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贾平凹其人
自从与贾平凹结识,不时相见。
有一年,我和一个同事到西安出差,先请西安几个作家吃饭。饭桌上,贾平凹拿出自带茶叶,说饭馆茶太难喝了。茶泡好,大家喝着,等菜。贾平凹手上一盒陕西名烟“猫烟”,抽出一根,烟盒就空了,他说:坏咧,没烟咧。我同事赶紧说:叫!叫!同事出手大方,叫了一条中华。同席作家杨争光开玩笑:平凹刚才拿茶的时候我就猜,不定憋什么坏呢――他这是要用一杯茶换你们一条大中华。
后来那席饭,一直在讨论贾的抠门儿品质。西安那些朋友历数他的“罪状”。最搞笑一条是说,一个朋友在贾平凹家里聊天,聊半截内急去卫生间,贾嘱咐:尿完别冲啊,我也要去,省点水。真实与否未考证,估计是编排他的段子。
又有一次,和两个朋友去贾平凹在西安的家拜访。他家柜子多,大多顶天立地,里边的内容,半是世界各地奇石,半是各式各样的陶罐字画拓片佛像,都是多年苦心搜集所得。明明都是好东西,贾却总自谦:不值啥钱么!说那话的神态,像个老财主,生怕人家盯上他碗里的肉。
东西太多,看不过来,请主人讲讲。贾得意地笑笑,说要拿根棍儿比划着说。顺手抄起一物握在手中。我定睛观瞧,一柄青铜剑,铸造年代应在秦汉。
贾平凹好像立志要收陶器,屋里大大小小、高高低低、胖胖瘦瘦的陶罐。爱屋及乌吧,还连带收了不少汉唐或者更早的下水管子(也是陶土所做,大多是残段儿)。正想问他,为何如此青睐陶罐,忽然看见在那房中可算“陶罐王”的一个巨罐,上边有些整齐的墨迹,就先凑过去辨识。不想辨识完,问题也没了,因为已经有了答案――罐子是古物,上边的墨迹却是今人贾平凹自留,百余字,一篇精彩的小品文。开篇即作惊人语:罐者,观也。得大罐者有大观,有大观者得大罐。大意如此。
说到贾平凹的字,很好也很有名,能卖钱,价还不低。我们都想求一幅作纪念,但书案旁贴了张字纸,说靠卖字画补贴家用,实属不易,来人若要,请按定额付润例,丈二若干,中堂若干,云云。话说得明确,不好造次,只好避而不谈索字事。
不成想,同来的朋友之一是贾的挚友,看出我们的心思,精心设计了一下,最终让我们如了愿。挚友也随我们一道看罐子,但不像我们只看只叹,她的话故意地多,每当贾说到得意之物,她就多一句:“这么好啊!那你得送我吧!你早说过让我挑一件的呀!”一次两次这么说,贾还不当回事。次数一多,明显紧张起来,话少了,得意之情更是飞散九霄云外。不时眼珠滴溜转,露出些紧张与狡黠。
屡遭吓唬之后,挚友突然爽快地说:算了,我也不要你的宝贝了,作为交换条件,给我们几人各写幅字吧。贾平凹听此,如逢大赦,满口应诺。铺开大纸,逐一写了交到各人手中。写完了,喝口茶歇歇定定神儿,突然眼珠转了转,回过味来,不甘心地嘟囔一句:少挣了几万块钱咧!
选自《人物》
范文二:晏几道其人
一)晏几道其人
1、云间晏公子--晏几道生平略说
鲁迅说过,二十四史是帝王将相的家谱。那么,这本家谱里自然找不到晏几道这样的畸人的传记。晏几道几身相门,生平事迹却扑朔迷离,生卒年居然都不可考,个中缘故,颇值深思。
晏几道约生于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是年其父晏殊四十岁。欧阳修为晏殊撰写碑文时,述殊子八人,谓:"几道、传正,皆太常寺太祝。"(《晏殊神道碑》)以人数次序推算,晏几道当是第七子,与黄庭坚所说的"临淄公暮子"(《小山词序》)相合。其太常寺太祝一官,则系承父荫而得,是内廷供奉的闲曹。
既贵为相门公子,且才华奕奕,少年时代的晏几道自是跌宕歌词,纵横诗酒,斗鸡走马,乐享奢华。当时情景,如其自己所述?quot;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而已。"(晏几道《小山词自序》)
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作《鹧鸪天·碧藕花开》。黄升《花庵词选》在该词之后有如下注文:"庆历中,开封府与棘寺同日奏狱空,仁宗于宫中宴乐,宣晏叔原作此,大称上意。"由此可见晏氏早年就颇负时声。
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晏殊去世。是年晏几道约二十六岁。父亲的死,是晏几道一生的转折点。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生涯戛然而止,这位不谱人情事故的青年立刻感受到外部世界的霜刀雪剑?quot;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诸公虽爱之,而又以小谨望之,遂陆沉于下位。"(黄庭坚《小山词序》)
熙宋七年(公元1074年),晏几道以郑侠事下狱。"熙宋中,郑侠上书,事作下狱,悉治平时往还厚善者。侠家搜得叔原与侠诗云:'小白长红又满枝,筑球场外独支颐。春风自是人间客,主张繁华得几时。'裕陵称之,即令释出"。虽然有惊无险,却也颇尝牢狱之苦,想必对其精神是一次沉重打击,加速了他朝'畸'的方向发展。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晏氏出任"监颍昌许田镇"的低级官职。时韩维知许州,时韩维知许州,晏作新词献之。《邵氏闻见录》载:"晏叔原为临淄公晚子,监颍昌府许田镇,手写自作长短句,上府帅韩少师。少师报书:'得新词盈卷,盖才有余,而德不足者。愿郎群捐有余之才,补不足之德,不胜门下老吏之望云。'一监镇官敢以杯酒自作长短句示本道大帅,以大帅之严,犹尽门生忠于郎群之意。在叔原为甚豪,在韩公为甚德也。"这量则很有意思材料,它展示了三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一是晏氏的价值观,把文学创作当作高尚的事业来看待,并不是把鄙视为"小道",正如黄庭坚所评论的"磊
隗权奇,疏于顾忌,文章翰墨,自立规摹"(《小山词序》)。所以,他不顾身份的低微,敢于向权高位重的韩维献词。在晏氏的心目中,天平只称得出文学价值的高低,而称不出世俗地位的高低。另一种则是韩维的价值观,他批评晏"才有余而德不足。"为什么"才有余",因为"才"突破了一般的社会规范,并以其独特性向既成世界提出挑战;为什么"德不足"?因为晏词缺乏"温柔敦厚"之美,晏氏为人也缺乏宋儒"心平气和"的处世原则。在韩维这样的高级官员的心目中。邵氏心底里也许更欣赏"甚豪",可形诸笔端之际,却又不由自主地偏向韩的"甚德",可见时代观念对个人的压抑和改写。
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小山词》结集。《小山词自序》对云?quot;钱月已,为高平公缀辑成篇"。高平公当指范仲淹之中范纯仁。宛书城曰:"纯仁元佑四年知颍昌府,见宰辅表。盖代韩缜任。是年七月,适有已日。"可以推测,范与晏关系良好,范给予晏以诸多物质及精神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所以,晏几道才在序文中特别提及。正如夏承焘先生所说:"词序谓'为高平公缀辑成编',殆谓由范敦促,非以此献范。叔原不肯见政事堂中人,此时已高年,或不至以小山词求贵人顾盼耳。"(《二晏年谱》)
《砚北杂志》记载:"元佑,叔原以长短句行,苏子瞻因黄鲁直欲见之。则谢曰:'今日政事堂中斗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其时,苏轼已名满天下,而晏氏的回答,足见其"畸人"性情。此时夏谱记载为元佑三年。其时小山已年近六旬。
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晏几道任开封府推官。任职不到一年,即乞食退居京师赐第,不践诸贵之门。据著名笔记《碧鸡漫志》记载:"蔡京重九冬至日,遣官求长短句,欣然为鹧鸪天'九日悲欢不到心云云,'晓日迎长岁岁同'云云,竟无一语及蔡者。"此时,晏氏已七十余岁,而耿介不阿的人格依然不变。《小山词》中有不少描写晚年情怀的句子,如"东野亡来无丽句,于君去后少交亲,追思旧事好沾巾。白头王建在,犹见咏诗人"(《临江侧》),"吴霜发华,自悲清晓"(《泛清波》),"霜发知他从此去,几度春风"(《浪淘沙》)。这些都看作晏氏老寿的明证。
2008-5-26 23:03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4楼
2、先天与后天
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称晏氏有"四痴",即"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而终不疑其欺已,此又一痴也。"这"四痴"将晏氏的性格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
小山的"痴",首先是一
种天生的性格,是谓"真痴"而非"佯痴"也。因此,他的"痴"显得格外可爱可亲。《墨庄漫录》记载:"晏叔原聚书甚多,每有迁徙,其妻厌之,谓叔原有类乞人搬漆碗。叔原戏作诗云:'生计唯兹碗,般擎岂惮劳。造虽从假合,成不自埏陶。阮杓非同调,颜瓢庶共操。朝盛负余米,暮籍残糟。幸免皤间乞,终甘泽畔逃。挑宜筇作杖,捧称诸为袍。傥受桑间饷,何堪井上螬。绰然徒自计,呼尔未应饕。世人轻原宪,人方逐于敖。愿君同此器,珍重到霜毛。"这是小山不多的五言诗之一,极能体现其性情。小山的价值观是畸人的价值观,妻子的价值观是欲的价值观,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文学的价值并不是能够让人更好地生活,相反,它将文学家逼入一种西风瘦马的生存方式之中。这便是小山的选择,他深知:当文学外化为饭碗的时候,文学就丧失了它坚硬的质地。这首诗中,既有浓郁的孤苦;既有悲凉的自嘲,又有坚持的自傲。晏几道的边缘地位是他自觉自觉选择的,他本有许多机会和条件融入主流社会,但他都未加以利用。这是他的天性使然。
小山的天性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狂,一是真。因其真,便显其狂;因其狂,便显其真。出身高门,使其能深味权力的秘密:那些由权力所支撑的道貌岸然、威风凛凛的外表,在他看来,都不过是一具纸糊的老虎而已。叶嘉莹分析晏诗《观画目送飞雁手提白鱼》时,这样写到:"从他诗中所写的'知几避缯缴','贪饵失江湖'以及'慕冥伤涸'的一些话来看,都可见到他对官场中得失争逐之营谋的恐惧和轻鄙。"叶嘉莹的论述颇为精到,但我认为,在"恐惧"与"轻鄙"两者上,晏氏更多的是"轻鄙"而非"恐惧"。晏几道并非寒门出身,官场的黑幕,自小就耳熏目染。他眼中的官场是:"官身几日闲,世事何时足。君貌不长红,我鬓无重绿。"(《生查子》)他之所以退出官场,是出自本能的一种厌恶。
2008-5-26 23:04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5楼
晏几道的"痴"同时也是诸多后天的因素所催生的,必须放置在一个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作立体的观照和考察。法国艺术家丹纳认为,如同某种植物只能在适当的天时地利中生长一样,艺术家也只能在特殊的种族、环境、时代氛围中产生。"每个形势产生一种精神状态,接着产生一批与精神状态相适应的艺术品。"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来看看晏几道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受的文化熏陶。
2008-5-26 23:07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6楼
北宋初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治气侯相对宽松。士丈夫阶层既获得政权的优厚待遇,又保持着一定的人格尊严。他们的生活是舒适的而非困顿
