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硬度计算公式
1. 肖氏硬度(HS)=勃式硬度(BHN)/10+12
2. 肖式硬度(HS)=洛式硬度(HRC)+15
3. 勃式硬度(BHN)= 洛克式硬度(HV)
4. 洛式硬度(HRC)= 勃式硬度(BHN)/10-3
洛氏硬度中HRA 、HRB 、HRC 等中的A 、B 、C 为三种不同的标准,称为标尺A 、标尺B 、标尺C 。
洛氏硬度试验是现今所使用的几种普通压痕硬度试验之一,三种标尺的初始压力均为98.07N(合10kgf) ,最后根据压痕深度计算硬度值。标尺A 使用的是球锥菱形压头,然后加压至588.4N(合60kgf) ;标尺B 使用的是直径为1.588mm (1/16英寸) 的钢球作为压头,然后加压至980.7N(合100kgf) ;而标尺C 使用与标尺A 相同的球锥菱形作为压头,但加压后的力是1471N(合150kgf) 。因此标尺B 适用相对较软的材料,而标尺C 适用较硬的材料。
实践证明,金属材料的各种硬度值之间,硬度值与强度值之间具有近似的相应关系。因为硬度值是由起始塑性变形抗力和继续塑性变形抗力决定的,材料的强度越高,塑性变形抗力越高,硬度值也就越高。但各种材料的换算关系并不一致。
硬度表示材料抵抗硬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它是金属材料的重要性能指标之
一。一般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常用的硬度指标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维氏硬度。
1.布氏硬度(HB)
以一定的载荷(一般3000kg) 把一定大小(直径一般为10mm) 的淬硬钢球压入材料表面,保持一段时间,去载后,负荷与其压痕面积之比值,即为布氏硬度值(H
B) ,单位为公斤力/mm2 (N/mm2)。
2. 洛氏硬度(HR)
当HB>450或者试样过小时,不能采用布氏硬度试验而改用洛氏硬度计量。它是用一个顶角120°的金刚石圆锥体或直径为1.59、3.18mm 的钢球,在一定载荷下压入被测材料表面,由压痕的深度求出材料的硬度。根据试验材料硬度的不同,分三种不同的标度来表示:
HRA :是采用60kg 载荷和钻石锥压入器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极高的材料(如硬质合金等) 。
HRB :是采用100kg 载荷和直径1.58mm 淬硬的钢球,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较低的材料(如退火钢、铸铁等) 。
HRC :是采用150kg 载荷和钻石锥压入器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很高的材料(如淬火钢等) 。
3 维氏硬度(HV)
以120kg 以内的载荷和顶角为136°的金刚石方形锥压入器压入材料表面,用材料压痕凹坑的表面积除以载荷值,即为维氏硬度HV 值(kgf/mm2)。
HK=139.54?P/L2。式中:HK -努普硬度,Mpa ;P -荷重,kg ;L -凹坑对角线长度,mm 。我国和欧洲各国采用维氏硬度,美国则采用努普硬度。兆帕(M Pa )是显微硬度的法定计量单位,而kg/mm2是以前常用的硬度计算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公式为1kg/mm2=9.80665Mpa。
2.
