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老爱情 –苏童
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有一些读者会感到一丝震动。
话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年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时候是个美人;丈夫虽然长得不丑,但是一个矮子。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对老夫妻彼此之间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眼神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抬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法,不是他们别出心裁,是因为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女儿在外面“嘭嘭嘭”敲门,里面立即响起一阵杂沓的脚步声,老夫妇同时出现在门边,两张苍老而欢乐的笑脸,笑起来两个人的嘴角居然都向右边歪着。
但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她高声地列举出父母所干的糊涂事,包括拖把在地板上留下太多的积水,包括他们对孩子的溺爱,给他吃得太多,穿得也太多。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说:“唉,对你们说了多少遍也没用,我看你们是老糊涂了。”
老夫妻一听,忙走过去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他们面带愧色,不敢争辩,似乎默认这么一个事实,他们是老了,是有点老糊涂了。
过一会儿,那老妇人收拾着汤碗,突然捂着胸口,猝然倒了下来,死了,据说死因是心肌梗塞。死者人缘好,邻居们听说了都去吊唁。他们看见平时不太孝顺的女儿这会儿哭成泪人儿了,都不觉奇怪,这么好的母亲死了,她不哭才奇怪呢!他们奇怪的是那老头,他面无表情,坐在亡妻的身边,看上去很平静。外孙不懂事,就问:“外公,你怎么不哭?”
老人说:“外公不会哭。外婆死了,外公也会死的,外公今天也会死的。”
孩子说:“你骗人,你什么病也没有,不会死的。”老人摇摇头,说:“外公不骗人,外公今天也要死了。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婆哩。”
大人们听了老人的话,都多了个心眼,小心地看着他。但老人并没有任何自寻短见的端倪,他一直静静地守在亡妻的身边,坐在一张椅子上。夜深了,守夜的人们听见老人喉咙里响了一阵痰声,未及人们做出反应,老人就歪倒在亡妻的灵床下面了。这时就听见堂屋自鸣钟“当当当”连着响了起来,人们一看,正是夜里12点!
正如宣布的那样,那矮个子的老人心想事成,陪着妻子一起去了。如果不是人们亲眼看见,谁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对生死相守的老人确有其人,他们是我的邻居,死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同一个夜晚。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就如上了锈一样,任人们怎么拨转就是一动夜不动。
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6
范文二:苏童小说《老爱情》阅读
苏童小说《老爱情》阅读
老爱情
苏童
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有一些读者会受到一丝震动。
话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时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丈夫虽然长得不丑,但是一个矮子。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对老夫妻彼此之间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眼神相似,表情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扛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法,不是他们别出心栽,是因为那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
他们有个女儿,嫁出去了。女儿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那里,也不知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她自己大概一个星期回一次娘家。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女儿在外面“嘭嘭嘭”敲门,里面立即响起一阵杂番的脚步声,老夫妇同时出现在门边,两张苍老而欢乐的笑脸,笑起来两个人的嘴角居然都向右边歪着。 但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为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她高声地列举出父母所干的糊涂事,包括拖把在地板上留下太多的积水,包括他们对孩子的溺爱,给他吃太多,穿得也太多。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说:“唉,对你们说了多少遍也没用,我看你们是老糊涂了。”
老夫妻一听,忙走过去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他们面带愧色,不敢争辩,似乎默认这么一个事实:他们是老了,是有点老糊涂了。
过一会儿,那老妇人给女儿收拾着汤碗,突然捂着胸口,猝然倒了下来,死了,据说死因是心肌梗塞。死者人缘好,邻居们听说了都去吊唁。他们看见平日不太孝顺的女儿这会儿哭成了泪人儿了,都不觉得奇怪,这么好的母亲死了,她不哭才奇怪呢!他们奇怪的是那老头,他面无表情,坐在亡妻的身边,看上去很平静。外孙不懂事,就问:“外公,你怎么不哭?”