的,他们的思想是宽容的而非刻板的,他们的感情是丰富的而非枯涩的。他们既有大的政治理想,又有小的生活情趣。当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署都没有官妓,达官贵人之家则蓄有家妓。有一则关于晏殊的逸事说:"晏元献为京兆,辟张先为通判。新纳待儿,公甚属意,先能为诗词,公雅党之。每张来,令待儿出侑觞,往往歌子野之所为之词。其后王夫人浸不能容,公即出之。一日,子野至,公与之饮,子野作此词,令营妓歌之,至末句,公闻之怃然曰:'人生行乐耳,何自苦如此。'亟命于宅库支钱若干,复取前所出侍儿。既来,夫人亦不复如何也。"这则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宋初文人及时行乐、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对小山的影响无疑是极为深刻的。
在晏几道的文化结构中,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显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庄子》张扬了中国文化之中两种重要的边缘性意识,即自由精神与悲剧精神,这恰恰是《小山词》的重要气质。可以说,《小山词》与《庄子》虽然文体迥异、内容悬殊,但在精神风貌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单从字面上看,《小山词》不像《稼轩词》处处有庄子的只言片语,但我觉得,透到"骨子"里《小山词》比《稼轩词》更接近《庄子》。另外,魏晋文人自我的发现,生命意识的觉醒,也为小山所承接。小山的痛苦,既有自己生活的时代的痉,也有与魏晋文人相似的、面对无法把握的时间之流的痛苦;小山的思考,既有对下生存状况的思考,也有与魏晋文人相似的、对人在普遍历史境遇中选择的可能性的思考。
具体到小山的个人生活,前后期生活的剧变乃是一大关键。夏敬观有一段精神之率:"叔原以贵人暮子落拓一生,华屋山邱身体经历,哀丝豪竹寓其微痛纤悲,宜其造诣又过于其父,山谷谓为'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未足以尽之也。"夏氏之论,紧扣小山的身世,可谓"知人论世"也。可以说,如果没有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阅历的增长和生活方式的自觉选择,晏几道就不可能写出感人肺腑的《小山词》。
总之,晏几道这个畸人的产生、《小山词》这部畸词的产生,都有着台前幕后诸多因素。既有天赋的性情才力,也有后天的影响。
2008-5-26 23:08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8楼
3、交游
由于生平资料的奇缺,目前所知的晏几道的友人仅有黄庭坚、郑侠、王稚川、蒲传正数人而已?;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什么样的人,交什么样的朋友。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通过了解小山的知音黄庭坚,再反过来了解小山呢?
黄氏的诗集中,保存了多首与晏氏的唱和,而晏氏的诗则已失传。"故人哀王孙,交味
耐久长。置酒相暖热,惬于冬饮汤。吾侪痴绝处,不减顾长康。"两人交往的时间已经很久了,而情谊也已经很深了,在寒冷中用精神来相互温暖,怕是伯牙子期也不过如此吧?"平生所怀人,忽言共榻床。常恐风雨散,千里忧初望。斯游岂易得,渊对妙濠梁。晏子与人交,风义盛激昂。"诗人情境,犹在目前。共剪西窗之烛,又岂是泛泛之交??;风义盛激昂",既是指晏氏之本性,亦是指晏氏所交之友人,当然包括黄山谷自己。"出门事衮衮,斗柄莫昂昂。苦寒无处避,唯饮酒中藏。""中朝盛人物,谁与开颜笑。一公老韵事,似解寂寞约。对立空叹嗟,楼门牌号重晚照。""衮衮"与"昂昂"的对立,传神地刻出晏、黄这类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的尴尬处境。"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固然令人倍觉凄楚,但转念一想:既是知心人,一人足矣,又何必多呢?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两人在京城的过从唱和,惺惺相惜,如何不令后人想往?此次别后,两人也许再未晤面。后黄氏于鞍马间得十小诗,其中寄怀叔原有云?;云间晏公子,风月光如何?犹作狂时语,邻家乞待儿。忆同嵇阮笔,醉臣酒家闲。酬春无好语,怀我文章友。"山谷将叔原誉为"云间"之人,他自己不也是一位"云间"之人吗?
黄庭坚与官场是格格不入的,"高盖相磨戛,骑奴争道喧;吾人抚荣观,宴处自超然。"(《次韵感春五首》)他寂莫自守,反复强调入仁本非初衷,完全是为了养亲,所谓"斑斑吾亲发,亲妹逼婚嫁。无以供甘旨,何缘敢闲遐?安得释此悬,相从老桑拓!"(《宿山家效孟浩然》)因此,黄宝华认为:"一个初入仕途的人就有这样强烈的退隐情绪,确实耐人寻味。"
原因只有一个:山谷与小山一样,是不折不合?;畸人"。朝廷让他修《神宗实录》,他不仅没有秉承圣意,反而让哲宗感到"语尤不逊"。他的后半生背着"不实"、"幸灾谤国"等罪名不断被贬谪羁管。但是,"世波虽怒,而难移砥柱之操",山谷的骨头比他的诗还要硬:"我官尘土间,强折腰不屈。"(《送陈季常归洛》)晚年他一边自嘲说:"万死投荒,一身吊影,不复齿于大夫矣。"一边却声明道:"已成铁人石心,亦无儿女之恋也。"(《答庐洲安抚王补之》)。
对畸的坚持和对俗的摒充,于黄庭坚是自觉的,"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欲,欲便不可医也……视其平居无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书僧卷后》的确,这样的人,如何不被小山引以为挚友呢?"胸次九流清似镜,人间万事醉如泥。"(《戏效禅日作远公咏》)两个畸人,像双子星座一样,在漆黑的夜空中相互辉映
。晏黄既有相识的缘份,也必有相知的正果。感受着朋友的温暖,畅钦着友谊的芳醇,晏几道方能于昏浊世界,保持一份天真,一份单纯,一份高傲和一分疏狂。
2008-5-26 23:11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9楼
(二)走近《小山词》
1、天与多情--《小山词》中的情感世界
有情之人方能作有情之文,深情之人方能作深情之文。"小晏词的成功,首无就根植于它极为真挚悃忱的爱情意识上。"一部《小山词》,就是一个让人感受不尽的情感世界。
《小山词自序》云:"追惟往昔从饮酒之人,或垅木已长,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记悲欢离合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迁,叹境缘之无实也!"时光能改变一切,却改变水了那份滚烫的感情。人可逝,而情可存。透骨的悲凉过去之后,还有一丝不冷的温暖。试看最精彩的一首《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戏。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番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上片四句追忆昔日的欢乐,盛宴歌舞,豪饮千钟。色彩浓艳,感情热烈。上片越是写得热闹,下片越是显得凄冷。重逢应是乐事,却被小山写得如此痛楚。一往情深,全都是在一"照"的动作之中。通过那一"照",错位的现实和梦境才又恢复了常态。后人评论说:"下片神品。前三句以梦为真,聊慰相思。后二句疑真为梦,惊喜中带疑惧,疑惧中见惊喜。前后映照,相反相成,深得回旋顿挫之妙。"最后两句戛然中止,却留给读者强烈的"感情冲击波"。王夫之说过,以哀景衬乐景或以乐哀景,都给倍增其哀乐。前人已有不少这样的写法,如司空曙之《云阳馆与韩绅留别》"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杜甫之《羌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小山则信手拈来"剩把"、"犹恐"两组虚词,上下响应,将自己复杂微妙的心理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短暂的重逢,似乎中人为更为深锐的再次分别的痛苦提供一种"酿造液"而已。
又如另一首名叫《阮郎归》: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表面上,似乎对人情已经绝望;实质上,还是割舍不下这份不了情。"殷勤理旧狂"句,况蕙风云:"五字三层意:狂者,所谓一肚不合时宜,发见于外者也。狂已旧矣,而理之;而殷勤理之;其狂若不甚不得已者。"不得已的是什么呢?是千古不变的至情。为情而狂,为情而理之,为情而殷勤理之。此五字值得反复玩味。难怪陈迩冬大发一通议论:"余谓此句三层意法可通
诗文,如老杜之'白头搔更短',头已白矣,又频搔之,搔之发更短,亦三层意也。又如苏子由文:"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是一层。'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是第二层。'至于赤壁之下,波涛泛滥,与海相若。'则第三层也。而小山词中的感情之流,比之自然之流,不知又要精细多少倍?末句"清歌莫断肠"无主语,耐人寻思:是断吾之肠,还是断汝之肠?这样的句子,大概也只有小山才写得出。正如吴世昌云:"谓我但欲藉尔清歌,助我沉醉而已,求我沉醉以忘悲凉而已,尔莫因歌断肠,使我更增悲凉也。盖不欲因已之悲凉,引起歌者之断肠也。仁人用心随处可见,此小山得天独厚也。"
2008-5-26 23:12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10楼
小山对女子的感情,与一般文人迥然不同。例如,宋初词坛也以写情闻名的张先,"子野晚年,风韵未已。尝宅一姬,颇艳丽。但姬亦士族,不肯立名。子野以六娘呼之。而子野闺中性严,坚称立名,以绿杨呼之,盖取声音与六娘相近也。既而不相容,将欲逐去之,子野乃作《蝶恋花》一曲,以写拳拳之意。绿杨将行,子野更作《浪淘沙》以令送别。"读其词,则多有"断肠"、"咨嗟"、"洒泪"之语--明明是自己将别人逐出,却故作哀痛,为文造情,以丑为美,令人作呕。相反,小山的感情既真淳,又深沉,没有掺入一丝水份。陈廷焯赞赏说?quot;小山词无人不爱,爱以情胜也。情不深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王至也说:"叔原妙在得于妇人。"其实,"得"与"给"是双向的,以真情才能换真情,以真心才能换真心。小山毫无保留地把爱情献给值得他爱的女子,而他所爱的女子则成为他艺术创作的不涸之泉。所以,《小山词》中的情感世界是小山与那些美丽多情的女孩共同创造的。《小山词》无一首有题,读者但觉越是无题越缠绵,连"无题"二字也是多余的。
2008-5-26 23:15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11楼
小山时时将女孩的名字,莲、鸿、云等直接嵌入词中,读者一眼便可看出为何而作、为谁而作?quot;恨不得起莲、苹、鸿、云、按红牙板唱一过!"读至此,何须题目?
