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韩贸易现状
中韩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中韩贸易发展的简要回顾
中国与韩国为友好近邻,交往历史渊源流长,文化背景极其相似,这为中韩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且,目前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结构互补,各有所需,也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现实性。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贸易形式从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贸易额迅速增加。中国成为继日、美之后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韩国也保持了继日、港、美之后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与之相伴随,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特别是韩国企业在华的投资,从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占其海外总投资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韩国直接投资75.7亿美元,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在所有来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国家中,也占据了第七大投资来源国的地位。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带动了大量原材料、技术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从而大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韩贸易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取得这些成就当然可贺,但也属正常。随着中韩贸易基数越来越大,发展渐趋成熟,其间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采取应对之策。
(一)中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韩双边贸易在宏观层面上存在较直观的问题有:
1.贸易增长乏力直至为负
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后的四年中,双方贸易可谓是大踏步前进,每年贸易增长率均在40%以上。但到1996年,由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外经贸政策法规,加上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使我国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下降。韩国作为我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对其出口必然受到影响。同时,在双方贸易中担当重要角色的韩资加工贸易型企业,在出口利润下降的情况下,进口积极性也受到波及,从而使中国从韩国的进口贸易也有所放缓,致使双边贸易增长率从1995年的44.8%下降至1996年的17.7%。1997年,局势有所好转,双边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增幅达20.3%,但已与1996年以前的增长势头不可同日而语。1998年,双边贸易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韩国还是当事国之一,这样,中韩贸易的增长步伐戛然而止。从1998年年底的统计数字看,双边贸易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负增长,降幅达11.6%。1999年上半年,双边贸易虽有所恢复,但增长速度并不快。
2.贸易不平衡趋势渐大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韩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是越来越大的,到1997年已达到58.1亿美元,占到从韩国进口商品总值的38.9%。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韩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大幅下挫,一些大宗商品如纤维制品、农矿产品、电子零部件等跌幅更为突出,1998年中国对韩出口额仅为6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1.3%。同时,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也不及预料的好,半导体、汽车、机床、船舶、通讯设备等工业品及家电等一般消费品的对华出口上半年还有大幅增长,下半年就逐步萎缩,到年底,对华出口总计149.9亿美元,增长仅0.4%。1998年全年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达87.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1999年上半年,中方的贸易逆差仍有扩大的趋势,为44.6亿美元。笔者认为,两国贸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这种不平衡持续存在并一味扩大,终将会影响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
3.韩国对华投资出现"缩水"
1997年以前,韩国对华投资的整体规模每年都在扩大。正当中韩两国努力促进双方经济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一演进急速冻结。1998年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项目仅为1309个,实际投入资金18.0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减少了25.3%和15.9%,特别是一些回收期长、规模较大的项目都面临压缩投资、延期投资或予以撤资的情况。此外,大量韩企的驻华分支机构、商社等纷纷撤离。由于中韩双边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在华的韩资企业承担的,投资的大规模"缩水"势必会影响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比较直观的、表象化的问题必然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这些原因概括起来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1.亚洲金融危机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罪魁祸首
1997年8月一场以韩元加速贬值和股指深幅下泻为表征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整个韩国,使韩国国内经济一片混乱:许多大企业集团相继倒闭或陷入困境;资金周转困难;失业人口激增;银行拒开进口信用证。在此形势下,韩国企业当然无法进行正常时日的进口。而我国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相对增加了出口成本。韩国企业给中国的订单明显减少,而转向从东南亚国家进口,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对韩国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韩国政府为了增加外汇储备,借韩元贬值之机,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贸易盈余由负变零,越来越大。中国作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必然受到韩国进口产品的冲击,这样就使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局势更加严峻。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理论上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应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但由于担负双边贸易的相当多企业是在华从事进出口加工贸易的韩资企业,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其进口积极性也有所降低,进口增幅还小于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国国内需求萎糜,导致进口需求减弱,使韩国的对华出口并未出现大幅攀升,故双边贸易额总体上出现下滑局势。
上述同样的原因,使韩国企业到中国投资的成本增加,而多数韩资企业都把"降低成本"作为来华投资的首选动机,这样,韩国的对华投资必然会大幅减少。况且,韩国企业面临国内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缺少资金来源,也无暇进行海外投资,从而使对华投资出现了"缩水"现象。
2.进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是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中韩传统贸易在宏观层面上确实符合这一理论的要旨,即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
工业制成品,如原材料、农矿产品、纺织服装、皮革等,而韩国则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化工产品、电子通讯设备、机电产品等,即使中国向韩国出口一些电子产品,也多以零部件为主。正是这种较单纯建立在技术层次差异基础上的商品结构,使中韩双边贸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从总体上看,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商品与从韩国出口的商品相比,其价格弹性相对要高。在国际市场发生波动时,前者更易受到冲击或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大量廉价商品充斥国际市场,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提高必然会丧失较大份额的市场。换言之,即使在韩国不是危机当事国之一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的差异也会使贸易差额更加扩大,不平衡局势更加严峻。总之,这种以垂直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造成双边贸易不平衡并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3.韩国在华投资的特征因素也是双边贸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70、80年代其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工资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削弱,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及部分重化工业(如水泥)也逐渐归入了夕阳产业之列。韩国政府为了鼓励新兴产业如电子、生物工程、航空等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而中国与韩国地域相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又低,农矿资源丰富,自然成为韩国进行该类产业投资的首选对象。据统计,韩国对华投资中有60%以上集中于纺织服装业、电器组装业、木家具及鞋类、皮革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是韩国在华投资的产业特点。
再从单项投资规模看,韩国对华投资项目多为中小型项目,投资金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约占70%。1998年所吸引的1309项韩国直接投资平均规模仅为137.8万美元,不仅低于韩国海外投资的平均规模,也低于所有来华投资的平均规模(229.6万美元)。
由于中韩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由在华韩资企业承担的,上述两大特征的存在,导致双边贸易增长的后劲明显不足,也导致在华韩资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目前,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竟争越来越激烈,多数中小韩资企业不堪重击,普遍面临经营困境。由于在华韩资企业所表现的这种脆弱性,使由投资所带动的原材料、生产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受到很大影响。此外,由于韩国对华投资的行业及规模特点的存在,必然会出现许多韩资企业在管理中一味强调降低成本的情况,从而导致劳资双方矛盾的激化,这也影响了双方贸易及投资的发展。
三、知难而进,积极应对
