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调研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调研
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设与完善管理体制有关政策法规落实情况
目前,我县农业局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植检站、土壤肥料工作站、经济作物推广站、农村能源环保站、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业科研站、专用肥科研站等,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健全,但人员分配和管理体制混乱,由于受工作经费等因素影响,其公益性职能的发挥受到限制。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正在建设,目前乡镇农技站以农业办公室的形式存在,无独立办公场所,为乡镇政府临时安排办公用房,归乡镇政府统一管理,与县农技推广部门基本脱节,管理体制明显不畅。
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有关政策法规落实情况 县农业局事业单位在编人员108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7人,专业技术人员51人,工勤人员50人。在年龄结构方面:35岁以下39人,35-50岁60人, 50岁以上19人。学历方面:大专以上文凭56人,具有本专业学历48人。技术职称方面:农技推广研究员1人,高级农艺师11人,中级技术人员32人,初级技术人员8人。工资待遇方面:108人中仅37人的工资为全额拨款,另外71人的工资需单位自筹,因单位筹集资金困难,自筹人员仅发档案工资的65%。在编人员与实际在岗人员出入较大,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编21
人,实际在岗3人,其中2人工资自筹;植保植检站在编18人,实际在岗7人,其中2人工资自筹;土壤肥料工作站在编21人,实际在岗4人,其中4人工资自筹;经济作物推广站在编10人,实际在岗3人,其中2人工资自筹;农村能源环保站在编9人,实际在岗4人,其中4人工资自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编7人,实际在岗3人,其中1人工资自筹;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编9人,实际在岗3人,其中1人工资自筹;农业科研站在编15人,实际在岗2人,其中1人工资自筹;专用肥科研站在编7人,实际在岗1人。9个业务股站108人在编,实际只有30人在岗,其它人员大部分被分配到行政科室从事行政管理工作,部分人员因工资待遇太低,放弃岗位另谋职业。在岗的30人中,2个高级农艺师,13个农艺师,5个初级技术人员。工资待遇方面,30人中3个行政费,10个事业费,17个自筹人员。
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投入保障有关政策法规落实情况
近年来,我县财政十分困难,无力安排农技推广专项业务经费预算,农技推广及服务体系建设经费主要靠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2012年申请中央财政投资共计100万元,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业技术推广补助,投资40万元,其中:1、农技人员进村入户补助,投资25万元。主要用于乡镇农技站和县级农技人员100人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所发生的交通、
通讯、误餐补助等费用。2、绩效奖励,投资5万元。用于完成项目实施任务的奖励。3、管理费,投资5万元。用于技术资料的印刷、制度建设及工作考评等管理费。4、聘请技术专家的补助,投资5万元。主要用于聘请省农大、省农科院、省农技总站、省农业厅等单位的专家4人,在项目实施中开展工作中的差旅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等。
(二)农业科技示范补助,投资45万元。其中:1、科技示范户物化补贴,投资15万元主要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户购买农药、化肥等补助。其中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共15户,每户平均标准为1000元;其它985户农业科技示范户每户平均标准为137.06元。执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2、试验示范基地补助和采用现代化推广式补助,共30万元。其中:试验示范基地补助30万元,主要用于试验示范基地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生产设施设备等补助,黎阳镇、白寺乡、善堂基地分别补助11万、8万、9万;采用播放农业科教片、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等现代化推广方式2万元。
(三)农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补助,投资15万元。主要用于对农技人员进行培训所需的教材费、场地费、差旅费、食宿费、交通费、讲课费等。
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正在建设,目前乡镇农技站以农业办公室的形式存在,无独立办公场所,为乡镇政府临时安排办公用房。目前,我县共建设5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其中:1个已建成,2个主体建筑已完工,另外2个正在加快
施工进度,争取年底全部建成,经过竞争上岗已确定5名区域站站长人选,并参加了省里区域站站长统一培训。下一步将进行区域站人员配备及办公用品购置工作,争取明年年初区域站全面启动正常工作。
四、基层农技人员待遇及有关政策法规落实情况
我县财政供养农技人员基本工资按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县财政预以兑现。津贴补贴分为93年工资改革保留性福利补贴每人每月40元和保留职务补贴每人每月15—38元。专业技术人员绩效工资于2013年元月实行,其执行标准低于我市其它县区20%左右,自收自支人员工资按档案工资的65%发放。
