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教育报刊的产品形态与分类
教育报刊的产品形态与分类
教育报刊的产品形态与分类
◎丁昌桂
报刊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它的产品形态 如何.这个过去不被重视的问题,在市场化的 进程中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严格地说,报 刊的产品形态既包括报刊的物理形态,比如 报刊的纸张,开本,装帧设计等可视性外在要 素,也就是物理形态,也包括报刊所体现的内 在的精神属性和功能属性,或者称功能形态. 不过,这里我们讨论的主要是它的视觉形态. 那么.教育报刊到底有哪些形态特征呢? 1.报与刊:印尉媒体形态的共性与个性 在阐述教育报刊的产品形态之前,我们 有必要分析一下报纸与期刊这两种出版物的 特点.报与刊,是印刷媒体中最常见也是最主 流的品种.所谓印刷媒体.是以纸张为传播介 质,以图文印刷为手段的信息文化传播工具. 相对于现代电子媒体而言,EpN媒体属于传 统媒体.报纸和期刊这种印刷媒体在产品形 态和功能上有联系也有区别.比如,报与刊都 是连续出版物,同样以纸张为传播介质,以印 刷为手段通过印刷的图文传载信息,文化和 思想.但报与刊在产品形态上还是存在不少 差异:从物理形态上看,报纸的开本也就是物 理尺寸要比期刊大,即便是所谓的小报和大 刊相比,也还是报纸的尺寸大.而且.报纸是
散页的出版物,一期当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 的版面数量的限制.可根据需求随时增减每 期的版数.你看现在市面上的晚报都市报, 周末和周日相差几十个版已成为常态.而期 刊是装订成册的.它的版面或者印张是相对 固定的.一般说来.每个年度的版面和印张相 对稳定不会突变,决不能像报纸那样随时增 减.此外,它们虽然都是连续出版物,两者的 出版周期不同,报纸的出版周期最长不能超 过一周.有的甚至每天出版几次(上海就出现 过一份报纸分早中晚三次出版),而期刊的出 版周期最短的也不会短于一周,最长的甚至 达半年.正因为出版周期的差异,也带来了 报纸和期刊功能的差异.梁衡是这样论述它 们之间的差异的:"报纸就是新信息的连续叠 加,它的本质是信息,功能是传播.它是散页 的连续出版物.书籍的本质是知识,主要功 能是积累,是成册的不连续的出版物.期刊 是介乎书和报之间,是成册的连续出版物,兼 有积累知识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它的积累 是选择最新知识,决不像教科书那样存陈年 老账:它也传播信息,但是选择相对固定,作 用时间稍长的信息.决不肯用--IJ,时计以日 计的短命信息.这正说明了期刊作为书与报 的过渡,兼有积累和传播的功能.从报到刊 到书,信息性渐弱,反之从书到刊到报,知识 性渐弱,信息性渐强."梁衡这段话对书报刊 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印刷媒体的功能和特点的 编
辑
论
坛
,
江苏教育通讯
编
辑
论
坛
概括非常简洁明了
2.教育报刊的形态特征与发展趋势
我们这里讲的是狭义的教育报刊的产品 形态.所谓产品形态,就是产品的物理特征和 功能特征.对印刷媒体来说,既包含纸张,开 本,版式,印刷等可视觉的物理因素,也包括结 构,质态,价值等不可见的功能性因素.一般说 来,物质产品的理想形态是美观与实用的一致 性,也就是将实用性和审美性和谐统一起来. 报刊虽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以传播信息文化 为特征,但是,这种信息与思想文化的传播还 得依赖物理的外壳比如纸张开本这些介质.因 此.这些物理介质与传播内容一起构成了完整 的产品形态.对于报刊这种以物质为介质的精 神产品来说,它的理想形态应当是以"利于传 播,方便阅读"为原则.这里,我们来讨论教育 报刊的形态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含义不一样的大报大刊与小报小 刊.大报大刊与小报小刊在西方传播学里有 其特定的含义,大报如《纽约时报》《泰晤士
报》等,是与"主流""严肃"等关键词联系在一 起的,而小报小刊则是庸俗黄色的代名词,比 如《太阳报》等.但在我国教育报刊领域,它们 的含义起了变化:大报大刊指教师用的教育 报刊,小报小刊指学生用的教育报刊.的确, 纵观市场上的教育报刊,教师(含教育管理
,而且 者)用的报纸多为对开,期刊多为l6开有的还在不断变大.为什么以教师为主要读 者的教育报刊多为大报大刊呢?因为大报大 刊在单位版面内载文量比较大,适合刊载较 长的文章.能够满足教师较大的信息需求;其 次,大报大刊适合了教师阅读的物理环境.教 师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相对宽敞的空间可以 供大报大刊舒展版面打开阅读.而且,大报大 刊也契合了人们的阅读心理需求.阅读报刊, 不仅是一种文化产品的消费,而且是一种文 化符号的消费.从世界范围来看,大报大刊就 是严肃主流媒体的代名词,特别是我国的党 报历来都是对开大报的,这不仅是一种产品 形态,而且成为一种产品符号.消费心理学告 诉我们.人们在产品消费时,很多时候不仅是 在消费它的功能.而且会消费它的文化符号 这种附加值.比如消费名牌产品时不仅消费 了它的实用功能,而且显示了一种身份与尊 贵,获得一种精神的体验,这就是消费了产品 的附加值.作为教师阅读的报刊尽管是一种 精神产品,但它的消费规律却是如出一辙.在 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大报大刊培养了这个特殊 的读者群体的阅读习惯和感情,他们在阅读
的过程中,不仅消费了信息,而且得到一种精 神的暗示:这样的严肃的主流的报纸才是我 们的读物.也就是说,他们阅读报刊消费信息 的同时,还能获得一种与身份相一致的满足 感和荣誉感.特别是教育部门主管的工作指 导类的教育报刊,现在虽然没有机关报刊这 种名头.但它们与教育行政部门割不断的血 脉联系还是满足了一部分人的机关报刊情 结.这就是现在的《江苏教育报》4开8版虽 然容量与对开4版相当且阅读更方便,但很 多读者还是对这种产品形态不满意,再三呼 吁要改为大报的重要原因.
教育报刊语境中的小报小刊当然首指尺 寸之小.中小学生用的教育报刊多为小开本, 即报纸是4开本,期刊为32开.所以选择这 种开本,是因为适合了学生阅读的时空要求. 教室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里无 论是单人还是双人学桌尺寸都比较小,所以, 小开本比大开本更适合学生拥挤的阅读空 间.而且,报刊尺寸小了,还便于放进书包,便 于携带.中小学生还是未成年人,身体的尺寸 也不及成人.阅读视线的展开的幅度.都不及 成人的尺寸,就像其他商品有儿童版本一样, 4开报纸和32开的期刊,这种开本的产品就 是物理形态上的儿童版.
此外,学生使用的学习辅导类报纸,常常 附有一周一练的自测试卷.4开本的报纸正 好与常用的试卷尺寸相当,这也符合学生的
考试习惯.况且小开本的报刊在单位面积内 载文量较小.比较适合刊载短小的文章,学生 不同于教师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大块时间. 因此,这种小开本的报刊形态正适合了它们 时间紧张无法阅读大块文章的实际.当然,业 界所说的小报小刊也指内容的"小"——就是 内容的儿童化和适切性.总之,教育报刊行业 里所说的小报小刊.是指从内容到形式都适 合学生阅读的"童报童刊",而不是西方传播 学上小报小刊的传统含义.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教育报刊中教辅类 报纸从物理形态上看是报,但从功能形态上 看,却不是报纸.按照经典的传播理论,报纸 是新闻纸.是传播新闻信息的,但教辅报虽然 也是新闻纸印刷,但并不具备新闻传媒的典 型特征.它以传播知识为己任,跟进教学进 程.是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它是师生教学可以 凭借的教育资源而非报道教育上发生的新闻 信息.可见教辅类报纸其实不属于真正意义 上的报纸,只是采用了报纸的物理形态.是一 种报纸形态的知识性出版物.