从长远看,中韩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目前两国贸易受到重创,但其发展的基础如文化类似、地域相近、经济互补等依然存在。特别是韩国经济,目前虽受一时之困,但那些曾创造经济奇迹的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劳动力、强烈的进取精神、开放的贸易体系等等并未丧失,并将为韩国走出危机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或放弃韩国这一重要市场。并且,两国在彼此对外贸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双方长期努力的结果,因而要本着积极的态度,知难而进,采取相应措施以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当然,要长期稳定地发展中韩贸易,关键还是要扩大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市场,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传统产品多属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这类产品的竞争最激烈,受冲击最大,因此加快我国对韩国出口商品的结构调整不仅是必然的。近两年对韩出口商品结构虽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特征仍很明显。为此,一是要拓宽贸易范围,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故可加大这类产品如机电产品零部件及产成品(电视机、电话机等)对韩国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尽快从''''''''以廉取胜"和"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在竞争中保住乃至扩大市场份额,使出口产品真正成为高创汇产品。同财,也希望韩国方面结合我国工业化建设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国出口原材料、石化产品及成套设备等。总之,双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促进双边贸易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中韩两国的技术贸易
70年代,韩国侧重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如重化、汽车等工业,故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技术已具相当水平。若能从韩国引进该类技术,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都相当有益。而中国在航空航天、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具有自己的优势。因而双方在技术合作中的发展潜力很大,双方可加强技术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研制新产品,提高两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带动双方商品贸易的发展。
(三)推动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在韩国的对华投资方面,一是应注意调整韩国企业的投资方向,使韩国企业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能源、交通、农业开发等领域的投资;二是改善韩资企业的规模结构,提高大企业集团来华投资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中国在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搞好政府服务方面多下功夫。这样,韩国大企业集团也会从长远、全球眼光认真研究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继续加快来华投资的步伐。此外,中韩两国也要注意加强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从而使韩国的对华投资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此外,中国也要加快向韩国投资的步伐。目前,双方的资金流动更多地表现为韩国对中国的单向流动,不利于双方合作的持久稳固发展。随着中国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办厂定会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而韩国作为中国地缘相近、文化背景类似的友好国家,也会成为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首选地区之一。故中国企业应尽快改变那种仅在韩国设立贸易办事处的作法,加大对韩国的生产性投资,这样不仅可以使双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带动对韩国的出口,减少中方逆差,从而促进贸易的均衡发展。目前,韩国政府正积极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开放本国的资本市场,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为中国企业进入韩国资本市场提供了时机。特别是韩币贬值及工人工资水平下降,使外商投资成本降低,也为中国的对韩投资提供了现实性。
(四)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韩贸易继续滑坡
一方面,中国企业除了积极利用已有的优惠政策如纺织品退税率由9%提高到11%等等外,国家也应给传统市场的出口更多的扶植:增加出口信贷规模;简化出口退税手段;为来华投资的韩国大企业集团提供资金支持等等。另一方面,希望韩国政府从双方长远利益出发,减少对中国进口商品的贸易壁垒。值得欣慰的是韩国政府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如韩国财政经济部宣布自1999年1月1日起将征收调节关税的中国38种产品减少为19种,大幅下调对鳝鱼等10种产品的调节关税率,对生铁等不再征收配额关税。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贸易滑坡的局面会得以扭转。
范文二:中、日、韩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关系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中、日、韩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关系
中、日、韩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关系
双边或诸边货物贸易是评价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的重要内容。不过,在经济全球
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不局限于货物贸易,资本、服务和人员的流动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与国之间的货物贸易不仅基于比较优势,跨国公司利用其所有权优势通过跨境投资发展产
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可以优化生产布局、并通过内部化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和垂直一体
化的优势。由于贸易与投资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当中国与国之间经济
发展水平的差异已不再显得那么重要,区域内市场的规模及其发展潜力可能是决定一体化进
程的决定性因素。 一、东北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 按地理概念划分,东北亚除中、
日、韩三国外,还应包括蒙古、朝鲜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但从经济活力和市场联系的角度
1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分析,中日韩则构成了东北亚区域经济的核心,是人们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 对外贸易和跨境投资的快速增长,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在上个世纪最后10年里,全球进口贸易额增长了0.9倍,出口贸易额增长了0.8倍,FDI流入量增长了5.3倍,流出量增长了3.9倍,而GDP则只增长了0.4倍。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的增长都明显高于全球GDP的增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活力,不仅体现在其本身的增长速度上,而且要看它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全球的资源。 日本和韩国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发展出口导向的制造业是两国长期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其结果是东北亚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钢铁、汽车、化工、造船等产业的生产和出口居世界前列,近年来,IT产品制造业成为东北亚发展最快的产业,不仅对东北亚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而且在世界市场上也显现出很强的竞争力。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过去20年里也高度重视利用外部市场,从以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向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在沿海地区建立起来的出口加工业,大量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再把经过加工、组装的产品销往海外。中国的工业化以及发展外向型制造业,增强了东北亚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中、日、韩三国经济的一个特点是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和欧洲市场。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占中国和日本出口总额的比例均在50%以上,韩国对美国和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35%以上,若加上其在海外企业的出口,这一比例会更高。相比之下,东北亚区域内市场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中日韩三国的外汇储备合计超过7000亿美元,而且还在继续增加。但日本经济自90年代以来就陷入停滞状态。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的影响,韩国和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明显放慢了。在这种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增加无异于资源的外流,加之国家金融市场动荡不定,资产风险也在加大。目前三国都在推进国内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如果能通过扩大区域内市场,优化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无疑会降低结构调整的成本和风险。 东北亚区域内市场的扩大,需要贸易和投资之间的良性互动。在20世纪