自收自支人员工资偏低。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属于公益性全供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应财政全供,但目前农技推广人员中只有不到30%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拨付,其余70%人员工资由单位自筹,由于单位经费紧张,自收自支人员工资标准按国家规定套改标准的65%发放,待遇明显偏低。
五、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技人员履职情况。
由于工作经费有限,且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严重脱节,部分农技推广机构行使公益性职能存在困难,办事效率不高。农业科研站与专用肥科研站已基本停止行使职能。由于工资待遇太低,严重影响农技人员的工作热情,部分技术人员不得不放弃本职工作,另谋职业。受各种因素制约,县级农技人员与农户接触面太窄,农民在生产中遇到问题,往
往求助无门,解决问题困难重重,大部分农户对农技推广现状不满。
范文二: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填报注意事项
本次填报重点内容为审核、修改机构及人员信息,认真核对,,填写2014年上半年机构及人员工作内容。
1、系统网址,http://njtg.agsoso.com/。
对填报方法不熟悉的,可登陆系统后在左上角点“用户手册”下载查看,或咨询0513-88813792 18936193280。
2、认真核对单位人员编制情况,退休、调离、招聘等人员变动信息并据实修改,在“农技人员管理—农技人员账号管理”一栏中删除或添加,,不要录入编制不在本单位的人员,如部分主任/局长属于镇政府行政编制,不在农业服务中心,不要录入,,只填报单位的在编人员和长期聘用人员。编制属于本单位的必须录入,被其他单位借用的,可在“人员基本信息—在岗情况”中注明不在岗,,对于在编不在岗人员要注意,该部分人员性质是否选择在编不在岗,请单位负责人确认。
3、核对人员基本信息,特别是学历、学位、专业、人员性质、在岗情况、从事的行业、人员岗位、从事推广工作年限,部分信息以前填写不准确,。
4、核实修改机构基本情况,队伍状况、经费、地址、名称、法人等变化的修改完善。
5、填报每个人的半年工作任务,“农技人员管理—农技人
员信息管理—工作任务”,组织个人填写,单位管理员审核,或者直接由管理员负责统一填写,。
6、填写机构半年工作情况,“推广机构信息管理—职能履行—增加”。
7、“农技人员信息审核”,填报结束后,管理员审核每一个人员信息, “农技人员管理—农技人员信息管理”,每个人员的最右边点“审核”—“通过审核”。
8、全部工作完成后,点击“基本信息—报送情况管理—提交”,如果有部分信息没填好,则会红字显示,无法提交,需进行完善修改后再提交。
9、联系电话0513-88813792 18936193280
10、农技推广体系信息管理系统各单位用户名
注:单位初始密码123123 ,如已修改并忘记密码,请联系科教站重新设置
个人用户名为身份证号,初始密码为123123
海安县植保植检站 DC320621001
海安县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 DC320621002
海安县畜牧兽医站 DC320621003
海安县蚕桑技术推广站 DC320621004
海安县墩头镇畜牧兽医站 DC320621005
海安县白甸镇畜牧兽医站 DC320621006
海安县农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 DC320621007
海安县海安镇畜牧兽医站 DC320621008
海安县城东镇畜牧兽医站 DC320621009
海安县大公镇畜牧兽医站 DC320621010
海安县李堡镇畜牧兽医站 DC320621011
海安县雅周镇畜牧兽医站 DC320621012 海安县曲塘镇畜牧兽医站 DC320621013 海安县角斜镇畜牧兽医站 DC320621014 海安县南莫镇畜牧兽医站 DC320621015 海安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DC320621016
海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DC320621017 海安县曲塘镇农业服务中心 DC320621018 海安县雅周镇农业服务中心 DC320621019 海安县大公镇农业服务中心 DC320621020 海安县角斜镇农业服务中心 DC320621021 海安县墩头镇农业服务中心 DC320621022 海安县南莫镇农业服务中心 DC320621023
海安县海安镇农业和社会事业服务中心 DC320621024 海安县李堡镇农业服务中心 DC320621025
DC320621026 海安县城东镇农业服务中心
海安县白甸镇农业服务中心 DC320621027 海安县农业科技教育指导站 DC320621028 海安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DC320621029
海安县林果技术推广站 DC320621030 海安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DC320621031 海安县农林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办公室 DC320621032
海安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DC320621033
海安县农林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企业管理DC320621034 办公室
海安县种子管理站 DC320621035
海安县农科所 DC320621036
范文三: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状况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
情 况 交 流
第7期(总第33期)
农业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 2008年4月17日
?