第二.分版化趋势一发而不可收.报纸分 版,期刊分栏,这本来是为了将报刊切割成更 小的组版单位.把内容相近,主旨相似的文章 集纳在一起刊发,便于读者循序分类阅读.这 种分栏和分版.只是一份报刊内容分隔的结 构方式.并不是分版单独发行.但是,我们这 里所说的分版已不是这个含义,而是指利用 原有的刊号.独立编辑内容,分开出版不止一
份报刊.单独营销发行.按照现在的出版管理 规定,这样做是违规的.但是,教育报刊中的 分版化已经一发而不可收,翻阅2010年的邮 发报刊目录可以发现,有的报纸一个刊号包 打天下,从幼儿园到大学,加上配合不同的教 材版别.一个刊号已经出版了单独发行的上 百个版本.甚至有的期刊也出版几十个版本. 笔者担心.这种盲目的不节制的疯狂终将招 致自己酿成的苦酒.当然,因为教育报刊读者 的特殊性,适当进行分版也是必需的.因为不 同阶段的教育学科知识有不同的阶段性要 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多种学科,但多种学科 如果刊发在同一份报刊上会给阅读和使用带 来极大的不方便和不经济.也许正是考虑到 教育报刊的这种特殊性.相关管理部门才对 教育报刊的分版采取了如今的默许态度.报 刊的分版其实首先是分众.面对不同年级的 读者.只有分学科分年级出版才能够适合读 者需求,分版单独发行也更加经济.江苏教育 报刊总社的报刊在分版编辑和传播方面也迈 开了步伐,特别是《小学生数》初创时期 只有一个版本.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读者 要求的细分,现在已经按年级编辑出版.这的 确比以前更贴近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分版 之后内容更贴近读者.发行量的上升和竞争 力的增强就是对分版投上的赞成票. 第三.出版节奏和出版形态跟随教育的节 奏起舞.教育是教育报刊孕育和生存的土壤, 因此.教育报刊出版节奏和产品形态也是伴随
着教育的节奏起承转合的.首先,那些与教学 进程密切配合的教育报刊内容与时间相契合 的逻辑起点不是每年的1月.而是每个新学年 开始的时候也就是每年的9月1日.教学和教 辅类报刊的编辑出版计划也是以9月1日作 为新一轮出版计划的时间起点,根据教学的进 程安排相应的出版内容.而且,学校的运行与 其他社会组织有一个鲜明的不同,就是学校有 寒暑假.寒暑假是学校工作的特殊节律,在这 个时间里.教师学生集体放假离校,而且这一 时间内他们不仅会调整生活节奏.还将调整生 活的内容.因此,寒暑假期间出版的教育报刊, 不仅要应和这种节律调整自己的出版节奏,也 编
辑
论
坛
编
辑
论
坛
江苏教育通讯
要调整产品的内容,改进自己的产品形态.以 满足师生假期这个特殊时间段的阅读需要.多 数教育报刊会利用出版刊期的资源,编辑出版 暑期合刊.报纸会选择减少出版频率,缩减出 版的版数.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的《成才导报》就 曾连续多年策划出版了暑期合刊《高考升学地 图》,满足高中生高考志愿填报的需要,也顺应
了高考的节拍,所以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上海 教育报刊总社利用暑期编辑出版《教师人文读 本》,已成为暑假期间《上海教育》基本定型的 常态产品.2010年的第一二两期合刊,又应和 上海世界博览会的节奏,推出了《上海教育?世 博特刊》,成为寒假期间教师知识补充的时尚 读本.
第四,印刷与装帧比较传统朴素.现在社 会上报刊豪华版层出不穷,不要说《时尚》《上 海一周》这样的面向都市白领的报刊,就是面 向市民阶层的报纸有时也会"豪华"一下,时 常出现铜版纸印刷的大美人豪华封面.但教 育报刊无论是面向教师还是面向学生的,从 印刷材料使用到装帧设计再到报刊的版式安 排,都比较朴素理性,不赶潮流,有简单朴素 之美无哗众取宠之嫌.这是与教育报刊传播 内容的科学客观理性相协调的,也是与教育 报刊的编辑出版者属于教育人的群体性格密 切相关的.当业界的报纸都在进行色彩革命, 推出时尚的彩色版时.作为中国教育第一大 报的《中国教育报》至今还是几十年一贯制的 "黑白语言".当然,对这种产品形态也有人斥 之封闭保守,好在教育报刊界也开始有人筚 路蓝缕,探索教育报刊的材料和印刷的现代 化,时尚化之路,《上海教育》《教育》等都率先 推出了轻涂纸的全彩印刷,与那些印刷质量 豪华的社会报刊相比并不逊色.
据统计,全国的教育报刊多达数千种,为 了更好地研究它们的特点和属性,我们必须
进行适当的分类.现在,业界常见的分类方法 是:按照主管主办单位的层级分:有国家级和 省市级,国家级的其实就是国家部委以上主 管主办的报刊,比如《人民教育》《中国教育 报》等.省市级的就是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主管 主办的,比如《上海教育》《江苏教育》《江苏教 育报》等.另一种分法就是按照内容的特点分 为综合性的和学科性的.还有人认为,教育报 刊可以分为两类:工作指导性的和学习辅导 性的.笔者认为,教育报刊的种类繁多,性质 各异.上述分类不免失之粗疏.为了便于较为 深入地研究不同类别教育报刊的特点,我们 拟结合报刊的读者,内容和功能等要素,将教 育报刊分为以下几类:
工作指导类:这类报刊皆拥有一定的行 政背景,基本上是国家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 主管,各级教育报刊社主办.其中工作指导类 期刊是新中国教育报刊家族中历史最长,官 方色彩最浓的教育期刊.这些教育期刊大多 诞生在建国初期.伴随着新中国教育的起步 而诞生.工作指导类报纸大多出生较晚,多数 诞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上个世纪8O年代 之后,党和国家积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迫 切需要比期刊反应更快捷的媒体来宣传这一 战略,于是一批工作指导类教育报应运而生. 无论是诞生于建国初期的教育类期刊还是诞 生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类报纸,办 报的宗旨和思路至今变化不大,"四菜一汤" 的板块从上个世纪延续到本世纪,形成了比
较稳定的内容结构.所谓"四菜一汤"就是指 领导文章,典型报道,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文 艺+图片,中规中矩,数十年不变.这类报刊 都是过去的所谓机关报刊,虽然如今没有了 这一身份,但它们安然不动,基本上是面孔依 旧,根本原因还是体制的制约.加之内容综合 性和市场的地域性(每个省市都有一本以省 市名打头的教育期刊或者报纸)缺少准确的 读者定位,随着行政发行力量的逐步退出,这 类报刊的发行量持续下滑.特别是教育类报 纸.其报道的深度不如期刊,快捷程度不如网 络,新闻视角和广告经营不如社会类报纸,更 是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多数教育报刊盈利 的情况下,按照所谓工作指导类思路运营的 报纸往往处于亏本状态.举步维艰,成为报刊 社不得不背负的包袱.
