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舌尖上的养生模拟主持词
篇一:专业养生讲座主持词
大家好~我们今天的赢健康财富,享快乐人生健康讲座即将开始,为了使各位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够听的比较专心与安心,建议各位来宾及现场参会人员将您的手机及其他通讯工具关闭或调成静音或震动状态。另外会议期间请保持安静,不要随意走动;会场内请各位禁止吸烟,以保证我们大家的健康环境。我们给每位嘉宾准备了茶水,如果茶水喝完,请您示意我们的礼仪人员,她们会立刻为您添加茶水。还有其他事情请与我们的工作人员联系,感谢大家的合作~那么现在屏幕已打出今天讲座的主要议程表,会议将大致延续3个小时。(介绍流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在这充满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康美管家健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正能量健身会所合作举办了今天的赢健康财富,
享快乐人生健康讲座;在这里对大家能够在百忙之中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来参加今天的讲座表示最由衷的感谢和最热烈的欢迎。在酷热的“夏节”即将来临之即,送上对各位尊
1
贵嘉宾量身打造的季节养生之道。首先,请欣赏有我们公司员工带来的××舞蹈,来一起我们健康快乐的正能量。
(介绍公司领导并有请上台讲话)
嘉宾朋友们,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但我们在享受高科技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便利、舒适、省力、快捷的同时我们是否注意到了身边的变化:天不在象以前那么蓝了、水不在象以前那么清了、空气也
不在象以前那么清新了;我们是否注意到了身边发生了以前从没见过的疾病:非典、禽流感,以及很多的疾病发病年龄提前了,很多病毒、细菌更具耐药性了,我们的医疗费也逐步攀升了。越来越多的朋友们比以前更加关注健康、关注饮食了,那么“关爱健康、呵护生命、善待自己”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人们最为注重的事情之一。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省中医院的××教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教授的到来。(介绍×教授)×教授在科学养生、健康知识普及方面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相信今天听了×教授的讲座,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下面,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教授为我们带来今天的讲座。
朋友们,刚才×教授从东西方养生源流以及养生十大要点等方面就新时期科学健康生活应注意的几个需要解答的题目向大家作了深入浅出的辅导,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这也是指导大家加强自我保健,开启健康之门的金钥匙。
2
最后,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教授的辅导~
下面,我们即将进行第二个环节,有请还××健康大赢家为我们带来如何走上健康成功之路,并未大家现场解决健康疑难。
我们的整堂讲座即将步入尾声了,在这里,我衷心地希望各位嘉宾,为了您的家庭幸福,更要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让我们以健康、和谐的体魄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
最后,我谨代表康美管家健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全体员工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家庭美满、工作顺利~
篇二:专业养生讲座主持词
大家好~我们今天的科学养生-完美生命价值系列健康讲座即将开始,为了使各位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够听的比较专心与安心,建议各位来宾及现场与会人员将您的手机及其他通讯工具关闭或调成静音或震动状态。另外会议期间请保持安静,不要随意走动;有事请与我们的工作人员联系,感谢大家的合作~那么现在电脑屏幕已打出今天会议的主要议程表,会议将大致延续2个小时。(介绍流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在这充满喜庆的日子里,我们还原健康馆和海南省地税局合作举办了今天的科学养生-完美生命价值系列健康讲座;在这里对大家能够在百忙之中牺牲自己宝贵的
3
时间来参加今天的讲座表示最由衷的感谢和最热烈的欢迎。在中国的“春节”即将来临之即,送上对各位尊贵嘉宾及您的家人的诚挚问候,祝您们节日快乐,家庭幸福美满~
嘉宾朋友们,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但我们在享受高科技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便利、舒适、省力、快捷的同时我们是否注意到了身边的变化:天不在象以前那么蓝了、水不在象以前那么清了、空气也不在象以前那么清新了;我们是否注意到了身边发生了以前从没见过的疾病:非典、禽流感,以及很多的疾病发病年龄提前了,很多病毒、细菌更具耐药性了,我们的医疗费也逐步攀升了。越来越多的朋友们比以前更加关注健康、关注饮食了,那么“关爱健康、呵护生命、善待自己”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人们最为注重的事情之一。今天,我
们有幸请到了省中医院的杨世忠教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杨教授的到来。(介绍杨教授)杨教授在科学养生、健康知识普及方面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相信今天听了杨教授的讲座,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下面,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杨教授为我们带来今天的讲座。
朋友们,刚才杨教授从东西方养生源流以及养生十大要点等方面就新时期科学健康生活应注意的几个需要解答的题目向大家作了深入浅出的辅导,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这也是指导大家加强自我保健,开启健康之门的金钥匙。通过此
4
次讲座,广大地税领导与职工必将进一步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气,加强体育锻炼,从而以强健的体魄、健康的生理、充足的精力投入到繁忙的事情和生活中去。
最后,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杨教授的辅导~
下面,我们即将进行第二个环节,有请还原健康管运营总监段燕琴女士为我们带来“还原健康馆”健康管理、调理与服务介绍。
我们的整堂讲座即将步入尾声了,在这里,我衷心地希望各位嘉宾,为了你们的家庭幸福,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不仅要做到身先士卒,更要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让我们以健康、和谐的体魄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
最后,我谨代表还原健康馆全体员工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家庭美满、工作顺利~
篇三:保健知识讲座主持词
保健知识讲座主持词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举办这次“健康知识讲座”,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同志们的保健意识,提高保健水平、生命质量和身体素质,引导广大干部自觉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和生活观念,普及卫生防病知识,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培育文明健康新
5
风。参加这次讲座的有某某机关干部职工共100多人。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科主任、中医师某某某大夫主讲。程大夫出生于中医世家,十五岁就开始学习针灸方法,已从事临床工作20多年。程大夫多次自费到上海、北京、辽宁等地师从多位中医名家和针灸专家系统学习中医理论,潜心研习针灸医术,立志学精学深,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解除患者病痛。在多年的行医生涯中,程大夫始终坚持“忠实于科学,服务于健康”的理念,在医术上精益求精,在服务上无私奉献,在工作上开拓进取,积累了丰富的保健知识和临床经验,为我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杨书记在南街调研时,了解了程大夫的突出事迹后,亲自邀请并安排举办这次健康教育和保健知识讲座。举办这次健康知识讲座,既体现了杨书记对程大夫医德医术的充分肯定,也体现了杨书记对广大干部职工健康状况的关心和爱护;既是广大干部职工强身健体的实际需要,也是普及健康知识,保护大家身心健康、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的现实需要。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程大夫为大家讲座。
同志们,程大夫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为我们传授健康理念和健康知识,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程大夫的精彩讲座表示真诚的感谢!
今天程大夫为我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辅导,给大家上了一
6
堂生动的卫生保健课,使我们受益匪浅。程大夫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是指导大家加强自我保健,开启健康之门的金钥匙。通过这次讲座,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从而以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程大夫的精彩讲座表示真诚的感谢!
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2.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按照*局做好职工健身养生文化活动的相关精神, 今天我 们举办这次“健康养生保健知识讲座” ,主要目的是为了增 强同志们的养生保健意识,提高养生保健水平、生命质量和 身体素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培育文明 健康新风。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院 8教授主讲。 教授是 8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8 院外科学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授从医数十年,知识丰富,有 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希望大家仔细听讲,记好笔记,同时我 们也安排了与 教授的互动环节,大家本身或者是亲人朋友 身体健康方面有什么问题
7
或者是疑问,都可以现场咨询郝教 授,下面,请 教授为大
家讲座,大家欢迎了。
8
范文二: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
本集导入 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本集旁白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 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
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 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徽赶到有藕的地方。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第二集 主食的故事
本集导入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
