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国学网-汉字源流
当前类别:?>>??>>??>>??>>?汉字源流
陕西师大教授:biang字由10个文化元素组成
“囧”字古已有之
曾指代窗户
胎极胚来
汉字溯源:"身"
“馒”字溯源
古代“权”是度量之物
被看做是公正的象征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自《诗经》起成第一人称
“吉祥”的起源
汉字中的“衣”
论甲骨文起源之文化读解(3)
论甲骨文起源之文化读解(2)
论甲骨文起源之文化读解(1)
试论汉字的起源(2)
试论汉字的起源(1)
中国发现早于甲骨文的早期文字
解释汉字起源
善本掌故:九姓回鹘可汗碑
汉字溯源——土
汉字数量知多少?
“阜”字溯源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由星星衍生出的文字
文字演变:甲骨文
王孝文:浅谈仓颉造字
汉字溯源:“字”字
为什么越是古老的姓有“女”旁的越多(2)
为什么越是古老的姓有“女”旁的越多(1)
论文字的起源和中国文字的起源
[汉字溯源]气:本义为云气
引申为气象
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终止疑古
正本清源(2)
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终止疑古
正本清源(1)
论汉字的起源(2)
论汉字的起源(1)
"孙"字为何是蛤蟆(图)
汉字是土生土长文字形声字不断壮大(4)
汉字是土生土长文字形声字不断壮大(3)
汉字是土生土长文字形声字不断壮大(2)
汉字是土生土长文字形声字不断壮大(1)
汉字记"虎"突出爪牙(3)
汉字记"虎"突出爪牙(2)
汉字记"虎"突出爪牙(1)
“前茅”溯源:最初与行军作战有关(图)
图说汉字的历史(二)
图说汉字的历史(一)
汉字简史(3)
汉字简史(2)
汉字简史(1)
何为“职部”?
汉字魅力:殷墟甲骨文至今仍有1250个字存活
什么是宋体、仿宋体和聚珍仿宋本?
汉字溯源:米
雅字的来历:圭佳闺雅
汉字大讲堂之三:源于图画的文字(一)
汉字大讲堂之一:结绳纹志是汉字的胚胎(二)
汉字大讲堂之一:结绳纹志是汉字的胚胎(一)
汉字溯源:巢、穆、齐、兼、年
汉字溯源:来
汉字溯源:黍
[汉字溯源]叔:与父平辈而年龄比父小
“公私”二字的由来
甲骨文的沧桑历史
【[汉字溯源】秉:手握禾杆之形
操持掌握等义
汉字的类型
汉字的演变
结婚双“囍”的来历
“德”字辨
甲骨文分期断代
滋生万物的“乾”
甲骨文书学发展简说(2)
甲骨文书学发展简说
-1
“囿”解
文字的产生
“习”字辨
简体字源话短长
“中国”溯源
六书中的会意(3)
六书中的会意(2)
六书中的会意(1)
六书中的象形
中国最初的造字
六书中的指事
点出来的意义
汉字的六书
小篆
文字的大一统
汉字(下4)
汉字(下3)
汉字(下2)
汉字(下1)
汉字(上3)
汉字(上2)
汉字(上1)
古文
成语探源
名列前茅的"前茅"是什么意思
"韭"字溯源(图)
汉字溯源:金文"瓜"字(图)
“韭”字溯源
汉字起源:双墩刻符对甲骨文形成有很大影响
刘半农与“她”的故事
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
汉字溯源:甲骨文的"生"字(图)
象形字——画人画鸟画山岗
汉字溯源:金文"番"字
汉字溯源:金文的"屯"字(图)
汉字溯源:不
汉字溯源:桑
汉字溯源:束
汉字溯源:朱
汉字溯源:岁
汉字溯源:荣
汉字溯源:荆
汉字溯源:西
汉字溯源:棘
假借字:临时救场传千古
文脉
汉字的历史
“茶”字的起源
将文字出现前推千年
"骨刻文"或改写中国文字史
"囧"已3000岁
是古代繁体字非常普遍的偏旁部首
凝视镶嵌在尘封历史中的古文字(3)
凝视镶嵌在尘封历史中的古文字(2)
凝视镶嵌在尘封历史中的古文字(1)
昌乐骨刻文是甲骨文源头(2)
昌乐骨刻文是甲骨文源头(1)
形之美(2)
形之美(1)
走近"中国最早的文字":兽骨多图乃记事文字(3)
走近"中国最早的文字":兽骨多图乃记事文字(2)
走近"中国最早的文字":兽骨多图乃记事文字(1)
中国文字发展与无价宝《平复帖》(图)
商宰丰骨刻辞刻划讲究装饰精美
堪称甲骨文精品
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爨”字的由来
说说"卿"字的前世今生(3)
说说"卿"字的前世今生(2)
说说"卿"字的前世今生(1)
秦桧创建宋体字?碍于声名不叫“秦体字”?
中国古文字学:从"绝学"到"显学"(4)
中国古文字学:从"绝学"到"显学"(3)
中国古文字学:从"绝学"到"显学"(2)
中国古文字学:从"绝学"到"显学"(1)
汉字溯源:甲骨文的"羽"字(图)
汉字溯源:"凤"字的由来(图)
汉字溯源:"牡"字的由来(图)
说文解字:秋
从字到人:"夏"之养生(2)
从字到人:"夏"之养生(1)
"冬"的饮食与养生(2)
"冬"的饮食与养生(1)
"人":生于天地
成于四时
说文解字:"天"的概念
"水"为何意(2)
脾是各脏腑间的"媒"
汉字溯源:单位量词"只"(图)
"兑"现本质
汉字溯源:金文"焦"字(图)
汉字溯源:甲骨文金文的"集"字(图)
繁体还是简体?"醜"是怎样变成“丑”的
汉字溯源:进(图)
江西“溪(傒)狗”考辩(5)
江西“溪(傒)狗”考辩(4)
江西“溪(傒)狗”考辩(3)
江西“溪(傒)狗”考辩(2)
江西“溪(傒)狗”考辩(1)
“六”的本义探索
汉字简繁之争:“醜”是怎样变成“丑”的?
古汉语“也”是怎样演变为语助词的
特色文化充满生机:傈僳族文字(图)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汉字溯源:金文“乌”字(图)
走近“中国最早的文字”:兽骨多图乃记事文字
汉字溯源:万
汉字溯源:它
汉字溯源:"身"
汉字溯源:鱼
汉字溯源:蛛(图)
文字的起源(图)
汉字溯源
“国”字的诞生
中国发现兽甲骨600多个符号
比甲骨文还早(图)
山东神秘骨刻文料改写文字史
比甲骨文早1000年(1)
山东神秘骨刻文料改写文字史
比甲骨文早1000年(2)
山东神秘骨刻文料改写文字史
比甲骨文早1000年(3)
山东神秘骨刻文料改写文字史
比甲骨文早1000年(4)
“六”的本义探索
汉字简繁之争:“醜”是怎样变成“丑”的?
古汉语“也”是怎样演变为语助词的
特色文化充满生机:傈僳族文字(图)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汉字溯源:金文“乌”字(图)
走近“中国最早的文字”:兽骨多图乃记事文字
汉字溯源:万
汉字溯源:它
汉字溯源:"身"
汉字溯源:鱼
汉字溯源:蛛(图)
文字的起源(图)
汉字溯源
“国”字的诞生
中国发现兽甲骨600多个符号
比甲骨文还早(图)
山东神秘骨刻文料改写文字史
比甲骨文早1000年(1)
山东神秘骨刻文料改写文字史
比甲骨文早1000年(2)
山东神秘骨刻文料改写文字史
比甲骨文早1000年(3)
山东神秘骨刻文料改写文字史
比甲骨文早1000年(4)
山东神秘骨刻文料改写文字史
比甲骨文早1000年(5)
简化字的史源与时运
中国文字的历史到底有多长?
殷墟之外的三种甲骨文
“姓”为何“女”旁(2)
“姓”为何“女”旁(1)
“岩画文字”是汉字之源吗
“岩画文字”能否重写中国文字史?
追忆汉字溯源 “善”字从何而来?
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最早刻划符号在8000年前
谈谈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
半坡陶符与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的沧桑历史
文字演变:金文
文字演变:小篆
文字演变:隶书
文字演变:楷书
文字演变:行书
文字演变:草书
是谁将汉字竖改横
新中国汉字简化过程详揭密(1)
新中国汉字简化过程详揭密(2)
新中国汉字简化过程详揭密(3)
新中国汉字简化过程详揭密(4)
新中国汉字简化过程详揭密(5)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始祖
安徽学者提出:仓颉造字可能真有其人其事
重庆酉阳再现神秘文字古书
殷墟甲骨刻辞
甲骨文
大写汉字数字是谁发明的
甲骨文:与远古人对话的窗口
蚌埠专家:双墩刻符打破汉字“进口”说
中日曾协商简化汉字
专家:西辽河流域原始陶文是商代甲骨文源头之一
话说中文汉字
汉字简化
**两次推行简体字
简体字的发展历史
隶书和程邈
汉字的性质是什么?
数字、名物字是中国文字的源头
中国古代是如何进行汉字规范化工作的?