学术研究类:这类报刊多为国家和省市 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科研院所主办.如中央 教科所的《教育研究》《教育文摘周报》,江苏 省教科院的《江苏教育研究》,上海教科院的 《教育发展研究》等.当然,部分高等师范院校 的教育科学版也应归属此类.这类报刊 主要研究和探讨各类教育发展和管理问题, 是学术创新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交流和 展示的方式基本上是规范的学术论文或调研 报告.作者多为专业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和各 类学校有理论素养的教育实践者.学术研究 类报刊属于"专业表现好"的报刊,对推动理 论研究,繁荣教育学术具有积极意义.但这类
教育报刊也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教育 一
线的实际在理论的概念里兜圈子.须知教 育研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研究,应当 深入学校和课堂,立足于草根式的应用研究, 而不是追求脱离实际的概念化理论研究. 学科教学类:这类报刊多为师范院校或 教育学院主办主管,如《语文学习》《数学教 学》等,它们以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为主要内 容,读者对象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支撑这类 期刊的骨干作者多为中小学一线的教学研究 人员和教师中的业务骨干.也有少数来自高 等师范院校的教材教法的教师.这类报刊或 分析研究教材,或研究教学方法,或创新教学 设计,或提供课堂教学案例,所刊载的文章理 论联系实际.应用性比较强,是学科教师的工 作助手和参谋.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欢迎.多 为教师自费订阅和保存.因为这类报刊带有 工具性特点,为了便于学科教师的阅读和使 用,基本是分学科编辑出版.由于缺少新的内 容卖点,加之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日臻 丰富完善,近年来,这类期刊的发行量也呈下 降趋势.
学习辅导类:学习辅导类报刊主要是师 范院校或出版机构主办.比如《语文报》《英语 辅导报》……这类报刊紧密跟进学生各学科 各个年级的课堂学习进程,联系课内,拓展到 课外,辅之以与教材和课堂教学进程配套的 练习.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参谋.也成为教师的
工作助手.有的教师是拿来主义,直接将教辅 报刊的作业布置给学生练习或考试.但这类 报刊要提高思想境界和编辑水平,在启发学 生思维指导学法上多下功夫,而不能剪刀加 浆糊.满足于拼拼凑凑,让报刊变成另一本习 题集,增加学生的负担.那样教辅报就沦落为 教"考"报.它不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成了折 磨学生的应试教育帮凶.
综合知识类:这种综合性学生报刊,多为 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报刊社主办.侧重于学 生科技人文素养的提高,以传播知识,拓宽视 野为主体.虽然也涉及学科知识,但不是系统 的学科辅导.而是侧重于画龙点睛的学法指 导.但这类报刊的应用性不是很强,特别要防 止缺少中心和特色的定位.上不着天下不着 地的泛泛而谈.这样的报刊就像保健品,吃也 没事不吃也不会出事,缺少必读性.综合性学 生报刊要在竞争中胜出.必须突出个性,防止 同质化.强化内容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 活动,走品牌化发展道路.这样才能冲出教辅 类报刊的重重包围.杀出一条学生报刊助推 素质教育之路.
(丁昌桂,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副总编辑) 编
辑
论
坛
范文二:文本的形态分类
作者:乔治·J.E.格拉肖
翻译:汪信砚/李白鹤
国外社会科学 2005年05期
中图分类号 G305
根据文本存在的形态,可将文本划分为现实文本、意向文本和理想文本。现实文本是当前存在的文本,或者以往曾经存在于历史上某一处的文本,不管它是存在于作者头脑之中或之外,哪怕它过去仅存在了一段很短的时间。意向文本是仅仅作为作者的意向而存在的文本。理想文本则是仅存在于某一解释者头脑之中的文本,是解释者认为作者已创作或应当创作但事实上作者从未实际创作过的文本。
一、现实文本
存在于或业已存在于解释者头脑之外的文本,我称之为现实文本。现实文本又至少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历史文本、当代文本和中间状态的文本。对现实文本所作的这种进一步分类必须与文本存在的时间关联起来。
1.历史文本
历史文本是历史作者实际已创作出的文本。(注:文本的历史作者可能实际上并不只有一人,如《美国独立宣言》。参见作者的《文本及其解释》。)它由历史作者在一定语境中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的历史的ECTs(注:ECTs即“entities that constitute text”(构成文本的实体)的缩写。——译者注)所构成。
当涉及创作于印刷术发明之前的手写文本时,历史文本很少是以其原初的形式存在的,当然也有例外。如果有一个作者亲手写的文本或者有一个原文本的精确的摹本,那么就表明我们确有这个历史文本。(注:亲笔写的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的文本。它最初是指作者的手稿,但也可扩充至由作者创作但并非手写的文本。)而且,如果我们知道我们有一个在创作后很快就被作者修订过的文本,即使它最初并不是由该作者写的,我们也可假设我们有此历史文本。例如,在中世纪,由作者修订最初是由学生所作的笔记的这种做法是很普遍的。经过修订的笔记被称为笔录整理(ordinatio),未经修订的笔记则被称为报告(reportatio)。在某些情况下,作品因这些名称而闻名,或许这些名称是用以强调文本对历史的忠实。邓斯·司各脱的《牛津评注》就是如此,它就是作为笔录整理而闻名的,而他的《彼特·伦巴第〈箴言〉评注》的另一版本,则被称为《巴黎评注》。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会表现出可能并非只有一个单独的历史文本,而实际上有数个。托马斯·阿奎那某些著作的文本就是这样的例子。有时候,他亲手写了有关著作的一个文本,然后让一个抄写员抄写文本,并在抄本上修订而不是在亲笔写的那个文本上作修订。确有证据表明,在其一生中的不同时期,他又对文本作过修订。在这样的情况下,并没有关于一个特定作品的单一的历史文本。我们有的是对应于作者对文本进行修订的不同时间的数个历史文本。至于文本的意义是否实际上相同以及由此提出的文本的作品是否实际上相同,则是另一个问题。
2.当代文本
我所谓的当代文本,是指它产生时原来的语言形式可以为我们所获得的文体。一篇译文没有资格被称为当代文本,因为文本的特性包括与组成文本的符号相联系的条件,而文本译文中的符号不同于原文本中所使用的符号。当代文本是由当代的ECTs构成的,而当代的ECTs可在当下被作者用来传载作为历史文本之意义的意向中的作品。关于当代文本的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是:在许多情况下我们通常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数个不同的文本。当我们涉及的是印刷术发明之前的历史时期产生的文本时,情况尤其如此。当然,在产生于印刷术发明之后的文本中,甚至也有这样的事例。
