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1.起病情况:起病诱因(包括社会心理因素
1(起病情况:起病诱因(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和躯体因素);初发症状及主要症状;起病时间(从完全正常到明显病理状态的时间);起病形式(急性,亚急性,慢性起病):
急性:2周以内为急性起病;
亚急性:1个月内;
慢性起病:1个月或以上。
2(病情演变:按时间顺序客观详尽描写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及症状,特别是本次发病的主要症状表现。
3.诊断和治疗过程与治疗措施和效果:起病后就医、诊断、治疗情况及所用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等。
4(必须特别防护的情况:
(1)有无消极、自杀、自伤、冲动伤人、毁物、出走等“三防”内容情况。
(2)近期有无厌食、拒食或长时期进食不正常的情况,接触及大小便自理等基本生活自理情况等的异常。
5(与本次精神疾病虽无紧密关系、但仍需治疗的其他疾病情况,可在现病史后另起一行予以记录。
(四)过去史
重点询问病人既往疾病史,如精神障碍史、脑外伤、抽搐、感染、高热、昏迷、重大手术史及药物过敏史,重大躯体疾病的诊治情况与转归现状。
1(回顾有无严重器质性疾病及传染病,并了解其诊断、治疗、预后情况,着重了解有无脑外伤、感染、高热、惊厥、抽搐、昏迷、中毒及肝、肾、心血管疾病和骨折、癫癎史等;有无药物过敏史,若有则说明何种药物及主要症状。询问预防接种史、输血史等。
2(首次入院的老年患者要求系统回顾躯体情况: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骨骼系统、神经系统。
(五)个人史
一般是从母孕期起,到发病前的整个生活经历。但应根据具体情况重点询问,如针对患儿应详细询问母孕期健康状况及分娩史,躯体精神发育情况,学习及家庭教育情况等。对成人或老年病人应着重询问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如病前重要生活事件、婚姻情况、工作学习等社会功能改变情况、个性特征、人际关系、个人嗜好等。对女病人应询问月经史、生育史。有无不洁性接触史。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描述:
1(生长发育情况:母孕期状况;出生第几胎,是否早产、难产、有无产伤、窒息等;儿童期、发育期与同龄人比较有无差别(中老年以后发病者可以从简)。
2(学习、工作、生活经历等情况。
3(恋爱婚姻史(包括不洁性交史)。
4(月经史包括初潮、每次几天每周期几天、最后来潮日期、有否痛经史、绝经的年龄。
范文二:孤独与人的社会性需要 ----心理论坛
孤独与人的社会性需要
邹明 2008年11月24日 14:17
孤独是由于缺乏满意的人际关系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可见它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着紧密联系。在自然界,有的动物主要以个体形式生存,还有的动物主要以群体形式生存,比如蚂蚁、大雁、狼,等等。人类也属于群体性动物,或叫做社会性动物,离开了集体,单独的个体很难生存。那么,人都有哪些社会性需要呢?
一、稳定的亲密关系
人的社会性需要首先体现为与少数人建立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包括父母、配偶和子女。这种通过婚姻和血缘而形成的亲密关系首先可以满足一个人的生理和物质需要,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食物、水、衣服等生活资源,夫妻之间互相满足性需要。此外,亲密关系还具有其他重要功能,这便是给予爱与关注,提供帮助支持。来自生命中重要人物的爱与关怀能极大地满足一个人的情感需要,从而产生幸福感。爱的缺乏使人感到孤独悲伤。一项对孤儿院的调查反映:孤儿院里的婴儿长期缺少与成人的亲密接触,这种孤独和隔离可导致婴儿较高的死亡率;改变喂养方式后,养育者不再机械式地给孩子们喂食,而是经常把他们抱在怀里,婴儿的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可见,与他人建立并维持稳定的亲密关系,是远离孤独的基础条件。
张大妈的老伴在一天夜里突发疾病去世,她的生活从此变了样。过了大半辈子相依相伴的日子,身边忽然没了这个人,大妈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她不跟人说话,也不下楼,孩子们来看她,劝她出去走走散散心,她也不愿意。每天就是对着老伴的相片说话,要不就默默地坐着。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半年多,她才慢慢地恢复了以前的生活。
二、归属感
人在群体中生活,必须要与群体中其他个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包括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相似性高,就容易被群体接纳,得到其他人的认同,这时就会产生对群体的归属感。如果一个人不能被周围环境所接纳,甚至被排斥,意味着他在这个社会群体里的生存是没有保障的,这种情况下就会感到深深的孤独。
志强来自湖南农村,他是当年县里的高考状元。进入上海一所著名高校后,他感觉自己就像是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完全不能被这个大都市所接纳。志强一开口就带有浓重的家乡口音,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大街上,都经常被人笑话,慢慢的,他变得不敢说话了。以前他在班里学习好、书看得多,同学们都很佩服他,可现在他发现自己知道得太少了,周围同学经常谈论的东西,什么游戏、美国大片、新潮电子设备、著名文化人等等,他压根就没有接触过。最让他感到落寞的是因为自己家里穷,不能像同学们那样出去参加各种活动,周末的时候大家都有事走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在宿舍里。志强感到自己不属于这个城市,不属于同学中的一分子,他越来越孤独,心情十分郁闷。
