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银行组织结构图
1、办公室:组织总行办公,负责综合协调、公文处理、督办查办、保密档案、分行行长会议和其他重要文件的起草、宣传联络、来信来访以及总行本部行政、财务管理。
2、业务运营部:负责制定本行会计业务发展规划,负责本行会计结算、资金清算和现金业务,负责会计、储蓄、出纳等柜面业务管理工作。
3、业务研发部:及时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出适应市场环境的金融产品、完善现有产品的服务功能。
4、计划财务部 :编制全行的资金营运计划、财务计划、基建计划和其它综合经营计划,监督计划的执行情况。负责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财务管理、利率管理,负责全行的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管理。考核分行行长和部门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
5、 资金营运部: 负责管理全行人民币资金头寸,平衡、调度、融通资金。包括承担全行人民币资金管理工作,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科学编制资金营运计划,通过内部资金往来价格、存款准备金、系统内借款、内部资金交易等手段,统一配置全行资金,实现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通过参与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运作,集约化经营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全行经营效益的提高。
6、个人金融业务部 :负责全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统一开发与管理,包括本外币储蓄业务、个人中间代理业务、个人理财业务、消费信贷业务。
7、 公司业务部 :负责全行公司金融业务市场营销、客户管理和服务管理,组织开展公司客户银团贷款、委托代理、委托贷款等业务,负责协调行内相关资源,为公司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一揽子解决方案。
8、 资产风险管理部:负责全行信贷资产、投资及其它资产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制订全行资产风险控制和管理政策,对资产质量进行分类监测,组织不良资产的清收、转化,负责全行债权管理和呆坏帐核销。
9、清算中心:清算中心主要是指银行业务往来,及货币兑换过种中,对各种货币汇率的结算,及各种商户通过终端支付资金到商户账户的一种清算等。清算,是为了终结现存的法律
关系、处理其剩余财产、使之归于消灭而进行的一个程序,包括计算、核实等。
10、法律事务部 :主管全行的法律事务工作,处理经济诉讼(仲裁)案件和内部经济纠纷等法律事务。
11、信息科技部 :负责全行电子化建设的组织和管理,制定全行信息科技发展规划和制度办法,组织全行科技项目管理、信息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包括: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建设、应用产品设计开发、计算机设备配置和技术培训。
12、人事部: 负责全行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机构管理。制定人事组织管理规划及规章制度,负责干部任免、考核、调配、领导班子建设、工资福利、保险统筹、人员总量控制、机构发展规划、技术职称评定以及党的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和发展规划
13、电子银行部: 负责全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规划、产品开发、管理协调、宣传营销和电子银行中心的业务运作与客户服务。
14 机构业务部 :负责全行机构客户业务管理和市场营销,主要客户对象包括银行同业、证券保险、政府机构、军队客户、中介机构以及其他非法人性质的机构等等。
15、合规部:监控部门,专门检查其他部门业务处理情况的,也是专门查核其他业务处差错的部门,合规管理是指一个独立的机制,负责识别、评估、提供咨询、监控和报告银行的合规风险。
16、保卫部:负责全行的安全保卫工作,对全辖的安保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对金库库房的安全管理,严格遵守各项押运制度和各种防护措施,积极完成现金、金银及有价证券的押运护送工作。
范文二:银行组织结构图
股东大会
董事会 监事会
风关董 薪险审提审提监联事 酬管计计名名事交会 委理委委委委委易办 委员员员员员员委公 员会 会 会 会 会 会 员室 会 会
高级管理
者
公资个风计法业电人信资业清司 金人险划律务子力息合务产办保算业 业业管财事运银资科经规研公卫中 务务务理务务营行源技营部 发室 部 心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事科后 后客技勤 服监运物 中控行业 中心 中中 心 心 心
1、办公室:组织总行办公,负责综合协调、公文处理、督办查办、保密档案、分行行长会议和其他重要文件的起草、宣传联络、来信来访以及总行本部行政、财务管理。
2、业务运营部:负责制定本行会计业务发展规划,负责本行会计结算、资金清算和现金业务,负责会计、储蓄、出纳等柜面业务管理工作。
3、业务研发部:及时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出适应市场环境的金融产品、完善现有产品的服务功能。
4、计划财务部 :编制全行的资金营运计划、财务计划、基建计划和其它综合经营计划,监督计划的执行情况。负责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财务管理、利率管理,负责全行的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管理。考核分行行长和部门目标责仸制执行情况。
5、 资金营运部: 负责管理全行人民币资金头寸,平衡、调度、融通资金。包括承担全行人民币资金管理工作,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科学编制资金营运计划,通过内部资金往来价格、存款准备金、系统内借款、内部资金交易等手段,统一配置全行资金,实现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通过参与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运作,集约化经营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全行经营效益的提高。
6、个人金融业务部 :负责全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统一开发与管理,包括本外币储蓄业务、个人中间代理业务、个人理财业务、消费信贷业务。
7、 公司业务部 :负责全行公司金融业务市场营销、客户管理和服务管理,组织开展公司客户银团贷款、委托代理、委托贷款等业务,负责协调行内相关资源,为公司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一揽子解决方案。
8、 资产风险管理部:负责全行信贷资产、投资及其它资产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制订全行资产风险控制和管理政策,对资产质量进行分类监测,组织不良资产的清收、转化,负责全行债权管理和呆坏帐核销。
9、清算中心:清算中心主要是指银行业务往来,及货币兑换过种中,对各种货币汇率的结算,及各种商户通过终端支付资金到商户账户的一种清算等。清算,是为了终结现存的法律
关系、处理其剩余财产、使之归于消灭而进行的一个程序,包括计算、核实等。 10、法律事务部 :主管全行的法律事务工作,处理经济诉讼(仲裁)案件和内部经济纠纷等法律事务。
11、信息科技部 :负责全行电子化建设的组织和管理,制定全行信息科技发展规划和制度办法,组织全行科技项目管理、信息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包括: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建设、应用产品设计开发、计算机设备配置和技术培训。
12、人事部: 负责全行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机构管理。制定人事组织管理规划及规章制度,负责干部仸免、考核、调配、领导班子建设、工资福利、保险统筹、人员总量控制、机构发展规划、技术职称评定以及党的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和发展规划
13、电子银行部: 负责全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规划、产品开发、管理协调、宣传营销和电子银行中心的业务运作与客户服务。 14 机构业务部 :负责全行机构客户业务管理和市场营销,主要客户对象包括银行同业、证券保险、政府机构、军队客户、中介机构以及其他非法人性质的机构等等。 15、合规部:监控部门,丏门检查其他部门业务处理情况的,也是丏门查核其他业务处差错的部门,合规管理是指一个独立的机制,负责识别、评估、提供咨询、监控和报告银行的合规风险。
16、保卫部:负责全行的安全保卫工作,对全辖的安保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对金库库房的安全管理,严格遵守各项押运制度和各种防护措施,积极完成现金、金银及有价证券的押运护送工作。
范文三: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探析
《经济师》2011年第8期
摘要:金融危机下,利差水平达到了历史新低点,伴随而来的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的集体“跳水”。面对利率市场化的金融发展趋势,传统模式还可以走多远?商业银行需要怎样的更平稳、更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构造这样的盈利模式,商业银行需要做到哪些?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毫无疑问我们需要更新我们的盈利模式,商业银行也毫无疑问地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处在了由传统盈利模式向非传统业务类型的盈利模式转变的过渡阶段,处在了发展变化的十字路口,在现实和未来面前,该如何决策,将是众多
文章对此进行了分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难题。
析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95-03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概念及类型所谓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就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根据划分标准不同,有着不同的类型,本文根据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结构来看,将盈利模式分为传统业务型和非传统务型两种。
(一)传统业务型
传统业务型顾名思义就是以传统业务为主导的盈利模式,即收入来源中以信贷利息收入为主,而利息收入中又以批发业务利息收入
这类盈利模式导致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为主。
以资产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以存贷款规模的
由于更多的关增长来维持利润的增加。自然,
注信贷,其所提供的服务品种就相对比较单一,银行之间服务的差异化较小。我国商业银行无疑是这类盈利模式的典范。
●金融研究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探析
●颜婧宇
(二)非传统业务型顾名思义,就是非传统业务收入占较大份额的盈利模式。这里的非传统业务主要指:
1.零售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是相对于批发业务而言的,批发业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
集团,而零售业务面向的是零散的消费公司、
者和小企业。就提供的服务而言,批发业务主要是信贷,零售业务除了贷款外,还包括信用
财产管理、个人理财等业务。零售银行业务卡、
具有客户广泛、风险分散、利润稳定的特点,但同时也需要商业银行具备完善的机构网络。
2.中间业务。所谓中间业务,就是商业银行除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以外,不直接承担或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仅动用自己的少量资金,为社会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参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并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中间业务大体可分为代理性中间业务、结算性中间业务、服务性中间业务、融资性中间业务、担保性中间业务、衍生性中间业务六种。目前银行的金融创新大部分在中间业务,其触角涉及到资金清算结算、基金托管、现金管理、代理买卖、财务顾问、企业银行、理财服务等;也涉及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外汇买
理财、汇款、代发工资、缴交公用事业费等卖、等。中间业务是目前大多数国际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例如美国花旗银行,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总利润的20%,其余80%的都是由
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承兑、
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
期货、外汇期权等大量中间业务创造的。
3.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对客户按重要性分层管理,为重要的客户群提供个性化、差别化、全方位金融服
财富管务的银行业务。其具体服务内容包括:
理业务、信托产品、咨询服务、遗产规划、托管
私人银行业务与零售银行业务相比有业务等。
三大特点:一是要求较高的准入门槛;二是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是一种综合解决方案;三是私人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顶级的专业化服务。私人银行业务位于商业银行业务金字塔的塔尖,它以资产管理业务为基础,已成为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原因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的盈利模式现状体现为两个主体:一是收入总额中以利差收入为主体;二是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近几年来,为了改变利息收入比重过高的盈利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纷纷致力于开辟新的
私人银行业务、利润增长点,在零售银行业务、
中间银行业务和混业经营盈利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应该看到,截至目前为止,传统的盈利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利息收入依旧占到各商业银行全部收入
职工“争一流、上水平”的意识和“车户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按照
服务质量标准化、服务过程程序化、服务管理规范化的“窗口”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各窗口建设,微笑服务、“一站式”便民服务等,以文明传播文
贯彻化,以行动诠释文化,使高速公路在社会上得到普遍的认可。第三,
人本理念,人本文化是以人为核心,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营造尊重人、塑造人的文化氛围,提倡和谐融洽的团队精神,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就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围,激励职工的参与意识,使他们把自己与高速公路的发展视为一体,积极为高速公路的发展
第四,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措施。要把开展文化建设活动纳入制献计献策。
度约束中,完善奖惩机制,把自身利益、单位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提高职工的参与积极性。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一致的奋斗目标,才能形成向心力,形成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整体。
3.要理清“整体”和“个体”文化的关系,使河北高速文化建设协调统一发展。河北高速集团所辖20多条路段,每一条路段的单位在文化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有的已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如果我们把
“整体文化”的话,那各单位的文化建设可以称之河北高速文化建设视为
为“个体”。要搞好河北高速文化建设,确定发展方向,必须要理清它们的关系。一要全面把握“整体文化”发展脉络。河北高速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原来单位管理不同,方式各异,各自的文化理念有一定的差别,但其建设、运营管理的模式基本相同,这就奠定了一个统一的基础。新高管局(集团)成立后,推行规范化管理,使整个系统在管理模式、理念
等方面不断趋于一致,使河北高速文化具有了很强的包容性。这种同一
基础、同一取向、包容性强的文化特征,就是河北高速文化建设的基石。二要提倡鼓励“个体文化”创新发展。包容性的文化首先强调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然后才是基于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而构建整体趋同性的文化体系。我们应与现有文化成果相结合,深入挖掘各高速公路管理处(公司)文化成果,并对先进文化加以总结,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和提
“整体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合,不能有矛盾高,但同时要注意做到与
和相抵触,相互吸纳彼此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推动整个组织运行效率的提高。形成协调统一兼容并蓄、协调发展的良好局势。
