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对数学的理解
对数学的理解
今天我在刘老先生那里看到了叶中豪先生的一篇好文,文中除了介绍他对数学的认识过程外还有他对什么是好的数学和他是如何追求好数学的感慨,读来非常有帮助。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感到非常有必要读一读这篇让人感动的好文。
作者简介: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叶中豪君,1966年生,上海人,民革成员,1983年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上海赛区)第2名,美国数学邀请赛(上海赛区)一等奖。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现任上海教育出版社副编审,著名的"通俗数学名著译丛"目前已出版近30本了,这套译丛的策划与编辑就出自其手。他英才早发,1983年便获全国中学数学联赛第二名。2005、2006两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中国队均获金牌,而赛前培训的平面几何部分都由他负责教练。工作之余他一直研究平面几何,有不少发明,例如《美国数学月刊》2002年第12期曾发表他的如下定理:若完全四边形之一边平行于另三边构成的三角形的Euler线,则任何一边都平行于另三边构成的三角形的Euler线。叶君决不是只精通一技者,十年前曾被评为上海市十大藏书家,他目前藏书2万册,岂有尽是数学书之理。他说近年来所购主要是文史哲类书籍,于此可见知识广博对学问之重要。
追求好的数学--叶中豪先生答《科学时报》温新红的采访
温新红同志,感谢您对我一番好意,抱歉的是我一拖再拖,可能已耽误了您的工作。因为觉得过于平凡,感到可谈的话题不多,本想婉谢您的电话采访。但后来一想,谈谈也好,关于"好的数学",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虽想法还不成熟,不过,有些观点还是一吐为快,如能借这次访谈传递出来,倒也遂了一件心愿。也许是过于追求完美吧,反倒造成了我做事拖拉的坏习惯,没有您的催促,也就不会把它写下来了。我担心自己的表述能力差,花了一个晚上,草拟了如下一份不像样的东西,请您看看,不知能否作我们交谈的一个引子?
首先作些自我介绍,并略谈及童年发展,可能有助于说明这套书的意图:
我八十年代毕业于复旦大学,学的是基础数学专业。毕业后就到出版社工作,至今已有十五年。"通俗数学名著译丛"是从1996年开始组织的,至今恰好出版了20种,书目在另一张纸上有,这里不写了。估计还会出下去,但难以保证一帆风顺。上海教育出版社是一家比较传统的社,以出版教辅书为主。
可以说,筹划这套书是我一直的追求。1995年,我写信和数学传播委员会的史树中、李文林两位教授联系,将自己的想法向他们请教,没想到立即就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经过多年的艰辛,目前这套书已获得不少人的认可,这是我所期盼的。有一次在上海书城看见几名中学生席地而坐,很聚神地在读这套书,这时,我的心底感到一股欣慰的暖流。此刻,觉得甚至将自己的余生全奉献给这件有意义的事业,也终不会感到后悔。
下面就来试着来解释,这套丛书究竟代表了何种意图。但真可谓一言难尽,不知从何处说起是好?还是从最初始的讲起,兴许能见出点眉目。以我自己切身的成长为线索:
小时候,我乃是个调皮孩子,很讨厌做作文,也不太喜欢学校里教的其它内容,原因大概嫌其过于死板,难以真正让人感兴趣。但小时候的我,对知识其实有一种很强的渴求,这里只说出一条,就能见出其端倪来了:那时我几乎把所有零花钱都花在买书上了。为了一本梦寐以求的好书无法买到,甚至会花好多天时间将它抄下来。从这点上说,真是个书痴了。日积月累,仅中学阶段从旧书店便买了数百册的书,这些课外书是我最喜欢读的。但对学校正规教学,我有抵触情绪,做作业常常偷工减料。现在回忆起来,我不是个老师喜欢的学生,但这也正是自己的可爱之处~现在的学生过于听话,我是不赞同的。
数学,我从小就是爱好的,岂止爱好,可谓痴迷。偏爱做难题,尤其是平面几何。但就连自己爱好的数学,作业照样也逃避做。因为做作业是被动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主动的。以我当时喜欢做的题为例,就不是以老师的布置为标准。我觉得题目也有好坏之分,要有自己的选择。有些题既丑陋,又无启发性,这样的题就以少做为好。现在的题海之战,依我看大多都在这一层次,不应让学生化这么多的精力来做,学生也应该有拒绝的自主权。
做"好的题目"是我当时朦朦胧胧的一种追求,于此我是非常有责任心的。就以平面几何来说,当时就想以自我制定的标准来作整理,既想搞清楚每个问
题的来龙去脉,又要按照审美目光理解其本质及好处,而不漏掉任何一个好的题目~这样过高的要求拖垮了我,以致直到如今仍未完成既定目标;但同时也给我带来意外的好处--我对数学题的理解变得深刻了。中学时代我参加过好几次数学竞赛,最好成绩曾经得到全国数学联赛排名第二。但对数学竞赛也抱有一定的反感,觉得它太功利了,几乎把数学当成了"敲门砖"。现在我还是这个态度:数学竞赛有好的一面,但却需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它。
那时我买了好多数学书,也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中有相当好的,如单墫先生写的那些小册子《趣味的图论问题》《覆盖》《几何不等式》,给人以智慧的享受--他后来成了我的好朋友。李文林、胡作玄、张奠宙、谈祥柏等名家的科普著作,也都非常出色,让人受益非浅。但也有些书给人印象并不佳,主要是嫌其资料陈旧,七拼八凑,互相间重复的内容过多--这正是我后面所要批评的现象。目前市场上这类书反而更多了,总体上说目前的文化氛围还不如那个时候。
