人德性。下面也将按照这个思路对《论语》中的政治思想做一下整理。
一、 儒家的天下观和社会理想
古代王朝有一个特点,就是皇帝一人统治天下,拥有对天下万物、江河山川的治理权,以及天下万民生杀予夺的权力,但是,《论语》以及传统儒学,并不认为天下是一人一姓、或某个政治派别的私有物,而是认为天下为公,且为贤者所治理。孔子赞美舜禹让贤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8.18)【注1】。《论语》中也有含蓄的表达其社会理想的文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牛有一次抱怨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自己没有,子夏告诉他说,这些都是命运的安排,但是,如果“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12.5),何必忧心自己没有兄弟呢。总的来说,《论语》所期求的是人人循礼,天下一家,和乐融融的社会状态。
二、儒家的治国之道
1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孔子实现其治世理想的方法总纲见于《为政第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在这里,孔子比较了德治与法治,他认为以礼乐为核心的德治优于以刑罚为核心的法治,他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13.3),他还向季康子解释为政不宜用刑杀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后来的儒家继承和发挥了德治优于法制的思想,《大戴礼?礼察篇》说:“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倍,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之善者异。或导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导之以德教者,德教行而民康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哀戚。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 【注2】。因此,以后中国便走上了德治之路而不是法治之路。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说,治理天下应该用仁德引导百姓,并用礼仪来规范他们,而不是用政令和刑罚,这样百姓就不会规避上位者的治理,而是怀着羞耻之心自觉的远离恶行、归于善道。以礼治国,如果上位者好行礼乐,那么百姓也就易于任用,此即所谓,“上好礼,则民易使”(14.41)。以礼仪治天下就可以达到民和亲的效果,礼的精义也就是“和”,《学而第一》里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1.12),但是两者不可偏颇,和为质,礼为文,文而后成章。因此,有子又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
孔子生周之末世,以继周制为己任,他所说的礼指的也就是周礼,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14)。但是,孔子的贡献在于深化了礼的内涵,把礼的本质归结于“仁”。有一次,子夏文孔子《诗经》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眩兮”是什么意思,孔子启发他说:凡绘画,必布众色于素底,以成其文,于是子夏领悟出:这就是说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3.8)。换而言之,礼乐只是治国之道的形式,礼乐的核心和本质是仁。因此,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所谓“道之以德”之德也就是仁德。如果以仁德治理天下,天下就自然理顺了,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2.1)。孔子还认为,在周之末世,如果果然有王者兴起,那么也要30年才可以实现仁,他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3.12)。以仁治国,兴礼仪之邦,就要爱护百姓(12.22),就要施“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这样就能百姓任使,做事成功(17.6),同时,施行仁,治世者还要“能近取譬”,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这是施行仁的窍门。但是,施行仁不是单靠仁就能成功的,治世者治世不仅需要仁,还需要有足够的的智慧、严肃认真的对待自己职位的态度、行为合乎礼法(15.33)。