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本集旁白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老黄的全名叫黄国盛,认识他的人都叫他老黄,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三天,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 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糜子,又叫黍,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8000多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开始栽培黍。 在中国,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大约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中国,从南到北,广袤的国土,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 丁村,这个中原最古老的村落,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附近曾经出土过中国最古老的石磨,证实了这一点。 擀面,是中原女孩子在成为女人的成长中,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艺。按照中国人的风俗礼仪,过生日贺寿是一定要吃面条的,中国人称为长寿面。为什么中国人过生日要吃面?面条是怎么成为中国人贺寿的象征?有一个说法是面的形状长瘦,谐音长寿。面条成为讲究讨口彩的中国人最喜欢的主食。 兰州人都说:自己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拉面开始的,这个有着一千多家拉面馆的城市,每天要消耗一百万碗拉面,是兰州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主食王者。一碗面从拉制到煮熟上桌,看似不到两分钟时间,但其背后却有着很深的门道。 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曹石,计算机系硕士毕业后,利用业余时间和朋友组了一个用西安方言演唱的说唱乐队。身兼大学教师、乐队的主唱作词、多种角色的他,在这首最广为流传,描写三秦大地平民美食的说唱里,一连串列举了陕西几十种诱人的美食,在曹石的歌里,被冠以经典传统的是牛羊肉泡馍。泡馍是最土生土长的西安主食,吃泡馍最讲究的是掰馍,对西安人来说,这不但是个进食的过程,还是个享受的过程,每个人根据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状不一的馍块,再配以熬煮了十几个小时的老汤,一碗看似豪爽简单的羊肉泡馍,其实内在精致复杂。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概念: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这是因为一千年前形成的两大农业布局,一个是黄河流域以黍和麦为主的旱作农业,而另一个则是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因此出现了中国独特的“南米北面”主食格局。 地处太湖流域的嘉兴,正处于中国最古老的稻作文化区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嘉兴以天下粮仓而著称。然而,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著称的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 在现代化流水线上,粽子这个古老的食物,呈现出与传统方式不一样的生命力。刘光荣,这个从四川来嘉兴打工的裹粽技师,从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4点,要完成超过3000只粽子。平均每分钟裹7个粽子,每一个粽子,用的时间不到十秒钟,而份量的准确率是百分之百。在这样的车间里,每一个工作日,就会有大约100万只粽子被生产出来。 每年晚稻成熟,就到了宁波人打年糕的时候。孩子们约好都从宁波回到村里来看望阿公阿婆,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像今天这样围坐在一起的日子,一年只有难得的两三次。在这个颇为丰盛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年糕。 做年糕是宁波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以前的宁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上几十斤至上百斤年糕,泡在冬水里储藏,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 宁波水磨年糕用当年新产的晚粳米制作,经过浸泡、磨粉、蒸粉,搡捣的过程,分子进行重新组合,口感也得以改善。搡捣后的米粉团,在铺板上使劲揉压,再揉搓成长条,一条最普通的脚板年糕就成型了。 五岁的宁宁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跟着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等
宁宁长大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则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2012年春节,白波跟全家人一起在北京过年。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的白波,常年在各地摄制组工作,一年中,也只有在过年这样难得的日子里,儿女们能回到父亲身边。 饺子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在中国人的习惯里,无论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除夕夜合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的群体,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第三集 转化的灵感
本集导入 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 本集旁白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
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位于云南红河地区的建水古城,古称临安。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各种文化的掺杂形成了特有的氛围和格局。建水最著名的大板井旁,女人们单靠手指的合作,就构建起一条豆腐的流水线。 始建于明代初期的大板井,直径达到惊人的三米,几百年后依然不失活力。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 姚贵文和王翠华围绕着豆腐的生活清淡辛苦。丈夫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去远方的大湖钓鱼,虽然他从来没有钓过鱼。在这对夫妇眼里,每一颗豆腐都很珍贵。它们能够帮助自己供养子女,过幸福安稳的生活。 九月下旬,乌珠穆沁草原已经褪去了绿色。孟克和家人抓紧时间,赶在严冬之前进行最后的出场放牧。奶茶是早餐中永远的主角。砖茶、黄油、炒米,以及鲜奶是一锅奶茶的重要内容。 奶豆腐是几天前做的。草原上的人离不开奶茶和奶豆腐。无法靠蔬菜和水果来补充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可以从这里获得。 一直向南,几千公里外的云南,几乎是同样的情形。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乳扇被晾到院敞里风干,像是挂起了巨大的风铃。 这种远隔万里的默契,或许要追溯到蒙古人开疆拓也的年代。在800多年前,忽必烈时期的蒙古人远征到云南。定居至此的蒙古人也带来了遥远家乡的奶食味道。他们不会想到,这种转化的手法一直被流传下来,生机勃勃。 在蛋白质的提供上,大豆食品是唯一能够抗衡肉类的植物性食材。对于素食者来说,这相当完美。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 安徽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食物——毛豆腐。方兴玉是不会在湿热的夏天做毛豆腐的,桑拿天里,人们很难控豆腐发酵的走向。但是在其它的季节里,徽州温润的环境却能引导微生物们走上发酵的正轨。她希望与这有关的一切,自己的女儿都能够学习和领悟到。 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 用稻米酿出的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
一。酒,应该是人们利用微生物的最早的案例了。立冬的清晨,绍兴的天空开始下起小雨。这对酿酒师傅们来说,是个好征兆。酵母菌喜欢江南冬季这种绵长而又不剧烈的冷。 绍兴,自古的繁荣富庶之地。如今,绍兴人家仍然乐于枕河而居,享受其中的一份闲适。酱园里,露天的空场排列着几百只硕大的酱缸。五十六岁的丁国云依然身手矫健。酱料粘稠、厚
重,需要人力定时的上下翻动,酱缸内的发酵才会均匀。在这些酱缸里,微生物的世界,此消彼长,互相制约。“中国的酱”,在人类的发酵史上独树一帜,数千年间,它成就了中国人餐桌上味道的基础。 在中国的北方,酱的意味更加直接。再过三个月就是下新酱的时候了,但是准备的工作却要从现在开始。做酱是东北人家的大事情,邻居也赶过来帮忙。煮熟的黄豆在锅里直接被捣烂。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人们做酱只用大豆这一种材料。这样的单一也是一种奢侈。 温暖的火炕上,六只手合力把豆泥堆砌成型。酱的味道甚至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主妇合格与否的标准。最后用透气的黄纸包裹,捆绑成结实的酱坯。酱坯被挂上墙。在之后的两个月里,它们静静的发酵。等到来年春天,再开始更深入的转化。 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第四集 时间的味道
本集导入 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金华火腿[1],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 贮藏食物从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的不断追求,保鲜的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的智慧,呈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的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的某种情感等等。 本集旁白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食物的死敌。为了保存食物,我们虽然已经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也曾意外地让我们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并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秋日的清晨,古老的呼兰河水流过原野。它发源于小兴安岭,蜿蜒曲折地注入松花江。金顺姬从小在呼兰河边长大,对她来说,故乡,就是这种让她魂牵梦系的泡菜的味道。菜园里的白菜是母亲每年7月头伏时种下的,为了做成泡菜,所以选用的都是心紧叶嫩的品种。今天,女儿第一次和妈妈学习做泡菜。朝鲜族泡菜品目繁多,而且即便只是一个品种,也可以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味道:凉食的清爽,烹炒的鲜香,等等。漫长的冬日里,有了脆辣、鲜甜的辣白菜的陪伴,再寡淡的日子,仿佛也会变得温暖、富足而且有滋有味。 香港的阿添和家人一起经营着自家的腊味店。每天早上,他都是店里最忙碌的人,做这份工作,他已经有了10年的经验。和兴腊味家有着60年的历史,以用料新鲜,考究,在顾客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口碑。如今,阿添和他的父亲、大伯一起,打理照料店里的一切。 而在内地的湖南,稻田里的禾花开了,也到了苗族人制作腌鱼和做腊肉的时节。湘西木材丰富,熏烤腊肉的燃料以硬木为佳,如茶树和杨梅树。熏烤时,要把腌制好的肉挂在取暖做饭的火塘之上,还不断将松果、茶壳、桔皮等放入火塘,这样熏烤出来的腊肉,就会带着茶果的香味。 对纯朴的苗家人来说,腌鱼腊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永远也难以忘怀。 在今天的黄山地区,农家后院里依然晾晒着火腿和咸肉,洋溢着一派田园气息。用腌咸肉制作的“刀板香”是一道待客的主菜,也是徽州菜的代表作之一。 在叶师傅看来,家乡的农家火腿才是世上最美味的火腿。当然他也一定知道,在距古徽州不远的浙江金华,也出产一种大名鼎鼎的火腿,它以肌红脂白,肉色鲜艳,香气浓郁,滋味鲜美而而闻名于世。 三阳南货店是上海老辈人个个都晓得的土特产商店,江浙地区的各式干货在这里都能买到。腌腊柜台组的组长侯师傅,1975年就开始在这里工作。对金华火腿做品质鉴别,只需要使用这样一支竹签,把它分别插入火腿的上、中、下三个部位,特级的火腿,三签拔出来,每一签都会散发出一股扑鼻的异香。在某种意义上,像“三阳”这样
遍布上海的南货店,其实就是这个移民城市的一座座味觉纪念馆。 霞浦,闽东最古老的县份。漫长的海岸线为这里制造出众多的天然港湾,大海已然成为了种植紫菜的一座水上农场。 林仁灼,16岁开始和父亲学习种植紫菜,如今已经49岁,今天,他要为自家的农田再架设几枝毛竹。从山上砍来的毛竹要经过预先处理:把里面的竹节疏通,以方便把毛竹插入海底。毛竹每根长16米左右,重200余斤。把它架设在海里,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 与闽东隔海相望的台湾,对于云林县口湖乡的渔民们来说,决定他们一年生计的关键时刻已经来临。乌鱼子是台湾西南沿岸的特产,取乌鱼卵腌制而成,由于形状像中国的墨,日本人把乌鱼子称为“唐墨”,并把它视为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在台湾和日本,乌鱼子一向被视为餐桌上的高档美味。它口感绵密,软糯滋润,只需薄薄一片,就已厚味无穷。 曾有学者推论,人类的历史都是在嗅着盐的味道前行。大澳,偏居中国南海一隅,早年因盛产海盐而闻名。 郑祥兴虾铺是经历四代人的百年老店,一直稳守大澳虾膏虾酱的领导地位。76岁的郭少芬,大澳本地人,从20岁嫁到郑家开始,做虾酱已经有50年以上的经验。无论是虾膏还是虾酱,主料和辅料,其实就是再简单不过的银虾和盐。制做方法,也无非就是用把虾和盐搅碎后放在竹筛上晒太阳。 老铺一直靠郭少芬和丈夫两个人打理,直到相濡以沫的丈夫在2011年去世。都说大澳是观赏日落最理想的地方,这里,指的也许不仅仅是风景。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第五集 厨房的秘密
