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
2010-09-26 12:37:40|??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偶遇一袁姓老先生,谈及续谱归宗事,言鄂、晋、鲁之同姓同宗之轶事,颇为不解。也曾有人说起,大多语焉不详,隐隐绰绰追溯至明初洪武年间,然又不知竟为何事:如此大规模迁徙,且分布如此之广!或源于战祸,或为荒年饥困,或为政府垦荒,无从考证,引为憾事。
史官所录未必是直笔,民间所记又多讹,如明末名士冒辟疆之妻(妾)董小宛误传为清董鄂妃事,荒诞不经。
于是,自告奋勇,约定以两年为期,做些考证。现先网上攒集些资料,筛去不经之谈,以求去伪存菁,暂解老先生心头之翳。其他相关证伪或后补资料待参阅《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清史稿》等正史及实地考证后会陆续录入。
[百度百科]大槐树:又名洪洞大槐树,实为一汉代古槐,位于洪洞县城西北2公里处。现原主干已然消失,同根孳生的二代古槐业已成枯干,但第二代新槐正枝繁叶茂,充满生机,如同移民子孙的殷盛。1983年洪洞县政府新建了门楼和围墙。1984年,又在贾村与太茅公路交接处修建牌楼一座,横额上“古槐逢春”四个大字由已故的著名书画家董寿平先生题写。1998年规划成规模宏大的“古槐寻根祭祖园”中的,其中的主建筑为“寻根祭祖堂”。
移民事宜(筛去百度百科荒诞不经之谈,并参考了其他资料):
元朝末年,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民族矛盾激化,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镇压,激战十余年,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百姓十亡七八,原本人丁兴旺之地变得道路阻塞、人烟断绝。明初“靖难之役”的拉锯战,更是雪上加霜,许多地方出现千里无人烟的局面。
与中原邻省不同,元政府统治的中心腹地山西却幸免天灾战乱的祸害,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使得这里人丁兴旺,加之大批难民落足,山西尤其晋南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其中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而洪洞县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因此从此移出的人口也多。
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官方组织的强制性移民,每次移民都发给川资、路引,并在安置地根据人口,发给土地、种子、耕牛、农具,并免除三至五年的钱、粮、税收,是历代移民中最为成功的范例。
这里原有一座创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的寺院——广济寺,寺院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不绝。寺旁植有一颗“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十分壮观。树下,车马大道横穿而过,四方行人络绎不绝,是个交通要地。由于洪洞地处人口稠密的中心地带,又地势开阔,四通八达,便于集中驻扎移民,因而明政府就在广济寺设局驻员,专办移民事务,大槐树下成了移民的集散之地。如此则大槐树非为出生地,集散于此,实因移民办事之必经之所。
当年,移民们就是在这里领取“凭照川资”后上路的。临行之时,移民纷纷折槐为记,频频回首,最后看到的只有大槐树和老鸹窝,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故土的标志。随着岁月的流逝,后人们已记不清到底迁自何县何村,惟有大槐树深深刻在了一辈又一辈人的心里。
洪洞大槐树移民来源:移民多来自山西太原(包括洪洞县等)、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使洪洞大槐树成为中国历史上移民次数最多、规模最大、辐射地域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移民点之一,也是炎黄子孙最为眷恋的姓氏溯源,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①之一。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笔记史料的记载,以及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和大槐树祭祖园留言簿的不完全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一、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璧、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盂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盂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
二、明朝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的分布: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是因为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移民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据对山东地区的家谱、碑文、地方志和收集的信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在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莱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芜、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
三、明朝大槐树移民在京、津、冀地区的分布 。北京市简称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为东北和华北等地区枢纽。金时正式建都。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29个县(市),主要为: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深泽、无及、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三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乎、交河、肃宁、文安、永清、保定、涞水、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县、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县、南和、南皮、盂村回族自治县。
四、明朝大槐树移民在皖、苏、鄂、湘地区的分布在62个县(市),主要有: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岗、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五、明朝大槐树移民在陕、甘、宁地区的分布:
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根据对地方志、家谱、碑文及信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向陕、甘、宁地区移民51个县(市)。其主要分布为: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会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
六、明朝大槐树移民在晋北、晋中及内蒙古、东三省地区的分布: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西有34个县(市)、内蒙古8个县(市)、辽宁11个县(市)、吉林3个县(市)、黑龙江3个县(市)、广西1个县。其分布为:太原、五台、平定、寿阳、代县、交城、祁县、阳城、灵石、平遥、清徐、忻州、大同、浑源、应县、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阳曲、阳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鲁、阳高、盂县、汾阳、孝义、运城、静乐、长治、潞城、晋城、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沈阳、大连、清原、抚顺、丹东、鞍山、辽阳、海城、凌原、锦州、建平、长舂、四平、洮安、哈尔滨、鹤岗、嫩江、北流县。
①中国古代八大移民集散地:山西大槐树、苏州阊门外、江西瓦屑坝、麻城孝感乡、山东枣林庄、广东珠玑巷、福建石壁村、河北小兴州。北方的大部分母姓的家谱记载,其祖籍为山西洪洞大槐树。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遗址:
范文二:山西洪洞县老槐树移民
山西洪洞县老槐树移民
一、古槐移民传说
据《洪洞县志》和《明史》记载: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增,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兵燹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status of bus route map (3) public transit hub station Yibin existing bus 623, 10m~13m vehicle length, standard unit conversion factor of 1.3, a total of 810. Owns 12.3 million people (population excluding South stream, Li Zhuang populations), and meet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Curren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ajor passenger hubs
