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望洞庭课件
篇一:望洞庭课件
《望洞庭》PPT课件 详细介绍:想一想
诗文运用了几次比喻手法,分别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诗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关键词:望洞庭课件下载,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下载,四年级语文幻灯片课件下载,望洞庭PPT课件下载,.PPT格式;
更多关于《》PPT课件请点击标签。
篇二:望洞庭课件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 唐代诗人, 被白居易称作 诗豪 。
他的许多作品, 立意新颖, 思想深刻; 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 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古称 云梦泽 鄂两省, 它北连长江、 南接湘、 资、 沅、 酆(fēng) 四水, 号称 八百里洞庭. . . 现水面被分割为东洞庭湖、 南洞庭湖、 西洞庭湖三部分。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 许多 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 如: 岳阳楼、 君山、杜甫墓、 杨
1
么寨、 铁经幢(chu ng) 、 屈子祠、 跃龙塔、 . . . 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跨湘洞庭湖概况望洞庭湖光 秋月 两 相和,潭面 无风 镜 未磨。遥望 洞庭 山 水色,白银 盘里 一 青螺。首联:湖光秋月两相和,秋月: 指秋天皎洁的明月 。湖光: 指明月下清澈明净的湖水。和: 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这句诗的意思是: 清澈明净的水光与秋夜皎洁的明月交相融合。潭面: 湖面;镜: 比喻平静的湖面;未: 没有。颔联: 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的意思是: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平滑的镜子一样,没有一丝波纹。
这句诗的意思是: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颈联: 遥望洞庭山水色, 遥望: 远望; 白银盘: 比喻月光照射下平静的湖水; 青螺: 比喻倒映在湖水中的山影。尾联: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句诗的意思是: 恰似白色的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1.诗的题目有什么含义,2.诗人望洞庭是在什么时间, 从哪可以得知,3. 两相和 是指谁与谁相和,4. 潭面无风镜未磨 采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5.这面 铜镜 还没有打磨, 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1. 诗的题目有什么含义, 望 字表明是远看,的对象是洞庭湖。
望 2. 诗人望洞庭是在什么时间, 从哪可以得知,秋天的夜晚。
2
从 秋月 二字可知。3. 两相和 是指谁与谁相和,湖光和秋月 。4. 潭面无风镜未磨 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把 潭面 比作 铜镜 。5. 这面 铜镜 还没有打磨, 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一是因为潭面在月 光下不真切; 二是因为浩瀚湖面, 涟漪轻起, 波光粼粼。6.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采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 山水色 中的 山 是指什么, 白银盘 是指什么, 一青螺 是指什么, 比喻 洞庭湖中的君山 洞庭湖 君山。6.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采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比喻。7. 山水色 中的 山 是指什么,洞庭湖中的君山。8. 白银盘 是指什么,洞庭湖。9. 一青螺 是指什么,君山。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水面波平浪静就好象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恰似白色的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篇三:望洞庭课件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天一色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宁静和谐。
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宁静和谐。
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fng)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现水面被 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
3
墓、 塔、...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 居易称作“诗豪”。他的 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 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 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gungqi yu liǎng xing wngdng tng shn shuǐ qnglu wngdng
tng 翻译:秋夜,洞庭湖的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 得十分宁静、和谐。
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为秋天的夜晚 潭面:指洞庭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 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 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镜:铜镜 未:没有 诗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 一体,远望如同白色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 分惹人喜爱。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
洞庭湖有一 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比喻湖中间的青山, 也就是君山。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4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我能有感情的古诗《望洞庭》背给家长或小伙伴听。
我还可以把古诗《菊花》和《枫桥夜泊》读熟,试着背过。篇四:望洞庭课件