本集导入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我们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飞跃,他们共同的本质无非是水火关系的调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仅此一家。本集将主要透过与具有精湛美食技艺的人有关的故事,一展中国人在厨房中的绝技。 本集旁白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我们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飞跃,他们共同的本质无非是水火关系的调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仅此一家。 本集将主要透过与具有精湛美食技艺的人有关的故事,一展中国人在厨房中的绝技。 要统计中国菜的菜品数量、毫无争议地划分菜系,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烹炒煎炸蒸,火候,食材,调味??有时候,这些显得简单,有时候却又无比复杂。中国的厨房里,藏匿着什么样的秘密?是食材,佐料,调料的配比?是对时间的精妙运用?是厨师们千变万化的烹制手法?这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这顿午餐是为了犒劳邻居们。每年的11月份,尼西乡的人们都要给青稞地施肥。为了不错过最佳的时机,各家之间互相帮忙。在今天,他们的耕种方式、生活习惯,依然还保持着原样。 扎西是个黑陶匠人,这里的人们固执地认为,用黑陶烹制出的菜肴,拥有特殊的好滋味。黑陶能承担的烹饪方法,就是煮。“煮”这种烹饪方式,与陶制炊具的诞生息息相关。陶器诞生之前,人们不一定能想到,他们的后代会吃出这么多花样。能够在烧和烤之外找到另一种让食物变熟的方法,在当时已经是一种惊喜和飞跃。 这里的人们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并不追求过于精致的生活习惯。作为水和火之间的媒介,它将温度传给食材,让美味释放出来。看似简单的沸腾下,却蕴藏着尼西人厨房的秘密。这秘密流传了几千年后,当初的“惊喜”已经变成日常的烹制手法。 中国人最早将“蒸”带入厨房,也创造了海量的蒸制菜肴。重阳节这天,是欧阳广业的四十岁生
日。晚上之前,他要准备一场大型村宴,压力可想而知。村宴的场地是不固定的,灶台也须临时搭建。这样的炉灶,对于村宴再合适不过。广东是美食之乡,这看上去毫无秘密可言的厨房,却要满足这里挑剔的食客。 在中国的村宴里,蒸菜往往是主角。蒸是中国菜烹饪法的基本方式之一。在人们发现油脂的快速加热功效之前,蒸被认为比煮加热更快,并且更容易保持食材的完整形状。历史上,“蒸”字曾经和“祭”字同义。牺牲、祭品要保持完整形状。而水蒸气的运作,使热量比较均匀弥散于容器中,也使得蒸一整头猪成为可能。 在广东,人人几乎都是美食家,他们对菜肴有着几近苛刻的要求。蒸猪是今天宴席的压轴菜。作为一场成功的村宴,家人团聚,老友相会是重要的,美味传达出的满足感也必不可少。 离开故乡25年后,72岁的居长龙从日本回到扬州。他终于有机会来到熟悉的冶春茶社,再次品味熟悉的味道。 淮扬菜本身的最大特点,是将寻常的食材精雕细琢后,以华丽的姿态登场。这里面,中国厨房的另一大秘密——刀工的作用首当其冲。西餐的厨师,每个动作都有相应的刀具;中餐的厨师手中的一把刀,却能行出无数种刀法。中国菜的刀法之所以如此丰富,正因为它从来不是简单的“化整为零”。19岁开始,居长龙用三年的刻苦,将一把刀运用到纯熟。但刀工对年龄有着苛刻的要求,72岁的他,现在已近很少展示自己的刀工绝活了。 每一天,周赛群都会和一群孩子在一起,授业传道,试图把三十余年的经验悉数教给他们。无论天资如何,一年级的学生都必须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尽快掌握更多菜品的制作方法。 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湖南菜香辣,“香”主要来自油脂。中国人的厨房少不了各种油脂,古人用油脂来对食材迅速加热,无疑是节省燃料的好方法。在今天,无论再多理论申明油脂过量的危害,中国人依然离不开那特有的脆爽口感。无论这是否矛盾,油脂的运用,是中国人对烹饪方法的莫大贡献。 这里是一家高级酒店的中餐厨房,所有的厨具应有尽有。国际名厨梁子庚,却打算用这些厨具来做一样不起眼的美食——咸鸭蛋。 尽管在全球很多国家的高级酒店做过总厨,梁子庚完成了对中西方烹饪的化学式理解。但骨子里,他还是最中意食物本来的料理方式。今天他要和老友搭档,做杭州菜,西湖醋鱼,这是一道对火候要求非常高的菜。他们将一条鱼剖开两半,一半汆水,一半过油。两种做法都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将鱼下锅和出锅,否则会直接影响到西湖鲲鱼特殊的鲜嫩口感。出锅后,两种做法的鱼在同一个盘子中合璧,浇上炒好的糖醋,美味看上去就已经呼之欲出。 不过,遗憾的是,腌制一个月的咸鸭蛋,并不算成功。对于厨师来说,永远会有未知的美味等待解密。小小的一枚咸鸭蛋,照样能难倒一位国际名厨。 对于专业的厨师来说,厨房的秘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对于普通人来说,厨房的秘密则更多的和他们的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 李羡有就是这样的香港人,她今天打算自创一道新菜。这道菜是用鸡蛋液把肉馅封在柚子皮里,先煎,再浇入成品高汤煨制。和大多数主妇一样,李婆婆不曾受过专业的厨艺训练,她每天炖的汤、烧的菜,既没有美轮美奂的卖相,更没有出神入化的手段。然而,这并不妨碍大多数中国人对“妈妈菜”的眷恋。 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土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第六集 五味的调和
本集导入 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鲜,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鲜香??每一种美食,经过中国人的精心烹饪制作,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本集要探究中国人烹制各种口味所需不同调味料,展示丰富的调味料的制作工艺,解密中国人高超的调味技术。10个故事,涉及川、鲁、粤、淮扬四大基础菜系和新疆、云南等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通过展现丰富多彩的烹饪文化,讲述当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 本集旁白 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
永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 和全世界一样,汉字也用“甜”来表达喜悦和幸福的感觉。这是因为人类的舌尖能够最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而这种味道则往往来源于同一种物质——糖。 对于阿鸿来说,糖不仅表示着甜,更意味着一切。糖葱薄饼,潮州著名的传统甜食,阿鸿的手艺是祖传的。今天,阿鸿准备多做一些糖葱,明天就是当地隆重的节日——冬节。祖祠中,随着大戏的开场,人们怀着敬意,把各种色泽艳丽的甜品奉献给祖先,同时为自己的生活祈福。阿鸿的心愿,是他的传统手工技艺能继续为整个家庭带来富足。 中国人在品尝生活的甘甜之时,似乎也很善于欣赏苦。 10月的果园,茶枝柑由青转黄,气味芬芳。味苦带甘的新会陈皮就出自这些饱满的果实。储存年份的长短,决定了陈皮的等级和价值。在南中国,陈皮甚至能决定一家餐馆的兴衰。 澳门路环岛,阿伦进完货回到店里。他是这家海鲜餐厅的主人。餐厅以阿伦祖父的名字命名,半个多世纪以来,生意很少冷场,秘密就在于餐馆的招牌菜——陈皮鸭。 阿伦的记忆里,父母始终只是在店里日夜忙碌的两个身影。童年给他留下的,是辛苦的回味。陈皮飘香里,时光仿佛过得很快,如今,阿伦已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在他看来,四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最准确的,莫过于“苦尽甘来”。 咸的味觉来自盐。在中国菜里,盐更重的使命,是调出食物本身固有的味道,改善某种肌体的质地。在中国的烹饪辞典里,盐是百味之首。 粤东海边,村民世代以晒盐为生。不下雨的日子里,阿刘每天都要在盐田里忙碌。晒盐的收入微薄,一年不到一万元,阿刘还要做电工和捕鱼贴补家用。村子里的人大多外出打工,大片的盐田已经荒废,阿刘依然选择留守。 酸味能去腥解腻,提升菜肴的鲜香。当酸味和甜味结合在一起时,它还能使甜味变得更加灵动,更加通透。酸甜,正是大部份外国人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对于中餐产生的基本共识。 在烹制肉类时,酸味还能加速肉的纤维化,使肉质变得更加细嫩。当然,“酸”味本身,不尽能促进消化,增进食欲,与此同时,在世界通用的“甜”以及“苦”之外,中国人还很特别地使用“酸”字来形容某种疼痛、某种妒嫉、某种不堪以及某种纠缠而难以言说的苦难。 除了“酸”,还有一种可以提振食欲、并且在中餐的菜谱上经常合“酸”字合并使用的味道,那就是“辣”。 素琼是个菜农,也是绝对的一家之主。在四川,许多妇女都像素琼这样开朗、坚韧、果断,汉语里,人们用“泼辣”来形容这种性格。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多阴雨,住在这里的人,正需要辣椒的刚猛热烈。 在川菜中,无论是作主料、辅料还是作调味料,辣椒都是宠儿,它给川菜烙上了鲜明的印记。素琼特意推迟了这一造辣椒的种植和采摘,果然在冬季里卖出更好的价格,这种精明让她丈夫十分佩服。 中国烹饪,既能像麻辣的川菜一样如此凶猛地侵略我们的味觉,也能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的舌尖领略鲜味的美好。 庄臣18岁时,进入中国最早的五星级酒店,成为一名厨师。2000年,庄臣辞去餐饮总监的职务,成为职业美食家、广东饮食文化的推广者。他认为,在烹饪中保持食材的原味,是一种素面朝天的鲜美。 “鲜”是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并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觉体验。全世界只有中文才能阐释“鲜味”的全部涵义。然而所谓阐释,并不重在定义,更多的还是感受。“鲜”既在“五味”之内,又超越了“五味”,成为中国饮食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种境界。 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第七集 我们的田野
本集导入 作为最后一集,本集将带领观众完成一个回归——从餐桌回归大地。以
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为美食提供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优良和清洁。 这一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本集旁白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 第七集: 我们的田野
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贵州省从江县,侗族、苗族和壮族聚居的山区,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糯稻。远离现代文明的喧嚣,散落的村寨像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 十月,是糯稻成熟的季节,壮族聚居的下尧村,正在迎接一个专为稻谷丰收设置的节日---新米节。但糯稻并不是村民们唯一的收获,水田里还藏着其它的秘密。水稻田里可以同时养鲤鱼和鸭子,这种稻鱼鸭共作的古老体系,已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獐子岛,黄海北部一个不足15平方公里的岛屿,却因为海域里的物产富甲一方。碧波之下,生存着一个兴旺的群体。被中国人视为海中珍品的海参、鲍鱼、海胆等无脊椎动物恰好占据了其中的多数。纯净的水体和活跃的洋流造就了它们非凡的品质。 三年前,数以亿计人工培育的海参幼苗被播撒在这片水域,它们和野生同类的成长轨迹完全相同。这是人类和大自然的携手合作,以生态的方式,实现了耕海牧渔的理想。45岁的潜水员王厚喜正在准备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入水。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繁衍期,它们成群结队从栖息的支流和湖泊迁移到长江口。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变,今天,野生中华绒螯蟹已经十分罕见。小太是人工繁育的一代。河塘里的水全部引自太湖,小太的食物是湖里的水草和小鱼虾,与吃饲料的同类相比,它拥有更长的生长期和更健壮的体魄。今天的中国,大闸蟹已经成为利益最高的养殖项目之一。 地处长三角北端的江苏兴化水乡,仿佛一片被时光遗忘的土地。盛夏的正午,夏俊台和王元凤把船划进了湖荡,给一种嗜水的高大蔬菜进行浇灌。他们脚下这块样貌独一无二的土地,叫垛田。 各种葱茏的蔬菜中,身形魁梧的芋头是绝对的多数。四面环水的垛田,恰好能够满足这个物种最大的嗜好:喝水。每天,老夏要给芋头浇四次水,每次浇够一个小时才能保证芋头的需水量。 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祖居兴化农村的夏俊台,可能是家族中最后一位从事农作的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安然享受这里的一切,天然的垛田、芋头、以及他和妻子的家。。 青藏高原,世界的屋脊。喜马拉雅山横亘于南部,它的北面,雅鲁藏布江从雪山冰峰间流出,奔向藏南的谷底,开辟了西藏最富庶的农业区——日喀则。 村外,人们种植的青稞就要成熟了。在寒冷的极地,人们需要借助饮食来补充生命的能量。4000米以上的海拔,自然的馈赠并不丰富,有限的食物当中,青稞,成了人们最依赖的主食。望果节在青稞成熟前举行,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祭台上,铺满青稞粉的手印,被赋予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青稞粉被抛向空中。人们相信,祈祷的声音,可以直达天宇。 北京,繁华的国际化都市。林立的高楼,围绕着古老的紫禁城,也围绕着不同气质的老街小巷——胡同。住在胡同的贵春有一个不平凡的理想:拥有一片自己的菜园。于是,贵春把他的理想搬上了屋顶。 种子在地下静静地沉睡着,春天的北京,看不到一点绿意,屋顶上的鱼池还留有去年冬天的残冰。夏天一到,贵春的屋顶完全换了容装。当都市中的人们涌向菜场,将远道而来的蔬菜带回家,贵春却可以像个自在的农夫,就地取材,自给自足。 都市里,成片的屋顶仿佛被遗弃的空间,了无生气。而贵春的屋顶菜园却是一片清凉世界。不足100平方米的绿色屋顶,用它的每一个叶片,净化着都市的空气。它们是贵春送给这个城市的礼物。 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舌尖上的中国-食材 http://cang.baidu.com/369045368