我尤其还要提到原版书,曾给我带来过那么多难忘的惊喜~复旦的世界是丰富多采的,数学系资料室尤其如此,在资料室中见到好书后让人留连忘返的心境现在也还记忆犹新。数学文化总体上说是一种西方文化。不少外文版的数学书有旁征博引、深入详尽等特点,这与西方人对待文化的态度有一定关系。鲁迅先生曾用赞赏的口气(好像在致萧军的信中)提到德国人身上有一种凡事追求彻底(Güntlichkeit)的习气。这一习性在数学上尤为显得可贵。
武汉大学校长齐民友教授曾与我说起,数学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倘若放弃了数学文化,就会走向衰亡。依我理解:所谓文化,正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文化需要积淀。一代代人,不断地在前人基础上,把工作越做越圆满,正如牛顿所说的"站在前人肩膀上",达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之效,这乃是"文化"这一词汇的最大特征。
其次,文化需要一种负责任的态度。随随便便,蜻蜓点水,这不是文化。有人说通俗数学就等同于轻松愉快的数学,我倒并不这样认为。
但现在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后来者反而居下的现象十分严重。大量低层次的文章泛滥,很多作者都是抱着功利性的目的,仅仅停留在皮毛上做文章。
没有人肯认真地去查文献,无心去了解前人业已获取的成果。例如,前两年曾看见一本颇有影响的刊物上居然刊出一组文章,讨论任意三角形内接正三角形的存在性,这真是荒唐,表明这些作者连密克定理这样简单的知识都未掌握,否则就不会提这种幼稚的问题了。每每看到当今诸多杂志上这种类型的教研论文,总不免令人摇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中国教育不务实的风气肯定是其助长的主要因素。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我们如何才能体会到优雅
的数学文化?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数学?我曾带着这样的疑问扣开了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的家门。陈省身先生虽已年近九旬高龄,但身体朗健,思维异常清晰。他和蔼可亲地对待像我这样一个冒昧的拜访者,将他对数学的高深见解娓娓道来。"追求好的数学"--这是他在谈话中的核心话题。数学中也有境界之分,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用三句宋词概括出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陈省身先生高瞻远瞩。他的教诲成了我编辑数学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有人认为,数学的发展,已到了普通人无法可懂的末路。这其实是误解。
数学的天地极度为宽阔。既有高山、大海、金字塔尖,也有风光同样美不胜收的丘陵、小溪,还有生长在小溪旁边的野花。只要你不是太抱功利的目的,那就可以在数学的百花园里到处体会到一点乐趣。
相应地,数学可以在不同层次上普及,每个不同层次都有其自身好坏的标准,期待不同层次上的高手。你我都可以在其中自得其乐。孔子说:"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不同特长者尽可以各显神通。好比说:舞台有大小之分,但同样可以演出精采的戏。好坏不完全是按照领域来区分的,更要看你的态度如何。
其实,说来也很简单,抱着执着的追求和审美的眼光,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追溯完美而无止境,这样的做法,本身就是好的数学。
单墫先生曾经打过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把数学比作体育,则既需要向世界纪录冲刺的顶尖高手,但并不禁止普通人去跑步、打篮球、踢足球。不想做冠军就放弃运动,这种态度并不可取。体育锻炼,未必都要以世界冠军作为目标。不过,倘若不全身心投入,胡打乱踢,也不可真正学到一门技艺。不管想做什么事情,有端正的态度才可能做好它。在各个层次上都应追求完美,数学上更不例外。
在数学的大花园中,我们既要领略现代数学奇异风光,也不忽略那些美丽的小花,这样就可从幽微之处探掘到数学之美,感觉到数学其实离我们很近,从而感受到我们自身的充实。数字情种爱尔多斯(Erd?s),就是这样一个乐于在大海边拾取贝壳的弄潮儿。他既是一位解题高手,又是一位学术大师。他并不轻视爱好者提出的小问题。
大众的数学本身就是数学百花园中一支不会枯竭的长青藤。马丁?加德纳在《科学美国人》上的"数学游戏"专栏,我以为可作为通俗数学的精采典范。加德纳能够做得这么好,这不正表明了通俗数学无限的生命力么~
在广大公众中,有能力理解并欣赏数学美的人极难真正有机会满足他们的愿望,要设法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这并非完全不可能的。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的母亲,一位不那么凡俗的女人,曾经为素数而着了迷。在《科学美国人》中,加德纳更是为我们挖掘到了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她在自己的厨房里苦思冥想,从而找到他人未曾发现过的铺砌图案,她的才华甚至为专家所称叹。虽然不能用成就大小来衡量,但其精神却值得尊敬。
这里我要补充声明一点:切莫以为本人同样赞赏于那种业余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的人。这完全不一样。我曾经接触过个别业余的"哥巴先生",大都思路混乱,蛮不讲理。也许是被陈景润式的成功冲昏了头脑,误以为数学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吧,他们大抵选择了连数学家都望而止步的世界级难题。要知道陈景润--在他的成功背后做了多少踏实的工作。那些没有基础知识就想攻取难关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痴迷于数学,而是想把数学作为荣身之道,想"一步登天"。好在数学中是最不容弄虚作假的。人贵要有自知之明。把数学和功利挂勾,这正是我一向所反对的。
