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马缨花 季羡林
马缨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匝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从梁柱的粗细来看,依稀还可以看出当年的富贵气象。
这富贵气象是有来源的。在几百年前,这里曾经是明朝的东厂。不知道有多少忧国忧民的志士曾在这里被囚禁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里受过苦刑,甚至丧掉性命。据说当年的水牢现在还有迹可寻哩。
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了古墓。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把我的记忆提到几千年前去;有时候我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历史里,自己俨然成为古人了。
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但是也有紧张不泰然的时候。往往在半夜里,我突然听到推门的声音,声音很大,很强烈。我不得不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经常停电,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爬起来,摸索着找门,摸索着走出去。院子里一片浓黑,什么东西也看不见,连树影子也仿佛同黑暗粘在一起,一点都分辨不出来。我只听到大香椿树上有一阵 的声音,然后咪噢的一声,有两只小电灯似的眼睛从树枝深处对着我闪闪发光。
这样一个地方,对我那些经常来往的朋友们来说,是不会引起什么好感的。有几位在白天还有兴致来找我谈谈,他们很怕在黄昏时分走进这个院子。万一有事,不得不来,也一定在大门口向工友再三打听,我是否真在家里,然后才有勇气,跋涉过那一个长长的胡同,走过深深的院子,来到我的屋里。有一次,我出门去了,看门的工友没有看见,一位朋友走到我住的那个院子里。在黄昏的微光中,只见一地树影,满院石棺,我那小窗上却没有灯光。他的腿立刻抖了起来,费了好大力量,才拖着它们走了出去。第二天我们见面时,谈到这点经历,两人相对大笑。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汲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人声,没有电灯,没有一点活气。在煤油灯的微光中,我只看到自己那高得、大得、黑得惊人的身影在四面的墙壁上晃动,仿佛是有个巨灵来到我的屋内。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在这样无可奈何的时候,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在这以前,我知道这些树都是马缨花;但是我却没有十分注意它们。今天它们用自己的香气告诉了我它们的存在。这对我似乎是一件新事。我不由得就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了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使我仿佛游泳在香海里。
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北京终于解放了。1949年的< xmlnamespace="" prefix="ST1">10月1日给全中国带来了光明与希望,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这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在我的生命里划上了一道鸿沟,我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到现在,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是我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实、最有意义的十三年。我看了许多新东西,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我当然也看了很多奇花异草。我曾在亚洲大陆最南端科摩林海角看到高凌霄汉的巨树上开着大朵的红花;我曾在缅甸的避暑胜地东枝看到开满了小花园的火红照眼的不知名的花朵;我也曾在塔什干看到长得像小树般的玫瑰花。这些花都是异常美妙动人的。
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在公园里,在马路旁边,在大旅馆的前面,在草坪里,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座的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了一团团的红雾。这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衬上红墙、黄瓦,给人民的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
我十分高兴,我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回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叶子仍然是那样的叶子,花也仍然是那样的花;在短短的十几年以内,它决不会变了种。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左思右想,只是无法解释。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不把回忆死死地拴在马缨花上面,而是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不管我是怎样爱回忆它们,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摆在我眼前的这些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回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而且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它能告诉我很多事情,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送给我无限的温暖与幸福;它也能促使我前进。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2008年高考全国11卷】 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分)
答:
答案:14、?作者独自住在一阴森凄苦的大院里。?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每点2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答:
答案:15、(1)(2分)?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处。?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答:
答案:(2)(2分)?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答:
答案:16(6分)?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背景。(每点3分)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
答:
答案:17、(8分)(1)(4分)?“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过去的马缨花是影,是底片,现在的马缨花是光,是照片)?“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充满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4分)?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每点2分)
范文二:马缨花季羡林阅读答案
(08年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马? 缨? 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 ?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16.作者为佬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
阅读答案:
14、(4分)
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 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菜”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每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5、(4分)