高速公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只要在实践中善于不断探索和挖掘,紧紧抓住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让高速公路的发展与员工的个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共进共赢的发展人发展结合起来,坚持求真务实、
愿景和核心价值观,就一定能够打造出具有时代精神、体现高速公路特
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和旺盛生命力的高速公路文化,一定能够推动河色、
北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实现新的跨越。
●●●●●●●●●●●●●●●●●●●●●●●●●●●●●●●●
参考文献:
1.孙华.试论如何建设高效的高速公路企业文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下旬刊
2.郝建利.打造高速文化,构建和谐交通.交通企业管理,2007(2)(作者单位:河北冀星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91)
(责编:若佳)
的80%以上,而非利息收入不到20%,与国际先进银行差距还很大。另外在20%的非利息收入里边,又以低技术含量的代理手续费收入为
中资银行却少有涉足。主。而各种创新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形成的原因分析
1.间接融资占主体的金融市场结构。长期以来,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始终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的发展来看,银行贷款占比实际上始终高于80%。近年来,随着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逐步壮大和完善,我国直接融资比重有所提高,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仍未得到根本
银行贷款又是其最为改变。而在间接融资中,
主要的融资途径,这种金融结构为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维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环境。
2.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的投资率是世界各国中最高的,由于投资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很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经济发展阶段,积累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需要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保
高速的持在20%以上。资金是发展的原材料,
发展形成了我国长期以来资金供不应求的基本格局,而这种格局为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由于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充分享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能够保持高速的贷款扩张。近十几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贷款平均增速都以2倍于GDP的增速在增长。多年以来的贷款快速扩张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居高不下,传统批发信贷业务非但没有减弱,甚至有进一步强化的情况。
3.利率管制与高利差。当前,我国仍是一个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虽然我国早在1996年就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但是直到今天为止,利率市场化进程并没有完全结束,特别是存贷款利率,依旧受到央行严格
我国一直保持的管制。在行政干预的情况下,
虽然这一息差水了平均3%到4%的息差水平,
平相对于其他转型国家6%的息差而言还不算高,但与成熟的工业化国家2%的息差相比,还是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利润来源。
4.高储蓄率。受历史、文化及经济状况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储蓄率,与高储蓄相对应的是低消费水平。虽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收入的不断增加和投资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
债市的支出日渐很大提高,居民投资于股市、
增加,但高储蓄的根本格局依旧没有改变。高储蓄率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成本低廉、稳定性高的资金来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5.其他金融市场的不发达。我国金融市场改革落后与经济发展的步伐,金融市场虽然在近年来得到了一个较快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的金融市场依旧处于初级阶段,金融机构
还显得较为单一,金融产品还不够丰富,金融
创新的动力不足。而像综合理财、投资银行业
衍生性金融业务等新型业务的开展需要一务、
个完善的外部金融环境。企业的多样化融资以及家庭收入的理财投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完善、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企业融资渠道严重单一,居
个人将储蓄民投资渠道短缺。在这种环境下,
更多地存入银行而不是去投资、企业向银行借钱而不是发行债券、银行更多地依靠信贷业务而不是其他业务便成了各个金融活动参与者自然的选择。
6.商业银行的成长历史。我国商业银行从改制至今,仅仅经过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商业银行虽然已不再是计划体制下的财政出纳,但也没有完全转变为现代金融体制下的新型
人力资源、客户金融机构,其整体的经营体制、
结构以及发展理念依旧深深地打着“传统信贷
的烙印。这种现象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期模式”的过程,虽然目前各大商业银行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将中间业务等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要领域,但可以看到,在传统因素占主导的经营环境下,信贷业务依旧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盈利来源。
(三)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的缺陷分析
1.传统业务的不可持续性。首先,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新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是未来我国利率改革的必然趋势,而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银行间激烈的竞争使存贷款利差有缩小的趋势,利差的缩小将对银行的盈利状况和经营状况造成巨大的挑战,传统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型面临不可持续的风险。
其次,金融脱媒化导致商业银行传统业务
随着股市、债市及大客户日益减缩。近年来,
型财务公司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也渐渐出现“脱媒”状况。以财务公司为例,目前中国已有许多家财务公司,资产规模庞大,资金调配能
贷力加强,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融资款量,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
安排等服务,已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2.单一收入来源缺乏稳定性。传统盈利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业务以批发信贷业务为主,而批发信贷业务与外部经济发展环境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差收窄及利率波动风险的影响,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缺乏相对的稳定性,呈现出被动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3.新型业务发展“千行一面”。我国大多商
中间业务及私人银行业银行已经在零售业务、
业务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尝试,也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但就目前而言,这些新型业务的发展依旧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已开发的新型业务和新型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普遍缺乏有自身特色的差别化产品,缺乏对中间业务整体发展真正起到核心、支柱作用的重点产品;另外就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开发创新力度仍然不足,
吸纳型和模仿型创新较为多,自主式创新较
少。高附加值产品少,在一些新业务、新产品的种类与功能拓展方面,还不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与客户需要,导致在一些低层次的中间业
尽先压价的恶性竞争局务上出现了销售为主、
面。直接制约了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能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趋势及不利条件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不可持续的局面,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已是不争的事实,商业银行也在这方面作出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但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在金融危机面前,大家
“信贷”这张牌来度过危机。出现依旧只有靠打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变身”的信念不坚定,而是有着深刻的背景原因。只有对这些因素有全面而清晰的认识,才能明确我国商业银行要不要转变盈利模式,如何转变盈利模式有更好的解答,这些因素包括:
(一)非传统业务具有时滞性由传统业务到非传统业务,商业银行需要根据业务的转变而对自身的人力机构、信息系统、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以及客户群体进行全方面的更换,同时非传统业务相对与成熟的传统信贷业务而言,具有高投入低回报的特征,盈利能力并不强,而且商业银行很难足够快地建立与新型业务相应的规模和技能来迅速产生新的利润,这些业务需要数年才能产生足够的利润,投入与回报之间有着较长的时滞性。
(二)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市场发育程度依旧不是很高,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直接导致了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畸形金融体系,“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表现并不明显。商业银行依旧可以通过扮演资金媒介依靠存贷利差的商业模式而存续。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发展业务多元化、去拓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内在冲动。同时,投资银行业务、综合理财业务、金
私人银行业务等非传统银行业务的发融顾问、
展无一不是建立在资本市场高度成熟的基础上的,我国资本市场的欠发达,导致这些业务开展缺少良好的产品设计环境,从而直接抑制了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发展。
(三)存在着严格的金融管制目前,我国依旧对利率、汇率以及金融产品等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在监管模式上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管理模式,这直接限制了商业银行发展风险资产交易、股票基金买卖等交易业务的发展,也限制了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空间。而交易业务收入往往正是西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重要来源。
(四)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不足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非传统业务的发展呈现出高度同质化趋势。缺乏核心创造力是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发展的一大难题。由于非传统业务需要的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特征,导致在研发、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作为支持,涉及到许多专业性知识、现在科技手段以及一系(下转第198页)
能够促进各项工作健康发展。“四位一体”监督机制的科学实施,能够为基层央行构建一个严密的监督网络体系,通过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办法、业绩、劣绩档案、责任追究制度与目标任务考核和绩效工资考核有效结合,能够形成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促进各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工作水平的提升。三是促使监督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四位一体”监督机制的实施,能够消除过去各自为政、监督效率不高的现象。监督资源的充分共享,能够不断增强监督人员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问责制的推行能够使监督人员的主动学习意识得到充分发挥,促使监督人员形成重学
重交流、重质量的良好工作氛围,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习、
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促进监督检查整体水平的提高。四是提高监督效果的权威性。通过机制整合,能够拓展内部控制的广度和深度,实现
事后监督的“查”与纪检监察的“处”有监督手段的共享,主要是将内审、
有效性,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的共机地结合起来,增强监督活动的严肃性、
享以及监督结果的专业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三、推行“四位一体”监督机制的现实障碍1.职能定位亟待明确。目前,基层央行的“三定”方案尚未正式下发,部分基层央行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整合监督资源的实践,但目前上级行的监督部门仍然是分设的,这样对下级行来说,监督工作的开展仍存在工作源头多元化的特征,开展工作时面临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压力。
2.信息共享利用效率亟待提高。传统的监督工作,主要是满足合规和真实性方面的要求,各阶段的监督检查工作基本上是独立的。在工作组织上,一般呈现独立的线条型模式;在问题的判断上,由于局限于业务线条的视角下,就可能出现“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缺乏连贯性反映全貌又可供分析的信息数据,历次监督检查成果往往是孤立的,没有形成一个综合的数据库,监督部门之间难以实现监督成果和信息的充分共
纵向比较和综合分析。享,更缺乏对数据资源的横向比对、
3.业务发展精细化管理亟待监督手段的提升。在金融电子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基层央行的各项工作,特别是金融业务管理和操作方式,也随之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呈现出精细化的特征。与之相适应,为有效加强内控,防范风险,对监督检查工作也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一(上接第196页)列法律法规,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而国内商业银行员工一直从事
证券业,缺单一的信贷业务,普遍远离信托业、
乏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财务顾问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是导致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四、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现有盈利模式的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发展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时刻,一方面都意识到传统模型的各种弊端,都在通过各种努力希望改变现有的单一而又传统的盈利方式;但另一方面造成目前盈利模式结果的各种决定性因素依旧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商业银行在短期内实现盈利模式的大变身并不现实;而与此同时,外部
金融等各方面的积极发展变化又为其实经济、
现盈利模式转变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条件。因此,商业银行的变身过程,在这种微妙的现实情况约束下,将是一个曲折、渐进而又略显漫长的过程。在机会不断闪耀而基本面仍未出现根本性变化的这个时刻,商业银行在发展新型业务方面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就会显得异常重要。
