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与书有关的故事
与书有关的故事
看着两箱书,我发呆了,到时我离开的时候,怎么把它们带走?刚来时,才一箱,而现在,多了一箱,我也不知道怎么才两个月,就多了一箱的书.我买的,加上同事给的几本《读者》杂志,就一箱了。同事给我想了个办法:找个男朋友帮你搬不就行了吗,想想也是个办法,嘿~
记得回家把第一箱书搬来时,我傻得在罗冲围,就我住的那地方的公车站,一个人傻傻地走到东风西路那里,又不知怎么走着走着,快到西村时,才调头往回走。当时心里并不害怕,我知道我迷路了,多次见到警察,我也没有向他们问路,我相信我会自己走回去的。我只是坐公车经过这些地方两次,那次是班长带我去逛街,去与回两次,我并没有看过广州的地图。那天太阳公公特别的照顾我。当我走在大街上时,便阳光高照,我背着一个书包,里面也有几本书,那箱书少说也有8公斤,晒得我黑黑的,我有伞也不能打,已经空不出一只手来撑伞了,于是,在行人那奇怪的目光中,抱着一箱面走了整整两个小时候~(我用装面的箱子装书)最后,还是走回来了,累得不行的。在此之前,我又上班站
了8个小时,已经没怎么坐下来休息了。当我迎着巷子里吹来的风,感觉那么熟悉,清清爽爽的风。我不禁想大喊:我终于走回来了~巷子里很多人,我没胆量没喊,钻进奶茶店里去了。
当我一觉醒来,外面还在下雨的。
----------------------
每次整理书柜,对于一些眼下已经过时的书总是不忍淘汰,思来想去重又放回柜子里。丈夫对于我的举动大为不解,书柜拥挤,旧书不弃,何为,其实对于书的此番用心,皆因小时候少有书读,遂倍加珍惜,这种惜书如宝的情结恐怕一生难解。
记得小时候是没什么课外书可读的,偶尔,借光看看哥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小人书,已是奢侈。每到发放语文书时,心中那个欢喜呀,当天准把课文从头至尾读个遍。姐姐那时上初中,对于书更是渴望以及。有次她从别处借了一本有关英雄故事的书,读书心切,上课时按耐不住,偷看书时被老师发现,老师当场没收书并把厚厚的一本书撕成碎片,姐姐的心被撕碎了,又遭一顿羞辱,一气之下辍学回家。
朋友跟我讲了他的故事,看似好笑,听了却很心酸。他说,小时候,如得到一本书总是看的很慢,唯恐看完没得看。看一页摸摸
书有多厚,就像现在数兜里的钱,看到最后一看剩下很薄了,那种绝望的心情刻骨铭心。有次到邻居家玩,看到人家桌上放一本《三侠五义》,邻居家哥哥正看呢,他趁哥哥出去就给拿走了,跑到自家里间的马棚里,把大笸箩盖在墙上,借着小窗户的光线藏在里边看,邻家哥哥发疯似的找他,怎么也找不到,家人也找不到他,他真是紧张死了。还有一次,他大哥拿到一本《敌后武工队》,他要看,结果被邻家哥哥给抢走了,他伤心极了,一个人跑到他家房顶上偷偷的哭,睡着了,家人怎么也找不到他。醒来后,天漆黑的,他不害怕,却首先发誓一辈子不搭理他哥哥。他对书的爱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以至90年代,因为买书多,觉得愧对家长,每买一本就饿自己一顿,后来把自己都饿瘦了。朋友的讲述令我深有感触。
如今的孩子是不会理解书怎么还能把人的胃口高高吊起,也无法体会我们小时候对书的那份强烈渴望。
那时候没有书,好在有广播。村子里家家都有小广播,记得那时每天定时播出的《岳飞传》,吸引了全村人。村民们在地里干了一天活,收工时一溜小跑,就为了回家听广播说书。每天只讲一点点,讲到最后把你的胃口高吊起来,却嘎然而止,让你真着急呀~就这么一天盼着一天地等呀。其间,对说书人刘兰芳的性别也争论不已,她口齿清晰、声音洪亮,有人判断一定是男的,那时刘
兰芳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大明星,她每天以其独特的声音绘声绘色地给大家送上一道精神大餐,缺一顿整个人就像掉块肉似的。
后来我家买了台上海牌收音机,我们先后收听了《神秘岛》、《夜幕下的哈尔滨 》尤其喜欢《神秘岛》,每天心系着那个小岛,甚至加入了那个小团队,与他们一起居住在悬崖上的山洞里,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小小的心由此变得宽广。每天心满意足地听上一集,在现实生活与虚幻世界中往来,感觉是那么快乐。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我才有书读。那时候哥哥考取中专,到城里求学。每到假期回来时,在他的绿色帆布旅行袋里都会带回几本刊物《大众电影》、《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那段时间,我如饥似渴地沉浸在文学作品中。直到现在,那些书还被我保留着。它们跟随我从家乡来到城市,从旧家迁入新家。有些书的封皮都有些破损了,书内纸张发黄。翻开目录,每一篇小说都是熟悉的,甚至依稀记得当时读某一篇时情绪的起落。它们就像我的老朋友一样,可以在某个闲暇时,与我相对而坐叙谈起那些远去的岁月。
回想从前,那些困苦年代其实给予了我们一笔丰厚的财富,至少让我们懂得珍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比今天的孩子更幸运,因为我们常常能被那些往事深深打动。
范文二:与书有关的作文
与书有关的作文(一)
茶虽香,但不醉人;牛奶咖啡虽好,但有苦涩;红酒虽醇,但伤害人的身体。我爱课余生活,因为它是丰富多彩的,正如雨后彩虹。