我们之所以会有数个当代文本,通常是因为有数个可追溯至一定源头的文本传统,以及以产生于不同时间的不同传统为基础的不同版本。例如,现今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就有数个版本,如皮阿那(Piana)版(1570)、利奥宁(Leonine)版(1888~1903)以及奥托瓦(Ottawa)版(1994)。(注:魏胥普尔(Weisheipl),《修道士托马斯·阿奎那》,第362页。)这些以及其他一些可用的同一文本的版本之所以互不相同,乃是因为没有现成的作者亲笔写的作品,遗留下来的是整个文本的200多篇手稿(不包括仅有的42个附录)以及另外属于原作不同部分的235个碎片。在此情况下人们发现,对于这样一个文本,编纂者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手稿的世系图或家族树,并在此基础上重建最有可能的文本。
但是,“最有可能的文本”的概念引起了一些需要回答的严肃问题。因为“最有可能的文本”并不必然是由作者创作的那一个文本或最具有历史影响的那一个文本。一个满足重建“最有可能的文本”的要求的版本或许是从未存在的、没有任何历史关联性的拼凑物,因为它在被编纂者重建之前从未像这样存在过。因此,19世纪的许多以形成最有可能的文本为方法论目标而汇编成的有关中世纪文本和古典文本的历史价值是很有限的。为了避免这类问题,后来许多编纂者致力于这样来编纂文本的版本:专注于一个好的、具有历史重要性的版本即所谓的抄本,尽可能对它少作一些修订,并附上其与其他手稿的不同之处,以供历史学家和解释者们参考。(注:关于抄本概念及其含义,参见坦塞勒(Tanselle),《格雷格关于抄本和美国文献编纂的理论》,第167~229页。)不过,认为最有可能的文本是有选择地将所有可用的文本和文本传统加以完美结合的观念仍在流行。
重申即使是当代文本也很少是单一文本的观点是很重要的。通常,我们会有一个以各种不同方式相互关联的文本家族,它们的历史精确性依其与历史文本联系的紧密程度或大或小,它们的历史关联性依其历史影响力或强或弱。但是,文本的历史精确度并不必然地和直接地与其历史关联性成比例。当然,如果历史文本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比如说我们有一个作者亲笔写的文本,那么,在组成当代文本家族的诸文本中至少有一个是历史文本。不过,即使是近来创作的文本,这种情况也很少见,因为甚至在不仅有作者亲笔写的文本而且作者尚可自己处理的时候,出版商和抄本的编纂者在出版和编纂过程中也总会对文本进行修订。
3.中间状态的文本
我所谓的中间状态的文本,是指我们并不现实地拥有、也非历史文本的文本,但该文本在某一时间曾经存在过并在那时曾作为相对于某一读者的当代文本而起过作用。因此,中间状态的文本是已经毁坏或丢失的文本。它不是当代文本,因为我们现在并不拥有它,尽管它在某一时刻相对于某些读者来说曾是当代文本;它也不是历史文本,因为它并不是由历史作者创作的文本。
我们或许知道,或许完全不知道有关该文本的任何事情。该文本或许在它产生后不久就被毁坏或丢失,而那些创作文本的人也并未传递过任何关于它的存在的信息,因而除了文本的创作者之外永远不会有人知道它的存在。或者,可能有一个丢失了的文本,对它的存在我们知道一些情况,因为我们有关于它的一个记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道该文本存在过,但我们现在并没有这个文本。有时人们找到了这样的文本,于是它们便成为当代文本,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仍然只是在一些历史记载中被提到。
中间状态的文本有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说明或有助于说明历史文本与当代文本的差异,表明当代文本不是历史文本而且并不直接依赖于历史文本。例如,在重建文本世系图的过程中,即使没有关于其曾经存在过的明确的历史记载,中间状态的文本通常也需要被置于其中。
二、意向文本
意向文本,如其名称所示,被认为是作者意向中要创作而尚未创作的文本。(注:采用这一概念的例子,参见坦塞勒(Tanselle),《文本的批评和解构》,第5页。卡瑞(Currie)在《小说的本质》第119页中将一种文本称作“作者意向中的文本”。)它并不被视为是作者已创作出的文本,因为这样一种已创作出的文本属于历史文本。当某人开始考虑作者在创作一个文本时并非故意犯下的错误时,意向文本的概念就出现了。例如,在口头文本或笔头文本中,作者可能会说出或写下一些并非他们意向中要写或要说的东西,他们可能使用了一些并非他们意向中要使用的词,只是因为他们当时不能想出更好的词来代替;他们可能错误地遗漏了词和短语;他们可能混淆了标点符号,如此等等。在许多技巧方面作者会误入歧途,使他们创作出的文本有别于他们意向中要创作的文本。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想说或写的东西与他们实际采取的方式之间总是不尽相同。一旦他们作了某种表达,它就成为文本的组成部分,尽管作者有时爱说他们所说的是另一个意思,因为在创作文本时他们并未想到他们寻找的那种表达。在他们使用模棱两可的表达时,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如果有人稍后问他们:“当你说R时,你指的是P还是Q?”作者有时会回答说P,有时会回答说Q,只有偶尔才会回答说R。仅仅当作者回答说R时,我们才可猜测这一模棱两可的表达是有意的。即使如此,我们永远也不能绝对断定作者在创作文本时就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意识到这一点,可能只是事后的认识结果。
作为对意向文本概念的进一步具体化,有人可能会指证这样的事实:作者在创作一个文本后会经常修订它,他们会回过头来把稿子改一遍,有时还会使文本的意义发生极大的改变。这或许说明文本并不精确地反映作者在创作它们时要表达的东西,虽然我们同样永远不能确定到底是作者所写或说的东西与其意向中要表达的东西一开始就有所不同,抑或不过是后来作者改变了他们对其意向中的东西的想法。
所有这些听起来都很合情合理,但也有人可能会争辩说,并不存在意向文本这类东西,其简单道理在于,在作者通过写、说或想而实际创作文本以前,他们对其意向中要创作的文本永远也不会有一个明确而完整的观念。(注:见尼哈马斯(Nehamas),《何为一个作者》,第689页。)他们对其意向中要做的事情至多也只有一个多少有些模糊的观念,或许是一个关于文本应如何被建构的思维轮廓,但文本仅仅在写、说和思考它时才被创作出来。
基于永远不会有意向文本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可能有人会争辩说,意向文本并不先于历史文本而存在。从时序上说情况的确如此,因为一个文本总是一个创作过程的结果,而不会以任何方式先于这一过程。(注:参看威尔斯默(Wilsmore),《文学作品并非它的文本》,第310页。)这是我想要坚持的观点。
我要强调的是,当作者创作文本时,许多因素影响着作者,它们对创作的各个方面起着因果作用。正如艺术客体一样,文本并不单独地源于作者,而是由作者、他或她的工作场所以及其他因素构成的复合体产生的结果。
于是,谈论作者所“意向”的文本而不是作者“历史地”创作的文本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实际上,没有这样的意向文本。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有人会争辩说,曾有一个要完成某个文本的计划,但由于作者的去世或某个类似的突发事件,文本没有被完成。但是,这与我们所得出的结论并不矛盾。理由有二:第一,当有大纲、笔记和计划时,文本的创作就已开始。实际上,有人认为笔记、计划和大纲就是文本的一个早期版本,尽管在这里没有经过进一步的思考我并不会这样认为;第二,在文本被历史地创作出来之前,关于文本会被怎样完成的,现有大纲和笔记都只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变更甚至丢弃的指导性原则。因此,即使文本的创作由于一些原因而被中断,说某个特定的文本是意向文本也是很难令人信服的。正如艺术客体一样,文本是已被创作出来的东西,其余的都只不过是多少有些模糊的冥思苦想。(注:我们将会看到,正如赫施(Hirsch)及其他人所说,这就是为什么文本的意义不能被归结为作者的意向的部分原因。)