"通俗数学名著译丛"的推出,其实正有这样的意图:让更多的人知道,数学天地何其广阔,有趣的问题多如天上星辰,完全没有必要把眼界局限在个别几个难题上。伟大的高斯甚至说过,要提出一些没人能解决的难题其实是易如
关键还要看问题的价值,以及问题提得好不好。反掌的,这样做没有太大的意思,
但这好坏的标准却又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真可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啊。
"通俗数学名著译丛"中有的品种已印刷四次,总共两万多册。
我除了编辑"通俗数学名著译丛"这套书外,未能免俗也编一些教辅书,这里就不去谈它了。同时,我还挤出一部分精力编一些数学科普的小册子,如冯克勤的《平方和》,单墫的《组合几何》、《十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平面几何中的小花》,冯跃峰的《棋盘上的组合数学》,吴振奎的《数学中的美》、《数学的创造》等。这些书受到数学爱好者的欢迎想必不会受人疑问。其中有些还受到中国数学会的表彰,评为优秀传播图书。说来您不一定会相信,这类书在我社乃是最不被欢迎的:出版这样的书,作为编辑得承担沉重的压力,不仅完全算义务劳动,连工作量也要被扣除。去搞这样的书,只能完全出于责任感了。文化已进入了怪圈,信然~
但是我记起了自己的青年时代,想到周围还有很多渴求知识的青年朋友,他们的存在让我忘掉了个人的荣辱。因此,这样吃力而不讨好的蠢事,我还得做下去。
假如所有人都钻到了钱眼里,中国也就无药可救
范文二:谈谈你对TPP的理解
谈谈你对 TPP 的理解
作为一名大学生,对 TPP 的理解并不是特别充分,以下是我的理解:
2002年,新西兰、智利和新加坡首先在墨西哥 APEC 峰会上就建立 FTA 举行了谈判,文莱于 2005年 4月加入谈判并最终签署 协议。 2005年 7月,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文莱四国签订了 “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 ” (TPSEP )。由于该协议的初始成员国 为四个,故又称为 “P4协议 ” 。
2009年 11月 14日,美国总统 奥巴马 在其亚洲之行中正式宣布美国将参与 TPP 谈判,强调将以此促进美国的就业和经济繁荣, 为设定 21世纪贸易协定标准做出重要贡献,要建立一个高标准、体现创新思想、涵盖多领域和范围的亚太地区一体化合作协定。与此同 时,秘鲁、越南和澳大利亚也宣布加入 TPP 谈判, TPP 谈判由此实现了由 “P4” 向 “P8” 的转变,并呈现亚太地区参与国家进一步扩大的趋 势。
根据 TPP 的协议, TPP 成员国家的政治体制必须是尊重自由、民主、法制、人权、普世价值观。而且 TPP 统一监管标准包括:贸易和服务自由、 货币自由兑换 、 税制 公平、国企私有化、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资源、信息自由(包括 新闻自由 、 互联网自由等等)
根据 TPP 的协议, TPP 有五大突出特点:一是 要求全面 市场准入 ,即消除或削减涉及所有商品和服务贸易以及投资的关税和非 关 税壁垒 ; 二是 促进区域生产和 供应链网络 的发展; 三是 解决 数字经济 、 国有企业 等新的贸易挑战; 四是 促进 中小企业 发展和帮助成员国 加强 贸易 能力建设,实现贸易的包容性; 五是 作为 区域经济一体化 平台,吸纳 亚太地区 其他经济体加入。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突破传统的 自由贸易协定 (FTA )模式,达成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务在内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协议。 跨太平 洋伙伴关系协议 将对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可能将整合亚太的两大经济区域合作组织,亦即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 和 东 南亚国家联盟 重叠的主要成员国,将发展成为涵盖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 (APEC )大多数成员在内的 亚太自由贸易区 ,成为亚太区域 内的小型 世界贸易组织 (WTO )。
目前中国尚未加入该协定,但未来不排除中国在适宜的时候提出加入。从短期看,该协定或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形成某种程度的冲 击,但从长期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多边贸易安排都无法将非协定国家和地区排除于国际贸易体系之外,否则其自身 发展将大为受限。
TPP 与 WTO 不尽相同。它从传统、单一、狭义的贸易协定拓展成为现代、广义、综合的贸易协定。除了经济元素以外, TPP 包含了许 多非经济元素。 TPP 成员不仅要受到贸易机制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法律法规、社会团体、生态环境、商业模式和公众评判等制约。这 可以说是西方国家,对于 “ 自由贸易 ” 的全新注解。这是整体、多层次发展的自由贸易新模式。
范文三:简述你对PDCA的理解?
[?标签:简述,pdca,理解?]
〓撽箹圉湢〓 回答:2 人气:7 解决时间:2009-04-16 19:35
满意答案
好评率:0%
(1)计划(P)阶段