范文二:[业务]硬度计算公式
硬度计算公式
硬度计算公式2009年05月16日 星期六 16:20 1.肖氏硬度(HS)=勃式硬度(BHN)/10+12 2.肖式硬度(HS)=洛式硬度(HRC)+15
3.勃式硬度(BHN)= 洛克式硬度(HV)
4.洛式硬度(HRC)= 勃式硬度(BHN)/10-3
硬度?y定????:
HS<100>100>
HB<500>500>
HRC<70>70>
HV<1300>1300>
(80~88)HRA, (85~95)HRB, (20~70)HRC
洛氏硬度中HRA、HRB、HRC等中的A、B、C为三种不同的标准,称为标尺A、标尺B、标尺C。
洛氏硬度试验是现今所使用的几种普通压痕硬度试验之一,三种标尺的初始压力均为98.07N(合10kgf),最后根据压痕深度计算硬度值。标尺A使用的是球锥菱形压头,然后加压至588.4N(合60kgf);标尺B使用的是直径为1.588mm(1/16英寸)的钢球作为压头,然后加压至980.7N(合100kgf);而标尺C使用与标尺A相同的球锥菱形作为压头,但加压后的力是1471N(合150kgf)。因此标尺B适用相对较软的材料,而标尺C适用较硬的材料。
实践证明,金属材料的各种硬度值之间,硬度值与强度值之间具有近似的相应关系。因为硬度值是由起始塑性变形抗力和继续塑性变形抗力决定的,材料的强度越高,塑性变形抗力越高,硬度值也就越高。但各种材料的换算关系并不一致。
硬度表示材料抵抗硬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它是金属材料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一般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常用的硬度指标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维氏硬度。
1.布氏硬度(HB)
以一定的载荷(一般3000kg)把一定大小(直径一般为10mm)的淬硬钢球压入材料表面,保持一段时间,去载后,负荷与其压痕面积之比值,即为布氏硬度值(HB),单位为公斤力/mm2 (N/mm2)。 2.洛氏硬度(HR)
当HB>450或者试样过小时,不能采用布氏硬度试验而改用洛氏硬度计量。它是用一个顶角120?的金刚石圆锥体或直径为1.59、3.18mm的钢球,在一定载荷下压入被测材料表面,由压痕的深度求出材料的硬度。根据试验材料硬度的不同,分三种不同的标度来表示:
HRA:是采用60kg载荷和钻石锥压入器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极高的材料(如硬质合金等)。
HRB:是采用100kg载荷和直径1.58mm淬硬的钢球,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较低的材料(如退火钢、铸铁等)。 HRC:是采用150kg载荷和钻石锥压入器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很高的材料(如淬火钢等)。
3 维氏硬度(HV)
以120kg以内的载荷和顶角为136?的金刚石方形锥压入器压入材料表面,用材料压痕凹坑的表面积除以载荷值,即为维氏硬度HV值(kgf/mm2)。
HK=139.54?P/L2。式中:HK,努普硬度,Mpa;P,荷重,kg;L,凹坑对角线长度,mm。我国和欧洲各国采用维氏硬度,美国则采用努普硬度。兆帕(MPa)是显微硬度的法定计量单位,而kg/mm2是以前常用的硬度计算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公式为1kg/mm2=9.80665Mpa。
范文三:线缆计算公式总
第一部分 导电线芯 一、 导电线芯及裸导体制品 1 圆单线的截面和重量计算 1单
一材料的圆单线 截面 F0.25πd12 mm2 重量 W1Fr0.25πd12r kg/km W1铜6.982 d12
kg/km W1铝2.121 d12 kg/km W1 钢6.126 d12 kg/km F—圆单线截面积 mm2 W1 --
导线重量 kg/km d1—圆单线直径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2双金属线: 1重量系
数法: W2W1K W2锡W1铜K6.982d12 K 2综合比重法: W20.25πd12 r2 r-r1/r2-r1 W2—
镀层材料重量 kg/km K --镀层的重量系数 见表1 d2—镀层单线的直径 mm r –有镀
层材料的比重 g/cm3 r1—内层材料的比重 g/cm3 r2—镀层材料的比重 g/cm3 表1.