仁可治国,仁作为儒学核心概念是孔子最早使用的,但是,“仁”也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土壤,这就是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孝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治世者如果想要天下得治,那么就要以孝为本,以孝治国,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8.2)”,如果施行孝,天下就安定了,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1.2)。如果治世者提倡孝悌,人民就会忠心于国家,孔子说“孝慈则忠”(2.20)。后来汉代提出了“孝治天下”的口号,实践了儒家的孝治思想。
2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以礼治国的核心是以孝治国,孝与礼是分不开的,有一次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就告诉他:“无违”,所谓“无违”就是无违于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5)。但是,春秋时,礼崩乐坏,孔子说,“如有用
的志向是齐百物以周礼,正百物之名,用他的我这,吾其为东周乎”(17.5),他
话说就是“必也正名乎”(13.3),使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孔子所以提出“正名”的主张,其背景是周室衰微、社会混乱动荡,《墨子?兼爱中》描绘这种局面说:“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注3】,诸子百家都认为这是天下之大害,纷纷提出自己的治世主张。孔子认为在位者应该按照周礼的要求,严格依照自己的爵位的名义行事,不可僭越,这样社会就可以恢复秩序,人民免于为贼乱所害。因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更多强调的是每个人自己责任、义务。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君王对臣子要以礼相待;臣子对待君王要忠心(3.19),“能致其身”(1.7),为了进谏可以触犯君王却不要欺骗君王(14.22),但是,如果君王无道,那么也不必坚持要辅佐他,还可以归隐,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11.24),“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8.13);父母要慈爱子女;子女要孝于父母,侍奉父母要能竭其力(1.7),如果对父母提出建议,提了几次不被接受,仍要敬重父母不违背礼仪,任劳任怨(4.18)。孔子反对各种僭越行为,他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4.26),“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他谈到季氏在家庙里使用天子才可使用的八佾之舞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宰我抱怨居丧三年时间太久,孔子批评了这种不孝行为,他说,宰我如此不仁,父母怀抱了你三年,你才得以自己在路上跑,难道父母没有给与你这三年之关爱吗(17.21),
三、修身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告诉他,“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17)。可见,儒家认为,为政就是使天下百姓都归于正道,并且很注重治世者的个人表率。因此治世者的修身很重要,是为政的根本。这个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做了深刻的阐释,被发挥为《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维方式。孔子认为,如果治世者自正其身,那么百姓就会自觉随之择善道而行,否则,即使驱使他们,他们也不会行善道(13.6)。这样一来,为政也就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他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13.13)。总的说来,君子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义”(7.6),“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5.16),“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14)。礼、仁、孝可以作为治世之方,同样也可以作为修身之则。治世之君子的修养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8.8)。在礼的方面,“不学礼,无以立”(16.13),因此君子的行为要“约之以礼”(6.26),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2.1),礼的要求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食不语,寝不言”(10.10)、“席不正不坐”(10.12)、“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10.13)、“乡人傩,朝