有关文本和艺术客体的许多例子都可用来说明这一点。高第(Gaudí)留下的、已建造了近一个世纪并仍在建造中的巴塞罗那圣家教堂的建造计划,就是一个很有戏剧性的例子。高第留下了许多关于这个建筑建造方式的草图和说明,他甚至在去世前已完成了该建筑的某些部分。但在高第去世后接手该建筑的建筑家们发现,随着建筑过程的推进,他们必须作出无限数量的决定,其中有许多没有或许也不可能为高第所预见到。于是,事情很清楚,如果从一个完整建筑物的意义上来说,从来就没有什么高第意向中要建筑的那个圣家教堂,曾经有过的只是一些关于圣家教堂的观念、计划和草图。
意向文本仅在历史文本被创作出来以后才作为解释者或历史文本作者的猜想而存在。在这一点上,作者自己或解释者会说作者意向中要写的东西是怎样怎样的,而不是怎样怎样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历史文本被创作出来之前有一个意向文本,它仅仅意味着作者可能有一些历史文本遵循或不遵循的观念和意向。
意向文本与历史文本之间的区别——正如许多有着解释学关联的东西一样——源自不同的假设。第一个假设与《圣经》注释有关,后者是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的:神灵是以不完美的媒介来宣示他完美的意见的。因此,尽管在神的意向中要宣示的文本在任何方面都是绝对正确和完美的,但由于是以人作为宣示的代言人,历史上创作出来的文本就可能出错。(注:与之相反的观点也是广为流传的,这种观点认为,上帝是如此地关照他在人间的代言人,以致他们可准确地创作出他所希望的文本。参见布朗(Brown),《解释学》,第606页。)把这一观念应用于非神示的文本,就可作出这样的推论:正如上帝一样,文本的作者在创作文本以前头脑中已有了一个意向文本。
意向文本观背后的第二个假设是:意义即文本。因此,作者头脑中有一组会在作者的头脑之中或之外转化为文本的意义。这一组意义就是作者在意向中要转化为文本的东西,但意义在转化过程中会遭到损毁。与意向文本相等同时东西,正是这些意义。
第三个假设认为,原因必定明显地和实际地预先包含着出现在结果中的任何东西。因此,作为文本的起因,作者在着手创作文本之前,他们的头脑里必定实际上有了他们意向中要创作的文本。
当与第四个假设结合在一起时,第三个假设就显得似乎特别有力。第四个假设是我已质疑过的,它认为作者是文本的惟一起因。如果仅有一个起因,并且该起因必定实际上预先包含着出现在结果中的任何东西,那么很明显,作为文本的惟一起因,作者在创作文本之前头脑中就已有了他们意见中要创作的文本。
这4个假设都是很有误导性的。让我逐一讨论它们。关于第一个假设,让我们假设上帝的确宣示了《圣经》,并且在头脑中有了《圣经》作者已写下的和他们能够写出的文本,尽管作者会犯一些偶然的错误。即使事实如此,这也未告诉我们任何有关一个人间的作家怎样进行创作的事情,当然也不意味着在实际创作文本之前作者头脑中就有了一个我们已讨论过的意向文本。的确,与某些艺术家(如莫扎特)一样,某些作者(如罗素)似乎在将文本写出来之前头脑中已有了一个完整的文本。但这是一个误导性的反例,因为在这类情况下,他们头脑中的东西是已被创作出来并被存放在他们记忆中的思想文本。他们并不一定非要经历其他作者检查自己的笔头和口头草稿时必须经历的修订之类的过程,因为他们一直要等到思想文本完成后才会将它写出来。在罗素这类例子中,这通常是在某种教育体制下而养成的习惯的结果。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人们不会写出或说出任何不是以良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但是,这些事例并不支持那种认为作者在实际创作思想文本、口头文本或笔头文本之前就有一个意向文本的主张。对于那个神启的例子,我们也可以作同样的讨论。某人可以说神意向中要宣示的文本并非是一个意向文本,而是一个在神的头脑中实际产生和完成并在宣示过程中被损耗和毁坏的文本。
第二个假设建基于两个混淆。一是作者的意向与文本的混淆。当着手建构文本时,作者就有了传达一定意义的意向,这看来是无可争辩的。(注:参看比尔兹利(Beardsley),《美学》,第17~29页;塞尔,《重申差异》,第202页。)的确,这样一个意向是文本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头脑中有了一个要传达的文本,因为一般的意向和创作文本的意向都不必然是文本。的确,与作者意向相应的精神现象并没有与文本相关联的特征。例如,追踪一个行为过程的意向并不就是“追踪一个行为过程”的文本的智力图像,而写“2+2=4”的意向并不就是“2+2=4”这一文本。
二是意义与文本区分的混淆。即使接受当作者着手创作文本时他们已有了意向中要传达的意义的观点,也并不意味着同意那些意义就是文本的看法。例如,某人想要传达的“2”的意义不是阿拉伯数字“2”的智力图像或任何其他用以传达这一意义的符号的智力图像。正如前文所指出的,一个文本不应与当我们认为我们已理解了文本时我们所理解到的东西即文本的意义相混淆。
在此,我必须指出十分重要而且不可遗漏的一点,尽管它有些离题。正如前文所指出的,认为在历史文本被创作出之前作者头脑中总是有一个意向文本,这是错误的。同样,认为作者在创作文本之前头脑中总是已有了他们意向中要用一个文本传达的意义,这也是错误的。当然,我并不绝对地断言意义依赖于文本。我的看法是,在文本的实际创作之前,作者头脑中已有了一个独立于意向中的文本的意义,虽然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但有些人会争辩说从来就没有这样的情况。
第三个假设也是颇具争议的,而且不能指望我们在这里解决它的有效性问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指出因为作者并非如第四个假设所主张的那样是文本的惟一起因,所以即使我们接受某种观点,我们也不能由此推断说,作者在着手创作文本之前他们的头脑里必定实际上有了他们意向中要创作的文本。呈现在历史文本中的一切,必定实际上预先包含在这些结果的原因总体之中,而只不是包含在作者的头脑之中。因此,认为作者在实际创作文本之前必定已有了他们意向中要创作的文本的结论是没有道理的。
关于第四个假设,我相信以上的论述已足以驳倒它。对此,我们已无需赘述。这样,让我通过再次强调意向文本与历史文本的区别是无根据的,来结束这一讨论。最能为人接受的是下列这些区别:第一,历史文本与作者在文本创作之前所具有的某些模糊的、支离破碎的观念和意向之间的区别;第二,实际被创作出来的历史文本与清除了任何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于文本中的技巧性错误和誊写错误的历史文本之间的区别;第三,头脑中的历史文本与其在头脑之外的实现之间的区别。实际被创作出来的历史文本与清除了错误的历史文本之间的区别,实际上是是否经过仔细整理或修订的文本之间的区别,它不应被用作庇护关于意向文本的颇具迷惑性的观念的论据。
这样,一个意向文本就可被理解为或者(1)作者完全意识到的文本,或者(2)一组关于文本及其意义的模糊观念和意向。如果是(1),那么它相当于或者(a)历史上的物质文本,或者(b)历史上在物质文本之前的思想文本(两者都是历史文本,因为都是由作者在一个特定时间创作,尽管一个是在头脑中创作而另一个不是)。在这两种情况下,文本都表现为现实文本而非意向文本,因而关于区别于现实文本的意向文本的概念仍然无法证明其合法性。于是,惟一可使意向文本的说法变得有点意义的方法,就是依据(2)来理解意向文本。但这样一来,文本就必定是一种模糊不清的东西。
三、理想文本
理想文本可以三种不同的方式来理解。(注:格瑞萨姆(Greetham)认为,理想文本的观念可追溯至古代,并且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在对这个实际上是附和柏拉图的观念的理解上有若干方式。《〈文本的〉批判和解构》,第17页。)第一,它可被理解为由一个解释者创作并视为历史文本的精确摹本和历史文本的非精确版本。在这个意义上,理想文本之所以为理想文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历史文本的历史作者并没有创作它,它是作者以外的某个人通过思辨而作出的推测;其次,它不是历史文本的一个精确版本。实际上,如果它是历史文本的一个精确版本,那么我们就必须把它视为现实文本。第一种意义上的理想文本是由解释者创作的,因为解释者确信其所用的当代文本是不准确的。