(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旧坚持传统业务为主的发展策略
虽然长远来看,传统业务具有不可持续性,但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增长对间接融资体,具有高依存度,以及较高的利差水平可望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传统业务还将为
方面,相应的业务内控制度、监督检查方式和手段相对滞后,有些制度前
后衔接不够,缺乏实用性,难以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身处专职监督岗位的人员,即使业务熟练,也很难保证及时熟悉多个岗位业务
由此,出现了业务工作精耕细作,监督工作精细化监督不足的最新变化。
的问题。
四、对完善基层央行“四位一体”会计监督机制的建议1.基层央行“三定”方案应明确大监督机制的职能定位。目前,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的“三定”方案正在调研酝酿阶段。因此,建议人总行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整合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监督资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给予明确的定位,建立一种责任明确、信息共享、职能互补、整体联动的内部监督模式,以此降低监督成本,实现内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
2.加强信息整合,提高条块化监督的辨识力。一是建立一个能够涵盖监督检查工作各个方面的基础数据库。按业务进行分类,包括历次监督检查的报告、整改意见书以及与监督检查有关的业务规章制度,形成
查询方便的数据库。二是建立监督查处问题台账制度,定一个内容完整、
期对查处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逐条勾兑;按季对前期监督检查中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通报,督促被监督部门认真整改。三是建立风险评价制度,监督部门对查出问题进行分部门分类别管理、定期对各部门发现问题的趋势变化做出分析,划分风险级别,进行定期预警提示,提高条块化监督的辨识力和成果运用。
3.通过加强人力整合,提高精细化监督的能力。一是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发相关的监督操作程序,对各项业务进行实时监控,设置各类业务风险点检测模块,让系统通过分析各项业务的基础数据,自
预警。二是建立监督工作人才数据动对每项业务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价、
库,对监督人员进行知识化分析、结构化调配、模块化编组,实行监督人
交叉互补、相互促进;强化同步跟进机制,做员知识和能力的优化组合、
到业务发展一步,监督就跟进一步,保证监督与业务发展同步跟进,为精细化监督提供人力资源、知识支撑,保障监督工作精耕细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山西太原030002)
(责编:芝荣)
不为的发展原则,尤其是对于众多的中小商业
银行,由于在规模上存在绝对的劣势,而非传统业务的发展又需要高的投入,在投入产出间
在判定发展哪种非还有较长的时滞性。因此,
传统义业务时,必须对外部条件和发展趋势及自身实力和优势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一种或几种非传统业务进行重点投入和发展。而不是盲目地随大流,以致出现一窝蜂现象,等到投入了许多才发现自己完全不具有优势的时候,其他业务往往已经错失了最佳的发展时机,而且再次转型往往比第一次
由此转型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存在更多的风险。
可见,在目前非传统业务发展程度还比较低,发展趋势还不明朗的时候,各商业银行更需要注重投入前的评估和规划,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还处在由传统盈利模式向非传统业务类型的盈利模式转变的过渡阶段,处在发展变化的十字路口。商业银行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盈利模式,但在各项条件还未完全具备的情况下,依旧要坚持传统业务为主的发展策略,同时在发展中坚持渐进式发展道路和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实现盈利模式的成功转型。
(作者单位:西交利物浦大学金融信息管理专业江苏苏州215123)
(责编:若佳)
传我国银行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就目前而言,
统业务更加适合目前我国经济现状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全面发展非传统业务的条件还不具备,时机还不成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需要依靠公司银行业务来实现盈利水平的提高。
(二)坚持渐进式发展思路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发展的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要使我国商业银行达到国外银行其他业务收入占50%的程度还为时过早。可以
金融监管模式的转变、看到,资本市场的发展、
商业银行内部结构的转型及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等都需要一个长期累积渐进的过程。这些因素的不断变化会对商业银行发展非传统业务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同时也提供越来越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既不能放多的机会。因此,
弃非传统业务的发展,也不能超越条件的限制过快的发展。目前情况下,更应该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试验,通过渐进式发展,始终保持与外部条件的同步向前。
(三)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可能所有的银行在所有的非传统业务领域都齐头并进,也没有一家银行有能同时在所有非传统业务领域都处于领先。非传统业务的这一特性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在转变盈利模式的时候必须坚持有所为与有所
范文四: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3届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
姓名:张君 213020204205
张安霞 213020204207
穆义军 212020204167
指导老师:陈屹力
摘要
当前,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为“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以信贷规模扩张为主要业
务形式、以分业监管为主要监管模式”。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以余额宝、活期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加快推进了金融脱媒化进程,促使商业银行重新审视自身的金融创新能力、调整业务发展战略。
金融环境的变化启示我们,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信贷业务主导的盈利模式必须转型。
本文通过叙述国外一些商业银行转型的成功例子,给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启示。本文第一部分是对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叙述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第三部分是我国商业银行急需转型的必要性;第四、五部分描写了国外三家典型的商业银行转型的成功经验,以给出我们国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启示,第六部分以民生银行为例给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现状,第七部分是我们通过全文分析得出的一些结论。
【关键词】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互联网金融 利率市场化 金融脱媒
目录
一、文献综述 ............................................................. - 1 -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 - 2 -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现状 .......................................... - 2 -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定位 .................................... - 3 -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 4 -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动因 ....................................... - 8 -
(一)金融脱媒化的影响 .............................................. - 8 -
(二)金融脱媒的新形式——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及影响 ..................... - 9 -
(三)利率市场化的推动 ............................................. - 10 -
四、国外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 - 11 -
(一)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 - 11 -
(二)德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 - 16 -
(三)瑞士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 - 21 -
五、西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 23 -
六、民生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 - 26 -
(一)民生银行简介 ................................................. - 26 -
(二)我国当前银行经营模式的分析 ................................... - 26 -
(三)民生银行的盈利模式分析 ....................................... - 27 -
1,合理定位,寻求突破 .......................................... - 27 -
2,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 ...................................... - 28 -
3,积极创新业务 打造财富管理特色 ............................... - 28 -
4,拓展中间业务 ................................................ - 29 -
5,国际化战略,布局综合化经营 .................................. - 30 -
七、结论................................................................ - 31 - 参考文献:.............................................................. - 32 -
一、文献综述
陈国喜(2006)即提出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的高额利润获取与批发业务的主体地位息
息相关,因而,我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创新批发业务的服务形式,加大批发业务的产品研发投入。李鲁新(2007)则从主要从盈利模式转型的驱动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我国当前商业银行单一的盈利模式已无法应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外资银行放开等现实的挑战,应及时调整优化盈利模式,实现战略转型。郭娜(2011)也通过描述性统计得出了我国当前仍是以利差主导的单一盈利模式,要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必须实现盈利模式向多元化均衡化集约化的发展。杨继荣(2011)也提出,当前我国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利率市场化的影响,盈利水平的不稳定性在加剧,要提高盈利的稳定性,推动盈利模式的多元化是必由之路。而鲁政委(2011)则主要从金融文化、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发展等方面论述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障碍因素,提出深化金融改革对盈利模式转型的重要意义。
李江(2006)通过对西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路径分析得出,西方发达国家商
业银行已形成了“批发与零售兼顾、信贷与中间业务并重”的格局,以瑞士、新加坡为代表的国家,其商业银行还开拓出了特色业务这一领域,并在全球形成了品牌效应,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吸收借鉴。张儒翔(2009)比较了中美两国不同监管模式下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提出中国应当走美国模式开展混业经营,并探索有助于形成混业经营模式的监管模式,强化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监管。张银仓(2009)则通过国别比较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从公司治理结构建设、政策法律体系构建、金融监管及市场环境等领域学习他国经验,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培育良好的金融环境。张志刚(2011)则分别对我国的 13 家上市银行与国外知名商业银行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制度因素分析了不同盈利模式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思路对策。
Kwast(1989)Eisemann(1976),Rose(1989)等学者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
拓展非利息收入能有效的分散经营风险,且非利息收入比利息收入对银行利润的稳定贡献率更大。Rogers&Sinkey(1999)也通过对美国银行业开展的数据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可以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并使其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而另外一些学者却通过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不仅没有提高经营绩效,反而增加了风险,Stiron(2006)等学者通过调查美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发现,多元化的业务拓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收益提升,
Clalmes&Liu(2009)则通过对加拿大银行业开展的实证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虽然增加了商
业银行的总营业收入,但却加大了收入波动的幅度,说明在产生收益的同时,多元化经营也带来了收入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Hidayat et al(2012)则通过研究印度尼西亚的银行业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即认为非利息收入与银行风险水平的关系还与银行的规模和性质有关,对小银行来讲,业务多元化可降低其经营风险,但对大银行而言,却加大了其经营风险。我国学者张羽(2010)在这个问题上的探索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认为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在一定范围内可分散经营风险,但占比过大反而会恶化深入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因而如何把握非利息收入占比的程度是商业银行需要探讨的问题。另外一些学者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例如张雪兰(2011)则通过数理模型验证得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风险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而当前阶段发展非利息收入可不受限制。张超(2012)则发现多元化业务模式可有效降低我国银行业的经营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现状
2013 年,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挂牌成立,利率市场化进入高速推进时代,同时阿里
巴巴集团“余额宝”的问世也开启了互联网金融抢滩金融市场时代。在这个跨界经营风行、高技术变迁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也遭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据德勤中国发布的《2013 年中国银行业十大趋势与展望报告》数据显示,2013 年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承受的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净息差持续回落,利润增速业已回归常态。同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 2013 年 12 月末,中国银行业本外币总资产达到 151 万亿元,同比上涨 12.69%。总资产规模仍然呈现持续扩张的状态(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情况2003-2013 年变动趋势图见图 2-1)。
