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尺度在中国古代社会
一、选择题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尺度。在中国古代社会,我们的先祖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经历
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以其代表的生产力水平在很长的时期里都走在世界的
前列。
1、石器是人类童年首先使用的劳动工具。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制造石器和过群居生活,这是早期人类最主要的两项文化成就
B.打制石器称旧石器,打制和使用旧石器的时代称旧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称旧石器
时代文化
C.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前者学会种
水稻,后者培植了粟
D.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此时期不仅使用磨制石器,还会制造小青铜器,
发明了丝织品
2、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由此,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
关于“青铜时代”的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司母戊鼎就出土于这里
B.商周时代,青铜器农具已经大量使用于农业生产
C.青铜铸造艺术在商周时代达到高峰,商时出现大量青铜铭文,西周则开始有平雕和浮雕
D. 广汉三星堆大型青铜铸像是该时代青铜艺术的杰作
3、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
提高。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西周时的铜柄铁剑证明西周晚期铁器已开始出现
B.铁农具在春秋时期已在较广泛地区使用,战国时则使用更普遍
C.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创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淬火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D.西汉时煤是冶铁燃料,东汉时发明了低温炼钢技术和用水力鼓风冶铁
在古代社会,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一切财产之母。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深刻地反映
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4、通过赋税改革来确立土地私有的改革是
① 齐国相地而衰征 ②鲁国初税亩 ③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 ④魏国的李悝尽地力之教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①④
5、有关土地制度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周天子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取决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和地主阶级的变法
C.曹操实行屯田制,使流民与土地结合,是比较完备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D.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所有权
6、土地兼并和土地高度集中是封建社会周期性出现的历史现象。对此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A.它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阶级矛盾尖锐原因之一
B.王莽废除土地私有,实行封建土地国有,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C.张居正曾清丈土地,实行土地改革
D.康熙帝实行更名田,规定所有土地均归现在耕种人所有
赋税,包括田赋、力役以及工商各税,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组织
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征,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产物。
7、以下关于赋税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原始社会没有赋税
B.奴隶不交纳赋税
C.封建赋税的征收大概始于春秋时的齐国和鲁国,
D.农民向私田主交纳的是田税
8、关于秦汉赋税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A.秦收田租,不收户赋和其他苛捐杂税
B.西汉农民的负担重在田租
C.汉时的三十税一或免若干年田租,真正得好处的是地主阶级
D.编户齐民按家庭人口多少承担国家的赋役
9、北魏徭役的征调对象是
A.所有的人 B. 未交租调的丁男 C. 成年人 D. 丁男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历代王朝的兴衰
无不与农业有莫大的关系。可以说,农业兴则天下安,农业衰则天下乱。
10、关于五谷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指稻、黍、稷、麦、豆
B.商周时期已经种植
C.甲骨文不记此事
D.《诗经》有此记载
11、对封建统治者在农业问题上的举措,叙述符合事实的是
A.秦始皇轻视农业,不兴修水利,更没有推广牛耕改进铁农具
B.西汉初统治者重农抑商,文帝时工商地主地位更低
C.隋文帝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D.元世祖只把牛羊的多少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的依据
12、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且特别提倡节俭制约奢糜的是
A.汉文帝 B.汉武帝 C. 嘉靖帝 D.乾隆帝
13.在自然经济社会,人口的多寡,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据统计,人口数字过亿的
朝代有
①西汉 ②东汉 ③隋 ④宋 ⑤元 ⑥清
A.①② B.③⑤ C.②④ D.④⑥
14、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下列水利工程的兴修,其主观目的不在于农业灌溉的是
A.孙叔敖修芍陂 B.西门豹修西门豹渠
C.李冰修都江堰 D.郑国修郑国渠
15、下列农作物的种植栽培情况,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A.半坡原始居民种植蔬菜、麻 、棉花
B.秦时有了水稻育秧移植技术和双季稻
C.北宋占城稻传播到江淮黄河流域
D.玉米、番薯在明代从国外引进中国
16、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先进的耕作工具和方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汉赵过发明耧车,推广代田法
B.唐人创制了利用自然力的筒车
C.唐朝人发明曲辕犁
D.明朝人发明了马力操作的踏犁
17、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由北而南移动,稳定地形成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是在
A. 魏晋南北朝 B. 唐后期 C. 五代时期 D. 南宋
18、畜牧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与一定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有关畜牧
业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以畜牧为主
B.商朝人用牲畜拉车和祭祀
C.突厥人靠羊马生活
D.元时人们在漠北草原凿井为人畜提供饮水
原始手工业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由于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生产
