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最早的彩陶
中国最早的?彩陶
中国最早的?彩陶究竟是?什么样子,它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数千年来,人们对此一?无所知。1921年?自从瑞典学?者安特生首?次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仰韶文化" 以来,这个耐人寻?味的“彩陶之谜”才大白于天?下了。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学者又?在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陆?续发现了许?多与之类似?的文化遗址?,如陕西省宝?鸡市的北首?岭、西安的半坡?、河南的陕县?的庙底沟、山西省芮城?县的西王村?等。现已查明,这些地区的?彩陶与仰韶?彩陶有着共?同特征,统称“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现,为我们深入?研究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彩陶的制作?过程之备料?
烧制彩陶要?经过备料、成型、彩绘、烧成这四个?主要工序。彩纹陶器和?非彩陶器的?惟一区别,仅仅在十装?饰手法的不?同,而其他工序?则是彼此相?通的。
备料
中国地大物?溥,陶土资源极?为丰富,为制陶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制作啕器的?土是一种天?然泥土,但并不是任?何种类的泥?土都可以用?来制作陶器?,所以制陶原?料必 须经过选择?和淘洗后才?能使用。
黄河中游的?彩陶,大多选用可?塑性较强的?天然黏土,如胶质红土?、河谷中的沉?积土或黑土?(俗称“淤泥”)等。这是因为, 黄土高原的?土质可塑性?一般较差,很难用手工?方法成型。而淘洗原料?的目的,在于淸除泥?土中的杂质?,以便于制成?造型比较精?致的陶器。在科学技术?
极不发达的?古代,利用水力净?化原料应该?说是一种相?当先进的制?陶技术。
此外,经过淘冼的?陶土,还必须掺入?一定比率的?细砂粒、 残陶碎末、细碎的草叶?或稻壳等辅?料,其目的在于?提髙陶坯的?耐火性能,保证陶坯在?髙温烧时不?开裂、不变形,提髙成品率?。这种掺有辅?料的陶器,后人称之为?“夹砂红陶”或“夹炭黑陶”。
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中,还流行一种?非常珍贵的?白陶。据分析这种?白陶原料与?中国北方所?习称的“瓷土”非常相似,烧成后呈白?色。当时,尽管尚未认?识到这种 天然瓷土的?理化性质及?其深远意义?,但它却表明?中国很早以?前就已径使?用瓷土烧制?陶器了。而且,这个事实还?充分说明, 早在新石器?文化后期,中国就已经?具备发明瓷?器的物质条?件。
经过选择的?原料还需粉?碎、捏炼和陈腐?后,就可以进入?成型工序了?。
彩陶的制作?过程之成型?
在新石器时?代,陶器的成型?方法包括两?类:即手制成型?法和轮制成?型法。手制成型法?分三种:捭塑法、模制法和泥?条盘筑法;其中以第三?种最为常见?,沿用时间也?最久。泥条盘筑法?的成型特点?是:先把泥料搓?成泥条,然后将其盘?成一个圆圈?并由下而上?地层层叠筑?以构成器形?,最后用手将?其内外两壁?抹帄,经晾晒待干?燥变硬后就?可以彩绘了?。
轮制成型则?分为“慢轮“和“快轮"两个阶段。在制陶工艺?史上,从手制进化?到轮制是成?型技术的一?次飞跃,但这种进化?需要一个从?“慢"到“快”的发展过程?。轮制的特点?是:把泥料堆放?在能够旋转?的轮盘:又名“陶车“:上,借用其转动?的力量向 上提拉泥料?使之成
型,俗称“拉坯”。轮制陶器的?优点是造型?圆 浑而规整,形体变化丰?富,同时留下富?于韵律感的?流畅“弦纹”。
“慢轮"技术始于仰?韶文化中期?,当时主要用?于修整器口?使之变得更?加规整,虽未完全取?代手制成型?法,但为“快轮"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当时从事制?陶技术的主?要是妇女。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业逐渐?由妇女转让?到了男子手?中,随之出现了?旋转较快、力量较大的?“快轮”技术,从而使轮制?成型法逐渐?取代了古老?的泥条盘筑?法。以造型精巧?著称的龙山?文化,则是轮制成?型法的黄金?时代。黑陶中的精?品“蛋壳陶”,器壁厚度仅? 4 1?2毫米,器口更薄甚?至不到半毫?米,故有“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称誉。高度熟练的?轮制法为制?瓷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彩绘
中国历代啕?瓷的装饰手?法非常之多?,仅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彩绘、拍印、压印、刻划、堆贴、镂孔诸法。“彩陶” 之名的由来?,关键在于一?个“彩”字,即善于充分?发挥陶衣、颜 料及笔绘的?工艺特点。