成无人之地。在中原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四境安谧。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洪洞等地土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迁民,凡“丁多田少”及“有丁无田”之家,都在迁移之列。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期间组织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为唐贞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前遮数亩,荫藏数目”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权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发放“凭照川资”。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荟萃之地。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间,屡移山西民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等十余省市。六百多年来移民子孙繁衍遍布全国以及海内外。据说,每次迁民,不管家在何处,都以洪洞为集中地。官家在广济寺旁设机构,进行登记,而后才往各地迁送。常言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正因为这样,老百姓临离开洪洞时人人痛苦、status of bus route map (3) public transit hub station Yibin existing bus 623, 10m~13m vehicle length, standard unit conversion factor of 1.3, a total of 810. Owns 12.3 million people (population excluding South stream, Li Zhuang populations), and meet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Curren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ajor passenger hubs
个个流泪,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抑天长号,其状极为悲切。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凝眸高耸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每个人都是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望啊望,望不够家乡的广济寺,望不够广济寺旁边的大槐树。当走到很远很远的时候,人们最后一瞥,只能望见耸立云端的槐树和树梢上的老鸹窝。大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翠绿色的枝叶上下摇动,就好像是为离别故土的人们送行。于是,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这株古槐的形象便牢牢地刻在了所有移民的心中:古槐——我的故乡,从此融为一体。以后,父传子、子传孙,“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便成了流传的歌谣。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status of bus route map (3) public transit hub station Yibin existing bus 623, 10m~13m vehicle length, standard unit conversion factor of 1.3, a total of 810. Owns 12.3 million people (population excluding South stream, Li Zhuang populations), and meet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Curren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ajor passenger hubs
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
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status of bus route map (3) public transit hub station Yibin existing bus 623, 10m~13m vehicle length, standard unit conversion factor of 1.3, a total of 810. Owns 12.3 million people (population excluding South stream, Li Zhuang populations), and meet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Curren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ajor passenger hubs
范文三: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
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有这一歌谣流传。过去上年纪的人总爱对年轻人说:“咱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这一切,还须从元末明初说开去。
自宋朝灭亡后,在一百多年的元朝统治中,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是异常残酷的。到了元末,不堪忍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终于举行起义。官方镇压农民起义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为了求生,农民起义更是不断爆发。元军出其精锐,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结束了元末长年的兵灾,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墟”。
山西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说明当时山西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开封就由上府降为下府。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朱元璋深有所悟“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见明太祖实录》、顾炎武《日知录》等)。
多次移民,历史聚焦大槐树老鹳窝。
据史料记载,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涉及到了十八个省的四百九十多个县市的八百八十二个姓氏。山西是人口稠密之处,而当时的洪洞县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担负民众外移自然首当其冲。
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当
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泽、潞、沁、汾和平阳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迁往中原一带,并给所迁之民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当地官府人员在树下为被移之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按所去地点编队,然后发给一应物品。
被迁者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恋恋不舍地离开家乡时总割不断故土之情。他们凝眸古槐,见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鹳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想着自己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为了让子女永远记住自己的家乡,有朝一日回来时能够顺藤摸瓜找到自己的老家,就指着孩子们最好记的大槐树和上边的老鹳窝说:
“不要忘了,以后若能回到家乡,记不住咱的村庄,就先找这棵筑满老鹳窝的大槐树,然后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从这大槐树的老鹳窝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顾!”
但这只是从大道理上说,而对当时被迁徙的每家每户来说却都是莫大的悲哀。明统治者定出的移民条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还不能同迁于一地,好好的一家人便被拆得七零八散。
同姓同宗者为了和亲人迁到一处,不得不改姓。有的因恋家而半路逃跑,被追回后要受残酷的惩罚,有的被割去耳朵,有的在脸上用刀划成标记。
如此所受的心灵上的摧残、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在被迁徙者心中几十年,甚至以后的几代人心中都难以弥合。
好在中原人没有忘本。以后不论走到山南海北,只要一说是老鹳窝底下的人,都亲热无比。中原地区少见老鹳而多见老鸹,后来人们就把“老鹳窝”说成了“老鸹窝”。
再后来,中原地区经济复苏了,而惨痛的记忆却一直传承着…… 在后来人的心中,“山西移来者”的观念影响是深而又重的。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纪律严明,由陕西打往北京,一路对百姓秋毫无犯,但后来进入山西洪洞县,却突然不是那么秩序井然了。李自成拿几个带头违犯纪律的小头目问罪,审问之后,得知士兵们原来都是“大槐树老鹳窝底下的人”,混乱是出于对家乡的感情,不但没有问罪,反倒放假三天,任将士们寻亲访旧。
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