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状况
据对30个省区市(缺西藏区)的统计调查,截至2007年底,全国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五个系统,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2.6万个,实有农技人员85.05万人。总的看,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的贯彻落实,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队伍保持了基本稳定,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程度有所提高。但困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管理体制不顺、队伍素质不高、设施条件落后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状况
?
注:按照国发[2006]30号文件要求,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但鉴于目前各地
改革正在进行中,2007年农技推广体系有关统计数据仍然包括了农村经营管理系统。
(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本保持稳定。截止2007年底,全国五个系统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2.6万个,其中县级2. 4万个,县以下(指区域站和乡镇站,下同)10.2万个,其中区域性推广机构3817个。与2005年相比,县级推广机构增加1734个,增长7.6%;县以下推广机构减少6991个,其中区域性推广机构增加37个,增长1% ,乡镇推广机构减少7028个,减少6.7%。见下表:
2007年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变动情况表
表中数据显示,近年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大量精简合并的态势明显减缓。从管理体制看,2007年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归乡镇政府管理的占56.3%,归县农业部门管理的占23.4%,实行县乡双重管理的占20.3%。与2005年相比,归县农业部门管理的提高了4.7个百分点。
(二)分系统看,种植业推广机构基本稳定,畜牧兽医得到加强,其他行业减幅较大。截至2007年底,全国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五个系统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分别为2.64万、3.45万、0.44万、1.65万、2.06万,与2005年相
比,种植业减少1.1%,畜牧兽医增长2.2%,水产减少9.6%,农机化减少8.8%,经营管理减少13.8%。见下表:
2007年五个系统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情况表
统计数据还显示,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的贯彻落实,畜牧兽医推广体系建设得到加强。2007年底,畜牧兽医县级推广机构比2005年增长6.8%;县以下推广机构增长1.2%,其中区域性机构增长25.4%。见下表:
2007年基层畜牧兽医农技推广机构情况表
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情况
(一)基层实有农技人员基本稳定。2007年底,五个系统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实有农技人员85.05万人,其中县级30.88万人,县以下54.17万人,其中区域站2万人,乡镇站52.17万人。分系统看,近两年来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基层推广机构实有人数变化较小。农机化推广机构县级实有人数有所增加,增长11.9% ,县以下减少幅度较大,减幅为17%。经营管理系统实有人数减幅较大,2007年县乡两级实有人数分别比2005年减少11.1%、19.8%。见下表:
2007年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实有人员情况表
注:表中2007年实有人数86.55万人中包含乡镇综合站中林业、水利等行业农技人员1.5万人
(二)县以下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继续减少。2007年底,五个系统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共有编制内人员74.45万人,其中县级27.89万人,区域站1.86万人,乡镇站44.7万人。与2005
年相比,县级人数减少近1万人,减幅为3.4%,县以下人数减少8.25万人,减幅为15.2%。见下表:
2007年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编制人员情况表
(三)编内农技人员素质变化不大,学习培训机会仍然较少。 1.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与国家要求标准差距较大。2007年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45.9%(其中67.9% 的人员拥有本专业学历),比2005年提高7.2个百分点;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59.7%,比2005年减少约2个百分点,其中拥有中级职称的占35.7%,拥有高级职称的占5.4%。以上状况与国发[2006]30号文件 “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 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2.基层农技人员年龄仍然偏大,新生力量补充有限。2007年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编内农技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33%,比2003年减少4.3个百分点,50岁以上的占15%。由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缺乏吸引人才的体制机制,近五年来新进毕业生数量很少。基层推广机构中,2003年以来有近60%没有农口院校毕业生进入。
3.基层农技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依然较少。2003-2007年间,每年只有约8.7%的农技人员能得到培训,而2005年和2003年这一数据分别为12.5%和14.4%。其中培训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仅为2%,2005年和2003年分别为2.5% 和3.4%。接受过培训的大多是县级农技人员,且多为短期项目培训,其中乡级农技员仅占25.3%。
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经费保障情况
2007年,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经费保障状况有所改善,但保障水平不高。据统计,县级推广机构中财政全额拨款的占86.4%,差额拨款的占8.9%,自收自支的占4.7%。县以下推广机构中财政全额拨款的占69.8%,比2005年提高5.3个百分点;差额拨款的占17.4%,自收自支的占12.9%;在财政全额拨款的机构中,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均由财政保证的仅占36.8%,只保证人员经费的占50%。2007年仅有13.5%的县以下推广机构获得了财政项目支持。见下表:
2007年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经费供给情况表
2007年县以下农技推广机构经费供给情况表
表中数据显示,2007年县以下农技推广机构财政全额拨款比例比2005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分别提高4.4、5.1、6.6、5.0和10.8个百分点,行业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畜牧兽医行业县以下机构全额保障程度仅为48.9%,有1/3的机构属于自收自支,近几年该行业机构队伍逐步加强主要得益于中央项目资金的投入增加,日常财政保障并未得到有效改善。
四、县以下推广机构工作条件状况
(一)基本办公条件缺乏。2007年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70%没有属于固定的办公用房;50%以上没有专用电话,拥有专用电话的也仅有1/3能够收发传真;近70%没有计算机,配备了计算机的也仅有一半能够与互联网连接、有打印机;85%以上没有交通工具;拥有照相机、投影仪、影碟机的更少。
与乡镇推广机构相比,区域站的办公条件略好一些。目前 48%的区域推广机构拥有固定的办公用房,49.5%的拥有专用电话,37.9%的配备了计算机,30.1%的配备了打印机,27.7%的配备了传真机,29.1%的拥有交通工具。见下表:
2007年县以下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办公条件拥有率
(二)推广服务手段落后。据统计,在乡级推广机构中,95%的没有试验示范基地。种植业推广机构中,85%左右的乡镇站没有便携式土壤养分测定仪和农残快速检测仪器;畜牧兽医推广机构中,60%以上的乡镇站没有配备小型液氮罐,50%以上的乡镇站没有显微镜,40%以上的乡镇站没有冰箱,80%以上的乡镇站没有畜产品质量检测分析仪器;水产推广机构中,85%以上的乡镇站没有配备溶氧仪和水质分析仪。见下表:
2007年县以下农技推广机构专业技术设施拥有率
以上分析说明,县以下农技推广机构仍然缺乏履行职能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贯彻落实中发[2008]1号文件提出的“通过3到5年的建设,力争使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要求,切实增加财政投入,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条件设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分送:部领导,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厅(委、局、办)有关部委
范文四:创新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建设体系
创新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建设体系 加快西部优势农业产业向纵深推进
内容提要: 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 要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以及“ 三农” 问题的解决, 关键是建设现代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 是推进科技进步和加速农业技术推广; 而加速农技推广的关键, 是创新推广体制与机制。当前, 随着改革的深化,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普遍存在机构设置不当、人员素质不高、工作水平落后、运行机制不活等方面的问题, 使西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存在着严重的“ 线断、 网破、 人散”现象, 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吸收, 不利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本文按照农技推广机构公益职能与经营服务分离的原则, 对新形势下创新农技推广事业做一些探索。
关检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制创新;发展思路;培训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科技兴农” 战略的重要载体, 尤其是面对我国西部农业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生产贡献不高的现状,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就显得更加迫切。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 , 推广率只有20% ; 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已达 70% 以上。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使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增长的份额力争年提高 5% ~ 10% , 到2010 年, 科技贡献份额力争达到 50% 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国家实施“科教兴农” 、“可持续发展”及“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 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和方向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笔者认为,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不但不能削弱, 而要通过推广体系、 体制的创新, 尽快建成适应杜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一、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是加速农技推广
( 一) 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桥梁。在我国, 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实验室条件下研发出来的, 而其最终的使用者则是农民, 农技推广是实现两者对接的主要纽带。农技推广工作者通过试验、 示范、 展示、 培训、 信息发布、 技物结合服务以及田间指导等方式, 将农业新技术、 新成果、 新产品送入千家万户、 田间地头,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和到位率, 使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产生巨大的效益。“九五” 期间国家安排以“农业部- 九五. 重点推广十大技术”为主体的适用农业技术近 500 项, 由全国 1500 多个有关农业技术推广、 科研, 教学单位牵头组织实施。据不完全统计, 新增总产值577106 亿元, 新增纯收益 181 1 64 亿元, 投资收益率达91112% , 显示了“科技兴农”的巨大威力。