第二,理想文本可被理解为由一个认为理想文本完美地表达了历史文本没有完美地表达的观点的解释者创作的文本。在这个意义上,理想文本之所以为理想文本,是因为它被视为由历史作者创作的多少有些不完美的摹本的一个完美形态(于是,第二种意义上的“理想”就是柏拉图式的),而不是由于已经提到的与对理想文本的第一种理解相关的两个原因,尽管这两个原因也适用于它。这种看法假定:一个作者以文本形式对其观点的系统阐述,通常是以文本形式对其观点进行完美的系统阐述的多少有些不完美的摹本。根据这一假设,当一个作者对公正采取某种哲学立场时,他可能就是以一种不完美、不充分的方式来表达它,尽管总是存在着一个关于它的完美和充分的表达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这与正统的柏拉图主义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对于正统的柏拉图主义来说,观念都是关于绝对完美和真实的东西的观念,而这里论及的理想文本概念则意指能够存在对甚至是不真实并因此不完美的观点的完美的系统阐述。因此,例如尽管功利主义可能是不正确的并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完美的,但穆勒未能以文本形式很好地系统阐述的观点仍可以以文本形式作出一种理想而完美的系统阐述。
第三,理想文本可被理解为由一个解释者创作的完美地表达了历史作者应当表达的观点的文本,即表达了完美的观点或真实的观点(如果你喜欢用这个词的话)的文本。(注:当然,真理可能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那是完美的最终标准,因为并非所有的文本在功能上都是真理的表达。例如,文本也可表达感情。而且,站在这一立场上看,还有一个程度问题,一些人可能愿意采用“更好”的概念而非“完美”的观点。)对理想文本的这种理解与正统的柏拉图主义相一致。它超越了我们已论述过的第一种观点和第二种观点的理想主义,以绝对的口吻将最为完美作为理想的意义。
就其不是历史文本和那些努力建构它的人对它的认可情况而言,理想文本实际上是作为一种理解者用于理解、解释和评估某一历史文本或当代文本的校正性概念而起作用的。它的用途在于,通过将文本的作者所做的与他们应做的相比照,说明在什么地方当代文本可能是不准确的,或在什么地方文本的作者可能犯了错误,以及在什么地方没有犯错误,它也可用于解释作者想要说但没有充分说的东西。这样的理想文本是解释学上和编史工作中的一个有用工具,尽管对它的使用会导致滥用。
那些努力重建理想文本的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与他们能够在思辨的想象中合理地离开当代文本的程度有关。如果在重建中对当代文本的修订太大了,就会有这样的危险,即理想文本可能未向我们揭示出有关历史文本的任何东西及其要传递的观点。实际上,它所揭示的东西可能更多地属于解释者的观点。
这使我开始考虑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用于选择理想文本的组成要素和作为对当代文本进行修改的依据的标准。这个问题是:这一标准应包括个人的、文化的和哲学的原则吗?采用不同类型标准的理想文本看来确有很大的差异。人们应该使用某套标准而不应该使用另一套标准,这在开始时绝不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如讨论中有的观点所主张的,理想文本的确立应该考虑个人的和文化的因素。文本毕竟总是由特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人所创作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产品。因此,将文化上的考虑纳入理想文本看来是恰如其分的。处于某某时代和某某地域的特定解释者创作的理想文本,应当是那个时代、地域和解释者的反映。另一方面,有些人会毫无疑虑地认为,个人的和文化上的考虑与一个理想文本的创作毫不相干,因为文本的功能是引起理解,相应地,用于建构理想文本和修改当代文本的标准应是哲学的标准。
但是,这一语境中的“哲学的”所意指的是什么呢?它是指“逻辑的”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创作理想文本的工作就在于检查当代文本,清除任何可能潜入它要传达的观念中的逻辑错误,也包括摒弃所有非推论性的东西并提出各种结论,这些结论曾因粗心而被遗漏,但却是从文本观点所依据的前提推出的逻辑结论和文本观点所依据的假设的蕴含。
但是,“哲学的”不仅仅是指“逻辑的”。它的意思可能不仅仅是指清除逻辑错误和使三段论的前提及结论更清楚,而且也指使那些为文本所系统阐述的隐约可见的东西明确起来。这一过程可能包括替代或扩展某些定义,以阐明不同的概念和观点等等。或者,“哲学的”也可被解释为增添一些比在历史文本或当代文本中提供的论据更具说服力,甚至也比以我们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而对这些文本表达的某些观点所作的修正更具说服力的论据。
当我们超越了逻辑并置身于诸如阐明、补充、替换、修改等步骤的建构理想文本的工作中时,我们也就超越了对历史文本试图表达的多少有些不完美的观点作出完美的系统阐述的任务。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建构与某一特殊历史文本论及的特定主题相关的所有文本的理想文本。在此意义上,我们并不期望对不完美的观点作出最好的系统阐述,而是期望能有最好地表达了真理的文本。简而言之,我们已复归于正统的柏拉图主义。
根据所有这些讨论,我们应当明确:正如前文关于文本的例子中所讨论的,理想文本并非只有一个。它可以是相对于个人和文化而言的精确文本,可以是逻辑上正确的文本,也可以是清晰而完整的文本,还可以是表达真理的文本。这样,依其使用的不同标准,至少有4种不同的理想文本,尽管在每一种情况下只有一种文本被视为最符合人们所讨论的那个标准。实际上,如果加上已提及的其他类型的标准,还可以有更多种类的理想文本。例如,可以有应用于诗歌文本等等的标准,它会使作为摹本的某一特殊文本的理想发生改变。这类标准应对比拟、隐喻、双关语等的恰当使用作出说明。实际上,我们所讨论的标准是什么或它应包括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所讨论的文本所发挥的功能决定的。
但是,在我们着手讨论功能分类之前,我必须指出的是,理想文本不应与历史文本的意义相混淆。文本和意义并不是一回事。为使问题简化,让我们暂且假设文本的意义是一组观念。这样,我们可以作出推论:已创作出的文本的意义是一组观念,而理想文本的意义也是一组观念。然而,理想文本概念背后的假设是:历史文本所表达的观念正是理想文本所表达的观念的多少有些不完美的摹本。但是,正如不完美的摹本一样,如果一个人接受这一假设,它们也可被视为理想文本所表达的观念。因此,就历史文本的意义应当是然而却不是理想文本而言,历史文本的意义与理想文本并不是一回事。不论意义是否被理解为观念,情况都是如此。
(本文译者:汪信砚,男,博士,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430072;李白鹤,女,博士,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430072)
作者介绍:乔治·J.E.格拉肖,美
范文三:标牌的形态分类
吴江市腾达标识标牌有限公司
标牌的形态分类
我们所说的标牌是指为视觉效果而标示的标牌。在概念上应称为板式标牌。因人们把板式标牌称为标牌的形态。所以后来通过东方和西方的交流,逐渐拥有了真正标牌的名词性意义。
形态分类
1、横式:整个比例横向比较长。一般整面都被利用为标识标牌。一般在小店铺和大建筑的墙面上都可以看到。
2、竖式:整个比例竖向比较长。一般整面都被利用为标识标牌。
3、突形:在建筑物的墙面上突出,除了背面以外的整面或有两侧墙面的情况下,两侧都被利用为广告载体的标识标牌。例如三面翻标识牌。
4、地柱形:标记在地面的某些固定构造上的横形、竖形、立体形的标识标牌
5、屋顶式:指在某建筑物的屋顶上设置一些固定构造物,并在上面挂着或贴着的板形活立方形或幻性的标识标牌。