第二代大槐树则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自明初移民以降,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十八个省,五百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附录:移民的地理分布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笔记史料的记载,以及笔者收集查阅的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和大槐树祭祖园留言簿的不完全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一、迁往河南省分布:
河南省简称豫,地处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向有“中原”、“中州”
之称,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辖8个府,1个直隶州,11个属州,96个县。
河南的移民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这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经笔者对河南地区家乘、地方志及所收集的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璧、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盂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盂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
二、迁往山东省分布: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是因为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移民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据笔者对山东地区的家谱、
碑文、地方志和收集的信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在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莱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芜、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
三、明朝大槐树移民在京、津、冀地区的分布:
北京市简称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为东北和华北等地区枢纽。金时正式建都。
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29个县(市),主要为: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深泽、无及、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三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乎、交河、肃宁、文
安、永清、保定、涞水、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县、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县、南和、南皮、盂村回族自治县。
四、明朝大槐树移民在皖、苏、鄂、湘地区的分布:
根据笔者收集的家乘、碑文、信函资料进行:全统计,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62个县(市),主要有: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岗、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五、明朝大槐树移民在陕、甘、宁地区的分布:
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根据对地方志、家谱、碑文及信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向陕、甘、宁地区移民51个县(市)。
其主要分布为: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会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
六、明朝大槐树移民在晋北、晋中及内蒙古、东三省地区的分布: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西有34个县(市)、内蒙古8个县(市)、辽宁11个县(市)、吉林3个县(市)、黑龙江3个县(市)、广西1个县。其分布为:太原、五台、平定、寿阳、代县、交城、祁县、阳城、灵石、平遥、清徐、忻州、大同、浑源、应县、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阳曲、阳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鲁、阳高、盂县、汾阳、孝义、运城、静乐、长治、潞城、晋城、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沈阳、大连、清原、抚顺、丹东、鞍山、辽阳、海城、凌原、锦州、建平、长舂、四平、洮安、哈尔滨、鹤岗、嫩江、北流县。
大槐树移民的881个姓氏:
1、
山西洪同 厉史尤长 炎黄子孙
万代荣昌 尧都平阳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师 禹夏商汤 周朝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强 燕韩赵魏 齐楚秦庞 相茹纪信 汉高刘邦 晋隋唐宋 辽金祁连 蒙时末年 战斗弋常 肖葛钤励 颉俎贝浦
2、
天宰水寒 北国田干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礼郁新 纳皋奏爨 贾村古槐 济中官迁 伯仲叔季 拜祭祖先 过桥行路 辈井吏乡 京经鲁于 苏折涂杭 冀安东省 宁淮陕甘 湘桂隆庆 旭惠泽桓 社刁弓张 智慧和畅 束利扶暨 蓟鄂广弘
3、
富饶欣慰 芮雪降祥 辛勤劳作 霍岳丰唱 麦苗青绿 玉锋峦岚 知足能乐 硕果森满 温柔遆贴 幸福快苑 宫廷繁华 俞院梅兰
景泰晨花 贠阵宣童 康喜郏靖
崇振綦苌 吾顼邢海 吕律陶颜
宗族修普 寻根记念 茅蓬酆郦
贲麹麋斜
4、
范黎朱公 暴财施善 陆游包程
孔丘屈原 典韦蔡伦 堤玄於钱
来嵇冯申 孟柯鹿班 彦博毕升
乔扆许郇 萧何窦仪 邵甬倪赞
裴巨卢值 晏隐薛旋 粟宇阮籍
邓攸龚贤 彭悦樊邰 聂耳释邝
少帅肇司 崔浩褚员 越堵敖融
阙夔殳红
曹操宓佴 袁枚随渊 晁盖李逵
衡闻邴添 郑杰南仝 应怀复初
守仁续邹 石蒲段让 郜丁光陈
马牧左权 绒甲卫营 郭种王轩
薄后淳义 寿骈墨香 董蔺贺荀
保运孤藏 伏席吴回 蒯缑开鞍
盍逯伍胥 佼较眭严 空厍咸诸
胜豆刀德
6、
巴焦句滕 柴胡米莲 麻娄云凌
艾叶伸展 摸药杜钟 飞深秋烟
闸谢党生 菜霞娇鄢 松柏竹荷
桃穆柳杨 尖负忠任 弥侯采桑
黑牛充冬 支钞顾全 那苟言笑
达鞠勇刚 牟闽神尹 百亿希望
庄居滑稽 交谊宜臧 贯六佀奉
农沃宦雍
7、
毛裘刑衣 蒋才郇练 钮扣侬纽
介绍萎婉 秘密革职 伟戴羡漫
霭门竺扈 妙碧岂谈 姚鹏祝傅
莫及鞭婵 白日落露 渠窄需宽
卜从揭蒂 布依曲弯 别俱易格
蹇贵巢双 管舒乌丌 符合鱼养
计瓮会骆 欧乐余闪 慎终须仰
曷鉴化位
8、
睦佩斐翠 亲毋诚方 钦校慈母
共益泥谭 覃郄邱戎 瞧戚配旁
千尉车龙 筛沙狄房 恭敬校尉
卓酒补凡 更进奕步 关察风向
敦迪克寇 独皮恒当 耿庚翟奚
洛伊部汪 贡税狐弭 郝赫轷单
彻查费靳 池荫赤蓝 濮多净荔
梨远野勾
9、
仵曳仇赛 继可枫潘 抄习简问
芦沈储延 哈腰巩息 已梯浑染
盛恩边菅 冷血容阎 寄拓宿志
呼奇邸狼 索殷付印 锁穗紫檀
曾加浮屠 致禚亢项 姬吉阴危
韶所郎坊 尼乜慕幕 昝隗赔詹
禄罗为胃 鲍谷凤曼 楼蔄次令
10、
缴伪岑莘 缪斯侣栾 各郅徂汲
封候卞梁 家喻户晓 这只廖湛
直廉佘仉 莒赖库阚 要么嫪雒
润卡翁罡 咎油訾璩 闵境审匡
坡箕雷瞿 迟啜其宛 逢戈丛荆
灵郗佟鲜 倘邬蔚幺 隗股脱撖
银铜铁木 解椎覃盘
买舟宓冉 (诸葛)(令狐)(皇甫)(欧阳)(司马)(夏侯)(上官)(呼延)
范文四: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移民史
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移民史?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血脉宗?亲。那么~你来自何方?呢,——可曾听祖辈?们念叨过: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些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古大槐树处?位于洪洞县?城~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几个世纪以?来,古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
一、古槐移民传?说
据《洪洞县志》和《明史》记载: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增~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兵燹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中原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
1
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四境安谧。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洪洞等地土?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迁?民~凡“丁多田少”及“有丁无田”之家~都在迁移之?列。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期?间组织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为唐贞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前遮数亩~荫藏数目”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权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发放“凭照川资”。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荟?萃之地。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间?~屡移山西民?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等十余省?市。六百多年来?移民子孙繁?衍遍布全国?以及海内外?。