3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服而立于阼阶”(10.14)、“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10.15)、“ 寝不尸,居不容”(10.24)、“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等等。在仁的方面,君子不仅行为要合乎礼的要求(12.1),还应该择仁而居,以便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培养仁的品质,如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4.1),还说君子泛爱众人,而又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1.6),从而改正自己的过错(1.14),并且“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4.17)。即使交朋友也要“友其士之仁者”(15.10)、“以友辅仁”(12.24)。要做到仁,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君子时刻都不会违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5),无论做什么事情,君子都以仁义为标准(4.10),即使遇到危及生命的事情,真正的君子也会“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所以如此,因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4.4)。在孝悌的方面,君子事父母不仅要不违背礼(2.5),还要事父母以敬(2.7),主动代父母去做那些辛劳的事,帮助父母一起准备饮食,在父母面前时刻保持着和颜悦色(2.8),行为与志向也要追随父母(1.11),不要让父母为自己过多担心,如果担心也仅让父母为自己子女可能害病担心(2.6)。在才能方面,君子不是某个方面的专门人才(2.12),而是治世之能者,因此君子要博学于文(6.27),精通《礼》《乐》和《诗》等典籍,君子善于从各种人那里活的学问,即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7.27),君子致力于学问获得才能,不是为了获得俸禄,而是为了得仁道而施行之,因此,“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15.32),君子致力于才能和学问,本是为了行道,但却并不担心别人因不了解自己而不被举用,只忧心自己是否已经具备治世的才能(14.30、15.19)。但是,君子即使有周公之才,也不会骄吝(8.11)。在心性方面,君子心胸开阔,意志坚定,可以负兴仁之重任,行仁之远道(8.7)。君子在顺境中能够歌风舞雩(11.26),在逆境中也能够乐处修道(6.11),他们泛爱众人,视四海为一家,视天下万民若兄弟(12.5),欲明仁道于天下以安百姓,而修己以敬(14.42)。这样的君子。必然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象:“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19.9)。
为政不仅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还要“举贤才”(13.2)。从《论语》文本看,孔子所说的举贤不论出身,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11.1)。但是,举才在才能与德性两方面,儒家更重视德性,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14.33)。《论语》也很重视民生问题,认为人民富足则是教之以礼义的必要条件(13.9),但所强调的经济领域的正义主要是平均分配,在百姓生活富足与社会安定房更强调安定(16.2),同时,儒家在强调义利之辨中更强调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放于利而行,多怨”(4.12)。因此,虽然《论语》也很关心百姓实际生活的富足,但更强调道德这一方面。总的来看《论语》对徳的强调总是占首位的。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论语》的政治思想,无论是以礼治国、以仁治国、以孝治国,所关涉的都是修身的问题,而在修身问题上,孔子虽然也很注重具体
