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李四光事迹
李四光(1889?——1971)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字仲揆。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 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主张用力学研究地壳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从而创立了"构造体系"的基本理论。用此理论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大面积储油层。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主张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明了方向。著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李四光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我国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教育家,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作为地质力学的创始人,还是科技创新的典范。中国为有李四光这样杰出的科学家而自豪,中华民族为有这样忠诚的儿子而骄傲。他坚持科学技术面向国家经济建设,急国家所急,想人民所想。他的科学实践活动紧密围绕国家的需求,为祖国和民族的富强奋斗。
为我国甩掉"贫油"帽子 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
范文二:李四光事迹
李四光事迹
李四光事迹之一
以下是reADER8.CN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李四光爷爷的故事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四光,是我国有名的科学家。他可喜欢石头啦,身边总带着一把小锤子和一面放大镜,不管走到哪里,看到石头,就用小锤子敲一敲,举起放大镜看一看(他只要看一看石头的颜色,掂一掂石头的重量,就能知道地下有没有石油。他整天忙着研究石头,常常忘了干别的事情。这里讲两个李四光的故事。
捉迷藏
李四光挺喜欢自己的女儿,一玲玲。玲玲也很爱自己的爸爸。可是,李四光整天忙着研究石头,没空带玲玲出去玩。玲玲可不高兴了,老嘟着嘴,生爸爸的气呢~
有一个星期天,李四光笑眯眯地对玲玲说:“今天我不摆弄那些石头了。咱们到郊外去,高高兴兴玩一天好吗,”
“好,好~”玲玲乐得搂住爸爸的脖子,亲亲爸爸的脸。
那时候正是春天,满山坡开着鲜花,象铺了一块彩色的地毯,美丽极了。
李四光采了一会儿野花,就和玲玲玩捉迷藏。玲玲藏在草丛里,爸爸一找就把她找到了;爸爸藏在田埂边,玲玲一睁眼也看到了。他们藏呀,找呀,找呀,藏呀,玩得真高兴(后来又轮到玲玲藏了,这回她藏在一棵大树后面,等爸爸来找她。
玲玲在大树后面藏了很久很久,爸爸还没来找她。她又等呀等呀,还不见爸爸来。玲玲等急了,就大声喊起来:“爸爸,我藏在这儿呢~”可是爸爸没有回答她。
玲玲站起来一看,咦,爸爸的人影也没有了。爸爸上哪儿去了,玲玲找到东,找到西,都没有找着,多着急呀~忽然,玲玲看到远远的有个人,她走近去一看,原来是爸爸。他蹲在泉水边,举起放大镜,正在看一块块石头呢~
酱油瓶
晚上,回到家里,玲玲很不高兴。李四光就在她的耳朵边小声地说:“别生气了,我去做几个好吃的菜,让你和妈妈尝尝。”玲玲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
不多会儿,菜就烧好了。大家围在桌子边,吃得真高兴(他们吃着吃着,有个菜的味儿太淡了,要加点酱油。李四光说:“是我没烧好,该罚我去拿~”说着,就跑到厨房里去了。
玲玲和妈妈等呀等呀。这是怎么了,爸爸还没把酱油拿来。玲玲
侧着耳朵一听,听到厨房里有说话的声音。
“爸爸在跟谁说话呢,”玲玲跑到厨房里一看,嗳,爸爸不见了~原来,刚才来了一位叔叔,和爸爸一起到实验室去研究石头了。
他们研究了好长时间,李四光才想起玲玲和她妈妈等着他拿酱油呢~
李四光连忙回到家里,已经很晚了,“啊,玲玲已经睡了,这孩子,怎么把被子蒙着脑袋睡觉呀,”
李四光走过去,把被子掀开来,啊~被子里睡的不是玲玲,是一大堆石头,石头摆成一个人的样子呢~
李四光这才想起来,玲玲跟妈妈到外婆家去了,他笑了笑,对自己说:“他们让我和石头人睡在一起呢~” 李四光事迹之二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范文三: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
中国著名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擅长小提琴,还会作曲。
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
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的创建者之一。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
东北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的首任院长。
中文名 李四光
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国 籍: 中国
民 族: 蒙古族
出生地: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县(今团风县)
出生日期: 1889(己丑年)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 1971(辛亥年)年4月29日
职 业: 科学家,教授
毕业院校: 英国伯明翰大学 (博士)
信 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为我国石油的勘探和开发贡献重大
主要成就: 为中国原子弹研发作出突出贡献 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为中国氢弹的研制作出重大贡献 代表作品: 《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概论》
大事年份表:
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 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因报名时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最后将错就错,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李四光”至此得名。
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李四光官费赴日本留学读大阪高工船用机关科,宣统二年毕业(1910)。因其在日本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并获孙中山赞誉,送其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其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
1917年,李四光从英国伯明翰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18年,他回到国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20年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
