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西周散氏盘的来龙去脉
西周散氏盘的来龙去脉
赵全敏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院内有自北平故宫博物馆及沈阳故宫,热河行宫运到台湾的二十四万余件文物,台北故宫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
在学者评出的台北故宫“十大镇馆之宝”中,名列第一的是散氏盘。散氏盘之所以珍贵,一方面在于它是人们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宝贵钥匙;另一方面,它上面的铭文书法被称为金文瑰宝。除此之外,它还有一段充满传奇的流传故事。
历史价值弥足珍贵
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散氏盘为周厉王(公元前858——前841年)时期的器物,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庄重华丽。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散氏盘的铭文字数之多十分少见,文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转让契约,内容涉及西周中晚期诸侯国之间围绕土地分配问题发生的一场公案,十分有趣。
铭文上说,关中畿内的矢、散二国,边界相连,矢国人屡次侵犯散国的边界,掠夺土地财物。后来在周王的调解下,双方议和,矢人不得已,以田地作为对散人的赔偿,并且发誓将田交付散人后,永不毁约,否则就照田价付罚金,并通知其他各国与其断绝交往。矢人派出官员15人来交割田地,散国则派官员10人来接收。这场官司中还具体规定了赔田的区域、疆界,并由两国共同派官吏勘定后交接。周王还派一个叫仲农的史正(官名)到场作证,仲农完成使命后,遂将新界地图交与矢人,矢国官员对散人起誓,守约不爽。然而,散人鉴于矢人平日的行为,仍是不放心,怕他们毁约,于是就把这场官司的全过程及人的誓约铸在铜盘上,作为永久的证据,以防不测。
学者指出,这场有趣的官司,重要的是被后人看出了历史的破绽。周王室实行井田制,然而铭文记载却可以实行有条件的转让,这说明西周晚期井田制度已经发生了动摇,王室权力遭到削弱,也是整个社会制度开始动摇的重要信号。这正是散氏盘的历史价值所在,于后世研究者而言十分难能可贵。据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进一步考证,矢国疆界相当于现在陕西
武功一带,散国的疆界相当于大散关、大散岭以东陈仓一带,散氏盘的出土地点当在散国地界之内。
铭文堪称金文瑰宝
散氏盘铭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而散氏盘书法则被认为线条古朴、变化极其丰富,后人尤其喜欢临习。散氏盘铭文的造型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作为西周时期的金文书法,是学习大篆的极好范本,与“毛公鼎”、“大盂鼎”并称为金文瑰宝。
古意盎然的散氏盘铭文完整拓片
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散氏盘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练,字迹草率字形扁平,给人以生动和浑然天成之感,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散氏盘铭文的字形构架也并非固定不变,特别是在经过铸冶、捶拓之后,许多长短线条之间,不再呈现对称、均匀、排比的规则,却展现出种种不规则的趣味来。此外,在体势上,字型结构避让有趣而不失于轻佻,多变但又不忸怩造作,在极粗质中见出极精到,这也是散氏盘铭文的奇特魅力所在。2007年9月16日,中国嘉德拍卖行的一次拍卖会上,散氏盘拓片拍出了近1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
地方官献宝得高升
散氏盘另一珍贵之处还在于它的流传有序,根据张廷济的《清仪阁题跋》记载,散氏盘在康熙间出土于陕西凤翔,后被江南一位收藏家购得,长期存放在扬州。著名学者阮元考证后,将其定名为“散氏盘”,“散氏盘”遂名扬天下。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湖南巡抚阿毓宝从扬州盐商手中购得此盘,1810年冬,嘉庆皇帝50岁生日,阿毓宝在大雪中将散氏盘敬献给皇上做寿礼。当时,嘉庆皇帝命臣子不准进献珠玉等物,但书册字画等文物却是准许呈进的。据说,阿毓宝竟因此得了两江总督的高位。因而,在老古玩界中一直口头流传着“阮元定名散氏盘,阿毓宝献宝祝寿荣升”的故事。
