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思想感情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思想感情探究
作者:许丽莎
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三版》2016年第04期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诗歌板块包括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在内的四大考点之一。近五年,全国课标卷每年的每套试卷都无一例外地考到了这个考点,考查形式基本都是主观题。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说。
[情感概括题]
此类题目要求直接说出某诗句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设题方式一般为:
第×句诗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本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诗的×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考查以上四问,可知此类题提问都比较直接,指向性很强,要求明确。
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为:①整体感知,找出“情语”。从标题和正文中找到直接揭示作者感情的词语,这些词句以动词和形容词居多,大多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一般会在标题或正文的首句或尾句中,如“愁”“忧”“喜”“乐”“怜”“泪”“怅”等词语;②局部精读,捕捉“景语”。抓住核心意象,捕捉景物特征,借此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典故语,挖掘典故背后作者的用意。③分析概括,领悟情感倾向。
例1 阅读陆游的《鹊桥仙》,回答: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分析 前一问是对主旨内容的考查,后一问直指感情的归纳概括。“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当年豪举”看似激昂豪迈,但“谁记”二字一笔陡转,顿时引出理想落空的寂寞凄凉。上阕最后两句以“独”字为转折,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复国大业之士却被闲弃不用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虽身寄湖山,但心存河岳,对世道不公的愤激之情。
不少同学在作答此题时,将第二问的思想感情简单概括为“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与牢骚”,这是不完全符合答题要求的。概括题必须明确两点: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何种感情基调。
范文二:思想感情练习
思想感情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减字木兰花 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 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 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 谢家,即唐代著名歌伎谢秋娘家。古诗词中常用谢家代指歌伎家。 请说说本首词上下阕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并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 抒怀的。 答: 答案 本首词上阕抒发了作者感慨年华已老、万事已休的心绪;下阕抒发作者 对国家败亡的痛惜心情。 作者巧妙运用了一连串的典故 (或答巧妙化用前人诗句) 来抒情:借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郎”自谓,感叹 自己漂泊的处境;借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桃花依旧笑春风”感叹“世事无 常”,自己只有心灰意冷;借白居易在浔阳江上听琵琶因有感于天涯沦落而掉泪 来写自己因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自己的泪要多于白居易。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 萨 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注】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 沉水:沉香。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全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 (2)全词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充分表达词人情感的? 答案 (1)全词抒发的是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故乡何处是”一句直接点明 了这种情感,而“忘了除非醉”则更是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深沉真挚。 (2)词的上阕写初春的景色及词人的感受,是为下阕抒发思乡的悲情作反衬。 “忘了除非醉”则直抒胸臆,说明这种思乡之情只有在醉时才能忘却。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南柯子?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阙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你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答案 (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
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 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 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 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
“绿杨堤畔问 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写的是词人站在荷塘边, 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 也是这个时候, 他到过此地, 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 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 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 “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 么?”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秋岁引① (宋)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 台风②,庾楼月③,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④,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 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 后,思量着。 【注】①此词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后的晚年作品。 ②楚台风:典出宋玉《风 赋》,楚王游于兰台,有风然 而飒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③庾楼月:典出《世说新语?