长春版第八册《望洞庭》ppt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有著名的岳阳楼。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 诗豪 。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但他一生官途并不顺畅,多次被贬,【洞庭湖】就是他秋天转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之下遥望洞庭湖写下的。
课件免费下载,第一课件网是您免费下载课件的最佳网站~
本站课件均从网络收集或是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大家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并积极上传自己的作品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商家推广篇五:望洞庭课件
古诗四首《望洞庭》北京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匈奴族后裔,唐代中期诗
5
人、政治家、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长春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3(理解事歌意思。
4(积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从中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领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5. 通过工具书、反复朗读、质疑理解诗歌意思,体四年级语文下册 望洞庭 1课件(flash) 长春版湘教版 四年级 下册 第七单元《望洞庭》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3(理解事歌意思。
4(积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从中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领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5. 通过工具书、反复古诗四首《望洞庭》北京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匈奴族后裔,唐代中期诗人、政治家、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
6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3(理解事歌意思。
4(积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从中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领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5. 通过工具书、反复朗读、质疑理解诗歌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望洞庭》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3(理解事歌意思。
4(积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从中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领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5. 通过工具书、反复人教版小学望洞庭望洞庭一文的学习动画望洞庭,望洞庭一课的游戏动画望洞庭,望洞庭一文的学习动画望洞庭,望洞庭一文中“湖”字的学习动画湖,望洞庭一文中“螺”字的学习动画螺,望洞庭一文中“盘”字的学习动画盘,望洞庭一文中“潭”字的学习动画潭,望洞庭刘禹锡 望洞庭ppt课件 白银盘的意思
7
范文二:苏教版《望洞庭》教学设计
苏教版《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4、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风光。
2、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课件出示诗歌。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 òng 、潭t án 、螺lu ó、磨m 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诗词品读(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词品读(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出示实物图片)
出示问题:
1、找出诗中的比喻句,想一想诗人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想一想,诗人描写的是什么特定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
3、想一想,诗歌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指导朗读)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范文三:望洞庭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菊花
译文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注释
⑴秋丛:指丛丛秋菊。⑵舍(sh è):居住的房子。
⑶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⑷遍绕:环绕一遍。⑸篱(l í):篱笆。
⑹日渐斜(xi 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 á。
⑺尽:完。⑻更(g èng ):再。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译文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
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范文四:望洞庭
临洞庭
〔唐〕孟浩然
八月潮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教材分析:(略)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些积累,本诗并无生僻之字,学生基本可以通过通过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诗的表面之意,在头脑中模糊出现诗中之景。但这画面如果用孩子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可能对他们难度稍大。因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限,与作者经历及相隔年代遥远,所以很难将诗人与诗联系起来,将想象中的诗歌的意境表达出来,为本诗教学时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 认识“螺”,掌握“庭,潭,镜,磨,螺”5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4. 感悟作者眼中洞庭湖那“和谐之美”,体会诗的静态美,为下一首《望天门上》的动态美做好铺垫。
课前交流:
背诵积累学习过的诗,(用相机照下原课文图片,大屏出示,模糊古诗字迹,帮助回忆。)
教学流程:
一、欣赏诗中景
(一)解题“望洞庭”,初读求通顺。
生解题,师补充。读古诗,要求读通读顺。
(二)讨论诗意,初理诗脉。
欣赏古诗与所配的插图,通过查阅工具书,以学生汇报为主初步理解诗意,指导朗读,读出诗中的“宁静”之美。
1、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些什么内容?从哪些句子或词语知道的?
2、还有哪些字词不太理解?