规模越来越大,行业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与人们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其水平之高,
足以使今日中国人自豪。
19、半坡氏族原始居民还不懂得的手工技术是
A.制造石斧、石锄、石铲
B.织麻布制麻衣
C.制造彩陶、白陶、黑陶
D.制造弓箭
20 、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此叙述错误的是
A.东汉时新疆已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
B.南宋时棉纺织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C.元时手工业首推棉纺织业,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D.陈宝光妻和黄道婆都是著名的棉纺织家
21、陶瓷制造业是中国最古老的手工行业之一。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商周时已出现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②魏晋南北朝能制青瓷、白瓷
③唐时生产三彩陶器,为后来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④南宋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
⑤元代能制造青花瓷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2、中国江河湖泊众多,自古以来人们就学会造船代步、运输货物。对此叙述,不正确的
是
A.汉代造船技术进步,发明了橹、舵、布帆、锚
B.隋唐时中国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C.五代时人们开始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
D.南宋能造载几万担粮的远洋海船
23、有关手工业情况的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战国出现采用夹纻技术的精巧漆器
B.春秋战国时人们已能以曲造酒
C.东汉改进造纸术后,造纸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手工业
D.魏晋时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还发明了灌钢法
24、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代,河姆渡人就用木造屋定居,此后,中国建筑不断发展,其水
平之高,足以傲视世界。对此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夏朝城市建筑规模大,王都遗址面积达三百多万平方米
②秦阿房宫能容纳数万人
③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长安城设计合理规模宏大,
④赵州桥“奇巧固护,甲于天下”
⑤辽代建的卢沟桥闻名中外
⑥明朝蒯祥主持北京宫殿、园林、寺庙、陵寝的设计营建,被誉为“蒯鲁班”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谓之商业;由于商品交换数量的增加和交换地区的扩
大,交换的中介人逐渐专业化,出现了商人阶层。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商
业也有相应的发展,纯堡垒性质的城市由此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5、商民善于经商,后世于是将贩卖商品从中取利的人称为“商人”。以下叙述不符合商
朝情况的是
A.都城是全国交通中心 和商业都市
B.交通已有一定规模,道路沿途设有旅舍
C.建有邮传制度
D.临淄、邯郸、大梁、郢亦是繁华商业中心
26、春秋范蠡人称“陶朱公”,后成富商的代名词。下列有关商人的说法,你认为值得怀
疑的是
A.战国巨贾吕不韦,居然做了秦国相国。
B.秦始皇统治残暴,虐待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巴寡妇清
C.刘宋时商人因不满政府限制交易曾发生骚乱
D.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闻名全国
27、 “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艄,填满河路。”说的是唐武则天时的
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广州
28、汉初统治者采取抑商的政策,其直接目的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限制商贾势力的过度膨胀
C.报复商人对秦统治的支持 D.肃清楚霸王在商人中的影响
29、“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唐诗能反映的当时问
题是
①商人众多 ②商业繁荣 ③农村破败,田地荒芜
④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0、封建统治者从巩固统治出发,往往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而南宋统治者对外商采取的
政策则是
A.全面禁止 B.严格限制 C.听之任之 D.鼓励
二、材料选择题
31、阅读下面材料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的均田令。“唐制度田以步,其阔一步,其长二百
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
受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笃疾、
废疾者,人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
永业之田,树以榆、枣、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数。田多可以足其人者为宽乡,少者为狭乡。
狭乡授田减宽乡之半。其地有厚薄,岁一易者,倍授之。宽乡三易者,不倍授。工商者,
宽乡减半,狭乡不给。凡庶人徙乡及贫无以葬者,得卖世业田。自狭乡而徙宽乡者,得并
卖口分田。已卖者,不复授。死者收之,以授无田者。凡收授皆以岁十月。”
《新唐书?食货志》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唐初均田令目的、对象、特点及作用。不超过250字。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说我国养蚕、缫丝、织绸是嫘祖发明的,也是她首先向人民传播的。
材料二 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过一个被刀子切过的蚕
茧。在江苏吴江县钱山漾发掘的新石器中时代遗址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在殷代
的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等字,在一片甲骨文上还刻有“用三
头牛祭蚕神”的内容。
材料三 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一路上用于赏赐臣僚的绢帛便有百万匹。当时政府用赋税
的方式从民间征收的绢帛达五百万匹。而要织五百万匹绢,至少须用鲜茧四十万担。
两汉时简书、帛书并行,西汉简书多于帛书,东汉后期则帛书大大多于简书。
唐朝《元和郡县志》画了一幅开元年间“唐代贡赋丝绵和丝织品州府分布图”,图上
标明黄河流域贡赋丝绵和丝织品的州府比长江流域普遍。杜甫曾写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
耕女桑不相失” 诗,描绘齐鲁的丰饶景象。
材料四 北宋时,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广大地区,向北宋所交纳的丝织品比江南少,而两浙
路(今苏南和浙江)只是当时全国二十几路中的一路,它所交纳的丝织品,却占全国四分
之一。南宋时,江浙太湖地区丝蚕业十分繁盛。诗人范成大住江苏吴县时写《田园杂兴》
诗,有好几首是以丝蚕为题的。其中有一首是:“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
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还有一首是:“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
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请回答:①你怎样认识嫘祖发明丝蚕的传说?