容 止》,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④担阁:耽搁。 (1)本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对此加以概括。 (2)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上片借“角声”“燕”“雁”等意象,描写了一幅凄清、冷寂、哀 伤的秋光图。 (2)①久客异乡、思盼归家但又身不由己的思绪。旅舍客馆令羁身异乡的客子 心中抑郁,砧上的捣衣之声 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角声”“燕”“雁”都寓有久别归家之意。②倦意官场 (或被名利所缚) “无奈被些名利缚, 。 无奈被他情担阁”名缰利锁, 缚人手脚, 世情俗态,耽搁自在生活。③借对昔日欢会、空负情人期约的描写,表达对无拘 无束的百姓生活的留恋与向往之情。其深层借以抒发自己对政治的厌倦之情。④ 历经沧桑后欲寄情山水(或:心归自然)而不得的痛苦之情。欲在景中寄托情感 而不得。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 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请简要分析上阕景物描写的特点。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抒情手法。 答案 (1)①动静结合。“坠叶”为动,明月是静。
②以声衬静。落叶的细碎之声,使夜的寂静特点更加突出。 ③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练”的比喻使月光的洁白、静谧跃然纸上。 (2)写秋夜离人相思之情。 ①间接(借景)抒情:词的上阕在秋夜寒寂静
的画面中寄寓了词人深切的怀人之 情。(或借人物描写抒情, 词的下阕通过描写主人的愁意、愁容、愁态,刻画了一个因思人而深夜难眠的人 物形象。) ②直抒胸臆。词的下阕“酒未到,先成泪”“谙尽孤眠滋味”等,直接表达了主 人公的忧愁。 6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滴滴金梅 孙道绚 月光飞入林前屋。风策策,度庭竹。夜半江城击柝声,动寒梢栖宿。 等闲老去年华促,只有江梅伴幽独。梦绕夷门旧家山,恨惊回难续。 注:孙道绚,中原人,盛年孀居。在金兵南下之际,她同李清照一样,“漂零遂 与流人伍”,流徙江南,只身 寄居一室。 (1)上阕中有一个字用十分形象,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词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飞”字用的传神。从视觉方面着笔。透过窗棂看到月光透过林梢, 穿入小屋,写出了不眠者眼 中的月光情态,境界极佳。 (2)词中表达了词人处于离乱寡居之中,恋旧居、爱旧国的思想感情。上片写作 者所处环境,由客观事物象征作者的心态,下片深入刻画词人内心世界.抒发出 怀念国都的思想。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 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 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1)词中记述了诗人与参寥的哪些交游活动,请加以概括。 (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 达作用。 (3)下片蕴含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 (1)答题要点:观钱塘潮,赏游西湖春景。 (2) 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征, 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 的 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 之情。 或:比喻。以潮涨潮落喻人世的聚散离合,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 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表达了对与参寥在杭州的交游生活回忆和留恋之情,对友情的珍惜,以及 离别之际对参寥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心志。(依依惜
别之情,对来年再聚的期待之情) 8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 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运用了
哪种表达技巧?请对此作简要说 明。 (2)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 者怎样的感慨? 答案 (1)从视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 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衬托:远近分明, 动静结合。 (2)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 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 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9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 【清】纳兰性德①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②! 注释:① 纳兰性德,字容若,清初著名词人。婚后三年,妻卢氏亡故,此诗作 于其妻亡故后。② “谢桥”,代指谢娘所在之地。谢娘者,於唐宋诗词通常泛 指所恋之美人。 (1)品味“瘦尽灯花又一宵”句中“瘦”字的表达效果 (2)“梦也何曾到谢桥”语中含有什么样的语气?联系全诗, 简要分析此句表达 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瘦”字,拟人,形象生动,表现了灯花从亮到灭的过程;既是灯花 瘦,也暗含着作者因思念而心碎形瘦的情状。 (2)语中带有埋怨的语气,梦里又何曾与亡妻相遇呢。词人因思念亡妻而彻夜难 眠,希望醉眠入梦,在梦中与亡妻相遇,以解相思之苦,但即便是在梦中也不曾 见过亡妻,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极度思念极度沉痛的情感。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 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将欲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词的上阕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做具体 分析。 (2)“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用了谁的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答案 (1)上阙寓情于景,传达出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孤愤 之情。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 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 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表现出一种沉郁含蓄
的风格。 (2)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 情。 11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