在五彩缤纷的课余生活中,书无非是我的最爱。我爱书,更爱看书,因为我觉得看书时一种享受。从书中,我知道了许多真理,也明白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真正意思。
我是一个小书迷。在书中,我知道劫富济贫的梁山好汉,知道了诸葛亮“不是两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道了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的艰辛;知道了司马懿最终统治了三国;知道了??我的心情也会随着书中的情节而波荡起伏。读到高兴的时候,我会“咯咯咯”地笑起来;读到悲伤地地方,我的眼眶里充满了泪水;读到生气处,我握紧了拳头。 回到家里,我写完作业后,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一本书入迷地看着。“吃饭了”,妈妈大声地喊着。喊了半天,一点反应也没有,妈妈使劲地喊着,这时,我吓了一跳,书也掉到地上。 我还从书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其中,有一个就是米老鼠是怎样出现的。迪斯尼小时候很喜欢画画,迪斯尼对老鼠非常有感情,所以画出来的老鼠也非常形象生动。老鼠越画越好,受到很多小朋友的欢迎,很快就成了卡通明星了。
书是我最好的朋友,书里充满着知识,也充满着乐趣,我的课余生活也因此而更加充实。 与书有关的作文(二)
我爱书,特别是好书。应该说,每一本出自不同作者的书,都自有它独特的风格,或深沉、或轻快、或悲伤、或欢愉。
是书让我慢慢认识这个世界,是书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是书让我开阔了视野,也是书教了我无数的知识。我和书之间的故事也随着读书数量的增多而渐渐增多。
自从上了三年级我们学习了作文以后,爸爸妈妈就给我买来了好的好作文书,让我从中受到启发。我从此以后便爱上了作文书。
范文三:与书有关的成语
与书有关的成语
1、鲁鱼亥豕: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指书籍在传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
2、博览古今: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形容学问渊博。
3、滴露研朱:滴水研磨朱砂。指用朱笔评校书籍。
4、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5、兔园册子:本是唐五代时私塾教授学童的课本。因其内容肤浅,故常受一般士大夫的轻视。后指读书不多的人奉为秘本的浅陋书籍。
6、舛讹百出:舛:错乱。讹:错误。错乱的地方很多。一般指书籍的写作或印制不精。
7、简断编残:简:竹简;编:穿竹简的皮条或绳子。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形容书籍磨损残破。
8、凿楹纳书:指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9、万签插架:形容书籍极多。
10、插架万轴:插架:将藏书安放在书架上。轴:古代书卷中的杆,借指书籍。形容藏书丰富。
11、牙签玉轴:卷型古书的标签和卷轴。借指书籍。牙,象牙;玉,美玉。形容书籍之精美。
12、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13、积案盈箱:案:桌;盈:满。堆满书桌,塞满书箱。形容书籍、文稿、卷宗等非常多。
14、河东三箧:指亡失的书籍。
15、别风淮雨:这是“列风淫雨”的误写,因“别”和“列”、“淮”与“淫”字殂相似。后称书籍中因错别字而以讹传讹为“别风淮雨”。
16、援经据典:援:援引;据:依据。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17、暮史朝经:史:指历史书籍;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18、盈箱满笥:笥:盛衣物的方形竹器。指箱子和器物都快装不下了。形容著述或书籍很多。
19、据经引传:据:依据;引:援引。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20、充栋汗牛:指书籍堆得高及栋梁,多至牛马运得出汗。形容藏书或著述之富。
21、盈帙满笥:帙:装书画的布套;笥:盛衣物的方形竹器。指布套和器物都快装不下了。形容著述或书籍很多。
22、豕亥鱼鲁:指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23、披古通今:披:翻阅;通:通晓。阅读通晓古今书籍。
24、引经据礼:引:援引;据:依据。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25、马中关五:犹言鲁鱼亥豕。指书籍在传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
26、挟筴读书:挟:夹持;筴:同“策”,指简册,书籍。手拿书籍,一心读书。形容勤奋学习。
