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与练习
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与练习
(一)阅读李白的《劳劳亭》,回答第1-2问题: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别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1.请准确写出本诗涉及的季节(如:晚秋、仲夏等) 。
2.?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一诗句与古代的什么习俗有关? 。
(二)阅读张籍的《秋思》,回答第3题: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本诗在抒发诗人的秋思时,不同于一般唐诗的那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情景交融的写法,而是 。
(三)阅读王安石的《孤桐》,回答第4-5题: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已,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4.从诗的内容上看,这是一首 诗。
5.这首诗用什么样的抒情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
(四)阅读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回答第6-7题:
蜀僧抱绿绮(l),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2),余响入霜钟(3)。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l)绿绮:古代著名的琴。(2)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6.这首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弹奏技巧和琴声,而是把重点放在描写______ _____,从_____(正或侧)面表现音乐的高妙。
7.颈联两处使用典故,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点明自已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传说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
(五)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第8-10题: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范文二:高中语文总复习金牌阅读指导大全:古诗词鉴赏14)
(三九)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西 江 月
(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九)“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借指奸佞小人。在明月与浮云的矛盾中,抒发了词人对群小当道,理想难以实现的愤懑。(意思对即可)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 重 山
(宋)章良能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余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这首词描写暮春景象,表达怅惘、感慨的情绪。请谈谈“软”和“碎”的表意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软”形容春风和煦,吹人欲醉。“碎”指鸟鸣细碎,清脆动听。用词新奇,更衬托出作者对岁月流逝,壮志未酬,徒增虚年的感慨。
(四一)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注]。
[注] 辽西:即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
春 思
胡祗逼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1.比较《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和《春思》中“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写黄莺的目的和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一)《春怨》一句写黄莺是为了表现少妇不愿意让黄莺来惊扰她的美梦,抒发了她对征戍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怨恨战争”方面答亦可)《春思》一句写黄莺是为了展现黄莺欢唱中的美好春景,表现了一种闲适、喜悦的心情。(从“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角度答亦可)
2.《春怨》和《春思》在语言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参考答案:活泼生动、口语化。(意思相同即可)
(四二)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碧玉箫
(元)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①,有白衣劝酒杯②。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注] ①泼醅,没有漉过的酒。②有白衣劝酒杯:引用陶渊明“九月九日有菊无酒。适逢友人遣白衣童子送酒”的典故。
普 天 乐
(元)滕宾
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花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二只,归去来兮。
1.滕曲中的“蜗角名”和“蝇头利”比喻什么?表明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二)1.比喻极小的名和利。表明了诗人对追名逐利的否定和厌弃。
2.渗透在这两首元曲中的共同思想倾向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都对陶渊明愤世嫉俗,脱离尘世的隐居生活,表示理解、赞赏和向往。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范文三:高中语文总复习金牌阅读指导大全:古诗词鉴赏6)
(二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风鸣,故有“风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像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值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竞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像,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二二)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二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 恋 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玠:“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
11
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①同意。起旬“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意,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衷情;四句说的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花飞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感自然流露;“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花飞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
范文四: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张小虎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12期
摘 要: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非常璀璨的一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它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文学修养的塑造和个人情操的培养等多方面都有着积极而强大的影响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古诗词的教学。简要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阅读方面的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又不可或缺的角色。古诗词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点,所占分值也可观而稳定;从学习价值角度看,古诗词的学习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毕生都存在的,因此必须重视高中语文中古诗词的教学。
一、杜绝一味灌输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古诗词的阅读,是需要学生带着感悟去体会的。单纯的课堂教学已显单薄,更何况是灌输式的思想输入。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思考的空间非常狭窄,对领悟诗词作者的感情是很不利的。真正的古诗词教学应当是启发式的,是循循善诱的,教师应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之中,让学生自己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感情。多采用提问的方式,循循善诱,促使学生自己去理解,而不是直接讲解,使学生失去思考的能力。
如,在讲解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可以试着询问学生其中的诗句描述的场景是怎么样,对“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一句可试着让学生想象山崩裂了是什么样子?有扇石门在眼前突然打开是什么样的感觉?让学生自己去想象描述整首诗的奇异场景,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所想到的,互相交流,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理解李白在创作时的豪情。
