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仁: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下面我将从教材 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重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设计、板书设 计和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下面我首先对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必修 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 物质输入和输出》 的第二节内容。 这一节回答了 “为什么薄薄的细胞膜能够选择 性的透过物质,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顺承了第一节的内容;同时,这一节详细 的介绍细胞膜的结构,这为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这也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 因此, 这一节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 另外, 这一节内容还与第二章中的 “化合 物”和第三章中的“细胞膜” 、 “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又有一定的联系。如果学生 能够通过这节的学习, 建立起与前边知识的联系, 对于巩固前一部分知识和理解 这节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情分析
了解自己的学生是展开教学的基础。 虽不强求要照顾到所有学生, 但是要 照 顾到大部分的学生,所以掌握我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很必要的。
我的学生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通过初中的生物学知识的积累, 以及 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分析, 我的学生已经初步具 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这写些都能帮助他们更好理解本节比较抽象 的细胞膜的机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 。
三、教学目标分析
有了对学生的了解, 对学生学习情况大致定位以后, 结合这节课的内容, 我 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了解科学结论发展的一般 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 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 尝试提出问题, 大胆作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2)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想象力;
(3) 认识到技术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 树立辩证的科学观。
四、重难点
这一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这是 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 论, 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 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自然而然地接受 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第二方 面的内容: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这部分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理解 “为什么流 动镶嵌模型能从众多的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脱颖而出,接受普遍认同” 。让学生 展开想象力, 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 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 要点。参考了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重点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 模型学说的内容要点; 难点是:生物膜的立体结构的构建及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这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分为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体现 “教学有法, 但无 定法,重在得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所以教法的选择因该是配合 学法的。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节相对较为抽象,与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知 识和经验关联不是很密切,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比较远。 为了抽象内容具体化, 我采用直观教学, 展示模型教具, 是学生理解细胞膜的真 实结构。 教法的选择要与学生学法相适应,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情境教学、 启发式教学, 通过使用幻灯片创设模拟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仿佛学生自己 和学家一起进行科学探索,启发学生思考,打开想象的空间。
六、教学设计
关于这节内容我的教学设计, 我的思路是:(1) 尽可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 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突出科学史的教育; (3)要突破生物膜结构 模型的构建这个难点和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一重点。
我具体的做法就是:从 “在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选择什么材料做 细胞膜?” 这问题入手。 因为这个问题学生在第 2章的学习中知道了 “细胞膜很 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学生, 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胀大和缩小, 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 第四章第一节 的学习, 学生知道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让一部分物质通过, 其他物质不 能通过。 学生因为有了以上的知识经验, 很容易就得出弹力布比较合适。 通过这 个问题的讨论, 学生就会认识到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必须从结构与功能相适 应的观点出发来思考。 但是, 弹力布结构不可能就是细胞膜的结构, 什么样的结 构才能够满足细胞膜的功能和特征,开启学生探索的欲望。
通过课件模拟展示实验过程, 让学生带着探索者姿态, 引领学生分析科学家 在构建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探索历程, 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 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在 思考研究的科学家; 最后通过感受科学家漫长曲折探索历程, 发现科学发展的一 般规律,树立学生科学的科学观。
通过实体模型的展示以及 ppt 展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 要求学生通 过观察和讨论, 总结出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要点, 观察讨论得出的知识才是学生 自己拥有的,同时,每当回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学生能够驭知识于图像,掌握 得更牢固。 另外通过我归纳总结性讲述, 让学生理解膜流动性, 使学生真正理解 “为什么流动镶嵌模型能从众多的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脱颖而出,接受普遍认
同” 。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理顺思路, 避免前后脱节的现象, 收到的 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有了课件,所以在板书上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
要点:①磷脂双分子层——支架;
②蛋白质——镶在表面、嵌入其中、横穿全部
③糖蛋白——识别和信息传递
功能特点:流动性
八、作业布置
作业是教学效果的反馈必要手段,内容讲解后,及时测评,及时调整。我采 用课堂作业的形式进行,使学生及时复习,现学现用,活学活用,及时巩固和应 用。课堂作业我认为课后练习就很不错,紧扣重点,层次分明,并且逐步拓展, 是不错课堂练习材料。
范文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
高一生物 杨丽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四章的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出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同时本节内容和前面的第二章中的“化合物”和第三章中的“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又有一定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能力目标:
⑴在此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的学习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尝试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的能力。
⑵借助多媒体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合作的学习。
3、道德情感目标:
⑴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⑵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看到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遵循新课标基础性原则,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增加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激发旺盛的求知欲。
[确定教学难点的依据]:遵循新课标选择性原则,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
⑴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提出探索问题。
⑵多媒体网络提供学习材料,学生个人自主学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 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1、首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大屏幕演示以下三个动画:
①水分子进入细胞膜的过程
②葡萄糖分子进入红细胞膜的过程
③钾离子进入细胞膜的过程
提问:①这三种物质进入细胞膜的方式相同吗?