神秘骨片引三大猜想
疑载中国最早文字
比甲骨文更早的原始文字惊现中国西北大麦地
南方甲骨
三晋地区的金文
楚国金文
战国金文两篇
鸟书
汉字数字的起源
青铜器铭文综述
甲骨文百年简史
古人怎样对汉字注音?
战国文字
甲骨文
金文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籀文
小篆
甲骨释读:卜鸟
男克
甲骨文字-帚(妇)
甲骨文字-丞
甲骨文字-男
甲骨文字-车
龟甲占卜文
甲骨文的发现
商代晚期刻辞卜骨
甲骨文:牛头刻辞
殷墟与甲骨文
商武王时期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甲骨文--宰丰骨匕刻辞
甲骨文拓本
[图]精美甲骨
[图]刻有甲骨文的卜甲
[图]中国书法与甲骨文
[图]殷墟甲骨
[图]安阳出土的甲骨文
[图]殷墟甲骨文--中国汉字的鼻祖
[图]商朝甲骨文字
[图]殷墟甲骨刻辞记殷高祖王亥之事
汉字——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
二民院岩画研究改写了中国文字历史?
筹策、八卦、结绳与文字起源
小释:秦古隶
听外国人讲汉字的故事:汉字是如何演变的
石鼓文的年代
货币文字——战国钱币五品
汉字的起源
金文
甲骨文
甲骨文的几个发展时期
宋徽宗“无”字碑——读古代碑刻铭文上的简体字
汉字简述
汉简
汉字的最初模样
汉字的演变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中国八种神秘文字
汉字“变形记”
汉字的流传
汉字的发展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汉字起源之谜殷墟甲骨文至今仍有1250字存活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范文二:追溯中国汉字源流的文明轨迹
追溯中国汉字源流的文明轨迹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可一个人的毅力却是无限的。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就有这样一位具有坚强毅力和超常自信心的老人,为了一个年轻时期的夙愿,他宁愿放弃退休后赋闲安逸的晚年生活,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利用20多年的漫长时间,潜心研究汉字源流,五易其稿,终于以82岁高龄完成了2000多万字的巨著《中国汉字源流七体字典》,为中国几千年来汉字的正本清源提供了非常详实的普及型工具书,创造性地追溯了自甲骨文以来中国汉字的源流及七体演变发展文明轨迹,填补了我国汉字源流演化研究领域的空缺,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推广、普及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汉语言学术界的广泛认同,现正积极申请准备公开发行
他,就是武兴中
折腾大半生为了一个青年时期的心愿
由于对武兴中老人的仰慕,萌发采访是3年前的2013年深秋,听说青海省政府参事、文史馆员、藏学和地方史专家谢佐先生专程要来看望武老,于是随谢老一起来到武兴中在民和新区的一处农家小院。进入一段巷道,武老两口子早已等候在大门口,笑呵呵地迎接我们。几句寒暄,便推门进
入院落,使人豁然一亮。但见曲径回廊,花树呈锦,顶篷玻璃屋架,满园清幽,一幅南国景象。几间砖混结构的简易北房,安装了铝制门窗成为封闭式大房,窗明几净,凉爽舒适。对这样的环境,我与谢老少不了几句赞叹。武老笑呵呵地说,这里的一切都是他设计布置的,钳工、木工、泥瓦工都是亲自施工,亲自制作。啊,多美的布局和建造。寒暄间才知道,他是民和县建委的高级建筑工程师,难怪他院落的布局与众不同
落座后,在谢老与武老的亲切交谈中,我的采访也悄然进行。原来武老的一生,也是坎坷丛生,生不逢时啊,1934年,武老出生于辽宁沈阳。正当他牙牙学语时,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天津沦陷。沦陷前,他父亲是天津一个邮电局的职员,国民政府交通部令邮电局撤退,先后从沈阳到保定、郑州、西安、新疆、兰州等地。他是听着枪炮声长大的,童年几乎没有受过教育,在新疆上过一段时间的简易师范学校,后在兰州陇右中学上学,后又考入兰州中学。但他从小聪颖好学,立志报国。1951年1月,17岁的武兴中报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干部学校,成为一名军事干部学员。1952年12月,分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炮兵学校当了一名军事教员。原本他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教员,正当他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之时,横祸而至,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遣送陕北清涧县劳动改造,后又转到陕西彬县劳教两年。
期间,他一面劳动改造,一面自学机械工程设计、制造,给群众修理改进磨粉机、榨油机等。1962年摘掉“右派”帽子,1965年4月释放回家。此时他父亲已调至青海省民和县邮电局工作,他回家后无处落籍,就在民和县川口公社川口村落户,从此他在这里安家落户,当了一名农民。很快群众们知道他懂机械修机械的能耐,都亲切地称他为“武工”。二十世纪70年代,有了这样一位“宝贝”,村上组建了川口二机厂,给县城所需农机制造、修理提供服务。当时,川口村养牛户较多,牛奶的销售和储备成了问题。于是,武兴中就自主研发制造了一台NF79―1型奶粉机,不但解决了本村的牛奶销售问题,发展了养牛业,而且产品销售到西北、华北等地,一度成为抢手货。1979年拨乱反正,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技术学校委员会决定给他平反改正,6月安排他到民和县建委工作。他说,“给我平反了,安排工作了,我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在建委工作期间,他又自学建筑工程设计、规划、绘图等。武老天资聪颖,学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很快他设计的民和县下集商场、农贸市场、粮贸大厦、三川科技文化中心等50多项建筑设计项目落地施工,得到县、地、省建设部门的好评
在他当农民和在建委工作的近20年时间里,取得了很多荣誉。1983年3月,他设计制造的NF79―1型奶粉机,被海东地委、行署授予技术改进二等奖,同年7月获得国家民
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11月被省政府授予省科技研究成果三等奖,1986年被省总工会授予“全省职工自学成才奖”。1991年11月,被青海省建设厅授予“村镇建设先进个人”,1993年4月,他被青海省政府评为建筑设计专业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10月被国家建设部、建筑发展基金授予“首届村镇建设优秀科技人员”光荣称号
谈到这里,武老才透露出与我今天采访主题有关的信息。他说,“其实,我对汉字真正产生兴趣是在打成右派后的1958年,那时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得到了一本《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著,1958年7月版,,就如获至宝,一边改造劳动,一边认真阅读,慢慢地产生了研究的兴趣,于是,我萌发了一个心愿,有朝一日研究汉字及其源流,给人们提供一套完整规范的汉字源流字典,以供查阅。”
从那时起,他开始蓄积能量储备知识。重新参加工作后,尤其在设计绘图中,为了规范工整书写汉字,每到一地就先到新华书店购买字典,通过参阅各种版本的字典、词典、书体、笔画等进行研究。他说,“我原来学的是建筑工程设计,在工程图上要写字,别人要认得,还不能改,规规矩矩的工程字,工程字打底。现在的图纸电脑直接可以打出来,我们那个时候全都是手写,很正规,不让施工者发生误会,比如一、二、三、四,都要很正规地写下来,而且当时用的是针
管笔,久而久之,我也写一手漂亮的工程字,这为我后来书写七体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的确,笔者见到的第一稿10本和第二稿24本字典原稿资料,其书写字体临摹入木三分、视如刻板
为了一个心愿宁教以身相许
斯大林说,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
1995年6月,武兴中光荣退休了。他一身清苦,尽职敬业,功成名就,理应安享晚年生活。可青年时期一个未了的心愿,时时萦绕在心头,巨大的兴趣和毅力,促使他放弃赋闲安逸的晚年生活,立刻投入到中国汉字源流的研究,沉入到浩如烟海的拣选字、明其意之中。起初,他一边认真研究新版的《新华字典》《新华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研究汉字的起源、流变、发展,汉字的性质和结构,汉字的新陈代谢等等,一边书写汉字,临摹大篆、小篆,觉得很有意思。采访中,武老这样描述当时的心境。“看着写着,结果发现,我成半文盲了,很多中国字我都不认识了,发音也不准确。我感觉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其实对汉字及其语言了解得很肤浅。现在学生接触的是《新华字典》,就这个小字典用它一辈子,而更深一点的就不知道了。以后又出了《新华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但翻看研究之后,仍觉得对汉字的注解还是不到位,不够全面,用法不规范。再说,现在大量网络用语‘登堂入室’,给汉字的纯洁性带来冲
