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朱敦儒词作赏析
朱敦儒词作赏析
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朱敦儒的词,从题材和内容看,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写他早期的清狂生活和闲适心情的,另一类是写他忧国伤时,抚今思昔的。这首《水龙吟》就是属于他后一类作品的代表之一。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南侵,洛阳、汴京一带,均遭兵燹。不久,汴京沦陷。朱敦儒携家南逃,先到淮海地区,后渡江至金陵。又从金陵沿江而上,到达江西。再由江西南下广东,避乱南雄(今广东南雄县)。这首词具体写作年月虽不可考,但从词的内容看,似是他离开淮海,沿江东下金陵时所作。
词一开始就以雄健之笔描绘了一个开阔的水面境界:放船千里,凌波破浪,烟波浩淼。“略为吴山留顾”,从侧面点明他此次离开汴洛一带南来,不是为了“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孟浩然《自洛之越》)。对明媚的吴中山水,他只是略为留顾而已。潜台词是说,他此次离乡背井,实在是因强敌入侵,迫不得已。“云屯”三句写长江水势。水府,本为星宿名,主水之官,此处借指水。“九”,泛指多数。“九江”,指长江汇合众流,浩浩荡荡,千里东流。境界何等旷远。然而这旷远的境界并未使作者襟怀开阔,反而“北客”一句转出个人身世之感。国步艰难,一身漂泊,“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朱敦儒《水调歌头》)“壮志未酬”,“此生老矣!”(朱敦儒《雨中花》)表现了一位爱国词人的忧愤,不是一般文人的叹老嗟卑,而是与国家兴废、民族存亡息息相关的。这正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崇高处。
下文由一“念”字领起,将生活镜头拉回到作者早年在洛阳隐居的时代。伊、嵩,指洛阳附近的伊阙、嵩山,这里代指洛阳一带。巢、由,指唐尧时的著名隐士许由、巢父,这里代指作者在洛阳隐居时的朋友。词人早年敦品励行,不求仕进。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之前,朝廷曾征召他到京城,拟授以学官,他坚辞不就,自我表白说:“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非所愿也。”(《宋史·文苑传》)他满足于诗酒清狂,徜徉山水的隐逸生活:“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漫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敕,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这就很形象地描绘了他疏狂懒漫,傲视王侯,不求爵禄,不受羁绊的性格。现在当他身遭丧乱,落拓南逃的时候,回忆起过去那种令人神往的隐逸生活,犹如南柯一梦。真是“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朱敦儒《临江仙》)梦醒得如此快,觉来无处追寻。他对过去隐逸生活的向往,其意义不在隐逸生活本身,而在于他的隐逸生活带有时代特色。封建时代,文人要隐居,必须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朱敦儒隐居伊、嵩时,北宋社会呈现出来的尽管是一片虚假的太平景象,但毕竟还能保住中原,人民生活基本安定,比朱敦儒写作这首词的时候所过的流离转徙生活要好得多。所以朱敦儒对过去隐居伊、嵩生活的怀念,其实质是希望
赶走金兵,恢复中原,回到以前的那个时代去,是爱国家、爱民族的表现。
正是这种国家民族之爱,所以下片一开始作者就站在爱国家、爱民族的高度,当此凌波南下之时,北望中原,痛感妖氛未扫,不禁发出了对英雄的渴求和呼唤。渴望有英雄出来扫净妖氛,恢复中原。上下两片,意脉相连。当时并非没有英雄。宗泽、李纲都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都为投降派所阻。或忧愤成疾而死,或连遭排挤贬斥,无一得志。他想到眼前放船千里的地方,也正是三国时,蜀吴联军抗曹的故地。当年诸葛亮何等英雄,奇谋报国,指挥若定。因后主懦弱,佞臣误国,终于“尘昏白羽”,大业未成。隐喻自己也和其他英雄一样,虽有“壮心”,无奈“奇谋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心情,他在《苏幕遮》词中也曾表示过:“有奇才,无用处,壮节飘零,受尽人间苦。”进而由眼前的地域特点和国家形势联想到西晋灭吴的历史事实。当年吴主孙皓倚仗长江天险,以铁锁横江设防,仍然阻挡不住西晋大将王浚的楼船,锦帆冲浪,铁锁销熔,终于“一片降幡出石头”,“孙郎良苦”。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鉴古观今,作者在词中流露出对象东吴一样偏安江左的南宋小朝廷前途的担忧。下文“但”字一转,结束上文的论史,转入到以抒情作结。词人救亡有志,报国无门,他忧愤得敲打着船桨,作为击节,象诸葛亮那样唱着“梁父吟”,心潮激荡,“泪流如雨”,无可奈何。一位爱国词人的一腔忠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词情至此,也达到高潮。