范文三: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 第1集 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烤松茸;油焖冬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诺邓火腿;炮弹鱼;螺蛳粉;蒜烧池子鱼
第2集 主食的故事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刀切馒头;三色开花馒头;椒盐葱花卷;干炒牛河;腊汁肉夹馍;羊肉泡馍;兰州牛肉面;岐山臊子面;竹升面;粽子;梭子蟹炒年糕;豆角焖面;芹菜猪肉饺子;印花清明团子;黄馍馍;馕;黎平米粉;菠菜面;云吞;捞面;脚板年糕
第3集 转化的灵感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大煮干丝;豆腐脑;杏仁奶豆腐;迷迭香烤羊排;酸菜白肉;酸菜水饺;毛豆腐;糯米酒
第4集 时间的味道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为了保存食物,我们虽然已经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也曾意外地让我们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并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老鸭煲;虾酱、虾膏;醉蟹;金华火腿;苏式酱汁肉;梅菜烧肉;酱鸭;苗家腌鱼,苗家腊肉臭桂鱼;折耳根炒腊肉;腊味煲仔饭;蜜汁叉烧;腊肠;辣白菜;南安腊鸭;刀板香;蜜汁火方;香烤乌鱼子
第5集 厨房的秘密
要统计中国菜的菜品数量、毫无争议地划分菜系,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烹炒煎炸蒸,火候,食材,调味??有时候,这些显得简单,有时候却又无比复杂。中国的厨房里,藏匿着什么样的秘密?是食材,佐料,调料的配比?是对时间的精妙运用?是厨师们千变万化的烹制手法?这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香菇灌汤包;蒸蛋饺;西湖醋鱼;咸鸭蛋;葱烧海参;金丝虾球;剁椒鱼头;炸臭豆腐;红烧狮子头(葵花大斩肉);大烫干丝;糖醋菠萝排骨;汽锅鸡;粉葛蒸肉;均安蒸猪;酒酿火方;紫炝虎尾;素汤;文思豆腐;鉴真素鸭;新式大闸蟹;云雾鸳鸯龙井虾仁
第6集 五味的调和
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道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
茶香烟熏鸭;香菜陈皮鸭;小笼汤包;无锡酱排骨;冬瓜老鸭汤;盐焗鸡;糖醋排骨;鱼香肉丝;泡椒鸡杂;麻辣豆花鱼;麻婆豆腐;麻辣水煮鱼;糖葱;梁溪脆鳝;蟹黄小笼包;手推馄饨;肴肉;藤椒鱼;紫菜蛋花汤;鱼丸紫菜煲;白切鸡;清蒸鱼
第7集 我们的田野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糯米团;香橙烤鱼;腌鱼;酸汤鱼;烤蚝;红烧珍珠鲍鱼;海胆水豆腐蒸蛋;角瓜馅饺子;清蒸大闸蟹;靖江蟹黄汤包;红烧肉烧芋头;酥油炒青稞;锅烧鸭;酸汤鱼;葱烧海参;赛螃蟹;蟹黄汪豆腐;糌粑
舌尖上的中国2 第一集《脚步》
(首播时间:2014年4月18日)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甘肃山丹牧场,老谭夫妇准备向下一站进发;宁夏固原,回乡麦客们开始收割自家的麦子;东海,夫妻船承载着对收获的盼望。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提醒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4]。
【酥油蜂蜜粥】酥油蜂蜜粥对人体五脏有保健功效,属于进补型保健粥,如果在减肥期间身体出现不适反应,可以食用酥油蜂蜜粥调节身体。
【乐山豆花】乐山豆花其口味独特、入口化渣、清热解毒、老少皆宜,深受大众消费者青睐。
【蓝田裤带面】陕西关中八大怪之一的“面条像裤带”,俗称“biangbiang面”。正宗裤带面,需要用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擀成,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所用去的面粉通常可达2两,因而对于饭量小的人来说,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面条光滑、柔软,有筋性,无论是浇臊子,还是加泼油辣子,都吃起来非常带劲。
【陕西臊子面】臊子面据说是因西周文王而得名。相传周文王年幼是因父母早亡,一直靠哥哥嫂嫂抚养成人。有一次,周文王率军出征中途遇到瓢泼大雨,风寒入骨,服过百药不见起色,数日卧床不起。嫂子得知后亲自下橱,为文王擀制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文王吃的大汗淋漓,精神焕发,后为纪念了嫂嫂遂取名“嫂子面”。臊子面故而又名“嫂子面”或者“哨子面”,而“哨子面”可能是由于谐音转化而来。
【清炖跳鱼】又名清炖跳跳鱼,浙江台州玉环名菜。跳鱼别名弹糊,滩涂特有产品,俗称花跳鱼,又称跳跳鱼、大弹涂鱼,温州方言"老舞"。属于弹涂鱼料。它是盛产在我国南方的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和台湾沿海一带滩涂里的一种小鱼。香醇味厚,跳鱼肉嫩鲜,有滋润养颜之功效。
【呛炒野生木耳】湖南的一种特色美食小吃。
【山东煎饼】山东煎饼非常薄,以五谷杂粮为原料制成,这是平民之食——卷上大葱,蔬菜肉类或山珍海味,可以吃得津津有味。山东煎饼,汉族特色面食。源于山东南部和西南部的临沂、泰安、枣庄、济宁等地区,属鲁菜系。有诸葛亮或孟姜女发明多种传说。
【广东潮州春卷】潮州春卷是广东省潮州地区汉族传统小吃的佳品,节日食俗。它呈长方形,金黄美观,外酥里嫩,味浓香郁,为人称道。皮酥脆,馅咸香。
【鱼酱炖稻花鱼】贵州一个苗族村落的的美味小吃。鱼酱由新鲜的辣椒和河底的爬岩鱼腌制而成,而稻花鱼则是鱼放在稻上风干,加上糯米制成。鱼酱和稻花鱼炖煮,一口鱼肉一口米饭。稻花鱼肉质细嫩,味道香美,适合煮汤。
【福建泉州萝卜饭】所谓萝卜饭,就是用萝卜切粒后与大米煮成的饭。据说当年这种吃法是为了节省粮食;如今这种吃法不失为健康膳食。
第二集《心传》
(首播时间:2014年4月25日)
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传统食物的流散和古老制作秘诀的消失是门派宗师和山野高人共同面对的难题。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5]。
【牛肉锅贴】一种煎烙的馅类食品,一般是饺子形状。牛肉锅贴是金陵八绝之一,是以牛肉为馅料,用 面皮包成饺子后,放入油锅中煎至金黄色后装盘即可食用。这种咸点小吃上部柔嫩,底部酥脆,牛肉馅味鲜美,滋味别具。
【回锅肉】汉族特色菜肴。属中国八大菜系川菜中一种烹调猪肉的传统菜式,川西地区还称之为熬锅肉。四川家家户户都能制作。回锅肉的特点是口味独特,色泽红亮,肥而不腻。所谓回锅,就是再次烹调的意思。回锅肉作为一道传统川菜,在川菜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川菜考级经常用回锅肉作为首选菜肴。回锅肉一直被认为是川菜之首,川菜之化身,提到川菜必然想到回锅肉。
【徽州臭豆腐】俗名“大呆臭”,是安徽徽州地区汉族传统小吃。为王致和于清康熙年间创制,康熙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特地御笔亲书“青方:二字赐王致和,从此名声大振。与浙江绍兴的臭千张、安徽淮南的臭香干呈鼎足三分之势,享誉海内外。徽州大呆臭,表面为灰、兰、黑综合色,内里洁白如玉,闻着臭、吃则异香,独具一番风味,而由于大呆臭的制作工艺很复杂,所以这道风味小吃,恐怕只有来黄山的游客才能吃到了。 大呆臭在黄山市内很多小吃摊点上均可吃到。
【蒜泥白肉】四川成都地区汉族传统名菜之一,曾风靡一时,为人们称道,此菜要求选料精,火候适宜,刀工好,佐料香,热片冷吃。食时用筷拌合,随着热气,一股酱油、辣椒油和大蒜组合的香味直扑鼻端,使人食欲大振。蒜味浓厚,肥而不腻。
【苏州头汤面】面条店一天刚开门,用换上的清水所煮的第一批面条。许多在苏州吃过面的人都记得这样的场景,仿青瓷的汤碗,四方桌上各式各样的桌号木夹,头汤面中几棵青绿的菜心,面上浮着香油和细葱。许多老一辈的苏州人都有印象,过去在松鹤楼几毛钱就可以吃到一碗正宗的头汤面。即便是一碗阳春面,因为面条吸收了肉骨头熬出来的鲜汤,仅仅是吃面,也足以感受到那浓厚的味道了[8]。
【武汉热干面】武汉市颇具特色汉族小吃。原本是武汉的地方特色美食,在湖北很多地方都十分受欢迎。随着湖北人在其他省市地人口增多,武汉热干面也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是诸多人喜欢的面食之一。
【汉中面皮】被誉为陕西汉中汉族风味小吃的“四绝”之首,一般是把大米放入水中浸泡,然后推(或打)成米浆,上笼蒸成薄薄的饼状,趁热抹上菜籽油切成条,调入精盐、米醋、酱油、胡椒粉、姜汁、蒜泥及辣椒油等佐料,拌匀即可热食,亦可凉拌食用。配菜可以为萝卜丝、豆芽、菠菜等,吃起来微辣微咸,酸香可口。自古而今,汉中人就有用面皮招待亲友的习惯,不需即时食用时还可以晾干,油炸后食用,风味绝佳。
【阳春面】汉族特色面食。又称光面或清汤面,是指一种不加上任何菜肴配料而只有汤的面条,常见于中国上海地区。煮这种面的面条一般没有规限,细如龙须面或者粗如宽面均可使用。阳春面的名称起源于农历十月的别称“小阳春”。相传由于这种面的价格是十分钱一碗,因此被冠以阳春面的美名。一说是因为有鸡蛋和蒜苗,鸡蛋代表太阳,蒜苗代表春天,所以冠以阳春面。
【蟹黄烧麦】蟹黄烧麦是福建小吃,营养爽口,制作方法简单可行,既然常驻酒店等大雅之堂,亦可做家常点心早餐。
【枣泥拉糕】江苏苏州等地的冬春季汉族风味糕类小吃。以前做此糕用糯米粉和水较多,做好的糕盛碗中,食时用筷子挑起、拉开,故名拉糕。后经改进制作方法,减少加水量,切块装盆,形态美观、风味尤佳。
【蕨根糍粑】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一直是许多山区人民、瑶族同胞充饥饱腹的补充食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成为原生态绿色美食[9]。
【船点】选料考究、制作精美、口感极佳,加上艺术造型的包装,可说苏州点心中的阳春白雪[10]。
【蚝烙】广东省潮汕地方特色小食,台湾省称为蚵仔煎,外地人来潮汕总要尝一尝这—美食。在潮汕城市乡村小市集,常有这种小店或摆摊小贩。这种蚝烙,是用地瓜粉溶于水,拌葱珠,在一个平底的铁锅上煎,加上海蛎,再下蛋花,取起蘸鱼露吃。
第三集《时节》
(首播时间:2014年5月2日)
中国,人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沿袭祖先的智慧,来安排饮食,已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基因。穿越一年四季,在时节变换中寻找属于每个季节的独特美食。东北,冬季绵长,铁锅炖鱼贴饼子,还有冻豆腐,炖鱼时贴上玉米饼子,一餐美味。天目山,春雷响起,深山中的村民来到大山挖掘雷笋,以笋为生的临安人,用雷笋制作各色美味,雷笋炒肉丝、多味笋干,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
[6]。
【铁锅炖鱼贴饼子】【笋干炖鸡】【雷笋炒肉丝】【油焖春笋】【多味笋干】【咸肉蒸黄泥拱】【藜蒿炒腊肉】【香椿摊鸡蛋】【香椿拌豆腐】【九层皮】【紫苏炒青蛳】【清煮飞鱼干】【玛仁糖】【葡萄干手抓饭】【虾子小刀面】【姜酱雁来蕈】
【桂花糯米藕】【板栗烧鸡】【老鸭雁来蕈】
第四集《家常》
(首播时间:2014年5月9日)
古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家常菜,在每日的煎炒烹煮中,蕴藏着中国人最平实质朴的生活期许与处世之道。每一张家庭餐桌都是了解中国人家庭观念的最好样本。本集《家常》,走进一户户平凡人家,与他们一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人间百味。
《家常》一集所展现的,除了红烧肉等广为人们所喜爱的家常菜,更多的是家所代表的伦常与亲情,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就像古诗中描绘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羹汤中所饱含的,远不止日常的柴米油盐。
【天门蒸菜】天门蒸菜的起源,据考证有近4600年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石家河文化时期。几千年来辗转相传,代有增益,天门蒸菜凭借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技艺,一直跻身鄂菜代表品种之列,其菜品之丰,技法之多,味型之广,在全国独树一帜。