通常是先彩?绘后烧成,这种彩陶烧?成之后,纹饰即牢固?地附着于器?物表面,不易脱落,经久耐用。
在彩绘之前?,首先在坯体?外壁施加一?层啕衣,然后在陶衣?表面绘制图?案花纹。这层陶衣又?名“色衣”,是用粒度较?细的陶土调?成泥浆施于?坯体表面,烧成后附着?于器壁,一般呈红、棕、 白等色,相当于后代?陶瓷艺术的?化妆土装饰?法,这种“化妆 法” ’恰如妇女在?脸上涂脂抹?粉,以使“面容”变得更加姣?美动人,所以施加陶?衣有美化器?面的装饰作?用。
据分析,“红色陶衣”中含有较丰?富的氧化铁?,而“白色陶 衣”则是一种掺?了助熔剂的?瓷土。这种美化陶?器的化妆法?,无疑为后代?陶瓷装饰艺?术开拓了一?条新路。
众所周知,喜爱化妆可?谓古今中外?妇女的一种?天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化妆法”产生于母权?制时期,“轮制法”盛行于父权?制时期,难道这仅仅?是一种“巧合”,或者说,在“女人”和 “化妆”、“男人”和“轮制”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确实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问题?。
彩绘颜料(简称“彩料”〉,通常以黑、红、白诸色为主?。经化验分析?,黑色是选用?含铁量较高?的红土 :红色主要采?用赭石粉末?;白色一般不?含着色剂,可能是一种?掺了助熔剂?的瓷土。在仰韶文化?早期,盛行红地黑?彩或紫彩陶?器;到了中期,大多先 施一层白色?陶衣或红色?陶衣为色地?,然后绘以黑?、红或棕色的?彩纹。有的还在黑?彩外面加镶?一道白边,构成黑白对?比,色彩明快而?强烈。彩陶纹样的?"笔触”,颇具粗细有?致、波动流畅的?艺术效果。据此推測,当时可能流?行一种类似?“毛笔”的彩绘工具?。正是这种原?始“毛笔”的出现,促进了陶瓷?装饰和传统?书画的紧密?结合,从而酿成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民族艺?术风格。
?烧成烧成工?序是在窑内?进行的,在仰韶文化?时期的氏族?部落中,设有专门烧?制陶器的窑?场。经考古发掘?,现已发现的?陶窑将近百?座之多。在前面提到?的横、竖两类窑中?,尤以前者最?为常见;这种先进的?陶窑主宴分?布在黄河流?域。穴窑一般由?火门、火膛、火道、火眼、毎室等部分?组成,结构比较合?理, 所以便于控?制窑内温度?,掌握烧成火?候。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窑室扩大,火膛加深,火门缩小,同时 掌握了熟练?的封窑技术?,从而使宙内?温度关大提?高。前面谈到西?亚地区彩陶?的烧成温度?通常在摄氏?600?800度之?间,而黄河流域?的彩陶一般?髙达^1000度?左右。如此先进的?烧成工艺,为高温釉陶?的问世和由?陶到耷的过?渡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通过以上介?绍,使我们对中?国彩陶的工?艺特点有了?初步认识。据此不难看?出:中国彩陶工?艺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从选配原料?、轮制成型、彩绘手法直?至烧成温度?,始终都是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模型?独立发展、一脉相承的?。不仅如此,就 连作为中国?“伟大发明”之一的瓷器?,也是在彩陶?工艺基础上?创造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来源:52瓷器商?城(景德镇茶具专卖)http://www.52ciq?i.com提供
范文二:中国最早的诗歌
说到最早的诗歌,在小学时,我以为是《诗经》,因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具体那一首诗歌是最早的,不知道,查了查,收入总集中的第一首是《关雎》。于是便以为中国最早的一首诗是《关雎》。
诗经·关关雎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上了中学,看到《史记·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老人所歌的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击壤歌》。击壤,是古代的一种游戏。至今在临汾古城的东北五里处,有一个叫康庄的地方,村东有块古老的石碑,上书“击壤处”。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于是我认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是《击壤歌》。