( 二) 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的二次创新。现代农技推广工作不单纯是把某一单项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而是要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按照系统的方法, 因地制宜地对有效的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 形成配套的技术体系, 并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之中。此外, 许多实验成果需要通过试
验、 示范等推广过程, 得到进一步完善和熟化, 才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可见, 现代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的延伸与二次创新。
二、 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临的新老问题
( 一) 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农技推广机构是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体制, 推广项目均是由各级政府决定的( 而不是由农民决定的) , 从而为技术推广活动带来许多不确定性。技术的推广与否, 决定于政府财政是否有钱以及政府财政部门及相关财政预算编制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个人行为。前几年的行政体制改革, 使大部分县( 市) 农技推广机构人财物的管理权( 简称“三权”) , 由县( 市) 农业局下放到乡镇政府, 形成“上强下弱”、 “上稳下散”状态; 且各乡镇农技站专业结构不合理, 服务功能不全, 推广经费短缺, 职能发挥不力。与现代大农业发展严重不适应, 突出表现在: 一是推广理念不适应, 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推广思维定势, 说农业就是粮油生产, 说技术推广就是常规技术的普及, 推广活动热衷于在政府的组织下开展。农技推广与现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接轨, 给推广计划的落实造成了难度, 往往是计划归计划, 落实归落实, 计划与落实“空对空” 。二是职能发挥不适应, 在农业结构调整的今天, 农技推广的内容发生了改变, 农民不仅需要产中技术指导, 更需要产前的市场预测及产后的加工、 销售、 信息服务, 要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在更广阔的领域, 由单一模式向多个环节延伸。三是农技推广队伍综合素质不适应。
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于2002 年的农技推广体系调查显示: 在国家正式编制人员中, 县乡两级种植业和畜牧业技术人员均占国家正式编制总人数的36% , 农机、 经管分别占11% 和 13% 。这一比例与目前的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农民生产急需的水产养殖、 经作、 园艺、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专业, 其技术人员的比例均不超过 4% ; 此次调查的 363 个农技推广单位中, 28% 的人员没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0% ; 而且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一半左右, 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则高达15% , 其余 34% 从事经营创收工作( 25% ) 与行政工作( 约 7% ) 。在所调查的 1245 位农技人员中, 2002 年参加过各种讲座及进修过的人员( 包括在职攻读中专、 大专等人员) 共有 398 位, 占调查人员总数的32% 。新进大学生人数的减少及在职进修人数的比例过低, 导致了新一轮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 事实上, 许多农技人员现已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实用技术。四是推广方法不适应, 现行的推广方法是“技术示范+ 行政干预” , 农技推广和服务还沿袭着“ 一张嘴、一双手, 天晴下雨田边走” 的老方法, 农民接受具有被动性, 致使高新技术难以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 二) 农业法规落实不到位导致人才外流, 推广队伍不稳定, 严重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1.1 队伍不稳, 人心不定。突出反映在农技推广经费无保障, 编制内的人员经费财政没有足额到位。不少贫困地区迫于经费压力, 把主要精力用在与农技推广工作无关的创收上, 其工作目标就是经营创收, 挣钱糊口。大多数农技人员只有围绕种子、 农药、 化肥等农资经营, 获取薄利, 挣点工资;部分农技人员外出打工谋生, 致使技术流失严重。同时, 农技推广项目经费被行政主管部门挪用或截留的现象相当普遍, 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或者财政收入较为困难的地区更是如此, 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变成了完全的自收自支单位。
2 1 设施落后, 信息不灵。长期以来, 在农村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人员, 工作条件差, 生活条件艰苦, 工资待遇低, 普遍缺乏试验用地、 仪器设备、 培训场所等常规设施, 有的站仍然存在“吃饭无锅、 住房无窝、 办公无桌” 的现象。
3. 管理体系不顺, 政事不分。有些乡镇农技人员工资由乡镇发放, 工作不得不服从政府的安排,但政府在安排工作时, 往往不考虑农技工作业务的特点, 驻村、 计划生育等工作安排给农技人员,使农技人员成了编外的行政干部。正如农民所说: 农技干部不农技, 跟着乡长收款去。
( 三) 基层政府科技兴农的意识有所淡薄。目前, 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人们对农业科技认识淡化了, 不把科技人员当财富而是当包袱, 认为“农民会种田, 不用农技管”。没有把农技推广体系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与发展、 转化科技成果的主导地位认识清楚,没有认识到科技推广在农业中发挥的作用。
三、 坚持改革创新, 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农技推广体系
加速农技推广的关键, 是创新推广体制与机制。农技推广面对农民科技需求的多样性和农业科技服务市场的多元化, 在推广理念、 职能定位、 机构设置、 运行机制、 推广方法、 人员素质等方面, 必须抓住机遇, 主动改革, 进行体制与机制创新。