27、断编残简:编:穿简的细长皮条;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文章。
28、充栋盈车:堆满屋子,装满车。形容书籍很多。
29、残编裂简: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零散不整的诗文字画。
30、读书破万卷: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31、朝经暮史: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32、枕中鸿宝:泛指珍秘的书籍。
33、坑儒焚书:坑:活埋;焚:烧。焚毁书籍,坑杀书生。
34、握素披黄:犹言握铅抱椠。素,白绢,古代用以书写。黄,雌黄,古代用以校点书籍。
35、名垂青史: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
36、残章断简: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零散不整的诗文字画。编,用来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简,竹简,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片。同“断编残简”。
37、残编断简:指残缺不全的书籍。编,用来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简,竹简,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片。
38、名标青史:标:写明;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
39、堆案盈几:堆:堆积。案:案头。公文、书信、图书等堆积满案头。原指等待处理的文凭大量积压。后也指书籍或文字材料非常多。
40、邪书僻传:淫邪不正的书籍,冷僻怪异的传记。指内容荒诞不经的书籍。
41、充栋折轴:书籍堆满屋子,用车搬动时压断了车轴。形容书籍极为丰富。
42、书囊无底:指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43、黄卷青灯:黄卷:古代书籍用黄纸缮写,因指书籍;青灯:油灯发青色的灯光,指油灯。灯光映照着书籍。形容深夜苦读,或修行学佛的孤寂生活。
44、卷帙浩繁:卷帙:书籍或书籍的篇章。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
45、蠹简遗编:泛指残存的书籍。
范文四:与书有关的记忆
与书有关的记忆
引子
书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学校当学生很多年,大学毕业后又在学校当了老师,书一直与我有缘并伴我同行。在我还是懵懂无知的小孩时,书竟然无意中出现在我的生活中,那时我却不加珍惜地撕坏了很多书籍。慢慢地长了一点见识之后,我开始懂得珍惜并收藏起书籍来了。及今,在茫然抑或不知所措的时候,就会想到书和与书有关的人与事,也常常在触摸和翻阅书籍的过程中,体味时间的变迁带给我心灵的痛楚和美好,从久已沉潜的回忆中,我有时是可以汲取到继续前行的力量的。
姥姥家的书
在我十来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往姥姥家跑。原因是姥姥家里有很多书。姥姥家的书是舅舅们上学时用过的书,那些书被姥姥完整地保存藏起来很多年。现在,我已经记不起那些书是怎么被我发现的了。那些书的结局却不大好,大部分被我给撕坏了。 舅舅们用过的书,都被装在木箱子和纸箱子里,装了书的箱子又被放在南下房里。南下房,是一个仓库,用于储藏粮食的。我记得,用于储藏粮食的粮囤是用水泥砌成的,一米多高,挨着,有三个粮囤。粮囤里边,常常装满了粮食。装书的箱子,和其他的杂物,被放在高高的粮囤上,离房顶很近的地方。那个地方,是一个不能被轻易找到的地方。
在那个年龄,我像所有的同龄的孩子一样,迷上了一种游戏——
打“元宝”。“元宝”是用纸折的。(玩的时候,每个孩子手里会有很多这样的“元宝”。在打“元宝”之前,是先要比输赢的,具体方法是通过另一种游戏完成的。这另一种游戏是,孩子们围在一起,同时嘴里边喊着一二三,然后同时又突然各伸出一只手来,看看谁输谁赢。有人伸出拳头,我们称之为“石头”;有人伸出拳头,但是食指和中指又是伸着的,我们称之为“剪刀”;有人伸出巴掌,我们称之为“布”。“石头”能赢“剪刀”,“剪刀”能赢“布”,“布”能赢“石头”,轮番几次,总会有人输了。输的人就会把一个“元宝”放在地上。放“元宝”的时候也会讲一点技巧。需要用鞋底子在有土的地方轻微扫一下,地上会留下一个中间稍微平坦一些四周略微高一些的穴,元宝就放在里边,这样可以保证“元宝”不会被一下子铲起反过去输了。如果输了,“元宝”就会成了赢的人的物品了。输的人想玩,就继续放“元宝”。)当我需要折“元宝”了,我就会跑到姥姥家,想办法去取些书。刚开始,姥姥舍不得给我们,可姥姥总会被我们缠得没办法,只能拿一本两本给我们,并且吩咐:“书不能给你们了。这是你舅舅的书。”再后来,我们还是和姥姥继续要书,姥姥也还会重复她的话。更后来,姥姥就管不住我们了,由我们自己随便去取。我们自己为了常有“元宝”能玩,也不会一次性全拿走那些书。就这样,断断续续地,我曾经从逼仄的藏书的仓库里,拿出去很多书。在我的印象里,姥姥藏起来的书很多。可惜,那些书大都被我们这些孩子给撕了,用撕下来的书纸折了“元宝”还有其他的玩具了。更可惜的是,到现在我根本不知道那些书里边究竟是什么内容。
