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幼儿园新型教学模式
幼儿园新型教学模式初探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纪,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已经进入高信息化时代,利用电脑软件辅助教学,是当今幼儿教育的新课题。有了计算机软件教育的应用,使我们的教育形式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全新时期,他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手段。
首先,计算机有着传统的媒介与工具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使得计算机实现了从“知识”到“工具”的转变。与此同时,教育领域也不再片面强调对计算机本身的学习,而是强调“用计算机学习”,即利用这一新鲜媒介与技术,丰富幼儿的学习和经验,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幼儿园的应用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对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效果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计算机在幼儿园有其独特的优势:《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对电脑有不同程度上的理解,本着以游戏为主的原则,我园为中、大班的小朋友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在计算机教学中我运用了声音、图象、视频、文本等多种技术手段。直观、具体、形象地展示了认知对象,更符合小朋友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由于多感官的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平时注意力不集中的、调皮的孩子,能很快理解和
掌握教学内容。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尝试精神。结合现代教育的理念和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极大地引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自由发挥,不断创新。而且在操作电脑时,幼儿两手操作键盘,提高了手指灵活性,小肌肉得到发展,也促进了手眼协调能力的提高,使幼儿变得更加灵巧。 如何才能将计算机整合于幼儿园课程中呢?
整合强调利用计算机为幼儿的学习服务,而不是学习某些特定的内容或计算机技能。赫格伦德指出:“要想让计算机影响儿童的学习,并让儿童从中受益,计算机活动就需要与儿童教育目标协调一致。”
计算机整合于课程,是要将计算机融合到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尤其是游戏和教学活动中,并使计算机成为幼儿学习环境的一部分。而这种整合的关键是使计算机成为幼儿获得学习经验的一种重要工具。我认为计算机整合于幼儿园课程,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计算机进入活动室,形成计算机活动区,成为幼儿学习环境的一部分
任何一种学习材料或工具,要使幼儿熟悉并能充分利用,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与幼儿之间的距离,使幼儿方便可及,计算机也不例外。因此,作为整合的第一步,就必须使计算机进人教室,让计算机像其他活动区的材料一样,成为幼儿自由游戏与活动的工具。因为只有开放性的计算机活动区才能使幼儿获得分享经验,交
流思想的空间。
二、从课程到软件:选择适宜的软件来丰富课程内容、教育活动
软件在计算机整合于课程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计算机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更多是通过教师所选择的适宜的软件来决定的,软件是计算机整合于幼儿园课程的一个中介环节。
计算机软件与其他学习媒介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鲜艳的色彩、活泼的形象、连续的动画能逼真地再现某些事件的过程,为儿童学习提供了另一种方法与途径;而且,一些发展适应性软件能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自动地调整所提供的操作内容的难度,本身具有支架儿童学习的作用,也便于幼儿个别化学习。因此,在进行某一领域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该主题相关的软件,供幼儿探索,在探索中,丰富幼儿的经验,加深幼儿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大班的小朋友飞飞对地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了为自己的地图画示意图的想法,提出了关于空间方位、比例尺等方面问题,怎样进一步使飞飞了解地图与实景的关系呢?这时,我想到了ibm软件中“朱迪时空屋”中的“沙箱游戏”软件中直观的将地图与实景对应呈现出来,并给予不同水平的幼儿以自由探索的空间,使幼儿能在软件探索中,尝试怎样操作更有效、准确的表现物体的位置,体验实物与地图的联系,并且能更深刻的理解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
三、从软件到课程:利用常规的活动材料、教学方式对适宜的软
件内容进行丰富和发展
许多发展适宜性软件本身就包含了一系列的学习主题,涉及面很广。幼儿在操作软件的过程中就会获得相关的概念和经验,而且从中生成一些可以进行更深入探究的主题,如果能引导幼儿利用一些常规的活动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实践,将有助于使这一主题更为深入和扩展,为幼儿带来许多利用计算机不能获得的动手、动脑的机会。
如ibm教育软件中“塞米科学屋”中的“橡树池塘”是幼儿所喜欢的游戏之一,在这里幼儿能直观地观察到各种动、植物以及整个生物环境随季节变化而发生的变化。通过观察伴随着声音效果的各种直观可见变化的发生,有些小朋友对生物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此,我依据幼儿的不同兴趣,从不同的角度生成不同的探索主题。如:在幼儿园后院的种植区根据季节种植适宜的蔬菜或是农作物,让孩子们观察其生长过程并制作“田园手册”记录不同植物的生长期;利用幼儿园组织的踏青、采摘等活动对不同果树的特性进行探究,包括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树的种类,探究树的生长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等。这样由计算机软件内容引发出的一系列活动,成为了幼儿一个个有意义的探究主题。
从课程到软件、从软件到课程实现了计算机教学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要教师具有整合的意识,认真地分析计算机软件与常规教育活动的关系,在具体活动中扬长补短,就能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之一,他真正体现了“幼儿是活动的主题”这一教育原则。我们坚信在信息化教育的今天,通过我们新一代幼儿教师的不断努力,定会让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更充分的发挥其作用,成为幼儿教育必不可少的要素。
范文二:幼儿园语言活动教学模式
一、谈话活动的教学模式:三环节教学模式
1. 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学习倾听他人的谈话,并及时从中捕捉有效的语言信息;帮助幼儿学习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充分表达个人见解;帮助幼儿学会基本的运用语言进行交谈的规则,提高语言交往水平。
2. 程序和策略
环节一:创设情境。
设计和组织谈话活动的第一步是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教师在谈话活动的开端,通过一定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启发幼儿对话题有关经验的联想,帮助幼儿打开语言表达编码的思路,做好谈话的准备。这是谈话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谈话情境的创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以实物创设的情境,即教师利用活动角布置、墙饰、桌面玩具、实物摆设,甚至于一张图片,向幼儿提供与谈话主题有关的可视形象,启迪幼儿谈话兴趣与思路;第二种方式是用语言创设情境,即教师通过自己讲一段话、提一些问题来唤起幼儿的记忆,调动他们的经验,以便进入谈话。第一种方式适用于难度较大的话题,第二种方式适用于幼儿已经具备比较丰富的经验的话题或幼儿新近关注较多的话题。
情境是谈话话题的“助手”,应以达到引导谈话话题的目的为基本标准来衡量情境创设的量与度。
环节二: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在幼儿就谈话话题开始谈话之后,教师接下来要向幼儿提供围绕话题自由交谈的机会。这一步骤的目的在于调动幼儿个人对有关谈话中心话题的知识储备,运用已有的谈话经验交流个人见解。
设计和组织这一环节时应做到:不做示范,不给幼儿提示,放手让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以三三两两自由结合的小组或一对一的小组形式,让每个幼儿积极参与谈话,真正形成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在自由交流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幼儿“动作”的机会,以调动幼儿的兴趣,增进他们说话的积极性。
在这个活动阶段,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主要是观察了解幼儿的谈话情况并视情况参与谈话。
环节三:拓展谈话范围。
经过让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的活动阶段之后,教师要集中引导幼儿逐步拓展谈话范围。在此阶段教师通过逐层深入的谈话,向幼儿展示并帮助他们学习运用新的谈话经验,使幼儿谈话水平进一步提高。
所谓新的谈话经验,是谈话活动目标在谈话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幼儿要学习的谈话思路和谈话范围的总和。向幼儿提供的新的语言经验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每个年龄班幼儿的谈话水平应在幼儿原有谈话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他们的经验范畴;二是每个谈话设计的新语言经验尽可能有所侧重。这次谈话活动可重点帮助幼儿学习围绕中心话题谈话,下次可能是重点学习围绕中心话题深入拓展小话题,在之后的谈话活动中还可能学习幼儿自己提出话题谈话,等等。另外,教师在此阶段向幼儿展示的新的谈话经验,不是用示范、指示的方法说给幼儿听,而是通过深入拓展的话题范围将这种经验逐步传递给幼儿。教师用提问、平行谈话的方法,将新的谈话经验引入,让幼儿在谈话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沿着新的思路去说,潜移默化地应用新的谈话经验,最终学会这种新的谈话经验。
3. 教学范例及评析
我要吃的水果(小班)
活动目标
1. 帮助幼儿学习安静地倾听别人谈话,不随便插嘴,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 引导幼儿围绕“水果”这一话题交谈,能用简单的句子谈论自己爱吃的水果名称、形状及味道。
3. 鼓励幼儿与同伴个别交谈,并愿意参与集体谈话活动;在集体面前谈话时,要求幼儿讲话声音响亮。
活动准备
1. 每人带一个自己爱吃的水果,用塑料袋装好,上课前放在幼儿椅子下面。
2. 另买几个水果,切成块状,上面插上牙签,用盘子装好。
活动过程
1. 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
请幼儿品尝切好的水果,每人一小块,引起幼儿的兴趣。老师问幼儿:“水果好吃吗?你们喜欢吃水果吗?”幼儿回答后,请幼儿把自己带来的水果拿在手上。
2. 引导幼儿围绕“水果”的话题自由交谈。
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话题:你喜欢吃什么水果?你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味道?幼儿手拿水果与旁边的小朋友自由交谈。教师巡回参与谈话,提醒幼儿安静地听对方谈话,等别人说完自己再讲;对跑题的幼儿给予指导,用插话的方式将幼儿谈话内容集中在谈自己带来的水果上。教师注意倾听,发现讲得好的幼儿,为下一步集体谈话作准备。
3. 引导幼儿拓展谈话范围。
(1)集体谈论“水果”。请在自由交谈中讲得好的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教师用语言提示幼儿围绕“水果”说话,并要求讲话声音响亮,让大家都能听见。教师还要注意请语言表达水平较差的幼儿参与谈话,为他们提供在集体面前讲话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述能力。
(2)教师用提问方式提出新的话题:你还吃过哪些水果?吃水果有什么好处?让幼儿围绕新话题思考自己的谈话内容。此时,教师用平行谈话的方式参与谈话,给幼儿提供一定的谈话经验,注意提醒幼儿用普通话谈论。
教师进行小结,使幼儿懂得吃水果有利身体的道理,最后唱“苹果歌”结束。 评 析
该活动的目标体现了对小班幼儿学习谈话的基本要求。活动过程能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在“引出话题”这一过程中,教师采用“品尝水果”的方法导入,并在品尝的同时提出问题:“水果好吃吗?你们喜欢吃水果吗?”这一品尝过程中的提问策略,旨在引起幼儿对话题的有意注意,帮助其集中注意力倾听所要谈论的话题,并通过味觉的参与,唤起幼儿对水果的已有经验的形象动态体验,从而为下面的谈话做好准备。接着针对幼儿手中的水果提出问题,创设出亲切、温馨的谈话气氛。针对小班幼儿具有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谈话特征,教师在第二环节中帮助幼儿学习结伴谈话,帮助幼儿逐步养成“有意识集中注意力倾听”的习惯。第三环节的活动拓展的是:①从这一个(水果)到那一个(水果)(从特殊到一般);②水果对人的益处(客体与人的关系)。目的在于帮助幼儿逐步形成定向思考:噢,原来这一话题还能从这方面谈下去!以此培养幼儿倾听和交谈的能力。
二、讲述活动的教学模式:四层次教学模式
1. 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正确感知、理解讲述对象,根据语言环境要求,针对具体的言语凭借物的实际,组织口语表达的内容和方式,运用正规的语言风格说话,使幼儿逐步获
得独立构思和表达的语言经验。
2. 程序和策略
第一层次: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讲述活动的特点之一,是具有相对固定的讲述对象即凭借物,因而在设计组织讲述活动时,首先要帮助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感知理解讲述对象,主要通过观察的途径进行。教师可根据讲述类型、凭借物的特点、具体活动的要求来指导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第二层次: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这一层次的活动组织,要求教师尽量放开让幼儿自由地讲述,给他们以充分的机会,实践运用已有的讲述经验。可采用幼儿集体讲述、幼儿分小组讲述、幼儿个别交流讲述等形式。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①交代清楚讲述的要求;②仔细倾听幼儿的讲述内容。
第三层次: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经过上一阶段“开放性”的讲述之后,教师应将活动导入“收”的程序,为幼儿引进新的讲述经验。新的讲述经验是每次讲述活动的学习重点,主要是讲述的思路和讲述的方式。引进新的讲述经验的方式可以有:①教师示范新的讲述经验;②通过教师提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③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新的讲述思路。 第四层次: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讲述活动中,仅仅引进新的讲述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幼儿实际操练新经验的机会,以利于他们更好地获得这些经验。因此,讲述活动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的具体做法是:①由A及B,即提供同类不同内容的机会,让幼儿用新的讲述A的思路去讲述B;②由A及A,即让幼儿尝试用新的讲述方式来讲同一件事、同一情景;③由A及A1,即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个扩展或延伸原内容的讲述机会,让幼儿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3. 教学范例及评析
会想办法的乌龟(大班)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通过仔细准确的观察,了解图片所表现的重点内容。
2. 重点指导幼儿讲述乌龟是怎样机智地躲过狗熊追捕的。
3. 通过讲述活动,培养幼儿的幽默感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画面“会想办法的乌龟”。
活动过程
1. 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1)教师不按照顺序出示图片,而是摆乱图片顺序让幼儿仔细观察,排列图片顺序。期间教师用问题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图中有谁?它们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呢?
(2)在幼儿初步了解图中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引导幼儿仔细地去观察。理解图片中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的神态、动作。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乌龟看见熊来追它们,脸上露出什么样的表情?熊看见乌龟是怎么想的?脸上有什么样的表情?乌龟想了什么办法来对付熊?