3、查找工具书,或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解决学生质疑的问题。
4、每解决一个小知识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诗句。 (夜幕降临,静静的天空升起一弯新月,月光倾泻在湖面,轻纱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诗文的兴趣,吸引并引导学生通览全诗,直面作品,自主读书,探究阅读,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
(三)聚焦景色,丰富画面。
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看同一处景感受也会不一样,再读读诗,看看画,说说自己看到的诗中的画面,这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从哪里看出来?(宁静、美丽、和谐)
1、抓住两个比喻句,体会作者描写之巧妙。
潭面无风镜未磨:可以理解成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也可以理解成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在月光下像个白银盘,里面的君山像个青螺。
2、围绕字眼“和”感受画面美。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是一种柔和之美。青山倒映在水中,碧水掩映着青山,是一种融和之美。作者虽然被贬,可是依然乐观豁达,作者的心与这景之间的平和之美。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悟。
【设计意图: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通过想象画面,丰富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用字简明却意境深远,抓住字眼,多角度解读。】
二、感悟诗中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透过这首诗来了解一下作者。
(一)用自己的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1、作者的才学
2、政治生活上的不得志
3、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结合本诗感受作者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二)入情入境的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着读出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试背诵。
【设计意图:透过古诗了解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这首诗,还原作品,既品出本诗的写作之美,又悟出作者为人之美,实现学生、文本、读者的多角度对话。】
三、欣赏多姿多彩的洞庭湖
(一)推荐给学生拓展阅读的古诗句,从多个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借助图片课件,师生同读诗句,教师简介诗意或词意,旨让学生感受洞庭湖的魅力,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
1、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写出了洞庭湖的水势浩大,雄伟壮阔。“前人之述备矣。”说明洞庭湖吸引过无数的文人墨客。
2、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题君山》唐·雍陶
(诗人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当然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三、四句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象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此诗写出了洞庭湖的平静与柔美,与我们今天学的《望洞庭》有异曲同工之处。)
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
(八月的洞庭湖,水势盛涨,几与岸平;天容水色,浑然一体。那湖面上滚滚蒸腾的云气,一片弥漫,笼罩着整体云梦巨泽;那浩渺无边的波涛,汹涌澎湃,巍峨的岳阳城也震动了,这是何等的气势和力量。)
4、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韩偓《洞庭玩月》
5、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李端《宿洞庭》
(二)口语表达:我眼中的洞庭湖,课件配洞庭湖图片循环放映。
【设计意图:每篇课文的学习都仅仅是一个原点,如何让这个原点生发一个面积较大的圆,让它成为学生阅读经验的有效区域,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课文进行拓展,以诗中“洞庭湖之美”这一主题,为原点向外画圆让学生感受众多诗人笔下多姿多彩的洞庭湖。以上环节就是基于此而设计的。】
四、书写洞庭湖
1、每人发一张印有洞庭湖图案的书签或扇面,要求学生将古诗默写在上面,写之前先仔细的看看本课生字,归类记忆“庭,磨”半包围结构,撇要写长。“潭,镜,螺”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写之后利用投影全班欣赏,品评。
【设计意图:精美的卡片利于提高学生写字的兴趣。益于激发学生把字写好的愿望。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和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
正,整洁,这必须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持久注意提醒、纠正,才会逐渐养成习惯。】
于永正老师《望洞庭》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
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望洞庭》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武汉市桥口区崇仁第二小学王晓燕 在中国文人的世界中,诗是抒发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就是所谓的“诗言志”。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中,有不少是写景的,如刘禹锡的《望洞庭》等,教学中可不能就诗解诗,以景论景。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崇尚境界,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中评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时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出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解读与教学《望洞庭》,要善于把眼前的“景语”,“还原”成诗的境界,从而走进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在课堂上才能带领学生入境悟情。