②这种不同是由生物膜的什么决定的?(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
点回答)
2、学生学习课件,进行个人自主学习。以下是课件内容:共有七个站点 站点1:1895年E.Overton用植物细胞研究细胞膜的通透性。他选取用500多种
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脂溶性分子易透过细胞膜;而非脂溶性分子则难以通过。
问题①:该实验可说明什么?
问题②:一般说来,要研究某一物质或物体的分子结构首先要弄清其化学组成成分。为何E.Overton不用化学分析方法去弄清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站点2: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
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
问题①: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问题②:在此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红细胞膜来进行分析?
站点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作了丙酮抽提红细胞膜
脂质实验:将抽提出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积相当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问题①:该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②: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两层呢?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会排列成怎样两层呢?
站点4:展示20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后拍摄的细胞膜结构的电镜照片。
1959年,J.D.Robertsen根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单位膜结构模型。
问题①:单位膜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问题②:单位膜结构有什么缺陷?
站点5:展示1970年L.D.Frye和H.Edidin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问题:该实验可表明什么?
站点6: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磷脂双分子层的厚度变小。
问题:说明什么?
站点7: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
问题:①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②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③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如何排布的?
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八)板书设计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过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 组成成分:磷脂、蛋白质、糖类 2. 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3. 蛋白质分布:覆盖、镶嵌、贯穿 4. 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5.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范文三: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学生在第 2章的学习中曾经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当时就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 细胞膜的问题。 本节课可以从这个问题入手, 让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 用什 么材料做细胞膜,能更好地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关于这个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是:细胞膜 很薄, 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 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让一部分物质通过, 其他 物质不能通过;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学生, 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涨大和缩 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教材中“问题探讨”栏目列出了三种材料:塑料袋、 普通 布和弹力布, 其中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 普通布能够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 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 只有弹力布能够满足上述三项功能的要求。 通过这个问题 的讨论, 学生就会认识到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必须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出发来思 考。当然, 细胞膜不可能是由弹力布构成的。 细胞膜到底具有怎样的结构, 才能使它具有上 述功能呢?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科学史的教育, 老师备课过程要细致策划如何有效地引导 学生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的实验及假说, 评价他们的贡献; 要能通过一连串的环环相扣 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 要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 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科学家在思考研究; 最 后让学生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二、教材分析
1.内容和地位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本章共三节, 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 这与膜的结构有关, 于是 进入第二节内容。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三节内 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 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架起第二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 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 的生物学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目的是让 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 了解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 认识到可以通过对 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 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 新的证据, 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 本方法。
2.教学重点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3.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的基本结构,掌握了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和对物质进出细胞具选择 性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思维的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严密。 虽具有强烈探索欲望, 又往往缺乏目的性, 对科学探索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 的思考。
四、 课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
(2) 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
(3) 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 2.过程与方法
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结构与功能相应的辨证观点在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所起的作用。 五、教学策略
1.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
2.采用直观、讨论、演绎、比较等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六、板书设计
第 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 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 20世纪初,对膜化学分析: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
3、 1925年荷兰科学家提出: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膜的静态结构。
5、 1970年提出膜具有流动性。
6、 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膜的成分
2、膜的基本支架
3、膜的结构特点
4、膜的功能特性
七、教后反思
教学中注意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 了解这些知识的 来龙去脉,认识到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范文四: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 三维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 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② 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③ 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1.2 过程与方法
① 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 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 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③ 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2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①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3 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4 教学策路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本节安排1课时。 5 教学过程
1
2
6.课堂小结 7.练习巩固
3
附板书设计: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
2.蛋白质覆盖、部分或全部镶嵌、横跨磷脂双分子层中间 3.磷脂、蛋白质大多可以运动 模型建构:
提出假说实验验证 提出假说 实验验证 ?? 修正模型
4
范文五: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会宁一中 马丽
一、 教学目标
1.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 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 , 这节的内容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 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 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 —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 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 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让学生在探究 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
小实验。功能和结构相适应。
(一)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教师:我们知道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如:,所以要弄清一 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知道它的组成成分,那细胞膜的成分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下 19世纪末, 欧文顿对此的研究:
资料一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
实验:用 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 是由脂质组成的。
〖设问〗 :对“欧文顿实验”
请你根据化学上的相似相溶定律看一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略)
教师:对,欧文顿也提出了这样的假说,那么这一假说的提出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 提取和鉴定?