老人说:“外公不会哭。外婆死了,外公也死的,外公今天也死的。” 孩子说:“你骗人,你什么病也没有,不会死的。”
老人摇摇头,说:“外公不骗人,外公今天也要死了。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婆哩。”
大人们听见老人的话,都多了心眼,小心地看着他。但老人并没有任何自寻短见的端倪,他一直静静地守在亡妻的身边,坐在一张椅子上。他一直坐在椅子上。夜深了,守夜的人们听见老人喉咙里响起一阵痰声,未及人们做出反应,老人就歪倒在亡妻的灵床下面了。这时就听见堂屋里自鸣钟“当当当”连着响了起来,人们一看,正是夜里12点!
正如他宣布的那样,那矮个子的老人心想事成,陪着妻子一起去了。如果不是人们亲眼看见,谁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对生死相守的老人确有其人,他们是我的邻居,死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同一天。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犹如上了锈一样,任人们怎么拔转就是一动也不动。
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节选自《现代青年》2011年03期)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如老夫妻到煤店买煤,一起给女儿开门,一起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等,用以表现老夫妻在生活中总是相依相随。
B .小说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老夫妻外貌上的巨大差距让邻居们都觉得他们不般配,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C .在开篇就说“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结尾说“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突出了这个故事的大众性,强调平凡更能打动人心。
D .老妇人因心肌梗塞离开了人世,大家都奇怪老人为什么不哭,其实老人是把生死之事看开了,认为人都是会死的,自己也一样。
E .小说中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的。
14、小说安排“女儿”这个人物有何作用?(4分)
15、小说结尾说老人夜里12点陪着老妻去了,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不再转动了。有人说这个情节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你认为这个结尾是否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谈淡自已的看法。(6分)
13、A
E (B “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属于无中生有;C 不是大众性,也不是强调平凡更能打动人心,而是开篇设置悬念,首尾呼应,使小说的情节更加完整;D 不是老人看开了生死之事,而是老人抱定了与老妻同去的信念。)
14、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中的女儿绝非是可有可无的闲人,老妇人的猝死与女儿的吵闹密切相关。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是以女儿的浅薄和利己反衬老夫妻的宽容和仁慈。(4分)
15、答案示例:不应该删掉。
结尾的这个情节恰是小说的高潮,那矮小的老人在和孙子的对话中就已经明确了死志,结尾这个情节就有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突出了老人视爱情重于生命的形象,“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婆哩”。
这个情节恰好体现了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突显了小说“生死相依的爱情永存”这一主题。
(答“应该删掉”也可,要自圆其说。评分:观点1分;分析4分,言之成理,答两点即可;表达1分。)
【附1】:女儿形象:自私、浅薄。(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家里,凡事首先从自己的角度考虑。)不孝、不懂感恩。(回到父母家,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
【附2】小说标题“老爱情”的含义:表层含义:小说讲述的是一对老人的爱情故事,体现的是一种老式爱情,即中国传统的同甘共苦、夫唱妇随的爱情。深层含义:“老爱情”中的“老”即为永久、永恒之意,真正的爱情永远青春不老。妻子死了,丈夫也平静地“陪着妻子一起去了”。老夫妻生死相依的爱情永存。
范文三:老爱情(苏童)阅读答案
老爱情苏童 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有一些读者会受到一丝震动。 话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时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丈夫虽然长得不丑,但是一个矮子。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时老夫妻彼此之问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眼神相似,表情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扛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法,不是他们别出,心栽,是因为那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 他们有个女儿,嫁出去了。女儿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那里,也不知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她自己大概一个星期回一次娘家。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女儿在外面“嘭嘭嘭”敲门,里面立即响起一阵杂番的脚步声,老夫妇同时出现在门边,两张苍老而欢乐的笑脸,笑起来两个人的嘴角居然都向右边歪着。 但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为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她高声地列举出父母所干的糊涂事,包括拖把在地板上留下太多的积水,包括他们对孩子的溺爱,给他吃太多,穿得也太多。她一边喝着老人轮她做的红枣汤,一边说:“唉,对你们说了多少遍也没用,我看你们是老糊涂了。” 