图 2-1 2003-2013 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情况变动趋势图
业银行的总营业收入,但却加大了收入波动的幅度,说明在产生收益的同时,多元化经营也带来了收入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Hidayat et al(2012)则通过研究印度尼西亚的银行业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即认为非利息收入与银行风险水平的关系还与银行的规模和性质有关,对小银行来讲,业务多元化可降低其经营风险,但对大银行而言,却加大了其经营风险。我国学者张羽(2010)在这个问题上的探索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认为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在一定范围内可分散经营风险,但占比过大反而会恶化深入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因而如何把握非利息收入占比的程度是商业银行需要探讨的问题。另外一些学者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例如张雪兰(2011)则通过数理模型验证得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风险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而当前阶段发展非利息收入可不受限制。张超(2012)则发现多元化业务模式可有效降低我国银行业的经营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现状
2013 年,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挂牌成立,利率市场化进入高速推进时代,同时阿里
巴巴集团“余额宝”的问世也开启了互联网金融抢滩金融市场时代。在这个跨界经营风行、高技术变迁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也遭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据德勤中国发布的《2013 年中国银行业十大趋势与展望报告》数据显示,2013 年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承受的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净息差持续回落,利润增速业已回归常态。同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 2013 年 12 月末,中国银行业本外币总资产达到 151 万亿元,同比上涨 12.69%。总资产规模仍然呈现持续扩张的状态(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情况2003-2013 年变动趋势图见图 2-1)。
图 2-1 2003-2013 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情况变动趋势图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 2013 年全年实现净利润 1.42 万亿,比 2012 年的 1.21 万亿增长 14.88%,但较之 2011 年 36.3%和 2012 年 18.9%的增速来看,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据德勤中国预测:中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速已回归常态,且增速将持续下降,考虑到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中间业务的回落、网络金融的兴起、银行各项成本投入增加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速或将回归个位数时代。在资产规模稳步扩张、利润增速却持续回落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反思当前盈利模式出现的问题,探索更适应时代发展、更符合技术进步和适应客户需求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定位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还是利差主导的单一盈利模式。商业银行的盈利
模式是其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在收支结构方面的综合反映,也是决定其盈利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前提。从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径变迁及盈利模式的分类形式来看,主要经历两种模式:一种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另外一种则是非利差主导型,或称多元化业务模式。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以净利息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服务群体以公司为主,主要发挥信息中介及信用创造的社会功能,多以信贷形式开展业务:即通过吸收社会存款、发放贷款来获取利润。多元化的业务模式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金融自由化思潮期间,服务对象主要面向个体客户,提供的服务以个性化的零售业务为主,业务形式多为中间业务:即不直接产生债权债务关系,以低端的代收代付、担保服务、理财产品及高端的金融咨询、理财规划乃至投行业务等模式呈现,典型的表现是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工具及金融衍生产品,此种业务模式以美国银行业“金融超级市场”为主要代表。 根据上述两种盈利模式的分类及特点,我国银行业当前的盈利模式即可定位为利差主导型模式,特点为过度
依赖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主要的业务形式为吸存放贷的信贷扩张,主要运营及监管模式为分业经营。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我们提出,我国商业银行转变当前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有其必然性,要积极拓展非
利息收入。也就是说:在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发展非利息收入对应的中间业务有其必要性。那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如何呢?中间业务的发展形成了哪些特点,需要如何改进才能帮助我国商业银行逐步摆脱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 1,中间业务的界定和分类
目前,关于中间业务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金融界存在较大的分歧。明确中间业务
的含义,是我们接下来开展研究的基础。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间业务即为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所定义的中间业务“在分业经营的原则下,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形成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这里特别强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在国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代理股票买卖业务,要严格控制开办代理证券业务。而广义的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需要向外借入资金,不需要动用自己资产,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替广大客户办理各项收付、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中间业务。换句话说,广义的中间业务既包括狭义的中间业务,又包括真正意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混业和分业经营的所有中间业务,又包括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表外业务;既包括资产负债表上的各项中间业务,又包括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各项表外业务。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中间业务有不同的分类形式。按照风险不同,中间业务可分为金融服务类和或有债权、或有债务类;按照功能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结算类、担保类、融资类、管理类、衍生类、其他类六种;按照开展业务时的不同身份,可分为代理类、委托类、自营类三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将我国中间业务分为以下九类,见表 2-1。
表 2-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类
在我国,尽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所定义的中间业务比较狭义,但在实
务操作中,商业银行办理国内外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和代理类中间业务的代收代付时,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造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的增减。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中间业务完全可能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商业银行的表内资产或表内负债。比如,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必须向承兑银行缴纳保证金,出票人无力偿还债务时,作为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人,则要承担连带责任。因而,对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担保则是银行的一种“或有负债”,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质的变化。因此,本文采纳广义的中间业务的定义和分类方法来理解中间业务,因为这不但是发达经济体全能型银行盈利模式的重要特征,更是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
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增速及规模
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各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都呈现增长趋势。对于我国来说,情况同样如此。尽管受到政策变动及宏观经济形式的影
响,我国各大上市银行 2012 年中间业务的增长率较之 2011 年有所放缓,但整体上来看,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增长率甚至超过 100%,这意味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业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的重要共识。因为通常情况下,与传统的信贷业务相比,中间业务与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的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变动相关程度较低,因而其收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强。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意识到利差收窄给银行盈利带来的压力,致力于发展中间业务,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收获了较快的增长。
3,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及品质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为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发展
的中间业务形式大多是如结算类、担保类、代理收付、银行卡等档次低、收益差、创新力不足、附加值低下的劳动密集型业务类型。与世界一流商业银行相比,技术含量较高的资产托管、企业年金、信息咨询、电子银行、理财业务等中间业务,虽然有所发展,但总体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而西方发达经济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体的证券交易、资产管理、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等业务,在我国由于分业监管的限制基本没有涉及。 也就是说,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利差主导、非利差附加价值低的盈利模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分析原因,其一是分业监管体制的限制价值中间业务的起步晚造成当前中间业务的产品线窄、品种有限。目前我国的中间业务品种仅有 300 多种,还不及发达国家开发出的金融产品的十分之一。其二,中间业务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中间业务的技术含量较低,附加价值不高,对中间业务起到支柱作用的重点产品开发创新的力度仍不够,创新过程中的同业复制较为普遍,且各银行缺乏有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个性化产品。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为例,2013 年的年度中间业务收入中,占据前三位的是分别是顾问和咨询的手续费用,银行卡手续费用和代理业务手续费用。从下图2-2 我国银行业与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开展的种类及占比图中可以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仍以中低附加值的业务性收费为主,主要局限于传统的结算类(25%)、委托贷款(16%)、代理类(14%)及银行卡类(12%)等低技术含量的业务领域。相比之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外资全能型银行不仅使用的中间业务范围广阔,而且主要涉及知识含量较高的信息咨询及资产评估(26%)、金融交易类(24%)、信托托管类(16%)及投资银行类(14%)等领域,既可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开展资本市场业务,业务收入的取得多半在于提供的高智力高附加值的服务。
图 2-2 2012 年中国银行业与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种类及占比对比图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大增,仅 2013 年 12月,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并邮储银行就发行理财产品 1320 款,且收益率极高,年收益率在 7%以上的比比皆是。但我们需认识到,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为应对贷存比考核而打响的高息揽储大战,年底揽储压力一过,理财产品不仅收益率迅速“变脸”,数量和规模也骤减。以今年 1 月份为例,理财产品发行量较上期报告减少了 182 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也将为 5.94%左右。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新兴中间业务发展的市场驱动力不足、创新性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售后服务滞后,因而在中间业务的结构优化同时,真正以市场为导向,提升理财产品的创新性和质量是我们的思考方向。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动因
(一)金融脱媒化的影响
金融脱媒现象的不断深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存在重要影响,具体来说:第一、储
蓄存款的大量分流弱化了商业银行基本的吸存功能,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居民储蓄存款会大量的流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保险市场及民间借贷市场,弱化银行的存款基础。第二、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贷款起到了很大程度的替代效应,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会带动企业直接上市或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直接融资功能的强化会部分取代商业银行的贷款功能,迫使其信贷业务面临巨大压力。第三、优质客户的倒逼效应挤压盈利空间。一方面直接融资导致优质客户贷款需求降低,另一方面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的日益融合和业务交叉使得优质客户倒逼银行实行优惠利率的现象加剧,压缩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盈利空间。第四、受托支付等监管新政减少了银行的信贷派生存款。随着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新政的实施,过去商业银行放贷可以直接转化为企业在银行的存款,只能直接将贷款支付给企业的客户,使得大量的派生存款受到了挤压。第五、金融市场创新带来的风险管理压力加大。金融脱媒的深化刺激着金融市场不断的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同时,银行负债的稳定性发生动摇,负债结构呈现短期化趋势,商业银行依靠短期资金来支持长期贷款的矛盾凸显,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导致流动性风险加剧,近期我国由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演化出流动性危机就显示了这一问题。