2. 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1)将幼儿分成若干组进行结伴讲述。在幼儿讲述时,教师倾听幼儿的讲述,
引导幼儿注意说出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细致地描述“乌龟”和“熊”的表情、动态或对话。
(2)请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进行完整讲述。
3. 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教师完整地讲述图片的内容,引导幼儿找出教师讲的与刚才小朋友讲的哪里不一样,从而帮助幼儿归纳出:老师重点讲了乌龟怎样逃脱了熊的追捕的情节。帮助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表述的主要事件和冲突的角色身上。
4. 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供幼儿思考:如果一只乌龟到树林里来玩,它遇到熊,怎样逃脱熊的追捕呢?让幼儿将思考的结果大声地讲出来。在幼儿讲述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刚刚获得的讲述经验(还可以这样迁移:分别以龟、熊为第一人称进行讲述,同样可以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评 析
讲述的成功,关键之一在于观察仔细。为提高幼儿观察水平,教师在出示图片时,可不按顺序出图。因为大班幼儿已有了对事件发生、发展的正确的“序”的概念,因此在看图时格外认真,一旦他们发现出示的图序与事件原来发生、发展的顺序不相符时,又会激发起重新排图的欲望。在欢快、有趣地重排图序及讨论的过程中,孩子达到了“仔细、准确”观图的目的。
将老师讲述与幼儿的讲述相比较,主要目的在于让幼儿看到什么是教师讲述的重点,理解这个活动要让幼儿学习讲述的方法:有重点地讲。但是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如果幼儿已经能够较好地讲出重点了,甚至比老师的想像还要丰富,教师应当及时调整原有的计划,放弃教师讲述与幼儿讲述比较的环节,而直接分析比较幼儿的讲述,帮助他们掌握有重点讲述的方法。
这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采用了更换情景的方法。同样的角色,同样的中心情节,但是更换了情景后,就将人物角色和故事事件置于不同的环境之中,也就可能有不同的事件发展过程和结果。让幼儿在讲述时练习用同样的思路讲一个新的故事。
三、听说游戏的教学模式:四步式教学模式
1. 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按一定规则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复习巩固发音,扩展练习词汇,尝试运用句型。在听说游戏中提高幼儿积极倾听的水平,培养幼儿在语言交往中的机智性和灵活性。
2. 程序和策略
第一步骤:设置游戏情景。
这一步骤的主要目的在于向幼儿展示听说游戏的氛围,引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教师应调动一些手段去设置游戏的情景,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一是用物品创设游戏情景;二是用动作创设游戏情景;三是用语言创设游戏情景。 第二步骤:交代游戏规则。
这一步骤的活动实际上是教师对幼儿布置任务,讲解要求的过程。教师在交代游戏规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第二,注意讲清楚听说游戏规则要点和游戏的开展顺序;第三,注意用较慢的语速进行讲解和示范。
第三步骤:教师引导游戏。
教师带领幼儿开展游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角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在这一段时
间内,教师在游戏中充当重要角色,可以主宰游戏的过程。幼儿此时参与活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部分地参与游戏;另一种是全体幼儿参加游戏的一部分活动,待幼儿熟练掌握游戏后再完全参加游戏。这一步骤有利于幼儿在活动进展过程中熟悉游戏规则,进一步理解游戏的程序,掌握在游戏中运用语言交往的思路,从而为独立开展听说游戏做好充分准备。
第四步骤:幼儿自主游戏。
在幼儿自主游戏的阶段,教师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开展活动。此时,教师已从游戏领导者的身份退出,处于旁观的地位。观察幼儿游戏时,应注意对个别不熟悉规则的幼儿进行及时地指导点拨,帮助这些幼儿更快地加入到游戏的队伍中去,真正成为游戏活动的一员。同时,教师也须要注意发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及时予以解决,以免因角色分派不当或其他问题影响游戏顺利进行。
幼儿自主游戏活动可以根据每一个听说游戏的具体要求来考虑适当的活动形式,可以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游戏,也可以以小组形式开展游戏,还可以一对一结伴进行游戏。采用何种活动形式,取决于幼儿参与活动的最佳效果。
3. 教学范例及评析
顶锅盖(中班)
活动目标
1. 要求幼儿发准“盖(gài)、怪(guài)、菜(cài)”等容易混淆的字。
2. 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倾听,迅速把握语言信息的习惯与能力。
3. 提高幼儿语言表达和动作反应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 小铝锅盖一个(锅盖中心最好有个孔)。
2. 丰富幼儿对有关菜名的经验。
活动过程
1. 设置游戏情境。
(1)教师出示锅盖,用手指顶着锅盖的中心孔,口念游戏儿歌,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引起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附游戏儿歌)。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念游戏儿歌,练习发准“盖、怪、菜”等字的音。
2. 交代游戏规则。
教师向幼儿讲解游戏规则:
(1)幼儿必须边念儿歌,边用食指顶着“手掌锅盖”。
(2)儿歌念完,“手掌锅盖”才能去抓顶着锅盖的食指,同时食指也要赶紧缩回,不让“锅盖”抓住。
(3)若被抓住,就要问“烧的什么菜”,被抓住的幼儿必须说出一道菜的名称,方能与“锅盖”交换角色,然后游戏继续进行。
3. 教师引导幼儿游戏。
(1)教师扮锅盖,组织引导幼儿玩“顶锅盖”游戏。游戏时,教师手掌平放,手心向下做锅盖,请3~5名幼儿上来分别伸出食指顶着“锅盖”。然后大家一起念游戏儿歌,念到“噗!一口风”时,可做吹风状,以增加趣味性。儿歌一念完,教师迅速去抓顶锅盖的食指,同时,幼儿的食指赶紧缩回。如被抓住,教师问“烧的什么菜?”,幼儿答“炒菠菜”等。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游戏。
(2)教师组织幼儿每人用一只手做锅盖,另一只手顶锅盖,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练习游戏中的语言,从而让每位幼儿都能亲身体验和感受游戏的整个过程和
具体规则。
4. 幼儿自主游戏。
教师组织幼儿采用两两相对结伴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玩“顶锅盖”游戏。教师观察全体幼儿活动的情况,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使每个幼儿都能与同伴在一起愉快地游戏。
活动延伸
在幼儿比较熟练地玩上述游戏之后,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菜肴的名称。如问:“小朋友,你吃过什么菜?你最喜欢吃什么菜?它是用什么做的?”使幼儿不仅流畅地说出各种单色菜的名称,而且能够说出多种配料的炒菜、凉菜及汤类菜,不断丰富幼儿对菜肴名称的表述,如西红柿炒鸡蛋、腰果炒虾仁、糖醋排骨、清蒸鳊鱼、麻油拌黄瓜、紫菜鸡蛋汤等,从而使“顶锅盖”游戏的内容更丰富,达到不断提高和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附:游戏儿歌
顶锅盖
顶锅盖,
油炒菜,
辣椒辣了不要怪。
噗!一口风,
噗!二口风,
噗!三口风。
评 析
本案例所创设的游戏情境,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且也能使幼儿基本了解一些游戏儿歌的内容。
交代规则时,采用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讲解的语言较简短,这样幼儿能听懂并理解游戏规则。
教师担任主角带领部分幼儿完整地开展游戏,引导幼儿进行问答练习,目的是使全班幼儿都能完整地观察到游戏的整个过程。
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幼儿自己独自扮角色进行自问自答活动,这种做法又给每个幼儿都提供了实践和练习的机会。
幼儿自主游戏这一步骤,能不断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和与同伴友好合作交往的能力。
四、文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一)感知—学习的模式
1. 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语言文学作品,感知理解语言文学作品,培养幼儿有意识倾听的能力。
2. 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即采用适合幼儿特点及该文学作品特点的方式引出作品的名称,介绍作品中的角色等。
(2)欣赏作品。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幼儿欣赏作品,根据作品内容的难易程度,或者采用比较直观形象的幻灯,或者使用挂图,或者配以桌面教具,辅助进行作品的教学。如果作品内容比较浅显易懂,也可直接给幼儿朗读作品,减少琐碎麻烦的程序。
(3)谈话讨论。用提问的方式组织幼儿讨论,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倾向,尤其是注意用联系幼儿个人经验的问题或假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和想像。不强调让幼儿机械记忆背诵文学作品内容,减轻幼儿在学习时的短时记忆负担,以便他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
(4)欣赏作品。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不要过多地重复讲述作品,以免使幼儿失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故事类作品以讲两遍为宜。
3. 教学范例及评析
诗歌 绿色的世界(小班)
活动目标
1. 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画面内容,体验诗歌所展示的大自然的美和快乐的情绪。
2. 引导幼儿用诗的眼光观察周围生活,大胆进行艺术想像。
活动准备
让幼儿先熟悉幼儿用书画面“绿色的世界”。
活动过程
1. 教师出示图片,朗诵一遍诗歌,并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绿色的世界”。
2.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这首小诗说了什么?绿色的世界都有些什么?让幼儿讨论。
3. 提问讨论后,教师取出绿色眼镜或绿色透明纸,让幼儿戴着试看周围的世界,对“绿色世界”有个感性印象。
4. 教师再进行第二遍诗歌朗诵。让幼儿拿着绿色透明纸看看周围的事物,边看着边跟着老师学念。朗诵之后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一切都变成绿色的呢”,“你戴上绿眼镜后看到什么东西变绿了”。
评 析
欣赏诗歌前,让幼儿先熟悉一下幼儿用书画面,对“绿色的世界”有个感性认识,教师朗诵诗歌时,幼儿便会跟随诗歌寻找画面。第二步教师所提问题比较笼统,目的是让幼儿将印象深的内容反映出来即可。教师准备了绿色眼镜或绿色透明纸,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再次欣赏作品时所使用的方法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二)理解—体验的模式
1. 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深入理解体验作品的内涵,让幼儿切身地感受作品中所展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高幼儿用多种手段表现作品的能力。
2. 程序和策略
(1)欣赏、谈论作品。唤起幼儿对已学习、感知过的作品的回忆,让幼儿围绕着已学的文学作品去思考,去表达。
(2)创设情境。可以采用观察走访的活动方式,让幼儿接近了解与作品内容相关的自然或生活情境;也可以在活动现场特意为幼儿创设与文学作品内容相关的情境。
(3)表现作品。表现作品的方式有表演游戏、歌唱、美术活动等。教师应引导幼儿投入地去表现、反映作品的内容和情绪,鼓励他们创造性想像及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高幼儿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3. 教学范例及评析
童话故事:会唱歌的生日蛋糕(活动二)(中班)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品展示的神奇的情节和天真美好的人物形象。
2. 帮助幼儿感受作品欢快积极的情感基调,懂得“使别人快乐的人自己也快乐”的道理。
3. 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幼儿表现作品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头饰若干,幼儿用书面画“会唱歌的生日蛋糕”。
2. 各种材料,包括纸、油泥、水彩笔、泡沫塑料、吹塑纸等。
活动过程
1. 组织幼儿讨论:小熊是怎样为外婆过生日的?在作品的原有的基础上,发挥幼儿的想像力。
2. 开展游戏活动。设置小熊家、外婆家的场景。设置几个家,取决于班上小朋友的人数,以每人都能参加活动为宜,并为他们提供头饰、油泥、纸张等物品。
3. 游戏中,幼儿三五结伴,学习分配角色、扮演角色,教师运用外部指导法,促进角色之间的语言交往。
评 析
这里安排的故事表演游戏,主要是让幼儿通过扮演童话中的角色,模仿角色的言行,再现童话中人物活动的情景,以此来体验人物活泼、勤劳、爱关心帮助别人的心理过程。游戏中,能让幼儿自主游戏,充分地、创造性地表现作品内容。
(三)迁移—仿编的模式
1. 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将文学作品内容整合纳入自己的经验范畴,使得他们的直接经验与文学作品的间接经验实现双向的迁移,提高幼儿的迁移、创造能力。
2. 程序和策略
(1)欣赏、谈论作品。在仿编活动开始时,教师可组织幼儿再次欣赏作品,并对将要仿编的作品做简单的讨论,引导幼儿注意仿编的关键问题。例如,教师组织幼儿仿编诗歌“绿色的世界”,就可以让幼儿谈谈“为什么在这个孩子的眼里,世界是绿色的”,“假如戴上其他颜色的眼镜,世界会变成什么颜色”。
(2)启发想像。教师可视情况通过示范启发幼儿想像。仍以“绿色的世界”为例,老师可戴上红色眼镜,把诗歌编成“红色的天空/红色的房子/红色的小朋友/红色的面孔/这儿一片红/那儿一片红/到处都是红、红、红”。教师的示范在启发幼儿的想像的同时,又能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想像纳入一定的语言框架结构之中。
(3)自由仿编。为了帮助幼儿熟练掌握思路,教师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让幼儿借助于某一图片或实物来仿编。如果是仿编“绿色的世界”,可以向幼儿提供其他各种颜色的眼镜(例如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自制的玩具眼镜),让幼儿戴上这些眼镜来看周围世界,然后仿编诗歌。等幼儿熟练地进行想像并仿编出诗歌后,教师可取消直观教具的使用,要求幼儿脱离实物或图片去想像与仿编,一步步地引导幼儿掌握仿编诗歌与散文的方法。
(4)串联与欣赏。在幼儿分别编出自己的诗或散文段落后,教师可引导幼儿将原来的诗歌、散文(如果散文较短,容易记的话)复述下来,然后将幼儿仿编的段落加上去。有的诗歌散文原文有总结句,可以用总结句来结束全文。教师在幼儿仿编时,应随时注意记下幼儿仿编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在黑板上或纸上随手画记的方法,以便总结欣赏时指引幼儿将仿编段落一段一段地加到原来的诗歌后
面上去。
3. 教学范例及评析
仿编散文:秋天的雨(大班)
活动目标
1. 在幼儿欣赏理解作品画面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理解作品的情感倾向和一些特别的语言表现方法。
2. 让幼儿学习按照散文的结构形式,运用个人的经验想像画面内容,仿编新的散文。
活动准备
1. 为散文配上音乐、音响(雨滴声等)。
2. 美工材料:纸、彩笔、颜料、树叶等。
活动过程
1. 教师帮助幼儿复习散文后揭示,散文主要的三个画面说了“秋天的颜色”、“秋天的气味”和“秋天和冬天的准备”。
2. 引导幼儿从自己看到的秋天的色彩,用 “我看到……”的句型来简括自己所叙述的内容,接在“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之后。
3. 启发幼儿思考自己闻到的秋天的气味,用“我闻到……”的句型来表现自己所叙述的内容,接在“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之后。
4. 再引导幼儿想一想:“秋天向冬天过渡,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包括人怎样准备?”要求用“我见到……”的句型来叙述这样的内容,接在“秋天的雨,有一支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之后。
教师在指导幼儿仿编时,用一张大白纸写下三段的开头,然后随手记录下幼儿的仿编内容。当幼儿仿编结束,教师将新编的“秋天的雨”完整地念给幼儿听,供幼儿欣赏、评价。
评 析
在仿编活动开始时,教师组织了幼儿对将要仿编的作品简单的讨论,引导幼儿注意仿编的关键问题。接着教师带领幼儿适当地复习散文,将幼儿的想像纳入一定的语言框架结构之中。然后教师采用集体仿编的方法,启发幼儿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仿编,因为这篇散文比较长,幼儿很难独立完成。教师在指导串连和总结时,用大白纸记录幼儿的仿编内容,并且及时加以整理,最后形成完整的散文念给幼儿听。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幼儿充分地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成功感,并且可以使他们看到集体合作的成果。
五、早期阅读活动的教学模式:四环节教学模式
1. 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初步认识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使幼儿萌发出接受书面语言的最初步、最根本的情感倾向;培养幼儿热爱书籍、自觉阅读图书的良好习惯及对文学的好奇感和探索愿望;帮助幼儿掌握早期阅读技能。
2. 程序和策略
第一环节:幼儿自己阅读。
在阅读活动开始时,教师首先创设让幼儿自己阅读的机会。这一环节将阅读活动学习的书面语言展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自由地“接近”本次活动的学习内容,观察自己的认识对象,获得有关的信息。为幼儿提供自己阅读的机会,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不闻不问,要求教师巧妙而实际地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用问题引导幼儿的思路,指示他们观察认识的途径;教师也可以向幼
儿提出观察的要求,然后教师操作、表演,让幼儿完整地、安静地阅读观看。 第二环节:教师与幼儿一起阅读。
教师与幼儿一起阅读,实际上是在幼儿自己观察认识接触到的书面语言信息的基础上,由教师带领幼儿进一步学习理解这些书面语言信息。在这一活动环节中,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设想,将要求幼儿掌握的书面语言信息贯穿到阅读的过程中去。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幼儿明确此次早期阅读内容,并正确地掌握书面语言信息。值得教师们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活动中,教师不必着重“告诉”幼儿什么,可以采用“平行”的方式与幼儿平起平坐地共同阅读。换句话说,教师可将自己的指导作用放在“一起阅读”之中,而不是告诉幼儿应该学习什么。这种方式将有助于幼儿从自由地“接近”阅读信息,过渡到按照教师的指导接受阅读信息。 第三环节:围绕阅读重点开展活动。
每一次阅读活动都有一定的重点,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并有计划地在活动中贯彻落实。围绕阅读重点开展活动的形式主要有组织讨论,还可以灵活地采用其他活动形式,如表演、游戏等。只要能够引导幼儿深入掌握学习的重点,加深对所学的书面语言的印象,各种活动形式都可以在这一环节的活动组织过程中使用。 第四环节 :归纳阅读内容。
归纳阅读内容是总结性的活动环节,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幼儿巩固、消化所学的内容,是整个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归纳阅读内容的组织方式有多种:可以用竞赛性质的活动方式帮助幼儿巩固所学内容;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组织归纳阅读内容,有的阅读图书活动最后用配乐童话的方式进行,让幼儿随音乐做动作,体会图画故事所表现的情节和人物角色心理,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归纳阅读内容环节的活动。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这一环节的活动,只要有利于幼儿巩固掌握阅读内容,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书面语言观点,各种活动方式都可以在此环节活动中尝试运用。
3. 教学范例及评析三只蝴蝶(中班)
活动目标
1. 巩固幼儿对单页多幅画面阅读顺序以及各种画面与整个故事的关系的认识。
2. 指导幼儿观察与情节有关的形象、动作、背景的变化,尝试用语言讲述自己对故事发展的理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画面“三只蝴蝶”。
活动过程
1. 幼儿自己阅读。
教师先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幼儿复习上次活动中所学的单页多幅画面的阅读方法。问:“这个故事由几幅画面组成?按什么顺序阅读?”