计划是质量管理的第一阶段。通过计划,确定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以及实现该方针和目标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计划阶段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
第二步,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
针对找出的质量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第三步,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
第四步,制定改善质量的措施,提出行动计划,并预计效果。
在进行这一步时,要反复考虑并明确回答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制定这些措施(Why)?2)制定这些措施要达到什么目的(What)?3)这些措施在何处即哪个工序、哪个环节或在哪个部
门执行(Where)?4)什么时候执行(When)?5)由谁负责执行(Who)?6)用什么方法完成(How)?以上六个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原因、目的、地点、时间、执行人和方法,亦称5W1H问题。
(2)实施(D)阶段
该阶段只有一个步骤,即第五步
第五步,执行计划或措施。
(3)检查(C)阶段
这个阶段也只包括一个步骤,即第六步。
第六步,检查计划的执行效果。通过做好自检、互检、工序交接检、专职检查等方式,将执行结果与预定目标对比,认真检查计划的执行结果。
(4)处理(A)阶段
包括两个具体步骤。
第七步,总结经验。对检查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正确的加以肯定,总结成文,制定标准。
第八步,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检查,对效果还不显著,或者效果还不符合要求的一些措施,以及没有得到解决的质量问题,不要回避,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把其列为遗留问题,反映到下一个循环中去。
处理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因为处理阶段就是解决存在问题,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阶段。该阶段的重点又在于修订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没有标准化和制度化,就不可能使PDCA循环转动向前。
PDCA循环,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它具有如下特点:
(1)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
PDCA循环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不仅适用于整个工程项目,也适应于整个企业和企业内的科室、工段、班组以至个人。各级部门根据企业的方针目标,都有自己的PDCA循环,层层循环,形成大环套小环,小环里面又套更小的环。大环是小环的母体和依据,小环是大环的分解和保证。各级部门的小环都围绕着企业的总目标朝着同一方向转动。通过循环把企业上下或工程项目的各项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彼此协同,互相促进。以上特点。
(2)不断前进、不断提高
PDCA循环就像爬楼梯一样,一个循环运转结束,生产的质量就会提高一步,然后再制定下一个循环,再运转、再提高,不断前进,不断提高。
(3)形象化
PDCA循环是一个科学管理方法的形象化。
范文四:你对创业的理解
你对创业的理解推进全民创业,人们都很高兴,但也有些人对其含义还不太明了。“就是摆个修鞋摊,开个 鸭脖店之类的吧,”汉口火车站前卖报的嫂子疑惑地说。“下岗工人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怎么 创,”一个市民问道。“是不是允许在岗人员从事有偿的兼职啊,比如说,公务员开一个金 铺,”有人这样问。难道说“全民创业”就是要人人作商人吗,当然不能如此片面理解。在武 汉市两会上,市长阮成发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观点时指出: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就是要 制定实施全民创业行动方案,实行更加有效的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 业, 干部创事业, 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 在全市形成竞相创业的生动局面。 据此理解, 我以为全民创业之“全民”和所创之“业”,都是一个差异性概念。不同的人都拥有自己区别于 他人的社会角色和优势。对于公务人员来说,显然主要是创事业,是兢兢业业地把担负的公 职履行好,而不是去兼职经商开店子等。而各阶层的民众,则大可以结合各自的实际,找准 切入点,发展自己的家业、企业和事业。比如,一些
1
人开工厂、办公司是创业,一些人开个 小店摆个小摊也是创业,一些农妇养猪养鸭或者进城擦鞋等,亦同样是创业。总之,这里的 “业”是指百业,只要合法经营,能劳而有获,能为社会增添财富,那就属于可创之业。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2
范文五:对数学建模的理解