击。这样下去,就会误导我们的子孙,使我们中国人丢掉传统文化的本源。作为一个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我有责任对汉字的规范做点什么。于是,我想弄明白汉字究竟有多少,什么意思,古代怎么写,现代怎么写……” 这个对汉字的探秘过程,整整耗费了武老20年。20年来,他的工作量要比单位上班时大得多。他几乎夜以继日地忙碌,他要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与学术赛跑。他潜心研究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的起源,仔细揣摩汉字从甲骨文演变发展为两周金文,再由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后来小篆又简化为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过程,探究这一系列汉字的体态演化和逐渐定型发展的文明轨迹。从中发现,比如一个“高”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 ,金文的写法是 ,小篆的写法是 ,楷书的写法是“高”,意思是平地盖起了高楼,寓意“高”,只是几千年来逐步演变简化了。研究这个字的演变轨迹,他对古汉字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提示符号的指事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一遍一遍地翻读许慎的《说文解字》,领会其要义。待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后,他以1980年版《辞海》,上下册,为蓝本,拣选出与《辞海》部首同样的14872个汉字,在每个字头下注音注义,严格按照字、词典排版方式予以规范。如“丁”字,首先在字头下注入此字最早发现的小篆字形,再注音、再注源流、字义、出处,仅源流字义就用了31行,每行38个字计,就有近1200字。然后注入用
纯手工分甲古文、金文、篆、隶、楷、行、草临摹书写的七体字形。可见,在一个字项下从注音、解义、书体就有好几页上千字,甚至几千字。这种溯源研究,不但要参阅各种版本的字典、词典,从浩如烟海的字词文库中逐条收集一处,而且对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书体进行高仿真临摹。如秦篆是在整理甲古文、金文行体的基础上形成的划时代的书法,以说文为代表,所以每个字下首先录入小篆。尤其在收辑上起甲骨文,下至近现代各种法帖时,一般帖字都比较大,为使有限的篇幅容纳尽可能多的汉字,还要缩放,使字形酷似,不失原有韵味,没有高超的临摹书写技艺是绝难完成的,这要全靠他在设计建筑绘图制图时练就的过硬功夫。当然,在一些字的临摹书写上,也绝非是一笔成功,有时临摹几次、几十次,直到字形酷似,才让他的夫人张凤英为他剪下来,贴在项下,不知不觉夫人张凤英也被卷进他的汉字研究工程里去了,经常陪她很晚才休息,这一陪就是20年
众所周知,我国的汉字起源,最初是以结绳记事、刻画符号来表示,以后随着历史的沿革、人们在劳动、生活中有不断地创造,逐渐由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发展到今天通用的汉字。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古代书法家借助大自然赋予的意象,形象地描绘出来,使文字的功能升华,达到能圆满地表达作者的意境和抒发作者的感情。他甚至这
样认为,中国的汉字是一种艺术的形体,如果忽视了形象性,汉字就黯然失色,则书法也就成了绘画。通过大量的追本溯源,广征博引和对《说文解字》、历代碑贴文字一一校订,于2005年编纂完成了第一稿,收录汉字14872个,集成10本,内容主要是研究汉字的字形,这整整花了武老10年时间。第二稿于2013年完成编纂,是在第一稿的基础上,加进去了汉字的源流,集成24本,这又花了武老8年时间。此后又花了近3年时间校订。截至目前,已补充、修订即将完成第五稿。不论是第一稿、第二稿,还是第五稿,武老都将书稿用塑料薄膜一页一页地进行包装,再用塑料书夹装订,装进书柜,保存起来。笔者看到他书柜里装订整齐的书稿,被他严谨治学、持之以恒的精神所深深感染
为了这项浩大的工程,武老牺牲了很多,他很少出门逛街,即使出门,首先光临的是新华书店或旧书摊,目光聚焦的是字典、词典和有关汉字、汉语言方面的书籍。多年下来,仅各种版本的新老字典就买了40多本。武老还告诉我一个有关购买字典的一段故事。2009年的一天,武老到县城新华书店去逛,从书架上看到五册2007年5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正草隶篆行书大字典》,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拿过来一看,爱不释手,一看书价,傻了,他告诉营业员这书我买了,不要再卖给别人,我马上拿钱去。回到家把这事儿一说,家人没声了,700多元啊,僵持了许
久,还是武老的母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如果这套书不买给他,他可能就要疯了。“买去吧,给他钱,只要他喜欢,”武兴中拿了钱甭说多高兴,像一个孩子似的,一溜烟跑出家门。后来他认真翻阅这套书后,仍然觉得还是不够全面,况且只出版了三册,但也对他参考编纂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武老研究编纂《汉字源流七体字典》的20年里,他的家人没少支持他、帮助他。老伴张凤英自不必说,出嫁在外的女儿武宏也经常回娘家帮爸爸抄写、查字典、打字、复印等,已经习惯了。女婿刘权更成为他的好助手、好帮手,跑里跑外,帮忙装订、出谋划策,积极支持岳父的这项研究成果。就是因公出差,每到一地也要抽时间到书店为岳父购买字典、词典以及参考书籍,待第一、二稿完成后,就开始找专家、找政府、找媒体,为这项浩大的工程寻求学术认同和出版援助,得到了如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原省政协副主席蒲文成、省政府参事谢佐、省社科院院长赵宗福、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副厅长吕霞、省政府参事室主任钟通蛟、中国汉字研究所所长王宁、青海省江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青海省国民素质教育研究会会长、青海大学特邀教授朱世奎、原西宁市志办公室主任李逢春、青海师大民族学院副教授、全国训诂学会会员胡世兴、原青海广播电视报社长丁乐年等专家、教授、学者的学术认同和推崇。通过各种渠道,向县、市、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汇报寻求支持。为此,民和县文化
体育广播电视局于2014年专门打报告给县发展和改革局申请出版立项,县发展和改革局也于同年予以立项,海东市文体广电旅游局也于2015年专门打报告给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请求解决出版经费。省垣新闻媒体《青海日报》、青海电视台、央视网、人民网以及腾讯、网易、百度、搜狐等门户网站多次对武老进行了采访,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对武老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如今武老已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学术界仰慕的专家
偿其夙愿鉴沧海 无量功德流古韵
正当我的采访触及到学术方面的问题时,谢佐先生擦了擦眼镜说道,“武兴中先生和我是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是自然科学范畴的专家,我是社会科学范畴的专家,现在我们殊途同归,都归在汉语言文字的研究领域,彼此在学科上是有联系的。我在来这之前,看到《汉字源流七体字典》原本后,触动很大,立即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本正本清源的《汉字源流七体字典》,,给武先生的成就和贡献予以回应。” 在这篇文章中,谢老这样评价,“武兴中先生穷20年的岁月研究、整理、编纂《汉字源流七体字典》,首先出于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和对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高度责任感,使我们这些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真正感到汗颜。他所收录的14872个字的工具书中,他要将每个汉字的字体的来源都要注明出处并加以临摹,有的汉