三、社会价值感
人们不单需要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而且还需要通过周围环境的反馈来确认自己的作用,得到社会赞许和他人的尊重,也就是说,要在社会中确立自己的价值感,这是一种比较高的社会性需要。通常来说,一个人的能力越强,就越是渴望社会价值感。有能力、有事业心而又得不到社会认可的话,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
戴芳是台湾人,在美国受过良好的教育,并在数家知名国际化大企业里从事管理工作,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今年,她应聘到南方一家大型民营企业任职,她一方面感动于老板的求贤若渴,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有一个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她的到来引起公司内各种各样的猜疑:“她跟老板有什么特殊关系吗?”“这个海龟会不会搞乱公司原有的干部体系?”“她这么神气,拿多少工资啊……”戴芳上班后,很快发现了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制度问题,并向老板提交了管理改革方案,老板很赏识她的才干,命她全权负责新方案的实施。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得那样顺利,由于新方案涉及到不同层面人员的切身利益,因此很多人都暗中反对或阻挠,他们还到老板那里去打小报告,说戴芳的坏话。得不到中层干部的支持,老板的态度也犹豫起来,戴芳十分沮丧,她感到自己在这里像一叶孤舟,漂来漂去靠不了岸。半年以后,她黯然离开。
从亲密关系到群体归属感,再到社会价值感,人的社会性需要是逐步提升的,任何一种需要不能满足都会引起孤独感,但它的层次有所不同。缺乏亲密关系,缺少他人的爱与关怀,这种孤独感中充满了悲伤和绝望;不能被周围群体所接纳,这种孤独感伴随着寂寞和空虚;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承认和支持,这种孤独感有点儿高高在上的意味,然而又是悲剧性的。
原载于《心理与健康》2007年第8期
范文三:如何在课堂中满足学生社会心理需要
如何在课堂中满足学生社会心理需要
摘要:课堂不仅是一个教育活动场所,也是一个社会活动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学生的基本情感需求放在首位,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从而创建积极的课堂。
关键词:学生 心理需要 自主课堂
课堂不仅是一个教育活动场所,也是一个社会活动场所,作为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的学生,在经历着控制与服从、对抗与磋商、竞争与合作等社会行为的同时,也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回避、成功、失败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学生的基本情感需求放在首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多因素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创建积极的课堂。
一、安全需要
只有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得到保证后,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发现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才能够释放出来。一个安全而有秩序的课堂环境,是实施自主学习的可靠保证。在这个环境里,每个学生都能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尊重,存在于个体间的各种差异也能得到相互容忍与包涵。创建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降低学生的焦虑感。从课堂的社会本质来看,教师具有地位和知识的权威性,教师的行为、情感、态度都可能会产生让学生感到不安的因素,如教师不公正的评价、不恰当的赞扬与批评都会让学生感到威胁,甚至产生反抗的心理。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引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个人的心理差异。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存在着差异,如有些学生对于当众回答问题会感到局促不安等,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存在应付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等方面的困扰。
教师的过分关怀也可能给学生带来焦虑感,有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信心。×××是我所教班级的学生,教师子弟,平时任课老师有意或无意间往往给予“特殊”照顾,如课上提问,给予多次发言的机会,课下单独补课等,但该生成绩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有下滑的趋势。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在同其谈话时发现,该生所在班为年级尖子班,奥赛获奖学生比较