②依据上述材料概述我国丝蚕业发展情况。
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之际丝蚕业重心变化及主要原因。
33、阅读下列材料
昔杨炎并租庸调为两税,而丁口之庸钱并入焉。明嘉靖后行一条鞭法,均徭、里甲与两税
合一。丁随地起非权舆(开始)于今日,亦曰通其变,使民不倦而已。我朝丁徭素薄,自
康熙五十年定丁额之后,滋生者皆无赋之丁。凡旧时额丁之开除既难,必本户适有新添可
补,则转移除补,易至不公,惟均之于田,可以无额外之多取,而催科易集。其派丁多者,
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保甲无减匿,里户不逃亡,贫穷免敲扑,一
举而数善备焉。所不便者,独家止数丁而田连阡陌者耳。然使丁分征地,则富户又将贿脱
而委制之贫民,欲编审之均平,顾可得乎?故自康熙末年,四川、广东等省先已行之。田
载丁而输纳,丁随田而买卖,公私称便。至雍正初,畿辅(今北京、河北地区)踵而行之,
次及各省,惟奉天、贵州,以户籍无定,仍就分征,山西亦于乾隆元年(1736年)以后,
陆续摊派。前后百数十年,时历三圣,其减除重则缺额者,史不绝书,经营裒益(增减),
然后法制大定。乃知唐之庸钱,不得不归于两税;明之均徭,不得不改为鞭:皆势之所趋,
不得已也。
王庆云《熙朝记政》卷三,《记丁随地起》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①、指出清摊丁入亩的目的。划线内容的观点符合历史实际吗?为什么?
②、概括摊丁入亩推行的主要特点,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③、扼要评价摊丁入亩的社会影响。
三、问答题
34、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扼要叙述我国古代货币发行、使用的发展趋
势,并分析主要原因。
35、与隋唐相比,辽宋夏金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有何不同?请结合史实扼要说明。
参考答案
二、材料题
31、背景:经历隋末战乱的唐初,人口流徙,土地荒芜。
目的: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农业,增加赋税收入,巩固李唐统治。
对象:以丁男为主,除寡妻妾外妇女不授田。
特点:①未触及地主土地私有制;②注重实际,宽乡、狭乡区别对待;③重男轻女、重农
轻商,但重视发挥农业劳动力的作用。
作用:使农民与土地结合。有利于唐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对李唐政权的巩固起了积
极的作用,也为后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2、①传说:养蚕、缫丝、织绸,工序繁多,不可能以一人之力独创。必然是聚集了无数
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和经验才形成。但“传说”至少能说明丝蚕业在我国很早就开始了。
②情况:丝蚕业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已出现。商时是重要的生产部门。
西汉时生产规模很大产量很高,东汉在西汉基础上又有了发展。直至唐时,黄河流域丝蚕
业都远超江南,齐鲁更甚。两宋时丝蚕业重心已经南移,江南地区尤其苏南浙江最为发达,
甚至家家养蚕户户织丝,丝蚕税成为政府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③变化:唐安史之乱后,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期遭受极严重的破坏。江南地区社会长期相对
安定,丝蚕业持续发展;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北人大量南逃,既为江南丝蚕业带来了大量
劳动力,又为丝蚕业提供了一定的销售市场。
33、①目的是“使民不倦”,“催科易集”,保证赋税征收。划线内容虽是颂扬之词,但
也多少反映了一些当时的情况。
②特点:先试点后逐步推开,历时长、较慎重;从实际出发,不强行一刀切;既不断修正
使之具有相对合理性又坚持推行保持相对稳定性。认识:清政府虽然是封建政府,目的在
于保证赋税收入巩固统治,但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上,从实际出发,慎重行事,保
持政策相对合理性与稳定性,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借鉴的。
③评价:中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完成了人头税归并于财产税的过程,对无地的农
民和工商业者较为有利,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赋税与负担能力挂钩,较之以前均平合
理,对土地兼并活动也有一定抑制和约束作用;征收手续简便,保证了税收的稳定;人头
税的取消,使封建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相对松弛,有利于人口增长、百姓安定、生产发
展,也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三、问答题
34、趋势:①原始社会没有货币,商朝时以贝作为货币。②战国金属货币通行但形制不一。
③秦统一货币后先后主要通行铜钱半两钱、五铢钱、开元通宝。④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
的纸币⑤明清时期由多种货币到白银为主要货币。
主要原因:①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②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建
立。③、封建政府征收赋税,保证财政收入的需要。
35、①、经济重心完全南移,稳定地形成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如南宋时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史书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如辽、夏、金兴修水利,奖励垦荒;③、商品经济更加繁荣。如商业活动突破了市与坊的限制,有夜市和瓦肆,出现了纸币——交子、会子,商税大增;④、海外贸易尤为频繁。如宋有专门机构管理对外贸易,初步建立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征收商税。泉州取代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港口;⑤、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和规模有进一步发展。如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应用,载粮几万石的远洋海船的制造,景德镇成为瓷都。
范文二: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尺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宝典]
一、选择题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尺度。在中国古代社会,我们的先祖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以其代表的生产力水平在很长的时期里都走在世界的前列。
1、石器是人类童年首先使用的劳动工具。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制造石器和过群居生活,这是早期人类最主要的两项文化成就
B.打制石器称旧石器,打制和使用旧石器的时代称旧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称旧石器时代文化
C.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前者学会种水稻,后者培植了粟
D.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此时期不仅使用磨制石器,还会制造小青铜器,发明了丝织品
2、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由此,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关于“青铜时代”的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司母戊鼎就出土于这里 B.商周时代,青铜器农具已经大量使用于农业生产