字的写法、字体字形何止七种,譬如‘月亮’的‘月’字,他收集了150多种字体字形,如果再注明每个字的‘音、形、义’,工作量之浩繁艰辛可想而知。武兴中先生经过他的潜心研究,对一些汉字工具书中出现得谬误要加以订正,这又是一项极其细致复杂的学术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对武先生的毅力和决心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赞誉,值得后辈学习。……武先生的《汉字源流七体字典》接下来要做的工作,要设法做出使大家方便满意的检字法,常言‘人快不如刀快’,要使广大读者通过武先生的字典,了解汉字的奇妙,认识汉语文之源远流长,要我们代辈传承,规范化使用汉语言文字,这是功德无量的一件大事,我期待这部字典早日问世。”
在谢老文章发表不久,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民盟青海省委主委,省作家协会荣誉主席鲍义志,看完武兴中老人的《汉字源流七体字典》后,感慨老人的举动真是了不起。他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是中华文化承载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年前有人曾讲,汉字伴随着电脑的普及而消亡,提笔忘字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如今,虽信息网络如此发达,汉字的作用仍无法替代。武先生这套《汉字源流七体字典》,是一件很厚重宝贵的财富,弥足珍贵。近几年,辞书类书籍各类出版社在出版,编一本字典都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在参与,而且要历时几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种工作对局外
人看来,是个漫长而枯燥的事情,而武老先生却以一人之力,倾心20年,查找、研究、梳理汉字,将其拾遗补缺,没有一丝的功利,让我们非常敬佩。这种举动是一项继往开来的开创性工作,不仅对汉字字体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对源流的探索,是一项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工作,是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文明进步的贡献
青海师大民族学院副教授、全国训诂学会会员胡世兴看了武老的《汉字源流七体字典》后,有感而发,立即以《沙里淘金的耄耋老人》为题,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读武兴中先生《汉字源流七体字典》的体会文章,由衷地钦佩武老以80岁高龄从中国汉字中拣出14872个字,先从源流,后从字体,研究汉字一系列文字体态变化和逐渐定型的过程,称作者可以说是潜心研究,仔细揣摩,精雕细刻,做了最精美的描绘,其中绝大数字具有雄浑之美、挺秀之美、飘逸之美、雅趣之美,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
胡世兴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从武老对汉字的研究、注解、编纂过程以及源流,特别是字体的书写,进行了非常专业的论述。他说,“武老的《汉字源流七体字典》,如同狂沙中淘金,这是一件非常艰巨、非常浩大的工程。武兴中先生花了20年的时光,终于收集起来了,而且精雕细琢,一笔一笔地描绘出来了。”他的文章的小标题,其实就是对武老学术工作的充分肯定。他这样评价,“老而好学,孜孜不倦,呕心沥血,
沙里淘金,描绘真切,形貌逼真,广采博集,兼收并蓄,传世之宝,功在千秋。”
胡世兴还援引了青海师大艺术系副教授,美术、雕刻、雕塑专业教师张洪的看法。张洪说,“武兴中先生的《汉字源流七体字典》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汉字集成大全。应该说,是一个极专业的团体才可能完成的宏大工程。而难以置信的是武老先生20年如一日,一个人完成了这一工程。修士般的虔诚,痴迷般的投入,浓厚的兴趣,沉重的责任感,深厚的书法描摹能力,有条不紊的工科严谨学风,促成了这样一个奇迹,我认为,首先它是一部增强版的、又是通俗的现代《说文解字》,其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2016年5月26日下午,我再次踏进武老的家门。这次是武老已搬进平兴礼园小区高层10楼,可视觉中十分熟悉的他的书桌以及书桌上的字典词典摆放依旧,书柜依旧,柜子里的书稿装订本依旧。这次的采访很简单,只是看一看武老,顺便了解一下《汉字源流七体字典》最近的完成近况,这次他的工程已经大部告竣,他也松了一口气。武老今年已经82岁了,耳聪目明,身体依然矍铄健朗,笑呵呵的。他告诉我,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看到这部巨著出版发行,服务人民
不觉间,我的脑海里忽然想起了曹操的两句诗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好事多磨,我期待武老20年的心血《汉字源流七体字典》
早日出版发行,
祝愿武老颐养天年,寿比神龟,
范文三:汉字源流
“”
盘是古代盛水或食物的浅底器皿,多为圆形。甲骨文的“盘”字,像人手持匕向一圈足的器皿中舀取食物之形。金文“盘”字的器形讹变
成“舟”,字变为“般”;或加“皿”表示它是器皿;或加“金”,表示它是由金属铜制成。小篆的“盘”字从“木”,则表示它是用木制成。“盘”字除作为器名,还可用作旋转、缠绕、盘问、盘算等义。
1
“”
豆是古代的一种食器,形似高足盘,后多用于祭祀。甲骨文、金
文的“豆”字,像一种上有盘下有高圈足的容器,盘中一横是指事符号,
表示盘中所盛之物。豆作为一种容器,又可用作一种容量单位,如《左
传》:“齐旧四量:豆、区(ōu)、釜、钟;四升为豆。”现在的“豆”字,多用为指豆类植物,即“豆菽”之豆。(北京大学出版社供稿)
2
“”
甲骨文刚字,像用刀断网之形,表示坚硬锋利之意;金文增加“山”形,故又含有稳固、坚强之义。
3
“”
壶是一种由陶瓷或金属等制成的容器,主要用来盛装液体,如茶壶、
酒壶等。古文字的“壶”字,颈窄腹圆,有耳有盖有底座,是一把酒壶
的形象。
4
“”
金文的“配”字,像一个人蹲在酒坛边上,表示向酒中兑水或添加香
料的意思。其本义当指调酒。配即调配,指把不同的东西调和或凑在
一起。因此,“配”字还有凑合、匹对的意思。如男女两性结合,就叫
做婚配。
5
“”
甲骨文的“福”字,像双手捧酒樽往祭桌上进奉酒食之状,表示以酒
祭神以求降福,引申为指神灵所降赐的“福气”。古代称富贵寿考等为
“福”,如《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
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又引申为指一般的幸福、好运气,与“祸”的意义相对,如《老子》:“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灾祸中蕴含着好运,幸福里隐藏着灾祸。)
6
“”
古人迷信鬼神,凡事必先占卜,以断吉凶。所谓卜,是用火艾灼烧
龟壳使之出现裂纹,然后根据这些裂纹(又称兆纹)的方向和特点来
预测吉凶。古文字的“卜”字,正像这种兆纹的形状,所以“卜”是个象形字。又“卜”字的读音bǔ,是模仿龟甲爆裂的声音,故它又是一个象
声字。卜由占卜之义,可以引申为预测、估量、选择等义。
“”
7
笔是用于书写的工具。毛笔的使用,在中国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从
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看,最早的毛笔出于战国时代;但从种种迹象推
测,毛笔的实际使用可以上推到原始社会末期。甲骨文、金文的“笔”字,像用手抓着一支毛笔的样子。这种笔有较粗的笔杆,杆头上的分
叉代表笔毛。早期的毛笔多用木杆,秦代蒙恬造笔,改用竹管,故小
篆的“笔”字增加竹旁。而简化字的“笔”从竹从毛,则又是一种新的写
法。
“”
8
毕是古代用来捕捉鸟兽的一种带柄的小网。甲骨文的“毕”字,正像这种长柄网形。或从又,表示以手把持之意。金文“毕”字从田,则表示毕是用来田猎的工具。所以《说文解字》称:
“毕,田网也。”此字后来多用为结束、终止、完成之义,又引申为皆、全、完全之义。其本
义则逐渐消失。
9
“”
古文字的先字,从止(即脚趾)在人上,一只脚走在人家的前头,
这就是先。所以先字的本义为前,与“后”相对;又指时间上的在前,
即“早”的意思。
10
“”
金文的“处”字,像一个人坐在凳上之形;或从虎头作为声符,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处”的本义为坐,引申为居停、居住之义,又指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现在的“处”字,则多用为处置、办理之义。(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11
“”
“贮”是“(貝宁)”的简化字,“(貝宁)”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