教师强调讲故事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束。请幼儿根据要素按画面顺序独立地阅读一遍。教师告诉幼儿故事的名字叫“三只蝴蝶”。
2. 教师和幼儿共同阅读。
教师逐幅画面进行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解本次活动的阅读重点。教师提问:在什么地方,有谁正在干什么?出现了什么事情?三只蝴蝶怎么做的?引导幼儿观察背景与动作的变化,想像情节的发展。
在阅读画面变化时,教师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幼儿观察想像,连接故事内容,如提问:“红花姐姐有没有让三只蝴蝶避雨呢?我们看看下一幅画。”让幼儿从画面背景的变化中得出认识:红花姐姐没有让三只蝴蝶避雨。关于红花姐姐与蝴蝶
的对话部分,教师可在帮助幼儿理解情节发展的前提下,直接告诉幼儿。
接着,教师可以问幼儿:“三只蝴蝶又到什么地方去避雨呢?它们是怎么说的?结果怎么样呢?”引导幼儿观察下一幅画面上背景的变化,得出结论。“我们看看三只蝴蝶又是怎么做的?”以同样方法指导幼儿观察画面背景和人物动作变化,想像情节的发展。
最后,帮助幼儿理解三只蝴蝶故事的结局。他们没有离开朋友,单独去避雨。而太阳公公帮助了他们,使得他们能够继续在花园里快乐地游戏。可以让幼儿说说自己是否喜欢这三只蝴蝶,为什么。
3. 围绕阅读重点开展活动。
(1)学习故事中的对话。
(2)故事表演:将幼儿分成6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分别扮演红蝴蝶、黄蝴蝶、白蝴蝶、红花、黄花、白花,教师扮演太阳。要求幼儿用动作表现出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并正确说出人物之间的对话。
4. 归纳、巩固阅读的内容。教师对阅读的重点加以总结,最后带领幼儿边看画面边完整地讲述“三只蝴蝶”的故事。
评 析
在幼儿自己阅读图书时,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单页多幅画面,帮助幼儿按画面的顺序阅读故事,使得他们能够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在幼儿自己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引导幼儿按事物发展的顺序观察每一幅画面。因为单页多幅画面的图画书画面小,所以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感知画面的变化,指导幼儿从画面背景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的变化中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采用表演游戏的方法来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重点内容。一方面用动态的活动方式来组织幼儿学习,另一方面让全班幼儿都投入到表演游戏中去,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不仅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了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心理情感,而且让幼儿巩固了本次阅读的重点内容。
最后,教师对阅读内容进行总结,带领幼儿完整地阅读图书,讲述一遍“三只蝴蝶”的故事,可以帮助幼儿巩固本次阅读的所获。
注:以上语言教学的范例(略有修改)均选自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丛书《语言》,周兢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概述
幼儿园语言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 。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命名
(一)命名存在的问题:
1、习惯沿用以前“六科教学法”来命名2、命名不规范3、命名混乱、多样。
(二)制定适宜活动名称
1、主题活动的命名:直点主题后点明具体活动
2、领域活动的命名:点明领域、写出具体内容、写出活动类别或者是内容类别。
三、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
(一)目标的层次——有三个:分为终期目标、阶段目标、活动目标。
(二)语言教育活动总目标:(共5点)
(三)制定目标存在的问题:1、目标内容不够全面2、目标陈述混乱,行为主体不一致 3、目标陈述不够具体明确 4.难度不适宜
(四)制定目标的原则:1、目标的确立要在过程前完成。2、目标应着眼于幼儿的发展。3、目标要体现领域学科特点。4、目标的内容应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3个方面
四、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
从大的方面来说语言教育活动包含了两种,即专门的语言教育教学活动和渗透性的语言教育教学活动。
(一)专门性语言教育教学活动
1、指遵循语言教育规律来组织的学习活动,是教幼儿学习语言知识,教幼儿学习语言形式,教幼儿学习语言运用技能的过程。
2、专门性语言教育活动分为文学活动、讲述活动、语言游戏、谈话活动、阅读活动五大类型。
(二)渗透性语言教育教学活动
渗透性语言教育教学活动是指1.在日常交往中指导儿童学习语言。2.通过常规主题活动发展幼儿的语言。 3.通过区角活动发展幼儿的交往语言。
五、拟定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计划
一份完整的语言教育活动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活动名称、情况分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
六、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建立新旧经验间联系的原则
(二)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原则
(三)活动内容与方式相适应的原则
(四)各领域有机渗透的原则
七、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原则
(一)让幼儿积极活动的原则
(二)自由与规范相统一的原则
(三)示范与练习相结合的原则
八、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类型及设计的基本模式
(一)文学活动
1、什么是文学活动?
幼儿园的文学作品活动,是以文学作品为基础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
2、文学活动的特点:
(1)围绕文学作品开展活动。(2)整合相关的学习内容。(3)提供多种与
文学作品相互作用的途径。
3、文学活动的设计步骤
具体可分为五个层次:导入活动主题——学习(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体验作品——迁移作品经验——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达
4、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一个作品所蕴含的多方面价值是否要在一次活动中全部给予孩子,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审慎考虑。
(2)这五个层次是必须在一个活动中完成,还是要根据作品及孩子情况灵活取舍,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审慎考虑。
(3)在第五环节中根据文学作品不同,孩子的情况不同,表现的方式也会不一样。
(二)语言游戏
1、什么是语言游戏?
语言游戏是听说游戏、是传话游戏,它主要分为“听”、“说”为主的两 种类型,侧重培养幼儿在语言交往中的机智性和灵活性。
2、语言游戏的特点:(1)在游戏中蕴涵语言教育任务。(2)将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转化为一定的游戏规则。(3)在活动中扩大游戏的成份
3、语言游戏的设计步骤:
一般概括来说有四个环节:设置游戏情境——交代游戏规则——引导幼儿游
戏——幼儿自主游戏。
4、需要注意的问题:
(1)游戏时要把握娱乐和听说的度。
(三)谈话活动
1、什么是谈话活动?
是帮助幼儿学习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活动。
2、谈话活动的特点:(1)有一个有趣的中心话题(2)要进行多方面的信
息交流(3)要有宽松自由的交谈气氛。
3、谈话活动的设计步骤:
一般有三个步骤:(1)创设谈话情景,引出谈话话题。(2)幼儿围绕话
题
自由交谈。(3)引导幼儿逐步拓展谈话范围。
(四)讲述活动
1、什么是讲述活动?
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构思和表述一定内容的语言能力为基本目的,为幼儿提供积极参与命题性质的讲述实践机会。包括看图讲述、情境讲述、生活经验讲述、创造性讲述等等
2、讲述活动的特点:(1)有一定的凭借物。(2)有相对正式的语言环境。
(3)所使用的是独白语言。
3、讲述活动的设计步骤:
一般有四个步骤:(1)感知理解对象。(2)运用已有经验讲述。(3)引进新的讲述经验。(4)巩固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4、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心中要目的明确,要知道新经验是什么,并有针对性的、紧扣目
的、的进行指导。
(2)对孩子运用新经验的情况要进行及时地梳理、点评、表扬和推广。
(3)在采用示范法引进新经验时,教师注意不要包办代替。
(4)要提供给幼儿运用新经验的机会。
(五)阅读活动
1、什么是早期阅读活动?
早期阅读活动主要为幼儿提供阅读图书、前识字与书写经验,帮助幼儿增
长阅读的兴趣,认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掌握一定早期的阅读的技巧的活动。
2、早期阅读活动的特点:(1)有广阔的阅读环境。(2)由表意性质的阅读材料。(3)有整合的阅读内容。
3、早期阅读活动的步骤
一般有四个步骤:(1)幼儿自主阅读。(2)在幼儿自己阅读之后,教师与幼儿一起阅读。(3)组织幼儿围绕阅读重点开展活动。(4)归纳阅读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是幼儿社会化的桥梁,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语言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有关领域的目标内容及要求,有着科学而明确的规定,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纲要》中有关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纲要》中规定了语言教育有五方面的内容: 一、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三、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四、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五、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纲要》中关于语言教育的内容与要求有七个方面: 一、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教育环境,支持鼓励先与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的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二、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三、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者是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五、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学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 六、培养浅阅读和浅书写技能。 七、是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该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
《纲要》中还提到了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指导要点,这一共有四个部分: 一、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二、幼儿语言的发展以及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三、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四、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要给予特别的关注,要与家长和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积极的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 以上是《纲要》对幼儿园语言教育所做的纲领性的指导。 那么当前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有哪些语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呢?实际上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了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专门的活动内容,也包括从幼儿入园的问候、晨间谈话,到幼儿离园时的道别等各个环节之中。当然还有其他领域活动中的语言教育内容,可以说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是涵盖最广、涉及领域最多的内容,因此可以把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大体分为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和渗透性的语言教育活动两类。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包括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文学活动和早期阅读这五种基本的形式。渗透的语言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往,自由游戏中的语言交往,其他领域活动的语言交往,还有随机渗透的日常生活环节中的语言交往,我们在幼儿园语言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感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们就先从谈话活动说起吧!
幼儿园的谈话活动被很多老师认为,是最难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要么放不开,难以达成教育目标,要么收不拢,把有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变成了无目的的闲聊。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澄清思想,提高认
识,明了谈话活动的基本特点和主旨要领,那么有明确教育目标的幼儿园谈话活动,有哪些特征呢?咱们来看一下。
幼儿园谈话活动是帮助幼儿学习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活动,概括起来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谈话活动是有具体幼儿感兴趣的中心话题的。它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幼儿对话题有一定的经验基础。第二,有一定的新鲜感。第三,对幼儿近日生活的共同关心点有关。 第二个特点是谈话活动注重多方的信息交流。一是谈话活动的语言信息量较大,当幼儿围绕中心话题交谈个人见解时,他们的思路是相对开阔的。二是他们的语言经验各自有别,因此语言形式丰富而多种类。三是谈话活动的语言交流方式多,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交流的对象范围也会相对的大一些,它给幼儿提供的学习运用语言的机会,使其他活动所不具备的。第三,谈话活动拥有宽松自由的交谈气氛,宽松自由的气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不要求幼儿统一认识,允许幼儿根据个人的感受发表见解,针对谈话的主题说自己想说的话,说自己独特的经验。其二,不特别强调规范化的语言,谈话活动鼓励幼儿愿意交谈,积极说话,善于表达个人的想法,但不要求他们一定使用准确无误的句式,连贯完整的语段,实际上谈话活动更重在给幼儿提供说话的机会,让幼儿在语言交流过程中操练自己的语言,并通过互相的影响提高对语言的敏感程度,从而来发展自己的语言。 四、幼儿园谈话活动,具有较丰富的话题素材,幼儿生活中的一切无论是花草树木、飞鸟游鱼,还是家人同伴,玩具图书,只要他们感兴趣,几乎都可以成为谈话活动的资料,那么怎样组织谈话活动呢?首先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幼儿谈话活动的话题应该是孩子们特别熟悉的,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我喜欢的人物、动物、玩具、图书、衣服、植物等等,我周围的人像父母、同伴、老师,我参加的活动,春游、参观、访问、玩游戏等等,这样的话题因为是幼儿所熟悉的,孩子才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其次话题要有趣味,能够激发幼儿谈话愿望,幼儿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乐意去交谈去探索,所以老师应该随时关注幼儿的活动,捕捉幼儿的兴奋点,让孩子有话愿意说。 第二点就是要创设宽松自由的谈话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密的同伴关系,是促进幼儿沟通交流的前提,民主、宽松、愉快的谈话氛围,是谈话活动有效的保证。教师应该真诚平等的同孩子交流,耐心地倾听幼儿的每一句话,不断鼓励支持幼儿,努力营造宽松的氛围,幼儿在这种民主友爱的氛围中,没有压力,无拘无束,自然就有话敢说了,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交流,与好朋友交流等形式,为每个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交流与学习的语言机会。 三是适时评价,让幼儿有话会说。在谈话活动中,教师还应及时地对幼儿进行指导与评价,这对激发幼儿的谈话热情,帮助幼儿养成倾听的习惯,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是极其有效的。评价要在鼓励幼儿交流的基础上,给幼儿积极的肯定与支持。第一,要淡化幼儿的错误。幼儿由于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在交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意思不准确,用词不正确,或者扯题、跑题等现象,对于幼儿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必太在意,要耐心听幼儿讲完,不要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相信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会逐步的发展和提高。第二个就是要关注个别差异。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存在个别差异的。对那些理解能力、用词及表达方式处于弱势的幼儿,教师要特别的给予帮助和关注。对他们每一次的参与,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及时给予积极的肯定。第三,要适时进行指导,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表现,当幼儿出现错误时,教师要适时,就是抓住合适的时机给予指导,还可以通过同伴之
间的互相学习,教师的规范语言等来感染幼儿,帮助他们掌握表述的技巧,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让孩子真正的有话会说。 谈话活动的组织有几个具体的环节,包括:第一,首先要创设谈话的情境,引出话题。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启发幼儿的兴趣,启发幼儿对话题有关经验的联想,打开言语表达的思路,做好谈话的准备。目的在于激发幼儿谈话愿望和兴趣。创设谈话的情境有几种方式:一是借助实物或者是道具,向幼儿提供与谈话主题有关的可视形象,启迪幼儿谈话的兴趣与思路。比如你最近发现孩子没,对动物特别感兴趣。如果直接带一只小动物来,比如一只小狗,孩子们的话题一下就会打开了,因为他的兴趣点特别的高。二是用语言创设情境,教师通过自己说一段话,提一些问题来唤起幼儿的记忆,调动他们的经验,以便于幼儿能够顺利的进入谈话的情境。三是用游戏或者是表演的形式创设谈话的情境。第四种是综合的形式,就是以上三种模式的混合运用。这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的最多。 第二,是要围绕话题自由的交谈。在幼儿的话题开始之后,教师接下来要向幼儿提供围绕话题自由交谈的机会,这一步骤的目的在于调动幼儿,对个人谈话中心话题的知识储备,运用已有的谈话经验,交流个人的见解。组织和设计这一步骤时,注意也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要放手让幼儿围绕话题自由的交谈,可以不示范、不提示、不纠错,遵循这样三个原则。让幼儿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第二,要注意鼓励每位幼儿积极参与谈话,真正形成双向或者是多向的交流,可让幼儿自己选择交流的对象。注意的第三个方面就是教师必须参与并观察幼儿的谈话情况,这样做就是为下一阶段指导做好准备。谈话活动的第三个步骤就是引导幼儿逐步拓展谈话范围,使幼儿会谈。经过让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的活动阶段之后,教师要集中引导幼儿,逐步地拓展话题范围,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在集体范围内谈话,我们可以还是以小狗为例,小朋友都知道狗是人类的朋友,那还有哪些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呢?为什么这么说呢?把孩子们分散的话题,集中到统一的话题上来。教师的提问和引导,要逐层拓展,发展幼儿的谈话内容,给幼儿提供学习运用新的谈话经验的机会。 第四个环节是隐性示范新的谈话经验。这是一个总结提高的阶段。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新的谈话经验时,不是用示范、指示的方式直接告诉幼儿,而是通过深入拓展的谈话范围将这种经验逐步传递给幼儿。在帮助幼儿梳理思路、总结谈话内容的过程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新的谈话经验,教师在设计这一步骤时,要特别注意思考自己说什么和怎么说,万不可信口开河,或者是无话可说,因为这直接会影响到谈话活动的教育质量。下面我们就一个谈话活动“我的爸爸”来谈一谈这样一个活动设计。 这个案例是这样的,目标是有三个:一是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谈话,学会用简短的语言介绍自己的爸爸。二、鼓励幼儿养成安静的,听同伴说话,轮流交流的习惯。三、使幼儿增进对爸爸的了解,培养幼儿关心和热爱爸爸的情感。这三个目标。你看这个主题的设计,话题的设计,就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就能够容易引起幼儿积极而有序的交谈,基本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他们已有的经验。这个谈话活动目标比较全面。其中有培养幼儿倾听他人谈话能力方面的要求,有帮助幼儿学习围绕话题表达个人观点方面的要求,也有帮助幼儿学习口语交谈规则方面的要求,这些目标也符合谈话活动,对小班幼儿的具体要求。他的活动准备是这样的,事先请幼儿观察自己爸爸的日常生活,了解爸爸在家做些什么。第二,就是每人带一张自己爸爸的照片、活动过程,第一是通过提问,引出谈话的话题。教师先谈话,激发幼儿对谈话,对谈爸爸的兴趣,老师会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爸爸,个人的爸爸都不一样,今天请小朋友来说说你的爸爸是什么样子的?他在家里做些什么事