线径mm K 线径mm K 0.08—0.14 0.0525 0.85—0.95 0.0153 0.15—0.19 0.0366
0.96—1.10 0.0143 0.20—0.24 0.0304 1.11—1.35 0.0138 0.25—0.29 0.0268 1.36—1.67
0.0117 0.30—0.36 0.0240 1.68—1.75 0.0104 0.37—0.39 0.0220 1.76—1.81 0.0101
0.40—0.47 0.0202 1.82—2.00 0.0097 0.48—0.59 0.0198 2.01—3.51 0.0088 0.60—0.73
0.0178 3.52及以上 0.0078 0.74—0.84 0.0165 2.型线的截面和重量计算 1裸扁线的截
面和重量计算 1 截面 Fab - fab-2R2-πR2 ab - 0.358 R2 mm2 2 周长 C2ab -
L2ab-8R-2πR 2ab - 1.72R mm 3 重量 W1Fr kg/km a— 扁线厚度 mm b—扁线宽度
mm R—扁线的圆角半径 mm r—方角一圆角截面的差数 mm2 L—方欠与圆角周长
的差数 mm F—扁线截面积 mm2 C—扁线的周长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2双
沟形电车线截面和重量计算 双沟形是车线截面可用作图法分块计算然后相加而得
或使用求积仪测得。但在计算重量时可用标称截面计算。 1 铜电车线 WF8.89
kg/km F—标称截面 mm2 2 铝合金电车线 WFr kg/km r—铝合金比重 g/cm3 3 钢
铝电车线 WW铜W铝F钢r钢F铝r铝 kg/km 参照电线电缆手册 第二册709页 表
12—5 3高压电缆用型线芯重量计算 1 空心绞合线芯直径D DD02tzt弓 mm 2 重量
WFZnZF弓n弓rK kg/km tz、t弓—Z形及弓形线厚度 mm D0 —油道直径 mm FZ、F
弓—Z形及弓形线厚度 mm nZ、n弓—Z形及弓形线根数 r —所用材料比重 g/cm3
K—线芯绞入系数 一、 绞线 1 绞合线芯的结构计算 1线芯按正规绞合时总根数
表2 中心层根数 按正规绞合时总根数 备注 1 2 3 4 5 6 Z13nn-1 Z3n-1n Z3n2 Z3n1n
Z3n2n Z3nn1 n—层数包括中心层n为1 Z—绞合线芯根数 2线芯绞合外径计算 1按
正规绞合时中心为1—6根线芯外径比M的计算按表3绞合线芯外径比M可查表4计算
表3 中心线根数 外径比 M 中心线根数 外径比 M 1 2 3 M2n-1 M2n M2n0.154 4 5
6 M2n0.414 M2n0.7 M2n1 lt/DIVgt 2非正规绞合时线芯外径比M的计算:
MD/dd11/sin1800/Z/d11/sin1800/Z 3线芯外径 DMd Z—外层根数 d—单线直径 mm
n—层数 D—线芯直径 mm M—外径比 表4 总根数 结构形式 外径比M 总根数
结构形式 外径比M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40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 3 4 5 6 16 17 18 28 38 39 49 410 510 511 0611 0612 1612 1613 1713 171319 271219 271319 281319 281419 261420 381420 391420 391520 391521 491521 4101521 4101621 4101622 2 2.154 2.414 2.7 3 3 3.3 3.7 4 4.154 4.154 4.414 4.414 4.7 4.7 5 5 5 5.154 5.3 7.3 8 8 8 8 8 8.154 8.154 8.154 8.154 8.414 8.414 8.414 8.414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8 39 39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3 64 91 1813 2813 2814 3814 3914 3915 4915 4916 41016 51016 51116 51117 61117 61217 61218 161218 171218 261218 171318 271218 5101622 5101722 5111722 5111723 6111723 6121723 6121823 6121824 16121824 26121824 27121824 17131824 27131824 1612182430 5.7 6 6 6.154 6.154 6.154 6.414 6.414 6.414 6.7 6.7 6.7 7.0 7.0 7.0 7.0 7.3 8 7.3 8 8.7 8.7 8.7 8.7 9.0 9.0 9.0 9.0 9.0 10 10 9.3 10 11 2.