2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占全球直接投资流出量的比重高达20%,和美国、欧盟并列全球直接投资的三大核心。日本对东亚国家的直接投资曾经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然而,此后日本在全球直接投资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到2000年在全球直接投资流出总量中仅占2.9%。而且日本对外投资的50%以上流向欧盟和美国,流向中国和韩国的投资仅占4.5%和1.7%。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对外投资的能力也下降了。2000年东北亚区域内FDI比重按流入量计为11%,按流出量计为6%。相比之下,欧盟区域内直接投资比例则要高得多。1998年欧盟的区域内FDI占其FDI总量的比重按流入量计为52%,按流出量计为40%。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投资使其成为全球吸收和输出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所占比例分别为49%和67%。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美国是直接投资的输出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直接投资的输入国,投资带动的产业转移使区域内贸易的比重明显提高。 二、投资对中日和中韩贸易的影响 (一)外商投资企业(FIEs)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不到1%,在世界各国排名中列第32位。当时中国的制造业十分落后,主要依赖出口初级产品换取进口所需的外汇,直到80年代中期,初级产品仍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其中原油占了一半。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1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上升到4%,在世界各国出口排名中列第6位。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政策有非常密切的联系。1986,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7%,而同期外商投资企业(FIEs)的进出口额年均增长34.7%。外商投资企业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4%扩大到50%。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速度快于进口,在过去15年里,出口年均增长43.6%,进口年均增长30.2%。200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为225亿美元,其中将近1/3是外商投资企业贡献的(表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 加工贸易,即以保税方式进口原材料和原器件,在中国加工、组装后再出口,
3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是外商投资企业经营贸易的主要方式。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口额为685亿美
元,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总额的58%,加工贸易出口额为972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出
口总额的81%(表2)。这表明追求效率仍是外国公司投资中国的主要目标之一。
表1 1986,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总值统计(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外资统计》(2002年),外经贸部。
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表2
资料来源:同表1。 截止2001年底,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已接近4000亿美
元,其中73.7%来自东亚国家和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省,来自欧盟的投资占7.7%,来
自北美的投资占9.4%,来自部分自由港的投资占5.7%(表3)。
表3 截止2001年部分国家/地区对华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个,亿美元,,)
4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资料来源:同表1。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的分布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市场分布不相一致。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将近63%的进口来自东亚,而对东亚的出口仅占54%;来自欧盟的进口和向欧盟的出口基本平衡;从美国进口为116亿美远,占9.2%,而出口将近300亿美远,占22.4%。显然,这是东亚国家和地区通过直接投资将出口加工业向中国转移的结果。 (二)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的特点 在80年代,日本对华投资总额略高于美国,是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第二大来源。进入90年代,日本对华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而中韩建交后,韩国对华投资快速增长。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和1999年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额连续两年大幅下降,但在2001年明显回升,分别达到43.5亿美元和19.7亿美元,已恢复到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日本和韩国占中国累计吸收外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8%和3%,分列中国吸收外资的第三和第八大来源地。 日本是以制造业著称的工业化国家,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国,其制造业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根据中国官方的调查,外商在制造业的投资占全部外资企业投资的比例将近60%,而日本企业投资制造业的资金占日本对外投资总额的76%,韩国企业投资制造业的比例更高,达到了83%(图1)。
图1 截至2000年底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业分布
(三)直接投资带动双边贸易的增长 1991,2001年,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中日双边贸易额由203亿美元扩大到87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8%,其中中国从日本进口年均增长率为17.3%,对日本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6.9%,高于同期全国进口14.9%和出口14.5%
5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的平均增长速度。 中日双边贸易的迅速增长与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有密切的关系。1991,2001年,由于外商投资企业自日进口年均增长32.8%,对日出口年均增长42.1%,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和出口占中国对日进口和出口的比重分别由1991年的11.9%和25.7%上升到2001年的67.5%和58.7%(表4)。
表4 外商投资企业对日贸易
资料来源:同表1。 中韩建交打破了双边贸易发展的政治障碍。1991,2001年,中国对韩国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29.2%,其中进口增长率为41.8%,出口增长率为21.8%,不仅高于全国进出口贸易平均增长速度,也高于中日之间进出口的增长速度。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韩双边贸易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占中国自韩进口的比例为59.8%,对韩出口所占比例为24.7%。到2001年,进口所占比重基本维持不变,出口所占比重则上升到49%(表5)。
表5 外商投资企业对韩贸易
资料来源:同表1。 从事对日、对韩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也包括非日资和非韩资企业,但区域内直接投资,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无疑是推动中日、中韩贸易的
6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主要动力。 (四)直接投资带动了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1993,2001年,中日和中韩双边贸易结构的一个突出变化是中国一方面继续大量从日本和韩国进口机电和音像设备,另一方面也在迅速增加对日本和韩国出口该类产品。这种产业内贸易的扩大与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有密切的联系(表6)。 根据中国官方调查,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是日本和韩国企业投资最为集中的部门,2000年分别占其对制造业投资的14.9%和19.2%(表7)。IT产业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尤为激烈,跨国公司大多采取全球采购、生产和销售的策略,以便尽可能提高效率。日本和韩国是IT产品的重要生产国,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将一些密集使用劳动力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中国,从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再将经过加工组装的半成品或成品销回本国或第三国。
1993年、2001年中国对日、对韩贸易商品结构 表6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表7 日韩在华制造业企业的部门分布(按实际流入额计算)及外向度
注:外向度,出口收汇/销售收入。资料来源:DRC数据库。 由于这种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日资和韩资企业与其母公司之间,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来源和产品的销售
7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渠道均控制在母公司手中,实际上属于企业内贸易(Intra-firmTrade)。根据DRC对日资和韩资在华企业的问卷调查,有近一半企业的公司内贸易占其进出口贸易额的75%以上。 纺织品贸易中也存在中日和中韩相互出口的现象,但中国出口的主要是服装,而日本和韩国出口的主要是面料或服装半成品。这种分工和贸易还是基于比较优势的转移。规模经济和企业内贸易的特征没有IT产业那样突出。 (五)直接投资对贸易流向和平衡的影响 美国一直是东亚国家出口的主要市场,伴随日本向东亚新兴工业经济(NIEs),以及80年代以来日本和NIEs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东亚国家的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东亚区域内的货物贸易的流向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有2/3来自东亚地区,许多企业原来的主要销售市场就是美国或欧盟,它们的工厂搬到中国后,出口产品的原产地变为中国,而销售市场并没有改变。日本和韩国的重化工业、机械电子工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产品不仅直接销往美国和欧盟,而且是东亚出口加工业的主要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基地。在华FIEs的进口供应商仍是日本和韩国公司。 表8显示,2001年日本是中国FIEs最大的进口来源,进口额289亿美元,占进口总值的23%,台湾省是第二大进口来源,占进口总值的14%,韩国在东亚排第三,占进口总值的11%。这表明,FIEs对日韩的进口依存度很高,对扩大中国从日本和韩国的进口具有重要作用。 表9显示,FIEs最大的出口市场是美国,出口额将近300亿美元,占FIEs出口总值的22.4%,香港虽然是FIEs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但却不是最终市场,大部分产品转口到美国和欧盟。因此,实际上美国和欧盟所占的市场份额要比表中的数字更高,日本有可能仍排第三位,大约占出口总值的20%。
表8 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从部分国家/地区进口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8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资料来源:同表1。
表9 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部分国家/地区出口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同表1。 FIEs对日贸易有25亿美元的逆差,对韩有78亿美元的逆差,对美国的贸易则至少有183亿美元的顺差。这一方面表明,东北亚区域内的直接投资没有改变进口依赖于日、韩,出口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的格局,另一方面,这表明韩国对华贸易虽然有100亿美远的顺差,但其中有一部分通过FIES的经营活动,转化为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贸易顺差。 DRC对日资和韩资企业的调查结果与上述分析是吻合的,接受调查的日资企业中,75.6%的企业产品返销本国,其中返销率超过50%的企业占57%;产品返销本国的韩资企业的比重比日资企业低,为64.2%,其中返销率超过50%的企业大约占40%。除本国市场外,美国是日资和韩资企业最重要的市场,不过对美出口企业占韩资企业的42.5%,出口占销售额比例超过50%的企业占24%,而日资企业相应比例分别为26.7%和2.4%。 三、中日韩之间存在着发展贸易和投资的巨大潜力 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主要是基于市场的力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三国企业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与欧洲和北美相比,由于中日韩之间缺乏制度上的合作,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规模和领域受到制约,区域内市场的形成相对缓慢。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中日韩之间的经济联系正在得到恢复,三国政府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各个层次和领域的对话机制正在建立,以三国间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起点,越来越多的商业机遇将
