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风筝第一课时教案
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九中学学生主体化教学方案
2012—2013学年度 科目 语文 年级 七年 授课马利华 授课
第 一 学 期 级 教师 班级
授课 年 第 教学 授课 新 课时
日期 月 内容 风筝 类型 授 安排 一
日 课 课
时
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教学 过程与方法
目标 情感目标与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价值观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既有对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揭露和抗议,又有深刻的在我反省和解剖。 重点 为什么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如何体现巩固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 是什么
文章意蕴深刻,需要深入探讨。 难点 为什么
反复读课文,圈点勾画,还可以课前上网查阅鲁迅的资料。 如何体现巩固
教学 自读与探究相结合
方法
教具 使用
教学过程
学生主体化教学方案共案 学生主体化教学方案个案
课题 一、 导入
播放歌曲《三月三》。歌中飞舞的风筝,也把我们的思绪带向了那快乐美好童导入 年时代。刚刚告别童年的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放
风筝的感受),放风筝是快乐的。但文中的我有没有感受到那份快乐呢,围绕风筝 作者又想抒发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风筝》。板书课题)
二、文学常识积累: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881年出生于绍兴一个封建大家庭。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 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和精神的麻木。便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去唤起国人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通过写文章,办杂志,强烈地控诉了封情景 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1926年 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写了数百篇杂文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反动的国民党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36年10月选择 鲁迅在上海与世长辞,终年55岁。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本文写 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
丫杈cha 嫌恶: wu ;厌恶 堕duo 憔悴qiao cui 惊惶:huáng ;惊慌 瑟缩:sè ; 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 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虐杀nue 残暴杀害 问题 2、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在听读或默读时,都要拿起笔来,拿起笔来干什么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读书学习方法,做批注。像刚才有的同学记下了关于鲁设置 迅一些知识,还有在每段前标上了序号,这都是做批注。好,还有的同学对一些你认为重要的、精彩的、新颖的、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进行了圈点勾画,或将自己对 文句的理解、评价写在了行间或旁边的空白处,或结尾处。这都是在做批注。总之在听读时将自己的一得一见,用拾贝之心写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这 种读书习惯。
下面同学们在听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尝试着做一些批注。 3、质疑探究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我”小时候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并且故意弄坏了他偷做的风筝。但当自己醒悟过来一心想补课堂 过,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感到很后悔,很悲哀。
(2)、听读课文后,你有哪些感受, 检测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 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练系师生 下文)
明确:“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活动 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引出下文
2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怎样的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语段略,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
3、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是小时候的有风筝的故乡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今天我们对课文的分析就到这里,同学们刚才在书上的批注做的很好。还不明白得问题可以圈出来,课下提交给组长,下节课再讨课堂 论解决。
小结
风筝
文学常识: 板书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设计
丫杈( yā ) 伶仃( dīng )寂寞( m? ) 憔悴( qiáo )嫌恶( xián )
什物(shí ) 瑟( sè)缩 虐杀(nvè ) 苦心孤诣( yì )蟹( xiè )堕( du? )
1、 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作业 2、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词语。
布置
教学
反思
范文二:风筝教案第一课时
风筝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4.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难点:
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生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刚从童年走来,童年的生活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尽
管有时也会有阴云,有误解,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风筝》就是
这样的一部作品。
二、鲁迅简介: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鲁迅及作品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
三、检查预习的情况: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4 憔悴qi2ocuì 模样mú 嫌恶xi2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2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du?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3.多音字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把握。
2.学生自由读课文,探讨问题:
(1)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具体写我粗暴地干涉弟弟玩风筝一事,是哪几个自然段,其他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明确答案。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范文三:《风筝》教案第一课时
《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
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难点
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
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出示高鼎的《村居》一诗,问:诗中孩童放学后急不可待的去玩的是什么
游戏?谈谈你玩这个游戏时的感受。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
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
筝》,就是鲁迅(周树人) 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
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
筝的故事吧。
(2)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
做笔记。
(二)自主先学,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
a .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请你概述一下。 b .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
谈。)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
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
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
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三)合作探究,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小组内谈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
的? 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
(2)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
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
(四)总结提升
整理小组内质疑的主要问题,为下节课班级交流做准备。
(五)当堂检测
1、《风筝》选自散文诗集 ,作者 ,原名 ,
字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
级 家, 家、 家。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集 ,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为话文小说是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嫌恶( ) 瑟缩( ) 什物( ) 苦心孤诣( )
宽恕( ) 丫杈( ) 惊惶( ) huǎng( )然大悟
mú( )样 nüè( )杀 jué( )别 伶dīng( )
3、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修辞的正误。(对√,错×)
A、“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底,伶仃地显出僬悴可怜的
模样。”这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
B、“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采用了比喻的
修辞。( )
C、“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法。( )
D、“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采用了反复的修辞。 ( )
4、解释词语并造句:
苦心孤诣: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巩固字词。
(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范文四:《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结构。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课文两方面典型事例结合使用对于表现刘老师性格特征所起的作用。
三、课前预习
(一)个人预习
1、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2、让爷爷或者姥爷配合你,制作并且放飞风筝;把事情过程写在日记里。
(二)小组预习
搜集并且交流欣赏精美的风筝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交流体验
让学生说出图片当中的风筝名目,说出自己放风筝时的感受体验。
(二)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理想”与“风筝”是截然不同甚至是毫不相干的两个词语,课文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在一起?