几年之后,当我到处找书要收藏书,再到姥姥家找书的时候,那么多的书早没剩下几本了。我把姥姥藏的箱子找出来,找到一本手抄本的《三字经》,还是用牛皮纸弄的书皮,其中的内容也仅有几页。页数不多,但字写得很工整。从封皮看,也不知是谁也曾爱惜过它。还找到两套《**选集》。一套是完整的四卷。另一套也应该是四卷,却只有三本。我把那两套《**选集》和那本《三字经》都收藏了起来。
这么多年过去了,姥姥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故。姥姥也已经去世四年多了。这些年里,我由一个孩子成长成了一个大人,甚至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由曾经的不懂爱惜书籍的孩子变成了今天倍加爱惜书籍的人,我不知道究竟在谁的人生中遇到过,但我却成了这样令人伤感的事件的亲历者。
因为读书,我由一个好玩的人变成了一个好读书的人,甚至都很少出门和说话了。记得一次,姥姥说我,怎么像个女孩似的。姥姥的话永远铭刻于我的心灵深处。真是令人伤感。
姥姥家的书无意中进入了我的生活,又无意中被我给销毁了。想想,觉得有些可惜。那些书也算是陪我度过了我的童年,并且使我的童年变得愉快而有意义。
所读第一部名著《西游记》
我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读书要读好书。如果读小说,就读名著。现在想想,我的这个习惯和我读第一部小说有关。我读的第一部小说就是名著《西游记》。可以说,《西游记》打开了我的读书生涯的第一
页,也使我养成了读名著的这个有些偏执的爱好。谈我所读的小说,不能不提到《西游记》。
记得上初中之后,就有同学开始读小说了。身边的那些同学读的小说刚开始是些很杂的书,而这些书以武侠小说为主。后来,也就是初三将要毕业的时候,才有个别同学开始读名著了。我就是那时读的《西游记》。
我的初中三年,几乎是在无聊的游戏中度过的。我们呆在学校也不学习,整天玩,浪费了太多的宝贵的读书时间。当时,的确只知道玩。若在学校,上课要么睡觉,要么呆坐着,有时也搞个小动作;下课玩的游戏就多了,一般情况下是玩一种叫“进空”的游戏。后来,班里来了一个爱唱歌更不爱学习得学生,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就多了一项新的活动——听歌。再后来,那个同学又带来了游戏机,只能玩“俄罗斯方块”的游戏机,同学们就又玩了一阵子“俄罗斯方块”。就这样,我们愉快而无知地几乎度过了我们的初中时代。
意外的发现,为我开辟了一条新路。
一次课间活动,我在教室里边转悠,就看到一个同学在读《西游记》。他拿的是上下部的那种。他正看上部,下部放在桌子上。我就借了下部去看。
尽管先看的是下部,尽管书里边有太多的生字,但我还是坚持读了下去。现在已记不清,读的那下部《西游记》究竟是写了些什么,依稀记得孙悟空和妖精打来斗去,而且因为打斗场面多,因此内容显得有些重复,但是结果是我凭着毅力还是读完了。读完下部之后,我
的那个同学拿的上部刚好也被读完,我们就又换了书再读。就这样,一部完整的《西游记》就被我用囫囵吞枣的方式给读完了。读过那部《西游记》后,似乎没收获什么知识,但是我触摸到了我的性格,就是只要我认定的事我只要做就会坚持下去,绝不半途而废。后来,当我真的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需要我坚持不懈时,我的这个特点就更加明显。以至于,后来能继续上学,直到大学毕业,我都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度过了学生时代。阅读《西游记》成了我性格的试金石,的确让我重新认识了我自己,并且明确了我初中之后的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再后来,我又读了不少小说,但是《西游记》再没有读过,记忆里却常会浮现出借给我书的那个同学和那部《西游记》。那部浅绿色书皮的《西游记》也许会永远铭记于我的记忆中吧。
还能有什么事比阅读一部书而使人幡然醒悟更值得铭记的事吗?还能有什么事比通过一部书而认识自己的性格然后因此而奋斗不已并有所收获更重要的事吗?能把书读进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把书读好,并因此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而有了理想和追求,更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我庆幸我遇到了这样的事。
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那是我读书生涯中唯一的一次特殊的经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那也是我在读书过程中仅有的一次亦悲亦喜的事件。
那是一个夏天的星期天。由于礼拜,我回到家,准备好好休息一
下。早晨,吃过饭之后,我拿出一本前天从城里买回来的杂志刚要看,五舅到家里来了。