4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才能、心志的培养,但更注重孝悌、礼义等方面的培养,即德性方面的培养。仁是德性培养的核心:仁正是以孝悌和周礼作为其基础和规范。值得注意的是,儒家所提倡的兴仁与主体的自由是不相矛盾的,相反,仁是建立在主体自由基础上的,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2.1),“我欲仁,斯仁至矣”(7.30)。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任何德性都必须建立在主体自由的基础之上。总的来看,修身治国是儒家治世思想的总模式,这个模式又被后来的儒家发挥为“修齐治平”或
者“内圣外王”。
梁启超一九?二年写的《论公德》中,作了“公德”与“私德”的区分,他认为无论《论语》还是其他中国古代思想中都只是“私德”发达,而“公德”缺乏,关于何谓“公德”、“私德”,他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注4】。在他看来,《论语》里的修身之法,所谓温良恭俭让、克己复礼、忠信笃敬、寡尤寡悔、刚毅木讷所养成的是“私人”,这样的人可以把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但一涉及人与团体的关系,他就不能做出有利于整个团体的事情来。这就是中国古代思想“重私德轻公德”的结果,是我们必当补之缺憾。梁启超这这个思想可以看作是对修身治国的儒家治国思想模式的有力质疑,值得现代学者深思。
参考文献
【注1】:小数点前的数字表示所引文字在《论语》中的节数,小数点后的数字表示在该节中的章数。下同,注略。
【注2】:《大戴礼记?礼察第四十六》,戴德编。 【注3】:《墨子?卷四》,墨翟。
5
范文五:列宁的政治主张
列宁的政治主张是完全承继马克思的学说的,不过马克思的学说在他逝世以后,即有许多学者,教授,改良派,及反革命党的曲解和诬蔑,直至列宁出世始引用马氏著作,阐明他的学说真相。马克思的学说为列宁应用于政治及经济各方面,乃有苏俄革命之成功,今将也的政治主张全部系统述之于左: 国家论 许多人都当国家与政府是人民的机关与组织。或有以为国家机关是中立的,军伐当权即席军阀的国家,人民当权即为人民的国家。但是列宁的主张以为国家是压迫阶级的机关。原始时代没有阶级即没有国家。中世纪之封建诸候帝王朝廷,军队,即为封建阶级压迫人民的工具。近世纪之三权独立,议会,军队,警察,内阁,是资产阶级压迫平民的工具。俄国之苏维埃,红军,民团,亦为压迫资产阶级及反革命党的工具。等到自由社会实现,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即没有国家。但在该社会没有实现以前,被压迫阶级要求解放,只有夺取国家的政权,照样压迫以前的压迫阶级,不能取不干涉政治的态度。 民主主义之欺骗性 民主主义是议会及政府由人民选举,官吏是人民的“公仆”。但是事实告诉我们,经济不平等,没有政治平等之可言。军阀和富人可以包办选举,(无论在普通选举时也是一样),人民的公仆可以干涉人民的集会,压迫罢工,其强暴是专用以对付“●人翁”。议会中人民的代表较多时,军阀或者法西斯蒂即欧洲资产阶级中的军阀的专名)可以随意解散国会。民主主义是军阀成资本家专政的别名,军阀和资本家不好思说自己专政,因为他们总是人民中之少数,所以号称民主,拉人民遮掩以免他赤裸裸的被人看见。所以民主主义,议会,政府,是最欺骗虚伪不过的,只是统治者压迫者的最好工具。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冶的斗争平民与军阀,资本家与劳动者,两阶级的利害不平等,自难免于冲突和斗争。譬如劳动者要加工钱和减少时间,资本家却要加时间和减少工钱。平民要少纳税,和废止战争,军阀要尽量的抽税收捐和不断的战争,工人和平民要反抗,即有牧帅,军队,警察,司法官,牢狱的制止,于是工人和平民才觉悟要夺取国家的政权。靠平民教育或普及教育促军阀或资本家改变心肠,宽仁厚德是不行的,因为没有傻资本家和军阀放着现成福不享,抛弃资本和指挥刀去做平民。所以一切阶级斗争,连最小的争工钱和争自由的战争,最后都要变成政治的战争。 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 资本主义发达到了某程度,资本集中到了极少数人的“托拉斯”,“加特尔”的手中,又因 银行放款的原故,许多工厂也低押到银行手中去了,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后时期,大资本吃小资本,直至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权也随者落到几百银行家大工业家的手中。一方,技术进步,铜铁机器工业,军火工业发达,造出许多铜铁和军火没有地方销售。于是大资本家在本国剥削劳动者还不够赚钱,便要借钱,或卖军火,或卖机器及铁轨给弱小民族开发矿山和建设铁路了。弱小的国家的产业和土地,由借款和销纳机器军火的关系,或被逼迫的,或自己愿意的抵押到外人的手中,全国的城市也被关为销外人商品的市场了。外人由经济的侵略进而为政治的侵略,乃欲共管财政,监督政府,于是弱小国家即变为列强的殖民地。