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读师范时,文选书上有篇文章介绍了中国诗歌简史,文中记载最早的诗歌是《弹歌》。《弹歌》见诸《吴越春秋》之《勾践阴谋外传》。范蠡“进善射者陈音”,于是就有了陈音和越王的对话。陈音曰:“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之谓也……”民间向来有“船歌”、“山歌”之类,上古时期,人们群居洞野,经常受禽兽的威胁,“弹”成为一种驱逐禽兽的工具,被广泛采用。有弦的“弹”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安全防御功能,受到了先民们的喜爱,因而宣扬制作和使用的话语象歌谣一样到处相传,经过不断修改、凝炼,最后才经先民纪录为今天我们所见的八字《弹歌》流传了下来,至少已经7000年。至此我相信:《弹歌》是世界上最早的诗歌。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工作之后,因为个人对古代文学的兴趣,通过对一些史料的对比研究,我对最早的诗歌又产生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淮南子·造应训》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先民的歌谣发生于劳动的韵律,因此最初的形态常与原始的音乐、舞蹈结合为一体,其内容大都是生产行为的重演仿真,或是劳动过程的回忆。而在《尚书·尧典》中也说: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它描写了人们敲石器之类的工具作为乐器,然后模仿野兽的姿态跳舞。通过这两则记述,我们说最早的诗歌,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诗歌,大概是不错的。鲁迅先生在论述诗歌的起源时说得很清楚:“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如果这么解释,那么第一首诗歌将永远是一个谜,因为谁也没有办法找到第一个尖叫当诗的类人猿。因此,这种解释是一种极端化错误。古诗歌有两个特性 1叶韵 2可歌。判断古诗歌应该兼具这两个特性,叶韵是古诗歌的基础,那么古韵文可能是古诗歌的源头,但是有另外一种可能:古诗歌之前没有其他形式也就是不可歌的古韵文。
现在,我已经搞不清楚到底哪首才是最古老的诗歌了。只能提出几点思考供大家选择。因为以下所有的古诗辞,准确的制作年代还没有发现,每一条都有人认为是后人托伪。
可能之一:神农氏伊耆氏《蜡辞》。
据《三礼图考》记载,伊耆氏早巳祭祀八蜡。据东汉经学家郑玄所注:“四方,方有祭也,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礼记》中载有一首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无作!丰年若土,岁取千百!”由于伊耆氏可能指神农氏、尧或周代设置的职官,所以八蜡最迟源于周代。唐代司马贞《史记》载:“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一般相信伊耆氏所祀的八蜡,是指上古时代。无论如何,八蜡之祭发展到汉、唐时,蜡祭的活动巳变得隆重;但于明、清时期,却时行时止。
可能之二:虞舜《卿云歌》。
《卿云歌》是虞帝舜大宴群臣百工时的集体唱和之作,其原意是对五帝禅让制度的歌颂,但由于其气象高浑而成为超越流俗的精品。《尚书大传?虞夏传》说舜登位的第十五年,“卿云聚,俊义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烂”即灿烂。“糺”即纠,“糺缦缦”指萦绕飘浮状。“旦”即日出,“旦复旦”即日复一日。整句的意思是:祥云灿烂,延绵不绝,日月光辉,永驻人间。据说舜唱完《卿云歌》叹息道:“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正式国会开会典礼时,将《卿云歌》作为临时国歌,歌词略改: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袁世凯时期废止。1916年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政府教育部於1920年征集国歌。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作曲家肖友梅将《尚书》中的《卿云歌》选作歌词并作曲。教育部下令于1921年7月在全国传唱。国民政府上台后废止。歌词:卿云灿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以上四句均出典自《尚书大传 虞夏传》,末句即复旦大学得名由来。
卿云歌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明明上天,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时从经,万姓允诚。迁于贤圣,莫不咸听。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于予论乐,配天之灵。精华已竭,褰裳去之。
可能之三:商汤《盘铭》。
《大学》一书有: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语。据说,盘是商汤洗脸或洗澡的大盘子。没有更多关于其它的记载。