情?由于幼儿对自己的爸爸比较熟悉,所以谈话情境的创设就采用了提问的方式,除此之外也准备了爸爸的图片、谜语等,也可以用来创设情境,引出谈话话题的。话题开始之后,就引导幼儿围绕我的爸爸自由的交谈。可以将幼儿分成两个小组,或者是和身边的小朋友结伴,请幼儿拿出自己带来的照片,向同伴做介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轮流参与幼儿的小组谈话,了解他们的谈话内容,间接的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谈话,这一步就要求幼儿借助照片围绕主题在小组或者集体面前自由交谈,对爸爸的认识,这里的照片至少有两个作用。其一,是避免了幼儿谈话是否跑题,因为拿着照片嘛。其二,是诱发幼儿对爸爸的记忆,幼儿看着爸爸的照片,就容易想起爸爸跟他一起做过的事情,或者是爸爸的一些性格习惯等等方面,这样的幼儿就会有话可说。然后幼儿自由交谈完了,就开始引导幼儿进入集体谈话的环节了,教师就请个别的幼儿,在集体面前谈自己的爸爸,要求幼儿围绕以上的两个问题,大胆的讲出自己对爸爸的认识,教师要及时对幼儿的谈话给予赞许和鼓励,对认真专心听同伴讲话的幼儿也给予鼓励,这样暗示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倾听习惯,这一步就是幼儿互相学习谈爸爸的不同方法,分享同伴的经验,因为每一个人,在集体面前谈话后,教师都要进行一个简短的讲评。第四个环节就是通过提问来拓展谈话范围,教师可以提出如下的问题,如你喜欢你爸爸吗?为什么喜欢他?你愿意为爸爸做些什么事情呢?鼓励幼儿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二个就是幼儿在谈话过程中,教师要用平行谈话的方法,为幼儿提供新的谈话经验,这也是符合小班幼儿学习特点的,老师可以这样来说自己的讲述。我的爸爸是老师,爸爸的工作很辛苦,每天晚上都要看书写文章,他会说很多有趣的故事,我常和爸爸一起整理图书,还帮爸爸做其他的事情,我喜欢我的爸爸,这是老师给孩子们的一个范例。然后是教师的小结,可以引导幼儿想一想,爸爸都很爱自己的宝宝,希望我们的小朋友都成为好孩子。我们要关心爸爸,要爱爸爸,教师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提问,你喜欢爸爸吗?为什么喜欢他?你愿意为爸爸做些什么事儿?这一系列的问题,就启发引导幼儿逐步拓宽了谈话的范围,使幼儿在谈话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新的谈话经验。再一个比较严肃的谈话之后,就可以用一个欣赏歌曲——“好爸爸、坏爸爸”来结束活动,让孩子在这个游戏中,快乐的唱唱跳跳中,来感受爸爸的爱。
幼儿园的讲述活动。
幼儿园讲述活动是让幼儿凭借一定的讲述对象,在相对正式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较规范的语言,独自完成的语言表达活动。幼儿园讲述活动的作用在哪里呢?第一是培养讲述能力,这是显而易见的。培养讲述能力是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在讲述活动中,幼儿需要独立的构思,讲述的内容、顺序、重点,考虑怎样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话,如我喜欢的活动区,那孩子在谈话之前,首先就要考虑,自己喜欢哪些活动区,先讲什么,再讲什么,重点讲哪些内容,用什么样的句子和词汇来描述,所以讲述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掌握讲述的一般方法和一些特殊的方法,使幼儿能够连贯完整清楚地讲述某一事物,说出自己想说的事,第二个作用就是锻炼幼儿的独白语言。什么是独白语言呢?就是独立构思和表达对某一内容的完整认识的一个语言,我们统称为独白语言。第三个作用就是教给幼儿认识事物的方法。因为任何的讲述,讲述前都要有一个观察认识,或者是思考的过程,就能够让幼儿认识到、学习到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顺序。第四个作用是发展幼儿思维和想
象力。讲述活动是一个综合的思维过程,幼儿要经过一定的推理、判断、分析才能认识自己所要讲述的内容,然后组织语言连贯的表述出来,再观察讲述中,有时还要展开丰富的联想,这也有助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讲述活动的主要类型,一般的有看图讲述、情境讲述、生活经验讲述、实物讲述几种类型,当然了还可以有其他的分类方法,那我们来看看讲述活动的主要类型。 讲述活动一般有看图讲述、情境讲述、生活经验讲述、实物讲述几种类型,当然也可以有其他的分类方法。看图讲述就是根据图片的内容进行讲述的语言活动,有单幅图、多幅图、排图、拼图、绘图、粘图等等这些讲述形式。情境讲述,就是根据儿童经验来设计情境。通过角色表演或者是木偶表演,在引导幼儿观看表演的同时,要求儿童凭借对观看表演的理解进行的讲述活动。生活经验讲述,就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完整连贯、有条件的语言,来讲述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或者是见过的,有深刻印象,或者是特别感兴趣的事情,这种讲述活动是这样。还有一种是实物讲述,就是使用具体的实物作为凭借物。如生活用品,玩具、教具等等,指导幼儿感知理解实物,并进行讲述的一种活动,讲述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步骤: 步骤一:是感知理解讲述对象。幼儿的讲述活动具有相对固定的讲述对象,就是凭借物,因此在设计组织讲述活动时,首先要帮助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感知理解讲述对象,主要通过观察的途径进行。这里说的观察主要是通过视觉汲取信息,如看图讲述、实物讲述、情境表演讲述,而听录音讲述,比如夏天的声音,就是先让幼儿听,录有夏天小动物的各种声音的录音,再通过想象进行的讲述,这是通过听觉的途径来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教师怎样指导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呢?这要把握三点,要注意的。一个是要依据讲述的类型特点来感知理解讲述对象。你像叙事性的讲述,就要重点感知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顺序,以及人物在其中的作用、描述性的讲述、观察的重点就应该放在物体或者是人物的形态、动作状态、特征等等方面。要把握的第二点,是依据凭借物的特点,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第一个是依据讲述类型的特点。第二个是依据凭借物的特点。讲述活动中凭借物是很多种多样的,也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也有活动的、连续的等等。教师在指导儿童感知理解讲述对象时,一定要抓住讲述对象的特点去组织观察活动过程。第三个需要注意的就是要依据具体的活动要求特点来感知理解讲述对象,因为每次活动的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指导重点就要有针对性、要具体,如有时是围绕中心重点讲,有时是要学习,按照顺序讲,讲述活动步骤之二,是运用已有经验来讲述,在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讲述,这一步骤的活动组织要尽量放开,让幼儿自由的讲述,给他们充分的机会和时间,运用已有的经验来进行表述。经验讲述的方式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个是幼儿集体讲述。还有就是幼儿分小组讲述。再一个就是幼儿个别的交流讲述。 教师在指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讲述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讲述前交待清楚老师的要求,提醒幼儿要围绕感知对象进行讲述,避免跑题。二是在幼儿讲述过程中,注意倾听幼儿的讲述内容,发现幼儿讲述中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当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下一步的指导。 步骤之三是要引进新的讲述经验。经过这种自由的交流,这种开放性的讲述后,教师应该将活动导入到收的程序了,就要为幼儿引进新的讲述经验,这个方式也可以归纳为三种,一个就是教师示范新的讲述经验,在幼儿自己讲述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新的讲述思路,比如幼儿在讲一个拼图故事,用连贯的有情节的故事形式再现,那这个就可以孩子们讲完之后,教师就可以把图重新的做一个摆拼,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再把这个情
节,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重新讲一遍,就给孩子一个不同的示范,但要注意教师提供的仅仅是讲述思路的一种,绝不是儿童重复复述的样板,如果教师误解了示范的作用,让孩子死板地按照老师的模式来讲述的话,就会极大地影响儿童讲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注意把握的第二点就是教师通过提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教师可以从分析某一幼儿的讲述入手,和孩子们一起来归纳新的讲述思路,如讲述各式各样的杯子,孩子们讲完了之后,讲师说刚才小朋友讲的真好,他讲的时候是先讲的什么呀?先讲的杯子的颜色对吗?对!又讲了什么?是讲形状的,那这个杯子有几个部分组成呢?是用什么做的呢?有什么用途?还在问什么样的杯子,通过这样引导孩子边问答边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理清讲述的思路,引进一个新的讲述经验,虽然老师没有明说,可是老师这样的逐步引导,孩子们就会明白了,讲的时候要先讲什么,可以先讲颜色和形状,然后讲它的组成,然后讲它的用处等等,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新的讲述经验了。讲述活动的步骤之四,就是要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这是讲述活动的最后一个步骤,这个迁移新的讲述经验,有几种模式,一是由A及B,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幼儿学习了一种新的讲述经验后,教师立即提供同类不同内容的机会,让幼儿用讲A的思路去讲B。如刚才说的,学习了他用这种模式讲的杯子,可以再拿过一个玩具来,让孩子用同样的这种模式方式来讲,先观察它的颜色,再观察它的外形,再观察它的制作材料等等,就是来讲述相同的另一个东西,这就是由A及B的讲述。 第二,还有一个模式就是由A及A,这个意思就是,教师示范新的讲述经验,并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之后,让孩子来尝试用新的讲述方式来讲述同一件事、同一情境,但要注意鼓励幼儿,创造性的运用新的讲述经验,尽可能的避免绝对的模仿和复述别人的话,就看了情境表演之后,老师可以做一个示范的讲述,讲完了以后,小朋友们,你也来讲一讲吧!让他就是把刚才这个过程重新自己来调整,在理解的前提下,再进行一次讲述。 第三种模式就是由A及A1,这是什么意思?教师就是在讲述原内容的基础上提供拓展或者是演示一些原有内容,提供这样的讲述机会,帮助幼儿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A就是原来的模式,这个1就是在原来模式后面,稍微的拓展了一点内容,比如讲述图片,讲述完了之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来,那么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孩子们在稍稍地进行一点拓展,再重复前面经验的前提下,进行新的讲述的提升,这样我们也是通过一个案例来看一看,这是一个大班的讲述活动案例,粉红色的雨靴,它的活动目标是这样的,一是引导幼儿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图中小白兔是如何帮助,小蚂蚁和鸟妈妈的情节与主题。第二,要求幼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整连贯地讲述图片中的主要情节和发展过程。第三,是引导幼儿在讲述时,感受到帮助别人之后的快乐。活动准备是这样的,一个教学挂图,粉红色的雨靴,还有一个就是准备一双实物的雨靴,活动过程一开始当然是要感知讲述对象了,先出示一双雨靴,就问小朋友,小朋友们说一说,雨靴有什么用处?大家看一看,这雨靴像什么,他可以做什么,孩子们在回答了一系列问题之后,教师进一步的引导,那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雨靴送给小蚂蚁,可以用它来做什么?如果把雨靴送给小鸟呢?它又可以做什么?一开始就把讲述对象,要孩子需要思考的问题提出来。先去感知,通过这样的谈话引题之后,开始出示挂图。这个教师可以自己可以做一个设想,就说下雨天大白兔穿着什么出去了?它又遇见谁啦?你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小蚂蚁为什么哭啦?小白兔又是怎样去帮助它的?那它走着走着又遇见了谁?鸟妈妈为什么哭?小白兔又是怎样帮助它们的呢?小白兔帮助了这么多小动物,它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这一系列的提问都是老师设想出来,帮助幼儿
来观察图片。然后就要引导幼儿,运用经验进行讲述了。教师可以引导小朋友,谁能够看着这几幅图画,按照图画的内容,试着讲一下。孩子有的会急于想讲,这样老师也要给他一个自由讲话的机会。好!先请小朋友,在下面自己讲一讲,让他们讨论一下,然后再请个别的小朋友来讲,当某一个小朋友主动的在集体面前来讲述的时候,一定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小朋友在讲述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插话的方式,帮助他来纠正,帮助他调整他的讲述内容。第三个环节就是引进新的讲述经验了。孩子们在自由的交谈之后,在讲述之后,教师可以来把示范性的经验讲给他们。那么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老师是怎么讲的?可以说,我们小朋友在讲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讲一讲,老师就按照顺序讲了,小白兔穿着什么出门啦?它在听谁哭,等等,这样一步一步来讲下去。老师讲的,刚才老师讲的和小朋友讲的哪个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作一个比较。老师的经验让他认识到。 好,那小朋友可以按照老师的方法来讲一遍,看一看哪个小朋友讲的语句连贯,给他提出一个高的标准,语句连贯的讲述。 第四个环节,就是迁移新的讲述经验了。我们小朋友可以动脑筋想一想。那个小白兔还可以用雨靴去帮助谁呢?这个它是一个发散性的,这个迁移新的讲述经验,就把他现有的经验用到他想象的情境中去进行讲述,对于个别小朋友能够大胆讲的,一定要给予表扬,那么还可以鼓励孩子们,下课后我们还可以互相讲一讲,想一想,他用雨靴,还能去帮助谁?是怎么帮助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向他学习呢?最后最好有一个小结,你像我说老师可以这样总结,我们小朋友今天看了,小朋友帮助别人的事情以后,我们也要善于去帮助别人,因为被帮助的人会很快乐,而帮助别人是一件更加快乐的事情。希望我们班每个小朋友都变成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样一个讲述活动,就可以一步一步的从头完整的结束下来。 在谈完了讲述和谈话活动之后,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幼儿园语言游戏的教学。幼儿园的语言游戏教学,也是一种智力游戏。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以发展语言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由于此类游戏是以培养幼儿倾听和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所以我们一般也称它为听说游戏。按照语言教学游戏,对儿童语言发展作用的主要方面,可以把语言游戏划分为五种。一个是语音游戏,你像有听音辨音游戏。练习发音的游戏,如小班,我们经常进行的一种游戏像“帮妈妈买东西”,练习J、Q、C的发音等等。第二个方面是词汇游戏。因为年龄段不同,对词汇的理解与丰富要有所侧重。你像三岁以前,要以名词、动词为主。小班就应该重视动词的丰富和运用。中大班在丰富各种词汇的同时,应该注重提高词汇的运用能力。第三个就是句子游戏了,句子游戏是训练幼儿能够正确的按照语法规则,用词来组成句子,并且能够正确地运用各种句式句型。第四个是描述性的游戏。以训练描述能力,发展连贯语言为目的,如“猜猜他是谁”,这样的游戏就是很明显的描述性游戏。第五个就是故事表演游戏。这个故事表演游戏,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理解使用文学语言,培养幼儿在他人面前自然大方说话的习惯,它不同于自发游戏,因为这个不是表演游戏,是教师创编的,有着明确的教育意图的活动,你像故事表演“三只蝴蝶”,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有教育指向性的一个表演游戏。幼儿园语言游戏,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个是有明确的语言教育任务;第二是要有一定的规则;第三有一定的结构。游戏结构就是达到教学目的了。这个语言游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第二个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有效的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游戏的作用,恰恰也体现了《纲要》的精神。 那么下面我们来谈一谈,语言游戏设计与组织实施,一个完整的语言游
戏,一般包括着游戏目标、游戏准备、游戏玩法、游戏规则四个部分,趣味性一般体现在游戏的玩法中,一个完整的语言游戏,首先要有明确的语言教育要求,及幼儿通过游戏所要实现的语言教学目标。游戏目的可以是单一的,你像练习听音的游戏,也可以是综合的,像练习听音、发音、表达这样的。其次一个,就是规则,玩法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幼儿在能够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游戏的目标。再次要注意游戏的趣味性,因为只有做到有趣,幼儿才能爱玩儿,并在玩中受益。最后一个,教师要根据游戏内容的需要,准备好教具,使游戏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语言游戏可以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也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当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新事物的完整的教育活动来组织时,它就包括了这样四个环节,一个是设置游戏的场景,就是利用相关的实物创设,如图片,或者是利用动作创设,如模仿动物的动作,运用生动的语言创设等等,这三种方式来创设游戏场景。 第二个就是教师介绍游戏玩法和规则,一般都是介绍完了游戏玩法,讲清楚的游戏规则。然后教师做示范玩法。第三是教师要引导幼儿游戏,这个引导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引导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你像小班,小班的语言游戏,教师就可以直接的参与其中,担任其中的角色,可以先请能力强的幼儿一起玩儿,在这个过程中,就给其他幼儿做示范,逐步过渡到全体幼儿,都学会这个游戏,在中大班教师就可以先讲清楚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后,就请能力强的幼儿来做游戏。这样既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又可以检验幼儿是否明确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如果发现孩子不会做,这样的话,你就要找原因了,是孩子没有听明白游戏的规则,还是没有明白游戏的玩法,发现了问题,并及时的纠正。在这个过程中,就让全体幼儿,逐步明确了玩法和规则后,就可以放手让孩子们正式开始自主性的游戏了。 第四个环节就是自主游戏,当孩子在自主游戏的时候,这个环节教师的工作是很重要的,首先要观察游戏进程,并随时提供帮助。第二个要关注到个体,及时的指导。有的孩子他很聪明,很快他就学会理解了,游戏玩儿的很好,有的个别的幼儿,他理解的慢,学习的慢,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个别指导和帮助,在孩子玩过了游戏之后,第三个步骤还要组织孩子来评议、来总结,谁做的好,谁做的不好,好在哪里,大家怎样改正,这个过程提升游戏水平的过程,也就是提升孩子学习的过程。
幼儿园的文学活动,
幼儿园文学活动是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它的主旨在于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文学作品,感知文学作品,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相关经验观点,或者是艺术表达方法。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听说过程,它是成人通过引导儿童,围绕文学作品,开展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视觉的、听觉的、动觉的参与,对于儿童的语言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文学作品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全方位的、多通道的促进作用。那么幼儿园文学作品包括哪些内容呢?就是幼儿园的文学作品,可以说适合本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接受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各类文学作品都包含在内,大体上可分为故事、诗歌、古诗、绘本几种,故事你想童话故事、生活故事、成语故事、科学故事、神话传说故事等等,诗歌包括了儿歌,或者我们称童谣,还有一些游戏歌,像谜语歌、数字歌、绕口令这些,还有民间童谣等等。还有古诗、现代诗,这些适合儿童的这些儿童诗。还有绘本,绘本就是图画书,或者说连环画,这些都属于绘本教学的内容。我们来看一下文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学习活动它是一个系列的、网状的结构,很多文学活动的内容,是不可能在一节课或者是几十分钟之内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活动,由浅入深的教育目的,把它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学习文学作品,根据作品的内容、难易程度、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式将作品呈现给幼儿。第二,就是理解体验,理解体验是通过组织活动,进一步帮助幼儿深入理解体验作品的内涵。尤其是要帮助有切身感受的作品展示的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第三层是迁移作品经验,进一步组织活动,帮助幼儿将作品内容,整合的纳入自己的经验范畴,使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双向的迁移。第四层是创造性地运用经验和表达方法,创设机会,让幼儿扩展想象,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表达认识,此类活动一般表现为续编、仿编、表演等的形式,幼儿园的文学作品,事实上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的最多的是故事教学。那么我们就故事教学,进行故事教学的活动,设计与组织进行来讨论。故事活动的过程,应该遵循网络设计的思路,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引导与完整的掌握作品。一般来说,由于时间的限制,应该将故事活动中的重点放在第一、第二个层次上,及学习欣赏,理解体验上。第三层,这个经验迁移和创作性的运用语言,可安排在衍生环节或者是主题活动中,也可以安排在第二课时进行,具体的环节可以是这样的。首先是导入,要创设一个情境,引出故事,可以选用一定的手段,设置一定的场景,引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常见的导入手段也有很多,你像直观教具导入,图片或者是幻灯片等等的,还有就是像用猜谜的方式引入,或者是用表演的、提问的等等方式引入活动中。 第二个环节就是教师要生动有感情的来讲述故事。教师的情感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故事教学中,教师要表现出对故事的极大兴趣,这样辅助于一些直观的教具,像幻灯片、木偶表演等形式,用生动的、有感情的语言完整的进行讲述。语言还要注意要熟悉而准确。老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可以一遍或者是两遍,为了让孩子提高他的理解能力,讲述语言,几遍的讲述,一定要是一致的,这样一个是便于幼儿的完整记忆,还有一个就是便于他的理解。但是为了提高他的兴趣,老师要注意,这几遍讲述的方式,要尽量的不同。你像第一遍可以是单纯的这种语言讲述,配上音乐,单纯的一种,让孩子理解语言、理解故事的一些情节,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当第二遍讲述的时候就可以准备一些道具,像幻灯片、图片,通过这些直观的教具来帮助幼儿来进一步的理解,这样逐步的提高幼儿的兴趣。
第三,就是理解故事,第三个环节,这样通过挂图、故事、教具这样描述性的讲述之后,还有通过老师的提问,你看第一遍讲述,一般老师要提一些描述性的问题。你想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里边都有谁?这样很简单。还有第二层就可以提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它发生了什么事情?它为什么要这样?这些思考性的。还有一个比较能够发展孩子思维的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假如,就是老师假设一个故事情景,假如不是这样的,那么会发生什么呢?这叫一个三层次的提问方式,一个是描述性的,第二个是思考性的,第三个是假设性的,这种不同的提问方式,对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等等,帮他们理清思路是非常好用的。 第四个是围绕故事开展系列创造性的语言活动。这个环节就是在帮助幼儿理解了,掌握了故事的情节,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和它表现的主题之后,就可以把它放在理解或者是衍生活动环节来进行安排。如故事的表演、复述,或者是创编、续编,就是刚才说到的第三层这种假设提问的方式,都可以把它纳入到这个环节,可以衍生到这个环节来,让孩子围绕主题相关的主题开展各种活动了。