一、眼前一片景,心中那份情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但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诗题《望洞庭》之“望”,说明作者离洞庭湖的距离远,视野开阔,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此时的胸襟开阔。《岳阳楼记》中“望洞庭八百里”描写的是洞庭湖粗犷的一面,本诗中的洞庭秋月静谧、和谐,这是洞庭湖温柔细腻的一面。
全诗围绕“和”字来写,“和”为诗眼。诗人先描写的是水月之和,首先写到“湖光”、“秋月”之间的和谐。湖面是什么样子的?诗中没有写,但联系上下诗句,我们很容易看到此时诗人眼前的洞庭湖风平浪静,水波不兴,月亮倒映在湖面,湖面泛起了蒙蒙的水汽,好似笼罩在湖面的薄雾,在月光映衬下,朦朦胧胧的。“天上有个月亮,水里有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水天一色、水月相互映衬,给人以安详、宁静之感,白天的繁华浮躁,人生的坎坷不平在此情此景中被荡涤,被消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的山水之“和”,折射出的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平和。
要进一步体会诗人平和的心境,还要走进诗人创作的背景之中,做一番“知人论世”。二十三岁踏上仕途的刘禹锡,三十三岁成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进行了半年便以失败告终,刘禹锡接连被贬。四十二岁奉召回京,次年写诗得罪执政,外放为连州刺史,后又担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岁从和州召回洛阳。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可见本诗是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所写。
经历了人生的喜悲、大起落之后,刘禹锡走向成熟。这次虽是转到和州赴任,但已大彻大悟、宠辱不惊。眼前洞庭秋月,水月的和谐,山水的和谐,诗人平和的心境与大自然的宁静融为一体,想到以往坎坷和郁郁不得志,想到即将赴任的新地,他从过去痛苦中走出来,从对明天的憧憬中走出来,在明月清辉之下,在碧波万顷的湖边,纷繁的心绪与大自然同归于平静,于是一首诗从心底沽沽流出,于是《望洞庭》连同这个月夜凝固成“洞庭秋月”而得到永恒。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这个比喻句更加清晰的描写出茫茫月色与蒙蒙湖面的水天一色,互相映衬之下的和谐跃然纸上。
接下来作者视野由近及远,放眼八百里洞庭,君山进入作者视野,在皓月银辉之下,山是翠绿的,山倒映在水里,水也成了翠绿的,山和水色彩上的和谐,山的形状和水中倒影形状上的和谐,山水的融合,山水浑然一体。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如此举重若轻,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和谐,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二、读文入境,披文入情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所以教学《望洞庭》,首先要引导学生“入境”,再引导学生“入情”。
1.自学指导,使学生明义
学习古诗第一步是让学生明白诗句写了什么。通过自学指导,让学生自读诗句,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描写的内容。这是引导学生体验文本内容情感的前提。在自学过程中,让学生对不能理解的词或句做下记号,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共同理解出诗句所表达的意思。知道字面的意思很容易,但能否在头脑中建立表象,还要在后面的环节中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
理解。
2.创设情景,引学生入境
古诗是语言文字的精华,在凝练的文字背后,隐藏着许多意境,再现当时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当时的情形,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描绘的情景,引导学生“将话变成画”,使课堂上的孩子跟随诗人的笔墨,回到那个夜晚,欣赏宁静和谐的的洞庭秋月,在“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千古名句中,去想象水天一色中八百里洞庭里君山小巧精致的妙景。让学生假想自己是作者,看到此景此景,会产生怎样的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首先要读懂景,但更重要的要读懂诗中那份情。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让学生入情入境,才能入境悟情。
3.知人论世,让学生悟情
什么是“知人论世”呢?这是孟子在《孟子? 万章下》中说的:“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其世也。”意思是说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的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望洞庭》表面看是写洞庭夜景,这是“浅读”,只读出了“文本说了些什么”,“文本想说什么”——刘禹锡看到此情此景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要体会《望洞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从相关背景资料中去了解《望洞庭》是在刘禹锡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之后走向成熟,是心境的写照。这次虽是转到和州赴任,但已是宠辱不惊,体现的是心中的大彻大悟,大自然的和谐与心境的宁静融为一体。
4.互文阅读,启学生明理
互文阅读是解读文本的一种策略,它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阅读与文本相关的一些文本,获得更多与文本相关的信息,从而使读者能够以更加广阔的视域来审视和接纳文本,能够更加准确、更加深刻的解读文本的主旨。
例如《临洞庭上张丞相》,这首诗是歌咏洞庭湖景色的名篇。先写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震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再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从此诗来看,诗人托物言志,自然和谐。既包蕴着丰富的自然美,又体现了诗人逸士风神与高人的性情。而刘禹锡的《望洞庭》是以水月之和,山水之和,人景之和抒发了宁静、平和的心境。面对同一个景物,作者的经历不同,心绪不同,所表达的情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望洞庭》教学设计
邱新瑜
【教学内容】