“(貝宁)”字,像藏贝于箱柜之中,其本义为储存、收藏。金文“(貝宁)”字形体发生讹变,变成贝在宁下,小篆以后则贝在宁左,于是“(貝宁)”就由原来的会意字变成了从贝宁声的形声字。
12
“”
斯文人饮酒,是先把酒斟入酒杯,然后再慢饮细品。
而甲骨文的“饮”字,则像一个人弯腰低头,伸着舌头抱坛痛饮的
样子,可见古人饮酒也是豪兴过人。“饮”的本义指喝酒,后来才引申
为指一般的喝,如饮水、饮茶等。
13
“”
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中的“岁”字,像一把长柄斧钺之形,其上下两点即表示斧刃上下尾端
回曲中之透空处。“岁”的本义是一种斧钺,借用为年岁之岁,泛指时间、光阴,所以金文“岁”字增加两个止形(即步字),表示日月变更、时光流逝的意思。
14
“”“”
音和言都是指从口中发出声音,最初本无区别,所以金文音、言
可以互用。后来二字的用法发生分别,言字专指人说话的动作或说话
的内容,而音字则泛指从口中发出来的任何声响,所以音字就在言字
的基础上附加一小横,以示区别。音的本义指声音,又指乐声,引申
为指消息、信息等。
15
“”
贝在上古时代是一种珍贵难得之物,后来用作货币。甲骨文得字像
一只手抓住一只海贝的样子,表示有所获得的意思,其本义为取得、
获得、得到。金文得字或加彳旁,表示行为动作之意。
16
“”
在古代,玉器是一种非常罕见而宝贵的东西,而海贝壳用来作为交
换的货币使用,代表一个人的财富,更是弥足珍贵。甲骨文的“宝”字,像是在屋子里放着的一颗贝和一块大玉琮,表示一个人所占有的
珍贵之物或财富,所以“宝”字的本义是指珍贵之物。金文的“宝”字,增加缶旁表示读音。这种写法一直沿用到楷书时代,使“宝”字由原来的会意字变成形声字。而简化的“宝”字,省去贝的缶,它又成为从宀
从玉的会意字了。
17
“”
辰为“蜃”的本字。金文的辰字,即象蜃形。蜃属蛤蚌类,有大而
坚硬的扁壳,上古时代的人们用它磨制成除草的工具。如《淮南子》
一书记载:“古者剡(音yǎn,削尖)耜(音sì,古农具)而耕,摩(磨)
蜃而耨(音nòu,锄草)。”辰字后来多借用为干支名,是十二地支
的第五位。辰又是日、月、星的通称,也泛指时辰,时光、日子等。
18
“”
甲骨文的“自”字,像人的鼻形,是“鼻”字的初形,其本义即指鼻子。
后来“自”字多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而在“自”下增加一个“畀”字作为声符,另造了一个“鼻”字来表示鼻子的意思。
19
“”
“凡”是“盘”字的初音。盘是一种侈口浅腹圈足的器具,甲骨文、金
文的“凡”字即像其形。所以,“凡”的本义即指盘子。此字后来多用为
大概、要括等义,又用为世俗、凡庸之义,其本义则为“盘”字所取代。
20
“”
上古无纸,人们常常把一些重要的文书或法律条文刻铸在钟鼎一类
的青铜器上。甲骨文“则”字从鼎从刀,表示用刀把文字刻在铜器身上
的意思。小篆“则”字的鼎形简化讹变成贝,从贝从刀,则无从会意。
由于铜器上刻的文字多为法律条文,故“则”字含有法则,规则的意思;引申为指法典、规章、模范、榜样等。“则”字还可用作动词,有效法的意思。
21
“”
甲骨文、金文的“酉”字,像一个酒坛子的形状,它的本义当指酒
坛或酒壶。此字后来借用为干支名,为地支中的第十位。在汉字中凡
从“酉”的字大都与酒有关,如酣、醉、酿、酌、配等。
22
“”
古人迷信鬼神,凡事都要请求神灵的指导和保佑,所以有关祭祀鬼
神的活动特别多。甲骨文的“示”字,像一横一竖两石块搭成的石桌,
桌石上可以供放祭品,用以拜祭祖先或鬼神,其本义指供放祭品的石
桌,也即所谓的“灵石”。因此,凡以“示”为偏旁的字,如福、祭、祝等,均与祭祀神、祖有关。拜祭祖先神灵,一般是有事相告以求庇佑,
所以“示”字又有“以事相告”之义,引申为显示、表示,即给人看的意
思,如示威(显示威风或尊严)、示弱(表示比别人力量小)、指示
等。
23
“”
在古代纸还没有发明和大量制造以前,人们用于书写的主要材料是
竹简(一种经过加工修整的窄长竹片)。通常一条竹简只能写一行字,
而把许多条竹简用绳子连结起来,就成为册。古文字的“册”字,正是这种编简成册的形象描绘。后来的“册”字,就被用为书本、书籍之义。
24
“”
古文字的“见”字,是人形之上一只大眼,眼形非常突出,像一个人张眼凝神而视的样子。
“见”的本义为看见,指眼睛观看物体而有所感觉。由此引申,则耳之所闻、心之所悟均可称
之为“见”,如听见、见识、见解等。此外,“见”还常借用为助动词“被”,表示被动。
25
“”
甲骨文“首”字是一颗头颅的形象,但这个形象并不太像人类的头,而是更像兽类(如狼猴)
的头。金文的“首”字则只有一只眼睛和头发来作为头部的象征性符号。因此,“首”的本义是指人或其它动物的头。由头的意义引申,“首”字有首领之义,
即指一群之长,又引申为指事物的开始、第一、最高等义,如首届、首席、首当其冲、首
屈一指等。
“”
26
甲骨文、金文的“步”字,像一前一后两个脚趾的形状,表示一左一
右两足交替前行的意思,所以“步”的本义为行走、步行。“步”又是一种长度单位。古代以一举足为跬(kuǐ),举足两次为一步。如《荀
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又周代以8尺为一步,秦代以
6尺为一步,300步为一里。
27
“”
甲骨文的“之”字,上面的“止”代表向外迈出的脚,下面一横代表
出发的地方,表示离开此地,去到彼处的意思。因此,“之”字的本义为往、至、去到。此字后来多借用为虚词,有代词、连词、介词、副
词、助词等多种用途,其本义反而少有人使用了。
28
“”
席是一种供坐卧铺垫的用具,多用苇篾、竹篾或草等编织而成。
《说文解字》所载“古文”的“席”字,像屋宇下一张草席的形状。所以
“席”的本义指垫席,引申为指席位、坐次、筵席等义。
29
“”
古文字的“买”字,从网从贝,是用网取贝的意思。“贝”是古代的货币,可以用它来换取货物。买即指收购,是一种拿钱换取货物的行为,
与“卖”相对。
30
“”
甲骨文的“听”字,从耳从口,表示用耳来接受别人的言谈。“听”的本义指用耳朵来感受声音,引申为听从、接受,又引申为决断、治理
之义。
31
“”
“望”本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望”,是一个站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土
墩上翘首远看的形状;金文“望”字增加月表,表示“举头望明月”的意思。因此,“望”的本义为“仰观”、“远看”;而登高远望有等待之意,
故又可引申出“期望”、“希盼”等义。小篆以后,“望”字形体发生变化,原来代表眼睛的“臣”被“亡”(表示读音)所代替,“望”字即由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
32
“”
“手”是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能够持物的部分。古文字的
“手”字,正像一只人手的形状,上面的分支代表五个手指,下面是手
臂。在汉字中,凡从手的字都与手或手旁(扌)的动作有关,如打、
拍、扶、拿等。
33
“”
古文字的“班”字,像刀在两玉之间,表示把玉石分开的意思。“班”的本义为分玉,引申为分发、分布、排列等义。“班”字也可用作名词,
表示位次、等级之义;又用作军队或集体单位名称。
34
“”
古代以贝五枚为一挂,两挂为一朋。甲骨文、金文中的朋字,正像
两挂贝的形状,其本义即指贝两挂。后用作货币计量单位,如《诗经》:
“既见君子,锡(赐)我百朋。”后世朋字,朋多用为朋友之义,又指
党与、同类,引申为比附、勾结之义。
35
“”
古文字的“弄”字,像双手捧玉玩赏的样子,其本义为玩玉,引申为
“玩弄”、“游戏”之义。在古代,真正有玉可玩或有资格弄玉者,大抵
不外帝王将相、公卿大夫以及妃嫔姬妾、公主千金之辈,所以弄玉是
一种十分高雅的文化生活,现在的“弄”字则多带贬义,如弄权(玩弄
权势)、愚弄、戏弄、弄巧成拙(指本欲取巧反而败事)等。
36
“”
甲骨文“航”字,像人手持长篙撑船之形。它的本义当指渡船、航行,
又指船,特指方舟(即两船相并)。小篆的“航”变为形声字。《说文解字》:“航,方舟也,从方亢声。”方,即指方舟。此外,空中飞行
也称为“航”。
37
“”
甲骨文、金文的“即”字,左边是一只高脚的豆(一种食器),上
面盛满了食物,右边是一个跪坐的人形,像一个人准备进食的样子。
它的本义是“就食”。要就食必须走近食物,所以“即”字又有“走近”、“靠近”之义,如成语“若即若离”、“可望不可即”等;后来又借用为副词,
有“马上”、“立刻”之意。
38
“”
鼎是古代的一种烹饪容器,常见者为三足两耳大腹。甲骨文和早期
金文的鼎字,正像鼎之有耳有足大腹的形状,是鼎器的形象写照。在
古代,鼎不但是烹煮食物的容器,也是宗庙祭祀用礼器。同时作为一
种重要的宗庙礼器,它又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所以鼎的形象,有较为
丰富深邃的文化含义。
39
“”
金文的“富”字,像房屋中一只酒坛子的形状,屋中有酒表示富有。
所以“富”字的本义为富有,即财物丰饶的意思,与“贫”相对;又指财物、财富;引申为充裕、丰饶之义。
40
“”
“祭”是一个会意字,像人手持肉块供放到祭桌上,表示以酒肉祭祀
和供奉神、祖的意思。“祭”在后代成为一种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
仪式,如祭奠、公祭等。此外,“祭”字还可用作姓氏。不过用作姓氏
的祭字不读jì(音记),而应该读作zhài(音债)。
41
“”
且是“祖”的本字,原读zǔ。古文字的“且”字,是一块牌位板子的象