“今天既要浇地,还得和别人出去放牛,对上同一天了。 我去浇地,就没有人去放牛了。” 五舅刚迈进我们家门就说。
“我去吧,”我说,“反正在家也是坐着。”
然后我就带了杂志和一个姓雷的老头一起出去放牛了。
雷老头,个子不高,背有些驼,肩膀一边高一边低。五十多岁的样子。是那种一生为生活奔波、脸上刻满了皱纹的地道的农民的摸样。嘴有些大,但是大部分时间保持缄默。
两个人赶着牛群,出村,到村东的树林子里边去放牛。树林里边到处是草,我们只管把牛群赶到那里就可以了,牛自己会找草吃。那么多的牛,进了树林子,吃起草来,也是很安静的。牛很悠闲,除了听到沙沙的牛吃草的声音,几乎没什么其他的声音了。我觉得真是一个读书的好环境。蓝天白云,绿树芳草,悠闲的吃着草的牛群,偶尔树上有过路的鸟儿,鸣叫上一两声,就像是和人打招呼似。
闲着,没什么事情,我就在一棵大树的阴凉下阅读起书来了。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隔那么一会儿,把牛群聚拢在一起,以免有牛走丢。两个人放牛,我一看,雷老汉也没什么事,有他转转看着牛就可以了,我就只管自己读书了。杂志里的文章写得很好,以至于我很投入地去看书。一上午平安无事。将近中午的时候,准备赶着牛群回家。老头数牛,才发现少了牛。难以置信的是,跑丢的那头牛是全群里一头最大的牛。牛不见了,我们就开始到处找。怎么也找不到。雷老汉刚开
始,还平心静气的,后来见牛没踪影,就开始数落人了,责怪我不好好和他放牛看牛只顾看什么书。我也挺着急的,但是我还是自我安慰应该没什么事的。我想,只要牛吃饱了就会自己回到主人家。这在村里是常有的事。我们一边赶着牛回村,一边找牛。一路上雷老汉焦急而啰嗦。我跟着他,边走边听他数落我,他几乎要跺脚了。没办法,谁让我不好好放牛呢。看来干什么事都需要专心。 “我看书,你不是看牛吗?牛怎么就丢了呢?”我心里边嘀咕。回到村,牛群解散,各回各家。我们还得继续找牛。后来,五舅也知道了。他一边找牛,一边安慰我说“牛吃饱了就会回家的,着急也没用”。下午,我继续和雷老汉赶着牛群去放牛。五舅也出去到处找牛。一下午,没有牛的消息。我也有些慌了。但我还在怀疑之中,我一直迷惑的是,那么一头大牛,说丢就丢了,怎么可能?雷老汉还是嘟哝个不停。我也理解他的心情,老汉也许真的害怕,把人家的牛给丢了,那可是要赔的。我既要扮演理解他心里的人,还得受他的气。看他着急的样子,我就装着没听见他说话的样子。就这样,书也没看成,还得跟着雷老汉着急。我们两人下午在树林子里,还是边放牛边找牛,转了很多圈子,都是白转。五舅也说没找到。只能耐了性子边找边等了。果然,下午五点多,牛的主人说牛自己吃饱已经回到家去了。我们这才放下悬着的心。雷老汉也很高兴,因此,他也就又默不出声了。事件这才平息。这时候,再看雷老汉,发觉挺有意思的,憨得可爱。
即使是现在,我还是迷惑,那牛是什么时候跑的,它又跑到哪儿吃饱的,为什么又没声没响地就回家了,它比任何其它的牛都大,可
以说,它是牛群的“领导”了。“领导”说跑就跑了,讲出来谁信啊!它仿佛是和我开玩笑,更像是为我多年后能够写作提供素材。想到这,觉得那次放牛的经历更有意思。生活充满了戏剧的味道。
以后,我再没有放过牛,也没有到过一个像那样安静又有生气的地方读过书。那样的与天地接近,那样的一个读书的好地方,真是令人向往啊。因为求学和工作,我甚至回家的次数都越来越少了,所以雷老汉也再没有见过了,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不知他可好? 书店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常常往书店跑。或是去看书,或是去买书。 到书店,看书也好,买书也好,我找的不是学习用的资料书,而是找我自己喜欢的文学类书刊。
那是在我最狂热的初中复读时代,尽管学习非常紧张,但我还是将学习和真正的读书能够分开,并且分的很清楚。在学校为了学习赶上成绩我可以起的最早睡得最迟,但是,说真正地要读书,我就会放下学习,放下对成绩的追逐,然后很用心地去阅读有价值的书籍。
那时,我在外就读。就读的那个村子离县城十来里的距离。两个星期才放假一天半。每到星期六下午放假,我不会像其他同学直奔家里去,我是先骑着自行车疯狂地奔向县城里的书店。因此,那个时候,每到星期六下午,我就会像南来或北归的候鸟,准时地飞向我希望去的书店。
城里边的书店很多,大部分是卖初中生和高中生用的学习资料的那种。那样的书店我一般是不会去的。我常去的是两家书店,一家是
新华书店,一家是一个很小的书店。如果要买正版的文学书籍,我就去新华书店。如果是买杂志和报纸,我就去那家小的书店。新华书店的书籍往往是过时的,因此,对我这样一个喜欢看新书籍的人来说,那家小的书店就又成了我首选的对象。
我去的那家小书店,实际上是一个邮局的一部分,是邮局分出来的一间小房子。邮局就在书店的右边得隔壁。那个邮局临街。门前的路坑坑洼洼,破烂不堪,路面凹下去,再加上进邮局里边,还得上几个台阶,就显得那个邮局很高。邮局的正面上方房顶上,竖着一块大的绿色的底纹以及底纹上又嵌有“邮政储蓄”四个大字的广告牌似的牌子。小书店的门朝西。店门又靠左,门的右边是迎街的玻璃窗。店很小,也就十来个平米的店铺,空间逼仄,里边放了书架和柜台,地上堆了书籍,就显得格外拥挤。进了里边,有昏暗的感觉。店的房顶吊着一个灯泡。店中央,有一个玻璃制作的一米来高两米来长的柜台,东西向摆放着。西边的一头挨着玻璃窗,东边的一头通向昏暗的里边。老板在柜台内的仅仅容得下一个人走动的长廊里活动。他的身后是靠着墙的一溜书架,架上的书,有的竖放着,有的摞在一起。柜台外边是仅仅容得下一个人走动的长廊。如果柜台外边有几个人同时进出,就得侧着身子了。卖书的人是一个长着络腮胡的四十来岁的中年男人,身体有些胖,个子很高,背有些驼,看起来,有些不修边幅,精神萎靡。一般情况下,他坐在他的那把靠着窗户的椅子上,看书。那个人很少说话,只有你问的时候,他才和你说上几句话。通常头也不抬一下,而且多是固定的几句话,是和书有关的那么几句。比如,你