老夫妻一听,忙走过去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他们面带愧色,不敢争辩,似乎默认这么一个事实:他们是老了,是有点老糊涂了。 过一会儿,那老妇人给女儿收拾看汤碗,突然捂着胸口,猝然倒了下柬,死了,据说死因是心肌梗塞。死者人缘好,邻居们听说了都去吊唁。他们看见平日不太孝顺的女儿这会儿哭成了泪人儿了,都不觉得奇怪,这么好的母亲死了,她不哭才奇怪呢!他们奇怪的是那老头,他面无表情,坐在亡妻的身边,看上去很平静。外孙不懂事,就问:“外公,你怎么不哭?” 老人说:“外套不会哭。外婆死了,外公也套死的,外公今天也套死的。” 孩子说:“你骗人,你什么病也没有,不会死的。” 老人摇摇头,说:“外公不骗人,外公今天也要死了。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婪哩。” 大人们听见老人的话,都多了心眼,小心地看着他。但老人并没有任何自寻短见的端倪,他一直静静地守在亡妻的身边,坐在一张椅子上。他一直坐在椅子上。夜深了,守夜的人们听见老人喉咙里响起一阵痰声,未及人们做出反应,老人就歪倒在亡妻的灵床下面了。这时就听见堂屋里自鸣钟“当当当”连着响了起采,人们一看,正是夜里12点! 正如他宣布的那样,那矮个子的老人心想事成,陪着妻子一起去了。如果不是人们亲眼看见,谁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时生死相守的老人确有其人,他们是我的邻居,死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同一天。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犹如上了锈一样,任人们怎么拔转就是一动也不动。 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节选自《现代青年》2011年03期)(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如老夫妻到煤店买煤,一起给女儿开门,一起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等,用以表现老夫妻在生活中总是相依相随。 B.小说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老夫妻外貌上的巨大差距让邻居们都觉得他们不般配,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C.作者在开篇就说“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结尾说“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突出了这个故事的大众性,强调平凡更能打动人心。
D.老妇人因心肌梗塞离开了人世,大家都奇怪老人为什么不哭,其实老人是把生死之事看开了,认为人都是会死的,自己也一样。 E.小说中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是运用肖像、细节、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的。(2)小说的标题“老爱情”有什么含义?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3)小说中的“女儿”这个形象有何特点?小说安排这个人物有何作用?(6分)(4)小说结尾说老人夜里12点陪着老妻去了,那座老自
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不再转动了。有人说这个情节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你认为这个结尾是否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谈淡自已的看法。(8分)(1)A E(答A 给2分,答E给3分,答C给1分。)(B“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属于无中生有;C不是大众性,也不是强调平凡更能打动人心,而是开篇设置悬念,首尾呼应,使小说的情节更加完整;D不是老人看开了生死之事,而是老人抱定了与老妻同去的信念。) (2)①表层含义:小说讲述的是一对老人的爱情故事,体现的是一种老式爱情,即中国传统的同甘共苦、夫唱妇随的爱情。(3分) ②深层含义:“老爱情”中的“老”即为永久、永恒之意,真正的爱情永远青春不老。妻子死了,丈夫也平静地“陪着妻子一起去了”。老夫妻生死相依的爱情永存。(3分)(3)形象:①自私、浅薄。(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家里,凡事首先从自己的角度考虑。)②不孝、不懂感恩。(回到父母家,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2分) 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中的女儿绝非是可有可无的闲人,老妇人的猝死与女儿的吵闹密切相关。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作者是以女儿的浅薄和利己反衬老夫妻的宽容和仁慈。(4分)(4)答案一:不应该删掉。(1分)这个结尾看似离奇,但从小说的写作看,又是合理的。(1分) ①结尾的这个情节恰是小说的高潮,那矮小的老人在和孙子的对话中就已经明确了死志,结尾这个情节就有了震撼人心的效果。(2分) ②突出了老人视爱情重于生命的形象,“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婆哩”。(2分) ③这个情节恰好体现了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突显了小说“生死相依的爱情永存”这一主题。(2分) (答“应该删掉”也可。要求条理清晰,能够自圆其说。)
范文四:老爱情 苏童 阅读答案
老爱情 苏童 阅读答案
老爱情~是苏童所做的小说之一~通过描绘老夫妻的爱情揭示了爱情的可贵之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爱情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老爱情 苏童 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老爱情
苏童
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有一些读者会受到一丝震动。
话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时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丈夫虽然长得不丑~但是一个矮子。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时老夫妻彼此之间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眼神相似~表情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扛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
1 / 6
