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人格比知识更重要
人格比知识更重要
智效民
近年来,知识性电视节目在内地颇受欢迎——且不说《开心辞典》和《幸运52》的收视率居高不下,就连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也凭借知识性很强的综合素质测试吸引了很多观众。这种状况固然反映了国人对知识的偏爱,但是如果只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人格的养成,也是一种不正常的倾向。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它主要靠记忆来实现,是一种层次较低的智力活动,所以人们把长于记忆、懒于思考的人讥为两脚书橱;但是人格的养成却相当复杂,它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健康的体魄、良好的教养、广泛的兴趣、高尚的情操和真正的智慧。因此健全的人格应该是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诚实作风、仁爱品德的综合体现。如果只有知识的灌输而没有人格的养育,所谓知识就很可能成为争名夺利的武器,危害社会的工具。
对于这个问题,前人早有申述。比如辛亥革命以后,蔡元培便认为既然革命已经成功,所谓爱国精神就“不在提倡革命,而在养成完全之人格。”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后,他又反复强调:“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研究学理的结果,必要影响于人生。”因此他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你们应“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为此,我想起了张元济先生。民国初年,他负责商务印书馆时,因为病休便要求停发自己的工资。董事会不同意,他就拒绝领取。公司将钱存入银行,几年后连本带息达到5000多元,他又建议把这笔钱当作教育基金,为公司低收入职工的子女缴纳学费。前不久《南方周末》报道说,安徽阜阳地区出现一种怪现象:领导干部为了收受贿赂,积累了一套“无病住院”的经验。他们住院时,由于许多人要去看望,所以“一次住院的‘纯收入’,少则5万元,多则数十万”。同一期《南方周末》还有一篇文章说,考完歌手就该考官员了,估计他们肚里的那点知识未必能够过关。这想法固然不错,但我以为在干部使用上,就算他知识能够过关,也还有一个人格的问题。对于那些见钱眼开的人格卑劣者,即便是学历再高, 本事再大,也不能使用。这个问题不能只限于清谈,应该尽快形成制度。
此外,张元济在1949年参加新政协会议时,也有许多事让人感动。比如当时他曾往上海发过一份电报,电报费本来已经由大会招待处代他结算,但他认为这是私事,一定要自
己出这笔钱。又如为了照顾其生活起居,有关方面允许他的儿子张树年到会陪伴,并给张树年送来零花钱,但是张元济却坚决不受。再如会议期间**约他去游天坛,并一起摄影留念,事后他写信要照片,还一定要洗相费。
一封电报,一份补助、一张相片,虽然是些小事,却展现了张元济的人格风范。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人格取向在他们那些人中非常普遍。比如梁实秋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他的老同学吴景超在学校时循规蹈矩、刻苦用功,后来在南京政府经济部任职,“所用邮票分置两纸盒,一供公事,一供私函,决不混淆。可见其为人之一斑。”另一个老同学张心一在抗日战争时担任银行总稽核,他“外出查账,一向不受招待,某地分行为他设盛筵,他闻声逃匿,到小吃摊上果腹而归。”难怪蒋梦麟要说,到了抗日战争前夕,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以及银行、海关、邮政、铁路、盐务等部门“对公款处理的态度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从而比较有效地扼制了腐败。
与蒋梦麟相比,张元济看到的是问题的另外一面。抗战前夕,他用白话文写过一本小册子,名为《中华民族的人格》。他认为:“社会上迷漫着一种骄奢、淫逸、贪污、诈伪、颓惰、寡廉鲜耻的风气”,与大家“只注重新知识,将人格扶植、德性的涵养都放在脑后”有关;如果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把人格的扶植放在脑后,那就很容易诱导人们置良心于不顾,去竭力追求物质的享受;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便以为“只要抢得富贵,免得贫贱,??什么都可以不管了”;长此下去,只能造成整个民族的堕落。
范文二:塑造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
一辩陈词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塑造人格和积累知识哪个更重要?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一个人气质、性格、能力、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道德的表现。塑造人格就是不断的净化个人的心灵,陶冶个人的情操,培养个人的美德,创造自身美的过程。
从大学生个人角度来看,塑造人格利于明白自身的社会定位,寻找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长远立足于社会。从社会角度来看,塑造人格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领社会的稳固发展。基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大学生自身的要求,我方一致认为塑造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
第一, 塑造人格对大学生个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大学生心理特征来看,大学生没有一个不想最大限度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都在努力寻求做人的道路。大学时期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时代是整个人生链条最闪亮的一环。如果还片面的强调不断的知识积累,忽视塑造人格的重要性,这不是对青春的浪费,对年华的挥霍吗?
从教育背景来看,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小学和中学的教育中,有意或无意地充斥着以牺牲学生的健康和人格为代价,以单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发展目标,片面地把学生在知识水平上的成败理解为学生发展的唯一内容和最高标准的错误倾向。这完全是错误的,这造成完成义务教育的我们在人格塑造方面是十分欠缺的。
从社会背景来看,进入大学之后我们都需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我们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沟通自己的人际关系,丰富自己的人脉网络,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试问:如果没有好的人格作保障,单凭脑子里的知识,又怎能做到?