内容一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补充教材内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题君山》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潭面无风镜未磨” 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这两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赏析,想象画面。使学生在体会巧妙的比喻同时,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后是拓展6句古诗名句。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略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绝妙佳句。本节课设想做到三抓: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紧扣我校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的课题”经典诗文名句的教学研究”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 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 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 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
(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
(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
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
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八百里洞庭在诗人的眼中是——
6、背诵古诗。
四、欣赏名句积累名句(10分钟)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
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味诗句。
4、集体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诗,采用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总结
六、作业
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光、色
和 (柔)
形
补充教材内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题君山》
补充教材内容三
欣赏名句 积累名句
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想想诗句的意思,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或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
1、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qǐnɡ)如熔(rónɡ)金。
唐·刘禹锡《洞庭秋月行》生:形容明月倒映湖面的状态。熔金:熔化了黄金,比喻金的月光。
2、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唐·王维《送邢xín ɡ桂州》白:形容黄昏时白茫茫的水面。天地:指水天相连。 色
jià
n qiónɡ qǐnɡzhuó
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鉴:镜,这里比喻湖面的明净。琼田:形容湖面又象美玉般的万顷良田。着:浮着。
4、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yè
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湖:指洞庭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以镜写湖,形象生动。
5、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lín ɡ
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彻底:形容湖的清澈。
6、风收云散波忽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zhāshèn
清·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对月》后一句写青天明月倒映湖面,却用“倒转青天”来形容。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朗读,是古诗文教学的灵魂。
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达到“字正腔圆”。
第二个层次,读出节奏,试读后范读再试读,多种形式,达到“有板有眼”。
第三个层次,读出声断气连的韵律,亲身示范,真诚评价,创设情境,师生轮读,达到“有滋有味”。
第四个层次,读出意境,读出意象。
《望洞庭》教学速记:
第二次教学这首诗,在无法破原有思路的情况下,想着如何将这首诗上得丰富些,有味道些。
上课伊始,带着学生积累了两组词:
1.皓月当空 月朗星稀 风清月朗 风月无边
2.水平如镜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银光闪闪 湖光山色
提问:这两组词和什么有关?板书:月 湖
3.今天,老师带大家认识一个湖——洞庭湖。有没有了解的?简单介绍:
板书:第二大淡水湖 君山 方圆八百里
4.我还要带大家认识一个人: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为官清正廉洁,深得百姓爱戴,一生先后多次来到洞庭湖,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跟随刘禹锡的脚步,走一走,瞧一瞧,看看他笔下的洞庭湖是什么样的。
在反复读的基础上,带着学生走进诗歌描绘的意境:
我的问题很简单:诗人刘禹锡的眼中,洞庭湖是什么样的?学生很快找到:镜,白银盘
学习第一比喻的精妙:镜
这是怎样的镜子?再读,看看诗人欣赏洞庭湖是什么时候?你看,静静的湖面,皎洁的月光,诗人用哪个字将二者联结了起来?是啊,水天一色,水乳交融,是那么的和谐!读一读!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的回答比我想象的要好:我仿佛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湖面,烟波浩渺,就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银镜。皎洁的月光洒在湖面上,银光闪闪,水天一色,真令人心旷神怡……
学习第二比喻的精妙:白银盘
方圆八百里的洞庭湖,为何变成了那么小的银盘?原来诗人的视
角是——遥望
为何是“银”色?透过这个“银”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青螺指的是?——君山,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出来。透过这个青,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银”一“青”,何等的鲜明而生动!
这一课,在色彩上有了关注与突破。
《望洞庭》教学小记
一、积累导入:
出示成语:
秋高气爽 皓月当空 月明星稀 风月无边
银光闪闪 水平如镜 波光粼粼 水天一色
朗读思考:
发现了什么规律?
二、 简介洞庭:
1.板书“洞庭”。
2.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岳阳市,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板书:湖南 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 君山
3.今天,我们就走进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千古名诗《望洞庭》。 板书课题。望,什么意思?