幼儿园的绘本阅读教学中的策略。
幼儿园的阅读活动,一般我们称为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从幼儿的兴趣入手,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幼儿的愿望,获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发展语言想象力、思维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心智发展这样一个活动,近年来绘本教学,作为早期阅读活动的主要内容,正在幼儿园,可以说是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提到这个绘本,它是一种什么特征呢?事实上绘本,以前也经常见,但是我们习惯于就像连环画、图画本这种说法。是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而构成的文学作品,现在随着印刷质量的提高,绘本的质量是越来越美观,越来越漂亮了,纸张的质量也特别的好,色彩特别的艳丽,这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因为这类图书,视觉传达的效果,还有版面,又特别的精美,还有就是很受孩子们喜爱,我们小时候经常看的小人书、连环画、图画书,都是属于这个绘本之类的,不过没有像现在这样精美而已,而如今的绘本,就以它更加精妙的语言文字和明快的画面,让孩子们真是爱不释手。绘本阅读,作为一种教学形式,现在都是走入幼儿园的课堂,那么在组织绘本教学中,应该注意怎样的策略和方式呢?这个也是根据我的经验作一些简略的介绍。一个是要以导促读,以情及趣,绘本阅读教学,因为是在幼儿园展开的,这就必须要抓住幼儿识字少,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这个特点,教师应该投入更多的感情来读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用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像预告精彩的画面一样,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幼儿打开绘本,一看究竟的阅读热情,使阅读过程变为悦读过程,两个阅(悦)是不同的,后面一个悦,就是一个愉悦的悦,是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感悟主题。第二个就是要注重方式,要留有空间,事实上说只有自己感悟得来的东西,才是记忆最深刻的。绘本简明的文字和细腻浪漫的图画,明亮鲜艳的色彩,对于儿童本身就是一种震撼,就是一种吸引,这种吸引是连通精致的画面,和它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所表达的意韵,一起通过幼儿的眼睛,幼儿的思考来创造出它,就是引发出幼儿内心的美。因此教师的阅读,是不能代替幼儿自身的感受和感悟的。所以在绘本阅读过程中,要重视幼儿,读图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发展。给幼儿读物观察画面,猜测内容的机会。另外不同的绘本指导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依靠重复的情节与句型来连接画面,构成悬复式结构的绘本,我们就充分利用这种悬复式的结构引导孩子们,参与到推演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来,通过让孩子猜想情节,让故事在孩子的想象中完成衔接。如果绘本的画面清新柔和,故事内容简单明了。主人公又很拟人化,又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像这一种就很适合幼儿看图讲述,有利于幼儿展开联想与想象,有利于幼儿充分表达,这样的绘本在导读中教师要利用它画面的变化,让幼儿自己去观察、猜测、讨论,激发他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精致的绘本。 第三个要注意融入生活,感悟内涵。有些绘本图文并茂,生活气息很浓厚,充满了爱的气氛和童趣,语言也极其的优美,在读完这样的故事后,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的引导孩子模仿故事中的对话和行为,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故事表达的内涵。像我记得有一个故事叫带着微笑上学,当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每天下午老师总是要提醒小朋友,记得明天带着什么来幼儿园?孩子们就会说,要带着微笑来。所以,这种情感的教育,融入到绘本教学中,是效果很可观的。当阅读把快乐带给孩子时,就把无可估量的巨大的精神财富,一块带给了他们,为他们见到其一个自由的精神空间和心灵的花园,我们就可以共同
的享受这个阅读的快乐。语言的教育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做教师的,要做教育的有心人,遵循一日生活皆教育的思想,集体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的语言机会,是远远不能满足幼儿语言能力发展需要的。因此要注重日常生活中语言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幼儿语言素质的提高,我们来看一下,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交谈活动。老师要利用日常的交谈,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幼儿是非常渴望教师的关注的。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幼儿有更多的交流,抓住这样的机会,进行语言教育,应该是一条捷径。在班上,每个孩子都渴望教师对他的关注,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有很多与幼儿个别交流的机会。教师应该经常的观察幼儿,全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如哪些幼儿语言发展的好,哪些幼儿语言发展一般,哪些幼儿的语言发展较差。还有个别需要有特殊问题的幼儿。老师了解了个别幼儿的特征之后,一般就能有侧重的促进其语言的进步了。 第二是要把握随机性谈话的契机,挖掘幼儿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幼儿与教师的语言交流,大多是向教师报告周围的情况,或者是自己发现了秘密,或者暂时自己的作品等等,如果教师不慎重的对待幼儿的报告,或者是话题,那么交流也会很快结束了。而如果教师抓住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及时充分的引导和把握,在这种问答式的交流中,就会让孩子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个别语言,发展滞后的幼儿来讲,教师有技巧的引导是更为重要的。 第三,是创造多项的互动的情景,营造语言交谈的氛围,给幼儿提供一个充足的自由交流的机会。幼儿之间的谈天说地,是孩子们十分乐意参加的语言交流活动,活动区就为幼儿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因此为孩子们创设较为丰富的活动区角,为幼儿创造多种自由交流的机会,是对幼儿语言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方面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倾听习惯的培养应该贯穿在日常生活语言教育的每一个方面。倾听习惯是语言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不管是在欣赏文学作品,还是在与人的交流中,都需要认真的倾听,教师要做好示范,一是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及时给予鼓励和纠正,二是不要随意打断幼儿之间的交谈,给幼儿尝试用语言解决问题的机会,还可以经常有意识的问孩子,你听到了什么好听的词?你听到了什么有趣的话了吗?你说给大家听一听,长此以往,认真倾听的习惯,就会逐渐的培养起来。 第五个方面就是在日常活动中,增加文学作品的欣赏活动,幼儿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些文学作品,放在日常生活中欣赏是更合适的,让幼儿欣赏作品的生动情感,让文学作品中的美好意境和有趣快乐的情节和人物来打动感染幼儿。你像进餐前,集体活动后的休息时间,午睡前,或者醒来后,都是欣赏故事的好时机。有的幼儿园开展的午间故事会,就是利用午睡前的时段,给幼儿讲故事,让幼儿欣赏一些经典儿童文学名著,培养幼儿的文学鉴赏力。 第六个方面就是利用日常的专题语言活动,给幼儿创造更多的练习语言的机会。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之中,还可以组织一些专题性的语言活动,选择一些从幼儿的认识和经验出发,能激发他们表达欲望的内容,让全体幼儿参与其中,这个特点、这样的专题活动,一般时间是固定的。例如,晨间谈话时段,组织早间新闻活动,让幼儿说新闻、报时事,讲一讲自己的见闻。再如餐前的报菜名活动,这种活动既增长知识,对孩子进行健康教育,又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一举数得的。再如像天气预报、周末趣闻、记者采访、续编故事等等,还可以结合节庆活动,开展故事会、故事大王的评比,这类活动都会激发幼儿的表达愿望。这些活动可以根据情况进行一个时间的调整,也可以每天一次,或者是每周几次,或者是只需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那这样的专题幼儿感兴趣,因为他们每天的生活都在变化,所以他们的发现,及时的利用机会去交流,对他们的语言发展非常的有帮
助。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家人配合的进行语言教育。
《纲要》中强调,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伙伴,应当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的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庭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家庭教育多是以非正式的、随机的、个别化的教育方式来进行,对儿童语言的教育优势是独到的,而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要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就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支持。那么怎样来获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呢?首先要让家长明确语言教育的意义,教师要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让家长认识到,婴幼儿期是人类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帮助家长把握好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是幼儿园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达成教育一致的好方法。 第二是让家长明确语言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第三一面要让家长知道,家人配合共同教育的必要性。还要让家长知道,儿童阶段的语言学习,大多是在模仿中习得的。语言学习的特殊性,要求家庭与幼儿园必须保持高度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语言学习需要在活动中,不停的交流和反复的强化,这种一贯性和一致性,才能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所以只有家长理解了这些,他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你比如我们坚持孩子在幼儿园讲普通话,那么家长了解了这种一贯性和一致性的原则,也有意识的在家庭中和孩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还有一个就是不但要让家长理解,其实家长对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参与和支持是非常必要的。家庭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活动衍生场所,所以让家长成为幼儿园语言学习的指导教师,怎么办呢?像经常给孩子布置,诸如复述故事、背诵儿歌这样的任务,或者是讲述,让家长帮助孩子把讲述的内容进行记录,使家庭教育成为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回放,所以使幼儿园的语言学习得以巩固和发展。 我们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还有会出现一些问题,那么这些小问题,怎样来化解呢?有一个是系统的导入缺乏新意,不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这是什么原因呢?像这一种,关键是要抓住幼儿喜好新奇,富于想象的思维特点,把孩子代入故事或者是诗歌的意境中去。教学导入的方式,前面已经讲过了,你像语言导入,有植入主题式,你想植入主题式举例子,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或者说老师给大家读一首好听的儿歌,还有一种植入主题式,就是还有一个是借物引题,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一位小客人,他是谁呢?他要干什么呢?出示一个,然后直接把孩子们代入语言教学的场景中。还有一种导入模式,就是游戏导入。如猜谜语,还有图画导入的模式,可以选一个与故事内容相关的画面。小朋友看,小兔子哭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呢?把孩子通过这样一个疑问,代入了故事情景。当然了任何的方法都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特性,并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灵活的加以改变。第二,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师的应答失当,挫伤幼儿表达的积极性。那么怎么办呢?也就是当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仔细的听,敏锐地抓住幼儿想表达的意思,根据他的情况,帮助他总结提升,即便答错了,也要找住值得肯定的方面,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或者是鼓励,保护孩子发言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一点是最重要的。第三个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故事教学,经常是虎头蛇尾。幼儿满足了猎奇心之后,对深入理解故事就失去了兴趣,我认为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教师的活动设计不科学,没有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组织教学。幼儿喜欢新奇,对新鲜的事充满探求欲望,一旦好奇心得到满足,自然就会心情放松,那关键是教师如何在环节设计上下工夫,做到层层深入,张弛有度,带着问题听故事,对问题的讨
论,就将成为新的兴趣点。幼儿就不会出现老师故事一讲完,孩子马上变懒散这样的现象了。对于孩子不理解的环节,就可以变换重现的方式,如欣赏课件图画等等,变换呈现方式,是帮助幼儿用不同的感官来理解同一内容,这样就能避免出现学习倦怠。在这种环环相扣、新意不断的学习氛围中,孩子对学习内容进一步的理解,将会容易得多,也会深入的多。 我们再来谈一下语言教育活动实施中的一些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幼儿的座位和师生的距离。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是幼儿练习语言的根本方法,因此座位的摆放,首先就要便于幼儿之间、以及幼儿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再一个就是教具和学具的运用。教学具的运用,要使内容而定,并不是多多益善的,特别就语言教学来说,通过倾听理解语言,是培养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和想象力的重要方式。有些内容或者教学的某一环节,可以不必用教具。如第一遍欣赏故事儿歌,如果用教具的话,教具、学具还要做到这么以下几点:一个是教具要鲜明,色彩、图例、图案,还有大小比例都要合适,能够清楚地再现教学内容,就像故事教学中的课件欣赏,或者是图画欣赏。这样有利于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学习内容。还有学具要简单,易于操作,能够激发幼儿进一步的学习愿望,如纸鸥表演故事,就是一种这样的形式。
还有需要老师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提问的语气和手势,教师提问的语气一定要是亲切的、鼓励的、灵活的,请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注意要用邀请的手势,而绝不是质问式的,命令式的语气,或者是指向式的手势。 那么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当幼儿回答问题时,他应该站在哪里?是回答老师,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我们应该做到无论在什么状况下,孩子的发言,要请幼儿站在大家面前,鼓励孩子勇敢地把他的想法告诉他人。并要求其他的幼儿仔细的倾听同伴的发言,因为学会倾听和学会表达同样重要,要鼓励幼儿自我判断,或者是衡量同伴的回答,学会批评思维。比如要经常的问,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你有什么想法?让幼儿通过自我判断,感觉来评判自己的回答,是否完整,是否合适,是否正确,通过幼儿的互相作答,互相讨论来达到互动或者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 总之,教无定法,适合幼儿的,就是最高的,希望老师们在工作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性地开展语言教学活动,为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范文三:幼儿园高瞻课程教学模式
幼儿园高瞻课程教学模式
(一)理论基础
高瞻(High/scope)教学模式由美国幼儿心理学家、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的主持人戴维?维卡特于1970年创立。理论基础主要是以皮亚杰认知导向为中心,认为人类发展顺序是可预测的,当个体成熟时,新的能力就会出现。尽管人类是根据一定的顺序发展,但通过每日互动,也会展现出个人的特质来。在个体发展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某一特定的时期特别有利于某种事物的学习;某些教学方法会特别适合发展中的某一阶段。又认为学习就是发展上的转变,是幼儿通过与外界互动,进而建构对真实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帮助“处境不利的”幼儿能在未来的学校学习中获得成功,因而它是一个认知中心的课程。高瞻课程的宗旨就是促使全世界的婴儿、幼儿、青少年获得发展,并通过培训教师和父母,帮助幼儿学习。
(三)教学内容
高瞻教学模式将一天的时间分成几个固定的时间段:计划——工作——回顾时间、小组活动时间、大组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时间、过渡时间。每个时间段都有一个固定而灵活的活动内容,各时间段之间段之间的转换是顺畅而自然的。高瞻教学模式认为,通过建立一日常规,会使幼儿的活动具有目的性。
1.计划——工作——回顾
计划——工作——回顾时间是最重要的活动时间。它由三个活动组成,在教室的帮助下幼儿自主、自由地计划自己将要做什么;然后把自己的计划与想法付诸实施;在实施后,幼儿分组讨论回顾自己的活动,并可以展示自己工作的成果。高瞻教学模式不仅重视幼儿自发的活动操作,也相当重视幼儿的反思、回顾。这个时段是一天里各时段中最长的一个时段。这个时段的目的是顺着幼儿的兴趣去发展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计划时间。
每天每位幼儿都要思考一下当天想做的事,并与教师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在当天有较清晰、具体且有目的的目标。
所有时间都是由幼儿自行选择和决定的。计划时间给幼儿一个表达他们想法和意图的机会,并让他们看到自己是一个能做出决定的独立个体。他们实践着自立能力,与成人像伙伴一样一起工作。
(2)工作时间。
经过计划后,幼儿就可以开始一个人工作或是同伴共同工作,直到完成既定的目标,或是放弃了他的计划为止。当幼儿在工作时,成人要时时刻刻在旁观察,并适时予以协助和支持。工作45,55分钟,幼儿开始收拾工作场所,并将为完成的工作收至橱内,工具材料归回原处,进行下一阶段的活动。
(3)回顾时间。
回顾时间是幼儿对已经经历或实现的事情的回忆。在这一环节中,幼儿聚集在一起,一起分享、讨论他们当天做过的活动。幼儿通过各种方法再现相应的活动经验。他们可能回忆起计划中其他幼儿的名字,叙述活动过程或描述遇到的问题。回忆的策略包括:回忆做了什么,如何做的,回忆计划和口述发生过的事情。回忆时间使幼儿更清楚他们的计划和行动,提供表达经验和想法的机会,教师支持这种活动和最初计划之间的联结。
2.小团体时间
这段时间是教师为了特定的目的设计好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实物操作解决问题。通常是5,10个幼儿一组,有一位成人带领。小组活动时间对幼儿和教师来说是十分熟悉的,它是教师组织幼儿参与活动的一个时段。小组活动要考虑到幼儿的文化背景、以前曾形成过的小组、教室中可使用的材料以及季节和幼儿的年龄等。小组活动时间中,教师为幼儿提供活动的框架,幼儿则运用自己的方式构思想法、解决当前问题。活动没有预设的结果,但活动却能反映出幼儿的需要、能力、兴趣和认知水平。教师要通过与幼儿交谈,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提供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情景来丰富幼儿的想法和行动。在计划和实施小组活动时间中,每个幼儿的积极参与很重要,这将涉及幼儿的身体运动,如何使用物品和材料,怎样选择和解决问题。一个积极的小组活动时间能给予幼儿探索材料和物品的机会,运用身体和感官的机会,还有与成人一起活动的机会。
3.大团体时间
这个时段是为了建立幼儿的团体意识,让成人与幼儿有共同活动,分享、体验的机会。通常这时候做的活动是:唱歌、律动、说故事、演戏等。在大组活动中,整个班的幼儿聚在一起,与成人一起游戏、唱歌、做手工、练习基本动作、
演奏乐器以及进行其他的特别活动。这一时间中,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加入到集体中,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或模仿别人的观点。虽然成人发起了这一活动,但幼儿却是处于主导地位,成人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个人要求。大组活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机会,如幼儿在乐器伴奏下轻拍地板或身体,或摇摆身体等。
4.户外时间
每天有1,2次,每次30,40分钟,让幼儿有机会做大肌肉活动,有机会与同伴玩,并在玩中发明新的游戏方式与规则。
5.转接时间
当幼儿从某一经验转换到另一个经验时,常需缓冲的转接时间,例如早上从家里刚到幼儿园那一段时间、小团体转换到大团体的那一段时间、离园的时间等。成人如能注意幼儿在转接时段的需求,可提升幼儿的经验品质。
6.点心、午餐与休息时间
这是一个很适合幼儿社交的时间。
(四)教学条件
该模式围绕关键经验为幼儿设置九个活动区:积木区、娃娃家区、每个区、安静区(也称规则游戏区)、木工区、音乐区、沙水区、动植物区和运动区。这些兴趣区的数量不是固定的,兴趣区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或改变。
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提供材料、划分活动区、建立一日常规、倾听幼儿的声音、记录幼儿的发展等。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丰富的材料,明确要求幼儿运用某种方式制定计划,并通过提问与建议为幼儿获得关键经验创造条件。
范文四:幼儿园的教学模式
幼儿园的教学模式
幼儿园的教学模式 ! 幼儿教育是每一对父母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教育观 念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幼儿教育,走出传统的父辈式经验教学之后,很多人 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幼儿教学模式而苦恼。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目前国内最热门的十大幼 儿教学模式吧 !