多,×××因为是教师子弟,分班时予以照顾,才进入这个班学习。由于×××的基础比较差,成绩比较落后,再加上该生自卑心理严重,老是觉得同学们看不起他,说他是靠了父母的关系才能进入这个班学习的。任课老师给予的关怀不但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令他焦虑不安,如课上提问,他往往不能正确回答,回答错误时引起同学们的笑声,更令他非常难堪。最后×××告诉我,每当上课,他都如坐针毡,非常紧张,老是注意老师是否会提问他,而无心听课。毫无疑问,这种状况又加剧了成绩的进一步下滑。由此可知,教师的过度关怀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心理极度紧张之中。过度的担心造成了学生的课堂不安全
恐惧感消耗了学生的精力,无法保持对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更不用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感,
展。
二、归属需要
归属感是一种社会接纳需要,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所体验的多种交往需要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需要。只有感觉到自己有价值,并且认为属于班集体中有意义的一员时,学生才会对自己满怀信心,产生对学习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与老师和同学很好的交往和互动关系。学生长期缺乏归属感,就会导致远离教师、远离同学、远离集体的亚社会行为,或通过违反课堂社会准则的方式来吸引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导致超社会行为的产生,如充当课堂上“叛逆者”角色等,严重扰乱了课堂秩序,更不用说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归属感,首先应尊重学生,使学生感觉到被关怀、重视和尊重。其次,要创建一个具有共同奋斗目标的良好班集体,在这个环境中,不但能让学生奋发向上,更能让学生感觉到家庭般的温暖。再次,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沟通活动,如建立共同心理的游戏,增进信任与合作的活动,教给学生沟通的技巧,采取小组学习等。
三、交往需要
从个体发展历程来看,交往是作为个体的人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方式。对此,维果茨基在论述影响认知发展的要素问题时肯定了交往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巨大作用。他说:“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的生活与学习仍然离不开人的交往。如果我们追溯一下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原始社会,就会发现交往正是人们生活与学习的方式。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类的共性与相互依存情况。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感情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
对学生来说,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群体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是同学之间的交往,同龄人之间
的交流和合作是自我发展良好状态的标志,也是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手段。同伴之间的交往不但创造了施展和锻炼社会交往能力的机会,也满足了青少年的自主要求,在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之中,存在着依赖和被依赖、支持和被支持的角色区分,唯有在同伴之间,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同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心理沟通更具相容性和可接受性。良好的同伴关系和情感联结,可以将伙伴支持力量内化,形成积极的自我调节,对于培养学生合作交往能力、正确的自我认识、良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感及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甚至视课堂上学生与学生的正常交往 但是传统教学论忽视学生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交往,
为一种消极的破坏力量而加以扼制。另外,中小学生对课业知识的过度关注,往往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丧失了自我整合的有利契机。
范文四:社会心理学实验六 成就需要
社会心理学实验六成就需要
一、原理介绍