图 3-1 金融脱媒化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影响机制
金融脱媒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面临巨大的压力,已成为商业银行转变盈利
模式的重要推动力量,商业银行要适时地变压力为动力,从挑战中寻找机遇。如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市场需要的投资专业性服务水平也越来越高,商业银行可利用其专业优势发展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中间业务;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为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工具,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有效的规避防范市场风险;另外,券商融资业务的创新可以给商业银行发展证券抵押贷款、券商融资融券业务提供平台。总之,商业银行为应对金融脱媒带来的传统业务冲击,只有转变长期以来存贷利差的经营思想、以客户为中心强化服务功能、创新金融产品的同时提升风险控制能力,才能赢得持续的发展空间和盈利能力。
(二)金融脱媒的新形式——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及影响
随着余额宝、理财通等大众理财方式的兴起,互联网行业对金融业渗透增强,许多
学者甚至将其上升到与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平行的第三类融资方式,金融脱媒化程度在其推动下加剧。 据数字预测,2020 年,我国的电子商务规模将达到30 万亿,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子商务经济体,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必然为网络金融的业务拓展提供基础的环境支持,另据财汇数据显示,仅以余额宝为例,自 2013年 5 月 29 日成立以来,截至 12 月 26 日,天弘增利宝 7 日年化收益率平均值为4.816%,为活期存款利率的 14 倍;万份收益的平均值为 1.3176 元,在 A 类货币基金中收益排名第二,增利宝区间万份收益总值为 275 元,在同类货币基金中排名第二,这显示了网络金融极强的收益性和成长性。
从根本上来说,网络金融并没有改变资金在不同市场主体间的配置和转移,只是利
用网络的平台满足了大众日益多样性和便捷性的理财需求,然而它的创新性就在于其带来的“微型信贷理财理念”:即信贷不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种普罗大众可广泛参与的公平合理交易的商品和服务。从产品设计的角度,这些微型理财产品不仅准入门槛低、收益可观,而且随时支取、流动性极强。此外,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借助早已存在的庞大支付宝客户群体和支付平台很快占领了青少年这块极具成长性的阵地;同时,从支付角度来看,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家及客户的支付交易由第三方来完成,第三方支付平台已能在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转账汇款等结算支付业务上与传统银行业形成明显的替代效应,据统计数字显示,2012 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 3.8 万亿元。最后,互联网金融的技术优势不言而喻,在此模式下,操作者不仅能方便查阅交易对手的交易记录,找到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还能通过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数据的使用效率。以上互联网金融的种种渠道、技术、理念上的创新优势会给商业银行的未来的金融中介地位造成极大的影响。
表 3-4 网络金融理财产品与银行存款及常规理财产品对比
(三)利率市场化的推动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无疑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起到加速和催化的作
用。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商业银行在存贷款市场上的竞争加剧,为了竞争存款会推动存款利率上升,为了争夺客户会导致贷款利率下降,利差收窄的趋势不可避免,势必影响商业银行整体的利润水平,给以利差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带来冲击,同时,利率市场化最直接的反映即市场决定价格加大了利率的波动频率,使得商业银行承担更大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会打破旧有的无差别资金定价机制,商业银行可立足自身的市场定位,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品定价机制,对存贷款进行控制,并通过建立差别化定价的策略来吸引客户。最重要的是,社会信用资金会基于不同的收益和风险偏好在金融机构及地区间自由流动自行配置,必然会导致商业银行竞争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激发其革新当前的经营理念和盈利模式,推动商业银行加快业务转型的步伐,大力发展以中间业务为主的新兴业务,培植新的盈利增长点。 长期以来,在利率管制政策作用下,我国商业银行始终保持着 3%以上的存贷利差水平,为其盈利收入提供了稳定而不具风险的利润来源。然而根据其他国家的国际经验,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后,银行的存贷利差均会缩小,以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为例,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后,两国的利差均保持在 1%-2%的水平上。专家估计,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整个银行业平均利差将从当前 3.5%的水平缩小到 2.5%,大致接近国际市场 2%的息差水平,有人预言,中国利率市场化完成之日,就是银行暴利时代的结束。
四、国外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前面我们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以下主要开展的是国际比较分析。本章选取了当前国际上有代表性的三种金融体制下的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市场主导型体制下的美国商业银行、银行主导型体制下的德国商业银行、以国际化个性化私人服务见长的瑞士商业银行。分别从其盈利模式转型的路径变迁、转型的制度保障、当前利润结构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四种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启示。
(一)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1,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路径变迁
美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模式及业务发展经历可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多元化混业经营阶段(1933 年大萧条危机之前);单一化分业经营阶段(1933 年-1982 年);以及全能化混业经营阶段(1982 年至今)。其具体制度变迁路径可见图 4-1。
图 4-1 美国商业银行业制度变迁路径图
在 1933 年经济大萧条之前,虽然美联储已然成立,但其只承担单纯的货币管理功能,不承担金融监管职能;1927 年出台的《麦克法登法案》虽然限制国民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但在投资房地产市场、信托投资、参股报关公司等领域却放开限制,鼓励商业银
行进入并充分竞争。所以大萧条之前的发展时期,美国的商业银行由于在业务规模、产品服务领域、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监管缺位,致使大量的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催生了经济危机。此阶段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吸收存款、发行银行券、发放贷款、提供货币兑换支付清算等客户服务以及简单的证券业务等方面。
1933 年,为应对经济大萧条,挽救金融市场的危机,恢复商业银行的信誉,防止
社会资金流向投机用途,减少在投资和商业银行业务结合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及内部交易,美国政府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成为促成美国商业银行业第一次盈利模式变革的助推器。该法案明令禁止商业银行开展包销及证券业务,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与投行业务加以严格区分,有力的帮助美国商业银行回避了证券的波动性风险。只能购买由美联储批准的债券,禁止商业银行开办任何非银行的分支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制定了限制银行恶性竞争的 Q 条例,并禁止银行发起和分配共同基金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该法案催化了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的产生。由于分业监管模式的存在,商业银行以吸存放贷为主要业务模式,负债管理、产品创新和渠道拓展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严格的金融管制极大的限制了美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提升。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及《金融服务现代法》的颁
布,美国进入了以全能化、国际化、大型化、信息化为特征的高杠杆率混业经营模式时代。在此阶段,美国商业银行强化了产品创新机制及风险控制机制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更新升级了业务流程,进而使其核心竞争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并使其业务活动日益多元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价值链多元化差异化趋势明显。尤其是《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高要求促使美国商业银行在外源融资方面着力,此时期金融衍生品及投资并购等高杠杆资产得到急速发展,非贷款性利息收入及非利息收入占比急剧上升;同时,在风险管理环节,由于高杠杆率混业经营的业务模式对风险管理要求的提升,美国商业银行业开启全面风险管理时代:也即完成了从单一信贷风险控制转型为向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及信用风险联动控制,信贷资产管理与多元化业务资产管理同步,业务流程再造与技术平台发展并举的转变。渠道建设和后台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借助信息科技的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主银行等新兴渠道的发展及后台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成对提升商业银行服务水平和交易效率意义重大;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商业银行定制化客户服务体系的定位,通过市场调研及客户需求评估、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的系统,可以记录客户交易习惯及消费偏好、有针对性的开发并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尽管全功能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为美国银行业赢得了长达30 年的金融繁荣,但不可回避的是金融过度杠杆化和过度创新所积聚的风险,此次次贷危机的爆发则充分暴露了这个问题。如何很好的平衡把握“建立高效率、高效能盈利模式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是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变迁史给我们提供的全新命题思考。
2,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制度保障
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能够完成向全能型商业银行的转型并实现近 30 年的持续繁
荣,离不开金融环境的制度保障。总体来看,其制度保障集中体现在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与金融监管体系两个方面。首先,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反映了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它的标志是金融资产的构成比例,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与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的差别在于证券类资产与贷款类资产的比例。美国证券类资产由 1988 年的 17280 亿美元增长到 2012 年的 218093 亿美元,而贷款类资产自 6908 亿美元增至 2012 年的 71173 亿美元,在此过程中,证券类资产不仅在总资产比例上远高于贷款类资产,在增长速度上明显快于贷款类资产,两类资产的差距幅度也进一步增大。与我国当前银行主导型的以间接融资为主、坏账率高、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金融结构不同,美国商业银行极高的资产证券化程度反映了其较强的流动性和极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另外,自 1985 年到 2005 年十年间,美国股市市值相当于 GDP 的比重由 54%增至 146%,债券余额相对于 GDP 的比重由102%提至 183%,同时,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了长足发展。资本市场成熟度的提升一方面加剧了金融脱媒化,增大了传统信贷业务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混业经营的联动支持和成熟的金融行业环境,成为促成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制度保障之一。 监管制度的变迁为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提供了基础的外部政策环境,成为催生美国全能型商业银行现状的另一重制度保障。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是在一次次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适应、调整、建立起来的。美国金融监管制度遵循着“政府减少直接干预的总体要求与强化监管细则建设”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正是这一原则帮助美国形成了当前金融活动自由充分但监管制度又完善严苛的基本格局。综上所述,美国银行监管体制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双线多重特征,即联邦政府监管国民银行与各州政府监管州立银行双线并立的监管体制。所有国法银行都是美联储成员,州法银行可自主选择是否成为其成员,美联储对其成员实行直接监管。另外银行要开展吸存业务,必须加入 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受存款保险、金融检查和金融预警的监督。美国实施的这种多条线、立体式、交错式的监管模式可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协调和管理,从而高效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既是联邦制高度分权体系的基本要求,又是其经历若干次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经验总结的结果。第二、是规范严格的内部评级制度与监管审查制度。开设商业银行时,个人的资质和信用要接受美联储的严格审查,有劣迹的人很难混入商业银行董事会;同时,商业银行内部的资产质量是否达标、风险管控能力是否有效、盈利能力是否可持续、资本充足率是否合规、流动性管理是否充分五个方面要接受美联储监管力量的内部评级,并根据评级结果有针对性的制定监管方案。第三个特点则是伞形监管模式(可参考图4-2),伞形监管模式的核心为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美联储的监管并向其申请执照,获取资格后依照《金融服务现代法》的规定通过设立子公司的形式可以分别经营商业银行业务、证券公司业务、保险公司业务等多元化业务并分别接
受相关部门的监管,也就是说,在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下,各种性质的子公司分别保留原有的监管模式:开展保险业务的子公司接受保监署的监管,开展证券业务的子公司仍由证交会监管,而商业银行业务受控于银监会的监管。此种伞形的监管体系对经营和监管的分立设置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混业经营模式并不等同于统一监管,反过来,分业监管也并不意味着必然实行分业经营,因而我国当前的分业经营管理模式也可探索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局的监管模式,或者在分业监管模式中探索混业经营的方式,积极向多元化盈利结构对应的业务模式转型。当然监管体系高效运作的前提是监管机构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以及监管组织机构、指标和程序的合理化和规范化。