简介:刘禹锡 唐朝诗人,虽然留下的诗歌并不多,但每一首都传唱千古。那么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呢?自由读古诗。
三、读通古诗:
1. 自由读 2. 同伴读 3. 开火车读 4. 师范读。
四、理解古诗:
1.这首诗写得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的?秋 月
2.和,什么意思?(融合,和谐)水中有月,月中有水,可谓是——水天一色,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
3.在诗人的眼中,洞庭湖是什么样的呢?像一面镜子,怎样的镜子?(未磨)
没有打磨的镜子,这就是——风平浪静
4. 是啊,这样的夜,这样的湖,这样的月,如此宁静!诗人刘禹锡不禁赞叹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5. 在诗人的眼中,洞庭湖还是什么?——白银盘 为什么不是黄金盘?而是白银盘?体会波光粼粼。那青螺指的是什么?(君山)
6. 老师不明白了,方圆八百里的洞庭湖怎么就成了那么小的白银盘? 理解:遥望
7. 秋月当空,银光闪闪,水平如镜,这样淡雅静美的画面让作者写下
这样的诗句,引读——
五、积累背诵
1. 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2.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今天我教学了《望洞庭》,走的是吟诵路线:由题目导入,“望洞庭”,诗人都望到了什么景色?学生很快能找到“遥望洞庭山水色”,然后引导吟诵:遥望,做动作,手搭凉棚。“山水色”,看“山”怎样?找诗中的词儿。学生结合看图,很快能找出“靑螺”。指导书写“螺”,组词“田螺”“螺岩山”;结合课文插图,找“水”——“白银盘”,为什么说洞庭湖像一个白银盘?学生回答因为“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波光粼粼”。由“遥望”回到“近观”,学生找出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用手势表示是近观,“湖光”从哪儿来的?是借了月亮的光。吟诵的时候注意延长“湖光、秋”字,说明湖面烟波浩荡,无边无际的样子。“两”指的是什么?很快知道是“湖光秋月”。“两相和”就是湖面上有月亮洒下的万点银斑,水天一色,非常宁静协调,意境优美。然后展眼由近及远来看,大地间一片静寂,再看,“潭面无风”中的“潭”音较长,显示出湖面的宽阔,指导书写“潭”字,引入“日月潭”“三潭印月”。“镜未磨”中的“镜”指的就是“潭面”,理解“镜”在古时候的质地,“镜未磨”是还没有磨成的铜镜,由“铁杵磨成针”延伸至“磨砖成镜”一—在吟诵中理解诗句中的意蕴,体会诗人的视角变化,提升学生的观察、倾听与吟诵的能力。
《望洞庭》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此诗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教学理念
1、“阅读诗歌,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
⑵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 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 感受诗的意境。
2、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及名句、工具书。
2、教师准备:图片 flash朗读视频 ppt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板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洞庭
2、课件出示洞庭湖的图片资料。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4、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自读理解想象画面
(一)自读自悟
1、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庭、潭、螺、(课件指导书写“螺”)
2、再读思考 初步感受
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情况下的洞庭湖景色?
(月下风平浪静时的洞庭湖景色。)
诗人看到了那些景物?联想到了什么?
(二)指导理解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多媒体出示)
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结合看插图说说你看到到的那些景物了?
和:和谐、协调。
学习:“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图片出示,介绍铜镜)
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听吗?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2、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遥望:远望。
图片出示君山,师简介君山的传说。
(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君山现有古迹二妃墓、湘妃庙、柳毅井、飞来钟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师:这句诗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山水,你读出来了吗? 师: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三、朗读诗句 体验诗情
1、播放音频,学生倾听。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吟诵吧!