可能之四:周《周易》。
《楚辞》说:“伏戏架辨,楚劳商只。”意谓伏羲曾创作《架辨》之曲,楚人因之作《劳商》之歌。《周易》之卦爻辞颇多意境浓郁的诗歌和来自民间的谣谚。《周易》中的卦爻辞诗歌,取涉十分广泛。卦爻辞诗歌,素朴粗糙。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把《周易》卦爻辞看作是诗歌的萌芽,因为它不仅在形式上呈现出诗歌的特征,而且在内容上也初步具备了诗歌的意境,它标志着中国诗歌原初状态的萌芽。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中孚·六三》
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困·六三》
候人兮猗!《候人歌》
可能之五:葛天氏颂《八阕歌》。
葛天氏颂《八阕歌》,作歌八阕以志颂扬伏羲自西向东开创文明史绩的伟世功勋。《吕氏春秋·古乐》所记述的“昔葛天氏之乐,三***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八阕歌的题名曰“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全是颂神祭祖、祝祷丰年的内容。这些都可以说是表达了先民的意向,不过并非后代诗歌里常见的个人抒情,而是具有切实的群体功利性能的情意指向,正代表着那个阶段人们的普遍的“怀抱”。
可能之六:黄帝《渡漳歌》。
《水经注》载有《渡漳歌》,据说是黄帝大战蚩尤时,大军追击到了漳河畔,士兵无法渡河,黄帝便命伶伦制作此歌,由于其节奏雄壮,振奋了士气,大军很快渡过漳河,击败了蚩尤。这首歌当作为军歌的最古者。
可能之七:歧伯《饶歌》。
《汉书·礼乐志》载有黄帝使岐伯作短篇《饶歌》,用以扬德建武,劝士讽敌。
可能之八:黄帝《棢鼓之曲》。
《归藏·启筮》载有黄帝所作《棢鼓之曲》十章:一曰雷震惊,二曰猛虎骇,三曰鸷鸟击,四曰龙媒蹀,五曰灵夔吼,六曰雕鹗争,七曰壮士夺志,八曰熊罴哮峪,九曰石荡崖,十曰波■壑。这首歌传为黄帝所作,属军歌战歌之类。
可能之九:黄帝时无名氏《金人铭》。
可能之十:伏羲氏《驾辩曲》。
伏羲氏有《驾辩曲》(《楚辞·王逸注》屈原《楚辞·大招》中写到“伏羲驾辩、楚劳商只”汉王逸注:“伏羲作瑟,造《驾辩》之曲”。据古籍《路史》载:“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纪”。仇夷即仇池在今陇南西和境内,成纪即今天水一带,两地紧连。近年考古发现,西和、礼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与秦安大地湾时代大体相当,距今约七千年时间,在我国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今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在紧邻陇南的天水市有全国最大的伏羲文化节,并举行隆重的公祭活动。2007年国家领导人李铁映在公祭文章中有伏羲“始造《驾辩》,谐世八音”之句。《驾辩曲》古已失传。
可能之十一:伏羲氏《纲罟歌》。
《纲罟歌》(见《隋唐乐志》,《夏侯玄·辨乐论》,《元结·补乐》)。也作《蹁罟歌》,不可考。
可能之十二:有炎氏《有炎氏颂》。
《庄子》曰:北门城问於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於洞庭之野云云。帝曰: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炎氏为之颂曰:
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可能之十三:神农氏? 扶持歌。孝经·钩命诀
可能之十四:歧伯? 短箫饶歌。汉书·礼乐志
可能之十五:黄帝? 上邪歌。伪归藏
可能之十六:黄帝? 趓鼓十曲。伪归藏
可能之十七:黄帝? 舆几箴。刘勰·文心雕龙
可能之十八:黄帝? 祝邪文。刘勰·文心雕龙
可能之十九:无名氏? 尧戒。淮南子
可能之二十:无名氏? 康衢谣。列子
可能之二十一:虞舜? 股肱歌。书经
可能之二十二:虞舜? 载歌。书经
可能之二十三:虞舜? 南风歌。
《孔子家语》:“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文选·琴赋注》则引述《尸子》言:“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是舜歌也。”说明诗的作者就是舜。这首《南风歌》,应是他南巡之时所作,是我国第一首反映南方人民生活的诗。
南风歌
陟彼三山兮商岳嵯峨,
天降五老兮迎我来歌。
有黄龙兮自出于河,
负书图兮委蛇罗沙。
案图观谶兮闵天嗟嗟,
击石拊韶兮沦幽洞微,
鸟兽跄跄兮凤皇来仪,
凯风自南兮喟其增叹。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可能之二十四:皋陶? 元首歌。
书经·皋陶谟
元首起哉!股肱喜哉!百工熙哉!
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庶事隳哉!