对数学建模的认识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处处都存在着数模的思想,关键是我们缺乏一双发现数学知识的眼睛,缺乏实践操作的动手能力。数学建模也就是当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人们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作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把它表述为数学式子,也就是数学模型,然后用通过计算得到的模型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 并接受实际的检验的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现象的过程。这里的实际现象既包涵具体的自然现象比如自由落体现象,也包括抽象的现象比如顾客对某种商品所取的价值倾向。这里的描述不但包括外在形态,内在机制的描述,也包括预测、试验和解释实际现象等内容。
数学模型一般是实际事物的一种数学简化。它常常是以某种意义上接近实际事物的抽象形式存在的,但它和真实的事物有着本质的区别。要描述一个实际现象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录音,录像,比喻,传言等等。为了使描述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人们采用一种普遍认为比较严格的语言来描述各种现象,这种语言就是数学。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事物就称为数学模型。有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些实验,但这些实验往往用抽象出来了的数学模型作为实际物体的代替而进行相应的实验,实验本身也是实际操作的一种理论替代。竞赛以三人(本科生)为一组,在四天时间内,就指定的问题完成从建立模型、求解、验证到论文撰写的全部工作。
数学建模的过程:(1)模型准备: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2)模型假设: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 (3)模型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划各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尽量用简单的数学工具)。 (4)模型求解:利用获取的数据资料,对模型的所有参数做出计算(或近似计算)。(5)模型分析: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6)模型检验:将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形进行比较,以此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如果模型与实际较吻合,则要对计算结果给出其实际含义,并进行解释。如果模型与实际吻合较差,则应该修改假设,再次重复建模过程。 (7)模型应用:应用方式因问题的性质和建模的目的而异。
数学建模需要的几种能力:1、数学思维的能力;2、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3、资料检索能力:Google等互联网资源,图书馆;4、编程的能力: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有MATLAB和Mathematica
数学建模带给了我们什么 是过去荣获的种种荣誉吗 答案是否定的。数学建模带给我的是现在的指示,发散性思维,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为什么数学建模能有效地启发我们的思考并由此培养能力呢,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数学建模的内容有很强的趣味性、综合性和挑战性。
数学建模的意义:1、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训练快速获取信息和资料的能力 3(锻炼快速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技能 4(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增强写作技能和排版技术 6(荣获国家级奖励有利于保
送研究生 7(荣获国际级奖励有利于申请出国留学 8、更重要的是训练人的逻辑思维和开放性思考方式。
我觉得数学建模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崇尚真理、追求完美、讲究效益、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它能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过去强调数学知识的“有用、可用”,到使学生所学知识的“想用、能用和会用”,让学生更多自主的实践,把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探索发现、使用计算机、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与思维品质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实际体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综合上述可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在学校大力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在参与中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