9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展现在企业面前。 (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市场开放将扩大东北亚区域内市场需求。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一直被认为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障碍。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人们在不断重新评价中国市场的潜力。尤其是在有4亿人口的中国沿海地区,80%的外国投资和进出口贸易都集中在那里。国外资金和内地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形成新兴的出口加工基地。资源和财富的聚集,使大约1亿人口的实际收入水平已超过3000美元。面对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70%接受DRC问卷调查的日资和韩资企业表示要通过追加投资、利润再投资和新建企业等方式,扩大它们在中国的商业活动。 (二)扩大投资新领域促进贸易产品的多元化。中、日、韩之间的贸易长期高度集中于钢铁、化工、机电设备等少数商品,不利于双边贸易的扩大,甚至由于进口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某种产品的贸易萎缩。例如,日本曾经大量向中国出口汽车,但由于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投资落后于欧洲和美国,结果因市场被合资生产的汽车替代,日本对华汽车出口量下降。又如化工产品是日本和韩国对华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但近年来德国、法国、美国、英国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的投资增长迅速,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商有可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由于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市场既是开放的市场,也是竞争激烈的市场,如果日本和韩国的企业因担心出现“产业空洞化”而错失新的投资机会,贸易的发展将受到制约。反之,促进投资和鼓励产业转移,可以在更多领域扩大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 (三)投资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有利于缓解中日、中韩在农产品贸易上的纠纷。劳动密集型的种植、养殖业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日本和韩国作为距离中国最近的农产品进口国,是中国出口大米、蔬菜、水果、花卉、畜产品、水产品等最具潜力的市场。然而,由于日本和韩国对本国农产品市场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中国对日本、韩国的出口增长缓慢,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也在逐步下降。目前只有少数日本和韩国企业投资中国的农业,将生产和加工的农产品内销往本国。为了发展双边农产品贸易,并争取共赢的结果,可由日本
10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和韩国的农民组织在中国投资建立种植、养殖基地,并从事深加工,然后向本国销售,用获取的利润来补偿减少国内生产所造成的损失。中国的农业部门也需要资金、技术改进产品质量,拓宽出口渠道。如果这种投资和贸易合作方式能够得到政府的鼓励,不仅可以缓解双边农产品贸易纠纷,也可以给两国农民带来利益。 (四)中日韩应重视服务业的投资和贸易。日前,日本和韩国在华投资偏重于制造业,除日本对银行、保险和批发、零售业的投资高于FIEs的平均水平外,在其它领域日资和韩资企业的投资比例都低于FIEs的平均水平。服务业是中国加入WTO后重点开放的投资领域,日本和韩国企业投资服务业也不仅可以扩大双边的服务贸易,也可提高对制造业企业的服务质量,改善经营环境。 (二)建立大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扩大重化工业的产业内贸易。东北亚存在重化工业产品结构趋同、生产能力过剩和相互竞争激烈的问题。例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某些钢铁产品不仅在区域内市场,而且在全球市场上也相互竞争,由此引发的价格战和反倾销案件时有发生。由重工业通过跨境投资实现产业转移的困难比其他产业大。为了避免出现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可能需要在中、日、韩三国的大企业之间建立某种战略联盟,整合区域内的产品结构,扩大基于比较优势或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 (六)加强三国政府间合作,为繁荣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创造更好的环境。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之所以落后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三国之间缺乏制度性安排是重要因素之一。在东盟和中日韩首脑会晤的框架下,建立经贸部长会议制度,有利于促进三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除此之外,三国还可以在投资促进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例如在环境治理、能源安全和开发、区域电信网络等领域三国有着共同的利益,而在这些领域中发展企业间的合作,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因此三国应在充分听取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加强对话,确定开展经济合作的优先领域,为繁荣东北亚区域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11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12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范文三:中、日、韩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关系
坚守精品文档主页地址:
http://www.docin.com/afeidoc81
中、日、韩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关系
双边或诸边货物贸易是评价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的重要内容。不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不局限于货物贸易~资本、服务和人员的流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国与国之间的货物贸易不仅基于比较优势~跨国公司利用其所有权优势通过跨境投资发展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可以优化生产布局、并通过内部化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和垂直一体化的优势。由于贸易与投资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当中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已不再显得那么重要~区域内市场的规模及其发展潜力可能是决定一体化进程的决定性因素。
一、东北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
按地理概念划分~东北亚除中、日、韩三国外~还应包括蒙古、朝鲜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但从经济活力和市场联系的角度分析~中日韩则构成了东北亚区域经济的核心~是人们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
对外贸易和跨境投资的快速增长~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在上个世纪最后10年里~全球进口贸易额增长了0.9倍~出口贸易额增长了0.8倍~FDI流入量增长了5.3倍~流出量增长了3.9倍~而GDP则只增长了0.4倍。无论是贸
1
易还是投资的增长都明显高于全球GDP的增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活力~不仅体现在其本身的增长速度上~而且要看它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全球的资源。
日本和韩国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发展出口导向的制造业是两国长期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其结果是东北亚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钢铁、汽车、化工、造船等产业的生产和出口居世界前列~近年来~IT产品制造业成为东北亚发展最快的产业~不仅对东北亚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而且在世界市场上也显现出很强的竞争力。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过去20年里也高度重视利用外部市场~从以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向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在沿海地区建立起来的出口加工业~大量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再把经过加工、组装的产品销往海外。中国的工业化以及发展外向型制造业~增强了东北亚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中、日、韩三国经济的一个特点是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和欧洲市场。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占中国和日本出口总额的比例均在50%以上~韩国对美国和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35%以上~若加上其在海外企业的出口~这一比例会更高。相比之下~东北亚区域内市场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中日韩三国的外汇储备合计超过7000亿美元~而且还在继续增加。但日本经济自90年代以来就陷入停滞状态。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的影
2
响~韩国和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明显放慢了。在这种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增加无异于资源的外流~加之国家金融市场动荡不定~资产风险也在加大。目前三国都在推进国内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如果能通过扩大区域内市场~优化产业分工和资源配臵~无疑会降低结构调整的成本和风险。
东北亚区域内市场的扩大~需要贸易和投资之间的良性互动。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占全球直接投资流出量的比重高达20%~和美国、欧盟并列全球直接投资的三大核心。日本对东亚国家的直接投资曾经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然而~此后日本在全球直接投资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到20XX年在全球直接投资流出总量中仅占2.9%。而且日本对外投资的50%以上流向欧盟和美国~流向中国和韩国的投资仅占4.5%和1.7%。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对外投资的能力也下降了。20XX年东北亚区域内FDI比重按流入量计为11%~按流出量计为6%。相比之下~欧盟区域内直接投资比例则要高得多。1998年欧盟的区域内FDI占其FDI总量的比重按流入量计为52%~按流出量计为40%。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投资使其成为全球吸收和输出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所占比例分别为49%和67%。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美国是直接投资的输出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直接投资的输入国~投资带动的产业转移使区域内贸易的比重明显提高。