可能之二十五:无名氏? 夏谚。孟子
可能之二十六:无名氏? 夏箴。逸周书
可能之二十七:无名氏? 涂山歌。
《吴越春秋》曰: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嗣,辞云:‘吾之娶也,必有应也。’乃有白狐九尾造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九尾者,王之证也。’於是涂山之人歌之。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绥绥白狐,九尾庞庞。
我家嘉夷,来宾为王。
成于家室,我都攸昌。
天人之际,於兹则行,明矣哉!
可能之二十八:太康?五子之歌。
《尚书·夏书》载:夏后太康失国,五位公子作五子之歌以悼。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可能之二十九:无名氏? 刺桀歌。刘向·新序
可能之三十:无名氏??桀代有唐歌。伪归藏
可能之三十一:殷商? 甲骨文《卜辞通篡》。
现在已经很少已经有人把甲骨文的卜辞当作诗歌来看待了。说甲骨文不算文学,理由不充分;说它是,也觉得很难理直气壮。总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可能之三十二商汤? 桑林祷雨辞。荀子
可能之三十三:无名氏? 商汤誓。尚书
可能之三十四:箕子? 麦秀歌。
箕子过殷,见宫室毁坏荒凉,遍地野生麦黍,心甚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则近于妇人,乃作《麦秀歌》。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可能之三十五:伯夷?采薇歌。
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采薇歌,遂死。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吾适安归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可能之三十六:西周 《白云谣》。
《穆天子传》载:周穆王西游至昆仑山见“西王母”,西王母在“瑶池”宴请了他。临别时,西王母做此歌,为之祝福
白云在天,丘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复能来。
可能之三十七:西周《大东》。
此为周代东方诸侯小国怨刺西周王室诛求无已、劳役不息的诗。《毛诗序》说明作者是谭国大夫。谭国在今山东济南市东南,对照《鲁颂》“遂荒大东”,那一带地区属大东。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据《左传·庄公十年》所记“齐师灭谭”,即在公元前684年齐国因为谭国对它“失礼”而出兵灭亡这个小国,时在东周初期,它只能写在谭国灭亡之前。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言顾之,潸焉出涕。
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契契寤叹,哀我惮人。
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
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可能之三十八:春秋《沧浪水之歌》《孺子歌》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在楚地流传久远的《孺子歌》不是屈原首创,也不是“渔父”首创。这是渔夫劝屈原的话,意思是当沧浪之水清的时候就洗我的冠发,沧浪之水浊的时候就洗我的脚,屈原宁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原则,而渔夫劝屈原审时度势,随波逐流。沧浪歌”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这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
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可能之三十九:春秋《越人歌》
中国古代使用壮侗语族语言民族的古老民歌。公元前 528年,楚国令尹鄂君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一位懂得楚语的越人给子皙翻译歌辞,子皙被这真诚的歌声所感动,按照楚人的礼节,双手扶了扶越人的双肩,又庄重地把一幅绣满美丽花纹的绸缎被面披在他身上。还有一种说法:鄂君子皙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用越语唱了一首歌,鄂君请人用楚语译出,就是这一首美丽的情诗。有人说鄂君在听懂了这首歌,明白了越女的心之后,就微笑着把她带回去了。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可能之四十:《宰甫卣铭》。
商代晚期,三言诗。刻在青铜器皿上,铭文至今尚未完全破译。
范文三:中国最早的报纸
2016-03-25 北兰亭
假如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制国家”的话,那么逸空认为中国最早的报纸是——《秦诏》;那么这个信息比学术界原定唐代报纸——《开元杂报》[1]要早1000多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用李斯为丞相,进行了统一全国文字、度量等改革的工作,变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异形、度量不一的状况。