然而,嘉庆皇帝并不像乾隆皇帝那样酷爱古玩字画,散氏盘入驻皇宫之后,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一直被闲置于深宫。因“打入冷宫”时间太久,六朝皇
帝谁也不去鉴赏,以致后来竟无人知晓它被收藏在什么地方。咸丰十年火烧圆明园后,甚至传出此盘已毁于圆明园大火的说法。
1924年溥仪出宫前,内务府核查养心殿陈设,意外发现了散氏盘。起初还以为是赝品,后以旧拓本相对照,确认属真品。溥仪令人拓出50份拓片,分赠臣属。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他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曾随大批文物南迁,后运至台湾。
范文二:西周散氏盘记录土地纠纷
2011-02-01 16:58:46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编辑:韩基韬
在学者评出的台北故宫“十大镇馆之宝”中,名列第一的是散氏盘。散氏盘之所以珍贵,一方面在于它是人们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宝贵钥匙;另一方面,它上面的铭文书法被称为金文瑰宝。
西周散氏盘
它曾是嘉庆皇帝的寿礼,后被六朝皇帝闲置清宫无人理睬
本报记者/赵全敏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院内有自北平故宫博物馆及沈阳故宫,热河行宫运到台湾的二十四万余件文物,台北故宫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
在学者评出的台北故宫“十大镇馆之宝”中,名列第一的是散氏盘。散氏盘之所以珍贵,一方面在于它是人们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宝贵钥匙;另一方面,它上面的铭文书法被称为金文瑰宝。除此之外,它还有一段充满传奇的流传故事。
历史价值弥足珍贵
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散氏盘为周厉王(公元前858——前841年)时期的器物,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庄重华丽。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散氏盘的铭文字数之多十分少见,文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转让契约,内容涉及西周中晚期诸侯国之间围绕土地分配问题发生的一场公案,十分有趣。
铭文上说,关中畿内的矢、散二国,边界相连,矢国人屡次侵犯散国的边界,掠夺土地财物。后来在周王的调解下,双方议和,矢人不得已,以田地作为对散人的赔偿,并且发誓将田交付散人后,永不毁约,否则就照田价付罚金,并通知其他各国与其断绝交往。矢人派出官员15人来交割田地,散国则派官员10人来接收。这场官司中还具体规定了赔田的区域、疆界,并由两国共同派官吏勘定后交接。周王还派一个叫仲农的史正(官名)到场作证,仲农完成使命后,遂将新界地图交与矢人,矢国官员对散人起誓,守约不爽。然而,散人鉴于矢人平日的行为,仍是不放心,怕他们毁约,于是就把这场官司的全过程及人的誓约铸在铜盘上,作为永久的证据,以防不测。
学者指出,这场有趣的官司,重要的是被后人看出了历史的破绽。周王室实行井田制,然而铭文记载却可以实行有条件的转让,这说明西周晚期井田制度已经发生了动摇,王室权力遭到削弱,也是整个社会制度开始动摇的重要信号。这正是散氏盘的历史价值所在,于后世研究者而言十分难能可贵。据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进一步考证,矢国疆界相当于现在陕西武功一带,散国的疆界相当于大散关、大散岭以东陈仓一带,散氏盘的出土地点当在散国地界之内。
铭文堪称金文瑰宝
散氏盘铭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而散氏盘书法则被认为线条古朴、变化极其丰富,后人尤其喜欢临习。散氏盘铭文的造型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作为西周时期的金文书法,是学习大篆的极好范本,与“毛公鼎”、“大盂鼎”并称为金文瑰宝。
范文三:西周三大青铜重器之散氏盘
中华古玩网?http://www.gucn.com
西周晚期(Ca.9th-8th centuries B.C.)