C.青铜铸造艺术在商周时代达到高峰,商时出现大量青铜铭文,西周则开始有平雕和浮雕 D. 广汉三星堆大型青铜铸像是该时代青铜艺术的杰作 3、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西周时的铜柄铁剑证明西周晚期铁器已开始出现 B.铁农具在春秋时期已在较广泛地区使用,战国时则使用更普遍
C.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创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淬火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D.西汉时煤是冶铁燃料,东汉时发明了低温炼钢技术和用水力鼓风冶铁 在古代社会,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一切财产之母。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深刻地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4、通过赋税改革来确立土地私有的改革是
? 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 ?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 ?魏国的李悝尽地力之教 A. ?? B.?? C.?? D. ?? 5、有关土地制度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周天子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取决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和地主阶级的变法 C.曹操实行屯田制,使流民与土地结合,是比较完备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D.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所有权
6、土地兼并和土地高度集中是封建社会周期性出现的历史现象。对此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A.它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阶级矛盾尖锐原因之一
B.王莽废除土地私有,实行封建土地国有,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C.张居正曾清丈土地,实行土地改革
D.康熙帝实行更名田,规定所有土地均归现在耕种人所有
赋税,包括田赋、力役以及工商各税,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组织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征,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7、以下关于赋税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原始社会没有赋税
B.奴隶不交纳赋税
C.封建赋税的征收大概始于春秋时的齐国和鲁国,
D.农民向私田主交纳的是田税
8、关于秦汉赋税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A.秦收田租,不收户赋和其他苛捐杂税 B.西汉农民的负担重在田租
C.汉时的三十税一或免若干年田租,真正得好处的是地主阶级 D.编户齐民按家庭人口多少承担国家的赋役 9、北魏徭役的征调对象是
B. 未交租调的丁男 C. 成年人 D. 丁男 A.所有的人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历代王朝的兴衰无不与农业有莫大的关系。可以说,农业兴则天下安,农业衰则天下乱。
10、关于五谷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指稻、黍、稷、麦、豆
B.商周时期已经种植
C.甲骨文不记此事
D.《诗经》有此记载
11、对封建统治者在农业问题上的举措,叙述符合事实的是
A.秦始皇轻视农业,不兴修水利,更没有推广牛耕改进铁农具 B.西汉初统治者重农抑商,文帝时工商地主地位更低
C.隋文帝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D.元世祖只把牛羊的多少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的依据 12、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且特别提倡节俭制约奢糜的是
A.汉文帝 B.汉武帝 C. 嘉靖帝 D.乾隆帝
13.在自然经济社会,人口的多寡,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据统计,人口数字过亿的朝代有
?西汉 ?东汉 ?隋 ?宋 ?元 ?清
A.?? B.?? C.?? D.?? 14、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下列水利工程的兴修,其主观目的不在于农业灌溉的是 A.孙叔敖修芍陂 B.西门豹修西门豹渠
C.李冰修都江堰 D.郑国修郑国渠 15、下列农作物的种植栽培情况,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A.半坡原始居民种植蔬菜、麻 、棉花
B.秦时有了水稻育秧移植技术和双季稻
C.北宋占城稻传播到江淮黄河流域
D.玉米、番薯在明代从国外引进中国
16、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先进的耕作工具和方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汉赵过发明耧车,推广代田法
B.唐人创制了利用自然力的筒车
C.唐朝人发明曲辕犁
D.明朝人发明了马力操作的踏犁
17、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由北而南移动,稳定地形成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是在 A. 魏晋南北朝 B. 唐后期 C. 五代时期 D. 南宋 18、畜牧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与一定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有关畜牧业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以畜牧为主
B.商朝人用牲畜拉车和祭祀
C.突厥人靠羊马生活
D.元时人们在漠北草原凿井为人畜提供饮水
原始手工业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由于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行业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与人们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其水平之高,足以使今日中国人自豪。
19、半坡氏族原始居民还不懂得的手工技术是
A.制造石斧、石锄、石铲
B.织麻布制麻衣
C.制造彩陶、白陶、黑陶
D.制造弓箭
20 、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此叙述错误的是 A.东汉时新疆已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 B.南宋时棉纺织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C.元时手工业首推棉纺织业,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D.陈宝光妻和黄道婆都是著名的棉纺织家 21、陶瓷制造业是中国最古老的手工行业之一。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商周时已出现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魏晋南北朝能制青瓷、白瓷
?唐时生产三彩陶器,为后来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南宋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
?元代能制造青花瓷
A.??? B.???? C.??? D.?????