( 一)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一是发展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随着农业市场的全球化, 农业科技服务市场也逐步发展。通过改革, 稳定公益性服务; 通过创新, 放活经济性服务; 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 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 专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单位、 有关院校、 涉农企业、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 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 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 综合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相结合, 为农民提供产前、 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服务的、 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网络。要根据“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 进一步明确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和任务, 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 逐步退出经营性服务领域。二是构建基层农技推广创新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创新要按照“公益性、 区域性、 综合性、 层次性“的原则进行构建。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实行分类指导, 有条件的地方, 可根据经济特色、 生态区域和产业结构等特点, 组建跨乡镇的农技推广区域站或区域性专业站。基层区域站或专业站应作为上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 主要承担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这样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 又有利于使闲置的农技推广人员充实到第一线;
有利于用有限的财政支出, 建立一支精干、 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 二) 创新农技推广机制。一是改革内部管理制度。要打破“铁饭碗”, 实行全员聘用制, 主管部门要做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三定”工作( 即定性、 定编、 定员) , 实行资格准入制, 推行持证竞争上岗; 建立推广成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以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农技推广人员的主要依据, 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 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到一线, 到艰苦的地方去, 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二是改革推广运行机制。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 从市场的需求出发, 开展产前、 产中, 产后全程服务。要从传统的“农技推广”转向“农业推广”或“农村推广”, 改变传统的“技术示范+ 行政干预” 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方法。
要树立“以人为本” 、 “自下而上” 、“参与式” 的推广新理念。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 使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与实际的工作成绩挂钩, 真正使农技推广人员的“责、 权、 利”相结合。鼓励科技人员大胆走向市场, 积极推进农业技术市场服务;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 技术承包、 技术转让, 领办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 参与农业开发。把自身利益与农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效益共享, 风险共担, 不仅解决了工资问题, 而且也提升了农技推广水平。
( 三) 改革现有的农技推广模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合理合并现有的农业局、 畜牧局、 农机局、水产局, 林业局等农口各站, 成立全新的农业局, 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加强技术引进、 试验与示范工作。剥离非农技推广职能的人员, 推进/ 一人一村0 农技推广工程。鼓励党政机关干部从事农业开发,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 并全面建立失业、 养老、 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农技推广人员的后顾之忧。
( 四) 加大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力度。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骨干队伍, 确保公益性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针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形式, 积极探索调整乡镇农技站分布与人员, 创办由县( 市) 农技推广中心统一管理的区域性特色产业技术推广站。按特色产业开发带, 分区设置区域性的蔬菜、 畜牧、 水果、 中草药、 山野菜等技术专业站, 形成集试验、 示范、 推广、 培训、 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 五) 积极培育民间科技服务中介组织, 进一步健全民间技术推广体系。一是要因地制宜地组织、 发展农民专业协会、 学会、 研究会等科技服务组织, 网络专业大户、 土专家、 田秀才开展技术服务,形成以农民为主体, 技术为核心, 产业为依托, 科技为纽带, 基地为载体的科技服务队伍。二是民间技术推广体系, 特别是农民专业协会要按照“自愿结合、 互惠互利”的原则, 按照“自我管理、 自我约束、 自我运营、 自我发展”的思路, 加以完善。采取培育典型、 示范引路的方式, 逐步推开, 避免采取行政手段强行干预, 也不能一哄而上。
( 六) 创新培训机制。利用多种方式加强继续教育, 全面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政
治素质, 确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有为农民服务的态度和敬业精神; 二是业务素质, 通过培训, 造就一批既有理论水平、 又能解决农民生产中实际问题的高级农技推广专家; 三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 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
温馨提示:
浙江托普仪器专业生产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土壤墒情速测仪,农药残留速测仪,病虫测报灯,病虫调查统计器,孢子捕捉仪等农业专用仪器,此项目仪器均为我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多项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得软件著作权30多项,仪器均通过第三方检测,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高知名度品牌及高端的资质配套为客户选择放心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有力依据,为经销商投标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浙江托普仪器为您提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一站式服务!