吴江市腾达标识标牌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主要从事银行、机场、地铁、商业场所、办公楼宇、汽车4S 专卖店、住宅房产等领域的专业导向标识产品的制造,是集设计、生产、加工、制造、安装维护和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标识产品生产企业。
吴江市腾达标识标牌有限公司
范文四:绿色的形态、结构和系统分类[教育]
绿色的形态、结构和系统分类
绿色开花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其中根、茎、叶是营养器官,有吸收、运输和制造有机物的功能;花、果实、种子是繁殖器官,有产生花粉、完成受精作用、形成种子和果实的功能。
根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根的形态
直根系即整个根系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如松柏等高大乔木和豆类等草本植物。
须根系即主根与侧根无明显差异。多数草本植物是须根系,如玉米、小麦等。
变态根正常根的功能是固定植物体,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变态根是指植物的根除上述功能外,还出现了其他功能,如萝卜和甘薯的根可以贮存营养,称为贮藏根;棕构和玉米的气生根称为支持根等;龟背芋的根为吸水根。
根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根系的绝大部分起固定作用,只有根尖是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的
部位。植物的根尖结构(如右图)
根冠由薄壁细胞构成,起保护作用。
分生区细胞小,呈正方形,连续进行有丝分裂,是观察植物细胞有丝
分裂最佳部位。
伸长区细胞停止分裂(开始伸长,使根向土壤中伸进。其表皮细胞有
吸收作用。
根毛区细胞停止伸长,表皮细胞向外凸起形成根毛,以增加与土壤的
接触面积,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质营养。其中央的细胞开始分化出导管和筛管,形成运输通道。
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叶的形态
正常叶
由叶片、叶抽和托叶组成(如右图)。其中叶片是主要部分。叶片的形
状各异,有卵形(苹果)、披针形 〔 桃)、针形(松柏)、带形(小麦)等。叶片上有叶脉,单子叶植物的叶脉一般为平行叶脉(如小麦等),
双子叶植物的叶脉一般为网状叶脉(如扬柳等)。
变态叶
例如刺状叶叶片呈刺状,如仙人掌,是长期生活于高温干旱地区,为减少蒸腾作用而演化形成的(如下页图所示)。
另外还有诸如豌豆的叶卷须,洋葱的鳞片叶。
叶的结构和功能
表皮
叶的表面由排列紧密的表皮细胞构成,有保护作用。表皮细胞间分布着一些气孔,气孔由成对的含叶绿体的肾形保卫细胞构成 〔 如图),保卫细胞的变形可使气孔开闭。一般叶片的上表皮气孔少(下表皮气孔多。
叶肉
叶肉由含大量叶绿体的叶肉细胞组成,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整齐称为栅栏组织,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松散,称为海绵组织。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如图)。
叶脉
叶肉组织中成束的管道系统,称为维管柬,由维管束鞘细胞包裹着导管和筛管构成。是运输水、尤机盆和有机物的通道(如图)。
茎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茎的形态
地上茎
地上茎有直立茎(杨、柳、棉、玉米、水稻等);缠绕茎(牵牛花等);攀援茎(葡萄等);甸司茎(草墓、红薯等)
地下茎
地下茎有根状茎(竹、莲、芦苇等);块状茎(马铃薯、姜等);球状茎(革葬、芋头等);鳞状茎(洋葱等)
茎的变态
地上茎的分支可以变成卷须(黄瓜、紫藤等)、刺(山植、枣树、蔷薇等)或肉质茎(仙人掌等);地下茎都是变态茎。茎与根的主要区别是茎上有茎节,而根上是无分节现象的。
茎的结构和功能
双子叶植物
由外向内依次是表皮层、木栓层、皮层、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如图)。
由于有形成层(所以双子叶植物的茎会在其一生中不断地变粗,在双子叶木本茎的横切面上可以看到由形成层的周期性活动而留下的‘年轮”。 单子叶植物
由外向内依次是表皮层、机械组织层、薄壁细胞层,在薄壁细胞层中散布着许多维管束,每一束都有筛管和导管。由于茎中没有形成层,所以单子叶的茎不会随年龄增长而加粗。
花的结构和功能
花的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
花柄
花与茎的连接通道。
花托
花被、雄蕊和雌蕊的着生部位
花被
花粤 ― 保护雄蕊和雌蕊。花瓣 ― 保护雄蕊和雌蕊,吸引传粉者。 雄蕊
花丝 ― 支持花药,利于散播花粉。花药 ― 是花粉囊,内生花粉。 雌蕊
柱头 ― 接受和识别花粉。
花柱 ― 促进花粉管的发育。
子房(内生胚珠) ― 受精作用的场所。
双受精作用及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花的种类
按花的分化情况划分
雌雄同株两性花(自花授粉
即一株植物上所开的每朵花都有雌蕊和雄蕊,雌蕊柱头可以接受自花雄蕊产生的花粉,完成双受精,生成种子(如豌豆)。
雌雄同株两性花,异花授粉
即一株植物上所开的每朵花都有雌蕊和雄蕊,雌蕊柱头排斥自花雄蕊产生的花粉,而接受异花的花粉(如苹果、梨等)。
雌雄同株单性花
即一株植物上所开一部分花只有雌蕊,另一部分花只有雄蕊(如黄瓜、西瓜等)。
雌雄异株
即一株植物上所开的每朵花都只有雌蕊或雄蕊(如杨、柳、银杏等)。
按传粉方式划分
风媒花
即花粉轻而易飘散,从花药中被弹放出,随风传播(如杨、柳以及小麦、水稻等没有大型鲜艳花瓣的植物)。
虫煤花
即花粉表面多毛或粘液,靠昆虫或其他动物来传播(如果树、观赏花卉等具有大型鲜艳花瓣或可分泌挥发性物质(以招引昆虫的植物)。
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种子的结构
单子叶植物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构成。胚发育中只形成一片子叶,种子萌发时由胚乳提供营养(如图)。
双子叶植物种子由种皮和吓构成,无胚乳。胚发育中形成两片子叶,种子萌发时由子叶提供营养(如图)。
种子的功能
种子是繁殖器官,其中的胚是子代植物的幼体,胚乳(或子叶)是提供种子萌发时所需营养的结构,种皮起保护作用。当种子成熟后脱离母体,遇适宜的环境就可以萌发(长成一株植物。
种子萌发的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种子萌发的过程
单子叶植物种子萌发时,子叶不出种皮,负责吸收胚乳中的营养供给胚发育。首先是胚根从种子中伸出,发育成根,其后是胚芽伸出(在胚芽鞘的保护下钻出土壤,遇光变绿后从胚芽鞘中钻出形成第一片幼叶。
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时(首先是胚根从种子中伸出,发育成根;其后胚轴伸长(将胚芽和子叶一同顶出种皮,出土后子叶打开,胚芽发育成幼茎,进而茎上生出幼叶。此时子叶中的营养已消耗尽,从幼苗上脱落下来。
果实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果实的种类
肉质果实(又称肉果,果皮肥厚多肉)
核果
外果皮薄,中果皮肥厚多肉(内果皮是硬壳(如桃、杏、李、樱桃等)。
浆果
外果皮薄,中果皮和内果皮肉质多浆 〔 如葡萄、柿子、番茄等)。 梨果
可食部分主要由花托发育成,为假果,可见其顶端有花警残迹(如梨、苹果、山植等)。
千质果实(又称千果,果皮干操)
裂果
成熟后果皮开裂将种子散出。成熟后果皮沿两道缝线裂开,两片果皮间无隔膜的称为荚果(如大豆、绿豆等豆科植物) ; 两片果皮间有隔膜的称为角果 〔 如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的植物
闭果