图 4-2 美国伞型金融监管体系图
3,美国当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特征
美国商业银行在经历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低谷之后,在九十年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盈利能力得以持续提升,虽然受到 2008 年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近几年的盈利能力恢复较为缓慢,但平均资本收益率都保持在 15%以上。1991 年到 2009 年平均总资产收益率达到 1.17%,也远远高于欧盟 15 个发达国家银行业在经济形势最好时 0.67%的数据(可参见图 4-4)。美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不仅与其并购重组和增收节支有关,更与其转型后形成的盈利模式有关。从收入结构来看,美国当前的非利息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超越了 62%,并形成了信贷业务收入、投资业务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三足鼎立的盈利结构,这反映了美国银行业全能银行的盈利模式现状。其当前盈利模式有以下特征:
图 4-3 美国银行业平均资产收益率变化趋势图
第一、总体上利差收窄,净利息收入降低。一方面由于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的双重挤压,美国商业银行净利差持续走低。尤其是 1993 年后,各商业银行实施积极的贷款定价策略及对有管理负债的依赖程度提升,贷款利息收入增长落后于贷款资产的增长,此外,核心负债结构的变化也对净利息收入的增长产生了负向作用,以 1991 年到 2005 年为例,美国商业银行核心存款相当于资产的比率由 59%下降到 47%,而有管理的负债如 CDs、次级票据和信用债券等利息成本较高的负债从 30%上市到 36%,这无疑会使得原有的存贷业务产生的净利息收入逐渐减少。
第二、利息收入结构变动,其他利息收入提升。美国银行业利息收入结构的变化也是其盈利模式转变的基本反映,当前美国银行业利息收入中除贷款和租赁之外的利息收入占比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在 1997-2001 年的时间段内,超过了贷款及租赁利息收入,而在 1999 年即到达历史最高点 64.14%,虽然 2010 年回落到 44.32%的占比,仍然反映了传统信贷业务比例的下降,与此同时,证券投资利息收入的增加是引起其他利息收入占比上升的重要原因,1969 年美国银行在购买联邦基金和回购证券方面的利息收入上着力,1967 年又增加了同业存款的利息率,到 1984 年则增加了交易账户的利息收入。因而,证券投资、交易账户、同业存款等多元化利息收入和业务结构比例的上升反映了其向非传统盈利模式的转变。
第三、非利息收入战略地位提升,占比增加(可参考图 4-4)。传统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协调均衡发展是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一大亮点。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存款账户收取的管理维持费用,另一方面包括办公楼的运营、出售资产、房产投资等收入。通过不断的金融产品研发和管理理念革新,美国银行的传统业务和非传统金融服务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自 1991 年来,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以 9%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也有 17%提升至 45%以上,而在非利息收入中,交易类、投资类和咨询服务类收入占据 80%以上的比重。由于中间业务在美国银行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与日俱增,很快成为其重点关注的业务类型,在发展过程中,中间业务形成了增速快、形式多元化、创新能力强、客户满意度高等业务特点。
第四、营业费用下降,成本控制成效显著。评估商业银行能力,一方面在收益,另一方面则在成本。分析美国商业银行成本构成,一般从利息费用占总资产比重、非利息费用占总资产比重以及贷款损失准备占比三个层面开展。首先,利息费用从 1981 年的 8.37%下降到 2013 年的 0.72%,非利息费用从近年来最高的1993年的3.77%下降到2013年的
2.97%,而贷款损失准备比率一直保持在0.5%左右。从现实来看,美国的商业银行的三项费用自 1994 年以来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中,因而其成本控制的管理非常有效。
第五、非利息收入占比银行资产规模间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吴刘杰以资产规模为划分标准,对资产规模在 1 亿美元以下、1 亿到 10 亿美元、10 亿美元以上的美国商业银行开展的统计分析发现:规模在 10 亿美元以上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平均占达到 42%,远高于前两者 21.33%及 24.96%的比重。这说明美国资产规模较大的商业在多元化经营方面更具有优势。
综上所述,美国当前的盈利模式已经完成了由“传统信贷主导业务模式”向“风险经营管理业务模式”的转变。反映在收益结构上即:中间业务产生的非利息收入提升,利息收入中的新型业务占比增加、投资业务的占比上升以及营业费用占比下降。
图 4-4 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变化趋势图
(二)德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1,德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路径变迁
不同于英、美、日等国家,德国商业银行自成立之初便始终不渝地坚持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制度。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工业化进程中自然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全能银行、二战后战胜国管理模式下短暂的分业经营和 20 世纪 59 年代末迅速向全能银行回归的三个阶段。德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起源于 19 世纪末,创混业经营模式之滥觞肇迹,最为
典型的特征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全能银行。部分学者将全能银行定义为“既可从事传统银行存贷业务,亦可以涉足投资银行、保险业、资产管理、证券、信托等其他金融领域,甚至于可以进行实业投资项目。从我国市场上的准入要求来看,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具有金融行业的全功能牌照”。
德国全能银行的诞生源自其特殊的历史背景。19 世纪 50 年代,德国正处在工业
化迅速发展时期,国内既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又缺乏融资必要的证券交易机制。而通过“银企结合”的方式,银行可凭借持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股份获取收益,反过来进一步增强银行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工业企业受益于银行提供的大量资金,又保证了德国工业化持续的高增长率,反过来又促进银行业务和规模的扩张。银企相互作用和良性互动,逐步催生了包括公司金融服务、证券服务、以及传统银行业务等在内的,开展混业经营的全功能银行。其业务除涉及商业银行业务外,还开始触及投资银行业务,并进一步催生了合作银行、储蓄银行、抵押银行等专业细分、客户细分的银行。 二战使德国的银行业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低谷,随着战败后国土一分为二,西德和东德地区都被迫走上了分业经营的道路。西德的分业经营受制于美国式银行制度,而当时美国实施的银行制度正是分业经营;东德地区的分业经营受制于苏联模式的中央集权制度,银行业务被迫从金融机构撤离、民营金融机构被没收、大银行被结构性调整。
二十世纪 50 年代,西德开始恢复混业经营模式,两德统一后,东德按照西德的模
式,重新建立了“全能银行制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德国经济蓬勃发展,重获新生,并奠定了世界第三大、欧洲第一的经济强国地位,这与其独树一帜的“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密切相。 德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正是来源于这种银行主导型的全能银行制度。这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业务并立、私人客户与机构客户并重、零售业务及批发业务同视的特点。它通过业务领域的充分多元化、大型金融集团垄断金融市场以及广泛的集团外部互相持股等方式,形成了以下核心竞争优势:第一、资金优势:全能银行通过传统银行存贷款业务,汇集了规模庞大的资金,并以此为契机,完善了人才和技术的储备。第二、客户资源优势:网络、渠道优势形成的稳定、优质的客户群体。全能银行全球性的销售网络,使其在具有竞争优势的价格成本基础上实现资金融通并提供集证券、债权、投资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同时将客户群体从本国扩展到他国。第三、成本优势: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实现的范围经济。由于全能银行触角广、范围大,有利于在资金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方面形成独特优势,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另外通过将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纳入一体化构架中,从而形成“金融超市”效应,获取成本优势。第四、灵活适应性和抗风险优势:由于全能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及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有利于利用金融业态的综合优势进行金融产品组合开发何和交叉销售,从而促进金融创新,提高灵活适应性;
同时,业务多元化有利于通过适度的内部补偿,确保收入的稳定型、降低运营风险,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
图 4-5 德国商业银行业制度变迁路径图
2,德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制度保障
德国虽然一直坚持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体制,并具有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但由于
其体系过于庞大,金融业务的相互交融与深度渗透使其具有较高的系统性风险,一旦风险引爆,其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将可能引致摧毁性的后果。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危机便见证了德国银行倍受冲击的历史。德国政府虽然从此次危机中吸取教训,通过并购整合、突出业务强项、缩减经营网点、突出个人零售及投资银行业务等变革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但在经营模式上,并没有转向分业经营制度,而是在健全法律基础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和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继续保持混业经营下的竞争优势。
首先,我们需要看到,德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是较为完备的一体化的制度体系。作为
大陆法系的国家,德国以法典为基础,有关银行制度的立法主要有 1961 年的《联邦银行法》和 1961 年 7 月 10 日通过的《银行法》。其中《联邦银行法》以及第二年重新修缮的《信用制度法》共同搭建了国家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框架,为后续的一系列制度奠定了基础。前者确立了德国联邦银行的业务领域,即除保险代理业务之外的信托、证券、存货、外汇及之间业务等金融业务,并成为该国银行混业经营的法律基础。后者的贡献,在于规范了银行以及信用机构的认定方式,认为只要从事银行业务,且规模和组织达到了商业化运作水平,即认定为信用机构。这些规定为银行混业经营留下了广阔的法律空间。 同时,前者还对金融监管的权力进行了明确。即所有银行的证券活动均需受到《有价证券交易法》约束和存款审计。后者,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监管范围和监管机构。即由德国金融监管局以及德意志联邦银行共同履行监管职责。此后,1995 到 2004 年间,德国又先后通过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证券交易法》、《德意志联邦银行法》,并再次修改和完善《有价证券交
易法》和《交易所》法,成立证券委员会实施证券业的监管职责,各大银行也相应的建立了证券监察部;进一步扩大了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赋予其更强大的权力,并修改了市场操纵构成要件。 监管模式及特征:德国金融业的监管模式以 2002 年为界,分为 2002 年之前的分业监管模式和之后的统一监管模式。2002 年之前,德意志联邦银行和联邦银行监管局共同承担监管职责;联邦证券交易局监管证券业;联邦保险监管局则对保险业进行监管,此外,联邦银行和经济审计师协会是重要的检查机构。五大部门共同协调、联动监管,形成“五位一体”的监管模式(见图 4-6),从而形成了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并存的特殊金融运作模式。之后,伴随着全球金融业兼并浪潮,及金融业内部业务的深度交叉,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分界日趋模糊,分业监管的部门冲突时有发生,金融监管效率每况愈下。2002 年 4 月 22 日,德国政府经过多年酝酿,颁布了《统一金融服务监管法》,将联邦银行监管局、证券监管局以及保险监管局予以合并,建立了统一的德国金融监管局,全面负责德国银行、保险及其他金融服务企业的监督管理任务。从而由分业管理走向统一监管的道路。
图 4-6 2002 年之前德国“全能金融”的监管体制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监管机构在监管时并未在银行自身运营上多加干涉,更多的是采取第三方审计的方式,并加以导向性的管理。这种方式既保证了金管局的权威性,又体现了政府管理不过多参与市场的原则,有助于营造公平、稳定、高效的市场环境。同时,金管局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宏观制度和管理框架的把握上,客观上有助于整个市场和政府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此外,德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还具备以下两方面的特征:
第一、内外部并重的监管。一方面,依靠金融机构自身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特别是三大会(股东、理事、监事)之间的约束机制加强内控,另一方面强调社会及舆情监管,并主要以联邦银行、联邦金融监管局监管来承担外部监管职责,形成了内外部相互独立的管理体系。
第二、对全能银行分支机构实行资本、资产及负债的“并帐监管”,以定期分析评
价银行的资产状况、偿债能力、风险评估等重要指标。正是得益于这种高效、完备、适应
性强的监管模式,政府监管体系有效发挥了对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使德国全能银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保持了稳步发展。
3,德国全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特征
如上文所述,在德国完备、健全的法律基础上和高效、适应性强的金融监管体制下,
无论在吸存发贷,还是有价证券买卖;无论是参股控股还是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等方面,以德国商业银行为中心的强大金融集团在产品创新、金融服务上都表现出积极扩张的态势。信息革命、欧洲一体化更加快了其发展的脚步。德国当前全能银行盈利模式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非利息收入快速提升,业务多元化程度较高。数据显示,德国银行业非利息
收入整体呈现震动上行的趋势,非利息收入占比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 20%上涨的 2000 年的 50%,又跌至 2008 年金融危机时的 11%,后回升至 2012 年的25%,剔除掉金融危机的影响,尽管与美法等国相比,由于受到两德统一时间晚,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德国金融市场的统一规范较晚,非利息收入占比整体上不高,但银行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发展迅速。从与利息收入增长率的比较可以看出,1980-2012 年德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年均增长率为 7.9%,高于利息收入 5.1%的增长率。而非利息收入 0.57 的离散系数高于净利息收入 0.4,表明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高于利息收入,受危机的影响程度较大。
第二、多元化经营同时突出业务强项。德国全能银行通过发挥其“金融百货公司”
的资金优势、范围优势、成本优势和抗风险优势,通过多元化业务混业经营而赢得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各全能银行在其业务范围内通过战略调整,
突出业务强项。以德意志银行为例,1999 年其投资银行业务所创造的纯利润超过总利润的 60%,2005 年这一比例上升至 76.5%,2009 年为 79%,接近于营业收入的 4/5。
第三、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业务创新。德国全能银行以市场为主导,在进行内
部调整与变革的同时,不断评估和审视外部竞争环境与发展战略,逐渐强化“中等客户为主”的公司客户战略和资产管理与零售业务相结合的个人金融战略。例如,德国商业银行通过对个人银行账户的调查与管理,提供与细分客户高度匹配的、裁缝式的、顾问式的理财服务。与客户深度面谈来挖掘具体的金融服务需求。虽然零售业务经营成本较大,却拥有零售业务销售网络这一巨大资源,从而为捆绑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载体。