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杜宇: 即杜鹃, 又名子规。 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 又有“杜 鹃吐血”的典故。 (1)词人写杜鹃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这首词在景物描写上极力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请结合词人“况半世飘 然羁旅”的身世说说这首词表 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泠泠”是清凉、清冷之意。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照进稀疏的竹 林,洒在竹林的地面,给人清冷之感。“泠泠”与第三句中的“寒”字照应,点 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 (一说:“泠泠”形容水声清越。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 仿佛听到一涨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与第三句中的“寒”字 照应,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2)寂寞之因: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声音,以动写静,反衬出夜的寂静,从而衬托 出他的寂寞情怀。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2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 尤袤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⑴第一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⑵第二首诗中的“安得”二字反映了诗人内心怎样的矛盾?如此作结, 有何 妙处? 答案 ⑴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层次,对画中景物作客观描写:远处是万 里江天, 近处是一村烟树, 杳霭微茫, 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象。 后两句为第二层次, 写诗人看画时的主观感受,赞叹观赏米元晖画笔如见真山水,好像已置身于潇湘 之上。 ⑵画中的境界确是令人神往的, 可是, 要披戴绿蓑青笠, 就得抛弃纱帽官服; 长在江湖之上泛宅浮家,也就免除了尘俗的纷烦和仕途的荣辱。这在诗人的确是 个矛盾,“安得”二字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如此作结可谓一箭双雕,既抒发了 自己内心的感慨,又表现了对米元晖更高的评价:能绘出如此境界的画家,其人 之清高绝俗不言可知。
13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① [南宋]陈亮②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 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注】①多景楼,
在江苏京口(镇江);②南宋孝宗 15 年,陈亮因反对南宋统 治者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而放弃北伐的主张,亲自到京口一带考 察。 (1)“河洛腥膻无际”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全词感情起伏变化很大,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答案 (1)借代;用“腥膻”代指(充满了腥膻之气)的敌占区,暗含对统治者苟 且偷安,不思恢复(收复失地)的批判(讽刺)。 (2)由开头对无人领会登临意的慨叹,对统治者只知借天险以求苟安(南宋朝 廷如六朝统治者一样出于自私的打算而苟安于一隅)的郁愤,转到对南宋有些人 (“王谢”)空发议论(空谈)却无北伐(收复)行动的讽刺, 再到最后转为抒发破敌 取胜的豪情(收复失地的必胜信念)。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个变化的? (2) 《唐宋诗醇》称白居易的《村夜》 :“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 七绝中之近古者。”你 认为这样的评价合理吗?为什么? 答案 (1)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诗人借景物的 变换写出感情的变化。 1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 赵令畤①(北宋)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②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①作者与苏东坡过从甚密,东坡为爱其才,曾荐其于朝。东坡因政争遭贬 谪时,作者亦受牵累。②頩,读作 pīng,光润美好的样子。 (1)词中的第一个“先”指的是 ,第二个“先”指的 是 。 (2)指出这首词中“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案 (1)春风最“先”使梅花吐出了嫩蕊 女人们最先把梅花连同钗饰插 在头上 (2)三四两句,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点出了梅花的风骨、品格。“不受众芳 知”,表明梅花的态度是不卑不亢,从容而自矜的。“端须月与期”,词情突然 扬起,说只有月亮才配与梅花作伴。前句抑,后句扬,抑扬之间,把梅花格调的 高绝,推上顶峰,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虽然遭遇挫折,但仍然要保持清高孤傲,卓
然不群的品质的襟怀和性情。 16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唐多令 邓 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 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 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
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 (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双关,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 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 意境,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 17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数 日 [宋]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野 望 [宋]翁 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1)两首诗都写到秋天的景象,但是诗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有所不同。赵诗流露 出一种 的感情,而翁诗则流露出一种 的感情。 (2)赵师秀和翁卷都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两首诗的末两句均令人拍案叫绝, 请结合诗句内容分别赏析其 妙处。 答案 (1)赵诗流露出一种 懊丧(落寞、悲苦)的感情,而翁诗却流露出一种 闲淡(欣喜)的感情。 (2)赵诗末两句写由于树林稀疏使远山呈现出它的雄姿,却又被云遮去了一半。 一“放”一“出”,神采飞扬,显现出淡远的画镜,山却“一半无”,不禁让人 懊丧,写得起伏跌宕。 (或者结合诗句写出拟人手法及其好处) 分)翁诗末两 (2 句写的是诗人登山为了看水,却在水里看见了青山的影子;“闲”字(或者抓 住“忽”字赏析) 可以想见诗人闲淡疏放的风神与“野水”“青山”等清空悠远 景色正相契合; (或:写出了一种审美境界,山掩水,水映山,从山看水,从水 看山,从一事物身上看出另一事物的影子,语虽质朴,但理趣盎然) 1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子规 余靖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注】范仲淹上书朝廷,要求对旧制进行整顿和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被贬为 陕西路宣抚使。当时诗人为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与范仲淹交往甚密,于是上奏 章为范仲淹辩护,也被贬。这首诗即为此事所感而作。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2)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对这首诗歌进行赏析。 答案 (1)①对范仲淹遭贬的同情及对执政者的愤慨。②无意于仕宦、归隐田园 的感情。 (2)这首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开头两联借景抒情,作者 描写了子规啼叫、疏烟明月、微雨落花等景物,写出了一幅春残之景,寄寓