绞合线芯的重量计算 1 普通绞线由相同线径的同一种材料构成 截面 Fπ/4 d2Z
mm2 重量 WFrKm kg/km 其中: d—单线标称直径 mm Z—单线根数 r—所用材料
比重 g/cm3 Km—平均绞入系数 2 组合绞线由不同材料的单线构成不同材料的单
线直径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 不同材料相同单线直径的截面和重量 截面
FF1F2π/4d2Z1π/4d2Z2π/4d2Z1Z2 mm2 重量WW1W2F1r1K1mF2r2K2 m π/4d2Z1r1K1 m Z2r2K2 m kg/km 不同材料不同单线直径的截面和重量 截面
FF1F2π/4fZ1π/4 d22 Z2 π/4d12Z1d22Z2mm2 重量WW1W2F1r1K1 m F2r2K2 m π/4d12Z1r1K1 m d22Z2r2K2 mkg/km 其中:d1、d2—两种不同材料的单线标称直径 mm r1、r2—两种不同材料的比重 g/cm3 Z1、Z2—两种不同材料的单线根数 d 单线
标称直径 mm K1 m、K2 m—两种不同材料单线绞合的平均绞入系数 对于钢芯铝绞
线的材料重量计算应该采用组合绞线的计算方法。先计算出每公里各种材料的重量
以后再算出每吨产品各种材料的重量。 WW1W2 其中: W—钢芯铝绞线总重 kg/km W1—钢线重量 kg/km W2—铝线重量 kg/km 每吨钢芯铝绞线中钢重量为 W1ˊ
W1/W1000 kg/t 每吨钢芯铝绞线中铝重量为 W2ˊW2/W1000 kg/t 注: 对探测电
重量: WW股Z股K复kg/km 其缆、野外电缆用钢、铜混绞线也用此公式 3 复绞线
中:Z股—复绞线中股数 W股--绞制股线的重量 kg/km K复--复绞线绞入系数 4 束
线 重量Wπ/4d2 ZrK kg/km 其中: d--单线标称直径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K—绞入系数 查表7 Z—单线根数 1绞入系数K值的理论计算 ?Mph/D ?hMpD ?Lh2πD21/2MpD2πD2 1/2DMp2π21/2 ?KL/h DMp2π21/2/MpD1π/Mp21/2 其中:
节距比 h—节距 D—导线直径 三、紧压圆形线芯的重量计算 1单芯 Mp—
WFrηK1m kg/km Sπ/4d2Zη η1/μ 2 多芯 WFrNηK1m K2m kg/km 其中截面为25—70 mm2 η0.95 μ1.05 截面为95—120 mm2 η0.97 μ1.035 截面为150— mm2 η0.96 μ1.04 F—线芯面积 mm2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K1m—线芯平均绞入系数 K2m—成缆
时平均绞入系数 N—成缆线芯根数 μ—延伸系数 线芯高度与相当圆直径的关系
表8 标称 截面 mm2 计算截面mm2 半圆及扇形线芯 高度hmm 线芯相当圆直径
mm2 绝缘后半圆及扇形线芯高度hmm 半圆 2芯 180? 扇形 3芯、120? 扇形 31芯 100? 半圆 2芯 180? 扇形 3芯、120? 扇形 31芯 100? 25 24.2 4.2 4.9 5.7 6.68 4.22t
4.92.155t 5.72.31t 35 34 5.0 5.8 5.9 6.5 6.6 7.97 5.02t 5.82.155t 5.92.155t 6.52.31t
6.62.31t 50 48.4 6.0 7.0 7.1 7.9 9.54 6.02t 7.02.155t 7.12.155t 7.92.31t 70 67.8 7.2 8.5
9.3 9.4 11.15 7.22t 8.52.155t 9.32.31t 9.42.31t 95 92 8.5 9.8 9.9 11.3 13.05 8.52t
9.82.155t 9.92.155t 11.32.31t 120 116.5 9.6 11.2 12.3 14.64 9.62t 11.22.155t 12.32.31t
150 145.2 10.7 12.8 13.7 16.55 10.72t 12.82.155t 13.72.31t 185 179.5 14.2 14.3 15.1
18.45 14.22.115t 14.32.155t 15.12.31t 240 233 16.2 21.00 16.22.155t 注t—绝缘厚度
毫米 2.扇形线芯重量计算 绞线 WFrNηK1mK2m kg/km 独根扇形线 W FrN K2m kg/km 符号同紧压圆形线芯 五、 通讯电缆的结构和重量 1通讯是缆的绞线组及成