小莲未解论心素。狂似钿筝弦底柱。脸边霞散酒初醒,眉上月残人欲去。旧时家近章台住。尽日东风吹柳絮。生憎繁杏绿荫时,正碍粉墙偷眼觑。
词中少女的音容笑貌、脸上霞、眉上月,宛在读者面前,一个"觑"字,堪称神来之笔。如果说华陀一剂可活人,那么小山这一字也可"活"人。极具象征意义的景物与少女单纯的情怀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词句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张力。此词的结构,乃是"即景传情,缘情述事,就事造境,随境
述怀。"景--情--事--境--怀,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一个自足的艺术氛围,遂成为"小令佳者"。其他涉及莲的句子有:"小莲风韵出瑶池"、"香莲烛下匀丹雪"、"手捻香忆小莲"、"浑似阿莲双枕畔"等。
写鸿的,如《虞美人》:
小梅枝上东君信。雪后花期近。南枝开尽北枝开。长被陇头游子,寄春来。年年衣袖年年泪。总为今朝泪。问谁同是忆花人?赚得小鸿眉黛,也低颦。
鸿的"低颦"之姿,倒也跟莲的"偷眼觑"相映成趣。"小山之歌儿舞女,闲悉缠棉,情思宛传,无一不真"在季节的轮换中,那份美好的忆记却不曾褪色。然而,保存得再完好,也只是记忆,而不复为现实。鸿的眉黛,只能自心底里涌现?quot;年年衣袖年年泪"构思的真是巧夺天工--衣袖似乎专为拭泪而设,一个平和中庸的人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涉及鸿的其他句子有:"锦字系征鸿"、"孤鸿后期难到"、"归鸿无信"等。
2008-5-26 23:15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12楼
写苹的,如《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重。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字。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落花"一联,最受推崇。谭献曰:"名句,千古能有二。"(《复堂词话》东廷焯曰:"既闲婉,又沉着,当时更无敌手。"(《白雨斋词话》)俞陛云则曰:"'落花'二句正春色恼人,紫燕犹解'双飞',而愁人翻成'··'。论风韵如微风过萧,论词彩如红渠照水。"当然,整首词亦是无处不佳,浑然天成,正如傅庚生所说:"此词字句上下错落,而前后应,翻腾之状,矫健可喜,尤有神龙见首不见尾水资。情与景系于接笋于处,又若轻霜着水,了其无痕,断是才人墨浑也。"涉及苹的其他句子有:"小苹若解悉春暮"、"小苹微笑尽妖娆"、"丝雨恼妖苹"等。
写云的,如《鹧鸪天》:
小令尊前见玉萧,银灯一曲太娇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此词用通感手法,不写酒醉人而写歌醉人,则歌声之美可想可知。这样美妙的歌,也只有小山这样的知音才配听。这说是她的歌太美,欲罢而不能。末二句连伪君子理学家也赞曰:'鬼语也',而林语堂《苏东坡传》竟说这是'魔鬼的话'!涉及云的其他句子有:"拟将幽恨,试写残花,寄与朝云"、"若是朝云,宜作今宵梦里人"、"谁倦朝云"等。
《小山词》中涉及莲、鸿、苹、云的词句,既有实写,也有象征,即"情射于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荫,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也。"小山的才与情是密不可分的,才高处即情深处。陈廷焯云?quot;情有所感,不能无所寄;意有所欲,不能地忽泄。古之为词者,自抒其性情,所以悦己也。今之为词者,多为其粉饰,务以悦人,而不恤其丧已也,而座不值识者一噱。"确实,情真、情假与悦己、悦人之作。既便费尽推敲之思,也难于打动人心;悦己之作。即便脱口而出,也必有可观之处。
2008-5-26 23:16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13楼
晏词是"自娱"之作,自然具备了"真"的特质。况惠风云:"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晏词自成一透明的情感世界,任何一个有情之人都能够毫不费力地进入它。宗白华说过:"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味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为耶稣、释迦悲天悯人,就是欢乐的体验也是深适应肺腑,惊心动魄。(《美学散步》)小山对人生和情感都有极其深刻的体验,却用浅白的语言来抒发,如:"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相思一夜天涯远"、"明月如因缘,欲圆还未圆",简直就是明白如话的新诗。冯煦曰:"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区。"这样的艺术效果,切不可等闲视之。禅宗公案中有三境之说,一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二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三曰"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小山词》乃在第三境中也。小山的"浅"以"深"为底子,故能"浅处皆深也"。
《小山词》营造出一块自足的情感世界,有情和真情的《小山词》在无情和矮情的文学世界里有如鹤立鸡群。
2008-5-26 23:18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14楼
2、歌·酒·梦--对《小山词》中三个重要意象的分析
在文学研究中,"抓关键意象"的方法十分有效。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从"药"到"酒"两上关键意象入手,概括魏恶文人的生活状态、情趣和追求,进而深入那个时代哲学思潮和文学艺术的深层内核。王瑶进一步发挥了这种思路,在《中古文学史论》中运用得游刃有余。他的两名弟子--钱理群和陈平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也都自觉地拓展了这一研究方法。
研究《小山词》,抓其关键意象,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角度,研究者已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本文将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疆村从书》所录《小山词》计有二百五十六首,其中与酒、梦、歌有关的就超过了二百首,占总数的80%以上。这也恰恰是最有艺术魅力的一部分,因此,对酒、梦、歌三个意象的统计、分析和阐释就是进入《小山词》的一把钥匙。
粗略统计,"酒"字在《小山词》中出现达五十余次,与酒有关的词汇有:浅酒
、美酒、绿酒、桂酒、新酒、宿酒、芳酒、玉酒、残酒、金船酒、金杯酒、如意酒;酌酒、对酒、换酒、滞酒、赌酒、溅酒;酒痕、酒色、酒面、酒筵;酒罢、酒阑、酒醒、酒初醒、酒成痕、酒初消、酒中仙等等。饮酒的结果是"醉",醉字出现的频率也不亚于酒字。与醉相关的词汇有:醉颜、自醉、曾醉、且醉、午醉、宿醉、浅醉、浓醉、沉醉、烂醉、一醉、花里醉、醉中、醉后、醉头、醉帽、醉袖、醉枕、醉倒、醉如泥、醉相扶、醉别、醉拍、醉舞、醉弄、醉落、醉解、醉归、醉乡等等。另外,相关语汇有:翠樽、金樽、金盏、玉盏、尊前、离杯、赁觞、满斟、浅斟、杯尽、酩酊等等。
"梦"字出现的频率更高,达六十多次,与梦有关的词汇有:梦魂、魂梦、春梦、秋梦、蝶梦、虚梦、梦中、梦觉、梦回、梦后、梦相、梦意、梦云、梦花、梦峡、梦高唐、高唐梦、阳台梦、巫峡梦、鸳屏梦、桃源梦等等。
"歌"字出现了三十多次,与歌有关的词汇有:清歌、艳歌、离歌、笙歌、弦歌、歌罢、歌尽、歌尘、歌台、歌钟、歌舞、歌扇、歌笙、歌席、歌声、歌管、歌谱、歌名、歌未了、歌声转、歌声缓、歌渐咽、闻歌、清歌女等等。词集中涉及的乐器也多种多样,萧有彩萧、玉萧、凤萧、碧萧、太平萧;统有幺弦、朱弦、彩弦、危弦、琵琶弦;笛有长笛、横笛、太平笛、临风笛;筝有秦筝、钿筝、玉筝,还有诸如绿绮琴、丝管、玉笙等。
通常,爱喝酒的文人都与现实存在着紧张的关系。早在楚辞中,清与浊、醒与醉已成为屈原的生命困惑。魏晋堪称"沉?quot;的时代,一部《世说新语》,与酒有关的条目就数不胜数。到了唐代,酒成为高昂意气的催化剂。而在小晏这里,酒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第一层,青年时代的小晏畅饮爱情之玉浆,亲近如花之美眷,酒是欢乐的源泉,醉是惬意的感受。如"深深美酒家,曲曲幽香路"、"画堂秋月佳期,藏钓赌酒归迟"、"斗鸭池南夜不归,酒阑纫扇有新诗",写的都是那一时期的生活状貌。第二层,中年时代沉沦下僚、饱受白眼,遂于酒中求解脱,于酒中忆往事。此时所饮,乃是一杯又一杯的苦酒;此时所醉,乃是无可奈何之下强作醉意。与第一层次明朗欢快的色调不同,笼罩着浓浓的悲悯沉闷的氛围。如:"一醉醒来春又残,野棠梨雨洒阑干"、"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残春恨"、"醉中同尽一杯饮,归后各自孤枕恨"、"泪痕和酒,沾了双罗袖"。酒与酒有相同的质地--泪为解愁而流,酒为解愁而饮。然而,愁岂是泪、酒所能解?如李白试看"酒罢凄凉,新恨犹添旧恨长"、"从事往事都如梦,伤心最后醉归时"
诸句,是何等凄婉、何等惆怅、何等哀伤?第三层次,则是老年时代,尝尽三味、窥破人生之后在酒中保持最后一丝温馨。小山乃实实在在的性情中人,尽管深悟"悲欢离合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小山词自序》),他也不会进入万念灰的宗教境界,而依然牵挂着残破的人生;"古来多被虚名误,宁负虚名身莫负。劝君频入醉乡来,此是无愁无恨处。"
2008-5-26 23:19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15楼
当"酒"这种对抗现实的武器用钝了之后,"梦"便成为第二种武器。对此,我们大可不必用消极/积极等简单的帽子扣之,而应设身处地,进入彼时彼人的情境中以"知心"之心体察之。弗洛伊德指出:"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并且使令人不满意的现实好转。"小山词中的梦,不管是白日之梦还是夜晚之梦,皆寄寓其幻想在其中。失去的已然失去,只有在梦中才能重新得到;破碎的已然破碎,只有在梦中才可能重新整合?quot;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梦中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只能在梦中才会超越时空,留住那在现实现界里如飞絮悠扬的情与爱。