散氏盘高:20.6公分 腹深:9.8公分 口径:54.6公分 底径:41.4公分
重:21312 g 铭文:19行 357字
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的时代还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才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纪录在青铜器上。
散氏盘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盘上的铭文共 357 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位于今日陕西宝鸡凤翔一带的散国,被西北方的 国侵占了土地,两国议和,戡定国界, 国割地赔偿,过程与合约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散氏盘 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 ,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也叫“矢人盘”。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曾藏于乾隆内府。以其长篇铭文著称于世。
散氏盘高圈足,左右两耳,满器施饰,庄重华丽。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
散氏盘铭文并器全形拓,整幅托裱本,珂罗版原大精印,尺寸145/81厘米。 四大国宝之一的西周散氏盘,原藏清内府,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 原拓本极珍罕,海内学者争求而极难得。此以周希丁精拓本原大印,可赏可习,精美高古。
范文四:散氏盘
西周晚期
散氏盤
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徑54.6公分,底徑41.4公分,重21.312公斤
腹飾夔紋,間以獸首三,足飾獸面紋。首句「用夨撲散邑,迺即散用田」說明了紛爭的伊始:因為夨國攻打(偷襲)散國的城池田邑,造成散國損失,於是由夨國割田地二區以為賠償。文中兩段割地樹封的履勘紀錄,緊接著是夨人與散氏參與定界的見證名單,末段則為割地後盟誓立契的實景:(在豆國新宮東廷)原屬夨人土地第一區的三員首長與第二區的二名主管相繼盟誓,確定守約後,將所割田地繪圖,交由夨王執守,史正仲農則執左券以為文書之認證。(撰稿:游國慶)
(钱大礼临散氏盘)
(萧娴临散氏盘)
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西周青铜器文物珍品——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曾轰动一时。而这块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有人认为作器者为夨,又称作夨人盘。传清乾隆初年于陕西凤翔出土。高20.6厘米,口径54.
6厘米 。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清康熙时,扬州徐约齐以重金购自歙州程氏,后又归於扬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铸此盘,也有铭文拓本传世。嘉庆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寿时,新任两江总督阿毓宝从扬州盐商购得此盘贡入内府。历经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逊清内务府清查时,发现於养心殿库房。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曾南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散氏盘释文
用夨[戈菐]散邑,廼即散用田.眉:自瀗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封;以陟,二封;至于邊,柳.復涉瀗,陟雩[虘又]■■[阜美],以西,封于播城,楮木;封于芻逨,封于芻道;内陟芻,登于厂湶,封[者刀],[木厈].[阜美]陵崗,[木厈].封于原道,封于周道;以東封于■東疆;右還,封于眉道;以南,封于■ 逨道;以西,至于[工隹]莫.眉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封道,以東一封;還,以西一封;陟崗,三封;降,以南,封于同道;陟州崗,登,