形,它是在宗庙祭祀时用来代表祖先的灵位的,所以“且”字的本义即指祖宗、祖先。作为祖宗的“且”,因为与宗庙祭祀有关,于是增加“示”旁为意符而变成祖。而原来的“且”字现在则读为qiě,借用为连词,
如并且、况且、尚且、而且等;又表示暂且、姑且之义。
42
“”
“君”字从尹从口。甲骨文的“尹”字,表示一人手持指挥棒指挥别
人做事;尹下加口,表示能对官吏发号施令。以此会意,“君”即指统治人民的一国之主,后来又引申为对人的尊称,如严君、家君、夫君
等。君还可用作动词,有统治、主审的意思。
43
“”
古代男子以须眉稠秀为美。金文的“须”字,正像人面有须的样子,
其本义指胡须。“须”字在后来多假借为“需”,有需要、必需、应当等
义。
44
“”
古文字“夏”字,像一个挺胸叉腰、四肢健壮、高大威武的人形,
其本义指高大威武之人,引申为指物之壮大者。古代汉族自称为“夏”,又称“华夏”。我国第一个朝代称为夏朝,而现在的“夏”字多作为姓氏
使用。此外,“夏”又用作季节名,是春夏秋冬四季的第二季。
45
“”
贝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珍贵之物,除用作货币外,妇女们还把
它们串起来挂在脖子上作为装饰。“婴”字从二贝在女上,其本义即指
戴在女人脖子上的串贝颈饰。所以《说文解字》称:“婴,颈饰也。”此字后来多用来指初生的女孩,又泛指幼童。
46
“”
古文字的“此”字,从止从人,止即趾,代表脚,又含有停步的意思。
甲骨文的“此”字,像一个人站立不动的样子,而主要是强调人站立的
地方。因此,“此”的本义是指人站立的地方(即此地),引申为指示
代词“这”,与“彼”、“那”相对。又引申为指这样、这般。
47
“”
鼓是一种圆柱形、中空、两端蒙皮的打击乐器。古代两军作战,
以击鼓鸣金来指挥进退(金指铜钟,击鼓表示进攻,鸣金表示收兵)。
古文字的鼓字,像人手持鼓槌敲击鼓面的形状,其本义为击鼓;引申
为指敲击、拍打、弹奏,如鼓掌(拍手掌)、鼓瑟(弹奏琴瑟);再
引申为振动、振作、激励等义,如鼓动、鼓励、鼓舞、鼓足干劲等。
此外,鼓形外凸,所以鼓字又有隆起,凸出之义,如鼓腹(腆起肚子)。
48
“”
因是“茵”的本字。古文字的“因”字,像一个人仰面卧于席垫之上,它
的本义是指草席。由于“因”有席、垫之义,故可引申为依靠、根据、
凭借、沿袭等义,进一步引申,又有原因、因缘之义。
49
“”
小篆的“负”字,从人从贝,贝是财富的象征,人有财富则心有所
恃,故《说文解字》称:“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负”的本义为倚恃、依仗,引申为赔偿、亏欠、辜负之义,又因为以背载物
及担负、负担等意思。
50
“”
金文的“走”字,上面是一个甩开两臂向前奔跑的人形,下面的
“止”代表脚,表示行动之意。因此,“走”的本义为跑、奔跑,又指逃
跑。古代跑步叫做“走”,走路则称为“行”。近古时代,“走”字才渐渐由跑步之义转变成行走之义。汉字中凡从“走”的字,大多与跑的动作
有关,如趋、赴、赶、超、趣等。
51
“”
心的本义指心脏,古文字的“心”字就很像一个心脏器官的形状。
心是人体器官的主宰,古人误认为它是思维的器官,所以心又是思想、
意念、感情的通称。心脏在人体的中央位置,故心还有中央、中心之
义。凡从心和它的偏旁的字,大都与人的思想、意念和感情有关,如
志、忠、性、怕、恭、忝等。
52
“”
嚣字由“页”和四个“口”组成,页指人头,一个人四面都是口,表
示说话的人很多,声音嘈杂,有“吵闹”、“喧哗”之义,如成语“甚嚣尘上”(指人声喧闹,尘土飞扬,后来用于形容议论纷纷,多含贬义)。
53
“”
牙,即牙齿。小篆的“牙”字,像人的牙齿上下交错之形;古文的
“牙”字从齿,其意更为显著。在古代,牙多指象牙,如牙尺、牙板、
牙管等;又用作牙旗的简称。
54
“”
金文的“限”字,左边的“阜”像高丘形,右边是一张目反顾的人形,
表示一个人回头向后看,但被高丘阻挡视线,无法极目远眺。“限”的本义为阻挡、阻隔,引申为限制,又指界限。此外,“限”字还可当门槛讲,因为门槛本身就有限制、界限之义。
55
“”
甲骨文的“欠”字,像一个跪着的人,昂首张嘴,大打哈欠的样子,
它的本义就是“张口出气”,也即打哈欠。以欠为偏旁的字,如吹、
歌、歇等,大都与“张口出气”有关。至于欠债、亏欠的“欠”,则用的是假借义,与本义无关。
56
甲骨文“止”字,是人的脚趾形,其本义为脚趾,又泛指人的脚。“脚不前行”为止,所以“止”字又有停止、静止、栖息等义。而在汉字中,
凡由“止”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脚的行为动作有关,如步、此、陟、
涉等。
57
“”
“吹”字由口和欠组成,欠字本来像一个人张口出气的样子,再加上
一个口,强调用嘴巴呼气,所以吹的本义为“合拢嘴唇用力呼气”。自然界空气的流动也可称为吹,如“风吹雨打”。而一个人信口开河,胡
说八道则叫作“吹牛”或“吹牛皮”。
58
“”
甲骨文的玉字,像用绳子联贯在一起的一串玉璧的形状,本义当指
玉器,泛指玉石。玉石是一种矿石,质地细腻温润而光泽透明,可用
来制造装饰品或作雕刻的材料。古人往往把美好、珍贵的东西加上个
“玉”字作为修饰词,如玉颜、玉体、玉女等。汉字中凡从“玉”的字大都与玉石或玉器有关,如环、珍、琳、琼、球等。
59
“”
金文的“俞”字,左边为舟,右边像一把尖锐的木凿,像人用凿把一
棵大木挖空而成舟形,旁边的一点表示挖凿的木屑。所以“俞”字的本义为凿木造船,又指挖凿而成的独木舟。此字后世多用为叹词,又用
作姓氏,其本义则罕为人知。
60
“”
甲骨文、金文的“老”字,像一个弯腰驼背、老态龙钟的老人手拄
拐杖的样子。“老”的本义即指老人,即年岁大的人;引申为指年岁大
的,与“少”或“幼”相对;又指陈旧的,与“新”、“嫩”相对。
61
“”
甲骨文、金文的“长”字,是一个手拄拐杖的老人形,而特别突出其
长发飘飘的特征。“长”字的本义是老人,引申为指尊长,即辈分大、
职位高的人,又指首领。用作动词,“长”字又有生长、滋长、增长、
成长等义。此外,“长”还可读为cháng,为长短之长,引申为长远、
长久等义。
62
“”
“前”字是个会意字。古文字的“前”,从止从舟,从止表示行进之
意,从舟表示乘船而行。《说文解字》:“不行而进谓之前。”“前”的本义为向前行进,引申为指方位和时间,与“后”相对。
63
“”
甲骨文“其”字,很像一只簸箕的形状,所以“其”就是“箕”的本字,本义即指簸箕,是一种扬米去糠的器具。因簸箕系用竹编制,故加竹
头成为“箕”。而“其”字则被借用为代词,复指上文的人或事;又借用
为连词,表示假设或转折;还可用作副词,表示猜测或祈求的意思。
64
“”
金文的“皇”字,下面是一个“王”,上面是一顶装饰华丽的帽子的形
状,所以“皇”是古代帝王所戴的一种冠帽。如《礼记?王制》:“有虞氏皇而祭。”(有虞氏头戴皇冠主持祭礼。)引申为指帝王、君主,
如三皇五帝、皇帝等。“皇”字由皇冠之义引申为辉煌、华美之义,如
冠冕堂皇。由帝王、君主之义引申为大、至尊等义,如皇天、皇考等。
65
“”
甲骨文、金文的“降”字,像一前一后两只脚从高坡上往下走的样
子。“降”的本义指从高处向下走,与“陟”(zhì)相对,引申指降落、
降低、下降,又引申为贬抑之义。同时,“降”字还可以读xiáng,用作动词,有降伏、投降之义。
66
“”
早期金文中的士字,和“王”一样,是斧钺的象形。不过,“王”是一种具有权力象征意义的执法刑具——黄金大钺,而“士”则是指一般的斧状兵器或刑具。士字的本义指手执兵器(或刑具)的武士或刑
官,如士卒(指战士)、士师(指狱官)等;引申为指成年的男子,
如士女(指成年的男女)。士还代表一种社会阶层,其地位在庶民之
上,如士族(指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特权的世家大族)、士子(多
指士大夫,即做官的人,也是旧时读书应考的学子的通称)等。
67
“”
匠字从匚从斤,“匚”是一种可以用来装木工用具的敞口木箱,“斤”是木工用斧头,所以匠字的本义当指木工,又称“木匠”。古代只有木
工才称“匠”;后来凡具有专门技术或在某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都可以
叫做“匠”,如铁匠、能工巧匠、巨匠等。
68
“”
古文字的“利”字,从禾从刀,表示用刀割禾之意。用刀割禾,说明
刀的锋利。因此,“利”字的本义为锋利、锐利,引申为指利益、功用,
又有顺利、吉利等义。
69
“”
甲骨文的“别”字,右边像一堆骨头的形状,左边是一把刀,表示用
刀把骨头从肉中剔除出来的意思。因此,“别”的本义为剔骨,引申为
分开、区别,进一步引申为分离、分支、类别等义。
70
“”
甲骨文、金文的“至”字,上面是一倒矢之形,下面一横代表地面,
像一枝箭射落到地面之形。因此,“至”字的本义为到、到达,又引申
为极、最之义。
71
“”
在古代,人们误认为心为人的思维器官,故有关思想、意会和情感
方面的字都从“心”。后来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人们慢慢意识到脑在
人的思维中的重要作用。小篆的“思”字从囟从心,囟即脑门,表示人
的思维是心脑并用的结果。楷书“思”字从田从心,则属于讹变。“思”的本义为思考、想,引申为想念、怀念之义,又指思路、思绪。
72
“”
足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足”,像一脚趾、脚掌、脚胫俱全的人
脚之形;金文字形略有简化,除仍保留趾形(止)字,掌、胫部分则
以一圆圈代替。“足”的本义为脚,后借用为充实、充足、足够等义。
汉字中凡从“足”之字都与脚及其动作有关,如跟、蹈、路、跳、践等。
73
“”
一个人在前面奔跑,另外一个人从后面追上来用手把他抓住,这就