第五集《相逢》
(首播时间:2014年5月16日)
生生不息的中国人用食物记录每一次聚散离合。无论大时代中的人世变迁,还是平凡生活的悲欣交集,总有味觉作为见证。随着人们的迁徙流转,食材、香料、配方与技艺也在浩淼的时空中穿梭、演变、再生,形成绵长而丰富的历史。本集《相逢》,记录食物与人的每一次携手,呈现中国人的相聚别离背后藏匿着的深切情感。
《相逢》讲述的不仅是人与人的相逢,更是食材与食材的相遇。比如,辣椒与花椒的邂逅,开启了麻辣美味的篇章。又如,在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来自全国各地人们的相会,也为崭新美食的诞生创造了机遇。
【重庆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方式,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牛血旺等。
【新疆大盘鸡】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用料为鸡块和土豆块,配皮带面烹饪而成。新疆大盘鸡色彩鲜艳,有爽滑麻辣的鸡肉和软糯甜润的土豆,辣中有香,粗中带细,而且经济实惠,亲朋聚会食用尚家。
【汕头牛肉丸】牛肉丸作为广东省潮汕最著名的汉族传统小食。在汕头已有近百年历史,牛肉丸可分为牛肉丸、牛筋丸两种,牛肉丸肉质较为细嫩,口感嫩滑,牛筋丸是在牛肉里加进了一些嫩筋,口感方面就是增加了点嚼头。据说上好的牛肉丸扔在地上能蹦起老高,以前的牛肉丸都是手制的或许能作此表演,由于全由人工操作,所以成本比机制的要高。
【台湾牛肉面】台湾平民美食,遍布台湾省大街小巷。台湾牛肉面主要选料为黄牛肉,以腱子肉、肋条肉、牛板筋为主要选料,还有选用新西兰牛肉、美国无骨小排、澳大利亚牛肉等进口肉。台湾牛肉面是当年渡海来台的老兵因思念家乡而发明的特殊饮食。“细细品来,牛肉面可以说汇集了中华美食精华,比如上海菜的红烧、广东菜的煲汤、还有四川菜的辛辣味等。
第六集《秘境》
(首播时间:2014年5月23日)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有许多奇异丰盛的美食隐匿在山野之间。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湍急的河流与干旱的沙漠??在这些人间秘境的角落,一群美味的精灵
不仅活跃着人们的餐桌,更维系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融洽与虔敬。本集《秘境》,将目光聚焦于隐秘在人们视线之外的鲜活民间美食,以及这些独特食物背后的多样生活。
这一集关注的是“饮食的末梢地区”,也就是那些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而得以保存食物原味的地方。在许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深处,以及沙漠中最干旱的地带,一些不为人知的食材,恰恰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华子鱼】【沙蟹汁】【野韭花酱】【手抓羊肉】【洋芋擦擦】【清蒸石斑鱼】
【鸡枞菌】【排挡云吞面】
第七集《三餐》
(首播时间:2014年5月30日)
一日三餐,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人生的五味杂陈。现代化的中国,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奔波忙碌中通过简单的美食寻找味觉的快乐。一些人开始享受工业化流水线食品,但也有人不辞辛苦仍然在饮食上坚持传统。本集《三餐》,细品中国人餐桌上的一粥一饭。
据历史记载,我国古人一日食三餐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晋朝,甚至更早。今日的中国,人们在实现了温饱之后,讲究三餐吃得健康。然而,高速紧张的生活使许多人无法像父辈们一样花费大量时间煲汤煮饭。本集将展示现代中国社会中,从摩登都市到中小城镇,人们通过每日饮食享受生活的方式。
第八集《花絮》
(首播时间:2014年6月6日)
本集为您呈现了《舌尖》第二季的拍摄花絮。主创团队跋涉千里寻觅各地美食,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将带给您别样的欣喜和感动。
范文四: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味到深处即是家
一个让人“痛并快乐着”的时间段,捧红了一部“垂涎欲滴”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触动了无数人的味蕾,“大晚上的播这种片子真是虐心”;它也让无数网友欢欣鼓舞,无 论是立意还是画面都堪称精品;它更激发了海外游子们思乡之情,“我的胃刚刚在求我回 国”。透过屏幕,观众们仿佛嗅到了那股味道,那是历史的味道、时间的味道、家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版视频、解说词。 ]
片子好看,因为食物本身就是风景
《舌尖上的中国》参展戛纳电影节的海报,主要元素近看是一片腊肉,远看似中国山水, 设计充满东方韵味。食物是一幅画,更是难得的风景,这是海报传达出的意境,更是高清 摄像机带给观众们的直观感受。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 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 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 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
演”??在中国,食材生于长于风景之中,而中国人的烹饪技巧显然没有辜负这上天的眷 顾。食物们从风光中走出,并最终幻化为更加美丽的景致。
化腐朽为神奇,佳肴登堂入室
中国的厨师和食客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将视觉和味觉高度统一。莲藕深埋于淤泥之中, 但莲藕排骨汤、炸藕盒、香煎藕饼等等与之有关的菜品都称得上是“赏心悦目”。水中的 游鱼、豢养的走兽,一切食材都有着其“不堪入目”的一面,但端上餐桌之后,食材的天 然属性便会被人抛在脑后。
在小品《策划》里,宋丹丹有句台词:“儿媳妇啊,整俩硬菜,咱家今天来客人了。”无 论自家欢聚还是招待客人,“硬菜”最主要的特质就是“不经常吃”;此外,“硬菜”的 水平代表着厨师和饭馆的水平;它更代表着主人对这桌食物的负责、对来访者的重视,饭 菜不一定要吃,但面子必须给足,请客者想通过这顿饭达到其他的目的,是再常见不过的 事了。
食物简单认真,温暖寻常人家
片子中说“食客要感谢劳动者”,劳动者同时也是食客,二者并无太大差别。若非应酬不 断的“重要”人士,人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常菜。在纪录片中,随处可见为填饱全家的肚 子而忙碌的普通人。家庭厨房是孕育中国美食文化的土壤,无数人走在探索味道的路上, 是他们通过实践发掘美味的藏身之所,而非“中华小当家”式的人物。
在经历过大鱼大肉的洗礼之后,吃点家常菜成了宴请、应酬的新风向。郊外的农家菜生意 兴隆,城内深埋于胡同的私家菜馆人流如织; “每年晚稻成熟,就到了宁波人打年糕的时 候。孩子们约好都从宁波回到村里来看望阿公阿婆,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像今天这样围坐在 一起的日子,一年只有难得的两三次”,家的味道在这里,而非灯红酒绿之中。
烹饪美食,是中国人对自然的一种朝拜
无论是万金盛宴还是乡野小厨,中国人总是以最大的敬意去“处置”所有食材。中国人习 惯赋予普通的食物美好的意象——鸡爪被称作凤爪,鸡翅称作凤翅,并用“龙肝凤髓”形 容极其难得的食品。但凡是烹饪,就避免不了杀生,我们在获得这个世界绝对的支配权的 同时,也应该适当地思考下“我”与世界的关系。片中,以打渔为生的查尔干湖东北渔民, 世代相传的祖训就是“猎杀不绝”,人与自然的互相赠予也形成了一种默契。
就像片子中说的那样: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 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 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 看一看天。
在中国,吃不只是“食”更是“礼”
仓廪实而知礼节,在中国,吃与礼一直密不可分,在武汉,有一名男子欲开办画班,就效 仿孔子学费只收腊肉。纪录片介绍“蒸”这种烹饪方式时说:在人们发现油脂的快速加热 功效之前,蒸被认为比煮加热更快,并且更容易保持食材的完整形状。历史上,“蒸”字 曾经和“祭”字同义。牺牲、祭品要保持完整形状。而水蒸气的运作,使热量比较均匀弥 散于容器中,也使得蒸一整头猪成为可能。
时至今日,食品用于祭品仍旧流行,祭品与食品的烹饪甚至同样考究。烤乳猪是许多年来 广东人祭祖的重头戏,宾馆、酒店都纷纷将烤乳猪作为清明祭品销售的一大招牌,乳猪烤 得焦黄,是祭祖仪式上最为诱人的祭品。
中国人的“礼”不只体现在敬畏祖先,重视身边的人更为重要。“谢师宴”“升学宴” “满月宴”“乔迁宴”,礼多人不怪,酒后吐真言,中国人也乐于在饭桌上交流感情。 食物的味道能让中国人找到回家的方向
不只是食物的丰盈诱人,朴实的画面和生活场景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共鸣,看完后想家了, 想念家乡熟悉的味道了,“每次想家,就馋家里街角处的开元米粉,香浓的汤底,细腻的 粉质,老板不会吝啬加多一勺海带汤,这就是四川绵阳。舌尖上的中国就是思乡的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前,一系列英国、日本的饮食纪录片被国人冠以“黑暗料理之旅” 之名。对海外游子来说,这部片子可是扎扎实实地“虐心”。 “为什么我的嘴里饱含口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有人如是说。身在海外的华人对自己家乡食物的眷恋永远 不会改变,这可以看成一种怀旧,一种精神的寄托。才下舌尖,却上心间。”
家里的不一定是最美味的,却是最真诚的
纪录片中,部分食材的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观众也不住感慨影片与现实的差距。郑渊洁曾 经发过一条微博,引起了网友热议:一个搞餐饮的朋友告诉我,千万不要在外面吃饭,最 好在家自己做。这位童话大王也一直以自己的行动提倡着健康饮食。炒饭、大块的蔬菜水 果,是其一天之中最为常见的食物。
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猴头燕窝鲨鱼翅,熊掌干贝鹿尾尖,童话大王的食谱 上没有这些精贵的食材,口味或许也难与高级饭店匹敌,但这种对待自身健康真诚的态度 却受到了许多网友的喝彩。为了吃到健康的食物,中国很多人开始在自家小区的绿地里开 垦,种植时蔬。破坏小区规划,侵占他人空间,类似行为屡禁不止,全源于人们对食品安 全的担忧,对自己的饮食最负责的人永远是自己。
家里的不一定是最精致的,却是最贴心的
在其他纪录片中,食物也是常客:《铁西区》里工人带到钢铁厂的粗糙的伙食,让人们感 受到了一股生命的坚韧;《关口知宏中国铁道大纪行》里面,关口知宏接触到的多是最简 单、最普通的家常菜,这个异乡来客大呼过瘾。有时,这个烹饪水平已臻化境的民族对食 物的要求很简单:温暖、管饱。
与很多美食节目不同,片子里没有操着港台腔大赞味道“正”的帅哥美女,也没有贴满赞 助广告的华丽厨房。从材料入手,经由播种、收获、采集加工,无处不在的是草根厨师和 出售日常副食的店铺。普通人很难掌握大厨们的火候功夫和刀工,却了解每一位家庭成员 的口味,这样的食物最为贴心。
家里的不一定是最习惯的,却是最熟悉的
有网友在纪录片的影评中写下自己的故事:作为一个东北家庭妇女,我妈的手艺堪称糟糕 透顶,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从小到大一直以为酸菜有剧烈的铁锈味是理所当然的 事??我离家 15年,在外面几乎没有吃过东北酸菜。非不能,实不想——没有铁锈味的 酸菜,反而让我不习惯??我家已经有好多年不积酸菜了,这是因为我妈年过半百之后, 右半身几乎已经完全失灵??她不知道,我多想再吃一口她包的大铁球。
这个社会,很多东西都能用机器批量制造而成,包括饭菜,唯独有些记忆深处的食物是无 法取代的,不同的厨师,不同的家庭,每一个能够生火的社会单元都会养成专属的味道。 几十年的家庭生活将味蕾驯化的极为顽固,它所认可的那个味道,叫做家。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高调亮相在社会普遍关注食品安全敏感期。此片主要内 容讲饮食文化,让我们见识美食光鲜的一面,饮食男女无所不爱。而片中拉拉杂杂地 介绍全国各地的家乡菜和其中的故事,也让游子感动落泪。“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 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同样,也让游子内 心潜伏的乡愁得到寄托。
用味觉见证时代文化的变迁是这部 7集纪录片的主题。它用恰当的力度挠到各位 吃货的痒穴,成功的在大众市场落地,同时也打破了国内观众对纪录片这种节目形态 的偏见。其实纪录片不止为了学术研究、政治宣传而存在,它早该回归普罗大众的身 边。
最近中央 1台在晚上的 10点 40分准点播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我 想只要是知道的人估计都不会离开电视机,看着那些各地的美食,看着那些各 地的传统手艺,看着那些各地的风俗??一定会慢慢勾起唯有自己才会明白、 才会怀念的童年,然后深深的沉迷其中而不愿轻易关闭思维,假如这个纪录片 真的可以给予各位观众再次真实进入童年的机会,我想不会有人会选择放弃这 样的机会,然后可能还会有很多人不愿再从那个童年中走出来,至少笔者是这 样的。
舌尖上的中国、记忆中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温馨无限的中国,舌尖上 的中国、传统流传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生命传承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 永藏心间不变的家国??