3
二、投资对中日和中韩贸易的影响
(一)外商投资企业,FIEs,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不到1%~在世界各国排名中列第32位。当时中国的制造业十分落后~主要依赖出口初级产品换取进口所需的外汇~直到80年代中期~初级产品仍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其中原油占了一半。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XX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上升到4%~在世界各国出口排名中列第6位。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政策有非常密切的联系。1986,20XX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7%~而同期外商投资企业,FIEs,的进出口额年均增长34.7%。外商投资企业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4%扩大到50%。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速度快于进口~在过去15年里~出口年均增长43.6%~进口年均增长30.2%。20XX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为225亿美元~其中将近1/3是外商投资企业贡献的,表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
加工贸易~即以保税方式进口原材料和原器件~在中国加工、组装后再出口~是外商投资企业经营贸易的主要方式。20XX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口额为685亿美元~
4
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总额的58%~加工贸易出口额为972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81%,表2,。这表明追求效率仍是外国公司投资中国的主要目标之一。
表1 1986,20XX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总值统计,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外资统计》,20XX年,~外经贸部。
表2 20XX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同表1。
截止20XX年底~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已接近4000亿美元~其中73.7%来自东亚国家和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省~来自欧盟的投资占7.7%~来自北美的投资占9.4%~来自部分自由港的投资占5.7%,表3,。
表3 截止20XX年部分国家/地区对华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个~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的分布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市场分布不相一致。20XX年~外商投资企业将近63%的进口来自东亚~而对东亚的出口仅占54%,来自欧盟的进口和向欧盟的出口基本平衡,从美国进口为116亿美远~占9.2%~而出口将近300亿美远~占22.4%。显然~这是东亚国家和地区通过直接投资将出口加工业向中国转移的结果。
(二)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的特点
5
在80年代~日本对华投资总额略高于美国~是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第二大来源。进入90年代~日本对华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而中韩建交后~韩国对华投资快速增长。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和1999年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额连续两年大幅下降~但在20XX年明显回升~分别达到43.5亿美元和19.7亿美元~已恢复到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日本和韩国占中国累计吸收外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8%和3%~分列中国吸收外资的第三和第八大来源地。
日本是以制造业著称的工业化国家~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国~其制造业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根据中国官方的调查~外商在制造业的投资占全部外资企业投资的比例将近60%~而日本企业投资制造业的资金占日本对外投资总额的76%~韩国企业投资制造业的比例更高~达到了83%,图1,。
图1 截至20XX年底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业分布
(三)直接投资带动双边贸易的增长
1991,20XX年~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中日双边贸易额由203亿美元扩大到87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8%~其中中国从日本进口年均增长率为17.3%~对日本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6.9%~高于同期全国进口14.9%和出口14.5%的平均增长速度。
中日双边贸易的迅速增长与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经
6
营活动有密切的关系。1991,20XX年~由于外商投资企业自日进口年均增长32.8%~对日出口年均增长42.1%~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和出口占中国对日进口和出口的比重分别由1991年的11.9%和25.7%上升到20XX年的67.5%和58.7%,表4,。
表4 外商投资企业对日贸易
中韩建交打破了双边贸易发展的政治障碍。1991,20XX年~中国对韩国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29.2%~其中进口增长率为41.8%~出口增长率为21.8%~不仅高于全国进出口贸易平均增长速度~也高于中日之间进出口的增长速度。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韩双边贸易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占中国自韩进口的比例为59.8%~对韩出口所占比例为24.7%。到20XX年~进口所占比重基本维持不变~出口所占比重则上升到49%,表5,。
表5 外商投资企业对韩贸易
从事对日、对韩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也包括非日资和非韩资企业~但区域内直接投资~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无疑是推动中日、中韩贸易的主要动力。
(四)直接投资带动了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1993,20XX年~中日和中韩双边贸易结构的一个突出变化是中国一方面继续大量从日本和韩国进口机电和音像设备~另一方面也在迅速增加对日本和韩国出口该类产品。
7
这种产业内贸易的扩大与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有密切的联系,表6,。
根据中国官方调查~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是日本和韩国企业投资最为集中的部门~20XX年分别占其对制造业投资的14.9%和19.2%,表7,。IT产业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尤为激烈~跨国公司大多采取全球采购、生产和销售的策略~以便尽可能提高效率。日本和韩国是IT产品的重要生产国~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将一些密集使用劳动力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中国~从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再将经过加工组装的半成品或成品销回本国或第三国。
表6 1993年、20XX年中国对日、对韩贸易商品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表7 日韩在华制造业企业的部门分布,按实际流入额计算,及外向度
注:外向度,出口收汇/销售收入。
资料来源:DRC数据库。
由于这种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日资和韩资企业与其母公司之间~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来源和产品的销售渠道均控制在母公司手中~实际上属于企业内贸易,Intra-firmTrade,。根据DRC对日资和韩资在华企业的问卷调查~有近一半企业的公司内贸易占其进出口贸易额的75%
8
以上。
纺织品贸易中也存在中日和中韩相互出口的现象~但中国出口的主要是服装~而日本和韩国出口的主要是面料或服装半成品。这种分工和贸易还是基于比较优势的转移。规模经济和企业内贸易的特征没有IT产业那样突出。
(五)直接投资对贸易流向和平衡的影响
美国一直是东亚国家出口的主要市场~伴随日本向东亚新兴工业经济,NIEs,~以及80年代以来日本和NIEs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东亚国家的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东亚区域内的货物贸易的流向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有2/3来自东亚地区~许多企业原来的主要销售市场就是美国或欧盟~它们的工厂搬到中国后~出口产品的原产地变为中国~而销售市场并没有改变。日本和韩国的重化工业、机械电子工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产品不仅直接销往美国和欧盟~而且是东亚出口加工业的主要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基地。在华FIEs的进口供应商仍是日本和韩国公司。
表8显示~20XX年日本是中国FIEs最大的进口来源~进口额289亿美元~占进口总值的23%~台湾省是第二大进口来源~占进口总值的14%~韩国在东亚排第三~占进口总值的11%。这表明~FIEs对日韩的进口依存度很高~对扩大中国从日本和韩国的进口具有重要作用。
9
表9显示~FIEs最大的出口市场是美国~出口额将近300亿美元~占FIEs出口总值的22.4%~香港虽然是FIEs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但却不是最终市场~大部分产品转口到美国和欧盟。因此~实际上美国和欧盟所占的市场份额要比表中的数字更高~日本有可能仍排第三位~大约占出口总值的20%。
表8 20XX年外商投资企业从部分国家/地区进口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表9 20XX年外商投资企业部分国家/地区出口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FIEs对日贸易有25亿美元的逆差~对韩有78亿美元的逆差~对美国的贸易则至少有183亿美元的顺差。这一方面表明~东北亚区域内的直接投资没有改变进口依赖于日、韩~出口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的格局~另一方面~这表明韩国对华贸易虽然有100亿美远的顺差~但其中有一部分通过FIES的经营活动~转化为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贸易顺差。
DRC对日资和韩资企业的调查结果与上述分析是吻合的~接受调查的日资企业中~75.6%的企业产品返销本国~其中返销率超过50%的企业占57%,产品返销本国的韩资企业的比重比日资企业低~为64.2%~其中返销率超过50%的企业大约占40%。除本国市场外~美国是日资和韩资企业最重要的
10
市场~不过对美出口企业占韩资企业的42.5%~出口占销售额比例超过50%的企业占24%~而日资企业相应比例分别为26.7%和2.4%。
三、中日韩之间存在着发展贸易和投资的巨大潜力