幼儿园的教学模式 !
1、 “三维立体幼儿教育法”
“三维立体幼儿教育法”是中国著名教育专家、西周少儿教育研究院创始人徐西周教授在丰 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中,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技术打造的一套全新的幼儿教育法。 “三维立体幼儿教育法” 通过行为调节课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建立有序的逻辑思维、 传授符合成长规律的学习方法、 拥有超常知识 ; 侧重培养孩子的立体思维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 力, 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 拥有超出一般孩子的学习能力, 健全孩子的人格品行 ! 2、蒙台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玛丽亚·蒙台梭利女士所提倡的教学方法。着重 于孩子秩序感、 专心度、 手眼协调和独立能力的培养 ; 利用儿童自身的成长要求, 在不损害儿 童自由与快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目的。 蒙台梭利教学法拥有一套蕴含无限教育价值的学具, 利用幼儿感觉的敏感性,透过这些教具,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收 许多抽象的概念 ; 尊重幼儿重复练习的特性, 所有学具幼儿可以反复操作, 满足幼儿生理心理 上的需要。
3、方案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起源于意大利北方的小镇瑞吉欧。它主要是依照孩子的兴趣来发展一系列的活 动或方案。老师的工作是透过和孩子以及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对话来发现其兴趣,并进一步引 导孩子去做资料的研究、查询和相关材料的收集。方案教学强调孩子自主性的学习,
范文五:幼儿园音乐领域教学模式
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
一、歌唱活动的教学模式
(一)示范—模仿式
1. 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
引出主题即教师用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导入新歌。新歌导入的方法有教具导入、情境表演导入、故事讲述导入、游戏导入、经验导入和直接导入等。
(2)反复范唱
幼儿善于模仿,教师的范唱不仅要有正确的唱歌技巧,更重要的是还应该有对幼儿的真挚感情,把幼儿当成亲切的听众。幼儿听老师富有情感地唱自己喜爱的歌曲,比听声乐技巧高超的歌唱家的演唱更加喜爱,倍感亲切。教师在范唱中还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例如,教师在范唱前先暗示幼儿,引起他们的注意,让他们知道老师要唱歌了,自己要好好听,心理上有所准备。另外,在唱歌过程中教师要使每个幼儿都在自己的视线之内,与他们能有视线的接触,面对幼儿使幼儿听清歌词,看清口形及面部表情并产生情感交流。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范唱一般是三次左右,范唱的方式可以有清唱、操作教具唱和配上伴奏唱等。
(3)分析歌词
分析歌词这一环节应尽可能做到生动、灵活、简短和有艺术性,而不是枯燥、呆板、冗长、机械地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或让幼儿反复多次地背诵。分析歌词的方法很多,除谈话讲解之外,还可采用故事、挂图、绘画、情境表演等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采用任何一种方法都应考虑不同年龄班的幼儿的特点。这一环节应与教师范唱交替进行。
(4)全曲带唱
全曲带唱即教师完整地、有表情地、一遍一遍地重复演唱歌曲,幼儿从头到尾、一遍一遍地反复跟唱。用这种方法教唱新歌,可以保全整首歌曲的意义、情绪和形象的完整性。在学唱过程中,较容易引起幼儿相应的情感体验。又因为是整首歌曲跟唱,幼儿必须自己动脑筋去记忆,去想:这一句唱完了,下一句是什么?这样就使幼儿的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使幼儿能够以主动的态度去学唱新歌。开始带唱时,速度可稍放慢,起音也可以降低半度音或一度音;当幼儿逐步会唱之后,再回到原来的调子,采用应有的速度。不要急于用伴奏。
(5)分句教唱
采用全曲带唱的方法,歌曲中的歌词、旋律、节奏上的一些难点可能得不到解决,幼儿对于歌曲细节的把握也可能较为粗糙。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分句教唱的方法,即教师范唱一句,幼儿模仿一句,把歌曲中难唱的句子单独抽出来重点教唱。
(6)反复练唱
在这一环节中,尤其应避免的是单调的重复练习。教师应想办法采用各种吸引幼儿的方法,让幼儿在愉快、有兴趣的情境下进行练唱,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可以采用的练唱的方法有:幼儿边唱边表演,边唱边用手拍歌曲的节奏,边唱边画出歌曲的节奏,边唱边用乐器为歌曲伴奏,用游戏的方法练唱,用接唱的方法练唱等。练唱的组织形式有全体唱、部分幼儿唱、单独唱等。选择练唱的组织形式及方法时,应注意不要为变化而变化,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讲究实效,应使幼儿在各种变化的活动中受益。另外,为了避免幼儿疲劳、积极性下降,在一节课中,让幼儿练唱的次数不能过多,要适可而止,可将练唱分散到课后的其他时间中进行。
歌唱活动:找找祖国在哪里(中班)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带给我们愉快的情绪,辨听这首歌曲的速度不快又不慢,即中速。
(2)学习用断顿的演唱方法来表现歌曲旋律中的休止符。
(3)使学生学习唱歌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爱祖国的情感。活动准备在认知活动中认识地球仪。
活动建议
(1)出示地球仪。教师说前两句歌词内容,同时请幼儿出来找找中国的位置在哪里。在幼儿找到以后,教师用后两句歌词内容来肯定。
(2)教师介绍歌曲名称后范唱歌曲。
(3)教师再次范唱,全班幼儿为教师的范唱拍手伴奏。教师提问:刚才,你们为老师拍手伴奏时,是快快地拍手还是慢慢地拍手?
(4)教师又一次范唱,幼儿认真地辨听歌曲的速度。教师:这首歌曲的速度又不快又不慢,所以说是中速的。
(5)幼儿跟着教师轻声学唱歌曲。
(6)教师抽出有休止符的那几句进行范唱,重点让幼儿用断顿的方法来表现歌曲中的休止符。
(7)请愿意出来唱的幼儿站在集体面前放声唱。
(8)全班幼儿完整地演唱。
附:
注:该活动设计选自新世纪课程幼儿园教师用书《音乐》(新版)上册,新世纪出版社出版。
3. 特点分析
歌唱活动中的示范—模仿教学模式主要在幼儿第一次接触新歌曲时采用,突出了幼儿歌唱教学以听唱为主的特点,注重幼儿对歌词及歌曲性质的理解,教幼儿学唱新歌时能做到循序渐进,突出重难点。
(二)熟悉—加工式
1. 程序和策略
(1)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感知。有些歌曲在未正式教唱之前可以先让幼儿欣赏,使幼儿在欣赏过程中对歌曲产生初步的印象,尤其是对歌曲的旋律有耳熟感,从而产生学唱的兴趣和愿望,便于学唱。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于似曾听过、看过的东西,学习的积极性最高。
(2)整理加工已有经验。教师可通过谈话、再次演唱、操作教具等方式帮助幼儿整理已有经验,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3)全曲带唱。
(4)分句教唱。
(5)反复练唱。
幼儿歌唱活动中的熟悉—加工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利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让幼儿有机会反复听到即将要学习的歌曲,采用此模式可以克服正式教唱时由于幼儿对歌曲生疏而出现的教师范唱、幼儿学唱次数过多且效果不佳的现象。
(三)分解—累加式
1. 程序和策略
(1)分别熟悉歌曲中的节奏、歌词、曲调。教师将歌曲中的节奏、歌词、曲调分解出来,作为节奏活动、语言文学活动、节奏朗诵活动、韵律活动等的材料分别加以使用,使幼儿初步掌握之。
(2)全曲带唱。
(3)分句教唱。
(4)反复练唱。
2. 教学范例
歌唱活动:小树叶(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表现断顿与连贯,感受、表现强与弱,学习运用“男声”、“女声”、“独唱”、“齐唱”等演唱处理方式表现歌曲的形象和情感。
(2)教幼儿运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声音表情的知识、技能来表现同情与关怀、勇敢与热情两种不同的情绪。
(3)鼓励幼儿使自己的心情、歌声与大家相一致,共同体验和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 活动程序
(1)教幼儿学唱新歌
① 观察秋天落叶的情景,引导幼儿想像并议论:假如自己是一片小树叶,离开妈妈后会有怎样的情感体验?
② 学习按音乐的节奏朗诵歌词,要求幼儿在朗诵时尽量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形象(主要表现在朗诵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音量、音色的变化上)。
③ 教师用两种不同的情绪弹奏歌曲的曲调各一遍,请幼儿指出每一遍各是表现哪段歌词内容的,并鼓励幼儿尽量说清楚自己的理由。
④ 请幼儿集体随琴声填入歌词唱出。
(2)处理歌曲
① 教师用连续和断顿的唱法分别示范唱第一段的第一句,请幼儿指出哪种唱法更适合表现该段歌词所要表现的感情。第二段的做法依此类推。教师指导幼儿练习使用这两种唱法分别演唱各段,鼓励幼儿边唱边体验小树叶的心情,力争追求更好的表现效果。
② 教师请个别幼儿轮流对演唱形式和表演要求提出处理建议,并要求他们尽量说出处理理由,然后组织全体幼儿按这些方案一一尝试。
在这一活动中,所有的方案都应该是可行的,可以提出适当理由的。如果提出建议的幼儿一时讲不清,教师可给予暗示或帮助。
(3)供教师参考的方案及理由
a. 第一段独唱,第二段齐唱。一个人唱更轻,更柔和,许多人唱更响,更勇敢。这种形式像一个小朋友关心地问许多小树叶,许多小树叶一起勇敢地回答。
b. 第一段齐唱,第二段独唱。许多人唱,表现许多小朋友都很关心小树叶,人多了可让每个人都努力唱得更轻,更慢,更连贯;一个人唱,表现小树叶一个人离开妈妈,没有小伙伴在一起也不害怕,更显得他很勇敢,人少了可以努力唱得更响,更快,更断顿有力。
c. 第一段女孩子唱,第二段男孩子唱。女孩子更善于表现温柔,男孩子更善于表现勇敢。 d. 第一段男孩子唱,第二段女孩子唱。男孩子也会同情和关怀别人,他们也会努力用更轻、更慢、更连续的声音来唱;女孩子也能不怕困难,在一个人离开亲人和小伙伴时也会表现得很勇敢,她们也会努力用更响、更快、更断顿有力的声音来唱。
附:
注:此范例选自《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
3. 特点分析
用分解—累加式教幼儿唱歌,能使歌曲中的各要素,尤其是难点部分分散、突出,便于幼儿领会歌曲内容,体会歌曲性质,也便于幼儿学唱全曲。此教学模式特别适用于节奏、歌词、曲调有一定难度的歌曲。
(四)创造—熟悉式
1. 程序和策略
(1)学唱一段歌词。可采用歌唱活动教学模式一的方法让幼儿学唱一段歌词。
(2)不断填唱新歌词或改变歌曲的表现手段及演唱形式,让幼儿在这些创造及变化中反复熟悉歌曲的曲调。可以改变的歌曲表现手段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和音色等。可以改变的演唱形式有齐唱、接唱、领唱、分角色唱、边伴奏边唱、边唱边做动作、边操作教具边唱和边唱边表演等。如果要让幼儿填唱新歌词,则应选择歌词内容紧凑、富有韵律感、中心词突出的歌曲,歌词中要求改变的成分应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可从替代某个名词、动词、象声词到替代整个句子。在创编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活动中集体练习的密度,努力使大部分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动脑、动嘴、做动作,使全体幼儿保持高度的积极性,避免创编活动成为少数幼儿的活动。
2. 教学范例
歌唱活动:表情歌(中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表现切分音,感受、表现节奏型××|×××|,感受、表现高兴的情绪。
(2)教幼儿学习根据指定的情绪为歌曲创编新词和有关的动作,并用有表情的歌声和身体动作加以表现。
(3)引导幼儿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注意观察他人的表演。
活动程序
(1)引导幼儿学会有表情地、准确地唱这首歌和准确、自然地随节奏拍手。
(2)幼儿学习创编新歌词和新动作。
① 教师提出问题:高兴时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示?要求幼儿创编新歌词和新动作,如“我高兴我就哈哈笑”,“我高兴我就扭扭腰”等等。
② 教师请要求创编的幼儿用清楚的声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全体幼儿。然后,再由创编的幼儿带领全体幼儿进行表演。
③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生气的时候会怎样?我们难过的时候会怎样?要求幼儿创编新歌词和新动作,如“我生气我就跺跺脚”,“我难过我就轻轻哭”等等。
④ 幼儿用方法②进行交流和练习。
⑤ 教师引导幼儿用正确的速度和力度来表现新编歌词的内容。
(3)教师有表情地弹奏歌曲的前奏,让幼儿指出教师所表现的是何种情绪。然后,请幼儿根据前奏暗示的情绪,用相应的歌词、动作及正确的表情来演唱。
附:
注:此范例选自《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 特点分析
该活动通过让幼儿创编歌词及动作,达到了在创造中熟悉歌曲的目的。采用该教学模式更重要的还在于引起幼儿参与、表现和创造的强烈兴趣,引发幼儿的联想,锻炼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丰富和提高幼儿对歌曲的艺术表现力,有利于发展幼儿对音乐积极主动的态度倾向及提高幼儿探索、创造音乐的意识和技能。
二、韵律活动的教学模式
(一)示范—模仿式
1. 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熟悉音乐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考虑采用哪些方法来引起幼儿的注意、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以运用教具引出主题,如:教“兔跳”动作时,教师可先用一小兔的木偶演示小兔随音乐跳动的情景,然后带领幼儿一起学习“兔跳”动作。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表演引出主题,如:在教“鸡走路”前,教师戴上鸡的头饰,装扮成一只鸡,一步步走出来,捉捉虫,喝喝水,抖抖翅膀,幼儿看得入神,自己也会迫切地想模仿教师那样做一只鸡。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念儿歌、猜谜语等形式引出主题。在此环节中,应尽可能地让幼儿感受音乐。
(2)反复示范
模仿在幼儿韵律活动中,尤其是舞蹈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教师的动作应成为幼儿的范例,要做得正确、合拍、自如,示范时应站在能使每个幼儿都看得见的位置上:可面向幼儿用“照镜子”的方法,也可背向幼儿与幼儿同方向做示范。为了使幼儿便于模仿,可以采用分解示范的方法,如先示范脚的动作,再示范手的动作。又如,把动作组合分解成较小较简单的部分,分别示范。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应注意进行重点示范。
(3)分析、讲解动作要领
此环节与上一环节应结合起来进行,即在示范的同时应结合分析、讲解等语言指导。因为幼儿的视觉感受并不精细,对教师的示范动作有时不能完全看清,如果能用适当的语言及时点明动作的要领,则会帮助幼儿注意其动作的细节部分,大大提高示范的效果。教师对动作要领的分析、讲解有时还可借助形象的比喻,如教幼儿学垫步,可以启发幼儿的想像:“我们的脚好像踩在柔软、有弹性的垫子上,踩下去又弹回来。”便于幼儿掌握动作的要领。
(4)带领练习