问那是什么书,他会告诉你是什么书;你问那本书的价格,他会告诉你多少钱,或是他翻看一下然后告诉你价格。他说话,面无表情,好像有些没睡醒的样子。我常去他那儿,也算是熟悉了,他依然不多说话。仅仅偶尔会说一句:“又放假了。”我仅仅点点头表示肯定,或说上一个字“嗯”,再就很少交流了。
就是那样的一个书店,却曾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个书店可能是因为比较小,所以去的人不是很多。我进了书店,往往只有几个人,甚至就我一个读者。
我进了书店,是先看书。看自己喜欢的书报来了没有,看有没有新的不曾见过的书报。站在柜台前,向老板要上几种杂志,我就一本本地翻看那些杂志。我看书的时候,老板也不会阻止。因此,我的感觉是,看书的时候很自由,很舒服。
书看得久了,就得计算回家的时间。如果天快黑了,我就得不得已地买上我喜欢的书报离开书店,然后踏上回家的路。
就是那样一个小书店,给了我灵魂的慰藉,给我提供了自由阅读的空间。
就是从那个书店我买了很多的杂志和报纸。买的杂志,后来整理出来的成套的就有几种,有《散文》,有《散文选刊》,有《散文诗》,有《科学就是力量》,还有《初中生阅读》和《高中生阅读》,等等。那些杂志,时间跨度有好几年,数量多,质量好。散买的杂志,名目更多,就不计其数了。就是从这些杂志中,我认识了很多当代著名的人物,有散文家,有小说家,还有科学家。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散文家,
有詹克明、赵丽宏、梁衡等、周国平,等等。后来,再读到他们作品时,就不再认为不认识他们。好像和他们非常熟悉似的。买的报纸,也很驳杂。主要有《杂文报》和《语文报》,还有很多现在根本记不清的报纸。就是通过那些报纸我不断地了解社会、历史和文学。
从初中复读到高中毕业,几年时间里,那个小小的书店一直是我惦记的一个地方,特别是在星期天,更是像家一样吸引着我。后来,由于旧城改造,那个小小的书店被拆了,不复存在了。不知道那个书店的老板到哪里去了,他还好吗?
每每想起那几年的辛苦,每每想起那个书店,我就会增加读书和学习得勇气,甚至也会获得直面生活的力量。
大学时代
大学时代,是一个读书的时代。大学四年,我几乎是在读书中度过的。在那几年的时光里,我过的充实而有意义。
读书,我常去的地方,一个是图书馆,再一个就是教室。教室是不固定在一处的,原因是,人人随便进哪个教室都可以读书。特别是快要考试的时候,“人满为患”。若不考试,很多教室就“空空如也”,进去读书就可以了。
我所在的大学的图书馆,是一座四层楼的“红楼”。因为那座四层楼的楼房它的外边是漆成紫红色的颜色,因此我就叫它“红楼”。我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据说北大的中文系就是在一所叫做“红楼”的楼里,因此,我就附会我们也是在“红楼”了。
图书馆的开闭馆是有时间的限定的。常常是还没有开馆,我就早
早地到了图书馆前等待。往往在那个时候,图书馆外只有那么几个同学。
进了图书馆,我每天基本像按程序似的,重复着相同路径和阅读的习惯。
进了图书馆,先到一楼的读报室。读报室里有一百多种报纸,供读者阅读。往往刚开始看报的人没几个,有时甚至就我一个人,同学们一般是冲着二、三、四楼去了。他们去上边是为了借书或者占个座位学习。我则每天固定地先到阅报室去浏览报纸。报纸每天是新的,养成习惯之后,若有一天不看看报纸,心里边就好像缺点什么似的。我站在报架前,或者坐在供看报的椅子上,会把大部分的报纸翻看一次。先是快速地浏览大部分的报纸,那些报纸多是社会新闻报,比如《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看过社会新闻报之后,就看我每天必细看的几份报纸了,有《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和《杂文报》等。我虽然是一个文科生,但是对科技新闻却是很关心的,有时超过了对社会新闻的关注。大概和我希望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有关。我认为,只有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强大了,这个国家才能够真正强大起来。从科技报我可以了解到世界科技的动向和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我们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动向和成就。有时,看到一则来自中国科学界取得的科技进展和成就的新闻,我不知道为什么心里边会特别兴奋。比如,中国科技大学的潘建伟教授在量子传输方面取得的处于世界前沿的成就,中国在高温气冷堆又获得了进展,等等,都曾让我欢欣鼓舞。然后再看《杂文报》。通过《杂文报》,可以了解社会的某些方面和某些角落