第二, 大学生塑造人格对社会的意义。
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人格,才会具有社会导向性,才会引领社会的发展,才会对社会产生好的效应。我们的社会要向前发展,我们人类要向未来迈步,依靠的是数以万计的高素质高能力高科技人才。请注意,何为人才?拥有丰富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在人格上有问题的话还能成为人才吗?一个有人格没知识的人顶多成为社会的废品,但一个有知识没人格的人很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毒瘤!
第三, 大学作为大学生人生中重要的纽带,可以也应当为大学生提供塑造人格的条件和氛围。大学教育,归根结底是教会做人,引导大学生去发展和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大学教育对人格培训的成果,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是用知识创造美还是制造恶。但不得不指出的是,现如今的大学教育在人格塑造方面是欠缺的,过分重视学历和知识而忽视人格方面的塑造和完善,是造成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处人格和学业矛盾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希望能尽快改变这一状况,使我们大学生有更多的提高修养,塑造人格的机会。
综上所述,我方坚信,在校大学生塑造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
我方观点陈述完毕,谢谢大家!
范文三:知识积累比人格塑造更重要
知识积累比人格塑造更重要
正方一辩:主席 ,评委,同学们,大家好!下面由我来表达我方观点。首先作为学生,我们的天职是学习,我们的第一要务是学习,所以应该学习知识;其次 ,从知识的重要方面来说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知识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蒸汽机的发明,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计算机的发明,人类又逐渐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这是知识的功劳。微观:知识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工具。一个人的自我价值表现在他为社会做了多大贡献,创造了多大价值。怎样为社会创造价值——当然是通过知识来创造。所以积累知识更重要。发言完毕,谢谢!
反方一辩:主席 ,评委,同学们,大家好!我方观点是完善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人格可分为三方面讲。第一,它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第二,它是个人的道德品质;第三,它是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总之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一贯的行为倾向和反应模式,也就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所以首先积累知识只是完善人格的一种手段,更多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培养.陶冶和锻炼;其次知识水平高.高等学历的人如果人格不够完善,只会伤害别人,伤害社会;最后即使知识积累得不够,文化稍缺欠,只要不断完善人格,就一样造福社会。我国著名精神卫生专家陈学诗教授说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的可塑性会越来越小。”青年后期人格的特征大体形成,因而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应客观分析人格特点,发现缺点和不足,及时地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培养和锻炼,所以说大学生完善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
正反方互问:
正问:是第一生产力,完善人格能够取代知识积累促进社会发展?
反答:如果人格得不到完善,那你能保证将所积累的知识用到促进社会的发展中吗?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完善人格就起到了将知识的积累引入正轨的作用。
反问:如果人格不够完善,你知识积累再多又有和用?清华大学高材生刘海洋用火碱和硫酸伤害黑熊是因为知识积累不够吗?
正答;那只是个别的现象嘛!
方反驳:有关的资料显示:研究生、博士生等高知识水平人才的犯罪率明显高于普通学历的人,难道这还是个别的现象吗?相反如果知识学的不够,那就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促进社会的发展吗?
如果你因知识积累不够而无法被录用你这样面对?
答:由于知识积累不够而应聘失败,只不过是人生一个很小的挫折,但如果人格不健全,就极有可能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抵不住诱惑,犯错误甚至犯罪。权衡一下,请问孰重孰轻?
正方总结;
下面由我总结我方陈词:著名的思想家左拉说过:“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的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不断的增加更多的知识,”众所周知,一个人在刚出生时是最纯洁的,没有任何的思想与认识,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对周围的逐步认识而积累起来一定的知识,人格对于婴儿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要拥有人格
首先必须认识人格,理解人格的意义。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那从和说完善人格?积累知识是完善人格的前提。
我们并不否认完善人格的重要性,但知识是人的精神食粮,只有不断的积累知识我们的思想才不会陈腐,我们的人格才会得到更好的完善。所以说积累知识比完善人格更重要。我的陈词完毕,谢谢大家。
反方总结:
下面由我总结我方的陈词,现行的教育中,学生的身心和人格不够和谐,有很复杂的原因,但就教育本身来讲,在很大的程度上源于未能有效、科学地协调好学生身心、学业和人格之间的矛盾,小学和中学的教育中,有意或无意地次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来为代价,以单纯提高学生课业水平为发展目标,或片面地把学生学业上成败理解为学生发展的唯一内容和最高的标准的错误倾向,并非个别的现象。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学历的人才的犯罪率比普通的学历的人要高,就是因为过分重视学历和知识而忽视了人格方面的塑造和完善,健全的人格为我们指明正确的人生目标,有了正确的目标才会让我们把积累的知识用在社会上产生价值,如果人格是残缺或无的话,读书少显得淳朴,读书多显得更加迟钝,所以只有完善了人格,才可能使用好积累的知识,所以完善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
范文四:人格比人缘更重要
人格比人缘更重要
己方观点