了自 己的感情; 最后两联直抒胸臆, 联想到了范伸淹及自 己的遭遇, 诗人肝肠寸断, 涕泪滂沱,惭愧为名利所缚,感叹不如及早归隐田园。 19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答题。 天津桥①春望 雍陶②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③花。 [注]①天津桥:建于唐朝的东都洛阳洛水之上。②雍陶:晚唐诗人③上阳:指上 阳宫。上元年间始建,武则天、唐玄宗曾多次巡幸洛阳。安史之乱后,宫苑遂日 渐荒芜。 (1)具体说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⑵简析这首诗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 烟,缕缕柳丝随风飘荡,斜拂岸边;描绘了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 (2)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先描绘天津桥边明媚、绮丽的春光,后转写金殿闭 锁,宫苑寂寥之景。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的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 岁重来,而大唐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衬衷情(或答反衬) 。第四 句写宫莺不甘寂寞,衔着一片残红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凄凉 泠落的景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国运衰微、今非昔比的伤感和哀叹 20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①人在羁旅的寂寞孤独思乡之情,②身世苍茫、半生飘零的悲凉之 情,③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 (2)示例一:这首词运用了味着这首词的主旨是写送春情怀。”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 ⑴①即将还家之喜;②为即将返家而沉醉之喜;③沿途赏美景之喜;④来 路艰难跋涉已成过往之喜。 ⑵不同意。全词抒发的是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之情。全词通篇都是紧扣“喜还 家”三字构思下笔、写景抒情的。 2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 人与绿杨俱瘦。 (1)分析末句“瘦”在词中的妙处? (2)本词前两句与后面几句,在情感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人与绿杨俱瘦”用了拟人手法,一个“瘦”字,写出了主人与绿 杨的消瘦与憔悴,人物因伤春而瘦,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春忧思哀伤之情。 (2)前二句直笔写春,写莺歌啄花,写燕翔点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一个“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达了 伤春凄冷之情。 由赏春到伤春的变化。 本词用了反衬的手法, 从愉快之景象叙起, 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表达了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 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感,因伤春而引发怀人之悲苦与忧伤之情。 23 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 (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跳”字写出了雨之急、雨之大;“跳”这个动词绘声绘色地把雨 打荷叶的情景极为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2)上阙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满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 而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命名诗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 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 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
24 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 (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跳”字写出了雨之急、雨之大;“跳”这个动词绘声绘色地把雨 打荷叶的情景极为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2)上阙诗人梦中泛舟
西湖花底,看到的是满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 而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命名诗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 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 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 2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 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 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答: 答案 (1)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嫩绿”与“红 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 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 (2)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消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 接新一天的到来;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 2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 萨 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注】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 沉水:沉香。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全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 (2)全词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充分表达词人情感的? 答: 答案 (1)全词抒发的是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故乡何处是”一句直接点明