22、中国江河湖泊众多,自古以来人们就学会造船代步、运输货物。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代造船技术进步,发明了橹、舵、布帆、锚
B.隋唐时中国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C.五代时人们开始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
D.南宋能造载几万担粮的远洋海船
23、有关手工业情况的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战国出现采用夹纻技术的精巧漆器
B.春秋战国时人们已能以曲造酒
C.东汉改进造纸术后,造纸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手工业
D.魏晋时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还发明了灌钢法 24、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代,河姆渡人就用木造屋定居,此后,中国建筑不断发展,其水平之高,足以傲视世界。对此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夏朝城市建筑规模大,王都遗址面积达三百多万平方米
?秦阿房宫能容纳数万人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长安城设计合理规模宏大, ?赵州桥“奇巧固护,甲于天下”
?辽代建的卢沟桥闻名中外
?明朝蒯祥主持北京宫殿、园林、寺庙、陵寝的设计营建,被誉为“蒯鲁班” A.???? B.???? C.???? D.???? 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谓之商业;由于商品交换数量的增加和交换地区的扩大,交换的中介人逐渐专业化,出现了商人阶层。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商业也有相应的发展,纯堡垒性质的城市由此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5、商民善于经商,后世于是将贩卖商品从中取利的人称为“商人”。以下叙述不符合商朝情况的是
A.都城是全国交通中心 和商业都市
B.交通已有一定规模,道路沿途设有旅舍
C.建有邮传制度
D.临淄、邯郸、大梁、郢亦是繁华商业中心
26、春秋范蠡人称“陶朱公”,后成富商的代名词。下列有关商人的说法,你认为值得怀疑的是
A.战国巨贾吕不韦,居然做了秦国相国。
B.秦始皇统治残暴,虐待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巴寡妇清
C.刘宋时商人因不满政府限制交易曾发生骚乱
D.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闻名全国
27、 “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艄,填满河路。”说的是唐武则天时的 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广州 28、汉初统治者采取抑商的政策,其直接目的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限制商贾势力的过度膨胀
C.报复商人对秦统治的支持 D.肃清楚霸王在商人中的影响 29、“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唐诗能反映的当时问题是
?商人众多 ?商业繁荣 ?农村破败,田地荒芜 ?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A.?? B.?? C.??? D.???
30、封建统治者从巩固统治出发,往往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而南宋统治者对外商采取的政策则是
A.全面禁止 B.严格限制 C.听之任之 D.鼓励 二、材料选择题
31、阅读下面材料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的均田令。“唐制度田以步,其阔一步,其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受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笃疾、废疾者,人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永业之田,树以榆、枣、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数。田多可以足其人者为宽乡,少者为狭乡。狭乡授田减宽乡之半。其地有厚薄,岁一易者,倍授之。宽乡三易者,不倍授。工商者,宽乡减半,狭乡不给。凡庶人徙乡及贫无以葬者,得卖世业田。自狭乡而徙宽乡者,得并卖口分田。已卖者,不复授。死者收之,以授无田者。凡收授皆以岁十月。”
《新唐书?食货志》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唐初均田令目的、对象、特点及作用。不超过250字。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说我国养蚕、缫丝、织绸是嫘祖发明的,也是她首先向人民传播的。 材料二 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过一个被刀子切过的蚕茧。在江苏吴江县钱山漾发掘的新石器中时代遗址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等字,在一片甲骨文上还刻有“用三
头牛祭蚕神”的内容。
材料三 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一路上用于赏赐臣僚的绢帛便有百万匹。当时政府用赋税的方式从民间征收的绢帛达五百万匹。而要织五百万匹绢,至少须用鲜茧四十万担。 两汉时简书、帛书并行,西汉简书多于帛书,东汉后期则帛书大大多于简书。
唐朝《元和郡县志》画了一幅开元年间“唐代贡赋丝绵和丝织品州府分布图”,图上标明黄河流域贡赋丝绵和丝织品的州府比长江流域普遍。杜甫曾写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诗,描绘齐鲁的丰饶景象。
材料四 北宋时,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广大地区,向北宋所交纳的丝织品比江南少,而两浙路(今苏南和浙江)只是当时全国二十几路中的一路,它所交纳的丝织品,却占全国四分之一。南宋时,江浙太湖地区丝蚕业十分繁盛。诗人范成大住江苏吴县时写《田园杂兴》诗,有好几首是以丝蚕为题的。其中有一首是:“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还有一首是:“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请回答:?你怎样认识嫘祖发明丝蚕的传说,
?依据上述材料概述我国丝蚕业发展情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之际丝蚕业重心变化及主要原因。 33、阅读下列材料
昔杨炎并租庸调为两税,而丁口之庸钱并入焉。明嘉靖后行一条鞭法,均徭、里甲与两税合一。丁随地起非权舆(开始)于今日,亦曰通其变,使民不倦而已。我朝丁徭素薄,自康熙五十年定丁额之后,滋生者皆无赋之丁。凡旧时额丁之开除既难,必本户适有新添可补,则转移除补,易至不公,惟均之于田,可以无额外之多取,而催科易集。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保甲无减匿,里户不逃亡,贫穷免敲扑,一举而数善备焉。所不便者,独家止数丁而田连阡陌者耳。然使丁分征地,则富户又将贿脱而委制之贫民,欲编审之均平,顾可得乎,故自康熙末年,四川、广东等省先已行之。田载丁而输纳,丁随田而买卖,公私称便。至雍正初,畿辅(今北京、河北地区)踵而行之,次及各省,惟奉天、贵州,以户籍无定,仍就分征,山西亦于乾隆元年(1736年)以后,陆续摊派。前后百数十年,时历三圣,其减除重则缺额者,史不绝书,经营裒益(增减),然后法制大定。乃知唐之庸钱,不得不归于两税;明之均徭,不得不改为鞭:皆势之所趋,不得已也。
王庆云《熙朝记政》卷三,《记丁随地起》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指出清摊丁入亩的目的。划线内容的观点符合历史实际吗,为什么, ?、概括摊丁入亩推行的主要特点,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扼要评价摊丁入亩的社会影响。
三、问答题
34、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扼要叙述我国古代货币发行、使用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主要原因。
35、与隋唐相比,辽宋夏金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有何不同,请结合史实扼要说明。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C A B A D C D C C A D D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A C D D C C B D B B B C D
二、材料题
31、背景:经历隋末战乱的唐初,人口流徙,土地荒芜。
目的: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农业,增加赋税收入,巩固李唐统治。 对象:以丁男为主,除寡妻妾外妇女不授田。
特点:?未触及地主土地私有制;?注重实际,宽乡、狭乡区别对待;?重男轻女、重农轻商,但重视发挥农业劳动力的作用。
作用:使农民与土地结合。有利于唐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对李唐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2、?传说:养蚕、缫丝、织绸,工序繁多,不可能以一人之力独创。必然是聚集了无数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和经验才形成。但“传说”至少能说明丝蚕业在我国很早就开始了。 ?情况:丝蚕业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已出现。商时是重要的生产部门。西汉时生产规模很大产量很高,东汉在西汉基础上又有了发展。直至唐时,黄河流域丝蚕业都远超江南,齐鲁更甚。两宋时丝蚕业重心已经南移,江南地区尤其苏南浙江最为发达,甚至家家养蚕户户织丝,丝蚕税成为政府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变化:唐安史之乱后,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期遭受极严重的破坏。江南地区社会长期相对安定,丝蚕业持续发展;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北人大量南逃,既为江南丝蚕业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又为丝蚕业提供了一定的销售市场。
33、?目的是“使民不倦”,“催科易集”,保证赋税征收。划线内容虽是颂扬之词,但也多少反映了一些当时的情况。
?特点:先试点后逐步推开,历时长、较慎重;从实际出发,不强行一刀切;既不断修正使之具有相对合理性又坚持推行保持相对稳定性。认识:清政府虽然是封建政府,目的在于保证赋税收入巩固统治,但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上,从实际出发,慎重行事,保持政策相对合理性与稳定性,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借鉴的。
?评价:中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完成了人头税归并于财产税的过程,对无地的农民和工商业者较为有利,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赋税与负担能力挂钩,较之以前均平合理,对土地兼并活动也有一定抑制和约束作用;征收手续简便,保证了税收的稳定;人头税的取消,使封建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相对松弛,有利于人口增长、百姓安定、生产发展,也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三、问答题