今天我方讲的其实很简单,首先,健全的人格必然带来好的人缘。因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必然懂得约束自己的言行,理解他人的不易,接受世间不可避免的悲伤,这样的人至少不令人讨厌,那么也就很容易与他人建立还不错的情感联系,拥有好人缘。因此追求健全的人格,可以同时拥有健全人格所带来的内心的平静和坦然,也可以拥有好人缘带来的资源或者关怀,也就是我方说的正面影响更大。
但是追求甚至拥有好人缘并不一定带来好的人格,比如沉默的羔羊里的变态杀人犯,就可以在邻居面前伪装成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因为越追求好人缘,就越会隐藏自己人格的缺陷,并且缺乏完善人格的动力,因为他在别人眼里已经很好了嘛。所以好人缘不一定带来完善的人格。
我方认为并不存在人格很好,人缘就是差的情况,对方辩友提到的……
我方的第二个论点认为,人缘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人格缺陷带来的负面影响作用范围小。比如说我每天上课不需要人缘,找人帮我答到才需要人缘,出去吃饭不需要人缘,钱包丢了找人蹭饭才需要人缘。发现了吗,虽然人是社会动物,但我们需要用到人缘的机会其实没那么多,而反观人格,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看到落叶都会悲伤,身处人群也会孤独,这种对自己的折磨是无时无刻不在持续的,因此人格缺陷带来的负面影响比人缘差带来的范围广。
价值
我方认为人格比人缘更重要,我方也承认,每个人都有人格不健全的一面,并且直面自己的丑陋和软弱很痛苦,所以求助于人缘似乎也不错。但正如我方的比较标准是,何者能对人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一样,我们能逃避他人的审视,却永远不能对自己撒谎,用伪装的好人缘来掩盖内心的纠结和痛苦,结果不是伤人,就是伤己。所以何不努力塑造自身,并且相信,一切都会水到渠成。(敢于直面自己,敢于驾驭自己,人类才能在有限的权利之下,得到无限的精神自由。)
反驳口径
1. 人是社会动物: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还说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所以人并不是事事都要参与着社会的。
2. 人缘是基于情感的社会关系:如果血缘算人缘,那全世界的孤儿人缘都超差,如果利益算人缘,那快递小哥人缘超好,所以不管人缘产生于什么,它的维系必然基于情感。
3. 人格缺陷和人缘差通常同时出现:因果关系?
范文五:人格比知识更重要通才比专才更重要.doc
我认为人格比知识更重要。
《诗经?小雅》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说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一定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直的人,一定会有人效法他。“意大利但丁也说:“道德常常能够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难以填补道德的缺陷。”
一个面向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德才兼备。一个人如果志大才疏,固然成不了才,但如果没有优秀的品格,则更难以成就事业。古今中外的先哲告诉我们: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
人的知识源于教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塑造人格,以使得个人人格和社会人格相统一。知识的积累是教育的结果,故知识积累也是为了塑造人格。知识积累是为塑造人格而服务的。
知识本身仅仅是由人类行使的工具。它不会思考对与错,只有人才会。而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唯一尺度则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的志趣、能力、心理、气质的集中表现。因为人格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所以,如果个体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就具有正常的人格。反之,如果个体的情绪反应、言行举止、态度、信仰体系和道德价值特征等都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人际关系紧张,则可能患有人格障碍。
健全人格是整个社会的需要。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要求我们首先学会做一个好人,做人是基础,连人都做不好,其他事情就是空谈。
健全人格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如果是一个人人格健全,那他的各个方面都会趋向健全。有着良好的心态,学习起来也会思路开拓,聚精会神,学习的效率也会提高的。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他没有私心杂念,所以其学术成就超群。健全人格是积累知识的前提,积累知识只是健全人格的手段。 3、健全人格有利于个人全面的成长,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看看,有人格缺陷的希特勒,不就是因为丧失人性才造成了人类的灾难吗,历史的教训是惨重的
我认为通才比专才更能适应社会。
我认为专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现在这种瞬息万变的社会条件下,宽口径、厚基础的全才比窄口径的专才更能适应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竞争。专才是指有某种特长的人。专才指在一定范围内各个方面都擅长的人才。他要求具有广阔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简单地说就是具有知识综合化、技能多样化、适应变动能力强等特点。
当代社会的特点:社会就职岗位具有有限性,专才比专才更能适应更多的位置。社会具有变动性与不可预测性,当社会发生变动时全才比专才更能适应变化。社会需要创新。当今的他新往往产生于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之中,所以全才比专才更具创新优势。当俯视传报分越来越细化,它带来的是对人整合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全才与专才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全才和专才是人才,在当今社会中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都能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但就社会的竞争力来看,全才比专才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竞争的要求。
通过这次辩论会,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我认为辩论会比的是谁说的更有理有据,并不是比谁说的有多快,嘴有多厉害。语速不是越快越好,应该确保下面的评委和观众能听的清。另外由于紧张,有的同学语言表达上确实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语言不够流畅。还有就是当时的现声秩序不太好,有些环节顺序有些乱。我们不应该嘲笑台上的同学,应该从中吸取一定的教训。不要认为自己站在台上一定比他们强。应该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不一定有他们表现的出色。要学习好的部分,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