是“及”字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及的本义为追上、赶上,引申为到或至,
又用作连词,相当于“和”、“与”的作用。
74
“”
甲骨文、金文的“受”字,上面一只手,下面又是一只手,中间为“舟”,表示一方给予、一方接受的意思。所以“受”字的本义,既有给予的意
思,又有接受的意思。在古书中两种用法并存。后来在“受”字旁再加手旁,另造一个“授”字来表示用手给予的意思。这样,“受”字后来就专作“接受”的意思来使用了。
75
“”
甲骨文的“农”字,像以蜃耨苗之形,以会耕作之意。金文“农”字从田,以表示农田耕种之事,其意更加明显。所以“农”字的本义为耕种,
又特指耕种之人,即农民。
76
“”
左和右一样,最初本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就是一只向左伸出的手
形,后来才在手形下加“工”,成为“左”字的定形。所以“左”字的本义指左手,引申为方位名词,凡在左手一边的都叫“左”,与“右”相对。
77
“”
刑,即刑罚,特指对犯人的体罚。甲骨文的“刑”字,像人被锁拘在一个木制的笼框中的样子。把犯人关在囚笼中游街示众,是古代对犯
人常用的一种体罚方式。金文“刑”字的人形讹变为刀形,又移出笼外;
而囚笼之形又与“井”字形相近,故小篆“刑”字就讹变成为从刀井声的
形声字。
78
“”
古文字的争字,像上下两只手在同时抢夺一件物体的形状。争的本
义为抢夺,引申为争斗、竞争、争辩、争取等义。
79
“”
金文的“而”字,像人颏下须发飘拂的样子,其本义当指下巴的须
毛,今人则多称胡子或胡须。
“而”字后来多借用为代词,相当于汝、你、你们;又借为连词,
有和、及、才、就、并且等多种含义和作用。其本义反而少为人知了。
80
“”
金文的“辇”字,像二人拉车的样子,其本义指人拉的车,秦汉以后
特指帝王或皇后乘坐的车,如帝辇、凤辇等。
81
“”
孝是古代封建社会所崇奉的道德标准之一。旧时称善于侍奉父母
为“孝”。
古文字的“孝”字,上部是一个弯腰驼背白发飘飘的老人形,下边
的子代表小孩,表示小孩搀扶老人的意思。敬重老人,帮助老人,这
正是孝道的具体表现之一。孝又指居丧,即在尊长死后一定时期内要
遵守一定的礼俗。
82
“”
甲骨文、金文的“舟”字,像一只小木船的简单形象,其本义即为船。
“舟”又用作器物名,古人称搁茶碗的小托盘为“茶舟”,今人也叫“茶船”。汉字中凡以“舟”为义符的字大都与船及其作用有关,如航、舫、
舰、艇、艘等。
83
“”
“车”指的是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甲骨文、金文的“车”字,像一辆舆、轮、轴、辕、衡、轭俱全的马车之形。小篆的“车”字,则仅有车舆、轮、轴,是简化的“车”字。凡从“车”的字,大都与车及其功
用有关,如轨、轮、转、载、军等。
84
“”
甲骨文的“弹”字,像在弓弦上加一颗圆形丸粒的形状,用以表示可
以发射的弹丸。小篆“弹”字从弓单声,则变成形声字。“弹”的本义指弹丸,又指弹弓。该字还读为tán,用作动词。表示用弹弓发射弹丸
之义,引申为用手指拨弦或敲击之义。
85
“”
“我”是什么东西?由甲骨文“我”字形体可知,“我”原来是一种兵器的形象。这是一种长柄而带齿形刃口的兵器,是用来行刑杀人或肢解
牲口的。这种兵器后世罕见,所以“我”字本义也不常用,后来就借用
为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自己的。
86
“”
甲骨文的兵字,像一个人双手擎着一把非常锋利的武器———斤(即斧头),其本义即指作战用的武器(又称兵器),如“兵不血刃”、“短兵相接”等。引申为手持兵器作战的人———战士(又称士兵),
如“兵强马壮”。进一步引申为指军队、军事、战争等义,如“兵不厌诈”、“兵荒马乱”等。
87
“”
从早期金文的字形来看,“辛”像一把形似圆凿而末尾尖锐的刀具
之形,是一种用来黥面的刑具。此字后来多用为干支名,是天干的第
八位。此外,“辛”字还有辛辣之义,也指辛味的蔬菜。又引申为悲痛、
酸楚、劳苦等义。汉字中凡从“辛”之字,大多与刑罚及辛味有关,如
辜、辟、辣等。
88
“”
“矢”就是箭。不过在古代,矢和箭的含义稍有区别:木箭为矢,竹
箭为箭;现在则基本通称为箭。矢箭是用来射伤敌人或野兽的武器。
甲骨文、金文的矢字,正像弓箭之形,箭头、箭杆、箭尾俱全,其本
义即指弓箭,如“有的放矢”(放箭要对准靶子,比喻说话做事要有针
对性)。由于矢与誓在古代同音,所以矢字有时也可借用为誓,如“矢志不移”(誓死永不变心)。
89
“”
古文字的“契”字,右边是一把刀形,左边的一竖三横表示是用刀
在一块小木条上刻下的三个记号。它形象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结绳记事
之外的另一种主要记事方法———契刻记事。楷书的“契”字增加“木”旁”则表示这种契刻记事是以木条为材料的。后来“木”误写成“大”,就成了今天的“契”字。契的本义为刻,引申为指符契,又引申为指契
约、文卷;用作动词,则有符合、投合之义。
90
“”
古文字的“吕”字,像两块人(或动物)的脊骨,脊骨一块接一块连
成一串,便是脊椎,所以小篆“吕”字中间加一竖表示连接之意。“吕”的本义指脊骨。这个意后来为新造的“膂”字所取代。而“吕”字则借用来指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总称“六吕”;又用作姓氏。
91
“”
战字从单(单)从戈,单本是一种捕猎工具,也可用作杀敌武器,
而戈则是一种常用的兵器。“单”与“戈”结合,表示干戈相向、兵戎相
见,所以“战”的本义指两军交战,即战争、战斗之义,泛指比优劣、
争胜负。
92
“”
甲骨文、金文的“印”字,像用手按着一个人的头,其本来的意思
就是按压,也就是压抑的“抑”的本字。“印”字后来由按压之义引申为
专指需要按压才能留下印迹的图章印信。先秦时候的印称为“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玺,其他人的一律叫做
“印”。而凡是由按压留下的痕迹都可以称为印,如手印、脚印、印刷
等。
93
“”
金文“扶”字从夫从又,像用手搀扶一个人的形状;小篆“扶”字从手夫声,则变为形声字。“扶”的本义为搀扶,引申为扶持、扶植、扶助、
支持等义,又引申为倚持、倚仗之义。
94
“”
甲骨文“逆”字,上面像一个迎面而来的人形,而下面的止形则是相
迎而往,所以“逆”字的本义为迎,如《国语?晋语》二:“吕甥逆君于秦。”由于二人逆向而行,所以“逆”字又有倒向、不顺、违背等义。
95
“”
金文“奔”字由一个“夭”字和3个“止”组成。夭是一个甩臂奔跑的人
形,下面加上3个止(脚趾)表示很多人一起奔跑。石鼓文“奔”字由3个夭和3个止组成,正是众人奔走的真实写照。所以,“奔”的本义是众人奔走,引申为快跑、急走、逃亡等义。后来由于形近讹误,小
篆“奔”字夭下面的3只脚(止)变成3丛草(卉)。这样,众人奔走
的“奔”就变成一个人在草上飞走了。
96
“”
甲骨文“达”字,像一个人(大)沿着大路(彳)向前行走,有的
“达”字加“止”形表示行走之意。因此“达”字的本义是指在大路上行走,
含通达、到、至等义,如四通八达、抵达等;引申为指对事理认识得
透彻,如达观、达识等;又有以物相送、表达之义,如转达、传达、
词不达意等。
97
“”
甲骨文的“执”字,像一个人双手被手铐枷锁扣住的形状,其本义为
拘捕。由拘捕的意思,“执”字又引申出持、拿、掌握、掌管、施行、
坚持等义。
98
“”
甲骨文的“直”字,为目上一条直线,表示目光直视的意思。许慎《说
文解字》:“直,正视也。”因此,直的本义为直视、正视,引申为成
直线的(与“曲”相对)、垂直(与“横”相对)、正直、公正、直爽、
直接等义。
99
“”
甲骨文的“面”字,外部是一张脸的轮廓,中间有一只大眼睛,它
的本义即指人的脸。不过在古代,脸和面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脸,
最初指颊,即眼与颧骨之间;而面则指整个头部的前面部分。所以“面”字可引申为泛指前面,又指物体的外表、表面。现又借指面粉义。
100
“”
兔,兽名,是一种长耳短尾,肢体短小的小动物。甲骨文的“兔”字形体,简单而概括地表现了兔子的这些基本特征。
101
“”
康是“糠”的本字。甲骨文的“康”字,主体像一簸箕形状,下面的四
点代表谷糠,表示用簸箕把碾碎的谷皮和细屑簸扬出来。这些簸扬出
来的谷皮和细屑,就是我们所说的糠。所以“康”字的本义是指谷糠。“康”字后来多借用为安乐、安宁之义,又引申为丰盛、广大等义,故
又专门造了一个“糠”字来代表它的本义。
102
“”
“两”为“辆”的本字。古代的一驾马车多用两匹马来拉,故马车的衡
上多配有双轭。金文的“两”字,像马车前部的衡上有双轭之形。所以
“两”字的本义可以用来代指车辆。又用作数词,指一对,一双,专用
于马匹等成双配对之物。“两”字还可用为量词,车一驾为“一两”,布一匹也可称为“一两”。此外,“两”又是常用的重量单位名称,按现在
的用法,十钱为一两,十两为一斤。
103
“”
丁是个再简单不过的字,一横一竖钩,好写又易认,似乎只有文盲
才不识,所以过去常用“目不识丁”这样一个成语来挖苦那些不学无知的人。那么丁字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不说出来你可能还真不知道
哩!甲骨文、金文中的丁字,原来只是一颗钉子的形象:从上面俯视,
是圆形(或方形)的钉帽;从侧面看,则好似一个楔子,所以丁字的
本义就是钉子。丁是“钉”的本字。
104
“”
甲骨文的“弃”字,下边是两只手,中间为“其”(簸箕)。上部为
“子”(婴儿),“子”的周围几点代表初生婴儿身上残留的胎液,整个