那些滑过舌尖的味道,其实就是祖辈和父辈们留给我们的一种生活的味道, 让还只能是看客的我们在幼小的心中知道:生活其实就是经过一番努力之后让 成果慢慢走过舌头的味道,那永远都是美好的。通过食物,幼小的你我在劳动 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快乐;通过食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感 受到了自己微小的存在;通过食物,我们还明白了分享带来的愉悦??
因而,旧时中国的传承永远不需要用太多的话语来说明或者用行动来强迫, 那是顺理成章的,这是一个家庭的传承,也是一个国家的传承。我想正因为这 样的传承,我们的先祖才不会将强大的科学技术用于杀人和争取地盘,因为生 活的本身并不是战争和杀人,它不过是在一番辛苦劳动后食物滑过舌头的滋味, 何必要把生活赋予太多的东西,那样的生活并不是真实的生活,只是个别人的 臆想而已。
然而,当外国的坚船利炮在一个时间段将这种传承完全的轰得粉碎后,变 化是随之而来的。但是,当所有的斗争都归于平淡后,我们的生活就像电脑的 一键恢复一样又重新回到了以前的那种传承,感谢那些依然坚持的祖辈和父辈 们,他们让我们这些晚辈再次的感受到了两千多年的传承,让我们可以好好回 味儿时身边的木板房和青石板路、袅袅升起的炊烟、三五成群的跟着父母还不 时的嚷着各种小吃的嘈杂样,那都是一个家庭所有天伦之乐中永远挥之不去场 景。
但是,随着现在城市化的进程,我们那些儿时的记忆可能永远都不会再让 我们的后辈去体会了,因为我们在不经意间将这些传承丢失了,一个在几乎亡 国的状态下没有灭亡的传承却在日益强大的国家里慢慢的消亡了,这个就像现 在的那些濒危动物一样,慢慢的慢慢的消失然后变成记忆,最后成为教科书上 的追忆。想想都觉得很无奈,因为我们也都很想让我们的后辈也过着我们一样 的童年,但却让很多现实给无情的剥夺了,我们的反抗和传承永远抵抗不了现 实的残酷。
现今的社会,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市化的加大,千城一面,由此而 带来的污染严重,食品不安全,社会问题突显,我们的生活永远只是在忙碌中 奔波,不知道为了什么而生活。我们的后辈更不明白,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可能
永远只有成绩和比较,更谈不到对生活的回味,这样的情景下,能给他们留下 什么,难道他们只是为了学习才来到这个世界?他们只是机器人?出生然后学 习然后赚钱,然后就什么都没有了,生活不过是我们设定的一个程序?
究竟是经济重要还是生活重要,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有两千年的历史而区别 于别的文明,难道是一味的经济建设?还是现今的金钱至上观念?
很多的传统手艺在不经意间已经又到了传承的关键时段,我想会有很多传 统手艺会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而消失,而跟着消失的是我们两千多年历史中那 些精华的部分,可能最后剩下的不过是先祖们摈弃的东西,不知道是古人舍本 逐末还是我们?
快速的生活节奏和一味的经济建设可能只会造就我们这样的机器人半成品, 因为我们享受过祖辈和父辈给我们的生活传承,但是,我们却没有能够给我们 的后辈带去我们应该传承的东西,他们可能会成为真诚的机器人,可能那才是 今后社会的需要,我们可以好好享受自己的以往生活,然后慢慢的带着那些不 合时宜的传统进入我们的坟墓,让以前的中国慢慢的消失,让今后的中国更能 适合以后的竞争。
我想,我们在余生应该将那些我们曾经有过的美好记忆好好打打包,可以 让这些记忆可以成为教科书上的追忆,那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舌尖上的中国,永远记忆中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影评 范文赏析
《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共在国内拍摄 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 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 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 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 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 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 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 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 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 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 要步行走进 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 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 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 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 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 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 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 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 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 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 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 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 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 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 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 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 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 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 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 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 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
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 7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 徽赶到有藕的地方。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挖藕的人 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 就会涨。
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 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 300个职业挖藕人,每 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 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 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 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老黄的全名叫黄国盛,认识他的人都叫他老黄,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 三天,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
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糜子, 又叫黍,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 8000多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开始栽培黍。
在中国,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大约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 麦、菽。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中国,从南到北, 广袤的国土,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 主食。
丁村,这个中原最古老的村落,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附近曾经出土过中国最 古老的石磨,证实了这一点。
擀面,是中原女孩子在成为女人的成长中,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艺。按照中国人的风 俗礼仪,过生日贺寿是一定要吃面条的,中国人称为长寿面。为什么中国人过生日要吃面? 面条是怎么成为中国人贺寿的象征?有一个说法是面的形状长瘦,谐音长寿。面条成为讲 究讨口彩的中国人最喜欢的主食。
兰州人都说:自己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拉面开始的,这个有着一千多家拉面馆的城市, 每天要消耗一百万碗拉面,是兰州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主食王者。一碗面从拉制到煮熟 上桌,看似不到两分钟时间,但其背后却有着很深的门道。
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曹石,计算机系硕士毕业后,利用业余时间和朋友组了一个用西安 方言演唱的说唱乐队。身兼大学教师、乐队的主唱作词、多种角色的他,在这首最广为流 传,描写三秦大地平民美食的说唱里,一连串列举了陕西几十种诱人的美食,在曹石的歌 里,被冠以经典传统的是牛羊肉泡馍。泡馍是最土生土长的西安主食,吃泡馍最讲究的是 掰馍,对西安人来说,这不但是个进食的过程,还是个享受的过程,每个人根据自己喜好 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状不一的馍块,再配以熬煮了十几个小时的老汤,一碗看似豪爽简 单的羊肉泡馍,其实内在精致复杂。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概念: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这 是因为一千年前形成的两大农业布局,一个是黄河流域以黍和麦为主的旱作农业,而另一 个则是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因此出现了中国独特的 “ 南米北面 ” 主食格局。
地处太湖流域的嘉兴,正处于中国最古老的稻作文化区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嘉 兴以天下粮仓而着称。然而,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着称的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 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
在现代化流水线上,粽子这个古老的食物,呈现出与传统方式不一样的生命力。刘光 荣,这个从四川来嘉兴打工的裹粽技师,从每天上午 8点到下午 4点,要完成超过 3000只粽子。平均每分钟裹 7个粽子, 每一个粽子,用的时间不到十秒钟,而份量的准确率是 百分之百。在这样的车间里,每一个工作日,就会有大约 100万只粽子被生产出来。
每年晚稻成熟,就到了宁波人打年糕的时候。孩子们约好都从宁波回到村里来看望阿 公阿婆,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像今天这样围坐在一起的日子,一年只有难得的两三次。在这 个颇为丰盛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年糕。
做年糕是宁波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以前的宁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上几十斤至上 百斤年糕,泡在冬水里储藏,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
宁波水磨年糕用当年新产的晚粳米制作,经过浸泡、磨粉、蒸粉,搡捣的过程,分子 进行重新组合,口感也得以改善。搡捣后的米粉团,在铺板上使劲揉压,再揉搓成长条, 一条最普通的脚板年糕就成型了。
五岁的宁宁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跟着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等宁宁长大的时候,也许不 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则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 忆里。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 2012年春节,白波跟全家人一起在 北京过年。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的白波,常年在各地摄制组工作,一年中,也只有在过年 这样难得的日子里,儿女们能回到父亲身边。