2、想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3、补充介绍有关洞庭湖的诗句。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登岳阳楼
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布置作业总结延伸:
1、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2、读背有关山水风光的诗句及名句。
明月,那名湖,已凝固成千年幽雅的风景
凌云青竹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学这首千古名诗,我该沿着怎样的路向前摸索、攀登。首先在于我的理念,即对于古诗教学的定位。
一读,把诗歌的每一个字音都读准确,带着古诗的韵味、腔调来吟诵,边读边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在头脑中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月夜洞庭图》。请学生配乐朗读,配上《平湖秋月》的古琴曲。
二解,引导学生突破关键字词的意思,把脑中的《月夜洞庭图》和诗句的意思紧密结合,用语言描述,解释诗句的意思。从题目扣住“望”字,
知道诗人登上高楼,从远望的视角观赏月夜洞庭的美景。简介“洞庭湖”(加入风景视频),把学生引进令人神往的境地,并拓展很多的文人墨客在洞庭湖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教师诵读,指名诵读。“未成曲调先有情”,意在营造浓厚的学古诗的氛围。刘禹锡在去和州上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他先后六次来到洞庭湖,这是唯一的一次趁着月色远望洞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第一句,诗人写到了哪些景物?(湖面、秋月)秋月告诉我们是什么季节?(秋天)请说说,此时的湖面呈现出怎样的景象?(湖面波光粼粼,月亮倒映在湖水中,把湖面都照亮了。“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的迷人景象尽收眼底了。)让我们举头望明月,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月亮高挂在漆黑的夜空,像一个银色的大圆盘。它向大地洒下了朦胧的月光,一切似乎披上了轻纱,显得神秘、朦胧。此时的洞庭湖仿佛月宫仙境一般了。)天上人间的美景相互交织、映衬、融合,这就是(点击:两相和)谁能完整地描述整句诗的意思。(湖光和月色互相融合在一起,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
水波映月、月光如水,这份和谐的灵动和宁静,都是因为(点击:潭面无风镜未磨,齐读)这潭面在诗中指(洞庭湖的湖面)。读着这句诗,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水平如镜 风平浪静)读着这句诗,你想到了怎样的一个比喻句?(洞庭湖的湖面就像是一面镜子。)在诗人刘禹锡的比喻中,镜子可不是现在的玻璃镜子,你知道是什么做成的镜子吗?(青铜,追问:什么是镜未磨?)(铜镜还没有磨光滑)没有磨过的铜
镜看上去怎样的?(模模糊糊)是啊,月光下的湖面显得有些模糊和朦胧。谁把第二句诗的意思来说一说。(湖面上没有风,就像没有磨过的铜镜一样,朦朦胧胧。)
三想,请大家展开丰富而美好的想象,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诗,把你仿佛看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番,力争有自己的创造。(点评鼓励学生的创意和亮点。)
湖面、月色是那样和谐、美好。(齐读前两句诗)同学们,在刘禹锡的诗中,和谐、美好的仅仅是湖光、秋月吗?现在让我们随着诗人刘禹锡的身影登上高楼,远眺湖面,此时八百里月下洞庭又呈现出了怎样的奇妙景象呢?让我们好好品读后两句诗,说说你的发现。(我发现:诗人用了一个比喻句,把湖面比作白玉盘,把湖面的山比作了青螺。)你读到了一个比喻句,能把后两句诗的意思说一说吗?(远望洞庭湖的水和水中的山,就像是白银盘里放了一个青色的田螺。)
四品,同学们,八百里洞庭如此开阔,壮观,在诗人刘禹锡的笔下怎么却成了小巧玲珑的银盘青螺呢?你认为这样的比喻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一是视角是远望,一切尽收眼底,显得小巧玲珑了。二是形态相似,月光照水像白色的银盘,青色的君山像精致的田螺。三是色彩搭配和谐,白色银盘和青色田螺视觉上形成美感,)我想,一千多年以前的刘禹锡想得和你们一样,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神来之笔(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的山水互相映衬,构成了一件令人惊叹的精美的艺术品。(再读后两句)
宁静的夜晚,作者遥望洞庭湖面,湖光秋月,山光水色相互映衬,多么宁静和谐,刘禹锡他情不自禁地轻轻吟诵——
一读,体会古诗的宁静温柔之美;
那广阔无垠的水面在月光下朦朦胧胧,而遥望洞庭的山水,多么像白银盘里托着一颗精巧的青螺,于是,刘禹锡又一次轻轻地吟诵—— 二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皎洁的月亮高悬在深蓝的夜空,银白的湖面与青色的君山相互映衬,一切那么令人赏心悦目,刘禹锡满怀赞叹地轻轻吟诵——
三读,感受颜色对比的精巧。
五悟,同学们,你们读懂了刘禹锡的诗,读到了诗中那无与伦比的美,那么你读懂了刘禹锡心中的情了吗?(教师拓展刘禹锡的背景资料) 二十三岁刘禹锡踏上仕途,三十三岁成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进行了半年便以失败告终,刘禹锡接连被贬。四十二岁奉召回京,次年又外放为连州刺史,后又担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岁从和州召回洛阳。《望洞庭》是诗人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所写。
经历了人生的喜悲、风雨之后,刘禹锡走向成熟。这次虽是被贬转到和州赴任,但已大彻大悟、宠辱不惊。眼前洞庭秋月,水月的和谐,山水的和谐,诗人平和的心境与大自然的宁静融为一体,想到以往坎坷和郁
郁不得志,想到即将赴任的新地,他从过去痛苦中走出来,从对明天的憧憬中走出来,在明月清辉之下,在碧波万顷的湖边,纷繁的心绪与大自然同归于平静,于是一首诗从心底沽沽流出,于是《望洞庭》连同这个月夜凝固成永恒的风景。
通过阅读这段资料,你觉得诗中的“和”除了湖光秋月,洞庭山水“的和谐,还有哪一种“和”?(诗人内心与眼前景物的和谐)
正因为诗人历经人生的喜悲,大起大落,走向成熟,回归内心的平静,所以,面对这洞庭秋月,才能感受其中的和谐宁静,此时此刻,诗人已与眼前的景物融为一体,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感受诗人心中的宁静。
范文五:望洞庭
《望洞庭》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意思。 (运用看注释,看插图,边读边想想画面等方法,感知 古诗大意。 )