(1)(2分)
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 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2分)
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
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16、(6分)
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
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每答对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17、(8分)
第一问(4分):
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
②“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每答对第一点给2分,第二、三两点每答对一点给1分。
第二问:(4分)
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
②作者通过写对观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每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范文三:季羡林散文之马缨花
季羡林散文之马缨花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匝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从梁柱的粗细来看,依稀还可以看出当年的富贵气象。
这富贵气象是有来源的。在几百年前,这里曾经是明朝的东厂。不知道有多少忧国忧民的志士曾在这里被囚禁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里受过苦刑,甚至丧掉性命。据说当年的水牢现在还有迹可寻哩。
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了古墓。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把我的记忆提到几千年前去;有时候我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历史里,自己俨然成为古人了。
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但是也有紧张不泰然的时候。往往在半夜里,我突然听到推门的声音,声音很大,很强烈。我不得不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经常停电,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爬起来,摸索着找门,摸索着走出去。院子里一片浓黑,什么东西也看不见,连树影子也仿佛同黑暗粘在一起,一点都分辨不出来。我只听到大香椿树上有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然后咪噢的一声,有两只小电灯似的眼睛从树枝深处对着我闪闪发光。
这样一个地方,对我那些经常来往的朋友们来说,是不会引起什么好感的。有几位在白天还有兴致来找我谈谈,他们很怕在黄昏时分走进这个院子。万一有事,不得不来,也一定在大门口向工友再三打听,我是否真在家里,然后才有勇气,跋涉过那一个长长的胡同,走过深深的院子,来到我的屋里。有一次,我出门去了,看门的工友没有看见,一位朋友走到我住的那个院子里。在黄昏的微光中,只见一地树影,满院石棺,我那小窗上却没有灯光。他的腿立刻抖了起来,费了好大力量,才拖着它们走了出去。第二天我们见面时,谈到这点经历,两人相对大笑。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汲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人声,没有电灯,没有一点活气。在煤油灯的微光中,我只看到自己那高得、大得、黑得惊人的身影在四面的墙壁上晃动,仿佛是有个巨灵来到我的屋内。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在这样无可奈何的时候,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在这以前,我知道这些树都是马缨花;但是我却没有十分注意它们。今天它们用自己的香气告诉了我它们的存在。
这对我似乎是一件新事。我不由得就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了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使我仿佛游泳在香海里。
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北京终于解放了。1949年的10月1日给全中国带来了光明与希望,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这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在我的生命里划上了一道鸿沟,我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到现在,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是我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实、最有意义的十三年。我看了许多新东西,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我当然也看了很多奇花异草。我曾在亚洲大陆最南端科摩林海角看到高凌霄汉的巨树上开着大朵的红花;我曾在缅甸的避暑胜地东枝看到开满了小花园的火红照眼的不知名的花朵;我也曾在塔什干看到长得像小树般的玫瑰花。这些花都是异常美妙动人的。
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在公园里,在马路旁边,在大旅馆的前面,在草坪里,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座的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了一团团的红雾。这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衬上红墙、黄瓦,给人民的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
我十分高兴,我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回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叶子仍然是那样的叶子,花也仍然是那样的花;在短短的十几年以内,它决不会变了种。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左思右想,只是无法解释。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不把回忆死死地拴在马缨花上面,而是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不管我是怎样爱回忆它们,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摆在我眼前的这些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回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而且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它能
告诉我很多事情,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送给我无限的温暖与幸福;它也能促使我前进。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范文四:[doc格式] 读季羡林《马缨花》与《雾》
读季羡林《马缨花》与《雾》
.
丈?其?囊
钟敬文先生在《季羡林散文全
编?序》中用四句诗来评价季先生
的文章:”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
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
野老话家长.”这四句诗正是对季
羡林散文风格特点的极佳概括,说
得通俗明确些,就是自然,真实.季
先生国学根底深厚,又懂多种语
言;饱经忧患,又见多识广;敢说真
话,又洞明世事,可谓集史,识,才
情于一身.因此他的散文任意挥
洒,新意迭出;评人论事,妙语连
珠;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慧眼;
常常是寓哲理于草木虫鱼之中,寄
心魂于日月星辰之上,从而形成了
他的”学者散文”的独特风格.读罢
《马缨花》和《雾》这两篇文章,我对
于他的这种散文风格有了更加真
切的认识.