2
据说~每次迁民~不管家在何?处~都以洪洞为?集中地。官家在广济?寺旁设机构?~进行登记~而后才往各?地迁送。常言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正因为这样?~老百姓临离?开洪洞时人?人痛苦、个个流泪~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抑天长号~其状极为悲?切。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凝眸高耸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每个人都是?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望啊望~望不够家乡?的广济寺~望不够广济?寺旁边的大?槐树。当走到很远?很远的时候?~人们最后一?瞥~只能望见耸?立云端的槐?树和树梢上?的老鸹窝。大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翠绿色的枝?叶上下摇动?~就好像是为?离别故土的?人们送行。于是~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这株古槐的?形象便牢牢?地刻在了所?有移民的心?中:古槐——我的故乡~从此融为一?体。以后~父传子、子传孙~“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便成了流传?的歌谣。
3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初~洪洞村民景?大启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20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 450姓~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 600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族谱?族谱李氏族?谱
4
家谱家谱?家谱族谱家?谱家谱李氏?族谱族谱家?谱李氏家谱?家谱家谱家?谱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
——当时的迁民?是强迫性的?。明政府广帖?告示~欺骗百姓说? :“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往古槐?树下~晋北人来了?~晋南、晋东南人也?来了。第三天~古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他们拖家口?~熙熙攘攘~暗中祷告上?苍祈求保佑?他们平安无?事。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手无寸?铁的百姓~数员将簇拥?着一个官员?~那官员大声?宣布道 :“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 这道命令好?似晴天霹雳?~人们都惊呆?了~但不久就醒?悟过来:他们受骗了?:人们有哭的?、有叫的、有破口大骂?的、 有呼儿唤女?的、有哭爹叫娘?的~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接着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人们的哭喊?声惊天动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
5
不妨自我查?看。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皖北、苏北、甘肃普遍传?说~凡是从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有一裂缝~好像是两个?指甲~不是古槐迁?者~均无此特征?~时至今日仍?为复形指甲?。
——据先辈传~当时凡同族?近亲是在洪?洞大槐树下?分路而迁。牛氏兄弟在?分迁时砸破?一口大锅~每人拿一块?碎铁为纪念?~人称“打锅牛”。河北、河南等地也?有打锅牛的?传说。
——人们出于对?大槐树的留?恋~临行前都想?最后拥抱一?次。有一户十一?兄弟手拉手?难以合围~最后由大嫂?加入后才得?以实现。因此~可以想象大?槐树有多么?粗大。
——在山东、陕西及河南?的一部分县?中~还传说由于?是被绑押解?迁出的~因而至今人?民走路仍有?背手习惯。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
6
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移民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苦恋?~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河南确山县?有槐树庙村?、大槐树村、槐树庄村。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
7
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毫西?名门。”河南武陟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有些移民的?名字更表现?了留恋家乡?的意思~河南偃师县?寇店乡韩寨?村《赵氏宗谱》载:赵氏始祖兄?弟四人~名“经、营、槐、显”“念新造之艰?窘~伯与仲故讳?经~而讳营。恐故乡之遗?忘~叔与季则讳?槐~而讳显”。这里“显”显然是“乡”的意思。移民们迁往?各地~有一姓分为?几个姓者~并且时常保?持来往~至今仍有“回、翟、常~一个娘”,“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山东无二郭?”等说法。
——誉延嘉树~荫庇群生。大槐树处有?一牌坊~建于191?4年。牌坊四脚三?腿~飞檐斗拱~浮雕彩绘~匾额诗风~古色古香~甚是典雅。横额雕刻“誉延嘉树”~背面是“荫庇群生”。这八个字既?是对古大槐?树的赞誉~也是对迁民?先祖的纪念?~其中还有一?段故事:明末李自成?义军有一路?经洪洞杀向?北京。在洪洞休息?后~首领们连下?拔营起寨的?命令~兵马岿然不?动。原来士兵们?成群结队~拈香荷表~到大槐树下?烧
8
香焚纸~叩头参拜~祭奠先祖。义军多为河?南、陕西人~他们是古槐?后裔~来到祖先发?祥之地~互相转告~参拜古槐~寄托思乡之?情。首领们之情?后~干脆臵办丰?盛的供品~列队前往古?槐祭祖。在洪洞境内?~义军经过之?地~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视百姓为乡?亲~连军粮马草?也不在洪洞?征收。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杀戮人民~赵城受害最?甚。赵城名士张?瑞机对当时?的残暴写道?:无论贫富贵?贱~一律枪决~不余一家~不遗一人~冰雹猛雨~无此遍及。仓无剩米~笥无遗缣。沿门抄没搜?奇珍~破扉掘地穿?壶粤。弹丸飞雨沾?血腥~马尘所至遭?凌暴。北掠霍州南?平阳~陶唐遗区断?炊烟。淫杀焚掠~所过成墟。淫掠焚杀~惨无人理。三日饱载南?去~车400辆?~驼300头?~马数千匹。负包担囊~相属于道。卢军过后~赵城一片狼?藉~城无街市~邻无炊烟~鸡犬无声~家无门户~箱无遗缕~盘盖无完缶?~书画无整幅?~墙壁倾圮~挖地三尺。无贫无富~无商无民~尸体遍道。整个赵城~灰烬惨然。环城五里~男携妇~母抱儿~夜行逃难~踏雪逾沟~山风刺骨~冻馁困乏~相抱而泣~仰首苍天~不成一语。事后~赵城人民铸?卢永祥铁像?~高四尺~宽二尺八寸?~两手各
9
持元?宝~跪伏于城南?门外~人见吐之~以解愤恨。卢军到了洪?洞~下令放假半?天抢劫。士兵大都是?冀鲁豫人~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膜?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卢永祥也是?山东人~见此情景~下令放假一?天~朝拜古槐~并到四方认?亲。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故土如同胎?记~深嵌在国人?的肌肤上。不管光阴之?波多么强劲?~总也不能将?故乡从游子?记忆的深土?中拔出。古槐移民已?逾六百载~当初的移民?及其后代~早已有了他?们的许多故?乡。虽然移民的?哭声早已烟?消云散~眼泪也早已?化作新的悲?欢~但古槐移民?历史记忆的?磷光~仍穿越悠邈?的时空~在辽阔的宇?宙中忽明忽?灭地闪烁。
悠悠 600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在祖国的大?地上~遍布着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 400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广大劳动人?民从古槐迁?走后~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处是?我们的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解放后~这里游人不?断~他们千里迢?迢~
10
寻根认祖~有的来自南?海之滨~有的来自长?城脚下~还有来自异?国他乡的海?外侨胞。这些炎黄子?孙~也像古槐一?样~一代又一代?~繁衍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地球东西~世界各地。他们牢记父?辈昔日背井?离乡~飘流四方之?苦~继承祖业~艰苦奋斗。在国内的~正在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四化”宏图~进行新的“垦荒拓芜”,在海外的~不忘祖国~不忘根本~尽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被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鸹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二、官方移民史?
官方移民和?自然移民两?种形式。自然移民乃?是百姓为逃?避天灾战祸?或其他原因?而致的自发?迁徒。官方移民乃?为历代政府?基于军事、政治、经济诸原因?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移?民。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大规?模的自然移?民:一次是两晋?南北朝时三?百余年战乱?~中原地区的?人民大量逃?往江淮一带?,一次是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原
11
百姓大?量逃亡江南?。一次是北宋?灭亡以后中?原沦陷~士大夫及广?大百姓随宋?朝宗室纷纷?南逃。就我国历代?