此即资本的帝国主义之意义,与中国古代汉唐时的帝国主义,虽侵略之方法不同,而其志在灭人国家则一资本主义发达到帝国主义必然会酝酿列强间因争夺原料和市场而引起的战争 资本主义从此便分裂成敌视的好战的团体,再也不能恢复十九世纪的和平的通商的关系了。全世界的财富只集中到几百和几千人手中,国内的平民一日一日的无产阶级化,国外的殖民地一日一日的发生爱国的觉悟,反抗外人的管理,加之每次战争即破坏一次生产经济,使数百万人失业挨饿。有以上种种原因,所以帝国主义的统治,会引起全球的革命起动。几千人统治十余万万的平民,此种制度的崩坏,革命运动之加速与必然,再也没有方法可以避免了。 西方的社会革命和东方国民革命 帝国主义统治的最得意日,亦是他统治的末日。西方的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当饥寒交迫之时自然奋不顾身的与帝国主义者算帐,将一切生产公具收归公有,而起社会革命。即在东方的国民,他们每日的血汗尽被收括在纽约和伦敦的跳舞会,晚餐会中豪奢的用,却还要制 造无●舰来压平他们的反乱,他们自然要把国民的革命打倒外人的统治和侵略了。所以联合东方的国民革命运动与西方的社会革命运动在一起,是制帝国主义死命的唯一方法,如此可免列强雇印度兵和非洲人去压伏欧洲的社会革命,又可免欧洲的白人被运来当炮火压迫东方的平民。此种理论的最初发明者实为列宁。 革命党的组织与训练 列宁是组织真正能革命能战国的政党的第一人。当全欧的社会党都堕落到成一官僚的组织,只是竞争选举,只是提倡和演说社会主义之时,列宁却在俄国孤单单的静悄悄的,创造一能革命能行动的政党,这党的党员如兵士一样的,绝对服从上级机关的命令。这党的党员完全献身给社会主义,牺牲个人的任何自由及物质享乐。这党的党员参加到各种劳动群众中,听党的命令,宣传党的主张。每个党员还要加入一个有危险的秘密组织。总之严密的组织与训练,一致的,坚决的革命主张与革命意志,对劳动阶级的声气息息相通,对劳动者的活动无孔不入,这些是俄国共产党的特色。这些特色在今日各国的革命党都纷纷摹仿了(中国国民党即是一例。 劳动运动之统一 革命的势力宜不宜合分,敌人打击革命运动的最有效方法即是分裂革命运动,所谓“分裂而后统治”乃说为压迫阶级用以征服平民的不易格言。革命党的职任乃在牺牲革命阶级问的各种小的异见,以保存革命阶级势力之统一。列宁在俄国虽然与门雪维克及社会革命党仇深似海,然而在团结劳动运动之实力时,常与之合作,一致对外。此策略用之于革命 运动中即为参加腐败工会,提倡与社会党或民主党泯除成见以合作,结成反帝国主义或反资本主义的联合战线。近来德国共产党之逐渐胜利,社会民主党之着着失败,完全为此策略之成功。 农民问题 在全世界从革命的立足点上,注意到农民问题,得着成功的解决的,当推列宁为第一人了。从来政府的机关都是拉一些农民中的富者和有材智者做官,农村的压迫即可照旧进行但从来没有革命党注意如何正当的利用农民的革命势力的。只有列宁才发明城市的无产阶级引导乡村中的农民,工农联合 从事社会革命的计划卒致一九一七年十一月革命之成功。自此以后,农民的潜伏的革命势力为各国的革命党认识,均争先在农村中去组织和运动,最近农民国际之成立,使革命的农民有国际的大联合,实为世界农民运动之大进步。 无产阶级专政 苏维埃政治 欧洲的社会党自堕落以后,逐浙丧失革命的精神,醉心议会政治,迷信德莫克拉西,希望不劳而获,不流血无代价的实现社会主义。只有列宁与少数的社会党才保存革命党的精神,主张阶级斗争到底。无产阶级专政即是阶级斗争最剧烈,最集中时的表现。那时只有拼一个你死我活,才能决最后的胜利。苏维埃的制度又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唯一政体。由各工厂,各农村,各兵营,推举代表,组织职业的行政团体,有产阶级既被剥夺了选举权,而苏维族又秉立法与行政之权能,于是反革命党的有产阶能无捣乱之机会,而立法与行政之一体,专权集中,可免办事迟滞呼应不灵之病。 由新经济政策到共产主义的社会俄国革命以后,工业凋零,工人国家的生产,不够交换农人的粮食。强迫农人行共产主义,交出粮食,是不行的,只有让他们经营小规模的工商业,销容他们的生产,并让出几块矿山给外人开采限定若干年的开有权。外人在俄国经营租借权,不像在中国有什么特权,他们只是老老实实的,规规矩矩的做生意,分得若干成的红利,不敢存丝毫非分的觊觎政治特权及领土侵略的野心。总之开放国内市场自由贸易,允小工厂复活和出租土地给外人这是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新经济政策一方面是向农民退让,免被他们推翻政治地位,一方面是等界革命爆发,工业先进国以机器援助俄国产业复兴。在此时间苏俄只有并力开发工业,国家世垄断对外贸易以维持自己地位,以等将来世界革命实现时,俄国的工人增多,工业发达,农业进步,世界资本主义灭亡,俄国才能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新经济政策从头到尾都是列宁的计划与理想。以前的主张多有是列宁的主张,而在他生时巳见诸实行且巳成功的。唯有新经济政策列宁未能见其完全成功。苏俄及世界还留着许多问题,得他解决。此时物代,列宁亦难得瞑目,他今天的一死,也是世界的革命运动中的大不幸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礼制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