成熟后果皮不开裂。其果皮坚硬的称为坚果(如橡树果实、栗树果实等);其果皮干薄,果皮与种皮分离,果实瘦小的称为瘦果(如向日葵、荞麦等);其果皮干薄,果皮与种皮结合,果实瘦小的称为颖果(如小麦、水稻、玉米等) ; 其果皮干薄,且生有翅状突起的称为翅果(如榆树果实、械树果实等)。
果实的结构和功能
果实是由果皮包裹着种子构成,果皮由子房壁构成(真果)或花托与子房壁共同构成(假果)。
一朵花只有一个雌蕊(除单性雄花外),一个雌蕊只有一个子房,而一个子房内可以生有一至多个胚珠,所以,一个果实内可以有一到多粒种子(如一个桃中只有一粒种子,一个苹果中有五粒种子,而一个番茄中有上百粒种子)。
果实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护种子,同时也为种子的萌发提供条件,如肉质果实的果皮富含水分和营养,这是进化的结果,如西瓜原产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内陆的干旱和高温使得西瓜的果实体积大,富含水分,当瓜熟蒂落时(富含水分和营养的果实无论滚到什么地方(都可以为种子的萌发提供充分条件这是被子植物成为当今自然界最高等的、分布最广泛的植物的原因
植物的系统分类
目前已知的植物种类约 40 多万种,其中绿色开花植物(种子植物)近 30 多万种,其余的为绿色的和非绿色的不开花植物。植物界分为四大类群,即藻类植物、苔鲜植物、旅类植物
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了植物和被子植物。 藻类植物(20 , 000 多种)
基本特征
绝大多数水生;无根茎叶的分化;皆含叶绿素;多为无性生殖。 常见类群
蓝藻
原核单细胞藻类,多生活于淡水中,含藻蓝素,有的种类生活在 85 ? 以上的温泉中(有的种类有固氮功能。常见种类有念珠藻(具固氮功能)、发菜和海雹菜(可食用)、鱼腥藻(造成水华的主要藻类)等。
揭藻
真核多细胞藻类,多生活于海水中,含藻黄素。常见种类有海带、鹿角菜等。
红藻
真核多细胞藻类,多生活于海水中,含藻红素。常见种类有紫菜、石花菜等。
绿藻
真核单细胞或多细胞藻类;细胞内含一大型叶绿体;多生活于淡水中。常见种类有衣藻(单细胞,细胞内有一大型杯状叶绿体,具鞭毛,可在水中游动)、水绵(多细胞丝状,细胞内有一螺旋形带状叶绿体)等。
苔鲜植物(40 , 000 余种)
基本特征
陆生于阴湿环境;出现茎(无机械组织)、叶(无叶脉)和假根(无吸收功能,只有固着作用);生殖过程中出现胚。
常见类群
苔类
植物体扁平,呈叶状,甸甸生长;脚踩有粘滑感。常见种类有地钱、角苔等。
鲜类
植物体直立生长,脚踩无粘滑感。常见种类有葫芦鲜、小墙鲜、泥炭醉等。
蕨类植物(12,000种)
基本特征
陆生于阴湿环境;茎具有输导和机械组织;真根(有固着和吸收功能)。
常见种类
松叶兰(松叶蔗科)常见于我国的南方各省及台湾地区。 石松(石松科)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各省区。可人药,去风痹、活经络。
卷柏(卷柏科)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各省区。可人药,有止血作用。 木贼(木贼科)多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可人药,主治迎风流泪。 肾蕨(骨碎补科)可人药。多分布于我国东南各省 铁线蕨(铁线蕨科)也可人药,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各省区。观赏植物。
种子植物(300 000 种)
裸子植物( 700 多种)
主要特征
胚珠外无子房壁包被,种子裸露。
常见种类
油松(松科)长针形叶,三针一束;大型球果成熟后开裂;种子可食用。
水杉(杉科)披针形叶,螺旋状互生;小型球果成熟后不开裂;绿化用。
侧柏(柏科)鳞片叶,交互对生;小型球果成熟后不开裂;绿化用。
银杏(银杏科)扇形叶,雌雄异株;种子核果状;用作绿化树种。 被子植物(近 300 , 000 种)
主要特征
胚珠有子房壁包被,种子小碟露。
常见种类
杨柳科植物
雌雄异株,春季先开花后长叶。如毛白杨、岸柳等。 桑科植物
花小型聚生。如桑树、无花果、大麻、印度橡胶树等。 毛莫科植物
草本或灌木。如黄连、芍药、牡丹等。 木兰科植物
花大形单生;春季先开花后长叶。如玉兰、含笑花等 十字花科植物
草本;花瓣 4 个且十字对称。如萝卜、自菜、油菜等。 蔷薇科植物
花瓣多为 5 瓣如苹果、梨、月季、玫瑰、樱花等 豆科植物
多为蝶形花冠,角果;如大豆、合欢、花生、槐树、紫藤等。 芸香科植物
叶片上多有腺点如柑、橘、花椒等。
伞形科植物
花序呈伞状。如胡萝卜、芹菜、茵香、当归、柴胡等 大戟科植物
体内有乳白色汁液。如蓖麻、橡胶树、巴豆等 夹竹桃科植物
体内有乳自色汁液,微毒。如夹竹桃、长春花等。 茜草科植物
多数枝上有刺。如金鸡纳树、茜草、咖啡等。 葫芦科植物
雌雄同株,单性花,领果。如西瓜、黄瓜、冬瓜等。 菊科植物
头状花序;最大的一科。如菊、向日葵、大丽花等
茄科植物
多为草本,花瓣合生。如茄、番茄、辣椒、马铃薯、拘祀等。 棕搁科植物
单子叶植物;种子富含油。如椰子、槟榔、棕搁、蒲葵等。 百合科植物
单子叶植物如郁金香、百合、葱、蒜、非菜、洋葱等 石蒜科植物
单子叶植物如水仙、石蒜、葱莲、仙茅等
禾本科植物
范文五:动词的分类及形态
1、形容词、形容动词做定语
1) 日语形容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是作定语,形容词修饰名词时的形态叫【连体形】,形容词的连体形和终止形相同。
高い建物 おいしい物 重い荷物
安い物 苦しい生活 楽しい一日
2)形容动词作定语时,【だ】变成【な】,这种形态叫形容动词的【连体形】。 上手な日本語 便利な所 得意な料理
綺麗な花 親切な人 有名な絵
2、动词作谓语
1)、動詞の分類
动词分词干和词尾两部分。例如 働く、読む
动词往往是在词尾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叫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变化形态被分为四大类:
1、五段动词
2、一段动词(上一段「い段」、下一段「え段」)
3、サ変動詞(する)
4、 カ変動詞(来る)
动词在句子中根据用法和后续词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形态叫活用形。包括以下六种形态。
1、未然形(否定形式) 行く 行かない する しない
2、连用形(ます形)
行きます 食べます します きます
3、终止形(原形,用于简体句的终了。还可以接部分助词如「と、 か、ね、でしょう」)。私は本を読む
4、连体形(和终止形形态完全相同,后接体言是则为连体形)
例如;あれは公園へ行くバスです。教える先生
5、假定形(行けば、食べれば、すれば、これば)
6、命令性
(五段 エ段 一段る ろ する しろ )
动词的变化形态被分为四大类:
1、五段动词
2、一段动词(上一段「い段」、下一段「え段」)
3、サ変動詞(する)
4、 カ変動詞(来る)
词干 连用形
サ変: する す し(ます)
カ変: 来る き き(ます)
如何判断一段动词;
①、 首先要看动词的词尾是【る】的形式。
②、再看【る】前面的假名是不是在【い】段、【え】段里。
起きる、 食べる、 降りる、 見る、 染める
一段动词以外的其余的全是五段动词。
書く、泊る、
注意:在五段动词的里面,也有数量很少的特殊的五段动词它看起来像一段动词但是不是。 这几个少量的特殊的五段动词需要特别记。
入る(はいる)、帰る(かえる)、滑る(すべる)
3)、自动词和他动词
动词从及物和不及物角度分为自动词和他动词
自动词:
表现自身的动作、作用而不需要宾语即不涉及其他对象的动词叫做自动词。
例如: 木があります。私は6時に起きます。
子供が寝ています。
他动词:
表现对其他事物的动作,作用,需要宾语才能表达完整意义的动词就做他动词。 例如:私は新聞を読みます。我看报纸 読む
私は音楽を聞きます。 我听音乐 聞く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教育报刊的产品形态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