饺子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在中国人 的习惯里,无论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除夕夜合家团圆吃 “ 饺子 ” ,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 代的重头大宴。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 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的群体,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 的故事。 (责任编辑:编导高考培训 QQ :800038934)
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 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第三集 转
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 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第三集 转化的灵感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 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位于云南红河地区的建水古城,古称临安。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各种文化的掺杂 形成了特有的氛围和格局。建水最着名的大板井旁,女人们单靠手指的合作,就构建起一 条豆腐的流水线。
始建于明代初期的大板井,直径达到惊人的三米,几百年后依然不失活力。中国人相 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 共通。
姚贵文和王翠华围绕着豆腐的生活清淡辛苦。丈夫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去远方的大湖钓 鱼,虽然他从来没有钓过鱼。在这对夫妇眼里,每一颗豆腐都很珍贵。它们能够帮助自己 供养子女,过幸福安稳的生活。
九月下旬,乌珠穆沁草原已经褪去了绿色。孟克和家人抓紧时间,赶在严冬之前进行 最后的出场放牧。奶茶是早餐中永远的主角。砖茶、黄油、炒米,以及鲜奶是一锅奶茶的 重要内容。
奶豆腐是几天前做的。草原上的人离不开奶茶和奶豆腐。无法靠蔬菜和水果来补充的 维生素和矿物质,都可以从这里获得。
一直向南,几千公里外的云南,几乎是同样的情形。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 的牛奶。乳扇被晾到院敞里风干,像是挂起了巨大的风铃。
这种远隔万里的默契,或许要追溯到蒙古人开疆拓也的年代。在 800多年前,忽必烈 时期的蒙古人远征到云南。定居至此的蒙古人也带来了遥远家乡的奶食味道。他们不会想 到,这种转化的手法一直被流传下来,生机勃勃。
在蛋白质的提供上,大豆食品是唯一能够抗衡肉类的植物性食材。对于素食者来说, 这相当完美。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 “顺其自然”。
安徽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 有的食物——毛豆腐。方兴玉是不会在湿热的夏天做毛豆腐的,桑拿天里,人们很难控豆 腐发酵的走向。但是在其它的季节里,徽州温润的环境却能引导微生物们走上发酵的正轨。 她希望与这有关的一切,自己的女儿都能够学习和领悟到。
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 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
用稻米酿出的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酒,应该是人们利用微生物的最早的 案例了。立冬的清晨,绍兴的天空开始下起小雨。这对酿酒师傅们来说,是个好征兆。酵 母菌喜欢江南冬季这种绵长而又不剧烈的冷。
绍兴,自古的繁荣富庶之地。如今,绍兴人家仍然乐于枕河而居,享受其中的一份闲 适。酱园里,露天的空场排列着几百只硕大的酱缸。五十六岁的丁国云依然身手矫健。酱 料粘稠、厚重,需要人力定时的上下翻动,酱缸内的发酵才会均匀。在这些酱缸里,微生 物的世界,此消彼长,互相制约。“中国的酱”,在人类的发酵史上独树一帜,数千年间, 它成就了中国人餐桌上味道的基础。
在中国的北方,酱的意味更加直接。再过三个月就是下新酱的时候了,但是准备的工 作却要从现在开始。做酱是东北人家的大事情,邻居也赶过来帮忙。煮熟的黄豆在锅里直 接被捣烂。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人们做酱只用大豆这一种材料。这样的单一也是一种奢侈。
温暖的火炕上,六只手合力把豆泥堆砌成型。酱的味道甚至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主妇合 格与否的标准。最后用透气的黄纸包裹,捆绑成结实的酱坯。酱坯被挂上墙。在之后的两 个月里,它们静静的发酵。等到来年春天,再开始更深入的转化。
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 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第四集 时间的味道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为了保存食物,我们虽然已经拥有了多种 多样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也曾意 外地让我们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时至今日,这些被时 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并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 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责任编辑:编导高考培训 QQ :800038934)
秋日的清晨,古老的呼兰河水流过原野。它发源于小兴安岭,蜿蜒曲折地注入松花江。金 顺姬从小在呼兰河边长大,对她来说,故乡,就是这种让她魂牵梦系的泡菜的味道。菜园 里的白菜是母亲每年 7月头伏时种下的,为了做成泡菜,所以选用的都是心紧叶嫩的品种。 今天,女儿第一次和妈妈学习做泡菜。朝鲜族泡菜品目繁多,而且即便只是一个品种,也 可以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味道 :凉食的清爽,烹炒的鲜香,等等。漫长的冬日里,有了脆辣、 鲜甜的辣白菜的陪伴,再寡淡的日子,仿佛也会变得温暖、富足而且有滋有味。
香港的阿添和家人一起经营着自家的腊味店。每天早上,他都是店里最忙碌的人,做 这份工作,他已经有了 10年的经验。和兴腊味家有着 60年的历史,以用料新鲜,考究, 在顾客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口碑。如今,阿添和他的父亲、大伯一起,打理照料店里的 一切。
而在内地的湖南,稻田里的禾花开了,也到了苗族人制作腌鱼和做腊肉的时节。湘西 木材丰富,熏烤腊肉的燃料以硬木为佳,如茶树和杨梅树。熏烤时,要把腌制好的肉挂在 取暖做饭的火塘之上,还不断将松果、茶壳、桔皮等放入火塘,这样熏烤出来的腊肉,就 会带着茶果的香味。
对纯朴的苗家人来说,腌鱼腊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 活和记忆,永远也难以忘怀。
在今天的黄山地区,农家后院里依然晾晒着火腿和咸肉,洋溢着一派田园气息。用腌 咸肉制作的“刀板香”是一道待客的主菜,也是徽州菜的代表作之一。
在叶师傅看来,家乡的农家火腿才是世上最美味的火腿。当然他也一定知道,在距古 徽州不远的浙江金华,也出产一种大名鼎鼎这火腿,它以肌红脂白,肉色鲜艳,香气浓郁, 滋味鲜美而而闻名于世。
三阳南货店是上海老辈人个个都晓得的土特产商店,江浙地区的各式干货在这里都能 买到。腌腊柜台组的组长侯师傅, 1975年就开始在这里工作。对金华火腿做品质鉴别,只 需要使用这样一支竹签,把它分别插入火腿的上、中、下三个部位,特级的火腿,三签拔 出来,每一签都会散发出一股扑鼻的异香。在某种意义上,像“三阳”这样遍布上海的南 货店,其实就是这个移民城市的一座座味觉纪念馆。
霞浦,闽东最古老的县份。漫长的海岸线为这里制造出众多的天然港湾,大海已然成 为了种植紫菜的一座水上农场。
林仁灼, 16岁开始和父亲学习种植紫菜,如今已经 49岁,今天,他要为自家的农田 再架设几枝毛竹。从山上砍来的毛竹要经过预先处理 :把里面的竹节疏通,以方便把毛竹插 入海底。毛竹每根长 16米左右,重 200余斤。把它架设在海里,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
与闽东隔海相望的台湾,对于云林县口湖乡的渔民们来说,决定他们一年生计的关键 时刻已经来临。乌鱼子是台湾西南沿岸的特产,取乌鱼卵腌制而成,由于形状像中国的墨, 日本人把乌鱼子称为“唐墨”,并把它视为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在台湾和日本,乌鱼子一 向被视为餐桌上的高档美味。它口感绵密,软糯滋润,只需薄薄一片,就已厚味无穷。
曾有学者推论,人类的历史都是在嗅着盐的味道前行。大澳,偏居中国南海一隅,早 年因盛产海盐而闻名。
郑祥兴虾铺是经历四代人的百年老店,一直稳守大澳虾膏虾酱的领导地位。 76岁的郭 少芬,大澳本地人,从 20岁嫁到郑家开始,做虾酱已经有 50年以上的经验。无论是虾膏 还是虾酱,主料和辅料,其实就是再简单不过的银虾和盐。制做方法,也无非就是用把虾 和盐搅碎后放在竹筛上晒太阳。
老铺一直靠郭少芬和丈夫两个人打理,直到相濡以沫的丈夫在 2011年去世。都说大澳 是观赏日落最理想的地方,这里,指的也许不仅仅是风景。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 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第五集 厨房的秘密
要统计中国菜的菜品数量、毫无争议地划分菜系,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烹炒 煎炸蒸,火候,食材,调味??有时候,这些显得简单,有时候却又无比复杂。中国的厨 房里,藏匿着什么样的秘密?是食材,佐料,调料的配比?是对时间的精妙运用?是厨师 们千变万化的烹制手法?这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责任编辑:编导高考培训 QQ : 800038934)
这顿午餐是为了犒劳邻居们。每年的 11月份,尼西乡的人们都要给青稞地施肥。为了不错 过最佳的时机,各家之间互相帮忙。在今天,他们的耕种方式、生活习惯,依然还保持着 原样。
扎西是个黑陶匠人,这里的人们固执地认为,用黑陶烹制出的菜肴,拥有特殊的好滋 味。黑陶能承担的烹饪方法,就是煮。“煮”这种烹饪方式,与陶制炊具的诞生息息相关。 陶器诞生之前,人们不一定能想到,他们的后代会吃出这么多花样。能够在烧和烤之外找 到另一种让食物变熟的方法,在当时已经是一种惊喜和飞跃。
这里的人们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并不追求过于精致的生活习惯。作为水和火之间的 媒介,它将温度传给食材,让美味释放出来。看似简单的沸腾下,却蕴藏着尼西人厨房的 秘密。这秘密流传了几千年后,当初的“惊喜”已经变成日常的烹制手法。
中国人最早将“蒸”带入厨房,也创造了海量的蒸制菜肴。重阳节这天,是欧阳广业 的四十岁生日。晚上之前,他要准备一场大型村宴,压力可想而知。村宴的场地是不固定 的,灶台也须临时搭建。这样的炉灶,对于村宴再合适不过。广东是美食之乡,这看上去 毫无秘密可言的厨房,却要满足这里挑剔的食客。
在中国的村宴里,蒸菜往往是主角。蒸是中国菜烹饪法的基本方式之一。在人们发现 油脂的快速加热功效之前,蒸被认为比煮加热更快,并且更容易保持食材的完整形状。历 史上,“蒸”字曾经和“祭”字同义。牺牲、祭品要保持完整形状。而水蒸气的运作,使 热量比较均匀弥散于容器中,也使得蒸一整头猪成为可能。
在广东,人人几乎都是美食家,他们对菜肴有着几近苛刻的要求。蒸猪是今天宴席的 压轴菜。作为一场成功的村宴,家人团聚,老友相会是重要的,美味传达出的满足感也必 不可少。
离开故乡 25年后, 72岁的居长龙从日本回到扬州。他终于有机会来到熟悉的冶春茶 社,再次品味熟悉的味道。
淮扬菜本身的最大特点,是将寻常的食材精雕细琢后,以华丽的姿态登场。这里面, 中国厨房的另一大秘密——刀工的作用首当其冲。西餐的厨师,每个动作都有相应的刀具; 中餐的厨师手中的一把刀,却能行出无数种刀法。中国菜的刀法之所以如此丰富,正因为 它从来不是简单的“化整为零”。 19岁开始,居长龙用三年的刻苦,将一把刀运用到纯熟。 但刀工对年龄有着苛刻的要求, 72岁的他,现在已近很少展示自己的刀工绝活了。
每一天,周赛群都会和一群孩子在一起,授业传道,试图把三十余年的经验悉数教给 他们。无论天资如何,一年级的学生都必须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尽快掌握更多菜品的制作 方法。
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 湖南菜香辣,“香”主要来自油脂。中国人的厨房少不了各种油脂,古人用油脂来对食材 迅速加热,无疑是节省燃料的好方法。在今天,无论再多理论申明油脂过量的危害,中国 人依然离不开那特有的脆爽口感。无论这是否矛盾,油脂的运用,是中国人对烹饪方法的 莫大贡献。
这里是一家高级酒店的中餐厨房,所有的厨具应有尽有。国际名厨梁子庚,却打算用 这些厨具来做一样不起眼的美食——咸鸭蛋。
尽管在全球很多国家的高级酒店做过总厨,梁子庚完成了对中西方烹饪的化学式理解。 但骨子里,他还是最中意食物本来的料理方式。今天他要和老友搭档,做杭州菜,西湖醋 鱼,这是一道对火候要求非常高的菜。他们将一条鱼剖开两半,一半氽水,一半过油。两 种做法都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将鱼下锅和出锅,否则会直接影响到西湖鲲鱼特殊的鲜嫩口感。 出锅后,两种做法的鱼在同一个盘子中合璧,浇上炒好的糖醋,美味看上去就已经呼之欲 出。
不过,遗憾的是,腌制一个月的咸鸭蛋,并不算成功。对于厨师来说,永远会有未知 的美味等待解密。小小的一枚咸鸭蛋,照样能难倒一位国际名厨。