官方移民的?历史来看~明朝政府推?行的移民垦?荒以及军屯?、民屯、商屯之制~其高潮历经?三朝历时5?0年~在我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特别在山西?洪洞古槐树?处的移民~无论从时间?、地域范围、组织规模上?讲~无疑是移民?史上的顶峰?~是中国历史?上第四次也?是最大的一?次移民。古大槐树处?移民居之冠?~古大槐树处?移民后裔遍?神州。
(一)移民的原因?
明初官方移?民的背景和?原因~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1279-1368,~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
12
卷29)~民不聊生~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发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8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11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至正12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次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元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得到广大农?民的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至正12年?9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 脱脱传》),至正17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 察罕帖木儿?传》),至正18年?11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 顺帝本纪》)~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
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在这些战斗?中 ~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
13
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明在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16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 (《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禾不入地、人相食”。至正元年到?26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大水...2年4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6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 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3年2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3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 5月黄河决?白茅口。7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4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3县大?水。4年5月~霸州大水。6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数
14
百?家。济宁路兖州?、 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7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衙州西安县?大水……5年7月~河决济阴~漂官民亭舍?殆尽。10月~黄河泛滥。7年5月黄?州大水……8年正月辛?亥~河决~陷济宁路。6月已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5尺余~漂没60余?里~死者500?人。是月~胶州大水。7月~高密县大水?。在《元史》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特别是河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 (《元史.顺帝本纪》)。当时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说:中原地区“连年饥馑~民不聊生” (《元史纪事本?末》卷2)。
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大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到25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元史.五行志》)。元时的大名?路~至正12年?6月“开、滑、浚三州元城?11县~水旱虫蝗~饥民716?980口”(《元史.顺帝本纪》)。中原地区从?元统3年到?至元末年~大饥荒就达?15次。至正17年?河南大饥,18年“京师大饥~彰德亦如之?”。至正19年?冀、鲁、豫大饥~通州民间五?杀其子而食?之。保定路孽生?盈道~军士掠孱弱?以食。山东、河南之孟津?、
15
新安、渑池出现“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同时~ 危害极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以及南?方诸省。
以上种种~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徐州路为?武安州”(《元史.顺帝本纪》)。曾任陕西省?行政长官的?张养浩在《流民歌》中写道:“哀哉流民:为鬼非鬼~为人非人。哀哉流民:男无衣衫~女无完裙。哀哉流民:剥树食其皮?~掘草得其根?。哀哉流民:昼夜绝烟火?~夜宿依星辰?。哀哉流民: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晨?。哀哉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
邻。哀哉流民:一女易斗粟?~一儿换数文?。”这是对劳动?人民血泪的?描述。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148)~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176)~“多是无人之?地”~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21)。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25)~于是采纳了?郑州知府
16
苏?琦(《明太祖实录?》卷50)、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一场大规模?的历经50?余年的移民?高潮开始。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燕王扫碑”。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
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明史.恭闵帝本纪?》)。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明史.成祖本纪》)。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动?帮助政府军?抗击燕军。朱棣胜利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杀无遣?漏。河北、山东等一些?中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当燕王打到?冀、豫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
17
?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抵抗。燕王无奈转?路攻取南京?~后燕王把这?一带人杀的?只留狐、刘两家。山东临清县?寨村光绪4?0年写的《》记载~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南兵大军追?袭~则南兵自南?而北,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想尔时~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四年的“靖难之役”中~民非杀即逃?~进一步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由于人粮剧?减~也不得不进?一步把许多?州、府降格~名城开封由?上府降为了?下府。洪武10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12~县并者60?”(《明太祖实录?》)。到了洪武1?7年~全国各地仍?把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明太祖实录?》卷164)。为此~又有永乐迁?民之举。
(二)移民的历史?记载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连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