全国各地传世和出土了大量刻在不同器物上的秦代诏书,逸空统称其为《秦诏》。
《秦诏》字体,相传为李斯篆书。
有的铸刻在铜版上,甚至四角还有穿孔,以便悬挂或固定[图一],叫做“秦诏版”。
有的的铸刻在秤锤(权)上,叫做“秦铜权”。
有的范刻在量器(量)上,叫做“秦陶量”。
他们虽然地域不同,载体不一,但是时常是统一的内容,说明是一种大量复制、大量传播的新闻性公告,于是可以看成是“中国最早的报纸”。
《秦诏》“二十六年”内容,无论铜版、秤锤、量器上都是一样的内容,逸空释读如下:
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白话大意为:秦王(始皇-赢正)登基26年,即公元前221年,皇帝全部兼并了“天下”(全球或亚欧大陆)所有政权和领土。“诸侯”(地方政权)全都俯首臣服,天下空前太平。秦王自称为“皇帝”,并且下诏(下令)让丞相公告于天下,依法制定度量制度,有不统一、有疑惑的话,都要了解、并且与之统一起来。
关于《秦诏》的最早记载,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隋)开皇二年(590)五月,长安民掘得秦时铁称“权”,旁有铜涂镌铭二所。”“二所”据说是指《秦二十六年诏版》和《秦二世诏版》[2]。
北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也有记载:“右《秦度量铭》二。按《颜氏家训》,隋开皇二年,(颜)之推与李德林见长安官库中所藏秦铁称‘权’,旁有镌铭二,其文正与此二铭同。(颜)之推因言司马迁《秦始皇帝本纪》书丞相‘隗林’,当依此铭作‘隗状’,遂录二铭,载之《家训》。余之得此二铭也,乃在秘阁校理文同家。(文)同,蜀人,自言尝游长安,买得二物,其上刻二铭,出以示余。其一乃铜锾,不知为何器,其上有铭,循环刻之,乃前一铭也;其一乃铜方版,可三四寸许,所刻乃后一铭也。考其文与《家训》所载正同,然(颜)之推所见是铁称‘权’,而(文)同所得乃二铜器。余意秦时兹二铭刻于器物者非一也。及后又于集贤校理陆经家得一铜板,所刻与前一铭亦同,益知其然也!故并录之云。嘉祐八年七月十日书。”
到清吴大澄时,才定名为“秦诏版”。
除了中原出土《秦诏》以外,秦始皇可能当时把他的口喻传至长城内外、五湖四海。比如,在赤峰市北英金河畔的蜘蛛山段的秦古城址,就曾出土过同样铭文的“秦陶量”[3,图三]。相传除历代大量出土的《秦二十六年诏版》以外,还有《秦二世诏版》,今天已无实物,传有刻本,记载了59字:“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
此外,在金石学和书法学上,秦代文书,除了《秦诏》以外。各地还有瓦当文字出土,以及大量石刻发现,李斯所书的,比如峄山、泰山、郎琊山、之罘、碣石、会稽六处刻石;其他秦代小篆书迹,还有《东观》、《芝罘》、《碣石》等刻石。
范文四:中国最早的“家训”
好家训能形成好的家风,对后世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产生重大作用和积极影响。许多家训至今流传不息,成为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我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家训是周公家训。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四子、周武王弟弟,西周初期杰出人物。自古有“治国安邦平天下,自有周公孔圣人”之说。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他还是儒学的奠基人,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孔子倡导“克己复礼”,“礼”即为周公所创。
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伯禽上任之初,周公写了《诫伯禽书》。原文是:“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
他告诫儿子,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土地广阔富饶,用节俭的方式生活,便会永远平安;官高位尊而用卑微的方式自律,你便更显尊贵;兵多人众而用畏怯的心理坚守,你就必然胜利;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博闻强记而用肤浅自谦,你将见识更广。
他还告诫儿子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的叔父,我的身份、地位也是足够尊贵了,然而我为了求得贤才,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如此谦恭下士,还怕失去天下贤士。你到鲁国,不要以为自己是国君了,就怠慢了士人和民众。”也就是说周公听说贤才来了,宁可饭不吃、头不洗也要先见贤者,虽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但也充分体现了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风貌,为后世所推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曹操在其《短歌行》中的诗句,显现了他要网罗天下英才的愿望,也体现了人才兴国、任人唯贤是个不老命题。