了这种情感,而“忘了除非醉”则更是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深沉真挚。 (2)词的上阕写初春的景色及词人的感受,是为下阕抒发思乡的悲情作反衬。 “忘了除非醉”则直抒胸臆,说明这种思乡之情只有在醉时才能忘却。
范文三:思想感情2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二)
1、(2016·山东卷·T 四)14. 阅读下面的元曲, 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 灯火青荧对客船, 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 雪片与风鏖战, 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结合作品, 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2、(2014·江苏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 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 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 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 日暮归来雨满衣。
(1). 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6·江苏卷·T10、11)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 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 戏用李广事, 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 匆匆未识, 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 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 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 要短衣匹马, 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 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 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 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 杜曲幸有桑麻田, 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 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 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 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2). 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6分)
4、(2015·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 明河浮太清。
风林一叶下, 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 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路, 炬火驿前迎。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 请简要分析。(3分)
③④①②②①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3分)
5、(2015·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 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 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 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 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 山空月色深”。(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解析】分析情感变化, 可以逐句地分析该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然后串联起来。“孤舟夜泊洞庭边, 灯火青荧对客船”, 借景抒情, 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情, 羁旅之思; “诗豪与风雪争先, 雪片与风鏖战, 诗和雪缴缠”表现诗人诗兴大发的激动之情; “一笑琅然”表现作者的乐观、旷达、豪放。综合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诗人的感情变化是:孤独寂寞——豪迈旷达。 答案: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 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1分) 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1分) 风雪鏖战, “诗豪”与风雪争先, “诗”又与雪缴缠, 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1分) “一笑琅然”, 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1分)
2、【解析】从诗句可揣摩作者的情绪。“九日驱驰”表明是欣然前往的, “寻君不遇又空还”看出是怅恼的, 从“诗思清人骨”可知友人是值得欣赏的。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 情感的体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评分标准】须答出情绪的变化, “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一点1分, 要点一紧扣“乘兴”, 要点二紧扣“怅惘”, 要点三紧扣“欣赏”。
【解析】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城郭休过识者稀”, 是说不要经过城郭, 因为认识他的人少; “哀猿啼处”, 是说他住在深山老林里, 不然哪里来的“猿啼”; “柴扉”, 是说他家居简陋; “渔樵路”, 是说他过着渔樵生活, 是隐也; “日暮归来雨满衣”, 是说他完全与山相融, 亦隐也。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 家住深山; 与渔樵为伍; 居室简陋。
【评分标准】一点1分, 答出任意三点可得满分。
【解析】赏析结句的表达效果, 一般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答。第一首诗结句, 从“门对寒流雪满山”来看, 这里写的是友人居住的生活环境, 结合前一句来看, 这里是在回答“诗思清人骨”的疑问, 答时要注意把握这一关系。第二首诗结句, 从诗句内容看是描述诗人日暮归来衣服被雨打湿的情景, 从“日暮”和“满”可以看出诗人的执着。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 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 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 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
第二首诗的结句, 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 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 展示其生活情趣) 。
【评分标准】分别就两首诗结句进行赏析, 第一首诗结句赏析3分, 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 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 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三点各1分。第二首结句赏析2分,