34、趋势:?原始社会没有货币,商朝时以贝作为货币。?战国金属货币通行但形制不一。?秦统一货币后先后主要通行铜钱半两钱、五铢钱、开元通宝。?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时期由多种货币到白银为主要货币。
主要原因:?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建立。?、封建政府征收赋税,保证财政收入的需要。
35、?、经济重心完全南移,稳定地形成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如南宋时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史书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如辽、夏、金兴修水利,奖励垦荒;?、商品经济更加繁荣。如商业活动突破了市与坊的限制,有夜市和瓦肆,出现了纸币——交子、会子,商税大增;?、海外贸易尤为频繁。如宋有专门机构管理对外贸易,初步建立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征收商税。泉州取代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港口;?、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和规模有进一步发展。如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应用,载粮几万石的远洋海船的制造,景德镇成为瓷都。
范文三:一、单项选择题 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
一、单项选择题
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 B、 劳动者的素质
C、 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 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2.首要的生产力是:
A、 科学技术
B、 劳动者
C、 劳动对象
D、 劳动资料
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A、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C、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4.劳动对象是指:
A、 各种生产工具
B、 各种生产产品
C、 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质对象 D、 生产资料
5.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 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劳动资料
D、 科学技术
6.生产关系揭示的是:
A、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 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 C、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D、 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7.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 产品的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D、 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 8.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起源是: A、 暴力的产物
1
B、 人们相互订立契约而形成的 C、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D、 阶级矛盾调和的产物
9.决定国家性质的是:
A、 生产力发展的程度
B、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C、 国家领导人的思想意志 D、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10.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
A、 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 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 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11.国家所代表的利益是: A、 剥削阶级的利益
B、 统治阶级的利益
C、 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D、 基本阶级的利益
12.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 国家政权
B、 军队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政治观点和法律观点
1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 A、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B、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C、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4.国家的政治职能是:
A、 为大众谋利益
B、 保卫世界和平
C、 组织经济建设
D、 对内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外防御外敌入侵
15.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和教育发挥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是:
A、 艺术
B、 道德
C、 宗教
2
D、 哲学
16.社会意识形态中阶级性最强的是: A、 艺术
B、 道德
C、 宗教
D、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17.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A、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共同意识
C、 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
D、 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的精神实体
18.社会意识构成的高低层次可以分为: A、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C、 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
D、 群体意识于社会心理
19.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在思想领域里处于统治地位,最根本的原因是:
A、 它们在政治上占了统治地位
B、 它们在经济上占了统治地位
C、 它们掌握了大多数知识分子
D、 它们的思想代表打总的意愿
20.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够起促进作用,原因在于:
A、 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C、 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 它本身是一种物质力量
21.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标准是:
A、 生产力
B、 上层建筑
C、 实践
D、 生产关系的性质
2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依据是是否承认:
A、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 的
B、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
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3.在由猿到人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类人猿的生理结构和生活特点
B、 气候的变化
C、 语言的产生
D、 劳动
24.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
A、 地理环境
B、 人口条件
C、 生产方式
D、 科学技术
2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 劳动资料与劳动者的统一
D、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方式的统一
26.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A、 保持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低速发展 B、 着重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迅速地索取自然资源 C、 反朴归真,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 D、 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27.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 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 人口因素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区别 C、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D、 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
28.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个
观点是:
A、 唯物史观
B、 英雄史观
C、 二元论历史观
D、 不可知论的观点
29.全球化从根本上讲是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换的产物,最主要是:
A、 政治全球化
B、 经济全球化
C、 文化全球化
4
D、 军事全球化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是:
A、 社会的经济结构
B、 社会的政治结构
C、 社会的意识结构
D、 生产力系统结构
E、 生产关系系统结构
2.下列范畴属于生产关系的有: A、 生产劳动中的主体和客体 B、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交换与分配的关系
C、 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D、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E、 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
3.生产力的要素包括: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劳动者