[木厈];降, 棫;二封.夨人有司眉田:鮮且、微、武父、西宮襄、豆人虞考、彔、貞、師氏右眚、小門人繇、原人虞艿、淮司工虎、■龠、豐父、[工隹]人有司刑、考,凡十又五夫.正眉夨舍散田:司徒逆、司馬單堒、邦人司工[馬京]君、宰德父;散人小子眉田:戎、微父、效■父、襄之有司橐、州■、修從■,凡散有司十夫.隹王九月,辰才乙卯,夨俾鮮且、■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實余有散氏心賊,則爰千罰千,傳棄之.”鮮且、■旅則誓.廼俾西宮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濕田■田,余有爽變,爰千罰千.”西宮襄、武父則誓.氒受圖夨王于豆新宮東廷.氒左執要史正中農. 古文字的释读
考释古文字,第一步是要正确辩识字的形体。形体不能辩明,自然谈不到字的音、义,很多古文字研究中的错误,都是由于误认了字的形体造成的。辩识形体的基本方法在于分析字的结构,与已知的字作对比。前人常把这种方法称做偏旁分析法,但有的字不能分为偏旁,所以叫做形体分析法也许更合适一些。
所谓与已知的字对比,首先是与《说文》所载字形相比较。《说文》提供了关于文字结构的系统知识,是我们探讨古文字的出发点。古文字有的结构与《说文》里对应的字完全一致,容易辩识,有的则有些变异,需要根据文字结构的规律加以分析。例如青铜器师酉簋有一个字,下部似乎从“门”,但如从 “门”即不可识。孙诒让认为此字从“片”从“禾”,下从“{上亠下回}”省,实为“墙”字。这个字在师酉簋铭是史名,近年在陕西周原果然发现有史墙一家的成批器物,看来孙氏释“墙”是对的。
其次还要和其他已识出的古文字对比,比如甲骨文中新见的字可与金文的字对比,陶文上的字可与玺印对比,等等。时代接近的、地区相同的,文字的结构每每更为相似。还要注意到,例如鸟书这种带美术性质文字,其中有些部分只是装饰,并不属于字本身结构,在分析时不要忘记把它们区分开来。
形体分析并不是容易的事。古文字变化极其繁多,有的字的释读,很久以来大家都公认了,由于近年有可资对比的新材料发现,才知道过去的说法是不妥当的。例如,散氏盘是学古文字的人都熟悉的,铭文屡次出现“眉”字。晚清以来,学者都这样释,或解释为水湄,或解释为堳埒,还有以为田名的。前几年出土了两件裘卫鼎《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一)》一七三、一七四),铭中有“履”字,相比较才知道散氏盘的“眉”其实也是“履”字。释“履”,铭内下列各句便都能读通:
履,自{氵+上由下皿}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封。
履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封道,以东一封。
夨人有司履田:鲜且、……
正履夨舍散田:司徒逆寅、……
“履”字训为“步”。古代田地是以“步”为长度单位的,六尺为一步,长百步、宽一步为一亩,长宽各百步为百亩,即一夫之田。这里“履”作动词用,是度量的意思。这显然比释“眉”要准确了。
在考释时,我们常将古文字按照其原有结构写成现在的字体,这叫做“隶定”。“隶定”这个词出于传为西汉孔安国所撰的《尚书序》,序中提到他得到孔壁发现的古文典籍,因为当时人已不能识读古文,便根据汉初伏生传流的《尚书》来考定新出简书,“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孔安国把古文《尚书》转写为西汉流行的隶书,这在一定意义上和我们释读古文字是一样的。当然,只把古文字“隶定”下来,在考释工作仅是一半,必须进一步研究,指出它究竟相当后世什么字,将形、音、义都弄清楚。
指出一个古文字相当后世某字,应当尽可能说明其间的联系,也就是该字自古至今形本演变的脉络。这种演变次第的阐明,可以揭示文字结构发展的规律,对文字学有重要意义。读者如有兴趣,不妨读一下《积微居金文说》所附《余说》卷首的自序。讨论序的演变,不限于形体结构,也可以推而广之,包括音和义的演变。
释出一个字之后,不要忘记把它放回原在文句里面,看看能不能上下贯通。这是对读释正确与否的最好考验。考释古文字,忌讳仅仅翻看《甲骨文编》、《金文编》一类书,看见一两个形体特殊的字便孤立地加以解释。这样做,很难顾及原有的上下文义,所释常不可靠,这正是由于没有做到杨树达先生所说 “初因字以求义,继复因义而定字”的缘故。真能把字释对了,上下读起来一定是通畅的。如果放进所释的字,反复解释仍然迂曲难通,这个字的释读就需要考虑。 古文字有很多假借字,甚至有些常用的字也以音近的字代替,增加了考释的困难。如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竹简有“曳之人也”一句,考释时反复审视,“曳”字没有问题,但从训诂说绝不可通。想了好久才悟出“曳”应该读为“世”字,因为“洩”、“絏”、“拽”可作“泄”、“绁”、“抴”。金文也不乏类似的例子,如《说文》“殂”字或作“{歹乍}”,所以朝歌锺铭“朝歌下官{立+上且下又}半锺”的“{立+上且下又}”字,{上卉下本}戈铭“曾仲之孙 {上卉下本}{虘又}用戈”的“{虘又}”字都应读为“作”。不过,我们谈通假的时候要谨慎,一定要切合古音的规则,最好能搜集较多的证据,不可任意立说。 研究古文字,最困难的是探索一个字的“本义”。现在能接触到的古文字,大多数是已经过长时期发展的,想通过这些文字的结构认识古人创造时的意念,殊非易事。比如常见的“我”字,从形体看显然是有柄的兵器象形,但文献没有兵器名“我”的,也不知道兵器名为什么转用为代名词的“我”。这一类问题的解决,只有等待地下更多材料的发现。
范文五:散氏盘
散氏盘
散氏盘