字像人双手捧箕把初生而死的婴儿抛弃掉的样子。因此,“弃”的本义指抛弃、丢掉,引申为废弃、违背之义。
105
“”
新为“薪”的本字。甲骨文、金文的新字,右边的“斤”代表斧头,左边是一段本柴的形状,表示用斧头劈柴的意思。新的本义指木柴,俗
称“柴火”。此字后来多借用为“新旧”之“新”,故另造“薪”字来代替它的本义。
106
“”
甲骨文的“折”字,像用斧头(斤)把一棵小树拦腰斩断,其本义为
斩断。引申为把东西弄断。把东西弄断,可以用斧头砍,也可以直接
用手折,而用手折断一件东西,须先使之弯曲,因此“折”字又有弯曲之义,如曲折、转折、折叠等;进一步引申为“使人从心里屈服”之义。折字由折断之义,还可引申为夭折(指人早死)、损失、挫折、亏损
等义。
107
“”
“分”字从八从刀,八本身就有分别之意,表示用刀把一件物体剖开。
分的本义为分别、别离,即把一个整体变成几部分或使相联的事物分
开,与“合”相对。由此引申,则分字还有辨别、分配等义。
108
“”
甲骨文、金文的“兴”字,像众手共举一副筑版(一种筑土墙的工具)
之形。这是众人夯土筑墙劳动场面的形象描绘。有的“兴”字加上口形,表示一边举夯筑土,一边呼喊号子以协同动作。因此,“兴”的本义为抬、举,引申为起、起来、兴起、建立,进一步引申为兴旺、兴盛之
义。
109
“”
唐代的武则天是一个喜欢别出心裁的人,特别喜欢乱造字、乱改
字。有一次她对大臣们说:“射字由身字和寸字组成,一个人的身高
只有一寸,应该是指矮小的意思;而矮字由矢和委组成,委有发放之
意,把箭(矢)发放出去,应该是射箭的意思。所以这两个字应该掉
换过来使用才是。”其实射字的本义就是射箭。古文字的射字就是一
个人用手拉弓发箭的形象,只是到了小篆,弓箭之形讹变成身字,右
边的手变成了寸,原来的形象完全消失,无从会意,才让武则天闹了
这么个大笑话。
110
“”
脊,即脊骨,指人背部中间的椎骨。小篆的“脊”字,上部为背肌和脊骨之形,下部从肉(月),表示骨肉相连之意。“脊”的本义指脊骨,引申为指物体中间高起的部分,如山脊、屋脊等。
111
“”
武与“文”相对。古文字的“武”字,从戈从止,戈是武器的代表,止
本是足趾的象形,表示行进。所以“武”字的本义乃是指有关军事的活
动,是有关军旅和技击、强力之事的通称,又引申为勇猛、刚健之义。
112
“”
甲骨文、金文的“承”字,像双手托着一个跪着的人的形状。“承”的本义为捧着,引申为接受、承担,又引申为继续、继承之义。
113
“”
甲骨文的“斗”字,像两个人在打架,你抓住我的头发,我给你一拳,
扭成一团的样子。它的本义是厮打、搏斗,引申为争斗、战斗之义。
“斗”字的楷书繁体写法与繁体的门(门)字形体接近容易混淆,所以
它的简化字就使用了升斗的“斗”字来代替。
114
“”
“正”为“征”的本字。甲骨文的“正”字,上部的方框代表四面围墙的
城邑,下从止,表示举趾向城邑进发征行的意思。金文的“正”字,上面的方框或填实为方块,或简化成一横,渐失形象意味。“正”的本义为征行、行伐;引申为中正、平直之义,与“偏”、“斜”相对;又指正面,与“反”相对。
115
“”
反即“扳”字的初文。古文字的“反”字,像一个人在悬崖峭壁下用
手向上攀援之状,本义即为扳、攀,引申为翻转、反覆之义,又引申
为方向正反的反。随着引申义的进一步扩大,“反”字的本义渐渐隐晦,
于是只好在原字上又增加一个手旁,另造了一个“扳”字来表示攀援之义。
116
“”
甲骨文的“力”字,是古代一种耕地的农具——耒的象形:上端为长
柄,下端弯曲的部分是用来铲土的耒头,中间加一竖杠是用来踏脚的。
所以,“力”字的本义是指一种农具,即耒。用耒来耕地是要使劲用力
的,故“力”字引申为指力量、力气,又引申为指能力、威力、权力等。
117
“”
“爪”字的本义为覆手持取,其实也就是“抓”的本字。甲骨文“爪”字,像一只向下伸出的手而特别突出手指的部分;金文的“爪”字则更在指端添上指甲,所以“爪”字的本义也指人的手指,又是指甲和趾甲的通
称,后来引申为指动物的脚———爪子。
118
“”
“寸”字是个指事字。小篆的“寸”字,从又从一,“又”是手形,“一”为指示符号,在手下之左侧,指的是手掌以下约一寸的地方,即中医
诊脉的部位,又称“寸口”。所以,“寸”的本义是指寸口,为经脉部位
名称。“寸”又用作长度单位名称,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又形容
极短或极小,如寸土、寸步、寸阴等。
119
“”
古文字的“友”字,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
所以甲骨文的“友”字还特意用横画把两只手连在一起。握手是为了表
示友好,就像现在常见的老友重逢,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
达亲密友好之情。因此,“友”字的本义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朋友”。不过在古代,“朋”和“友”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同门为朋”,即跟从同一个老师学习的人称为“朋”;“同志为友”,即是说志同道合的人才能
称为“友”。
120
范文四:汉字源流
曾憲通、林志強教授《漢字源流》出版
——听权威专家详解汉字原委,助华夏学子同寻文化根源
中山大學曾憲通教授與福建師範大學林志強教授撰著的《漢字源流》一書於2011年5月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
該書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以漢字源流演變的過程爲主綫,又以學習者的習得步驟爲順序進行安排,循序漸進,逐步展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二章講述與漢字源流有關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包括叙說、漢字的起源、漢字造字法和漢字形體的變遷等四個專題。
第三章分析漢字的初文,屬於“源”的部分,分別列舉了與人體有關的初文、與自然物有關的初文、與人類創造物有關的初文以及屬於其他詞語的初文等。
第四章分析漢字偏旁的流變,屬於“流”的部分。主要講解漢字偏旁的形成及其演變的趨勢、隸變對漢字偏旁的影響、現行漢字形近偏旁的辨析等。
第五、六、七章綜合分析漢字源流演變的各種現象,包括特殊結構合體字的辨析,個體漢字流變譜系的建構與解說,以及字組、字族研究等其他一些拓展性的問題。
撰著者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出土材料和傳世文獻相印證,梳理源流,溝通古今,力求使讀者對具體漢字流變之過程,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書後
附印文字圖版,以便比照觀覽,收圖文並茂之效;另附字例索引,以省讀者翻檢之勞。
全書平裝16開,共280頁,定價59元。
专家推荐语:
《汉字源流》的出版,是中山大学两代学者对中国古文字教学和研究的新贡献。该书乃积作者数十年学术研究之功而成,富有创见且持论审慎,极适合教学之用。
——陈炜湛(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古文字学家)
《汉字源流》不光是一部大学教材,也应该成为整个学术界、文化界、文学艺术界、特别是书法界人士的必读书。应该做好宣传,让更多的文化界朋友了解汉字源流。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研究此书,推荐此书。
书法家如能懂汉字源流,则不但可避免错误,而且能使所写的字更含感情、更有生命。
——陈永正(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书法家
协会副主席)
曾宪通先生的《汉字源流》,对此前流行的一些类似著作将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该书的面世,对文字学界和书法界都是很有意义的事。
——张桂光(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
席)
《汉字源流》不仅是一本教材,其实更是一本学术专著。她既是文科学生学汉字、汉语、汉文化的重要课本,也是相关专业学者做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孙雍长(中国训诂学会副会长、广州大学教授)
范文五:汉字源流
汉字源流
http://www.chinaqw.com/node2/node2796/node2797/node2845/index.html
http://www.chinaqw.com/hwjy/hzyl/index.shtml
汉字溯源
http://channel.chinanews.com/cns/cl/hwjy-hzyl.shtml
2010高考语文优秀作文汇总(江苏卷)
http://www.jb1000.com/Article/Articleinfo.aspx?InfoID=9927
“及”
一个人在前面奔跑,另外一个人从后面追上来用手把他抓住,这就是“及”字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及的本义为追上、赶上,引申为到或至,又用作连词,相当于“和”、“与”的作用。(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国国学网-汉字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