1927年,李四光应蔡元培的约请,离开北京南下,主持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为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并选定了武汉大学的新校址(武汉大学内还有李四光选址的雕像)。 1932年任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代理校长,1937年任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名誉教授。 1944-1946年,任重庆大学教授,并在重庆大学开设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然做好回国准备时却被伦敦的一位朋友(凌叔华.陈源夫妇)告知,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其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将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1951年8月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
为东北地质学院(后名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1952年李四光再次应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58年李四光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名字由来
李四光出身于穷苦家庭。因为李四光排行老二,他的父亲李卓侯给他起了个名字:李仲揆。
1902年,在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领导下,湖北开始大量兴建新式的中小学堂,除了教学生传统的经书,还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冈,仲揆跃跃欲试。
1902年,李仲揆来到武昌,在湖北省学务处填写报名表。可能是太紧张了,他误将年龄“十四”填在了姓名栏里。发现写错后,他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花钱再买一张表格,正在犯难,抬头看见前面大厅正中挂的横匾上有“光被四表”这四个字。仲揆眼前一亮,将姓名栏里“十”添了几笔写成“李”,而在“四”后边加了个“光”字,从此他改名为李四光。李四光的名字被响当当地载入中国乃至世界科学史册。
科学救国
李四光在农村生活了近14个年头。从五六岁起,他就在父亲教书的私塾里读书,还要帮着母亲打柴、舂米、推磨、提水……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刻苦奋斗的精神和倔强的性格。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之后,洋务派兴起,湖北办起了许多新学堂,以讲新学而标新立异。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他只身前去投考,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在新学堂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由于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被省里选作官费留学生,送到日本学造船。
李四光在日本度过了7年,在那里,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李四光回国后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参加了汉口的保卫战,作为新被任命的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他亲自组织码头工人和人力车夫运军火、上前线。随后,他被选为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正当李四光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之时,辛亥革命失败了。他发愤专心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走“科学救国”之路。他去英国留学,先是学采矿,以后转到地质。他祈盼着有一天,得见政治清明之世,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留学生活并不轻松。为了维持不断上涨的学费,李四光假期到矿山去做工。在伯明翰大学的6年里,他不仅专业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先后获得了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婉言拒绝了一家矿山的高薪聘请,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 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名字真正为普通大众所熟知是在唐山大地震之后。那次大灾发生后,坊间流传着李四光能够预测预报地震的说法,据说李四光曾经提醒从事地震研究的科研人员要注意河北河间、沧州,要注意渤海,要注意云南通海,要注意四川炉霍,要注意云南的彝良大关,要注意松潘,要注意唐山等等,这些被李四光点了名的地方后来大都发生了地震,不过,李四光是不是讲过这番话,何时讲这番话至今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李四光主张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鲜为人知
李四光的家乡是湖北黄冈回龙镇下张家湾乡的一个穷山村。他14岁出国留学,凭的是自己勤奋努力得来的成绩。李四光先去日本学造船,后去英国学采矿,最后确定以地质学为终身事业,但也付出了不少实际代价。
在去日本学造船的船上,因为穷,买不起正式的铺位,只好白天窝在底舱,晚上在船顶过夜。不想受了风寒,大病一场,又因没钱医治,落下一个毛病——不能吃肉,一吃就犯病。此后他一生与肉绝缘。去英国留学,写毕业论文时,腿上长了一个脓疮,也因为既没钱又没时间,耽误了治疗,他索性用刮胡刀片自己把疮刮掉,腿上落下一个大疤。
晚年的李四光,生活很简单。饮食上不沾荤腥。衣着也很不讲究,得过且过,甚至补丁摞补丁。李四光去世后,工作人员想找几样遗物留下来,找来找去也没发现什么像样的值得保存的东西。李四光身兼多职,但除了必须出席的会议,他从不在类似晚会、纪念性活动这样的场合露面。他总觉得年岁越大,时间越紧,要尽可能地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用的地方。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个人贡献
1.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2.运用力学对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的研究,创建“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的概念。预测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存有石油,后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油田的发现证实其预测。
3.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对中国北部?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的研究是中国最早进行的?类及石炭二叠系研究。其创立的“?”字,用来翻译Fusulinid(一种早已灭绝的有孔虫,属于原生动物),为中国古生物学界所沿用。
4.提出了华东第四纪冰川存在的理论。