带领幼儿初次练习时,速度可稍放慢。对于做动作有困难的幼儿,教师应给予具体帮助,手把手地教,使幼儿从“被动”的感受中获得体会,从而能主动地做出正确的动作。这种具体帮助应及时,否则幼儿在复习中总做着错误的动作,以后改正会更加困难。另外,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不同的练习形式,不断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步达到熟练掌握。
2. 教学范例
舞蹈: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中班)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欢乐情趣,随音乐较好地表现欢乐的情趣。
(2)学会舞蹈中的基本动作,重点学会两人左手相挽的动作,掌握换位置的方法。
(3)两人一组合拍、协调地表演舞蹈,体验与朋友一起跳舞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红、黄手腕花按幼儿人数各一半。
(2)指偶教具洋娃娃和小熊各一。
(3)活动前已熟悉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活动建议
(1)出示洋娃娃和小熊指偶,引起兴趣。“看,洋娃娃和小熊手挽手跳舞了。”引导幼儿伴随欢快的音乐自由舞蹈。
(2)教师与一幼儿示范“左手挽左手”的动作及垫步转一圈的难点动作。
(3)教师以较慢速度哼唱,幼儿结伴练习以上两个难点动作。指导语:手挽手呀点点头,垫步垫步转一圈,转完一圈拍拍手。
(4)在钢琴的伴奏下,幼儿结伴练习两个难点动作。
(5)在原速音乐带的伴奏下,幼儿继续结伴练习两个难点动作。
(6)幼儿围成内外两圈,欣赏教师与一幼儿完整地示范舞蹈。
(7)教师哼唱,幼儿学习舞蹈中的其他基本动作。
(8)在音乐伴奏下,幼儿尝试与同伴一起完整地舞蹈。
(9)学习内圈换位的方法,即向着戴手腕花的手的方向走一个位。
(10)幼儿连续地、完整地舞蹈,从中练习换位。指导语:向着红花走走走,换了一个新朋友。
(11)在愉快的音乐声中结束。
附:
动作说明:
幼儿围成内外两圈,每人右手戴上一朵手腕花:外圈幼儿戴黄色花,内圈幼儿戴红色花。
(1)—(2):两人面对面,双手屈肘举起与肩平,五指张开随意抖动,双脚做蹦跳步一下。
(3)—(4):动作同(1)—(2)。
(5)—(8):两人手拉手做“拉锯”动作,一拍一下,两脚交替起踵,一拍一下。
(9)—(12):两人左肩对左肩,左手挽左手站好,右手叉腰,眼睛对看,相互点头交流,一拍一下。
(13)—(15):左手继续相挽,右手举起做手腕转动,一拍一下,双脚做垫步向顺时针方向转一圈站回原位。
(16):面对面站好,原地拍手三下。
间奏:内圈幼儿顺时针方向(即戴花之手的方向)移动一个位置,换一个新朋友继续舞蹈。注:该范例选自新世纪课程幼儿园教师用书《音乐》(新版)上册,新世纪出版社出版。
3. 特点分析
韵律活动中的示范—模仿教学模式结构完整,对幼儿的要求循序渐进,重难点突出,能使幼儿较快、较扎实地掌握所学内容。该模式适用于舞蹈基本动作的教学。
(二)探索—创编式
1. 程序和策略
(1)经验回忆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回忆有关经验提出主题。生活经验是幼儿有感情动作的基础,只有唤起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幼儿才能把动作做得生动、富有想像,才能表达出一定的感情而不流于机械模仿或枯燥练习。
(2)动作创编
动作创编即教师让幼儿自己用动作来表现教师提出的形象、情节、情绪、节奏或结构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努力通过自己的艺术敏感性来组织引导幼儿的创编,并在创编过程中不断提高幼儿的艺术敏感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尊重幼儿创编的动作,比较忌讳的做法是先鼓励幼儿创编,最后又把幼儿的意见全部“扫地出门”,结果又回到“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老路子上去。
(3)体验音乐,匹配动作
教师组织幼儿倾听、分析、体验音乐,组织幼儿用讨论的方法,将程序(2)中已准备好的动作与音乐有关部分或要素相匹配,并让幼儿按讨论结果随音乐做动作。
(4)相互观摩教师根据幼儿表现的情况,组织幼儿相互观摩,并从中提炼出动作要领及动作表现的要领。
(5)产生范例,借鉴吸收
教师指定幼儿将自己创编的动作或动作组合教给全体幼儿,或者由教师提出幼儿中产生的好范例,让全体幼儿在新一轮动作表现中自由借鉴吸收。
(6)教师组织幼儿重复(4)、(5)的程序。
2. 教学范例及分析
韵律活动:狮子进行曲(大班)
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学习用富有个性和表现力的动作表现作品的内容和形象。
(2)教幼儿学习在没有结构图提示的情况下,正确地按音乐的结构进行动作表演。
(3)让幼儿体验想像、创造和发表的愉快。
活动准备
狮王头饰一个,狐狸头饰一个,各种动物头饰若干,各种彩色纸和纸条若干,挂历纸卷成的纸棍若干。除狮王和狐狸的头饰以外,其他动物头饰和纸道具分发在幼儿的椅子下面,每人一件。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作品中的主要动作:吹号、狮王走路、狮王吼叫。
(2)教师请幼儿用与他人不同的动作来跟随音乐(教师弹奏有关的旋律)表演。教师组织幼儿相互观摩,并评价那些富有个性和表现力的表演方案。
(3)教师引导幼儿表现狡猾的狐狸带领小动物向狮王献殷勤的场面。教师可通过开放性的示范,向幼儿展示各种表现狐狸狡猾形象的动作方案,并通过提问或提示等方法引导幼儿想像和表现:小动物是怎样的心情?你是什么动物?你打算为狮王做什么事情?等等。
(4)播放作品的A' 部分,请幼儿自选角色跟随音乐表演,要求在音乐结束时造型不动。连续表演2~3遍,每遍结束时,教师用反馈的方法小结,提出问题并对好的表演方案给予鼓励。
(5)教师戴上狮王的头饰,组织幼儿分配其他角色,跟随音乐完整表演。
(6)教师戴上狐狸的头饰,组织幼儿分配其他角色,跟随音乐完整表演。
(7)教师请幼儿推荐两名合适的幼儿分别担任狮王和狐狸。教师自己拿出一件纸道具,向幼儿说明自己想扮一个什么动物,并打算怎样运用这件纸道具,如打算扮小猴,拿着一片叶子当盘子,给狮王送桃子,后来又将叶子当扇子给狮王扇风,然后,请幼儿自己设计表演。
(8)教师组织扮演狮王、狐狸、仪仗队和小动物的幼儿各自在规定的位置上准备好。教师自己扮演从树上滑下来报信的猴子。播放音乐,完整地跟随音乐表演。必要时,教师可以改变角色,临时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幼儿。
分 析
在上述活动目标中,创造性动作表现的要求对于已初步了解音乐内容、形象的幼儿来说是比较适宜的。通过第一层次音乐欣赏的活动,幼儿对于音乐的结构已有了初步的了解,离开结构图独立表演的要求有助于幼儿集中精力倾听和展开想像。
该作品音乐形象较多,结构也较复杂,因此,在设计时,将活动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步骤1、2)的形象表现要求相对简单,不作为重点,也不必花太多时间。
第二阶段(步骤3、4)是该层次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幼儿对表现狐狸的狡猾缺乏经验,而且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的活动方式也各不相同,幼儿在表现时难以相互吸收借鉴。因此,教师的组织、指导在这一阶段中显得更加重要。
第三阶段是一个完整表现和体验的阶段。这时,幼儿对作品中的形象已有了初步的创造性表现的经验,对作品的结构也较熟悉了。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步骤5、6中教师以角色身份出现的参与指导,幼儿已能比较熟练地按角色表演的方式完整表演。这时,道具和头饰的加入才能起到扩大、延伸幼儿的想像和丰富幼儿表现的作用。否则,过早地使用头饰和道具,反而会分散幼儿对形象和音乐的注意力,造成幼儿的过度兴奋和活动秩序的混乱。
注:该范例选自《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三)模仿—创造式
1. 程序与策略
(1)引出主题。
教师直接提出主题,或在引导幼儿回忆有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主题。
(2)学习基本动作。
教师用模式一的方式教幼儿学习基本动作,或用模式二的方式让幼儿创造出某种动作,并以此作为基本动作。
(3)学习基本动作变化的方法。
教师教给幼儿某种变化基本动作的方法,如变化节奏或变化姿态等,并组织幼儿跟随音乐练习他们运用变化法创造出来的各种新动作。
(4)学习组织动作的方法。
教师教给幼儿某种组织动作的方法,如按照情节组织或按照结构的重复变化规律组织等,并引导幼儿用集体讨论的方法根据音乐创编动作组合。
(5)动作组合创编练习。
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将创编出的组合连贯起来表演。
(6)幼儿独立地连贯表演。
2. 教学范例及分析
韵律活动:创编提压腕组合(大班)
活动目标
(1)教幼儿进一步练习交往合作的技能,体验交往合作的愉快。
(2)教幼儿学习舞蹈基本动作“提压腕”。
(3)要求幼儿学习按形象、情节组合动作,并学习使动作组合与音乐结构相协调。活动准备丰富幼儿关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常识。
活动过程
(1)全体幼儿两人一对做“跑马步”进入活动室。在活动室内继续随音乐做双人配合的“跑马步”练习。教师鼓励幼儿用手、臂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鼓励幼儿之间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配合。每次音乐结束后,教师可进行反馈小结,并可组织幼儿相互观摩。教师重点讲评幼儿在练习中产生的交流、合作比较好的范例。
(2)教师请幼儿回忆有关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常识,鼓励幼儿用手臂动作模仿骑马、挤奶、剪羊毛、放猎鹰、摔跤等动作。教师哼唱挤奶舞的音乐为创编新动作的幼儿伴奏。
(3)教师用提压腕的动作模仿老鹰飞,并要求幼儿模仿和练习。教师可自己哼唱音乐也可请人伴奏。
(4)教师引导幼儿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创编提压腕组合“小小摔跤手”。
如:第一段音乐的第一、二句,表现小摔跤手骑马来到草原上;第三、四句,表现在摔跤之前小摔跤手学老鹰飞,以示自己的勇敢和强壮;第二段音乐的第一、三句,表现小摔跤手抱在一起,你推我掇;第二、四句,表现小摔跤手头顶着,相互抱住转圈,想把对方摔倒。 在以上4个动作中,有3个动作的手腕动作都可以由提压腕变化得到。组合是按情节结构构造的。音乐的句子结构也同时表现出来了。
(5)教师带领儿童完整地随音乐反复练习新编的组合,让幼儿充分体验创造和表演的愉快。
(6)教师小结。幼儿两人一组做双人配合的“跑马步”离开活动室。
分 析
在活动目标中,交往合作技能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教育目标。学习“提压腕”和学习按形象、情节变化组合动作是该层次教育活动的重点。手腕的上下运动,大班幼儿可以很容易地掌握,按形象、情节变化组合动作,对于有一定形象积累和情节想像、理解能力的大班幼儿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步骤1中,练习的重点是创造性的动作表现活动中的交流、合作。因此,教师在反馈、小结、组织观摩、重点分析等指导过程中,也应该侧重引导、鼓励幼儿以更好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合作。
步骤2是一个过渡性的环节。幼儿在这个环节中用创造性的动作表现复习巩固了有关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常识,同时也为新的舞蹈动作学习做好了态度和认知方面的准备。
步骤3是按韵律活动设计的第一种模式———示范、模仿、练习的模式设计的。目的是让幼儿尽快地掌握新的舞蹈基本动作。
步骤4、5则是此模式的关键程序,目的是教幼儿学习根据情节、形象组合动作的规律。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不但可以学到新的舞蹈动作和编舞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合作、交往的态度和技能,使幼儿对蒙古族人民生活的认识更加深刻和丰富。
附:
注:该范例选自《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三、音乐欣赏活动的教学模式
(一)整—分—整的模式
1. 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教师用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
(2)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此环节有两种做法。一是先将作品的名称、主要内容介绍给幼儿,方法有:A. 简单的故事介绍;B. 借助教具介绍;C. 通过引导性谈话介绍等。使幼儿心理上有所准备,欣赏音乐时能随音乐作品的内容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想像。教师的介绍应做到简短、形象、切题,尽量避免与音乐作品内容无关的或者会引起幼儿对音乐作品内容误解的介绍。此做法比较适用于有标题或有一定情节的器乐曲。二是先不向幼儿介绍作品的名称、主要内容,而是向幼儿提出一些能引起幼儿注意、启发幼儿想像的问题。如欣赏的是歌曲,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提问:这首歌曲讲了些什么事情?听起来声音像什么?是谁唱的?有伴奏吗?伴奏用的是什么乐器?是几拍子的?等等。若欣赏的是性质较鲜明的器乐曲,可以让幼儿边听边想:听了这首乐曲好像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自己又想做什么?是几拍子的?用了什么乐器演奏?等等。欣赏后让幼儿先表达,教师再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或指导。
(3)完整倾听音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活动的直观教具,或通过自己的表演伴随音乐的进行,以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作品。
(4)分段倾听音乐。如果所欣赏的作品含有几个乐段,或歌曲含有几段歌词,教师可组织幼儿分段倾听。
(5)谈论倾听的感受。在此环节中,对作品的谈论就不能仅停留在主要内容及情绪性质上,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幼儿感受和理解作品中各种表情手段的丰富表情作用,通过谈论,使
幼儿较为完整、全面、深入、细致地感知音乐作品。如让幼儿感知音乐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感知乐曲结构上的重复与变化时,教师可以提问:“音乐从头到尾是否都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怎么不一样?”等。
(6)完整倾听音乐。
(7)随音乐做动作。在幼儿对所欣赏的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之后,教师应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因为身体动作是幼儿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方法。借助身体动作,有利于幼儿富有想像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帮助幼儿加深理解,是提高幼儿辨别音乐性质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不必告诉幼儿应该做什么动作,该如何做,也可以不必要求动作严格合拍,应让幼儿自主地、创造性地去表现音乐,只要求动作在情绪上与音乐保持一致,注意不要使幼儿的动作妨碍对音乐的欣赏。
2. 教学范例
音乐欣赏:快乐的小老鼠(小班)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作品ABA 的结构,并用小老鼠出门、吃食、跳舞的律动进行表现。
(2)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随音乐自由地用动作表演。
(3)愉快地与同伴共享有限的空间,不与他人挤撞。
活动建议
(1)听教师用生动的语言交代游戏情节。
(2)完整欣赏全曲一次,感知乐曲的旋律。
(3)欣赏A 段乐曲:小老鼠在干什么?
(4)在音乐的伴奏下模仿小老鼠出门的动作。
(5)欣赏B 段乐曲:小老鼠出门去干什么?是怎么吃食的?
(6)在音乐的伴奏下模仿小老鼠吃食的动作。
(7)欣赏C 段乐曲:小老鼠吃饱了干什么?是怎样跳舞的?