法~不是他们别出新栽~是因为那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
他们有个女儿~嫁出去了。女儿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那里~也不知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她自己大概一个星期回一次娘家。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女儿在外面“嘭嘭嘭”敲门~里面立即响起一阵杂沓的脚步声~老夫妇同时出现在门边~两张苍老而欢乐的笑脸~笑起来两个人的嘴角居然都向右边歪着。
但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为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她高声地列举出父母所干的糊涂事~包括拖把在地板上留下太多的积水~包括他们对孩子的溺爱~给他吃太多~穿得也太多。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说:“唉~对你们说了多少遍也没用~我看你们是老糊涂了。”
老夫妻一听~忙走过去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他们面带愧色~不敢争辩~似乎默认这么一个事实:他们是老了~是有点老糊涂了。
过一会儿~那老妇人给女儿收拾好汤碗~突然捂着胸口~猝然倒了下来~死了~据说死因是心肌梗塞。死者人缘好~邻居们听说了都去吊唁。他们看见平日不太孝顺的女儿这会儿哭成了泪人儿了~都不觉得奇怪~这么好的母亲死了~她
2 / 6
不哭才奇怪呢!他们奇怪的是那老头~他面无表情~坐在亡妻的身边~看上去很平静。外孙不懂事~就问:“外公~你怎么不哭?”
老人说:“外公不会哭。外婆死了~外公也会死的~外公今天也会死的。”
孩子说:“你骗人~你什么病也没有~不会死的。”
老人摇摇头~说:“外公不骗人~外公今天也要死了。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婆哩。”
大人们听见老人的话~都多了心眼~小心地看着他。但老人并没有任何自寻短见的端倪~他一直静静地守在亡妻的身边~坐在一张椅子上。他一直坐在椅子上。夜深了~守夜的人们听见老人喉咙里响起一阵痰声~未及人们做出反应~老人就歪倒在亡妻的灵床下面了。这时就听见堂屋里自鸣钟“当当当”连着响了起来~人们一看~正是夜里12点!
正如他宣布的那样~那矮个子的老人心想事成~陪着妻子一起去了。如果不是人们亲眼看见~谁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时生死相守的老人确有其人~他们是我的邻居~死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同一天。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犹如上了锈一样~任人们怎么拔转就是一动也不动。
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一
3 / 6
直认为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节选自《现代青年》2016年03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如老夫妻到煤店买煤~一起给女儿开门~一起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等~用以表现老夫妻在生活中总是相依相随。
B.小说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老夫妻外貌上的巨大差距让邻居们都觉得他们不般配~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C.作者在开篇就说“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结尾说“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突出了这个故事的大众性~强调平凡更能打动人心。
D.老妇人因心肌梗塞离开了人世~大家都奇怪老人为什么不哭~其实老人是把生死之事看开了~认为人都是会死的~自己也一样。
E.小说中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是运用肖像、细节、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的。
(2)小说的标题“老爱情”有什么含义?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3)小说中的“女儿”这个形象有何特点?小说安排这个人物有何作用?(6分)
4 / 6
(4)小说结尾说老人夜里12点陪着老妻去了~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不再转动了。有人说这个情节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你认为这个结尾是否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谈淡自已的看法。(8分)
【小题1】A E(答A 给2分~答E给3分~答C给1分。)
老爱情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分析小说中的“女儿”这个形象有何特点~就要找出小说中的“女儿”这个人物的有关言行~如“女儿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那里~也不知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为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就可以看出“女儿”的自私和不孝。除此外~还应留心作者一些评论性的语言~这对我们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很有帮助。至于这个人物的作用~也应着眼于小说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就是那对老夫妻~而写“女儿”也是为写那对老夫妻的~用“女儿”的自私与不孝来反衬老夫妻的宽容、仁慈和父母心。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是探究题~就小说的结尾故事情节是否
5 / 6
合理谈谈自己的看法。探究题~就是要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就小说而言~往往可以从人物、情节、小说主题等这些角度来认识。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6 / 6
范文五:老爱情-苏童-阅读答案试题
老爱情|苏童|阅读答案试题
(“128815”);老爱情|苏童|阅读答案试题
老爱情
苏童
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有一些读者会受到一丝震动。