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 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 展示其生活情趣) 。两点各1分。
3、【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内容, 领略作品艺术效果的能力。解题时, 应先通读文本, 理解大意。本词上阕之大意即如“序”所言, 是读《李广传》引发的联想, 所以可与此结合起来理解。此词上阕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载:李广罢官闲居时, “尝夜从一骑出, 从人田间饮。还至灞陵亭。灞陵尉醉, 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 何乃故也! ’止广宿亭下。”开篇至“无言”数句即写此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 以之居篇首, 表现了作者对灞陵尉势利的愤慨。同时, 词中直接用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语“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称赞李广, 表达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美之情。一贬一褒, 憎爱分明。又载:“广出猎, 见草中石, 以为虎而射之。中石, 没镞。视之, 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 可见胆气之豪; 弓弦一响而巨石顿裂, 可见箭力之健。如此健者之李广而惨遭排挤, 足见当时朝政之昏暗。《李将军列传》又载:“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 而诸部校尉以下, 才能不及中人, 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 而广不为后人, 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辛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苦战而不得功勋, 英勇而反遭罢黜, 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据此可概括上阕提及的李广的三件事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1分) 射虎中石,(1分) 功高难封侯。(1分) 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 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1分) 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1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题时, 应先通读文本, 理解大意。下片首先用杜甫《曲江三章》诗意, 而又不尽相同。作者摘取杜诗而冠以“谁向”, 表示自己不想闲话桑麻, 了此余生。“要”字表明愿意追随李广, 罢居而不忘骑射, 关心国事。李广后来又被起用, 为“右北平太守”, “匈奴闻之, 号曰‘汉之飞将军’。”至于自己呢, 则绝不违背坚决抗战的初衷与朝廷中苟安之辈同流合污。“看”字亦含自明心迹之意。接着两句借古述今, 汉代重视边防, 多少人因边功而取得功名, 但却还有像李广这样敌人闻而丧胆的“健者”被等闲视之, 不得封侯。回顾自己少年时曾参加农民起义军抗击金兵, 但南归以后, 虽力主抗战, 却被排斥而长期退隐。那么, 自己与李广同一遭遇也就不足为奇了。“甚”即“为甚”之意, 是以设问加强感慨, 也在为自己的身世隐隐叹息。最后暗用苏轼诗意, 点出副题咏史旨意。然后概括整合, 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化用杜诗, 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 赞赏朋友的高风;(2分) 借李广自比, 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2分) 结句融情于景, 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2分)
4、【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抓住第二联的关键词“风”“叶”“露”“虫”, 可知作
者描绘了一幅秋天夜间的画面, 作者通过意象语言“风林”“叶下”“露草”“虫鸣”等关键词, 以声衬静, 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氛围。
答案:(要点) 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 叶子悄然落下; 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 百虫鸣叫; 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 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评分标准】准确理解上句和下句的意思, 各得1分, 写出全联的意境, 得1分。其他看法, 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思想感情要联系背景, 调动积累, 知人论世, 品读诗词, 理解内容, 分析情感。三、四两联作者走笔抒怀, 写卧病, 写吟诗, 然病中所思, 诗中所吟, 仍是难以忘怀的大散关, 那铁马冰河的边防重地, 那驿炬来迎的抗金前沿。体现了作者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
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 仍壮心不已, 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 还想重返战场, 报效国家。
【评分标准】整体写出诗人的爱国情怀得1分,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得2分。意思对即可。
5、【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静”“彻”分别说静、动, 这有动静结合的意味。“风声彻”衬托出“谷静”“山空”“月色深”, 可见运用了衬托手法。本联写景, 从写作角度来说视听兼具, 视觉有“月色”, 听觉有“风声”。写景的目的, 首先要表现山中景物本身的美好, 然后才是为抒情服务。
参考答案:用山谷的幽静、空旷来衬托风声格外响亮, 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 动静结合, 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评分标准】答出“衬托”并分析效果得1分, 答出“视觉听觉相结合, 动静相结合”并分析效果得2分。
5、【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思想内容的能力。尾联“一遣樊笼累”表明作者当时身份是官员, 同时希望辞官不做, 获得自由; “唯馀松桂心”, “松桂”本身寓意高洁、坚贞, 同时结合标题“山”, 表明诗人回归山中(自然) 的情怀。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 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1分) 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起兴写起, 表明作者访问山家的缘由;(1分) 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 落日透过槐树洒下斑驳光影, 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1分) 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 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1分) 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1分)