18
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这虽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词~但也说明晋?垌带比较安?定。再加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更是稠?密。洪武14年?~河南人口是?18910?00人,河北人口是?18930?00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03?0450人?~等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明太祖实录?》卷140)。因此~山西是移民?的迁出地。从洪武初年?至永乐15?年~约有50年?的移民历史?。被迁之民以?晋南、晋东南为多?~晋中只有少?数几县。明初山西为?5府、3直隶州、16散州、79县。《明实录》、《明史》记载的迁民?主要有汾州?(辖7县)、辽州(辖2县)、沁州(辖2县)、泽州(辖4县)、潞安府(辖8县)、平阳府(辖
28县)。这些地区共?有51县~而平阳府就?辖28县~迁民最多。
明朝政府移?民原则是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广的?地方。洪武3年曾?有定制:对北方郡县?荒芜田地~召乡民无田?者垦辟~每户给15?亩~又给2亩地?种蔬菜~有余力者不?限顷亩。同时规定~皆免3年租?税~鼓励农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洪洞县志》记载:“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树下为荟萃
19
?之所”~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明实录》、《明史》、《续文献通考?》等书都有明?初移民的记?载~明洪武年间?先后迁民1?0次~永乐年间迁?民8次~共计18次?。洪武6年~徙山西真定?民屯风阳,洪武7年1?1月~迁山西及趄?定民无产业?者于风阳屯?田~遣人赍冬衣?给之, 20年8月?~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复3年,9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整等1?16户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都督佥?徐礼分田给?之,洪武21年?5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千余?户~悉还为民,8月~徙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 22年9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26?072顷,洪武25年?8月~冯胜、傅友德帅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16卫,10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改?过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服~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徙居者凡5?98户,洪武28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2600?0人往塞北?筑城屯田,洪武30年?9月~户部遗官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 、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 洪武35年?9月~徙山西
20
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永乐元年8?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其余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永乐2年9?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永乐3年9?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
除我国一些?历史文献的?记载外~民间移民记?载更为丰富?~晋、冀、鲁、豫、苏、皖、 陕、甘等地大量?的民间谱牒?与墓碑、祠堂碑文也?都有在洪洞?县大槐树处?移民的记载?~这些资料说?明~明洪武、永乐年间的?移民~是我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一?项重大决策?。
(三)移民山东情?况
山东~元时属中书?省~明臵山东布?政使司~辖6府、15州、89县。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同山西不?相上下~但可耕土地?面积比山西?大得多。由于黄河泛?滥~灾疫盛行~再加上“靖难之役”~南北构兵~“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造成人烟稀?少,也是移民迁?入的重点省?之一。山东移民以?明时的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最多?。现移民于山?东有据可查?者达80余?县。定陶一千王?村的《王氏序》载:我
21
王氏自明?洪武25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始祖讳良~带来随手兵?器一件~庄名“一枪王”~后人共称“一千王”。定陶《张氏》载:“我始祖讳四?老字开墓~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奉诏迁徙山?东~籍隶定陶~居城26里?堂林坡村~即今之陈集?奄东南东张?庄是也。定陶现有村?庄1050?个。其中有39?6个村庄居?民祖先是明?朝由洪洞县?迁移而来~另有18个?村是元、清时期由洪?洞县迁来。
其它许多县?也有类似的?记载。聊城县《段氏》载:“大明天启年?~自山西洪洞?县北关迁山?东东昌府城?北18里~自立小段庄?”。沂南《傅氏墓碑》写道“始祖居山西?省洪洞县喜?鹊窝~于万历年间?迁此处”。1956年?在济宁发现?一座坟墓~棺木未朽~尸衣未腐~被上纸写道?:“明朝郭轩~嘉靖十五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济州?南关外住。终年五十六?岁。”沾化县《王氏》载:“我王氏当宋?、元之际~世居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古晋人也。迄明初洪武?2年~吾祖由洪洞?县迁籍济南?府历城县东?关~北临柳符头?~两地虽遥~先人之庐宛?在也。现另有族人?移居滨州“刀子王家”。《滕县志》载~1983年?~全县有12?23个自然?村~其中战国前?的34个~汉代18个?~隋代4个~唐代27个?~宋代45个?~元代45个?~明代687?个~清代365
22
?个~民国10个?~建国后26?个~无考4个。滕县《马氏》载:“始祖三世太?、清、壮~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明洪武2年?迁山东滕县?~住城西石井?村~因子孙繁衍?曰马家村。枣庄薛城记?载洪洞迁民?的有:南石的田家?~高楼的高家?~西石沟的陈?家~石沟营和袁?庄的袁家~陶庄石庙的?石家~张范汤庄的?汤家~兴仁东西谷?山的张家、杨家等。临清县肖寨?村《序》载:“尔近溯之原?籍~山西洪洞县?。明初定鼎之?后~东省户口零?落。逐移于清邑?居焉”。康熙40年?写的《李氏始祖碑?文》载:“自元末运数?当劫~民遭奇患~山左居民几?无孑遗~暨明太祖建?国~分民诏下~移民迁众~我始祖自山?西太原洪洞?迁此清邑~披荆斩棘~蒙霜露而居?焉。当是时~垦田构室~几费艰辛~而不惮烦者?~贻劂后也”。临清《张氏序》载:“张氏系出于?山西之洪洞?……自有明奉敕?迁徙清源遂?族而家焉”。商河县《王氏祖碑》载:“祖辈是明朝?洪武年间迁?来~历经千难万?险~由山西省洪?洞虾蟆湾来?此居住~望孝子贤孙?世代相传牢?记故乡”。汶上县《杨氏墓碑》载:“杨氏迁汶已?十余世矣~溯其始世居?山西洪洞”。清平县《周氏》载:“周氏~清邑(清平)望族也……于洪武年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清邑城?西北~距城45里?欲一里八甲?居周庄”。曹县乾隆7?年立《追远碑.大清
23
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历来迁居追?远序》载:“溯其渊源~考其履历~其迁也~奉永乐诏起?自洪洞~迁于大梁。……弘治三年……有祖讳希颜?复迁于鲁河?东岸”。潍坊市《》载:“李氏先祖李?唐、李树兄弟二?个~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民到山东?潍县~在一边定居?~起名李家寨?。” 此外~肥城县《朱氏》、商河界《王氏》、阳谷县《姜氏墓碑》、滕县《徐氏》、惠民县《咿氏》都记载其先?祖是洪武年?间从洪洞迁?鲁的。嘉祥县张氏?、兖州张氏、禹城刘氏、菏泽袁氏~先祖都是永?乐年间由洪?洞迁去的。无棣县水湾?乡牛氏始祖?是明永乐二?年奉旨迁入?海奉(无棣)的。据先辈传~是在洪洞大?槐树下分路?而迁~迁时砸破一?口大锅~每人拿一块?碎铁为纪念?~人称“打锅牛”。河北、河南等地也?有打锅牛的?传说。
从资料来看?~山东移民以?洪武朝为多?、永乐朝次之?~也有个别为?其他朝迁徙?者。从家谱、碑文中的记?载看~大多记载为?从洪洞迁出?~也有个别从?它县迁出。据嘉祥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全县70,的自然村均?为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来定居的。据山东省莒?县地名办公?室初步调查?~洪洞明初迁?民于莒县的?只有一户不?是洪洞迁出?的。
24
(四)移民的作用?