缆直径的计算 见表9 1绞线组直径的计算 见表9 其中: D—绞线直径mm d--单线直
径mm Δ1—绝缘厚度mm Δ2—屏蔽层厚度 mm 2电缆外径D a.纸带绝缘对绞市话电
缆外径 DMd组 mm 其中d组—对绞组直径 mm M—外径比查电线电缆手册、二册
768页表12—37 b.塑料绝缘对绞市话、局用及配线电缆外径 5对以下的电缆芯外径
D2Md mm 10—100对电缆外芯 D4/πSK1/2 mm 其中S—所有单根绝缘线芯的总截
面积 mm2 K—绞缆外径系数 查电线电缆手册、二册769页表12—38 绞线组直径的
计算 表9 序号 截面示意图 线对名称 代表符号 简图符号 绞线直径 计算公式 1 双线组 12d D165d 纸绝缘 D2d塑料绝缘 2 加强 双线组 12d D1.65d2Δ1 D2d2Δ 3
屏蔽 双线组 12d D1.65d2Δ2 D2d2Δ2 4 星形 四线组 14d D2.32d 5 加强星形四线组 14d D2.32d2Δ1 6 屏蔽星形四线组 14d D2.32d2Δ12Δ2 7 四线组 122d D2.6d纸绝缘 D4d塑料绝缘 8 双星形 线组 124d D3.9d纸绝缘 D4.82d塑料绝缘 9 六线组 123d D3.55d纸绝缘 D4.3d塑料绝缘 2.同轴电缆导电线芯重量计算: 1 内导体 W1π/4d12r Z1K kg/km 2 外导体 W2bδrZ1K kg/km 3 对称四线组、信号线 W3π/4d2rZ2K1K kg/km 其中d1—内导体标称直径 mm d2—对称线或信号线标称直径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K1—星绞或对绞绞入系数 查表7 K—成缆绞入系数 查表7 Z1、Z2—一根电缆中同轴对或对称线、信号线单线根数 第二部分 挤压式绝缘层及护层 一、 圆形挤压式 1绝缘层 1单线挤压式绝缘层的重量 直径 D0D2tmm 截面 Fπdtt mm2 重量 Wπdttr kg/km N根单线挤压式绝缘层重量 WπdttrNK kg/km 2绞线或束线芯边隙无填充物挤压绝缘层重量 1挤包 WπDttQ1rNK kg/km 2纵包 WπDtt4/5Q1rNKkg/km 3复绞线束绞线芯挤压式绝缘层重量 重量 WπDttQ1Q2 rNK kg/km 其中D0、D—单线或绞线束线、复绞线束绞线直
绝缘厚度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N—绝缘线芯根数 K—成缆绞入径 mm t—
系数 Q1—绞线或束线边隙面积 mm2 Q2—复绞线或束绞线边隙面积 mm2 绞线或束线芯边隙面积Q1的计算见表11 Q1Zπ/4d22K2-Z-2/2Z-KK-21/2/π mm2 其中d--单线直径 mm K—绞线外径比见表4、N Z—最外层单线根数 绞线或束线芯边隙面积Q1 表11. 单线根数 Q1 mm2 单线根数 Q1 mm2 单线根数 Q1 mm2 7 1.33d2 15
2.44d2 37 4.01d2 8 1.39d2 19 2.54d2 43 5.89d2 10 2.98d2 24 4.84d2 49 8.00d2 11
3.64d2 27 4.1d2 61 5.77d2 12 2.5d2 30 3.96d2 91 7.85d2 14 2.43d2 32 5.74d2 127
10.19d2 复绞线股线边隙面积Q2的计算见表12 Q22/3AZd12 其中:A—股线是7根 绞线为1.33 股线是19根 绞线为2.54 Z—股线最外层根数 d1—单线直径 mm 复绞线股线边隙面积Q2 表12 最外层根数A1.33 Q2 mm2 最外层根数A1.33 Q2 mm2 最外层根数A2.54 Q2 mm2 6 5.32 d12 18 15.96 d12 6 10.16 d12 10 8.87 d12 21 18.62 d12
15 25.4 d12 12 10.54 d12 24 21.26 d12 18 30.48 d12 15 13.3 d12 4其它形式的绝缘层的重量计算: 1鱼泡式绝缘层的重量 WπD-ttrNK kg/km 其中:D—鱼泡管外径 mm r—鱼泡管材料比重 g/cm3 t—鱼泡管厚度 mm N—一根电缆中所用同轴对根数 K—绞缆时同轴对绞入系数 2垫片式绝缘层的重量 WG/P103G/103 其中:G—垫片重量 kg/km P—垫片间的距离 mm 1护层 1有填充物和包带式护层的重量计算 WπDttr kg/km 2不填充和不包带式护层的重量计算 1 WπDttQKr kg/km 其中:D—护套前直径 mm t—护套厚度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K—成缆绞入系数 查表7 Q—边隙面积 mm2 d—绝缘线芯直径 