5.地震预报:李四光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李四光为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李四光在晚年,为中国地热的开发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中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地质力学
发现冰川
李四光到北大地质系后,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以严谨的冶学作风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他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边看边讲。一个山头、一个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不放过。学校经费不足,他带领学生白手起家搞建设,将学习环境收拾得十分雅静。
在教学的同时,他对研究工作也不放松,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蜒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从不为已有的观点和学说所束缚,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寻找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真理。因此,他能不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敢于向一些旧观点提出挑战。例如,从19世纪以来,就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可是,李四光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间,就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到会的农商部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轻蔑地一笑,予以否定。
为了让人们能接受这一事实,他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10年以后,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
当李四光的这个学术观点再次在中国地质学会上发表以后,引起了1934年著名的庐山辩论。在民国时期注重学术,外国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着开拓推广学术的精神到中国来。因此,尽管大量事实摆在眼前,几位外国学者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可是,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干脆把家搬到庐山上,又在庐山脚下建立了一个冰川陈列馆,起名叫“白石陈列馆”(后被国民党海军炸毁)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关于冰川的多年研究,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庐山》中得到全面阐述。可惜由于抗战爆发,这部书10年后才得以出版。
地震预测
在1966年邢台大地震后,李四光“教导我们”要注意河北河间、沧州;要注意渤海;要注意云南通海;要注意四川炉霍;要注意云南的彝良大关;要注意松潘;要注意唐山……这一路走来,都被李四光言中。当时很多科学家认为地震是无法预报的,李四光斩钉截铁地说,地震是可以预报的。**说过:“李四光力排众议,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文中用了一连串的“要注意”,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音乐贡献
地质学家李四光还是一位音乐迷,谱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
李四光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生前用过的小提琴引起参观者关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马胜云称,李四光在英国留学时迷上小提琴。
李四光在英国苦读7年,1920年回国前,他提笔写下小提琴曲《行路难》。据上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室考证,它是有曲谱为证的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
感情经历
1918年,李四光回到国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到北京后,认识了温柔娴静而又高雅漂亮的才女许淑彬。许淑彬,闺名许璘,江苏无锡人。晚清学者许士熊女儿。
许淑彬少有大志。由于家庭开明,从小便走进学堂。父亲去世后,由母亲和已经成家立业的哥哥供应上完了大学。
李四光将父亲给他的家书转寄许淑彬,婉转的表达了求亲之意。
许淑彬的家人经过反复考虑,同意了这门婚事,这样,李四光和许淑彬两人没有海誓山盟,却很快走进了结婚礼堂。他们相敬如宾,开始了共同的人生旅程。
范文四: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爷爷的故事
李四光爷爷是我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年轻时他曾被派往日本学造船,派往英国改学地质,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不为国外优厚的待遇和工作所动,学成后毅然回国了。
李四光爷爷在地质科学上为祖国赢得的第一荣誉,就是发现了中国内地有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大量的实据,推翻了那些国内外学术权威认为在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理论,为我国进行地质研究,奠定了真实可靠的理论基础。
李四光爷爷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李四光爷爷热爱地质科学,从事科学研究,一向是一丝不苟,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严格的,连走路,也要学生练好基本功。他经常对学生说,搞地质经常到野外去工作,脚步就是测量土地、计算岩石的尺子,要求迈出的每一步的距离都要相等,并且要记住自己每一步的步长。
李四光爷爷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养成了一个习惯,走路不紧不慢,步子大小相等,迈一步就是0.85米。不论到哪儿,他仿佛老在度量距离。
李四光爷爷搞科研,每天总是要到街上路灯通明时分,才骑着自行车回家;爱人总是焦急地等待着他回来吃饭。繁忙时,李四光连回家吃饭也忘了,爱人等急了,只得派女儿去叫他。一天,为撰写一篇学术论文,竟忘记天晚该回家了。他正在凝神思考时,偶尔抬眼,瞅见一个小女孩静悄悄地站在桌边,他未加理会,又低头继续写作,并轻声催道:“你是谁家的小姑娘啊?天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妈妈该等着急啦!”这时,只听见小女孩埋怨说:“爸爸,妈妈不是等我着
急,是等你在着急哪!”李四光听到孩子叫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儿李林。他不由得笑出声来,忙答道:“这就回家,这就回家。”
李四光爷爷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