"梦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达成。"小山之所梦,乃是有意为之的梦。困此,梦醒之后的后果是严峻的。"依前青枕梦回时,试问闲愁有几?""眼底关山无奈,梦中云雨空休"、"兰衾犹有旧时香,每到梦回珠泪满"--梦醒时分,涌上心头的是刻骨铭心的苦痛。这时,梦者才明白:不如不梦!但是,倘若无梦,小山怎能成其为小山呢?正如后人所论?quot;痴绝"小山,半辈子都生活在自己的梦中。其实,岂止是小山,一切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难道不都或多或少地沉湎于自己创造的"华胥世界"之中吗?
"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梦境是虚,现实何尝又不是虚呢?"衣化客尘古今道",功名不可恃,金钱不可恃,爱情亦不可恃--"双星旧约年年在,笑尽人间情致。"那么,人间与鬼域又有什么区别呢?说不定最动人的恰是那些"鬼语"。清人厉鹗云:"鬼语分明爱赏多,小山小令擅清歌。世间不少分襟处,月细风尖唤标何。(《论诗绝句》)况惠风说得更妙:"小晏神仙中人,重以名父之贻,贤师友相沆瀣,其独造处,岂凡夫肉眼所能见及?quot;(《蕙风词话》)
2008-5-26 23:20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16楼
从《小山词自序》中可以看出,小山乃是即席作词,付与歌友歌唱。词与音乐当时尚未分离,小山作词不是为作词而作词,乃是
为歌唱而作词。晏氏是音律的行家里手,精通多种乐器,故能赋予《小山词》特有的音乐之美。一部《小山词》是作者与歌者共同完成的,是在情感的交流、艺术的沟通中完成的。直到小山晚年编定《小山词》以前,他作词的目的都是直接指向歌唱;而在编成集子、印行于世之后,阅读的功能才凸现出来。
"歌"的场景被小山写得摇曳多姿,如:"绿柱频移弦易断,细看秦筝,正似人情短。一曲啼乌心绪乱,红颜暗与流年换?quot;"云随绿水歌声转,雪绕红绡舞袖垂。""小琼闲抱琵琶,雪香微透轻纱。正好一枝娇艳,当年独占韵华"等句,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极写歌者的神采与听者的感受。"歌"既是娱乐,又不能简单地看作娱乐--由"歌"入手,我们更容易理解小晏与诸多歌女的情感纠葛。
"小晏虽曾经沉湎于歌酒风月,浪迹绮罗脂粉,但并非真正醉心妓情女色的浪子,他的词也绝非只是抒写个人恋情和哀愁之作。""晏几道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是一个忠于自己感情的作家。"后人的这些议论大都言不及意,难以自圆其说。问题的内核其实在于:小晏将自己的才华和生活溶入词的创作之中,他可以抛弃尘世间的浮名,却有着相当自觉的艺术追求。作完一首词,他不认为一件艺术品已经完成。相反,这件艺术品刚刚完成了一半,另一半,需要"能唱当时楼下水"的歌女来继续。死的文字变成活的歌声。文学的表现力是有限的,而音乐的表现力远远超过了文学。在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转换中,《小山词》的艺术魅力发展到了极致。
2008-5-26 23:21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17楼
因此,小晏与歌女的交往,基点并非是美色,而是艺术上的合作、精神上的共鸣。小晏十分尊重歌女歌唱的才华与天赋,并给予由衷地赞赏:"疏梅清唱替哀弦,似花如雪绕琼筵"、"莫问逢春能几回,能歌能笑是多?quot;、"阳关声巧绕雕梁"全是一副知音的口吻。他把歌女看作是跟自己平等的"艺术家",而不是身份卑微的奴婢。他所持的是艺术王国的价值标准:没有身份的高低,只有艺术的优劣。他向那些天赋艺术禀质的女孩们献上不带任何杂质的爱--他的爱不仅仅针对具体的、单个的女性,而是针对女性带有普遍性的真、善、美,女孩子所舞的霓裳、女孩子所唱的清歌。小山的爱堪称"博爱"。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小山与多个女子交往,我们便不会觉得他不专一,反倒能见其爱之真、爱之诚、爱之纯、爱之深。
2008-5-26 23:23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18楼
我发现,"酒"、"梦"、"歌"三者环环相扣,同为小山艺术世界中敏感的神经、由酒到梦、由酒到梦、由梦到歌,是诗人由被动以主动、
由压抑到释放、由傍徨于现实世界到飞翔于理想世界,所走过的艰难坎坷的精神之旅。小山终其一生都在痴 狂、欢愉、相思、别离、长一智、失落、哀伤和悲悯者多情绪的漩涡中挣扎--作为世俗的人,他失败了;作为文学的人,他成功了。
2008-5-26 23:23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19楼
3、抒情艺术微探
(1)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义系构成、装配,引申在电影艺术方面就是剪辑和组合,在电影制作中,按剧本所要表现的主题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将其有机地艺术地剪辑、组织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快慢不同的节奏。蒙太奇,那些指画面与画面的继承关系。
广义的蒙太奇思维可用于一切文学艺术。爱森斯坦在分析了普希金和达芬奇的作品后认为,文学、戏剧、绘画中都"存在着蒙太奇。"我在《小山词》中也发现了蒙太奇式的艺术技巧,如视角的转换、意象的剪辑、抒情角度的变化,小山着笔时俨然是一位杰出的电影艺术家。试看《六幺令》:
绿荫春尽,飞絮绕香阁。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一寸狂心未说,已向横波觉。画帘遮匝。新翻妙曲,暗许闲人带偷掐。前度书多隐语,意浅愁难答。昨夜诗有回文,韵险还慵押。都待笙歌散了,记取来时霎。不消红蜡,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阑角。
此词场景转换令人眼花缭乱,跳跃的意象又具有内在的同一性,构成浑圆的艺术世界:绿荫、香阁、画帘、宴席、红蜡、明月、庭花栏干……强烈的色彩对比,鲜明的空间变幻好象背后有一台精明的摄影机。更妙的是,这首词还有两个主人公:上片是女主人公精心打扮,席间眉目传情,羞涩中不乏大胆;下片是男主人公频赠诗书探问约会的时间地点,热烈中不乏焦灼。写动作,更写心情;写景物,更写景物中的人。抒情角度的转换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没有给读者造成任何阅读上的障碍,完全可以看作电影剧本中的两个片断。
又如《生查子》:
金鞍美少年,去跃青骢马。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
消息未归来,寒食梨花谢。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
此词两句为一场景,共四个场景。四个场景,却有两种视角。第一场景是美少年骑上配有金鞍的骏马,绝尘而去。这美少年,是少女眼中的美少年。黄了翁评曰:"'去跃'二字,以妇人目中看出,深情挚语。"(《蓼园词选》)作者采用女性的限制性叙述视角,将少女对意中人的凝神专注、欣赏爱慕写得栩栩如生。后面三个场景则转换成作者的全知全能视角:一是写长夜孤眠、绣被春寒;二是写寒食季节、梨花飞场;三是写少女悄立
秋千下,读者只见其削瘦的背影,不见其愁眉粉泪。扫瞄这一切的,是一个"有情"的,"理解"镜头。尤其是最后一联,极为吕乐苹所喜爱,"以为有思致"。所谓"思致",也就是精巧却不失自然英旨的抒情手法。
小山就像一名天才摄影师,移动的镜头使他笔下的词句具有动态之美。如《木兰花》:
秋千院落重帘幕,彩笔闲来题绣户。墙头丹杏,门外绿杨风后絮。朝云去信断知何处?应作襄王春梦去。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
在一系列美妙的画面背后,有一位潜在的、移步换景的观察者。黄了翁分析说:"首二句别后,想见院宇深沉,门栏紧闭。接言墙内之人如雨余之花;门外行踪如风后之絮。后段起二句言此后杳无音信,末二句言重经其地,马尚有情,何况人乎?quot;(《蓼园词选》)整首词都沉浸在一种动态的生命之流中,雨余花、风后絮、入江云、寻路马,无一不闪烁着动态的美感。结句好似一个拉近的长镜头,尤为后代词论家激赏:"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集著一实语,败矣。康伯可'正是销魂时,撩乱花飞';晏叔原'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秦少游'放花无语对斜眸,此恨谁知',深得此法。"
《小山词》对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是不自觉的。更准确地说,"蒙太奇"仅仅是一种说法而已,小山虽无此理论,却在创作中直抵其艺术内核。
2008-5-26 23:23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20楼
(2)小令中见长调气势--兼评李清照"苦无铺叙"说
关于晏几道的小令,李清照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述:"'小歌词'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易安肯定了小晏对令词的贡献,但又批评其"苦无铺叙"。这一观点影响后世深远。论者由"苦无铺余"推展出小晏醉心小令,在形式上滞后的论调,如:"晏几道倾心于小令的创作而置慢词这一新体形式而不顾",乃是"创作上保守思想在作怪";"其词风显得偏于保守,不能创新";"遗憾的是,小晏在体制上没有创新。"我认为,这类一脉相承的论调不令有间于事实,也有悖于情理。这个问题,可从两个方面思考。
首先,写作小令是否就意味着保守?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作家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创作形式,一双穿惯旧鞋的脚难道非得穿并不适合它的新鞋吗?是否创新,形式仅仅是一个层面,旧瓶未尝不能装新酒。在小令将衰、慢词渐兴的时代,小晏不随时尚、不跟大流,坚持创作能发挥自己才华的小令,更需要胆识和勇气。我们怎能因此而指责他呢?