(8)再次完整欣赏全曲一次,进一步感受ABA 结构。
(9)随音乐自由地用动作模仿小老鼠跳舞。
(10)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连续地跟随音乐表演。
附:
注:该范例选自新世纪课程幼儿园教师用书《音乐》(新版)上册,新世纪出版社出版。
3. 特点分析
整—分—整的倾听欣赏模式突出了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方法:让幼儿倾听音乐。在让幼儿倾听音乐时做到从整体轮廓性的感知到局部细节的感知,再到整体、全面、完整的感知,遵循了幼儿的认知规律,能使幼儿在充分的音乐欣赏实践中,对音乐作品获得一个较为完整、全面、深入、细致的感受,有利于提高幼儿欣赏音乐的水平及能力。
(二)韵律活动型模式
1. 程序与策略
(1)引出主题。教师用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
(2)依据情境,创编动作。即教师向幼儿提供与音乐的性质、某种要素或结构有关的情境,引导幼儿依据情境提供的线索创编动作。
(3)随音乐进行表演。教师采用幼儿创编的动作或动作组合,带领幼儿随音乐进行表演,并借助这种有组织的大肌肉动作帮助幼儿感知音乐。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一边倾听音乐,一边自己用各种在程序(2)中设计出的动作与音乐的相应部分相匹配。
(4)相互观摩、讨论。教师组织幼儿相互观摩,并讨论哪些反应方式与音乐匹配得更恰当。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提出新的动作反应方案,并请提出新方案的幼儿带领全体幼儿跟随音乐进行反应。
(5)如果需要让幼儿感知和反映音乐中更细微的特征,教师可在提出新的要求之后,再组织幼儿重复(2)、(3)、(4)的程序。
(6)随音乐完整地表演。
2. 教学范例
音乐欣赏:龟兔赛跑(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表现音乐中的乌龟、兔子的不同,并感受、表现音乐中的四个主要场景:宁静美丽的森林早晨,紧张激烈的龟兔赛跑,小兔睡觉做梦,欢快热闹的庆祝会。
(2)指导幼儿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和绘画作品来表现音乐中的人物和情节。
(3)引导幼儿理解音乐的主题思想,享受表达、交流和合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程序
(1)教师讲述故事或引导幼儿回忆该故事。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故事中两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乌龟谦虚,诚恳;小兔骄傲。
(2)教师请幼儿用自编动作表现乌龟和兔子走路的形象,并引导幼儿尽量表现出乌龟的沉着、坚定和小兔的自大、轻浮。
(3)教师请幼儿仔细倾听作品中乌龟和兔子的音乐主题,请幼儿指出:哪段音乐是表现哪个动物的?为什么?并请幼儿跟随音乐用动作表现。
(4)教师组织幼儿相互观摩,并引导幼儿注意他人表演的长处或特色。
(5)教师请幼儿仔细倾听作品中表现森林清晨和龟兔赛跑的两个片断,请幼儿指出:哪段音乐是表现哪种场景的?为什么?并请幼儿跟随音乐用动作表现。
(6)教师组织幼儿仔细倾听作品中表现森林清晨的片断,请幼儿根据音乐想像森林清晨的场景,如树木、花草、小溪、小鸟、升起的太阳、美丽的早霞等。请幼儿自选角色跟随音乐合作表现美丽的森林清晨。
(7)教师组织幼儿倾听作品中表现庆祝会的音乐片断,并指导幼儿随音乐即兴结伴舞蹈。
(8)教师请幼儿倾听作品中表现龟兔赛跑和小兔睡觉的音乐片断,请幼儿坐在座位上自由地边听音乐边做即兴动作表演。教师重点注意幼儿在表演中是否能够准确反映出小兔睡觉的音乐片断。
(9)教师组织全体幼儿随音乐完整地表演。
① 全体幼儿表演森林早晨。
② 两位幼儿分别表演乌龟和兔子出场。
③ 两位幼儿表演龟兔赛跑,其他幼儿坐在座位上拍手,作为观看比赛的观众。
④ 全体幼儿结伴即兴舞蹈,表现森林的庆祝会。
注:该音乐比较长,教师在让幼儿表演全曲时可根据本班情况做适当删截。
附:
注:此范例选自《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
3. 特点分析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韵律活动型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引导幼儿借助动作感受音乐,有利于提高幼儿创编动作的能力及动作与音乐的匹配能力。这一模式较适用于欣赏形象比较鲜明、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作品。
(三)美术活动型模式
1. 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教师用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
(2)倾听、理解音乐。教师采用图片、幻灯或者活动的直观教具,在组织幼儿倾听音乐时,帮助幼儿感知、理解音乐。
(3)借助动作进一步感知、理解、体验音乐。在此环节中教师可采用类似模式(二)的方式进行。
(4)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表现他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体验。
2. 教学范例
音乐欣赏:梦幻曲(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表现抒情优美的风格。
(2)指导幼儿学习用自己的话随音乐朗诵。
(3)引导幼儿体验音乐带来的美好情感,并体会表达的快乐。
活动程序
(1)教师让幼儿观察比较梨子(切成两半)和小提琴的形状,引导幼儿注意外形上的相似点。
(2)教师请幼儿欣赏配乐故事。(教师在朗诵时要注意尽量保持抒情的风格,不要用戏剧化的声调来表演故事中的人物。)
(3)教师请幼儿用抒情优美的声调学习朗诵:“拉呀,拉呀,星星也来听,月亮也来听,森林里又美好又安静。”
(4)教师引导幼儿想一件自己认为很美好的事情,并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表达。如“唱呀唱呀,妈妈为我唱支歌;织呀织呀,妈妈为我织毛衣”等等。对于有困难的幼儿,教师可以帮助他组织句子。
(5)教师播放音乐,请幼儿用抒情优美的声调随音乐讲自己想出来的话。
(6)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这首音乐,告诉幼儿这首音乐是与做梦有关的,而且梦见的都是一些非常美好的事情,请幼儿仔细倾听音乐,并假想自己在做梦。
(7)教师随音乐用梦幻般的语音语调讲述自己事先编好的做梦内容。
(8)请幼儿随音乐简单讨论自己所编的美好的梦。
(9)请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画出自己所编的美好梦境。
(10)请幼儿随音乐讲述自己画的美好的梦。教师指导幼儿尽量用梦幻般的语音语调与音乐一致。
(四)文学活动型模式
1. 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教师用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
(2)教师朗诵文学材料。教师随音乐朗诵文学材料,其内容可以是故事、散文、诗歌或歌词。这些内容可以是教师根据音乐选择的,也可以是创作的。教师在朗诵时可用视觉材料或动作表演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音乐。或者教师先朗诵文学材料,再组织幼儿倾听音乐,最后请幼儿将文学材料与音乐材料相匹配。
(3)幼儿学习配乐朗诵。如果文学材料比较简单,适合幼儿学习,教师可教幼儿学习配乐朗诵;如果文学材料中某些部分适合幼儿学习,教师可教幼儿学习这些简单的部分;如果文学材料中某些部分是可以让幼儿创编的,教师可组织幼儿根据原作中文字与音乐的要求练习创编。
(4)教师完整地播放音乐,并带领幼儿朗诵在程序(3)中学会的文学材料;或者组织幼儿朗诵在程序(3)中创编的,甚至是即兴创编的文学材料。
2. 教学范例:
同模式(三)。
3. 特点分析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文学活动型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把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使幼儿能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学习用语言去表现音乐,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朗诵水平及语言创造力。此模式较适用于欣赏意境较美,有较广阔的想像、联想空间的作品。
四、乐器演奏活动的教学模式
(一)从总体布局入手的模式
1. 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教师用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
(2)感知、分析音乐。乐器演奏是根据音乐进行的,倾听音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告诉幼儿乐曲(或歌曲)的名称、主要内容后,就要引导幼儿仔细倾听、感受音乐的性质、力度、速度、节奏及段落等。可让幼儿随音乐拍手以便逐渐熟悉音乐。
(3)掌握演奏方案。对有一定基础的班级,教师可引导幼儿集体为乐曲设计打击乐配器演奏方案,并组织幼儿进一步掌握设计出的演奏方案。编配演奏方案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小班幼儿编配的打击乐应简单,以齐奏为主,节奏型变化不大;为中、大班幼儿编配的打击乐则可稍复杂一些,可用不同乐器轮流演奏,不同乐器的节奏型也可不同。有时同一乐曲可编配出不同难易程度的打击乐给不同年龄班使用。如《儿童舞曲》,小班齐奏,中班则可在第二乐段时,用两种乐器轮流演奏。为了便于幼儿掌握演奏方案,目前幼儿园普遍使用的是“变通总谱”,主要有“动作总谱”、“图形总谱”、“语音总谱”三类。因为“通用总谱”(简谱和五线谱)的认知方式和过程都比较复杂:使用通用总谱,不但不能对幼儿整体感知配器方案的过程有所帮助,反而会人为地增加幼儿的认知负担,减少幼儿感知音乐的乐趣;若不用
总谱,幼儿在掌握演奏方案中记忆的负担又会太重。“变通总谱”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矛盾而被创造出来的。
(4)分组徒手练习合奏。中、大班乐器演奏的要求逐步提高,有时不同的乐器要轮流打,有时虽然同时打,但是各打各的节奏。因此,在未拿乐器前应先进行分声部的徒手练习。教师可根据打击乐中配器的情况将幼儿分成若干组,各组先分别练习各自承担部分的打法,然后合起来一道打。也可以全体幼儿一起依次学习各种不同乐器的打法,然后分组,分别打自己这种乐器的节奏型。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应让幼儿开始学习时看教师如何指挥。教师指挥时所做的动作最初应该与幼儿所做的动作完全相同,待幼儿熟练后,教师可改用击拍法,但仍然要把要求幼儿演奏的节奏型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分组徒手练习的时间不能太长,不能等到幼儿完全会打了再分发乐器,因为在使用乐器的过程中还可以继续学习。长时间徒手会降低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在全体幼儿亲手打击乐器的过程中感受各种乐器的不同音色、音响特点及其在合奏中所产生的效果,这样反而会影响音乐能力的发展。
(5)用乐器随音乐合奏。在徒手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幼儿随音乐打击乐器,拿相同乐器的幼儿应坐在一起,若坐成横排,持演奏音量小的乐器的幼儿应排在前面。分发乐器时,教师可将乐器事先放在小椅子下面,以减少不必要的等待及混乱。乐器拿出后,凡不演奏时,幼儿须将乐器放在大腿上,不发出声音,眼睛也不看乐器。教师的指挥除应符合一般指挥的要求外,还可根据打击乐中节奏的需要增加某些能帮助幼儿领会、激发幼儿情绪的适当的姿态或动作。要求幼儿演奏时眼睛注视指挥者,积极地与指挥者进行交流,注意倾听音乐与他人的演奏,不做与演奏无关的事情。幼儿熟练后可由幼儿担任指挥。在指导幼儿演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内在的节奏感,那种以“打空拍”作为“拐棍”训练幼儿感受强弱的做法,反而会成为妨碍幼儿节奏感发展的障碍,因为这样做,会使他们习惯于以双手摊开“打空拍”来代替对强弱拍的内在感受,离开了这一动作,弱拍也就打不出来了。
(6)幼儿自由交换乐器并演奏。不要让幼儿固定只练一种乐器,在幼儿熟悉了打击乐的演奏方法后,应让幼儿轮换着练习不同的乐器,使幼儿能更好地认识各种乐器的性质、使用方法,还能学会各种不同的节奏型及发展相互协调的能力。幼儿交换乐器时,应将原来使用的乐器放在座椅上,再迅速无声地找到新的座位坐下。教师要求幼儿在交换过程中不与他人或场内的座椅相撞,坐下时不使座椅发出声音或发生移动。
(7)创造性地改变原配器方案。在幼儿具有一定演奏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幼儿创造性地改变原配器方案,如部分地改变音色或节奏型,增加大鼓、大钹或其他特色乐器等,同时组织幼儿演奏。
2. 教学范例及分析
乐器演奏:狮子进行曲(大班)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幼儿用集体讨论的方法设计打击乐器演奏方案和“图形总谱”。
(2)要求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看“总谱”随音乐演奏。
(3)教幼儿进一步学习看指挥演奏,轮流学习当指挥。
(4)让幼儿体验创造和演奏的愉快。
活动准备
音乐结构挂图一张,大鼓、吊钹各一,铃鼓、串铃各若干,碰铃、木鱼各若干。铃鼓、串铃、碰铃、木鱼分成4组放在幼儿的座椅下面。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音乐结构挂图,并请幼儿观察教师提供的6种乐器,然后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一部分一部分地讨论:用什么样的节奏,用什么样的乐器和器乐的演奏方法来分别表现每个部分的音乐形象,用什么样的符号来表示乐器、演奏法和节奏,等等。
如幼儿认为:吹号的声音很响,可以用6种乐器一起演奏,这种很响的音可用“×”表示;狮王走路的声音很重,可以用大鼓一下一下地慢奏,这种很沉重的声音可用“●”来表示;狮王吼叫的声音很粗糙、刺耳,可以用吊钹、铃鼓和串铃一起演奏,即三种乐器一起强奏一下,然后铃鼓和串铃猛烈地持续摇动,这种声音可用“ ”表示;小动物走路的声音很轻,可用木鱼和碰铃一下一下地快奏,这种声音可用“·”来表示。
教师根据幼儿的意见将所有符号排入音乐结构图,就成了下图:
(2)教师哼唱旋律,全体幼儿手拿乐器看着“乐谱”,用慢速度轻轻演奏1-2遍。教师用右手在图上指示音乐的进行,用左手指挥幼儿演奏。
(3)教师将图中表示音乐结构的部分盖上,只剩下表示演奏方案的符号。播放音乐,用步骤2的方法指挥幼儿演奏。
(4)教师拿走教学挂图,用双手指挥幼儿演奏。
(5)幼儿轮流学习指挥。在更换“小指挥”时,可同时更换演奏大鼓和吊钹的幼儿,其他幼儿也可以自由交换乐器。
分 析
在活动目标中,设计配器方案和图形总谱是其中的重点。根据音乐形象设计打击乐器的配器方案,再根据配器方案所造成的音响形象设计图形总谱,这两种活动可以锻炼幼儿的类比联想能力。这些活动是在教师具体引导、帮助下,通过集体讨论进行的,不要求幼儿独立设计,因而大班幼儿是可能做到的。
在步骤1中,采用讨论一部分、确定一部分、记录一部分的方法,既节省时间,幼儿的注意力又不易分散。
幼儿讨论的结果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可根据大多数幼儿的意见记录。在幼儿有困难时,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图形谱与原音乐结构图相结合,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两者的关系,有利于幼儿在演奏时顺利地迁移对该音乐结构的原有经验。
在步骤3中,教师盖上结构图,是为了使演奏方案的结构更加清晰。
在步骤4中,教师拿走教学挂图,是为了使幼儿能更好地看指挥和听音乐。
在步骤5中,教师采用了退出的方法,以便幼儿能够有机会学习指挥和获得新的角色体验。
(二)从主要声部入手的模式
1. 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
(2)感知、分析音乐。
(3)设计、掌握某一特定声部的节奏及演奏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采用示范—模仿的方式,教幼儿学习并帮助幼儿掌握打击乐曲中某一特定声部的节奏和乐器演奏方法。或者教师引导幼儿集体为音乐设计一个打击乐配器的主要声部的演奏方案。
(4)幼儿随音乐演奏这一特定声部的方案。
(5)学习、掌握其他辅助性声部的演奏方案。教师可采用类似模式(一)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
(6)随音乐合奏辅助声部。
(7)合奏并倾听主要声部及辅助声部之间的配合效果。
(8)教师请幼儿担任指挥,并指导其指挥演奏。
(9)参考采用模式(一)中的程序(6)、(7)。
2. 教学范例
乐器演奏:瑶族舞曲(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表现优美、宁静、舒展的音乐。
(2)幼儿探索怎样用熟悉的乐器和节奏型奏出优美、宁静、抒情的效果。
(3)指导幼儿学习在较复杂的情况下相互配合,学习在演奏自己的声部的同时倾听和享受其他声部的演奏。
活动程序
(1)熟悉音乐和铃鼓的演奏方案。
① 教师在午饭前后、午睡起床、安静游戏等时间内播放或弹奏该曲,让幼儿有机会逐步熟悉这首音乐。
② 教师在自由活动、等待、活动转换时间或音乐活动时间内,向幼儿提供随该乐曲自由做动作的机会。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逐步引导幼儿注意用更柔和;舒缓的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性质。
③ 让幼儿欣赏教师持铃鼓随该乐曲所做的表演:
④ 教师教幼儿学习徒手随音乐做上述演奏动作。
⑤ 教师教幼儿学习持铃鼓随音乐做上述演奏动作。
(2)幼儿熟悉主要节奏型并学习其他乐器的演奏方案。
① 教师请幼儿独立地随音乐演奏铃鼓,教师用大鼓给幼儿的演奏伴奏。
除第七句(即第13、14小节)休止以外,全部用以下方案演奏:
② 教师请幼儿注意倾听,并请他们指出教师是怎样演奏的(击一次鼓面,击两次鼓边),奏出的声音是怎样的(咚 哒哒)。
③ 教师请志愿击鼓的幼儿轮流用大鼓为大家的铃鼓演奏伴奏。
④ 教师引导幼儿用碰铃和木鱼随音乐合作演奏大鼓的节奏:
⑤ 教师请三位幼儿分别担任碰铃、木鱼、大鼓的演奏,自己担任小钹的演奏,随音乐为全体幼儿的铃鼓演奏伴奏。
⑥ 教师请幼儿注意倾听,并请他们指出教师是怎样演奏小钹的(在大鼓敲鼓边的时候演奏),奏出的声音是怎样的(0 仓仓)。
⑦ 教师请四位幼儿分别担任碰铃、木鱼、大鼓和小钹的演奏,随音乐为全体幼儿的铃鼓演奏伴奏。
在全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引导幼儿注意感受和表现音乐的优美、宁静、舒展。 附:
注:此范例选自《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 特点分析
这一模式的程序一般被称为“累加”的程序。这样的程序能突出演奏方案的重点,保证每个幼儿都能较扎实地掌握主要声部的节奏及演奏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逐个累加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辅助性声部的演奏方案。步骤清楚,明了,最终达到整体掌握演奏方案的目的。该模式适用于各声部都有一定的独立性或至少有一个声部与其他声部之间没有交错进行关系,整体音响较为复杂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