二、重视诗词背景把握,较好地理解情境
作者在创作古诗词时,都注重短小精悍。诗人会为了对仗、押韵等需要会使得诗意难解,更难懂得诗人创作的原因和意旨。因而,学生阅读一首诗时,也许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意境,但对于理解作品所被赋予的感情、所要传递的信息,还是远远不够的。了解当时创作诗词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对于理解作品是很有必要的。
以杜甫的《兵车行》为例,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了解到当时由于战争造成的惨状:“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可以了解到由于汉武帝雄心壮志的征战,造成了黎民百姓的莫大苦难。通过介绍当时社会背景,我们就能知道,杜甫是在借这首诗,通过汉朝来揭露当时唐朝统治者的残酷征战,反映由此造成的社会惨状。但是如果学生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可能就
范文五:浅析对比阅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对比阅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与难点。2015 年全国新课标 I 卷古诗词鉴赏题把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课内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比鉴赏,从描写景物角度的异同进行考查,呈现课内课外相结合,由课外链接课内,课内延伸到课外的现象,把课本所学的“故”知识,与高考试题联系起来进行考查。本文以此为视角,深入探究,以期丰富古诗词教学,并且为古诗词鉴赏复习提供依据和途径。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 对比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67-02
“温故而知新”,这是孔子提出的教育名言,这一理念穿越亘古依然适用于今天的教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此有自己的感受,他认为,通过对“故”的温习,回味那已有的了解与体会,效益绝不会比上一篇新的来得少。“故”就是以前学过的,通过对故的温习,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教学与高考试题有机的相结合,这也是我们研究的课题《高中课内外古诗歌比较阅读教学的探究》的初衷。
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与难点。2015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把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课内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比鉴赏,从描写景物角度的异同进行考查,呈现课内课外相结合,由课外链接课内,课内延伸到课外的现象,把课本所学的“故”知识,与高考试题联系起来进行考查。考查方式也灵活多变,涉及诗歌鉴赏的多个方面。
1 内容、情感的比较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约,我们在对比签赏诗歌时、无论是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Ρ却?摩,都是为了了解其思想情感的异同。
如:(2016年北京卷)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问题:“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5分)
简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语言、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两首诗歌,重点把握两首诗歌的描写对象及其特点、表达的思想情感等,从而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西村》侧重自然风光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重回西村后返璞归真、达观超脱的宁静心理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也同样写出了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2 手法、技巧比较
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一要熟知基本知识,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如:(2015 年全国新课标I卷)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问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简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作品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形式为古诗歌的课内外篇目的比较阅读。题目要求将此诗与初中教材的必备篇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比,对景物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白》所写塞外景物皆是眼前所见实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而本诗由题目可知是留别诗,乃出发之时所写,作者还没有到塞外;另外诗中“闻说”,告诉我们描写的对象是听说的,是侧面的。
其实本题中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想象)手法的运用,在高中课本必背篇目柳永的《雨霖铃》、白居易的《长恨歌》中都有明显的对比展现。这就是课内外知识的迁移运用。
3 形象的比较
古诗歌形象的比较一般有以下形式出现:同一作者不同人生阶段(在不同作品)的形象对比、相同意象在不同作品中的不同形象对比。
我们来看一道人物形象的比较题(模拟题):
看梅绝句
陆游
老子舞时不须拍,梅花乱插乌巾香。
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狂。
问题:在《示儿》或《书愤》中,诗人陆游是种什么样的形象,在《看梅绝句》中诗人陆游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这两种形象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简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从我们都会背的名篇《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家祭无忘告乃翁”,《书愤》中“中原北望气如山”、“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诗句中,我们看到了的陆游是一种报国无门的庄严、凝重的爱国者形象。《看梅绝句》中的诗人陆游则是一个打破规则,放浪形骸(或具有从庸常生活状态中解脱出来的轻松感)的狂者(或老顽童)形象。这两种形象看似矛盾,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陆游报国无门的爱国情感的不同表达
本题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赏析切入点――形象比较,我们应把注意力迅速聚焦于两首诗词的人物的相同之处,再来挖掘不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两首诗词互为参照互为解析,抓关键字词,稍加分析即可大致把握两首诗歌人物形象(包括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差异。
4 语言风格的比较
对比阅读鉴赏诗歌语言风格是找出单篇诗歌的语言风格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经常出现的提问方式: 诗歌语言上各自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两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两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看看下面这首古诗歌鉴赏(模拟题):
送崔融
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
问题:“笳吹夜边声”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都写了“边声”,二者各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5分)
简析:本题考查的是体会分析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特点:前者悲凉,后者豪壮。作用:前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与忧国的悲慨之情作铺垫;后者渲染了军营整肃的氛围,衬托出士气的高昂。
通过对高考试题及模拟试题的分类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对比鉴赏可以运用到古诗词鉴赏的各个方面。有效的运用对比阅读,既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理解能力,也为我们的日常诗歌教学如何做到更加高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曲一线.5年高考3年模拟[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6.
[2] 戴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古诗词鉴赏障碍突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 黄琼.高中语文知识教学现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4]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 余杨.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分析与出路探究[M].华中师范大学,2015.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