mm 相同截面的绝缘线芯成缆时时的边隙面积Q 表13 芯数 Q mm2 中心空隙 面积mm2 芯数 Q mm2 中心空隙 面积mm2 2 1.57d2 5 1.25d2 0.524d2 3 1.24d2 0.04 d2 6 1.33d2 1.02d2 4 1.22d2 0.215d2 7 lt/DIVgt 2线芯截面不同的多芯电缆护层的重量计算 1两大一小 成缆直径 DAd1 mm 边隙面积 S1aπ/4d12 mm2 S2bπ/4d12 mm2 中间空隙 S3cπ/4d12 mm2 护层重量 WπDttδ12δ2Kr kg/km 2三大一小 成缆直径 DAd1 mm 边隙面积 δ1aπ/4 d12 mm2 δ2bπ/4 d12 mm2 中间空隙 δ3cπ/4 d12 mm2 护层重量 WπDtt2δ1δ2Kr kg/km 其中: D—成缆直径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S1、、δ1、δ2—边隙面积 mm2 S3、δ3-—中心空隙面积 mm2 d1--大圆形绝缘线芯直径 mm d2--小圆形绝缘线芯直径 mm A、a、b和c可查二大一小、三大一小相应的曲线图 K--成缆绞入系数可查表7 三大一小
可采用 D1.91d10.502d2 δ10.45 d12-0.145d22 δ20.045 d120.26 d22 δ30.02 d120.2 d22
δ总0.99 d120.23 d22 WπDttδ总r kg/km δ总—填充面积 mm2 3金属纺织后挤包及嵌隙护层的重量计算: WπDtt1-P2dr kg/km 其中D—纺织后直径 mm t—护层厚度 mm P-—纺织密度 1-P—空隙面积百分数 d—金属丝直径 mm 2d—空隙近似高度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1 皱纹铝包外径D1的计算: D1D2t皱纹常数 mm 皱纹常数表表14 皱纹前外径mm 铝包厚度mm 皱纹外径常数 16.01—20.0 1.4 8.7 20.01—25.0 1.5 9.0 25.01—30.0 1.6 9.3 30.01—35.0 1.7 9.6 35.01—40.0 1.8 9.9 40.01—45.0 1.9 10.2 皱纹铝包重量 WπD皱纹常数ttKr kg/km 其中D—铝包前直径 mm t—铝包厚度 mm r—铝的比重 g/cm3 K—皱纹压缩系数为1.005 一、 扇形挤压式 1 两芯平行有包带护层的重量计 2 WπD02t0t2D0tr kg/km 3 两芯平行有填充有包带护层的重量计 WπD02t0t2D0 tr kg/km 4 两芯平行不填充式不包带护层的重量计算 1 平行嵌入式 WπD0ttD02tD0-π/4D02 3.14t25.14D0t0.215D02r kg/km 2 8字形 W2πD0tt-F弓r kg/km F弓 t19t16D0D0tt1/2 mm2 12D0t 5 套管式护层的重量计算 WπD0t2D0tr kg/km 6 三芯平行护层的重量计算 1嵌入式 WπD0tt2D024D0t-π/2D02r 3.14t27.14D0t-0.43D02r kg/km 2包代式: WπD02t0tt4D0tr kg/km 其中D0—绝缘线芯直径 mm t—护套厚度 mm t0—包带层厚度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7 椭圆形
护套前内壁高度 mm b—护套前内壁宽护层的重量计算 Wπ/2ab2ttr kg/km 其中a—
度 mm t—护套厚度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第三部分 绕包、浸涂、浸渍和纺织 一、 绕包层重量的计算 1带状式绕包层重量计算 1圆线 1按比重法计算 Wπdntnt1?K‘NK kg/km 2按平方米计算 Wπdntg1K‘NK kg/km 3按绝缘带宽度计算 WbgNK kg/km bπdnt1?K‘sinα mm 其中d—绝缘前外径 mm nt—绝缘厚度 mm α—
每平方米重量 g/m2 K‘ —B/1?B B 重叠率 b—绝缘带宽度 mm N—绝绕包角 g—
缘线芯根数 K—成缆绞入系数 可查表7 2扁线 1按比重法计算 表15. 重叠间隙率 重叠绕包系数1K‘ 间隙绕包系数1- K‘ 10 111 089 15 118 082 20 125 075 25 133 067