成就需要理论是心理学家麦克里兰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他认为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最主要的需要有成就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合群需要三种,其中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人们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人们有了某种强烈的需要后,在心理上总会产生某种倾向性。成就需要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所谓成就是相对的,是个人完成一件工作后与他人或自己的既定标准相比较所得出的结果。成就需要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对于地位、名誉、声望等的需要,对于实力、绩效、优势等的需要。研究表明,人们的成就需要不仅内容不同,而且其强度也因人而异,有些人的成就需要强烈,有些人的成就需要很弱。成就需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下列条件将会激发人们的成就需要:(1)能让个人独立负起责任来解决问题的那种环境气氛。(2)能制订出中等成就目标并接受“可预测风险”的倾向。(3)有关他们工作进展情况的详细而具体的及时反馈。成就需要指追求优越感的驱动力,或者参照某种标准去追求成就感、寻求成功的欲望。成就需要高的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较强的责任感。他们不仅仅把工作看做是对组织的贡献,而且希望从工作中来实现和体现个人的价值,因此对工作有较高的投入。(2)喜欢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看到自己工作的绩效和评价结果,因为这是产生成就感的重要方式。(3)倾向于选择适度的风险。他们既不甘于去做那些过于轻松、简单而无价值的事,也不愿意冒太大的风险去做不太可能做到的事,因为如果失败就无法体验到成就感。高成就需要者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更容易获得成功。
使用代表不同场合下不同表现的照片,让被试凭自己的想象分析照片中心人物的要求等的心理研究方法称为主题测验法。麦克里兰等人进行过一系列与下述实验类似的研究,结果曾出现几种答案:其一,这是一位学生在写论文,他进修了高级课程,收集了丰富的资料,想用最新颖的笔法写出来;其二,这个学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对老师询问的问题不会回答,感到失望;其三,他怀疑学习的内容是否有价值,他正在考虑是否继续学习下去,还是另找别的事做。显然,前者的成就动机高,后者的成就动机低。
二、目的
测查人们成就需要的不同。
三、仪器材料
一张图片,该图片中画有一位男性青年人坐在教室里似乎正在思考问题。 四、步骤
(一)先让各个被试者看图片10秒钟;
(二)让被试回答如下问题:
1、图片上发生了什么事,
2、图片中是什么人,他正在做什么,他在想些什么,
3、根据图片想象主人公身上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和结果,
五、结果与整理
1、对被试的回答按社会意义的不同进行归类。
2、对归类的答案进行统计。
3、根据归类统计确定被试们的成就需要的高低。
六、思考问题
1、分析每个被试的需要程度。
2、分析全体被试的需要类型和程度。
范文五:你需要懂的社会心理学
15句智慧语典
1.真正的美玉总是存在瑕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只在赝品才完美得让人无可挑剔。
2.花费整个的春天去选择种子,怕是要错过收获的季节了。
3.经验无好坏,都是人生的资本。
4.向空中抛撒杂物,原想让风不胜负载,不料迷了自己的眼睛。
5.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
6.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
7.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
.人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改变,不是靠别人的改变。
9.想过成功,想过失败,但我从未想过放弃。
1.选择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
11.当你背向太阳的时候,你会只看到自己的阴影。
12.有信心不一定会赢,没有信心一定会输;有行动不一定会成功,没有行动一下会失
败。
13.LOVE(爱情)、FEELING(温情)、ENJOY(喜欢)、TASTE(尝试)、EGO(本能)。?-西方社
会心理学用这五个概念表述爱的不同层次。
14.算得出价值的感情根本没有价值。
15.接受事实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学习:教你“识谎”36计
表情
?眉毛上挑并挤在一起表示恐惧。
?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
?当人陷入悲伤的时候,额头、眼角都应该有纹路产生。做过拉皮手术的人,会因为脸部肌
肉麻痹,这种情况另当别论。
?假笑时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 ?抿嘴表示对自己的话没有信心。
?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会微微上扬。
?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显露出不屑,说明你的问题触到了对方的痛处。 ?害怕、愤怒和性兴奋都会使人的瞳孔放大。
?眉毛上扬、下颚张开表示惊讶。
?眉毛朝下紧皱、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表示将要实施血腥暴力行为。 ?说话时两边嘴角下拉、眼睛向下看表示尴尬。
?鼻孔外翻、嘴唇紧闭是生气的表现。
动作
?摩挲双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姿态。当你对自己所说的话感到心虚时,摩挲双手可以让自己安心。
?单边耸肩表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自信。
?人们说谎时常会不由自主地摸脖子,这是典型的机械反应。