(三)学习字词,通读课文
1、检查并指导字词学习
指名朗读:
风筝、连翘花、眯缝、蜈蚣、倘若、仰望天穹、不由自主、女娲造人、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气喘吁吁、功德无量
指名说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2、听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指名说出自己听读以后,注意到了哪些地方怎么读是比较好的。
(四)初学内容,理清层次
1、导读:
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前,那是一个“春天的故事”。主人翁是刘老师,他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与课题相关联的放风筝的故事是课文哪些段落介绍的?除此而外,课文还写了刘老师给大家留下深刻记忆的一件事,请大家根据课文4-5段归纳:这是一件什么事?
2、划分段落层次:
1-3段:
4-9段
10-11段:
(五)练习朗读课文
(六)归纳小结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主角是一位身有残疾的老师,回忆重点为两件典型事例,让我们从中感受到这位老师的平凡和伟大。
范文五: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教案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教案
武进区漕桥小学 孙凤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文章脉络,初步了解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4、初步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教学重难点:
1、培养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把长文读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作者把浓浓的师生情意融入平淡的文字之中,让学生品出情、读出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春天到了,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田野里,公园中到处都能看到人们放风筝的身影,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背过的一首古诗《村居》。同学们爱放风筝吗?放风筝时你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愉悦的心情来写这个“筝”字(提醒是后鼻音,第一声,在和风组成“风筝”一词后它读轻声。学生读词)
有一位叫苏叔阳的当代作家,每逢看到那一只同蓝天白云戏耍的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请看他离开这位老师近三十年后写的一篇文章——理想的风筝(补充板书)(齐读课题)
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相信学完本课,你的问题就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顺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
3、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相机正音,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1、连翘花(出字图片) 2、扶摇直上 3、翱翔盘旋 4、气喘吁吁 5、功德无量(读文中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相机讨论交流理解)
四、理清文章脉落
1、这篇文章是写谁的?(请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写人的文章我们都知道要用典型事例来描写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特点。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几件事?
分两步完成:
(1)请你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指名概括。
(2)再将每一件事分别用一个短语概括出来吗?
(3)相机完成板书: 笑谈腿疾 艰难板书 开心放风筝
2、课文1-3节写什么?(板书:忆起老师)
课文10-11节写什么?(板书:思念老师)
3.根据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品读1-3节
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写景导入,很有特色,齐读1~3节。
2、从这3小节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
3、作者为什么把春天的景色写得这么美丽呢?
3、哪些字词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又,每逢,不由自主)指导品读1、3节。
4、指名读一读这几小节。读出景美、情美来。
5、小结方法:写人的文章我们习惯从人物外貌入手写,作者却是由写景导入,睹物思人,引起下文”,是文章开头的好方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学一学。
六、拓展阅读,初感人物魅力
1、通过阅读,你觉得文中的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
2、师介绍苏叔阳生平材料,点出他的学业,工作、品性都深受刘老师的影响。
其实,苏叔阳一生都深受刘老师的影响,他在一篇回忆录里说:高中毕业后,受小时侯教历史的刘老师的影响,他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开始了,他由一名大学教授变成一位伞厂工人,每天受到非人的折磨,就在他快要绝望时,是刘老师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他笑对命运。
就在他事业蒸蒸日上时,灾难又一次降临了。他的身体接连遭受病魔的袭击。1994年他因肾癌切除了左肾,2001年癌细胞又转移到肺部,手术后不久,又发现他脾脏内有肿瘤。躺在病床上的苏叔阳再次想到刘老师那顽强的生命和对生活的热爱,于是他一次次与癌魔抗争,他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抗癌十几年中,他仍然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创造
了人类战胜病魔的奇迹。
3、教师引读:
面对命运不公不低头,是谁影响了我——(刘老师)
面对病病魔不倒下,是谁给了我力量——(刘老师)
所以在文章最后作者喊出了自己的心声——(接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苏叔阳把自己对刘老师的思念、感激、敬意都包含在这深切的呼喊声中——(接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那一声声深切的呼唤饱含着苏叔阳对老师无尽的思念。
七、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通过笑谈腿疾、艰难板书开心放风筝这三个典型事件,我们认识了生命顽强、热爱生活的刘老师,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苏叔阳对刘老师的绵绵思念之情。
刘老师究竟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能对作者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刘老师放飞的一只只风筝到底承载着怎样的理想一直在学生心中翱翔?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追随作者走进文本,从那生动细腻感人的细节描写中去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