大品牌可信赖、 产品质量好、供货周期短、价格优惠。欢迎广大新老客户来电咨询合作! 公司名称:浙江托普仪器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杭州市西湖科技园区西园八路11号
公司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6823770 86054117 86055117
售后专线:400-672-1817
参考文献:
1. 胡乔斯《改革农技推广体系, 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十堰通讯, 2004( 专刊) 。
2 胡泰龙、 罗强等《对我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十堰通讯: 2004( 专刊)。
3 罗治平、 王世龙等《关于农民组织化问题的探讨》 十堰通讯, 2004( 专刊) 。
4 刘信《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发展思路》 中国农网, 2002( 9/ 17) 。
5 于水兵《谈当前乡镇农技体系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四川农业科技网, 2003( 6/19 ) 。
范文五: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之我见
[摘要]农技推广体系问题曾经是中国农业的“老大难”,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业部在这个问题上“着力”很大,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得以初步建立,并正在深入推进。
[关键词]基层 农技推广 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2-0127-0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技术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联系科研、教育及生产的纽带,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手段,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科教兴农的主要力量,也是政府调控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上做了大量工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有关地区、有关行业从实际出发在加强和改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上作了大量有益探索,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相比,与亿万农民的科技服务需求相比,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各项要求和部署,因此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建设进程,坚持创新思路,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务求实效,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努力开创农技推广新局面。
一、加强财政供给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投资责无旁贷。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农业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风险性以及农业生产效率普遍低下。而且我国的农业主要以单个的超小规模家庭为主,这决定了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高。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在坚持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国家财政为推广经费主要来源的前提下,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
二、按照区域化布局设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必定朝着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要随着调整,以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按照区域布局,结合本地区的主导特色专业进行设置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按产业发展配备专业农业技术推广员,主要是负责管辖区域内农业科技规划、调研、技术指导与技术推广服务,按产业不同各有侧重。在管理体制上,在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设立农业推广处和农业推广科。乡镇政府设立农业推广协调员。从行政上保障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样可以理顺区县与乡镇技术推广机构的关系,实行垂直管理,由区县推广机构对人、财、物进行统筹管理。既可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又可避免乡镇政府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事、资产等干预。这样可以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思想观念的创新,农业技术服务机制的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
三、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方法
引入人性思维,以农民的需求为中心,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要变单向行政命令式、说教式为双向的信息交流式、思想观念的沟通式。达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的双向互动。继续重视和发挥培训班、现场会和媒体的传播优势。大力兴办各种农业示范园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积极利用现代的办公条件,电视节目、互连网、服务热线电话110等传播手段,实施远距离大范围的即时服务,建立数据信息库,根据农民的需要随时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方法。随着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多元化,农民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必须从过去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四、提高推广人员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所从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无论是工作对象、工作时间还是工作内容与劳动方式等方面明显的区别于其它职业。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力资源又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各个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活跃的资源,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将会显著的提高推广工作的效果。因此,只有不断的探寻适合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自身要求的管理体制,才能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推广事业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