?男人的鼻子里有海绵组织,当他想隐瞒什么,鼻子就会开始痒,此时就会下意识地摸鼻子。 ?双手抱胸同时后退,是一种下意识地退缩,表明说谎者感到心虚。
?人们通常认为,说谎时人们才会避开与对方的眼神交流。事实却恰好相反。人们在说真话时,会因为回忆转移视线,如果他一直盯着你的眼睛回答问题,就是在说谎,因为他需要观察,看你是否相信他的谎言。
?手指向一边,眼睛却看向另外一边:当你绞尽脑汁捏造事实的时候,肢体却完全跟不上。 ?人在撒谎时会下意识地弓起身子。
?人真正发怒的时候,生气的言语和行为应该是同步的。
?人们说到赞成某事时伴有摇头动作,表示他心里其实不这么想。
?向前伸出下巴是生气的表现。
?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
?揉眼睛是不情愿的意思,即使一个天生的盲人,在被要求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时也会下意识地揉眼睛。
?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与对方交谈时将篮球放在胸前,在彼此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是焦虑的表现。 声音和说话方式
?人在说谎时,很难把谎言倒叙出来。他们会预先按顺序编好谎言,但从不会倒着顺一遍。 ?说话缓慢轻柔:表明这个人的内心极度悲伤和焦虑。
?词语重复、声调升高都是说谎的表现。
?“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说谎。 ?语速快表示当事人很焦虑。
?说话时语速加快意味着他的感情加重了。
?在谎言突然说出时,很多人以为撒谎要花更多时间来反应,但如果谎言已提前准备好,就会迫不及待说出来。
?回答与提问之间的时间差被称为反应潜伏期,反应潜伏期越长,说明回答者对真相有所隐瞒。
趣读
数说谎言
?普通人在每1分钟的谈话中会说3个谎话。
?人脸的43块肌肉可以组合出1万多种表情,其中3种具有情感意义。 ?婴儿在6个月大时就会利用假哭和装笑引起父母的注意。
?英国人每天平均要撒4次谎,以此计算,一个英国人一年要说146句谎话,如果按照平均
年龄6岁计算,英国人一生要说.万句谎言。
?英国人最常说的谎言是“我很好”。
?男女在说谎数量上差异不小。男人每天说5句谎话,而女人只有3句。 ?美国研究者发现,女性通常是为了让对方觉得好过一点,而男性说谎则是为了让自己显得优越。
?61%的女性希望异性在评论自己的外表时说谎。
?54%的谎言是人们可以看破的。
?1%的美国人每天都会说“善意的谎言”。
?65%的成年人会因为伤害伴侣的感情而选择说谎。
?英国父母从孩子出生到长大会对孩子说3多个谎言。
?6%的女性会隐瞒自己的体重。
?当人们想隐藏真相时,比起打电话和面对面交流,他们更喜欢通过邮件方式。 ?4%的成年人认为在做错事后对孩子说谎无伤大雅。
FBI“识谎”九式
从人类的测谎史就可以看出,机器始终是靠不住的,它们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勘破谎言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博弈,最终的判断还得依靠人。FBI早在1994年就已经在招聘探员时启用了谎言测试环节,他们在戳穿谎言方面有不少即使普通人也能借鉴的招数。
招式1:说谎者常会忘“我”
美国赫特福德郡大学的心理学家韦斯曼认为,人们在说谎时往往会感到不舒服,他们会本能的把自己从所说的谎言中剔除出去。比如,当你问你的朋友昨晚为什么不来参加派对时,如果他抱怨:“车坏了”,而不是“我的车坏了”,那么很有可能他在说谎。此外,说谎者也很少提及他们在谎言中牵扯到的人的姓名。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就“拉链门”事件在向公众讲话时,说的是:“我跟那个女人没有发生性关系”,用“那个女人”代替了“莫妮卡”。 招式2:反复问同一个问题
如果说谎者已经回答过两次同样的问题,那么他们就会认为“蒙混过关”了,并让身体放松下来。趁他们不注意时再次问到这个问题,此时,说谎者不是恼羞成怒,就会倾向于坦白。 招式3:看眼球转动方向
“说谎的人不敢看对方的眼睛”,人人都知道这句忠告。因此,高明的说谎者会加倍专注地盯着你的眼睛,并且瞳孔扩张。由于注意力太集中,他们的眼球开始变得干涩,这会让他们频繁地眨眼。另外一个方法是直接盯着说谎者的眼睛,看他眼球的运动方向。通常,当一个人编造谎言时,眼球会向右上方转动。当他们真的在回忆某事,眼球则会向左上方转动。这种“眼动”是一种反射动作,除非经过严格训练,否则是假装不来的。
招式4:滔滔不绝嫌疑大
人要想记住一个时间段的所有细节是很困难的。通常,人们在回忆某个时间段的各种细节时会反复纠正自己,把思绪理顺,这个过程中,他们难免会复述的磕磕巴巴。但是说谎者在陈述时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的,因为他们已经在头脑的假定情景中把一切都想好了,不过,这恰恰暴露了他们。
招式5:声音和声调反常
如果你问老公刚刚是谁打来的电话时,他突然开始像喜鹊一样说话,你得警惕了。说谎时音调升高往往是因为说谎者掩饰虚弱内心的表现。
招式6:笑容不对称
发自内心的微笑应该是均匀的,也就是说,脸部两边应该是对称的,并且在鼻子、嘴角和眼睛周围都会产生笑纹,而且真正的笑来得快,但消失得慢。伪装的笑容会有些轻微的不均匀,
眼部的肌肉没有被充分调动,因而不会产生笑纹,假笑来得相对也会较慢。 招式7:观察微表情
真实的情感在脸上停留的时间往往转瞬即逝,如果某个表情停留的时间很长,就有可能是装出来的。
招式:说谎时摸鼻子
有人说谎会脸红,这是因为多余的血液流到面部。鼻子其实也一样。当一个人说谎时,鼻子会因为充血膨胀几毫米,不过肉眼是很难分辨出来的。此时,说谎者往往会用手摸鼻子,这无疑是最明显的说谎信号。
招式9:摆弄手指
人在说谎时越是想掩饰自己的内心,就会有越多的小动作暴露出来,比如不停地摆弄手指,摩挲双手,转动手上的戒指,或者下意识地抚摸身体的某个部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1.起病情况:起病诱因(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