【评分标准】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1分, 结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赏析各1分。
范文四:诗歌思想感情
三、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忧民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又如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古典诗歌取材丰富,情感类型多种多样,大凡人类喜怒哀乐之情都在古典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而这些情感又因为个人经历、胸襟气度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分析诗歌题材内容入手,归结产生不同情感的原因,理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情感类型,然后将其分门别类,从而作为鉴赏新作时的参考。比如:忧国忧民之感慨(杜甫《春望》);国破家亡之痛楚(李清照《声声慢》);游子逐客之凄凉(白居易《琵琶行》);征夫思妇之幽怨(王昌龄《闺怨》);怀才不遇之寂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报国无门之激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建功立业之豪迈(王昌龄《从军行》)等等
有忧国忧民: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 2(有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热忱报国的激情, 赤诚献身的心声。 3(有思乡怀人:天涯羁旅的愁思、 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勉励、革命战友的思念、难舍难分的惜别。
4(有寄情伤逝: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凄美惆怅的记忆、悠长山水: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 5(有感时寂寞的思念。
6(有热情赞美:对英雄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的赞美、对亲情爱情的赞美。 7(有人生梦幻:青春的梦幻、理想的追寻。
8(有吟唱自然:自然的美妙、大地的景观。
1(有忧国忧民: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 2(有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热忱报国的激情, 赤诚献身的心声。 3(有思乡怀人:天涯羁旅的愁思、 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勉励、革命战友的思念、难舍难分的惜别。
4(有寄情伤逝: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凄美惆怅的记忆、悠长山水: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 5(有感时寂寞的思念。
6(有热情赞美:对英雄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的赞美、对亲情爱情的赞美。 7(有人生梦幻:青春的梦幻、理想的追寻。
8(有吟唱自然:自然的美妙、大地的景观。
范文五:诗歌思想感情
第一节 古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
1、咏史怀古诗:
2、咏物诗:
3、山水田园诗:
4、边塞诗:
5、爱情诗、惜春诗:
6、羁旅诗、送别诗:
7、闺怨诗、宫怨诗:
8、游仙诗、梦幻诗:
常见意象
表一:
表二:
表三:
1、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特点找出诗思想感情的线索。
我们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特点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辛弃疾、陆游人生经历特点是,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因此,他们的诗词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李清照人生经历特点是,南下前后的完全不同的命运和感情,于是表现出南下前闲适欢快,南下后忧愁郁闷。李白、苏轼、杜甫等都表现出人生经历特点与诗思想感情的高度对应性。大家可尝试着列出诗人经历特点和诗思想感情相对应的表。
2、从诗词的注解找出诗思想感情的线索。 有时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诗的注解常常是为了帮助读者明白诗歌思想内容。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一句看出,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图解
(一)古代文人思想图解:
古人的理想人生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和“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成了古代文人的两大思想主流。“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独善其身,就是高洁(品性)人生或出世(精神)人生;兼济天下,就是入世(精神)人生。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古代有作为的文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
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信奉儒家思想的文人)如屈原,杜甫;
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信奉道家、佛家思想的文人),如陶渊明、孟浩然;
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想退隐,却又不甘心退隐,饱受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的煎熬(信奉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的文人),如李白、苏轼。古代文人身退后,不再关注“兼济”之“天下”,而是关注自身的品性,为了让破碎的心灵得到慰藉,他们于是在“未功成”]和“黯然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高洁人生。他们认为,虽然未功成,但有高洁的人生,足以名垂名世。在现在列表格展现古人文人思想脉络。
寄托国家起用良将卫国的理想
(二)古代文人感情图解:
《老残游记·自叙》有一段文字很有意思。“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哭泣计有两类:一为有力类,一为无力类。痴儿呆女,失果则啼、遗簪亦泣,此为无力类之哭泣;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此有力类之哭泣也。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想思向谁说?”曹
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万艳同杯”者: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妙语道出了古代名作,大多是“哭”的文学,也就是“悲情崇高美”的文学。古代文人大多有“兼济天下”、“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理想,但现实是,统治者仅把他们用来装点门面罢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古代文人失落伤感。正是这个失落伤感,激发了他们伟大的创作灵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功成”的文人往往因失去伤痛的刺激而丧失了创作灵感。所谓“江郎才尽”的典故就有这个道理。下面我列表格显示古代文人的情感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