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主要是基于市场的力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三国企业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与欧洲和北美相比~由于中日韩之间缺乏制度上的合作~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规模和领域受到制约~区域内市场的形成相对缓慢。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中日韩之间的经济联系正在得到恢复~三国政府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各个层次和领域的对话机制正在建立~以三国间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起点~越来越多的商业机遇将展现在企业面前。
(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市场开放将扩大东北亚区域内市场需求。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一直被认为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障碍。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人们在不断重新评价中国市场的潜力。尤其是在有4亿人口的中国沿海地区~80%的外国投资和进出口贸易都集中在那里。国外资金和内地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形成新兴的出口加工基地。资源和财富的聚集~使大约1亿人口的实际收入水平已超过3000美元。面对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70%接受DRC问卷
11
调查的日资和韩资企业表示要通过追加投资、利润再投资和新建企业等方式~扩大它们在中国的商业活动。
(二)扩大投资新领域促进贸易产品的多元化。中、日、韩之间的贸易长期高度集中于钢铁、化工、机电设备等少数商品~不利于双边贸易的扩大~甚至由于进口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某种产品的贸易萎缩。例如~日本曾经大量向中国出口汽车~但由于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投资落后于欧洲和美国~结果因市场被合资生产的汽车替代~日本对华汽车出口量下降。又如化工产品是日本和韩国对华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但近年来德国、法国、美国、英国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的投资增长迅速~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商有可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由于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市场既是开放的市场~也是竞争激烈的市场~如果日本和韩国的企业因担心出现“产业空洞化”而错失新的投资机会~贸易的发展将受到制约。反之~促进投资和鼓励产业转移~可以在更多领域扩大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
(三)投资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有利于缓解中日、中韩在农产品贸易上的纠纷。劳动密集型的种植、养殖业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日本和韩国作为距离中国最近的农产品进口国~是中国出口大米、蔬菜、水果、花卉、畜产品、水产品等最具潜力的市场。然而~由于日本和韩国对本国农产品市场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中国对日本、韩国
12
的出口增长缓慢~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也在逐步下降。目前只有少数日本和韩国企业投资中国的农业~将生产和加工的农产品内销往本国。为了发展双边农产品贸易~并争取共赢的结果~可由日本和韩国的农民组织在中国投资建立种植、养殖基地~并从事深加工~然后向本国销售~用获取的利润来补偿减少国内生产所造成的损失。中国的农业部门也需要资金、技术改进产品质量~拓宽出口渠道。如果这种投资和贸易合作方式能够得到政府的鼓励~不仅可以缓解双边农产品贸易纠纷~也可以给两国农民带来利益。
(四)中日韩应重视服务业的投资和贸易。日前~日本和韩国在华投资偏重于制造业~除日本对银行、保险和批发、零售业的投资高于FIEs的平均水平外~在其它领域日资和韩资企业的投资比例都低于FIEs的平均水平。服务业是中国加入WTO后重点开放的投资领域~日本和韩国企业投资服务业也不仅可以扩大双边的服务贸易~也可提高对制造业企业的服务质量~改善经营环境。 (二)建立大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扩大重化工业的产业内贸易。东北亚存在重化工业产品结构趋同、生产能力过剩和相互竞争激烈的问题。例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某些钢铁产品不仅在区域内市场~而且在全球市场上也相互竞争~由此引发的价格战和反倾销案件时有发生。由重工业通过跨境投资实现产业转移的困难比其他产业大。为了避免出现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可能
13
需要在中、日、韩三国的大企业之间建立某种战略联盟~整合区域内的产品结构~扩大基于比较优势或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
(六)加强三国政府间合作~为繁荣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创造更好的环境。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之所以落后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三国之间缺乏制度性安排是重要因素之一。在东盟和中日韩首脑会晤的框架下~建立经贸部长会议制度~有利于促进三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除此之外~三国还可以在投资促进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例如在环境治理、能源安全和开发、区域电信网络等领域三国有着共同的利益~而在这些领域中发展企业间的合作~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因此三国应在充分听取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加强对话~确定开展经济合作的优先领域~为繁荣东北亚区域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14
范文四:中、日、韩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关系
中、日、韩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关系
中、日、韩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关系
中、日、韩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关系
中、日、韩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关系-经济学论文
中、日、韩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关系 双边或诸边货物贸易是评价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的重要内容。不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不局限于货物贸易,资本、服务和人员的流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国与国之间的货物贸易不仅基于比较优势,跨国公司利用其所有权优势通过跨境投资发展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可以优化生产布局、并通过内部化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和垂直一体化的优势。由于贸易与投资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当中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已不再显得那么重要,区域内市场的规模及其发展潜力可能是决定一体化进程的决定性因素。 一、东北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 按地理概念划分,东北亚除中、日、韩三国外,还应包括蒙古、朝鲜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但从经济活力和市场联系的角度分析,中日韩则构成了东北亚区域经济的核心,是人们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 对外贸易和跨境投资的快速增长,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在上个世纪最后10年里,全球进口贸易额增长了0.9倍,出口贸易额增长了0.8倍,FDI流入量增长了5.3倍,流出量增长了3.9倍,而GDP则只增长了0.4倍。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的增长都明显高于全球GDP的增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活力,不仅体现在其本身的增长速度上,而且要看它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全球的资源。 日本和韩国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发展出口导向的制造业是两国长期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其结果是东北亚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钢铁、汽车、化工、造船等产业的生产和出口居世界前列,近年来,IT产品制造业成为东北亚发展最快的产业,不仅对东北亚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而且在世界市场上也显现出很强的竞争力。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过去20年里也高度重视利用外部市场,从以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向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在沿海地区建立起来的出口加工业,大量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再把经过加工、组装的产品销往海外。中国的
工业化以及发展外向型制造业,增强了东北亚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中、日、韩三国经济的一个特点是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和欧洲市场。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占中国和日本出口总额的比例均在50%以上,韩国对美国和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35%以上,若加上其在海外企业的出口,这一比例会更高。相比之下,东北亚区域内市场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中日韩三国的外汇储备合计超过7000亿美元,而且还在继续增加。但日本经济自90年代以来就陷入停滞状态。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的影响,韩国和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明显放慢了。在这种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增加无异于资源的外流,加之国家金融市场动荡不定,资产风险也在加大。目前三国都在推进国内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如果能通过扩大区域内市场,优化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无疑会降低结构调整的成本和风险。 东北亚区域内市场的扩大,需要贸易和投资之间的良性互动。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占全球直接投资流出量的比重高达20%,和美国、欧盟并列全球直接投资的三大核心。日本对东亚国家的直接投资曾经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然而,此后日本在全球直接投资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到2000年在全球直接投资流出总量中仅占2.9%。而且日本对外投资的50%以上流向欧盟和美国,流向中国和韩国的投资仅占4.5%和1.7%。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对外投资的能力也下降了。2000年东北亚区域内FDI比重按流入量计为11%,按流出量计为6%。相比之下,欧盟区域内直接投资比例则要高得多。1998年欧盟的区域内FDI占其FDI总量的比重按流入量计为52%,按流出量计为40%。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投资使其成为全球吸收和输出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所占比例分别为49%和67%。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美国是直接投资的输出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直接投资的输入国,投资带动的产业转移使区域内贸易的比重明显提高。