明朝政府推?行的移民垦?荒以及军屯?、民屯、商屯之制~其高潮历经?3朝、历时50年?~在我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实?施~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却缓和了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矛盾~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社会经济日?渐好转。边防巩固、赋税增加、社会安定~使明朝的封?建社会迅速?发展~充分显示了?明代移民的?历史作用。
1.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增加?~劳动力得到?解决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人口大量减?少~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量荒?芜。移民后~劳动力得到?解决~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人口大量增?加~特别是移民?地区的人口?增加更为显?著。洪武14年?全国有户1?06543?62户~人口598?73305?口(《明太宗实录?》)卷140),到洪武26?年增加为1?60528?70户~人口增加到?60545?812口《明史.食货志》。山东省洪武?26年编户?75389?4户~人口525?5876口?,到弘治四年?~户7705?55~人口是71?59675? (《明史.地理志》)。陕西省洪武?26年有户?29452?6~
25
人口231?6569,弘治四年~户3066?44~人口391?2370 (《续文献通考?》卷13)。河北、安徽等省人?口均有大量?的增加~解决了中原?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2.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
明初移民使?中原大片荒?凉地区的土?地有了农民?耕种~再加上明朝?政府实行了?发给移民耕?牛、种子、农具以及三?至五年不征?赋的鼓励农?民生产的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垦荒面积?迅速增加。洪武元年到?洪武13年?~每年垦荒数?字为:洪武元年7?70余顷,洪武2年8?98顷,洪武3年2?135顷,洪武4年1?06612?顷,洪武6年3?53980?顷,洪武7年9?21124?顷,洪武8年6?2308顷?,洪武9年2?7564顷?,洪武10年?1513顷?,洪武13年?53931?顷,洪武14年?全国耕地3?66771?5顷(《明太祖实录?》卷140)~以上11年?的总垦田面?积为180?3170顷?。洪武元年全?国耕地面积?不过180?多万顷(中原地区)~荒废田地的?数量是极为?巨大的。到洪武24?年全国垦田?总数为38?7万顷。两年后~到洪武26?年~全国土田总?数增加为8?50万顷(《明太宗实录?》卷140)~比洪武元年?的垦田总数?增加了四倍?。按全国人口?平均~当时每人可?占有耕地1?7亩。垦田数目以?北方为
26
最多?~特别是山东?、河南、河北移民所?垦田的数目?为多~这说明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3.农业丰收、税粮增加~社会经济繁?荣
由于实行移?民垦荒~鼓励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农业不断?丰收~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繁?荣。洪武18年?~全国收入麦?、米、豆、谷2080?9617石?(《明太祖实录?》卷176),洪武23年?~岁入税粮为?31607?600石(《明太祖实录?》卷206),24年为3?22789?83石(《是太祖实录?》卷214),洪武26年?~增加为32?78980?0石(《明太祖实录?》卷230),比元代全国?岁入税增加?二倍。《明史》曾记载当时?生产发展后?的情况是:“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府仓库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明史.食货志》)。洪武28年?9月户部尚?书郁新奏称?:“山东济南府?广储~广斗二仓粮?75700?0石有奇……二仓蓄积即?多~岁岁红腐...其今秋粮宜?折棉布~以备给赐”(《明太祖实录?》卷241)。农业的丰收?~与广大移民?的辛勤劳动?自然是分不?开的。
4.移民垦荒、实行屯田~巩固加强了?明政府的边?防
27
明初土地荒?芜~国库空虚~巩固边防解?决粮饷是移?民的重要目?的之一。明太祖为了?加强国家的?武装巩固边?防~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制?度~曾迁山西平?阳民“选民丁~立都所~臵卫屯田”。军士别立户?籍~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屯?田自养,平时军士由?卫所路官负?责操练、屯田~战时则归部?派迁的部兵?统领。明朝政权规?定每百名军?士发给牛4?0头以及其?他农具。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军士受田?50亩为一?份~征粮12石?~贮屯仓~听本军自支?~余粮为本卫?所军官俸粮?。由于实行了?军屯~军粮有了保?证~边防也得到?巩固。洪武20年?7月守大宁?前军都督佥?事称“所筑大宁两?城~见贮粮粟。大宁31万?石~松亭关58?万石~会州25万?石~足供数年边?用”。就连朱元璋?也夸奖军屯?之制:“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5.由于移民垦?荒~生产恢复~田赋增加~府县有不少?升格
明朝以税粮?收入定府县?的等级~县府均分三?等。由于战乱及?自然灾害~洪武初~一些府、县由上、中降为下。由于移民垦?荒~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随着田地和?户口的增加?~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
28
和?发展~田赋逐年增?加。到洪武8年?~有不少府县?升格。例如:开封原为下?府~因为税粮额?超过38万?石~8年正月为?上府。河南怀庆府?税粮增加到?5万石~陕西平凉府?户口、田赋都有所?增加~3月升为中?府。12月太原?、凤阳、河南、西安岁收粮?增加~升为上府。
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移民垦荒实?行屯田~使各地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特别是中原?地区更为显?著。同时边防得?到巩固~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使明朝的统?治得以巩固?和发展~从而把我国?封建社会推?向更高的阶?段。几百年来~广大的古槐?移民与当地?人民共同奋?斗~艰苦创业~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这些历史的?功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三、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背景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
29
?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引起连年不?断的战乱~加之
水、旱、蝗、疫等灾害连?续不断~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民不聊?生~“道路皆棒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年?)~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
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
?~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率元军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至正
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 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
30
?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在这些战斗?中 ~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明在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燕归来无?栖
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大水...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六月癸丑
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 漂
31
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三年二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 五月黄河决?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四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三县大?水。四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数百?家。济宁路兖州?、 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七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衙州西安县?大水……五年七月~河决济阴~漂官民亭舍?殆尽。十月~黄河泛滥。七年五月黄?州大水……八年正月辛?亥~河决~陷济宁路。六月已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没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胶州大水。七月~高密县大水?。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府大水?。夏秋~蕲州大水伤?禾稼……十二年六月?~中耠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漂民居千余?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衙州西安县?大水。十三年夏~蓟州丰润、玉田、遵化、平谷四县大?水…… 十四年六月?~河南府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没居民~溺死三百余?人。秋~蓟州大水…… 十六年~河决郑州河?阴县~官署民居尽?废~遂成中流。……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广平郡邑皆?水。秋~蓟州县皆
32
大?水。十八年秋~京师及蓟州?皆大水。十九年九月?、济州任城县?河决。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泽县?大水。二十三年~孟州济源、温县大水。七月~河决东平、寿张县~圮城墙~漂屋庐~人溺死甚众?。二十四年三?月~益都县井水?溢而黄。
怀庆路孟州?、河内、武陟县水。七月~益都路霆光?县、胶州高密县?水。二十五年秋?~蓟州大水。东平须城、东阿、平阴三县疔?决小流口~达于清河~坏民居~伤禾稼。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六月~河南府大霖?雨~,水溢~深四太许。漂东关居民?数百家 秋七月蓟州?四县、卫辉、汴梁、钧州大水害?稼。八月~棣州大清河?决~滨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无?遗。济宁路肥城?县西黄水汛?溢~漂没田禾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县?境七十余里?亦如之"。(《元史〃五行志》)在《元史》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特别是河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顺帝本纪》)当时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说中原地区?“连年饥馑~民不聊生。”(《元史纪事本?末》卷二) 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大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元史〃五行志》)元时的大名?路~至正十二年?六月“开、
33
滑、浚三州元城?十一县~水旱虫蝗~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口”。(《元史〃顺帝本纪》)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饥荒就达?十五次(《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饥。十八年“京师大饥~彰德亦如之?”。至正十九年?冀、鲁、豫大饥~通州民间五?杀其子而食?之。保定路孽生?盈道~军士掠孱弱?以食。山东、河南之孟津?、新安、渑池出现“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同时~ 危害极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以及南?方诸省。(《元史〃五行志》) 以上种种~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徐州路为?武安州”。(《元史〃,,,,顺?帝本纪》)就是到了明?朝~由于人粮剧?减也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名城开封由?上府降为了?下府(《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六、一百九十三?)。洪武
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国各?地仍把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四)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
34
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郑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 国
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仍又有?永乐迁民之?举。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
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燕王
扫碑”。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 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
35
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明史〃恭闵帝本纪?》)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明史〃成祖本纪》)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动?帮助政府军?抗击燕军朱?棣胜利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杀无遗?漏~河北、山东等一些?族谱中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当燕王打到?冀、豫
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抵抗~燕王无标转?路攻取南京?~后燕王把一?带人杀的只?留狐、刘两家~山东临清县?寨村光绪四?十年写的《李氏族谱》记载~盖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南兵大军追?袭~则自南而北?~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想当时~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因此~“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又一?原因。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
36
有所育~这虽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词~但也说明晋?垌带比较安?定~再加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是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零?三万零四百?五十口~等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明太祖实录?》卷一百
四十?)