词以放船凌波开始,通过江上风光的描写拓开境界,抚今怀古,将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组合起来,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对国家民族的深情挚爱融为一体,风格豪放悲壮。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范文二:朱敦儒〈西江月〉赏析
朱敦儒〈西江月〉賞析
羅賢淑?文化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不須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有命。
幸遇三杯美酒,況逢一朵花新。片時歡笑且相親,明日陰晴未定。
朱敦儒(一?八一,一一五九)這闋吐露人生觀感的詞作,乍看之下,思想頗為頹靡,但反覆琢磨,卻又是達觀。因為它指出人生道路上,美好世事的短暫,以及人情的澆薄;並提出面對此一困境的因應之道,繼而強調世間仍有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人生在世應當及時行樂,所以值得再三品味。
上片開首兩句便是工整的對仗,係以個人抽象的觀感來與具體的物象作結合:第一句以藝術形象寓有美好、虛幻的「春夢」來形容世事順遂的短暫;第二句則以表現冷寂、陰暗、多變的「秋雲」來比喻人情的涼薄。作者朱敦儒以「春夢」、「秋雲」為對,雖非首創(晏殊〈木蘭花〉就有「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之語),但就運用透過春日使人聯想到的美好、溫暖,來和秋天所聯想到的銳殺、淒寒進行對比,差異自然顯著。假使「春」與「秋」之別有如南轅北轍,「夢」跟「雲」的不同則就少得多,因為它們同樣具有短暫虛幻的意象屬性。所以世事美好順心也罷,人情涼薄未如所想也罷,都不是個人所能操控的。倘若如此,人生在世該當如何,朱氏認為,那就少計較、少費心機,而且要相信「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萬事原來有命」的說法,非常容易使人產生誤解,那似乎是意謂著:眾生不必為自己的前途努力、甚至掙扎,因為上天早已替每一個人安排下生死禍福、貧富窮通……種種。但細考朱氏本意,絕非如此,而應當是「人事已盡,留待天命」,亦即孔子在經過五十年的生活歷練後,所說:「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篇》)、或「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篇》),也彷彿孟子所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孟子(萬章篇》)的「天命」,那是人力所無可奈何者。事實上,如果回頭檢視「不須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有命」前承之「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就更為清楚,那絕對不是傾注個人全力就能主宰的。
詞人在上闋所呈現的思想觀,亦可得證於他的另一闋作品〈臨江仙〉:
堪笑一場顛倒夢,元來恰似浮雲。塵勞何事最相親。今朝忙到過夜,過臘又逢春。 流水滔滔無住處,飛光忽忽西沉。世間誰是百年人,箇中須著眼,認取自家身。
其中提到人生原本是切切實實的發生,但竟又是一場可笑的夢境,因為所親歷的種種,恰似多變的浮雲,詭譎虛幻、不能依恃。而時光飛逝如電,世上沒有任何人能保證自己的富貴功名能夠百年長久,所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正是此理,唯有認清個人能力所及,才不會被外在境遇困擾而自悔自憾、怨他尤人,直到白髮暮年,徒有「人生虛假」(朱氏〈西江月〉)、「個似一場春夢」(〈朝中措〉),以及「恍然真一夢,人空老」(〈感皇恩〉)的喟歎;反而是能擁有「老來可喜,是歷遍人間,諳知外物,看透虛空,將恨海愁山,一時挼碎」(〈念奴嬌〉)的洞明練達。
在上片中,朱氏雖然以世事洞明與人情練達的徹悟,撇開「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韋應物〈寄李儋元錫〉)的煩惱,但還只是停留在無奈的認命階段,思想態度上仍然是屬於灰頹。試想人生假使只是爾爾,豈不悲哀。李白〈梁園吟〉曾云:「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而朱敦儒此首〈西江月〉前半闋詞意,只提醒讀者要「達命」,尚未碰觸「豈暇愁」,以及人生仍有快樂因子——「且飲美酒登高樓」的存在。所以,過片前兩句就沿著生命中的美好事物進行敘寫,散發出欣喜愉悅的光彩。