是被批判的,是应该改进的;可以了解到我们的国家在政治、文化等软实力方面正在艰难地前进中,正在不断地开放、包容和改造中探索奋进。看完上述三种报纸,偶尔也会看一些文学报,不过,不会花很多时间。
看报纸往往要用很长的时间,有时是一上午。
如果有时间,我还会上楼去借书或看书。
二楼是理科方面的书籍。三楼是艺术方面的书籍。二楼和三楼那里,我只是偶尔进取借书或看书。有可能从二楼那里借到科普类的图书,比如《时间简史》和《果壳里的宇宙》。在三楼,很少借书,只是偶尔进入翻看一些绘画方面的书籍罢了。
从一楼出来往往是直奔到了四楼,因为四楼是文学书籍阅览室。 文学书籍阅览室十分宽敞。室的南边是供同学们读书的地方。若有同学借了书,可以在那里去读书。室的北边是提供书籍和供借阅书籍的地方,有几十个书架,上边摆满了书籍。里边的书十分丰富。如果借书,可以凭着借阅证向管理书籍的老师去借。期限是15天。
文学书籍阅览室里边往往学生坐的满满的。有时候进去的迟了,都找不到一个座位。因此,有同学就常常叫其他同学占座位。
进入到里边,往往人很多。需要排队。有借书的,也有还书的,都要经过借书或还书的手续。因此,队伍常常排的很长。我在里边,总是觉得很拥挤,也很憋闷。再看看里边的座位,要么“座无虚席”,要么人不是很多,空着的座位上边却早放了书,已经被人占了去。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快速地借了书或还了书离开那里。
不在图书馆,就到教室去读书。在教室,我也是按程序似的学习。先是复习刚学过的专业知识,然后再阅读借来的图书。
教学楼是一座五层楼的楼房。教室很多,几乎学校所有的学生都在那里上课。我们上专业课的固定教室在一楼。但是,我读书却也可能在一层别的教室,甚至可能上二、三、四层去。五楼是不上去的。五楼是艺术生专用的一层。我进的教室,不限于我所在的年级的教室,哪个年级的教室都有可能进去;也不限于中文系的教室,其它系的教室,我也常去光顾,只要那个教室不是在上课的时间内。哪个教室人少,而且安静,我就进去了。读书的时候,呆下来,常常是几个小时。
四年的时光,我基本就是在阅读中度过的。以至于有一次,我的一个伙伴来找我,要转转我所在的城市,我都不知道怎么办。还是他走的地方多,最后是他用一天的时间,拿了那个城市的地图,又是坐车又是步行,带我转了半个城市。想想有些荒唐。
我的大学,如果从学习来说,我没有一点遗憾。如果从其它角度去说,我可能有很多缺憾。但是,我从来不觉得没有什么不对的。
离开大学已经六年了。其间只匆忙回去过一次。那次回去,仅仅在校门口站了一会儿,看看进出的那些不再熟悉的面孔,感觉是“物是人非”。学校已经不再属于我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世事常如此。
那段美好的时光于我恐怕是绝唱罢。
工作和书
大学毕业后,我在一所高中当了语文教师。想想,真是和书的缘
分不浅。
我所在的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善。学校没有体育场,没有图书馆,甚至没有什么可以用于娱乐的设备。面对如此情景,我就只能读书了。
教学之后,我就把我从大学带回来的书拿出来看。一段时间之后,没得看了,只能买书了。我就又经常往书店跑了。常去县城的汇文书店和新华书店。每去一次,都会买几本书。一般从汇文书店买杂志。常买的有《收获》和《小说月报》,还有《十月》等。这些杂志质量好,内容也不错。觉得好看,就推荐给其他的老师。到后来,很多老师知道我有书,就又常常向我借书去读。在新华书店,我买到了一些喜爱的也是不容易买到的书籍。《苏东坡文集》是套旧书,但是质量却很好,价钱也不贵。《金品梅》全套两本,九十九块钱。还有各种鉴赏辞典。买到好书如获至宝。这些好书,我常常拿出来或翻阅,或抚摸感受其厚重。有时,小心翼翼,害怕其损坏。我常怀疑自己是不是过分溺爱它们而忘记了它们是书。毕竟书是用来阅读的。有时候,很矛盾,很惶惑。它们的确像孩子似的受我保护。
买书之余,还常常借书读。一个同事,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套《约翰克利斯朵夫》,我借了之后,精心阅读,因为是傅雷译著,生怕有所疏漏。当然收获不少。
读书之余,也谈书。教书第一年印象深刻。
刚到学校,看到学生无书可读,我就把我珍藏的初中和高中买的很多好的书籍送给学生阅读。害怕学生不好好读书,我很用心地告诉他们,只要他们好好读,我的书就是他们的了。书终于成他们的了。
不知道有没有真正好好地阅读的学生。但愿有吧。
为了鼓励他们,我也经常和他们在一起谈论一些与书有关的内容。我会告诉他们如何去读书。我告诉他们,一本好书,读的时候,要从书的封面到封底,仔细地品读。也会告诉他们如何去买书。比如,买书要看出版社,要看书的纸质,要看书有没有错字,等等。看着学生疑惑的眼神,我知道他们多少又学了一点他们曾经不知道的知识。在这种时候,也是我最愉快的时候。不是我炫耀我知道的,而是我感觉,他们再也不会上当了,不会像我曾经上过的盗版书的当了。
我希望我的学生能读上好书,更希望他们有一天也能向别人奉献他们的杰作。如果成功,何乐而不为呢!我是老师,我信奉**的老师杨昌济的一句话:欲栽大木柱长天。
买书、读书、看书、谈书,用心教育学生,在我看来,还能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
结尾
在我叙述那曾经的有关书的过往的时候,我觉得心中如淙淙泉水流过,温暖而润泽,清冽而甘甜。偶有苦涩,那是眼泪的滋味吧。
书,你读了吗?