D、 科学技术
E、 管理
4.生产关系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因为它:
A、 是任何时代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B、 决定生产关系的其它方面和环节 C、 决定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 D、 决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如何结合 E、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5.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A、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 产品的交换以及分配方式 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D、 人与自然的关系
E、 物质生产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总和
6.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
A、 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 B、 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决定因素 C、 区分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 D、 区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 E、 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根本标志
5
7.社会心理是
A、 初级形式的社会意识
B、 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
C、 无产阶级的社会意识
D、 不系统的社会意识
E、 表现在人们情感、习俗中的社会意识
8.下列思想体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 逻辑学
B、 哲学和宗教
C、 自然科学
D、 语言学
E、 政治学和法学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B、 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 C、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 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E、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0.国家的实质是:
A、 调和阶级矛盾
B、 阶级统治的工具
C、 以军队为主要成分的暴力机构
D、 管理国家公共事物的机构
E、 独立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1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 A、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B、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C、 使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更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D、 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
E、 大力促进先进文化的创新
1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因为
A、 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B、 它是一切历史观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C、 它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D、 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E、 它是对社会历史现象不同的解释和认识的根据
13.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
A、 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民的眼界,无法认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6
B、 剥削阶级的偏见,否认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 无法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重大区别
D、 夸大了少数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E、 社会本身没有客观规律
1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指:
A、 它是直接的生产力
B、 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 它是潜在的生产力
D、 它渗透到生产力基本因素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E、 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15.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 它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
B、 它有助于发现新的生产工具,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C、 它有助于生产管理的合理化
D、 它有助于发现新的劳动对象及其应用
E、 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16.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基本途径有:
A、 通过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物化为劳动工具 B、 将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
C、 通过教育,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D、 将科学运用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水平 E、 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本身就是直接的生产力
17.先进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是:
A、 劳动者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 B、 劳动资料是当时先进科技的凝结和物化
C、 劳动对象是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把握和改造是复杂事物和对象 D、 具有科学合理结构的生产力系统
E、由自动化生产取代大工业生产
18.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表现在:
A、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B、 各个国家在相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 人类社会在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度形式各有特点
D、 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
E、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时按照同一模式进行的
19.下列具有合理因素的命题是:
A、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B、 民为邦本
C、 得民心者得天下
7
D、 无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
E、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0.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A、 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B、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应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 C、 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 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E、 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21.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因为:
A、 生产方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B、 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C、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
D、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制度的更替
E、 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
22.下列属于唯物史观的命题有:
A、 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B、 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
C、 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D、 “人是环境的产物”,“意见支配世界”
E、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
三、辨析题
1、“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3、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有效地保护经济基础,就一定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5、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
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二者的关系怎样?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什么?
3、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 4、什么生产方式?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5、什么是人的价值?它具有哪些特征?