「幸遇三杯美酒,況逢一朵花新」,使本詞轉灰暗向光明、化傷悲為可喜。人之一生雖然有充滿變數且難以掌握的「命」存在,但仍有己力能夠操控者,譬如:面對美酒,可以獨自小酌,也可偕友對飲;而目睹一朵清新可愛、初初綻放的小花,也足以興發美感,使身心愉悅。此處詞人所揀取之「酒」與「花」(「酒」、「花」,在朱詞出現的頻率頗高,例如:「攜酒提籃,……索共梅花笑」(〈點絳脣〉);「落帽酒中有趣,……花影闌干人靜」(〈西江月〉);「酥點梅花瘦。金杯酒」
(〈點絳脣〉)……等等)頗耐人尋味,因為酒代表縱放恣肆,而花則關涉寧靜自得,在深諳世事人情的無奈後,心靈自由放鬆了,這兩種不同的生命情境便能兼而有之。朱敦儒這種通過達命而產生的歡喜態度,後出的張孝祥(一一三三,一一七?)領會亦深,因此填有「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西江月〉)諸句。
王維(七?一,七六一)〈酌酒與裴迪〉曾有「人情翻覆似波瀾」,以及「世事浮雲何足問」的想法;俗語也說,「世事難拼一個信,人情常帶三分疑」,這大概就是人類感到寂寞的主因。現代人養寵物,古代人飲酒賞花,想來都是為了排解這千古難解的愁情;是故一旦有「幸遇三杯美酒,況逢一朵花新」的機緣,當然不能等閒錯過。對參朱敦儒又填有「且喜面前花好,更聽林外鶯新。甕頭清辣洞庭春,醉裡徐行路穩」(〈西江月〉),賞玩大自然以及品嚐香醇佳釀,對他而言,感受當是十分美好。
因為有著「人人放著逍遙路,只怕君心不悟」(〈桃源憶故人〉)的疑慮,朱氏擔心讀者未能留意當前美好事物,所以接著是兩句語重心長的叮囑——「片時歡笑且相親,明日陰晴未定」。前一句強調珍惜當下、盡情歡笑、及時行樂,後一句則以茫然難測的未來警惕讀者——明天或許酒空、或許花謝、或許人遠。「明日」一句頗為出色,試想若以日為時間單位計算,距離今日而言,太陽再起的「明日」便是最迅速的未來,以未來的不可知,加上降臨的迅速,豈能不教人在心驚之餘、深思再三。
就全詞句意結構來看,前半闋第一、二句可說是朱敦儒飽嚐世態人情,所歸納出的人生經驗;後兩句則是他面對世態人情的荒涼,所抱持的人生哲學。另可注意的是,雖然朱氏所說的人生經驗,純屬一己遭遇,但卻也是絕大多數人都曾經歷過的;至於他所奉諸的人生哲學,亦同前理,雖然是自出機杼的領會,但由於確實是排解憂懷的法門,所以也能引起讀者共鳴。後半闋第一、二句旨在揭出除了無可奈何的「命」之外,人生尚有可以被掌握且值得珍惜者,第三、四句則是強調明日時光的快速與未知,提醒讀者珍惜當下。雖然末句「明日陰晴未定」,表面上是根據春日氣候的陰晴不定,以免有夜來風雨而不能再見一朵花新而發;但亦可視為「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的回前扣合,意謂明日人事也許又將生變,所以及時行樂吧~因此,本詞之結構表現實為緊密。
在《樵歌》當中,貫注有「人生達命、珍惜眼前」理念的詞作不少,與本闋在各方面表現最為相似的,是另一闋同樣援用「西江月」詞牌的作品,茲引錄於下: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且喜無拘無礙。 青史幾番春夢,黃泉多少奇才。不須計較更安排,領取而今現在。(按:「黃泉多少奇才」一句,又作「紅塵多少奇才」,前句表現較佳,因為它具體而深刻地以留名青史的奇才為例,說明奇才最終也只是一坏黃土,更遑論芸芸眾生,那麼對於世事的難料、人情的淡薄,又何必太過在意呢,~)
兩詞都有「酒」和「花」,都強調及時歡笑,也都有作者宏觀人世的眼光,以及「不須計較」的達命想法。此外,尤為有趣的是,兩詞在句意結構上之安排,本闋上片是先言「珍惜眼前、及時行樂」,下片再以作者的人生感悟來解釋何以必須如此之因;另一首則正好是倒置。
范文三: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赏析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这是李清照一首相思小词。在这首词里,作者是一个沉浸在相思中的小女子。
李清照一人困在深闺里,很寂寞。独自看着深杯里琥珀色的美酒,酒未喝完,人就已经醉了。晚风中,随风飘来的是断断续续的钟声。熏香燃尽时,梦也被打断了。醒来时,头发上的簪子掉下致使头发都散开了。惊醒后,只能寂寞地对着红红的烛火。
李清照喜欢瑞脑香,她在许多词都曾写到它,如“瑞脑销金兽”“玉鸭薰炉闲瑞脑”“梦断偏宜瑞脑香”。她洒后醒来,只有空气里残存的余香弥漫。炉寒香尽,枕冷衾寒,情何以堪~词不写情之难堪,只写醒时神态。醒时空对荧荧红烛,一个“空”字,足见怅然若失之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爱情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当心爱的丈夫远离她时,她注定是独处深闺倍感寂寞。这样的心理描写,把深藏不露的幽闺之情的深沉写到极致。