2、反复诵读,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带着赞美之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洞庭湖。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 一走, 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洞庭湖在我国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侧, 古称 “云 梦泽” ,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 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 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2、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 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 写下了许多描 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 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 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这就是 《望洞庭》
二、解诗题,了解诗人
这里的望是“看” ,怎么看(远远地看) ,看哪里?(看洞庭)
刘禹锡,字梦德,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 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三、初读感知
1、自由读,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交流感受。
四、再读古诗(抓住字词、明白诗意)
1、结合注释,理解字词。
和:和谐、协调。 两相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镜未磨:没有打磨过的铜镜。把潭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遥望:远远地望。
白银盘:把洞庭湖的水色比作银白色的盘子。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把君山比作一只青螺。
2、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深入品读(想象意境,领悟诗情)
(1)湖光秋月两相和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 与天上明 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 水月澄洁, 一片宁静的氛围 , 一派和谐宁静之 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 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 涟漪轻起, 粼粼细波, 一派朦胧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看插图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 你有什么感觉?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 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 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描述诗中的画面。
(5)反复诵读,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背诵。
六、拓展迁移
1、阅读有关洞庭湖的诗句。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云梦泽:古时云、梦为二泽,长江之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 部分变干变淤,成为平地,只剩洞庭湖,人们习惯称云梦泽。
诗意:水气蒸蒸,笼罩了这古老的大泽云梦;波光粼粼,雄浑的气势 撼动了岳阳古城。
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 一带。坼:裂开。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天地。 这句说天水相连, 好像整个天地都日夜浮动在苍茫的湖面上。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比较: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 日夜浮。”主要表现 洞庭湖气势雄伟、境界壮阔 。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 现 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2、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 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 72位螺姑娘 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 天的君山。君山上的 72峰,就是 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 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
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 ,二妃悲痛欲绝,扶竹 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 生长的“湘妃竹” ,也叫“斑竹” 。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 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 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 ”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 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 古,山竹诸斑泪一人” 。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 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