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六年级趣味小古文
趣味小古文
一、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
1、汝:你。
二、猫捕鱼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1、欲:想要。
2、皆:都。
三、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走, 兔行速,中道而眠, 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
1、竞走:比赛跑步。
2、眠:睡。
3、及:等到。
四、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2、成:完成。
3、去:离开。
4、逢:碰上。
5、方:正在。
6、欲:想要
7、还:回去
8、卒业:完成学业。
五、道边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尝:曾经。
2、诸:众,各。
3、游:游玩,玩耍
4、竞:争逐,争着。
5、走:跑。
6、之,它,这里指李子。
7、唯:只,仅。
六、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
1、故:原因
七、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
履, 谓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欲:将要,想要。
2.度(duó):测量。
3.置:放置,搁在。
4.至:等到,直到。
5.之:到??去,往
6.履:鞋。
7.持:拿。
8.反:同“返”,返回。
9.遂:于是。
10.曰:说。
八、性缓
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1、为:被。
2、何:为什么。
九、北人不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或:有的人.
5.而:却.
6.曰:说.
7.何:哪里
8.坐:因为
十、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甚:非常。
2、诣:拜见。
3、乃:就。
4、设:摆放,摆设。
5、闻:听。
6、未闻:没有听说过。
范文二:六年级小古文测试卷答案
六年级小古文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狐假虎威(16)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
/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
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 之/ 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加点词语 8
食〔吃〕 长〔 掌管 〕 然〔 对的,正确的 〕 皆〔都 〕
故〔所以 〕 遂〔于是,就〕 子〔你 〕 走〔逃跑 〕
2
〈1 顺接连词,无实意)
〈2 ) 〈3
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 :欺压人。 3
4、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仗势欺人、狗仗人势、恃势凌人 2
二、破瓮救友(15)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
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
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
(4分)
) ( )
( ) )
2. 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闻讲《左氏春秋》,爱之”相同的是( )(2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其虫旧曾有之
C.至之市 D.钱帅登之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1分)
水迸儿得活。
4、翻译下面的句子。4
(1)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
书里。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5.4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神州五号、六号、七号飞船的研制等。
三、《刻舟求剑》21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
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①涉(渡江 )②遽(急忙、立刻 ) ③是(这儿 ) ④求(寻找 )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2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渡江人的 )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船沿上 )
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5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B至之市,而忘操之。(到??去)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剑)
⑴做代词,代物的:( A、C ) ⑵做动词用的:( B )
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2
译文: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5.《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你能再写出两个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名字吗?(2分)
6.请用文中原话回答下列问题(4分)
《郑人买履》中郑人最可笑的“言”是:
《刻舟求剑》中楚人最可笑的“行”是: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2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
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不能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四、矛与盾(14)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
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
6
(1 B、卖 C、粥)
(2A、荣誉 B、欢乐 C、夸耀)
(3A、陷阱 B、穿透 C、陷害)
(4A、相应 B、适应 C、回答)
(5A、婴儿 B、对人的尊称 C、利息 D、一种爵位)
(6 B、义 C、有的人 D、迷惑)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4
①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这是一个判断句。 【 错 】
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之"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对 】
③于物无不陷也。→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 对 】
④"物莫能陷也"和"陷子之盾"中的"陷"字,均解释为"刺,刺穿"。 【 对 】
3性,切莫互相抵触,后人把这则寓言概括为“ 自相矛盾 ”。4
五、道旁李苦20
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竞——(争先恐后) 之——(代词,指李子) 唯——(只有) 取——(尝)
2、“李树多子折枝”中的“折”念什么?(B )2
A、zhé B、shé
3、王戎如何判断李子是苦的? 用原文回答:(树在道边而多子) 4
上面句子的译文是:(李树长在路边,但李子却这么多,没有被摘走。)
4、 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意思。4
(1)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只有王戎没有动。
(2)取之信然。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5、下面三句话中有三个“之”,请选择意思相同的一组。(B )2
①诸儿竞走取之 ②人问之 ③取之信然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6、从“信然”一词可以看出,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2
8、王戎是个很会透过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人,你看到或碰到过这种事吗?说给大家听
听。2
六、( )10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
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
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
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
上。 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
“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1.
5
敌众 奈何:( 怎么办)
竭:使?干涸; ②渔:捕鱼; ③明年:第二年; ④焚:烧毁。田(田:打猎)
2.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 )2
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A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B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C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D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 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翻译:
3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3
范文三:六年级语文小古文阅读训练
六年级语文小古文阅读训练
一、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
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
无自信也。”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
(2)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也。”?
因为他不会灵活的处理问题,只是一味的墨守成规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 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 然后就把尺寸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的时候,他忘带了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
寸了。 ? 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 集市已经散了, 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
人问:?你为何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
己的脚。
二、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牛虻之声,孤犊
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1、翻译下面句子。
(1)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2)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2、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 , 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
曾经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 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 不
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虫和牛蝇的叫声, (以及 ) 孤独的小
牛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三、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
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1、翻译下面句子。
唯其言之时也。 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 2、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说话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切合时机,抓住关键,一语道破。
1
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 ? ?墨子答道:?蛤蟆、青蛙 , 白天黑夜叫个不停 , 叫得口干舌疲 , 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声 . 再看那雄鸡 , 在黎明按时啼叫 , 天下振动 , 人们早早 起身 . 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 ? 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 ?