“辟寒金小”, 则以金钗之小来反衬发鬟之乱,进一步表现女词人的反侧床席、无法成眠之状,从而以人物情状来勾画人物愁情。睡时是醉了、倦了朦胧入眠的,连辟寒金的簪子都没摘下,这会儿梦醒才发现,金簪也落了,髻鬟也松了。青丝懒再绾,怔怔的,只空对着烛花黯然神伤。一个“空”字却未必真的“空”,更带出了几多的寂寥哀婉,留有几多的余音在夜寂之时,缭绕。此句妙极,它通过女子头饰的描写,不仅看到人物的情态,而且体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首《浣溪沙》几乎是意象堆叠而成,而且富丽堂皇,色泽秾丽,“琥珀浓”,“瑞脑香”、“辟寒金”、“烛花红”,并无一字写相思,却各个意象都深微细致,思念如海。如同杯深酒浓,饮尽一生的浓爱,留在杯底的是清心迭香 ,美丽甚至绝望的相思。
(作者:李鑫生 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教授)
范文四:《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① 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词作鉴赏
★苏轼《浣溪沙》原非一首独立的词作,节选自他的散文《游兰溪》。全文170多字,简短之中却用了他自己的这首词来结束,42字,约占全文的1/4,结构很有特色。
《游兰溪》就是这样一篇记游而写人的随笔小品,作者去兰溪,原本不是去游山玩水,欣赏名胜古迹;他是去看田的。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可是“不得签书公文”。于是走得远远的玩去,游兰溪是元丰五年(1083)三月的事。
文中描述了作者和乡村名医聋人庞安常认识的过程,以及同游清泉寺的情景。叙事记人、写景抒情,落脚点都在“一时异人”上。聋子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方巧手神医;而诗人“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自己也因诗文得祸,贬居僻远。而又自居“异人”,可见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与乐观自信的性情。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反其意而用之唱《浣溪沙》词,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这种人生情怀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当时他在政治上失意,生活上也比较艰苦,但仍对人生抱着乐观向上的态度、豁达的胸襟,实在难能可贵。
全文句句新颖,简洁自然,轻松灵巧,饶有风趣,略有苦中作乐的味道。后一部分以词记游,更使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真的是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然呈现。”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范文五:《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
晏殊(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1、译文:
唱一曲新歌举起一杯美酒,依旧是去年景象,旧时的亭台。夕阳西下,何时再回来?无可奈何纷纷落花已飘去,好像见过的燕子今又飞回来。在小圆中飘着幽香的小径上我独自徘徊。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内心孤独寂寞
3、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千古名句。
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这两句话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4、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写法,举一例简要说说这样的好处?
例如:“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的环境,“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或“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5、分析这首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而感慨不已的情怀。
警示后人应努力抓住今天,不要给自己留下日后的无奈和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