范文五:中、日、韩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关系
中、日、韩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关系
双边或诸边货物贸易是评价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的重要内容。不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不局限于货物贸易,资本、服务和人员的流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国与国之间的货物贸易不仅基于比较优势,跨国公司利用其
所有权优势通过跨境投资发展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可以优化生产布局、并通过内部化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和垂直一体化的优势。由于贸易与投资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当中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已不再显得那么重要,区域内市场的规模及其发展潜力可能是决定一体化进程的决定性因素。
一、东北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
按地理概念划分,东北亚除中、日、韩三国外,还应包括蒙古、朝鲜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但从经济活力和市场联系的角度分析,中日韩则构成了东北亚区域经济的核心,是人们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
对外贸易和跨境投资的快速增长,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在上个世纪最后10年里,全球进口贸易额增长了0.9倍,出口贸易额增长了0.8倍,FDI流入量增长了5.3倍,流出量增长了3.9倍,而GDP则只增长了0.4倍。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的增长都明显高于全球GDP的增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活力,不仅体现在其本身的增长速度上,而且要看它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全球的资源。
日本和韩国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发展出口导向的制造业是两国长期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其结果是东北亚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钢铁、汽车、化工、造船等产业的
生产和出口居世界前列,近年来,IT产品制造业成为东北亚发展最快的产业,不仅对东北亚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而且在世界市场上也显现出很强的竞争力。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过去20年里也高度重视利用外部市场,从以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向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在沿海地区建立起来的出口加工业,大量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再把经过加工、组装的产品销往海外。中国的工业化以及发展外向型制造业,增强了东北亚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中、日、韩三国经济的一个特点是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和欧洲市场。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占中国和日本出口总额的比例均在50%以上,韩国对美国和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35%以上,若加上其在海外企业的出口,这一比例会更高。相比之下,东北亚区域内市场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中日韩三国的外汇储备合计超过7000亿美元,而且还在继续增加。但日本经济自90年代以来就陷入停滞状态。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的影响,韩国和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明显放慢了。在这种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增加无异于资源的外流,加之国家金融市场动荡不定,资产风险也在加大。目前三国都在推进国内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如果能通过扩大区域内市场,优化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无疑会降低结构调整的成本和风险。
东北亚区域内市场的扩大,需要贸易和投资之间的良
性互动。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占全球直接投资流出量的比重高达20%,和美国、欧盟并列全球直接投资的三大核心。日本对东亚国家的直接投资曾经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然而,此后日本在全球直接投资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到2000年在全球直接投资流出总量中仅占2.9%。而且日本对外投资的50%以上流向欧盟和美国,流向中国和韩国的投资仅占4.5%和1.7%。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对外投资的能力也下降了。2000年东北亚区域内FDI比重按流入量计为11%,按流出量计为6%。相比之下,欧盟区域内直接投资比例则要高得多。1998年欧盟的区域内FDI占其FDI总量的比重按流入量计为52%,按流出量计为40%。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投资使其成为全球吸收和输出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所占比例分别为49%和67%。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美国是直接投资的输出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直接投资的输入国,投资带动的产业转移使区域内贸易的比重明显提高。
二、投资对中日和中韩贸易的影响
(一)外商投资企业(FIEs)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不到1%,在世界各国排名中列第32位。当时中国的制造业十分落后,主要依赖出口初级产品换取进口所需的外汇,直到
80年代中期,初级产品仍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其中原油占了一半。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1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上升到4%,在世界各国出口排名中列第6位。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政策有非常密切的联系。1986,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7%,而同期外商投资企业(FIEs)的进出口额年均增长34.7%。外商投资企业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4%扩大到50%。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速度快于进口,在过去15年里,出口年均增长43.6%,进口年均增长30.2%。200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为225亿美元,其中将近1/3是外商投资企业贡献的(表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
加工贸易,即以保税方式进口原材料和原器件,在中国加工、组装后再出口,是外商投资企业经营贸易的主要方式。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口额为685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总额的58%,加工贸易出口额为972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81%(表2)。这表明追求效率仍是外国公司投资中国的主要目标之一。
表1 1986,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总值统计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外资统计》(2002年),外经贸部。
表2 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同表1。
截止2001年底,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已接近4000亿美元,其中73.7%来自东亚国家和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省,来自欧盟的投资占7.7%,来自北美的投资占9.4%,来自部分自由港的投资占5.7%(表3)。
表3 截止2001年部分国家/地区对华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个,亿美元,,)
资料来源:同表1。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的分布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市场分布不相一致。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将近63%的进口来自东亚,而对东亚的出口仅占54%;来自欧盟的进口和向欧盟的出口基本平衡;从美国进口为116亿美远,占9.2%,而出口将近300亿美远,占22.4%。显然,这是东亚国家和地区通过直接投资将出口加工业向中国转移的结果。
(二)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的特点
在80年代,日本对华投资总额略高于美国,是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第二大来源。进入90年代,日本对华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而中韩建交后,韩国对华投资快速增长。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和1999年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额连续两年大幅下降,但在2001年明显回升,分别达到43.5亿美元和19.7亿美元,已恢复到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日本和韩国占中国累计吸收外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8%和3%,分列中国吸收外资的第三和第八大来源地。
日本是以制造业著称的工业化国家,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国,其制造业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根据中国官方的调查,外商在制造业的投资占全部外资企业投资的比例将近60%,而日本企业
投资制造业的资金占日本对外投资总额的76%,韩国企业投资制造业的比例更高,达到了83%(图1)。
图1 截至2000年底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业分布
(三)直接投资带动双边贸易的增长
1991,2001年,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中日双边贸易额由203亿美元扩大到87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8%,其中中国从日本进口年均增长率为17.3%,对日本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6.9%,高于同期全国进口14.9%和出口14.5%的平均增长速度。
中日双边贸易的迅速增长与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有密切的关系。1991,2001年,由于外商投资企业自日进口年均增长32.8%,对日出口年均增长42.1%,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和出口占中国对日进口和出口的比重分别由1991年的11.9%和25.7%上升到2001年的67.5%和58.7%(表4)。