周公被后世称为人臣典范,任人唯贤,忠贞不渝。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因成王尚未成年,周公怕天下动荡,便总揽朝政,以待成王长大后再交回权力。当时别有用心之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于成王,用事实回击流言蜚语,维护了自己“千古忠臣”的历史地位。还政后,他担心成王尚年轻,告诫成王:“为人父母的,创业需要花费长时间的努力,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父母创业的艰辛,以至于家业毁败,做儿子的不可不谨慎啊!”“自商汤到帝乙,无不慎重祭祀,修明德行,每个帝王没有违背天道的。到后来纣王继位,骄奢淫逸,不顾上天与百姓的愿望。他的百姓都认为他该杀。”他叮嘱成王修己敬德,戒骄奢淫逸,防止重蹈殷商失德亡国的覆辙。他对成王的教育,既包括治国安邦才能的培养,也包括个人品格的塑造。在周公的辅佐下,成王成长为一代明君。
“周公辅成王”被传为千古美谈。他摄政期间,提出了多方面根本性的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和井田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为周朝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周公提出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统治思想和父慈子孝等伦理观念,奠定了华夏文明发展的基石,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和源头。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周公的家训被誉为中华第一家训,影响着后世治国与治家,是经典中的经典。
范文五:最早的中国照片
1839年摄影术发明了。在摄影术发明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842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有一位法国海关官员,从法国乘船出发,于次年到达亚洲和中国,并且使用十分笨重的摄影器材(图1、2)和化学药品(图3),拍摄了一批有关中国的达盖尔法金属版照片。这位历史上第一个在中国的土地上拍照的人,就是法国人埃迪尔( Jules Itier,1802-1877)。从此,在东方的土地上,揭开了摄影的历史篇章。
1、达盖尔法照相机,十分罕见的三箱抽屉式伸缩调焦。比起普通的两节套装,收缩后体积更小。吴钢摄
2、这台抽屉式相机上的铜制镜头上有齿轨调焦装置。 吴钢摄
3、保存至今的达盖尔摄影法使用的化学药品。 吴钢摄
1843年,法国海关的使团团长埃迪尔到达中国的广东沿海。他的行李中,有几个巨大的木箱,里面装的都是刚刚发明不久的达盖尔法的摄影器材。埃迪尔在中国的旅行和工作当中,拍摄了许多金属版的照片,这也是有史以来,最早的反映中国题材的摄影作品。
埃迪尔在中国的摄影活动,引起了当地人们的极大兴趣,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这种神奇的机器。把一块像中国的铜镜一样的金属镜子,放在一个木箱里面。如同变戏法一样,镜子取出来后,就能够把镜子里的景物固定住。当时的达盖尔法摄影术的金属感光版表面光滑、洁净,而且达盖尔法的照片,由于是直接正像拍摄方式,所以照片上的景物与实际上的景物左右是颠倒的,因而拍出的照片,确实像是从一面镜子里反映出来的。
这位首次在中国从事摄影活动的好心的摄影家,常常把拍摄好的照片送给被摄者。照片流传出去后,不但在普通民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惊动了广东的达官贵人。埃迪尔不但喜欢航海、摄影,也有记日记的习惯。从埃迪尔留下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他是如何为他的中国朋友拍摄照片的:
“我去潘先生 (Paw-sse-Tchen)家里做客,用了一天的时间为他们全家拍摄达盖尔法的照片。潘先生的妈妈首先拍了第一张。但是潘先生的太太婉言谢绝了。于是我接着为潘先生的姐姐拍。这位姐姐皮肤很白,但是长得并不漂亮,而且脸上涂了白色、蓝色和黑色的粉彩。后来,又为两位少爷和佣人拍照。小孩也在相机前摆各种姿势,先后拍摄了三个多小时。这时街上传来了锣鼓声,是潘先生的朋友曹(Tchao-Tchum-Sin)带来了五位广东的大官,在从人的前呼后拥下走进大门。他们也是想要见识一下这种新奇的东西。”
“我从潘先生一家人行礼跪拜的姿势,看出来人的身份不一般,他们身穿绣花的丝绸锦袍,也说明他们都是高官。其中最高阶级的是广东副总督富(Fao-Yuen),后面是当地驻军司令甘(Ysean-Keun)将军、海关关长蒲(Ho-Pu)、翰林学士何(Heo-Yuen)、粮食主管陶(Tuh-Leang-Taou)。潘先生把我一一介绍给来人。”
“照片洗印出来后,潘先生和他的孩子们看到了他们的照片,其中有一个孩子的照片和本人像极了。他们都很高兴。潘先生向来人解释摄影的各个步骤。这些人将我团团围住,都非常客气地与我握手,请求我为他们拍照。于是我先给副总督富(Fao-Yuen)拍摄了一张,冲洗后效果很好,我把照片送给了他。结果每个人都要求拍,于是我只好又去准备感光版,为他们拍照。”
从这些日记可以看出。埃迪尔和中国人相处得十分融洽,给他们拍摄了许多照片。而且都当场送给了被摄者。我们知道,当时的达盖尔法摄影,是在金属感光版上直接曝光成正像的,每次只能得到一张照片,所以埃迪尔留下的人像照片极少,都留存在被拍摄的中国人手里了,或许还能在广东一带找到?