第四、网络平台为依托的金融业务开拓。德国银行快速响应信息革命带来的技术成
果,在依托成本低廉、快捷便利的互联网经济下快速发展网上银行业务。2002 年德国网上银行用户超过 200 万,营业收入达 600 亿欧元;2009 年网上银行用户超过 270 万,营业收出入 780 亿欧元。德国最大的网络银行 ING-DiBa 银行甚至完全依靠网络和电话开拓市场提供服务,而没有任何分支机构。2006 年该银行资产总额达 649 亿欧元,在德客户
超 500 万人。其规模甚至超过了不少传统银行。而在管理模式上,通过借助计算机网络管理,资源得以共享,总行对分支机构的控制得以加强,扁平化、矩阵式管理结构成为可能,大大降低了管理和运营成本,提高了市场反应灵敏度。
(三)瑞士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1,瑞士银行业盈利模式的路径变迁
瑞士是全球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和个人财富管理中心,瑞士以其平稳的社会政治、
稳定的经济货币、发达的信用制度、规范的法律体系、卓越的地理位置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巨额财富。与德国一样,始终坚持的是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的经营体制,其银行业的制度变迁主要体现在监管机制的一次转型上。1929 年大萧条以来,瑞士遵循 1934 年出台的《瑞士银行法》,推行的是“混业经营,分业监管”全能银行体制,即瑞士联邦银行业委员会监管银行业与证券业,而瑞士私营保险业由瑞士联邦私营保险业监督局监管;直至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瑞士的金融监管进行了较大的变革,2009 年 1 月 1 日,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Swiss Financial Market Supervisory Authority,FINMY)成立,该机构整合瑞士私有保险联邦办公室、瑞士联邦银行委员会和瑞士反洗钱管制局三方的职能,对瑞士金融业实施统一的全面监管。至此,瑞士银行业实现了由“混业经营、分业监管”向“混业经营、统一监管”的经营体制转型。瑞士商业银行的制度变迁路径见图 4-7。
图 4-7 瑞士商业银行业制度变迁路径图
2,瑞士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制度保障
瑞士银行业的监管体系包含两个大的层面:一是被称作双重监管体系的监管者体系;另一个是瑞士银行业联合会(SBA)负责的行业自律监管。 首先,双重监管的监督者体系是指,FINMY 规定瑞士联邦银行业委员会负责银行业和证券业的监管,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业委员会很少从事现场审计工作,而是由持照的外部审计事务所进行审计,然后向银
行业委员会披露其开展的咨询和其他业务,并出具审计报告,其只具备审计权,但处置权仍归于监管方。在某种程度上,持照的审计事务所接受银行业委员会的监督制衡,如其不能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将受到撤销执照、限制经营、罚款甚至坐牢的惩罚。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监管中,银行业委员会秉承着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特别针对两家特大型银行,其监管标准和手段都异常严格,除了授权外部审计事务所对特定部门开展深度审计外,还会亲自进行现场审计并定期与其高层会晤,了解两家特大型国际银行的风险形势,这种差别监管的做法,能更有效的配置监管资源,提升监管效率。 自律监管是存在于国家监管之外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据瑞士银行业委员会统计,瑞士自律监管的相关法律条例达到 190 多项,甚至高于国家监管 127 项的细则,可以看到自律监管在瑞士监管体系中的地位。自律监管很重要的实现方式是在行业实践,由经验风险的业内专家建立行为指引,而这些具备私立性质的行为指引会因为容易被业界接受及贯彻执行而被提升为公共标准,当然自律监管的前提是从业者具备相当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
图 4-8 瑞士银行业双重监管与自律监管并立的监管模式图
3,瑞士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特征
瑞士银行业可称得上是瑞士支柱的产业,其凭借 3%的劳动力贡献了 11%的经济增
加值和 14%的财政收入,其盈利模式在财务结构上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非利息收入占比高。与他国相比,瑞士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总体上较高,自 2000 年以来,瑞士商业银行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在 64%以上,虽然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对其银行业造成了严重打击,但非利息收入占比仍高到48.86%,远高于其他西方国家 20%的均值,且 2009 年即基本恢复了金融危机前60%以上的水平。说明瑞士银行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及修复能力极强,非利息业务系统极为成熟。
图 4-9 瑞士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变化趋势图
第一,长期以来,非利息收入占比高于利息收入占比,但其波动程度也大于后者。
有学者将瑞士银行业发展中选取 1999 年、2004 年及 2008 年三个节点,统计了不同历史时期非利息收入及利息收入的金额,均显示:三个时期的年均非利息收入大于年均净利息收入;从变异系数来看,三个时期的变异系数均高于后者,说明瑞士商业银行以高风险高收入的非利息收入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
第二,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资产规模呈现正向相关关系。吴刘杰通过对瑞士银行
业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开展的分类数据统计发现,瑞士大型商业银行对银行业整体的非利息贡献率长期以来达到 50%以上,2005 年更高达到 63.88%的占比,这充分说明,非利息收入与资产规模呈现正向相关关系,资产规模较大的商业在多元化经营方面更具有优势。
五、西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表 5-1 西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国别比较综合信息表
综合美国、德国和瑞士三类不同的银行业盈利模式的变迁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以下
几点启示:
第一,法律政策体系的完善是非利息收入发展的基础。法律制度体系的设置和规定
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和业务设置了基本的运作框架。西方发达国家的全能银行盈利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运营,包含《银行法》、《证券交易法》、《信托法》、《投行法》及《期货法》等一整套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是其成功的重要保证。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有可遵循的依据,使得监管部门的管理合理化合法化,使得中间业务的收费得以保证落实,更刺激、保护和鼓励了中间业务的开发与创新。
第二,非利息收入占比与一国金融体制密切相关。美国、德国都是金融市场开放、
自由及较为成熟的地区,均允许银行业进行混业经营,这给非利息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市场环境和成长空间,同时完善的金融体制保障了金融业较强的金融创新观念,金融衍生工具等新兴业务发展较快。我国银行业要在非利息收入业务方面有所突破,金融体制的创新和改革必须先行。
第三,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是拓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重要保障。无论美国的“伞形
金融监管体系”、还是德国的“全能金融监管体系”,均注重在发挥多个监管主体的基础上形成合力,有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统一协调和整合各种资源,给予积极的指导、帮助规范银行业完善风险监控、风险预警体系及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的监管体系是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开拓非息收入、提升核心资本率、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保障。
第四,以客户为中心,做精细分市场。综合三个地区银行业盈利模式的变迁历程,
我们发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均称为现期三个地区的经营重点,无论是德国“中等客户为主”的公司客户战略和资产管理与零售业务相结合的个人金融战略;还是美国银行业对客户进行的一般客户、年轻客户、高端客户的三类分层及有针对性的理财服务设置。为了更好的服务客户、花旗银行及汇丰银行在香港都设立了个人理财中心,为优质客户提供差异化的定制产品和服务,并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以客户为中心,做精做深细分市场,是我国商业银行现期开展非利息业务、进行业务创新的思考方向。
第五,多元化混业经营中突出特色业务。积极拓展各种非利息收入并不意味着没有
重点的拓宽业务领域,以德国为例,虽然德国的银行被称为“全能银行”,“金融百货公司”称号帮助其形成了的资金优势、范围优势、成本优势和抗风险优势,可以说通过多元化业务混业经营而赢得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德国银行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在其业务范围内通过战略调整,突出了各自的业务强项。以德意志银行为例,2009 年其投资银行业务所创造的纯利润超过总利润的 79%,接近于营业收入的4/5。
第六,信息革命下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的金融业务开拓。在信息网络时代,金融业务
的创新要与时俱进,金融业务创新要建立在网络、技术、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对银行业提升经营效率、完善客户服务、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降低经营成本、抢滩业务创新制高点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美国银行业高度的自动化电子化交易系统及香港银行业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意义。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银行业提供网络银行服务的资产总额站到了银行总资产的 90%以上。
另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经验还启示我们,非利息收入虽然在经济形势
较好的时期对于拓宽商业银行盈利来源,分散经营风险有重要意义,但它却极容易受到金融风险的影响。在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德国、日本的非利息收入均呈现较大程度的下降幅度。还需要注意的是,非利息收入的开拓要量力而行,要注意“度”的问题,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验告诉我们,并非所有规模的银行均适合开拓非利息收入,大规模的商业银行更容易也更适合进行金融创新,小型银行发展特色业务、培植个别细分市场也许更适合其发展。
六、民生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一)民生银行简介
中国民生银行于1996年1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是中国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
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00年12月19日,中国民生银行A股股票(600016)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5年10月26日,民生银行成功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成为国内首家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商业银行;2009年11月26日,中国民生银行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
截至2013年,中国民生银行实现净利润 422.78亿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
到 23.23%;到2013年末,民生银行总资产超过3.2万亿元。基本每股收益1.49元,比上年增加0.15元;2013年末每股净资产达到6.97元。
民生银行战略定位为“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
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民生银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大连、南京、杭州、太原、石家庄、重庆、西安、福州、济南、宁波、成都、天津、昆明、苏州、青岛、温州、厦门、泉州、郑州、长沙、长春、合肥、南昌、汕头、南宁、呼和浩特、沈阳、香港、贵阳、三亚、拉萨设立了36家分行,机构总数量达到852家。
(二)我国当前银行经营模式的分析
当前,我国的金融仍然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制度,但是混业经营俨然成为必然的趋
势,各大传统银行也在积极探索和行动。所谓混业经营,是指银行业、证券业、基金业、保险业、信托业等金融行业之间实行跨业经营的一种金融制度和经营模式。
从理论上分析,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一般以三种模式展开:第一种是全能银行模式,就是在银行内部设立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务的部门,以德国为典型代表。第二种是银行母子公司模式,就是银行作为母公司,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公司作为子公司,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双方联系事宜以母子公司关系实现,典型代表就是英国。第三种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就是在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和信托公司之上成立一个总的金融控股公司,它通过对各子公司控股实现业务渗透,各子公司相对独立运行,以美国为典型代表。
虽然中国商业银行的这种综合经营尚未成熟,其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业务无
论是规模、资产占比还是利润贡献度都远远无法与庞大的传统银行业务相比。但是,中国商业银行已初步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综合化经营是中国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银行差距、实现在金融全球一体化浪潮中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民生银行的盈利模式分析
在中国的银行业,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客户资源,在传统的吸存放
贷的业务模式下,倚靠长期以来利率管制的优势,以低成本获得了较高的收益。然而,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而言,如何平衡成长速度与寻求资金来源,走出“发展、融资、再发展、再融资”的怪圈,己成为中小型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中国民生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实行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走聚焦战略,定位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高端客户为主要服务目标,取得了细分市场的行业领先地位,一定程度上形成资产端的定价优势。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民生银行业积极将互联网金融思维纳入战略管理。 1,合理定位,寻求突破
民生银行战略定位为“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
总体来说,民生银行的定位是合理的。其一,在中国银行业竞争中,国有大银行的公司客户群多是大中型企业,在对待中小微企业的客户开发上,动力不足。其二,高端客户银行的定位主要是基于赋予了财富管理的思维,也是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一大优势。所以,民生银行定位于“中小微”与“高端”的层面,总体上说是寻求业务增长点的合理定位。据民生银行的2013年报显示,小微金融和小区金融也被重点强调,成为民生转型的突破口。
在小微金融方面,全面推进小微金融2.0版建设,按照“模块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原则,着力提升分行软实力,强化分行层面的标准化操作,持续完善和优化小微流程再造,在实现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推动增长方式发生重要变化。通过聚焦“小微”企业形成的资产端定价优势;小区金融方面,民生银行联合地方政府、地产公司和物业公司正式推出民生小区金融,大力推进小区金融的产品体系、渠道网络和支持系统建设,真正为小区客户提供最贴近的便利金融服务。
就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民生银行有余额民企贷款客户达到12,973户,
民企一般贷款余额达到5,852.41亿元,在对公业务板块中的占比分别达到86.52%和64.91%,比上年末分别增加了1.47%和3.34%,“做民营企业的银行”的战略地位不断强化。