37
范文五:历史首次揭开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
历史首次揭开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 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有这一歌谣流传。过去上年纪的人总爱对年轻人说:“咱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这一切,还须从元末明初说开去。
自宋朝灭亡后,在一百多年的元朝统治中,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是异常残酷的。到了元末,不堪忍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终于举行起义。官方镇压农民起义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为了求生,农民起义更是不断爆发。元军出其精锐,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结束了元末长年的兵灾,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墟”。
山西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说明当时山西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开封就由上府降为下府。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
者十二,县并者六十”。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朱元璋深有所悟“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见明太祖实录》、顾炎武《日知录》等)。
多次移民,历史聚焦大槐树老鹳窝。
据史料记载,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涉及到了十八个省的四百九十多个县市的八百八十二个姓氏。山西是人口稠密之处,而当时的洪洞县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担负民众外移自然首当其冲。
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当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泽、潞、沁、汾和平阳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迁往中原一带,并给所迁之民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当地官府人员在树下为被移之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按所去地点编队,然后发给一应物品。
被迁者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恋恋不舍地离开家乡时总割不断故土之情。他们凝眸古槐,见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鹳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想着自己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为了让子女永远记住自己的家乡,有朝一日回来时能够顺藤摸瓜找到自己的老家,就指着孩子们最好记的大槐树和上边的老鹳窝说:
“不要忘了,以后若能回到家乡,记不住咱的村庄,就先找这棵筑满老鹳窝的大槐树,然后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从这大槐树的老鹳窝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顾!”
但这只是从大道理上说,而对当时被迁徙的每家每户来说却都是莫大的悲哀。明统治者定出的移民条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还不能同迁于一地,好好的一家人便被拆得七零八散。
同姓同宗者为了和亲人迁到一处,不得不改姓。有的因恋家而半路逃跑,被
追回后要受残酷的惩罚,有的被割去耳朵,有的在脸上用刀划成标记。如此所受的心灵上的摧残、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在被迁徙者心中几十年,甚至以后的几代人心中都难以弥合。
好在中原人没有忘本。以后不论走到山南海北,只要一说是老鹳窝底下的人,都亲热无比。中原地区少见老鹳而多见老鸹,后来人们就把“老鹳窝”说成了“老鸹窝”。
再后来,中原地区经济复苏了,而惨痛的记忆却一直传承着……
在后来人的心中,“山西移来者”的观念影响是深而又重的。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纪律严明,由陕西打往北京,一路对百姓秋毫无犯,但后来进入山西洪洞县,却突然不是那么秩序井然了。李自成拿几个带头违犯纪律的小头目问罪,审问之后,得知士兵们原来都是“大槐树老鹳窝底下的人”,混乱是出于对家乡的感情,不但没有问罪,反倒放假三天,任将士们寻亲访旧。
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
第二代大槐树则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自明初移民以降,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十八个省,五百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附录:移民的地理分布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笔记史料的记载,以及笔者收集查阅的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和大槐树祭祖园留言簿的不完全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一、迁往河南省分布:
河南省简称豫,地处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向有“中原”、“中州”之称,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辖8个府,1个直隶州,11个属州,96个县。
河南的移民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这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经笔者对河南地区家乘、地方志及所收集的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璧、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盂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盂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
二、迁往山东省分布: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是因为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移民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据笔者对山东地区的家谱、碑文、地方志和收集的信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在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莱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芜、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
三、明朝大槐树移民在京、津、冀地区的分布:
北京市简称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为东北和华北等地区枢纽。金时正式建都。
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29个县(市),主要为: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深泽、无及、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三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乎、交河、肃宁、文安、永清、保定、涞水、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县、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县、南和、南皮、盂村回族自治县。
四、明朝大槐树移民在皖、苏、鄂、湘地区的分布:
根据笔者收集的家乘、碑文、信函资料进行:全统计,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62个县(市),主要有: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岗、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五、明朝大槐树移民在陕、甘、宁地区的分布:
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根据对地方志、家谱、碑文及信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向陕、甘、宁地区移民51个县(市)。其主要分布为: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会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
六、明朝大槐树移民在晋北、晋中及内蒙古、东三省地区的分布: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西有34个县(市)、内蒙古8个县(市)、辽宁11个县(市)、吉林3个县(市)、黑龙江3个县(市)、广西1个县。其分布为:太原、五台、平定、寿阳、代县、交城、祁县、阳城、灵石、平遥、清徐、忻州、大同、浑源、应县、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阳曲、阳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鲁、阳高、盂县、汾阳、孝义、运城、静乐、长治、潞城、晋城、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沈阳、大连、清原、抚顺、丹东、鞍山、辽阳、海城、凌原、锦州、建平、长舂、四平、洮安、哈尔滨、鹤岗、嫩江、北流县。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