对于专业的厨师来说,厨房的秘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对于普通人来说,厨房的秘密 则更多的和他们的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
李羡有就是这样的香港人,她今天打算自创一道新菜。这道菜是用鸡蛋液把肉馅封在 柚子皮里,先煎,再浇入成品高汤煨制。和大多数主妇一样,李婆婆不曾受过专业的厨艺 训练,她每天炖的汤、烧的菜,既没有美轮美奂的卖相,更没有出神入化的手段。然而, 这并不妨碍大多数中国人对“妈妈菜”的眷恋。 (责任编辑:编导高考培训 QQ :800038934)
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因为土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 —没有秘密。
第六集 五味的调和
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 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 越了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 中国人的心。
和全世界一样,汉字也用“甜”来表达喜悦和幸福的感觉。这是因为人类的舌尖能够 最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而这种味道则往往来源于同一种物质——糖。
对于阿鸿来说,糖不仅表示着甜,更意味着一切。糖葱薄饼,潮州着名的传统甜食, 阿鸿的手艺是祖传的。今天,阿鸿准备多做一些糖葱,明天就是当地隆重的节日——冬节。 祖祠中,随着大戏的开场,人们怀着敬意,把各种色泽艳丽的甜品奉献给祖先,同时为自 己的生活祈福。阿鸿的心愿,是他的传统手工技艺能继续为整个家庭带来富足。
中国人在品尝生活的甘甜之时,似乎也很善于欣赏苦。
10月的果园,茶枝柑由青转黄,气味芬芳。味苦带甘的新会陈皮就出自这些饱满的果 实。储存年份的长短,决定了陈皮的等级和价值。在南中国,陈皮甚至能决定一家餐馆的 兴衰。
澳门路环岛,阿伦进完货回到店里。他是这家海鲜餐厅的主人。餐厅以阿伦祖父的名 字命名,半个多世纪以来,生意很少冷场,秘密就在于餐馆的招牌菜——陈皮鸭。
阿伦的记忆里,父母始终只是在店里日夜忙碌的两个身影。童年给他留下的,是辛苦 的回味。陈皮飘香里,时光仿佛过得很快,如今,阿伦已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在他看 来,四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最准确的,莫过于“苦尽甘来”。
咸的味觉来自盐。在中国菜里,盐更重的使命,是调出食物本身固有的味道,改善某 种肌体的质地。在中国的烹饪辞典里,盐是百味之首。
粤东海边,村民世代以晒盐为生。不下雨的日子里,阿刘每天都要在盐田里忙碌。晒 盐的收入微薄,一年不到一万元,阿刘还要做电工和捕鱼贴补家用。村子里的人大多外出 打工,大片的盐田已经荒废,阿刘依然选择留守。
酸味能去腥解腻,提升菜肴的鲜香。当酸味和甜味结合在一起时,它还能使甜味变得 更加灵动,更加通透。酸甜,正是大部份外国人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对于中餐产生的基本共 识。
在烹制肉类时,酸味还能加速肉的纤维化,使肉质变得更加细嫩。当然,“酸”味本 身,不尽能促进消化,增进食欲,与此同时,在世界通用的“甜”以及“苦”之外,中国 人还很特别地使用“酸”字来形容某种疼痛、某种妒嫉、某种不堪以及某种纠缠而难以言 说的苦难。
除了“酸”,还有一种可以提振食欲、并且在中餐的菜谱上经常合“酸”字合并使用 的味道,那就是“辣”。
素琼是个菜农,也是绝对的一家之主。在四川,许多妇女都像素琼这样开朗、坚韧、 果断,汉语里,人们用“泼辣”来形容这种性格。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多阴雨,住在这里 的人,正需要辣椒的刚猛热烈。
在川菜中,无论是作主料、辅料还是作调味料,辣椒都是宠儿,它给川菜烙上了鲜明 的印记。素琼特意推迟了这一造辣椒的种植和采摘,果然在冬季里卖出更好的价格,这种 精明让她丈夫十分佩服。
中国烹饪,既能像麻辣的川菜一样如此凶猛地侵略我们的味觉,也能润物细无声地让 我们的舌尖领略鲜味的美好。
庄臣 18岁时,进入中国最早的五星级酒店,成为一名厨师。 2000年,庄臣辞去餐饮 总监的职务,成为职业美食家、广东饮食文化的推广者。他认为,在烹饪中保持食材的原 味,是一种素面朝天的鲜美。
“鲜”是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并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觉体验。全世界只有中文才能阐释 “鲜味”的全部涵义。然而所谓阐释,并不重在定义,更多的还是感受。 “鲜”既在“五 味”之内,又超越了“五味”,成为中国饮食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种境界。
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 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 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 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责任编辑:编导高考培训 QQ :8000
第七集 我们的田野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 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 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贵州省从江县,侗族、苗族和壮族聚居的山区,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 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糯稻。远离现代文明的喧嚣,散落的村寨像一个个孤岛,深藏 在大山深处。
十月,是糯稻成熟的季节,壮族聚居的下尧村,正在迎接一个专为稻谷丰收设置的节 日 ---新米节。但糯稻并不是村民们唯一的收获,水田里还藏着其它的秘密。水稻田里可以 同时养鲤鱼和鸭子,这种稻鱼鸭共作的古老体系,已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獐子岛,黄海北部一个不足 15平方公里的岛屿,却因为海域里的物产富甲一方。碧波 之下,生存着一个兴旺的群体。被中国人视为海中珍品的海参、鲍鱼、海胆等无脊椎动物 恰好占据了其中的多数。纯净的水体和活跃的洋流造就了它们非凡的品质。
三年前,数以亿计人工培育的海参幼苗被播撒在这片水域,它们和野生同类的成长轨 迹完全相同。这是人类和大自然的携手合作,以生态的方式,实现了耕海牧渔的理想。 45岁的潜水员王厚喜正在准备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入水。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繁衍期,它们成群结队从栖息的支流和湖泊迁移到长江口。 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变,今天,野生中华绒螯蟹已经十分罕见。小太是人工繁育的一代。河 塘里的水全部引自太湖,小太的食物是湖里的水草和小鱼虾,与吃饲料的同类相比,它拥 有更长的生长期和更健壮的体魄。今天的中国,大闸蟹已经成为利益最高的养殖项目之一。
地处长三角北端的江苏兴化水乡,仿佛一片被时光遗忘的土地。盛夏的正午,夏俊台 和王元凤把船划进了湖荡,给一种嗜水的高大蔬菜进行浇灌。他们脚下这块样貌独一无二 的土地,叫垛田。
各种葱茏的蔬菜中,身形魁梧的芋头是绝对的多数。四面环水的垛田,恰好能够满足 这个物种最大的嗜好:喝水。每天,老夏要给芋头浇四次水,每次浇够一个小时才能保证 芋头的需水量。
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祖居兴化农村的夏俊台,可能是家族中最后一位从事农作 的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安然享受这里的一切,天然的垛田、芋头、以及他和妻子的家。。
青藏高原,世界的屋脊。喜马拉雅山横亘于南部,它的北面,雅鲁藏布江从雪山冰峰 间流出,奔向藏南的谷底,开辟了西藏最富庶的农业区——日喀则。
村外,人们种植的青稞就要成熟了。在寒冷的极地,人们需要借助饮食来补充生命的 能量。 4000米以上的海拔,自然的馈赠并不丰富,有限的食物当中,青稞,成了人们最依 赖的主食。望果节在青稞成熟前举行,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祭台上,铺满青稞粉的手 印,被赋予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青稞粉被抛向空中。人们相信,祈祷的声音,可以直达天 宇。
北京,繁华的国际化都市。林立的高楼,围绕着古老的紫禁城,也围绕着不同气质的 老街小巷——胡同。住在胡同的贵春有一个不平凡的理想:拥有一片自己的菜园。于是, 贵春把他的理想搬上了屋顶。
种子在地下静静地沉睡着,春天的北京,看不到一点绿意,屋顶上的鱼池还留有去年 冬天的残冰。夏天一到,贵春的屋顶完全换了容装。当都市中的人们涌向菜场,将远道而 来的蔬菜带回家,贵春却可以像个自在的农夫,就地取材,自给自足。
都市里,成片的屋顶仿佛被遗弃的空间,了无生气。而贵春的屋顶菜园却是一片清凉 世界。不足 100平方米的绿色屋顶,用它的每一个叶片,净化着都市的空气。它们是贵春 送给这个城市的礼物。
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 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 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目前是中国纪录片中的一个奇葩!但是这部片子不仅是讲 述了中国的美食这么简单,他更加从另一个方面讲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 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 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 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一般情况下,纪录片多涉及历史、科技、人文等题材,而涉及美食的不多,加之传统 美食节目表现方式较为单一,因此热播的并不多见。而《舌尖上的中国》不同的是,每一 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 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这部纪录片破天荒地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阿卡手工:最新精彩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 那一场关于理想的美梦
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能够在国内众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中跳脱出来?有业内人士 分析,它之所以能够吸引眼球,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方面是它并不是单
纯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它是把美食当做一个媒介,通过这个普通的媒介找到与这个媒介 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说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 学思考,都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片子表达出来。
美食需要动手去做,作为劳动的成果,更加能够从某个层面反映出人们的身存状态与 生活哲学!想想我们身边的那些事儿不用动手就可以不劳而获,传统文化如果不被重视的 话是不会被继续发扬光大的。
阿卡手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清明上河图十字绣
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字画,为什么会源远流长呢?正是因为他得到了人们足够的重视, 而被人们用各种手工作品来体现它的价值,例如 十字绣清明上河图 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吗?在小编看来,这部片子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告诉我们对我国的传通文化不管是美食, 还是其他的手工活儿等众多文化的精髓都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一定要经过问们将他发扬到 极致!
范文五:舌尖上的中国
Who wants
Specialist food sales have gone through the roof, since the TV series
Searches for
And there's been another impact - online food buying trends have shifted - from the afternoon, to after 10 p.m. - just after the show airs.
For those planning to stick to a strict diet, the night-time show is a sweet seduction that's hard to resist. And many end up making a beeline for the kitchen to recreate the on-screen temptations right away.
Online sellers have also reported a rise in cooking equipment - sales of pots and pans have increased by 20 percent.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舌尖上的养生模拟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