范文五:李四光的贡献
李四光的贡献(二)
李四光回国后,接受中央的委托组建全国的地质机构,规划地质科学研究、勘探与教育事业,并开始担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又担任部长。在任十五六年中,新中国的地质队伍先后在各省、市、自治区迅速发展起来,探明了数以百计的矿种和矿产储量,并为城市建设、矿山建设、水利建设、铁道建设和重型建筑等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作。为了使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建立在我国自己的科学、研究和人才教育的基础上,他先后在地质部组建了地质科学研究院及十几个专业性和区域性的研究所,完善、扩建了全国性的地质博物馆、资料馆和图书馆;为适应全国地质事业大发展的需要,对地质院系进行了调整和扩大,主持了北京、长春、成都等地质学院以及许多中等地质技术学校的建立。从而大大地加速了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人才的培养。李四光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成长费尽了心血,他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
当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能源,特别是石油问题,是摆在新中国面前的重要问题之一。1949年以前找到的石油储量远远不能满足今天建设的需要。中国天然石油前景究竟如何,到哪里去找,对此**和**等中央领导极为关切,曾垂询地质部长李四光。李四光分析了中国油气形成和移聚的基本地质条件,对中国天然油气资源前景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并提出关键是做好地质勘探工作,应打开偏居西北一隅的勘探局面,要在全国广泛开展油气普查工作,找出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油气区,作为勘探开发基地。1954年他在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资源勘探的远景》报告中,全面系统地阐明了我国大地构造型式的特点和含油远景(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指导了石油勘探工作。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指出新华夏系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李四光为祖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李四光在担任中国原子能委员会主任期间,为发展全国核能事业,寻找铀矿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四光深感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在能源方面光靠石油和煤是不够的,也易于造成资源浪费,是十分可惜的。因而积极提倡在我国开发和利用地热资源,加快打开地下热能宝库。
李四光担任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主任和全国地震领导小组负责人时,对山西、甘肃、四川、广东等地区发生地震后,都及时进行了调查研究。尤其是1966年邢台发生强烈地震之后,非常焦虑,深感地震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很严重,在他生命最后几年里,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他认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大多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因此,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观测、分析和掌握其动向,是十分重要的。他提出的这些思路和方法已为地震预测预报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李四光率先在我国开拓许多新领域,如:古地磁、同位素地质、构造带地质化学、岩石蠕变及高温高压试验、地应力测量、地质构造模拟实验等方面的研究。他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开拓者,是地学方面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的典范。
李四光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多方面的工作,任副院长期间,协助郭沫若院长积极筹划和推进我国科学事业的全面发展。并曾筹建地质研究所、南京地层古生物研究所,兼任初期所长;在他建议、推动下成立了古人类脊椎动物研究所、古植物研究室、综合考察委员会、自然博物馆,并担任过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他还关心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亲自考察青岛海洋研究所。他担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时,认为改进数学教学工作对科学事业发展关系重大。在他逝世前一年,还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及清华、北大等校数学教师新编数学教材。他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开拓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四光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第二、三、四届当选为副主席。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这位在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科学伟人殒落了,他的一生,经历了祖国几次大的社会变革,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从他一生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富有民族自豪感和社会正义感,矢志不移的科学事业心和进取心,他在科学上不倦的追索真理,而且始终把自己的科学活动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毕生奋斗所取得的业绩,在振兴中华的史册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时值进入新世纪之即,我们和我们的年轻一代,如何继承和发扬李四光教授为我国科学及文化宝库所留下的珍贵遗产,研究他在旧中国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在新中国初创的艰难日子里,怎样战胜困难,打掉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为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杰出成绩的成功经验,从而激发年轻一代的爱国激情和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为祖国在新时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应有的贡献。我想,这就是我们选编出版本书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