《马缨花》是季羡林先生于
1962年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旧
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文中
他以”马缨花”为载体,寄托了自己
对于新旧两个不同时代的情感,通
过写自己对马缨花情感的变化,表
达出自己的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
化.全文以小见大,感情真挚自然.
文章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第
语朴情醇是正行
——
读季羡林《马缨花》与《雾》
?王丽
一
部分写自己在黑暗时代的孤寂
心情,第二部分写马缨花对自己心
灵的抚慰及自己对马缨花的怀念,
第三部分则写如今马缨花的勃勃
生机.全文运用铺垫,衬托,照应等
手法,结构清晰,章法严谨.第一部
分先用大量笔墨详细描写自己居
所的人事沧桑,遗存古迹等,这一
方面暗示出他当时孤寂的心情,另
一
方面也为描写马缨花进行了反
衬和铺垫.第二部分则与第三部分
形成对比,即十三年前的马缨花与
如今的马缨花的对比,作者在这里
用了精彩的比喻:”同我记忆里那
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
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
一
个是光.”这个比喻新颖精奇
“光”与”影”的对比是新旧时代马
缨花的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
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
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
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
藉.
作者那种浓得化不开的真情,
通过其细腻的描写和精彩的语言
真切地传达了出来.如,为了表达
住所的幽深静寂,他采用了以动衬
静的用法:”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
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
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
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
到了.”又如,为了表达内心的孤
寂,他用了精妙的比喻:”寂寞像毒
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
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再如,为了
表现在新时代里自己内心的喜悦
与幸福之情,作者则赋予马缨花以
人的情感:”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
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
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
辉.”
如果说《马缨花》一文以情取
胜的话,那么《雾》则是以理取胜,
更能体现出”学者散文”的特点.
《雾》是作者出访尼泊尔时所作,在
文中他插上幻想的翅膀,”上天下
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
乡”,对于”模糊的美”展开了理性
思考,揭示了”模糊性”的普遍存
在,这与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是
一
脉相承的.
文章以”雾”为线索展开.文章
起笔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说
自己不喜欢雾;然后通过对比,从
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突出雾的
模糊性和遮蔽性的特点,说明自己
来到加德满都以后对雾景的喜欢,
欣赏,赞美;继而多方展开联想,纵
横驰骋,从文学,科学,社会,自然
等多个角度人手,表达自己对雾的
理性思考,认识到在社会生活和科
学以及在大自然和人们的审美观
念中都有模糊性存在;最后赋雾以
情,以自己”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
中作结.全文由情线发端,接着物
线,情线并行,再到情线突现,最后
物线,情线融合为一.
1l
?
支?共?童
此丈与《马缨芘一殳一样,都
非常蕈’f见细节的描写.如第二和第
:!自然段中着重写_『雪峰,古树,
鲜花和动物等细节这样的细节,
觊突}Hr霹的特点.义使文章的内
容史fJI1丰富,同时也使行文更加生
动活泼,增Jf口了文章的情趣和可读
性.为本文以理趣为丰.所以文
中多简洁而又发人深思的议论,
如:”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
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这句话告
诉我们,蒙咙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
更美,更能激发观赏者的想象,从
而增强审美情趣
季羡林先生在谈到自己对散
文的意见时说过,”思想内容要有
真情,不能虚情假意,胡编乱造,无
病呻吟”,”散文要讲究耷法,结构
严谨,头尾响应,炼字炼旬.总之要
惨淡经营,绝不能随意为之”.他认
为理想的散文应”淳朴而不乏味,
流利而不油滑,庄重而不板滞,典
雅而不雕琢”.这两篇文章也正反
映了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这些追
求.
欣赏大家散文,我们当从季先
生的主张当中得到启迪:散文的精
髓就在于”真情”二字,”真”就是真
实,不会生编硬造;”情”就是有抒
情成分,即使叙事也有抒情的味
道再就是文章形式章法谨严,语
言醇厚,绝无随意之笔.从此人手,
我们可以看章法,品语青,体真情.