其次,小令是否就只能是"苦无铺叙"?我的回答也是否定的。《小山词》中固
难多数是短小轻灵的词章,但也不乏宛转起伏、一咏三汉的佳作。例如前文已经作过分析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通过今昔对比,时空错位跳接组合,加上意象叠加的画面处理,造成了幽妙玄远的美感效应。这不?quot;铺叙"又是什么呢?
细读晏词,我不能惊叹其词境之转换错综,场景之推衍迭加,情感之势差悬殊,视角之自由变化,心理不细腻微妙。如《生查子》:
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停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词中的相思之情缠缠绵绵,如真亦幻;而别离之情则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短短八句,含了说不尽的情道不尽的意。
又如《清平乐》: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此词写旖旎的春光,依依的杨柳,碧绿的江水,胜过画家的画笔。由景及情,"渡头"二句缠绵悱恻。而结尾陡然一转,轻快变低沉,终于说出决绝之语。周济云:"结语殊怨,然不忍割。"(《宋四家词选》)全词一波三折,娓娓道情,因多情而生绝情,而绝望又恰恰表明不忍割舍的一片痴情。此之长调铺叙,岂有半分逊色?
独具慧眼者云:"小山词能于小令之中,具有长调之气势。"的确,小晏多层次、多角度地拓展了小令的艺术时空,将小令的艺术容量拓展到了极致。"收拾光芒入小词",终成千古之绝唱!
2008-5-26 23:24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21楼
(3)寓以诗人句法
黄庭坚精辟地指出:"(晏叔原)乃独嬉弄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句法 ,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可谓狭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其合者,高唐、洛神之流;共下者,岂减桃叶、团扇哉?"(《小山集序》)我认为,"寓以诗人句法"是晏词最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可惜多数研究者对此重视不够。
小山作词,喜欢选用那些体制整齐的词调。他有《玉楼春》十三首、《木兰花》八首、《鹧鸪天》十九首、《生查子》十三首、《浣溪纱》二十一首。这些词调皆如七律、五律一样整齐匀称,作词与作诗相差无多。如《生查子》:
坠雨已辞云,流水难归浦。遗情几时休,心抵秋莲苦。
忍泪不能歌,试托哀弦语。弦语愿相逢,知有相逢语。
虽不如五律之声律对仗要求谨严,但也具备了诗的流畅齐整。又如:"梅花未足凭芳信,弦语岂堪传素恨"、"欲将恩爱结来生,只恐来生缓又短"、"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浅酒滴残歌扇子,弄花熏得舞衣香"等句子,比之唐人佳句,不见得逊色多少。与诗相比,词被当时的文人看
作是较低级的艺术形式,小晏在词的创作中"寓以诗人句法",即是将高雅人看作是较低级的艺术形式,小晏在词的创作中"寓以诗人句法",即是高雅文体的创作手段引入低级文体之中,这对词的雅化无疑是功不可没的。
王灼谓:"叔原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功不可学。"这有两层意思:一是揭示出晏词的古雅风格,而这种古雅风格的得来,也离不开"寓以诗人句法"的表现手段。二是说明晏词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是灵感的结晶,而非学力的产物。在表面平缓对称的体式之下,小山往往又潜寓着波澜起伏的情感之流,故又具有黄山谷所谓之"清壮顿挫"之美。
"清壮顿挫"使晏词能"动摇人心"。例如,小晏好用"拼"字:"相思拼损朱颜尽,天欲有情终归问"、"已拼归袖醉相扶,更恼香檀珍重劝"、"拼却一襟怀远泪,倚阑干"、"难拼此回肠断,终须锁定红楼"、"才听便拼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等句。"拼"字无论从音节上还是从意义上,都极具"清壮顿挫"之感,将读者逼入极端之地,从而取得强烈的煽情效果。这也是诗中常见、词中少有的抒情方式。它一改词的含蓄温柔,而融入诗的浓烈直率。又如,小晏好用"狂"字:"狂花倾刻香,晚蝶缠绵意"、"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一雨狂心未说,已向横波觉"、"狂情错向红尘住,忘了瑶台路"、"如今若负当时节,信道欢缘,狂向衣襟结"等句。小山一反此前词人的儒雅形象,百无顾忌,纵情恣肆,激情满纸。小山之前艳歌不乏错彩缕金者,但通常都避用"狂"这个有伤斯文的字眼。而小山却情不自禁地使?quot;狂"字,颇得庄子、屈骚及太白之精神真髓。将情爱之词亦写得如此豪气干云,亦是小山一绝。这一点,正统文人往往有所非议,如陈廷焯云:"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文忠左右,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而措词婉妙,则一时独步。"(《白雨斋词话》)殊不知,正是这种"情溢词外,未能竟蕴言中"的写法,才给词坛带来一般新风。
"以诗为词",后人往往以为始于苏轼,实际上,晏几道早已在另一层面有了这种尝试。
2008-5-26 23:25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22楼
(三)《小山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1、砥柱中流的小令
《小山词》在词史,尤其是令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北宋小令,近承古代。慢词蕃衍,其风始微。晏殊、欧阳修、张先、因雅负名,而砥柱中流,断非几道莫属。""《小山词》比当时其他词集,令读者有出类拔萃之感。它的文体清丽婉转如明珠于玉盘,而明白分晓,使两宋作家无人能继。"这些评论,大致能道出《小山词》在令词发展史
上的地位。小晏的令词奇迹般地在宋代词坛崛起,原因何在?从晚唐五代至北宋中期,小令名家辈出,名作如林,这一文体的优长似乎已被前辈作家用尽。同时,柳永已开慢词之先河,慢词逐渐酝酿为大潮。在漫词强有力的冲击下,令词已趋势微,小山何以能振靡起衰、砥柱中流,以臻后人惊叹,小令至此"就没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专家了"?