四、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 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翻译下面句子。
马虽良, 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马虽然不错 , 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____________ 2、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 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今天我回来的时候 , 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 , 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 , 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 国去 . ’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 , 为什么往北走呢 ? ’他说:‘我的马好 . ’我说:‘马虽 然不错 , 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 ’他说:‘我的路费多 . ’我说:‘路费即使多 , 但这不 是去楚国的方向啊 . ’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 . 。’
五、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 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翻译下面句子。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_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2、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 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虎威。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 , 抓到(一只)狐狸 .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 ! 天帝派遣我来做 各种野兽的首领 , 现在你吃掉我 , 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 , 我在你前面行 走 , 你跟随在我后面 , 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 的 , 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 , 认 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
六、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 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不亦惑乎? 不是很糊涂吗
2、《刻舟求剑》中体现寓意的一句话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
2
3 事告诉人们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 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
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
七、伯牙绝弦
伯 牙 善 鼓 琴 , 钟 子 期 善 听 。 伯 牙 鼓 琴 , 志 在 高 山 , 钟 子 期 曰 :“善 哉 , 峨 峨 兮 若 泰 山 ! ”志 在 流 水 ,
钟 子 期 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 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的人。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 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 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 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 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八、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 甚 聪 惠 。 孔君平诣其父, 父 不 在 , 乃呼儿出。 为 设 果 , 果 有 杨 梅 。 孔 指 以 示 儿 曰 :“此 是 君 家 果 。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
其 父 (
父不在 ) , “诣” 为 .
设果 ( 果有杨梅 ) , 儿 应
( 马上 ) 声答曰 ( 说 ) 。 2、 “惠” 通假字是
( 慧 ) , “甚聪惠” 从文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聪 惠 ” 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 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 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范文四:小古文(六年级课第一次)
(一)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 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注:[媪 ](ǎo)年老的妇人。 [杵 ](chǔ)棒槌。 [卒业 ]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 方:() 欲:() 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
1) 问之,曰:
2) 学而时习之 (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 未穷青之技, 自谓尽之, 遂辞归。 秦青弗止, 饯行于郊衢,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 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响遏行云()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文五:[练习]六年级小古文测试卷答案
六年级小古文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狐假虎威(16)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 之/ 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加点词语 8
食〔吃〕 长〔 掌管 〕 然〔 对的,正确的 〕 皆〔都 〕 故〔所以 〕 遂〔于是,就〕 子〔你 〕 走〔逃跑 〕 2、一词多义3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顺接连词,无实意) 〈2〉故遂与之行(狐狸 ) 〈3〉兽见 之 皆走(老虎和狐狸)
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 :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不要利用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3
4、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仗势欺人、狗仗人势、恃势凌人 2
二、破瓮救友(15)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自是手不释书( ) ?众皆弃去 ( ) ?儿得活 ( ) ?群儿戏于庭( ) 2. 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闻讲《左氏春秋》,爱之”相同的是( )(2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其虫旧曾有之
C(至之市 D(钱帅登之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1分) 水迸儿得活。
4、翻译下面的句子。4
(1)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5.“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4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神州五号、六号、七号飞船的研制等。
三、《刻舟求剑》21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
?涉(渡江 )?遽(急忙、立刻 ) ?是(这儿 ) ?求(寻找 )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2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渡江人的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船沿上 )
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5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B至之市,而忘操之。(到??去)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剑)
?做代词,代物的:( A、C ) ?做动词用的:( B )
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2
译文: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5.《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你能再写出两个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名字吗?(2分)
6.请用文中原话回答下列问题(4分)
《郑人买履》中郑人最可笑的“言”是:
《刻舟求剑》中楚人最可笑的“行”是: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2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不能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四、矛与盾(14)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给下列带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61
(1)鬻盾(A、抚养 B、卖 C、粥)
(2)誉其矛曰(A、荣誉 B、欢乐 C、夸耀) (3)物莫能陷也(A、陷阱 B、穿透 C、陷害) (4)弗能应也(A、相应 B、适应 C、回答) (5)以子之矛(A、婴儿 B、对人的尊称 C、利息 D、一种爵位)
(6)或曰(A、也许 B、义 C、有的人 D、迷惑)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4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这是一个判断句。 【 错 】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之"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对 】
?于物无不陷也。?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 对 】
?"物莫能陷也"和"陷子之盾"中的"陷"字,均解释为"刺,刺穿"。 【 对 】
3、这则寓言写的是一个楚国人卖矛与盾的事,告诉我们做事时必须注意语言或行动的一致性,切莫互相抵触,后人把这则寓言概括为“ 自相矛盾 ”。4
五、道旁李苦20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文中带点字的意思。 4
竞——(争先恐后) 之——(代词,指李子) 唯——(只有) 取——(尝)
2、“李树多子折枝”中的“折”念什么,(B )2 A、zhé B、shé
3、王戎如何判断李子是苦的, 用原文回答:(树在道边而多子) 4
上面句子的译文是:(李树长在路边,但李子却这么多,没有被摘走。)
4、 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意思。4
(1)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2)取之信然。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5、下面三句话中有三个“之”,请选择意思相同的一组。(B )2 ?诸儿竞走取之 ?人问之 ?取之信然
A、?和? B、?和? C、?和?
6、从“信然”一词可以看出,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2
对王戎无比信任并佩服
8、王戎是个很会透过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人,你看到或碰到过这种事吗,说给大家听听。2
看到蚂蚁搬家,就知道要下雨了。
六、( )10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
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 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1( 解释带框词语的意思:5
敌众 我寡,奈何而可 奈何:( 怎么办)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竭:使?干涸; ?渔:捕鱼; ?明年:第二年; ?焚:烧毁。田(田:打猎)
2(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 )2
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A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B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C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D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 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翻译:
3(给短文加上个题目,成语“竭泽而渔”这篇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