30 143 057 35 154 046 40 167 45 182 50 200 2.纤维绕包层重量的计算 1玻璃丝绕包 1按纤维根数及绕包系数计算重量 WGJK Kπ/m211/2 其中:G—单根玻璃丝纤维材料重量如160/2支为0.0125 kg/km Z—玻璃丝总根数 K—绕包系数 电线电缆手册第二册表12—30 m—节距比 对于扁线的K值可先计算出截面积与它的相当圆直径?挚汕蟮?2按被覆宽度计算重量 圆形线芯WGπdt/δ 扇形线芯WGabt2-1.72r/ δ 其中:G—同上 d—绕包前直径 mm a、b—扁线的厚度、宽度 mm r—扁线的圆角半径 mm t—玻璃丝绕包厚度 单层为0.06 mm双层为0.12mm三层为0.18 mm δ—玻璃丝被覆宽度160/2为0.12mm 3.绳状绕包层重量的计算: 1纸绳 WGJK 其中: G—纸绳单根重量 kg/km可查电线电缆手册第二册中表12—28 Z—纸绳根数 P—绕包节距 K—绕包系数 D—绕包前直径 mm K1/sinα d—纸绳直径 mm α—tg-1P/πDd 棉纱和聚乙烯圆丝的疏绕材料用量计算方法相同 2钢丝 1 圆钢丝Wπ/4d2ZrK6.126 d2ZK 其中: ZπDd/d 或者: WGZK 其中:d—钢丝直径 mm r—钢丝比重为7.8g/cm3 G—单根钢丝重量 kg/km 见表16 D—绕包钢丝前直径 mm Z—钢丝根数 K—钢丝绞入系数 单根钢丝重量 表16 钢丝直径毫米 每根钢丝重量公斤/公里 1.2 8.82 2.0 24.5 3.0
55.14 4.0 98.02 6.0 220.54 扁钢丝: WGZK kg/km 或者: WFrZK kg/km 其中:F—扁钢丝截面 mm2 .
范文四:总位移计算公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总位移计算公式
作者:马先洋
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11期
【摘 要】本文结合公式和实际工作总结,得出总位移公式:S=1/2a(s/at+1/2t)^2,清晰明了,通俗易懂,逻辑严谨,容易理解、便于计算。
【关键词】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是表示该物体是从零开始运动的。瞬时速度不是表示物体是从零开始运动的。因为,伽利略发现V 瞬=2V均,这个等式表示: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在性质上是一样的。
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是:当它们大小相等的时候,它们描述的时刻点就不同!如果它们所描述时刻点相同。那么,它们的大小就不等,且V 瞬=2V均。
综合上述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特点,我得出另外一个求总位移公式是:S=1/2a
(s/at+1/2t)^2,(s 代表任意一段位移,a 表示匀加速度,t 表示经过s 这段位移所用时间。)我这个公式不管初速度是否为零,全部适用。
我的“t1”、“t2”是从“△t”的中间时刻点上分的!而课本上的“t1”和“t2”是把“△t”之前时间称为“t1”,把“△t”是称为“t2”。
这两种运算逻辑都可以,计算结果都一样!但是,如果按课本那种计算方法,会造成我们对瞬时速度的含义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即:△s 是什么距离?说不清楚。
总体来说:我这个总位移公式S=1/2a(s/at+1/2t)^2,简单,易懂。
1、相关研究的现状
㈠V 瞬=AT=2V均(这是伽利略著名理论,是全球基本常识)
㈡因为伽利略发现V 瞬=2V均这个客观规律,所以,当前科学家引伸出:“匀速运动是加速度为零的特殊匀加速运动”这一理论。
㈢总位移公式:S=V0T+1/2AT^2、S=1/2AT^2、S=1/2V瞬T 、S=V均T
2、总位移公式理论基础
V瞬=AT=2V均,这是伽利略发现的三式连等客观规律,禁止到过来说:1/2V瞬=1/2AT=V均,虽然这样说也对,但不符合数学表达式习惯。
范文五:水处理计算公式
污泥龄计算公式:TS=(X*VT) /(QS*XR+Q*XE)
式中:tS —— 泥龄, d
X — 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 ,即 MLSS , kg/m3 池中的活性污泥 浓度 ,即 MLSS , kg/m3 VT — 曝气池总体积, m3
QS — 每天排出的剩余 体积, m3/d
XR — 剩余 浓度, kg/m3
Q — 设计污水流量, m3/d?
XE — 二沉池出水的悬浮固体浓度, kg/m3 污泥回流比公式 :计算公式:
R·Q·Xr = (R·Q + Q)·X
式中:Xr —— 回流污泥的悬浮固体浓度, mg/L。 R —— 污泥回流比。
X —— 混合液污泥浓度, mg/L。
Q —— 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