冒鹤亭论及小令之起源时说:"小令在大曲之外,士夫文宴,花间尊首,出家姬行酒,式歌且舞,以娱宾客,其初尚执旗号,故名之曰令。其后但作手势,故曰打令……后来或嫌其繁重,则仅仅嘌唱;而令之名不属于酒而属于词矣。"小令源于酒令,由酒令蜕变为词的一种,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2008-5-26 23:26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23楼
晚唐五代,小令大盛,出现了南唐、西蜀两大词人群体。温庭筠是《花间集》的第一个大家,但温词多为代闺阁立言,是香草美人文化传统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翻版,故缺乏自主的抒情风格。至韦庄,个人旅思和人生感喟成为令词内容的重要部分,到了"堂庑特大"(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冯延已,小令已具备了较为纯粹的娱乐性和抒情性。有论者如此批评这群令词高手:"众所周知,晚唐词人有不少属于'土行尘杂,不修边幅'和'德行无取'者……在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词人共同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世俗生活的浓厚兴趣,对现世人生的尽情享乐,淹没了一切君臣大义、道德准则和兼济独善的观念,淹没了一切'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我对这种将国运系于文运的迂腐观点不以为然,但将其作为反面材料亦可看出,下百放下"道"的沉重包袱,小令方得以轻装前进,获得了空前自由的艺术天地。道学家居于名教世界,囿于三纲五常,哪能写出充盈着生命活力的小令,而只有词人在不受外部世界的挤压,找到大写的"我"的时候,佳词妙句才会从他们的心灵深入流淌出来。李煜亡国,乃写出动人心魄的小令--"问君能有向几多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它不是为阐明什么道、解释某种观念而作,而是纯粹的"我"与时间之流的对话,正如《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2008-5-26 23:28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24楼
晏欧的局限是明显的。第一,他们身居高位,人生阅历相对单调。他们的词中虽多了主观抒情成分,但表现的情感却大都还是客观抒情者较多,性灵之作较少。刘熙载说:"冯延已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后人常常将三人的一些作品搞混,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其词少创新,少个性。根本原因在于,"晏欧
与冯延已都是朝廷重臣,他们有着相似的富贵闲适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也彼此相同?quot;第二,晏殊、欧阳修重诗又轻小令,存在着严重的文体偏见,钱惟演认为小令是"厕上"的读物,真是轻蔑到家了。困此,他们作小令,多属游戏之作。而且,力求疏隽闲雅,避免浓艳之辞,不作惊人之语,不越封建文统的雷池。有一段晏殊与柳永的对话最能说明问题:"晏公曰:'贤俊作曲了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拈伴伊坐。'柳遂退。"两种价值观的冲突是明显的。
晏殊、欧阳修等人中止的地方,正是小山起步的地方。《小词自序》云:"补亡一编,补乐府之亡也,叔原往昔浮沉酒中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醒解愠,试续南部诸贤余绪,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quot;这段话可以作为《小山词》的创作宣言来读。它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小令这一文体的崭新认识。小山把写词看作"补乐府之亡"。在他心目中,古乐府与词的文学价值并无高下之分。这种观点,在等级森严的文学世界里,具有颠覆性的力量。这种超前的意识,是与他同时代的绝大多数词人望尘莫及的,已经进入了文学本体论的领域。二是对创作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归结到两个字上,即"自娱"。小山把小令作为抒写性灵的独特文体,因而感情投入的方式执著、认真、深切。"坐中应有赏音人,试问回肠曾断未?"这样,《小山词》便沉浸在浓郁的抒情氛围中。这两方面的认识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充分体现,都在词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过去论者注意到《小山词》与花间词的传承关系。"叔原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词,高处或过之。""独小山集直追花间。""晏氏父子,仍步温、韦。"这些观点,过份看重两者外表上相似的纤浓,而没有注意到它们内在神韵的差别。陈菲石说得更全面一些:"由是上稽李煜、冯延已,而至于韦庄、温庭筠,薪尽火传,渊源易溯。"但是,这段论述仍可作进一步的辨析:小山词固然受花间、南唐的共同影响,但哪一派影响更甚?
一言以蔽之,《小山词》形似花间,神通南唐。与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一样,小山词乃是自坎坷人生中脱化而出,意有所欲,情有所感,故"精力尤胜"。这种"精力"恰恰是花间词中所缺乏的一种"华贵而不肤浅,沉郁而不枯寂"的内在气质。因此,《中国诗史》得出这样的结论:"讲到晏词的来源,我们自然要推南唐。"晏词与花间只是形似而已,花间词浅,小山词深;花间词伪,小山词真;花间词雕饰,小山词清丽;花间词如披金戴玉之贵妇,小山词如天生丽质之少女,然而,多数
学者未能作细致的体味,忽视了自序中所言的词学渊源"续南部诸贤余绪",以致是出了错误的判断,论影响时重花间之形式,轻南唐之精神。
汪东云:"叔原为西昆体诗,浸渍于义山者,功力甚至。故其词亦沈思往复,按之逾深,若游丝袅空,若螺信望臣,彼与义山诗境,盖所谓以神遇者也。观其自记篇后,感光阴之易迁,镜缘之远实,深情苦语,千载弥新。冯熙以为千古之伤心人,知味哉!"指出小山词与李商隐诗的内在联系,倒也是一种新奇的见解。理清了线索,《小山词》的价值和意义便浮出了历史地表,凸现在世人的面前。小山是寂莫的,他不像苏、辛有那么多的知音和追随者,小山又是幸福的,因为毕竟有人给了他"深情苦语,千载弥新"的评价。也许,能与时间抗衡的只剩下有情的文学作品了--岩石也会被风化,而《小山词》却能"千载弥新"。因为,有情人都会说:"艳词自以小山为最!"
2008-5-26 23:29 回复
不俗之人
7位粉丝
25楼
2、《小山词》的接受史
《小山词》昌晏几道生命的结晶。《小山词》的流传是晏几道生命的延续。
美国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坶斯指出,文学批评应关注四大要素,即: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接受美学的奠基者、德国学者赫伯特·尧斯认为,在由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三角关系中,读者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对文学作出反应的部分而存在,"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自身独立不变地向每一个时代的不同读者提出同样观点的客体,并不具有超时代的永恒本质?quot;它更多的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尧斯对以实证主义为特征的传统文学史研究办法,以及以形式主义为特征的20世纪上半的文学史研究方法,都提出严厉的批评。他把文学史看作是一个期待视野的不断对象化的文学接受史,"如果文学史不仅是在对作品的一再反思中描述一般历史过程,而是在'文学演变'过程中发现准确的,唯属文学的社会构成功能;发现文学与其他艺术力量一起同心协力将人类从自然、宗教和社会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功能,我们才能跨越文学与历史之间、美学史与历史知识之间的鸿沟。"
以接受美学理论为背景,我将粗略以勾画出《小山词》的接受史,包括它的结果、印行、阅读、流传、校勘以及评价。其中,又以"选家"为核心进行研究。词的流传,选本比专集影响大。选本体现选家的眼光和情趣。所谓"选家",本身亦是词学理论家和词人。他们是一群特殊的读者,即美国文论家费希所说的"
有知识的读者"。选家是词人与一般读者之间地位微妙而重要的中介。选家一般有着鲜明的倾向性和理论主张,而且通过选本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观念渗透到读者群之中,研究选家对《小山词》的态度,同时也是研究各个时代文艺思潮起伏的一个方面。
晏几道生前已编定《小山词》,在北宋它的流传情况已不可考。南宋初,李清照已将小山列为宋初小令四大家之首。宋宗嘉定初刘氏书坊刻印《百家词》,《直斋解题》云:"自《南唐二主词》而下,皆长沙所刻,号百家词。"一百二十卷中,收入《小山词》一卷。
南宋庆元以前编成的《草堂诗余》,对后世影响甚巨。元明文人爱不释手,毛晋描述说:"宋元间词林选本,几屈百指。唯《草堂诗余》一编,飞驰几百年来,凡歌栏酒榭丝而竹之者,无人拊髀雀跃,以至寒窗腐儒,挑灯闲看,亦未尝欠伸鱼腴,不知何以动人一至此也。"据明洪武本《草堂诗余》统计,收词四首以上的词人有:周邦彦(45),苏轼(21),柳永(17),秦观(14),欧阳修(10),康与之(9),辛弃疾(8),黄庭坚(5),李清照(5),胡浩然(5),晏几道(4),晁补之(4),张耒(4),李煜(4),晏几道在两宋词人中名列第11位,已颇受选家的重视。《草堂》版本颇多,录词情况大异其趣。词宛英华本(见《四部备要》)的收录情况为:周邦彦(50),秦观(26),苏轼(18),柳永(15),欧阳修(11),康伯可(11),张先(9),辛弃疾(9),晏几道(6)。小山在两宋居第9位。
《草堂诗余》之外,南宋还有几种重要的选本如赵闻礼之《阳春白雪》,选录标准严格,阮元云:"此从旧钞依样仿写,所选凡二百余家,宋代不传之作,多萃于是去取亦复严谨绝无猬滥之习。自录词如《玉漏迟》、《法曲献仙者》、《瑞鹤仙》等阕,字炼句琢,非专以柔媚为工者可比。"赵区之意趣迥异于小山,故仅录入小山词四首。《玉楼春·小怜未解》、《南乡子·绿水带春》、《扑蝴蝶·风梢雨叶》、《临江仙·梦后楼台》。
元代杨朝英编《乐府新编阳春白雪》书中录有当时传唱最广的"宋金十在曲",其三即为叔原为《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可见当时此词传唱之广,影响之大。
入明以后,从刻蜂拥,小山词出现诸多版本。《直斋书录》载长沙本《小山集》一卷,与王灼所见本同
小山身出高门,不慕势利,黄庭坚称他是“人杰”,也说他痴亦绝人:“仕官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终不疑其
欺己,此又一痴也。”于此,足见小山之为人。小山孤高自负,傲视权贵,即使是苏轼这种人,也不在眼下。据《砚北杂志》云:“元佑中,叔原以长短句行,苏子瞻因鲁直(即黄庭坚)欲见之,则谢曰:‘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按:当时苏轼在京,正受帝、后赏识,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其高傲竟至此等程度。他好藏书,能诗,尤以词著称。据《墨庄漫录》云“叔原聚书甚多,每有迁徙,其妻厌之,谓叔原有类乞儿搬惋。叔原戏作诗云:‘生计惟兹惋,搬擎岂惮劳。造虽从假合,成不自埏陶。阮杓非同调,颓瓢庶共操。朝盛负余米,暮贮籍残糟。幸免播同乞,终甘泽畔逃。挑宜筇作杖,捧称葛为袍。倘受桑间饷,何堪井上螬。绰然徙自许,噱尔未应饕。世久称原宪,人方逐子敖。愿君同此器,珍重到霜毛。’”此诗虽是戏作,而愤世疾俗之情,高洁固究之趣,斐然可见。他存诗只数首,为“春风自是人间客,张主(亦作主张。)此依《江西诗征》。)繁华得几时?”(《与郑介夫》)“穷通不属儿曹意,自有真人爱子虚。”(《题司马长卿画像》)都是寓意颇深之作。
范文三:邓世昌其人
龙江社会科学1996牟第1期(总第34期)
忠烈参天浩气长存
-民族英雄邓世昌事略
杨继先一
一、邓世昌生平简介
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娜,从军时改
名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清道光二十九
年八月十八日)出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市
珠海区)。其父邓焕庄,字端浦,清奉政大
夫。世昌兄弟姐妹6人,他排行第四。少年
时代的邓世昌虽然性格内向,但果敢刚毅,
从那时起即“留意经世之学”有远大志向。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
.