话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时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丈夫虽然长得不丑,但是一个矮子。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对老夫妻彼此之间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眼神相似,表情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扛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法,不是他们别出心栽,是因为那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
他们有个女儿,嫁出去了。女儿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那里,也不知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她自己大概一个星期回一次娘家。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女儿在外面“嘭嘭嘭”敲门,里面立即响起一阵杂番的脚步声,老夫妇同时出现在门边,两张苍老而欢乐的笑脸,笑起来两个人的嘴角居然都向右边歪着。
但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为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她高声地列举出父母所干的糊涂事,包括拖把在地板上留下太多的积水,包括他们对孩子的溺爱,给他吃太多,穿得也太多。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说:“唉,对你们说了多少遍也没用,我看你们是老糊涂了。”
老夫妻一听,忙走过去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他们面带愧色,不敢争辩,似乎默认这么一个事实:他们是老了,是有点老糊涂了。
过一会儿,那老妇人给女儿收拾着汤碗,突然捂着胸口,猝然倒了下来,死了,据说死因是心肌梗塞。死者人缘好,邻居们听说了都去吊唁。他们看见平日不太孝顺的女儿这会儿哭成了泪人儿了,都不觉得奇怪,这么好的母亲死了,她不哭才奇怪呢~他们奇怪的是那老头,他面无表情,坐在亡妻的身边,看上去很平静。外孙不懂事,就问:“外公,你怎么不哭,”
老人说:“外公不会哭。外婆死了,外公也死的,外公今天也死的。”
孩子说:“你骗人,你什么病也没有,不会死的。”
老人摇摇头,说:“外公不骗人,外公今天也要死了。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婆哩。”
大人们听见老人的话,都多了心眼,小心地看着他。但老人并没有任何自寻短见的端倪,他一直静静地守在亡妻的身边,坐在一张椅子上。他一直坐在椅子上。夜深了,守夜的人们听见老人喉
咙里响起一阵痰声,未及人们做出反应,老人就歪倒在亡妻的灵床下面了。这时就听见堂屋里自鸣钟“当当当”连着响了起来,人们一看,正#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end#
是夜里12点~
正如他宣布的那样,那矮个子的老人心想事成,陪着妻子一起去了。如果不是人们亲眼看见,谁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对生死相守的老人确有其人,他们是我的邻居,死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同一天。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犹如上了锈一样,任人们怎么拔转就是一动也不动。
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节选自《现代青年》2011年03期)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如老夫妻到煤店买煤,一起给女儿开门,一起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等,用以表现老夫妻在生活中总是相依相随。
B(小说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老夫妻外貌上的巨大差距让邻居们都觉得他们不般配,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C(作者在开篇就说“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结尾说“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突出了这个故事的大众性,强调平凡更能打动人心。
D(老妇人因心肌梗塞离开了人世,大家都奇怪老人为什么不哭,其实老人是把生死之事看开了,认为人都是会死的,自己也一样。
E(小说中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是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的。
14、小说安排“女儿”这个人物有何作用,(4分)
15、小说结尾说老人夜里12点陪着老妻去了,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不再转动了。有人说这个情节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你认为这个结尾是否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谈淡自已的看法。(6分)
13、CE(A无贬义。B不全面。D“力排众议”和“不妥协”不准确。)
14、?总说张奚若的个性、才学、身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借用金岳霖的敬佩之语,表达了作者对张奚若的高度评价,也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每点2分)
15、“棱角先生”是张奚若独立人格、独立个性的准确概括。?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的张奚若,其“海归”作风实为教授中典型。给学生严厉但最恳切的忠告。?敢于顶撞最高元首。张先生不畏强势的正派作风,令人钦佩。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名和利而舍弃了独立的人格,希望我们这个社会有更多有个性、有棱角的人存在,这样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才有希望。(观点2分,结合文本2分,联系现实2分。)
【附】本文的选材与组材特点:?从选取角度看:选取能表现其
“棱角”的材料,突出其品质。?从组材角度看: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从材料特点看:多处引用他人的回忆性质的文字或熟悉他的人的话。
(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