在推理分析得到结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学生:(略) , 为什么一开始不对生物膜直接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交流、讨论〗 :(略)
〖教师讲述〗 :1、从生理功能上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的。
2、根据他的实验结果: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
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3、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4、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是要进行鉴定,才能准确地说明问题。可是鉴于当时技术的限制,不能进行对结构物 质的提取。
5.经科学家化学分析结果,细胞膜成分除了脂质外,还有蛋白质。那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 资料二 :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 Gorter 和 Grendel
实验:从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红细胞膜的 2倍
〖设问〗 :
1. “荷兰科学家实验” -----------实验得到什么现象?
2.请你展开大胆想象,你会推测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 :(略)
〖教师讲述〗 :两位荷兰科学家根据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 2倍。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 的磷脂是双层的。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 部是疏水的。
〖设问〗 :
请你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在细胞膜内外都是水环境条件下, 细胞膜的两层磷脂分子可能怎样排布呢? 形成什么样的结构呢?
〖学生交流、讨论〗 :(略)
〖教师讲述〗 :这是大家开动脑筋推测出的磷脂分子排列方式,大家看哪种最合理?(教师分析)知道了脂 质 的 排 布 方 式 , 那 么 蛋 白 质 与 磷 脂 又 是 怎 样 的 位 置 关 系 ? 有 人 推 测 出 脂 质 两 边 覆 盖 蛋 白 质 的 理 论。
资料三
时间:1959年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教师设问〗 :
对“罗伯特森电镜实验”──实验得到什么现象?
让你来推测,你会推出什么样的结论?
你同意“三明治”结构模型吗 ? 这种生物膜是静态的观点不能解释哪些生命现象?
〖学生交流、讨论〗 :(略)
〖教师讲述〗 :借助于电镜,罗伯特森观察到了细胞膜的结构,并推出静态结构。但它很难解释细胞分裂、 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成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裂与复原现象。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结构,这显然与 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 20世纪 60年代 , 有人对此静态观点提出异议。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蛋白质 的位置也提出了准确的说法, 指出蛋白质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的表面, 有的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那么, 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不是静态的吗?
资料四:
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
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设问〗 :
对“荧光染料标记实验”──观察得到怎样的动态现象?
这一动态现象说明了什么?
能推出什么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 :(略)
〖教师讲述〗 :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说明了组成细胞膜的分子是可以不断运动的,成功指 出细胞膜的流动性
〖设问〗 :我们还学过哪些生命现象能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学生回答; (略)
〖教师讲述〗 :白细胞吞噬病菌、 变形虫的变形运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等例子都能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 性。即流动镶嵌模型提出的膜结构能很好地解释上述细胞功能。
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又有学者提出一些关于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其中1972年桑格和 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二)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想象空间、课件展示〗结合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学生展开想像,自我构建细胞膜的三维立体结构。 再课件展示“细胞膜的结构” ,教师有顺序、有层次清楚地阐述基本内容:
生物膜的组成: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还含少量的糖类。
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尾部朝向内侧) 。
蛋白质分子存在形态:有镶在表面、嵌入、横跨三种,外侧的蛋白质分子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被。体现了生 物膜的不对称性。糖被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功能,如保护、润滑、识别等。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 (课件展示磷脂分子的多种运动 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
生物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学生讨论〗
设问: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完美无缺了呢?说说你的看法。
2.回顾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
3.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学生讨论:(略)
教师讲述: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随
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结构的认识回进一步深入,不断完善和发展流动镶嵌模型。
2.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 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如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看 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 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3.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使人们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例如,不同生物膜的功能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功能的不同常伴 随结构的差异,而早期的生物膜模型假定所有生物膜都是一样的,显然与不同部位的生物膜功能不完全相 同是矛盾的。
六、板书即小结:(教师最后提供答案)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 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膜是由 组成的;
2 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 和
组成;
3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
4 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 ;
5 1972年,桑格和 提出了 。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组成成分:主要是 和
2.结构:为基本支架,蛋白质
3.结构特点:
4.功能特点:
七.练习(课本 69页和《同步导学》 68页习题)
八.教学后记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我发现举过多的学 生不熟悉的的现代生物发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效果并不好。因为学生不熟悉的例子,自然就不容易 理解。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把这一观点穿插在四个资料分析中,比如让他们根据细胞内外的水环境这一特点 推测两层磷脂分子可能的排布结构,让他们分析“三明治”静态结构与一些生命现象矛盾的地方,让他们 寻找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哪些生命现象,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例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课本 67页的两个思考讨论问题我进行了调整,放在了“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之后进行,因为上课过 程中我发现经过四个资料分析,学生对细胞膜结构的求知欲已完全调动起来,直接往下进行流动镶嵌模型 的基本内容的教学,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如果经两个思考讨论之后,再讲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 本内容,学生的兴奋点反而有所下降。
新课程的这种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 学,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确实能让学 生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教学效果较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