表4 外商投资企业对日贸易
资料来源:同表1。
中韩建交打破了双边贸易发展的政治障碍。1991,2001年,中国对韩国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29.2%,其中进口增长率为41.8%,出口增长率为21.8%,不仅高于全国进出口贸易平均增长速度,也高于中日之间进出口的增长速度。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韩双边贸易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占中国自韩进口的比例为59.8%,对韩出口所占比例为24.7%。到2001年,进口所占比重基本维持不变,出口所占比重则上升到49%(表5)。
表5 外商投资企业对韩贸易
资料来源:同表1。
从事对日、对韩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也包括非日资和非韩资企业,但区域内直接投资,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对华直
接投资,无疑是推动中日、中韩贸易的主要动力。
(四)直接投资带动了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1993,2001年,中日和中韩双边贸易结构的一个突出变化是中国一方面继续大量从日本和韩国进口机电和音像设备,另一方面也在迅速增加对日本和韩国出口该类产品。这种产业内贸易的扩大与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有密切的联系(表6)。
根据中国官方调查,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是日本和韩国企业投资最为集中的部门,2000年分别占其对制造业投资的14.9%和19.2%(表7)。IT产业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尤为激烈,跨国公司大多采取全球采购、生产和销售的策略,以便尽可能提高效率。日本和韩国是IT产品的重要生产国,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将一些密集使用劳动力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中国,从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再将经过加工组装的半成品或成品销回本国或第三国。
表6 1993年、2001年中国对日、对韩贸易商品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表7 日韩在华制造业企业的部门分布(按实际流入额计算)及外向度
注:外向度,出口收汇/销售收入。
资料来源:DRC数据库。
由于这种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日资和韩资企业与其母公司之间,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来源和产品的销售渠道均控制在母公司手中,实际上属于企业内贸易(Intra-firmTrade)。根据DRC对日资和韩资在华企业的问卷调查,有近一半企业的公司内贸易占其进出口贸易额的75%以上。
纺织品贸易中也存在中日和中韩相互出口的现象,但中国出口的主要是服装,而日本和韩国出口的主要是面料或服装半成品。这种分工和贸易还是基于比较优势的转移。规模经济和企业内贸易的特征没有IT产业那样突出。
(五)直接投资对贸易流向和平衡的影响
美国一直是东亚国家出口的主要市场,伴随日本向东
亚新兴工业经济(NIEs),以及80年代以来日本和NIEs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东亚国家的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东亚区域内的货物贸易的流向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有2/3来自东亚地区,许多企业原来的主要销售市场就是美国或欧盟,它们的工厂搬到中国后,出口产品的原产地变为中国,而销售市场并没有改变。日本和韩国的重化工业、机械电子工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产品不仅直接销往美国和欧盟,而且是东亚出口加工业的主要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基地。在华FIEs的进口供应商仍是日本和韩国公司。
表8显示,2001年日本是中国FIEs最大的进口来源,进口额289亿美元,占进口总值的23%,台湾省是第二大进口来源,占进口总值的14%,韩国在东亚排第三,占进口总值的11%。这表明,FIEs对日韩的进口依存度很高,对扩大中国从日本和韩国的进口具有重要作用。
表9显示,FIEs最大的出口市场是美国,出口额将近300亿美元,占FIEs出口总值的22.4%,香港虽然是FIEs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但却不是最终市场,大部分产品转口到美国和欧盟。因此,实际上美国和欧盟所占的市场份额要比表中的数字更高,日本有可能仍排第三位,大约占出口总值的20%。
表8 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从部分国家/地区进口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同表1。
表9 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部分国家/地区出口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同表1。
FIEs对日贸易有25亿美元的逆差,对韩有78亿美元的逆差,对美国的贸易则至少有183亿美元的顺差。这一方面表明,东北亚区域内的直接投资没有改变进口依赖于日、韩,出口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的格局,另一方面,这表明韩国对华贸易虽然有100亿美远的顺差,但其中有一部分通过FIES的经营活动,转化为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贸易顺差。
DRC对日资和韩资企业的调查结果与上述分析是吻合的,接受调查的日资企业中,75.6%的企业产品返销本国,其中返销率超过50%的企业占57%;产品返销本国的韩资企业的比重比日资企业低,为64.2%,其中返销率超过50%的企业大约占40%。除本国市场外,美国是日资和韩资企业最重要的市场,不过对美出口企业占韩资企业的42.5%,出口占销售额比例超过50%的企业占24%,而日资企业相应比例分别为26.7%和2.4%。
三、中日韩之间存在着发展贸易和投资的巨大潜力
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主要是基于市场的力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三国企业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与欧洲和北美相比,由于中日韩之间缺乏制度上的合作,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规模和领域受到制约,区域内市场的形成相对缓慢。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中日韩之间的经济联系正在得到恢复,三国政府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各个层次和领域的对话机制正在建立,以三国间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起点,越来越多的商业机遇将展现在企业面前。
(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市场开放将扩大东北亚区域内市场需求。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一直被认为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障碍。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人们在不断重新评价中国市场的潜力。尤其是在有4亿
人口的中国沿海地区,80%的外国投资和进出口贸易都集中在那里。国外资金和内地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形成新兴的出口加工基地。资源和财富的聚集,使大约1亿人口的实际收入水平已超过3000美元。面对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70%接受DRC问卷调查的日资和韩资企业表示要通过追加投资、利润再投资和新建企业等方式,扩大它们在中国的商业活动。
(二)扩大投资新领域促进贸易产品的多元化。中、日、韩之间的贸易长期高度集中于钢铁、化工、机电设备等少数商品,不利于双边贸易的扩大,甚至由于进口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某种产品的贸易萎缩。例如,日本曾经大量向中国出口汽车,但由于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投资落后于欧洲和美国,结果因市场被合资生产的汽车替代,日本对华汽车出口量下降。又如化工产品是日本和韩国对华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但近年来德国、法国、美国、英国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的投资增长迅速,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商有可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由于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市场既是开放的市场,也是竞争激烈的市场,如果日本和韩国的企业因担心出现“产业空洞化”而错失新的投资机会,贸易的发展将受到制约。反之,促进投资和鼓励产业转移,可以在更多领域扩大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
(三)投资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有利于缓解中日、中
韩在农产品贸易上的纠纷。劳动密集型的种植、养殖业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日本和韩国作为距离中国最近的农产品进口国,是中国出口大米、蔬菜、水果、花卉、畜产品、水产品等最具潜力的市场。然而,由于日本和韩国对本国农产品市场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中国对日本、韩国的出口增长缓慢,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也在逐步下降。目前只有少数日本和韩国企业投资中国的农业,将生产和加工的农产品内销往本国。为了发展双边农产品贸易,并争取共赢的结果,可由日本和韩国的农民组织在中国投资建立种植、养殖基地,并从事深加工,然后向本国销售,用获取的利润来补偿减少国内生产所造成的损失。中国的农业部门也需要资金、技术改进产品质量,拓宽出口渠道。如果这种投资和贸易合作方式能够得到政府的鼓励,不仅可以缓解双边农产品贸易纠纷,也可以给两国农民带来利益。
(四)中日韩应重视服务业的投资和贸易。日前,日本和韩国在华投资偏重于制造业,除日本对银行、保险和批发、零售业的投资高于FIEs的平均水平外,在其它领域日资和韩资企业的投资比例都低于FIEs的平均水平。服务业是中国加入WTO后重点开放的投资领域,日本和韩国企业投资服务业也不仅可以扩大双边的服务贸易,也可提高对制造业企业的服务质量,改善经营环境。 (二)建立大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扩大重化工业的产业内贸易。东北亚存在重化工业
产品结构趋同、生产能力过剩和相互竞争激烈的问题。例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某些钢铁产品不仅在区域内市场,而且在全球市场上也相互竞争,由此引发的价格战和反倾销案件时有发生。由重工业通过跨境投资实现产业转移的困难比其他产业大。为了避免出现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可能需要在中、日、韩三国的大企业之间建立某种战略联盟,整合区域内的产品结构,扩大基于比较优势或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
(六)加强三国政府间合作,为繁荣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创造更好的环境。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之所以落后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三国之间缺乏制度性安排是重要因素之一。在东盟和中日韩首脑会晤的框架下,建立经贸部长会议制度,有利于促进三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除此之外,三国还可以在投资促进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例如在环境治理、能源安全和开发、区域电信网络等领域三国有着共同的利益,而在这些领域中发展企业间的合作,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因此三国应在充分听取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加强对话,确定开展经济合作的优先领域,为繁荣东北亚区域经济做出积极贡献。