五、论述题:
1、试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有关内容分析以下一段话:“社会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
毒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妨碍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损害社会主义形象,人民
群众对此深恶痛绝。扫除各种丑恶现象,切不可手软,必须长期坚持,抓出成效。”
2、根据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原理,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
8
改革关系的认识。
3、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5、如何正确理解个人的发展?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9
范文四:【精品】生产力和生产工具41
生产力和生产工具
一.生产工具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铁犁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和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而耕作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变化上,生产工具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得到改进,推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请回答:
1.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历程。
答案:(1)原始社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2)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已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农具,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形成。(3)汉代:?生产工具:A.铁制农具;B.曲柄锄和大镰、耧车。?犁耕技术:东汉时出现以牛挽犁;唐代出现曲辕犁。(4)古代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使用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宋代出现水转翻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2.谈谈对我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历程的认识。
答案:(1)进步性:农耕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产量提高,推动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性:中国古代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发展。
3.列举我国古代手工业方面代表性的生产工具。(限教材)
答案:(1)新石器时代:陶纺纶和骨梭、骨针、骨锥。(2)元代黄道婆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广“捍、弹、纺、织”之具。(3)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 4.熟悉相关图片。
春秋铁铲 战国铁锄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大增,在工业资产阶级的推动下,英国政府的一系列举措又推动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1.工业革命与以往的生产方式最明显的区别。
答案:(1)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2)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2.工业革命首发于英国的原因。
答案:(1)资金: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2)劳动力:圈地运动的进行。(3)技术: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条件成熟。(4)市场: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外市场。(5)政治保障: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
3.列举工业革命的成就。
答案:(1)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和德比设立的第一座水力纺纱厂。(2)动力: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3)交通运输:汽船和火车。(4)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和工序生产模式。(5)美国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结合教材95页工业革命发明成果一览表)。
4.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1)生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使英国率先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2)社会结构:改变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3)职业结构:?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转入工业生产;?为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的发展准备了劳动力条件。(4)思想文化:?促进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5)世界市场: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极大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关系。
1.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答案:(1)政治前提: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2)市场和资金: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资金。(3)科技: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直接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2.列举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
答案:参照教材102页重要成果表。
3.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1)生产力:?促进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电力的广泛运用,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使重工业比重直线上升;?近代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发展起来;?新兴产业的兴起带动了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推动农业变革,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2)生产关系:?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力生产力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公司逐渐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为企业的兼并创造了条件。(3)政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4)国际关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被瓜分完毕。
四.新的交通通信工具是两次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产物。近现代交通通信工具的变革反映了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列举出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变革历程。
答案:(1)1865年中国建成第一艘轮船;(2)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3)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3)1924年上海有了公共汽车;(4)中国民航事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初。
2.列举出近现代中国通信事业的进步表现。
答案:(1)1877年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2)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3)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4)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范文五:2015年司法考试用什么生产工具才能提高生产力?
2015年司法考试用什么生产工具才能提高生产力,
2015年司法考试的序幕早已拉起,众多朋友已经投入了新一轮的司法考试备战。“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可以说,复习材料便是司考备考中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司法考试的复习量大是众所周知的,但毕竟人的精力以及时间是有限的,那么,我们使用什么生产工具才能提高生产力,最终在司考中取得好的收益呢,笔者复习用的资料就三样:三大本、法条以及历年真题。我与大家聊一聊司考复习资料的问题,希望能对大家2015年司法考试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三大本”
即《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可以说是复习资料中的权威材料。该用书共有三本,但并非每本都是必读的。做好上面所说的两点准备后会发现,第一本中的宪法、法制史、三国法部分;第二本的刑法总论部分、行政法部分;第三本中的“民法总则”和“物权”两部分都是应该精读且尽量记忆下来的。当然如果是非法本的考生,第三本中的民法理论应该多读,而不限于那两部分(这应该是法本的一些优势吧)。至于辅导用书的其他内容,可以略看甚至不看。当初在朋友的推荐下,通过qq报了独角兽司考网校的VIP保过班,以听老师讲解为主,以阅读三大本部分重点内容为辅,效果颇佳。特别指出的是,独角兽司考网校的视频都是有同步字幕的,我在网上找了其他的辅导班,都没有这个功能,感觉很适合我,帮我省了不少事呢。大家不妨联系一下网校听听看~
二、法条
司法考试是以现行法规定为依据的,所以,法条应属复习备考必备之佳品。三大诉讼法以及经济法部分就要靠看法律条文来复习基本上就足够了,当然有些民法中部门法如《合同法》、《婚姻法》,也需要着重看法律条文。
三、历年真题
至于是否需要做习题,笔者觉得必要性不大。主要是现有的习题集过多,很多都是互相抄袭的,质量不高。倒是历年真题是必备之选。司法考试虽然要求考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要广博,但历年的考点重复率很高,比如:刑诉中的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民法中的推定过错原则及民诉中的举证责任倒置、国际经济法中的13个国际贸易术语、单据条款及承运人责任。无论阅读、理解还是记忆辅导用书和法条,都是为了提高应试能力。应试能力的提高是备考的核心环节。在提高应试能力的过程中,历年试题的练习作用尤其明显。因为它们就是出题者的命题模式,它们本身既是考点也指明了重点法条。独角兽司考网校的老师常说,“做历年真题就是做来年真题。”考生们不妨做这样一项简便易行的工作,把近几年的试题做上一遍,找出题目、答案对应的法条,这些法条就是司法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重点法条。
朋友们,复习资料只不过是我们的生产工具而已,至于如何才能提高生产力,并最终获得收益,主要靠的还是使用工具的我们,需要的是我们的智慧和勤奋。祝大家2015年司法考试顺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尺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