4、装载金属版的木箱。 吴钢摄
5、磨制金属版的架子。 吴钢摄
由于路途遥远,埃迪尔带到中国的金属版不多(图4),而且拍摄时程序复杂,先要把金属版打磨(图5)、抛光、清洁,这实在是一件体力劳动。然后把金属版加热(图6),再用特制的光敏箱(图7),利用碘蒸汽,使金属版光敏化。然后用木制抽屉式相机,在毛玻璃上对焦、装片、拍摄。拍摄后还要用显影箱(图8),利用水银蒸汽显影……,拍摄一张这样的照片,的确需要消耗许多时间和精力。埃迪尔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6、用酒精灯把金属版加热。 吴钢摄
7、用碘酒使金属版光敏化的箱子。 吴钢摄
8、木制达盖尔法显影箱。 吴钢摄
“当我走进我的工作室的时候,蒲(Ho-Pu海关关长)来找我拍照,接着有一位将军,和我的朋友林(Tchao-Tchum-Lin)也来了。我同意给他们拍一张合影。拍摄了两张,我留下一张,送给他们一张。他们都很高兴。这位何(Heo-Yuen)先生和满人将军又要求我为他们每个人单独拍摄一张。我用达盖尔法为他们每个人拍摄。一直忙到天色昏暗,光线不适合拍照了。我一天换了十张到十二张感光版,累得筋疲力尽了。告辞时,我想和他们握手告别,我笑着走过去,将军却退后两步,不肯和我握手。我很惊讶,急忙转身走了。”从接下来的日记中的文字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将军拒绝和他握手,非常不满意。其实这里面有两国风俗习惯不同而引起的误会。埃迪尔认为他忙活了半天,中国人居然高傲得拒绝和他握手。中国将军一定是不知对方突然伸出一直手来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如果不立即和对方的手紧握一下,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这一个小小的插曲,从埃迪尔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一直耿耿于怀,大概始终也没有解开这个疙瘩。日记中记载着他一天拍摄了十多张照片,从我们前面介绍过的达盖尔法摄影的复杂程序,可以知道这的确是一件十分艰辛的工作。
在中国,埃迪尔不但拍摄了一些人物照片,还拍摄了大量的广东一带的风景照片,这些风景照片没有送人,得以保存在埃迪尔手里(图9)。但是在乘船运回法国的漫长旅途中,饱受海风海浪的侵蚀,加上一百年的风霜雨露,照片表面涂层已经受损。现在还有37张11×16公分的金属版照片,保存在法国摄影博物馆中。
9、两层楼的建筑,1844 年,埃迪尔摄
国内的一些文章和书籍,提到了埃迪尔为中国的两广总督耆英拍照,并配有耆英的照片(图10)。还提到耆英曾把照片分赠给各国使者。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耆英的照片的说明文字指明摄影者是埃迪尔,那末这张照片一定是达盖尔法的金属版照片,因为当年其他流行的摄影方式(如火棉胶)还没有发明,那么这块金属版的照片现在何处?如果找不到这块金属版照片,耆英的影像又何以得来?而法国摄影博物馆中珍藏的埃迪尔拍摄的中国照片,则都是真正的金属版照片。再有就是耆英把照片分赠给别人的说法也值得商榷。我们从上面的摄影家的日记和我们所了解的达盖尔摄影法程序中可以知道,拍摄一张这种照片是十分费时间的事情,每次只能得到一张正像金属版照片,试想耆英如何拿着一张他也得之不易的金属版照片而分赠多人呢?实际上,将近十年之后,从负片到正片的火棉胶摄影法发明、又有了名片摄影法的流行,社会上才开始有了把照片送人的习惯。
10, 两广总督耆英像。银版1844,法,埃及(迪)尔摄。 摘自《中国摄影史》
杰出的第一代摄影家埃迪尔、一个法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用现在看来最原始的、也是当时最先进的摄影方法,第一次把中国的山川大地、园林建筑、风土人情,凝固在照片上,并且用文字详细记录下来,保存至今。为我们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也是最早的形象资料。感谢伟大的摄影家埃迪尔。
埃迪尔回国后,晋升为马赛海关总稽查。1877年10月13日,在马赛逝世。
本文摘自作者的新书《摄影史话》,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