2013年,本公司小微金融继续保持领先态势,截至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
4,047.2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77.71亿元;小微客户总数达到190.4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91.97%;在小微金融的带动下,本公司个人存款业务发展迅猛,2013年末个人存款余额达到5,045.5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53.16亿元,增幅29.63%,增量居中国主要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之首。
2,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最为迅猛的一年,可以
说,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各个业态在2013年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具体来说,按其业务类型划分为第三方支付结算类、互联网融资类和投资理财类三个大类,对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民生银行也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在科技平台和移动金融方面也全面发力。2013年5月,民生银行新一代银行系统全面上线。该新系统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开放式银行系统,在促进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及社交媒体的新科技发展有一定的应用性。同时,加快手机银行的推广,据资料显示,到2013年末,民生银行上线仅仅一年半的手机银行客户达到554.52万户,2013年的交易笔数为6,001.39万笔,交易金额11,258.51亿元,成为国内首批突破万亿元的手机银行之一。同时,2013年9月,与阿里巴巴启动全面战略合作,汲取领先的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基因,全面进军互联网金融。积极推动管理架构和组织体系的调整、业务结构的调整和科技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二次腾飞,积极打造成特色银行和效益银行。
3,积极创新业务 打造财富管理特色
金融创新是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盈利性的主要竞争力,政府应持鼓励和支持态度,营
造透明的公平公正的金融创新环境,同时要保证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形成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持续创新的良好氛围,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利用转型契机,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加快业务及服务的创新步伐,顺应市场需求并努力创造需求,如互联网金融产品、理财产品、手机银行及网上银行等业务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
民生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立足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创造性地设计金融服务方案,提
供主动、定制化的服务,内容覆盖产业、货币、资本、商品等多个市场领域,为客户提供短、中、长多个期限的产品品种和多元化的收益结构。
民生银行在财富管理方面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定制。与传统的产品导向型业务
不同,财富管理业务定位于客户导向型,站在客户需求的角度,区别于传统的产品制式包装,强调服务的主动性和定制化,切实满足客户需求。民生银行旗下的财富管理体系即民生财富,它的财富管理团队为客户量身定制全面财富方案。第二是创新。民生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始终坚持创新的理念,依托于民生银行公司业务强大的项目资源和信贷资源,实现和传统融资工具的灵活搭配使用,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以理财产品为例,目前民生财富旗下涵盖了民生增利系列、民生智赢系列、民生安赢系列三大银行理财体系,满足客户财富保本、财富增值等不同需求;民生基金超市、民生代销资管、民生代销保险三大代销类产品体系,带给客户更多的投资选择
就发展情况来看,民生银行私人银行自2008年成立以来,在全国33个分行均设置
了分支机构,定位于金融净资产达到800万元的客户个人和家族。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与非金融服务。根据开放式货架模式,在 资产配置、高端保险、信托融资产品等高收益资产配置方面持续优化、创新, 亦 致力于保障资产安全及家族财富的持续增值;除了上述金融服务外,民生财富旗下更有民生贵宾俱乐部,为广大中高端客户提供各类金融咨询及非金融增值服务独具匠心的非金融业务更涵盖私人银行商学院、健康管家、商旅通、旅行家、艺术馆、爱体育、悦生活、俱乐部等八项尊享生活服务,全面呈现顶级整合服务品质。同时,作为首家将私人银行置于全行战略层面考量的银行,据民生银行公告显示,2012年客户规模以77%的速度增长,截止2013年初,再以100%的增速保持领先,管理金融资产突破1700亿元,客户数超过11000户,截止2013年末,私人银行客户达到12,900户,比上年末增长37.39%;管理金融资产规模达到1,919.4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9.76%。
4,拓展中间业务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使商业银行逐渐摆脱对利息收入的完全依赖。从理论上分析,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咨询顾问、承诺、担保和托管等业务,来提升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盈利能力的目的。
从现实来看,各股份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中,占比居多的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低附加
值的手续费佣金收入业务上,如支付结算业务、代理业务及银行卡业务,本质上并没有实现多元化及业务创新,这不利于对股份制上市银行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不利于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型。因此,股份制上市银行应将着重关注中间业务的发展,并同时给予更多的支持在非传统手续费佣金收入业务上,大力开展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但通过创新拓展业务的同时也要注意到风险管理和控制。
就民生银行而言,在收入结构优化方面,2013年,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存贷款利差
收窄和利差收入增速放缓,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集团全年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28.53亿元,同比增长26.56%,占营业收入比率为28.35%,同比提高3.18个百分点。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99.56亿元,同比增长45.96%,占营业收入比率为25.85%,同比提高5.95个百分点,位列于行业前茅。
5,国际化战略,布局综合化经营
民生银行的国际化战略始于次贷危机后收购美国联合银行,但是由于盲目出击,尽
调不到位等因素,造成惨败。在2014年,由民生银行牵头联合20多家金融机构、并购服务机构发起设立了中国并购合作联盟。该联盟汇聚了活跃于国内并购市场的各类中介,可以看出,民生银行的国际化战略从未停止。2012年3月,民生银行香港分行成立,成为民生境外首家分行。据2014年半年报介绍,香港分行主要从三大板块业务发力:批发业务板块,私人银行板块以及资金交易板块。截至2014年6月末,香港分行存款余额为588.39亿港币,比上年末增长25.94%,利息净收入4.45 亿港币。继香港分行后,民生银行在新加坡设立第二家海外分行已获得监管部门批复,正在加紧筹建中。此外,东京和伦敦代表处也在部署中。同时,民生银行也积极打造综合化服务,为以后混业经营做准备。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明确指出:“必须成为一个比较齐全的金融集团,三到五年内把金融集团整合起来。”目前该行拥有租赁、基金和资管以及投行牌照,距离金融全牌照尚有多个空缺。已有的牌照中,民生租赁2008年4月成立,民生银行持股51.03%。民生加银基金2008年11月,民生银行持股63.33%;而2013年1月,民生加银发起设立民生加银资管,并持有其40%股权。今年11月,民生银行获准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民生商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行的证券业务板块。
民生银行公告称,截至2014年12月25日,安邦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安邦人寿”)、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安邦财险”)、安邦保险和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和谐健康险”)合计持有民生银行普通股股票共计47.87亿股,占该行总股本的14.06%,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安邦入主民生,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与安邦的合作成为必然。但是,已有的金控集团相比,民生银行的金控架构模式尚未清晰,它不同于中信集团、平安集团下的金控模式即集团层面实现全牌照掌控,而民生银行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现成的平台。
七、结论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进行的现状分析及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的对比
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两个主体”的现状:一是利差收入占主营业务的主体,以及批发业务占利差收入的主体;二是中间业务发展滞后,并呈现三方面特点:(1)中间业务品种较少、附加值低、创新力不足;(2)重规模、轻效益、缺乏统一规范,中间业务创收能力低;(3)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程度低,服务手段科技化水平有待提升。同时,研究发现,当前的盈利模式存在的基础主要受到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受到宏观层面高储蓄和高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二是中国层面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市场结构的环境的影响;三则是受到政策层面长期以来利率管制及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的制约。正是由于受到上述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体制性残留影响下形成了较为传统的经营管理惯性、对高附加值的新型业务的认知缺乏战略性的判断、而资本市场较低的发展程度又难以对其产生协同效应和带动作用,造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形成了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以信贷规模扩张为主要业务、以分业经营为主要运营模式的粗放式盈利模式。
我国当前以利差为主导的盈利模式必须转型。现实中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多重挑战:
无论是当前国内外金融形势、宏观经济政策的助推、金融脱媒化程度的加剧,还是当前利率市场化的深度推进、资本约束对金融监管的强化,抑或是日益多元化的客户需求均驱动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
西方发达国家的盈利模式在路经发展、监管制度、管理理念和业务创新方面给予我
们以下几方面的启示:首先是在认知观念上,要请明确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是一个历史范畴,外部需要金融体制的健全和资本市场的配合,内部则需要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经营经验累积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的形成和创新理念的培育。因此,盈利模式转型要循序渐进,需要的是渐进性的改革,使得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人员发展与业务创新得以适应性的动态调整。其次是要重点关注制度的保障作用,认识到要拓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需要“两个完善”的机制构建,一个完善是指整个法律政策条线的完善,例如保障美国商业银行向全能型银行转型的包含《银行法》、《证券交易法》、《信托法》、《投行法》及《期货法》的法律体系建设;另一个完善是指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这种体系突出三个要素:一是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的整体协调调度整合,二是各个监管部门分工协作并形成合力,三是各项监管制度、风险控制及信息披露的规定要完备和细化。再次,要突出差异化的特点。
这就要做到一方面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做精细分市场;另一方面要在开展多元化业务的同时要有所侧重,要突出特色业务。这就要求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也要进行价值链的分析,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优势、特色和长处。最后,则是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媒体的平台进行金融业务的开拓,提升金融交易效率的同时能促进阻止机构扁平化,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1]熊皮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2]郭金龙,林文龙.中国市场十种盈利模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竞争战略[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宋玮,商业银行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史树中.金融经济学十讲[M].北京:格致出版社,2011.
[5]徐文彬.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1,3
[7]郭娜.中国上市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方向与路径[J].农村金融研究,2011,7.
[8]苏阳.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2014.
范文五:利差收窄挑战银行盈利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利差收窄挑战银行盈利模式
作者:陶洁云
来源:《商情》2013年第26期
【摘要】
近年来,商业银行利差收窄被看作是向利率市场化的迈进,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各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业务转型、进一步调整盈利结构、优化盈利模式,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取得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利率市场化
一、央行降低利率,调整利率浮动空间,商业银行利差收窄
中国人民银行6月7日晚间决定,自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个百分点,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
3.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31%。这是自2008年底以来央行首次降息。这一举动被看作利率市场化的一步,使得银行的存贷利差收窄,而且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银行的净息差肯定会继续收窄,这将使得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利润会产生“质”的变化,会对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带来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入结构。我国商业银行在运营中主要为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我国的存贷利率大多是确定的,银行以低息吸收存款,而以高于存款利率的利率进行贷款,在资金数额无限扩大的运营体系中,银行可以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息差额作为利润。这种盈利模式其操作模式简单,获得利润高,相对风险较小,利润来源稳定。
这种传统的盈利模式主要存在着以下缺陷:
(一)传统业务不可持续
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新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是未来我国利率改革的必然趋势,而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银行间激烈的竞争使存贷款利差有缩小的趋势,利差的缩小将对银行的盈利状况和经营状况造成巨大的挑战,传统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型面临不可持续的风险。因为,一旦利率完全实行市场化,放开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