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一起、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是西周青铜器文物额珍品,曾经轰动一时。有人认为作器者为矢,所以又把它称作矢人盘。清代乾隆初年出土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 散氏盘呈圆形,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腹深:9.8公分 底径:41.4公分,重:21312 g ,散氏盘为带高圈足的大耳圆盘,左右双附耳,腹部饰夔纹,高圈足上饰兽面纹,间以三浮雕兽首,满器施饰,庄重华丽,内底铸有铭文十九行,共三百五十七字,铭文的字与字间隐约可见阳文直线界栏,是典型西周晚期铭文的风格。铭文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矢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嘉庆十五年,湖南巡抚阿林保得到散氏盘。1810年冬,嘉庆皇帝颙琰50岁的生日,阿林保将散氏盘敬献给皇上做寿礼。经由内务府著名金石学家阮元鉴定为西周时期物品,并制作铭文拓片,收藏于内务府库房,皇帝给了他两江总督的官位。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盘,阿林保献宝祝寿荣升”的口头传说故事。从此散氏盘就入贡内府久藏禁中。1924年逊清内务府清查时,发现于养心殿库房。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抗战时为避免文物损毁,曾把故宫文物南迁,散氏盘也在转移序列之中,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铭文
散氏盘的造形、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端正的风格,而它最吸引人注意的还是铭文。散氏盘的铭文十九行,共三百五十七字,全篇记载西周时,散、矢两国土地纠纷的事。大意是说:矢国侵略散国,后来议和。和议之时,矢国派出官员十五人来交割田地及田器,散国则派官员十人来接收,于是双方聚集一堂,协议订约,并由矢国官员对散人起誓,守约不爽。矢人将交于散人的田地绘制成图,在周王派来的史正仲农监交下,成为矢散两国的正式盟约。青铜盘原为盛水的器皿,但散氏盘在镌铸契约长铭后,已然成为家国宗邦的重器。散国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矢国为邻。由铭文内的人物推知,此盘的铸作年代约在西周厉王时期。但是由于史料的缺乏,不能详尽的知道散氏盘制作的过程,至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散氏盘铭文书法
除了记载上述的事件之外,散氏盘铭文的字体是最大的特色。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三百五十七字,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笔势雄强,气象宏伟。每字间架疏密变化有致,用笔藏头护尾,所以临写时笔画的起、收处以呈圆形为好。它不但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它不同于《大盂鼎》《毛公鼎》一类西周青铜器铭文的结字并取纵势,结字偏长,而是取横势,结字方整。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的时代还早。但是在西周之后,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才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纪录在青铜器上。
散氏盘从书法方面来看,《散氏盘铭文》作为西周时期粗犷遒劲的金文书法,是学习大篆的极好范本,散氏盘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散氏盘铭文的最大审美特征在于一个“拙”字,拙朴、拙实、拙厚、拙劲,线条的厚实与短锋形态,表现出一种斑驳陆离、浑然天成的美。散氏盘铭文的字形构架并非是固定不变、呆板生硬的。它的活气跃然纸上,但却自然浑成。特别是在经过铸冶、捶拓之后,许多长短线条之间,不再呈现对称、均匀、排比的规则,却展现出种种不规则的趣味来。圆笔钝笔交叉使用,但圆而不弱,钝而不滞,是散氏盘铭文在技巧上的着重点。在体势上,字型结构避让有趣而不失于轻佻,多变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玑罗列,锦绣横陈,在极粗质中见出极精到,这是散氏盘铭文的魅力所在,也是散氏盘的魅力所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西周散氏盘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