,
他随父移居上海,常
到黄浦江边散步,在上海港,他见到外国轮船
与日俱增,外国军舰在中国海口任意进出,慨
然兴叹道:“中西互市久远,人日驭风涛,称知
我国书厄塞,若我国不以西法训练海军,一旦强
邻攀衅,何以御之?’,①从此,他蓄志投效海军。
1867年(同治六年),清政府派林则徐的
女婿沈葆祯总理船政大臣,创办福州船政学
堂,培养中国自己的造船和海军人才。当时,
招收了广东籍通晓英文的学生共1O人到福州
船政学堂肄业,邓世昌是其中之一。他入学
时,已经化岁,比其他学生大三四岁。学校
识英语、天文、地舆、驾驶、绘图等课触。
由于他学习目的明确,且又聪颖过人,入学
后的各门课程考核皆列优等,深受沈葆祯的
青睐和器重。1871年(同治十年),沈派邓世
昌到“建威”船练习操作,在海上巡察南洋
各岛后顺利返航。而后,沈派邓世昌分管
“建威”号兵轮。1874年(同治十三年),沈
奖邓世昌五品军功,派充“裸航”班任大副。
1875年(光绪元年),世昌历任“海东云”管
带,巡辑福建沿海等处。_当时,正值日本派
兵入俊台湾,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
塞,褥补千总。后又调任“振威”炮舰管带,并
代理“扬威唤船管驾,荐保守备。加都司衔。’冬直案忌督李鸿章经营海学,“闻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褥之才”②于
1879年(光绪五年)沈葆祯去世后,调世昌
到北洋差遣,任“飞霆”炮舰管带。不久,
又调任“镇南”炮舰管带。1880年又跟随丁
汝昌赴英国接购新船,任“扬威”舰管带。 邓世昌平日刻苦学习,严格训练,是一位具 有务实精神的海军军官。他虽然没有出洋留 过学,但“西学甚深代为一般同僚所不及。 他利用业余时间,考察西方海军的发展情况。 在履行职务时,不依赖洋员,亲自操作,在 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时人说他“精于训 练”,“使船如使马,鸣炮如鸣摘,无不桐合 机宜”。③如他在接“致远”等舰回国途中抵 达西班牙海时,当他登岸办完事后,乘灿板 回致远,适逢风大涛急,波浪扑上舟内,衣 袂尽很,稍有示慎,即有筱舟芝{危。邓世昌 亲自把舵,斜迎着涛头,找浪前进,绕到致 远舷侧上舰。待登舰后,同船者之衣皆滴水 不止,真是车狂涛孩浪争生命于倾刻之间。舰 到地中海后,又发生火替,仔烟筒有火,因 添煤过多,致腾烟焰气世昌“令开火门,塞 灰润,立止。”④
‘
1882年(光绪八年),朝鲜政局发生动
乱,日本趁机进行军事干涉。咨直隶总督张 树声奏调浙江提督吴长庆率师东渡援朝,命 世昌以兵舰护送。世昌管驾“扬威”.“鼓轮 疾独,迅速异常,经赴仁川口,较日本兵舰
先到一日”.“日兵后至,争门不得入而罢。”⑤ 事平后,荐保游击,并赏给勃勇巴图鲁舅号。 1884年(光绪十年),法国人入侵台湾, 攻陷基浅炮白,邓世昌又率舰南下御侮。其 时,适逢父亲病故,他尾接到丧报,但以国 家安危为,,未回家奔丧。5年后,他才回 到家中,哭昏在地。他从军27年,仅回过三 次家,最多一次仅住过7天。
1887年(光绪十三年),邓世昌被派赴
英、德两国接带订脚的“致远”、“靖远”、 “济远气“来远”4舰回国。‘同去的有叶祖 挂、林永升、‘邱宝仁。“致远”舰为英国所 造,2300吨,2600马力,行速每小时18海 里。船上设有活动炮台、火药舱、炮弹藏处, 装有口握英度8寸,身重英权12吨大炮3尊; 口经6寸,身重4吨炮2尊,格林炮17尊, 为巡海上等之舰”。在归国途中,他不依靠 洋员,自己指挥和监视船行。并在一路上进 行操演,每天变幻阵形多次。“时或操火险, 时或操水险,时或作备攻欢,时或作攻敌
计”,⑧使官兵得到了锻炼,提高了战斗技能。 次年4月,安全抵达大沽。邓世昌回国后任 “致远”舰管带,以副将补用,加总兵衔。 1888年(光绪十四年),李鸿章电橄邓
世昌,随北洋提督丁汝昌前往台湾协助平定 吕家望番社事件。事毕,著以总兵记名简放, 加提督衔。是年9月,北洋舰队成军。1889 年,李鸿章奏北洋海军新设中营副将,请以 邓世昌借补,仍聂带“致远”舰。1891年 (光绪十七年),李鸿章到威海检阅海军,以 邓世昌训练得力奏准赏噶尔萨巴图鲁勇号。
二、邓世昌在海放中之壮举
1894年了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 鲜半岛牙山口外的丰鸟海面对中国海军发起 突然袭击,击沉运兵船高理号,七百余士兵 死难,“广乙”、“拚远”两舰受重创。从而 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被迫于8月1
日对日宣战。9月15日,浸朝日军分4路猛 攻平坡的中国驻军。清军将领左宝贵率部与 朝鲜人民一起备起迎战,壮烈牺牲。统帅叶 志超逃回中国境内。
9月17日,震憾世界的大东沟海战爆发
了。9月16日,海军提督丁汝气率北洋海军 舰艇十余艘护送援军至大东沟,并于17日准 备返航旅顺。途中与挂着美国国旗.的日军舰 队相遇。海战在12时5O分打响。由于船速与 炮弹不足等因素,中国舰队逐渐居于不利地 位,但广大爱国宵兵仍然奋不顺身投入战斗。 邓世昌认为:“俊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 则我军可以集事。”⑦在此危急时刻,为保护 “定远”旗舰,邓世昌指挥“致远”开足马 力,驶在“定远”前迎战,立刻处于4艘敌 舰包围之中。邓世昌毫不退缩,镇定自若, 指挥与敌作战,极大地鼓舞了全舰将士。交 战约一小时,大约在下午三点钟前后,致远 舰多处中弹,船身倾斜,情况十分危急。邓世 昌激励将士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
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⑧这时“吉 野”舰迎面驶来。邓世昌早愤于“吉野”的 横行无忌,欲与其同归于尽,以解救旗舰。 于是下令以最快的速度向“吉野”冲去。顿 时,视死如归的爱国官兵在黄海海面_L发出 惊天动地的怒吼声。
邓世昌冒着密集的炮火,跨__L舰桥。这 时船身已严重倾斜。他紧握舵轮,仇恨的目 光射向吉野号。致远舰猛地冲向吉野,甲板 上的官兵们面向祖国的方向跪着,誓与敌舰 同归于尽。敌人发现这一情况后,集中炮火, 轰击致远。致远舰甲板上起火,周围升起了 无数水柱,但却向一条火龙冲向敌舰。敌人 被吓呆了,惊恐万分,纷纷跳水逃命。日军 司令官吓得手足无措,团团乱转。就在这时, 致远舰不幸中了敌人的鱼雷,锅护爆炸,舰 上燃起了熊熊烈火。官兵们纷纷坠入海中。 邓世昌与大副陈金挨、二副周居阶等也同时 落水。这时,邓世昌的随从刘忠递给他一个 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峨然地说:“事已如 此,誓不独生!”接着有一艘中国鱼雷艇驶 来,艇上水手高呼:“邓大人,快上扎杆户 世昌不应。他所养的爱犬也兔到他的身边, 衔住邓的手竹,备力抢救主人,但被世昌毅 然推开了。狗仍不死心,又返回叼住邓的头 发,使他不致下沉,但抱定与致远舰共存亡 的邓世昌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也随之沉没。 全舰官兵250人全部壮烈牺牲,邓世昌殉国 时年仅45岁。
三、邓世.之轶事珍闻
在此次战役中,邓世昌临危不俱、誓与
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决不是一朝一夕所 形成的。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爱国主义精 神,为人“英气勃发”,“枉席波涛,不避风 险”。并经常“在军激扬风义,甄拔士卒, 遇忠烈事,极口表扬,慷慨使人零涕。”⑨他 曾对人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耳!”⑩ 丰鸟海战后,他对部下将士曾言道:“设有 不测,誓与日舰同沉户。邓世昌言行一致飞以 他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保国卫民的远大抱负。 他在少年时代就发奋学习,即使在主持
繁忙军务工作的间隙,仍然坚持博览群书, 孜孜不倦,他收藏了大量有价值的书籍。一他 平素喜欢研究书法,尤其喜爱黄山谷的宇画。 一有时间就挥毫练习,从不间断,在书法的 造诣上别具一格。
邓世昌为人光明磊落,脚怀宽广二。他对 上辈异常孝敬,对同辈亲切舞达。倘有亲友 遇到困难,他都给予周济。家乡凡举办各种 有益的活动,他都给予热情支持。’
他带兵时关心士兵,能与士兵亲同手足, 同甘共苦,关心群众疾苦。1887年,他从英 国驾航回国经直布罗陀海峡时,一些被西班 牙掠卖到那里的广东华工求见,恳切请措救 他们。邓世昌非常同情他们的悲惨遭遇,答 应带他们回国与家人团聚。回国途中,有一 水手病故,如向英人琅威尔报告,必会沉于 大海。水手们恳求邓世昌,不要投入大海。 于是邓世昌决定自己承担责任,按照中国的 习惯,等靠岸后备棺裴硷安葬,使死者得到 陆葬,使生者得到慰籍。他处处以身作则, 刚直不阿,清正廉洁,死后家无余财。
四、邓世昌殉国后之哀荣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上下,莫不痛悼:
光绪皇帝写了祭文、碑文各一篇,并踢于
“壮节”说号,追封“太子少保”,还派钦差 大臣到广东安抚其家属。据不完全统计,全 国军政各界写了徕文5篇,挽诗挽词5篇, 挽联152幅,挽棘299幅(以上均系邓世昌长 孙邓小峭手抄珍藏,后传至邓立英)。另据 其它史料记载各地官民还写了祭文174篇。 其家人把邓世昌从军前遗留的衣冠装入棺 中,葬于广州市郊沙河区天平架石鼓岭,当 地群众叫邓家山。次年,光绪皇帝踢白银1o 万两,用来修邓世宗祠。宗祠大门两侧橄联 是“云台功首,甲午名留。”1897年,又赏 给邓母金匾额一方,以示族表。威海百姓为 了永远纪念这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于环翠楼 公园的中堂供立了邓世昌的木主,挂世昌肖 像。荣成百姓还在成山头日主祠内供立邓世 昌木服像,岁时祭祀,_表达了沿海渔民百姓 对邓世昌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邓世昌有三子,长子浩洪,次子浩样
(幼年早丧),:三子浩乾。浩洪之子邓小鹅生
于1898年,1964年去世。邓小鹏有一子一女, 子邓立峰,终身未娶,1987年在北京农业大 学去世。女邓立英为宣化冶金环保设备制造 厂高级统计师(现已退休),曾为张家口市 四届政协委员,现任宜化区政协副主席、河 北省政协委员。
注释:
①《邓壮节公事略》,载《海军实纪》。 ②⑥⑩《番禺县续志》。
③幼《大东沟海战》。
④《航海琐记》卷上。
⑥《述战篇》,载《海军实纪》。 ⑦《东方兵事纪略·海军篇》。 ⑧⑨《邓壮节公陈亡黄海》。 (资任编辑:璐落深)
范文四:袁世凯其人
袁世凯其人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的首脑。早年在朝鲜发迹,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退位,并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大总统任期内他破坏共和,下令解散国会,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修改《大总统选举法》,1915年12月公然称帝,建立中华帝国。导致众叛亲离,后来在护国运动的压力下取消皇帝尊号,不久后去世,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百日皇帝。同时他也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戊戌告密、二十一条、洪宪帝制等事件成为他人生最大的污点,广为世人所诟病。