人乎其中,得其真味,也就不是什
么难为之事了:
最后我们以季先生的一句话
来作结:”一篇好的散文,读起来虽
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
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
马缨花
一季羡林
曾终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
l2等
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
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
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
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
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
面有走廊..天并里遮满了树枝.走
到下面,浓阴迎地,清凉蔽体.从房
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
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
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
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
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
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
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
进入了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
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
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
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
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
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
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
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汲取一
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
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
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
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
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
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
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
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
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
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
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
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
远远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了
一
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
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
子,洒满了我的全身.
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
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
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
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
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
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
的如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
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
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
年里,我看了,学>---j了很多新东西,
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
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
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
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
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
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这绿云
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
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
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
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
回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的不
同之处究竞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
来,我扩大了回忆的范围,把当时
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
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
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
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
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
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
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
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
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
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
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
同明月争辉.同我回忆里那些马缨
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
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
?
支?共?1I}
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
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
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
缨花,而且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
一
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
含笑怒放.
1962年1O月1日
(选自2008年高考全国卷?)
雾
?季羡林
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
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
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
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
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
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
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
一
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
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
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
一
点儿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
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
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
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
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
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
一
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
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
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
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儿时,
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
抖动,原来是一束柬红色的鲜花.
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
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
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
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
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
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
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
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
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
狗,竞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
道浓雾竞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
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
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
点儿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
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
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
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
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
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
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
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
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
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
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
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
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
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
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
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
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
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
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
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蒙咙的
美,一种模糊的美.
一
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
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
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
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
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
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
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
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
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
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
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都是
有好处的.
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
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
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
很多时候,蒙陇模糊反而更显得
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剐
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
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
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
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
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
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
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
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
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
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
一
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
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
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
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
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
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选自2008年高考湖北卷)
00@
今年高考全国卷?和湖北卷
都考察了季羡林的文章,全国卷?
考了《马缨花》,湖北卷则考了
《雾》.大家的文章入选今年高考试
卷的很多,但一个作家的文章同时
被两份试卷选中的却很少,可见季
羡林在文坛的分量和影响力.
季羡林是中国语言学家,作
家,文学翻译家.曾任中国科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
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
长,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儒.他的
作品中永远充溢着”真情”.他曾
说:”我心目中的优秀散文,不是最
广义的散文,也不是’再狭窄一点’
的散文,而是’更狭窄一点’的那一
种.即使在这个更狭窄的范围内,
l3
?
支?共?寅
锺趣醯
和朋友一起看电视,看记者采
访一个来自地震灾区的女孩:那女
孩很漂亮.她说地震震垮了她家的
房屋,不得已,她和受伤的父母一
起采这座城市投奔她的舅舅……
朋友眼尖,一眼就看出那电视里的
女孩涂了口红她说:”哼哼,家都
震没了,老爸老妈都砸伤了,她居
然还有心思涂口红!”我立刻反驳
道:”我可不这么看!家园可以残
破,家人可以受伤,但爱世界的心
情什么时候都不会打折!你想想
看,这需要何等的气,何等的修
炼啊!实话告诉你吧,我不可救药
地喜欢上了这个涂了口红的女
孩!”
大灾之后,我曾被那些素颜
赈灾,素颜义演,素颜义卖的女明
星感动得涕泪横流,我愿意收藏她
们那至美的”素颜时刻”,愿意从这
个时刻里挖掘那超越了她们完美
妆容的大爱与大美;我也喜欢这个
大灾之后还有心思涂口红的女孩.
那口红恰如一句美妙的提示语,告
诉我,告诉世界,这个女孩对生命
的挚爱和对生活的热望没有被震
垮1
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造成
3817人截瘫在这3817人当中.