2011/5/5
范文五:与“书”有关的典故
大 学 出 版 社 发 展 目标 不 能 模 糊
上 也都是在 市场上摸 爬滚打 走过来 的。但大学 出版 社 有其先天 不足 ,许 多大学社对 出版规 律的把握 ,
放在最 为可靠 的地方 ,扎实地做 好书 ,培 养人 ,壮 大实力 。我们在基 本建设 上加大 投入 ,购置 新办公 楼和库 房 ;我们 对 已有 的特色 品牌 加大 人员和资 金 的投入 ;我们对学 校的 重点学科加 强 出版 的沟通和 扶 持力度 ;我们对 全社 的发展 目标 和激励机 制重新
对 编辑基本 内涵 的认 识 ,对人 才培养 的方式和 出版
经营的管理都 仅限于感 觉 。因此在大学社 出版物 的 学术 含量和 影响贡献 因子方 面 ,还不 能站 在最高层
面 ,好的传 世之作还很 少 。我认 为 ,学 术出版是要
靠积 累 ,要沉得住 气 ,要 专注地选 择 。大学 出版社 的所谓 “ 岛”现象是 很 自然 的 ,也是其 专业 出版 孤 功能 的必 然结果 ,不必 自怜 。大学 出版社 首要任务 还是要练 好 内功 ,真正发 挥优势 ,创出专业 品牌 , 办 出特色 。这就要 求我们在 明确 的发展 目标 下 ,提 高学术 出版的策划 能力 ,培养 编辑 的学 术敏感 和视 野 ,加强 编校装帧 印制水平 ,经营学 术书 的营销 网 络 ,建立为学 术 出版 服务 的企业 文化 ,积 极探索 传 统 出版与数 字出版相辅 相成 的发展模 式。如果都 能 做好这 一切 ,我们才 能拥有 占领 学术高地 的 出版 能 力 。 目前 ,厦大 出版社就 是想利用 改制这 个契机 , 把 自己的事情办得 更好 。我们在 获得 “ 国百佳 出 全
版单位 ”后 ,并不敢 沾沾 自喜 ,而是强调要 把感觉
厘定 。通 过一年 多的扎实 工作 ,厦大 出版社正 在朝 着 实力不 断增强 ,优 势特 色更加 明显 的方 向迈 开稳
健 的步伐 。
其 实 ,世上 的事大都 并没那么 玄乎 ,关键 是在
纷纷 扰扰 的变 幻 中 ,我们的感 觉是否 清醒与真 实。
即使摸 着石头过 河 ,我们 也要 认准方 向 。
( 者 系厦 门 大 学 出版 社 社 长、 编 审 ) 作
参 考 文 献
【】 张宏 中国大 学 出版 .去从 两相 知 [J 出版 广 角 ,2 l j J 00 4
【 周蔚 华 从 美国大 学社看 我 国大 学社 改革和 发展 [】 出版参 考 2 】 J
2 0年 1 合 刊 . 0 9 、2
与 “ ”有 关 的 典 故 书
罄竹难书 :西汉大侠客朱世 安揭发公 孙贺父子作 恶多端之事。公孙 贺夫人 是汉武 帝卫 皇后 的 姐姐 ,公孙 贺由此得宠 ,后被 拜为丞相。公孙 贺的儿 子敬 声为太 仆 ,父子俩并居卿位 。公孙敬声
仗着是卫 皇后姐姐 的儿 子 ,骄横奢侈 ,违法乱 纪 ,征和年 间( 2 前8 ) 自盗 用北军公款 1 0 前9 一 9擅 0 9 万钱 ,被拿办下狱 。 当时汉武 帝下诏追捕朱 世安 ,却 一直抓不到 。汉武帝很焦急 。公 孙贺为救儿 子 ,请求 捕获 朱世 安来 赎 罪 。汉 武帝 同意 了他 的请 求 。朱 世 安 听说公 孙 贺逮 捕 自己来 赎儿 子 的罪 状 ,大 笑说 : “ 丞 相将祸及 宗族 了。 南山之竹不足 受我 辞 ,斜谷之木不足 为我 械 。”朱世 安被 拘捕入狱后 ,在狱 中上 书揭 发公孙敬声 与阳
石公 主私通 ,用 巫术咒诅皇上 ,在驰道埋木偶入 。牵连到丞 相公 孙贺 ,并将 公孙贺下狱案验 。公 孙贺父 子俩 罪死狱 中,
全家被诛杀 。后用此典形容 罪行 多得难 以写完。
( 自中国国际广播 出版社 《 摘 中华 文化掌 故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