对于袁世凯的评价,史学界早期观点是“坏人一切都是坏的”。先从阶级的角度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在进行评价。曾今全面否定袁世凯,说他是窃国大盗,卖国贼。对于他复辟帝制有人这样:说中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妄想扭转历史车轮前进的丑角,这类丑角没有一个不是以身败名裂而告终。袁世凯的历史又一次证明凡是不顾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违背人民意志而倒行逆施的人,无论他是多么骄横跋扈,显赫一时,其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被抛入历史的垃圾堆;对于宋教仁遇刺,袁世凯被指为元凶,此事成为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讨袁的引爆点,结果造成了中国的南北分裂。实际上宋教仁案或许另有其人;一提到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就会说其卖国,丧权辱国,卖国求荣等等;也有人说他的“戊戌告密”,导致戊戌六君子遇害,最后导致戊戌变法失败。
其实我想说的是,袁世凯没这么不堪(这里不用‘坏’,为本人觉得历史人物本就不能用好坏来形容,关键是看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从客观上来讲袁世凯在推动中国近代化功不可没。袁世凯是第一个在中国建立巡警制度的人,他废除衙门创立警察治安管理模式,仿效西方建立巡警制度,成立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令中国军警分离;废除了在中国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各级新式学堂教育,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广泛延纳从海外学成归来的新学精英并委以重任。重视并尊重知识分子;同时袁世凯也是推翻满清的功臣,晚清他主张立宪就从制度上瓦解了清朝贵族权力,后来直接逼宫,清帝退位,中国当时避免了南北分裂的局面;袁世凯从1903年起在中国搞军事现代化,在华北组建了6个师的新军,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军队。他先后雇佣了德国、日本的教官,并且办了步、炮、工兵,甚至设立了现代化的通讯兵学校;袁世凯注重实业自己更是新式工业的直接投资者和参与者,他投资了开滦煤矿、启新洋灰公司和自来水公司并拥有股票。这些都是袁世凯的功绩。 但我们在承认其功绩的时候不能又走一个极端,对其所有行为都认为是对的,甚至为其过错进行辩解。如袁世凯称帝有人说其是为建立君主立宪制,实际上还是袁世凯脱胎于封建社会,骨子里还存在着传统帝王思想。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功劳也有其过错,我们一定要客观的评价,还历史一个真相。
范文五: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文学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大家熟悉的作品有《伤仲永》、《登飞来峰》、《游褒禅山记》、《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王安石反对宋初绮丽浮华的文学主张,提倡文学的实用性,参与了诗**新运动。他也是八大家中唯一一位没有被贬谪的。 思想成就:王安石改革家的光环丝毫不弱于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大家在提到他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王安石变法了。
变法背景:
三冗危机:冗官、冗兵、冗费
两积问题:积贫、积弱
北宋政权在外敌威胁和内部矛盾的双重作用下岌岌可危,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改革举措: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于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预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诸多领域,影响之大、之广前所未有。
改革成效: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宋廷财政有了很大的改善,由宋神宗刚即位时的“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到后来的中央积蓄钱粟“数十百巨万”,“可以支二十年之用”,积贫积弱局势有所改观,但在神宗病逝后大部分政策被废止。 变法失败原因分析:
一、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
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对这次变法的经济内容,黄仁宇评论道:“在我们之 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 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而宋朝的封建政体是其面临的难以逾越的困境,结论不言而喻,变法的走样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二、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
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 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这使他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因而在新法推行时,它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 的社会基础丧失。变法中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发展生产,恰恰正是以青苗、免役等名目“加赋”的结果。
三、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 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恐怕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 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四、动机与效果的背离,条文与执行的偏差,使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
青苗法虽限制了大地主高利贷部分利益,缓解了贫农的燃眉之急,但在执行中地方官为完成和超额完成放贷取息的任务,实 行硬性摊派。免役法由差役改为雇役,不失为历史的进步。但在执行中,免役法却规定乡村贫户从此必须缴纳原先所无的役钱,这是额外的负担。免役法执行的结果 则是“纵富强应役之人,征贫弱不役之户,利于富不利于贫”,都完全违背了初衷。
五、用人不当
**曾有一句名言:“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变法派中,除王安石个人操守尚无非议,而他最重要的 支持者与助手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邓绾、薛向等人个人品质多有问题,有的当时就被视为小人。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只看重死的 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于是应该由行政技术层面解决的议题便转化为道德层面的问题。变法派在后一层面上与保守派相比,立即陷于劣势,变法的前景也就不言 而喻了。
六、变法派内部分裂
首先是变法核心人物宋神宗和王安石不能协调一致。当王安石再次担任宰相后,宋神宗对他的态度已经有所变化,即所谓 “意颇厌之,事多不从”。王安石看到变法停滞不前,被迫再次辞职。其次是变法派内部出现反对派。许多变法派只从自己利益考虑,而不以改革大局为重,结果使 参与变法的人员闹得四分五裂,这怎能对付强大保守势力的进攻呢?
七、保守派强烈反对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之争本质上并不是权力之争,而是政策性的争议;并不是要不要改革的争论,而是怎样改革的争论。保守派人才济济,如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各个都是重量级人物。
八、王安石性格偏执,树敌过多
有“拗相公”之称的王安石,性格偏执。偏执类型的人,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并十分敏感,固执己见,自命不凡。此 外,性格偏执的人,还十分缺乏同理心,不能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易将错误推诿他人或种种客观原因。凡此种种,都会使当事人在待人处事中表现出种种的偏 向、偏见、偏信、偏好、偏激行为,并给其人际沟通及合作共事带来极大的阻碍。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也是一贯我行我素,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这当中有人 原来是他的靠山,如韩维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荐主,如文彦博、欧阳修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上司,如富弼、韩琦等人;也有人原来是他的朋友,如范缜、司马光 等人。虽然他们都是一时俊杰,朝廷重臣,却因为不同意王安石的某些做法而被逐一赶出朝廷。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 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身不再往来。 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新法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他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根本触及核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变法失败后四十一年,北宋灭亡(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
后世评价:
北宋至清末:哲宗继位后,改革派被称之为“元丰党人”, 反对派被称之为“元祐党人”,北宋陷入党争,加速了北宋的灭亡。因此后世认为王安石是北宋亡国的元凶。赞同者亦有之,
但南宋至晚清的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均认为王安石的新法祸国殃民。20世纪以来,对王安石变法的积极看法占据主流,认为王安石变法已具有近代改革的特点。
但是王安石质朴,节俭,博学多才,在当时士大夫中有极高威望,且是历史上惟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后世对其个人有很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