有一位曾在陆军72师做过文艺兵
的俊俏女子,她高位截瘫,生命被
罚永远与轮椅为伴:但是,她歌唱,
齐卜口皇工
?张丽钧
她绘画,她写作,她到中央电视台
与田华同台演出,她举办个人画
展,她结集出版了3(1万字的散文
集《焦竹听雨,每次见到她,我都
会觉得眼前一亮美丽的妆容,是
她送给世界的美好祝福:不管生活
怎样虐待她,她都报之以感恩的微
笑..她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无论
在什么场合见到她,她都涂着鲜亮
亮的口红.站在她的轮椅旁,我常
不由得悄悄检点起自己的梳妆,我
会因了出门前没有认真勾描眼线
而突然羞惭起来真的,就算世界
不为我们的妆容打分.我们也不该
心安理得地向世界呈现一分灰颓,
一
分暗淡:
看过一篇博文,说是一个女子
的闺中密友出车祸戍了植物人.这
个女子受到心灵重创,成了”植物
人第二”,终日里不思茶饭,无心粉
黛朋友们来劝她,她反笑朋友多
事,说:”真有意思,我哪里会有什
么心理障碍啊!好姐妹出车祸的
事.我早就抛到脑后去了”大家明
明知道她在嘴硬,却又不忍心说
矛,只好暗暗陪着她揪心,时间过
去很久了,一天,朋友们请这个”植
物人第二”吃饭,饭毕,她居然泰然
地掀开了化妆盒,认真地补起了口
红,朋友们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
气,知道她的心已然复活
生活是两片苦难的唇,爱她
的人总愿意怀着炽殂的爱去为她
涂上一些美丽的口红但是,再精
心的涂抹也难以阻挡那美丽色彩
的流失风来蚀它,雨来侵它,始料
不及的灾难时时都在觊觎它,当最
初的美艳被粗暴地劫持,当残存的
口红只能够诉说生活的尴尬与苍
凉,让我们迎着光,从容地掀开化
妆盒,认真地补一补口红,将残妆
修饰成又一轮完美
(选自2008年7月6日
《中国青年报》)
我还有更更狭窄的偏见我认为,
散文的精髓住于’真情’宁”情
感的纽带把他和环绕着他的人情
物事连接起来,把今时今日和
往时往日连接起来季羡林的作
品总是”形式似散,经营惨淡一”所
谓”似散”就是”状身边琐事向不
觉其轻”,表现在他的散文创作
中.就是”用超越的汉语文条件一一
14
丝不苟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生
命体验传达给他所热爱的渎者”.
“超越的汉语文条件”是指他散文
中埘汉语的运用水平;”一丝不
苟”是说他散文结构的严谨;生活
经验和生命体验则是在严谨与规
范之外的独持性同时,季羡林的
散义有着浓的底蕴.正如他所
追求的那样:”淳朴恬澹,本色天
然,外表平易,秀色内含,形式似
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
感,似潜乐曲,往复r?i环……”散
文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真实地
映照}H九十多年曲折,追求,奋斗
的人生协程.他的散文朴实无华,
小中见大,如同他一生经常穿在
身卜的蓝色中LJl装一样,形成了
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范文五:马缨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缨花
作者:季羡林
来源:《课外语文》2014年第06期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从梁柱的粗细来看,依稀还可以看出当年的富贵气象。
这富贵气象是有来源的。在几百年前,这里曾经是明朝的东厂。不知道有多少忧国忧民的志士曾在这里被囚禁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里受过苦刑,甚至丧掉性命。据说当年的水牢现在还有迹可寻哩。
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把我的记忆提到几千年前去,有时我简直就像生活在历史里,自己俨然成为古人了。
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但是也有紧张不泰然的时候。往往在半夜里,我突然听到推门的声音,声音很大,很强烈。我不得不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经常停电。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爬起来,摸索着找门,摸索着走出去。院子里一片浓黑,什么东西也看不见。连树影子也仿佛同黑暗粘在一起,一点都分辨不出来。我只听到大香椿树上有一阵的声音,然后咪噢的一声,有两只小电灯似的眼睛从树枝深处对着我闪闪发光。
这样一个地方,对我那些经常来往的朋友们来说,是不会引起什么好感的。有几位在白天还有兴致来找我谈谈,他们很怕在黄昏时分走进这个院子。万一有事,不得不来,也一定在大门口向工友再三打听,我是否真在家里。然后才有勇气,跋涉过那一个长长的胡同,走过深深的院子,来到我的屋里。有一次,我出门去了,看门的工友没有看见。一位朋友走到我住的那个院子里,在黄昏的微光中,只见一地树影,满院石棺,我那小窗上却没有灯光。他的腿立刻抖了起来,费了好大力量,才拖着它们走了出去。第二天我们见面时,谈到这点经历,两人相对大笑。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 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